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点

2024-10-19

三个关键点(精选12篇)

三个关键点 篇1

函数概念贯穿中学数学的始终, 利用函数知识、思想可以处理、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因此, 多年来高考始终贯穿着函数及其性质这条主线.显现出“函数热”居高不下的趋势.函数问题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既可以“低档题”填空形式出现, 也可以“中档题”、“高档题”形式出现, 并多与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 函数是我们高中数学问题的基础主体内容, 也是重点、热点内容.一方面, 函数它不但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同时也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 函数的思想广泛地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及其他各学科之中, 因此搞好函数的教学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 函数概念因为其高度的抽象性而成为最难把握的概念之一.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存在困难, 笔者认为, 函数教学关键应抓住三个关键点.

一、关键点1: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把握函数概念的本质

实践表明, 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变量”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函数符号的抽象性, 使函数概念成为中学生感到最难学的数学概念之一.学习了集合理论后, 教材运用集合与映射的观点重新定义了函数: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而映射是一对一, 多对一的对应.于是在康托集合论的基础上来理解函数, 别有一片天地.之前的函数概念:在某一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y, 当x在某一给定范围内任意取值时, 在某一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那么y就叫做x的函数, 其中x叫自变量, x的取值范围构成的集合就是定义域, y的对应值的集合是值域, 这种运动变化观点下的函数定义称为传统定义, 而现在建立在集合与映射观点之上的函数定义称之为近代定义.

对于一个具体的函数关系, 我们首先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 就是定义域优先.定义域是函数的一条生命线, 在求函数值域, 判断函数的周期性或奇偶性时必须首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如求f (x) =loga (x2-2x-3) 的单调区间, 学生们常常会忽视定义域, 有时在求解过程中还要注意定义域的变化.

∴f (x) =x2-2.

∴f (x-1) = (x-1) 2-2=x2-2x-1.

剖析:在使用直接拼配法或换元法求函数解析式时, 没有考虑定义域变化.

从而.f (x-1) = (x-1) 2-2=x2-2x-1 (x≥3或x≤-1)

分段函数的学习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函数的本质, 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多个函数.

剖析:分段函数是借助于几个不同的表达式来表示的, 它是一个函数, 而不能误认为是几个函数, 在处理分段函数的问题时, 要分段处理, 其函数的值域应是各个分段函数的并集, 同时各个分段的“断点”要注意处理好.

函数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了切实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我们应当做到如下三点.

1. 注重学生学习函数概念的心理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教学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教学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 不但便于保持, 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在函数概念教学中, 可以适当采用引导讨论, 注重分析、启发、反馈, 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然后揭示函数概念的共同特性: (1) 问题中所研究的两个变量是相互联系的. (2) 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3) 对第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第二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同时从阅读、练习中巩固概念, 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概念, 让学生自己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避免概念教学的抽象与枯燥, 使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实质, 从而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函数概念的建构.

2. 注重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的适时适度性结合

刚进高中的高一学生, 思维较为单一, 认识比较具体, 注意不够持久.并且高中数学比较抽象, 学生教学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些知识情境,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需要, 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使用, 并且运用要适度, 掌握分寸, 避免过量信息钝化学生的思维.函数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 图形计算器等现代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鼓励学生上机操作, 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 更好地教学和理解函数.

3. 注重函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 生活中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解决的.在函数概念教学中, 可以通过函数性质比较大小, 解不等式, 证明不等式等活动加强理解.同时引入具体的函数生活实例, 如银行利率表、股市走势图, 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 列出最高气温与日期的函数关系等.这样学生既受到思想方法的训练, 又对函数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 使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二、关键点2:必须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刻画函数的图象

函数的图象不仅是函数表示的一种方法, 更是函数性质的外在表现, 通过图象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和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中必须明确函数的图象都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所构成, 本质上就是以x作为横坐标, y作为纵坐标的所有点构成的曲线、折线或孤立的点.同时必须明确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函数图象都是连续的或是光滑的, 有的函数图象就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的, 甚至有的函数图象根本就画不出来 (如狄里克雷函数) .

三、关键点3: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函数的性质

平时必须注意函数性质的教学, 舍得在函数性质的新授课上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性质的定义, 什么样的函数才有这样的性质, 应用的条件和范围等, 下面以单调性的教学为例说明.

1. 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单调性的定义

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的教学中, 必须尽可能地做到: (1) 把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与直观图象结合起来, 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 强调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单调性是相对于给定区间的, 离开了相应的区间就根本谈不上函数的增减性, 不能说函数在x=5时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 在强调局部性的时候也不排斥有些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增函数,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函数的单调区间都不能以并集的形式写的; (3) 厘清定义中的“任意”和“都有”的含义, 强调“任意”就是指不能取特定的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而“都有”则是说只要x1<x2, 就f (x1) 必须都小于f (x2) 或f (x1) 都大于f (x2) ; (4) 分段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5) 强调单调性的定义法证明和在应用单调性将函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时的注意事项.

2. 要让学生厘清函数的单调区间与函数在某一区间单调的区别

例3函数y=x2+2ax+1在x∈ (-∞, 1]上是单调减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错解:因为函数y=x2+2ax+1在x∈ (-∞, 1]上是单调减函数, 所以-a=1, 即a=-1.

剖析:错把函数在x∈ (-∞, 1]上单调递减理解为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 (-∞, 1], 事实上, 当a≤-1时, 函数y=x2+2ax+1在 (1, -a]上也是单调减函数.函数在某一区间单调与函数的单调区间不要混淆.

正解:函数的对称轴为x=-a, 因为函数在x∈ (-∞, 1]上是单调递减函数, a≤-1.

3. 注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其他性质的教学, 原理同上.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能把握以上三个关键点, 那么函数这座堡垒就能轻易攻破.

三个关键点 篇2

文/ [日] 佐佐木元

译/胡光书

现在,中国企业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如火如荼,但丰田生产方式却在99.9%的企业无法扎根,为什么?

在近两年半的时间以来,我每个月都要来中国,跟中国很多企业的经营高层进行沟通和交流。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公司都在分析因果关系,然后再从手 法、技法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希望通过制定一些规则、制度、规章、手册、标准等等这些东西,来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不管你制定什么样的规 则、规章、制度、手册、标准,如果不能明白“造物即造人”的真理的话,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型”——模式

在日本制造业企业里面,一直有这么一个理念或者信念,就是“造物即造人”。而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作为产品制造的企业,对于如何制作产品抱有非常大的兴趣,但是对于如何造就人才、培养员工却没有过多的思考。

“造物即造人”,就是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培育员工和培养人才,这种理念背后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它意味着培养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员工和人才,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的过程,一个是沟通的过程。

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如果真正想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应该去思考一下如何改变行动层面的东西,企业的领导行动是什么?如何改变员工?我们可 以这样去认识:思考的流程相当于一个“形”,包括外在的表象、形式。而行动的流程,首先需要“刑”,它是制度、规范,但这些仍都是外在的,不是根本的。只 有在“刑”下面加入土壤,也就是企业的风气、文化,成为“型”,才能构成一种有文化底蕴的行为模式。三者之间由表及里递进,但只有到“型”,才形成质变。借用中国传统思想里面的表述方式:上面的形与刑是阳,下面的土是阴,阴阳合二为一,就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生命体。

那么,引导 “型”这种模式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目标。目标、计划和预算,是让这个“型”不断运转起来的重要原动力。我们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辆行驶的 汽车,目标就是它的发动机,计划就是它的变速箱。变速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齿轮,在计划的变速箱里面,有各种各样尺寸大小的PDCA(P(Plan)计划; 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齿轮。日常管理的齿轮每天都在运转。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结算,一个月就有一个PDCA的 循环。目标和计划是联动的,而且这个计划一定要随着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我认为预算就是这辆车的燃料。

也就是说,引领一个“型”的模式向前不断发展的,就是目标、计划和预算。通过它的引领,在不断往前发展过程中按此思路进行各种各样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思路上来讲,我认为中国企业所需要解决的(或者所面临的)问题,非常非常多。

我们的目标是否都能够渗透到一线每一个员工的作业里面?说到计划,我们的营销计划、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它们三者之间是否非常贴切或者默契?部门和部门之 间是否没有高墙壁垒?预算应该是推动业务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中国企业的预算经常是由上往下分配给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或者说强加给下面的各个部门、环 节的,并没有成为推动企业现场的各个部门、环节之间进行业务活动的动力。

改善,与现金流直接相关

现在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但如果将丰田生产方式在盈亏平衡表的范畴之内进行讨论,我们得不到任何答案。我希望大家能够这样去理解:我们 的改善活动的成果实际上是直接和现金流结合在一起的,或者是联动在一起的。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从盈亏表上来看一个企业的状况。而实际上,报表上的 收益和利润,是通过贷款生产大量的库存,然后将成本摊平到库存上之后,算出账面的利润的。许多企业应该都存在这种状况:一到年底就发现仓库里面的库存非常 多。为什么会将库存增大呢?就是为了获得账面的利润。但是,库存增加的情况下,借贷对照表看起来就非常难看了。我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一点:对一个企业而 言,成本和费用是不同的概念!你只要生产产品就会发生成本,但是只要产品没有卖出去,它就不能够转变为费用。你生产的越多,只要没有卖出去,借贷对照表就 越难看。

所以,企业的改善活动一定要从现金流的角度去看待。但是全球制造业99.9%的企业对此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目前应用的管理会计与准时化生产,是无法联动或不相关的。

时间,TPS的核心要素

企业在进行改善时,离不开缩短周期时间和减少库存这样的大课题。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要缩短过程周期时间,要减少库存,要将各工序之间的滞留时间减少或者 排除掉。但是,我们所改的就是等待加工的时间,等待搬运的时间,形成批量的时间,或者是设备保修的时间,或者是进行返工的时间等等。但这些本来就没有计算 入目前管理会计成本之中,也就是说改善的活动在财务上是不能够得到评价或者反应的。因此不管你怎样改善,在目前的财务体系上都没有意义。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就没法讲清为什么要缩短过程周期时间?没法讲清它的本质是什么?而改善活动本身,实际上就是如何防止现金流出的活动。当你防止了现金流 的流出时,你的自有现金流就会增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去认识、理解过程周期时间的概念。过程周期时间是什么概念呢?很多人单纯地认为它就是一个时间的 概念或者时间段的概念。实际上它应该是物料数量乘以单价,再乘以它在加工过程中所经过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丰田生产方式中,时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这样,成本的计算就从原来的二维转向三维,就是物料数量乘以单价再乘以时 间。而用时越少成本则越低。在用时少的情况下,企业运营的速度也更快。而高速度运营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够获得的营收就会非常大。如果不进行思路上的根本改 变,就无法理解和认识丰田生产方式。

所以,丰田生产方式不能够在各个企业得以扎根,不能够稳定和固化下来,就是因为在成本计算方面的这种错误的方式,不能够反映它的本质。如果企业的高层不能够从三维的角度认识成本,仍然是二维思路的话,那么丰田生产方式就不可能在你的企业里扎根、固化。

三个关键点 篇3

数据如人体的血液,是系统运行的支撑和前提;基础数据则是系统信息的根源,由此构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说,造成项目延期,系统不能顺利切换或用不起来,八成是因为基础数据不准确。

ERP系统的基础数据量大面广,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显性数据和隐性数据,主数据和辅助数据。ERP系统就是根据这些基础数据,按照内部逻辑经过运算形成各种报告报表,供人来掌握经营生产状况,从而进行分析和决策的。基础数据整理是实施过程头绪最多、工作量最大、耗时最长、涉及面最广、最容易出错的部分,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成立数据小组,确定工作进度;然后,在数据整理上要遵循自下而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后,要切实把好数据录入关。

基础数据整理工作很繁杂,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对于新上ERP的企业而言,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如果能够抓住编码这一主线,把握好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BOM)和库存数据三个关键点,就可以提纲挈领、以一贯之。

* 编码

编码是为了系统识别和检索而对数据进行唯一的标识。凡是纳入系统管理的数据均要对其编码,包括物料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库位编码、工作中心编码、计划员/采购员编码等。首先确立统一的编码原则。一个考虑周全、成熟的编码体系需要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特点,并且跨部门反复讨论,尤其多听取基层和系统使用者的意见,确定最终方案。

编码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物料编码。规范化是准确性的前提,同一物料,不同叫法的现象在企业中比较常见,所以在编码前要先规范物料名称及描述。物料描述先描述物料主要属性,后描述物料次要属性,基本顺序是名称/型号或规格/尺寸/材料/颜色或表面处理/特殊要求。规范化之后再进行物料编码,唯一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物料的编码如同人的身份证号码,是一一对应的。要明确,不同的物料,那怕有极微小的区别也不能用同一个编码。一般来说,只要物料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性质有变化,在制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入仓,半成品作为配件对外销售或用于售后服务,就必须为其指定一个编码。

在手工环境下为了便于记忆和识别,人们喜欢有含义的编码。在如今计算机系统环境下,提倡编码简单化,尽可能使用无含义的编码体系,不要将图号反应在编码中。不同的ERP系统,会有不同的编码要求。总体来说,建议物料编码采用全数字编码,但不要使用特殊字符,避免使用易与数字混淆的字母。编码要考虑扩展型,随着企业的发展,要为日后新增物料继续按照原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留足空间,但另一方面编码位数太长则录入易错,增加工作量。编码导入系统后不要随便修改,由于相互关联性,一处编码的修改,可能会导致相关联的信息的紊乱。还要注意,即使某物料以后不再使用,其编码也不能重新分配给其他物料使用。

[基础数据整理工作,没有捷径,但有方法。]

* 物料主文件

物料主文件就是物料的档案,记录着该物料的各种参数、属性及相关信息,如物料编码、名称、计量单位、物料类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来源类型(自制件/采购件)、损耗率/产出率、各种提前期(运行、准备、检验等)、财务成本信息等等。所有要在系统里使用的物料都必须先在物料主文件里建立记录,有了物料主文件才能据此建立其他相关的数据文件,所以设置物料主文件是物料编码完成后接着要做的基础性工作。ERP系统里提供了许多物料的描述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设置那些系统运行时必需的以及企业对物料管理时用到的参数。进行物料参数设置时,有些字段的内容可以从系统提供的选择项中选择,有些必须自己先定义才能选择使用。

* 物料清单(BOM)

BOM是制造型企业的核心文件,也是源头文件,与每个部门都有关系。图号乱、图纸错,工程变更、图纸修改、审批、发放的随意性在很多企业司空见惯。所以,管好研发源头,整理BOM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准确率,是避免一物多码、日后影响生产交货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BOM来自生产,又指导生产,所以整理BOM不能过分依赖工程技术部门,而必须由工程技术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建立交叉会审和订单评审机制,确定准确的BOM。BOM建立后,及时进行备份,同时利用BOM导入模板批量导入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不同的用途BOM有许多种类。比如,工程BOM是设计开发用的,生产BOM是批量生产用的。通常,工程BOM在确认完成后可以直接晋级生产BOM,生产BOM也可以直接手工输入。提高BOM的准确性同样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际的生产中验证,并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程变更不断维护,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

* 库存数据。

库存数据是动态数据,是ERP系统基础数据源之一。整理库存数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仓库管理制度,加强对仓管员的培训、考核和激励。二是规范各项制度的执行,物料收发、借退补换都要按流程操作。三是下大力气盘点库存,对重点物料、薄弱环节重点检查,分析差异原因,提高帐物相符率。这些是基础性工作,也是日常性工作。注意在ERP系统中要设置仓库类型和库区库位。库区的设置主要以物理方位进行,或者根据实地的划分,按序号来分区。库位的设置要与实际情况对应一致,便于对建库、移库和出入库等常用操作做出实时反映。

保障作业安全的三个关键点 篇4

第一, 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的掌握。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是保障作业安全的前提条件。技术规范是指设备、仪器的结构或构造、性能, 包括其技术参数、工作原理、使用范围、适用环境等;工作流程一般指操作或作业的步骤或顺序和要求或标准。各行各业、各种设备、仪器都具有各自特点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

如果员工在不熟悉的情况下, 盲目作业或操作, 势必对使用的设备、仪器造成不良的后果, 甚至引发事故。尤其对于新科技、新工艺、新流程等, 更应去了解、熟悉、掌握。掌握了所使用设备、仪器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 才有可能在作业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不造成对设备、仪器的损坏以及对于人身的伤害, 从而提高作业的安全性或安全系数。

就安全管理而言, 不同的行业, 有其不同的安全管理办法或安全规程、规章、制度。如果不按技术规范、工作流程要求和不遵守安全规程、规章、制度, 那就是违章作业或操作, 甚者可视为是冒险作业或操作。

第二, 安全操作水平。当员工掌握了设备、仪器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流程及相关的安全规程、规章、制度后, 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操作水平, 才能够保障作业安全。而对于安全操作水平,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是否能做到“三不伤害”来判断。一是不伤害自己。要做到这一点, 员工就必须遵章守纪, 按工作流程作业, 摒弃“嫌麻烦”“图省事”的不良习惯或侥幸心理。同时, 要学会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 能正确地使用劳动用品和安全工器具。例如去有限空间或有毒气体场所施救 (灭火, 救人或救设备) 时, 如果自己不会正确使用正压式呼吸器, 而是简单应对, 那不但救不了他人或设备, 就连自己也保护不了。二是不伤害他人。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员工在作业时, 特别是在交叉作业时, 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 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 从而避免伤害到其他作业人员。例如在高处作业或交叉作业时, 如不按规范摆放工具, 而将工具 (如扳手或榔头等) 乱丢或乱放, 就有可能伤及他人。三是不被别人伤害。这一点就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例如若不注意别人不规范的行为, 那么被乱丢或乱放工具伤及到的人就可能是自己。

因此, 想要员工在作业或操作时, 做到“三不伤害”, 就需要企业在作业或操作前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操作水平、防范能力, 从而使作业的安全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理解商业模式的三个关键点 篇5

一个没有商业模式的事情是做不长久的;

一个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个体,是没有超出平均值的竞争力的,也无法拿到自己满意的经济回报;

一个没有明确商业模式的公司很难生存,即使侥幸生存,也无法持续太久,更别提占据竞争优势。

可以这样说,良好「商业模式」是赚大钱的前提,良好「商业模式」也是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而个体一旦能深入的理解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就能更加清楚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正确无误的做出人生选择。今天限于篇幅,先不在「个人」领域展开。

什么是商业模式?

先来非常简单的定义一下「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如果说复杂了,可以写一本书,比如入门书籍《商业模式新生代》,如果说简单了,就是「挣钱模式」。比如搜索引擎公司,目前最主要的商业模式为「搜索广告」,这部分收入占据公司的大部分;比如手机网游公司,其主要商业模式可能是「道具收费」,而非按照单机版收取一次性的购买费用。最赚钱的行业之一——银行的主要商业模式是赚取存单款利差;保险公司一般的商业模式是利用保费作为浮存金,投资理财;基金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赚取佣金;我们大多数个人的商业模式是「出卖时间」或者「出卖技能」;影视明星的主要商业模式可能是广告代言费和片酬;作家的商业模式一般是版税。

为了深入的理解一个概念,我们既要能从复杂的角度去想,也要能从简单的角度去提炼,每多一个角度,我们的理解就深一层。不仅要去思考这个概念,而且要运用这个概念。这也是在最近的文章《独立思考的前提并非读上百本「经典书」》中所提到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缺一不可的道理。

理解商业模式的关键

我们先回到最基本的定义「挣钱模式」上来看如何理解商业模式的关键,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为什么要为此买单?

第二,谁会为此买单?

第三,有多少人(客户)会为此买单?(规模和占比)

首先,我们一定要问,为什么会有人为此买单。比如,在消费品领域,最基本的买单理由是「满足需求」,比如我们买手机是为了通信和娱乐,买零食是为了消遣,买主食是为了饱腹,买耳机是为了听音乐。更高一级的买单理由是「体验」。在供过于求的时代,只要大家稍有经济能力,一定会买更好的东西,要么是为更好的品牌付费,要么是为更好的体验付费。而在B2B 的商业领域,客户买单的理由无非是「提高生意效率」,即要么同样投入下多赚钱,要么能有更高利润率,要么是能节省成本,要么是能提高金钱运转的效率。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我投入5万改造机器,能省一个人力,那么在机器3年折旧的前提下,这就是很划算的买单理由(一般中小城市企业主为从事简单体力工作所付出的成本是一年每人5万左右。投入5万第一年打平,之后每年多赚5万,这是个好生意)。

其次,我们要问「谁会为此」买单?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我们能从哪类客户那里收到钱。比如,重视「极致体验」和重视「性价比」的客户,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客户。你自己的产品定位如何?面向哪类客户?一定要先想清楚,千万不要模糊,更不要故意的「骑墙」,随风飘,两边倒。这样可能两边不讨好。B2B 的市场里,为了明确自己的商业模式,一定要非常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条,看看自己能在哪个环节可以为哪一类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最后,有多少人(客户)会为此买单?这个问题既关乎规模,也关乎比例。比如你卖一个高端的汽车,其客户群体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数据,可以从全球连续三年的高端车销售总量得出线索。但是,很少一个公司能垄断某类消费品市场,所以,任何一个公司,都要去思考:「我究竟能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一个希望占据5%市场份额的公司和一个希望占据50%市场份额的公司,其品牌定位、市场手段、产品设计都是不同的。

三个关键点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班级管理;管理方法

一、管好班干部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仅靠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不现实的,班级管理的具体落实要靠班干部,管理好班干部是关键。陶行知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1.选好班干部。选班干部要讲民主但不失原则,讲民主就是让学生投票选举,讲原则就是选举自律性强、责任心强、热爱班集体、具有担当精神的学生当班干部,但不能拉帮结派,若不讲原则班主任可否决选举结果,并直接指定有原则的学生担任班长。

2.培育好班干部。在落实班级管理工作时,要求班委首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坚决不能搞特权,不能给自己或关系好的同学开绿灯;要认真履行职责、自主处理班级事务,要以班法为依据治理班级,不能随意执行;在处理违纪事件时要以理服人、以事论事、一视同仁,要以帮助同学、为同学服务的态度与违纪同学交流沟通,让同学理解,绝不能留后遗症,更不能激化矛盾。

二、抓好后进生

后进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抓紧这些学生是关键。

1.班干部自主管理。让班干部及时关注和督促后进生,但叮嘱班干部要注意方式避免矛盾冲突,对同学的管理要以事论事、以理服人,不能大声呵斥更不能带脏话,要强调履行的是班级管理职责。

2.班主任“话疗”。我经常和后进生交流沟通,聊人生目标(今后在社会上想干什么),聊学习(在学校学那些事),聊常规管理(学院为什么这样要求),聊交友(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聊班干部的艰辛(班干部承受了好多同学的不理解和抵触,我们应该体谅他们),聊和谐相处(学会换位思考、学谦让、学包容),聊工作岗位要求(在工作岗位上首先做到服从管理、遵规守纪),聊感恩(父母的期望及努力是为了谁)等,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生谈心,同时发现其闪光点时进行表扬激励。

3.与家长合作。经常与后进生的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过去,告诉家长学院的一些管理要求及处罚制度;建议家长要及时掌握孩子的交友及双休日活动情况,多关心学生的在校情况,了解学生的表述是否和班主任说的一致;建议家长让学生双休日回家,不能在校住宿,告诉家长学生双休日在校容易发生的一些隐患,如聚众上网、聚众吃喝、吸烟等;告诉家长学生会出现“双休日反弹症”现象,即无节制疯狂地玩,甚至交往一些不良的朋友,返校后很不适应,出现一些反常现象,传递一些坏习惯,建议家长一定在双休日盯紧孩子,以便家校协作共同管好学生。

4.隔离管理。把后进生分插到每个学习小组里、分插到每个宿舍中、分插到每个值日小组里,让他们认真地独立完成值日任务,不能让弱势同学代替干。严格督促学生,不能随意换小组、换宿舍、串宿舍等。

三、关爱帮扶生

帮扶生性格内向、懦弱,不会主动惹事,但是,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憋在心了,很难沟通,不和人交流,他们的感情得不到释放,在学校没有朋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爱很容易走极端,做好帮扶生工作是关键。

1.管住后进生。经常与欺负同学的学生谈心,跟他们交流没有朋友又经常受到排挤和欺负的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引导他们珍惜缘分珍惜友谊,互相团结,并明确强调欺负弱小同学的违纪处理规定。

2.与家长合作。与帮扶学生的家长经常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因为这些学生受学生恐吓时都不敢说。然后再及时和欺负同学的学生的家长沟通,与家长合作,教育好学生。

3.鼓励自信自强。经常与帮扶生交流沟通如何与同学交往,鼓励其突破自己,主动与同学接触参与各种活动,体验交往快乐;当有同学欺负时要勇敢地讲理、主动找班干部帮忙、勇敢地给班主任说。

总之,帮扶生是技工院校的弱势群体,是关爱和帮助的重点,要用爱和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自强自立。

我们无法改变生源素质,但能转化在校的学生;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对学院的评价,但会努力改善和提高育人环境来赢得社会的美誉。育人无止境,管理无边际。我愿在班级管理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勤劳智慧的引路人,为学生引领成长的方向,为技工院校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提升领导力的三个关键点 篇7

一、引言

彼得·德鲁克曾说, 一个组织像是一部美妙的乐曲, 不过, 它不是每个人音符的罗列, 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关系所构成。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显示出人的因素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人力资本开发也越来越得以重视。而企业中的领导者, 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他作为企业的领头羊、标杆, 要能够在困难连连、员工困顿不堪的时候, 为员工们指引方向, 号召员工们为心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因此, 领导者的行为, 他的影响力即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领导力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 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 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可见领导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成产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获取更多的利润。

二、提升领导力的三个蝴蝶效应点

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蝴蝶效应”, 其是指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 经过不断地放大, 对其未来输出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其表明事物发展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他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 偶尔煽动几下翅膀, 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针对这一解释,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或方法, 只要正确指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将会产生轰动效应, 或称为“革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 蝴蝶效应理论对于提升领导力同样适用。为此, 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 提升领导力需要关注以下的关键点, 也可称为几个“蝴蝶效应点”, 它们分别是激励力、沟通力以及领导者的影响力。

1. 激励力

我们认为, 提升领导力的第一个蝴蝶效应点, 就是激励力。增强对员工的激励力, 有助于提升领导力。激励力是领导力的核心所在。詹姆斯·库泽斯在其著作《激励人心:提升领导力的必要途径》一书中认为, 领导力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与关心。而对员工的关心是给员工最强有力的激励。没有了对人的关心, 领导力便没有了目标。他认为也许是由于人们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激励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它有多么重要。因为根据Kepner—Tregoe的研究, 绝大多数的员工没有因为工作做得不错而受到认可, 绝大多数的管理者也没有给予认可。仅有大约40%的北美员工说他们因为一项做得不错的工作而受到过认可, 也仅有大约相同比例的人报告说他们从未由于出色的个人绩效而得到过认可。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如果一个人不向别人表明你对人的关心以及你所关心的是什么, 那么其他人也自然而然不会去关心你所说的或是你所期望的。所以, 作为一种关系, 领导力要求领导者和他们的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于事务之上的关系, 简单地说, 就是建立起心与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私人的, 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 而这种关系给人的激励也是最大的, 当领导者鼓励员工做出贡献时, 领导者会将那些员工的价值观的意识扩展到企业其他员工的身上, 由此传递着一种相互联系的感觉。可见, 这种激励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领导力的强弱。

2. 沟通力

我们认为, 提升领导力的第二个蝴蝶效应点, 就是沟通力。增进沟通力, 对于促进领导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自亚当·斯密发现了分工的奥秘之后, 现代企业开始往集约化和组织化的方向发展。而在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打开“人性化”的突破口后, 人性化管理在组织管理中日趋扩大化和重点化。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 使得对人的管理单独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体系, 企业的管理沟通并逐步演变成企业的内部沟通及企业的外部沟通。所谓的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 在个人或者群体之间, 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 并获取理解的过程。这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 改善了人际关系, 改变人们的行为, 调动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与决策的过程。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职能, 实现有效领导的基本途径。倘若沟通力不足, 就会降低领导者的执行力, 领导力也会随着削弱。假设, 一个领导者在没有搞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 就开始执行操作, 那么这种错误概率肯定非常的高。这种情况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同时, 也会大大降低领导着的个人威信, 削弱领导者的领导力, 容易导致领导者虽令不从的局面, 增加以后领导者开展工作的难度。所以, 领导者要大力增进自己的沟通力,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如, 在想要弄清楚听者想听什么的时候, 可以透过认同、赞美、询问需求的方式实现, 并以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同时, 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中, 依据需求、变化场所。而倾听时, 可以用对方乐意的方式倾听, 积极探询说者想说什么, 设身处地、不要打断并积极回应、鼓励表达。还有, 可以控制情绪适时回应与反馈, 最后确认理解。

从上可见, 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必然具有强有力的沟通力, 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影响领导能力的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3. 领导者影响力

我们认为, 提升领导力的第三个蝴蝶效应点, 就是领导者影响力。提高领导者影响力, 能够促使领导力的提升。领导者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影响和带动下属的能力。它是领导力的根本标志和集中反映。领导工作的开展实质上靠的就是对他人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强, 领导者的领导力也随之越强。而是否拥有权威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有无影响力和领导力的重要标志。根据领导学上有这样的一个著名公式:领导权威=职权+个人威望, 我们得知, 在领导者职位给定的前提下, 个人威望成为决定影响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它不是权力威望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影响力量, 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主要由人格要素、知识素养、能力要素、心理要素等构成。提升领导者的个人威望, 增强领导者的亲和力,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比如在领导者和员工共同聚会的时候, 领导者与员工一起聊天, 交流, 打成一片, 或者可以和员工一起做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让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亲和力。领导者还可以把员工视为事业的合作伙伴, 或者是好朋友, 做到“同舟共济, 休戚与共”, 或者可以在不经意间拍拍员工的肩膀, 时常表达“你很重要”的意思, 在对员工努力付出工作, 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时, 除了给予其物质奖励外, 还可说声“谢谢”以表达感激之情。而员工会真实感受到尊重、信任和平等, 在更加努力工作的同时, 也大大增强领导者的威望和影响力并容易受到员工的拥护和服从, 甚至敬佩和追随。

三、结语

数学有效情境导入的三个关键点 篇8

一、正确分析教材情境——导入有效情境的前提

不同章节创设的教材情境,设计的例题,对教学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有的起到“水乳交融”的作用,有的起到“密码匙”的作用。只有正确分析了教材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导入有效的情境。

“敲门砖”类的教材情境的引入,只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对问题的解决并没起到情境支持的作用。比如,在学三位数除以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时候,教材给了一道这样的题:小明看一本192页的书,每天看32页,几天看完?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数量关系,知道要列算式:192÷32。这个教材情境给出的一条信息,就是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所以要学习它。至于如何去计算,教材情境不再起作用,它只是一块“敲门砖”。教师在引入这样的教材情境时,就要注意到这类情境的作用,不要过多地去围绕这个题目扯开话题,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水乳交融”类的教材情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其课堂任务达到一个融合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好的提问艺术,把握好提问的度。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时候,教材给出的情境是:有三辆汽车,大车45座,中车30座,小车3座。有教师这样提出问题:“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告诉了我们三种车,每种车几座。”教师又问:“你们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将学生说出的问题张贴出来:45+30、45+3、30+3。接着,教师又问:“这三个算式中的哪一个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30加3学过。”教师就把30+3圈起来,并说:”我们再看一下另外两题有什么不同。”……教师对这个教材情境,运用提问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根据已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背景。但并不是看到条件都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在学小数乘小数时,教材情境是个长3.6米、宽2.8米的房间平面图。如果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那学生就会说:长比宽多多少米?宽比长少多少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倍?周长是多少米?可能最后才说到面积。那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与当堂课的学习问题就没有多少联系。这位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已经背离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油水分离的局面而不是水乳交融的目的。

“密码匙”类的教材情境主要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为了创新而改编教材情境。比如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材情境是:有52个羽毛球(图上为五筒羽毛球,每筒十个,外加两个),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某教师为了创新,把羽毛球换成了土豆。土豆是按重量分的,而教材情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数学思考的直观材料:每班分两筒,那剩下这一筒怎么办呢?再把这一筒打开和剩下的两个放在一起,12个就可以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6个。如果教师将羽毛球换成土豆后,就体现不出教材情境的“密码匙”作用了。

二、排除非数学内容的干扰——导入有效情境的关键

非数学内容主要是数学情境中的一些图片和情节,能够反映事情的真实性,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即直观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内容是一堂课主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某教师在教“乘法的意义”时,导入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学生一看到就有一种愉悦的心情。然后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美不美啊?

生: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树林。

生:近处的草地、流水,还有鸡和兔。

……

师:那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树林里可能还有小鸟。

生:我想到流水里可能还有小鱼。……

……

师:那你们又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这些兔子是谁家的?鸡是谁家的?

生:没人看着这些鸡和兔,它们不跑吗?

……

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气氛很活跃,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树林、草地、流水等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些陪衬。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这些干扰因素中转移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来。教师可以这样来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请你们看一看,兔子是几只几只地在一起?

生:是2只2只地在一起。

师:我们能不能2只2只地数一数?我们一起数。

师(带领学生数):一个2只,两个2只,三个2只。

师:三个2只是几只呢?会算吗?

生:三个2只是6只,我数出来的。

生:三个2只是6只,我用2+2+2=6(只)。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2+2+2=6,这里面的加数都是几?

生:都是2。

师: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

师(结合板书数一数):三个2相加是6。

师:下面谁能像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带着大家数。

生:一个3只,两个3只……四个3只。

师:那么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你能说出这个算式中是几个几相加吗?

……

在这样的导入中,教师先过滤了创设情境中的非数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情境中的数学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教师让学生说出“三个2只,四个3只”,其实把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而让学生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这一切都为乘法意义的教学做了准备。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分析哪些是数学内容,哪些是非数学内容,尽量消除非数学内容的干扰,使创设的情境更有效。

三、把握情境中要素的关联性——导入有效情境的实质

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能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要为了教学内容的实质而创设,这样才能使导入的情境具有有效性。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寻找素材,却常常忽视情境中一些因素的关联性,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倒数”时的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倒过来说”的游戏。

师:老师说,“海上”,你可以说——

生:上海。

师:对,很好,真聪明!游戏开始——

师:上楼。

生:楼上。

师:老师喜欢我们。

生:我们喜欢老师。

师:我吃饭。

生:饭吃我。(哄堂大笑)

接着,教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个汉字“杏”,问学生:把这个字倒过来变成什么字啦?

生:呆。

师:两个字也不一样吧?

生:也不一样。

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问:那你们想想要是把数倒过来还一样吗?

生:倒过来是。

……

师:生活中,有些话可以倒过来说,有些字可以倒着看,数学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

如果学生紧接着问教师:0的倒数是不是还是0?教师该如何回答呢?

这位教师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自以为融合了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上这位教师导入的情境牵强附会,因素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而且还给学生植入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倒数就是把数倒过来。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位教师导入的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就要和你们相互成为好朋友了。那“相互成为好朋友”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相互成为好朋友”应该是相互理解对方。

生:就是我成为你的朋友,你成为我的朋友。

……

师:说得真好!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这样有着相互关系的现象,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比如父女关系,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女儿。

生:还有师生关系,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你的学生。

……

师:数学王国中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存在,我们也研究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生:3和7是互质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12是4的倍数,4是12的约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数学中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新的关系。

板书:

师:下面你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写成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给它们起个名字。

生:互为颠倒数。

生:倒分数。

师:其实在数学当中,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说成是互为倒数。那什么是“互为”呢?

生: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师生、父女之间的那种关系。

……

在这个导入情境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互为朋友关系”入手,既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又抓住了倒数概念的关键词“互为”。学生借助对朋友关系以及父女、师生关系的理解,并联系数学中学习过的互质关系、约数和倍数关系,从感性上进一步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也为主动建构倒数的意义作了有效铺垫。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情境时,要关注情境和知识的连接点,创设一些有价值的、有效的情境,这样才能开始一节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复习应抓好三个关键点 篇9

一、重新研读教材, 从教材中梳理知识点, 建立起知识结构框架, 同时培养和训练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 物理学科还是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为主。研读教材, 不仅仅是弄明白一些问题, 还有研读的任务。研读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研读教材, 梳理知识点, 然后将知识点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知识框架, 以便在大脑中形成网络。

作为复习环节, 很多学生总认为课本没什么再看的价值, 并没有对研读教材这一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 教材中有许多研究方法、生活实例和问题研讨, 需要学生在研读过程中重新理顺物理原理与客观实例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 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营养, 需要在细细的研读中剥离出来。

作为指导教师,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看书情况进行监测、指导, 切不可流于形式, 确保学生有所收获。

二、科学把握标准, 利用《初中学业水平指导与说明》等素材整合、升华相关知识点, 统领中考复习的第一个环节

《初中学业水平指导与说明》作为全市一线专家、教学骨干集体编写的指导中考复习的一份综合性学科资料,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用好《指导与说明》是明智之举。

《初中学业水平指导与说明》上有“课标要求”“知识结构”“热点精讲”“新题放送”四个板块, 很有针对性。其中“课标要求”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好知识的“度”,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检测研读教材的效果, 引领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热点精讲”里有对重要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和评析。例题都是选自本地或外地的中考真题, 有示范作用, 解析让学生明白道理, 有些还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如, 鞋子的长度就是鞋子的号码加10再除以2。“新题放送”是对复习效果的一次及时有效的检测。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和学生对“新题放送”板块使用较好, 但对于前面几个板块就易于流于形式, 浪费了资源。题目做完, 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归类整理, 要把各类题型与教材比对。通过实战, 反思研读教材的不足, 对理解课标要求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补充。

三、强化“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技能训练, 加强高失分试题的研究, 提高解决“实验试题”的能力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 实验题的分值在上升, 试题内容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于对实验能力的全面考查, 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都有要求, 虽然已经引起了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所加强, 但对中考试题高失分的题目进行统计, 实验题失分现象还是非常明显。

复习实验要全面。做实验题, 要认真分析题目中提供的信息, 明确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归纳评估。

无论从物理兴趣培养的角度, 还是迎接中考, 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物理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举个例子, 大家在热好牛奶后, 常常因太烫无法饮用, 这时不妨将奶锅放在盛满水的盆中, 不出几分钟, 便马上可以饮用了。从上面的例子, 可以联想到物理知识。例如, 水的比热较大, 蒸发吸热等。教师应提醒学生, 要注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整合, 特别是物理与数学的研究方法, 与化学、生物等学科间的整合, 要具有人文观念, 树立环保意识, 学会运用哲学上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和评估问题。

这三个关键点在初中物理复习中至关重要, 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着最终的复习质量。相信在教师具体有效的指导下, 学生的复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摘要:在初中物理的中考复习中, 有效利用资源, 理清复习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抓好关键点加以落实是至关重要的。

三个关键点 篇10

一、充分预设活动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要,充分预设教学细节生成资源,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紧扣细节,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就能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就能让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如笔者在处理六上教材《电磁铁》一课的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了预设细节资源的教学方式。上课前,预设课堂上学生将出现的学情,即学生一旦考虑不周, 不明白在铁钉上绕多少圈线圈才能使对比实验效果更明显。为此, 先精心准备了同样粗细、长短的三组电磁铁的探究材料:预设第一组用同样粗细的包芯铜丝绕在同样粗细、长短的铁芯上20圈;第二组用相同的包芯铜丝绕在同样粗细、长短的铁芯上40圈;第三组用同样粗细的包芯铜丝绕在同样粗细、长短的铁芯上80圈。这样的实验充分预设, 既避免了课堂上有些学生出现的 (绕10圈、20圈与30圈) 不明显的实验结果, 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电与磁的很多科学知识。

二、有序控制活动过程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需要我们一丝不苟地把每一个细节考虑全面,小细节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灵性和智慧。用教学细节引导教学秩序,这是涉及“组织与控制秩序”的疑难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教师需要根据材料的具体特点来仔细引导观察探究实验步骤,小步开放,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每大步有教师控制材料,不能将所有材料一块儿发到各小组中去。每大步都分几个小步,让学生明白每一小步的观察内容与方法,并知道最后一个小步都是交流各小组的观察发现。这样学生在教师可控的范围内自主安排观察活动,不至于出现教学无法继续的大问题。如五年级《阳光下的影子》一课分三大步教学: (1) 自制木条影子的观测仪; (2) 测阳光下木条影子的特点; (3) 分析影子的变化规律(如果没有操作好第一步,将无法进行第二步)。这样的细化教学,既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了坚持不懈的科学观察精神。

为保证活动的有序推进,在注重学生个人操作的同时,还需要着力强化小组合作。设计分组实验,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更能促进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中,为构建科学概念“轮轴的秘密———轮上用力省力,轴上用力费力”,笔者对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人拿支架、一人绕线、一人挂钩码、一人做记录,每人一项任务,分工明确。之后的实验课堂上,学生顺利、有序地进行探究,谁也不争不抢,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合理引导活动延伸

“萌根发芽在课堂内,开花结果在课堂外”。我们充分创设各种条件,利用开发的多种资源,放手学生延伸探究。

一要定时交流,教师参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的课外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检查,一方面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利于活动的继续进行,也利于学生概念的发展。

二要及时反馈,指导完善。及时反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索动力,反馈活动也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反馈活动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应用科学概念创造新的科学概念。探索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往往只关注活动本身,没有注意活动蕴涵的科学价值。教学实践时,我们及时通过指导学生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梳理,促使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使课外延伸活动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三要辅导竞赛,适时激励。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有些课外延伸的内容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兴趣,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特别是小组竞赛的形式,更适合当前广泛采用小组合作的科学教学模式。在很多比赛中,令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参加长兴县的火箭比赛活动,通过笔者的课外竞赛辅导与学生的勤奋好学、精心制作、独特创意,在全县36所学校参赛中,我校获得的“小力士”一等奖人次就占获奖人数的三分之二。

三个关键点 篇11

一、确定适当的合作话题

1.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合作话题

教学重难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因此,针对教学重难点确定适当的合作话题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天有不测风云》(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对有关天灾与人祸的关系的认识,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一教学重点设计了合作话题:“很多自然灾害背后,都能发现‘天灾’和‘人祸’两个因素,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为防止灾害的再次发生,人类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笔者提出合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2.结合时政信息确定合作话题

当下,学生获取时政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对时政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却知之甚少,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梳理。

例如在教学《放飞和平之鸽》(六年级下册)一课时,结合此前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了第三次核试爆这一重大事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朝鲜这个国家及核武器的资料,以此为基础在课间组织了一次以“核武器到底是为了战争还是和平?”为话题的合作讨论环节。因为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且可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师可根据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引导,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3.利用学生的困惑确定合作话题

学生通过学习明辨了很多的是与非,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个案往往又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与烦恼,其实学生的这些困惑也正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引导的地方。以此设计合作学习话题学生感兴趣,有话说。

在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时,笔者设计的合作话题是“对‘妈妈随便拆看我的信件’你是怎么理解的?”在教学《家乡的民风、民俗》一课时,笔者设计的合作话题是“春节祭祀活动是民风民俗还是封建迷信?”从而让学生在与同伴讨论中明晰事理。

二、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

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角度看,一节课时间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部是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时机问题。

1.需要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探究时组织合作学习

如《科技是把双刃剑》(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能比较客观地认识科学技术的双重性,理解“科技与环保”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有必要组织开展以“科技与环保”为主题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个案分析,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辩论,进而让学生在辩论中真正体会“科技是把双刃剑”的内涵所在。

2.教学过程中出现生成性问题时组织合作学习

日常教学中,课堂上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而现时生成的,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随时都会发生,教师对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生成性问题不能轻易错过。如在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拔刀相助为什么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在教学《向邪教宣战》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既然邪教如此祸国殃民,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呢?”及时捕捉这些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是我们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3.对一些复杂且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很宝贵,各学习环节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或以学生已有认知根本完不成的合作学习将使课堂教学变得过于随意性与形式化,更不能真正达成所期望的实际效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既然吸烟对人的健康有这么多的危害,那为什么国家还要生产香烟呢?教师为此要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个问题,但笔者觉得这个问题涉及的因素过于复杂,学生是无法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

三、选择有效的合作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如讨论交流与展示、情境创设与表演、小组辩论赛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以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在上《面对欺负和威胁》(四年级上册)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如相关法律常识等),查找身边的现象加以整理,课上笔者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按教材中“小辩论”的选题(如:被别人欺负后,要以牙还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困难找警察)开展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明是非、晰事理。笔者觉得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比任何精彩的教学都要强上百倍。

三个关键点 篇12

一、着力抓好教材的深度解读

数学课“教 (学) 什么”, 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优化教学设计, 必须要读懂、读透教材。首先, 要在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基础上, 进一步领会教材编排意图, 把握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脉络。其次, 要科学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相对独立, 各自独有的价值。再次, 还需进一步了解其处于何种纵横相连的知识体系中, 明确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支点。例如, 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 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基础上教学的。其教学重点在于准确掌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并进一步学会“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这个整体的一份或几份”。而其教学难点, 则是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怎样才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同时把握“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感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表示的意义。通过这样“瞻前顾后”地解读教材, 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具系统性与结构性,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

二、着力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教材的逻辑起点并不等于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 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材的逻辑起点, 更要充分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第一, 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教师可通过课前调查研究, 或对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初步认识, 以利于课堂教学。第三,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起点。由于学生的现实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起点。例如, 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直接的知识经验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时, 一方面要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经验, 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处激起思维冲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能像长方形那样用‘长 (邻边) ×宽 (邻边) ’吗, 为什么?”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构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也是激起学生思考的关键。不同的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像长方形面积计算那样, 把一组邻边相乘”, 有的学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底×高’来计算”。学生充满困惑的见解, 会骤然扫破教学的平衡状态, 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样, 学生就能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中不断建构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三、着力拓展学习的创新空间

上一篇:健康促进机制下一篇:宏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