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2024-09-24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共12篇)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1

1 引言

1.1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目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提升质检水平、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质检信息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大力发展质检信息化是质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质检业务运行的关键环节,是把国家质量搞上去的战略举措。

1.2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主要由质监专网、服务器与存储、数据交换中心、涵盖质量技术监督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等多个综合业务职能领域的信息系统组成。在“十一五”期间,虽然质检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1)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除东部地区外,普遍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人才储备滞后等问题。(2)顶层设计与功能开发不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还不完善,区域性的自行开发兼容性和整合性不好,很多项目甚至还要推倒重来。一些低水平、质量差的信息化项目不利于质检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3)新技术、新装备,新管理方式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质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少,影响了信息化应用效果的发挥。(4)信息资源整合、搜集处理能力不适应。质检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对数据的采集机制还需完善,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利用能力还亟待提高。(5)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创新。质检信息化建设采用数据的集中管理,在数据大集中的过程中,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发展是质检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工作。

1.3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引入云计算的意义

云计算在民生、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信息化水平提升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机构优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云计算能够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可以凭借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打造领先的云基础架构,实现智慧质检、食品安全云等行业云应用,可实现资源集约化、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化,全面提升质监工作效率,为质监信息化领域带来便捷与安全保障。

2 云计算概述

2.1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分为3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和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云计算技术体系构成分为4层: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层和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层。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供应商负责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供用户使用。而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方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和传统的单机或网络应用模式相比,虚拟化、通用性、超大规模、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是云计算的显著特点。

2.2 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应用有:(1)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通过Web浏览器来向成千上万个用户提供某种单一的软件应用。从用户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前期无需在服务器或软件许可证授权上进行投资,从供应商角度来看,与常规的软件服务模式相比,维护一个应用软件的成本要相对低廉。(2)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为客户提供所存储资源和虚拟化服务器等应用,并且能够实现按用户实际使用资源的多少来进行费用结算。(3)云计算的网络服务。网络服务与软件即服务(SaaS)是密切相关的,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API能帮助开发商通过网络拓展功能性,而不只是提供成熟的应用软件。他们的服务范围从提供分散的商业服务到涉及到全套API服务。(4)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变种,这种形式的云计算将开发环境作为服务来提供。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在供应商的基础架构上运行,然后通过网络从供应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用户。

3 云软件服务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采用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案,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经营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在搭建的数据采集平台基础上通过云计算中的SaaS服务模式为质监管理部门、食品经营企业、消费者提供全程可视、可跟踪、可溯源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

4 云存储服务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云存储是一种数据存储的服务,是一种新的存储及服务提供方式。云存储系统中的设备可能是由成百上千台存储节点设备构成,但它对用户来讲是完全透明的,任何经过授权的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与云存储连接。云存储具备了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在云存储模式下,软件、硬件、平台等IT资源将作为基础设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基于质监政务网络的云存储服务,为质监综合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提供云存储备份服务,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同时达到对重要文件数据容灾备份和恢复的目的,质监系统内不用再购买所需要的软硬件也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所有存储类资源由供应商统一提供,以此满足日常活动中所需的业务系统数据安全性要求,大幅度降低了IT建设的门槛与风险。

图2为质监部门利用云存储服务实现信息共享的模型。

5 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

云计算主要解决计算力和存储空间集中共享使用问题,无疑是迄今最为成功的商业计算模型,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平台统一、计算、数据、资源集成和信息安全的角度看都还有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5.1 云计算缺乏标准

云计算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数据存放在哪里,云计算供应商是否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和行业标准等等,在改换云服务提供商的时候可能还需要重新编写应用。

5.2 云计算的数据安全性

云计算安全也面临问题,政府部门一旦从云计算供应商那里选择服务,那么信息与数据的安全如何规避风险就成了政府部门最关注的问题。质监数据具有机密性,业务数据存储到云计算服务商的设备后,具有数据优先访问权是云计算服务商,不能排除质监业务数据被泄露出去的可能性;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中,用户的数据处于共享环境下,也不能保证做到万无一失;质监应用部门不但需了解服务商是否具有数据恢复的能力,而且还必须知道服务商能在多长时间内完成数据恢复。

5.3 网络带宽瓶颈

云计算服务是基于Internet的,云计算存储技术在处理大型数据套件要求进程和存储之间的高速连接,所有的应用数据需基于远程网络传输,数据传输量激增,对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互联网的稳定性问题,为云计算服务的开展会带来一定影响。

5.4 云软件的成熟度

云软件是一种在线SaaS服务模式,由于云软件对服务质量可靠性、可扩展性等诸多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用于支撑SaaS服务的基础软件技术必须有多个SaaS服务商协同解决。同时,SaaS服务的相关标准、不同SaaS服务商之间整合的标准以及服务水平协议、不同SaaS服务商之间如何进行迁移、数据如何集成等都直接影响到用户应用云计算的信心。

6 结语

大力开展质监信息化建设将是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质监业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实现质监业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效应,未来软硬件需求数量将非常庞大。云计算技术必将会改变传统质监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在推进质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秋枫.对质监信息化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标准化.杂志社,2008.

[2]李桦.质检信息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化http://www.ciq-cid.com/125gh/,2010,07,02.

[3]李志勇,陆钧.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与“金质工程”.质量监督与消费,2003.

[4]Ian Foster,hao Yong.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360一Degree compared[M]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Workshop 2008:1-l0.

[5]张为民.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2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本学期我严格按照课改的要求,进行备课。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虚心与教研组成员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二、上课—— 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非凡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重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写好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节课,力求做到:上课每一节课,反思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差下生

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熟悉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爱好。

加强知识的识记部分,监督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做好平常预习复习和练习工作。鼓励学生多问多思考。

抓好差下生,努力提高差下生的成绩。用爱温暖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爱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差下生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差下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有些“差下生”还会成为学习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已凭借其强大的优势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越发深刻的影响,同时更是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动力,其同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切实要求,同时也是迎合新时代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举措。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全新的情景环境的创设调动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课堂主体参与热情,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着莫大的帮助。然而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因此,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1、还原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地位处于被动,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所交代的各项任务。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充实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均一成不变,教师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件的制作,从而节省出更多的板书时间以及讲解时间,用于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以此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3、强化师生互动以活跃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更新教学方式,有利于广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课堂中同教师之间构建起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现状

1、信息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结合实践与当前诸多相关研究成果能够看出,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均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本文认为最主要原因莫过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惯性影响所致,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予应有的重视。由此,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对学生进行着“填鸭式”教学,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过强

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对信息技术应用依赖性过强的问题。对于课文文本内容的授课研究与教学方案制定过于片面,过度应用图像、视频和动画等信息资料,导致大部分的语文课堂学习 时间都是在观看幻灯片中度过的,虽然大部分学生较为喜欢这种轻松的教学方法,但是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重点把握不到位,一带而过没有重点的讲解模式也容易导致学生没有学习方向,整体的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提升。所以需要关注和重视通过有计划和恰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避免盲目依赖信息技术出现问题。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举措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赖。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亦为大势所趋,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均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认为,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依据教学内容落实科学化教学方案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不仅内容庞杂,同时也较为繁琐且对记忆力较高的一门课程,所以,依据教学内容落实科学化教学方案至关重要。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安排虽然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但是教学内容落实科学化较为欠缺,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内容。小学生因为年龄和理解能力的有限,自身整体生活阅历以及生活只是积累有限,所以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和感知水平普遍不高,所以,语文课教师无法将不同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同一时间灌输给学生,整体的授课质量无法保证。所以,在新媒体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尝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件设计和制作,应该通过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来突出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重点和难度,带动整体的多媒体教学交互性与直观性不断提升,实现各类型的文本内容、影像视频资料以及动画等教学元素的统一和融合,进而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收集相关网络视频和图像资料进行备课,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地震发生背景,地震破坏性,为学生理解课文核心表达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灾难面前的亲情的坚定与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借多媒体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模式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需要借多媒体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更加愿意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互动当中。正是因为从实际分析小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理解能力、知识范围有限,所以通过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个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才愿意投入精力思考和深入了解。所以,传统的刻板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进行改进,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更多贴近小学生个人生活实际的教学学习情境,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和直观性也可以带给学生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情景教学过程中调动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夜莺的歌声》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依据课文相关内容查找男同学比较感兴趣的二战时期武器、坦克、飞机等,帮助学生了解二战中的中重要人物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3、从学生兴趣出发活跃课堂氛围以发挥信息化作用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学习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应该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教学作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沟通距离感,教师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良好课程氛围,相互之间的学习不应该以年龄和阅历为局限,部分小学生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巨大丰富的环境中,所以很可能某些知识广度要超越老师,小学生也可以自主上网查阅资料,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应该多媒体信息资源和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影音资料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预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和整理西沙群岛海洋中的各类珍奇水下生物和鱼类,陆栖生物的图片等等,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资料分享讨论中加深学习印象。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是现如今也是未来小学语文教学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该技术的运用可以还原学生主体作用、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师生互动以活跃课堂氛围。应该在改变信息技术目前应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落实科学化教学方案、借多媒体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模式、从学生兴趣出发活跃课堂氛围以发挥信息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106-111.

[2]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03:43-49.

[3]高书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学周刊,2013,02:165.

[4]韦芳,覃贤.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12-117.

[5]王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58-259.

[6]陈爱霞.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60-261.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4

《装备装备质量管理条例》、《装备采购条例》、《装备科研条例》等装备法规陆续颁布施行以后, 装备质量工作发展轨道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4]。军代表是装备研制、生产及售后技术保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随着武器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装备越来越复杂, 改进军代表质量工作方法、提高质量监督效能、促进新型装备在使用部队尽快形成并持续保持保障力和战斗力, 已成为当前军代表在装备研制、采购及售后技术保障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1 装备质量信息的内涵及作用

装备质量信息[1]是装备在研制、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实际战术技术状态信息的集合, 贯穿于装备的论证、研制、试验、生产、交付验收及装备使用、维修、保管、运输、退役等整个过程[2], 包括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质量特性、状态和深度的多样性信息, 反映着组织质量管理以及产品研发、生产、使用等各环节、各过程的质量情况。它是组织实施装备质量工程的基础, 也是进行装备使用、维修、保障以及改进装备设计的重要依据。加强质量信息管理, 有利于管理层掌握全面情况, 实施正确决策与管理,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是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信息是管理之基、决策之源。军代表通过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全过程所涉及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监督, 达到控制武器装备质量的目的, 指导部队管好、用好装备, 不断提高使用、维修和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因此, 加强装备质量信息监督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 军代表实施装备质量监督, 针对性更强, 工作效率更高, 有利于增强质量监督效果。

2 探索基于装备质量信息的监督模式

2.1 深入研究, 找准质量信息监督工作着力点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 目前承制单位质量信息管理中存在的质量信息收集不全、传递不畅, 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 主要原因是制度建设不完善, 职责分工不明确, 评价奖罚不到位, 检查监督不落实, 未形成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闭环模式, 造成装备任务的进度迟滞[3], 影响和制约了质量管理、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影响到产品质量保证。

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以质量信息为切入点, 通过发挥军方主导和牵引作用, 按照“PDCA”循环的思想积极引导开展质量信息系统建设, 探索基于质量信息系统的质量监督新模式,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有效提升质量监督效率, 不断高产品质量。

2.2 策划牵引, 积极推动质量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发挥主导作用。借《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GJB9001B《质量管理要求》等标准宣贯之机, 抓住决策层, 推动管理层, 获得了共识, 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型号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 成立了型号产品质量信息系统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为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完善长效机制。督促承制单位统筹规划, 完善了各级信息管理组织, 形成了完整的信息网络机构;编订了《质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信息数据库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 使质量信息各个环节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责权明确、奖惩落实, 持续改进。三是构建信息平台。督促构建了采用B/S架构、Oracle数据库的质量信息化数据平台, 协助按标准要求规范化了鱼雷质量信息分类和标准编码, 实现了质量信息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 确保质量信息的及时、准确、协同、共享。

2.3 依托平台, 探索质量监督新模式

依托这个平台, 深化监督工作, 使质量信息系统进一步发挥最大效能, 促进质量工作取得新的腾飞。一是制定监督办法, 明确军代表对承制单位质量信息监督的时机、方法、内容等。二是开展质量信息监督, 提升质量监督效率[3]。通过及时全面地获取、分析和掌握产品研制、生产和部队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信息, 跟踪质量问题的上报、处理情况, 找出代表室所关注的内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三是大力开展网上质量信息巡回检查, 扩大质量监督覆盖性。利用信息平台对元器件筛选、检验、器材代用、失效分析进行质量控制, 使产品源头质量把关更加充分、翔实;对生产、验收、使用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处理, 从中找出了故障的分布的模式、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监督工作, 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四是督促开展过程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能力。积极督促承制单位自觉借助平台, 主动发现和分析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生产要素波动,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消除波动, 真正使生产过程受控, 质量、进度满足军品的要求。

2.4 深入推进, 筑牢质量监督腾飞点

通过探索基于质量信息的质量监督新模式, 有力推动了承制单位质量信息系统的快速建设, 不仅满足了日常质量状况信息和问题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利用, 而且对出现的相同故障或重大问题, 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可及时准确地“通知”领导层和相关人员关注并督促检查, 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目前, 某型重点型号任务批产过程中质量问题归零明显加快, 问题发生率逐步降低, 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另两型装备等售后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赢得了使用单位的满意。

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继续总结经验, 完善系统, 沿着既定的目标实现质量监督效能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承制单位开展生产过程信息化控制, 从产品器材采购、加工、装配、调试、试验等各个环节利用信息化控制手段进行管理, 如采用信息无线射频技术或信息条码扫描技术, 跟踪每一道工序, 防止出现漏工序现象, 实现责任跟踪, 增强质量意识, 提高产品质量;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 开展过程能力分析, 强化工艺过程控制, 依托质量信息平台助质量监督工作腾飞。

3 结语

装备质量信息监督是军代表在装备研制、生产及售后技术保障的一项基本内容。加强装备质量信息监督不仅有利于改善承制单位装备研制、生产的质量保证能力, 大大提升质量监督效率, 为完成各项装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基础,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和综合集成, 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有助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部队装备质量信息活动便捷化、高效化, 适应我军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GJB1868A-2005, 装备质量信息管理通用要求[S].

[2]王汉功, 甘茂治, 陈学楚等.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M].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1~14.

[3]梁志君, 黄德民.加强鱼雷武器装备质量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7) :48.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5

公路工程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的难度。目前,有关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健全,这也为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多种原因导致公路路面受损,施工人员需要多次对公路工程进行维修,这必定会增加施工成本。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只有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实现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的需求,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在传统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监督过程中,相关部门主要依靠人工对质量检测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以手工记录的方式制作成报表交给上级,传统的检测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很难全面真实的反应公路工程相关信息,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1]。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的信息化可以使公路工程质量信息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监督部门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让建筑企业认识到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的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保证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

0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2.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4.1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4.2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①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划拨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②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③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④实行网上备案,网上创优申报,网上通知、公告等,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结果,节约办事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⑤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⑦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⑧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4.3工地检查系统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5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5.1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5.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5.3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①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体制条件。②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③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行政管理中的各种申报、核准、统计等逐步采用电子申报和网上申报。④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⑤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⑥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分配科研经费或其它有关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费用时,应将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投资计划,以鼓励和引导监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⑦开展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示范企业与工程项目的率先垂范,探索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引导其它监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7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 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 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 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 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 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 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 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 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 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 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 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 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 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 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 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建设部于2003年发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 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 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 (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 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 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 采用摄像监视系统, 覆盖整个施工现场, 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 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 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 然后进行纠偏校正, 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 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 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 法规文件为依据, 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 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 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 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 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 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 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 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 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 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4.1 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

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 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4.2 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 (1) 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 划拨分配监督任务, 制定监督计划。 (2) 实现政务公开, 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 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 (3) 接受网上投诉, 并将处理结果上网, 供投诉人实时查询。 (4) 实行网上备案, 网上创优申报, 网上通知、公告等, 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 达到提高办事效率, 公开办事程序结果, 节约办事成本, 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5) 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 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 (6) 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 (7) 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 (8) 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4.3 工地检查系统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 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5 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5.1 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深入调查研究, 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 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5.2 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 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 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 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 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5.3 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 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 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 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 提高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 创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体制条件。 (2)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 (3) 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行政管理中的各种申报、核准、统计等逐步采用电子申报和网上申报。 (4) 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 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 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 (5) 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 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 (6) 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分配科研经费或其它有关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费用时, 应将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投资计划, 以鼓励和引导监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7) 开展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示范企业与工程项目的率先垂范, 探索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并以其成功的经验和信息化模式, 引导其它监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 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作为老师, 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可以创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新奇有趣的化学问题情境、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使知识条理化等。

但欣喜之余,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能盲目运用信息技术, 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课堂教学, 不能将计算机模拟代替学生的自主实验, 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完全用课件来代替, 必须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只有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和化学的学科特点, 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整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1.辽宁省瓦房店

第八初级中学,

2.辽宁省瓦房店

教师进修学校)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 江苏省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处于前列, 但苏北地区相对滞后。近年来, 江苏省教育厅对苏北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帮扶, 建设了“校校通”普及工程及“龙芯”梦想工程, 使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各项硬件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有的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学、民办中学。现结合我市农村高中、民办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总结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求提高农村高中、民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一、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及对策

经调查, 我市城区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 但有的农村高中、民办高中较差, 不能保证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有的学校甚至不能保证每2人一台电脑, 民办学校的电脑人均拥有率更低, 这很不利于开展学生上机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目前农村部分高中只配备了几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些计算机教室;民办高中只配备了一些计算机教室, 很少配备多媒体教室。农村高中由于配备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太少, 根本不能满足班级正常授课需要。农村高中教师只在上公开课时才使用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大部分时间被闲置。民办高中很少使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 或者根本就没有用过多媒体来组织教学。根据现状, 我们要加强改善农村高中、民办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 努力保护好学校配备的各类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要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尤其是民办高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力度, 力争在近几年内使学生都可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及对策

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学尤其是民办中学受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农村中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 有的民办中学每星期一节信息技术课也难以保证。也就是说, 学生基本上是上节课所学内容下节课就会忘掉,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甚微, 每年信息技术考查都有很多不合格的学生。同时, 教材的选定难度相对偏大, 教材不太适用于农村学生。课时量少, 学生底子薄, 直接导致上好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难度。对此, 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法学法, 灵活处理教材,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更新换代迅速非常快, 它的发展的速度几乎与时代同步。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法学法, 大胆创新, 对教材要进行重新整合, 适当进行增删,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农村学生、民办学生的认知特点, 符合农村学生、民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三、信息技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从教人员数量偏少及对策

新时期信息技术老师不仅需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还须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科教学及科研的能力。但目前农村中学、民办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 一是年轻的多, 缺少教学经验, 实践性知识缺乏, 对于如何教、教什么还处于摸索阶段;二是学科专业水平偏低, 大部分教师自身是半路出家或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三是兼职教师比例很高, 这些教师一方面承担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对此, 我们要加强学科教师的配备, 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学、民办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我们必须采取更为优越的激励政策, 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中学、民办中学中来。新的信息技术教育传播关键在教师, 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

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及对策

有的学校大部分教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有的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 加之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关注较少, 导致对这门课认识不够, 所以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保障, 使得设备得不到正常的维护, 致使很多设备瘫痪、闲置, 慢慢被淘汰。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像我们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 因为缺乏资金护航, 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 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对此, 我们要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首先, 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学习, 让其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 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 让养成信息素养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习惯;最后, 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目前, 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民办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在充分了解农村中学、民办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加以解决,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中学、民办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9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是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的保证因素之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 尤其是在网络教室上课, 对于学生来说, 存在着很多的诱惑:玩游戏、聊QQ、上网等。学生的行为是有传染性的, 若对几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和制止, 就有可能使整个课堂逐渐弥漫着一种懒散的风气, 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不良的课堂行为,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下降。还有的机房机器数目大大少于学生人数, 且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故障率高, 影响正常使用。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抱怨组织教学太难, 课堂管理太难!有些老师为了不违背学校要求, 教学中变相采用“任务驱动”———每节课都布置大量的上机任务, 要求学生哑巴似的独自操作, 教师则遥控全班。这样, 课堂纪律保证了, 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调动不起来了。

二、信息技术课堂现状的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中,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 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问题?

首先是学科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学科、小学科, 学生缺乏重视, 普遍认为上信息课可以放松放松, 还可以玩玩游戏, 从根本上缺失了认真的学习态度。

其次, 信息技术学科有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层次性等特点。在操作中, 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 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 产生纪律问题。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会的学生很快完成了内容, 在那玩游戏, 不会的学生也跟着玩游戏的局面。

三、解决信息技术课堂问题的对策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10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规模超常增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量也随之急剧膨胀;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社会化步伐越来越快,检测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虽然,检测市场化形成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检测中介机构发展迅猛,市场无序竞争抬头,导致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尤其在检测市场上出现的检测数据造假乃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给工程质量以及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埋下了隐患,严重危及工程结构安全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福祉,而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的“预警系统”,所以确保“预警系统”发挥功能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要义。面对检测工作点多、面广、数据量大、检测数据链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采集方便、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处理效率高及信息再生能力强的优势,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成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管的必然选择。

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要素分析

2.1 检测机构与检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工程质量检测成果质量

工程产品质量维系着社会公共安全。工程产品并不是工厂化生产线的产物,它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质量、现场施工工艺及装备水平、成品控制等环节,而且靠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转来保障。工程质量检测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系统”,它伴随着原材料、现场工艺、成品检测等环节,其成果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省的钢筋、水泥、防水材料不合格率分别在0.61%、2.2%、3%,砼强度、砂浆强度、钢筋焊接不合格率在1%左右,砌体不合格率在3%左右;而2004年、2005年全省检测机构抽样试验共有655199组,检出不合格的有3137组,不合格率仅为0.048%[1]。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检测机构的检测不合格率远低于我省工程质量检测的客观实际,工程质量检测成果失去了“预警系统”应有的功能。

2.1.2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见证类中介机构,行业特点要求机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科学的内控体系、严谨的工作规范,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当前处于检测市场化的初期,检测机构驱利性过强,社会责任感不足,其具体表现:一是迎合需方,检测数据随意涂改,出具报告与原始数据不符;二是资质申报时的相关资格人员到位率不高,无证人员上岗、甚至冒充有证人员签字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检测设备仪器计量校正、定期检验等制度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

2.1.3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

随着检测市场化的推进,由于检测机构的低门槛,部分地区检测机构设立数量现已超过市场容量,造成无序、不正当竞争加剧,检测市场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其具体表现:一是检测取费普遍低于国家指导价,一般都在指导价的80%以下,有的甚至低至4.5折,与检测实际成本不匹配;二是有的检测机构出具几万份检测报告,均未出现不合格的检测报告;三是有的检测机构采取项目包干,低收费、少收样检测,甚至不检测就直接出具检测报告,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了检测市场秩序。

2.2 检测市场存在问题成因

2.2.1 检测市场服务需求边缘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助人为乐,服务收费的理念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树立起来的。检测市场的产品服务属性有着其特殊之处,其服务是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在工程产品是由代理人履行购买行为、建筑市场以价格为竞争唯一要素以及工程质量因尚处于可控状态而未成为各方主体关注焦点的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提供的服务自然就成为了“软”服务。

2.2.2 检测市场形成于政府强制的结果

工程质量检测改革开放前是作为施工单位内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手段,改革开放后则作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强制手段,属于政府行为。2000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工程质量检测定位为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工程质量检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从这个历程可以清楚看出,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发端于市场供求双方自觉的需求。

2.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严重滞后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化前,检测行为作为政府内部责任管理,机构采用统一的行政设置,各种制度标准在工程质量检测的行政管理 下得以较好贯彻,当时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更多是通过对人员的管理,就可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而检测市场化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检测机构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机构系统性违规行为。目前,由于检测市场点多面广、检测机构数量大,政府对检测市场监管主要是对进入市场时的机构资质核准,检测过程、检测成果的监管在监管资源制约下很大程度上处于失管状态。因此,延续原有的监管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检测市场的变化。

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要素

2.3.1 检测成果质量

现实中检测市场供需双方均存在着对交易的产品(服务)质量的不重视。一个行业提供的产品(服务),若不是市场的需求而能够存在,这必定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且这一产品(服务)质量一定是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

由此可见,在当前状况下,政府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维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因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的监管,必然成为检测市场监管的一大要素,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监管工作,决不能一般于其它产品(服务)的监管。

2.3.2 检测机构行为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亏损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状况下,检测机构收费水平与其应提供的标准服务品质所付出的成本呈现倒挂而之所以能够生存,必定说明其提供的服务品质达不到相应标准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服务合同的监管则是检测市场监管的又一大要素,成为促进检测机构纠正行为的基础。

3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及具体目标

3.1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

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内容繁多,构成复杂。目前,我省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进行了分类资质设定,共分为14大类。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是:各个检测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对直接涉及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量大面广的建材类及桩基检测实行全过程数据监管,保证其检测成果质量;对其它检测类别则实施检测报告网上监管,杜绝虚假检测报告;对所有检测项目合同实行网上备案,遏制超资质范围检测及不正当竞争的机构行为。监管信息系统设立外网,向外公开发布不合格信息,利用社会影响力,强化检测监管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具体目标

3.2.1 全过程监管类目标

系统应能适时接收自动采集的原始检测数据以及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开发的检测软件应能对数据与报告的相应逻辑关系进行校对,对不合格报告实现自动警示,提高过程监管效率。

3.2.2检测报告网上监管类目标

系统分门别类存贮各个检测机构及其出具的各个工程项目的检测报告,并通过出具检测报告的时点与序号实施有效监管。对出具报告时点与序号出现矛盾时应能自动警示,杜绝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同时利用对外公示检测报告,杜绝不法机构或个人冒充他人名义出具检测报告。

3.2.3 检测机构行为监管目标

监管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检测机构签订的检测合同网上备案。对超低价检测项目合同,应能提示监管机构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实现从资质(检测能力)、采用设备(备案管理)、责任人员(资格管理)进行电子管理,违规出具检测报告时系统应能自动警示,实现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管理。

4 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要点

4.1 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标准

由于国家相关标准对有些检测项目报告内容规定的较为笼统,不同的检测机构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信息内容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检测行业技术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该标准应针对各个检测项目相应的检测样品、参数、采集数据、形成报告要素等做出统一规定,并在全省检测机构强制实施。

4.2 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

由于检测机构存在不同软件进行检测作业,因此,在数据传输上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该标准统一监管信息要求的数据代码和数据接口标准,应采用计算机运用技术和XML(i)标准,方便检测机构修改既有软件,顺利接入全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

4.3 实现资质管理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有效联动

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必须采集检测机构的全部信息。为了基础数据库能够适时反映检测机构状态,必须将资质管理部门对机构标准的信息及时传输到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联动,达到对检测机构行为的有效监管。

4.4 开发系统监测软件对数据进行识别

监管信息系统功能就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检测报告,使监管机构能及时提示相关责任人,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系统监测软件分行为监测软件和检测成果监测软件。行为监测包括:出具报告内容与该机构《资质证书》所规定能力是否匹配;出具报告签署人(含试验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资格是否有效;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等设备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超期超范围使用);接收检测数据的时间与检测报告及试验时间是否存在矛盾。检测成果监测:对检测实时采集的数据与报告结果的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判别检测成果质量。

4.5 开发检测行业统计分析软件

充分运用系统所拥有的全部检测数据信息量,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如采集的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全省或某地检测机构甚至个人工作质量、建筑材料质量、某个单项如砼施工质量等成果,为各地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6 监管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设置及安全保证

监管信息系统作为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监管的平台,保证用户安全认证是系统成功使用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用户安全认证应采用物理认证与自定义密码双联的方式进行,来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应有经济性和便捷性。物理认证方法可采用USB软件狗将用户身份编号存储其中。

监管信息系统依据系统上的运行数据对检测机构实施行业监管。因此,理清用户权限对系统的监管效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用户可分为监管机构、检测机构、社会公众三大类,其中监管机构与检测机构可做如下划分并明确相应职责。监管机构:系统管理员、系统数据维护员、监管人员;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基础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检测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信息责任人。

4.7 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

基于工程质量检测,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安全的“五强两比”检测地域性强,检测机构服务半径较小;同时,设区市工程质量监管机构都有一家较具实力的检测部门。充分应用现有监管资源,构建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见附图,它要求全省采用统一监管信息软件系统,九个设区市分设数据库,并在一个共同的监管信息平台上运行。

5 结语

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设立,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项工作牵涉面广,基础工作量大,需要全省各级工程质量监管机构乃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作为以及检测机构的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果。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福建省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的实施,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正在逐渐完善。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系统技术规程》正进入省建设厅的审定阶段,监管信息系统软件也正在着手开发。因此,可以相信,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想一定能化为现实,为我省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省检测行业调研报告[R].福建省质安总站,2006.

[2]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暂行办法[Z].福建省建设厅,2006.

[3]冯昊.L 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81-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

关志坚(1966-),女,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广东 肇庆/526200)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当生产与科学技术获得了发展之后,必然会给教育界带来一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推动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成为现代教育走向更加完美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最为深刻、最为长远,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作为新名词,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如果将这种信息技术引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这将会给中职教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的研究重点却停留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和一些中小学,对于中职,这方面的教育关注度却不够。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笔者结合当前中职学校课程的特征来探讨在中职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课程中应用的特征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年龄和心智方面还存在不成熟性,这必然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中职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结合当前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走入职场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的中职教学具有明确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都是以“实用”为主。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的课程应用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多样性

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在不断提升,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专门为其培养人才的学校,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上就会尽可能向学生多传授知识,多锻炼他们的能力。尤其是教学内容,其含有的内容比较多,基础知识含有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的问题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自我调节,很难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但是如果在相关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科学处理,从而使其转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文字、声音、图形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交互性

从根本上来说,教学其实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身的主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独立的机会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让学生试着自己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当前中职学校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结合的确给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了福音,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了课堂内容,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科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这些问题,找出关键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付诸实践。

(一)教学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已逐步意识到传统教育存在多处弊端,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课改计划,制定了一系列切可实行的措施,借助科学技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学生。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中高职院校中,仍存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停留在原地,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较强的抵触感,为了应付检查也只是偶尔使用信息技术,做表面文章,这种消极、抵触的态度定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改革的步伐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冲突

目前,有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都存在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到课堂中来,就能够彻底提高教学的质量。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看重教学技术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改革的根本性。利用信息技术固然能够改善教学质量,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中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理解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使其掌握重要的操作技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引用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是真正决定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其辅助作用下,结合教学大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三、在中职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主要优势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将教学改革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以下就分析利用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学科教学课堂存在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每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都会被电脑中那些先进的教学设计和优美的动画深深吸引。例如,在学习Flash中的“使用遮罩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几个遮罩效果做出来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其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哪些地方能用到这些技术。为了直观解释蒙板层的原理,可以展示首先用一张白纸遮住一只小狗,然后把白纸剪出一个圆,就可以透过这个圆看到小狗,而白纸遮住了其他部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的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当遇到难题时学生就会主动问老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人机交流。被动式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会逐渐被淘汰,信息时代的学生就需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一课时,教师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我是新主编”为题开展活动,给予每一位学生当主编的机会,让其运用自己学过的图文混排知识创办一期杂志封面,内容不限,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就会被打开。

(三)加大了课堂内外信息的传递量

采用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课堂丰富多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用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内容以立体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使原本静止的视觉信息配上生动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文字说明,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的教学课堂,图文声并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还能够加大课堂信息的传递量。例如,在网络教室里学习Auto CAD软件中的《三维建模》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网络工具,上网去自己搜寻三维建模的种类及其异同点,从而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几分钟后,各个小组的学生就会搜到大量有关建模的种类、异同点,还有些学生配上了不同实体模型图片等。这种让学生亲身探索问题结果的教学方式不仅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还得到了提升。

(四)有利于学生自主去学习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在8~15分钟,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生理特点,把中职教学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的微课知识点,8分钟的微课视频简化了教学流程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教学。8分钟的微课视频能将书面化的知识点立体化、形象化,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学生可以课上课后都利用移动终端自主学习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一些学困生来讲还可以能从行动上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学习资源可以提供新的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学习,也能让学生轻松复习旧的知识点。当然一节45分钟的课可以穿插1~2个微课视频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剩余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训、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活动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作业限时完成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或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视频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手机自主地学习微课,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延续千年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在网络信息技术下,远距离沟通已经不是障碍,大家可以一起探讨问题,共享资源。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它能够解放学生的天性,使学生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从而为教育创造出无限的发展空间,激发出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插上信息的翅膀,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寻找问题的答案。虽然从目前来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多处问题,但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抓住问题,及时解决,争取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韩玉梅.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朱小平.中职计算机应用中信息技术的初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4).

[3]郭桂英,刘光然,詹青龙.信息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 篇12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软件教学、远程教育、虚拟教学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选择学习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按需学习、因材施教将真正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介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显然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2 分析课堂教学的需求,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媒体作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2.2 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

由于多媒体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拟人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使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学已由讲授型向创新型过渡发展。它不仅仅是教师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它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表现出来,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2]。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可见,恰当地选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网络资源溶入课堂教学

目前在互联网上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3]。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由过去的被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所学的知识也更全面多样,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搜集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

但是,面对网络上的浩瀚资源,少数学生会迷失方向,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而是沉迷于局域网内的游戏,聊天,谈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需要教师的监控与督促。从教学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设备,让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和谐地融为一体,为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3 把握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潜力

3.1 牢记教师职责,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在现代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合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与信息技术教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课堂的主旋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方法,也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2]。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轻松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这无形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除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相关软件的熟练使用。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平时应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通过自学、上网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这样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令学生心服口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以过硬的素质和宽广的知识面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最新的信息知识。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精通的教育教学能力,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愉悦的、积极的。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最终使学习超越课堂空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3.2 依据教学需求,寓教于乐不断灵活教学方式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内容都是让人喜闻乐见的,有的内容也很单调和枯燥,比如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及回收站的使用等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示范操作时,要尽量地运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生动形象、具体贴切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例如,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说明Windows系统中采用的文件、文件夹两个概念的作用与区别,正如我们常用的书和书夹一样;然后通过示范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件、文件夹的操作,并说明文件(夹)的新建操作正如为某个同学的书夹买进一本新的书。文件的复制或移动操作正如某本书的复印件或转卖给别人。而文件的删除操作则如将具体的某没用的书扔进班级的垃级筒销毁,进而又可以打开此垃圾筒(即回收站)作彻底销毁或回收一样。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把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新生,我通过教学打字的游戏软件,把学生带入有益于学习的轻松环境中,解决了枯燥的键盘学习,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键盘操作并且指法规范,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了Windows、Word以后,经过练习,一般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中文输入及文字处理、表格绘制、编辑、排版等技能,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习了“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我让学生们自由作画,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练习方式中,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奇妙,绘制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锻炼了他们的抽象思维。我还举行了各班计算机绘画、打字、编辑文稿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整体素质。

4 结论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拓宽了师生的视野,也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效果。同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必须时刻牢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尽量避免信息技术给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该文通过以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引子,并通过多年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深刻地分析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和途径,以便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质量,教学模式,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上一篇:持续蓝光照射对比下一篇:闯红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