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作式(精选5篇)
集体合作式 篇1
一传统式集体备课的特点
目前, 传统的语文集体备课正走向一条程序化、单一化的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 重形式, 轻内容
集体备课时, 任凭备课组长大呼小叫, 招朋引伴, 备课成员依然胜似闲庭信步, 姗姗来迟, 个别备课成员甚至借故身体欠佳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推脱;个别教师由于绩效工资, 害怕别人超越于己不利, 采取“沉默是金”的哑巴原则。传统集体备课最终沦落成为煞有介事、无关核心的空洞的形式主义的载体。
2. 重备课, 轻反思
新课程理念中, 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 反思非常重要, 但现在集体备课中关于课后反思的内容却鲜有耳闻。
3. 重统一, 轻差异
在传统的集体备课中, 有些教师采用拿来主义, 照本宣科, 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主张和创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各异, 其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 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安排不同的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尽最大的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骨干教师, 轻其他成员
学校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 每组常常挑选一位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在传统的集体备课中, 往往是备课组长一人讲经说法, 其他人或是随声附和, 或是“沉默如金”。因此, 最后形成的成果其实并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往往是个别骨干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
5. 重传统, 轻创新
为应付检查, 传统的集体备课往往是备课组长将本学期教材的各章节分给各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各自查找资料, 编写教案, 全然不顾内容是否符合校情、教情、学情。备课组长只是将各位教师的备课汇集复印, 分发到个人。备课组长与教师成为集体偷懒的怂恿者和实践者!
正因为传统的语文集体备课有以上种种弊端, 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新型的集体备课形式喷薄而出, 它以聊天的形式进行, 教师以或立、或躺、或坐、或笑、或说等态势无拘无束地心旷神怡地进行集体备课, 这种集体备课形式就是聊天式集体备课。
二聊天式集体备课的特点
1. 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集体备课需要时间进行保障, 传统的集体备课时间是学校安排的、固定的, 往往是每周一次。而聊天式集体备课突破了传统集体备课时间之拘囿, 可秉烛彻夜畅谈, 也可寥寥数语, 可于日暮, 也可于晨曦, 甚至于上课之前寥寥数分钟。
2. 突破了地点的限制
传统的集体备课地点往往是固定的, 但聊天式集体备课则可以或于曲径通幽之处, 或于其乐融融之家中, 或于风驰电掣之公车之上, 抑或于草庐之中等。
3. 突破了人数的限制
以备课组为单位, 由备课组长组织进行, 全体教学人员参与教学案的制定、收集素材等过程的教研活动。这是传统的教研活动的要求。它往往由本学科教学人员组成, 人数常常是确定的。但是, 聊天式集体备课的人数却非如此。其形式格外地自由不羁, 或三四人, 或十几人, 或几十人等。
4. 突破了学科的限制
传统的集体备课, 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 针对同一学科的教材、大纲等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 同一学科的知识往往涉及其他学科。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富有个性灵动的学生时, 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在聊天式集体备课中, 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 借鉴吸收, 拓宽思路, 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以求达到集体备课实效的最大公约数。
5. 突破了人情绪的限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和调节。传统集体备课之时, 场面往往庄严而肃穆, 备课成员正襟危坐, 脸色森然, 情绪低落。若有校长莅临指导或其他学校同仁在侧观瞻品赏, 则备课成员个个如坐针毡, 诚惶诚恐。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 备课质量可想而知。而聊天式集体备课恰恰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的, 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想象敏锐、牢固、活跃, 人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富有创造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很显然, 相对于传统的集体备课, 聊天式集体备课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聊天式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
1. 开放性原则
聊天式集体备课开放思维空间。备课人常常打破心灵之禁锢, 若脱笼之鹄, 放飞心灵, 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开放了自己思维之空间, 培养了备课人质疑之意识, 挖掘了备课人质疑之潜能。聊天式集体备课开放了教研领域:它不仅开放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 也开放了与本学科有联系的学科内容, 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得以交融, 得以拓展。聊天式集体备课开放了教研时间: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 可以在课前, 也可在课后等时间自由交流。
2. 民主性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集体备课时的拘谨、骨干教师的一言九鼎, 其他教师的人云亦云, 聊天式集体备课创造了一种更民主、更平等、更宽松的相互合作的教研氛围。这既可使教师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 在教研中像亲人拉家常那样亲切、朋友聊天那样友好, 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讨论交流, 相互沟通, 共同提高, 这无疑培养了教师们合作、研究、创新的教研精神。
3. 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集体备课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与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都过于统一, 甚至连教法都整齐划一。再加上备课组长的权威性, 教师们往往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 囫囵吞枣, 完全照搬。魏书生先生曾告诫我们:“一个教师, 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 不是去证明, 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 不加任何改变。”因此, 在聊天式集体备课中, 教师常常要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实事求是批判地吸收集体备课生成的智慧, 设计出符合本班实际的、符合自己个性的教案。
4. 批判性原则
心理学认为:“疑, 最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与传统的集体备课相比, 聊天式备课对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的特点。教师时时体会到山重水复般的迷惘与疑虑, 孜孜不倦的执著与痴迷, 蓦然回首的发现与狂喜、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整个教研过程因为有了教师批判性的参与而绚丽。
5. 记忆性原则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记忆的作用明显。这是因为积极的情绪能激起识记活动的有意性, 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迅速地激起识记活动的有意性, 促进了识记的自觉程度, 使记忆达到最佳效果。消极的情绪状态对记忆的作用则相反。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 聊天式备课人员则改变了传统集体备课中教师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对教研内容的暂时性遗忘, 大大提高了知识、能力水平的发挥, 也加深了对教研内容的记忆。
总之, 传统式语文集体备课虽有优点, 但弊端明显, 而聊天式因为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 开放、合作、研究、批判、创新的教研精神而美丽, 所以, 语文集体备课时, 我们应在发扬传统式优点的同时大胆采用聊天式, 将教师自觉、自由地凝聚在一起, 思索、研讨、质疑、反思、争鸣、创造, 使每一位参与者的成长路途中都流溢着创造的灵光、智慧的异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基于课例的现场式集体研讨模式 篇2
2011年10月14号,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公开课展示,并开展了课后研讨活动,形成了课题研究成果,包括:执教者的教案文本、教学反思文本,专家点评文本,课题组成员的听课议课文本。
关于这些文本,有两个观察角度:一是由文本观看研究活动的质量;二是由文本观看研究活动的形式。关于研究活动的质量,只要仔细阅读文本便可有清晰的感知,显然此次研究活动充满了热烈的问题探讨气氛、智慧的碰撞与坦诚的交流,可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这里,需要关注的是本次研讨活动的形式。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大多流于表面,真正能将课题研究深入到课堂层面的很少。而此次黎灿学校的“反思性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却是真正从课堂教学开始。文本透露的信息显示: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活动过程为:根据总课题的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研究主题——课题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挑选三位教师执教公开课——执教教师进行述课与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听课议课——专家对公开课进行点评。这一活动过程可以概括为几个环节:
第一步,确定研究主题;
第二步,开展集体备课;
第三步,公开课展示;
第四步,执教者反思;
第五步,听课者议课;
第六步,指导专家评课。
这一活动过程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研究活动的核心是课例。课例作为研究对象,反眏了执教者对研究主题的理解程度与落实水平,呈现了问题。执教者的述课与教学反思,提供了“课为什么上成这样”的思想依据。
二是研究活动的主体是集体。全体课题组成员参与了活动,从集体备课到集体议课,所有成员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三是研究活动的方式是现场。研究活动不是脱离现实,不是钻故纸堆,而是针对同伴的教学实践开展剖析与总结,每一种经验都来自于现场。
基于此,可以将这种课题研讨活动形式总结为:“基于课例的现场式集体研讨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应用于任何学校的任何课题研究实践当中。
当然,如果要想“基于课例的现场式集体研讨模式”产生更大的效应,产生更为优秀的成果,那么,像黎灿学校的这种研究,还需形成质量更高的文本:
首先,有一份具体的活动主题分析文本,对活动主题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述;
第二,执教者的教学反思文本应该更加全面、深刻;
第三,听课者的议课文本,具体到每一成员,应该更加详尽、生动。
集体合作式 篇3
一、直言不讳, 诊断病因
“诊断式”集体备课需要大家坦诚, 不管是“医者”还是“患者”。因此, 在组内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前, 笔者先告诉执教者整个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使其有心理准备;在活动开始后, 要求大家抛开顾虑、直面问题, 并积极互动和交流, 营造和谐的氛围。
执教者首先谈了对课堂教学的设想及授课后的感受:通过纸棒的运用改进学生跑动中的摆臂动作;利用开始部分的橡皮筋游戏使学生达到热身的目的;通过教师的正面示范和背面示范让学生比较两种摆臂动作的不同, 并分析哪种动作会直接影响到跑进的速度;课堂结束前的游戏主要是对快速跑动作的巩固与利用。经过一次授课, 发现课堂预设和生成还有一定差距, 如, 学生在游戏阶段跑动不够积极, 变化不够多、不够快, 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进行原地摆臂练习时没能很好地把握摆臂的次数, 导致练习时间的紧张;纸棒的发放浪费了较多时间, 同时, 最后的接力分组不够迅速, 也导致时间的浪费。对此, 请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针对执教者的设想及上次授课后的感受, 教师们畅谈了各自的见解和听课后的感受。现把大家的发言内容整理如下:
教师1:在课的开始部分, 在橡皮筋的场地面积方面存在一定错误, 选择的场地应再大一些, 橡皮筋距离地面的高度应有一定的要求, 一定要让学生把橡皮筋拉开, 学生的跑动一定要积极;应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做的示范动作非常规范、标准, 会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和完整的动作表象, 应继续积极发挥示范的作用。
教师2:在练习原地摆臂动作时没有必要一组一组依次进行, 可以让全体学生一起做, 教师进行巡视并纠正动作, 每次练习20秒或30秒, 练习2次~3次即可;学生基本都会做原地摆臂动作, 因此该动作的练习没必要占用5分钟的时间;最后的游戏分组还应重新思考, 尽量节省时间, 如, 可以直接将学生分为4组 (课堂上学生被分为8个组) , 并要求他们站在不同的指定地点, 进行往返跑, 以提高快速跑的练习次数和运动负荷。
教师3:要有开发与创新课程资源的意识。当发现个别学生的练习动作或方法较好时, 教师要及时抓住, 并合理运用。如, 在学生进行橡皮筋游戏时, 当某一学生的动作和教师教授的动作不一样, 而且有较多学生都和该学生一起进行该动作的练习时, 教师就应该抓住这种资源, 并积极开发、运用, 为课堂教学服务;在练习快速跑时, 终点缓冲区的设置非常重要, 因此要画出缓冲的区域, 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教师4: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目标—利用纸棒改进学生在快速跑中的摆臂动作、都比较明确, 教师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这一点大家都非常认同。就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来讲, 教师的语言运用较好,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的情绪逐渐出现变化, 此时, 教师不应再运用相同的语气评价学生, 而应该相应地进行改变, 以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练状态中。
二、深入反思, 达成共识
针对执教者在课堂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包括施教者在内的组内教师积极寻找失败的原因, 并经过讨论基本达成了共识。
1. 应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 在使用器材时一定要充分开发器材的各种功能, 并及时加以运用, 让器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尤其是在使用自制器材时, 更应该充分体现自制器材的实效性。
2. 应合理分配主要动作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 学生学会技能的前提是获得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 而且,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地走动、指导,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不要让学生对错误动作进行重复的练习, 练习时间和次数的安排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计算。
3. 应关注学生资源的利用
有效利用学生资源, 往往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亮点, 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4. 教师的语言运用应随课堂教学的进程发生变化
无论是评价性语言还是激励性语言, 或者是语言声调的变化都应依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发生改变, 以促进学生积极性的保持与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三、优化设计, 尝试改进
合作让知识发光团队让集体发展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团队精神;教学质量
合作学习得以首次亮相的功臣应当归于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且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推广. 而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基于共同的任务和目标,结成具有明确分工关系的协作群体,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作为近十几年来世界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改革,自从80年代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后,逐渐成为各门学科所钟爱的对象. 多伊奇在合作型目标结构中指出,只有当团体或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个体的目标才能达成,如果团队或组织没有达成预期的成果,个体也无法获得发展. 他从动机的角度为我们阐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而皮亚杰学派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合作学习更能发展个体的认知水平,更能趋近个体的最近发展区. 可见,尽管各个理论学派在合作学习上有不同的主张,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都高度阐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初中生已经悄然离开了童年,他们正经历一个更加猛烈的时期,青春期热情好动以及渴望得到表现和展示个性的性格特征,为他们参与合作学习增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 而初中数学已经慢慢脱离小学阶段的直观化形象,逻辑性、抽象性、探究性等成为这一阶段数学学习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数学知识结构,决定了初中生必须时常加强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以探寻并真正领悟数学的真正内涵. 因此,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将成为笔者讨论的重点.
优化小组配置,合理搭配利于合
作开展
合作学习并不是单一个体的主观活动,皮亚杰学派已经为我们论述并验证了这一点,即当整体达成预期目标后,个体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和发展,而整体或团体要达到一个完整的目标,就必须依靠各个个体主观意志以及个性的完全参与和作用,在整合个体能力和素质形成完整合力时,才能完成既定的组织或教学目标,而这种通力合作最鲜明的模式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然而,并不是任意组合起来的小组都有能力或有潜质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置,主要要考虑小组成员的数量以及小组成员间的互补组合和结构优化.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应更加关注组员间的优化组合以及组别间的能力差异控制,尽量让每一个数学学习小组都具有互补性,且所有小组间的差异达到最小化.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认识三角形(一)”时,教师为了组织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和体验,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即教师给出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为25 cm、10 cm、12 cm和15 cm,要求学生动手摆放并讨论具体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能摆出三角形. 这是一个探究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和组合时,首先应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搭配,每组6到8人,上课时根据自己的组合情况按圆桌方式进行就座,而教师则在学生组合后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和原则是组间差异控制以及组内优化组合. 其次,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在木棒摆放中的个性,并保证每一个小组都能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善用组内讨论、头脑风暴,引发
知识发散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探索和发现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之一,而且数学的抽象性和程序性决定了个体无法通过自身的凭空遐想和操作习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学生需要经过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在统一观点和意见的前提下帮助所有学生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因此,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开展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内渗透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平等且富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则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配合角色,不对学生也不要求其他学生对发言者的发言进行评价,让讨论结果在学生的激烈辩论中自然生成,不掺杂教师的任何意志和思想.
例如,仍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认识三角形(一)”为例,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让学生尽情地说,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留余地”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直接按照教室座位的组别划分小组,并以每一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进行编号,如甲、乙、丙、丁等,再对这3到5个小组实施头脑风暴. 教师作为记录员,将每一个小组的摆法和意见写在每一个小组所属的栏目下,只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允许学生对他人的回答进行评价,但可以有所补充. 待限制发言的时间结束后,教师进行统计,将意见一致的条目保留下来,意见不一致的再次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以此类推,直至获得所有的共同答案为止.
利用小组竞争、求胜欲望,推动
思维发展
如果说小学生是一匹好强好奇的小马,那么,初中生便是一头激情四射且争强好胜的狮子. 初中生已经去掉了童年的代名词,小学那份单纯和稚嫩已经随着青春期的悄然到来而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青春期所彰显的好胜、好强且渴望得到表现和赞赏的心理特征. 因此,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这个独特的年龄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竞争学习,让所有学生都因为数学探究合作竞争的存在而兴趣大增、热情似火.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三角形的内角和(1)”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在小组间讨论、合作并操作,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最多、最有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优化组合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和分工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并将这场合作探究过程升级为一场“有奖竞争赛”,最终,最快、最准确又最多的小组将获得“金奖”,教师给予每人一定的奖励,并为小组颁发奖状,其他的小组也获得不等的奖励,且都能拿到激励性的奖状. 这样一来,尽管奖品并不是很丰富,但教师以一种有奖竞争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向上和好胜的心理诉求,所以他们必然会积极凝聚在一起,发挥出自己最有力的智慧和能力,为这张“证明活动”增强无限活力.
整合合作成果,智慧共享,促进
集体成长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开展基本都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理念和要求,不管是小组组合还是小组合作过程的组织监控和引导,都能基本做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践行,但由于课堂时间把握分寸不足以及小组合作过程控制能力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成果总结环节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不是由教师自己总结,便是随意邀请几个学生进行代表发言而已,严重降低了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因此,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开展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定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整合和汇集每一个小组以及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成果,在共享中实现共荣发展.
例如,仍以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三角形的内角和(1)”为例,当学生在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学习之后,教师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小组代言人发表小组意见汇总,在每一个小组都进行汇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有小组间共同的想法进行强化,对于想法不同但本质一样的情况进行解释和汇总,而针对不同的想法,教师则应当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证明,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如学生会提出“选择其中一个顶点作一条与顶点对应边相互平行的直线”来证明,这种想法可能会因为三个顶点的不同而出现三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填充和解释说明,并将这三种情况归结为一种统一的想法或意见.
集体合作式 篇5
关键词: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合作文化;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学校教研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开展了好多年。集体备课确实改变了过去教师之间的那种相互独立、各自为阵的单一备课状况,给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合作问题。他认为合作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失败和不确定性不再采取防卫性态度,而是相互援助,同事共同面对和接受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之间在追求教育价值上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但是对于细节上的不一致也保持宽容。
一、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师为了提高业务素质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学校安排的工作,不得不参加。说明很多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没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一方面与学校现有的集体备课组织形式有关,学校主张的集体备课很大程度上是让教师集体讨论如何更好地为学生解读教材的文本,并形成统一的教案,没能更多地考虑教师个人真正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教师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关,很多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素养,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平时又疏于学习研究,一味地吃老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存着很大的侥幸心理。因此,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必须要考虑到教师的不同需求,让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中受益。同时要加强校本培训,利用高效便捷的网络资源向所有教师展现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专家引领的方式让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去寻求自我提高的途径,从而不断强化教师自愿参加集体备课的心理需求。
二、集体备课要营造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
“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尊重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群体更希望得到同行们的尊重。“一言堂”、“语言霸权”等都是集体备课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如何消除这些不好的现象是建立集体备课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的关键。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要本着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与优点的心理去参加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注重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或诉说困惑,或摆出问题,或展示案例,或提出设想,然后围绕问题、案例或设想展开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或通过分析升华认识,通过争鸣达成共识,通过思维碰撞产生灵感,通过观点交锋迸发创新的火花。这样既有利于促使教师认识的深化,又有利于提升教师互助合作的档次。老教师要帮助年轻教师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文本,扶持他们有效地驾驭课堂,让他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展现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年轻教师也要帮助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建立和谐、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集体备课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原理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所以,在当今社会知识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作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共同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在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纳他人意见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集体备课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教育方法的研究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一些常规内容以外,还要注重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独立个体,一份侧重文本知识讲解的教案根本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成长的需要。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追求他们的“齐步走”。通过集体讨论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能尽量地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增加教师上好一堂课的信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让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变为体验式教育,让封闭的、与社会隔绝的教育变成和社会联系的教育。教师通过集体研讨要明确: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是自主构建的,不是他人构建的;是自我感悟的,不是别人灌输的。集体备课就是要研究当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时,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只有明确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在教师中间逐步生成一种合作文化。
参考文献:
[1]杨道州.在集体备课中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2010,(7).
[2]贾俊苓. 让集体备课为教师的成长助力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07/08-A.
[3]宋文权,张玉兰. 集体备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 江苏教育研究. 2010,3.
[4]侯新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