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

2024-11-23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共12篇)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 篇1

历史学习思维方法如下

1.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也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也要经过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抽象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从同类事物中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中,抽出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而撇开一切表面的复杂的次要的内容。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成同类事物的普遍的东西。所以概括出来的属性不只是个别事物的属性,而是该类事物的共有的本质的属性。

例如,关于帝国主义概念的抽象与概括。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概念,首先要对英、法、德、美、俄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垄断组织的出现、对外扩张的政策和每个帝国主义的特征等,分别进行介绍。在介绍的基础上抽象出这些帝国主义共有的主要特征,那就是: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发展并出现金融寡头;资本的输出;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里抽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不但撇开了每个帝国主义的次要的表面的内容,而且还撇开了每个帝国主义单独具有的特点,例如撇开了美国帝国主义的托拉斯的特点。所以说,这里抽象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是最重要的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共有的东西。为了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帝国主义”的概念,还必须把这些基本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完整简明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所以这里所概括出来的有关帝国主义的一般特征和属性,不是英、法、美等各帝国主义单独具有的,而是一切帝国主义毫无例外的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形成“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具体步骤。

抽象的方法就是撇开非本质属性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是对立和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抽象为概括作准备,而概括则是抽象的继续和完成。历史教学中,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事例是极为常见的。

2.联系和比较

历史是严格时空观念的整体,它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有它纵的发展规律;同时,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有它横的普遍联系。因此,学习历史就要掌握联系法。一是纵向联系,抓住一历史特征,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观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专一、系统的历史知识。例如,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制度、历代生产工具、历代农民起义口号和历代科技文化,等等。二是横向联系,把某一历史横断面中发生的相关事件,归类联系,找出带特点性的内容,从而巩固和深化知识。例如,将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程、措施及意义诸方面进行联系和比较,就可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掌握联系法,就是要从纵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完整性,从横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层次性。

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继承性、联系性,而且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还有相似性。因此,学习历史还要掌握比较法。一是归类比较。把各时期同类型的人物、事件、制度串成一线,按专题分类别作比较。二是分析比较。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三是程度比较。例如,评价农民起义的意义,课本有时用“推翻”、“摧毁”,有时却用“瓦解”、“动摇”,有时则用“削弱”。这些均应综合比较,求同析异。

3.归类贯通

平时学史,按章逐节,掌握的是各种类型“点”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致使理解不深,记忆困难,前学后忘。尤其在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知识时,容易互相干扰,造成史实混淆。历史总复习时,面对大量的中外纵横交错的各类知识点的同时,有必要从宏观上掌握“线”和“面”的知识,使之形成“纵向几条线横向几大片;点面相结合,井然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以利牢固掌握,驾驭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越系统化,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利用同类事物便于联系的规律性特点,像数学中“合并同类项”那样,将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中外历史知识,按照纵向或横向两个方面,连类并举,归纳梳理,“积点成线”,“连点成面”,形成“条”“块”分明的知识网络。这种以类相从,逐类贯通的知识,提纲掣领、条理清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为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创造了条件。

(1)分清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般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等大类。以战争类为例,就有内战,扩张战争,争霸战争,民族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等类型;每场战争又包括了一些重要战役。只有分清类别,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教材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按时间顺序,逐一排列,使知识专一系统。这样,就能简化记忆程序,减少记忆坡度,提高学史效率。

(2)列表归类。列表归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种是纵向类知识表,如中国历史纪年表、两次世界大战简表;一种是横向类知识表,如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这类知识表,采用形式、内容、次序的对比和类比的方法,把纷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加以有机排列,制成表格,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列表归类的过程,犹如“梳头发”、“编辫子”,理清了头绪,突出了重点。列表项目,可视内容而异。

(3)叙述归类。叙述归类,通常适用于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问题。然而,运用归类在填空形式进行知识整理,则是叙述归类贯通知识的好形式之一。充分运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适应选择、填空、列举和排列等客观性题型的变化和要求,以不变应多变,起到学用一致的作用。尤其在标准化考试逐步推行,客观性题型大幅度增加的今天,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屡有变比,分散在中国古代史的几个章节中,靠单一记忆,容易疏漏混淆。经过串联整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过程,就清楚无误了。这种贯通知识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有利于突出重点,进行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

(4)纵向串连。每个国家的发展史,都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段叙述了各国的历史,显得错综复杂。因此,按照国别贯穿历史知识,这对掌握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大有裨益的。

(5)横向联络。在纵向串联掌握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有必要横向归纳掌握知识的层次。例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在亚洲,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非洲,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埃及、苏丹的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拉丁美洲,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由于帝国主义的大量资本输出、疯狂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亚、非、拉美人民的坚决斗争,谱写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 篇章。

4.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与综合,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唐末农民战争”的分析,一般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历史背景:唐朝均田制的破坏和土地兼并,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苛捐杂税和严重的旱灾。二是起义的过程:王仙芝率众起义;黄巢采取流动作战策略,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三是起义的结果:奋战十年,遭到了失败,但瓦解了唐政权,摧垮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把整个唐末农民起义分解成这样几个部分,目的是为了认识这次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历史经验教训。

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把事物的各个特征、属性联系起来。只有分析而无综合,一个完整的历史对象在头脑中就会变成一种被肢解的状态,就不能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全面认识。仍以“唐末农民起义”为例,要形成有关“唐末农民起义”的科学概念,就要把分解的各结构部分加以综合:以黄巢为首的唐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它奋战十年,瓦解了唐政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样,分析的结果经过综合,在思维中就表现为概念。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师生,教学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中学历史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必然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改变以前陈旧“填鸭式”的学习方式,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必须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 钻研学生学习的特点, 找到最合适的一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达到师生互动,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称为课堂的主体。

所谓的创造性的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道的信息, 产生出某种独特的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活动, 其中包括五个方面:独特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活跃的灵感。

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一、以历史线索为纲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的骨架, 掌握了历史线索就能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轮廓, 构建完整的框架。因此, 在讲完每一个单元后给学生理出一条或几条线索,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整体的认识。不仅如此, 在梳理线索的过程中还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实行教学民主化,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形成多元互动模式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 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独占课堂, 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师生关系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 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 授业, 解惑也。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 给学生以爱的阳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 阻碍儿童通向新的思维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儿童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实行创新教育就需要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就要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研究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再认和再现, 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 就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评估体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对错程度, 给予学生一个基本分值得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满堂灌改为讨论式、问题式、研讨式。

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改变目前过于追求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和过于重视难度深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降低我们过高的教学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我们现在的教材内容, 改变我们的高考模式。简而言之,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需要不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 教育研究, 2000 (2)

[2]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浅谈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程设置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04-02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时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容易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一、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上课时,教师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读书学习,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让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资料补充,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进行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活动课设置的目的

设计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学会学习历史、学会主动学习,不能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在设计历史活动课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体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做到人人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全体学生活动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自主性原则:历史活动课的设计要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顾名思义是以活动为主,要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以活动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课必须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放性原则:在活动课设计时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实现课程活动和空间时间的开放,尽量使学生有选择活动具体内容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关注历史变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的、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同样也应该遵循此规律,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发展。“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础。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好历史课首先得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走,注意教师讲课的重点,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和学是矛盾统一体,新课改更强调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这种互动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动作交替,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统一、思想和观念的碰撞、能力与素质的跃升。

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课改实践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正日益推广。这三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它以问题为中心,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师指导、生生合作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理智能力的发展、情感体验的深化、知识的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提炼。

六、设置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设置是活动课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活动成果的形成。活动课的评价机制可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在活动课中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活动课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当然,老师的评价也必不可少,学生需要得到别人特别是他尊敬的人对他的肯定。

七、要“善于思考”和“乐于思考”

高中的学习方法思维 篇4

孩子们刚进入高一时,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听说高一课程与初中截然不同,特难!”

孩子们进入高一不长时间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就是挺难。”

孩子们进入高一较长时间时,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没方法时自然会感到很难,有方法就彻底不一样了。”

看来,这方法的确是太重要了,而且重要到它决定着高考的成与败。更决定着将来是否会自主学习。

学生中的所谓“过来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初中老师跟着走,高中跟着老师走,大学自己走。”

这话不无道理。高中是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决定着将来自主学习能力有多强。所以进入高一的新生,无论如何都不能像初中那样等着吃喟饭,而是学会挖掘教材的精髓,将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并进行有效的提升。

这里有一个案例,会给人以很大启发:

一个名叫夏雨的孩子,刚进入高一时,学习很是一般,尤其是高一上学期似乎没几个人认识他。

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在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后,突然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原因是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此,这个孩子一直保持着全年级第一的水平。同学都无不惊叹地说:“他怎么会考满分呢?难道他就没有不会的东西了?”

这话说的.当然有点悬,但这话的确还有点真。因为他找到了确属自己的学习方法——联想和总结。

他对待课本的态度是认真。不放过一个小字——联想,总结。

他对待习题的态度是认真。不放过一个小题——联想,总结。

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是认真。不放过一个学、玩、想的机会。

他对待考试和玩的态度是——不考不玩,小考小于,大考大玩!

他说:“老师,我学习感到很轻松,还很有兴趣。我觉得您给的一条经验很好用。”

我说:“哪一条?”

他说:三先原则。

啊,明白了!

先思考,再提问;

先预习,再听课;

先复习,再做题。

就这样,高二和高三对夏雨来讲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他已上了道,只是旧瓶装新酒而已了。

高中很快过去了,他不费劲的考上了北大!

我说:“给你的学弟、学妹们几句经验吧。”

他说:“思考比学习重要得多。”

他还说:“高中学习主要在高一。(知识、习惯、方法等)

高一必须尽快搞定学法。

高中历史的学习技巧与学习方法 篇5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学好高中历史的具体措施

一、多读历史课本。多读几遍历史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3、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四、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

高中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篇6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对历史的兴趣可以让我们化为主动学习历史的猛兽。我们不是在学一个毫无作用的学科,而是在一片苍茫美丽的学识之海中遨游。主动去接触和培养学习的兴趣,无需把一件学习历史的是当做苦事。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1、相似联想记忆法(横向、纵向)

很多历史事件其发生、发展的特点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相似联想记忆法是反映客观事物这种联系的方法。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就是要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繁杂的识记材料家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内容浓缩法

内容浓缩法就是将材料内容的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中英南京条约》,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议定关税‛。

(2)字头浓缩法

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3)数字浓缩法

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啄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4)口诀浓缩法

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3、网络记忆法

掌握历史全貌,要理清历史脉络,对历史阶段进行整理,使头脑中零碎的知识走向网络化。例如,从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历史可作如下梳理。

(1)这段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2)在这一历史时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掀起了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大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 篇7

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残酷性和进步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将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一定发意义上讲, 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一观点的存在却使学生遭遇了巨大的迷惑。比如, 在原始社会中, 人们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大家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后裔, 人们共同劳动, 共同分配从劳动中得来的食物, 人与人之间更无贫富贵贱之分。可是到了奴隶社会, 却出现了诸如“人殉”“人祭”等极其野蛮的现象。学生不仅要问, 既然奴隶社会是高于原始社会的一个发展等级, 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残暴之举, 其历史进步性又如何体现呢?其实, 只要学生换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另一角度来思考, 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在原始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虽无阶级压迫, 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但是, 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共同贫穷的基础之上的, 人们生活在一片蒙昧之中, 人们甚至“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 文化艺术更是无从谈起。在奴隶社会中, 奴隶主不再像以往一样, 把战争中的俘虏随意杀死, 而是把大批俘虏当作奴隶用到生产上进行劳动, 实行简单的协作。这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 提高了劳动效率,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使生活资料出现了微小的剩余, 从而为社会大分工提供了可能。一部分人开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转而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辉煌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手工业以及至今仍在沿用的十进位计数法无不骚动于奴隶社会的母体中, 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勃兴, 阐释着社会前进的脚步。这与原始社会中的茹毛饮血相比,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飞跃。如果学生能从这一角度加以分析, 那么对奴隶社会必然取代原始社会的结论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剥削阶级的腐朽性和发展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时,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 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 整个社会尔虞我诈, 互相倾轧, 道德沦丧, 整个社会惶惶不可终日。与此同时, 食利者阶层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他们宁肯把大量资本存入银行, 也不愿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扩大再生产, 这些现象无不使资本主义的腐朽性暴露无遗, 预示着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然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没有走向灭亡, 反而出现了重新繁荣的迹象。那么,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呢?这个认识上的矛盾只能用辩证的观点才能解释得通。众所周知, 兴起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 资产阶级也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注意缓和阶级矛盾, 这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独立后, 普遍实行工业化, 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新兴的市场和投资场所, 加之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榨取的大量财富, 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所以, 那种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灭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但资本主义的繁荣并不能消除其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 更不能改变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现在, 西方不仅仍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垄断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些矛盾的累积, 终有一天会导致毁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火山爆发。

三、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向前性

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 马克思就曾断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是,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仅存在了七十多年就烟消云散了。“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究竟路在何方?”这是每个学生在考虑这一问题时都会产生的疑问。要解除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迷惑, 也只有依靠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解释清楚。纵观历史长河, 没有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能轻而易举地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为在新旧制度过渡交替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复和摩擦, 甚至还会出现暂时的历史倒退。比如, 发生在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历经近五十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直到1688年才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而美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也是通过北美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才得以实现, 其持续时间也将近百年。一种剥削制度的确立尚且如此艰难, 更何况共产主义制度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又怎么会不出现反复和曲折呢?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 在曲折中向前进, 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假如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妄加断言, 这只能证明断言者目光短浅, 思想上无知。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总之, 辩证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教师如果能从教学的角度把这些理论转化为个人的思维方法, 进而变成学生的个人财富, 那么, 学生的思维水准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摘要:辩证思维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世界观, 而且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的诞生,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进而指导自身的学习, 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 篇8

从兴趣和思维的定义可以看出:兴趣本身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导。根据认知理论,人的认识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学习结果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利用原有的认识结构对当前的是由外部刺激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这一加工过程就是思维能力。因此,兴趣做为发展思维的内在“激素”,有利于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另外,兴趣的趋向性决定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情感而积极趋向它时,就有了自我需要,就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犹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而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一、以历史知识表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历史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历史概念的形成又是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以“黄巾大起义”这一历史概念形成的历史表象为例。先选择典型、形象的历史材料给学生,如“梁冀一家出了三个皇后,有七人封候,两个做了大将军……”,“梁冀占地几十万亩,因他喜欢兔子,就赶走了许多农民,围十几里地造一个兔苑,有一次一个农民误入了他的兔苑打死了一只兔子,梁冀知道了,杀了十几个农民来抵兔子的命。梁冀是多么的专横啊!”这些形象的史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地想象当时的情景,而想象的过程就是不断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材料想象,分析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无立足之地。从梁冀的专横可分析出当时政治上外戚专权,腐朽没落,进而概括出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黄巾大起义爆发的必然性,正是在这样的分析推理中,学生通过有趣的学习来发展形象思维。

二、运用电教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现代化优势,可以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地展现历史教学内容。通过分解变换、抽动叠加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最大的外部感知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感知信息的综合能力。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的制约,心理上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稳定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抓住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借助电教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世界史《美国内战》一课,播放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组镜头,黑奴顶着烈日在奴隶主皮鞭下劳动,奴隶被拍卖……等镜头。通过直观画面,逼真地再现了黑奴的悲惨生活。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认识到废除黑人奴隶制势在必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老师的精巧设问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思维自惊奇而开始的”。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分析出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和因果关系。如巴黎公社这一章对普法战争性质的分析,老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巴黎人要武装起来和普军决战?如何分析普法战争的这一性质?”教师的精心设问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分析、探索的热情。通过分析得出第一阶段法国是修略性非正义战争,普鲁士是防御性的正义战争,到了第二阶段,普鲁士入侵法国,普鲁士就成了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法国则转变为防御性的战争,所以巴黎人要武装起来和普军决战。这个结论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但对战争性质的决定因素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教师再行设问:“如果仅仅从普军是否攻入法境作为区别战争性质的变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攻入柏林是否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就改变了呢?”以此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经过一步步深入地设问启发,让学生在兴趣——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战争性质的决定因素是战争双方的动机和目的,是交战双方所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这一理论。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对普法战争前后不同性质转变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对二战中,苏联红军攻入柏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之中发展了概括思维能力。

四、以引导议论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这里说的引导议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主动钻研教材,寻求论据,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如讲授“西安事变”一课,教师先提出讨论问题:“蒋介石该不该杀?”由于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讨论的问题很感兴趣,讨论热烈。有的认为“该杀”,有的认为“应予扣留”,也有的同学提出,如果杀蒋会造成亲日派掌权的结果,不利抗日。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有重大意义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当然,引导议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应从输出的教学信息以及学生输入反馈的信息过程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解疑,并在学生不断分析、争论、讨论的过程中达到共识,发展辨证思维能力。

高二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 篇9

第二,考试不是目的,而是高效学习方式。有两位心理学家就记忆和考试的关系做过多次实验。一次他们让两组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其中一组学习两次,每次7分钟;另一组学习7分钟,第2个7分钟以考试的形式默写下来。学习全部完毕之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学习+默写”的效果远大于单纯学习的效果,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人们的遗忘速度也更慢。大脑的记忆有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对于大脑来说,越是需要努力获取的记忆,越会增加存储和提取强度。背诵或考试,使得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要付出的努力远比一遍遍重读或重学要多得多,而这份额外的努力会让我们记住更多的东西。

第三,刻意练习不如交替学习。心理学家罗勒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召集24名小学生,学习计算棱柱体的面、棱、顶点和转角数量。其中一组集中学习,按顺序练习面、棱、顶点和转角习题;另一组也练习了相同次数,只不过随机而无序的做题。第二天,所有孩子都测试了4种题目各一道。结果交替学习那一组的孩子比另一组分数高出一大截。科学家发现,学习时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不但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还能使我们更彻底的掌握每一项内容。

高二历史怎样记忆

一、等差数列记忆法

即根据历史年代排列所呈现的数学规律来记忆。例如《辛丑条约》签订、辛亥革命爆发、中共诞生、九一八事变发生,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9、19、193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二、数字表示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例如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国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国每家每户人间、每个地方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三利指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三、提取字眼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的每一句的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一个词或一句话。例如《南京条约》内容可以基座“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款税,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四、谐音法

例如:“春秋五霸”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用谐音法记,就容易记牢。即“近闻齐桓采松香,钜断秦木留楚桩”。用谐音法还可以记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七叔含烟找围裙”。

五、口诀记忆法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内容: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页,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用口诀记作:洪秀全、拜上帝、太平天国起义;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南京定都换了天。

六、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的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七、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是将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对比的方法加以记忆。例如:用对比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园221年,刘备建蜀;

2.张骞出使西域,两次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后者与火警电话相同,19的2倍正好是38

高考状元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方法 篇10

高考状元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秘诀

1、每天做一张思维导图。把当天学到的内容做成一张导图,内容包括学到的难点、要点、公式、定理、单词等等。

这是对一天所有学过的知识最有效的整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仓储式管理的最好方式。如果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存储,就是像工具扔在杂货堆,需要用的时候就是翻天覆地地去找。

2、每周完成一张总思维导图,把一周做的思维导图整理成一张大的思维导图,每门课一个分支,把一周所学到的所有的知识进行分类汇总。

这是一次高效率的强化复习的过程,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几天的消化和沉淀之后,一定有了许多的新的感悟和体验,所以一定要通过周末总体思维导图,做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的汇总整理,这样所学的知识更加有效的进入我们的大脑,记忆会更加的深刻!

3、每个月底把四周的所有导图整理成一张更大的思维导图。把这张图贴在卧室里,贴在书桌前,每天看几遍,保证你的月考成绩,每次都会成为班级里面的前几名。

导图一定要上墙,这样会给我们不断地带来视觉的刺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图像,关键词,都会给我们大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我们的记忆,别忘了,我们的大脑是用图像来思考的,图像、色彩、关键词语是大脑思维的基本原料。

4、每天把思维导图的内容讲出来,最好把它录下来,这样会进一步增强记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这是赢在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之一。

关于记忆我们必须了解的是:记忆是两个字,所以包含了2层含义,一层是记,如何去,怎样去记更加牢固;另外一层的含义就是忆,到底是否记住了没有,就要看你是否可以回忆的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讲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同时训练我们快速记和快速回忆的能力。

5、一天10次看导图。(三顿饭前后;课间十分钟;进厕所前后;起床前后;睡觉前),一次只要3到5分钟。坚持一年,打下终生受益的坚实基础。高考会接近满分!我能做到,你能吗?能做到的就是伟大的人。

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大量的有效的重复,思维导图记录的都是一些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的串联组合,可以快速地帮助你回忆起所学的内容。关键词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关键词的作用就像路标、指示牌,它可以快速帮助我们回忆起我们所过的知识。就像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6、用思维导图写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写作的方式,只要多读,多写短文,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作文的水平取决于能写和背诵的“短文量”!用思维导图写作文可以让你的思维更加敏捷,逻辑思维、文字语言得到更有效的强化训练。用思维导图,你的作文一定可以接近满分!

中国学生从初中到大学,写作文几乎是最头疼的事,因为根本没有句子可写,写出来的都是流水账。记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写作思路不清晰前,先不要轻易下笔。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改装范文,多背,多画导图。用导图背作文,轻松快捷!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大量的背诵模板范文,朱熹有句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源头活水还怕出不来吗?有思维导图,你的写作如虎添翼!

7、一定要建立财富本。收集整理考试的难点、要点,重点,把它们变成多张思维导图,保证每天快速复习一遍!你将一定能突破高考。同时疯狂画导图,并且把它们讲出来,写下来。手、心、嘴、耳并用,培养非凡的多种能力!

兵力部署,战争策略!

历史学习的思维方法 篇11

关键词:历史;思维方法;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因此,传授思维方法需要做到:

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有一位教师在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时说:“当时法国正处于外国干涉军压境之时,国内王党分子也在密切配合。大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用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击败外国干涉军,并防止王党的复辟。拿破仑了解到国内的形势,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到了,于是放弃远征计划,冒险回国。大资产阶级对拿破仑回国予以热烈欢迎,把他看作‘救星’,希望他能凭借武力改组腐败无能的督政府;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向拿破仑提供了上千万法郎的金钱;巴黎的一部分军队也归附他。这样,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从此开始了拿破仑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的统治。”教师的这段分析,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阐明了拿破仑“雾月政变”所以成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在外国军事干涉的威胁下,大资产阶级需要拿破仑击败外国干涉军并防止王党复辟,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拿破仑上台的物质条件,即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提供了金钱和部分军队。虽然这段分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但如果到此为止还不能说给学生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仅仅是传授了历史知识。因为这里还没有明确点出“时势造英雄”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这位教师接着应说:“由此同学们看出并要记住,分析任何英雄人物能够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为什么获得成功或者遭到失败,都要从当时的形势或物质条件来分析。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原则。”这样,才算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交给了学生,他们若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正确地进行分析或解释。

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教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的科学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诚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浅谈学习历史的方法 篇12

一、编歌谣、顺口溜———歌诀记忆法

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 久久难忘。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 则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如“美国南北战争”, 可这样编:“独立以后扩领土, 南北矛盾日突出。奴隶制度废与除, 不可调和起冲突。一八六O至五六, 内战结果北胜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又一障碍被清除。”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 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二、抓关键词, 速记知识要点———简化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记忆量较大的历史知识, 如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比如中日《南京条约》的内容, 可将其简化为“开、关、割、赔”, 然后引导学生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 既便于记忆,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 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三、把握历史线索, 浓缩知识精华———列表图示法

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 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 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变得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的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 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 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 (变法) 、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 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 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 资产阶级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等等。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我常对 学生说:“知识点是零散的, 就像满地的珠子, 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 带走就方便了。”

四、结合地图, 形象直观记地名———地图助记法

历史上涉及许多地名, 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都城, 世界历史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以及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战争, 等等, 需要利用地图帮助记忆。如:“战国七雄”的名称及位置, 我教学生这样记:“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原。”又如: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可这样记:从南到北“广厦福宁上”。这就既记住了名称, 又记准了地理位置。

五、归纳比较, 寻找规律———规律记忆法

人类历史遵循一定规律向前发展, 在其发展过程中, 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一定联系, 同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使其具有各自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对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对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各国的背景有共同之处, 都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 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阻碍了其发展。②对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分清不同性质, 形成不同概念。③对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 区分异同, 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 如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

六、年代记忆

记忆年代是令许多学生头疼的, 但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怎么办呢? 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 对此, 我探索出以下这些方法。

1.编大事年表 。 在学习过程中按先后顺序编出某一重大 历史事件的大事年表, 编出整个章节的大事年表, 以及编出整册书乃至整个古代史或近代史、现代史的大事年表。

2.比较记忆法。如:世界近代历史开始 (1640年) 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 (1840年) 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 (公元前476年) 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 (公元476年) , 一个在公元前, 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和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

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 如1861年, 慈禧太后发动 政变, 总理衙门设立,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开始。

4.有趣的单年记忆法。如: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三次斗争时间分别是1913、1915、1917年, 再加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 正好是1、3、5、7、9。 又如:1781、1783、1785、1787、1789年这组时间, 巧妙地 把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联结起来。

此外, 记忆年代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和历史上的今天等。

记忆方法多种多样, 以上只是几种常用方法。孟子说:“事必有法, 然后可成。”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只有掌握了科学可行的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摘要: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作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有歌诀记忆法、简化记忆法、列表图示法、地图助记法、规律记忆法和年代记忆等。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离职申请表工作交接下一篇:2018在职MBA最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