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意识

2024-09-11

平面构成意识(共8篇)

平面构成意识 篇1

平面构成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是时代、市场经济和设计需求共同促就的。所谓“平面构成”则是把二维的视觉元素分析、分解成最小的单位, 按照美的原则重新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效果, 以如何创造形, 如何处理形与形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 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 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 从中培养审美能力并提高其创造和构成的能力。具体来说是运用点、线、面 (包括形) , 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和形式法则进行组构、打散, 再造, 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 为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打下基础。学好平面构成, 养成良好的平面构成意识,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平面设计技巧, 学习其他专业技术课程, 并创作出优秀的的设计作品。

平面构成的三个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 根据数理关系, 在大小、数量、位置、方向、肌理、明暗与色彩上, 进行不断的抽象延展, 视觉语言变化万千。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后天经历、性格等不同, 学生的审美心理条件具有个性特征。在创作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及个性的培养, 以修改意见的指导模式鼓励学生尝试同种风格的相似方案的修改, 不简单地予以否定, 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再发展提供发展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平面构成意识中的抽象思维

造型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大类, 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其中具象形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相对而言, 抽象形则属于高级阶段。平面构成中将点、线、面, 将这些基本元素按照主观思想和形式美法则组成理想画面。通过这种意念的创造活动, 借助某种理性的实验平台将其实施直至完成。这种将元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为图形创意设计作好准备。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要加强对抽象形态的讲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思维模式, 并在日常作业中强化抽象形态的表达训练,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迅速抓住具象形态的本质特征, 有效地提高其观察、分析、判断、提炼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因个体的差异, 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故创意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形式。教师应本着予充分理解和支持, 发现闪光点并耐心引导, 同时, 要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设计灵感, 留意生活细节, 这些往往是创意产生的源泉。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认识水平, 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 给学生自由发挥与创新思维的空间, 使其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与创造结构。

二、平面构成意识中的创新思维

人类的一切创造行为都离不开想象, 艺术创作也不例外。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想象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想象可以创造“世界”。一切客观现实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活动的原型, 图形想象是一种浓缩的传递信息方法, 可以把毫无关系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产生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形的形象, 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相互重合, 同构合成一个新的形象。例如把香烟与子弹两个貌似毫无关系的相似形想融合, 寓意吸烟是慢性自杀;把长在玉米地里的玉米换成爆米花, 夸张的传达出全球变暖的主题, 呼吁大家关注环境保护。无论是相似形的运用, 还是图形背后深刻寓意引发的因果关系, 都是创新思维的应用, 学生应注意平时生活中相关知识的积累, 使其发挥无限的生命力。此外, 掌握多种构成方式, 树立造型观念, 运用美的形式法则, 完美呈现视觉元素, 有助于平面构成意识不断强化。

平面构成以直觉为基础, 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具体的生活形象, 而是通过观察、体验和联想, 把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复杂过程运用简单几何形的组织与变化, 反映出客观世界所具有的运动规律。运用数学逻辑和视觉反映、视觉效果的联系, 把有利于创造的因素进行重新设计, 以整体或局部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矛盾空间、肌理等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显示具有超越具体时间、空间的表现力。平面构成的单一化、理论化与图形创意的趣味性及创意性进行交融, 从而使平面构成原理与妙趣横生的思维活动结合产生了既有规律性又有独特视角形象的平面构成作品。

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还是书籍装帧设计, 作为专业设计都离不开平面构成意识, 它是进一步学习艺术设计其他课程, 设计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首要前提条件。以中国元素为例, 前几年国内很多设计作品缺乏自己特有的文化元素, 在国际广告设计大赛中, 来自中国的获奖者寥寥无几。西方的广告人说中国广告没有自己的创意, 但他们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在中国市场经济, 这种矛盾的现象促使中国设计师不断挖掘中国文化内涵, 结合符号学予以融合贯通, 使中国元素成为创意与设计的灵感源泉, 并逐步形成了新的气候, 这与平面构成意识是分不开的。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必修课, 它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活动。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通过系统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深刻理解力, 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奠定扎实宽厚的基础。

摘要:平面构成意识对专业设计的影响不可小觑, 通过掌握理性与感性、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设计方法, 可以不断拓展设计思维、准确传达设计理念及精髓, 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奠定扎实宽厚的基础。

关键词:平面构成意识,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路玲娟.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卷第4期;p5961.

[2]张咏梅.浅谈构成教育.美与时代, 2003年第3期;p4648.

[3]孙德元.平面构成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 p9899.

平面构成教学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平面构成 教学改革 创造性思维 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維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如,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过是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对于某些设计思想不能充分的表现。而平面构成的重要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因此表现手法就无需限制在传统的方式上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设计意图。在不断挖掘新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也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出传统对平面构成只有黑、白两色,只有颜色涂抹的基础习作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析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的构成方式 篇3

构成的概念早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就有所体现,但是明确其具体内涵,并作为一门设计基础教育课,最早当属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系统的现代化设计教学研究体系,并确定了构成在设计教学及运用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二十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思想逐渐传入东方,日本在结合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将“构成”由原来的造型、色彩进行分解,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独立的三门专业,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七十年代末构成艺术传播到我国,到了八十年代构成艺术的教学开始出现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中,成为必修设计课程。经过我国多年的构成教学与研究,构成艺术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内容。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作为构成艺术的一部分,平面构成既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则,又是平面设计美感的美学原理。平面构成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形态元素构成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运用,形成了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形象。虽然二维平面中的各种图形无穷无尽,但是都有形式美的法则。构成中最基本最抽象的点、线、面三种元素,它们能够组成任何形态,换言之,任何形态可以用点线面去抽象表现出来。[1](P.22)

1、点

平面构成中点为最小构成形式,在平面上具有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属性。根据点运用的目的、展示形式、肌理以及材质等因素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各种属性的多个点组成在一起时,人观察的视线从上一个点移动到下一个点,通过不断移动使点连到一起,甚至可以得到线或面的感受,最终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点不同运用方式有丰富的表现效果,如单独的点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点的排列可以形成牢固的结构,点的组合可以任意塑造造型。通过点的灵活运用使视觉设计图形充满活力,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作为平面构成重要要素的点,具有四种主要构成方式。(1)运用点的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基本属性,展现出图形属性的多方面内容;(2)点连成线方式勾勒出的轮廓与外形,从而形成具体的造型形象;(3)点聚成面,体现出面所具有的层次分明的特点,如明暗,图底等效果;(4)点化于形,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点的特殊效果。

2、线

点移动的轨迹、面和面的相交,就能够产生线的感受。[1](P.23)构成的线不是几何概念上的线,是通过视觉设计图形来传达的,所以构成中的线有长度,宽度,形状等属性。在几何学中通常把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在平面构成中则将线分为端正整齐的几何形的线(尺规线)和徒手画的自由线。[3]

在平面构成原理中,线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也是表达力非常强、表达内容非常丰富的造型形式。视觉形象的轮廓、体积、空间、动势等都可以通过线条表达出来。总的来看线有四种构成方式。(1)线的立体构成,视觉设计图形中由线表达出的立体效果,是通过线的长度、宽度、形状,角度等属性的不同而产生的;(2)线的群体构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线组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以面的视觉感受。由线形成的面又体现出面丰富层次感;(3)线的抽象构成,图形设计时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线的感受,从而赋予线的属性;(4)线的复杂个性构成。视觉设计图形在创作时,其中除了线的长度等基本属性,线的肌理、材质、形式等其他属性的区别都会对画面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复杂属性的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可以创作出个性鲜明的构成作品。

3、面

面,作为块或者立体的基础延展图形,在平面构成里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要素定位,它是视觉传达中最直接的表现因素。生活中常见的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形三类。[1](P.28)正如严谨的几何学一样,几何形的面总是给人规则有序的感受。有机形是自然形成的面,具有生动、节奏韵律的视觉感受。不规则型的面是有意或偶然形成的面,有着多的形式。面主要有三种构成方式。(1)面的叠加构成,通过形态关联比较接近的面,用多种方式重复叠加,产生递进、疏密、层次感的视觉效果。(2)面的立体构成,不同形态的面连接到一起产生图底关系,图底的差异使面的构成形式强调了线的效果,从而建立了面的立体结构。(3)面的组合构成,面有肌理、材质、颜色等属性,有重复、对称、套叠、相接、透叠等等繁多的构成方式,不同的组合都会得到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运用组合,在二维平面设计中运用设计形式、规律与法则,创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视觉设计图形。通过对构成中蕴含的形式规律与法则的具体归纳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将构成的法则运用在图形创作中,使图形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构成也能够更加体现出实用与应用价值,平面设计也富有了新的创意源泉。

参考文献

[1]吴卫.平面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22、23、28.

[2]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05):9.

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 篇4

关键词:平面构成,点,线,面,服装设计

一、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 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为三大构成。起源于俄国构成主义, 之后为包豪斯用于教学, 作为设计核心基础课程延用至今。平面构成主要研究的是点、线、面在二维空间中的组成法则及规律等。平面构成中的三大元素点线面, 在服装的应用中极多且广。

1. 点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点是设计中最活跃的元素, 在服装中的运用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设计时, 有时会遇到沉闷呆板的状况, 这时候倘若将点元素灵活运用其中的话, 便能缓解这样的不利情形, 起到画龙“点”睛、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用。对点的应用, 可以是少量的, 也可以占很大比重;在构成方式中也是五花八门。在服装设计中, 应用的点有多种, 例如大点、小点、虚点、实点、黑点、白点、光滑的点、粗糙的点等等。运用到的构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例如重复构成、对比构成、近视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肌理构成、特异构成等。其中点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得最多的组成形式有重复构成、渐变构成、肌理构成、对比构成等。

点的重复构成运用的部位很灵活, 也很多变, 有时候整套服装都可以用上同样的点元素, 以达到重复构成的效果。点的重复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 让人感觉简洁大方, 统一和谐。

点的渐变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多为上装或裙装, 位置可以在腰上, 也可以在肩上或其它部位, 大致的组成方式为大小渐变, 抑或点的明度渐变等。

点的肌理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 尤其在各种服装赛事中较为常出现。当今很多服装比赛,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对面料的把握及创新应用。而面料的创新中, 很多都会用到点的肌理构成, 将各种各样的点组成想要的特殊肌理效果。这样的点组成的肌理可以运用在服装的很多部位, 比如腰部、腰部、腿部等, 根据服装的款式设计来分布。

点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常见, 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构成方式。对比构成中又有很多小分类, 其中服装中最常用的是大小对比、聚散对比等。大小对比便是不一样大小的点按照一定原则组合成的构成效果, 在服装应用上位置分布十分广泛。

2. 线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线的品类繁多, 大致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有交线、平行线、直线、虚线;曲线有抛物线、旋涡线、曲线、弧线、椭圆线、任意封闭的曲线等。线在描绘过程中, 还有粗线细线之分, 除此外, 根据纹理来分, 又有纱布线、圆滑的线等。

线是设计中最富表现力的元素, 因此线的构成在服装设计中极富表现力, 它可以表达柔和、也可以表达粗犷;它可以表达简洁、也可以表达丰富;它可以表达整齐、也可以表达凌乱等等, 表现力极为强大丰富。线元素的构成形式在服装中主要有肌理构成、重复构成、对比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等。

线的肌理构成在服装设计的应用中很容易得到表达。线的肌理构成可以在服装中的体现可以是服饰中装饰, 也可以是服装结构本身。针织毛衣本身就是由毛线按照服装款式组合成的特殊肌理构成。

线的重复构成在男士衬衫依领带类服饰中特别常用, 通常由同样粗细的线条或是横式排列、或以竖式排列, 运用在男装上, 可给人整洁、整齐、稳重、成熟干练的感觉。

线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的图案效果。例如不同的明度组成的线会出现特殊的空间效果;又如粗细不一的线构成的对比, 会让服装的形式感更为丰富。

线的渐变构成, 尤其是线的疏密渐变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甚至给人一种从二维上升到三维的特殊感受。根据这一特性, 线的渐变构成主要被应用在前卫服装设计, 或者高科技服装设计中。

线的发射感是十分强烈的。练条以一个中心或者多个中心发射式的排列构成, 给人很强的冲击力。一些条线的国旗图案, 应用在服装中时, 便会呈现发射构成。

3. 面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点的扩大便成了面, 点因为太过细小而不能表达的效果, 面却能做到。面从形状分类, 可以分为几何面和有机面。几何面有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等, 有机面则是更随意性的面, 具有偶然性, 有机性。面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构成、对比构成、近视构成、特异构成、肌理构成等。

面的重复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如格子套装, 格子衬衫, 便可以归为几何面的重复构成, 给人稳重、高雅、高品味的感觉;还有一些如扎染工艺制作而成的服饰, 上面也会应用到规整的几何面的重复排列, 给人很强的装饰性感觉。

面的对比构成, 在服装中应用得最多的有黑白对比, 大小对比等。香奈儿的经典黑白双色鞋是对黑白对比构成最好阐释, 简洁高雅大方, 流行至今仍是经典。还有拼接布在流行市场中的应用, 明度与大小的对比构成, 也成就了人们对其的喜爱。

面的近视构成, 在童装服饰中很是盛行, 这些近视构成的面大多以图案组成。通过面的形状上的近视, 基本形的近视, 骨骼的近视, 体现在服饰图案中, 给人丰富而不呆板的感觉。

面的特异构成, 主要应用在一些性比较艺术化的服饰上。在服饰整体有序的图案安排中, 出现一些特异图案的变化。比如在一片整齐排列的黑色拼图里出现一片白色拼图。面的特异构成在服饰中的应用, 主要有形状特异、骨骼特异、大小特异、方向特异、位置特异、色彩特异、肌理特异等。

二、设计大师对平面构成的应用

1.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是当代艺术史中不能逃避的一位伟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圆点反复在装置或画板上排列出现。她的这一艺术特点, 使她被世界称为“圆点女王”。她的地位与安迪·活霍尔、村上隆齐名。而成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 却仅仅是平面构成中点的元素的成功运用而已。

草间弥生将这些圆点, 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 (多为重复构成、对比构成极肌理构成) 布置在任何她想结合的画面或装置上。例如她将南瓜装置的棱全由圆点的肌理构成排列, 看上去给人简洁而又有趣, 甚至荒诞的感觉。另外她还将点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形式, 布置在墙壁、沙发、花朵、蘑菇、黄瓜、蝴蝶等上, 便成了价格高昂的当代艺术作品。

草间弥生与高端时尚品牌LV合作推出圆点服装系列, 备受业界关注及圆点发烧友的追捧。草间弥生让LV从睡衣、珠宝到风衣, 所有产品都印上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图案, 通过反复构成以及近视构成等, 让这些产品看上去前卫新潮而别具一格, 深受高端消费者的喜爱, 是艺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也是平面构成点的元素在服装中的经典运用。

2. 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是日本乃至世界级的著名服装设计师。这位热爱创新的服装设计大师, 被某时尚评论家誉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人们对他的服装及品牌最深的印象恐怕便是他的“一生褶”。这些褶子所产生的线条感, 既是线的重复构成和肌理构成, 更是平面构成中线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成功典范。

3. 圣·洛朗

圣·洛朗无疑是西方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时尚评论家甚至将其誉为“第一个将艺术融于时装的设计师。”1965年, 因受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作品集启发, 圣洛朗推出了蒙德里安直筒无袖连衣裙系列, 运用的是几何色块分割原理搭配, 结合现代艺术的简洁剪裁, 广受业界及消费者喜爱, 成为服装史上的经典之作。众所周知, 蒙德理安的作品正是简单的几何面的构成, 圣·洛朗正是将这种简洁的面的构成应用到服装中, 使之在服装设计中大放异彩。其中运用的面的构成形式有对比构成及分割构成等。

三、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切二维设计皆逃不过平面构成的范畴, 点线面是归纳出的三大基本元素, 因此点线面的各种构成形式几乎涵盖了设计的各个方面。平面构成不仅在服装设计中显示出举足重轻的作用, 也在二维设计其它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标志设计等等。没有平面构成, 设计师就会没有章法, 像只无头苍蝇误打误撞。

在服装设计中, 我们将款式结构设计好, 确定了大的框架后, 便是一些具体的内容添加, 如图案、肌理、花纹等等, 这正是一件服装中的精彩之处, 如果没有这些细节, 便不能体现设计师心中的美好想法, 而这些无不是平面构成的内容。平面构成给了服装师最基本的审美标准, 也为设计师在寻找灵感过程中提供基础参照。当我们有了想法, 找到了素材, 便可以将这些素材简化为最简单的点线面, 然后通过一定的构成方式, 安置在我们的服装中。平面构成正是我们在做设计时的指导方针, 没有他的指导, 做设计时恐怕会走上一些弯路, 有了它的指导则让我更快捷地将我们的灵感素材组装起来。因此, 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

四、结语

无论是名贯东西的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 抑或是服装史上留名青史的三宅一生、圣洛朗, 他们的成功设计分析下来都是平面构成的成功典范。因此, 从以上分析来看, 每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学生都应当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引起十分的重视。一定程度上,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与竞争者比的便是我们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 使用时才可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绝不能染上那种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坏习气。

参考文献

[1]张笑非, 张锦.二维造型基础, 2011, 2

[2]韩丹.将平面构成解读于服装设计之中, 2012, 10

“平面构成形式”之教学初探 篇5

平面构成主要运用点、线、面和律动, 结构严谨, 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感性并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设计上所需的形态, 并且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一定的平面空间中, 最终形成一幅丰富的画面。

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学会运用视觉的艺术语言, 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 了解造型观念, 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 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 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 活跃构思。平面构成的目的之一是创造美的形态。只有更好地理解形式美的规律, 掌握美的法则, 才能开拓设计思路。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 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 那么, 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 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 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 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理论, 时至今日, 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 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如果说美学的内涵中心是和谐的话, 那么由此派生的对称律则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平面构成的诸多法则, 如重复与发射,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等等, 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称律”。对此广义的理解为均衡的变化统一和由此产生的连续统觉等视觉形态和规律。

绘画作品讲究形式美, 同样, 形式美也是构成图案美的重要条件,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 (即组织形式———节奏变化的美、韵律展现的美、线面组合的美、动静产生的美等, 是根据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 , 诸如黑白构成的美、明暗形成的美、方向对比的美, 美的排列组合提炼而成的, 它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夸张和变形等手法, 使表现形式达到完美, 设计作品中富有美妙的节奏与韵律, 鲜明的艺术形象, 给人视觉是丰富的不同寻常的美。

在抽象图案设计教学中, 学生的感觉始终是愉悦的, 从前面的学生作品中就能体现他们的那种感觉, 他们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 使一张白纸产生无数奇妙的图形, 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动感, 增强视觉冲击力,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形式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体现, 其训练形式有以下六种。

1.重复构成形式 (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 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 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 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 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 但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 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 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 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 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重复的形态, 一般会形成整齐统一感, 运用大小、方向、正负形的变化 ,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头脑变得更灵活。

2.近似构成形式 (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 , 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 设计中, 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骨格与基本形变化不大的构成形式, 称为近似构成。近似构成的骨格可以重复或分条错开, 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变化体现的。基本形的近似变化, 可以用填格式, 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而取得。

3.渐变构成形式 (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 ,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渐变构成。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变动骨格的水平线、垂直线的疏密比例取得渐变效果。二是通过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规律、循序的无限变动 (如迁移、方向、大小、位置等变动) 而取得渐变效果。

若变化太快就会失去连贯性, 循序感就会消失; 变化太慢, 则会产生重复感, 缺少空间透视效果。因此利用具象图形、渐变骨骼、几何图形表现渐变要注意节奏的连续性、循序感, 也可利用图底转换。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由完整至残缺、由简单至复杂、由具象至抽象, 进而渐变成其他形象。如将河里的游鱼渐变成空中的飞鸟, 将三角渐变成。

4.发射构成形式 (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 , 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 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 称为发射构成。此种类的构成, 是骨格线和基本形用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及几种发射形式相叠而组成的。其中, 发射状骨格可以不纳入基本形而单独组成发射构成; 发射状基本形也可以不纳入发射骨格而自行组成较大单元的发射构成;此外, 还可以在发射骨格中依一定规律相间填色而组成发射构成。

实例制作步骤如图:

5.空间构成形式 (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 , 如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 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 重叠而形成的空间, 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 (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表现的) , 矛盾空间的构成 (错觉空间构成) :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 “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6. 特异构成形式是在有序的构成关系中有意违反秩序 , 使少数要素凸现出来, 破坏规律性, 并形成视觉焦点。是一种在众多有规律的图形中进行少数变异, 以突破某种规范性的构成形式。特异也称畸变, 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 特异的前提是对比, 它夹杂于规律之中, 是对规律的突破, 它因突出个别要素而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 特异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 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 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应该选择放在画面中较显著的位置, 形成视觉焦点, 使人惊讶。

特异在平面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特异方法, 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活动。例如: 特大、特小、突变、逆变等异常现象, 会达到刺激视觉的效果。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种色彩的特异现象, “鹤立鸡群”的“鹤”也是一种形象的特异现象。 (如图五、图六)

平面构成的研究领域非常广, 以上着重阐述了平面构成的六种形式。这些形式的练习对理解形式美法则, 运用形式美法则起到奠基作用, 基础扎实才能建造起宏伟大厦,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加强构成形式训练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谭晓山.设计艺术.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J].

[2]张琪, 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2.

[3]邢庆华.美与时代.论设计美学的本体价值[M].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6

基础美术是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构成、手绘表现等内容,这些都是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构成是基础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的核心,包含平面、色彩和立体三大构成形式。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设计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学习的专业主干课程———家居设计、办公设计、餐饮设计、娱乐设计等课程中有着较大地应用。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二、平面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仍然较差,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艺术素养偏低。整体上讲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信心不足,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教学环节之中,用计算机技术改革传统的手绘实践,可以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和专业要求,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采用任务驱动法,依托学案创设情境,设计有层次的教学任务,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终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面以《平面构成基本形式———近似构成》为例,进行如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课前做了两项教学准备

1. 课前向学生发放本次课的学习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和资料收集,并对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和安排有了认识。

2. 安排教学环境。

本次课的教学在配备电脑及网络的情境教学室进行。该教室仿真装饰公司的工作环境,教学时将学生带入到了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归属感。

(二)本次教学为4课时,分为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和总结评价这三个环节

1. 情境导入。

回顾上次课的知识点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收集的教学素材的汇报。通过素材展示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成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让学生的现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点评讲解,并与学生共同探究了近似构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学习任务。

我为学生设置了由简到繁,逐层深入的三个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并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

(1)任务一:电脑绘图。用电脑绘制简单一幅简单近似构成。选择文字作为基本形,在Photoshop中进行变化,得出满意的图形,形成近似构成。电脑软件能快速得到图形且效果直观,使学习的方式更为多样。而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解决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在学生基本都完成图形的绘制后,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互提修改意见。我还让学生在合作中更深入探究知识,在交流中进行灵感的碰撞。讨论结束后,学生根据讨论意见迅速进行图形修改后保存在电脑里上交。

从课堂反应看出学生对电脑绘图兴趣极浓,特别是一些造型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产生了信心,提高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我借助电脑软件,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团队精神,用极短的时间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掌握情况。

(2)任务二:草图设计。我先进行了2组简单的接龙游戏,并将学生分成2个竞赛小组。第一个内容是对我给出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画出该图形的近似图形后传给下一个学生,进行图形接龙,最终完成一幅近似构成。第二是由每组第一位学生设计基本图形后进行图形接龙。用时较短且富创意的一组获胜。这短短的10分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地活跃,这种小组协作的竞争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学习任务的变化性,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也快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游戏结束后,我针对学生在电脑绘图和接龙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点评和小结,然后与学生共同深入认识近似构成的基本形和骨骼。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认识,从而真正发挥了我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杜绝了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接下来,我布置草图设计的要求,在草稿纸上设计5-6幅近似构成小稿,要求基本形近似,特点要突出,设计要简洁、抽象、有创意。

(3)任务三:正稿绘制。正稿绘制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将所绘的设计草图转化为正稿之前,我先安排了作品赏析环节。我运用多媒体设备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优秀的近似构成作品,同时给出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业。与优秀作业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探究改进之法。同时,高年级学生的作业也能引起学生的竞争欲,激发学习热情。除了优秀作品欣赏外,我还向学生介绍重复构成在现代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难点,同时也能让所学知识更好地与专业相结合。

在平面构成中,实操训练是必不可缺的,因为它是教学效果的最直观体现。我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重辅导总结,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对基础差的学生,我进一步梳理知识,使其能正确完成任务;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则及时引导,使其产生了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认识中得到成长,在训练中获得提高,真正达成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标。

3. 总结评价。

在回顾本次教学情况后让学生填写自评和互评表。自评与互评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以学生发展为本,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4. 课后作业。

作业分为三块内容,一是继续完成近似构成的正稿绘制。这是因为一幅精美的构成作业是需要不断完善。二是用剪贴的方法运用近似构成的形式完成《平面构成》书的封面设计。此项作业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三是收集生活中优秀的近似构成形式的图片,完成构成资料册。资料册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学会以设计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好素材积累。

四、教学的反思

从学生的作业和综合测评表格中可以看出本次教学还是初见成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长时间的单调练习,多进行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得到肯定和认同,变厌学为乐学,提高绘画和品鉴水平。

(一)学案导学,体现以“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学案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它不仅有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学案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本次课设置的学案目标明确,内容清晰,和专业练习紧密并贴近生活,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究,带着兴趣学习,课前的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提高了艺术实践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多次的尝试,得出自己满意的图形。便捷的上色方式使一部分绘画基础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也能完成画面精致、整洁的作业。在固定的课堂时间里,用电脑代替手绘可以提高完成和修改速度,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与图形的设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突破工艺材料的局限。一个简单的命令就可以完成手绘所不能或很难完成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但是,计算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设计的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手绘方式。若一味追求电脑效果,将失去对形式美学的感悟和理解,难以提高造型能力和绘画水平。

五、结束语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行业在更新,认知在变化,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目前平面构成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我们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的良好的、和谐的教与学的教学环境,使平面构成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平面构成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玉梅.电脑辅助设计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07(23).

[2]李兰略.谈信息时代的平面构成教学[J].书画艺术,2010(2).

从平面构成到标志设计 篇7

关键词:平面构成,标志设计,平面设计,形式美法则

“构成”这一词最早出现在俄国,社会主义早期的俄国出现了构成派,然而斯大林上台后对这种前卫的艺术进行了残酷的打压,使之流亡到了德国,并且很快在德国生根发芽,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它的创立者格罗佩斯邀请全世界的艺术家、设计师、工匠来包豪斯构建起了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俄国的构成主义在这种情况来到包豪斯,为包豪斯的基础教学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形成了设计教育的雏形并影响了全球的设计教育体系。而构成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是我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中的平面构成又被称为所有设计的基础,它是具有共性的视觉设计语言,在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均有应用。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课题研究,是为了完善和创造更具现代感的设计表现形式,是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需要,它以全新的视觉造型观念,为艺术设计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形式。

现代艺术设计门类很多,标志设计是其中最为重要且最为基础的一种形式。它以特定的图形、色彩、文字,并加以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组合形式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它作为商品或者企业一种代表符号,必定要求简洁、鲜明、独特的个性以及特定的涵义和信息,以达到相互交流、传达信息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日俱增,给标志这一世界通用符号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点、线、面构成的抽象类标志,更具现代感和符号感

在标志表现形式中,具象表现有着很多表现上的优势,但却无法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与感觉,尤其是在标志这个方寸之地中更难以施展,这时就只有借助抽象的表现形式。抽象类标志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含义的,它是象形图形的抽象引申。抽象类标志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进行表现,因而标志图形具有深邃的抽象意义、象征意味和神秘感。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造时把表达对象固有特征的感觉抽象出来,然后用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来构成抽象图形,表达一种感觉和意念。这种标志往往更具强烈的现代感和符号感。如国际博览会标志,为了表达国际性这一设计的中心思想,设计师借助抽象图形进行结构演化,蓝色的底色上椭圆形由近向远、由大向小的变化,表现了宽广无边的宇宙空间,五个圆形寓意五大洲,圆与圆之间的连线暗示了合作与交流。这种标志形态虽然是抽象的,但特定的构成关系却给人以定向性联想,使人能立即领悟到标志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再如美术馆标志,“美术”这一概念既具体又抽象,若要具象的进行表现,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标志设计师的超人之处就在于能避开写实形态,独辟蹊径地采用抽象形态来进行表达。六条波动的色块既表现展示的空间,又似一幅幅动人的图画,更似一面面飘动的彩旗在庆祝一个美术展览在这里举行。还有好多成功的标志设计,如台湾味全食品公司、国际毛纺织组织、关西国际机场等等,都是运用了抽象点、线、面构成的几何类标志。

标志作为一种符号表现形式,是一种具象的抽象,要求图形语言表现上高度的概括,在众多现代标志设计中,那些以无机或有机的几何形体构成的抽象形态,有着更高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审美价值,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接受心理,因而更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是标志设计的有效手段

标志设计是一种浓缩的设计,它不仅是设计理念与构思的创意浓缩,而且也是设计本身直观表现上的视觉浓缩。不同的标志设计,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或抽象的表现,以最终达到准确地传递信息这一核心为目的。就其形式法则来说是一种概括的形式法则,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其总法则是变化与统一、即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最终使标志设计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简练、明确、统一、完美。

一个优秀的标志应当具备简洁易记、新颖独特、美观实用、通俗易懂的属性,在设计表现手段中也要求多样性共存。平面构成的造型法则作为标志设计的有效手段,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以一定的基本形态进行重复、渐变等形式上的变化组合,创造出一种具有新意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视觉形式,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视觉设计语言。平面构成研究的主题是基本形和基本形的排列形式,如何通过合理的骨骼将各种形态融合,成为研究的核心。而基本形的排列组织方式,也是标志设计的重要创作方法,这在很多的设计实例中都得到体现,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五环徽标,就是通过五种不同颜色圆环的环环相扣,代表五大洲的同胞团结起来为创造世界体育纪录而努力拼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徽标,也是由五个五星组成,它们在形式上采取了对称,视觉形态组织上运用平面构成中的重复单元规则排列,这种组织方式在标志设计中经常看到。同样属于平面构成范围的渐变格式在标志设计中也广为应用,利用特定的基本形,结合大小、颜色的变化、秩序化的进行安排,创造出稳定和谐极具魅力的标志形态。例如:德国CROWN啤酒的标志、美国微软、美国兰利集团的标志等等,均是利用渐变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布局。

标志设计中构造原理的单纯并不是指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它包括设计思维和设计形式两方面因素。现代标志是一种具有具象象征的特定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形式,在设计观念上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它以简练的形象准确的传达特定的信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我国的标志设计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原始雏形到封泥和印章,直到今天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已经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近代,随着平面设计的发展,标志设计的思维经历了多次演变,当前各种风格的标志设计理念,追溯到底都离不开构成艺术的积淀,在构成艺术充分发展的同时,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技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装饰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篇8

一、平面构成教学现状及问题

1、平面构成的教学现状

在新时代背景下, 在不同的教育思潮、观点及教学理论的浪潮中, 我国的平面构成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逐渐加大的教学背景下, 教师及学生对平面构成这样的基础性课程加大了重视程度, 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 使得我国当前的平面构成教学面临着诸多难题。平面构成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 是学生学号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平面构成也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 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下, 平面设计的概念外延不断扩大, 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也被引入课堂教学, 因此就对新时期的平面构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新时期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审美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 由外到内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深入了解。

2、当前平面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平面构成作为一个基础性课程,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当前的教学环节来看,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当前的平面构成教学主要是针对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讲解, 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深入研究,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显得相对陈旧, 缺乏新意, 对于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是通过方法引导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构图技能, 对于理论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教学方式重视不够;二是在教学中, 教师对课本的依赖性较大, 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拓;三是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的片面性,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主张用传统的手绘方式去完成平面构成的作业, 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平面构成的作业上, 一方面是对于电脑设计盲目崇拜, 忽视了学生手绘能力的锻炼。四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设计专业的认识较浅, 缺乏系统的专业认识;五是平面构成课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学科, 同时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 当前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脱离的问题。

二、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对平面构成的重视程度

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性课程,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构图能力和创造能力。世界万物是变化万千的, 各种物质形态又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平面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构图能力, 还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掌握形态创造和造型的方法。虽然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加强了对平面构成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但是就平面构成的教学现状来看, 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教师和学生在对平面构成的认识上还不够深入。因此, 需要加强对平面构成的重视程度, 将平面构成的理性特征和形式特征加以深入理解。在当前社会审美能力普遍提升的背景下, 平面构成设计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 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平面构成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针对刚入门的学生而言,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面构成的课程目的及课程性质, 从刚入门开始, 加强学生对平面构成的重视程度。

2、培养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当前变革平面构成教学现状的重要路径和目标,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 对平面构成的教学而言, 则是要培养学生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能力, 更好地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具体来说, 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教案设计方面,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的提出多元化的、多样性教案,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改变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重点,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小, 教学的适应性不强的现状;其次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多组织学生到户外或其他教育基地进行实习, 吸收不同的平面构成教育理念, 通过实践, 更好地体会平面构成教学的深刻内涵。另外, 要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些平面构成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在思想博弈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发散性思维, 将现实中具体的印象, 通过艺术再创造转化为抽象的平面构成元素。

3、人性化的平面构成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 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也使得整个教学更加人性化。平面构成教学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中也应该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的人性化发展。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突出人性化不仅是指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平面构成中学生的人性化意识, 换言之,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平面构成一方面要彰显艺术, 体现艺术的价值, 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其人文价值, 即从人的需求出发, 避免视觉污染和材料污染, 以一种更加绿色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进行平面构成设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教学发展为平面构成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面对社会与日俱增的审美要求, 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是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的平面构成专业作为整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 在培养学生构图能力、框架能力以及整体平面构成设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平面构成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新时期教学改革背景下, 要变革当前的平面构成教学现状, 就需要从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 一方面提高师资办学水平, 一方面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终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的设计师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红娟.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6) .

[2]陈可.形态构成学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 2011 (41) .

[3]张建军.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 2002.

[4]杨光宇.艺术设计教学中非具象能力的培养[N].美术报, 2000.

上一篇:“乌龙指”事件下一篇: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