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成

2024-08-20

语言生成(共12篇)

语言生成 篇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中国新增网众5580万, 总体网众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中国手机网众规模已达到3.56亿, 同比增长17.5%。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语言及人机界面的产生, 革命性地改变了语言存在的形态, 语言杂糅现象如此清晰而又彻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网络语言的交互本质得到了完整地体现。网众的不断激增, 网络语言也随之飞速发展。网络语言的研究随着“网络至死”的诱惑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术话题。

一、网络语言肇始的社会心理逻辑

网络语言的泛化是网众社会心理的逻辑再现。在社会交往中, 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类似数字复制品的形式出现, 这一事实改变着人类的自我认知。[1]网络语言的主体, 即网众, [2]在“新语言革命”的驱使下, 淡化了传统语言文化的严肃性。坐在接驳互联网电脑前的主体, 在开始传播行为前, 人脑与电脑始终在产生一种博弈。计算机显示屏作为一个读写界面, 不仅意味着传播文字的讯息载体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逻辑与键盘逻辑使主体的感觉与意义传播也发生了改变。网众求新、求异、求快、求变的心理以及表述内心情感的诉求, 使他们反抗自然语言的教条与刻板, 排斥或解构自然语言的框架与规范, 使用网络语言来传播自己的世界。网络给了网众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于是千奇百怪的新词语由此而被创造出来。一些网络语汇并非出于简洁目的, 而是“网众群落叛逆、张扬的群体特征使然。”[3]网众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折射出其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急迫愿望, 刻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传统语言的严谨相疏离, 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因此, 他们常以出格的言辞达到一种精神愉悦。

此外, 当下传播语境的限制亦使网众, 特别是青年网众觉得对社会事件或网络事件的传播管道不畅之时, 就会采用改造、变造、创制等方式来冲破语境的限制, 继而实现传播的目的。可见“文字显示声音, 声音显示心灵的体验, 心灵的体验显示心灵所关涉的事情”。[4]网众会使用网络语言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自己所关涉的事情。在某些语境下网众使用貌似成语的“卧槽泥马”、“马勒戈壁”来表达内心的愤怒或羞辱他人。2009年, 在“百度百科”中, 出现了“网络十大神兽”, [5]而“草泥马”是“网络神兽”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作为脏话的谐音, 其发音妇孺皆知, 该符号文字能指貌似无害, 语音能指则直指文字原意。由此开启了一场全新的“集体戏仿”的浪潮, 而且这种戏仿还不断衍生。网众们不断扩充、再造、传播“草泥”系列叙事, 各种以“草泥马”为名的符号在网络上纷纷登场。网众甚至还创造出了“朝尼族”以及“朝尼族”史诗, 据此创作的“戈壁英雄传”、“草泥马之歌”等多模态文本在网络上流传。

在网络上, 网众往往“编造一个假身份与别人交流, 说自己想说的话, 部分真实地表达自己, 把日常生活中不便表露、不愿展示的真我, 在这个平台上尽情挥洒, 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 并通过尝试一个虚拟的角色, 自我暂时超脱”。[6]高匿名度促使相当一部分在真实世界中选择沉默的观众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高声喧哗。

二、网络语言即为存在逻辑

在网络传播中,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被演绎成了“我说故我在”, 成为传播介质——网络, 传播主体——网众与传播内容——网络语言的共同存在。网络是海德格尔所言的“此在”与“共在”并存, 即彼此都在虚拟世界中。网络传播的匿名或隐身原本就是一种存在, 因为:“‘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 即它显现为不显现”。[7]网络语言的产生不是一种语言的“超级”产品, 它依然是来自存在已久的自然语言。在网络传播形态下, 伴以阅读的思考以及书写的美感均随着指尖的局促敲击而消失, 对于机器与机器主体而言, 各种符号“瞬息闪现, 转眼间又无影无踪, 并无一个‘来自’和‘去往’的地方”。[8]藉此, 虚拟并非虚幻更不是虚构, 虚拟也是一种存在, 网络语言是其存在的显现。

网络语言既是语言的存在, 也是网络时代人的又一种存在, 因为“唯有我们能支配的词语才赋予物以存在 (Sein) ”。[9]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存在之时产生的存在, 但它并非凭空产生, 网络乃其发祥地, 网络传播场域为其壮大声势。人类在可支配的词语范围内赋予了物的存在, 互联网、万维网概念莫不是在人的词语掌控范围内得以生发。因而“词语缺失处, 无物存在”, [10]没有词语的存在, 网络引发的诸多现象则无法表述, 存在表征为不存在。这便是海德格尔的精髓:“词语———不是物, 不是任何存在者;相反, 当词语可用于表示物时, 我们就理解了物。于是物‘存在’。”[11]同时, “词语不光处于一种与物的关系之中, 而且词语本身就‘是’那个保持物之为物并且与物之为物发生关系的东西;作为这样一个发生关系的东西, 词语就是关系本身”。[12]在这种存在中, 语言在不停地说, 而且以不同的方式来说。语言是人最低限度的存在, 传播语言、传播信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均在这个存在中而存在, 人的互动交往、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自由与束缚均在这个存在的舞台中被搬演到了网络生活中。网络时代, 人塑造语言, 也被语言所塑造, 语言的限制成了人自身的限制。网络语言的存在因网络言语传播而存在, 网络言语活动必然有其特定的传播场域, “此在”必然要遵循网络言语传播原则, 与“他在”一道进而实现传播意图。网络语言折射出了网众的超言化、非己化、情绪化、大众化和平面化的生存形式, 与社会人的真实生存形式之间横贯着巨大的鸿沟。点击网络与在线交际既是当代社会人的生存手段, 更是置换了网众的社会“存在”本身。实现这种置换的逻辑前提便是网众拥有了可自己支配的话语场域和传播界面。

三、网络语言遵循碎片式传播逻辑

网络通讯样式的不断丰富促使网众不停奔波, 思维方式愈加平面化、碎片化和零散化。各种网络通讯方式不断消解着人们的理性逻辑表达。网络技术实现的“微”化逻辑导致碎片化生存逻辑主导人们的网络生活甚至现实生活, “微博”、“微信”、“微故事”、“微对话”以及“微阅读”刺激网众再也没有兴趣去花费大量时间创作完整的思想作品, “不断刷新”的浏览方式形成全新的阅读体验。而“微”生活的背后, 则是网众集体生产知识, 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量, 传播方式由点对点到群套群,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乃至发散式的多向传播。

在虚拟世界里, 与陌生人的交往, 突破了“自我”和“他者”原有的人际体验方式。每个偶遇者在记忆片断中都是破碎的, 抑或短暂的。偶遇的个体, 越来越扁平化和模糊化。网众自身破碎为脸谱的主体, 细腻与真实、坦诚与谎言、线上与线下表现为截然不同的面目。网众后台行为前移的表征愈加明显。符号生产与消费成为网络语言流行的最大目的, 但凡能够吸引他者关注, 充满后现代符号消费的亚文化便会伺机而出。后现代的网众不断地对符号、语言进行批判、解构与重构, 在对现代性的解构中追逐价值碎片。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唯一流淌着的, 就只有一种符号:彼此消费着的数字化碎片。我们生活在‘比特与连线的世界里, 没有中心, 没有威权, 没有绝对的统治者。‘玩弄碎片’是这个版本的互联网的本质虚拟的实在并不比自然的实在更虚幻”。[13]

约翰·克拉克曾强调了亚文化的拼贴者彻底改写、颠覆和延伸了一些重要的话语形式的使用方式:物体和意义构成了一个符号,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 这样的符号被反复组合成有特征的话语形式。然而, 当拼贴者使用相同的符号体系, 再次将不同形式中的表意物体定位于那一套话语的不同位置中, 或当这个物体被安置在另外一套不同的集合中, 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就形成了, 同时传递出一种不同的信息。[14]在网络语言中, 这种不同的信息便是网众试图表达与传播的内心世界或心理愿景。

四、网络语言体现了语言简化与交融的内在逻辑

与传统的语言不同的是网络语言具有超越性、整合性、变造性、特异性、动态性、模拟性、发散性等后现代语言特征。网络语言为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别样的语境、语用以及语义特例。在人类思维能力的演进中, 语言帮助人们认识客观对象、进化思维, 促进了思维成果的积累并加快相互交流。网络语言所具有的杂乱、简易、奇异、谐趣、调侃等表征, 虽然遭人诟病, 但其独特的私人性、公共性、杂合性不能不为语言研究人员所重视。概言之, “网络语言”在培育网络化思维的同时, 隐喻着一场语言学实践与理论的革命。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时尚性很强的语言, 它对构建现代语言学和后现代语言学具有重要意义”。[15]

基于网众需要快速交流, 网络语言伊始便担负着口语与书面语嫁接的尴尬局面。网络语言生产与消费一如艾柯所言———成为“符号的游击战” (semiotic guerilla warfare) 。[16]网络文本往往注意运用日常口语、习惯语或简代码, 这是由于网上交流必须快捷和简便的缘故。网络语言系统的产生弥补了目前真实社会语言交际手段的不足, 网语符号的生成让虚拟世界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 在话语的自由嬉戏中, 主客体获得一种全新体验。不断变化更新的语言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多样化的语言正是当代多元媒介化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语境下的一种变体, 是语汇的外围部分, 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既结合又分离, 互不取代。

从传播的横向发展方向看, 网络语言在某些方面符合汉语言发展规律和趋势。纵观汉语言发展史, 两汉时期佛教正式进入中国, 佛教用语浸入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语言文字当中, 给汉语言带来了新的文体, 新的遣词命意学理。到了20世纪初, 广播、电影、印刷等传媒技术的普及, 以及许多西方语言进入汉语推动了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风靡于21世纪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传播技术与语言经济原则的扰动下, 网众通过种种手法把原有词义和网众主观投射的词义杂糅在一起, 不仅是对汉语二维空间的突破, 也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是综合媒体, 语言运作的空间弹性为表意文字的结构化提供了新的试验可能性。从大众传播的发展方向来看, 网络语言的分化、分流的传播现状需要社会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有一个更高层级的整合来顺应并引导新的传播形式。这个层级的整合既顺应了网络传播特点, 也顺应了语言发展规律。“整合后的传播方式, 是大众的, 也是群体的, 更是个人的。……在虚拟世界中, 传播主体的变化导致了传播模式的变化, 而传播模式的变化又导致传播游戏规则的变化, 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传播旨趣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17]最终在整合与改造的基础上, 构建起全新的大众传播方式。在这种传播方式的统领下, 网络语言作为沟通、交流与传播媒介正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发展着。

五、结语

社会进步与传播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网络语言, 以动态的眼光和胸怀看待网络语言, 方可发现其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价值。网络语言对人类认知模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更加普及, 使用网络的人将会进一步增加, 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活动也会更加频繁, 网络语言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也将会有更大的影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 它成为面向世界的汉语语言文字迅速发展的推动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网络语言成因的逻辑脉络出发, 以社会心理逻辑、存在逻辑、碎片式传播逻辑、语言简化与语言交融的内在逻辑为视角, 更加深刻地挖掘了网络语言形成的种种原因。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又一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语言,逻辑,成因

参考文献

[1]施尔马赫, 弗兰克.网络至死[M].邱袁炜, 译.北京:龙门书局, 2011:87.

[2]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4.

[3]王苹.网络语言形成源流探析[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2) :128.

[4][9][10][11][12]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08, 186, 186, 156, 155.

[5]百度贴吧.网络十大神兽, 有谁还不知道的?带图[EB/OL]. (2010-05-19) .http://tieba.baidu.com/f?kz=774923573.

[6]吴太胜, 陈业秀.网络语言及网众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9) :172.

[7]张志伟, 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58.

[8]孙海峰.网络读写的主体重构[C].载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0.

[13]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259, 封面.

[14][16]迪克, 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 胡疆锋,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29.

[15]唐魁玉.网络化的后果: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的劲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28-29.

[17]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154.

语言生成 篇2

golang生成随机数可以使用math/rand包

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math/rand”

)

func main {

for i:=0; i<10; i++ {

fmt.Println(rand.Intn(100))

}

}

发现这种情况,每次执行的结果一样,不满意

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math/rand”

)

func main() {

r := rand.New(rand.NewSource(time.Now().UnixNano()))

for i:=0; i<10; i++ {

fmt.Println(r.Intn(100))

}

}

这种方式就可以使用时间种子来获取不同的结果了

巧用生成资源 促进语言发展 篇3

一、巧妙转化——生成语言情境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性的事件,这些偶发性的事件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很多教师看来是很头疼的事情。其实,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如果教师能够进行巧妙地转化,就能够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Unit 5第一课时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一课时,课堂上我突然发现一位男生Ma把头躲伸在抽屉中津津有味地看着故事书。此时,很多教师一般会去制止他不要看,重新让他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坐在他位置前面的女生Ji叫起来,然后和这两位同学进行了两段对话。

对话一:

T: Hi, Ji Jiahui. Look at the boy behind you. Is he listening to me, now?

Ji:(往后看)No, he isn’t.

T: What’s he doing now?

Ji: He’s reading a comic book.

T: Oh, I know. Thanks.

Ji: You’re welcome.

对话二:

T: Hi, Ma Jie. Are you reading a comic book?

Ma:Yes, I am.

T: What’s the name?

Ma: It’s…

T: Is this book interesting?

Ma: Yes, it’s very funny.

T: Oh, I know. But now you can not read it. You can read it after school, OK?

Ma: Yes, I will.

T: Good!What a clever boy!

Ma: Thank you.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进行的语言对话不到两分钟,在这两分钟里,我对这个突发事件进行了巧妙处理。这样,不仅保护了那位男同学的强烈自尊心,而且以此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语言对话,他们在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运用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be doing进行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同时,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及时导航——引发语言交流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立刻进行否定,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不良的课堂氛围。而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把握这个“错误契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语言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一次公开课上,曾经有这样的一次经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教学中,我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句型We should be allowed to…/We shouldn’t be allowed to…进行说话训练。

课堂上,同学们都用这个句型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同学们高兴地交流着自己的句子。此时,一位男同学发言了,他说: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girl friends.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怎么办呢?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否定,或者是进行批评吗?这样显然会伤害这位男同学的自尊心。“可以顺水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解决呀!”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于是,我对学生的这个“错误”进行因势利导,引出这样的话题:

T:I think it’s really a problem for you. With your growing up, the will of love increased. 这样,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个话题进行分组讨论。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problem?Do you think it is right?

T:I don’t think so. What about you?

S1: I don’t think so. Because we must study hard at school.

S2: It’s not right. It’s harmful for our studying.

T: Great!What should you do to be a student?

S3:We should study with all our heart.

以上案例中,那位男同学“想交女朋友”的观点是一个“错误”资源,与我教学设计的方向是完全偏离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有效的点拨导航,让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见,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坦然处之,并把它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利用,就能使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三、因势利导——进行语言辨析

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课堂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更要把课堂上的意外事件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辨析。

例如,教学七年级的Unit7时,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描述人物的外表。

S1:Guess! Who is she? I have a good friend. She has long hair,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She’s tall.

S2: May be she is Li Xiao(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接着,我让同学们利用thin/strong这一组单词进行人物的外表描述。

T: Is Yao Ming thin or strong?

Ss: He’s thin.

T: Who is thin in our classroom?

Ss:….(被描述到的女生都露出了高兴的神情)

T: Who is strong in our classroom?

这样的情况出乎了我的意料,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他们的练习开始把对象集中到班级中身材比较高大的同学。突然,有一位男同学说到了李,她立刻脸红起来,有想哭的感觉,这时她是十分尴尬的。我想,李一定是对strong这个单词的含义有所误解,于是我指着自己说:Now, look here. Am I thin? Yes, I’m thin. But I’m very strong. I like sports very much. I can run fast. I can jump high.…, So I’m healthy. I am very strong. Do you want to be strong? Everybody should learn from me, try our best to be strong.

这时,我会意地做了个动作,班里的同学笑了起来,李开心地笑了。因为现在她知道了strong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四、善于捕捉——进行语言交际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意外事件能否被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技艺。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意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际。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4“Where is/are…?”这个新句型时,课堂上,一位同学的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教学中,我利用这个契机与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对话。

T: Hello, Chen Jie.

S: Hello.

T: Do you have a pencil, Chen Jie?

S: Yes?

T: What color is your pencil?

S: Oh, it’s green.

T: Where is it?

S: It’s in my bag.

T: Is it in your pencil-box?

S: Yes, it is.

T: OK. Show me your pencil, please?

S:(打开铅笔盒后发现钢笔不见了)What’s up?

Where’s my pencil?

T: Look! It’s on the floor.

S: Oh, yes. Thanks.

T: You’re welcome.

在这个短小的交际会话中,学生不仅在有效的情景中运用了“Where is/are…?”这个新句型,有效地补充了会话的内容,使会话的完整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其它同学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及时留意并抓住一切可以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进行语言交际,这样才能促进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巧寻语言张力, 深化对话生成 篇4

一、巧借知识召唤, 落实知识增长

语文课程的任何资源都是语文知识的承载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资源创作者的语文知识储备。笔者在备课时, 最先考虑的是教学资源的知识呈现与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之间的差距, 然后是将呈现的新知识进行归类, 进而对教学进行知识目标定位。

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 》时, 我先是把文本呈现的语文知识梳理出来, 然后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 挑选出对学生来说较新的语文知识进行分类。我以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对知识进行归类:两人的身世知识、两人的音乐知识、两人的文化知识以及两人的表情技巧等。基于这种知识归类, 课堂上, 我以两人的身世认同为起点, 利用新知识的召唤,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分析两人的音乐认同, 文化认同, 进而以“琵琶女的琴声对白居易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为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两人的情感表达的一致性 (借乐抒情) 。这样, 学生在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语文事实中, 落实了知识的增长。

二、巧用事实空白, 关注情感体验

承载语文知识的是语文事实, 这些事实是言语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其中蕴含着言语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既有言语者对具体事实的情感, 又有言语者对事实中的人物的情感揣摩) 。而这些事实是读者未经历过的, 读者只能从言语的层面, 通过自己的言语建构, 在情感空间里感受、理解和评价。因此, 语文事实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情境空白, 而这种空白既是言语对话的阻碍, 又是言语对话的动力, 它将吸引读者深入对话, 重构言语情境, 进行情感体验。所以, 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语文事实这一空白, 努力引导学生重构言语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言语现场, 与语文事实对话, 萌生出自己的情感, 然后与事实中的人物、言语者及其他学习者进行多边对话, 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进行比较, 终而完善自己的情感审美。

如学习《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时, 我引导学生与小说中的每个细节 (事实) 展开对话, 让学生假想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 在这些事实面前有何种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写在纸上相互传阅。引导学生与“在久盼家信时收到邻居的来信, 信中说一颗重弹正中自己的房子, 妻子和两个女儿正巧在家……”的事实对话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噩耗带来的打击和得知儿子还活着时的那份庆幸, 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对话, 落实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 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朋友们擦着眼泪, 但我没有哭……”的事实对话时, 我侧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主人公的那种处境, 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至痛, 体会到他那种久经创伤的无助和麻木;引导学生与“索科洛夫遇见凡尼亚时的热泪, 终而领他当儿子”的事实对话时, 我侧重于引导学生从索科洛夫和凡尼亚的对话入手, 细细体味索科洛夫心底深处的那份同情和父爱, 体味凡尼亚那份久失亲人的孤独和找到“父亲”时那种欢欣……这样, 一节课下来, 学生沿着小说情节的变动, 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重塑一个个事实, 体验了文章深层的种种复杂情感。

三、巧寻个性光芒, 突显言语风格

言语是运用语言把外在世界对象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言语者的本质力量是与言语者的知识、能力、个性紧密相连的, 任何言语产品都蕴含着言语者的言语个性和价值选择。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展开的, 离不开期待视野的参与。所谓“期待视野”, 指由读者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和阅读水平, 在具体阅读时, 表现为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一种定向期待, 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 此范围圈定了接受之可能的限度。简言之, 所谓“期待视野”, 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这种条件和心理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 教师引导学生接受言语资源的过程中就应注重寻找个性光芒 (个性表达和个性选择) , 突显言语风格, 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无声对话, 寻找文本作者的个性, 结合具体的言语情境深入对话, 探索作者的言语风格的同时, 也注重学生课堂言语的个性光芒, 指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

如学习《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 时, 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问志———述志———评志”这一语文事实, 然后引导学生从“怎么问”、“怎么述”、“怎么评”三个角度展开深入对话, 分析孔子问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言语个性和教育方法, 分析四个弟子述志言语背后展示的个性和言语风格, 分析孔子评志时的动作和言语背后的个性选择和价值认同。这样, 学生在多边对话交流中, 从人物的言语入手, 与人物展开深入对话, 对言语背后的性格进行了各自分析的评价, 从而在感受言语风格的基础上, 一定程度地促进并实现了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融通。

四、巧找意义呼唤, 注重多重解读

1. 巧用言意空白, 引导学生探讨言外之意。

由于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 由于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作者表达的意象常常是“言不尽意”, 而读者被文本唤起的意象又往往“意在言外”。如学习《论语 (选读) 》时, 我侧重引导学生就言语情境和言语意图进行探讨,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重构言语情境, 在情感世界里揣摩言语者的意图。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贤哉, 回也!”这些主谓倒装句, 我引导学生揣摩倒装的真正意图。结果学生依据各自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陈述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言之成理的过程中, 学生对这些语句的言内言外之意有了更深的理解。

2. 巧用文义矛盾, 引导学生追问作者真意。

接受美学认为,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 凭着自己的阅读经验, 对文本都有一种思维的定向和期待, 而随着阅读的进行, 文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读者的定向和期待, 随之出现与先前理解矛盾的文义。这样, 我们阅读的深化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理解的创新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与作者对话、不断追问作者真意的过程, 就是不断将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融通的过程。教学中, 我步步设疑, 化大疑为小疑, 引导学生展开多边对话, 通过他人否定和自我否定激励学生深化对话, 不断追问作者的真实意图。如学习《祝福》时, 我以问题探讨的形式组织教学, 我先设置“到底是什么一步步把祥林嫂逼向绝路的”这个问题,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周边对话。结果, 学生先是把祥林嫂的死因归结于她的婆婆, 后来又把她的死因归结到当时的封建社会, 再后来又把她的死因归结到她自己本人……在学生展示探讨的过程中, 我从情节、环境、人物进行适当的归纳和指导, 并补充作者创作小说时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 又通过作者与文本对话, 不断追问作者的真实意图, 寻找自己与作者对文义理解的趋同点。这样, 一节课下来, 学生在不否定自我的同时创新自我, 一步步推动教学对话有效深化。

C语言生成的段和CMD文件 篇5

通用目标文件格式COFF(Common Object File Format),是一种很流行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格式。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包括库文件(以后缀.lib结尾)、目标文件(以后缀.obj结尾)、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以后缀.out结尾)等。1. COFF格式

详细的COFF文件格式包括段头、可执行代码和初始化数据、可重定位信息、行号入口、符号表、字符串表等,这些属于编写操作系统和编译器人员关心的范畴。从应用的层面上讲,DSP的C语言程序员应掌握两点:通过伪指令定义段;并给段分配空间。至于二进制文件到底如何组织分配,则交由编译器完成。

把握COFF格式的概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二进制可执行文件是以段(section)的形式存储的。

使用段的好处是鼓励模块化编程,提供更强大而又灵活的方法来管理代码和目标系统的内存空间。这里模块化编程的意思是,程序员可以自由决定愿意把哪些代码归属到哪些段,然后加以不同的处理。

编译器处理段的过程为:每个源文件都编译成独立的目标文件(以后缀.obj结尾),每个目标文件含有自己的段,连接器把这些目标文件中相同段名的部分连接在一起,生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以后缀.out结尾)。

段分为两大类:已初始化的段和未初始化的段。

已初始化的段含有真实的指令和数据,存放在程序存储空间。程序存储空间在DSP片内的FLASH。调试代码时,则常常把代码在线下载到RAM中运行。

未初始化的段只是保留变量的地址空间,未初始化的段存放在数据存储空间中,数据存储空间多为RAM存储单元。在DSP上电调用_c_int0初始化库前,未初始化的段并没有真实的内容。

汇编语言中,通过六条伪指令来定义段,因此时常把伪指令和段混为一谈,比如伪指令“.bss”,也是段“.bss”。

(1)未初始化的段

1).bss:定义变量存放空间。

2).usect:用户可自行定义未初始化的段,提供给用户更多的灵活性。(2)已初始化的段

1).text:包含可执行的汇编指令代码。.text是系统定义的默认段,如果不明确声明,代码就归属.text段。

2).data:一般包括常数数据。比如,用来对变量初始化的数据或一个正弦表格等。

3).sect:用户可自行定已初始化的段,提供给用户更多的灵活性。

4).asect:作用类似于.sect,但是多了绝对地址定位功能。由于地址定位功能常用功能更强大又灵活的命令文件来完成,这条指令在汇编编程中已经废弃不用。

2.C语言生成的段

先解释一下堆栈的概念,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栈(stack)是由系统自动管理的一片内存,用来存放局部变量和函数压栈出栈的状态量。进入C语言函数时需要保存一些寄存器的状态,即压栈操作;退出函数时要还原那些寄存器,即出栈操作。

堆(heap)是当用户想要自己能独立灵活地控制一些内存时,可以用malloc()等函数开辟一些动态内存区,这些动态内存区称为堆。C语言在运行时并不检查堆栈溢出与否。如果堆栈段定义在数据存储空间的最后区域,实际运行时即使堆栈发生溢出,也不会覆盖其他有用的数据,此时堆栈可用的最高限额是实际数据存储空间的最高地址。

C语言有7个定义好的段,没有了汇编语言中的.data段,以下分类叙述。

(1)已初始化的段

1).text:编译C语言中的语句时,生成的汇编指令代码存放于此。

2).cinit:存放用来对全局和静态变量初始化的常量

3).switch:存放switch语句产生的常数表格。

(2)未初始化的段

1).bss:存放全局和静态变量。

2).stack:存放C语言的栈。

3).sysmen:存放C语言的堆。

4).const:稍微有些复杂的段。简单而言,是用来存放一些特殊的常数和字符等。

#pragma是标准C中保留的预处理命令。程序员可以通过#pragma来定义自己的段,这是预处理命令#pragma的主要用法。

#pragma的语法是:

#pragma CODE_SECTION(symbol,”section name”);#pragma DATA_SECTION(symbol,”section name”);说明:

1)symbol是符号,可以是函数名也可以是全局变量名,section name是用户自己定义的段名。

2)CODE_SECTION用来定义代码段,DATA_SECTION用来定义数据段。使用#pragma需要注意:

1)不能在函数体内声明#pragma.2)必须在符号被定义和使用前使用#pragma。

如果没有用到某些段,比如很多人都没有用到.sysmen段,就可以不用在CMD文件中为其分配空间。当然保险起见,也可以不论用到与否,都全分配空间,没有用到段的空间大小当然是零。

在CMD文件中,page0代表程序空间,page1代表数据空间,下表列出这些段应该分配的存储空间。

3.连接命令文件(CMD文件)

连接命令文件(Linker Command Files),以后缀.cmd结尾,简称为CMD文件。

CMD文件的两大主要功能是指示存储空间和分配段到存储空间,以下分别叙述。

〈1〉通过MEMORY伪指令来指示存储空间 MEMORY伪指令语法如下:

MEMORY {

PAGE 0:name 0[(attr)]:origin=constant,length=constant

PAGE 0:name n[(attr)]:origin=constant,length=constant }(1)PAGE 用来标示存储空间的关键字。page n的最大值为page 225。C24XX和C28XX系列中用的是page 0、page 1,其中page 0为程序存储空间,page 1为数据存储空间。

(2)name 代表某一属性和地址范围的存储空间名称。名称可以是1-8个字符,在同一个页内名称不能相同,不同页内名称能相同。

(3)attr 用来规定存储空间的属性。共有4个属性,分别用4个字母代表:只读R、只写W、该空间可包含可执行代码X、该空间可以被初始化I。实际使用时,简化起见,常忽略此选项,这样存储空间就能具有所有的属性。

(4)orgin 用来定义存储空间起始地址的关键字。(5)length 用来定义存储空间长度的关键字。〈2〉通过SECTIONS伪指令来分配段到存储空间

相对于简单的伪指令MEMORY,伪指令SECTION稍稍有些复杂。SECTION伪指令语法如下:

SECTIONS {

name:[property,property,property,…]

name:[property,property,property,…]

……

}(1)name 输出段的名称。

(2)property 输出段的属性。常用的有下面一些属性。

1)load:定义输出段将会被装载到哪里的关键字。其语法如下:

load=allocation或

allocation或

>allocation allocation可以是强制地址,比如“load=0x100”。但更多的时候,allocation是存储空间的名称,这也是最为通常的用法。

2)run:定义输出段将会在哪里运行的关键字。其语法如下:

run=allocation 或

run>allocation CMD文件规定当只出现一个关键字load或run时,表示load地址和run地址是重叠的。实际应用中,大部分段的load地址和run地址是重叠的,除了.const段。

3)输入段。其语法如下:

{input_sections} 花括号“{}”中是输入段。

这里是输入段与输出段做一个区分:每一个汇编或C语言文件经过编译会生成若干个段,多个汇编或C语言文件生成的段大都是同名的,常见的如前面已经介绍过的段.cinit,.bss等等。这些段都是输入段。这些归属于不同文件的输入段,在CMD文件的指示下,会被连接器连接在一起生成输出段。

4)其余的特性。

CMD文件中还可以直接写各种编译命令。有些程序员也喜欢这么做,考虑到读者遇见时不致于困惑,兹举几例如下: 1)-l rts2xx.lib /*连接系统库文件rts2xx.lib*/ 2)-o roam.out /*最终生成的二进制文件命名为roam.out*/ 3)-m roam.map /*生成映射文件roam.map*/ 4)-stack 0x200 /*堆栈定为512字*/ 4.复杂的.const段

C语言有中有三种情况会产生.const段:

(1)关键字const 由关键字const限定的带有全局基本变量的初始化值,比如“const int a=90;”。但由于关键字const限定的局部基本变量的初始化值,不会产生.const段,局部变量都是运行时开辟在.bss段中的。

(2)字符串常数 字符串常数出现在表达式中,比如,“strcpy(s,”abc”);”。字符串常数用来初始化指针变量,比如“char *p=”abc”;”。但当字符串常数用来初始化数组变量时,不论是全局还是局部数组变量,都不会产生.const段,此时字符串常数生成的是.cinit段。比如“char s[4]=”abc”;”。

(3)数组和结构体的初始值 数组和结构体是局部变量,其初始化值会产生.const段,比如“int a[8]={1,2,3};”。但当数组和结构体是全局变量时,其初始化值不会产生.const段,此时生成的是.cinit段。

设置.const段是基于灵活性考虑的,程序中常会有大量的常数占用数据空间,比如液晶显示用的点阵字库等。这些数据空间存放常数值,只被用来读,而从不会被写入。把这些常数单独编译成.const段,就为C编译器来做特定处理提供了条件。

那怎么存储这些常数呢?

一种解决的方法是把.const段中的常数存储在程序空间,上电时把这些常数由程序空间搬移到数据空间,但这样的初始化费时,且占用了大量的程序空间。理想的解决方法是把.const段中的常数固化或烧写到外在的一个ROM或FLASH中,并把ROM或FLASH的地址译码到DSP的数据空间,这样就能避免地一种解决方法的缺陷了。

但是,当没有这个ROM或FLASH来存储常数时,还是要用第一种解决方法。把.const段从page0搬移到page1,需要在两个地方作些设置和改动。

1)在CMD文件中的设置

在CMD文件需要把装载和运行分开,装载在page0,运行在page1。

2)修改连接的rts2xx.lib库

在DOS命令环境下,从trs.src源文件库中释放出boot.asm。

Dspar –x rts.src boot asm 打开boot.asm把里面的CONST_COPY常数改成1(原先是0)。

CONST_COPY.set 1 重新把boot.asm文件编译一遍,生成boot.obj。

dspa –v2xx boot.asm 把boot.obj归档到C语言的rts2xx.lib库中。

电影语言意义生成的符号学解释 篇6

一、 电影语言符号的构成及功能

“电影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逐渐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电影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由于电影拥有它自己的书法——它以风格的形式体现在每个导演身上——它便成了语言,甚至也从而变成了一种交流手段,一种情报和宣传手段。”[2]电影语言符号分为可视性系统和可听性系统两大类。可视性系统包括文字(屏幕文字、画内文字)、表情、服饰、图像、色彩、空间、动作等;可听性系统包括语言、音响、音乐等。画格、景别、镜头成为电影语言的特别方式。

电影是记录声像,传播信息与感情的艺术样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电影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电影最打动人的自然是来自于生活的真实一面,逼真性是电影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电影再现功能的基础。和其他艺术一样,电影语言的再加工性、假定性和符号性决定了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备表现功能,让观众在视听娱乐的同时,得到教育和启迪。

电影语言符号的可视性系统和可听性系统相互配合也是电影符号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声画对位、声画错位等是常见的配合方式。电影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编码方式,多种多样的编码结合起来形成电影藉以表达含义的媒介。

二、 蒙太奇——电影语言编码的独特方式

蒙太奇可以说是电影镜头的一种独特的句法。“无疑,蒙太奇是电影语言最独特的基础,任何涉及电影的定义都不可能没有‘蒙太奇一说。”[3] “镜头(或备用镜头,虽然这个词会引起问题)具有字符性,在某种意义上它类似于一个词,而且用剪辑法对诸镜头进行连接就是一种句法。”[4]

对蒙太奇手法的重视以致形成了蒙太奇学派,从叙事蒙太奇的简单实用、基本成熟到艺术蒙太奇的开始运用、不断完善,乃至思维蒙太奇的开创,使得蒙太奇的美学影响不断扩大,对镜头的分割和组合成为电影语言的基本手段。

一般来说,蒙太奇镜头的组接编码是很容易发生联想的,如类比联想,由于在镜头或镜头组之间采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观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联想。一些战争影片中,指挥员的拳头砸在军事地图中敌人所在的地方,接下来炮弹就在敌方阵地上爆炸,很容易理解。《摩登时代》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行为接近,给人一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生发工业生产造成人的异化的深深思索。当然,对立状态的镜头或片断组接,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表现同一主题,并且使主题给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比如,《黄土地》中前一个镜头是夜间一只男人的黑手揭开红盖头,露出翠巧惊恐的脸,她怀着难以表达的恐惧无声地向后退去,紧接着的镜头是以湛蓝的天空为衬底的撞击着的大钹,延安的庄稼汉们跳跃着敲击大钹,鼓起嘴巴吹着唢呐和腾跃着打着腰鼓的奔放欢腾场面,形成黑暗与光明、无声与喧腾、压抑与奔放、痛苦与欢乐的鲜明对比,令人思索封建与反封建的两种文化、两种制度、两种命运的反差。

蒙太奇镜头希望人们发现电影中超越了物质的、可塑的现实的心理现实。切、淡、化、叠多种技法使用,使得蒙太奇呈现的多姿多彩。但有些蒙太奇镜头让人意外。在《精神病患者》中,有一个简单的场面,只有两个人物,其中一个隐约可见,只有两个动作——淋浴和谋杀,并且时间短暂,但其中编码却较为复杂,似乎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义。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淋浴这种活动带有隐秘、性、纯净、松弛、暴露和再生的因素,这个场面似乎强调了暴力和性的因素;另一方面,透过这个场面,我们却无法去解释谋杀者的动机,无缘无故的谋杀,令人震惊。

三、 电影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

在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中,符号的形式被称为“能指”,符号的内容被称为“所指”,能指是一个具体有形的存在物,而所指则是一个需要能指加以描述的抽象概念,符号是一个表意的建构。在电影中存在着庞杂的表意符号,麦茨八大组合段的影片叙事结构概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意大利符号学家温别尔托·艾柯制定了影像的十大符号系统:感知符码、认识符码、传输符码、情调符码、形似符码(包括图像、符号与意素)、图式符码、体验与情感符码、修辞符码、风格符码和无意识符码。彼得·沃伦把不同的影片归入象形、标示和象征不同的符号体系。[5]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电影可视性和可听性符号系统的组合会产生新的意义。

(一)象征。色彩、图像或者音乐符号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过:“只有当影片中的彩色表现出某些纯粹电影化的东西时,它才具有艺术意义。”[6]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中,多次出现酿酒作坊风化的土墙,以及土墙上一个半月形拱门,秋水般蓝的主色调画面,深黑的土墙,平添了刻骨的荒凉感。管虎的《西施泪》中,不时出现彩虹,就像儿童蜡笔画,忧伤感和幻想性在电影中延伸开来,增加了电影的空间。电影对生活的处理不能简单地照搬,各种象征性的手段的使用让电影不断“复杂”化,电影不再是简单的视听娱乐。

(二)具象。具象是指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可以与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形象相对应的形象,往往和写实相联系。在电影中使用一些具体的形象元素,可以代指或者暗指某种文化。如在007电影中大量出现龙、中国功夫、中国菜,旗袍、中山装、唐装和中式按摩等等醒目的中国文化符号。当然,为了西方人的后殖民叙事和意识形态需要,这些元素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作为“他者”,往往会对其异质化地有意误读或任意歪曲,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冲突时的优越感,从而满足文化需要和心理焦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改变,中国文化在电影中的呈现也越来越客观化和中性化。

(三)抽象。抽象往往把自然形象的个别特征加以归纳和概括,并向共同的特征转化。画面形象可以产生联想性、含蓄性的意指作用,使之产生出引申意义和相关意义来。普多夫金的著名影片《母亲》中母亲尼诺夫娜牺牲后,导演连续给了俄罗斯建筑的空镜头,这里建筑物宏伟的形象就被导演抽象出革命英雄精神不朽的内涵。众多电影中表现主人公心潮澎湃时往往以波浪滔天的海绵为背景,表现黑暗压抑的气氛是往往乌云密布。

(四)意象。意象结合了具象的形和抽象的意,往往既不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也不遵循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某种意念设计出的。意象作为符号的影像,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而是表现特定的主题。中国一些表现古代的电影中,石狮子往往暗示威严或者大家族;《战舰波将金号》中的三个石狮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经过组接在一起,就具有了特殊的意象性的意义,暗示着革命群众的觉醒。

(五)隐喻。影片《黑天鹅》在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时,将不同的人放置到不同的色彩系统,使任务具有了鲜明的色彩属性。妮娜是粉红的主题色,妮娜妈妈和莉莉是黑色着装,托马斯作为平衡的力量则以灰色中间色调出现。色彩归属和色彩隐喻加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可爱、单纯的粉色和狂放、激情的黑色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张艺谋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今天”是黑白的,忧伤、平淡、缓慢,一个老年人平平常常的日子;回忆却是多彩的,却有时又是模糊的,浪漫、青春,又像幻想,像梦。

C语言递归生成二叉树探讨 篇7

叉树是一种基本的非线性数据结构, 二叉链表是其常用的存储形式。用二叉链表实现生成二叉树的算法比较多, 其中递归生成及递归遍历二叉树属于二叉树的基本操作。目前无论在教学或实用使用中, 大都采用C、C++或C#编程实现, 其中用面向过程基本C语言编程属于重要的基本实现方法。该文在基于基本C语言环境下对实现生成二叉树及遍历进行一些探讨。

该文二叉链表数据结构用C语言表示为:

2.二叉树递归生成

可以利用二叉树基本性质, 即从根结点开始, 不断给当前叶子结点添加左、右新的子结点, 生成整棵完整的二叉树。这里, 以前序递归方法为例来介绍。需要注意的是输入时按先序遍历次序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字符值, 同时要把左右子树为空的结点也要表示出来, 该文用`#`表示空树。

下面给出几种C语言实现方案:

使用的宏定义:

方法2:

方法3:

对上面几种方法, 若有下面一颗二叉树 (图1) , 从键盘输入的字符为:abc##de#g##f###, 则都可得到正确的二叉树。

一种常见的错误方法:

错误的原因:形参不能把执行结果带出函数体外, 因此创建不了二叉树。如果是C++语言, 可以把函数首都定义为:void Create (BTree&a) , 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 基本C语言形参不支持地址 (&) 引用。这一点, 在编程时应格外注意。

3.二叉树递归遍历

遍历时从根结点开始, 依先访问根节点, 再访左结点和右结点的顺序递归往下访问所有的结点。对上面给定的二叉树, 前序遍历的顺序如图2所示。

有两种递归实现遍历的方法, 同样以前序遍历为例:

方法1:

方法2:

main主程序调用语句为:

其中, my_tree为先前生成的二叉树。

说明:方法1程序较简单, 而方法2更通用一些。对于上面实验数据, 遍历输出的序列为:abcdegf。

4.结语

从上面分析可知, 用C语言实现生成二叉树时, 生成函数是否设置形参, 以及是否设置函数的返回值, 对执行的结果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遍历时, 也给出了两种递归实现方法。对于中序、后序生成及遍历, 应该调整根结点相对应左、右结点的顺序即可。在编程时应仔细考虑提到的问题, 注意细节, 避免出错。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盛魁.二叉树的遍历探究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3 (5) :1014-1015

语言生成 篇8

一、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语法导入阶段的启示

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接近生活,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例如,在讲解“-다고생각하다”时,教师可以先说我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是关于动物应该生活在动物园还是自然中的问题。有人认为动物应该回归大自然,而有人认为动物应该生活在动物园。大家认为动物应该生活在哪呢?然后学生会回答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刚开始回答时不会使用“-다고생각하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例如,学生回答说:동물원에살면더좋아요.然后教师用“-다고생각하다”来重复一下,并加重“-다고생각하다”的语气。아,동물은동물원에살면더좋다고생각해요.这样多提问几个学生,然后教师再用这样的方式重复学生说的话,让学生对“-다고생각하다”的具体语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导入部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

二、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语法学习阶段的启示

韩语语法学习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在这一阶段,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给与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还有就是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那么韩语也不例外,韩语也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学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把新学到的语法知识与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新知识。

例如,像上文中提到的“-다고생각하다”这一语法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回答修改过来后让学生自己记下来,学生的答案中不一定同时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所有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在课件上准备一些例句供参考,保证语料丰富,之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语料寻找规律。

在总结时,教师可以将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复习旧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将韩语语法和母语语法进行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当韩语语法和母语语法有差别时,一定要将其中的差别说清楚。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去提供语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什么,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的关键。

韩语语法学习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韩语语法学习过程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规则,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法的过程。

三、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练习巩固阶段的启示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练习巩固这一阶段的启示仍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巩固阶段是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那样的错误,练习阶段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选择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答题,答对加分,获胜的组有奖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且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改正错误。例如说,学生可能会说,먼저학교에가야하다고생각해요.教师可以用疑问的语气重复一下学生说的话,同时注意要将学生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加重한的语气,먼저학교에가야한다고생각해요?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哪个地方说错了,以后自己就会注意这一方面。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对韩语语法教学,乃至外语教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成语言学对外语教学、语言教学的启示贯穿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它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星空,指引语言教学前进。我们要善于吸收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理论的精华,正确合理地融入在语言教学中,让其为我们的语言教学锦上添花。韩语语法课堂教学要善于吸收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的启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习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곽지영등.『한국어교수법의실제』[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关松林.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语言生成 篇9

本文下面将详细剖析在.NET平台下用C#语言实现登录验证码的机理。

一、创建图像及其绘图表面

在.NET平台下创建图像要用到Bitmap类, 而在图像上绘制形状和线条则要创建该图像的绘图表面, 这要用到Graphics类。

Bitmap类封装了GDI+位图, 用于处理由像素数据定义的图像, 它继承自抽象基类Image, 通过其构造函数可创建图像, 构造函数原型如下:

其中, width为以像素为单位的新图像的宽度, height为以像素为单位的新图像的高度。

Graphics类封装了GDI+绘图表面, 它提供了在图像上绘制形状和线条的方法, 可从指定的图像创建Graphics对象。

主要代码如下:

其中, From Image方法从指定的Image创建新的Graphics对象。

二、绘制背景干扰线

在图像背景上绘制的干扰线, 其起点和终点坐标将是随机的, 这要用到Random类, 该类的Next方法将返回一个小于所指定最大值的非负随机数。Graphics对象的Draw Line方法用来绘制干扰线。

主要代码如下:

其中, thePen为绘制线条的笔, 它确定线条的颜色、宽度和样式;point1为线条的起点, 其x坐标和y坐标为随机生成的x1和y1;point2为线条的终点, 其x坐标和y坐标为随机生成的x2和y2。

为了增加识别难度, 可将上述代码放入一个循环中来绘制多条干扰线。

三、绘制验证码

要在图像上绘制验证码, 首先要定义候选验证码字符集, 然后在其中随机选取若干个作为验证码。候选验证码字符集可用一个字符数组来实现, 具体元素则由程序员自行定义, 比如定义如下验证码数组:

从上述字符数组中随机选取若干个 (比如4个) 字符, 构建验证码字符串, 主要代码如下:

要将验证码字符串绘制到图像上, 还需确定字体和画刷, 字体要使用Font类, 其构造函数原型如下:

其中, family Name为新字体的Font Family的字符串表示形式;em Size为新字体的大小, 以磅值为单位;style为新字体的风格。

画刷可考虑采用线性渐变画刷Linear Gradient Brush类, 这有利于增加认证码的识别难度, 该类的构造函数原型如下:

其中, rect为线性渐变的界限;color1为线性渐变起始色;color2为线性渐变结束色;angle为线性渐变角度, 从x轴以顺时针角度计算。

绘制验证码的主要代码如下:

四、绘制前景噪声点及图像边界

为了增加认证码的识别难度, 可在图像上绘制若干噪声点 (比如40个) , 其中噪声点的坐标和颜色均随机产生。指定像素颜色要使用Bitmap类的Set Pixel方法, 其函数原型如下:

其中, x和y为要设置的像素的坐标, color为要设置的像素的颜色。

绘制噪声点的主要代码如下:

噪声点绘制完后, 再绘制图像的边界, 整个认证码图像就绘制完成了。绘制图像边界要使用Graphics类的Draw Rectangle方法, 其原型如下:

其中, pen为绘制矩形的笔, 它确定笔的颜色、宽度和样式;x为要绘制的矩形左上角的x坐标;y为要绘制的矩形左上角的y坐标;width为要绘制的矩形的宽度;height为要绘制的矩形的高度。

具体代码如下:

五、保存图像至内存流

绘制好的图像还需要保存至内存流, 才能被使用, 这要用到Bitmap类的Save方法, 其原型如下:

其中, stream为将在其中保存图像的流;format为保存图像的格式。具体代码如下:

上述代码中, ms为保存图像的内存流;Gif为保存的图像格式。有了图像内存流, 就可以将其方便地应用在网页验证码功能中了。

摘要:本文详细剖析了在.NET平台下利用C#语言创建验证码图像的编程机理, 主要包括创建图像及其绘图表面、绘制背景干扰线、验证码、前景噪声点和图像边界等内容, 最后给出了图像保存至内存流的方法, 每一步均提供了主要的源代码, 上述分析内容对有关的软件开发实践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NET,验证码,图像,C#

参考文献

[1]Anders Hejlsberg, Mads Torgersen, Scott Wiltamuth, Peter Golde.C#程序设计语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语言生成 篇10

一、中学生作文现状及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 语言苍白干瘪, 词语匮乏, 表达直白枯燥, 题材陈旧, 不能发现美, 表现美。造成中学生此种作文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重语文知识的传授, 忽略语言的积累。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 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不够, 尤其是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不够, 这就使得学生不能从课文文本中汲取语言营养, 更不能把文本中精彩的语言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其次,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面对现在的网络和电视等多媒体信息, 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 不但导致阅读兴趣低下, 阅读量严重不足, 还抑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籍目录, 甚至有些学校还为学生购置了这些阅读资料,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被无限压缩, 甚至没有课外阅读时间, 这些直接导致中学生作文语言的单调, 情感的干瘪。

二、加大学生对优秀文本的阅读, 感受爱的语言表达

作文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日积月累, 学生只有在对优秀文本不断地阅读中, 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和词汇,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描写的方法, 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作为教师, 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文本, 在讲课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语言质朴感人, 情感真挚, 通篇对父亲的爱像缓缓流淌的溪流, 令人怦然心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的阅读来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 文笔的练达, 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 例如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进行点拨“作者以写父亲的背影来表达对父亲的爱, 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作者是怎样分别进行描写的?文中对父亲有哪些细节性的描写?课文第六自然段描写作者望父买橘中的背影, 作者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的?在这四次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 你学习到了表达爱的什么语言方法?”这些问题指导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让学生感受爱的语言表达方法。

三、师生互动, 用爱唤醒爱

教师是学生写作的点拨者、引路者、指导者, 示范者, 同时也是作文的参与者。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而文章就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国古人就曾经说过“歌以言志, 诗以咏情, ”这也说明从古至今, 文章都是用来表达情感和心灵感触的。例如, 学生听到感人的故事会落泪, 看到不公平现象会气愤, 学生的情感也需要外部力量的唤醒。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要能够用爱来培养爱, 用爱来唤醒爱, 用爱来引导爱, 让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来书写爱, 让学生在教师爱的引导下, 不断对爱和美进行思考和追求。学生对于作文往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用自己充满爱的言行, 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初恋的感觉。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事情的描述, 表达自己的感悟, 也让学生试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教师把自己的文章拿来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点评, 采取擂台赛的形式进行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 或者进行PK赛等形式, 让学生不断地去感悟、体会, 让学生有爱的体验, 在爱的浇灌下生根、发芽、成长。

四、感受生活, 用生活中的爱培植爱的语言

作文来源于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作文就像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就像空中楼阁。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就曾经说过“作文就应该叙述真实的生活。”现在的学生作文都表现出一种通病, 例如描写妈妈必生病, 生病才是爱自己的体现;描写家乡必美好, 美好才是爱家乡的表现;描写英雄必救人, 救人牺牲才崇高……这些其实都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因此, 学生描写起来, 语言就不够鲜活, 情感就不够真挚。例如, 一名学生写《我的家乡》描写了家乡的美好, 但是语言空洞, 泛泛而谈。后来问起这名学生“你爱自己的家乡吗?”学生回答“我不爱自己的家乡, 它贫穷落后, 污染严重, 交通也不发达。”那么, 这样描写就说明不爱自己的家乡了吗?因为对家乡充满爱, 才看到家乡的真实面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描写, 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爱的感受。

五、加大作文练习力度, 用爱的语言表达爱的感受

生活实践永远是写作的源泉, 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以我手写我心, 加大作文练习的力度, 培养学生用爱的语言来表达爱的感受[1]。教师鼓励学生勤练笔,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不要求字数, 哪怕只是表达真情实感的一句话, 也要写下来, 生活中每天的曙光, 落霞, 小虫的呢喃, 四季的更替, 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体现自己的个性, 通过作文练习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用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爱的感受。

文如其人, 文章是人格的体现, 只有用爱培植出的语言才是爱的语言, 才能够表现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才能感动着自己的感动, 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也只有用爱进行引导, 才能够唤醒学生爱的体验,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摘要:作文一直是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因为没有真情实感, 作文一直困扰着学生,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本文从分析作文现状入手, 从加大阅读量、师生互动、感受生活、增加作文练习几个方面论述了以爱育爱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爱,语言

参考文献

语言生成 篇11

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C语言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强化专业素养;并且,系统可自动生成C语言试题,减轻教师工作量;在考试结束后,系统能够自动阅卷并评分,提高试题评测的准确性;综上所述,C语言试题生成系统将提高高校的办公效率和学生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C语言;自动组卷;在线评测;B/S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180-01

一、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热衷于试题生成系统的研究,试题生成系统主要包含两大主要模块:自动组卷模块和在线考试模块。自动组卷模块在长时间内一直有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算法方案。主要问题存在于采用经典的数学方法很难解决试卷生成过程中的收敛过程。目前的自动组卷模块根据其所使用的策略大致可以分成五类:基于随机抽取的自动组卷;基于深度与广度搜索算法的自动组卷;基于遗传算法的自动组卷;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自适应测试;基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自动组卷理论。而在线考试模块中,已经出现了ACM/ICPC的源代码在线评测系统,并且在实际应用当中效果显著,明显增加了阅卷人的效率。然而其要求运行环境苛刻,并且不具备通用性(只能应用于源代码的测试),所以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国内的科学教育工作当中。我国国内也自主开发了一些在线评测系统,如等级考试的机试测试部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每年有数千万的考生参加,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然而由于其源代码的封闭性,致使其无法应用于其他高等院校。并且其系统当中也存在一定的效率问题。

二、系统概要设计

试题生成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不同的模块化对应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用户对系统有不一样的功能需求。但总体来说本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包含包括几方面:(1)对用户的管理。用户在进入系统时,必须要注册用户,登录基本信息。在这项功能里,要实现对用户的有效管理,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对学生、管理员、老师。在系统的数据库中队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管理。(2)对试题管理。系统在对试题管理的过程中,系统可以随机分组试题,自动合成试卷,或者通过手工调整、编辑试卷和打印试卷等。老师还可以添加试题,删除试题,修改试题,查询试题。系统会及时更新试题库,对试题库进行备份,同时对不同的试题内容和属性进行分类管理。(3)在线评测。学生在登录系统后,确认考试信息等内容,系统就会及时生成试题,考生就可以进行在线考试,不受地域的影响。而在选择套题的同时,系统会根据考生选择的套题,而列出考试范围的试题,给出每门课程合适的题型,而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4)成绩的管理。考生考试完成后,成绩将会保存在数据库中。而老师或者学生在考试完成后,通过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就可以通过网页方就可以查询学生的成绩。

总的来说,无论是学生考试还是教管理员对系统的管理还是老师对试题的添加修改,都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对应的工作。

三、系統的功能模块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了本系统需要包含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七个模块。

四、核心模块详细设计

自动组卷模块是本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其只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便可根据教师设定的参数完成自动组卷,并且,在组卷之后还能够提示教师修正题目,对不适合的题目进行修改。在整个执行过程中,首先判定用户是否拥有操作权限,若没有操作权限则自动终止;若有操作权限,则要求用户输入试卷生成时用到的必要信息,如试卷难度、试卷类型等,以及各种类型题目的数量,然后根据上述信息构成Z(X),U(X)数组,使用随机选择法生成所要求的试题;在生成试题之后,询问用户是否需要进行修改,若需要进行修改,则根据输入的题目编号,修改对应的题目信息。如此往复直到节后,最后将相关信息分别存入试卷信息表和试题试卷对应表中。

五、结束语

系统的实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系统的详细设计开发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ASP技术,AJAX技术,基于B/S应用体系结构,让系统更加健壮和灵活,能够适应系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个良好的试题生成系统它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较多,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系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的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试题生成系统各模块的功能的实现。(2)更深入地完善试题生成的算法,让试题的调度更加合理科学。(3)更深入地学习考试数据的备份与恢复。(4)由于在本系统中主观题还需要老师亲自去修改,在以后的研究方向中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观题的网上考试的自动打分。(5)在题库的建设问题上做更深入的研究。(6)进一步的做好系统的安全工作,防止黑客的入侵导致试题的泄露。(7)考试的监控系统,功能还有待完善,例如能够实现人脸识别等功能。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2.

[2]宋云娴,白鹏.智能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60-90.

[3]师书恩.信息技术教学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35.

[4]郑玉.基于Web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J].电子工程师,2001(02):15-17.

[5]深泉,胡宁静.数据库设计和自动组卷中的几个问题[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03):27-31.

语言生成 篇12

道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此种影响体现在包括中国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道家精神和儒家精神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当然也形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核心, 进一步地也就促成了中国设计艺术形式的基本形态, 并构成了中国设计艺术语言的传统体系和特征。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 道家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 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设计中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进行设计, 现代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凝练和生成着, 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 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道法自然”的美学意义

在老子看来, “道”是自本自根、至高至极的本体, 是一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依据。“道”自然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本体, 是大美至美的本体, 是美的终极标准。“道”法自然, 即“道”法自己, 没有比自己更高的依据。“自然”就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 事物法自己即合乎道, 即合乎美的标准, 事物本然的存在形式就是美的。用自然的方法让万事万物呈现自然的状态, 自动显现, 自动涌现, 自动表达, 就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艺术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一自然的法则, 依据设计素材、设计目标、设计程序的自然本性去设计, 是艺术设计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依据, 艺术设计的语言建构也应该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

(一) “见素抱朴”的朴素美

道家认为, 最美的就是最自然的。美的体现形式应该是自在天然, 自在天然的本质就是朴素, 即不加雕琢、不施人为的本真, 外在的、形式上的美往往是不可信、不可靠的, 真正的美天然呈现、不拘形式、淡于表现。由此, 道家成就了中国美学史上素朴自然、恬淡无为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

(二) “大象无形”的抽象美

《老子》说:“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又说“道”是“无状之物, 无物之象”。美作为肯定“道”的自由形式, 也是“道”的某种表现, 因此, 美体现为物, 也是惟恍惟惚。恍兮惚兮, 其中有承载着美的“象”, 惚兮恍兮, 其中有承载着美的“物”, 换言之, 承载着美的物象具有恍兮惚兮的特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象?显然不是具象的物象, 而是抽象的物象, 这是一种基于道的物象, 它的美是一种抽象的美。

(三) “道”之“自然”的自由美

“道法自然”肯定了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 自然即合乎道, 当然自然也就合乎美。自然即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呈现, 不受制于外在的制约, 这就是自己决定自己, 自己发展自己。因此, 自然之美,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由之美。现实中诸多世俗的审美往往人为地形成一些硬性的审美标准, 企图将所有的艺术创造都限制于其中, 这就违背了自然。道之自然就是肯定自由美。当然, 自由美是宇宙万事万物在不同层次上以不同方式系统化地个别存在的, 某物的自由美包含此物所属更高层级的自然所赋予的必然, 只是此种必然已经内化于此物成为此物的自然并体现为此物的自然美。

(四) 自然无为的“天成美”

“道法自然”要求万事万物顺其自然, 不要人为干预, 要“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遵从万物自然本性, 辅助万物之自然运动, 则可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而然成就一切。这就要求艺术创作遵从自身的规律, 创作中顺势而为, 依从艺术创作各因素之自然及各因素之综合运动, 因势利导成就作品, 这样的作品必然是独具匠心、极具天然美的作品。陆游“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就是这个意思。以这种方式成就的作品不尚雕饰、自然混成, 可达大美之境。

三、“道法自然”在艺术设计语言构建中的具体应用

“道法自然”的审美观在现代中国设计语言的构建中可以起到引领作用, 使设计语言表达出道家文化特有的审美内涵。“道法自然”在设计语言构建过程中的应用使设计语言具有道家倡导的自然之美, 也就是天地之大美, 一种终极之美。“道法自然”在艺术设计语言构建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

(一) 自然形态的应用

道家崇尚“见素抱朴”的朴素美, 认为朴素美是自然之大美的表现形式。天然的形态因其自然天成, 无人为之害, 最合乎自然之道, 最易导向对天地之大美的体认, 从而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常用的艺术语言。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崇尚自然、越来越关注道家文化的社会, 道家的审美标准自然也越来越体现在现代艺术语言的构建中。自然形态在现代设计语言构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天然形态的运用上, 各种类型的木材、石材、纺织材料等自然材质可以不加修饰地运用在设计上, 并且应以突出它们的自然材质美感为主要方式。而且, 我们还可以拓展材质的传统使用范围, 如可以在书籍装设计中直接使用木材、石材、纺织材料等;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仿自然材质, 尽管有人为之嫌, 但此种手段却是出于对自然朴素之美的推崇, 显示的是自然美之视觉效果。

(二) 抽象形态的应用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肯定了两个东西, 其一, “大美”, 也就是美的极致, 是看不见、听不见的, 其感性依托物是“希声”、“无形”的, 肯定了与道的感性特征相适应的美的感性特征, 美的层级越高越含蓄、曲折、难以言传, 由此, 道家推崇含蓄之美。“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肯定的第二个东西就是“大美”是以抽象形式存在的。道家认为, 有一种符合“大美”要求的美的感性存在, 这就是“惟恍惟惚”的物象。“惟恍惟惚”的物象不是具体的、个别的物象, 而是超越个体的某种层次的物的聚合和抽象存在。这正是艺术设计要求的形态, 为了构建功能形态, 不可能具体地使用已经存在的个体形象, 需要使用聚合形象和抽象形象, 也就是“惟恍惟惚”的形象。现代艺术设计应该研究“惟恍惟惚”的形态, 把这种形态作为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系统的重要材料。如视觉传达设计的语言形态在很多情况下就需要此种形态, 单一的具体形象往往不能承载要传达的信息, 此时聚合形就是很好的选择。

(三) 操作形态的应用

《老子》的“自然”有两层含义:其一, 万物的本性呈现状态, 即未经人为处理的本然面貌;其二是经过“由天及人”、“天人合一”之后, 人的淳朴本性与物的自在状态互动产生的合乎人与物本性的物或人的状态。第二点与我们所谓的操作状态有关。操作是人与物的互动, 人与物的对话, 良好的操作是人与物的谐调, 一种本性间的谐调, 而美的操作形态也应是这种协调运动的产物。艺术设计应该关注这种形态, 要用适当的方式生成此种形态。作为人与物互动中主动方的设计师要顺应物的本性去运作, 要使自己的本性与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由此便可生成道家倡导的具有自然美的操作形态。这样一种操作形态, 我们在设计中常常遇到, 关键在于要发现和应用。如陶艺的操作形态中泥片的弯曲和折叠就是一种极具自然美的设计语言形态, 可以顺势将其弯曲和折叠成陶俑的服装。再如包装设计中对纸板的弯曲和折叠, 也可创造出极具创意的形态, 这种形态表现纸质的天然特性和人的弯曲折叠运动的自然方式以及二者的谐调状态。

(四) “丑”形态的应用

道家的美丑概念不同于世俗的美丑概念。世俗的美丑概念是建立在世俗的审美标准基础上的。比例适当、和谐统一是人们常持的审美标准, 合乎这个标准的形象被认为是美的, 否则被认定为是丑的。道家的审美标准与此不同, 认为自然的即是美的, “厉与西施, 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自然的东西合乎自己的本性, 而设计造物是要造出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物的本性以及人与物和谐运动本性的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其与万物合乎自己的本性一样, 设计之物采用的标准与万物依据自性的标准是一致的。所以在设计语言的建构中, 要以自然本性作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抛弃狭隘僵化的世俗审美标准, 以更高层次的自然的审美标准为依据。比如, 视觉传达中的某些图形设计为传递某种信息而采用的怪诞形象, 尽管不符合普遍的审美标准, 但合乎自身存在的本性 (某种特定的信息载体的特征) , 因而超越普通的美丑划分。

(五) 偶发形态的应用

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偶发形态。偶发形态有两种, 一种是自然运动的产物, 一种是人的无意识活动的产物, 前者是盲目运动的产物, 后者是人的无意识自发运动的产物, 二者都是本性的自动呈现, 不受人为因素的制约。其过程不遵从一定规律, 没有固定的运动程序, 产生的形态不具有可重复性, 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与普通审美标准的距离。但依据道家的观点, 它们虽然不合乎人的标准, 但它们“畸于人而侔于天”, 合乎自然之道, 是自然而然之物。现代艺术设计应在其实践中, 努力发掘有意义的偶发形态去构建具有自然美的设计语言, 这些设计语言既符合现代艺术的审美标准, 也符合道家的审美观。美即自然, 偶发形态可以体现道家自然无为的天成美、见素抱朴的朴素美, 还有道之自然的自由美。

(六) 功能形态的应用

道家相信世上万事万物均具有自己的本性, 表达其本性的外在形态体现了真, 因而是美的, 是一种自然之美、朴素之美。设计之物是一种具有自然本性的物, 一种符合自身概念的物, 这种物或有先例, 或无先例, 但均被自身功能状态和运行状态所定性。这种定性类似于柏拉图的关于物的理念, 在设计未实现之前, 它是一种理念的存在, 具有物的本性内涵, 是未实现的自然, 设计使其由潜在的自然成为现实的自然, 设计只能顺应潜在的自然而实现其然。潜在的自然即设计之物的功能性要求, 所以现代设计只能从功能性要求中去寻找设计形态, 也就是要在表达功能的过程中发掘设计语言, 而不能把外在于设计物功能形态的语言强加于设计物, 因为这与设计物的理念, 也就是物的自然不符, 从而违背潜在自然物的自然本性。违背自然物的本性, 依据道家的观点, 是不合乎“道法自然”的精神的, 是不能被看做美的。

(七) 异质形态的应用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 同类形态可以组合在一起, 不同类的形态不可以组合在一起, 否则就不协调、不美或不合逻辑, 因为它们是异质形态, 是在性质 (依据人为的划分标准) 上不同的东西。这种观念长期影响了艺术创作, 艺术设计也把它看做形式方面的基本法则。世上万物千差万别, 但以道观之, 莫不“道通为一”, 它们都是道的表现, 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在庄子的《齐物论》里有充分的表述, 万物一齐, 所有差别在道的观照中都归于消失。如果采用这种观点, 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大可以解放思想, 依据设计之物的功用要求, 顺其本性, 大胆使用各种异质形态组织设计语言, 去表达设计之物的内涵, 打破几何形、自然形、有机形、偶发形和自在形的界限, 以“道通为一”的理念去运作设计语言。

重构中国当代的设计艺术, 形成当代中国设计艺术的语言体系, 道家美学应该也必然要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家美学倡导自然的审美观, 这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审美观。道家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 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设计中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现代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凝练和生成着, 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 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在建构中国当代的设计语言体系时, 要用这一审美观指导设计语言的建构实践。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2]庄周.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8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高丰.中国设计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5]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语言生成】推荐阅读:

转换生成语言学08-02

原位生成07-19

转换生成10-14

过程生成05-18

生成因素05-29

动态生成05-31

构建生成06-28

质量生成06-30

优化生成07-02

生成07-03

上一篇:防水设计优化下一篇:T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