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2024-10-05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精选7篇)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篇1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学习体会

坝子中学 任轶

本人有幸参加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大方由教育局组织的由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汲虹主任及王娜娜老师的《2013初中语文主题培训》。通过汲虹主任的培训,认识了思维可视化工具,认识了思维导图,并学习了思维导图的制作,现结合学习和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途径)呈现出来。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国外教育界称之为“概念图”(Concept mapping),国内也有译为“概念地图”的,我们一般使用“概念图”的说法。所谓“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可以想到,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有概念图的交流传播方式,如远古的象形文字与符号、古代的周易八卦图、人们使用地图表达地形和方位以及儿童自发的用涂鸦来传达自己的想法等。可以认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称呼直接说明这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师生的认知活动。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知识的网络图形化技术,知识图由概念网络构成,网络包括节点和连线,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用网络状的图形表示,将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线条上,逐层分支 成多层线条。

归纳思维导图提炼关键词:“三原则”和“五技巧”,其实,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早就自然地使用了思维导图的方法,例如,历史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历史事件的实践线、生物老师用框图来表示生物分类、语文老师画出作品人物的相互关系和文章的结构等。在数学学科中,思维导图就应用得更多了,如:各种数量关系图,知识框架图,解题的步骤,解题用到的线段图„„只是没有把它们归纳成“思维导图”而已。可见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有很广的应用基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情景:

1、作阅读笔记

把文章的内容,化繁为简,以概念图形式扼要地表达出来。

2、作学习的总结

完成某个学习单元或课题后,利用概念图把学习心得或成果显示出来。

3、构思写作的内容

利用概念图,初步构想文章的内容,然后进行选材及组织材料等计划工作。

4、构思专题研究学习内容 利用概念图,初步拟订专题研习的大纲。

5、自我检测

在学习某个单元或课题前或后,分别绘画概念图作比较,以检视有否建构新知识或扩展学习的范畴。

6、协作学习,建构新知

学生比较各自绘画的概念图,讨论修订,然后整理、综合成一个新的概念图。

7、作授课教案

新上一堂课,可以把内容做成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并且训练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建构在专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平台,因此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优秀的专家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工作,就象时刻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一样,所以无论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在教与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生涯中,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各种创意,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在学习中,得知两位老师千里迢迢,没有要我们大方的一切费用,她们很伟大,值得我们学习。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篇2

在综合实践这门全新的活动课程中, 我校教师有效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探究活动,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可视化思维工具如何有效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呢?

●利用思维导图指导活动准备和进行资料整理

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明确学习活动主题后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制定活动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等。

在准备阶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 把小组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具体分工等进行有条理的表述。同时, 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从而筛选出符合自己小组研究主题的信息, 为下一阶段开展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案例分享:

在我校开展的《“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围绕自己研究的小主题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开展了资料和信息的收集, 面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 如何筛选出有用的、突出主题的资源呢?这时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整理是很有效的途径。以下是“地沟油制作研究小组”和“地沟油的危害研究小组”的思维导图 (如图1、图2) 。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 对大量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从而使小组的每个个体都能清晰、可视化地认识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 大大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 为有效开展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打好了基础。

●综合利用多种思维工具指导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的过程是执行并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 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 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分析与解决问题, 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

在活动实施阶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韦恩图对不同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可以利用鱼骨图, 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可以通过思维导图,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小主题;可以利用蝴蝶图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可以利用金字塔图概括若干观点, 等等。

案例分享:

同样在《“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围绕大主题分成了五个小主题开展探究:“地沟油”的制作;“地沟油”的危害;“地沟油”的利用;国内外对“地沟油”的管理规定;“地沟油”的辨别等。各小组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灵活使用了多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呈现他们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 譬如:

“地沟油”辨别小组通过探究后, 利用金字塔图表 (如图3) 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了表述:

“地沟油的利用”小组,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地沟油”可以制作生物柴油, 他们对生物柴油和现在常用的O号柴油进行了对比, 从而清晰地看到生物柴油和O号柴油的异同 (如图4) , 进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地沟油制作”研究小组, 他们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 利用鱼骨图把人们违法制作地沟油的原因展示如图5。

●利用PMI图表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和总结

活动总结与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升华阶段, 而评价应该穿插在总结与交流的活动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应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重视过程, 兼顾结果。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突出对学生活动体验和收获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重视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 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 肯定其活动价值, 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针对综合实践评价的这种需要, 我们可以把PMI图表有机穿插到总结和交流的过程中, 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对伙伴的表现、对其他小组的建议和展示都进行比较客观的自评或他评,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综合实践的每次交流和总结都有一个及时的反馈和反思, 从而在下一阶段去完善和提高。

案例分享:

譬如在《“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阶段交流中, “地沟油”辨别小组对本小组的评价如下页表1, 其他小组对此小组的评价如表2。

学生们通过PMI图表有条理地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探究内容进行了反思和小结, 并且通过PMI图表将其可视化,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评价手段。当然, PMI只是其中一种评价手段,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我们还可运用“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 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

●可视化思维工具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这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数量的限制。但是, 当前国内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环境优化、终端开发领域, 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是以题库、教学视频、动漫等形式呈现的, 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并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 是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而非思维的可视化, 对提高教学效能没多少帮助, 甚至会强化学生“被动学习, 不爱思考”的习惯。为此,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开发出具有“思维可视”特点的新形式教学资源, 实现“教”与“学”的效能倍增。

我们可以把可视化思维工具的相关图表开发成教学课件, 或制作成软件供学生学习和运用, 让学生摆脱画图表的困扰, 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和学习。开发可视化教学资源还可以引领教师把日常教学聚焦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 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开展的学习成果与互联网链接, 让学生随时随地上传自己的探究作品, 随时随地进入上传空间进行互动、点评, 这样促使学习更高效, 最终使学生获得好成绩, 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篇3

摘 要: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可缩放的界面、非线性的播放方式、强烈的三维视觉带入感为用户思维过程的呈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Prezi与教育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引起了教育工作者极大的关注。文章阐述了Prezi功能特点,通过与PowerPoint进行对比凸显其优势,并分析了Prezi运用于Flash教学的可能性,介绍了Prezi运用于Flash教学过程的简单设计,以期能为相关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Prezi;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63-03

每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的出现都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而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更重要的是要深化到“思维层”,引领学生学会思考,变“知识灌输型”教学为“思维发展型”教学。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的出现将进一步促进教学向“思维发展型”转变。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概述

思维可视化是指对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期实现增强记忆及加深理解的效果,其本质就是将隐形思维显性化的过程[1]。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利用知识结构的视觉表征,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组、重构、评价、描述、传达和建构知识,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2]。

Prezi是继思维导图、FreeMind、Sharemind、MindManager等工具之后出现的一款基于云端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这款基于网络的演示软件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幻灯片的演示软件,它采用用户缩放界面ZUI(Zooming User Interface)技术,只用一张无限大的“画布”作为展示的界面[3]。2007年,Prezi公司创始人Adam Somlai-Fische和Peter Halacsy觉得PowerPoint限制了他们对于想法的充分表达,开始致力于研究Prezi。09年他们在家乡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同年6月,Prezi获得了Sunstone Captial和TED Conferences投资,同年11月,旧金山工作室投入使用[4]。

二、Prezi功能特点与优势

1.功能特点

Prezi采用故事版(storyboard)的格式,将所有演示的内容都置于一张画面上,通过放大、聚焦、平移、旋转等功能对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会随着听众的思路进行全局与细节间的无缝切换。其功能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缩放旋转自如

Prezi最大的特点是缩放、旋转、平移。缩放式的效果像电影镜头一般将学习者带入故事情节当中,教学不再是硬邦邦的讲课;平移过程中,展示内容之间的自如切换有很强带入感,不仅能抓住学习者的眼球,吸引其注意力,而且符合学生非线性的、跳跃的思维方式。

(2)舞台无边界

Prezi的内容组织界面是一张无限延伸的画布,就像我们的思路一样没有边界,无论有多少元素,只要一张幻灯片即可全部容纳,演示过程中克服了传统演示文稿局部的、分散的翻页浏览,整体性和统一性非常好。

(3)多元素支持

Prezi中不仅可以插入图片(除psd、tif、tga之外的格式都支持)、矢量符号与形状图、结构线路图、音频视频,还可以插入PDF文档、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插入功能通过工具栏中的Insert功能键实现。

(4)云端协作

Prezi软件的云端版支持多个用户对一个演示文稿进行编辑,方便同伴间协作交流,同时,桌面版的作品可以上传到云端,方便保存与分享。

2.Prezi的优势

PowerPoint运用于教学中,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线性的呈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而Prezi的出现弥补了PowerPoint的某些缺陷,现对这两款软件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三、Prezi与教育的结合

Prezi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反响。Prezi于2009年问世以来,全球注册用户已超过3500万,在英国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评选出的“2013年度全球排名前100的学习工具”中,Prezi位列第15名,Prezi的版本还在持续更新[5]。同时Blog、Twitter、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发展也为Prezi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爱碰嘴网站(http://iPrezi.cn/)也提供了有关教育专题的Prezi模板。因此,本文接下来将结合Prezi与简单Flash动画入门进行教学。

1.Prezi应用于Flash教学的可能性

(1)学生角度

与数字化一起成长的“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受到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离散性和跳跃性以及行为的非线性,都表现出与“数字时代的移民”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线性教学方式已经渐渐满足不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非线性的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成为Flash教学中的最佳选择。

(2)课程角度

Flash这门操作性课程中,知识点繁杂,操作不易,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记忆操作步骤,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操作技能,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忽略了基础概念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对于刚开始接触Flash的学生来说,真正领会各个概念的真正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进行Flash教学将隐性的、模糊的思维显性化、清晰化,这不仅为学生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2.Prezi在Flash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通过分析Prezi应用于Flash教学的可能性,并结合Prezi的特点、优势以及概念型知识在Flash教学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本文以Flash中的四个关联概念元件、实例、场景、库为例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1)构思Prezi课件

对教师来说,Prezi课件就像一个思维可视化作品,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方式的呈现。

首先,这四个概念是Flash学习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刚刚接触Flash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制作的课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另一方面尽量让学生对Flash这门课产生兴趣。

其次,能用图表达的避免文字叙述,“一图胜千字”。研究表明,各类信息中,图像传递信息的效率最高,是文字、声音信息传递的好多倍。

然后,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图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概念,进行有意义的教学。

最后,结合场景、库、实例、元件的特点以及四者之间的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容易理解的装配车间、零件仓库、零件、零件图纸进行类比联想。元件好比零件图纸,根据零件图纸制造零件,制造好的零件可以根据需要涂不同的颜料、可以打磨成其他想要变成的样子,而零件就像Flash 中的实例一样,从库中提取出来的元件就是实例,同样可以改变实例的大小、颜色、透明度等;库是存放实例的场所,就像零件仓库是存放零件的场所一样,当装配车间需要零件时就从零件仓库中提取,就像场景中需要实例时就从仓库中提取;场景是制作动画的舞台,就像装配车间是制造产品的空间一样,动画的制作需要场景、库、实例、元件的支持,就像一件产品的生产需要装配车间、零件仓库、零件、零件图纸一样。整个构思过程可简化为图1。

(2)设计Prezi课件

根据构思图,开始着手设计Prezi课件,Prezi课件的制作需要两步,第一步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插入画布中,第二步添加路径。插入的元素可以是从外部导入的,也可以是Prezi提供的矢量符号、形状图、线路图以及模板、主题等。添加路径的方式有三种:直接添加元素为路径点,增加当前视图(Add Current View),添加一个路径框(路径框样式有Bracket、Circle、Rectangle、Invisible)。添加的路径点会自动出现在路径缩略图中,上下移动步骤缩略图中的路径点可以改变路径点的顺序。结合Flash教学内容与构思图,Prezi课件设计如图2所示。

(3)保存发布Prezi课件

制作完成后对Prezi课件进行保存,保存格式有三种,第一种Export to portable Prezi保存格式为.exe,.exe格式的文件运行时不依赖Prezi软件平台,但不能进行编辑;第二种Export to Prezi file(.Prezi)保存格式为.pre,.pre格式为可编辑文件;第三种Export to PDF保存为PDF格式,Prezi中的一个路径点为PDF中一页,同时也可以进入网页版Prezi对课件进行发布分享。

(4)呈现Prezi课件

若在安装有Prezi软件的电脑上进行播放,可以单击右上角“Present”进入放映状态,然后单击屏幕下方的左右箭头进行播放,也可以通过设置自动播放的时间间隔自动播放,如果播放过程中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按ESC键或右上角的画笔返回编辑界面再次进行编辑;若在没有安装Prezi软件的电脑上进行播放,可以播放.exe格式的课件。

教师呈现Prezi课件的过程,呈现的不仅是概念知识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呈现给学生理解概念型知识时类比联想的思维过程。图文结合、镜头无缝切换的画面播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的学习,增加教学魅力。

3.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引入课堂实践的思考

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引入课堂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从作品构思、技术操作到作品完成,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有很大进步。因此,Prezi引入教学,其显性意义即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更容易了,隐形的意义即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发展。[6]

虽然Prezi运用于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运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首先,如果Prezi制作中过多使用旋转缩放,会给人一种晕眩的感觉,因此,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恰到好处;其次,Prezi生成的文件占用空间比较大,打开时用时会长;最后,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Prezi,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

由于思维可视化工具Prezi对简体中文的支持还不是很成熟,国内对该软件的应用也不是很广泛,但是Prezi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设计及其特有的演示效果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更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希望本文将Prezi引入教学的实践运用能为相关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相信Prezi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徐苑苑.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70-71.

[2]贺鑫焱,张永进,解建仓,王志国.支持可视化的知识图研究[EB/OL]. http://www.paper.edu.cn.

[3]The introduction of Prezi[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zi.

[4]SUNSTONECAPITAL[EB/OL].http://www.sunstonecapital.com/?#/about/about-us.

[5]Hart J.Top 100 Tools for Learing 2013 [EB/OL].http://c4lpt.co.uk/top100tools,2014-06-04.

[6]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98fbc70101mcn3.html.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篇4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知识传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近年来,基于各种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改层出不穷,其中以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或“10+35”模式、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等为代表的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享誉全国[1]。邢红军[2]、查有梁[3]等认为,各地基础教育一线工作者纷纷推进课改或对课改模式进行移植,但并没有如人们预期那样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改变。反思和梳理当前的课改实践,发现只停留在“形式化”的低阶层面,尚未深入到“脑内”的高阶层面。如果课堂教学只传授固化的知识,很难有效地促进学习,更不可能触动教学改革的“灵魂”。关于“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成效。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过程是思维在同化和顺应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使原有的认知图式得到建构和发展,即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4]。藉此可知,思维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的关注焦点应该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应该有效、系统、持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认知科学领域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集中关注思维与可视化的相结合,探寻顺应大脑思维方式的可视化方法、技术。依据前期相关研究成果[5-8],本文提出“思维可视化课堂”概念,探讨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技术实现及实施方法、策略,分析思维可视化课堂构建的基本思路,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详细阐述思维可视化课堂构建的一般操作模式,与此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有效性,以期为“课堂教学的‘脑内’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思维可视化及教学应用现状

思维是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给人以神秘感,人们一直以来试图通过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来揭示思维的内在运行过程。思维可视化是指把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方法、思考路径或过程通过图示或图示组合呈现出来[9]。刘濯源认为,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教学中,存在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显性价值是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让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隐性价值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兴趣[10]。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要数思维导图。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发明了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式,经过思维的不断深入,把各种观点通过图形、符号或关键词表达出来,提高思维的外显能力和表达能力。目前国外中小学把思维导图作为教育改革实验推广的策略之一,如新加坡要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思维导图的训练,英国则把思维导图当作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成立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并开展了不同级别的教师培训,目前全国将近100所中小学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11][12]。

(二)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概念界定

思维可视化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的可视化运作,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有效地传播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训练学生掌握并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传统课堂相比,思维可视化课堂需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

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两者并不是孰轻孰重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两者都属于教学的基本任务,两者同时进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离开知识传授的活动单独去谈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成了无源之水。思维形式、过程、方法的掌握应该贯穿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与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应该达到和谐统一。

2.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思考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角色应由单一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思考的主体、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学习方法的自觉践行者和体验者。伴随着双方身份的转变,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思维可视化的方法、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高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与学生深度交互过程中构建、扩展和创造知识,使双方在思维碰撞交流中共同成长。

三、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技术实现及实施方法、策略

(一)技术实现──多媒体画面语言与软件技术

思维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图示”或“图示组合”把“思维”呈现出来,而“图”是多媒体画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因而“多媒体画面语言”是“思维可视化”的具体表达工具[13],两者都和视觉研究相关。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的“画面语构学”语法规则规范画面基本要素与思维结构的关系;运用“画面语义学”的语义规则将各种思维形式呈现出来,如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递进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转化思维等等;运用“画面语用学”的语用规则使各种思维方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如概括、区分(对比、分类)、判断、推理(演绎、归纳、类比)、分析、综合等等。运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设计规则进行的设计必须要借助具体的软件技术来绘制、呈现,二者结合成为可视化技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图示方法主要有概念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导图、流程图等。绘制图示的方法可以手工(纸+笔),也可以使用工具软件(计算机)实现,主要有MindManager、XMind、FreeMind、IMindMap、MicrosoftOfficeVisio、Metafora、InsightMaker、Stella等。手绘和软件绘制各有特点。手绘可以给大脑留下深刻的轨迹,有助于大脑内部建立神经连结,更好地挖掘左右脑的功能,让大脑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使记忆理解深刻,最终形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工具软件绘制具有易操作、易保存、易传播、易修改、图示样式多、美观、容量大等特点,尤其是处理大量数据时,优势明显。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把绘制的图示集成到PPT演示文稿中,除此以外,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交互软件,如Flash、3DMAX、Virtools、SolidWorks等,制作出具有“思维可视化”功能的教学课件,作为教师、学生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媒介。呈现思维可视化图示的硬件设备主要有投影仪、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电子书包等等。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图示的绘制方式和呈现方式。

(二)实施方法、策略

思维可视化课堂不是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而是为了揭示知识的自身结构特点,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把握整个概念体系,同时顺应学生的原始思维,理清思维的脉络,找到背后的思维规律。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的隐含特质进行深度挖掘,以此作为选择何种思维可视化技术、可视化形式的依据。比如,概念图适合把知识体系以层次结构表达出来,适合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认知地图适合引导学习者规划设计、提出决策、完成任务;语义网络通过结点之间标识的有向弧建立语义联系,适合理解词语、概念,尤其是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导图适合表达发射性思维,开展头脑风暴,有助于整理思路,形成条理、逻辑性强的成熟思维模式;流程图适合直观地描述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快速找到症结,从而确定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其次需要站在学生角度,把他们的原始思维作为新的教学起点,顺着原始思维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预设的思维轨道,从而逐步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思维可视化将内隐知识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资源,形象地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学生应该利用思维可视化做笔记、记忆、理解、归纳、总结及与同学相互讨论、提出见解、协作分享。

四、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

(一)基本思路

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就是要使教师、学生、知识内容、思维训练和可视化技术五者之间形成动态平衡、结构稳定的关系(如图1所示)。一是要确立知识目标、各环节的小目标,目标的确立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情境动态调整;二是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依据知识的结构特点、学生的原始思维,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活动(如创设思维情境、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自主构建、知识迁移等),阶段性(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低级到高级)地训练学生思维(如概括、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综合等),关心学生在生成、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三是可视化技术作为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维互动活动过程中的外在条件、作为实现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两者有机整合的工具中介,需要依据各种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优势,选择和利用好可视化技术。

(二)模式框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的大致要求如下: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验,使学生产生感悟和思考。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点拨、指导和引领,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但同时要避免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替代个人的自主阅读[14]。该《标准》特别强调“感悟、思考、理解、体验”等与思维密切相关的行为活动,同时又倡导“引导、自主、合作”等教学策略的运用。据此,确立了以“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为目标主线,以多媒体画面语言及软件技术作为“思维可视化”的技术支撑,以“师生共同参与”为行动支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可视化课堂的一般操作模式。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基础知识层面,课文阅读的目标主要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四个部分的理解与掌握,即字词迁移、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内容。在思维训练层面,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思维建构、思维理解、思维激活、思维创造,四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训练任务。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两者并不是割裂开来,而是将知识传授整合在思维训练的框架内,同时将思维训练贯穿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比如在学习字词的时候,一般来讲只要达到“认识”和“会写”的要求,但是可以从读音、同音字、多音字、相近字、组词、造句等六个方面来绘制可视化草图,在实现知识记忆、迁移的同时,又激活了大脑去联想、发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课堂实现的逻辑顺序是:在两条目标主线的引导下,师生双方共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将教师教学过程、学生思维过程外显化,尤其是将学生内隐的阅读理解过程尽可能变得可视、可操作。

(三)课堂具体操作

思维可视化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创设情境。教学情境对引发学习者的情绪体验、促进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情境。思维可视化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呈现、直观语言描述等途径来实现。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采用“DigitalStorytelling”的方式切入教学,通过呈现声情并茂的图片、视频、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评价的文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圆明园,同时与如今断壁残墙相对比,为后续的学习营造思维情境。第二,生成问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充分思维含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教学发展的脉络,让学生沿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思维得到发展。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把这一系列问题制作成可视化的Flash进度条,要求学生描述圆明园的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思考其中的原因,让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深入课文学习。边读边思考,当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时,基本上也就把握了文意。第三,主动探究。在第二步提出问题之后,相当于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了阅读理解的目标,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预测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初读课文,验证预测。在主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如梳理生字、生词,梳理文章结构,梳理新出现的问题等。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有充分预测,在必要时通过投影仪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罗列出相关概念,提取关键点,激活学生脑中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使脑的神经网络可以更快找到联结点。第四,小组协作。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组4-6人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根据自己绘制的各种思维导图相互交换,有条件的可以通过HiLearning互动软件展示作品,交换各自的问题、各自的想法,并相互讲解,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形成更多的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大家对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无法解决问题时,一方面可以再次回到“主动探究”的步骤继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将大家的想法重新汇集在一张图上,形成小组的最终讨论结果。为了使问题解决过程的可视化,推荐使用Metafora平台LASAD工具,该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分歧,达成共识和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第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思维活动所达成的情况进行监控、验证、反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对课文的基础知识、段落文意、文章结构及其他相关内容产生“班级集体大脑”图,有助于将新知识建构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形成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分享体验,归纳体验,进而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回应反馈,采取变换问题的角度、变换思考的方式促进学生认识的多维拓展和灵活运用。

五、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有效性验证

(一)需要验证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能力。但根据已有研究[15][16],智商、思维能力在实验的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提高。因此,考虑到客观条件,不再对思维能力做测试检验,需要验证的问题是:(1)基于该模式的教学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主要从语言知识、结构把握、内容理解三方面考察)?(2)实验班的学生对采取该模式教学的评价如何?

(二)被试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赣州市某校六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为被试对象,分别是实验班和控制班。研究过程中,对实验无关的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平衡处理。具体做法是:选取上个学期语文成绩非常接近的两个班级,其中实验班有55名学生,男生31人,女生24人;控制班54名,男生29人,女生25人。由同一名教师对实验班和控制班教学,课时相同。如表1所示,在前测(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的阅读成绩,该项分值为30),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22.91,控制班的平均成绩为22.35。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语文阅读成绩的均值在前测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3,大于0.05),这表明两个班级的语文阅读水平总体相当。

(三)实验过程

实验从2014年2月中旬开始,共持续四个多月时间。为避免产生霍桑效应,在实验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师、教材、课时、课后作业布置等方面,实验班和控制班完全一致,均没有通告学生正在进行语文阅读实验。不同的是,实验班实施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模式,控制班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期间不做其他无关的干预。实验结束后一周实施后测,以《美丽的晚霞》和《妈妈的手》来测试两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试题编制上参考了莫雷教授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水平量表编制报告》[17],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语言知识”占30分,“结构把握”占30分,“内容理解”占40分。学生严格按照要求,测试的时间为30分钟,测试完后计算每位学生的总分,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结果如表2所示。实验教学结束后,研究人员在实验班随机抽取了15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你是否喜欢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教学方式?请说说你的理由?这种教学方式对你的语文阅读学习有帮助吗?你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其他评价或看法吗?访谈前告知学生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与成绩无关,可以直言不讳。

(四)结果分析

从阅读成绩的总分来看,实验班的平均得分是70.64,控制班的平均得分是65.11,实验班高出控制班5.53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2.65,P<0.01)。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普遍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分别从语文阅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语言知识”方面,实验班的得分为20.93,控制班得分为20.76,实验班和控制班不存在显著差异(t=0.17,p>0.05),这说明在“语言知识”的传授方面,与传统教学比起来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语言知识”如识字、组词、近反义词等是属于基础性知识,技巧性不强,只要传统教学方法到位,同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在“结构把握”方面,实验班得分为22.15,控制班得分为18.37,实验班和控制班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4.16,P<0.001),这说明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提高阅读技巧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在“内容理解”方面,实验班得分为27.51,控制班得分为24.39,实验班和控制班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5),这说明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能够直观、有层次地展示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对中心主题理解得更加深刻。参加访谈的15名学生都表示喜欢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笔者把他们谈到的主要原因概括如下:(1)丰富的可视化媒体资源使知识的呈现直观化,使得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有条理,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增强了学习目标感、方向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校正认知,有助于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3)可以自由、详尽地绘制各种思维图示,尤其是看见自己的最终成果时,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4)活跃了教学气氛,在头脑风暴阶段可以和同学一起思考,从不同的同学那里得到解决问题思路,感觉大脑的潜能被激活了;(5)自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思考的体验,习惯使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来整理知识概念,加工信息。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教学采取的是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学生习惯性地把教师当作知识的获取对象,依赖性比较强,导致有的学生在实验初期表现出抵触情绪,有的则在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得到了体现,但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或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后期失去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实验时间限制等客观原因,本研究只对思维可视化课堂中的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进行了测试检验,而在思维训练效果方面,需要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实践来检验和修正。

六、结束语

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一、价值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数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使用策略.1、直观形象

数学工具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某一数学知识印象,促进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帮助和激励学生进行思考

数学是一门处处需要进行思考,散发着智慧火花的学科。而数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其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特别是小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还是一片空白,没有数学工具帮助学生,他们将无处下手,无从思考。而数学工具的分步演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从无到有,逐步形成和建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分步有序的进行,思维过程也由开始的迷茫、复杂变的简单、清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和激励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二、使用策略(例: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

1、复习回顾

(1)复习的内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其中把平行四边行分割、再添补、最后变形成为一个长方形。

(2)复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应用知识的迁移把学习习近平行四边面积的方法再用到圆的面积中来。

2、数学工具:一个把圆分割变形成为长方形的教具。

3、教师应用数学工具分步演示变形过程。

4、学生观察思考

(1)变形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圆的什么?

(2)变形得到的长方形的宽=圆的什么?

5、学生发现总结

(1)变形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圆的周长的一半=πr。

(2)变形得到的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r。

(3)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篇6

一、机械设计教学的新特点

机械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庞杂, 其本身内容丰富, 包括传动、联结、轴系零部件、其他零部件等多种常用零部件设计, 素有“三多三难”的特点, 即“内容多, 难掌握;零件类型多, 设计方法难统一;参数、公式、图表多, 难记忆”。另外, 与其他学科关系紧密, 与力学、工程材料、公差配合、制造工艺、设计方法学、摩擦学等领域知识交叉贯穿。机械设计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 对知识的掌握属于非应试型, 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及高校教育的改革推动着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先进。例如, 电子教案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包含了更大的知识容量;计算机辅助动画制作把机械工作原理和运动进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展示给学生;计算机辅助分析为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网络化课堂为课程提供了第二课堂和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先进性为机械设计教学带来了提升, 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首先, 教学容量增加和教学时数缩减的矛盾促使整个教学节奏加快。为完成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填充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不得不成为一种“速食学习”。这导致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感知记忆”层面, 学生“学得多, 忘得快”, 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 难以深入知识背后的联系以建立知识结构系统。其次, 应试教育模式导致授课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少思维训练过程, 学习变成一种死读书, 不符合机械设计课程的认知特点。

思维可视化技术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 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机械设计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是指将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方式、规律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其本质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图示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其中,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从一个主题开始, 对彼此间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逐步建立一个有序的发散思维图, 对思维过程进行导向和记录。

1. 建立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思维导图

本文应用可视化技术建立机械设计课程的思维导图, 实现课程知识结构图像化。例如, 在讲授标准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内容时, 出现大量齿轮几何参数名称及尺寸计算公式, 学生往往感到参数繁多, 公式难以掌握。按照多向思维, 从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对齿轮参数和尺寸进行分类, 可以使问题简化, 并建立图1所示的齿轮机构几何参数和尺寸思维导图。对于一个标准渐开线外齿轮, 齿轮上有4个圆, 分别是齿顶圆、齿根圆、分度圆、基圆;有一个角, 即压力角。以分度圆作为重要的基准圆, 分别沿着径向和周向两个方向描述圆的几何参数, 径向上有分度圆直径 (和半径) 、齿顶圆直径 (和半径) 、齿根圆直径 (和半径) 、基圆直径 (和半径) 以及齿顶高、齿根高等尺寸, 周向上各圆有齿距 (或周节) 、齿厚、齿槽宽等尺寸。而对于一对标准渐开线外啮合齿轮, 除了每个齿轮上的4个圆, 多出一对相切节圆和一条啮合线。因此, 沿径向方向多了节圆直径 (和半径) 、中心距, 沿周向方向多了节圆的齿距 (或周节) 、齿厚、齿槽宽, 此外, 还有描述啮合线位置的啮合角。学生参考思维导图对比学习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了。

又如, 机械设计课程整体体系的思维导图使得学生从宏观层面建立了机械设计课程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 了解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纽带, 而各章节基本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思维导图, 便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从而提高了机械设计课程学习效率。比如学习“齿轮机构”这章内容时, 由于概念多、公式多, 齿轮啮合运动特性复杂, 加之齿轮传动设计计算公式复杂, 学生普遍感到知识容量大, 掌握起来困难。对直齿轮、斜齿轮、圆锥齿轮、涡轮蜗杆机构和传动建立思维导图, 学生对照思维导图采用类比思维来学习就容易多了。思维导图架构机械设计各知识群之间的枢纽, 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 提高教学效果。

2. 基于思维导图的机械设计思维训练

思维导图符合人脑的思维模式,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展开, 可以有效地引导设计者的思考顺利进行。在机械设计过程中, 借助思维导图描述帮助创新思维的深入展开。例如, 在减速箱的设计过程中, 让学生把设计步骤、参数和结构按照工程逻辑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 一边设计思考一边做出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 可以辅助设计过程顺利完成。机械设计教学中, 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机械设计的工程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总结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 篇7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技术;小学品德;社会科学

小学品德课程和社会教学是根据儿童的社会生活设置的,其目的是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了解更多社会发展信息,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实际执行中,小学品德和社会课堂常会出现冷淡无趣的状况,因此,必须转变教育发展的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其在可视化思维技术的应用中,通过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分析

思维可视化技术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学者提出将教学关注点逐步由传统的知识教学转移到思维培养方面,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提升。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要的思考方式和路径采用图示技术,生成相应的技术软件,将一系列信息通过传播、呈现等形式展示,其中,图示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的设计、教学模型图的建立、概念流程图等形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自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提升,激发学生运用合理的思考方式对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的实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得到了逐步运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该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意义

1.使教师更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情感价值、学习态度、学生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目标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是,小学阶段作为最基础的教学阶段,其社会知识内容较多,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造成对主要知识点的遗漏。采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建立完整的教材目标体系。如,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主要围绕保护地球环境展开,每个单元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地球生活,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整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从整体教学手段、思维方法等方面着手展开教学。

2.思维可视化可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本身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开放性,其教学方法也不固定,教师利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合进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因素,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为轻松。从课程的预习、课堂学习及后期的复习等过程,均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地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促进其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并在发展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小学教学活动。

1.对思维可视化技术认识不够,应用范围较小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点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并通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但是具体操作不能根据教学发展的实际,只是单纯地从网上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并未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的时期,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学的主要体现,在实际发展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安排,制订科学的可视化教学示意图,并结合小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其联想和记忆能力,从而减少对知识理解的难度。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课程教学的影响下,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情感处理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117-120.

[2]万秀英.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成才之路,2014(15):10.

[3]徐凌.小学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浙东工作总结下一篇:学先进做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