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2024-06-01

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精选4篇)

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篇1

现代制革工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制革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制革质量管理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尤其表现在皮革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较低。在皮革生产实践中,对制革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

1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发展,主要经历了“符合性质量说”、“适用性质量说”和“广义质量说”三个阶段。ISO9000:2000标准中关于“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概念含义广泛,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是一种广义的质量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等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发展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质量概念,提升了满足要求的重要性,拓宽了满足要求的范围,强调质量主要来源于顾客需求;

(2)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先控制;

(3)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于整个质量管理系统,而不是员工或其它。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之为“质量管理三步曲”,足见质量控制在质量管理中地位之重要。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不仅限于生产领域,而且适用于产品设计、生产原料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组织的所有活动。

质量控制并不是检验,质量检验只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检验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为鉴别功能、把关功能、预防功能和报告功能等。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是:产品满足相关规定;产品符合具体技术要求;判定产品质量状态;提供检验硬件技术支持;判定批产品质量等。

2 制革过程质量控制

制革过程质量控制是指为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过程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生产合格产品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2.1 控制方法

制革工艺操作是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复杂的生产过程。制革过程由若干工序组成,应当遵循将下道工序作为顾客的原理,依据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好各工序的质量标准。标准化后,应依文件规定确定生产工艺,选择最佳化工材料配伍及适宜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制革过程质量控制应坚持生产现场管理,以5M1E作为基本查检项目,采用PDCA和SDCA改善循环,进行看板目视化管理,实现生产现场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常用工具与技术包括: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分析法、调查表以及过程决策程序图、网络图、矩阵图、亲和图、流程图等。

2.2 数据采集

系统采集生产实践中检验的各类有价值的数据,建立科学的数据库,形成信息源,将其作为制革过程质量控制的分析依据,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所采集的数据应当符合客观性、可控性、重现性、可评性等特点。质量特性的检验方法一般包括:感官检验法、物理检验法和化学检验法。

数据的主要类型为计数型数据、计量型数据和评价型数据。计数型数据是指不合格产品数、不合格数等计件、计点的数据。计量型数据是指时间、温度、液比、pH值、重量、产量、收率等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评价型数据则是指等级或优劣排序等经评判得到的结论性数据。

由于皮革产品的特殊性,即皮革的外观、手感等诸多质量特性缺乏统一的科学仪器检查,而只是凭经验者主观感受来加以判定,所以在制革过程中评价型数据是较多的。对于皮革产品的评价型质量特征,应当尽力将其系统化、标准化、数量化,以便于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如染色中染料力分和色光的测定[1],以及革身丰满度、柔软度及弹性的测定等;再如应用折射仪[2],通过测定折射率判断浸水程度,控制浴液吸尽率等。

2.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证实所进行的质量控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在何处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性。

控制图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检查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管理图。常规控制图的种类见表1。

根据控制图可以判定过程是否异常。若判异后,可结合质量改进的其它适用性工具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异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实现过程稳定。在过程稳态,可对过程能力进行评价,分析质量变异的偶因,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优化系统,实现过程能力充分(1.33≤CP<1.67),完善生产过程。

3 生产实践中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3.1 组批控制

原皮的缺陷[3]可能产生在生长时、剥皮时以及保存时。制革厂原料皮的保存必须严格控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保存过程中缺陷的出现。原皮组批是制革的基础,其关键性不同一般,直接决定着成革质量。根据原皮状态及特点,包括产地、品种、大小、屠宰时间、储运时间、伤残状况、重量、水分等,进行组批,确定生产工艺路线。可以选用调查表对原皮状态进行检查统计,再结合运用其它工具如排列图与因果图等分析原皮特点,采取相应对策,最终确定生产工艺。

在制革过程中,不仅原皮浸水需要进行组批,在其它许多工序中同样也需要考虑组批问题,如浸灰组批,去肉、片皮组批,脱灰、软化组批,复鞣、染色组批,涂饰中组批等。组批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3.2 厚度控制

厚度均匀的产品是成品质量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每张成品厚度的部位差在允许范围内,而且还要求批产品内以及批产品之间的厚度差异也都应当在允许范围之内。在皮革生产过程中,对厚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工序是片皮、削匀、复鞣填充、磨革、熨皮、压花等。其中尤以片皮和削匀为主,应当对此二工序的产品厚度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选择直方图与控制图等工具进行厚度控制,实现生产在线监测,稳定产品质量。应当特别注意,片皮的厚度要求及削匀的厚度要求与最终成品的厚度要求之间是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所以质量标准不是统一的,应视生产具体情况而定。

3.3 湿操作工艺控制

皮革生产在水场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液比、温度、pH值、水分、重量、化工材料用量、时间和机械作用等。这些工艺参数就是对水处理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所在。各工艺参数之间,并不是独自完全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可以选择因果图、散布图、矩阵图等工具进行质量控制,分析质量特性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加以改进。而对于温度、pH值等计量型数据参数,还可以选择直方图、控制图等工具,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排除其一种因素引起质量特性波动时,其它工艺参数的相关性,以致于管理系统可以对异因作出果断判定,及时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3.4 干操作工艺控制

皮革生产在干态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压力、化工材料用量、时间和机械作用等。这些工艺参数就是对干整理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应对生产中所涉及的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其中对水分的控制尤为重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湿度计直接测量出坯革的水分,读取数据。宜选用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等工具对各工序中水分进行质量控制。水分对成革质量影响涉及干燥、回潮、摔软、绷板、磨革、喷涂、熨皮等干整理的大部分工序,其对于每个工序产品的质量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4 结论

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应当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应急。

保证皮革生产过程质量稳定,必须实现皮革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将皮革生产过程中的评价型数据转化成计量型或计数型数据,更便于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在制革中导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科学分析检测系统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主观性质量不稳定因素,进而减少质量波动。采用具备自控装置的转鼓进行自动化生产,采用计算机配色,实现调色数字化管理,采用配有微波或探头装置的检测设备进行质量检查等,都起到了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

将制革关键技术环节作为质量控制点,以点带面,有助于全面提升制革质量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对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对制革过程质量控制中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的方略。

关键词:制革,技术,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俞从正,王坤余.皮革生产过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24-125.

[2]马建中.现代制革技术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62.

[3]张文熊,常新华,冈村浩.制革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

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篇2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

一、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1、我部总公司通过ISO992质量体系认证,我们的质量方针是:建桥筑路。每人每岗每工序,按规范作业,持续提高,全心全意创精品,让业主满意。

2、质量目标

我部在本工程上的质量目标是:创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内在质量,一流的外观质量,一流的沿线设施,一流的环境景观,一流的档案管理。

二、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过程

本项目工程由若干个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通过由工序质量保分项工程质量,分项工程质量保分部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保整个标段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同事质量控制过程中也是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查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在施工开始时做好工程评定单元划分,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2、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

影响施工质量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既:“人、机、料、法、环、”,施工过程中紧紧围绕五个影响因素,采取因果分析图的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3、质量控制的原则

为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采取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坚持“以技术人员为核心,广大职工为主体”;

(2)坚持“以预防为主”;

(3)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4)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4、各分项工程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三、质量保证措施

1、抓好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深入贯彻执行GBT/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结合本工程的合同要求,将总公司质量体系延伸至本工程项目中。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开展日常质量活动,并通过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认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质量目标。

(1)对全体职工进行质量教育。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2)制订质量大纲,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图纸会审、坚持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坚持施工技术交底、坚持技术培训),把好“五个关”(施工程序关、过程控制关、操作规程关、原材料检验关、工序交接关);

(3)制订奖罚办法,把每人所在的岗位所承担的工程质量好坏与经济效益挂钩;

(4)做到“五不施工”(图纸不明、设计意图不明、材料质量不满足、设备不完善、工序交接不清),执行“三检一评”制度(三检:自检、互检、专业检查,一评:质量等级评定);

(5)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工序质量的好坏,施工操作者是关键。

施工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特别是重点部位工程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工种,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工种岗位的实践技能,必须做到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施工操作中,坚持“本检”制度,即自检、互检、交接检。牢固树立“上道工序为下

道工序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坚持做到不合格的工序不交工。做到工前有交底、工中有检查、工后有验收的“一条龙”操作管理办法,确保施工质量。按已明确的质量责任制检查落实操作者的落实情况,各工序实行操作者挂牌制,督促操作者提高自我控制施工质量的意识。

推行工序作业样板制,以点带面,达到全面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作业的目的。对质量要求高或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的部位和工序,应制定专门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并作为施工组成部分。施工前,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队、班组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6)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a.施工期间如发现工程质量事故,应对事故现场摄影或录像,对重大事故要保护现场。项目经理应立即报业主、监理工程师。随后进行事故原因调查分析,拟定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b.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后,项目部应遵循“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查清不放过,主要事故责任者不受到处罚和职工未受到教育部放过,防范措施不具体不放过;

c.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如有下列行为应加重对直接责任者的处罚; d.对已发生的质量事故处理要做到:事故原因有结论,处理有结果,纠正和防范有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2、工地试验室配备足够的测试人员及检测仪器,全面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并按照现行的部颁规范、规程的要求,对分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认定,指导施工生产;

3、配备一定的质检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中严格执行监理程序,接受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抽检,并与监理工程师共同把好质量关;

4、钻孔灌注桩时施工,派多名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对桥梁的预应力施工派专人负责;

5、结构砼施工采取:

a.结构外露砼表面采用大块钢模板或涂塑板施工,浇筑砼前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 b.浇筑砼过程中避免砼浆溅在模板表面。当砼落差较大时,使用串筒;

c.新浇筑的砼适时采用洒水或覆盖保温的办法,养生至少延续7天;

d.预应力张拉采用应力控制为主,以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偏差满足±6%以内要求作比较核实,并定期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

e.存料场地面做硬化处理,防止泥土污染原材料。

四、质量保证体系

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市政建设;道桥施工;关键技术;应用;质量控制

1.市政建设道桥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施工当中,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的质量,并推动了我国道路桥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在市政建设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大量应用,不仅能够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还能延长工程项目的使用周期,实现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路桥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占有重要地位。在进行道路桥梁桩基和基础环节施工中,其护壁浇筑作业要选用强度一致的混凝土,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护壁高度要比地面超出50厘米,同时做好桩基护壁的防水工作。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要对混凝土的用料进行详细检查,确定配比率。由于桥梁工程还涉及到水下作业,因此必须提高水下浇筑的处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混凝土出现坍塌问题。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选择符合施工规范的混凝土,才能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基于此,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前施工企业必须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如对底部进行认真检查,避免出现渗水和沉渣现象,当发现问题时,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1.2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在预应力筋安装前,施工企业必须对每个锚具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其质量。尤其是粗钢筋的螺杆和螺母的匹配情况,必须对每个都进行试拧作业。对于水平筋和斜筋分别采用两根粗钢筋或斜杆为型钢的情况,要先固定斜筋和水平滑块,同时固定斜筋的上锚固点。滑块选用临时支架的方式在其垫板的位置上进行定位,随后在水平筋穿入。穿筋过程中必须确保水平筋两端丝头长度的一致性,对滑块位置进行检查且将滑移量进行预留。为降低张拉锚固时螺母拧紧难度,将两水平筋螺母上紧,并确保水平筋的中心对准滑块锚孔。

1.3路桥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

1.3.1设置桥头搭板

桥头搭板方式是现阶段处理路桥过渡段桥头跳车问题的主要方式。为有效对沉降差进行消除,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搭板,这种搭板必须能够承受全部行车荷载。

1.3.2台后填筑

桥梁两端出现路堤沉降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基、路基、路面三方面压缩变形形成。其中,地基产生压缩变形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路基路面的恒载和车辆荷载产生变化。在面层填筑过程中,当搭板与桥面拥有相同的面层结构及厚度,就不会出现沉降差问题。

1.4道路桥梁伸缩缝施工技术

伸缩缝安装之前,安装时的实际气温与出厂时的温度有较大出入时,须调整组装定位空隙值,伸缩缝定位宽度误差为±2mm,要求误差为同一符号,不允许一条缝不同位置上同时出现正负误差。安装时伸缩缝的中心线与梁端中心线相重合。如果伸缩缝较长,需将伸缩装缝分段运输,到现场后再对接,对接时,应将两段伸缩缝上平面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使两段伸缩缝接口处紧密靠拢,并校直调正。用高质量的焊条,逐条焊接,焊接时宜先焊接顶面,再焊侧面,最后焊底面,要分层焊接,确保质量,并及时清除焊渣。焊接结束后用手提砂轮机磨平顶面。

固定后应对伸缩缝的标高应再复测一遍,确认在临时固定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变形、偏差后,把异型钢梁上的锚固钢筋与预埋钢筋在两侧同时焊牢,最好一次全部焊牢。如有困难,可先将一侧焊牢,待达到预定的安装气温时,再将另一侧全部焊牢。注意焊点与型钢距离不小于5cm,以免型钢变形。在焊接的同时,应随时用三米直尺、塞尺检测异型钢的平整度,平整度应控制在0-2mm范围,否则很容易出现跳车现象。在固定焊接时,对经常出现的预留槽内预埋筋与异型钢梁锚固筋不相符现象,要采用U型、L型、S型钢筋进行加固连接,以确保缝体与梁体的牢固连接。连接处焊缝长度应不小于10cm,应按照规范要求,采用浅接触,保证焊接长度。严禁出现点焊、跳焊、漏焊等现象。伸缩缝焊接牢固后,应尽快将预先设定的临时固定卡具、定位角钢用气割枪割去,使其自由伸缩,此时应严格保护现场,防止车辆误压。

2.市政建设道桥施工质量控制

现代社会对于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着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并须引起所有行业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建设道桥施工技术发展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施工技术理论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理论,都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道桥施工技术也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吸收传统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求新的施工技术方法与措施。路桥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路桥施工技术要在不断摸索、研究的过程中,以创新的形式向前大步发展。路桥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学科和门类,它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是相通与互补的,但是同时它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建筑技术、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所以其创新发展决不能是片面的创新,而是要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符合国内路桥施工要求。

(2)提高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目前,我国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储备,这是难以满足现代路桥施工技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如果想保证和坚持路桥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对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提高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同时,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还要严格按照预定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精心的管理和操作,要全面保证路桥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开发利用,促进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使用寿命不断延长,提高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桐,张杰,刘训良.预应力梁后张法施工梁与板间出现裂缝原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4).

[2]R.D.Lapsley,刘征宇,杜华.后张预应力结构的灌浆——先进的真空辅助压浆技术及浆体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

[3]朱文冬.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1).

[4]任帅,李宝贵.浅析路桥工程建设中过渡段的施工技术[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篇4

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皮革行业迅猛发展之后,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皮革生产大国,连续多年来,皮革行业的出口创汇居轻工行业第一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如今,我国却尴尬地徘徊在由世界皮革生产大国到世界皮革强国转变的道路上,这种尴尬主要来自于皮革行业的源头———制革工业。我国制革业在经历了几十年飞速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系列发展瓶颈,如环境污染大、能耗高、产品综合性能不足以及皮革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而尖锐地摆在了中国皮革行业面前,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要解决我国制革工业的瓶颈问题就要解决制革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攻克关键技术,我国制革业就必须要走生态制革的发展道路,即制革过程的生态化[1]。

但卫华等人在“生态制革及其对策”一文中提出了“生态制革”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基于20世纪出现的“生态工程”一词而提出的,其中心思想就是要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制革业的具体问题对生态制革的内涵做了具体诠释,即皮革的生态制作应该是指在制革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不会产生危害;在制革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和固体废弃物能够得到经济、合理和有效地再生利用,从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在制革加工的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是对环境友好的。皮革的生态制造与传统的制革工艺有着革命性的进步,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几千年来传统制革工艺模式和生产模式,可望从根本上解决制革污染的问题,使制革工业由一个污染行业变成一个无害行业。可见,生态制革是我们制革工业解决目前瓶颈问题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制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3]。

所谓行业关键技术可以认为是对行业科技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共性技术,能催生新的产业或者技术成果转化后能对其它产业带来关联效应的技术。行业关键技术是行业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并且随着行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的变化,行业关键性技术会相应地发生调整和转移[4]。

1 技术预见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预见是由德尔菲调查为核心的技术预测活动演变而来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技术预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到70年代技术预测方法已经相当成熟[5]。然而,技术预测过于关注“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而忽视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外界因素,因此技术预测方法大多数是对已有技术发展轨迹的外推。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多元化,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界因素越来越多,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许多预测方法将技术系统的社会因素加以考虑,技术预测内涵发生了变化,便是现在所说的技术预见[6]。

目前技术预见的表述众多,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标就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以及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7]。这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的定义。因此,技术预见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受到政府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8]。

迄今为止,技术预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德尔菲调查法、情景分析法、相关树法、趋势外推法、文献计量法和交叉影响矩阵法等。不同层面和类别的预见需要选择不同的预见方法。技术预见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发起者、委托人、预见研究者、用户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及各种沟通方法与统计方法[5]。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技术预见经历了“始于美国、日本发扬、欧洲跟进、各国使用”的发展历程。如今,技术预见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潮流,如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韩国、印度和南非等一些亚非国家,也相继开展技术预见活动,为国家战略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日本是迄今为止开展技术预见最为成功的国家。从1971年起,日本先后以德尔菲调查法为主实施了8次技术预见活动。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重视技术预见,于1990年成立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从1992年开始定期发布“国家关键技术报告”。

我国的技术预见实践始于1993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未来年技术预见研究”,中科院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并于2006年出版了《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及2008年出版了《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续)》,在德尔菲法运用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通信与电子技术”、“能源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与药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化学与化工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共8个领域、63个技术子领域、737项技术课题的重要性、预计实现时间、实现可能性、目前我国研究开发水平、国际领先国家和发展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5,9]。技术预见涉及众多领域,但具体到皮革行业的预见活动却并不多见,依据技术预见方法进行生态制革技术制定的活动更是基本空白。因此本文将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融入到生态制革技术的制定过程,科学化预测并系统化选择制革工业中的生态制革技术,力求把握生态制革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皮革行业技术资源的配置提供依据,为皮革行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战略决策支持,并为皮革行业重点发展领域和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机制。

2 基于技术预见的行业关键技术选择过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支撑发展”的概念,是指“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带动作用,且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10]。在大多数情况下,共性技术处于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枢纽位置。生态制革的共性技术可以认为是指能够在皮革行业有一定应用潜力的环境友好的生态制革技术。对于共性技术的探讨,有利于全面了解制革行业现阶段生态制革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扩散。

根据制革工业的技术特点,我们认为生态制革的共性技术包括:原料皮生态防腐保藏技术、鞣前准备生态制造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生态整饰技术、生态制革关键配套绿色皮革化学品的生产技术和生态制革设备等几个方面。在对制革行业共性技术的简要阐述之后,结合专家调研形成制革行业关键技术的选择。

行业关键技术指标体系的选择,主要涉及技术对行业的重要度、技术难度和技术预期实现的时间,如图1所示。

3 基于专家意见汇总预测法确定生态制革的关键技术

3.1 采用方法的原理

专家意见汇总预测法是依靠专家群体经验、智慧,通过思考分析、综合判断,把各位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意见进行汇总,然后进行数学平均处理并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况进行修正,最终取得预测结果的方法。

3.2 生态制革关键技术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实施

(1)专家问卷的形成

对现有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深度分析后,整理出现有的生态制革共性技术。设计出的问卷要求对共性技术的重要程度及技术难度分别进行评分。同时,在众多共性技术中选出专家认为最为重要的10项生态制革关键技术,并对这10项技术在中国实现一定规模产业化的时间做一个预测。

(2)专家选择

按照本研究所需要的范围,确定了17位致力于清洁制革方面研究的专家,回收问卷12份,回收率为70.59%,超过了2/3。在专家意见汇总预测法中,专家的人数并未有特别的规定,一般认为7人以上,20人以下较为合适,回收率达50%即是可用于分析和形成报告,70%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比例[11]。因此,本次调查满足专家调查分析法的要求。其中一些专家还对评价指标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对本次调查的参与程度较高。

(3)统计学处理

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2.2 调查结果

(1)专家基本情况

参与调研的专家来自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都是多年一直从事皮革相关研究工作,其中50岁以上的占50%,平均工作年限为25.15年;其中,博士生导师占50%,硕士生导师占41.7%,其他占8.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提项的共性技术得分与分析

如图2所示,备选技术中重要程度在前12项技术选项分别是少硫/无硫脱毛技术C9、少灰/无灰纤维分散技术C10、无氨脱灰技术C11、无铬鞣技术C16、水性成膜剂涂饰技术C24、含硫废水的处理技术C25、含铬废水的处理技术C26、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27、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C28、废液的净化与循环回用的节水技术C29、生皮边角料的利用技术C31、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C32。

由表1可知:原料皮生态防腐保藏技术中,少盐保藏法重要程度得分较高,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生态制革原皮保藏技术。同时,硅酸盐保藏法与杀菌剂防腐保藏法亦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鲜皮直接投产则是因为配套要求较高而影响了其应用。

鞣前准备生态制造技术的几个备选技术选项得分都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准备工段的污染确实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制革需要从源头减少和治理污染的原则。

生态鞣制技术中以无铬鞣技术最被重视,这说明制革业必须消除铬污染,而最终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无铬鞣制技术。现阶段,因为基础研究的相对薄弱,高吸收铬鞣技术作为较为清洁的鞣制技术,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还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无铬鞣革理论与技术也正在孕育之中。

生态染整和生态整饰技术的关键在于所用材料的高吸收、少排放。因此,高吸收染色/固色技术和水性成膜剂涂饰技术,代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末端治理依然是我国制革业主要的治污办法。制革废水、污泥处理及节水技术的各提项技术重要程度均在9分以上,其重要程度也不言而喻。

变废为宝是生态制革的核心思想之一。制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是现阶段制革工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以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最为迫切,技术难度也最高。

由图3可以看出:各项共项性技术的重要程度和技术难度变化趋势大致上是保持一致的,这说明重要程度与技术难度有一定的关联。某些技术选项因为技术难度系数太大,反而降低了人们对其应用潜力的预期,如各种新型生态染色技术(如超声波、临界CO2染色技术等),难度分值达到9.17,但重要程度仅仅是6.67。

(3)生态制革关键技术的选择

表2显示的是关键技术选择的结果,即选择人数最多的前10项生态制革技术。它们分别是少硫/无硫脱毛技术C9、无铬鞣技术C16、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27、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C32、少灰/无灰纤维分散技术C10、无氨脱灰技术C11、高吸收染色/固色技术C18、水性成膜剂涂饰技术C24、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C28、生皮边角料的利用技术C31。可以看出,关键技术选择人数最多的前10项技术,全部来源于重要程度得分最高的前12项技术。因此,对于生态制革关键技术的选择上,可以直接将选择人数最多的前10项技术作为生态制革的关键技术。

图4展示的是专家选出的10项生态制革关键技术的技术难度分值图。由图可知:10项关键技术中,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C28被认为技术难度最高,难度平均分达到了9分。其次是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27和无铬鞣技术C16。根据分值评价等级表,10分为非常难,8分为比较难,10项关键技术中有7项都达到了8分以上,即比较难。无氨脱灰技术C11、高吸收染色/固色技术C18和生皮边角料的利用技术C31相比其他关键技术,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4)关键技术在中国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化的时间

对各项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预测有5个区间选项,选择“不知道”即作无效,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数字代表选择此项的专家人数。通常,人们更加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经验比较接近可能的正确答案。从表3可以看到:专家对其中几项关键技术的预测较为一致,可以直接选择接受这个结果作为结论。即鞣前准备工段的少硫/无硫脱毛技术C9、少灰/无灰纤维分散技术C10、无氨脱灰技术C11等关键技术得以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的时间是2011-2015年;高吸收染色/固色技术C18亦会在2015年之前得以解决并实现产业化;无铬鞣技术的成熟以及产业化的时间为2016-2020年,即无铬鞣革技术的产业化在未来10a之内可以在中国实现一定的规模。

表3中部分关键技术产业化时间不同选项人数相似,采取对专家判断结果进行加权处理。根据专家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分为2类,博导以及工作年限在25a以上的专家加权系数为1,其他则为0.5。加权以后得出,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27、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C32、生皮边角料的利用技术C31、水性成膜剂涂饰技术C24等4项技术,能在中国实现一定规模产业化的时间为2011-2015年;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C28预计产业化时间为2016-2020年。总体上看来,大部分生态制革关键技术有望在5a之内得以解决并实现产业化,剩余的2项关键技术无铬鞣技术和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C28也将在2020年之前得以大规模生产。

于是,根据表3的结果,通过多数原则和专家加权的方式得出了生态制革关键技术产业化蓝图,如图5所示。

注:N为参与此选项回答的专家人数;F:选择此项的专家人数;%:选择此项技术的专家人数所占比例。

C9-少硫/无硫脱毛技术;C16-无铬鞣技术;C27-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32-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C10-少灰/无灰纤维分散技术;C11-无氨脱灰技术;C18-高吸收染色/固色技术;C24-水性成膜剂涂饰技术;C28-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C31-生皮边角料的利用技术

注:表中数字为选择此选项的人数。

4 结束语

(1)通过对专家的调研汇总得出生态制革的10项关键技术分别是:少硫/无硫脱毛技术C9、无铬鞣技术C16、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27、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C32、少灰/无灰纤维分散技术C10、无氨脱灰技术C11、高吸收染色/固色技术C18、水性成膜剂涂饰技术C24、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C28、生皮边角料的利用技术C31。

根据关键程度大小,可以从中进一步得出生态制革关键技术中的5项核心技术分别为少硫/无硫脱毛技术C9、无铬鞣技术C16、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C27、铬鞣革屑的资源化利用技术C32和少灰/无灰纤维分散技术C10。

(2)对各位专家的预测结果分析后得出,生态制革的许多关键技术将在2015年前在中国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基本所有的关键技术都将在2020年前取得突破,并得以实现产业化大生产。

参考文献

[1]但卫华,王坤余.生态制革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22

[2]但卫华,王坤余,王慧桂,等.生态制革及其对策[J].北京皮革,2004,26(7):86-89

[3]易秋菊.生态制革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D]:[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11:40-50

[4]李远远.基于技术预见的行业关键性技术选择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3):119-121

[5]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组.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1

[6]Alan L porter.Tech forecasting:an em-pirical perspectiv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9,62(1):19-28

[7]Martin B,Johnston R.Technology fore-sight for wiring up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experiences in Britain,Austral-ia,and New Zealand[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9,60(1):37-54

[8]穆荣平,任中保,袁思达,等.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1):1-7

[9]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组.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2

[10]袁思达.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中共性技术课题识别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21-26

上一篇:服务型团组织下一篇: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