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思维读后感

2024-09-04

合作式思维读后感(共2篇)

合作式思维读后感 篇1

深植于我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是强调以逻辑和演绎法为基础的思 维方式。心理学家理査德•尼斯波特(Richard Nisbett)研究东西方文化中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他竟然提出有“思维地理学”存在。无论问题存在于物理学、经济学还是历史学领域,西方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采集一组外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唯一答案。偶尔我们会发现,最好的答案其实并非最正确的答案,我们也许不得不在几个同样有效的方法中选择一个。上一次你跟5位朋友关于去哪里吃饭而达成一致的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集体思维倾向于汇聚,从而得到唯一的结果.

在现有方式中进行选择,汇聚式思维是最实用的方法。然而,汇聚 式思维并不擅长探査未来或创造新的可能性。想象一个漏斗,开口较大的那端代表范围很广的初始可能性,而开口较小的那端则代表经仔细汇聚后的解决方案。很明显,这是盛满一支试管或者找出一系列精雕细琢式解决方案的最有效途径。

如果解决问题的汇聚阶段能够推动我们找到解决方案,那发散式思 维的目的就是增大可能性以创造新选择。这些也许是对消费者行为的不同见解,也许是对提供新产品的另类远见,或者是从创造互动体验的不同方式中所做的选择。通过测试相互矛盾的想法,更有可能得到更大胆、更能创造性地打破常规、更引人注目的结果。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说得最好:“为了有个好主意,必须先有很多想法。”

但是我们的想法仍然要切合实际。更多选择意味着更复杂,这就使 事情变得更困难,对于从事控制预算和监控进度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多数企业的自然倾向是筛选过滤问题,并限制选项以支持显而易见的渐进 式增长。虽然这种倾向在短期内也许更有效,但是长远来看,这会让组织变得保守、僵化、经不起外在改变游戏规则的想法的冲击。发散式思维是创新的途径,而不是障碍

那么,此处的要点并不是要我们都必须变成右脑艺术家,以实践发 散式思维,并抱有一种结果终究会好的乐天态度。设计教育对艺术和工 程同等重视是有充分理由的。更准确地说,设计思考者所采用的过程, 看起来像是发散阶段和汇聚阶段的规律交替,每个重复的过程与前一次相比都会更聚焦,也更关注细节。在发散阶段,新选择会出现。在汇聚阶段则恰恰相反:现在该是淘汰选项,做出选择的时候了。放弃曾经很有希望的想法是件痛苦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项目负责人的协调与交际能力通常要经受考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在回答什么是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时说道:“剔除你的得意之笔。”

合作式思维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53-02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也尤为紧密。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以及创新型杰出人才所占的比例。所以,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成为各国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在党和国家“十二五”的规划中,创新已经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育机制,以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的体育课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对人才的需要。为了构建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探索体育教改之路,优化体育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为此,文章结合体育课教学特点,我们提出了合作式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并进行不断的科学实践。

2.2什么是“合作式”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欧美国家称之为“合作授课”,在我国被称为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是将教学活动定位在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上,强调整个教学系统中的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教师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性创新学习。

3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各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的分支,独立学院的创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仍然存在。一是课程结构和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课程结构和设置还很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创新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落后,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容乐观。我国高校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中缺乏高层次人才;在人员结构上,教师队伍内部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拔尖人才、学术骨干。教师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一些教师对科研不感兴趣,只重视教学而忽视研究,出现教学型教师多而研究型教师少的局面。四是创新氛围不浓。由于学校总体科研力量薄弱,导致整個校园科研氛围不浓或没有什么影响力,使学生创新意识淡薄。有的学校采用封闭式教学,缺乏开放性,与外界联系较少,使学生缺少表现才能和进行创新的机会。学校本身很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活动,未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4“合作式”体育教学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模式为“理论精讲+合作讨论+实践训练+自主研究+个性引导”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入合作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神塑造。在合作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例如,敢于探索、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宽容大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等。课堂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都从学生的合作意愿出发。正如教育家柴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时合作式能养成与别人共事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2)问题导向的项目小组。以健美操课为例,教师根据健美操的基本步法和基本上肢动作,要求学生自主编排2分钟的动作组合,由此,把学生组成合作性学习小组,由小组在规定的时限内,去共同搜寻信息,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就其编排结果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课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知识整合、交流、传播的平台。实践证明,我们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够较好地将当下比较流行的舞蹈元素和音乐元素运用到动作的编排中,达到了较好的学习目的。(3)营造开放的学习气氛。教学中结合课堂讲授,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能力。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各种动作组合,通过对各种动作的分析、改编,加入新的元素,使之成为具有自我特色的新的组合套路,配以音乐及队形的变化即成为新的组合套路。小组内部通过多次练习,于音乐的磨合中找出问题并给予解决。然后在课堂上各个小组进行展示评比,促进小组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刺激学生创编出更具特色的动作组合。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指出各组的优、缺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网络上设立学习论坛,使学生能够及时交流学习心得,将点滴收获与大家共享,以真正达到“一课多能”的目标。(4)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教与学必须以做为中心。他强调教、学、做是一种多边活动。这就要求师生间应增强互动,教师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的给予表扬与鼓励,是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被关注、能力被认可的成就感,来自师长的赞赏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力的武器之一。

5小结

上一篇:1 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下一篇:诗经《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