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2024-12-10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共13篇)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1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三、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2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

1. 抓住典型,随机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2. 开展活动,鼓励交流。

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扼制与压抑。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善于设疑。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性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兴趣。

当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学生学得最好。所以我在教学人民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时,做了一次教学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了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掌握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能拓展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交给的课题,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诿,有的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3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拂多年,而“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几年历史成为文科学生的必选科目,在高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从而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处于不败之地。其实。在历史领域里,“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快乐历史记忆法,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就会很容易地记住那些枯燥的知识,并且记忆深刻。虽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区分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造。下面我就为大家粗略的讲解一下在高中历史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解题技巧。

虽说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还是有了一点点的收获。比如说在课堂教学方面,如何与学生的相处融洽,课堂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这几年里,最让我得意的却是历史练习中关于“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分析。在去年的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到学生在原因分析这一部分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容易把这两个原因弄混淆。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只要出现类似的题目,错误率肯定是极高。所以在今年我很注重在这一部分的讲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原因的分析,我先是认真地给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也就是让他们从历史理论的层面理解为什么。等到这次上完复习课后,我就对这些容易错的“原因”进行汇总,并且告诉了他们一点小技巧。比如说“主观原因”,这四个字中的关键字是这个“主”字。“主”我们可以延伸为“主语”的意思,即这个原因是由于主语自身所造成的,所以在做到这类题目的时候一般要从主语的角度去分析。

如: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 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当正确分析了国情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道题中的“主语”是中国共产党,所以首先就可以排除A 和D这两个,而“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主语自身所造成的,它只是一个客观的条件,所以本道题不难得出是C答案。

再比如: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

B. 蒋介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

C.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

D. 红军人数少,装备差

这道题的“主语”是红军,所以一下就可以把A和B排除,C和D中只有C是主语的行为产生的后果,D只是一个客观原因,所以这道题正确答案为C。

当然这只是对部分题目适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还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更多的可以用排除法。我之所以把“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放在一起分析,主要因为学生大部分会在这两类题目上因混淆而失分。所以在复习课上讲到根本原因的分析时,我给了他们几个关键的字眼:“社会制度”“生产力”“经济”“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如:拜上帝教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本质上反应了( )

A. 拜上帝教有首创精神 B. 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C. 宗教迷信严重 D. 阶级矛盾尖锐

这是一道关于根本原因分析的典型例题,学生都知道“本质”就是根本原因,在没有给出以上“字眼”的时候,很多人错选 B答案即人民渴望平等平均,在给学生做出理性的解释之前,我先把这些“字眼”写在黑板上,让他们看应该选什么,他们一眼就看出选D,因为里面有“阶级矛盾”这几个字。然后我再给他们从历史理论的角度给他们分析为什么选D答案。

再比如: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B.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C. 新文化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D. 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日益觉醒

这道题一眼看上去就可以把C和D这两个排除,A和B到底选哪个?熟悉教材的同学一下就选出了答案,但不熟悉教材的同学这时只能靠运气。于是我又把我们现在所学过的教材上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做了个总结。唯一的一个民族矛盾的激化就是抗日战争,而五四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辛亥革命这些都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然后我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总结:第一二单元出现的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第三单元中所有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本单元所有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都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中国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第四单元日本侵华,即抗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渴望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已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激化,即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之所以能够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全民族的抗战。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教学感悟,或许在理论上讲不通,并且不是对所有的题目都通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我只是想通过这些能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且改变他们思想中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行”的错误认识,希望他们在学历史的时候也用一点脑筋,多一点兴趣。

高中历史世界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篇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而疑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只要真正的有所思、有所疑,就会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目时,我们可以思考下列问题来活跃自己的历史思维:新航路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开辟出来的?哪些条件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便会对新航路的开辟史实有一个概要的了解。然后同学们可以接着提出下列质疑: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新航路能开辟出来吗?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东西方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哥伦布和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殖民者?我国早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半个多世纪,就有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既然郑和下西洋较之哥伦布等的航海冒险活动有着 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样三个特点,那么为什么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样的质疑可以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思和疑的关系,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后疑,才能豁然开朗。

历史教材中历史信息的承载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等。文字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而图表这种形象化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视通万里。图表是文字的补充和拓展,它和文字一样都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图表虽是无言之文,但我们观察其细微之处和整体面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连文字都无法表述得到的知识信息。如我们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一目时,书中有这样一幅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同学们可在下列方面进行观察──时间、地点、人物、服饰打扮、主题等,这样可从中获得如下历史信息:此幅图画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的情境——建立了新式学校,有统一的学制,老师服饰打扮西化,体现当时政府提倡学习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这些信息充分说明当时的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事件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承前启后的关系。因此,寻找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两个或多个相近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联系比较,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如: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从二者的不同结局中你会悟出哪些道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欧美各国,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为什么前者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后者却以改革寻求出路?美国立国至今不过200多年,为什么发展飞速,短期内跃进到今天的霸主地位?这样的联系比较可以使我们从时空角度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神入历史,理解巧记

所谓神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已深入其中,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把这种方法借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之中,可以使我们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就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进而更深入的去感悟、理解和认知历史。例如:如果我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为什么要发明电灯?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是怎样成功的?我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之外,我还能给世人带来什么?我为什么在别人说我是天才时要感慨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等。同学们在穿过时空隧道神入历史情境的体验中,可以更好的体味爱迪生的创新求索精神以及给人类带来光明时的幸福与快乐。并获得学习情趣,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所以,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并理解历史的过程。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对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比较头疼,大多在死记硬背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认为,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灵活巧记中轻松达到学习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世界历史学习建议

同学们从我上述的介绍中,应该充分认识了世界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些定会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历史。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越来越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仅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对同学们进行考察,而且试题选题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命制不仅具有探究开放、综合创新等特点,而且题型更加灵活新颖多样,考试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我们九年级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还包括我们七、八年学习的中国历史范畴。这些变化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初三阶段历史学习的难度。而以往同学们在备考中,也出现一些如对历史知识积累不够,缺乏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缺乏关注,在审题、书写、语言表述、历史术语等学科基本应试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备考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四、学好世界历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小到大一定看过许多如拿破仑、珍珠港事件等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制品,然而,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历史的本貌吗?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学好世界历史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究竟有哪些帮助?

1.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加深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世界历史比喻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国家的历史就是汇入长河中的涓涓溪流。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历史的简单罗列,而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历史集结。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就越密切。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许多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汉代有张骞出使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唐朝有玄奘天竺求取真经和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明朝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而近现代的中国更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同学们学习世界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从而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东西方文明是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才得以形成今天如此的辉煌和繁荣。

2.有助于我们吸纳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增长我们的才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古至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求索中尽显无穷的智慧,创造出许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无价之宝不仅属于其所在的民族和国家,更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同学们如果能从中吸纳精华,为己所用,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才智。比如日本在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我国唐朝采取开放国策,而清朝却闭关自守。我们从日中两国发展的运势中可以得出如下历史结论:改革开放则国运昌盛,闭关自守则国运衰败。一个国家要想谋求发展和强盛,不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明成果为己所用。这些启迪是我们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就能汲取的历史智慧。

3.有助于我们感同身受无数爱国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名垂千古的爱国志士仿若片片浪花,使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流光溢彩。如19世纪法国科学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就曾写下如此豪迈的爱国感言: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其爱国之情不知感召了多少世人!我国许多科学家在满目疮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能够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足见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深切体会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修养品行,并使我们受益终生。

五、学好世界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妙语──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论语》中也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警句,其中的利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就是指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拥有了它,就等于获取了打开历史宝藏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学好世界历史呢

1.提纲挈领、关键入手

《荀子·劝学》中有言: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成语提纲挈领也做了如下的解释:纲,指渔网的总绳;挈,指提起; 领,指衣领。含义是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哲理,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抓住要领,简明扼要,这样才能掌控全局。同学们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素材和必备工具。书前面的目录就是全书的纲和领,我们通过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其内涵,就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历史内容的学习要点。我们以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古代史学习板块为例,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人类从蒙昧野蛮及彼此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渐建立种.种联系而步入文明并进而走向整体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对这段历史,教材共划分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若干课组成,目录上列得清清楚楚。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和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分别从时序性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单元下面的每一课从不同侧面来讲述所处历史时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内容。如第一单元下设的3课中,分别从早期人类的形成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概况,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大河流域文明以及西方的文明概况等角度来体现世界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历程和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第三单元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三个单元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就是世界古代历史多元、共容文明的总体概貌。所以,熟悉目录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历史的学习要点。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构成了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之所以探究它,真正意义在于从历史感悟中得出历史结论,并汲取历史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所以,从时间、地域、人物、事件和史论等关键点入手去了解历史史实,就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我们仍然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版块为例,如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8课中世界三大宗教一目的学习,同学们从三大宗教的时间、出现的地点、创始人、基本的教义主张、传播及对当时与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对世界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概要的认识。在此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虽然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依然被众多信徒信奉并被社会所承认的原因,来深刻体会宗教作为一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从而形成如下历史结论──对那些体现人类的慈爱以及对人类命运关怀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而对那些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邪教,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铲除。这样的历史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宗教。

2.织网串珠、梳理架构

高中历史综合题与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5

所谓主观题,是指除选择题外必须用文字表述的试题,它包括材料题和问答题,是影响同学们文综成绩的主要因素。那么主观题要如何答,才能拿高分呢?

01

读题要仔细

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引言(题引)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2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材料内容划分层次,并简单概括各层次的中心。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02

审题有技巧

1.审题目类型

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和综合题。

2.审限定条件

题目的限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设问角度等。

3.审求答题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是原因、影响、异同点、特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

4.审能力要求

试题考查我什么能力?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题目的要求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5.审题目分值

一个2分的求答项,就不需要用很多话来回答。

03

答题要规范

1.字迹端正,文句通顺,杜绝错别字。

2、形式上要“三化”

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序号化(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3.点多而全,结构严谨,回答直接,使用专业词句。

一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做到紧扣题意,有问有答;

二要讲究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三要有正面的回答,也要有一二句话的小结。力争内容完整是解题的重中之重。

例:以历史原因的分析为例,总结中国古代史上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3)民族关系:民族友好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按此思路和技巧,可得出中国古代史上任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选择题答题技巧

选择题在高考历史中占比较大,却往往又是最让同学们头疼的,特别是在经过筛选后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是苦不堪言。然而,Get了下面这些小技巧,你就能与选择题轻松过招啦~

技巧

1.掌握史实

2.理性审题、形成技巧

3.总结思考,错题归因、效率提高

切忌

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思维不全,错误连连

3.技巧不熟,跌跌撞撞

4.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01

文字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和分析有效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解题技巧】

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

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找出句子主谓宾。

例:(·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02

图表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形成活跃的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表格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03

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解题技巧】

1.“四审”: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2.对被选项要“三判”:

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

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①是要以图补文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6

一是读: 我把读分为三种:反复阅读是学好历史最基础的一步。我把读分为三种:

第一种、通读全文。历史与社会的学习离不开史实素材,而读教科书是了解熟悉史实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通读全文。

第二种、细读知识点。对教科书的知识点要反复细读,在读知识点时要划上记号,细心领会,熟记在心。

第三种、精读重点。对教科书的重点要反复精读,在精读重点时要边读边写边思考,效果更好。

二是理:阅读是基础,下一步就要进行必要的梳理,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理也有三个方面。

1、理解文意:阅读不仅是为了熟悉史实,更重要的是领悟史识。

2、理清体系:在授课的基础上,学生要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专题史实为纬,以中外联系为交叉点,构建史实体系,进行知识内化。

3、理顺思路:在此不仅仅指解题思路,更强调了解、熟悉、掌握常用的解题方法、技巧和切入点。

三是练: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计划性,讲究实效。

针对性: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学习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实效性:对于选择题争取全部做。

计划性:在练习内容上,建议先做分类卷,后做综合卷,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纠正。在时间安排上什么时候阅读,什么时候做习题,要有合理调度,尽量相对固定。小段时间可做选择题,大段时间则做大题目。

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试的科目,而开卷考试就要注重考试技巧。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能够准确、公正地考查考生的记忆、比较、分析、阅读理解材料等历史思维能力。怎样才能答好历史选择题呢?

首先,在日常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学习中要多动笔,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对答组合选择题、比较选择题很有帮助。

其次,在日常练习中,要遵循解题的基本步骤,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答题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概括、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独立思考做练习。

2、对照答案找差距。

3、针对差距来看书。

4、围绕问题再思考。

再次,不断总结不同类型的选择题的答题方法,认识其解题规律。

最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并总结练习中的心得体会。这对于形成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材料分析题技巧有五法:

一点题:点题切题;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

二分段: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把观点送到老师眼中; 三术语:术语要到位,取舍要得当。四分析: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

历史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7

下面就结合各类历史单项选择题的特点, 对解题方法与技巧介绍如下:

一、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界定历史概念。同时, 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二、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 要求考生在读材料的基础上, 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 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与技巧】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 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型解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 读通材料, 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 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 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三、最佳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顷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 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住“最佳”标准, 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四、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 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 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 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其结构是题干为因, 备选项为果。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 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内因、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 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

五、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即根据题意, 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 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六、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 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 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如时间先后等, 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与技巧】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按时间顺序, 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 选出正确答案。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 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 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除了“首位判断法”外, 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 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 并请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七、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 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 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 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与技巧】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 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 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 考查的信息范围广, 可以是知识归类, 可以是评价分析, 可以是异同比较, 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 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当然, 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 重视选项组合规律, 最好采用“排除法”, 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 然后顺藤摸瓜, 便可快捷正确作答, 少走弯路。

八、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 通过分析、归纳、比较, 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8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 历史人民版教材 整合利用 方法和技巧

中国分类号:G633.51

【正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广大教师也愈加重视新教学设计,为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改精神,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掌握高中新课标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利用的方法和技巧。在我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适应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落实,常规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只有吃透课标,悉心钻研教材,根据本校应用的教材版本进行教学安排,才能优化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必须确立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转变。 现代教学理论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就是“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举例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另外,使用人民版教材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就应“前瞻后顾”,重视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关注发展的纵向线索。

教材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教材的史料的利用。教材的史料选材反映的是编者“论从史出”的史学认识。新课程改革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的课程观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接受,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也十分重视史学素材的选用,大多有丰富的文字、图、表等历史材料。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既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方向,也符合历史学本身“论从史出”的学术规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无论是人民版还是岳麓版,都选取了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历史材料对正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其差别只在于选取史料的不同和史料表现形式的不同。人民版课文中不设小字部分,在边栏则增设“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同样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人民版史料选材十分精当,例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节,选用了大量的数字表格,列明《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等,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在备课环节钻研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

从目前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简明知识体系。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打破时间顺序,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深化历史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通史,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又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同时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然而,对于初中历史通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学习高中专题知识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有了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七七事变的影响”;没有了时间逻辑,就可能出现“七七事变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伪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需要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新课程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更何况基础差的学生呢? 因此,在进行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设计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适当为高中学生“补课”是必要的,这种补课不会占用正课的时间,可以几句话一带而过,但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例如,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一目时,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跳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就在备课环节适当加进来并在课堂上简单补充介绍。当时就有学生表示自己再查资料了解这几段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因而这种适当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只要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①相关文章有于燕飞:《高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 朱汉国,马世力《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9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中,材料解析题还出现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渗透的趋势,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有的训练而造成的。为此,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将材料解析题进行分类,并介绍一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分类及解题示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等混合型材料题三类,下面各举例说明。

1.文字型材料题

例一:(20广东历史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提供了三则纯文字材料,属典型的文字型材料题。题目以唐代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通过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步骤是:先通读三则材料,可以得出共同的基本认识是:扬州繁荣富庶的表现及原因;再细读精读每一则材料,根据设问“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主要提到扬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及商贾云集的情况;材料二主要提到唐朝政府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和扬州货物云集的表现;材料三主要提到唐朝政府在扬州设立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而使扬州出现了店铺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的景象。然后再根据设问及得出的有效信息组织得出答案:

(1)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10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课堂上认真听讲45分钟,比课外努力两个小时的效果还要好。如何听?第一,集中精力,专心听课。一般来说专在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和同学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与老师互动、将你的预习与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第二,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眼睛要看教材,看板书,看老师的手势表情;耳朵听内容;脑要协调眼、耳、手的活动,思维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手要认真做笔记,在书上划出重点、记符号。第三是思,只有思才能受到启发发现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11

一、读题、审题,读题要慢、准、审题要细

第一步读设问,第二步读题干,即看具体的问题是什么,带着具体的问题读材料,注意读题的过程中要一字一字的认真的、准确的、慢慢的读,审题要细、准。一般情况下问题的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一是文字表述型,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案就是原材料,但是要注意略作变通。

例如:(2011年陕西省模拟)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设问: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解读:照刚才老师的提示方法,同学们会有这样的答案:

①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科技文化,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变化。(1分)

②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

正确的答案:唐朝时期的汉藏交往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西藏的开发。(2分)

作答的关键环节是:文成公主入藏的交往由点看大隐含的是唐政府与西藏的交往。即我们常讲的大问题小切口。个人→国家→人类社会

例1:2010年陕西中考试题第21题:

①指出瓦特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2分)

审题细节:首先第一步判断这是考查瓦特的相关知识;第二步,要思考经济发展和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有怎样的关系,要第一时间想到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二时间想到由一台蒸汽机到多台蒸汽机的出现,需要普及和推广,这必然会极大的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答案: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机器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以柱状图、曲线图、漫画、表格等为载体的材料试题,首先要看图形中数据的最大、最小变化点是什么?并思考为什么?其次就是部分呈现的变化特征,更要注意是既有升、降、升的综合变化。最后若是带有文字叙述型的数据图标试题需注意前后数据量的变化,例如:(2011·山东聊城)第16题: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解题方法:第一种方法:通过对1950年与1952年对比发现,变化量最大的是地主、富农的土地占有比例明显减少,将近6倍的减少,结合所学知识,究其原因就是A项的结果。

第二种方法:排除法B、C、D三个选项所呈现的时间与题干不吻合,故选A。

答题技巧:抓变化最明显的关键数据,通过数据回归历史事件背景。

(3)带有文字叙述的材料试题,并且对部分文字用着重号做了强调,这种类型的试题一定要注意着重号文字所包含的表面与隐性信息,直接与间接方面的信息,其答案往往就隐含在着重号文字的信息中。

例如:(2011陕西中考15题)“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材料中“奇书”是指( )

A.《马可·波罗行纪》 B.《天工开物》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解析:这道试题不是很难,但是中考后我第一时间与学生交流得知,接近90﹪的学生不会作答,原因是考场速查资料中没有,教材中亦没有现成直接的答案。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判断才能回答正确。

答题技巧:

方法一:读题干,注意罗列甚远之国这六个字,言外之意就是说此书的内容介绍的是很远很远国家的事情,这时选项锁定在A、C、D三个选项,但是若选A便于材料中的“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的意思不吻合。D选项于“方今急边防”的大意不吻合,故排除法选C。

方法二:其实注意研究标点符号的特点及作用就会发现,一般情况下省略号后面的文字内容就是作者要强调的核心思想。如……方今急边防,这时第一反应就应想到此书肯定是与国防有关联的,请抓住国防两个关键字,在四个选项中唯有C项合适。

(4)注意细节及步骤:

第一、要对问题设问的关键词进行圈划;

第二、按照设问中的关键词再在题干材料中圈划相应的关键词、语句。

第三、如果是以柱状图、曲线图、漫画、表格等为载体的试题,大家务必需注意三点:①读图名称②读图例③读图注解 注意:要特别注意柱状图、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最大、最小点,这个特定点所对应的年代、特征、原因、影响,但要注意的是图形中的年代或时间所对应的肯定是重大历史事件;漫画必然是考查其时代寓意。

二、答题——答题速度要快,需注意以下技巧

(一)看分值多少答题,即1分的答案,一般是学过的某个事件的名称或时代的特征等。2分,一般答2—3句话,3分一般答3—4句话。

(二)有时设问项特别强调,答案不得照抄原文,反过来也就是说,答案就是原文,这时只需要我们把原材料的语言做一适当的变通、或翻译就可以了。

三、查题——查题,就是说全部试题答完之后,在剩下的时间内我们该干什么?以我多次监考的发现来看,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较好的利用起来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试题比较简单,学生提前完成。

2、为了试卷的整体完成,对部分较难题,随便写个答案以满足心理的自我安慰。

3、考试时间的心理压力,总感觉时间紧张,故会匆忙完成。

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对有十足把握的、确信是正确的试题答案,在检查环节就不用再检查了,反之要认真的检查。尤其是考点速查上没有的,就需要细心谨慎的在查验。

2、根据离考试结束的时间综合考虑,尽可能做到对部分把握度不太大、自由发挥的答案,做到从新读题、审题、答题。

3、检查是否有漏题,或做的不完整的试题。

4、检查书写是否整洁、美观、条例清晰等。

5、检查是否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名称的字写错或不完整等。

6、检查答题卡上的答案顺序是否与试卷上的顺序一致。

综上述轮,中考考场的细节完美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分数的高低,细节决定成败。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应答技巧 篇12

一、特点特征类设问

特点特征类设问一般都是需要综合阅读材料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加以高度概括, 对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层次要求较高, 这种题型一般答案比较精简。

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一般可以从该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政策等主要角度分析。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从政治上看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可以概括为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并日趋衰败, 经济上私营手工业出现雇佣关系可概括为资本主义萌芽作为新的经济要素产生但发展缓慢,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早期批判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

针对某个历史现象的特征设问, 如果是经济现象, 就可以从经济政策、生产力发展水平、经营方式、民生、经济活跃度等方面展开分析, 如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按上述提示可以概括为商品经济活跃、区域商帮形成、货币经济占主导、劳动力成为商品、区域分工明确, 以农、副产品商品化等;政治现象需要从政府的政策、政权性质、社会矛盾等角度分析;思想文化现象需要重点突出时代特征, 尤其注意大众思想文化与以往相比有何新变化。

对某一历史事件特点的分析相对要简单些, 可以从该事件的性质、发生原因、过程或内容、领导阶级、程度、结果、历史影响等角度入手。如戊戌变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资产阶级发 起的改良性政治运动、托古改制、缺少群众基础、具有思想启蒙性等。

二、比较类设问

比较类设问一般指向性很明确, 要么是相同点归纳, 要么是不同点对比, 或者是异同点都需要总结, 解答此类问题要把握好的原则是相同点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思考, 因为相同是相对的, 而不同是绝对的, 要把握微观差距。

比较类设问在呈现方式上有的时候是直接给出需要比较的角度, 这种题只要明确比较对象, 将材料涉及对比对象的部分找准, 并能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如2013年辽宁高考试卷文综第47题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解答这一设问明确要比较的是“惩处的战争责任对 象”的不同点即可。更多的时候是设问并没有给出限定好的比较项目, 需要运用一些解答技巧, 否则无从下手。比如比较某些历史事件时, 可以考量事件发生的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因素;比较历史人物时可以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风貌、阶级属性、观点主张、历史影响等角度具体分析作答, 如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相同点, 可以归纳为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 都主张引入西方民主政治救亡图存, 都起到思想解放的引导作用。

呈现答案时, 也要注意语言表述, 相同点比较在解答时, 先找到一些共性, 并可以运用数学方法将这些共性合并同类项, 然后在行文表述上尽量使用“都……”等字眼, 不同点则需要将比较对象分开作答。

三、启示认识类设问

这一类型设问在近几年高考中属于常见题型, 往往出现在某一道完整的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中, 要求学生从相关历史史实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得出经验或者教训, 是对这一完整材料解析题的升华, 侧重考查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的能力, 检验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目前所常见的启示类问题主要有: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现象谈启示; 由某一问题或现象推及同类问题或现象的启示或认识;由外国发生的问题谈对本国的启示;由历史问题谈对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等等。

做这类题需要把握的原则是从成功的案例中借鉴好的经验, 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得出认识。材料所涉及的角度无外乎经济、政治、外交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 经济方面可以从经济发展规律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制定经济政策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关注国情, 顺应发展及时做出政策调整等方面思考。政治方面可结合领导者的阶级立场、施政方针、民意和国情等方面。外交方面要综合考虑国家利 益、国家综合国力, 国际关系走向对各国的影响等。思想文化方面可从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思想文化的传承问题, 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思想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等角度着手分析。另外, 在解答这类题时还应注意与前面设问所答答案的协调性, 切忌脱离材料所涉及的问题空谈。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篇13

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进行物理学习的时候,需要关注到物理总结学习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物理难点,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思考,培养自身发现问题与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应当拥有自己的错题集,尤其是对高三学生来说,错题集能够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而物理总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通过提纲挈领可以把散乱的知识点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帮助高中学生构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比如,对于课堂中提到的物理定理关键性,如果把物理定理看成是建筑的图纸,图纸不完整就不能建设出宏伟的建筑,所以,物理定理学习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时期的物理定理必须要自身去体会和感悟,然后在使用和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其知识的理解。并且,要懂得使用物理定理分析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此一来,就可以亲身体验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实用性。

二、对不同题型进行总结归纳,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于物理题目而言,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概念题、图像型题和计算题,每种题型都会在选择、填空或大题中出现。每种题目都有其相应的学习技巧,针对基础知识概念题,学生要对概念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对公式及其应用条件有准确的把握;对于计算题而言,学生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好基本公式,抓住主干,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并快速进行计算。对错题和经典型题进行归纳总结,对比不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物理练习中很多 题型都是大同小异,这就要学生广泛练习,做好笔记,对比学习,方能举一反三。

三、对物理考试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

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为了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每隔一段时间老师会通过考试的方式检查学习的效果。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对物理考试进行总结、归纳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考试一方面对前一阶段学习的状况进行检测,同时,对能够对学习起到督促的作用。通过考后反思能够使我们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物理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物理考试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审题不认真,看错题目条件;

计算错误,需要提高运算能力;

没有正确理解概念,存在知识漏洞;

书写不认真;

题目新颖,由于思维定式,造成失分。

通过认真反思试卷,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自身思维与知识方面的欠缺,从而在今后学习与练习中有针对性,通过错题再练等方式,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物理成绩。

四、激发自身物理兴趣

一些学生由于初中物理基础不牢固,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感到困难,因此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愿意主动去开展学习探究,不利于养成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想要学好高中物理,一定要转变思想、端正态度,消除学习中的心理屏障,认真踏实的学好每个知识点,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收获学习中的每个惊喜,进而树立学习信心。学生要巩固初中物理知识,并且将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问题划分出来,在充分理解知识后,开展自主思考。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学习意志,制定学习目标,综合考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物理学习技巧经验和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物理实际水平,开展有针对性学习,并且留意身边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激发自身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要认真观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又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学习思路的拓展,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在理解知识本质的前提下,找到学习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拓展解决思路,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重视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工作

学习有很多方法和技巧,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是其中之一。有大多数高中生感觉到学习物理是非常有难度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很多学生对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工作并不付诸行动,学习物理的途径主要是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仔细倾听,重点了解的也就是在教师课堂上所讲的一部分,这样根本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们只有做到放学后的预习和复习工作,才有可能提升学生们做作业的成效。

六、注意学习效率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结束语

上一篇:永远为自己点一盏希望的灯作文下一篇:青年大学习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