语文思维学

2024-05-29

语文思维学(精选12篇)

语文思维学 篇1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也是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过程, 对教师来讲, 也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 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去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而这种教学行为, 反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就是要让教师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针对阅读课教学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用情感体验导学, 促成学生的形象性思维

过去, 教师习惯从课文语言、结构、手法、主题等几个方面去剖析课文,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没有了思维的空间。一篇美文佳作, 与其由教师剖析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 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去体验, 把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况且, 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 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 这无异于扼杀了学生的形象性思维。所以, 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 去领悟作品的神, 去探求作品的美。

例如, 李煜的《相见欢》一文中“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吟诵, 就会把学生渐渐地、静静地带入美妙的意境中, 不做一字的解释, 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 想象一个亡国之君此时的心境, 这种能随教师的吟诵进行“心灵的远行”, 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 教师设置可体验的场景

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下反复听教师吟诵, 听朗诵录音, 听配乐朗诵;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可以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其间还可辅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例如, 教读《端午日》一文, 可让学生边读边看激烈的赛龙舟的片段影像, 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2. 重视学生自由朗读的环节

在这个教学阶段应突出朗读教学。朗读是为了感知, 因为感知是理解的基础, 而强调朗读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的精力集中, 让他们心随声走, 不使对课文的感知走了形式而无实效。

3. 教师与学生交流体验, 开阔思路

在这一环节中, 应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特别是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一来, 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热情投入, 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生体验的互补, 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从知识面的角度看, 学生更能开阔视野, 拓宽自己的思路。

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 善于进行情感渲染, 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体验作品的神韵, 领略作品的美感, 获得情感上的愉悦, 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

二、用设置问题导学, 促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课上, 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 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 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 哪些问题最新颖, 哪些问题最富有挑战性, 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 而在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实际上教师已无形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当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可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 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只重数量, 不计质量, 实行问题无错原则。其次, 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 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第三, 教师可以“抛砖引玉”, 从不同的角度提些问题进行示范, 开阔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三、用勾画结构导学, 促成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画图不仅是美术课中学生要掌握的技巧, 在语文阅读课上也需要这种技能。例如, 教《醉翁亭记》一文, 可要求学生在理解醉翁亭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作者游览醉翁亭的地理位置。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就要求学生在读中画, 在画中读, 按照地理位置推理得出醉翁亭在琅琊山的西南方向。其次, 是把有关游览踪迹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 这是作画的关键。最后, 用箭头图将课文中的内容表现出来, 即山→泉→亭→人。在此过程中, 需要进行两次逻辑推理:一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象;二是用图画把脑中的路线画出来。这样, 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在勾勒图画的过程中就会逐步养成。

四、用迁移想象导学, 促成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迁移想象就是教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超越, 来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 扩大教学容量, 拓宽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例如, 品味《在声音的世界里》中的“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 而又缠绵、弥漫、无尽”这句话时, 有学生质疑:“作者听小雨声怎么会产生这么多感受呢?”于是, 我和大家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 根据“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和“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几句话, 大家便品出了前三者;又给学生投入地朗读了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想象“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哀怨”“忧伤”“彷徨”, 并联系雨季中的一些梦想, 便品出了后三者。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迁移想象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在阅读中超越文本。

总之, 思维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研究性。教师通过这些阅读教学法, 不仅体现了教者的引导作用, 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俗话说“鼓瑟不难, 难于调弦”,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紧随教改的步伐, 不断因地制宜地创新教法, 就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思路。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这种思维方式, 才有了他们日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摘要:文章着重论述了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如何导学, 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解决问题的四种教学方法。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以情感体验、设置问题、勾画结构和迁移想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思维教学,兴趣

语文思维学 篇2

今天学习得企业管理这三大思维模式,使我受益匪浅。数据思维,利润思维,责任思维,是为三大思维。领导说的都是思想对行为的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以我个人见解,三大思维的核心就是一个字“赢”。我们剖析下这个赢字,一个亡,一个口,一个月,一个贝,一个凡,组成了赢。

“亡”字代表了时刻提醒我们要有危机意识,一个“口”代表了我们要与人沟通。而数字思维不单单是一堆数字,不仅仅是收入,成本,利润的比例关系,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时刻在提醒我们要关注产品的动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一旦发现数字存在异常,就要相应部门进行沟通,采取相应的应对之策。企业管理者的天职就是为企业谋取最大的赢利,所以有“企业不赢利,企业家就是在犯罪。”“企业家赚钱是道德的,不赚钱是缺德的”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时刻进行10-8=2的计算。时刻关注企业最新动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把危机意识时刻放在心里的企业管理者,才会为企业谋取更多的赢利。

我们在回头看这个赢字,它的下边是一个“月”,一个“贝”,月字代表了时间,贝代表了产品。整合一起的意思是 在有限的时间卖出无限的产品,这样就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好比我们在工作中销售房子一样,每个月都制定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这样你就有可能达成目标,为什么?因为你心中有目标的指引,知道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正所谓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取其上的其中,取其中的其下,取其下无所得。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一定要做头狼,不要做绵羊,因为没有人会真正的可怜弱者。从古至今,只有强者才会带领队伍前行。做销售,就是要做强者。

那么我们看看赢字的最后一个偏旁部首是一个“凡”字,而这个凡字就是代表了要有平凡心,平凡心里边又包含了责任心,也就是所谓的责任思维,做事,做人都要有责任思维,做事要积极,要敢于挑重担。敢于承担。做人要放平心态。

赢,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也是每个企业所渴望的。但是在这赢得背后需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只有赢过得人才知道。

如何培养三大思维,赢得人生。个人有以下见解。

1、对待事物要存有危机意识,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2、团结同事,互帮互助,相互提高。

3、勤于沟通,多交流,共同的智慧大于一个人的想法。

4、做事要敢于说行,敢于尝试。敢于前行。

立足学情拓展思维 篇3

【关键词】 课程标准;学情;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第一次有机会在这样大的场合上公开课,内心压力山大,整个过程中满是感动和历练,得到了许多人的大力帮助,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次绝好的锻炼和提升时机。课上完了,心思却还萦绕其中,最多的是感谢,余下的是深刻的反思。

这堂课个人觉得有几个设计精彩的亮点。

一,教材的小幅度整合。教材分为四个部分:联邦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和两党制。如果按照这四个部分展开会觉得特别散,所以经过思考以后,从逻辑上进行归类,用制约与平衡思想把这几个部分串联起来,个人觉得学习起来更容易把握。

二,紧密围绕课标展开教学。教材助读部分直接体现本课重点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完成,课前分组进行板书。并且在探究问题中通过材料形式进行巩固。本课难点是英美两国政体的比较,在探究中设计为表格形式,并且通过比较得出认识。

三,探究问题的设计。探究一从背景、内容、评价角度展开加强对本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意识。探究二由表格方式展开,比较英国、美国政体的异同,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通过必答和抢答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四,当堂检测的设计。精选三道习题,考察本课的重难点内容,习题有一定思维含量,期望引起思维碰撞,强化对知识的运用。

课上完以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设计上的不足,课后我深刻反思,并进行了再设计,以期提高自己对阳光课堂的驾驭能力。

首先,材料的选择。基于个人史料的储备量,在半命制试题的过程中感觉捉襟见肘,极为困窘。这让我感触颇深,作为年轻教师必须增加阅读量,必须加强对史料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加分的环节。本意是要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所以分值的出现过于繁复,在这一环节浪费的时间较多,反而相对淡化了对知识和问题的处理。关于加分是一个需要适度掌控的细节,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摸索和实施。

再次,探究问题的分配与设置。课前这部分是耗时、耗力最多的部分,进行试题的选择和半命制,考虑试题的逻辑关系、难易程度等。课堂操作的过程当中,这部分内容在操作设计上存在重大不足。两个大的探究题目,设计为每个小组一个或半个小问,同时展开讨论,分组进行各个问题的交流与板书,限时5分钟。每组答案板书在白板上,轮到每个问题本组人上前面举白板,其他组进行评价并赋分。于是问题产生了:每组进行问题的评价前需要有时间进行白板展示内容的阅读时间,评价之后赋分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答案,无法客观公正的来赋分,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追问评价组给展示组赋多少分,这更浪费了时间又无效率。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设计上最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整改想法如下:探究一、二分开进行。探究一的三個小问每两组进行一个,一展示一点评,展示组板书同时进行书写,点评组也同时进行点评。探究二的表格部分可以设计为必答或者抢答的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引起大家对知识的重视。认识问题可以各小组同时进行,选出个别小组进行展示和点评。这设计可以让时间节省下来,还可以让课堂活动起来,展现学生阳光、积极的那一面。这些进行完可以追加一个小问:你认为英国、美国哪国政体更好?说明理由。可以强化学生对政体选择条件的理解,还可以推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毕竟课堂生成的有质量的思想碰撞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四,学生的表现。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并发言,在思维逻辑、语言组织等方面有很突出的提升。稍显不足的地方是回答问题的时候个别学生声音不够洪亮,感觉着不是特别自信,这需要经过大量的锻炼稳步提高。其实这次积极要求发言的学生有不少是平时课堂表现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既然他们有积极上进之心,要求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那作为教师必须鼎力支持,给学生机会,相信他们经过锤炼都会是自信、乐观、思维敏捷的可爱孩子。将课堂还给学生是阳光课堂应该秉承的思想理念。所以严格来说,个人认为这部分算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语文思维学 篇4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 1果戈里敢于面对现实,虚心请教;2果戈里勇于检讨自己并决心改过。 由此,不禁想起了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现象:一些老师害怕别人听自己的课或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自己却浑然不觉。 由此,让课堂变成一言堂的课堂,变成沉寂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开展,倘若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能像果戈理那样,多从自身找原因,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方式;由单一型教师转变为综合型教师;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是名副其实的“ 真学”课堂了。

《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因素,而实施课堂上的多元评价:即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

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学生是情感丰富并处在不断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接受着,表达着情感。 教师要真正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敏锐地捕捉其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着力营造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氛围,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不能以简单的“ 对”或“ 错”作定论。 当然教师自身也必须具备一种敏感意识, 当学生思维处于某种结点无法进行时,如何在课堂上寻找一个突破口达成与学生思维的共识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与角度,及时有效抛出问题,激发思维的火花,教师不要拒绝做一个指导者。启发也是激励,激励也是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沟通。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 一个人的各项智能强弱不同, 教者提供不同的学习管道,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和运用,就能有效发挥智能,产生学习的渴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7种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在这7种智能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技能的高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增加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多运用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更多地受到鼓舞,走向成功,收获快乐。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指出,教学必须使学生“ 本心乐为”,才能“ 有自修之心来学,而因以教之。 ”。

评价也须留白。 学习目标的达成,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相应的目标,教师的延缓评价即“ 推迟判断”能让学生尤其是在这一环节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 这种模糊综合评价淡化了评价的区分、甄别功能,并不是不做判断,而是推迟判断。 课堂上的纸笔测验也是观察课堂生态的有效途径,通过纸笔测验,观察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并随机作出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思考实践,分层评价,分层激励。

真学课堂的评价已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不仅是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自我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临考前分块复习中可尝试让学生对每一块的复习作出自我评价,自我激励。 而他人评价内容可信度较高,具有一定权威性。 多元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倾听的同时,也可适时在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心态、评价目的等方面作出引导。

用“理科”思维学“文科” 篇5

———中学地理“等值线”地图教与学经验谈

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中地理组

在中学,常有地理是“文科”还是“理科”的争论。目前,我国高考制度中将其设定为“文科”,但不少学生及家长有这样一种说法:“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由是地理有好多地方学不懂,甚至已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不会做题。正如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原理已能倒背如流,却常常还是做不好题。事实上,这种现象的确在许多文科生中存在。作为中学“文科”之一的地理,有很多地方必须以“理科”思维去思考,去学习,否则,就会落入上述同学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更是如此。在此,笔者仅以中学地理“等值线”地图为例,尝试探究怎样以“理科”思维学习“文科”之地理。

“理科”,重在一个“理”字。此“理”字可作两种解释:

一、道理,即规律;

二、理解,即知其所以然。唯有掌握了规律,方能知其所以然,所以,能举一反三迎“题”而解,游刃有余。

中学地理“等值线”地图概括起来有两类:A、数值在变化方向上均匀变化的。例如:由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构成的经纬网地图等。B、数值在变化方向上不均匀变化的。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地图,等压线地图,等降水量线地图,等人口线分布图,海水等盐度线地图,等震线地图,等等。

怎样用“理科”思维去完成等值线地图的教与学任务呢?“理”字的两种含义又怎样诠释呢? 如前文所述:理,一、道理,即规律。所有的等值线地图都有共同的规律:(1)同一条线上各点,数值相同;(2)不同的线上的点,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都能展示数值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可由此分析出其分布规律及时、空(不同时刻等值线图对比分析)变化规律(4)各种等值线都有一定的延伸方向、数值变化趋势、疏密特征和弯曲(凹凸)特征等规律;

二、理解。简单说即读懂,或者叫破译,或者叫从地图上获取了所需信息。总之,要做到摆在自己面前的既不是一张弯弯曲曲胡乱画些曲线的废纸;也不是一纸“天书”,复杂深奥难懂的一幅画。而是一张有规律可循,能“说话”的,承载着丰富的相关地理信息的地图。本文拟以世界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为例加以阐释,怎样用“理科”思维完成等值线地图的教与学任务。

作为一幅等值线地图,首先得明白是什么“地理数值”,即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世界1、7月气温分布图,反映的是世界各地 2 多年平均气温(1、7月)状况。如图所示:

其次,弄清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趋势,从而弄懂所反映地理事物分布(变化)的基本规律。世界1、7月气温分布图的数值变化总趋势一致: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小,即沿南北方向递变。这是现象,也是规律性所在。因为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最基本、范围最大的原因就是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所致。现象、原因、规律、等值线图,几者相结合,岂有“理”不清之说!

再者,弄清等值线的延伸方向。一般说来,等值线的延伸方向总是大致(总体上)与数值的变化方向垂直的。气温分布图中,数值是沿南北方向变化的。因此,等温线就应该大致沿与经线垂直的方向即东西方向,顺着纬线延伸。世界等温线图,无论1月还是7月都是如此。第四,除数值均匀变化的等值线是十分规则的外,所有等值线都是在基本延伸方向的基础上有一些“越轨”现象,使等值线有的地方“凸”出,有的地方“凹”陷,甚至有自成圆圈的特殊情况。其实,稍作分析,这些“凹、凸”并不“越轨”,而是规律!以北半球为例,1月份同纬度的海陆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于是在陆地上等温线就向低纬度(南方)凸出;而在海洋中,等温线就向高纬度凸出(以0℃等温线最典型)。7月份时,同纬度的海陆相比,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于是在陆地上等温线就向高纬度(北方)凸出;而海洋中就向低纬度(南方)凸出(以10℃等温线最典型)导致这些“特殊”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也!一般是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至于自成圆圈者(以青藏高原和撒哈拉沙漠最典型),则因高海拔、副热带高压和下垫面特殊等原因所致。

第五,除数值均匀变化的等值线排列是均匀的外,所有等值线的排列都有疏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①不同地图,制图精度不同,导致等值线的数目多少不同。就等温线地图来说,每隔1℃、5℃、10℃(“等温距”)画一条等温线的结果是不同的。显然,每隔1℃画一条等温线的地图,等温线就密,而每隔10℃画一条的则最稀;②同一幅地图中,不同区域等值线的疏密不同。这种 差异主要是由地理数值变化梯度差异所致。在世界1月、7月气温分布图上,以同纬度的亚洲中部与太平洋的对比最典型。由于亚洲中部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和下垫面性质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十分剧烈,所以等温线就比较稠密且复杂。而在太平洋中,无论是1月还是7月,上述因素变化要小得多,以致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也要小得多,所以等温线就比较稀疏简单。

关于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坡度大的地方,等高线就密集,坡度平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疏。如图所示:

向迈克尔·波特学“二维思维” 篇6

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仅仅获得知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在书本上无法找到标准答案,这令企业家时常陷入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境地。此时,不妨尝试一下“二维坐标”的思维。

在对“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其理论成就的背后,却是简单的“二维思维”:从两个维度去总结现象,从而获得四个象限的分类结果,再以此作为思维的衍生,进一步获得更具体的解决方案。波特所提出的三个著名的企业战略分析工具(一般战略、五力模型、价值链),无一例外均显现出“二维坐标”的思维模式。

“三个一般战略”源于二维:战略优势+战略目标

迈克尔·波特的“三个一般战略”企业家人人皆知。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波特发现,凡是成功的企业,其战略无外乎是“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三大战略的成功。然而这是怎么得出的?为什么是三个而不是四个?三个战略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却并非每个人都明了。我们来看看战略管理大师是如何思考的。

波特要研究的问题是:抛开行业的具体因素,去探究“所有企业成功的战略究竟是什么”,无疑是想从抽象纷繁的众多企业战略中归纳出一些简单而普遍的基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迈克尔·波特花了五年时间做到了。

首先,他从“战略优势”(stragegic advantage)的一维角度观察,发现众多成功的企业要么走低成本战略,要么走差异化战略,没有中间路线。于是他将“战略优势”列为一大思考的维度,把两个不同的分析结果列为其中的两个象限(第一、二象限)。

然后,他又从行业活动和市场目标的角度再次观察,形成了第二个思考维度——“战略目标”(stragegic target)。如此,两个象限天然地统一起来了(第三、四象限合一)。波特发现,成功企业——不管实行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无一例外基本地都聚焦于某一专业领域,即“目标集中”战略。如此,著名的“三大竞争战略”应运而生,波特也一举成名。人们看到了“三大竞争战略”,却并不了解理论源于如此简单的“二维思考法则”。这两个维度清晰地交代在波特的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一书中(见图1)。

“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波特从独特的角度发现了成功企业的战略基因。但必须指出的是,波特的三个一般战略所道出的,是成功企业的必要战略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难怪有些企业家困惑:“我也采取了其中一个战略,为什么没有成功?”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三个一般战略的概念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思维逻辑。

“时间维”+“空间维”成就“五力模型”

“二维思考法则”很简单,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十分奏效,仿佛一把探究一般规律的钥匙,有着严密的逻辑。“二维四象限”的思维模式在波特另一个著名的“五力模型”分析工具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波特的“五力模型”中,横轴是供应商、业内竞争者、购买者;纵轴是新进入者、业内竞争者、替代品。为什么分析一个行业环境是这五个力,而不是四力、六力?中间“业内竞争者”重复交叉了,所以“二维五力”了。这点可以理解,但五力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需要剖析波特思考问题的“横轴”、“纵轴”究竟是什么。然而,在波特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告知此二维度的具体内容。

有人认为,五力模型的纵坐标是“竞争维”,那么相应地横坐标便是“合作维”,似乎有点道理。但是,如果知道“竞合战略之父”内勒巴夫(Nalebuff)对波特五力模型的修正,就会发现,在波特那里,竞争的味道浓了些,合作的氛围少了些,所以他才被尊称为“竞争战略之父”。

那么,五力模型中。波特的二维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更简单的“时间维”(time)和“空间维”(space)——新进入者、业内竞争者、替代品,形象地道出了竞争者的时间存在:现在、过去、未来;供应商、业内竞争者、购买者,则形象地道出了从原材料到产品、商品在空间的转移。这里,波特的二维的思考角度换成了“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看起来很平常,但“最深刻的往往是最简单的”,一般人想不到。五力模型是战略大师“时空观”的显现(见图2)。

价值链模型源于“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

企业内部有两类活动:一类是企业的主要活动(primary activities),创造价值;一类是支持创造价值的活动(support activities)a任何单位都按此“直线”、“职能”的构架来配置组织部门和生产流程。波特的“价值链”框架图,正是从这两个维度来解剖企业的。

价值链模型中,横坐标包括了进货后勤、运营、出货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围绕着企业的主要活动;纵坐标则包括了企业的基础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这些都是企业支持价值创造的活动。

价值链相当于勾画了一幅静态的企业图像,这个分析工具也是基于二维坐标的思维,只不过思考的结果不再局限于四个象限,而是将横坐标分成了五块,纵坐标切成了四块,从而延伸到了九个层面(见图3)。

“二维四象限”方法的应用

企业家在遇到经营问题时,如果没有思路,不妨可以试着从两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四个解决方案出现。因为几乎任何事物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所以建立相关感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逻辑交叉,以两个交叉的因素为起点,便产生了能更清楚地由它们的极端所定义的四个象限。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一维的,基本考虑的是“以事为本”;从梅奥开始的行为科学学派有点“以人为本”的味道了,但也是一维思维——布莱克的《管理方格》将此二维整合了起来,将“对工作关心的程度”、“对人关心的程度”作为横轴、纵轴,并分别将其九等分,形成了著名的“九九管理方格”(见图4)。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管理者的管理风格都能在其管理方格图中找到踪迹——“以事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可谓管理者面临的永恒的两难命题。

核心能力,时下已成为许多企业理论研究者及实际经营者的口头禅。然而,正如麦肯锡公司所云:“核心能力像座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充满希望;但一接近,它就成了砂砾一堆”。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一个企业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被称为是具备了分析能力?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塑造、提升其核心能力……困惑重重。NEC则运用了一个简单的二维模型。简明勾画了它的核心能力图景——其二维坐标轴分别是“数字化能力”和“系统化能力”,该公司的任何产品均是此两种能力不同程度相整合的结果(见图5)。

关键在于“角度”

一般而言,人们看待问题往往有三个度:广度、深度、角度。思维能不能创新,不在于广度和深度,而在于角度。所以,决定“大师”地位的往往也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合它的角度,就能找到合适的答案。我们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适合解决这个问题的二维坐标。如果行不通,再换两个其他的维度。一般来说,找到的两个维度越独特,解决方案可能就越独特。这两个维度没有所谓正确不正确的差异,而在于思维角度的高明不高明。

当然,“二维坐标”思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比如W.钱·金教授,针对波特提出的差异化和低成本不可得兼的结论提出质疑。他从这方面切入进行研究,提出了“蓝海战略”,其核心要素就是通过“价值创新”,甩脱竞争对手,开创新的蓝海。波特的竞争战略是针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成熟行业提出的,是一种典型的红海战略;钱·金教授逆向思维,从另一个思路上提出了新的竞争战略,因此成为又一位战略大师。所以,逆向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社会思维学36讲 篇7

社会思维的实质和表现, 说明社会思维具有真价二重性、时代性、全面性、开放性、民族性和可控性等几个基本特征。

一、社会思维的真价二重性

人类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都要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人只有同时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思维活动作为认识活动, 其任务就在于客观地把握客体, 找出客体的本质规律, 形成符合客观现实的认识, 即获得真理。社会思维作为认识活动, 它当然要追求真理性;作为认识结果, 它应当是真理的认识。这就是社会思维的真理原则。

同时, 社会思维主体又总是为了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某种利益、愿望而形成一定的思维追求目标的。因此, 社会思维也具有价值的属性。思维的价值性是表明思维和思维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属性, 这种属性体现着它对社会、群体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检验社会思维真理性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而衡量社会思维的价值尺度则是社会需要和社会意义。思维的真理性是思维价值性的基础, 而思维的价值性则是思维真理性的目的。只有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思维活动, 才能满足指导社会实践的需要, 才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具有价值意义。

二、社会思维的时代性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学也具有时代性, “故知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风动于上, 而波震于下者也”。社会思维之所以显示出时代特征, 是因为人类文化发展是不可逆的, 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具有不可重复、不可代替的个性创造力。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传统。人的思维落后于时代或超越于时代都会失去科学性, 都会在现实实践面前碰壁。

三、社会思维的全面性

所谓社会思维的全面性, 主要就是指社会思维体系的系统整体性和全方位性。社会思维的系统整体性和全方位性是由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普遍联系, 既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又指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正是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普遍联系的系统存在的。所谓系统, 就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统一整体。每一个具体的系统, 又同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更大的系统。系统同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思维的全面性。集体思维由个人思维构成, 但又不是个人思维的简单相加, 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集体思维正是避免了个人思维的片面性,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四、社会思维的开放性

社会思维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们的全面性思维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增加信息通道, 不断拓展思维视野和思维空间, 提高社会思维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所谓社会思维的开放性, 是指群体思维系统内部各个思维之间、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之间开展思维交流同群体思维系统与环境之间开展思维交流的对内、对外开放有机的统一过程。理论之树, 不是生长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的, 它需要不断地从系统内外吸取阳光、空气、水分和营养, 才能常青, 并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否则, 就会自然衰萎、枯槁。科学思维体系的全面性和开放性, 是完全一致的。

五、社会思维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 其文化传统精神就越强烈, 其社会思维也就越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思维的载体和表征。我国古代《易经》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表征着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物质。作为我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则集中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社会思维。民族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此外, 任何类型和体系的社会思维都蕴涵着民族文化物质, 因为任何民族思维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精神存在。例如, “尊祖宗, 重人伦, 崇道德, 尚礼仪”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特征, 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作品, 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的思维, 是该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产物。

六、社会思维的可控性

社会思维学36讲 篇8

社会思维的类型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化、社会实践的确现实性以及思维结构的复杂性而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结构。就社会思维的内容层次看, 社会思维可以大致分为社会认知思维和社会情意思维两种基本类型以及艺术思维、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科学思维等对象性具体思维类型。

一、社会认知思维

思维和认识是同一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认识活动就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无限接近。人类思维是知、情、意的统一, 是认知思维和情意思维的统一, 认知思维包括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一种初级思维类型, 但却是一种最普通的思维活动, 它构成理论思维的基础。社会经验思维是指人们运用亲身感受和实践的直接经验、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传统习惯观念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 它包括具体直观思维、日常经验思维等。社会经验思维的特征表现为:

第一, 具体形象性。经验思维同人们的现实活动 (交往活动、实践活动等) 最接近, 主要是感性认识范围的思维活动, 具有明显的具体性、直观性和形象性。例如有经验的中医, 可以根据病人的肤色、舌苔、腹中响声、眼神、表情和脉相等直接感知的信息, 迅速作出某一类疾病的诊断。

第二, 直接可行性。经验是在人们的实践、交往和认识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原始人在观察到植物种子落到地上到一定时候就会重新长出植物来的因果关系, 于是便形成了原始种植业的经验。

经验思维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爱因斯坦说:“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 都是从经验开始, 又终结于经验。”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经验主义, 但并不否定经验思维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钱学森教授指出:“我们既要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又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运用经验时, 切忌硬套, 死抱住过去的老经验不放。”

2.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即理论思维, 是指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以抽象思维形式为主, 同时包含着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形式。

理论思维具有三种基本形态, 即公理思维、辩证思维和意象思维。

公理思维是指以人们公认的道理为依据进行逻辑推论的一种抽象思维过程, 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整体大于部分”“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等公理, 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

辩证思维方法, 是由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历史和逻辑、抽象到具体等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构成的有机整体。

意象思维是指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形象思维。它是理性思维活动中的形象思维。作为理性形象思维的联系和想象都是运用意象思维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意象思维在军事和谈判活动中也常采用。例如战争指挥中的“沙盘推演”和商业、外交谈判前的“模拟演习”, 就是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模拟, 以免实际遭遇时兵荒马乱, 难以控制。

理论思维的特点在于它的理性, 同经验思维相比, 它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理论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抽象间接性。理论思维不像经验思维那样直接同实践相连接, 它要通过直观感性经验的中介才能与实践发生联系。 (2) 普遍指导性。科学的理论思维及其成果, 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和普遍性。 (3) 全面系统性。理论思维过程是有目的、有步骤、按照预定计划和程序进行的, 因而具有系统性、有序性。 (4) 能动自觉性。理论思维是人们具有明确思维目标、自觉遵守思维规则的思维活动。它还通过实践观念或政策方案自觉、能动地指导实践活动。因此, 理论思维及其成果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社会思维学36讲 篇9

“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中生长起来的, 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人的思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也必然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社会思维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研究人作为集体来思维的规律,即社会思维的规律。

一、社会思维交流互补规律

人的群体生活的需要,决定了人们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必然要进行思维交流,相互沟通情感和思想,并在交流中使人们的思维在内容、动力、能力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思维的交流互补是新思维的助产婆,社会思维就是在交流互补中向前发展的。社会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过程,它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为了满足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人们之间必须进行社会交往和思维交流。思维交流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普遍需要的。

学术研究群体中要强调学术思维上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使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交融互摄,不断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学术交流的好坏常与集体思维交融互摄,不断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学术交流的好坏常与学术成果的多寡成正比。在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存在过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战国中期,在齐国都城近郊的“稷下学宫”就曾聚集了多达“数百人”之多的“学士”,这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学术中心。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召开的“鹅湖之会”,可谓世界上最早的学术讨论会了。

思维交流是学术研究和科研的必由之路。首先,思维交流是促进科学知识增长的内存动力。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动力模型的研究表明,科学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科学增长的微观动力,而学术交流则是科学增长微观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其次,思维交流是促进人们科研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不过是对过去和当时的同行们在几何学方面已经获得的定理和证明进行收集整理,构成体系罢了。而近代科学思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牛顿的《数学原理》的体系结构则又跟公元300年左右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十分相似。可见,学术交流对于促进学术研究中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正常的思维交流,必然产生思维互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的思维、智慧、认识是需要互补的。玻尔很早便对中国古代太极思维中的阴阳互补思想感到震惊,他曾经用太极图作为贺章的图案,并且还加上了“对立即互补”的铭文。人的思维需要互相补济,首先就因为思维互补是客体的多元互补结构在主体思维中的反映和显示。其次,思维互补也是由思维主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人作为思维主体,其感觉器官就是互补的。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感性互补达到理性互补的过程。思维互补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人的思维质量提高不但靠实践,还要靠知识即古人和他人的思维成果。无数个人思维相互作用,通过互补构成社会思维。人们所具有的先天素质、历史环境和思维特质决定了人的个性特征。而思维主体的个性特征,则造成人们行为的独特视角。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提出的科学理论之间不可通约性的原则,揭示了不同理论背景之间的互斥性,为科学发展中不同理论的互补提供了可能和根据。现代科学已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构成了当代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互补是当今知识爆炸时代的客观需要,它要求人们不但要重视个体思维潜能的开发,而且特别要注意发掘集体思维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类思维的整体互补效应。

社会思维交流互补规律,尤其表现出社会思维的整体效应。的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社会思维的交流互补系统只要结构组合优化,整体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几种个体思维在交流互补过程中优化整合便可以起到相乘的作用,充分发挥思维的综合效应、整体效应。因为众多个人思维在集体交流中会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形成集体智慧,整合为综合、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成果。两个不同思想相加,通过互补,就可以产生一种更全面、更完善的新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物理学家勃兰特为首的人才群体就是集中了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天文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测量技师等11人的优势,互相配合,从而成功地研究出雷达。

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认识 篇10

由数学思想的特征不难看出, 个体的数学概括水平以及数学抽象水平、数学语言的运用、数学推理的水平都会直接影响数学思维活动的效率。所以, 数学思维能力应有这几方面的成分。

另外, 数学问题的解决贯串了整个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数学中的许多问题的解答是有法则的, 而一个法则就是完成有关运算和用何种程序去解决某类问题的确定的说明, 它是概括的, 把一个问题划归于某种法则之下也正是数学解题思维的特点,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常表现为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直至归结转化为熟悉的或已解决的问题的过程, 所以, 化归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效率, 故数学思维能力除了上述四方面的成分外, 还应有化归方面的成分。这样, 我们就得到组成数学思维能力的五种基本的复杂成分:数学概括的, 数学抽象的, 数学语言的, 数学推理的和化归的, 各种成分又由若干因素构成。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的五种基本成分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所以有必要开发好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活动可以看作是按下述模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1) 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 (数学描述) , 即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积累事实材料; (2) 数学材料 ( (1) 阶段活动的结果中积累的) 的逻辑组织化, 即由积累的材料中抽象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地建立理论; (3) 数学理论 ( (2) 阶段活动的结果中建立的) 的应用。数学思维活动区别于以往的根本之处在于:教给学生的不是死记硬背现成的材料, 而是发现数学真理, 是逻辑地组织用经验方法得到的数学材料而变为自己的东西。通常的教学只重视 (2) 阶段而忽视 (1) 阶段, 这是不对的, (1) 阶段的教学基本构成部分是观察实验、归纳、类比以及抽象和一般化, 观察和实验的方向应当是创设特别的情境并使学生有可能从中抽出明显的规律、几何学的事实或证明的方法等, 实验结果是归纳的前提, 归纳的工作是要考察诸多特殊内容进行种种变化, 即从一个前提到另一个前提改变它的形成, 以便弄清构成结论内容的那些公共的不变的性质, 从而发现、归结出一般规律, 可见, 归纳的关键是正确地选定一个特殊前提的序列, 它应利于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使所有的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到应归纳的东西。一般化和抽象化几乎总是在一起使用, 一般化是抽象化的基础, 一般化就是把只属于已知类的对象或关系的某些共同、本质的属性在头脑里区分开来、固定下来, 抽象化就是把由一般化区分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从其他非本质属性头脑抽象出来并舍弃这些非本质属性。总之, 开展好的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同时应认识到三阶段的重要性, 不能变为纯单一的演绎体系的教学。

二、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数学可分为许多科目, 如代数、几何、三角等, 而每一科目又可分为许多知识块, 如代数可分为代数式、方程、函数等, 就一般教学模式而论, 每一科目及每一知识块的教学都可分为入门阶段和后继阶段。我们认为, 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在入门教学阶段, 由于教学内容的本原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不适应性, 学生思维开展缓慢, 一方面打不破原有的狭隘的经验所造成的思维定式, 另一方面, 又建立不起来适应新学科分支学习所需要的更具一般化的好的思维方式。所以, 这需要入门阶段的新知识的引入, 要过渡到新的领域, 要尽早渗透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能有一般性的分析方法和思考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代数入门阶段要以提高学生概括方面的能力为主, 因为要想由小学阶段的以具体的数量关系为思维对象的思维模式, 发展至代数中以具有普通意义的字母为思维对象的思维模式, 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这时期培养以概括方面为主的思维能力显得必要、适时。而在几何入门阶段, 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借助几何直观的抽象思维为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为主。

后继阶段是思维得以训练的好时期, 由于有了入门阶段建立起的思维框架, 加之学习的深入, 已经掌握了学科的核心部分及学科的结构特点,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广, 各项思维能力因素应得以训练, 如代数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等。

三、教师应了解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思维水平

法国著名数学家邵盖说过:“教学必须有使大脑建立新结构并由一个思维水平向另一个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所以,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水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包括对所学材料的概括、抽象和严格论证的一定的水平和一定的逻辑结构。教学的每一阶段都有在其上进行教学的基本水平, 只有了解了所处的这个水平, 才能设计出这个阶段的合乎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就现行学制而论, 我们认为初一及初二上半学期, 学生思维处于一级水平, 各种能力因素处于较弱状态, 有的甚至是萌芽状态, 如形成数学通则通法的概括能力及直觉思维能力等, 初二下半学期至高一年级可算得上二级水平, 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化归方面的能力增强较显著;高二、高三年级思维水平处于三级水平, 数学思维能力各方面都得以发展, 尤其显著的是思维简缩方面的能力因素。笼统地讲, 一级水平阶段, 思维活动要多靠教师的引导, 着重培养基层的三个能力因素;二级水平阶段, 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来获得知识, 着重培养高层的六个能力因素;三级水平阶段, 教师应放开手脚, 大胆去发挥学生的自立性, 着重培养高层次三个能力因素, 各级水平的教学还应注意运用相应水平的数学语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越来越重要,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教师应了解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思维水平,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学 篇11

有这么一件事,或许该跟大家说明一下,就是:如果你是练散打的,你的教练就该精通“散打训练学”。否则的话,他是瞎指导,你是跟着瞎练习。这一规律对其它的运动也适用,教拳击的要精通“拳击训练学”,足球教练必须精通“足球训练学”,至于武术技击,武术技击也是人体运动之一项,所以教武术技击也要遵循“武术技击训练学”。但是遗憾,武林目前没有这么一部书(指导散打训练的不计)。

好在有一部叫《运动训练学》的书可供我们借鉴——其实散打、拳击、足球等项目的训练学,也都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搞出来的,在原理上,不出运动训练学的范畴。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运动训练学是讲什么的?

告诉大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的。

这个“普遍规律”,包括技术训练的普遍规律,身体训练的普遍规律,心理训练的普遍规律,战术训练的普遍规律等等。

当然,在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里,不同的运动,譬如拳击、散打、足球等等,其训练,又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小规律。

说到武术,它在训练“拳、腿技术,功力(即身体素质),胆量、心理、战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小规律。不过,如同拳击、散打、足球一样,武术训练的小规律,跳不出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

话说到这里,我要跟大家透个底,我所提倡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对武术训练这个小规律的研究,因此带有一些“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至于我管它叫“逆思维”,不过是因为它跟“流行的传统”大相径庭罢了。若换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逆思维”一点不逆。不但不逆,它还顺得很、正得很。

武术——训练要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

看过我“逆思维格斗训练”文章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印象,我爱反复强调“训练围着实战转”、“用实战指挥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之类的观点,这种不同于“流行传统”的观点,既出自我二十几年的探索,也有暗合运动训练学之处。了解运动训练学的读者知道,运动训练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它在训练上的任何一项原则和方法,都直指比赛(实战)这一目的,从不允许有些许的偏离。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赛(实战),《运动训练学》这门学问就没有必要搞了。谁想搞,他也只能出于个人兴趣。

只有“用实战监督训练”,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尤其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业余在练,每天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但越是时间有限,大家越要“把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起来,尽量让训练一点不浪费地为实战服务”,因为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嘛。

要想使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块,需要有一套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不用说,武术爱好者自己是难以搞出来的。何况,它也不是爱好者的任务,它属于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制订一套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刘翔能夺奥运金牌,一靠他本人超乎寻常的天赋,二靠教练孙海平的高水平训练。说到教练的价值,可以说,假如孙海平不掌握一套极有效、极先进的训练方法,刘翔纵然再具天赋,他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辉煌。因为平庸的教练——不管是教跨栏的还是教武术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云亦云,跟在“流行的练法”后头亦步亦趋,而绝不会像孙海平那样,在训练方法上追求“实用、求新”(孙海平的口头禅)。如果说平庸的教练连一个运动天才都能毁掉,那么,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假如不幸遇上这样的教练,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武术爱好者普遍不能打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首先要追究教武术的人。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指导训练”等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当然,如果爱好者身体极弱、胆量极小,或者每天练习不到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少于五次、持续练习坚持不了一年,责任则不在教练。

在武术训练上,教师要制订的“训练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用到爱好者身上,起码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的身体素质(或曰:一般功力,专项功力),增进有机体的机能。

(二)使爱好者掌握武术技击所需要的拳腿技术、战术,使拳腿技术及战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强调一点,拳腿技术的掌握,指的是能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不能光会练、不能打。

(三)改善心理素质,提高爱好者应对实战对抗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大家所知,格斗,也即武术技击,若离开“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这三方面的素质,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但是,提高“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的能力,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难。因为怎么安排训练是有讲究的,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门学问——别看武术技击本身是一门技能,但是教武术,搞训练,却是大学问。

教武术绝不是个简单事。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各项运动的教练员要明白很多学问,仅是“必须掌握”的学问就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专项运动理论、运动营养学等(见《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著)。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标准高了,那么我告诉你,此外还有“应掌握”的学问呢,诸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够武术教师学几年的。笔者对于这些学问均有涉猎。至于我为什么要先结合运动训练学来谈逆思维(或武术技击训练),一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直接指导训练的学问,二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整个运动理论的核心”,所有的运动理论都在运动训练学中有所反映。

下面,我由运动训练学的两个概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入手,来展开我的话题——武术的技击训练(逆思维格斗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缺一不可

“一般训练”指的是什么?拿武术来说,就是在练习中“使用非武术动作”,对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器官机能进行全面地提高。对这个“一般训练”,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呢?就是在练习中“使用武术本身的拳脚动作”,来增进武术技击所需要的专项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拳脚技术(包括战术、心理等等)。譬如:拳脚空击,拳脚对抗,踢打沙袋、拳脚靶等等。

我所以要引进“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武林中:

(一)普遍漠视一般身体训练。普遍漠视专项训练(踢打沙袋、拳脚靶等)。

(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区别,认识模糊。

(三)因为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理不清,在每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训练安排上,缺少对这两种训练的合理调控。

说起来,在真正的传统武术里,本来是存在一般训练的,只不过没有使用“一般训练”这个词罢了。比如:八极拳用“兔子蹦”(近似一般训练中的连续跳高、跳远)来提高下肢爆发力,用“压胳膊蹲起”(类似一般训练中的'深蹲')来增进腿部力量,用“顶拳头”来提高上肢及胳膊的力量,用“纵跳摸高”来提高脚下的弹跳力,用“不定向移动”来练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等等不一而足。

“专项训练”在真正的传统训练里也是常见的,比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用八极拳的拳脚技术来踢树桩、打沙袋,在提高拳脚力量的同时掌握拳脚技术。再比如八极拳的对抗训练——用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及熟悉拳脚技术在实战中的使用。至于“踢打拳脚靶”,虽然在真正的传统训练中也是没有的,不过,一旦引进,它就属于武术技击训练中的“专项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尽管没听说过“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术语,但对它们所练的内容,往往并不陌生(对上述八极拳的那些训练,有谁不多少了解一些呢?)。在这个时候,教武术的人就应该顺水推舟,在给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进一步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讲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是绝不可漠视的,否则,教师就是瞎教,学生就是瞎练。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存在如下的两种关系:

(一)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就是说,一般训练一定要认真搞,不重视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水平绝对上不去。所以,武术教师在训练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练专项的踢打沙袋,而放弃基础性的一般训练。

(二)专项训练代表一个人的训练水平。一般训练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对于武术来说,只搞一般训练而远离专项训练,则不叫练武术(因为各项运动的一般训练,尽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说明一点,专项训练是有副作用的,像踢打沙袋,髋、膝、踝关节和肩、肘、腕关节和四肢的肌肉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天长日久,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好在副作用并非不可避免,在练习中穿插一些一般训练,即可有效地调节。

了解了“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我们也就知道,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二者缺一不可,要结合起来练,相互提高。至于怎么结合?这涉及到“训练周期”、“训练负荷”、“训练强度”及具体的训练方法等等问题(什么叫周期、负荷、强度?大家可以去问自己的老师,也可听我下次讲解)。

作为本系列文章的开头,该篇只是做了些简述,尚没有展开细说,不过,尽管如此,我想大家已能明了,一套能增长爱好者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有科学讲究的,它既是武术科学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对武术教师水平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运动训练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语文思维学 篇12

“场”首先是个物理学的概念。爱因斯坦提出“把场的观念作为实在的代表”, 认为“‘没有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场是自然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形态。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引力场、电磁场等。“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美国美田大学唐力权教授提出“场有哲学”, 认为一切万物都是依场而有的, “‘场’就是事物的相对相关性和为此相对相关性所依据的根源所在, 事物的相对相关性乃是事物的‘存有本性’。”场就是事物的相对相关、相互作用性。整个人类社会呈现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个人都生活、活动在人类社会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结构之中。我们也可以把维系社会群体的由各种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现统一社会力的总体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系统称为“场”。这种社会中的“场”不同于物理场, 它不是单纯由物质的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而是由物质的力和精神的力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 他们都是会思维、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 他们在社会的共同生活中, 必然要在思维上发生相互作用, 形成一种社会思维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表现为场的形态。物质关系形成物质场, 思维关系形成思维场。社会思维场不是指社会中物质形态的场, 而是指与物理场和社会场相联系的, 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 特别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直接的或间接的在思维方面相对相关、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精神场。它体现了在人类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社会思维整合后的“统一力”。社会思维场并不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 而是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总体反映。它有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 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它的实质是在社会群体中和群体间, 必须进行思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从而不断地提高人类集体思维质量。

社会思维场主要由知识场、观念场和心理场三部分构成。

首先, 社会知识场亦即社会信息场。人们常说的“信息”实际就是知识, “信息圈”实际上就是知识信息的气氛。一般来说, 知识指的是人通过实践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东西, 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包括图书、档案、文物、美术作品、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上面的知识信息、情报。知识信息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传递和交流。语言“载道法, 记事物”, 使后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社会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吸收知识, 并使人类知识世代相传。无论是主观的信息活动或客观的信息活动, 都担负着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中间媒介活动的任务。知识信息的发展, 必然引起人类思维效率、思维质量的迅速提高和思维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当今世界, 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益全面地向前发展, 不仅在数量上“知识急剧增长”, 而且在质量上也突飞猛进, 出现了“知识爆炸”“信息时代”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快速化。现代科学知识系统是一种由经验、理论和方法构成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体系。由于各个科学知识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其与科学知识系统的环境之间交互作用, 形成社会的知识信息场。

其次, 社会观念场是由人们思维观念的相对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群体观念场, 它是社会思维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在人类认识体系中, 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是思维科学, 往往都要建立各种分析、论证和评价事物的观念模型, 即思维活动所遵循的普遍原理、规则。这种观念模型一旦形成, 就成为某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 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起到指导、定向的作用, 制约着人们的思维线路和思维结果。社会观念场的表现形态主要有社会思潮、社会传统、社会舆论等。所谓社会思潮, 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要求的理想倾向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相对集中的动态表现。它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群体观念, 总是一定历史时代人们共同思想、愿望和要求的反映, 往往成为当时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和社会信息的显示器。社会思潮的流行, 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也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思维素质与水平。所谓社会传统, 是指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世代相传的社会文化结晶, 即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和潜入人们思维深处的习惯性观念意识。社会传统具有社会历史性、相对稳定性和民族特色性。所谓社会舆论, 是指社会上反映群体思维、观念的公众议论。舆论既可以是自发的潜在性的社会流言, 也可以是自觉的显现性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们通过社会思潮、社会传统和社会舆论等表现形态, 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形成社会观念场。

最后, 社会心理场亦即社会情意思维场是指人的群体感情、群体意志、群体动机等社会心理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总体倾向。社会心理场具有自发性、潜在性的特征, 它是形成社会知识场、社会观念场的基础。社会心理通过社会中人们的群体感情、成见、兴趣、自发倾向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的观念、行动具有巨大影响。掌握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心理场的强度, 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薄层CT增强扫描下一篇:找准定位人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