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式思维(精选10篇)
应用式思维 篇1
变式, 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 在保持问题本质特征不变的前提下, 使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惊奇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茫然, 产生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惊奇并不是无所用心的好奇, 而是对未知事物的激情, 它驱使我们去寻找隐藏在生活的多样性背后的意义, 迫使我们不断获得更深的洞识、达到更高的理解,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惊奇, 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变式无疑是良好的催化剂。
1. 利用预设“陷阱”,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学习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有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变化,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的不变, 明确并凸显出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条件、结论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之处, 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本质, 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案例:在讲解函数奇偶定义之后, 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该定义, 明确定义的内涵和外延, 特别是理清“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等相关问题, 可设计辨析型变式题组让学生讨论。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并说明理由。
第 (1) 组由于定义域已给, 容易判断, 而第 (2) 组问题就多了:对第 (1) 题仅凭化简后f (x) = x2即判其为偶函数, 是全然不顾前提条件x≠1;第 (2) 小题因未求定义域而不能去掉分母中绝对值符号, 得不出正确结论。
这组变式题, 通过引发学生头脑中固有思维模式的冲突, 使学生加深了对“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必要性的理解。教学中, 设置反例、错例辨析的变式训练, 通过对问题正面、侧面、反面的分析,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达到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目的。
案例:在讲均值定理a, b∈R+, 则 (当且仅当a = b时取“=”) 的应用时, 结合下列例题及变式。
例题已知x>0, 求y=x+1/x的最小值。
变式1:当x<0时, 求y=x+1/x的最值。
变式2:函数y=x+1/x有最值吗?为什么?
变式3:函数的最小值为2吗?为什么?
变式4:函数, x∈[0, π]的最小值是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让学生加强对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与掌握, 为定理的正确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著名的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描述:“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 它们都成堆地生长, 找到一个以后, 你应当在周围找找, 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数学教学中, 一题多变是指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 或者变换题目的形式, 而保持题目的实质不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题目的本质, 能使学生随时根据新的情况积极思考, 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有效消除思维呆板和僵化,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可以改变条件, 保留结论;也可以保留条件, 改变结论;或者同时改变条件和结论;也可以将某项条件与结论对换等等。
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 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 使其在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的同时拓展了数学思维。
案例:在抛物线y2= 4x上求一点M (x, y) , 使它到点A (1, 0) 的距离最短。
(1) 条件一般化。
条件一般化是指将原题中特殊条件改为普遍性的条件, 使题目具有一般性。将课本习题条件一般化, 引导学生挖掘条件是设计变式题首先考虑的一种方法。例如, 将原题变式。
变式1:在抛物线y2= 4x上求一点M (x, y) , 使它到点A (a, 0) 的距离最短。
将原题中的特殊点改为一般点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易接受。
(2) 改变背景。
改变背景是指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另一些条件的形式, 使问题得以深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变式2:已知抛物线y2= 4x与直线y = kx + 3 没有公共点, 求k的取值范围。
变式3:已知抛物线y2= 4x与圆 (x - a) 2+ y2= 2 没有公共点, 求a的取值范围。
(3) 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将抽象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常见问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联系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学习兴趣。
(4) 变换条件和结论。
变换条件和结论是将原题的条件和结论变动和加深, 但知识点不离开原题的范围。
变式4:是否存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 (1) 准线是x轴; (2) 顶点在y轴上; (3) 点A (3, 0) 到此抛物线上的动点P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若存在, 有几条?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将常规题变为探索题, 是设计变式题的又一途径。由常规题变出来的探索题, 对学生来说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3. 利用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解可看成是解题或证明定理、公式的变式, 因为它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间的同一必然的本质联系, 运用这种变式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材料,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问题, 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 从而拓广思路, 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一题多解有利于启迪思维, 开阔视野, 全方位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案例:解不等式。
解法1: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解法2:利用方程和函数的思想方法。
因此,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法3: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知, ︱x + 1︱ 表示数轴上点P (x) 到点A (-1, 0) 的距离, 又︱x︱表示数轴点P (x) 到点O (0, 0) 的距离。由条件知, 这两个距离之和小于2。结合图象显然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法4:利用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所在, 是联系各个知识点的纽带, 是明确解题方向的“指南针”。思考数学问题时, 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去尝试, 往往能使问题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4. 利用多题一法,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有很多数学问题, 从表面上看相互各异, 提法、条件结论都不同, 但其解法思路和主要步骤大致相同, 因而它们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答, 让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组并进行比较, 可提高学生综合与归纳能力, 使学生能透表求里, 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 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若△ABC的三边a, b, c成等差数列, 最大角α, 最小角为β, 求证:。
该题求解的思想方法是, 运用余弦定理, 将所要证的关于三角函数的关系式, 化为只含有边的字母的代数关系式, 运用a, b, c成等差数列的条件, 逐步推证。
像这种“化角为边”或“化边为角”的方法可解决很多三角形中有关边角关系类题。
变1:在△ABC中, 若2cos A + cos B + cos C = 2。求证:2a = b + c。
变2:在△ABC中, 若a2= b (b + c) , 求证:A = 2B。
变3:在△ABC中, 若Acos a = bcos B, 求证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在教学中, 多题一法的内容很多, 这取决于我们的发现、挖掘、积累和合理应用。有经验的教师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 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与多题一法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消化, 促使学生对相通的知识归纳成体系, 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要在抓好基础知识基础上, 精心安排, 按学生实际适当选择内容, 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真正有一个提高。
机械豪门的地标式思维 篇2
宝马汽车博物馆:慕尼黑地标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宝马总部办公楼和宝马汽车博物馆建于1971到1973年,由维也纳著名的建筑设计师Kari Schwanzer设计。22层高的BMW总部办公楼的每一层都是在地面建成,再像搭积木似的一层一层拼装起来。因为它优美的四个圆柱形楼体,办公楼一直被人们称为“四气缸大厦”。旁边那座19米高的碗形建筑物就是宝马汽车博物馆,碗底直径20米,碗口直径41米,巨大的顶子完全由碗壁支撑,博物馆内部展厅是由柱子支撑螺旋上升的,整个屋顶上描着宝马醒目的蓝白标志,从屋顶俯视蔚为壮观。
宝马博物馆展厅共3层,第一层最醒目的是007电影中邦德的座驾Z5,还有一辆周游世界的宝马1500CC摩托;其余均是各式做工精致、价格不菲的宝马车模。盘旋而上,是按照历史顺序陈列着从古到今的各类宝马汽车和摩托车,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插上耳机听英语解说。展厅里除了老爷车就是一些概念车,路上跑的最新款的车型是很少的,毕竟这里是博物馆不是展销厅。当然,你还可以在小电影院里观看宝马的辉煌历史。
宝马的历史最初和航空有关,前身是1916年成立的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专门生产双翼小飞机。后来转造摩托车,并推出汽车大获成功。BMW,实际就是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德语缩写。现在的人们给了新解释:B-Business事业,M-Money金钱,W-Women女人,就这样,宝马摇身一变成为身份和成功的代名词。
总览不同年代不同车型的风貌,宝马车一般设计精巧,车身造型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极富艺术性;通过观看现场配置的音像片,会发现宝马汽车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很高,驱动总成和车身均为机器人进行组接;宝马的产品以其动力性好、安全性高,具有跑车特色而著名,宝马跑车型轿车称为“驾驶者之车”。
保时捷汽车博物馆:膨胀的荣耀
2009年1月31日,保时捷花费1亿欧元修整的其位于斯图加特的新博物馆正式开馆,虽然新保时捷博物馆的施工进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再延迟,但人们对于它的期盼始终未曾消减,因为老保时捷博物馆实在已经无法容纳这个品牌不断膨胀的荣耀。
新保时捷博物馆园一个雕刻般的造型和内部构架而显得更为壮丽,并且具有现代都市的感觉。展厅的自动扶梯被凹进地面,其圆形的设计使得它具有灵活的应用性,设计充满创新,具有现代感和挑战性,也同样充满了煽动性,这是整个博物馆的建造目的之一。
这个博物馆占地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展馆十分美观大气,而里面所珍藏的保时捷车辆更是会让车迷流连忘返。展厅内展出80多辆保时捷历史上重要的车型,从第一辆356到最新的Panamera。此外,保时捷热衷的汽车运动在展馆内也有展示,其中包括一个展示911 Turbo演化发展的区域,还有一系列的赛车包括保时捷获得胜利的拉力赛车,例如达喀尔和勒芒挑战赛的赛车以及Niki Lauda的拥有保时捷动力的迈凯轮赛车。当然,保时捷不会忘了最具未来气息的概念车,从Ferdinand Porsche最初的拖拉机到现今最时髦的概念车,一应俱全。
奔驰汽车博物馆:汽车历史活字典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就是从奔驰开始算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奔驰就代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历史。那么奔驰汽车博物馆,能否被称为汽车历史的“活”字典呢?全新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博物馆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向世界各地游人开放,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展现120年汽车历史的博物馆,其展览概念也非常独特:在展览面积为16500平方米的9层建筑物中,两条参观路线可以引领参观者领略包括160辆展车在内的1500多件展品的风采。博物馆与梅赛德斯一奔驰总厂近在咫尺,连接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该博物馆已经成为斯图加特标志性建筑,为斯图加特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并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博物馆入口处出租德语、英语和中文的导游机,可以边听边参观。电梯将你送到博物馆的最高层,从这里延伸出的两条参观路线在9层建筑物中呈螺旋状下降到起点,如同双螺旋结构,从而隐喻梅赛德斯一奔驰品牌的基因构成。沿着第一条参观路线,有7个“传奇区域”按年代顺序讲述品牌故事。在第二条参观路线中,大量的展车在5个“收藏区域”中展示了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产品多样性。参观者在博物馆中可以领略到梅赛德斯一奔驰品牌的持续创新实力,通过汽车历史的发展历程预见未来的辉煌。这个博物馆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公司,收藏了很多过去使用的豪华车辆,以及很多赛车和破纪录的车辆引擎。世界最早期的汽车、日本天皇的座驾、第一部命名为Mercedes的汽车及新款跑车展,均可在此博物馆中看到。
应用式思维 篇3
1 多模态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1.1 多模态教学的概念
多模态化教学就是强调教师在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的方法, 提倡通过角色扮演、上台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1.2 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 在教室中完成“角色互换”, 让学生从以前的“听课”到现在的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也参与教学环节, 甚至走上讲台, 这样一种反转课堂的模式, 慢慢开始成为主导。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强调寓教于乐, 强调学以致用, 强调情境化学习。
2 构建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基于多模态体验式的理论基础, 结合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生实际特点, 构建“两课堂两平台”的联动的立体化学习模式。
2.1 利用教室的第一阵地:知识传授
课堂传授是基础, 让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对一些管理的现象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案。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常会有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大案例:“模拟企业运营”的项目训练。基于《西游记》的故事背景, 以里面的人物为主要公司团队, 要求学生从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出发, 从角色定位, 团队分工, 明确责任;再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架构, 制定公司的五年规划和发展战略;根据发展需要拟定招聘计划;立足公司发展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控制等。总之, 就是要求学生以探索的思维, 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专业知识为背景, 来运营一个公司。我在几轮的管理学课程实践下来, 效果都非常好, 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到学期末往往能交出一份完整的管理学课程的大案例PPT分析报告。
2.2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管理体验活动
管理应用的课程拓展之一:校内实训室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这是一个实训课程, 考核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个课程要求学生从人员分工开始, 到广告投放、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线的开发和变卖、再到财务报表的填报等方面, 来模拟一个实际企业的运作过程。一般把学生分成8个组进行, 课程持续3天。第一天, 让学生了解运营规则, 并开始试运营3年;第二天, 完全交给学生团队进行6年的运作, 老师从帮协助;第三天进行考核。我同时也担任了沙盘实训课程的老师, 因此感触比较深。通过模拟体验, 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 提高学生实训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3 企业的综合实践平台
通过企业的综合实践基地的平台, 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同时课题组利用自己跟企业比较熟悉, 也会通过“项目任务法”来利用好这个平台。比如课题组跟一个东芝公司签订了实践基地的协议, 而且跟他们谈好了相关的营销管理项目策划。在课程的分章案例里面, 就会让学生结合东芝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计划, 修改现有的组织架构, 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等任务延伸。遇到好的项目策划, 直接提交东芝公司投入实际的操作, 获得录用的方案策划小组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当然如何有机会这个团队可以参与实际运作, 那效果就更好了。
2.4 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管理学》的课程网站;完成相关主题MOOC (慕课) 的视频课件;建立概念库、方法库、原理库和案例库。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重点考察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及和教师的互动能力。教师根据布置好的任务, 登录《管理学》课程空间, 进入学生个人主页, 查看学生学习笔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论坛的互动交流频率。
3 体验式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常用的案例分析法、故事导入法等, 还要善于整合现有校企资源, 积极拓展任务实践法、项目导向法;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有选择的引入电影情景模式分析法、游戏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有趣的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课题互动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 考核方式灵活
目前大多院校对于考试和考核方式还是有很多的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授课老师受到很大的局限。尤其像《管理学》这样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考核方式局限在闭卷和教室内, 就很难真正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流于形式。今后在学校教学部门允许的范围内, 改变考核方式, 比如放到企业中去完成一个课程报告, 远比在教室里做试卷更有意义。
多模态体验式教学的探索还需要不断的以时俱进, 也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并及时的总结和交流。同时, 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体验式案例的内容, 避免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盲目互动。基于《管理学》这门课程来探索“多模态体验式”这种以时间换取时间的教学模式, 缓解了学院大课堂教室资源稀缺的局面, 同时也减少了教师课堂上课的时间, 提升了教学效率。学生则通过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空间建立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师生通过在网络空间创建群组, 加强了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则可以实时的将学习中的疑难点反馈给教师。
摘要:本文基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从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 以探索体验式教学法作为切入点, 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构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第二课堂校内体验、企业实训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的“两课堂两平台”联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立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英]柯林·比尔德, 约翰·威尔逊蒂赛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 2010 (5) .
[3]梁春树.管理学多模态体验式教学模式探讨[J].商界论坛, 2015 (3) .
[4]肖海平, 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 2004 (1) .
[5]陈晓华.电子商务体验式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
模仿式创新要建立系统思维 篇4
模仿创新时机的选择
时机的选择对企业模仿创新的成功非常重要,进入得过早成功率并不是最高的,而进入得晚又会错过最佳模仿创新期。两位学者Lilian和Yoon针对法国7个行业、112种工业品创新的调查表明,第三至第四家进入市场的企业较第一、第二家企业的成功率更高,在导入期第三至第四家进入者成功率为87.5%,在成长期这一数字为81.82%。另外两位学者Golder和Tellis则通过对二战前后36种产品的研究发现,率先产品的失败率为47%,而早期跟随产品失败率为8%;他们的研究还表明,模仿创新企业在过半数的产品领域,一直占据着具有领导地位的平均市场份额(28%),而率先创新者的平均市场份额只有10%。
腾讯显然是模仿创新方面的最强者,它们专门成立了研究部门跟踪行业内的创新者。一旦发现较好的产品创新,立即成立一个部门进行模仿与跟踪;如果确定前景不错则成立公司,并使自己成为前三家进入该领域的企业。腾讯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这种进入的最佳时机更多指的是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时机。在创新产品出现甚至开创了新的行业时,后续进入者如果想成为该类产品的跟随者,只是想占据某个细分市场,那么当领导者及其战略意图明确后,跟随者应迅速通过模仿创新进入,力争使自己成为该细分市场的领先者。比如,小米模仿苹果成为低端智能手机,抢占智能手机的低端市场。
服务并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
进行模仿创新时,企业应选择系统性模仿创新还是局部模仿创新?面对不同竞争环境与市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能力进行匹配性选择。
企业进行何种程度的模仿式创新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如果需要全面进入被模仿企业的行业,则更多地需要系统性模仿创新,具体应用方法有移植型(如淘宝将eBay的全球电子商务模式移植到中国,并形成了超越)、引进购买型(如中国高铁通过引进与购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产业协作型(如三星正在联手相关产业协作者,对苹果实现全面模仿创新)。笔者认为,目前只有三星的系统模仿创新模式能够对苹果构成威胁。
如果只是借鉴被模仿企业的局部创新,如产品性能改进型、工艺改进型、市场拓展型等,企业只需要进行局部模仿创新。这种战略很多时候只在两种情况下被采用:一是企业在某些方面比较弱,希望通过局部的模仿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类企业一般会是被模仿企业所在行业中的跟随者或者小企业,也可能是其他相关行业中的企业,通过局部模仿提升自身的关键能力。二是企业与被模仿者原本属于同行业中同一级别的企业,由于被模仿者完成了创新(由于这些创新仅是微创新,也就是说将企业原有产品或者其他要素向前迈进了一步)而获得新的产品或能力,这时模仿者一般会选择局部的模仿创新。这里的局部模仿创新更多地集中在产品改进或市场推广方式中,比如,娃哈哈在跟进饮料类产品时广泛采取了这种模仿创新策略。
构建模仿式创新系统性思维
系统模仿创新看似比局部模仿创新更为重要,因为系统模仿创新的应用价值更大,但由于各个企业的需要不同,很难在企业层面界定哪种方式更好。对企业而言,模仿创新的系统性思维才是关键。
第一,在新的产品或行业中,企业更需要在系统了解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去进行模仿创新。
最先发明录像机产品、开辟录像机市场的Ampex是率先创新,而后来跟进的索尼、松下等公司则是模仿创新。但如果放在家用录像机这个细分市场,由于第一台家用录像机是由索尼公司推向市场的,因此它又成为率先创新者。而松下因为意识到该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模仿索尼产品的结构造型、功能原理、工艺材料及其他技术参数的同时,解决了索尼产品的最大问题——录像容量小、放映时间短——使新产品不但体积更小、放映时间更长,而且比索尼产品价格更低,从而一举超越了索尼的市场份额。
第二,在相对较为成熟的市场或行业中,企业也需要系统理解模仿创新的关键点。比如,制造企业的能力与业绩遵循这样的传导关系:组织能力(组织惯例的体系)→深层竞争力(生产效率、生产时间、合格率和开发时间)→表层竞争力(价格、通路效率、产品、广告)→业绩表现。研究表明,在资源投入方面,由于面临新技术和新市场开发的任务,率先创新者一般都把资源均衡投入到创新链的各个阶段,即前期(研究开发阶段)、中间(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后期(市场开发阶段)。而日本汽车业在模仿创新中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中间阶段,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组织能力和深层竞争力的构筑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模仿创新的投入产出最大化。
第三,搭建模仿创新的系统性平台。率先创新虽然可能收益较大,但是付出的成本也非常大。根据过去的模仿创新大国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显示,1955—1970年,日本机械工业引进技术及其研究、推行费用大约为30多亿美元,而所引进的国家在最初形成这些技术的研究、试验费用总额至少超过了1000亿美元。另外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模仿创新的成本只有率先创新的50%,耗时只有率先创新的72%。如果能够搭建一个模仿创新的系统性平台,那么企业将获得非常大的收益。
腾讯显然是搭建模仿创新平台的高手,为构建中国最大的“在线生活”服务提供商,为更好地打造“在线生活”服务商的商业模式,腾讯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创新,虽然这些模仿并没有形成绝对的领导者竞争优势,但对腾讯的发展战略提供了足够强大的支撑,使腾讯已经初步具有沟通、门户、商务、搜索和支付这五类互联网业务的最佳组合,已经成为“中国Web2.0”的领导者。
应用式思维 篇5
2010年暑假里, 我有幸参加了南通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 聆听了龚海平、沈峰、施延霞等一线专家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其中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一种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学生在运用语言做事时受教材的牵制大, 缺少自己的思维。
1.交谈时照搬教材中的谈话内容
比如谈“hobbies”时, 大部分人马上想到就是问“Do you like…”, 答案大同小异的都是“collect stamps”、“take photos”等短语, 谈到问好就是“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And you”, 谈到个人信息就是“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难以深入, 缺少真实性。
2.做练习时只认教材中的人物
沈峰老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南京玄武区的考试中, 她没有采用教材中的人物, 而是用父与子的漫画作为看图说话的图片, 让学生写下图中的人物可能在谈什么, 结果很多学生这题都空在那里。事后她问学生原因, 原因竟是:我们在书上没看见过这两个人, 怎么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呢, 我们还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说英语呢。这样的回答似乎是出乎意料, 但仔细想想却在情理中, 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只停留在教材本身。
这种简单化一的思维状况无不反映出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运用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活动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 讨论交流少;操练记忆多, 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 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 思维活动少;显性内容多, 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 精神乐趣少等。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因为从内容上看, 英语教材没有语文的言语魅力, 没有数学的思维强度, 如果教师将英语课堂单一的变成照本宣科, 那么在小学阶段, 将抹杀多少孩子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呢。
针对以上的现象, 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本身在分析教材, 运用教材, 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发掘出语言本身的魅力, 设计出有思维层次的课堂活动, 做好学生英语学习的领航人。这里对教师的思维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觉得可以尝试引用数学中变式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思维模式来进行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 避免“复读机式”的简单教学设计。
二、关于变式和变式教学
百度中将变式定义为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 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而变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 被广大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 尤其在数学教学中, 变式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概念性变式”推广到“过程性变式”, 前者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从而对一事物形成科学概念。而后者则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 通过有层次的推进, 使学生分步解决问题, 积累多种活动经验。
三、比较数学教学和英语教学
不难看出,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是要用变式教学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本质,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对教师本人的要求则是要去分析课题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矛盾, 避免学生盲目地模仿教师作辅助性的狭隘经验的总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也应通过英语课堂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建构能力, 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式的掌握单词、句型, 甚至于场景。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能够找到高于教材语言本身的教学要求, 如培养发现规律的能力, 在交流中对所学单词句型的重组能力等, 从而使学生能运用语言分步解决问题, 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
数学概念都有一个明晰的边界, 而语言是没有的。而目前我们的英语课堂容易让学生把语言当成概念来记忆, 使得语言有了标准的样式, 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把握, 但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作为接受过数学教学的英语教师来说, 我们并不是照搬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笔者在此只是借鉴了变式的边缘概念——变式思维, 既教师本身在设计课时要分析主题, 挖掘教学层次, 深化提炼教学内容。
四、变式思维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在情景创设中的应用
创设贴近生活, 紧扣教学内容的情景这是上好一堂英语课的关键。但是情景的创设如果没有层次变化, 也会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错误的认为某句话只能在某种场景中使用。因此,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体验不同场景中语言的运用。比如《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at the weekend”一单元的主题是周末活动, 郝慧老师在上第一课时时先后创设了这样的一些情景进行教学:设计真实场景, 用“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I often…”、“Sometimes I…”师生间互相了解是如何度周末的;设计半真实场景, 用“How does…spend his/her weekends”及回答了解课本上的人物如何度周末的, 并通过听录音了解高山的家人是如何度周末的;利用教师家庭成员的周末生活照片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谈论家人如何度周末的;创设真实场景, 让学生谈论为什么喜欢周末以及他们的周末计划, 交流句型为:“I like/don’t like weekends. Because…This weekend, I’m going to…”最后让学生谈论将如何度过即将到来的儿童节, 交流句型为:“How do you spend your Children’s Day”、“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is Children’s Day”。教师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场景, 为本课的重点句型“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How does he/ she/spend his /her weekends”, 创设了6个场景变式, 这些场景不是随意的堆砌, 而是层层递进, 从谈你到谈他, 从谈课本人物到谈家人, 从谈每个周末到谈这个周末, 从谈周末到谈其他节日。这些场景一方面, 源于句型中的宾语和主语的变式, 即从显性的你/他, 周末换成其他的时间的变化到隐性的他/她可以指代不同的人的变化。另一方面, 则源于主题的变式, 即谈论周末除了谈如何度周末外还可以谈对周末的喜好及计划。这样的场景设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使得学生的新旧知识得到了概括, 思维得到了拓展, 语言有了运用的价值。
2.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 利用同一个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设计活动
比如在设计颜色类单词教学时, 可考虑颜色类单词作表语, 作定语, 作宾语从而变式出句型“This is red”、“Is this red”、“It’s a red apple”、“The apple is red”、“I like red”。根据这些句型再去有选择性的设计相关的活动。再比如上海的陈燕老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单词“fireman”、“policeman”、“postman”、“milkman”时, 他不仅仅让学生学说单词, 而且将单词放在“He is a…”、“Is he a…”、“The policeman is tall/brave…” (表述人的形容词) 等句型中进行练习。
(2) 利用词的内涵与外延, 建立不同的词之间的联系
比如陈燕老师还利用了职业这些词的内涵与外延, 利用游戏, 图片等有趣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职业的特征, 如制服的颜色, 工作的方式, 涉及到的句型是:“What color…”、“Has he got…”、“What do the postman send to us”、“What the firemen have got”等, 而拓展出的单词有颜色类单词“dark blue”, 消防设备的表达 (“fire station”、“fire engine”、“fire extinguishe”、“ladder”) , 服装的表达 (“helmet”、“boots”、“costume”) , 还有邮寄的物件 (“magazine”、“postcard”、“letter”、“newspaper”) 。虽然是一节低年级的课, 但活动量、训练量、使用量都比较大, 而且他的课的设计用浅显的语言, 在单词与单词间建立了整体的情境, 让学生对这几个职业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或不同搭配
比如教“see a play”时, 复习“play”与球类、乐器连用时的含义;又如教副词与动词连用时, 不仅可以说“walk carefully”还可以说“speak carefully”、“write carefully”、“jump carefully”等。
针对这三点, 我们在进行单词教学设计时就不能只对单词进行音形意的简单处理, 不能仅仅将单词与某一短语某一句型联系起来教学。教师本身要对教材中的英语知识以及自身的英语知识进行建构, 让单词的教学大于单词本身, 从而让学生对单词的掌握也大于单词本身。
3.在语法功能教学中的应用
在语法功能教学中, 变式思维的应用是最近似于数学的, 即要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层层递进的找到本质规律。
4.在练习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练习时, 我们也可以采用“变式”教学, 如判断、改错、句式转换、人称转换, 让学生理解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和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在高年级对对话处理时, 让学生用第三人称进行复述, 或者将一段文字改写为对话。这些练习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习惯, 提高对语言的判断理解能力, 最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教无定法, 我们不一定要采取某种固定的模式或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教师的思维能力却是在任何课型中都有待训练和培养的, 好的的思维能力将会为英语教学的创新带来无穷的源泉。
摘要:本文联系实际, 分析了变式在数学教学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关系, 初步探索了变式思维在小学英语教学情景创设、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变式思维,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鲍建生, 黄荣金, 易凌峰, 顾泠沅.变式教学研究[N].
[2]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应用式思维 篇6
1 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的教学效果
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 不断总结和发现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形成的对教学基本问题的一种较为恒定的认识模式。教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 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它反映了教师对教学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决定着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方案和目标, 也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手、眼、脑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超声影像学的学习要求和效果。系统的理论课讲述只能给学生讲授超声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知识, 而示教课的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示教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超声影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以往我校超声影像学主要采用教师大班讲授理论知识, 学生再示教见习的教学模式。示教课讲授主要以学生观看示教录像, 教师进行旁白讲解为主,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主动性不强,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及时发现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中的不足,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
在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中, 教师示范规范的操作手法、讲解图像识别的要点, 然后按照一对一的分组方法, 让学生组成操作团队, 相互之间进行操作演练, 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正常脏器的声像图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在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中加深对典型及疑难病例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诊断思维, 我们在示教教学中适度穿插典型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讨论, 让学生在病例分析过程中拓宽知识面, 加深对各系统疾病的认识。典型病例的分析需要学生从既定的信息中提炼关键信息, 合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疾病诊断。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带教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捕捉和提炼对诊断有帮助的信息。因此, 教学思维方式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的效果。
2 淘金式思维在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既往超声影像学示教课程的设计中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启发,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往往被当作教学过程的受支配者或者配合者, 使得教学过程沉闷、毫无生气。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 现在的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 学生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3]。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的整体, 只有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有效互动才能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 过去简单、重复的教学设计和陈旧的教学思维不能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 只有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超声影像学是基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 对各种超声图像进行识别和分析, 提炼出关键信息, 同时结合临床特点做出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超声图像的正确识别是教学的精髓所在, 因此, 识别超声图像中的关键信息, 是提高该学科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由于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使得疾病在超声图像的呈现非常复杂, 如何运用医学知识对病理声像图进行分析和总结, 则需要训练学生运用淘金式思维在庞杂的信息中提炼关键信息, 来判定疾病的特征。
3 在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中应用淘金式思维的方法
3.1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高等医学院校的生源来源广泛, 因之前接受教育的不同, 学生在学习主动性、能力和方法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 教师在教授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时, 需要因人而异地采用灵活的授课方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 因材施教。然而, 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完成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这就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既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又兼顾教学计划的一致性。
教学研究中认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4]。制订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与学科的教学计划紧密衔接; (2) 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制订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 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4) 制订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3.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带教教师在示教课程的讲授中需要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 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前备课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能力, 分阶段详细制订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接受程度及时转换教学方法, 防止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超声影像学内容抽象,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示教课程的学习, 由于学生缺乏临床基础和诊断思维, 对于超声影像学的理解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解读。因此, 必须有一种简明易懂的方式既能将教学目标清晰地呈现出来, 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例如, PACS系统是影像传出和存储的一种现代化方式, PACS系统的出现为临床诊断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PACS系统就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影像课程的讲授[5]。
3.3 课堂中有效投放关键信息点, 渐进式引导学生
超声影像学示教课的教学目的是要向学生讲述如何从现有的已给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 从而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疾病诊断。超声影像学学科知识较为抽象, 短期内学生很难建立系统的诊断思维,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带教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投放关键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超声影像学教学中。如何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紧跟教学进度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2) 制订教学计划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提出合理建议; (3) 针对典型病例, 提炼关键知识点,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4) 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来; (5) 示教过程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6) 对于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适当鼓励,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3.4 端正教学态度, 确保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沟通
师生的有效沟通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借助语言或其他的交流方式, 针对教学问题所进行的信息反馈和传递的过程。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积极的课堂沟通方式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给予及时的回应,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6]。
超声影像学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 比较抽象难懂, 对于初始学习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计划,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分析,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 多引用典型病例向学生讲述如何进行疾病诊断。通过典型病例的讲解,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另外, 在典型病例讲解中,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点的讲解, 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只有确保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沟通,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教学反思,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5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合理进行考核
考核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 运用特定的标准,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和目前学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进行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制订考核标准时要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分章节分阶段进行考核。在考核时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要分析学生在考核中出现的错误, 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该如何规避类似的错误。针对错误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 进行专门讲解和分析,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要:就如何开展有效的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希望通过将淘金式思维模式引入超声影像学的示教教学中, 锻炼学生提炼问题和发掘信息的能力, 改善和提高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淘金式思维,超声影像学,示教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家斌.论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探索, 2011 (10) :21-22.
[2]曾红春, 姚兰辉, 王晓荣.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实践教学改革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6) :66-67.
[3]张北根.现代教学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 :68-71.
[4]彭道林.教学目标与教学管理[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2) :91-94.
[5]曾红春, 袁建明, 王晓荣, 等.PACS平台在医学影像专业民族班超声互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 2012, 42 (3) :138-140.
应用式思维 篇7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对水的吸收,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思维不断地质疑辨析,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两种思维各有自己的突出优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可以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者融合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运用海绵式思维获取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理学具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地域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所以地理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覆盖面广;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许多地区初中地理学科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很多高中生的地理基础很差,高中的地理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片陌生的领域。在这样的状况下,海绵式思维对学生地理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它是相对被动的,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只需要“注意”和“记忆”。因而,运用海绵式思维,有利于学生系统且快速地掌握高中地理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充足的基本知识,才有培养、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海绵式思维。
二、运用淘金式思维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
如果只要发展应试能力,学生只需要去接收信息并重复记忆,那么运用海绵式思维就可以应付了。但如果要能够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质疑、辨析并做出评价,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那就需要运用淘金式思维去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 理性地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被定位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是“读书”的场所,教师也只是扮演着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与再现,强调的是记忆,是全盘接受,哪怕是书上不完全正确的东西,为了考试,也要让学生记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时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时,学生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去翻书,去书上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找到了他认为的答案就一字不落地读出来,找不到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很少见到学生自己动脑去进行思考,很难听到学生的表述是“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所以虽然教师很敬业,学生学习也非常勤奋,每天早出晚归奋战在学校埋头于题海,应试能力很强,却没有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基础的原理之后,就不要再去过分强调背诵默写等,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去多做几道题,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指导他们运用淘金式思维独立地去思考,理性地去思考。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地思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考人地关系该如何发展。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2. 学习提出批判性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淘金式思维和海绵式思维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它要求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批判性问题。而“提问”这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我国的高中生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直以来,教师就以“传到授业解惑”为己任,最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听懂了吗”,教师的目标是学生“听懂了”,而不是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所以,学生一直就没有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想法、习惯以及能力,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提不出批判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上给出两幅图表,一幅是我国与美、日、德等国家汽车普及率的比较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很低,另一幅是中国汽车销售量在不断增长的图,课本以这两幅图作为依据,得出结论: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对此,没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既然考虑的主要是市场,为什么不直接出口产品而要转移产业呢?”在学习田纳西河流梯级开发所带来的种种效益时也没有学生提出“水库的修建有这么多好处那有没有弊端呢”之类的问题。最多就是对自己“没听明白”的问题再提问直到“听明白了”。如果教师只是“解惑”,学生拿什么去超越教师呢?又怎能期望学生会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呢?所以,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解惑”,而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惑”,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淘金式思维去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的问题,从而刺激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 做出多角度的评价。
提到“批判性思维”一词,很多人看到“批判”就认为是全盘否定,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审慎判断的思维,它试图否定,然后进行多角度审视,分析、推理、检验,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否定、或肯定或者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很多值得深思和争论的现象,教材的每个单元结束后也安排有一些专门的“问题研究”,比如:能否运用南极冰川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争辩讨论,提醒学生不要只站在问题的某一边,而是要全面地思考分析,做出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使学生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又有自己的决断,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逐渐延伸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维风格,反复练习以拥有批判性思维
运用海绵式思维可以获取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运用淘金式思维可以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融合“海绵式”和“淘金式”这两种思维风格则可以更好地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个工具,如果学生习惯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并做出多角度的评价,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才能拥有并熟练运用。
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相信通过课堂上的不断培养,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一批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走出校门。
参考文献
[1]杨丽静,刘淑凤.打破思维定势,强化批判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3).
[2]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M].赵玉芳,向晋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应用式思维 篇8
关键词:变式教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梯度,参与度
教学研究和事件表明, 进行恰当的变式教学, 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我们对变式教学的“度”应把握得好, 单纯求“变”, 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如何进行变式教学, 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变式教学是指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出发, 不断变更问题情境, 改变思维习惯或角度, 不断迁移, 促使学生知识形成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是使新课程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的重要手段。
数学的变式教学是以“课堂问题”展开的,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命题入手, 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例题、习题, 训练学生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的概念、法则, 可以进行“变式教学”, 促使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 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一、课堂上进行“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
二、课堂上进行“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
我们从上面有什么启迪呢?当讲完一个题后, 再对题目进行研究:增减条件, 改变设问方式, 揭示解题技巧及思维方法, 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 这可以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解的触类旁通的作用, 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笔者对上题的处理并没有在解出此题就此结束, 而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 适时地进行下面的探究, 达到“因一题知一类”的目的。
探究1:是否对任意椭圆, 都存在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问题提出后, 学生对五花八门的椭圆进行观察、分析、猜测并估计椭圆较“圆”时不存在, 较扁平时存在。
通过以上探索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
三、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变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应当考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深入,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例2:空间四边形ABCD中, E、F、G、H分别为AB, BC, CD, AD上的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学生1∶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教师:正确。
学生2:当AE∶AB=AH∶AD=CF∶CB=CG∶CD时, 四边形EFGH也为平行四边形。
教师:正确。
(2)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矩形?
学生1∶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AB=AD, BC=CD, 能够推出BD与AC垂直。
教师:正确。
学生2:AC⊥BD, 且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教师:正确。
(3)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学生:在 (2) 的基础上, 添加条件AC=BD。
教师:正确, 这样能推出EH=EF。本题图形可作适当的变式, 如A—BCD为正四面体, E, G分别为AB, CD边的中点, 那么异面直线EG与AC所成的角为多少?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探索, 学生对不同的条件四边形EFGH形状有了深刻的认识。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和思考, 会帮助学生打通思维中的障碍,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 这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变式教学不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应该提倡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其中起到引导、及时点拨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变式教学获得的成功, 教师应给予肯定,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有一块扇形铁板, 半径为R, 圆心角为60°, 从这个扇形中切割下一个内接矩形, 即矩形的各个顶点都在扇形的半径或弧上, 求这个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分析:本题入手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 内接矩形的放置有两种情况, 如下图所示, 应该分别予以处理;
(2) 求最大值问题这里应构造函数, 怎么选择便于以此表达矩形面积的自变量。
教师:如图 (1) , 设∠FOA=θ, 则FG=Rsinθ,
又设矩形EFGH的面积为S, 那么
我们在讲解如图 (2) 的时候, 别急着求解, 而是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提醒学生解法与图 (1) 一样, 这样学生会大胆去尝试。
学生1:设∠FOA=θ, 则EF=2Rsin (30°-θ) , 在△OFG中, ∠OGF=150°,
设矩形的面积为S.
那么S=EFFG=4R2sinθsin (30°-θ)
又∵0<θ<30°, 故当cos (2θ-30°) =1,
教师:这样简单一些, 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不错。若本题将圆心角为60°改为120°呢?结果又如何?图形发生了改变, 请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多设计一些问题, 改变题中某些条件, 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参与进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交流少, 记忆多、操作少……”的现象;运用“变式教学”的观点, 我们可以对教学中定理、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不仅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表象, 更能让他们自觉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使他们明白复杂问题都是从简单转变而来的, 消除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总之, 变式教学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在美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加强变式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变式训练 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进一步指明:“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据此,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各种变式训练典型例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数学转化思想运用的过程与方法。
一、变式训练的内涵
所谓变式训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和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层次、形式、背景的变式,即有目的地对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进行合理的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感悟思想、内化情感的目标。
变式训练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重视习题的变式训练,不仅可以突出“双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变式训练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恰当的问题情境变换或思维角度的改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多问、多思、多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通过知识的迁移和多种解题途径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感性、应变性和层次的丰富性。
二、加强变式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1.类比变式,明确数学归纳的基本思想
【案例1】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
已知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
变式1: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且经过点 ,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
变式 2:已知椭圆对称轴为坐标轴,焦距为8,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则椭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
变式 3:与椭圆x2+4y2=16有相同焦点,且过点 的椭圆标准方程为______。
变式 4:过点(2,1)和(-3,2)的椭圆标准方程为______。
【分析】变式1训练学生在没有直接得出a,b,c基本量时,如何求解椭圆标准方程。变式2训练学生在焦点不确定时,怎么先确定焦点,再求椭圆标准方程。变式3巩固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基本思维方法:先确定焦点,再根据题设选取合理方法。变式4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归纳求解椭圆标准方程的基本方法,即先确定焦点,再通过求基本量或待定系数法,求解方程。
【反思】通过以上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求解椭圆标准方程的基本方法。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为以后双曲线,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求解打下基础。可见,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养成深入反思的习惯,从而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积累探索相关数学问题的经验。
2.阶梯变式,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概念
【案例2】复习分段函数概念及性质
已知函数
求f(1),f(-3),f(a +1)的值。
变式1:设
则 =______。
变式2:已知
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_______。
变式3:设函数
则使得f(x)≥1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_______。
【分析】案例2及变式1让学生体会函数定义域在各个有限区间上其表示对应法则的数学表达式不完全一样。变式2让学生体验分段函数单调性的特点及分界点对应值的大小关系。变式3体现分段函数要分段求解这一重要思想。
【反思】高中数学内容中,学生对一些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归纳往往无从下手,所以,适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典型例题,由浅入深地增强学生对分段函数概念的内化理解,从而提高分段函数内容的学习效率。
3.拓展变式,形成数学知识结构间的联系
【案例3】拓展数学比较思维方法
已知不等式ax2+3x+a>0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1:已知不等式x2+ax+2>0对一切x∈[0, ]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2:已知不等式x2+ax+a>0对一切a∈(0,2)恒成立,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变式3:已知不等式x2+ax+a>0在x∈(1,2)时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
【分析】案例3及其变式形式与解法相似,但其间还是有区分的。案例3 要考虑二次项系数和判别式;变式1可从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入手加以讨论或采用变量分离法把字母a移到一边;变式2是自变量的转变,可看成关于a的函数求解;变式3是以存在性为题,考虑函数端点。
【反思】很多数学题形式相似,求解方法也相似,但一定加以辨析,杜绝混为一谈。通过对同类问题的拓展,在讲清原有命题的同时,通过对变式的分析,辨别数学比较思想方法的不同,以点带面,形成合理的知识迁移。
4.情境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案例4】改变问题情境进行变式训练
向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内随机的投掷飞镖,求飞镖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
变式1:两人相约在8点到9点会面,先到者等候另一人20min,过时就可离去,则两人能见面的机会有多大?
变式2:在区间(0,L)内任取两点,求两点间的距离小于 的概率。
【分析】案例4及其变式对于几何概型中的“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测度比”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变式的情境虽然不同,但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这能启发学生重点掌握运用几何概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反思】通过变换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变式的探究性学习,从变换的情境中发现其不变的本质,进而探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以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为导向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变式教学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是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变式教学的核心在于确定合适的可变度和设计合理的变式情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多研究、多实践、多交流,共享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华为“针尖”式生存的战略思维 篇10
华为最终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或许还面临着诸多考验;而当其2013年以2390亿元人民币的年收入首超爱立信、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之际, 任正非在华为年报CEO致辞中关于“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的讲话则令人尊敬。“针尖”式生存, 那绝非自谦, 而是体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战略思维:既可称得上扎根于现实的微战略, 又充满了对“自我大异”的确信。
微战略:自我的“大异”
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 微战略似乎属于微传播、微广告、微电影、微终端、微营销等微文化现象的产物。实际上, 经济在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趋缓, 微战略的提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版图扩张受限的一种清醒, 是对做大做强战略的否定之否定和“自我”约束。任正非清醒地认识到, 华为“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 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那么大, 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
任正非的解释是, 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 “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聚焦。由此看出, 相对于跨越式发展、泛多元化等宏大叙事式的战略思维, “针尖”式生存当属一种微战略。微战略之“微”, 是相对于同质化竞争中的彼此之间的差异:尽管是犹如“针尖”微小的差异, 也足以使企业“炫”起来, 弥足珍贵。当然, 这种差异是更优异, 能够得到市场、客户或消费者认可。微战略之“微”并非微不足道, 而是可以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尾”。微信从0到突破2亿用户, 只用了14个月时间。截至2013年底微信月活跃用户达3.55亿, 超过了联通、电信移动用户数。由此可看出, 微战略背后的思维模式就是企业的“自我”大异。
从做大做强到践行微战略, 并非战略退却, 同样是具有进取意识的表现。任正非在去年年底的企业业务座谈会上表示, 未来的3-5年是华为抓住“大数据”机遇, 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时期。华为在互联网思维的诱惑面前避免盲目铺开摊子, 将“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作为既定战略, 正是为了更好地在组织变革中“提升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须知微战略之“微”不是指某一绝对量之小;相反, 即使是很小的差异, 实体也可能很大, 大到华为那样的“管道”。在信息领域“未来能为太平洋那么粗的管道做铁皮”, 那是何等的宏伟。互联网的数字物流需要更大、更粗、更快的管道支撑其不断增长的大数据流量, 华为将核心竞争力聚焦于这样的“管道”, 无疑能够得到新的更大的战略增长空间。
毫无疑问, 在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情况下, 任正非提出“针尖”式生存当是举重若轻, 属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企业版。只要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 华为就有能力挥巨资将千军万马压上去, 进行后发式追赶。这是它和中小企业不一样的地方。然而就聚焦而言, 华为自我大异的思维无疑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日益重要和竞争的加剧, 无论是成功的企业还是正在成长的公司, 都会发现“路越走越窄”。这其实是自我大异的另一种说法, 需要企业将问题当做答案, 主动在自我大异中将路走“窄”。而转型并非另铺摊子, 与其继续在多元化中盲目扩张, 不如在产业链的诸多差异化环节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以微战略取得新突破无疑更为明智。
伟大源于自我积累
2014年4月下旬央视的一期对话节目中, 主持人问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当你在做电动车时,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新能源的相关策略, 那么, 特斯拉公司的成功是否与此有关?马斯克则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当我们创建特斯拉时, 政府还没有电动车的激励政策, 也没有任何人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也没觉得政府会给我们任何激励政策。且不管马斯克的回答是否属实, 可以肯定的是, 我国企业在制定做大做强战略时, 的确存在着刻意利用或寻求政策支持的惯性。而进行微战略的思维就是要走出这种惯性, 真正立足于自我的大异。
反过来说, 自我的大异关键在“自我”:既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发挥自己的优势, 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应变求发展。事实上, 企业只要真正实施微战略, 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力量稳步前行。正如艺术家杨丽萍所说:好的艺术不需要“救济”。一些企业之所以要宏大叙事, 往往就是为了获取资源倾斜、分享政策优惠。尽管他们可以屡屡如愿, 而一旦政策调整, 他们就会被打回原形。在2014 (第六届) 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指出, 国家实行节能补贴的时候, 一些家电企业都发达了;第二年政策一废除, 这些企业就亏损了。
当然, 自我“大异”靠自我, 并不是说政策环境不重要。在自我积累中坚持自主创新也并非拒绝合作, 相反, 越是坚持自我大异的思维越需要合作, 越离不开合作。任正非指出:“如果只想独霸世界而不能学会给盟友分蛋糕, 华为就是成吉思汗, 就是希特勒, 就将以自己的灭亡为下场。”作为自我约束, 大异的“自我”就是自己为自己划定边界, 在边界之外对别人的自我予以充分的尊重。华为高管徐直军认为, 华为企业业务的定位是产品提供商, 销售与交付则通过发展合作伙伴的方式。另一位高管张顺茂的解释更为具体:华为“不越界和合作伙伴在业务领域产生竞争。另一层含义就是指华为放弃原来从研发、销售到服务一条龙的模式, 在客户界面与合作伙伴签约和服务。”
有道是“一滴水见太阳”, 源于自我积累的微战略并非井底之蛙, 需要以时代需求为大背景。微战略确立之初就应当以世界数一数二的水准为最高纲领, 包含着数一数二的成功基因。为了取得微战略关键性的突破, 甚至不惜破釜沉舟。虽然不能保证能够一举成功, 但一定是越挫越勇;失败后从自身找原因, 以便重新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我积累也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与什么赚钱干什么有根本的不同, 积累的不仅是资金, 更多的是宝贵“才富”, 最终有利于成就伟大。
在微创新中成就自我
对于自我的大异之“异”, 如果横向的、静态的来看, 那是对差异的分析;如果从纵向的、动态的来看, 那就属于创新, 是一种新异。即使这种新异在当时微不足道, 其价值也不可小觑。自我大异的执着就是对微创新的持之以恒, 任正非将其称之为“乌龟精神”——认定目标, 心无旁骛, 艰难爬行, 不投机、不取巧、不拐大弯, 跟着客户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这其实正是从“针尖”式生存走向伟大的路径, 仍是反求诸己。
首先, 微创新得到市场认可靠的是自我超越。市场上的成功固然不是自封的, 似乎由不得自己;然而, 企业可以牢牢把握的正是不断自我超越。顺利的时候不能满足现状, “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 形成新的优势”。如果自己不能超越自己, 就会很快被别人超越。正如任正非所说, 如果不能打破华为的传统优势, 别人早晚也会来打破。当然, 超越自我不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 而是脚踏实地, 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好, 精益求精。在遭遇挫折时绝不气馁, 需要在自我超越中进一步显示实力而不是抱怨环境。
其次, 微创新需要在自我批判中不断焕发活力。中国人对“小”与“大”的辩证思维颇为俄罗斯人所称道, 有书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 因为在他们看来, 小事物中常蕴含着大道理, 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微创新的意义同样如此, 只不过对微创新“见微知著”的敏感性源自于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本世纪初, 正当华为发展势头十分良好的时候, 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冬天”自此超越季节成为危机的代名词, 至今仍然对华为发挥着警醒、警示作用。后来, 这种忧患意识又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其背后的逻辑是:恐惧造就伟大。战胜恐惧, 战胜不安全感, 其实就是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当然, 自我批判不是搞运动, 而是要毫不懈怠。
再次, 在对微创新不断自我整合中实现跃迁。企业的自我大异实际上是对团队中每一个人自我大异的整合, 因而企业的微创新也可以称之为微整合。当然, 整合并非简单地拼凑, 而是要善于匹配, 使得个体的微创新能够在团队中实现优势互补, 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华为曾经承认自己没有一流的人才, 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就是因为能够将现有人才的能量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目前, 华为从事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万名, 占公司总人数的45%。这么多研发人员单个研发成果也许竞争力没有那么强, 但聚合起来就非常强大。人们有理由相信, 有如此规模“乌龟精神”的积聚, 华为一定能够成功应对“特斯拉”式的挑战, 创造出新的辉煌。
【应用式思维】推荐阅读:
把思维导图法应用于化学教学10-28
思维导图应用一:文档管理,提高效率07-06
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论文08-14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教学应用10-05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0-03
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06-21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09-08
合作式思维读后感09-04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 语言应用思维导图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10-05
驱动式教学法应用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