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对话式教学法

2024-09-23

中职语文对话式教学法(共11篇)

中职语文对话式教学法 篇1

1“对话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1.1 目前中职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口语表达能力差,英语应用能力差。他们大多中考落榜,“被迫”选择就读职校,因此从心里上惧怕英语学习,更不主动开口说英语,厌学情绪重。而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提倡以教师为中心,近乎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即领读单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学生被动地记录着老师讲解的语法要点。这种“老师讲授,学生听记”的被动式英语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由于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缺少锻炼的机会,“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甚至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弊端”(教育部,2003年)。出现“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李岚清1996年6月28日,中南海外语教学座谈会)等明显问题。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学了十年八年,到头来还是似懂非懂,遇上说英语的外国人还是不能进行基本对话。

1.2 中职英语的课改新要求

就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课堂上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能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对话机制,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质,“对话式教学”这一模式应运而生。“对话式教学”就是在当前中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彰显了课堂教学中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它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合理地运用对话式教学这一模式有利于提高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

2“对话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话式教学”是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的一套较完整的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代表学者有克林伯格、巴西的弗莱雷、日本的木下百合子、我国的钟启泉、刘庆昌等。克林伯格提出:“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提出“对话式教学”理论,他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突出了教育过程应该是“双主体的活动,师生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钟启泉指出:“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的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达到互识共识,将显得更加重要。”刘庆昌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是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另外,建构主义主张:“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方式。”在以上学者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做了一个书面调查,学生在回答“你对英语课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时,不少学生希望“老师不要总是读课文,要多一些交流”、“多对话”、“多表演”,“多做游戏”、“常请一些外国人跟我们做交流”、“让几个班学生常在一起用英语交流”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正如以上学者所主张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对话”需求,希望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

3“对话式教学”的形式及其运用

3.1 对话式教学以师生合作、讨论、互助的方式进行

英语课堂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的以下a、b、c、d四种师生交往形式:

a.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

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一般;

c.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并鼓励学生间的交往,效果较好;

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

a和b显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c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d强调师生无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并组织所有学生进行双向或多项交流。一般认为,在进行知识点理解、单词和词组等基础知识传授时可用a和b形式;在简单句型练、会话练习时,宜用c形式;而在一定情景下灵活应用知识点和句型时,如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等,用d形式较好。

c和d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走向积极地沟通与合作,有沟通和合作必须有互助和交往,在师生的互动与交往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

3.2 对话式教学的应用

1)造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认真研究教材,设计任务,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新闻采访,面试应聘,小制作,还选用大量真实的来自生活的材料,如:标识,地图,广告,照片等,用投影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开展对话教学。例如在Unit 11《Our World—the Environment》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被毁的森林,拥挤的交通,污染的河流等图片,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因此学生更加积极的用英语来谈论如何保护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经常把对话课堂设在英语活动室内,甚至在学校花园里,教室里的桌椅位置也经常变换,排成圆形,扇形等,力求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高在上的感觉,有时我们还请外国人来到课堂内与学生交流,对话,互赠礼品,表达友谊,这一切都很好地营造了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热情。

2)抓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准备

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捕捉话题,如:我在教授“在饭店点菜的对话”时,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自己制作或带的道具:面包、牛奶、蔬菜、牛肉等开展点菜的对话,这样变枯燥为有趣,通过自主选择,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了一些常用的交际用语,既培养了能力,又丰富了想象。又如:我在教完了A Healthy Life的一篇对话后,最后设计了一个话题:How to make a man healthy?让学生积极讨论,因为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联系密切,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Sleep is good for our health.”有的说:“Playing games and taking a walk can make us healthy.”有的说:“Try to eat fresh food can be good for our health.”等等。另外老师在布置好任务后,要给学生留点时间,充分准备。老师应事先明确分工,分清角色,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如果是group work,教师要注意在分组时,适当考虑学生好差搭配,敢讲的和怕讲的搭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讲话。

3)变形式,启发学生大胆对话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话题,选定一种较适合的组织形式,常用的对话形式有pair work,group work,discussion,row work等,这些活动各有所长,我尝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在上对话课时,常用pair work。而在上阅读课时,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时就用到了group work。

4)换角色,跟踪学生对话过程

教师在对话教学全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不断变换角色,一是对话教学的组织者,负责组织和调动整个教学过程;二是对话活动的帮助者,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对话活动的监控者,听几组学生对话,并记录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一般不应打断学生的交流,对学生严重的语言错误应另安排时间处理;四是对话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的评论,会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他们与老师是平等的,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5)快反馈,展示学生对话结果

最后请几组同学展示活动成果,提供反馈信息,常常能使课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教师可让学生表演对话,交流观点,宣读作文,汇报结果,进行竞赛,必要时还可接受同学的提问。展示结束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运用阳性强化(心理学上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表扬表现突出、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简单点评活动的不足,纠正典型错误,不点某学生的名,以保护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4 对话教学中应注意到的几点问题

1)民主平等、相互信任是真正对话的前提。

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真正还学生以主动,把对话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从内心深处真正和学生进行对话,通过沟通、合作、交互、融洽,真正达到共存共生,共同激发的理想。

2)对话式教学方式可和其它教学方式同时运用。

对话式教学并不代表要包办所有课型,包办每一节新授课,在不同课型的课堂中可灵活穿插其它教学方法,或者说把它穿插在其它教学方法中,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福建省使用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以“激活—输入--有控制性的训练--适量输出--相对开放的语用活动”的教学流程,不仅语言地道,真实,贴近生活,而且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活动形式能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它是开展“对话式教学”比较理想的教材。

3)安排对话话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设计对话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太易又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达到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课堂效果。

5 结束语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教学本质上是学生高频率参与的教学,对话式教学为师生在课堂上实际运用英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供了展示与操练的舞台。对话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将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对话式教学已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为广大学生所喜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话正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理念,并将从教学艺术升华成为教学精神,或者说,教学原则。它不失为提高英语整体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7).

中职语文对话式教学法 篇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可以增长人的见解,可以增长人的智慧。而现在的语文阅读,大多还是延续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分解式阅读教学法。教师在台上将课文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把各部分的意思记在笔记本上,学生也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好一点的教师就是提出若干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展示答案,教师最后点评归纳,貌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了,实则还是在老师预设的授课思路下学习,学生还是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些都违背了阅读的精神,阅读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能受到感染,从而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升华。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而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仅仅是老师所讲的内容,或从书上划下的一些内容,自己没有什么可贵的见解。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一种让学生觉得亲切和亲近的教学方式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那就是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在我们学过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谈论自己的理想。在??话中,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也体现出来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氛围,然后慢慢诱导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谈各自的理想,自己坐在旁边,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或哂之,或与之,或叹息,或惋惜,他们之间不曾有等级上下关系,而是一种极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也正需要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和教师、同学讨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这种开放式、讨论式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对话式阅读教学。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好处

1.建构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学生在下面听写,至于学生能否理解是很少有人关心的。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总能听到教师这样的话语,“你的答案是错的”“你的答案有问题”“你的思路完全错了”等,这些指令性的语言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天性,使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总是欲言又止,望而却步。时间 久了,学生也就不再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师尊生卑的教学关系,而对话式教学恰好是打破了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坐在一起,坦诚地讨论交流,就像韩愈《师说》中说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平等是实现这些想法的前提。而对话式阅读教学就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新课改的实质。而对话式阅读教学却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实现主动。阅读中不只是接受作品中,情感得以升华。阅读教学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而非教师的能力。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或在教师的内容、事件,而是在对文章的阅读中让思维得以发展的指导下,得出自己的认知见解,不再是完全依靠教师。师生、生生在对话中,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相互碰撞和交流,又会引起学生的质疑。那么在质疑中,又会形成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对文章的理解又深入一层。这种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看法的机会,又得到了教师要对自己见解和体验的肯定和鼓励,阅读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话式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即使没有教师的引导,也没有同学的帮助,我们照样可以读懂文章,读出自己的见解。长期的对话式阅读训练使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快了,阅读范围更广了,阅读理解更深了,而且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逐渐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下课打打闹闹的人少了,读书的学生多了;位置上三五成群玩游戏的人少了,讨论问题的人多了;公共场所随意喧哗声少了,吟诗诵词声多了,阅读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语文课堂与“对话式”教学 篇3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老师及其他学生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

对话有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为此,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启发性。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探究性。对话的核心是探究,因此对话的主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课文,逐渐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使他们有话可说。

综合性。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话题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情感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学会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集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创造型人材。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语文学科实施“对话式”教学,更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在对话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让“对话式”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改革评价机制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结果,集中体现为“一卷定终生”,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话式”语文教学则认为:分数是不能完全覆盖整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流程的,教师一方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及其效益不能简单地根据学生一方的卷面分数做出最后的裁断,况且显性的分数指标也难以完整显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乃至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情况。因此,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刻板的评价标准,关注评价过程,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实现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这种全面完整的科学观,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走向更为广阔的创造性教学和发展的道路。

“对话式”语文教学,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闪烁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认识自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交流。■

刍议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篇4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对话是优秀课堂的一种本质体现。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 教育本身就具有对话性, 课堂教学的对话活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他不主张传统的课堂教学法, 因为那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向学生讲授知识,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提倡“对话式”教学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眼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来说, 通过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搜集有效的信息、了解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过程。”因此, 阅读教学并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的信息传递过程, 也不是学生个人的独立阅读行为, 而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使学生获得有效信息, 增进师生思想和心灵沟通的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是一个对话活动, 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对话双方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 还可以使双方在眼界上和理性认识上进行融合和碰撞。在这种对话式教学活动中, 对话主体有了灵魂的交流和交融, 互相敞开心扉, 彼此接纳。

一、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地阅读文本, 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 就很难和作者在思维上和心灵上产生共鸣, 就不能和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像《学记》中记载的那样:“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因此, 学生必须领悟到文本的真谛, 才能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 才能参透文章的真正意思。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 教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 丰富情感体验, 净化心灵, 开拓思维,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产生与众不同的思想, 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保持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现代教学理念指出, 教学是一种合作的艺术。在对话教学过程中, 沟通与合作是不能缺少的教学元素, 只有教和学的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才能使师生在精神和心灵上进行深入对话。

虽然对话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没有理解对话的含义, 他们认为对话是表现给他人看的东西, 而没有真正理解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真谛。其实,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艺术, 师生通过精神和心灵的沟通, 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与教师的观点和看法交融, 将个体的独立思考的成果浓缩成了集体的成果, 最终达成共识。因此, 在对话式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工作,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开拓思维, 并与文本进行广泛对话交流, 最终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使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懂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还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提高对话的艺术,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语文教育事业得到更快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 即师生对话具有民主性和平等性。倘若师生在对话交流中做不到民主与平等, 对话式阅读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民主与平等分为两个方面, 即知与情。从知的角度分析, 就是说教师只是比学生早接受知识而已, 并没有尊卑之别。从情的角度分析, 学生与教师都有着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 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 教师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 要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 而不是居高临下, 高高在上。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从本质上就拥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遵循民主、平等原则的基础上, 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 相信学生有能力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二是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偏袒哪一个学生, 也不能轻视忽略哪一个学生, 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综上可知, 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互合作,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民主与平等的原则, 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互合作,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民主与平等的原则, 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特点,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法,师生对话

参考文献

[1]林滨.高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1 (3) .

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探究 篇5

于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话式教学开始在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实践发展,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以及教育机制的客观制约,实践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生准备不足,对话教学难以有效展开

为了让对话式教学能够在课堂实践中有效进行,只有老师的充分准备是绝对不够的,对话的平等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学生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堂准备。但是,在如今大部分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语文课虽然一直都是应试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但其受重视程度却逐渐被弱化,很多老师、学生、家长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外语、数理化等科目上,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除了个别的兴趣使然,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以外是不会主动学习语文的。于是,所谓的复习、预习逐渐成为空谈,也就无所谓“课堂准备”了。语文的学习并非只是简单的课文阅读背诵,只有更多地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能在课堂上应对各种“对话教学”要求。因此,没有准备的对话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极其容易再度转化为以教师为主的“独白式教学”,需要时刻警惕。

二、流于形式,无效对话大量存在

由于“对话式教学”才兴起,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意识并没有完全的调动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使教学对话流于形式,无效对话大量存在。所谓无效对话,就是指那些表面看上去是对话,但实际空有形式,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内涵,它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没有思维上碰撞的火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部分老师在设计对话时,依旧是以自身为主宰,使对话形式流于虚假;部分教师盲目寻求课堂气氛,丧失了对话的控制引导,使对话逐渐失去目的性,失去意义;还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课堂对话仅仅是老师和优秀学生之间的对话,并没有面向全部的学生,对话教学成为一种失衡的状态。无效对话让对话式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无法产生实际意义,不仅不能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更是浪费了教学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定的策略来促进课堂中形成合理的对话模式,创造真正有效、高效的课堂对话。

1.转变姿态,促进师生形成正确的对话意识。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课堂教学形态,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的人性化发展趋向,它要求对话主体能够真正互相理解、互相交流,形成思想上和心灵上的碰撞与激发,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虚假对话”。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去参与对话,而学生也需要放下对老师的“盲目敬畏”与排斥,只有双方都能达成真正的信赖,才能形成和谐友好的对话教学氛围。

2.提升积极性,促进双方形成完善的对话准备。对话式教学在没有充分准备下是难以有效展开的。因此,在课堂之外,老师需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以动力促进学习准备,以准备完善教学对话。另一方面,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文化素养,除了完备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广泛的生活常识同样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语文科目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它的辐射性较广,如果只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知识,将难以应对学生深层次的对话需求,对话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

中学语文对话式教学的现实追问 篇6

一、文本解读:越丰富越好吗?

对话式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通过观照客体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课文文本的终极价值。

的确,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由于主体的这种差异性,文本解读的结论也千差万别。课堂上教师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文本解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然而,文本解读的答案是不是真的越丰富多样越好呢?事实并非如此,在尊重学生独特见解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教材文本的“原始意义”,无论读者再多,但文本的原始本意只有一点。“阿Q”就是“阿Q”,就是那个“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精神胜利”的阿Q,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不是“个性解放的先驱”,更不是什么“性压抑的象征”。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必然影响到对文本建构的参与程度,使得文本的“原始意义”面目全非,进而影响到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

二、讨论交流:繁华背后是什么?

对话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火”起来。因而热热闹闹的讨论交流成了许多课堂必不可少的法宝。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中,学生往往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两遍课文,然后把文本撂在一遍,课堂上,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大组交流,接着汇报一些读书感悟或问题。表面看上去,课堂非常热闹,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学生激烈的思维冲突。此时学生连句子都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自然不免言不及义,甚至谬误百出,哪还谈得上交流、领悟呢?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堂课下来,学生常常是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的活动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表面上的热闹损害的是教学内在的功能,遗失的却的是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和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未做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仍然是一潭死水,所以经常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在这样的课堂上,缺失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职责。

三、自主探究:接受性学习过时了吗?

对话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明显出现了把这些学习方式绝对化的倾向,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主动探索为学习最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对立起来,不管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一律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完全是一种误区。其实教学方式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多元、动态化的因素也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需要,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来说,接受式学习的地位和价值依然不可否定。

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补充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主要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追求自主探究,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违反对话式教学的“平等”原则。

对话式教学尽管突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记忆、模仿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会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探究式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

“对话式”语文教学策略浅述 篇7

阅读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问答行为的功能主要有: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第二,给学生提供某种线索,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第三,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第四,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对话式”问答行为的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学生也可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的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

那么,实施“对话式”问答行为有哪些具体策略呢?

1. 发问策略

教师在发问时必须做到问题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通常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从而保证所提问题的清晰。同时还要保证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有适当比例,并依照具体目的,合理安排低认知水平和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次序。如果教师想引导学生对某一观点加以深入理解,而学生一时处于想求通不得的思维状态,那么教师就可先提问一个高认知水平问题,明确方向,随后再提几个低认知水平问题,启发思维。如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让学生评点霍金的存在价值。学生一时语塞。于是我相机分解为:你最欣赏霍金的什么?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使合体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2. 候答策略

很多教师很多时候是自问自答。教师在发问之后,应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几秒钟,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语言的时间。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应耐心等候,将学生停止说话至教师开始说话之间的间歇保持在1—3秒。即使在教师叫答后(尤其是非自愿回答者),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至学生作出实质性回答;或请求帮助,或要求教师进一步解释所提问题本身,或直接说“不知道”。总之,教师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述与反思能力。

3. 理答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表现的反应行为称为理答。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策略也应有所差异。对于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首先要表示肯定。如,点头;说声“对”、“是的”;重复学生回答。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还是在“背答案”。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学生,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或对问题重新措辞。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可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如果明显是由于粗心或口误而造成回答错误,教师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对由于缺少相关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教师可依次采取探问、转问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以便学生正确回答。学生有了正确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向全体学生再次明确正确答案。

学生不回答是指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仍不能回答教师发问的情况。造成学生不回答的原因可能有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和心理恐惧等。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最后获得正确回答。如果问题模糊,学生茫然不知所问,则要改变提问方式,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学生怀有恐惧心理,则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职语文对话式教学法 篇8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要转变原本的阅读教学形式,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形成“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了丰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一、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才能展开对话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教师不是“皇上”,学生不是“臣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对话。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并且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参与对话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学习中我要求小组长组织讨论和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当旁观者,必须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教师也在小组学习中参与同学们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想法奇特,对文本的感受深刻。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他们从对话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执教《春》这篇课文,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形式,把春天的“草、花、风、雨、人”的独特美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朗读、评析、画画等形式来展示,通过阅读交流、画画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将美术课的线条、山水画等内容融入语文课堂,实现语文与美术的学科整合。同时,学生自己从中选择一幅图画,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共同努力,走进文本,才能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钻研文本,把文本读懂、读透,与文本形成对话,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如果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怎么进行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资本。要反复地研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特别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同时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既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同时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资本。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我先钻研教材,了解作者、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了解形成这样的气候的原因等内容,对文本的语言也做了细细的品味。之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感知课文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讲讲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初步感受。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感受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再试着把自己脑海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这样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从而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激励学生对话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预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牵着学生走,问题和答案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重要的特性是“生成性”,在对话过程中会生成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答案。我们知道课堂上可能发生的这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共同对文本内容进行对话时,课堂可能有“意外”、有“杂音”,教师要学会倾听,要欣赏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鼓励他们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在仔细阅读文本之后,同学们讨论非常积极,都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谈自己的感受时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一生说:“这篇文章太美了,几次描写彩虹是一种美,牺牲一半老斑羚是一种壮烈美”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是与文本对话中生成的,于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再次进行与文本对话。有同学说:“镰刀头羊的组织能力是一种艺术美”“年轻的一半斑羚最后存活下来,生命的存在也是一种美”此时,同学们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进一步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情境的构建 篇9

一、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 这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与自己一样, 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要用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再适时加以鼓励引导, 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心境, 让学生在这种实践中品味作品。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 有的学生觉得文章中祥林嫂的一些行为很搞笑、很傻, 比如“捐门槛”“到阴曹地府会被锯成两半, 分给两个丈夫”。作为老师, 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 也不要觉得鲁迅的作品在学生看来晦涩难懂, 就一股脑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时候, 不要把自己与作品割裂开来, 要把自己想象成祥林嫂, 走进她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世界。让学生试着想象, 一个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劳动妇女, 一个脑子里装满“三从四德”的妇人, 在生活突遭变故的时候她心里想的会是什么, 又会选择如何去做呢?

二、师生对话, 问得恰当

“问答式”教学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常见形式, 西方的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有比较典型的问答式师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不能流于表面的形式, 而要重视内在的交流沟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只有形式而没有价值的师生对话, 这种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问:“《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果换成“课文写了几幅秋景图, 请同学们找出来, 并试着起个小标题。”这就明确很多, 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去找寻答案, 解开疑惑。

三、生生对话, 合作学习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 古人早已有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新教材投入使用后, 发现我们的语文课本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其中一个口语交际———协商的教学中, 我带领学生梳理完知识要点后, 便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讨论课后习题“你路过一个报刊亭, 想买一份《晚报》, 但你身上没有零钱, 报刊亭也没零钱, 你如何通过协商的办法得到晚报?”每组在20分钟内写一个协商过程。批阅时发现有两组比较好的协商过程:一组设计“我”的身份是一个学营销的学生, 他提出帮老板卖报纸, 条件是老板送一份报纸和杂志;另一组是以20元换取价值19.5元杂志和晚报一份。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 一切问题在生生对话中解决, 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重要知识点也在对话中被凸显, 学生学习效果颇佳。

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新课程实施视野下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凭借各自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等,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确诠释。

二、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交流与对话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教师去“讲”,教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向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

三、完成“对话”教学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都要尊重和理解,并且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意见是有价值的。

2.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对此“没有兴趣”;等等。这些不合适的话题,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教师要想办法去激励。

3.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在主体性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等。只有对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可能课堂中会出现喧闹,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教学,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也要格外留心,要根据各种情况做出相应的引导和启发。

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 篇11

1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1.1 我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解

所谓体验, 就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所引起的内在感受、体味或对亲身经历的唤起。而所谓阅读体验, 包括“阅读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阅读”, 二者的目标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思维发展, 实现学生的成长,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1.2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 体验式阅读教学使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既是对语文知识体验的升华, 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跟语文知识的关系、自己对获得语文知识后的快感、成就感以及语文学习教育、语文知识价值、语文阅读价值。学生当然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 甚至产生出一种专注与兴趣, 从而努力学习语文, 喜爱阅读, 为未来走向职业岗位, 打下爱好阅读、注重语文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

2) 体验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适应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特定情境, 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 恰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 中职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途径方法有多种, 诸如阅读情境创设、阅读互动实践等等体验形式。我着重谈一谈三大常用的途径和方法。

2.1 阅读情境创设体验

阅读情境创设就是创设阅读情境。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进一步传授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 传授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要提高其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的阅读分析等比较枯燥, 其情感体验差,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而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文学中的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学生对这些文字要想获得较确切的领悟感受, 就必须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特定的审美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也才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的美, 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因此, 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创设浓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观察、音乐感受、语言激励等可以创设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比如我教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 就曾运用多媒体展现无数打工者离开家乡南去北往的镜头, 让学生体验离家的乡愁, 并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 让学生体验打工者思乡的感受, 加之我根据学生从四面八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住读的思亲思友情况, 这样创设情境, 很快激活了学生对思亲、思乡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顺势引入这首古诗,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诗人李白行走天下春夜闻笛而产生的情感, 而且我还告诉学生, 李白的家乡就在离我们什邡市不远的江油, 他写这首诗是他离开江油走出三峡北上洛阳后写的, 那时没有电话和通讯, 他怎不思乡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情感的体验创设氛围, 使学生很乐意接受我传授的知识, 并积极配合我的指导进行诵读, 主动地探求、创新这首古诗的意境,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进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我由此体会到, 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想象来理解的形象性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工具, 是可以感知的, 要使学生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 以使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在阅读中进一步体验。

2.2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主要以问题为轴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读书, 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 多向交流, 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 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唤起认同, 触动联想, 产生争议, 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 通过师生互动, 体验阅读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 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没有错, 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 一起参与讨论, 谈我的看法, 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 与我进行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通过师生争论, 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 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 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 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 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 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 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 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 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 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 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 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 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 通过生生互动, 体验协作探究。

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 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 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 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 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 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 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 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 干扰讨论的, 经组长提醒, 小组成员接受管理, 纪律良好的小组, 可加团体形象分。

2.3 设计语文阅读积累体验

我把完成语文阅读积累笔记的作为学生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对积累本的检查评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比如把积累本设计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种样式,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记录和阅读心得写作任务, 并进行定期检查, 以之作为阅读交流的主要载体。

上一篇:汽车贴膜下一篇:防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