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工程管理

2024-09-24

伪装工程管理(共7篇)

伪装工程管理 篇1

博弈论 (Game Theory) 发展至今, 已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博弈理论的提出始于1944年出版的《博弈理论与行为》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Behavior) 一书, 它是John Von Neumann、Oscar Morgenstern等人合作研究的成果[1]。一直以来博弈论在管理学研究中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所以将博弈理论在伪装工程管理研究中加以运用是十分科学的。

伪装工程管理是我军一项重要的军事活动, 参与单位包括军队院校、科研院所、施工单位以及使用维护单位等, 是多组织、多属性、多目标群体间的合作[2]。因此, 从军事利益角度考虑, 伪装工程的管理过程属于一类较为复杂的博弈, 参与合作的各个组织之间既存在着共同的军事利益, 又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 合作的达成与合作的运行方式均是合作方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一、Y-D Law理论基础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 导致对信息的获取受到一定阻碍。管理力度与产品创造设计之间的关系, 至今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很难做出清晰的判定, 最为可信的观点是由Robert M. Yerkes和John Dillingham Dodson等人于1908年利用Y-D法则 (Y-D Law) 提出的U形模型。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 被管理者的创造能力和情感压力之间存在一个U形关系[3], 如图1所示。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 被管理者的创造能力与精神压力之间, 并非存在着单调线性关系, 而是更为接近于指数关系。与此同时, 近年来国外科学家又通过大量试验, 证明了情感压力主要受管理者管理力度影响, 作用效果为被管理者的感知工作量 (Workload) , 在与个体情感承受能力 (Affect) 、知识 (Knowledge) 和技能 (Skills) 等综合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工作压力, 也就是情感压力 (Mental Stress) 。在受多因素影响的情感压力 (Mental Stress) 作用下, 管理力度将以非线性动态设计与情感压力-创造力关系控制模型[4] (Nonlinear Design Dynamics and Mental Stress-Creativity Relation) , 如下式所述:

直接作用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本文研究内容而言, 即是工程伪装效果[5]。工程伪装效果的好坏将随被管理者受到情感压力的波动在小范围空间内发生不规则变化。因此, 对于伪装效果与管理力度关系的量化, 可将其变化数值以即定区间作为控制范围开展研究。

二、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对于一个伪装工程而言, 合理的管理力度会产生优良的伪装效果, 而不合理的管理力度则会影响伪装效果。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那么另一方面则很难得到保证。过于严格的管理将会使人员精神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工作出发点产生转变, 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丧失, 这一变化将直接导致返工率的增加, 拖延了工期, 造成伪装效果不可逆转性的降低, 甚至使工程暴露;如果是通过降低伪装管理力度, 提高各参建部门的积极性, 以寻求更高的管理能力, 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会得到显著效果, 但是超出这一范围则反而会对伪装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寻求一个最为合理的伪装管理力度, 才是提高当前伪装工程管理能力的关键。通过管理力度与情感压力的作用关系和大量试验数据统计, 可以将Y-D Law模型转化为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作用关系曲线[4,5,6], 如图2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当上层管理部门要求工程伪装效果提升时, 决策部门对基层单位的管理力度应随之提高, 但当管理力度达到某一峰值p时, 其对伪装效果的影响反而会有所下降, 并在接近p2点时保持平稳不变;当决策部门适当放宽管理力度时, 基层参建单位会酌情考虑采取一定的创新方法, 尽力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伪装效果也因此会有所提升, 但当管理力度减小到p1点时, 伪装效果也同时会下降到某一临界值e1, 此时决策部门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调节管理力度, 那么伪装效果将持续下降, 直至工程暴露。综上所述, 伪装管理力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达到最佳的伪装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的区间临界值, 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基于区间博弈的管理效果协调控制模型

(一) 区间博弈模型的建立

要想用精确的数值对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之间的关系加以描述, 难度较大, 因此这里尝试使用区间数的形式来建立博弈模型以弥补研究与现实之间的偏差, 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设由管理力度和伪装效果构成的博弈收益矩阵为B () , 由此可将两者之间的博弈问题称为区间博弈问题, 表示为G () ={P, E, B () }, 其中P ={p1, p2, …, pn}表示管理力度的备选策略集, E表示伪装效果的备选策略集, 而B () 为博弈双方预先使用区间数表达形式表示的收益矩阵。

(二) 最优策略解

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之间的博弈是在确保伪装效果的前提下, 通过对现有管理政策采取适当放宽或收紧的调节措施, 求解博弈区间矩阵的最优策略值, 从而获得管理与效果间的最优协调控制方案。下文给出区间博弈最优策略解的求解方法。

已知给定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的博弈区间矩阵为G () ={P, E, B () }, 其中P ={p1, p2, …, pn}为管理力度的策略集, E ={e1, e2, …, en}为伪装效果的策略集, 为事先给出的区间博弈收益矩阵。如果存在某一策略αi和βi构成的博弈局势 (pi, ei) 能够满足, 那么则称 (pi, ei) 为G () ={P, E, B () }的博弈最优解, 而pi和ei则分别称为伪装效果和管理力度的最优策略解。

为求解工程伪装效果和管理力度博弈的最优策略解, 首先要根据现有研究结论, 完成以下假设:

①假设伪装效果的策略集包含优、良、合格三个备选策略, 并分别用 (90, 100]、 (80, 90]、 (70, 70]进行量化描述。

②引入工程伪装效果保证率的概念。工程伪装效果保证率, 是指确保工程伪装效果达到某一标准值的可靠程度。假设现行伪装管理力度为1, 当管理力度在0.8~0.9和1~1.1之间变化时, 工程伪装效果达到合格标准的保证率为100%;当管理力度在0.9~1之间变化时, 伪装效果达到优秀标准的保证率为100%。此时, 用百分比表示管理力度, 可得到管理力度的备选策略分别为 (80%, 90%]、 (90%, 100%]、 (100%, 110%]。

③通过经验数据统计, 并根据管理力度和伪装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如下:当伪装效果的合格保证率在100%时, 管理力度每上升0.1, 则优秀保证率下降5%~10%;当管理力度每下降0.1, 则优秀保证率上升5%~10%[4,5]。

现通过区间博弈矩阵求解最优策略解, 具体见表1所示。

根据最优策略解的求解方法可得到该博弈的最优收益值为[87.48, 108], 也就是说当管理力度在区间在[90%, 100%]变化时, 工程伪装效果最佳, 博弈双方的收益最大。

四、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现阶段我军伪装工程管理体系中, 管理者一味增大伪装管理力度, 对工程伪装效果并不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从伪装管理力度与伪装效果之间的博弈关系中可以看出, 当博弈双方达到某一特定的临界值后, 伪装效果反而会随伪装管理力度的增大递减, 也就是说, 我军现行的伪装工程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伪装工程而言, 虽然在开工前已经明确了工程的重要性, 并同时加大了管理力度, 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各参建单位在过高的伪装管理力度控制下, 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而采取“各自为政, 各搞一套”的措施响应, 导致各单位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严重缺失。而伪装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串联形成系统运行的链条, 这就要求节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融合、相互包容作用效果。因此, 在伪装工程管理中, 有必要引入一种更为先进的伪装工程管理方法, 以确保伪装设计方案可用、伪装技术研发实用、伪装施工落实和伪装维护统一。

参考文献

[1]罗云峰.博弈论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都, 潘玉龙, 安瑞楠.TOPSIS理论在国防工程伪装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储运, 2015 (1) :164~166.

[3]Yerkes R M, Dodson J D.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J].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1908, 18 (5) :459~482.

[4]Nguyen T A, Zeng Y.Effect of Stress and Effort on Self~rated Reports i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esign Activitie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16:1~14.

[5]Nguyen T A, Zeng Y.A Theoretical Model of Design Creativity:Nonlinear Design Dynamics and Mental Stress~Creativity Relation[J].Journal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Process Science, 2012, 16 (3) :65~88.

[6]Tang Y, Zeng Y.Quantifying Designer’s Mental Stress in the Conceptual Design Process Using Kinesics Study[J].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2009.

伪装工程管理 篇2

1.TOPSIS决策模型

对于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介绍TOPSIS决策模型及其应用方法。

(1)建立决策矩阵A。

其中aij表示第i个伪装方案的第j个决策指标的评价值,

i =1, 2,…, n ; j =1, 2,…, m 。

(4)确定加权决策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正理想解为

负理想解为

其中,J为效益型指标,J’为成本型指标。

(5)计算指标值与理想解之间的距离

到正理想解距离:

到负理想解距离:

(6)计算相对贴近度指数

(7)判断方案排序。根据贴近度指数计算式可以知道,Ci ∈[0,1],当方案越接近于正理想解,则Ci值越接近于1。

2.工程伪装决策实例

为了测试该决策方法的有效性,使用某国防工程伪装实例进行研究说明。该工程建设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背景环境以南方丘陵地貌为主,气温随季节变化不明显,植被四季常青,属二类伪装工程。

2.1建立决策指标体系

根据伪装决策影响因素,建立伪装决策指标体系可分为三层,主要是以可见光亮度对比、红外辐射温差、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差进行综合考虑,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伪装决策指标体系

2.2指标计算和预处理

在进行工程伪装决策前,应首先对工程伪装决策指标进行计算和相应数据的采集,按照伪装决策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可见光亮度对比、红外辐射温差、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差进行计算,具体方法如下:

2.2.1可见光亮度对比C可表示如下:

2.2.3雷达后向散射系数σ0计算方法为:

其中:Pr为散射计接收功率测量值,R为散射计到背景的距离,Pt为散射计发射功率,G为天线增益,λ为散射计工作波长,A为天线波束截取的照射面积。

2.2.4决策矩阵预处理

根据以上对决策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得到工程伪装决策指标评价情况,如下表1所示。

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评价矩阵如下所示:

考虑到该工程地处南方丘陵地带,季节变化对背景环境影响不大,并且工程建设期间未出现明显的暴露特征。认为可见光、红外、雷达伪装效果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各项决策指标权重相等,取值为1。则根据加权决策矩阵构造方法有

2.3TOPSIS伪装决策

根据加权决策指标理想解确定方法,可得正、负理想解分别为:

X+=(0.19, 0.29, 0.21), X-=(0.58,0.59,0.63)

再根据TOPSIS决策计算方法和相对贴近度排序原则,得到各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相对贴近度指数及伪装方案的排序,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

伪装工程管理 篇3

一、塑造多元形象,触动真情实感

首先,作为电视剧的灵魂,优秀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还会使剧情更有魅力。电视剧《伪装者》中的人物形象多元且搏人眼球,在人物选择上导演分别选用颜值较高三人组:大哥明楼,管家明诚,三弟明台分别由靳东,王凯,胡歌饰演,使谍战剧主角年龄成功的实现由“年长者”向“年轻化”过渡,这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粉丝群体。同时,这些人物的服装造型也颇费功夫,如明楼的风衣,已经成为标配,还显示出明楼的大哥风范。而剧中的汽车、老宅、街道也都体现出“老上海”的味道。

其次,人物身份的多重伪装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人物身份或深或浅,明家的每个人都有两重以上的身份设定。大哥明楼原型为中共史上罕见的“五种身份”的特工袁殊,在剧中他具有三重身份,不仅是汪伪政府要员,还是军统特工“毒蛇”,更是中共地下党的一员。他身居要职,在日本间谍的眼线下潜伏工作,甚至还要与汪伪“76号”间谍机构的蛇蝎美人汪曼春谈情说爱。不仅如此,明楼还兼顾军统和地下党的情报工作。他的每一次计划,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所以他一直在情义与国家大爱中纠缠。大姐明镜和弟弟明台也分别由两重身份,他们各自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断变化,来完成各自身上肩负的任务与使命。这种多维度,多角色的谍战格局使电视剧由浅到深,层层递进。

再次,《伪装者》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独具特色。电视剧一方面继承了小说、戏剧、电影关于人物功能的理念以及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电视剧的人物拥有其创作生态环境所决定的特点。(1)《伪装者》中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各司其职,在不同的阵营中彼此叠加,相互作用。剧中主角明台这一角色的塑造侧重于扁平化,他天资聪颖,性格直率,尤其突出的是他身上正直的品格。桀骜不逊的他在去港大求学的路上被军统特工要员王天风相中,成为特工“毒蝎”,而在之后的情节中,每次行动虽然都成功了,但因为他善良的作风,导致了其作事风格总与上级命令要求不一置,这也是他最终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原因所在。相比明台,明楼人物性格呈现圆形化特点,圆形化的人物总是被赋予一种神秘与迷人的气质,吸引受众去接近人物内心,满足受众强烈的欲望和好奇心。明楼一出场就给人以贵公子之感,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特别是当他的层层身份逐渐展现出时,他的内心得到多元化展现,特别是在面对国与家的难以抉择这种复杂的矛盾时,这一角色变得更加立体化。

除此之外,剧中的几位配角也都个性饱满,丝毫不逊于主角。军统特工于曼丽身世极具传奇和神秘色彩;而反派女一号汪曼春心狠手辣,一方面虐遍明家姐弟,另一方面又深爱明楼;贼头贼脑的梁仲春却有着一个中国人的心;孤独冷漠的桂姨也都为本剧提供了不少看点。在整部戏中,人物没有绝对的正与恶,反而更多是一种强者对强者的人物对抗,受众看起来也就感觉很精彩。

二、凝练巧妙叙事,引发受众共鸣

《伪装者》巧妙地将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进行跨时空连接。一方面,谍战剧所展现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与现在的时空相比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距离感,吸引受众想去了解那段过去发生的故事;另一方面,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带入到那段已经过去的历史之中,并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将现代的主观意识形态带入到剧中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中去。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2)多角度叙事往往比单一叙事更富有表现力。以往很多谍战剧都是单一线性叙事,而在《伪装者》采用多层叙事,其中的故事的发展是通过粉碎计划、狩猎计划、死间计划、丧钟计划等多重计划来展开的,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小计划,这些计划之间也是彼此关联。例如,由王天风策划的死间计划贯穿全片,在明台加入军统后正式启动;而狩猎计划是因为明诚捡起明台行动过程中遗留下的手表这一幕被南田科长看到才实施的。每个计划的主要针对者也不同,粉碎计划是明台回到上海后的首件奇功,狩猎计划的虽然是由明台进行的,但是明楼却站在全知的视点,这种多角度的安排能使受众全面了解剧情,并增强观看欲望。

相较于其他剧种,谍战剧的悬念和冲突也是其叙事中的主要手段。恰当的悬念能够带动受众的紧张情绪。《伪装者》大到情节设计,小到细节处理都给人以悬念重重之感。比如在明楼以“毒蛇”的名义命令明台刺杀明楼时,虽然其真实目的是为了铲除南田科长,但是明台却以为要杀害哥哥而内心矛盾,此时受众虽然明白并不是杀害明楼,但对该计划也并不清楚,因此对于明台的举动充满紧张感。情节的不断推进实则也使冲突不断发展,而种种冲突背后蕴含的则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性格,经历与处事原则。剧中最精彩的冲突桥段之一当属明台,明诚,明楼三人在客厅互相拿枪指着对方了,三个人你争我抢的台词对白,拿枪指着彼此的动作则将明家三兄弟之间相爱相杀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加强冲突,导演还特别选择特写镜头,将冲突扩大化,而正是这场戏使兄弟之前的矛盾关系得到缓和。

三、展现家国情怀,符合主流观念

如今,谍战剧通过一些革命象征符码和文化意象体系去建构受众所需要的幻象世界,其中融合了家国叙事、革命伦理与精神信仰的多重变奏。它以一种大众狂欢的姿态建构革命历史与民族想象的美好图景,对当代社会秩序与结构进行重新反思,在历史的追忆和现实的对比中带给受众革命胜利后的幸福和满足。(3)而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一定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具表现“个人——家庭——社会”全景式、立体化的关系图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伪装者》则完成了一次从“以国为家”向“家”“国”结合的冒险,构建了一种浓重而又成熟的家国情怀。剧中在明台被王天风掳走当特务时,明楼说:“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可以去死,我的兄弟不能?”明楼对明台“先有国后有家”的教育等许多细节都将家国联系在一起。在面对家国问题时,自我内心的一种拷问以及在国难面前愿意奔赴前线,却不愿意亲人赴死的矛盾情怀多次展现。的确,在面对国家大义时,割舍下手足之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最后矛盾在明楼坚定的信仰,明台由一个爱国者转变为抗日者的情境中得到解答。这种将家国放在一起思考的设置在近几年的谍战剧中无疑是一种创新。

作为融合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历史剧、悬疑剧等多种类型剧种的谍战剧,其中必不可少的当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而主流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代表着其文化发展的方向。(4)《伪装者》则较为成功地弘扬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一点体现在剧中大篇幅对亲情的展现上,明楼对大姐的尊敬与关心、对明台的严格与爱护;明镜对明楼的信任、对明台的宠溺;明台对姐姐兄长的依赖等等这一系列温和内敛、富有磁性的爱。这样的安排符合我们当下所倡导的家庭之间长幼有序,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这种浓浓的兄弟情就是剧中紧张氛围的避风港湾,四姐弟的家国情怀也是建立在家庭之上对国家的爱。

相比亲情,剧中对爱情的刻画虽然比重较少,但却很有新意。当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在表现爱情时为了更有戏剧冲突而设置第三者,婚外情等等,并将爱情与金钱、权力扯上关系,使美好的爱情变得过于复杂。而在《伪装者》中,明台和陈锦云的爱情为谍影重重,悬念多变的谍战戏中增加了一道充满诗意的风景。剧中两个人因身份的差异以及性格,职业的反差而以伪装的身份面对彼此,与真实的自我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一次次任务中巧合相遇后,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剧中也只有这段爱情是不伪装的。这样的爱情表现更加纯粹,更加真实,受众也会不由自主地被这样的爱情吸引,体会美好的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另外,王天风和明台的师生情谊也是耐人寻味的。从两人第一次在飞机相识,到明台在军统部队训练,再到死间计划明台亲手杀死王天风,师生两人的深厚情谊也得到了体现。如明台离开部队时,两人告别时王天风送明台手表的细节,将师生两人难舍之情和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明台在王天风亲自安排下亲手杀死王天风的那个片段以及后来明台明白该计划的全过程后的表现,则进一步加深了战争中的师生情谊的弥足珍贵。

由此可见,《伪装者》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传递作品主流价值观时采用时尚新颖的包装模式来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还在于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将爱情、亲情、师生情的情感纠葛和戏剧冲突融合,更在于其从真实的历史中寻找人内心真正的情感,把人回归到真实的层面上以情动人,而这些也是今后谍战剧创作中应该去努力学习并需要突破之处。

注释

1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96.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8.

3李城,欧阳宏生.21世纪中国谍战剧的文化生成[J].现代传播,2013(1).

色彩与军事伪装 篇4

人们开始使用色彩来进行军事伪装是受了大自然中动物的启发。凶猛的动物身上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相一致, 是为了隐蔽自己的行动, 以便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北极熊长年累月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捕食, 为使海豹、鱼类等动物不易发现它, 身上长满白毛, 与冰雪颜色保持一致;猎豹长期生活在草原和丛林, 身上有淡黄色的黑圆豹花, 同草丛地面的颜色一致, 被它猎守的动物很难发现它;狮子栖息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 身上的毛通常呈黄褐色, 同地面颜色差不多, 狩猎时, 其他动物无法提前发现它;蟒蛇生活在森林中, 体色黑, 有云状斑纹, 背面有一条黄褐斑, 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状纹, 当它躺在地上时, 好像一条大树根缠绕在大树上, 不容易引起小动物的注意, 猎物总是自动送到嘴边。弱小的动物身上也都有一种天然保护色, 使自己免遭凶猛动物的伤害。一只栖息花朵上的蝴蝶, 看上去很像一个花瓣;生活在草丛中的蚱蜢, 具有草绿色的外表;被称作“变色龙”的四脚蛇, 皮下有多种色素块, 能随着环境、季节的改变而变化身上的颜色, 使自己身上的色彩始终与环境协调一致, 以躲避外敌的袭击。动物身体的色彩, 在动物学中叫做保护色, 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所以人们也开始研究使用什么颜色才不易不被敌人发现。

最初在作战中, 人们将树枝或绿草铺在坦克、大炮、汽车、工事上, 以隐蔽各种军事目标, 以起到伪装的作用。而第一个使用迷彩伪装的国家是法国。巴黎肖像画家谢沃拉是对大炮进行迷彩伪装试验的第一人。随后, 一些法国画家开始步其后尘,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在伪装大型火炮方面。1915年, 英国开始使用迷彩伪装。最初的迷彩是在大型火炮上描绘图案, 或用已经着色的防水油布或网子遮盖。为了让武器和背景尽量融合, 最初选择的是绿色或者棕色, 但是很快发现, 如果把黑色或其他深色涂在浅色的旁边, 那么从高空俯视时, 武器的形状就会变得模糊——这就是迷彩图案的由来。当空中侦察由人眼目视转变为黑白照片拍摄时, 反差和形状就比颜色更重要了。迷彩制作可以运用各种亮色进行创作。只要用各种随意形状的深色和浅色涂在大炮上, 就可模糊大炮原有的形状。从1916年开始, 连坦克也涂上了色彩明亮的伪装图案。

很多图案都是由英国皇家美术院的艺术家专门绘制的。他们的设计随即交给一名领班, 由其负责将这些图案按比例放大, 供真实物体使用。这种迷彩使用的大部分颜料就是黑、白、蓝、绿, 有些是原色, 有些是混合在一起的。在确定了一艘舰船的设计后, 垂直线是需要尽量避免的。斜线、曲线和条纹是至今为止最好的选择, 并能产生最大的扭曲效果。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 美、英盟军在战役准备阶段, 采取建立无线电网, 虚设大部队营地, 设置假目标, 实施佯动, 利用电子装备器材模拟大型登陆舰队和机群等一系列伪装设施, 欺骗迷惑了德军, 保障了战役准备的隐蔽性和登陆作战的突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仿生学的发展, 人们对模仿动物颜色进行伪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研究迷彩伪装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最早的迷彩伪装为3色图案, 继而美国等国家发明了4色迷彩服, 后来世界各国先后研制成功了6色迷彩服。目前, 世界许多国家已将坦克、飞机、舰艇、运输车辆等装备, 由原来只涂1种颜色发展为涂三四种颜色, 甚至涂成五六种不定形的斑点, 变成光怪陆离的“花坦克”“花飞机”“花汽车”“花舰艇”。这样的迷彩伪装, 使得飞机、大炮、坦克等活动时, 总会有一部分斑点与自然环境相一致, 使敌方难以发现这些武器装备的真面目。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成功的运用军事伪装,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对伊拉克连续38天的空袭中, 被摧毁的伊军指挥中枢、导弹发射架、机场、坦克等有80%是假目标。美国人也承认有70%炸弹未命中目标。其实, 最多损坏了伊拉克军力的20%。这是伊拉克长期重视和精心实施军事伪装的结果。

浅谈左手伪装笔迹 篇5

一、左右手笔迹形成差异的原因

1) 书写技能习惯是在左侧半球形成的;2) 左手书写的神经传导通路加长;3) 左手的运动功能同文字的书写规则不相适应;4) 左手书写缺乏训练。

二、左手伪装笔迹的检验及特点

左手伪装笔迹是指习惯于右手书写的人, 为掩盖其真实笔迹而故意改用左手执笔书写的笔迹。由于左手书写的生理机制不同于右手, 且左手书写活动与书写规则不适应, 故其形成的笔迹与右手笔迹存在较大的差异。检验时要准确把握左手伪装笔迹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科学地进行检验。左手伪装笔迹书写时, 由于书写动作形成的生理、心理因素被改变, 同时也使书写动作的质量降低。三、左手书写笔迹及其特征

使用右手书写是大多数人的书写习惯, 如果书写人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临时改用左手书写时, 就会形成左手伪装笔迹。这种伪装笔迹会使其原有笔迹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 出现许多平时右手书写时没有的新特征。

1) 横画左高右低, 横行书写时字行向右下方倾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左手书写的运动支点与右手不同, 且成对称性, 自左而右书写的书写规则对于左手来说是由近及远的运动, 越远越费力, 书写的控制也越来越差。所以用左手书写的横画易出现左高右低, 字行向右下倾斜的现象。

2) 易出现反起笔、反字或字的结构左右颠倒。人的书写活动是在大脑统一调节支配下进行的, 大脑左右两半球结构相同且相互对称。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 同时指令可使双手作相向或相背运动。书写人要调整右手的运动形式, 就必须将左右手的书写指令进行相向的倒译, 但是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因此, 左手字迹中易出现反字、反起笔或字的左右颠倒的现象。

3) 书写的熟练程度显著降低, 运笔呆板, 起、收笔常出现拖笔及细小的反射勾, 转折生硬, 笔画抖动不流畅, 有时会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

4) 笔画间、偏旁间搭配不准, 结构松散, 常伴有笔画重叠现象, 起收笔出现拖笔动作。

5) 字的间隔不均匀、大小不等, 笔画多的字容易写大。

改用左手书写后的笔迹虽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但右手书写的动力定型仍然在起作用, 特别是书写的字数较多时, 由于书写人的自控力和注意力的局限性, 在左手笔迹中仍能反映出平常用右手书写的某些特征。综合运用这些特征是识别左手伪装笔迹和认定书写人的重要依据。

四、左手伪装笔迹的变化规律

左手伪装笔迹与该书写人右手正常书写笔迹相比较变化虽然很大, 但其也有不易变化的特征, 主要有:文字的写法特征、错别字特征、笔顺特征、笔画间及偏旁间的基本搭配比例特征、特殊的运笔特征、文字布局特征、标点符号的写法及用法特征等。这些特征在检验时均可具体分析利用。

五、左手伪装左手伪装笔迹的检验笔迹的检验要点

1) 首先, 应判明是否左手伪装笔迹。对任何一种伪装笔迹进行检验时, 首要的是判明笔迹是否有伪装及其伪装程度。对左手伪装笔迹的判定, 应从左手笔迹的特点出发, 认真分析左手笔迹的各种征象, 从而判明伪装。

2) 区分左手伪装笔迹的特点与反映书写人固有习惯的笔迹特点, 要把左手伪装笔迹同书写入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笔迹特征相区别开来, 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出现同伪装笔迹特征相似的笔迹特征, 如运笔有弯曲抖动、书写熟练程度低、搭配失称等特征, 如果不能正确区分, 必然会导致错误的检验结论。

3) 根据左手伪装笔迹特征的稳定规律, 选用笔迹特征。选用时应反复比较, 注意区分特殊字特征的共性, 以及同种特征中稳定与变化的表现。

4) 分析判断书写人书写水平的高低。

IP伪装技术分析 篇6

在实际网监管理工作中,管理处置网站的关键一步就是确定网站域名所对应的IP地址,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网站所在的服务器位于哪个机房,及时进行相应处置。但是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某些网站经过常规ping指令反馈的IP地址,到该IP所在服务器机房查看,却发现该IP根本就没有投入使用,这样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难点和不便。譬如在工作中发现某六合彩网站的网址为:http://www.777887.com/bbs.htm#07.23,技术人员经直接查询发现其IP地址为:60.191.90.111,该IP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电信机房,但是经过实际到该IP服务器所在的数据机房详细侦查发现,这个IP其实根本就没有在用,甚至线都是断开的,但该网站却仍然可以继续正常访问。后来经过技术分析,确认该网站的真实地址是222.215.152.158,物理地址位于四川成都电信机房。

2 原理分析

经过侦查分析,该六合彩网站进行了IP伪装,且我们初步查询得到的IP地址60.191.90.111就是该网站伪装后的外壳。该IP伪装过程存在两种可能:1)IP为60.191.90.111的服务器被黑客攻击并成功控制;2)ARP欺骗配合域名解析欺骗性转向。

2.1 黑客行为分析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下NAT技术以及VPN的原理。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数量不够而产生的一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LAN之内的所有主机及网络设备都通过一个集中的网络地址翻译器进行与互联网互通,这个中心的翻译器维护一张映射表,负责将每一个互联网应用都映射到对应的网络设备的对应端口,举例说明。

假设某个局域网的内部IP分配为192.168.1.X/24,192.168.1.1为LAN的网关,同时拥有与外部Internet互联的接口地址221.10.59.209,如果局域网中客户机甲的内网地址为192.168.1.2,映射端口为:1114,网关指定为192.168.1.1,当客户机甲希望访问互联网上207.46.111.44服务器上的80端口服务时,它将发起一个http请求,然后发送至192.168.1.1,源地址/端口为192.168.1.2:1114,目的地址/端口为207.46.111.44:80,当网关192.168.1.1收到这个请求之后将这个请求对应到映射表中,定义为响应序列1(响应序列1的核心要素为:源地址/端口为192.168.1.2:1114,目的地址/端口为207.46.111.44:80),同时修改这个报文的报头,将源地址/端口改为221.10.59.209:35678,然后建立与远端应用服务器207.46.111.44:80的连接,应用服务器207.46.111.44收到请求之后回送响应的报文给221.10.59.209,当网关收到来自207.46.111.44:80的报文之后,查找自己的映射表,发现对应到表中的序号1,那么再将这个报文转发至192.168.1.2:1114。这样就完成了NAT服务的过程,如图1所示。

NAT技术很好地缓解了由于网络快速发展而造成的IPv4地址紧缺的现状,但是这样跟随引发的安全问题就是,对于NAT内部的设备进行了隐藏,如果内部的网络设备进行非法攻击等行为,都被掩盖在网关之后,对于案件侦查过程中技术跟踪与取证造成了困难。同时如果要排除该类网络结构造成的安全隐患,就需要投入大量费用购置具备安全审计功能的防火墙以便落实好相应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但是现实中很少有网络提供商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大大提高运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落实好此类网络结构的安全技术保护措施是我们网监工作的一个重点。

VPN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私有网)是指是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也就是在一个大型网络中任意一组计算机或局域网段组成的一个工作组,该工作组具备一个独立的物理网络的全部特征,同时还可以有条件地访问工作组外的网络资源。对工作组而言,通常他们看到的只是工作组内的资源,就像是一个独立的网络一样,但这个看似独立的网络并不是采用独立的网络技术单独建造的,而是采用了隧道、加解密、密钥管理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等多种技术创建的虚拟网络链路。

VPN则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将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数据加密,在互联的双方看起来,大家都在同一个内部网络里面,可以通过自己划分的内网IP进行互联访问,而实际上所有的报文是在Internet上进行了加密封装的,目前业界的典型VPN包括针对应用的SSL VPN、针对IP层的IPSec VPN,以及针对大型跨自治域网络的MPLS VPN。其中MPLS VPN必须部署在高端路由器上,进行大范围VPN互联,在黑客针对服务器应用所采用的手法基本上不会使用,因为这种攻击必须控制大量的高端路由器,对于专业技能以及网络规划能力的要求都有极高的门槛要求。

IPSec和SSL VPN相对来说部署较为简单,通过软件即可实现(当然效率与速度都无法与专用硬件实现的相比),同样黑客也可以通过自己撰写或者第三方的VPN软件进行修改,隐藏后使用就成了很好的远程控制、传输工具。

回到实际的问题中来,分两种情况讨论:1)60.191.90.111是实际一台部署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器;2)60.191.90.111并不存在实际机器,但是该IP被盗用。

60.191.90.111是一台实际服务器,当黑客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控制权限后,安装一个后台的NAT软件或者VPN软件,这个软件至少会以替换服务的模式存在,这样可以有效的躲开普通管理员的检查,然后在DNS服务器上注册域名http://www.777887.com指向60.191.90.111,这样所有访问到http://www.777887.com的http请求均会被发送至60.191.90.111这个中转服务器,然后通过NAT或者VPN的方式重定向至222.215.152.158上,这样就完成了对222.215.152.158的隐藏。

60.191.90.111是不存在的服务器,那样只要黑客拥有物理上直接联入互联网的设备,获得了这个IP相关的信息,通过中转设备(与60.191.90.111相近的设备)联入这个网络中,强行指定自己的设备IP为60.191.90.111,这样可以更加容易的通过NAT或者VPN方式进行重定向和隐藏了。

2.2 配合域名解析欺骗性转向行为分析

这种情况是数据机房经常会遇到的,也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60.191.90.111在该段内已经在用,这种方式的实现原理是利用ARP欺骗再配合域名解析欺骗性转向。首先我们对ARP(地址解析协议)欺骗攻击进行解释:A、B两台主机在同一网络中,网关为C,当一个从Internet发送来的报文需要传递到B,根据ARP协议原理,C会向网络中发起一个轮询广播“谁是B(IP地址),你的位置(MAC地址)在哪里?”正常情况下只有B发现这个广播通告的IP地址和自身一致,所以回应网关C“我是B(IP地址),我的位置是b(B的MAC地址)”,其他的网络设备发现不符合,就会把这个报文丢弃。

但是如果A被黑客控制之后,想要冒充B做一些非法的事情,A就会向C回应一个消息“我是B(IP地址),我的位置是a(A的MAC地址)”,这样网关C就会收到两个不同的信息,协议处理的时候就把这两个信息都废弃掉,然后再次广播查询信息,而A不停的反复发送应答,这样B始终无法得到正确的数据,而后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C无法收到来自B的回应,就误认为A就是B。当然如果数据量过大,就会造成ARP泛洪(flood),导致整个网络内部都充斥这些垃圾报文而瘫痪。

二是60.191.90.111实际没有在使用,那么配合段内一台被攻击且成功控制的服务器,在该服务器上的IIS上配置多IP,当然包括60.191.90.111。然后配合域名解析将域名指向60.191.90.111即可。

回到我们实际的问题中来,仍然以六合彩网站http//www.777887.com/bbs.htm#07.23为例。首先60.191.90.111没有在用,用户利用黑客技术成功控制了该数据机房中同一LAN下的其他设备,假定其为:60.191.90.112,然后对该服务器上的IIS进行配置,增加60.191.90.111地址,最后再将网站的域名www.777887com解析至60.191.90.111,这样导致Internet用户访问60.191.90.111的报文全部转向到60.191.90.112,然后在60.191.90.112主机上的类VPN中转软件会将这些报文修改报头后转发到其他地方,高级的黑客会进行若干次跳转,甚至转移到国外,以逃避追踪者。经过侦查分析,我们确实在60.191.90.112服务器上找到了被黑客攻击且成功上传的跳转源代码。

对于此类行为的追踪极其复杂与困难,因为涉及到法律以及国家间配合因素,目前为止更多的手法是被动防御,对内部进行严格防范,杜绝中转现象;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一些特有的追踪软件,对这些中转的数据进行修改,插入追踪,可以实施“基于技术手段”的精确追踪。

3 检测与防范

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60.191.90.111或者其段内某台服务器必须提供服务,不管是实际的机器还是虚拟机或者其他网络设备,而对于很多实际服务器以及DNS服务器注册都放在境外的情况,很难通过ISP或者境内法律进行整改,所以必须对此进行自身处理。

1)如果是实际服务器被黑客控制,那自然是对服务器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测,然后剔除黑客软件,进行服务器优化和安全加固,防止再次成为中转跳板。

2)如果机房并没有使用这个IP,那么也可以肯定这个网络中有其他的设备被黑客控制,因为不管域名怎么注册,只要指向了机房中的IP,那么http的请求必然会通过端口局路由器,进入到机房所在的网络,然后中转后再发送至网站实际架设的服务器,机房的网络中肯定会存在黑客可以利用的短板。这种情况必须对整体网络进行检测和加固。

参考文献

[1]W.Richard Stevens.《TCP/IP详解卷一:协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1.

[2](美)WEI LUO,CARLOS PIGNATARO等.《第二层VPN体系结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8.1.

[3]王达.《虚拟专用网(VPN)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服装是一门伪装的艺术 篇7

一、服装的伪装艺术

我们知道, 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 会依据环境的不同而乔装打扮, 这是生物本能下的伪装技术。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变色龙, 它会依据环境色而改变自身颜色, 与环境融为一体, 起到伪装与保护自我的作用。此外, 许多昆虫以及哺乳动物也有这种功能, 例如螳螂、蜘蛛、蝴蝶、毛虫、蟾蜍、鸟、蛇、甚至部分野生的鹿与狼等。事实上, 这些生物依据环境所做出的形态变化并非全然为了隐藏自己, 有时反而会会故意令自己更为显眼夺目, 那则是为了吸引配偶或是警示敌人, 而造型与颜色的控制便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伪装是一种沉默的语言, 向外宣示此刻的意图或态度, 生物如此, 人类亦如此。作为最高智慧的生物, 我们对此技术早已驾轻就熟, 且拥有更多的选择与主动性, 为了配合种种生存与生活之道, 我们不得不学会自我伪装, 且从技术上升华为一种艺术, 于是创造出了今天的服装文化。

1. 造型伪装

服装的造型多样, 顺应环境与人文的变迁而改变, 于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征,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也借此我们可以依据服装的造型特征而判断时代, 再而, 也可以依据服装的造型特征而判断身份。这里所说的身份, 指的是作为“人”这个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知道, 贵族有贵族的服饰, 平民有平民的服饰,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服饰区分, 当然, 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角色区分概念。在当代,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看到不同的服饰造型为不同的个体塑造角色。例如警员有警员的服饰, 营业员有营业员的服饰, 学生有学生的服饰, 医护人员有医护人员的服饰等等。再细分的下去, 不同等级的警察, 不同企业的营业员, 不同学校或年纪的学生, 不同领域下的医护人员也都各自细分出不同的服装造型。这都是日常可见的区分, 这些区分帮助不同的个体找到不同的自我定位。我们依据这些服装特征来辨别这些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 乃至我们根本不用在意他们的背景、他们的姓名、他们的性格、他们私下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只要记住并懂得识别服装所代表的意义便可以了。那么我们要注意一点的是, 事实上这些人都不过只是在扮演着某一个角色, 或直接说伪装着某一个角色。服装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人确定自我角色, 也帮助他人来确认这些角色, 从而使得社会活动的运行井然有序。而当他们脱下这些代表性的服装, 他们便失去该角色的效应, 下一位穿上这些具有代表性服装的人则接替了这份权力与义务, 继续扮演着种种社会安排的角色。也就是说, 在多数情况下, 是服装在定位一个人, 而不是人在定位服装。我们穿上了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服装时, 事实上是在扮演一个服装暗示下的角色, 伪装自我的真实形象。例如, 如果我们穿上服务人员的服装, 便暗示着我此刻是一名服务人员, 应承了这个角色给予的权力与任务, 我们必须微笑的接待陌生的人, 为他们讲解与服务, 做出自我范围下的配合, 而当我们下班时, 脱去服饰, 我们便卸去伪装, 成为不加身份的自己, 回归“什么都不是”的自我。“什么都不是”也即是一个人最原始与真实的自我, 也是我们来到世上时的原始状态。简单来说, 这个世上没有一份职业或是角色是与生俱来, 我们只是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应承了社会的需求, 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而服装, 即是我们伪装的工具。

2. 颜色伪装

事实上, 色彩对过去几个世纪的人来说是个十足的奢侈品, 只有一些有限的富人或有权势的人才能拥有一些有色物品, 而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碰触这些色彩。过去的人们更多依赖的则是自然界中的环境色, 村舍家居基本是由自然的材料做成, 如石木或泥巴。而纺织布料一般保持原始纤维的自然色, 如果采用蔬菜花果染色, 很快便会在洗漱或摩擦中消退。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说, 一条鲜艳的丝带或是手帕都当做宝贝一般珍爱。但今天的时代不同了, 这是个充满色彩的工业时代, 我们所处的环境, 我们所用的产品, 我们所穿的服装无一不被强势的色彩狂轰滥炸。

什么样的颜色是我喜欢的颜色呢, 或说, 什么样的颜色是我今天应该选择的颜色呢?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命题, 使得当今每个人在服装消费与应用中总是不断的思考与选择。前文说过, 在其他生物中, 许多动物都会更改颜色来配合当下所需。是要隐藏自我?表现自我?还是发出警告?除了肢体语言, 颜色是另一种非常直观与直接的表达方式, 也是另一种伪装方式。同样的, 我们与生俱来的只是相对稳定的固有肤色, 这种肤色难以帮助我们与周围的人拉开距离或区别, 难以令自己变的“看起来与昨天的自己有所不同”, 也难以令自己沉默的表达自我, 但颜色可以。颜色是很好的识别记号, 例如我们如果见到一只蜻蜓, 会告诉别人:“你知道吗, 我昨天看到了一只红色的蜻蜓”, 试想如果没有颜色, 我们该如何去形容那只蜻蜓的与众不同, 那只蜻蜓也就失去了“那一只”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同时颜色也可以沉默的表达此刻的心情或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低调的颜色、高调的颜色、冰冷的颜色、热情的颜色、放肆的颜色、敬意的颜色、俏皮的颜色, 稳重的颜色等。而选择这些颜色的原因取决于我们的目的, 是想给人以端庄正式的感觉, 以此对自己怀有敬意;是想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给在意的人以强烈印象;又或是只想成为低调人群中的一份子, 令视线不会集中于自身。颜色是一种不会说话的表情, 它所能表达的含义有时甚至超出人类在语言表达上的能力。

3. 环境伪装

服装最早的作用是服务于肉体, 也即是以“舒适”作为标准。但随着服装成为现在文明的重要主题, 它已不再单纯的成为满足生理的工具。今天我们已经学会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什么场合、什么人群、什么时间里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 我们有时想与众不同, 但事实上依然不可避免的在固有的范围里做出有限的选择。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与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我们在文化的洗礼中锻炼出了基本的判断力。或是出于礼貌, 或是出于常识, 或是出于心态, 我们难以忍受穿出不合时宜的服装出现在不合时宜的地点, 于是默默接受框架的局限。这时候, 服饰的作用不再是以“舒适”为第一目的, 而是以“合适”作为第一准则。这也是因为我们拥有生物本能上的伪装天性, 为了融入环境, 适应环境, 不让自己格格不入, 我们会自觉的选择环境默许下的服装而打扮,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心安, 才能“安全”。

文明时代的服装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 它给了我们无穷尽的选择, 尽管那些服装事实上并不属于我们, 但我们却深深为之着迷, 从而加载到自己身上, 试图令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伪装自我的味道与属性。但话说回来, 这些服装的选择, 归根结底依然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出的判断。而我们有时会以为服装的选择是源自生来的喜好或品味, 但这只是一个误会, 那其实不过是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欣赏到社会反馈中的美带给自己的美好印象或假象, 又或是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到它们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从而认可了这些服装。只是我们忽视了给予我们欣赏与教导的载体, 依然是那些为了展示自我或适应环境而出现在我们世界里的客观群体们。我们不过是在看着他人的伪装, 从而学会如何去伪装自己罢了。

参考文献

[1].袁杰英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缪良云主编.中国衣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广播组织下一篇: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