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关键点(精选12篇)
控制关键点 篇1
摘要:现在高校的经费、业务量越来越多,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其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针对性和操作性相配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本文以高校内部控制关键点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控制策略,以期能有效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进而促进学校组织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关键点控制,研究
在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内部控制作为高校管理的中枢神经,是其发展中的必然产物,而国内高校校园网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奠定了极为坚定的基础,能够一定程度地实现高校管理活动的调节与制约。但是如果内部控制一旦出现缺位或是无法发挥其作用,势必会产生腐败的现象,相应地也会给高校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对高校的各种审计检查中,总发现一些违规违纪现象,甚至违法,故高校建设内部控制是适应学校组织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维护校园资产安全的客观需要。在高校中,实施内部控制在有效促进组织运行规范化、有效改善高校的运行管理、有效掌控组织风险程度、有效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全面性等多方面的意义,由此可见,高校建设内部控制系统尤为重要。
1 高校内部控制的意义
1.1 有效促进组织运行的规范化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能有效促进组织运行的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高校内部控制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控制、对内设特定机构下管理人员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对内部管理人员工作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系统,高校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并且对各个环节中的执行力度与职责权限进行监督。另外,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使高校职工清楚内部机构与岗位设置情况,进而明确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与权力,对业务的流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避免责职不清而相互扯皮的现象,促进其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使组织运行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1.2 有效改善高校的运行管理
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管理的运行效率及其效果。高校与企业的组成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由多个部门组成一个整体,多种管理层次组成管理系统,多个管理环节组成一个系统化的经济体系,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相互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平台,使之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其管理运行的效率。
1.3 有效掌控组织面临的风险
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采用程序控制的方式,通过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对授权进行严格审批、建立完善的会计系统,并且对高校资金的预算、运行等进行严格保护。预防性掌控组织面临的风险,并且及时发现风险及有效控制风险,或是将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后果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
1.4 有效保障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全面性
在高校中实施内部控制可有效保障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全面性,严格控制高等院校的财务报告按照国家发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执行,其报告的审核必须经过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审核之后,才能够对外提供。以此来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全面可靠性,进而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
2 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并不多,大部分人对内部控制的含义与运行方式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对其存在较多的观念误区,这对高校实施内部控制有着严重的阻碍,甚至由于内部控制系统的缺失,造成了一系列高校经济案件及犯罪行为的后果,虽然近几年间,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实施内部控制的严重性,但是目前在高校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2.1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健全
在高校内部控制实施中,表现最显著的问题便是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即使建立的制度也没有将其严格贯彻、有效执行。甚至在部分单位中还没有内部控制观念,更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招标制度中,业务范围不明确,经办人无所适从,不仅办事效率低下,也容易出现差错;银行存款和现金管理薄弱,未达账项长期不入账,现金未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等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合同管理混乱,监督力度不强,其签署的形式太过于形式化,部分二级单位在未经学校授权下对外签订经济合同,为学校加大经济风险。
2.2 认识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并没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其目前建立的内部制度单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再依据财政部门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而建立,此类方式会造成校领导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压力,校内职工也没有内部控制的积极能量,因此,就目前而言,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内部控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还是要从认识的层次出发,目前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具备规范化、系统化,高校内部的组织领导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或是不愿意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2.3 执行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在执行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仅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一些较好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不能完全被采纳和实行。比如虽然有大额资金授权审批规定,但经办人为了方便,故意化整为零逃避审批。由于高校长期在计划经济管理下,对市场的考虑、风险的把控、成本的核算等考虑不足,这样的管理模式直接造成了风险控制、资产管理控制、信息化系统控制等相对比较薄弱。
2.4 岗位分工设置问题
目前,在高校中的岗位分工设置仍旧存在较大的问题,不相容的岗位混杂的现象表现较为突出。在部分高校中,校级领导对岗位设置与分工的问题并不重视,因此存在不相容的岗位相互混杂,影响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率与后果,而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一方面原因是主观能动性不强,或是由于内部行政人员较少,设置不容易实现等;另一方面是财务系统软件控制功能不完善,未能细致分配操作权限。权限不清,靠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转,这样的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容易出现风险。
3 高校内部控制关键点控制策略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管理中,要将目标、原则、方面这三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选在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过程中,要遵循原则问题,采取适当合理的方法,最终实现其目标。高校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可以采取组织规划控制、授权审批控制、提高员工素质、文件记录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多种措施实现内部控制关键环节的控制。
3.1 组织规划措施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可以采取组织规划控制的措施,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设置,以满足组织结构需要为基础,设置不过于精简,同时也不冗长的内部控制机构。在高校设置机构中要按照法人治理与职工管理两个层次去设置。首先,一般情况下,法人治理层面会按照国家的一系列规定,其自身不具备自主性;其次,在职工管理层面,高校具备极大的自主权,可根据其自身规模和自身管理模式及水平来进行内部机构的设置。
3.2 全面预算控制措施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可以采取实现全面预算的措施,在年度活动或是业务开展之前,根据之前的经验,对其活动或是业务的资金进行预算和授权批准。因此,全面预算控制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控制,可以对来年的工作计划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并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实现有计划的财务收支。
3.3 授权批准控制措施
在高校内部控制实施中,可以采取授权批准的控制措施,对高校日常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管理过程,实现以授权形式进行执行命令的一种制度设计。在高校中,一般情况下,较为重大的事件决策或是重大的项目投资决策等都要通过党委等进行会议决策,才能进一步落实。领导会将相关的权利授权给相关的职工,以此类推进行授权。
3.4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措施
目前,在高校中,计算机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可促进相关管理业务的实施,并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常见的有校园消费系统、会计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以上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计算机管理软件,因此,在高校中电子管理信息的安全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软件的开发、日常维护、数据安全备份等都必须进行严格地管理。
3.5 会计系统措施
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中,首先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该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明确定位,并且对核算的方法和程序及其实施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其次,职工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相容的职工岗位必须要进行分离。因此在高校中实施内部控制要采取会计系统措施,比如: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及管理规范制度,并且对岗位权责进行细分化,并且将其进行相互制约。从原则上来说,高校内部要按照相关的政策确定其财务管理相关体制。因此,在高校中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程序,在不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的情况下,明确会计系统的核算科目及内容与记账方法。
3.6 内部报告的控制
在高校中的内部控制实施中,要采取内部报告控制的方式,对高校经济权限进行审批,进而分清经济责任明确经济业务的明细。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业务量也越来越多,高校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要,不仅是适应学校组织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维护校园资产安全的客观需要,在高等学校中,实施内部控制有着促进组织运行规范化建设、有效把控组织风险程度、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全面性、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提高高校管理运行效率等多方面的意义。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但是目前在高校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或是即使建立了制度也没有将其严格贯彻、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程序不高,高校内部的组织领导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已有的部分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因此,高校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可以采取组织规划控制、授权审批控制、提高员工素质、文件记录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多种措施实现内部控制关键环节的控制,有效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进而促进学校组织建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从COSO报告看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1(2).
[2]王卫星,赵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3).
[3]王江.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12).
[4]丁新农.关于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11(11).
[5]田晓静,祝道武,蔡丽.试论高校财务会计的监督与服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
[6]叶青松.关于高校收费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2(1).
[7]祝君.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的原则和途径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8]张莉华.试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9]邓玉芬.新环境下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目标定位研究[J].会计师,2012(12).
控制关键点 篇2
2004-7-14 9:4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关键点控制法”的含义及特点
“关键点控制法”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方面、重要环节选取一些关键的项点进行重点控制,从而保证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体系。
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超越传统的经验论,把科学手段和经验总结相结合。
规范性。将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规范和引导审计人员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系统性。关键控制点管理将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各职能部门对本系统的专业检查通过控制系统联系起来,实现了审计策略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全面协调。
时效性。通过制定对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办法,建立起了日常监督机制,增强了审计工作的主动性。
重点性。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审计部门对企业日常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审计工作重点应该是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并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是对制度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循环性。关键控制点管理引用TQC管理中PDCA循环的办法,即制定管理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计划、要求。(P)→实施内部控制制度(D)→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C)→下达整改意见、检查整改情况、完善控制制度(A),目的是通过实施关键点的控制,使企业的内控制度保证体系有效运转,通过监督检查,使控制保证体系不断地纠正本系统的不符合事项,不断的循环,始终保持内控管理有效并不断完善。
二、“关键点控制法”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关键点”的设立
内控管理涉及企业方方面面,要通过关键点的控制而起到“以一棋而制全局”的效果,关键点的选取是该方法能否见效的关键。我们主要抓住内部控制中的重点、关键部位和环节,管理过程容易发生错弊的业务环节进行选取,控制点涉及财务管理、物资采购、销售、工程项目、成本费用、对外投资、借款、担保、奖金结余等项目,首批确定了59个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控。
(二)确立控制内容
一是根据各部门的工作重心,我们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细化和界定。审计部职责是依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工厂规章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的情况和查出的问题予以客观、真实的反映,作出基本评价,提出对查出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改进管理的建议,报工厂领导审定后,对被查单位下达内部检查整改通知。根据工厂内控制度的制定情况及时下达有关主管部门的内控制度关键控制点。财务、人事、监察、物资等职能部门则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和系统有关业务的内部控制规定,制定本部门和本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定期对本管理系统内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按时报送自查报表;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审计部的协调管理,动态监控、强化了部门在内控制度管理中的责任。二是设立控制目标。主要包括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厂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
(三)规范控制流程
自查阶段
这一阶段是关键控制点管理的初始阶段,各内部控制管理主管部门针对所确定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按照控制标准对本系统的内控制度执行进行延伸检查,同时要求对关键控制点进行二级分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以点带面的全方位的自查体系,从多个角度找出本单位及系统内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如审计部在对本部门负责的“物资监察”关键点进行自查过程中,将这个关键控制点分解为“制度评审”、“采购数量”、“采购渠道”、“比价采购”、“招标采购”、“入库验收”、“物资定额”、“账外物资”等八个控制点,分别对这八个控制点进行自查。
审计督查阶段
审计部根据各主管部门上报的自查报表及自查报告进行重点及全面督查。这一阶段审计人员采用问卷调查、实地盘库、抽查凭证、查看账簿及财务报表等检查方式,对各主管部门的自查情况进行重点及全面的检查,了解工厂资金的运动及变化、资产的转移过程、支出的使用情况等,并进一步对主管部门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检查主管部门自查是否认真。是否流于形式,是否还存在薄弱的环节及管理漏洞等。
审计报告阶段
这一阶段其任务是审计人员根据自查、重点及全面检查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价,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验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详实可靠,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是否合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其次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管理漏洞等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及时向工厂领导报告,提高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审计整改阶段
审计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向领导反映及批准后,及时向各主管部门下达检查结论通知书,要求其积极进行整改落实,并要求其在1个月的时间内将整改情况报送审计部门,这一阶段标志着一个管理循环的结束,审计部在下一个循环开始时同时要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开始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
控制关键点 篇3
【关键词】电线电缆;检测;质量控制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电线电缆作为最主要的电力、信息传输载体,数据电能传输依托,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均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且已经逐步深入到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学习,生产,工作当中,其应用价值是相当突出的。即便现阶段发展水平下,我国所使用的电线电缆产品结构还比较的简单,但其质量水平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电缆线电缆的使用质量出现问题,则势必会对其应用质量产生决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对群众的身体健康,财产以及人身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从行业发展现状的角度上来说,国内具有电线电缆产品制造资质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大多发展规模比较有限,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并且在剧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还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的问题,导致电线电缆产品的整体质量参差不齐。针对此问题,就需要相关工作部门积极展开对电线电缆质量的检测工作,并对其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以促进其质量更加稳定的发展。本文即重点围绕该问题展开全面分析。
1、电线电缆检测要点分析
一、电性能方面
1、导体直流电阻:绝大部分电线电缆的主要作用是传输电能,导体直流电阻就成为考核电线电缆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造成该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一是使用杂志含量过高的甚至是回收后的铜材;二是偷工减料,降低导体截面;三是生产过程工艺不当,如拉丝时的退火不良、生产设备的张力使导体拉伸变细等情况。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较为剧烈,铜材又是所有电缆原材料中成本最高的,企业为了牟取利润有可能会从铜材着手,故意以次充好,以小充大。
2、绝缘电阻:在对绝缘电阻取值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通常建议采取高阻计法。具体如下图所示(见图1)。
造成绝缘电阻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绝缘原材料质量不过关。一是企业采用低介电性能或低耐温等级的原材料来替代高介电性能或高耐温等级的材料;二是生产过程中杂质的混入或杂质过多的不合格原材料也是导致绝缘电阻降低的原因。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企业的原材料进厂检验和成品电缆的出厂检验等质量控制手段有效的避免,而很多小型企业的质量意识淡薄,质量控制形同虚设。
图1:高阻计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3、交流耐压:根据标准对电缆持续规定的时间施加一定的电压。在整个试验过程当中,未造成被检测电线电缆产品发生闪络或击穿方面的事故,则证明其质量符合标准,反之则不符合标准。
造成该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绝缘材料中存在杂质或挤塑过程中混入杂质或形成气泡等微缺陷,使得成缆线芯达不到产品规定的介电性能要求;二是在生产过程中,成缆线芯受到机械外力损伤,从而造成成品电缆的绝缘介电性能不达标。
二、机械性能方面
机械性能主要包含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和抗张强度以及变化率。
机械性能不达标,在敷设过程中极易因拉力而引起损伤或破裂,造成线芯间短路。在运行中,因导体发热导致绝缘老化加速,各项物理机械性能指标迅速下降,使得绝缘失去介电性能,造成短路事故
造成机械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了再生料或是未经过净化处理的回收料代替正常电缆料或使用低温度等级的原材料,企业在原材料进厂时未进行严格的把关;二是由于多数企业不具备原材料试验的专用检测设备,企业不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生产,对半成品和出厂成品不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绝缘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导致不合格产品入库甚至流入市场;三是企业生产技术能力不够,挤塑工艺温度控制不好,造成绝缘料或护套料出现塑化不良即材料得不到充分塑化,导致物理机械性能不合格。
三、尺寸
尺寸主要包含绝缘护套的平均、最薄厚度。电缆所能承受的最大电气强度取决与绝缘的材料和厚度,因此电线电缆产品标准对绝缘厚度有严格的规定,绝缘厚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尤其是绝缘最薄处厚度)会导致产品在绝缘最薄处的电场过于集中,极易产生内部放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缘击穿,发生短路现象,危及人身、财产的安全。电缆的护套主要用于保护绝缘层的作用,若其厚度偏小,在电缆的使用过程中易被磨损,降低其抵抗外界各类腐蚀的能力,易使绝缘暴露在外界环境中,降低其机械性能。
出现这类不合格项目的原因一是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检验、出厂检验把关不严;二是企业的生产工艺纪律欠佳,人员未完全按照工艺卡片进行各项参数调整,没能选择合适的模具或模具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当,无法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尺寸、厚度及其均匀度。
图2:工频耐压试验原理示意图
2、电线电缆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第一,重视对制造假冒伪劣电线电缆产品的行为进行全面打击:为了能够从源头入手,实现对电线电缆整体质量的全面控制,就需要做好对电线电缆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途径以及流通渠道的质量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生产行为进行全面控制,监督与管理,避免在市场竞争因素影响下,因成本问题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偏差现象,另一方面需要以我国现行标准以及行业规范为依据,执行对电线电缆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质量检验统一化发展。
第二,密切检测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实际情况,这些区域内能够真正具备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为数较少,且规模较小,通常情况下没有对其质量检测工作引起全面的关注,在对电线电缆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手段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转变这一局面,就需要监管部门积极密切与电线电缆产品制造商,经销商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配合并做好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工作,使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中的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更加的有效与理想。
第三,需要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類质量检测工作:在整体电线电缆的生产与使用流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检验系统与检验规程,对生产工作的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需要进行型式的试验、例行的试验以及出厂试验,全面做到及早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格项目并且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结束语
养猪各环节“关键点”控制 篇4
1 关键一———配种前10 d
经产母猪断奶后大多在5~10 d后发情, 此期间为减少母猪乳房炎的发生及断奶应激, 在断奶前3 d及断奶后3 d, 适当减少饲喂量, 使用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 断奶前3 d每天减少1~2 kg/d, 减至3~4 kg/d, 断奶当天饲喂2~3 kg/d, 以后逐渐适当加量, 至配种前3~3.5 kg/d, 配种当天减量饲喂;同时, 还要注意母猪乳房情况, 减少乳房炎发生, 一旦发生炎症立即使用抗生素进行消炎, 配合外用药物治疗。有条件者每天将母猪赶到圈外运动30 min, 同时与公猪面对面接触30 min, 促进发情排卵。
2 关键二———配种后15 d
配种后15 d是卵子受精、受精卵分裂、胚胎着床的关键时期, 30%以上的胚胎死亡都在此阶段产生, 若在此阶段使母猪营养过高, 代谢过于旺盛, 会使大量营养与血液用到消化系统, 从而减少繁殖系统关键部位的营养, 减少孕酮等激素的分泌, 导致部分卵子受精受阻和部分受精卵死亡, 从而减少产仔数量。所以, 母猪配钟后15 d不要过多饲喂, 使用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 每天饲喂1.5~2 kg为宜, 且建议使用营养浓度稍低的妊娠期母猪配合饲料。此期间还要注意避免一切可能的应激因素, 防止母猪打斗、防止跳圈、滑倒等机械性损伤造成的受精卵死亡, 避免使用口蹄疫、蓝耳病等疫苗。
3 关键三———分娩前15 d
仔猪出生1.5 kg体重, 其中有1 kg是在产前生长的, 所以产前15 d是仔猪出生体重大小的关键时期, 也是母猪保持体况和产奶好坏的关键时期, 所以, 此阶段一定给母猪提供优质的营养来源。建议此阶段换成高营养的哺乳母猪配合饲料, 每天饲喂量为3~3.5 kg/头, 且饲喂量逐渐增加, 有条件者可给母猪每天提供0.1 kg大豆油, 提供能量的同时还可提供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此阶段营养, 不但可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同时还可减少母猪体脂肪的损失, 改善乳腺的发育程度, 提高产奶性能。同时, 此阶段母猪子宫内容物快速增大, 子宫代谢旺盛, 可适当增加运动, 增加麸皮等纤维物质促进肠道蠕动, 防止便秘和难产的发生。
4 关键四———分娩后7 d
对于出生仔猪来说, 分娩后7 d是保证成活率和健康的关键时期, 此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初生仔猪抗寒能力很差, 要保证仔猪32~35℃的小环境温度;保证每头仔猪都尽可能多的吃到初乳, 得到足够的被动免疫, 提高抗病能力;固定乳头, 使弱小仔猪吃到前3排乳头, 提高成活率和均匀度;时刻保持产房有人看护, 防止仔猪被踩被压, 尤其是初产或二产母猪更加注意;及时补铁补硒, 口服保健药, 防止黄白痢的发生。对于母猪来说, 分娩后7 d也是非常关键时期, 此阶段仔猪哺乳能力不强, 不要快速提高母猪采食量, 从产后2 d每天2 kg/头, 以后每天增加1 kg, 直到产后7 d自由采食, 切忌此阶段母猪需要高营养的照顾, 高能量 (每天0.1 kg大豆油) 、高氨基酸 (赖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等) 、高维生素 (维生素E、生物素、叶酸、β-胡萝卜素等) 、高微量元素 (铁、锌、硒等) 是重中之重。产后母猪还要进行2~3 d的抗菌消炎, 防止乳房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和过度劳累引起的其他炎症, 必要时可用子宫栓等外用药清洗子宫2次。
5 关键五———断奶前后7 d
断奶前7 d使乳猪尽量多地采食到优质开口料, 调节消化道对固体食物的适应。母猪提前3 d减料, 防止乳房炎发生, 同时乳汁减少还可增加仔猪对开口料的采食。断奶后7 d仔猪经历了食物来源的巨大变化、抗体来源的巨大变化、母子分离的打击、周围环境的不适应等多重应激。因此, 此阶段要进行以下工作:把母猪赶走, 留仔猪在原圈饲养, 可提高成活率及采食20%以上;使用与乳汁营养含量接近的优质断奶饲料, 提高采食量, 较少掉膘, 减少下痢发生;不要进行去势、注射疫苗、驱虫等应激较大的工作;口服保健药、多维、补液盐等可减少下痢发生;提高环境温度, 减小温差;使用温水, 提高饮水量, 防止疾病和脱水。
6 关键六———转群后10 d
此阶段指保育结束, 仔猪进入育成阶段, 一般指猪体重25~30 kg。环境改变、饲料营养变化、免疫机能不够健全、消化系统不够完善等情况的变化是本阶段的主要问题。本阶段猪处于相对生长速度最快时期, 处于免疫水平最低时期, 非常容易引起疾病、腹泻等现象发生, 所以, 此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换料时使用保育料与仔猪料过渡7~10 d, 防止换料应激引起的腹泻现象发生;使育成温度与保育温度接近, 防止温差过大, 防止感冒等疾病发生;看管好吃、喝、排的固定位置, 有利于后期管理;防止打斗等应激现象发生;口服保健药, 防止咳喘病的发生;驱虫、二次防疫顺利进入育成育肥阶段。
7 关键七———出栏前15 d
控制关键点 篇5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案例,就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以及提高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成果质量控制的措施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成果;质量控制
2013年,我国着手实施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国各省市测绘管理部门均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确保了地理国情普查各项目的顺利实施。2014年,随着各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质量验收成为确保普查成果应用的重要手段。根据部分地区已完成的成果质量验收,均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也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质量发出警示。为了保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有效性,必须拓展工作思路,采取多项措施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普查成果的质量。
一、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检查项及问题表现
以某市测绘研究院就该市高新开发区测区普查成果抽样检查为例,该次抽查重点针对调查底图过程质量和外业调查与核查过程质量进行。1.1调查底图过程质量检查
调查底图过程质量抽查设置了以下6个检查项。
(1)数字普查底图坐标系统
(2)数字调查底图数据格式是否满足单兵测量设备需要
(3)影像的套和情况(图斑与影像套和情况;要素与影像套和情况)(4)外业核查内容标识(内容全面没有遗漏;核查图斑与要素的标注情况;外业调查路线的合理性)
(5)比例尺正确性(6)检查记录(有无检查记录;记录内容的完整性;检查记录的签字情况;问题处理情况)
从质量检查结果来看,问题非常严重,检查的6大项目均不符合相关要求。问题主要表现为比例尺不合理,没有按国家统一标准制作,外业底图调查底图内容不全等方面。
1.2外业调查与核查过程质量
外业调查与核查过程质量抽查设置了以下7个检查项。
(1)专业资料的审核情况
(2)外业调查与核查轨迹(外业调查覆盖范围;路线规划;位置与分布;轨迹真实性)
(3)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 ①外业核查比例; ②核查问题完成情况; ③无法核查问题处理;
④外业补测数据(补测数据精度;补测数据的全面性;)⑤覆盖分类数据分类正确性;
⑥国情要素数据位置与属性正确性(国情要素位置精度符合性;国情要素属性值的正确性)
(4)外业调查照片的真实性;
(5)像控点采集 是否符合设计要求;(6)元数据(元数据属性项的完整性;属性项填写的完整性;元数据属性值的正确性)
(7)检查记录(有无检查记录;记录内容的完整性;检查记录的签字情况;问题处理情况)
从检查结果来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外业核查没有达到图斑全覆盖,没有外业检查记录,没见外业补测数据等方面。
从上述两方面内容普查成果的检验结果总体来看,质量问题较为严重,也严重影响普查成果的权威性和有效利用。
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从上述示例中质量抽查的结果分析来看,其质量问题主要还是未严格执行有关普查规范和技术要求,同时对一些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未作重点控制。根据已有的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查结果来看,以下普查内容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应重点加强质量控制。
(1)过程质量控制等管理类要素(包括对前期准备、生产过程、验前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的总体意见与评价)。
(2)数字正射影像数据;
(3)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4)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5)重要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6)外业调查与核查;
(7)遥感影像解译样本采集。
三、加强地普查成果的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3.1强化制度建设,保障质检规范统一
为规范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应制定地理国情普查质量管理办法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细则,并根据普查工作实际,组织各普查单位针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实施需求,对各自过程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和检查细则进行制修订,确保质量控制覆盖地理国情普查的全过程,提高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同时应建立质量岗位责任制,明确地理国情普查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过程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管理制度。
3.2加强培训交流,提升质检水平
应结合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实际要求,开展针对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检验人员的专项培训,同时结合普查单位生产进展情况及成果检查、监督抽查评估情况,邀请质检站和普查作业单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从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质量管理、内外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成果质量检查和验收以及质检软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
3.3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质检效率
要大力开展质量检查的技术创新,尤其是重点研究针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成果的质量检查软件和遥感解译样本检查软件,并根据使用情况不断完善软件功能。质检软件的使用能极大提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质量检查效率,进一步促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3.4积极开展普查成果质量评估
积极实行地理国情普查试生产机制,在试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地理国情普查相关技术要求。各普查单位在完成两级检查后,还应组织对试生产成果进行成果质量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验证技术设计的可行性,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3.5强化过程质量管理
为确保地理国情普查生产执行符合技术规定,质量问题沟通交流渠道畅通,应及时将技术问题消灭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质量例会,充分沟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同时,对普查单位进行过程监督抽查,跟踪检查生产单位技术执行情况、质量管理状况,及时发现各单位生产、质量管理方面的不足,督促解决生产中的技术质量问题。根据生产进展及监督抽检、成果检查评估情况,省地普办不定期召开技术质量交流会,通报各普查生产质量状况,进行技术质量实例演示、讲解。结论与总结: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成果的质量控制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地理国情普查的相关规范和要求。二要通过全面深化落实地理国情普查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机制加强普查过程的质量控制;三要通过学习培训、技术交流、指导督促等方式,不断提升参与普查人员对普查内容、技术指标的理解和把握,确保普查各项规范和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参考文献:
控制关键点 篇6
[关键词]采购成本;内部控制;关键点;缺陷防范
1.关于采购成本
企业的采购活动是指将企业所需要的存货从供给者的仓库(或货场)运回企业仓库的物流活动。其成本主要由购买价格、相关税费和采购费用三大块构成,其中购买价格是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格,但不包括按照規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相关税费是购买存货的消费税和不能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采购费用是指将企业所需要的存货从供给者的仓库(或货场)运回企业仓库的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清理费等物流费用。由于企业的采购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始,而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的效益,所以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就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
2.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管理活动,而采购成本控制则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源头。所谓的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采购成本管理目标,由采购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在其职权范围内,于采购成本的发生之前和采购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各种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采购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由于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成本内控体系,并对采购成本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采购成本的事前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作为采购成本的控制者事先应深入实际,对市场的采购价格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预测出发生差错的问题与概率,并设想出预防措施、关键控制点与保护性措施。日常的采购成本管理中常用的事前控制方法有:制定采购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等。
采购成本的事中控制是指在采购成本的实际形成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执行有关控制目标或标准的过程中。通过现场控制和监督,及时获得实际状况的信息反馈,以供控制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措施,预防纠偏。日常的采购成本管理中常用的事中控制方法有:存货采购的甄选、存货验收管理等。
采购成本的事后控制是指在采购实际行动发生以后,通过分析、比较实际成本与控制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异,找出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错纠偏的管理活动。日常的采购成本管理中常用的事后控制方法主要有:制定缺陷防范措施。
3.采购成本内部控制关键点及缺陷
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的形成过程通常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采购成本中的购买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应商的报价及企业的采购计划,而采购费用的高低除了运输费外(运输通常由第三方物流提供,属于委托物流成本,本文暂不分析),主要与存货的验收管理相关。其中供应商的报价及企业的采购计划,属于采购成本管理的事前控制活动;而存货的验收管理则属于采购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活动。为了确保采购成本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从采购成本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存货验收管理三个环节,来分析采购成本管理中的事前、事中的一些关键控制点及可能产生的控制缺陷,为采购成本的事后控制提供参考。
3.1关键控制点一:采购成本计划管理
企业的采购成本计划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所在,是指导选择供应商的采购价格的参照标准和规范。由于采购成本计划是在实际的采购活动之前制定的,属于内部控制的事前控制,带有很大的不可确定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因为采购市场的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常常也会导致一些采购成本计划管理缺陷的存在,常见的缺陷包括:
(1)采购计划未经审批就被执行,导致采购决策失误;
(2)采购成本计划灵活性不够,因计划的反复审批而延误其有效执行;
(3)市场价格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价格偏高;
(4)计划安排与生产配合不当,造成到货积压或到货不及时。
3.2关键控制点二: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是一般内部控制容易忽视的环节,事实上供应商的选择与日常管理是采购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属于采购活动发生之前事前控制。因为供应商直接影响着采购存货的买价,而买价是采购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果忽视采购之前与供应商沟通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造成企业的采购成本过高,进而削弱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供应商管理常见缺陷包括:
(1)供应商之间进行串标、围标,故意让其中一家中标,抬高存货的购买价格;
(2)供应商数量不足,导致出现独家供应,致使采购存货价高、质次;
(3)供应商信息更新不够及时,导致不合格供应商没有及时被清理。
3.3关键控制点三:验收管理
验收管理是采购成本内部控制的事中控制,也是决定采购成本中的采购费用高低的重要环节,属于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为了充分确保验收环节不增加额外的采购费用,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机制,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存货验收管理制度,或者验收管理存在缺陷,都会增加企业存货的采购费用。存货验收管理常见缺陷包括:
(1)验收程序执行不严格,导致采购存货的价格与质量不匹配;
(2)未能发现供应商的欺诈行为,造成价高、质次;
(3)与供应商勾结,出现以次充好,损害企业利益;
(4)未完成验收程序而收货甚至付款,导致企业钱货两空。
4.采购成本内部控制缺陷防范的具体措施
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缺陷是在日常采购活动中,采购成本管理的事前、事中监督控制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如果得到不有效遏制,将会使得采购成本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因此,如何发现和完善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缺陷,建立采购成本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机制,就成为所有企业面临的事后控制问题。
nlc202309021055
4.1采购成本计划管理缺陷的防范
针对采购成本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规避因计划管理缺陷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现制定如下防范控制措施:
(1)在审批程序中,必须由生产部门、计划部门及成本核算部门主管共同审核,只有通过严格审核合格的计划才能执行。同时为了减少计划的审批次数,计划在制订过程中就要充分考慮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并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制定合理的对应措施,保证计划执行的可行性。
(2)一般来说计划价格都是按市场的平均价格及供应商的报价来制定的,为了避免临时采购的高成本,企业应尽可能减少非计划性采购发生。
(3)采购计划必须服从生产安排,并配合生产进度来确定合理的采购数量和订货点,这样既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供应不缺货,又能控制存货的积压,减少资金的占用,降低储存成本。
4.2供应商管理缺陷防范
针对供应商价格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规避因供应商价格管理缺陷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现制定如下防范控制措施:
(1)完善供应商的认定程序和认定标准,只有经过认定的供应商才能纳入日常供应商备选范围。为了确保供应商的质量,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与准入制度。
(2)供应商信息应当定期更新,即使是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对其供应价格也应当进行定期的调查比较,确保采购成本的合理性。
(3)为了有效遏制供应商价高质次现象的发生,对同一款货物,企业应当引进多个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以便进行比较,形成供应商的价格竞争机制。
(4)选择供应商时要综合进行比较,既要考虑产品本身的价格和质量、也要考虑产品供应的物流成本。
4.3验收管理缺陷防范
针对验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规避因验收管理缺陷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现制定如下防范控制措施:
(1)将验收作为付款的前置条件,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存货要么退货,要么降级降价处理,确保所采购存货的质量。
(2)建立严格的存货验收制度,针对本企业的存货特性来确定合理规范的验收标准和检验方式,并严格执行到位。对有争议的存货,则应该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对采购存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复验,并出具验收证明;涉及大宗和新、特存货采购的,还应进行专业测试;对特殊商品,要有专业验收标准和规范。
(3)重要验收活动要纳入监控范围进行必要的监督,防止供应商和企业验收管理人员勾结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
(4)验收人员有必要的存货验收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企业要定期对验收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减少存货验收差错所造成的损失。
总之,采购成本内部监督控制是防范日常管理活动中出现的缺陷的有效措施。由于采购成本的日常控制活动纷繁复杂,管理的难度大,所以应该抓住采购成本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重点防范,并提出有效地改进措施,保障采购成本的内部控制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同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五部委,2010年4月15日《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
[2]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文版2013)
[3]鲍新中.电子工业出版社.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2006
[4]何海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物流成本管理,2011
[5]周俊霞.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基础会计,2012
作者简介
邓传红,女,1968年生,湖北京山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成本管理。
控制关键点 篇7
一、关键点控制法及其应用
关键点控制法作为一种主动的、预防性的动态过程控制方法, 在各个领域中特别是HACCP体系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参考其各种成功案例, 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 关键点控制法
关键点控制法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选取一些关键的项点进行重点控制, 从而保证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方法。关键点控制法认为结果风险是过程导向的, 如果能够将过程中诱发风险的因素提前消除, 结果的风险将会降低。在过程中风险的诱发因素很多, 但是不同的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某些因素对结果风险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其他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关键点控制法超越传统的经验论, 把科学手段和经验总结相结合, 具有规范性、系统性、时效性、重点性、循环性等特点。在其应用过程中, 将以所要控制对象的目标为目标, 在该目标指引下采取系统的控制措施, 通过重点控制、及时反馈, 实现最终目标。
(二) 关键点控制法应用
关键点控制法中的关键点也称为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是指整个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某一过程或某一点, 通过对其进行控制, 能够预防、消除风险, 或者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关键控制点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首先在一个过程中, 该点能够起到控制作用;其次如果一个显著风险只有在这个点才能控制, 而以后是无法控制的, 这样的一个点或环节或步骤就是关键控制点。关键点控制法实施难点和重点都在于关键点的识别和确认。而关键点的识别与确认建立在风险识别和分析上。在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确认关键点有很多的方法。其中, 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关键点决策树, 如图1所示。
关键点决策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确定关键点, 在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前提下, 对于系统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等细节进行判断。并判断该步骤是否有风险, 无则必然为非关键点。有则判定是否有措施可以控制该风险, 无则重新审视该步骤的可行性。有则判定该风险能否被有效控制, 能则为关键控制点。不能则继续判定风险是否已经达到不可接受水平, 若否则该点不是关键控制点。若是则判定以后的过程中能否对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若能则在以后步骤中考虑, 不能则为关键控制点。围绕关键点判定, 关键点控制法应用过程中必然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识别分析、关键点确认和关键点控制。首先要完成对风险和相关诱导因素的识别, 只有正确识别结果风险和过程诱导因素才能够进行控制活动, 一切后续工作都将围绕其展开。在对风险和诱导因素识别以后, 根据风险危害性和诱导因素的诱发强度, 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关键控制点, 对这些关键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实现对结果风险的预防、消除, 或者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在这三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若干相关措施, 以确保关键点控制法的实施效果。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基于关键点控制法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以关键点控制法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必然要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关键点控制法的结合。会计信息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文讨论以狭义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 即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 用于会计信息处理的, 由软件、硬件、人员和制度构成的管理信息系统。
(一) 内部控制体系组成
作为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而这一必要性即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 生成用于决策和管理用的会计信息。对于这些会计信息, 信息使用者有着约束要求,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必然性就是保证这些约束要求的有效性。在宏观层面上,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是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在微观层面上, 则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将以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和企业管理要求为出发点。在这一出发点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内部控制措施使会计信息系统产生出满足企业管理要求, 同时遵循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 而这些要求最终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见生成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最终目的, 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检验的标准。在该体系中, 关键点控制法将作为主要的内容, 是将控制体系由理论转化为现实, 最终实现体系目的的实施部分。通过关键点控制法的实施使企业能够从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出发点, 顺利实现生成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的最终目的。关键点控制法的实施之初, 要做好准备工作, 组建团队来实施该体系。在团队搭建完成以后, 有团队对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入手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识别和分析, 找到风险和影响风险的因素。然后通过关键点决策树等方法找到需要控制的关键点, 采取控制措施进行控制, 这些控制措施既有制度的也有系统的。需要指出这些控制措施不但是有组建实施该体系的团队承担, 而是包括企业所有与会计信息系统有关人员。至此关键点控制已经完毕, 为了保证该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有必要采取实时的监控措施, 对关键点控制状态和控制效果进行监控。一旦发现控制措施失效或者风险已经产生则可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进行补救, 保证该体系实施的有效性。而这些纠正措施又可以为下次控制活动的准备提供必要的依据。关键点控制法作为一种基于过程的预测性控制方法, 必然需要保存相关信息以备对整个控制体系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审查。这样需要一个记录风险、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监控情况和纠正措施等信息的信息保存系统。同时对于该体系存在着一个控制的循环, 前一次的实施可以为后一次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而每一次实施后都可以为下一次实施提供必要的修正, 所以在该体系中提供一个持续改进的系统, 以实现该体系的自我完善。可见基于关键点控制法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应由五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以企业管理目标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的目标规范部分, 以关键点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实施部分, 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企业管理需要为主的效果检验部分, 以相关信息记录和保存为主的控制追踪部分和已持续改进为主的完善改进部分, 如图2所示。在该体系中将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要求作为出发点, 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导向, 结合有效的信息记录系统, 通过持续改进, 最终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 内部控制体系各部分关系
在内部控制体系中, 实施部分是该体系的关键, 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目标规范部分是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而与之对应的效果检验部分则是目标规范的细化。控制追踪部分是该体系的一个保障系统, 通过对控制信息记录保存从中寻找该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该体系以关键点控制法为基础, 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具体需求, 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导向, 从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着手, 找到关键控制点。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时即采取控制措施, 通过系统控制手段与制度控制手段相结合,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控制, 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 使风险最终消除或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同时对控制效果进行监控, 对不能达到目的的监控措施或已产生的风险采取纠正措施, 加强监控措施或者采取其他行动消除风险。在整个过程中对所有的相关控制信息进行记录, 以备查验。在实施过程中, 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是最重要部分, 每一个控制体系中都不可缺少。而持续监控和纠正措施是对关键点控制的补充, 以保证控制的质量和效果。而最初的准备活动是这一切步骤的基础。同时通过控制信息记录系统可以全面详细的反映实施该控制体系的过程,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分析, 能够促进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所以该体系是从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要求出发, 以风险分析关键点控制法为主要手段, 以持续监控和纠正措施为补充, 实现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目的, 通过信息记录系统实现持续改进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三、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基于关键点控制法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依赖于一个专业的实施团队, 这个团队要在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之初就介入以便实施该控制体系。实施团队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人员、使用人员和相关管理层人员和专业的实施人员。控制过程中有专业的控制人员起主导作用, 其他人员辅助实施主要作用在风险识别与分析和关键点确定阶段。
(一) 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果
以在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阶段为例实施该体系。在开发阶段的实施要求实施团队整体参与。对该阶段内对整个系统可能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 确定关键点, 并实施控制。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点, 不同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组织结构、主营业务和经济环境的不同, 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构建方法、使用平台也不同, 由此造成不同的企业对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和控制方法必然不同。但是一般性的关键控制点应该是相同的。如表1所示。表1中关键控制点是应用关键点决策树判定出来的关键控制点, 是任意会计信息系统必须的。通过对关键控制点采取的控制措施, 结合其他企业需要设置的关键点控制, 可以保证交付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按照企业的需求安全稳定运行。只要在后续的应用过程中, 能够应用继续切实实施该体系, 就能够保证生成企业所需的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
(二) 内部控制体系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性、系统性、时效性、重点性、循环性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关键控制点设置不合理, 包括少设或多设。如果漏设关键点, 可能使风险等不到有效的控制;多设的话又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关键点的设置上, 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设置, 协调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二是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循环性, 前一阶段的控制失效极有可能导致以后的控制完全失效。此外, 开发阶段和使用阶段控制的衔接特别是外购会计信息系统的衔接问题, 需要统筹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通过该体系中的持续改进系统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鼎周、钱存华:《一种ERP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企业资源计划风险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法》,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6期。[1]张鼎周、钱存华:《一种ERP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企业资源计划风险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法》,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6期。
[2]赫特:《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感念和当前问题》, 东北财经出版社2009年版。[2]赫特:《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感念和当前问题》, 东北财经出版社2009年版。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关键点探讨 篇8
一、医院预算管理控制
预算控制作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 所编预算必须能够体现医院的业务活动目标。关键控制点主要有:1单位一切收入、支出必须全部纳入预算。2.建立单位领导负责, 财务部门牵头, 相关部门参与, 分工合作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医疗机构要按照上级预算管理部门审批的年度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 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4.年度预算一经批复, 一般不予调整。因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突发事件等客观原因影响预算执行的, 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货币资金控制管理设计
医院对货币资金收支与保管业务应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 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 相关机构的人员应当相互制约, 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一) 货币资金收入控制要确保货币资金能及时足额入账。
1.收费票据控制: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开具收款票据, 保证货币资金及时、完整入账。2.现金库存限额控制:实行现金库存限额管理, 超过限额的部分应及时存入银行。3.坐支控制:不得坐支收入, 坐支极易产生收支混乱, 给贪污、舞弊提供机会, 须严加控制。4.出纳员收妥每笔款项后, 应在收款凭证上加盖“现金收入”“转账收讫”戳记。5.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 不得私设“小金库”, 不得账外设账, 严禁收款不入账。
(二) 货币资金支出控制。
医院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第一步:支付申请。用款时应当提交支付申请, 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 并附有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第二步: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 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第三步:支付审核。财务审核人员负责对批准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审核, 审核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收款单位是否妥当等, 经审核无误后签章;第四步:支付结算。出纳人员根据签章齐全的支付申请, 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 并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签发的支票应进行备查登记。
(三) 货币资金控制的其他关键点设计: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出纳不得兼任稽核、票据管理、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2.货币资金的收付和记录分开相互制衡机制控制, 防止货币资金的有关工作由一个人单独完成, 减少和降低舞弊的可能性。3.票据控制: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 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 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4.印章控制:医院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因特殊原因需他人暂时保管的必须有登记记录。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5.对出纳人员有计划的进行岗位轮换。
三、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
药品、材料及物资在医院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在医院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 是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中之重。药品及库存物资的内部会计控制按程序设计如下:
(一) 请购控制:
1.建立采购申请制度, 填制“请购单”, 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2.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对于预算内的采购项目, 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 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对需求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二) 审批控制:
建立严格的请购审批制度, 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 应当明确审批权限, 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单位实际需要等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
(三) 采购控制:
1.一般物品或劳务等的采购应采用订单采购或合同订货等方式, 小额零星物品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单位应当制定例外紧急需求的特殊采购处理程序。2.对于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 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四) 验收控制:
1.单位应当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经批准的订单、合同等采购文件, 由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对所购物品或劳务等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出具验收证明。2.实行验收与入库责任追究制度。
(五) 付款控制:
1.单位财会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 应当对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2.单位应当建立退货管理制度, 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 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四、固定资产控制
关键控制点有:1.购建论证控制:固定资产的购建要遵循“科学论证, 集体审批”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应从满足医院发展战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扩大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角度出发, 根据医疗任务、技术条件、医院特色等充分论证购置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固定资产的购建应由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及专业人员等共同参与, 确保购建过程公开透明, 降低购建成本;医院大型仪器设备投资应避免“一支笔”审批做法, 而应由院委会集体审批。2.验收控制。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应当参与固定资产验收工作。3.维修保养控制: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 并作好详细记录, 单位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费用, 应当纳入单位预算, 并在经批准的预算额度内执行。4.使用变动控制:固定资产的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必须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 按照管理权限逐级审核报批后执行。5.处置管理控制:单位重大固定资产处置, 应当实行集体审议联签。6.建立“三账一卡”控制制度:财务部门登记总账、明细账、归口管理部门登记明细账并建立卡片, 使用部门登记台账。7.清查盘点控制:年度终了前, 需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 保证账、卡、物相符。
五、收入及收款控制
医院的收入主要是销售药品、提供医疗保健、劳务等行为取得的款项。关键控制点有:1.价格控制:坚决执行国家的物价政策, 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 实行价格公示制度, 自觉接受广大群众和患者的监督。2.收费控制:门诊收费做到日清月结, 及时上交财务;住院收费做到一日清单制、及时催交住院预交金并按日报表上交财务。门诊收费室、住院收费室每天交款记录本应记录清晰, 数字不得改动, 如要改动, 则要整笔划去, 在划去的数字上签名并重新记录。3.票据控制:各类收入票据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明确票据的购买、印制、保管、领用、核销、遗失处理、清查、归档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并设立票据登记簿进行详细记录, 防止空白票据遗失、盗用。请领时必须办理登记手续、详细记录请领时间、收据的起始号及请领人签字;收回票据时, 要按照登记核对编号, 记录收回日期、领取人姓名后签上收回字样。收回的存根, 保管人要及时按照时间顺序及编号保管。4.退费控制:实行全额退费制度, 印制专门退费表格, 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门诊收费需要退款时, 必须原票据各联齐全, 由经治医生和辅助检查科室的医生签字并写明原因。住院退费, 要经财务科审查批准, 不能由收款员一人经手。5.加强结算起止时间控制。统一规定门诊收入、住院收入每月结算起止时间, 保证各月时间口径一致, 及时准确核算收入。6.收入归口管理控制:医院各项收入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其他任何部门、科室和个人不得收取款项, 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
六、成本费用控制
各项支出要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健全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支付等管理制度, 明确支出审批权限、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严格按照预算所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资金。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医院要推行院科二级全成本核算,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七、财务电子信息化的控制
财务电子信息系统涉及到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收入、成本费用等部分, 对医院的正常经济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专门的授权模块,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软件开发与系统操作、系统操作与维护、档案保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同时, 关键控制点设计如下:
(一) 财务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1.建立用户操作管理、上机守则、操作规程及上机记录制度。2.加强对操作员的控制, 实行操作授权, 严禁未经授权操作数据库。3.监控数据处理过程中各项操作的次序控制, 数据防错、纠错有效性控制, 确保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 数据、程序及网络安全控制。
1.设置和使用等级口令密码控制, 健全加密操作日志管理, 操作员口令和操作日志加密存储, 加强数据存储、备份与处理等环节的有效控制。2.加强接触控制, 定期监测病毒, 保证程序不被修改、损坏、不被病毒感染。3.采用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认证及网络接入口保密等方法, 确保信息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传输的安全。
(三) 财务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数据要及时双备份, 专人保管, 并存放在安全可靠的不同地点。
八、监督检查控制
如何保证一家医院具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而且得到贯彻落实, 就需要做好监督检查控制工作:1.中介机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进行评价, 并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要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2.内部审计控制:由内部审计机构具体负责财务会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3.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建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惩处办法有:限期整改、通报批评、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 医院作为参与医疗市场运作的经济实体, 要想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 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将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让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起应有的作用, 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让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医院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参考文献
〔1〕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精讲〔M〕.大连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 2006.
〔3〕周燕.刍议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会计之友, 2008 (6) .
〔4〕王瑞.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关键点设计〔J〕.现代企业, 2007 (10) .
控制关键点 篇9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关键点,管控
1 公立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 公立医院资产价值较高,面临较大财务风险
在资产方面公立医院都具备较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日常运行和维护设备需要大量费用,并且这些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公立医院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会花费昂贵的价格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然而随着国家财政拨款逐渐递减,公立医院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甚至是向银行抵押的方式来获取资金,这样就导致了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
1.2 货币资金流量大、医疗收入项目多
医疗收入是公立医院主要的收入来源,患者结算医疗费、支付预收医疗款的方式是通过银行卡或是现金支付,收款员收取的预收医疗款的方式也是现金的方式,这就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或流出公立医院,这就很容易产生资金被挪用、挤占的现象发生。
1.3 运营管理不善,面临较大的运营风险
公立医院在缺乏科学的运营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家鼓励公立医院建设的政策也在逐步落实,公立医院为了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开始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创立分院,这就使公立医院面临较大的运营风险。
2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公立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机构的设置以及权责的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公立医院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权责划分不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于院内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些公立医院的组织机构在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管理职能出现不稳定、不清晰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其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我国大部分的公立医院并没有将内部控制放在管理整个医院的高度,在医院内部上下并没有贯彻内部控制。再次,在人才招聘上,很多公立医院并没有招聘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导致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参差不齐,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
2.2 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因此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医院的负责人进行决策时缺乏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方法,导致内部控制失控,给公立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内部控制活动不够全面,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活动主要与资产、财务相关,很少涉及人力资源、医疗业务、信息系统方面的控制,由于内部控制活动设计不全面,导致公立医院的许多活动都得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控制。
2.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一个时间较长、程序复杂的过程,因此健全的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首先,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即使建立了监督机制,监督机制的执行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其次,一些公立医院并没有单独的审计机构以及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也是由财务人员来兼任,没有进行正规的审计培训,审计能力较差。最后,即使一部分的公立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审计机构,但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严重影响到医院审计部门履行职责的效率,在部门的设置上很多医院的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等的地位,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时候很难得到配合,同时公立医院负责人直接领导着公立医院的审计机构,因此内部审计控制的效果无法得到客观评价。
3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2 年11 月颁布,医院应在新的内控规范基础上实施管控。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进行构建。
3.1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公立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产权与治理结构关系、人力资源、信息沟通等因素。特别是完善信息系统控制程序,信息系统是内控环境的关键节点。
首先,内部控制要以财务控制为中心,将其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平台,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其次,明确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应该理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关系,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框架,确立单位领导在公立医院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再次,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可提高医院的凝聚力,是公立医院的软实力,可更好地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因此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框架就必须依靠公立医院文化的力量,公立医院要以单位领导为负责人,充分调动全院员工的积极性,为内部控制关键点构建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2 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
公立医院设定内部控制目标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要从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出发,公立医院要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并通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公立医院先进设备的优势,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效率。
其次,要从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出发,公立医院拥有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了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公立医院必须加强对医院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加强采购环节的防控,防止吃回扣等暗箱操作的行为发生,保证公立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因此,应建立健全对医院设备采购,工程建设,药品采购等重点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机制。
再次,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出发点,依法建院是每一个公立医院的经营根本,因此公立医院设定内部控制目标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公立医院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开展医疗活动。
最后,从加强公立医院文化的角度出发,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的软实力,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构建内部控制目标要从加强医院文化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构建做出贡献。
3.3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
首先,公立医院要建立起较为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以及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其次,建立有效的内审制度评价机制。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便于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防止贪污腐败、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提高公立医院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升公立医院的管理效率。
再次,公立医院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反馈,就是要在对内部控制审核后,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医院的管理层,再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改进。同时,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对医院关键控制点的外部监督。
4结语
控制关键点 篇10
内部控制,从静态角度讲,是为确保会计信息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经营效率提高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所制订的各种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从动态角度讲,是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的执行以及实现其会计信息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效率提高、有关法规得以执行等管理目标的过程。
销售与收款循环是与客户交换商品或劳务,提前收到现金或借记应收款项等的业务活动,该循环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各种行为,防范销售与收款过程中出现差错与舞弊。
要想使得内部控制取得一定的成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销售与收款业务既涉及商品的交付、货款的回收,也涉及到债权的形成,仅就业务本身就有很高的风险,所以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才能起到内部控制应有的效果,即合法性原则、全员参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与收益原则、制衡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之所以要严格遵守以上原则是由该环节固有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目标决定的,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的设计目标如下:保证销售业务真实性和合法性、保证库存商品的完整以及安全性、保证销售与收款业务正常运行、保证应收款及时收回、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以及完整保证应收款及时收回,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管理层应该立足于销售控制的各个环节,尽力使销售环节以及各相关部门间能互相核对、监督和稽查,以便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确保在销售过程中各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严格按规定进行,防止虚假销售或形成坏账,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二、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现状
(一)公司概况
甲是国内一知名企业,拥有一套专利,且技术专业化程度较高,其规模较大、管理水平高,经营领域范围广,积极拓展相关业务领域,有很多子公司,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甲的销售与收款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在各个环节基本都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但是在有些方面仍然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例如,在销售政策和信用管理这方面的内部控制较差,使得企业经常得不偿失。
在销售政策方面,为了实现其销售额度,销售人员往往额外的向客户支付一定的金额,这种行为不具有公开性,也不具有正当性,该行为完全符合“销售回扣”的定义,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贿赂,不但违反了正常商业交往,也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公司出于利益倾向,往往纵容该行为发生,未曾对“销售回扣”的利弊进行深入的权衡、评价与放弃这种行为以作出改善,使企业更加规范化。
在信用管理方面,随企业规模扩张,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与客户之间约定俗成的会形成更多的应收款,应收款的增加极易形成大额的坏账准备,其计提的同时要记入“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利润。应收款出现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坏账上,它作为一种无息债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利息费用,所以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忽视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如果某客户破产,很快通过媒体等舆论渠道产生很多传闻,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容易使企业做出错误决策,而企业却很少对此进行单独计算。
最终造成:资金表面上看是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增加金额的幅度较大,但计提的坏账准备可能增加幅度更大,企业实质上却往往处于资金流断裂,更为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之销售回扣
“销售回扣”是一种发生在账表之外而销售人员实际支付一定数额的资金给对应的客户的行为,既然很多上市公司纷纷采取“销售回扣”,必然会有利于企业。但是,《反不正当争法》中明确规定严厉打击此行为,如果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销售回扣”行为,该企业也会遭受道德及舆论的谴责,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销售回扣”对企业的影响
“销售回扣”增加伴随销售收入的增长,二者是正向关系。企业为扩大销售会发生“业务招待费”、“市场宣传费”等,我们认为“销售回扣”与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也是为促进销售而发生的费用。既然,这几种费用作用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反向的。
下面通过对甲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见表1)
(1)两年的销售回扣金额均巨大,2014年的销售回扣金额是2013年的1.7倍,但利润仅为2013年的1.32倍,所以,尽管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水平而发生的一系列“销售回扣”行为,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与此代价相匹配的收益。
(2)“市场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并没有与预期一样与“销售回扣”金额呈反向的变动关系。(见表2)
(3)销售回扣大幅度增加,收入与利润增加,但是后者增加的比例远低于销售回扣的比例,即销售回扣并不能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收入与利润。
(4)销售回扣的支出并没有起到促进应收款加速回收的作用。(见表3)
(四)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之信用政策管理
信用政策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1.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的缺失,企业的大多数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信用政策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往往在建设初期进行高投入,销售额大幅度提升,在企业发展的后期往往回报较低,甚至出现经营危机,虽然表面上资金增加,但是实质上只是应收款增加,由于没有加速回收,坏账准备大幅度增加,不能够起到大幅度增加利润的作用。
2. 信用管理部门基本管理职能欠缺。
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往往目标、职能、利益不一致,相互冲突,职责分工不清,这样会导致企业利益不增反降。
3. 企业仍然缺少专业胜任能力较高的信用政策管理人员。
4. 公司信用政策管理方法较为落后。
在给与销售人员销售提成的影响下,订单大幅度增加,但是没有专业的人员负责账务回收,导致企业最终只能把坏账注销掉,因此,会使得利润下降。
三、ABC公司销售与收款循环薄弱环节内部控制关键点设计
(一)“销售回扣”内部控制关键点设计
财务部门应积极地与关键销售人员沟通,确保相关部门了解纳入合同中的费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在合同之外支付各项销售费用支出的合理性,确保公司的合理的相匹配的利润。
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销售人员的经营业绩和销售费用的支付情况进行权衡,在保证销售收入、利润的基础上,合理的筹划公司的销售费用支出,并使之合理有效,另外,应开展专业化培训。
(二)信用管理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关键点设计
首先,建立严格的关键客户评估制度,在交易之前进行调查和评估关键客户的信用状况,建立合理的信用分析模型,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确定客户资信等级这些相关指标。
第二,甲企业需要对关键客户采用信用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信用分析模型。
第三,制定严格的应收账款追收制度。应收账款管理不仅包括催收制度,还包括后续的逾期账款追收,即当货物销售出去之后,应该对销售的货物和客户进行监督。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的现实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找到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较为薄弱的环节:“销售回扣”与信用政策管理,进一步分析了这两方面对公司经营产生的影响,从而归纳出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企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纠其成因,进一步为销售回扣与信用政策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进行设计,提出了在这两个方面内部控制的方法,其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选取了一个公司连续两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较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代表性。
摘要:销售与收款环节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随企业发展及经济业务频繁往来,其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极有可能使得企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最终将导致经营失败。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销售与收款循环,销售回扣,信用政策,关键点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映照,陈妮娜.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01).
[2]刘探微.完善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6.
[3]胡晓敏.浅析销售与收U案业务的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6.
[4]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02.
[5]田培源.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J].审计与研究,2003,05.
[6]张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2.
控制关键点 篇11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施工造价管理;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44-02
1 背景概述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经济正呈现出几何形式的增长,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市场环境来说,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在此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想生存并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在保证建筑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开源节流,进行有效监管和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向管理要效益。
工程造价管理始终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自工程招投标开始,至整个工程竣工结算为止。它的流程如下:
工程招投标——中标——施工日常变更、索赔等施工预算管理——竣工结算——成本分析,但其中尤为重点的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对比、过程监管、变更索赔),是控制整个项目盈亏的关键因素。
2 工程投标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
经营是“龙头”,许多公司在“最低价中标” 的形式下做出了“最低价抢标”的无奈抉择,造成“吃饱一天肚子坏几年”,不可避免的亏损标,是施工企业的头号大敌,即使项目管理部在施工过程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逆转项目亏损的宿命,得不偿失。因此,投标质量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决定因素。即从源头抓起,选好种子,提高承揽质量,具体地说,从项目可研开始,深入介入项目设计,超前了解设计意图,掌握设计概算造价水平。在目标段上事先就把概算投资打足,更为后续二次经营即变更索赔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3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点
3.1 施工过程造价管理是施工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施工管理的核心
施工过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施工前,要结合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工程实施的行动纲领,笔者曾经先后任职京九、西南铁路两条大铁路线施工,项目路线均沿江铺设,河沙取材极其相似,但1993年时的京九铁路,项目部领导采取的供应河沙方案,为各工程队组织按车收方,河沙价钱虽仅不到10元/方,但按当时的管理思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收方,最后清算时,发现有职工做空账,造成利润不必要的流失,相关责任人也背负了处罚。而1998年的西南铁路,项目部在经试验合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各工程队以桥墩、隧道里程为承包单位,根据预算定额消耗量反算倒推,加一定的损耗,推算河沙损耗,项目部经营人员只要知道哪个墩身、断面里程是哪个劳务队伍供应的河沙,就可以简单、方便地核算出消耗量。
重庆地铁三上区间明挖段1.2 m双排桩,地址条件较为复杂,上层为回填段(抛石回填),下层岩石坚硬,在施工过程中塌空严重,成孔速度极慢,混凝土超灌量大,229版本概算中,降造后的单价过低,劳务单位难以承受,经及时发现,改进施工方案,采取全护筒跟进施工,大大减少塌孔造成的施工进度滞后及混凝土超灌问题,节约了成本,因此,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节约成本为目的,合理组织施工,确定施工方案,是项目盈亏的关键所在。
现场经营管理预算人员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物资、机电人员密切沟通,结合施工生产,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和经营管理。
①现场技术人员不能轻算重干,一味埋头苦干只顾施工生产,对初步概算要进行精心梳理,将概算中工程量的差、错、漏、设计措施方面,施工组织的优化以及定额错套等问题进行梳理后,采取书面形式报请业主单位,并设专人跟踪。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数量增减,一定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手续办理不及时或手续不完善,都给结算带来困扰。对于劳务分包队伍,如果现场技术人员不熟悉定额内容,签证过于草率,也会造成利润流失。
②工程人员一定要依照施工生产计划,按月按季依照消耗定额,核算出材料供应计划,略加损耗作为供材料人员定货依据,物资采购货比三家,严格执行项目经理审批制度;物资库存每月定期盘点,使库存物资在满足现场施工的条件下尽量减少,以便降低项目资金压力;随时掌握劳务队伍主材消耗情况,防止倒买倒卖;利用与其他标段或本公司相邻项目的工期差,租用或调用部分类似周转材料,以达到减少成本支出的目的。
③机械设备的投入要有前瞻性、计划性,合理布置设备数量、设备能力,是降低机械设备投入的保证;加强对外联络,了解当地市场行情,掌握市场资源,积极联系好供电、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好关系,创造隐形效益的可能性;机电人员要熟悉施组,掌握施工流程和现场施工管理;加强设备的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对使用率较低的机械设备退组或改为临时租用,降低机械费用成本。
④其他方面:严格控制各项管理费用的开支,充分发扬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工作作风,逐步降低管理费用。
3.2 施工现场要加强变更索赔两个成本控制关键点。
因修正设计图纸中的错误、漏项和改变结构、增减单项工程致使施工单位增减费用以及为优化设计、方便施工发生的变更。工程变更一般伴有费用变化,变更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主要有:
①从施工图量核对入手,现场实际工程量与工程量清单进行对比,找出施工图预算的差错漏项,作为变更方向;
②从设计薄弱环节进行变更。沈阳市南北快速干道南段隧道第一标段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五爱街,全长1 245 m,隧道敞开段长度237 m,暗埋段900 m,本标段结构由地面道路、隧道主体、附属设施组成。总造价2.77亿元,2015年11月1日竣工,总工期608 d。经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和设计方案发现,该工程附属箱涵雨水单舱位于隧道主体上方且先期施工,对后期隧道土方开挖和主体施工影响巨大,公司项目部积极与业主、设计和管线产权单位进行沟通,最终将雨水舱改移至基坑外侧,重新组织招标。
招标过程中项目部与业主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安排专人参与立项至设计完成的整过程,与业主的技术工程部门及设计院对项目的设计理念做到很好的沟通,为投标创造了有利条件,该项附属箱涵工程目前已中标,投标报价4 148万元(在招标控制价限定的0.9%范围内)。
③从优化主体工程设计入手实现减亏增盈。由于沈阳南北快速干道所在的五爱街交通量大,路口站到范围和时间确实有限,路口盖挖栈板桥施工和后期破除时间受限,影响总体工期进度,经与业主及设计单位沟通,建议路口取消钢筋混凝土栈板桥,采用军便梁施工,节约工期、降低成本,增加了收入。
K1+145处紧急停车带暗挖施工,上方有电力隧道,采用两端破桩头进入、台阶法暗挖施工,安全风险高,施工极其困难,经与设计和业主协商,增加了隧道锚杆注浆和钢支撑,保证电力隧道和暗挖施工安全,隧道周边建筑物楼房及管线密布,增加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为项目的最终盈利创造了条件。
④从《施工技术规范》规定上寻找工程费用变更,当路基土石方作为变更重点时,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注意施工地质条件的变化,在遇到开挖难度增大时,及时提出变更,并引用技术规范中的土石的定义据理力争,取得监理及业主的认可。
因此,时刻注意施工条件的变化对施工技术的规范深刻理解是变更成功的关键。
⑤从合同条款上寻找工程费用变更。例如涵洞、水沟、渡槽等构筑物以横延米或延米计价,而不是以工程细目计价时,施工企业可以采用改变构筑物结构类型,减少圬工方量,在保持总价不变的基础上,减少投入,获取利润。
⑥应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要求需增设的工程。
索赔:顾名思义就是甲方或乙方权益受到侵犯时,超出或改变施工合同约定内容,向对方要求对自己失去权益所做的经济赔偿或工期等其他方面的补偿。索赔贯穿项目从中标到竣工整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变更索赔的实施,要有计划、有对策、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要落实到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有开头没有结果,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想当然,想起来盯一下,要紧盯不放,要锲而不舍。索赔分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外部环境:由于业主供图、供料、村民干扰等原因造成停工、赶工费用损失而产生的费用。
其二,不可抗力:因地质条件、恶劣气候等现场条件变化引起的以及地震、洪涝等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
其三,工期变化:由于业主要求提前竣工或由于业主原因导致工期延误而引起的施工费用增加。
其四,价格变化: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物资运输价格或方案发生变化等增加的费用。
其五,工程保险:施工单位在遭受损失时,根据投保的内容,在规定期限和范围内向保险公司提出的索赔。
其六,其他:合同约定的其他索赔条款。
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作好索赔记录,整理好基础资料,并随时以书面资料向施工监理提出索赔意向。
4 结 语
综上所述,抓住了施工企业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点,就抓住了决定项目盈亏的关键点,建筑施工企业方可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聚丙烯酰胺装置操作关键点的控制 篇12
大庆炼化公司聚丙烯酰胺装置全套引进法国SNF公司技术与设备, 共有8条生产线。装置设计采用均聚工艺生产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装置于2002年4月对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 增加了水解工序。
2 简介
操作平稳率是装置在正常操作条件下, 工艺操作参数在设定值控制范围内, 保持平稳的波动。干粉装置的平稳操作, 加强关键工序和关键操作步骤的控制, 可杜绝和降低生产事故的发生, 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及质量, 也直接影响装置的各项能耗和单耗。其中比较关键的控制参数, 见表1:
3 效果分析
目前聚丙烯酰胺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中, 均聚产品主要是固含量、粒度;抗盐产品主要是粘度、不溶物容易超标。经过几年生产实践我们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控制产品质量的手段, 但也总结出一些好的办法: (1) 生产负荷调整以及生产线检修开工时, 做好了新工艺的参数摸索工作。 (2) 坚强反应过程的监控, 杜绝异常反应的出现, 消除影响正产生产的各项因素。 (3) 严格控制干燥器温度。在D C S中设定了50小时的温度监控曲线, 为干燥器操作的正常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4) 确定合理的干燥参数。
4 反应工序
4.1 均聚工艺
前加碱均聚共水解工艺以丙烯酰胺单体为原料, 水做溶剂, 用碳酸钠等碱类调节水解度。正常反应, 从开始吹氮气, 到停氮气约55分钟左右, 诱导期30分钟左右, 从开始有0.1℃的升温, 到最高点温度约60分钟, 熟化温度在90-93℃之间。
4.2 抗盐工艺
后水解本工艺采用丙烯酰胺单体水溶液均聚聚合方法。丙烯酰胺单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发生自由基聚合。随着聚合放热, 反应逐渐升温, 当反应液温度达到40-50℃时, 其中的偶氮类催化剂在热活化作用下分解释放自由基继续引发反应。
4.3 水解反应基本原理
聚合胶粒与粒碱接触后, 发生水解反应。反应从吹氮气开始, 到反应液有3℃升温约1.5小时左右, 停氮气, 胶体最后熟化温度在60℃以上。
4.4 异常反应
导致反应出现异常的原因很多, 一是原材料的质量和配比;二是催化剂的质量和配置;三是反应的过程控制。这种异常情况下反应出的物料, 主要表现在胶体太硬或过软, 整块胶体在预研磨螺杆上, 造成造粒机负荷过大, 出料慢, 干燥器频繁结块。而且这种胶体无法再生利用, 只能人工清除, 当垃圾扔掉, 造成很大的浪费。
5 干燥工序
本装置采用振动式流化床结构的干燥器, 对产品进行两段干燥, 每段干燥面积8m2一段干燥物料含水由70%降到30%, 入口空气温度为100~150℃;二段干燥物料含水由30%降至10%, 入口空气温度100~130℃, 干燥器设计处理量为900-1000kg/h, 。在此过程中, 聚丙烯酰胺由胶体变成粉剂, 水含量由70%降至10%左右。
如果干燥器频繁进入BACK-UP, 一方面影响装置操作平稳率, 导致物料在干燥器内干燥不均匀, 干燥器出口出现软胶粒, 这种物料进入包装系统, 堵塞双层筛筛网, 使双层筛无法正常工作。还容易导致研磨机料斗结块, 影响研磨机的下料速度, 降低生产线产量。另一方面, 干燥器进入BACK-UP状态, 内部风压、物料温度和风温产生波动, 会产生大量的细粉进入包装系统, 容易导致成品中细分含量超标, 温度的高低变化, 也会影响成品的固含量。
为了达到装置的平稳操作, 每日对操作平稳率的检查, 出现质量波动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保证了平稳率指标在99%以上。详细记录生产线的反应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和相关部门联系, 查找原因, 减少反应异常出此案的频次, 提高反应质量。通过日常工作中的摸索, 装置的反应质量和操作平稳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成品的质量和产量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6 操作平稳率对比
从表2看出, 07年装置操作平稳率为99.72%, 08年装置操作平稳率为99.81%, 09年装置操作平稳率为99.88%, 每年乘递升的态势。
7 产量对比
通过这几年的生产实践, 总结出好的方法在生产中, 起到关键的作用。装置的年生产能力也在显著的提高。一车间07年日产79.7吨, 08年84.5吨/天, 截止到09年11月, 一车间干粉产量已达到85.07吨/天, 为历史最好水平。装置的产量提高, 对能耗的降低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8 能耗及单耗对比
一车间通过对干燥器的平稳控制, 装置的能耗每年都在下降, 装置2009年的能耗达到336.58 KGOIL/t, 为历年来的最好水平。
9 质量对比
从表3可看出, 一车间通过对干燥器的平稳控制, 装置的产品质量都有所上升。
1 0 总结
综合上述情况对比分析:
(1) 装置通过优化操作参数, 提高装置平稳率, 产量均比上一年度有所提高。
(2) 装置通过优化操作参数, 提高装置平稳率, 装置的能耗达到09年331.22KGOIL/t, 为历史最好水平。
(3) 装置对反应过程的控制, 对后续工序的平稳生产, 提高装置平稳率, 装置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加强关键点的控制, 提高聚丙烯酰胺生产线的操作平稳率, 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产量, 为油田三次采油做出贡献。
【控制关键点】推荐阅读:
厨房生产关键点控制08-27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07-23
关键控制环节05-12
关键控制因素08-21
关键控制措施10-23
控制关键技术11-18
关键质量点控制08-01
关键节点的控制措施10-19
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06-0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