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关键技术

2024-11-18

控制关键技术(精选12篇)

控制关键技术 篇1

现代制革工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制革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制革质量管理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尤其表现在皮革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较低。在皮革生产实践中,对制革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

1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发展,主要经历了“符合性质量说”、“适用性质量说”和“广义质量说”三个阶段。ISO9000:2000标准中关于“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概念含义广泛,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是一种广义的质量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等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发展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质量概念,提升了满足要求的重要性,拓宽了满足要求的范围,强调质量主要来源于顾客需求;

(2)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先控制;

(3)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于整个质量管理系统,而不是员工或其它。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之为“质量管理三步曲”,足见质量控制在质量管理中地位之重要。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不仅限于生产领域,而且适用于产品设计、生产原料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组织的所有活动。

质量控制并不是检验,质量检验只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检验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为鉴别功能、把关功能、预防功能和报告功能等。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是:产品满足相关规定;产品符合具体技术要求;判定产品质量状态;提供检验硬件技术支持;判定批产品质量等。

2 制革过程质量控制

制革过程质量控制是指为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过程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生产合格产品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预防或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

2.1 控制方法

制革工艺操作是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复杂的生产过程。制革过程由若干工序组成,应当遵循将下道工序作为顾客的原理,依据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好各工序的质量标准。标准化后,应依文件规定确定生产工艺,选择最佳化工材料配伍及适宜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制革过程质量控制应坚持生产现场管理,以5M1E作为基本查检项目,采用PDCA和SDCA改善循环,进行看板目视化管理,实现生产现场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常用工具与技术包括: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分析法、调查表以及过程决策程序图、网络图、矩阵图、亲和图、流程图等。

2.2 数据采集

系统采集生产实践中检验的各类有价值的数据,建立科学的数据库,形成信息源,将其作为制革过程质量控制的分析依据,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所采集的数据应当符合客观性、可控性、重现性、可评性等特点。质量特性的检验方法一般包括:感官检验法、物理检验法和化学检验法。

数据的主要类型为计数型数据、计量型数据和评价型数据。计数型数据是指不合格产品数、不合格数等计件、计点的数据。计量型数据是指时间、温度、液比、pH值、重量、产量、收率等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评价型数据则是指等级或优劣排序等经评判得到的结论性数据。

由于皮革产品的特殊性,即皮革的外观、手感等诸多质量特性缺乏统一的科学仪器检查,而只是凭经验者主观感受来加以判定,所以在制革过程中评价型数据是较多的。对于皮革产品的评价型质量特征,应当尽力将其系统化、标准化、数量化,以便于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如染色中染料力分和色光的测定[1],以及革身丰满度、柔软度及弹性的测定等;再如应用折射仪[2],通过测定折射率判断浸水程度,控制浴液吸尽率等。

2.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证实所进行的质量控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在何处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性。

控制图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检查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管理图。常规控制图的种类见表1。

根据控制图可以判定过程是否异常。若判异后,可结合质量改进的其它适用性工具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异因,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实现过程稳定。在过程稳态,可对过程能力进行评价,分析质量变异的偶因,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优化系统,实现过程能力充分(1.33≤CP<1.67),完善生产过程。

3 生产实践中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3.1 组批控制

原皮的缺陷[3]可能产生在生长时、剥皮时以及保存时。制革厂原料皮的保存必须严格控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保存过程中缺陷的出现。原皮组批是制革的基础,其关键性不同一般,直接决定着成革质量。根据原皮状态及特点,包括产地、品种、大小、屠宰时间、储运时间、伤残状况、重量、水分等,进行组批,确定生产工艺路线。可以选用调查表对原皮状态进行检查统计,再结合运用其它工具如排列图与因果图等分析原皮特点,采取相应对策,最终确定生产工艺。

在制革过程中,不仅原皮浸水需要进行组批,在其它许多工序中同样也需要考虑组批问题,如浸灰组批,去肉、片皮组批,脱灰、软化组批,复鞣、染色组批,涂饰中组批等。组批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3.2 厚度控制

厚度均匀的产品是成品质量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每张成品厚度的部位差在允许范围内,而且还要求批产品内以及批产品之间的厚度差异也都应当在允许范围之内。在皮革生产过程中,对厚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工序是片皮、削匀、复鞣填充、磨革、熨皮、压花等。其中尤以片皮和削匀为主,应当对此二工序的产品厚度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选择直方图与控制图等工具进行厚度控制,实现生产在线监测,稳定产品质量。应当特别注意,片皮的厚度要求及削匀的厚度要求与最终成品的厚度要求之间是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所以质量标准不是统一的,应视生产具体情况而定。

3.3 湿操作工艺控制

皮革生产在水场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液比、温度、pH值、水分、重量、化工材料用量、时间和机械作用等。这些工艺参数就是对水处理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所在。各工艺参数之间,并不是独自完全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可以选择因果图、散布图、矩阵图等工具进行质量控制,分析质量特性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加以改进。而对于温度、pH值等计量型数据参数,还可以选择直方图、控制图等工具,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排除其一种因素引起质量特性波动时,其它工艺参数的相关性,以致于管理系统可以对异因作出果断判定,及时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3.4 干操作工艺控制

皮革生产在干态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压力、化工材料用量、时间和机械作用等。这些工艺参数就是对干整理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应对生产中所涉及的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其中对水分的控制尤为重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湿度计直接测量出坯革的水分,读取数据。宜选用调查表、直方图、控制图等工具对各工序中水分进行质量控制。水分对成革质量影响涉及干燥、回潮、摔软、绷板、磨革、喷涂、熨皮等干整理的大部分工序,其对于每个工序产品的质量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4 结论

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应当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应急。

保证皮革生产过程质量稳定,必须实现皮革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将皮革生产过程中的评价型数据转化成计量型或计数型数据,更便于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在制革中导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科学分析检测系统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主观性质量不稳定因素,进而减少质量波动。采用具备自控装置的转鼓进行自动化生产,采用计算机配色,实现调色数字化管理,采用配有微波或探头装置的检测设备进行质量检查等,都起到了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

将制革关键技术环节作为质量控制点,以点带面,有助于全面提升制革质量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对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对制革过程质量控制中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制革关键技术质量控制的方略。

关键词:制革,技术,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俞从正,王坤余.皮革生产过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24-125.

[2]马建中.现代制革技术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62.

[3]张文熊,常新华,冈村浩.制革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

控制关键技术 篇2

讨论了战斗机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武器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对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了战斗机智能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斗机智能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研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 者:张安 陈伟 李相民 ZHANG An Chen Wei LI Xiang-min 作者单位:张安,ZHANG An(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西安,710072)

陈伟,Chen Wei(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610092)

李相民,LI Xiang-min(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隧道工程施工控制的关键技术分析 篇3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00251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进行隧道施工的光面爆破、洞身开挖、暗洞进洞法等技术关键,指出要加强隧道洞口施工管理,落实初期施工中的支护控制,在开挖洞身中要注意对渗水涌水的控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渗漏和坍塌等隧道工程的重点控制要点。我们认为,隧道施工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严密实施,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好,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控制;技术;分析

一、前言

隧道通常指在地下建造的,作为通道使用的工程建筑物。一般可分为岩石隧道和软土隧道。过去在隧道工程施工时,一般对隧道的贯通测量,进行放样,通过对轮廓进行开挖而达到对衬砌的厚度、强度的控制和回填密实度,随着技术、设备、方法的进步,控制爆破的普遍采用,检测、试验设备、技术的提高对于前述的质量通病,大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进行隧道施工的技术关键

(一)光面爆破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光面爆破是“新奥法”的关键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爆破效果直接影响了施工费用、质量、进度。隧道开挖过程中,有必要针对围岩性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组织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观察,并且对各项爆破参数进行讨论、初定。对炮眼位置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好炮眼的装药方式、孔距和角度,对不同的开挖进尺进行试验性的爆破,对爆破参数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现场试验周边炮眼的爆破,以现场不同的围岩为依据来制定周边炮眼的最佳抵抗线,这样就可以获得最佳的光面爆破效果。要想确定一个合理科学的光面爆破设计方案,就必须进行若干次的通过多次的参数调整,同时还要进行爆破试验。

(二)洞身开挖

在开挖Ⅱ级以下的围岩时,可以将整个隧道断面进行分割,分别进行断面开挖的方式,这种做法能够降低围岩开挖的变形风险、减少隧道的开挖跨径,从而能够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隧道小断面划分完成之后,就开始了排在最前面的“突前导坑”的开挖,整个隧道向前施工控制的关键程序就是对这项工程的开挖,之后的所有工序都是按照开挖突前导坑的进度进行确定,在突前导坑的引导下,各个后续工序依次有序、平行交错的推进向前。

(三)暗洞进洞法

使用暗洞进洞法进行施工,就是采取护拱及大管棚的设施进行洞内作业,完成洞口排水系统后,进行边仰坡防护的加固,在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才能进行暗洞进洞。此过程就是,开挖明洞及洞口的土石方,加固完成边仰坡后,再施工护拱,这需要采取钢管支架法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施工过程中要准确定位预留管棚孔口定位管的位置,此后,便可以利用管棚钻机进行钻孔,并且需要人工配合钻机,顶进安装钢花管棚。

三、对隧道工程进行重点控制

(一)隧道洞口

隧道的咽喉是施工洞口地段,在此处进行施工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其特点为:在隧道的洞口,地层往往比较破碎,岩层往往出现风化或者裂隙发育,具有很低的稳定性,;当岩层层面坡度与洞门主墙开挖坡度一致时,容易产生纵向推滑力;洞口附近山体覆盖层较薄,一旦塌方可能塌穿到地表面;若隧道处于沟谷一侧或傍山时,通常会产生侧向压力。因此,该地段在开挖时宜特别谨慎小心,随挖随撑,并尽快做好衬砌。隧道洞口地段,一般地质条件差,且地表水汇集,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时要结合洞外场地和相邻工程的情况,全面考虑、妥善安排、及早施工,为隧道洞身施工创造条件。由于每座隧道的地形、地质及线路位置不同,要很明确规定洞口段的范围是比较困难的。

(二)初期施工中的支护控制

在Ⅰ-Ⅱ类围岩段的初期施工过程中,主要由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径向系统锚杆、钢格栅或工字钢共同组成支护。待完成断面的施工工程以后,需要立即进行支护工程,通过封闭环的形成保证隧道质量安全的目的。初期支护施工控制的程序为:系统锚杆的施工;安装钢拱架以及面层钢筋网;喷射C 2 0 混凝土进行施工。在对系统锚杆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岩面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查看是否有松动的石块,还需查看初次喷射的混凝土是否有开裂、空壳的现象,如果有此现象,则需要处理好以后才能开钻。开钻之前需要先根据排列布孔以及设计密度确定好系统锚杆的位置。根据钢拱架或者称之为钢格栅的设计要求安装钢拱架,安装过程中要严格焊接施工以及下料。喷射混凝土时要均匀,不能过厚,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在混凝土终凝前的1 h到2 h之内需要多次喷水,以保持其达到经常湿润的状态。对于支护体和整个围岩来讲,允许出现有限的变形现象,但是如若进行二次衬砌的施工,需要在锚喷支护以及围岩的变形基本稳定之后才可。

(三)開挖洞身

进行洞口开挖之后,初期支护和永久衬砌需要跟上,过去隧道施工的“快进、慢出”的要求,指的是在单头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开挖工程和支护工程过程需要尽快完成,绝对不能出现延误,慢出是在洞口出口段衬砌紧跟完成、洞身稳定后,再稳步开挖出口。开挖、衬砌方式要因地制宜,地质条件差的地段,可采用先拱后墙、或分块人工开挖、或放松动炮,紧跟衬砌,上导衬砌拱座加锁脚锚杆,下导开挖,紧跟初级支护配地横梁,再施仰拱。上下导可拉开一定的距离,但仰拱要尽量紧跟。(仰拱离开挖面不超过 3倍衬砌模板长,衬砌离开挖面有距离规定,70 m、90 m、120 m)进洞后进入好的岩层再改变施工方法。对于双线大断面尽量采用分块开挖支护,设计图应当专门说明洞口施工方法,施工单位要按设计要求编制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改变,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集思广益,确保施工安全。

(四)隧道施工过程中对渗水涌水的控制

在进行隧道施工的过程能够中,经常出现围岩渗水、涌水的情况是正常的,甚至情况会比较严重,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就能进行有效的控制。问题就是管理人员不搞好技术交底,不超前预报,也不检查超前探孔,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施工,主要是不打超前探孔,一炮放开突水突泥,造成人员、设备的损失事故。因此主要的防范措施是搞好超前预报和超前探孔,防止突发事件。至于发现有水有泥的情况如何应对,就是根据围岩、水量、泥量、位置等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对应,排水堵水,措施总是有的,打反坡隧道必须具备排水设备,长大隧道的中间开下坡横洞,必须有排水管道和设备,开工时就应检查。目前还没有那条隧道通不过去的。

(五)采取措施防止渗漏和坍塌

在隧道的二次衬砌中添加抗裂防水砼膨胀剂的目的是提高混凝土防止出现渗漏和坍塌的能力,并预防出现复合防水板破裂,导致漏水。在对盲沟进行设计部署的时候,要按照水量合理增加盲沟的数量,以便于排水。对防水板进行施工时,需要对焊缝进行严格的检查,以防漏焊,在进行铺设时,更是需要注意,避免刺破,严格根据设计部署对变形缝、施工缝进行施工,以保证不漏不渗。

四、结语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隧道施工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严密实施,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好,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葉向陽,羅文賢.台灣高鐵隧道工程施工現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z2):4692-4703.

[2]黄伟.分析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和技术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刘鹏.隧道工程施工中突泥突水灾害防治方法分析[J].城市建设,2012,(34).

[4]刘卫铎.地铁垂直交叉隧道工程施工[J].铁道工程学报,2010,(1):91-94,108.

常见桥梁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篇4

关键词: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砼连续箱梁,预应力空心板,施工技术

常见桥梁在交通建设中面广量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原因,某些桥梁常出现质量问题,有的已经成为通病。笔者根据施工规范、个人经验和认识,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要点,供广大工程建设者参考。

1 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

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的依据是施工图设计和现行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其核心技术体现在钻孔中水头的保持、泥浆护壁作用的正常发挥和砼配合比的适应性。

1.1 护筒设置

护筒高度、内径和埋置深度,施工规范已有详细规定,此处不再赘述。深水处护筒底部定位和防漏水的措施如下:

(1)护筒底部位置正确,是保证桩位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的重要条件,可采用的方法为:先压井型桁架,后压护筒,潜水工配合定位,保证位置和垂直度正确。开钻时,依据上述测定的相互位置,可在钻头顶部钻杆上设置哈夫式定位器(见图1),以控制钻头入土位置(定位器悬出部分可由钻台上人员通过绳索控制其水平)。钻头入土1 m后即可取出定位器。

护筒中心竖直线应与桩中心线重合,除设计另有规定外,平面允许误差为:群桩10 cm,单桩5 cm[1]。对于桩接柱式的钻孔灌注桩,为了立柱偏位的控制,建议按照2 cm控制,防止桩的严重偏位,影响下部结构安全。

(2)深水处钻孔桩桩顶一般都在河底以下,护筒内壁至孔壁保留土层厚度,一般有10~20 cm,护筒内土的塌落常会造成护筒漏水和砼浇筑后护筒不易拔除甚至将钻孔桩砼拉裂的问题。

有效的方法是在护筒压好后抽水清淤,夯填1 m厚锯屑、粘土、水泥混合体,其强度宜高但能钻孔,抽水后应观察4 h以上,护筒不漏水才能进行后续工作。

1.2 泥浆护壁

(1)根据水土流失的原理,泥浆沿孔壁外渗过程中,只有水体外渗,粘土等细颗粒将滞留在孔壁土体表层的空隙中,起胶结加固作用。如为中、粗砂,由于其渗水系数大,甚至能在孔壁形成3~4 mm厚的粘土环。泥浆比重越大,水头越高,则外渗能力越强,这是施工规范对不同钻机、不同土质的泥浆性能指标的原理。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水头不损失、泥浆指标到位是钻孔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若发现有漏水(漏浆)现象,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易坍孔的土不是砂土,是含有腐殖质的粘土(俗称蒜瓣土),坍孔的原因是水头保不住,泥浆太差。

(2)严格将含砂率控制在4%以内,泥浆制作时要达标,过程中加强检验和控制。

(3)对于大直径和钻孔较深的、采用钻进速度快的旋挖钻施工的,还有在地质条件复杂、护筒下沉不到岩层的情况,宜使用丙烯酰胺即PHP泥浆[1],确保钻孔顺利实施。

1.3 终孔

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把好桩基终孔关。对于摩擦桩,严禁不检查地质实际情况,钻到设计标高就终孔。对于支承桩,严禁未钻到设计标高之前就根据岩石的钻孔难易程度,提前终孔,必须妥善处理地质情况与孔底的一致性[2]。

1.4 水下砼的配制

钻孔灌注桩砼是靠冲压作用致密的,与靠振动器致密的砼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做砼试件的要求相同,极易被忽略。前者石子在砼中是悬浮的,后者石子在砼中是挤紧的,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砼配合比设计和配制至关重要。

2 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施工关键技术

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砼连续箱梁,常称为组合箱梁,是一种先简支后连续部分预应力砼结构。具有抗扭刚度大、横向分布好、承载能力高、结构自重小、节约钢材、运输和吊装稳定性好等特点[2],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病害有:联中支座顶钢板倾斜或脱空,从而造成支座偏载破坏;联端滑动支座不水平;一束钢铰线(3~5根)中锚下长度不等、受力不均,锚环扭转;预制箱梁梁面浅层砼强度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通车后成为沥青路面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等。

2.1 预制箱梁砼浇筑

(1)防止砼表面色差、冷缝的措施

腹板与底板交界处,外表面常会出现色差,甚至局部能见到冷缝,成因是砼浇筑时先底板后腹板,以致底、腹板交界处振捣不实。正确的做法是:箱梁内模模板侧应设10~15 cm宽压板,拌合料入仓时,应先部分腹板、后底板再补足腹板,防止底、腹板连接面在砼表面产生缺陷。

砼浇筑时必须严格水平分层,确保振捣工人在振捣上层砼时振捣棒能插入下层5~10 cm,及时引走下层砼的表面浮浆,防止砂浆过多集中,保证砼的均匀性。

下料时搁置在表层钢筋与模板间的拌合料应及时清除入仓,否则砼表面会形成斑点,高温季节尤甚。

(2)确保梁面浅层砼达设计强度

砼浇筑至梁面时,常常会出现砂浆集中、含水量高的情况,有的施工单位常采用干水泥收面的错误做法,有的收面草草了事,未终凝就拉毛,形成松散层。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刮走浮浆,不断压磨挤水至终凝。既可以消除砼收缩裂缝于萌芽之中,也可以保证浅层砼强度达设计要求。

2.2 支座

(1)联端支座

联端支座常会发生橡胶支座剪切变形和四氟板不水平的问题,交工验收时极易发现,届时很难处理。前者是因为梁体有纵坡,梁体安装时未采取临时限位措施造成的,后者是由于梁底预埋钢板和楔形钢板不标准(仅考虑纵坡未考虑张拉起拱影响),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的。

有的设计取消了调平用的楔行钢板,要求预埋钢板在预制梁体时凸出底板外,梁体安装后正好水平。这种做法不仅在预应力张拉时产生底板破坏的问题,而且梁的纵坡不同,预埋钢板埋置时的倾斜度也不同,随张拉起拱值的变化而变化,施工困难,并且箱梁须分别堆放,增加了很多的工作。

(2)联中支座

联中支座顶钢板是无载重的搁置在支座上浇筑湿接头砼的,立摸、浇筑时稍有不慎,就会脱空或倾斜,体系转换后可能造成支座偏载破坏,几乎无法处理,形成隐患。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可以在支座垫石砼中预埋4根Φ12的临时调平锁定螺栓,相应在支座顶钢板上开孔。当支座顶钢板安放到支座上后,用水平尺予以调平、锁定,在体系转换后再解除锁定。调平时如发现垫石不平也可以及时处理。

2.3 预应力张拉关键技术

2.3.1 锚下控制应力与钢铰线长度的控制

(1)张拉控制应力

设计锚下控制应力σcon×钢铰线公称面积,习惯上称为锚下张拉力,包括预计的预应力损失值,但未包括锚圈口摩阻损失,因此不能把锚下张拉力与油顶张拉力混淆,后者是前者和锚圈口摩阻损失之和。目前上述问题往往被忽略了,造成预加应力不足,箱梁压浆后就无法处理,就形成了质量隐患。

(2)锚圈口摩阻损失

应注意的是在设计时,均不考虑此项损失,故应由施工单位补足此项预应力损失。施工中常用超张拉1.03σcon来补足。

(3)控制锚环间钢铰线长度的重要性(鉴于每束只有3~5根钢铰线)

目前初张拉大多不采用单根张拉,以致张拉时锚环间短的钢铰线先受力,如其长度较标准长度l短△(△=4.769×10-4×l),当长度为l的钢铰线拉应力达0.75 fpk时,较短的钢铰线拉应力达0.8 fpk。为此在编束和穿束过程中必须有控制锚环间钢铰线基本等长的措施和检查的手段,施工规范规定初张拉σ0采用单根张拉,同时可以防止钢铰线缠绕问题的发生。

2.3.2 钢铰线试验弹模

由于施工单位购买的钢铰线实际断面面积偏大,张拉时应注意调整设计伸长量。

2.3.3 防止锚环扭转的措施

组合箱梁预应力钢铰线每束只有3~5根,初张拉往往采用整束张拉,锚下基本等长非常重要,必须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施工中应按规定编束,编束要顺直,并在锚垫板、锚环上刻痕对准,防止锚环扭转。

2.3.4 张拉起拱度的控制

预应力砼箱梁张拉的起拱度是砼均匀性、张拉力、张拉时砼强度、弹模、断面尺寸正确性的综合反映。在预应力张拉完8 h(形变的滞后)后,宜测量跨中和1/4点的起拱值并作记录,以改进砼浇筑、张拉工艺和作为试件发生问题时处理的重要依据。

2.3.5 箱梁侧向弯曲的防治

预应力孔道预留有问题会导致预应力筋偏位或采取非对称张拉,使箱梁,承受非对称预应力而发生侧向弯曲[3]。箱梁的跨径越大,弯曲的危害越大,严重的会发生断梁事故。

为此,应严格按照设计精确布设和固定预应力管道,防止在砼浇筑中产生位移。箱梁张拉时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的规定进行对称张拉,边梁和翼缘板较宽的梁尤其要注意。

2.3.6 调平层

由于梁体的龄期差异,箱梁在横向上一般呈折线形,造成调平层的厚薄不均且有突变;浇筑调平层砼前洒水冲洗有积水和水膜;砼凝固时的收缩等使砼调平层极易脱空、开裂成为桥梁沥青面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按施工缝处理面广量大,不太可能。可行的办法是:在厚度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凿除凸出部分;光滑部分凿毛;冲洗后清除积水略干燥后再浇筑调平层砼;振捣密实后刮浮浆压磨收面至终凝;成型后敲击听音查脱空。

3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施工关键技术

3.1 钢铰线下缘到底模距离的控制

由于钢铰线自重引起的下挠,导致钢铰线距砼底面距离减小。由于泊松比的原因,预应力放张拉时极易造成预应力空心板底板的纵向裂缝。严格控制钢铰线下缘到底模的距离非常重要。

3.2 钢铰线张拉

(1)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预应力张拉时,张拉力与设计值相符合非常关键,过大和过小对预应力空心板都不利。预应力过大,反拱会过大,会掩盖预应力空心板破坏前的前兆,容易引发大的安全事故;预应力过小,或者张拉阶段预应力损失过大,预应力空心板会过早出现裂缝,对预应力空心板的安全使用也不利。

(2)设计张拉控制应力σcon,包括设计的预应力损失值,但未包括锚圈口摩阻损失,需要施工中实际试验获得,施工张拉时必须考虑锚圈口摩阻损失,否则会出现空心板预应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研究成果,锚圈口摩阻损失一般为2.5%~3%σcon。

3.3 砼浇筑

(1)浇筑砼时必须先浇底板砼后安放气囊。放入气囊后两侧应水平分层对称浇筑,防止气囊上浮的钢筋必须准确、牢固。

(2)同组合箱梁一样,顶面砼必须刮浮浆,压磨收面至终凝,保证浅层砼达设计强度。

3.4 放张

(1)砼必须达到设计规定的放张强度时,预应力筋才能放张。设计没有规定的,按照施工规范执行。

(2)放张速度不能过快,必须整体放张,防止钢铰线的锚固区受损。

3.5 起拱度

为保证砼的质量、均匀性,放张8 h(变形的滞后)后,应以塞尺测量跨中和1/4点两侧的起拱度,并做好记录,若1/4点起拱度差异大,说明砼质量不均匀,应采取措施改正。

3.6 支座垫石

按JTGD62—2004 9.7.5条规定,当纵坡不大于1%时。可不设阶梯形调平式支座垫石,主要是因为它对板式橡胶支座的耐久性不利。

3.7 板梁安装时防止支座脱空的措施

为防止支座脱空,安装时事先准备好略大于板式橡胶支座外缘0.5 mm的薄钢板,在每片板梁安装就位后,用塞尺测量其脱空点的间隙,将梁吊起,在该支座底部垫相应的薄钢板,这应该成为规定的一道工序。在全桥安装结束后,再用钢筋钩逐个检查支座是否会被拉出,确保支座不脱空。

3.8 铰缝

铰缝的质量差,会造成桥梁不能整体受力,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防治:

(1)板梁铰缝面的凿毛要认真、到位;抗剪钢筋必须按设计绑扎,缺失者必须补足。

(2)顶板上预埋的∩型钢筋,必须按设计规定的位置起弯,不允许出现贴梁面起弯的现象。

(3)铰缝的砼都必须密实,且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宜一次性浇筑到顶。

3.9 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是部分预应力A类构件,根据规范JTG-D62—2004第9.1.12条强制性条款的规定:“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中普通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0.003bh。”有些设计图纸未作修改,导致端部梁底产生纵向裂缝,施工中应引起重视,及时改正。

4 结语

本文针对常见的桥梁施工质量问题,对其施工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介绍,笔者主要是从质量通病的角度来谈桥梁施工的控制技术,供广大工程建设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凌治平,易经武.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姚玲森.桥梁工程.北京[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关键工序及关键质量控制点 篇5

各子系统工程均列出“关键工序”、“关键质量控制点”,并报工程监理确认,在工程实施中及时跟踪检验,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进行严格控制。1.2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我公司获得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完整《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要求与措施。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按照国家施工规范执行,保证工程达到国家合格验收标准,为达到上述的目标,具体的工程质量确保措施如下: 1.2.1 施工图的设计评审查

施工图是保证工程顺利如期完成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由业主组织,我方和相关设计单位先对智能化系统图纸深化设计并和其它相关专业进行设计审查和协调。

参加人员: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经理、现场项目负责人、主要施工安装人员、设计单位甲方代表、监理单位。

评审内容:图纸技术文件完整性,设计选型器材是否合理,性价比是否最优,是否便于施工,是否能保证工程质量,能否保证施工安全,自身的装备及技术能力是否适合设计要求。

会审结论:确定是否修改设计或制定修改方案,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审查施工图纸应有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建议解决办法。1.2.2 技术交底

参加工程的施工安装人员及管理人员,应在施工前对该工程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进行技术交底。

各专业技术人员对分部、分项工程向参加施工管理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

 工程概况、工程特点、施工特点、进度计划的原则安排;  施工程序及工序穿插的安排;  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 执行的技术规范、标准;  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  主要的安全措施及要求。1.2.3 工程质量自检和互检

为保证自检、互检的有效工作,应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安装人员明确设计,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有关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对施工安装人员进行检查量测方法等有关基础知识培训; 对施工安装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要求的教育。自检和互检应做到的质量保证:

施工安装人员应根据质量检验计划,按时按确定项目内容进行检查; 自检和互检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记录之一,施工安装人员应认真填写相应的自检记录,记录人和项目经理应分别在记录上签字;

专业检查人员应定期复核自检互检记录。1.2.4 专业质量检查

专业质量检查是本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工程督导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各环节内容的操作所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专业质量检查应按定期检查和巡回检查形式进行:

定期检查:本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工程督导根据质量检验或确定的重点,进行固定式核查确认和把关。

巡回检查:本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的工程督导不定时,不定点根据工序稳定状况采取有目标的机动检查。巡回检查的重点为:

从质量信息分析表面质量不稳定的工序。

工程的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或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新工人或质量不稳定,质量问题较多的施工安装人员所在的工序。

外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对工程质量有明显作用的工序。专业质量检查的质量保证要求:

专检人员应提前熟悉检查对象的设计要求,判定合格的标准及检查程度; 对自检记录进行检查,检查后提出判定意见,对符合要求应予以签字确认; 对工序质量出现异常时,可作出暂停施工的决定,必要时可填写不合格报告; 专检人员应认真填写专检记录,定期或工程施工结束后编写质量检查报告,并备案。

1.2.5 工序交接检查

工序交接检查的含义:

以承接方为主,当上道工序转入下道工序时,对完成的施工内容的质量进行的一种全面检查。

工序交接检查的种类: 施工队伍之间的交接检查。

工序交接检查的程序及质量保证要求:

应提交本工序的全部质量保证文件资料及工程质量的必要说明,由承接方对其进行审查。

必须进行中间试验才能确定的工序质量,可在双方工程技术质管人员到场进行确定工程质量。

工序交接完毕后,应填写工序交接证书,特别是企业之间的交接,除双方代表签字外,还应有第二方或第三方人员在确认栏中签字。1.2.6 隐蔽工程检查

隐蔽工程是指那些施工完毕后,将被下一道工序的继续施工所遮盖,而无法或较困难对其进行检查的工程。

隐蔽工程检查包括下述内容:

管道工程:管道规格、材质、数量、标高、防腐; 焊接工程:焊接坡口、焊条品种、焊接质量;

电气:暗埋电气线路的位置、规格、标高、接头是否按规范穿管等; 隐蔽工程检查的质量保证要求:

隐蔽工程检查由公司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会同工程队,并请业主监理方或设计方一起参加;

检查人员应认真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检查结束后,有关人员应签字确认记录。

1.2.7 施工技术日志

施工日志是基层施工单位在整个过程中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始记录,由现场项目经理负责填写。施工日志填写包括下述内容:

 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  施工中出的材料代用;

 施工中的协作配合变更作业情况;

 施工中急需解决的材料工件、施工机具、劳动力和配合工程;  施工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或隐患;

 施工中需要办理的联系单会签单等经济签证;  施工中的停水停电和其他影响施工的情况;  施工中的复工验收情况;  其他有关情况。

控制关键技术 篇6

【关键词】暖通工程;施工;管理中问题

0.绪论

暖通工程主要由空调、采暖、通风等系统共同组成,暖通工程施工是一个比较复杂也有一定难度的施工过程,因此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深化理解图纸,再联系实际,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施工计划,并按规范、设计依据对暖通空调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才能做好管理施工工作。

1.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1.1建筑通风工程施工要点

在民用建筑暖通工程施工时,预留孔洞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要求在图纸中对预留孔洞进行详细的标注,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施工图纸中没有明确指出施工孔洞位置,相对忽略了施工孔洞的预埋工作,针对这个问题,要多和图纸设计人员加强沟通完善图纸,同时加强施工管理和作业人员个人专业素质,各个专业要进行协调交流,进行土建专业和暖通电气安装专业的施工图中的矛盾冲突的排查,比如预留洞口是否遗漏以及预留位置和大小是否合理等。此外在混凝土浇筑方面,还要按照规范加强工艺管理,避免出现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不严密、松动、位移过大等情况,出现不合格情况要及时治理,达到验收规范要求。

1.2地热工程施工要点

暖通地热工程具备居住舒适度高节约空间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采暖形式,在我国民用建筑中已经广泛推广使用。在具体的施工作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低温热水地板样式采暖作业时,要注意避免出现热量向下层住户及四周散热过快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做好性能优良的挤塑板安设和铝箔热反射膜的铺设,铺设绝热层的地面应该平整、干燥、无杂物。墙面根部平直,且无积灰现象。做到挤塑板和铝箔热反射膜满铺平整,相互结合严密。

(2)在卫生间地热施工作业时,既要保证地热层的施工质量,也要保证防水层的施工效果,以免出现问题维修时对地热层和防水层的破坏。

(3)在冬季进行地热施工作业时,通常为了保证地热试压工作的准确完成宜采用气体试压,如果采用水试压,在试压完毕后要将盘管内的残留水及时吹泄干净,防止因残留水导致盘管冻胀冻裂,排出日后正常使用过程中的隐患。

(4)为了防止混凝土胀裂缝现象的发生,要在集水器、分水器与盘管连接的混凝土埋设位置加设波纹套管。同时在变形缝位置也应该加设柔性套管。

(5)地热管填充层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宜为5-12mm。加热管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防潮层。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2.暖通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控制好作业材料质量的检验

暖通工程在施工材料上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控制好设备及管材的质量是暖通工程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点上,要严格这些材料的验收入场,无论从施工单位的采购还是供货单位的材料供应,都要形成整体、规范的制度,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进行全盘的检查,对一些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予进场,同时建立严格的材料进入档案,对进场的各种暖通材料,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管材、管件、空调机等材料,要严格要求,都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出厂质量合格证,对材料的型号、规格等也都要符合国家的使用标准,做到“三件齐全”,在安装使用前也要严格验收,对一切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进场,更不得使用。

2.2加强暖通施工人员素质管理

施工人员是暖通工程质量实现的灵魂,优秀的施工队伍,可以实现事半功倍,顺利地实现工程进度。然而,当今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人大都是农民工,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暖通工程技术含量相对要求较高,为此施工员首先要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安全交底,让他们明白该做什么,应怎样做,如果工作中要求不严格, 将会造成安装质量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而返工。因此,为了更好的改进暖通工程的质量,需要我们相关的施工企业不断加强其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其专业技能,让现场管理人员熟悉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流程,或是聘用优秀工程团队,方能保证质量的一流。

2.3确保图纸审核结果

图纸会审是暖通施工的基础工作,就施工人员而言,在收到图之后要掌握好图纸内容,还要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加以审查,核对图纸是否存在漏项、矛盾、以及设计不明的问题,在接到一个暖通工程之后,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设计图纸读通读透,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思想,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要将设计人员对材料、设备的要求弄明白,并且要到施工现场,将图纸与现场进行对比,发现设计有误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发现错误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沟通,发现设计不宜施工的地方,要请对方修改。为了避免工程浪费,尽量将图纸问题消灭在施工之前。

2.4协调好暖通施工与其他工种的配合关系

暖通工程需要和其他工种结合起来施工,这样能形成全盘的大局考虑,尤其是在功能齐全的大型建筑,吊顶净空是非常有限的,各专业的布管比较复杂,需要多种工种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比如暖通专业的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排烟(风)管、供水管、回水管、冷凝水管等;给排水专业的生活给水管、排水管、污水管、喷淋管等。现在许多暖通施工图上,设计师只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定位尺寸,没有注明风管、水管的具体定位尺寸及标高,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做好管网布局。所以,在全面把握好图纸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工种的应用,才能保证施工正常的进行。 [科]

【参考文献】

[1]苟宪章.民用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2(09).

[2]徐世明.暖通安装工程施工中及其注意要点.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1).

[3]张维月.浅谈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要点.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网络流量控制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篇7

通过对流量的分类, 划分流量的优先级或者应用不同控制策略, 确保重要的流量优先通过, 并限制不重要的流量, 网络流量的分类是后续控制阶段的基础;主动缓存管理通过丢包策略, 减少网络瓶颈的拥塞几率;各种不同类的流量进入不同的队列中, 通过队列调度算法, 分配不同的带宽, 对关键业务流可以分配合适的带宽, 保证其通畅性;流量整形, 使数据包比较平缓地在网络边界瓶颈处转发出去, 减少包丢失率, 能提高TCP/UDP的传输性能;而流量监测和统计分析, 能够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分析, 通过这些信息反馈, 从中发现网络控制各模块的不足, 以便后续改进。

1 流量控制的意义

在网络边界节点, 对网络流量进行控制, 能够在骨干网缺乏端到端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的情况下, 提供部分的服务质量解决方案, 有效缓解Internet的服务质量压力, 特别是能够提高重要业务流量的服务质量性能同时从总体上实现对企业网络内部的资源优化和管理, 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在Internet上传输的流量大部分是TCP和UDP流量。通常所谓的关键任务应用一般都采用TCP作为传输协议。因此保证TCP的传输性能是保证关键业务服务质量的重点。TCP是针对Internet的尽力服务提供方式设计的传输层协议, 它采用丢包触发、窗口控制、加法递增乘法递减AIMD (Additional Increase Multiplied Decrease的拥塞控制机制来控制流量, 这种流量控制一方面导致了网络流量的突发性, 另一方面导致了TCP会话本身的速率非常不稳定, 还使得TCP传输中的丢包不可避免。因此, 必须提高TCP传输性能来保证关键业务流量传输的稳定性。UDP是Internet中被广泛用来传输流媒体的协议。UDP协议最核心的问题是它没有传输层的流量控制机制 (通常依靠应用层来调节) , 而缺乏流量控制的UDP流量会导致网络资源的不公平利用, 同时影响TCP流量的性能。因此, 必须对TCP和UDP流量进行管理控制, 以实现有效的带宽利用。

2 流量分类

数据包分类就是根据数据包本身携带的信息或与数据包有关的信息 (主要指IP包头和传输层头部携带的信息) 索引预先设置的分类器, 查找匹配的规则来达到区分数据包的目的。数据包分类的结果决定了这个数据包属于哪一数据流以及此数据包应达到什么样的服务等级, 然后转发引擎根据分类的结果采用相应的处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处理可能包括丢弃未授权的分组、进行特殊的排队和调度处理或者作为路由选择的依据等。许多网络服务需要进行数据包分类, 如寻路、防火墙访问控制、策略路由和业务帐单等。分类器是分类规则和分类策略的集合。一般情况下, 分类器中的一条规则代表一种业务流, 在数据包转发过程中接受相同的服务。分类规则是分类算法处理数据包的依据。一条分类规则可以看成是一个过滤器 (Filter) 和一种处理行为 (Action) 的组合。

3 队列调度管理

当某个输出端口的分组到达速率快于输出端口的分组传输速率时, 就会发生网络拥塞, 队列调度管理常用来控制网络拥塞。队列调度管理分为队列调度以及队列存储器管理。

3.1 队列调度

管理分配给每一服务类的输出端口带宽, 通过队列调度, 可以控制每一服务类对有限的网络资源—链路带宽的占用。

3.2 队列存储器管理

在队列出现拥塞时, 通过确定何时丢弃、丢弃何种分组来控制队列中分组的数量, 通过队列存储器管理, 可以控制每一服务类对另一种有限的网络资源—分组缓冲器的占用。虽然这两种机制紧密相关, 但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截然不同。队列调度通过对不同服务类分配不同的输出端口带宽比来管理拥塞, 而队列存储器管理通过控制队列的平均深度来避免拥塞的发生。

4 流量整形

流量整形 (Traffic Shaping) 也称速率整形、流量控制、传输整形、流量引导等。流量整形首先用在信源数据流整形, 尽管信源产生数据流总体速率可能不变或有规律, 但短时无序性使得数据流速率起伏很大不适合直接进入网络, 常用漏桶 (Leaky Bucket) 或令牌桶 (Token Bucket) 先进行流量整形再进入网络。其次, 流量整形也常用于平滑网络传输中的业务流, 从而控制拥塞。

5 流量监测与统计

网络流量监测 (n e t w o r kT r a f f i c Measurement) 提供了一种探索实际环境中网络特性的手段。网络流量监测是指从网络设备上采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它从网络中采集一些具体指标数据并反馈给监测者。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作为分析网络性能、了解网络运行动态、诊断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预测可能出现问题的“度量值”。这一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研领域。在商业领域, 一个网络由网络运营者和网络使用者组成。网络流量监测作为双方都需要的工具, 这方面的软件开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一个大型IP网络运营者来说, 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掌握网络的动态变化、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 网络流量监测作为网络管理的一部分, 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研领域, 网络流量监测技术作为“测量仪”, 是实现具体建模、分析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在网络安全的研究方面, 借助网络流量监测捕获流量数据是IDS (入侵监测系统) 中的必要一步。在互联网协议开发方面, 网络流量监测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具体网络协议的性能。在互联网流量工程的研究方面, 网络监测提供了获取实际网络特性的手段, 而网络模拟和理论分析则侧重于在真实的网络之上建立起抽象的分析模型。

摘要:伴随WebGIS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 测绘部门提供的地理信息服务由于数据量大、实时性强, 对网络流量的控制相比于其他行业有着更加紧迫的需求。本文全面分析了网络流量控制的相关关键技术,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泡沫轻质土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篇8

现浇泡沫轻质土具有如下组分及结构特性: (1) 由多相介质组成:包括了气体、液体和固体 (见图1) ; (2) 属多孔介质材料:轻质土的轻质性是由其中大量的泡沫空隙形成的, 故多孔性是泡沫轻质土最主要的结构特性 (见图2) ; (3) 凝结特性:泡沫轻质土属水泥类材料, 故其制备到使用的过程中, 具有所有水泥类材料的共性即凝结特性。所谓凝结特性, 系指该材料具有初凝、终凝时间, 属水硬性材料, 其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长。

2泡沫轻质土制备关键技术

现浇泡沫轻质土制备工艺的各个环节, 其共同点在于混合, 体现为多相介质、多步骤、多比例的混合特性。各个环节的混合分别为: (1) 发泡剂稀释。发泡剂稀释环节是根据发泡剂的稀释倍率将发泡剂稀释为发泡液, 以便于进行发泡过程中的精确计量。该环节的混合表现为发泡剂与稀释水的混合; (2) 水泥浆搅拌。水泥浆搅拌过程实际上是水泥与水的混合反应过程, 控制该过程的是水泥浆配合比及搅拌时间; (3) 泡沫制备。泡沫制备环节是发泡液与压缩空气混合的过程:压缩空气和发泡液在发泡装置中混合, 并以发泡液和压缩空气的输送动力为动力, 形成一定的泡沫流。该环节的混合比例由发泡剂的发泡倍率或泡沫的标准密度值决定。由于混合介质为气液混合, 其控制难度较高, 由装备系统的发泡技术、发泡剂性能决定其控制质量, 表现为制备的泡沫流是否细腻、泡沫密度是否稳定; (4) 泡沫与水泥浆混合。该过程的混合比例由轻质土的湿密度目标值或者轻质土气泡率决定。该环节的控制, 由于包含了气、液、固三相介质, 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其控制质量由装备系统的混合技术决定, 表现为制备的轻质土密度是否稳定、是否均匀 (见图3) 。综上, 泡沫轻质土制备的关键技术为发泡技术、混合技术及发泡剂技术。

3泡沫轻质土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分析

泡沫轻质土的组分结构特性、制备工艺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泡沫轻质土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为:如何实现轻质土密度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材料组分结构特性的形成、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关键工艺 (关键设备) 过程控制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材料组分结构特性要求轻质土密度实现均匀性和稳定性, 而发泡技术、混合技术及发泡剂技术则在技术实现上对轻质土密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在一些实例中, 因泡沫轻质土施工密度控制不均匀, 出现了粉状夹芯层, 严重影响了路基质量。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施工设备的发泡技术、混合技术不过关。当发泡剂技术不过关时, 已经浇注的泡沫轻质土, 很容易在终凝前出现消泡沉陷。

泡沫轻质土的凝结特性在很多场合也会显著影响质量均匀性, 最主要的体现是, 当设备产能不够时, 同一浇注区浇注层, 因设备产能制约, 未能在初凝时间内完成浇注, 导致已经初凝的泡沫轻质土受后续浇注泡沫轻质土流动和挤压的影响而形成剪切裂缝及内部结构破坏。故泡沫轻质土的凝结特性, 对装备技术提出了高产能化的要求。

各类工程实践表明, 实现泡沫轻质土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关键在于包含发泡技术和混合技术在内的先进装备技术及拥有良好性能的发泡剂。

4施工设备对泡沫土施工质量的保证

(1) 移动便捷, 实现施工时的快速转场移动; (2) 施工产能保证。泡沫轻质土制备输送站可带两条施工线, 其单条施工线的产能根据配合比的不同, 需达60~90m3/h, 整个输送站实现120~180m3/h的施工能力; (3) 设备运行稳定, 施工质量可靠度高。设备采用了泡沫与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事后混合的方式, 实现泡沫轻质土施工配合比的高度稳定, 施工质量高度稳定可靠; (4) 采用软管管道泵送的方式, 可实现长距离输送浇注, 近水平输送距离达300m左右。

5泡沫轻质土工法的适用工况 (见表1)

摘要:泡沫轻质土以自身特有的结构特征, 广泛适用于软基处理、桥头台背回填等工程部位。泡沫轻质土将路基工程逐步引向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 以先进的生产设备保证工程质量, 工艺过程实现自动化控制。

智能开关控制装置关键技术研究 篇9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坚强的智能电网”的目标,智能电网建设将是我国电网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向[1,2]。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南京组织召开《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送审稿)评审会议。由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通过专家评审。这对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技术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与现在正在进行的传统变电站的数字化改造相比,变电站的智能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数字化变电站强调的是实现全站数字方式交换信息和互操作;智能化变电站更强调变电站一次和二次设备和全站系统功能的智能化,强调设备的在线监测、快速诊断和自动执行。从目前现状来看,要完成变电站的智能化,智能一次设备的研究是变电站智能化研究的关键所在。开关是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之一,其智能化的实现是智能变电站研究的重要内容[3,4,5,6],我们对开关智能化关键设备控制装置的实现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内容及其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开关。国内目前进行的数字化变电站项目,开关的数字化实现大多是通过二次设备来转化实现,一般采用数字操作箱的模式。数字操作箱安装在变电站控制室智能控制柜内,通过电缆与开关连接,现场仍然有不小的接线工作量。采用上述方式实现的数字化变电站普遍没有对开关内部的二次回路进行集成化改造,智能数字操作箱与开关整合度较低。适用于智能化变电站的智能开关,其控制装置必须就地安装于开关汇控柜内。开关本体取消了开关内部二次回路,仅提供跳合闸接口、闭锁触点、开关辅助触点,由控制装置实现开关跳合闸闭锁、防止跳跃、强制跳闸、就地操作等功能。同时控制装置还必须承担开关大量数字量和模拟量测量的任务。面对不同的开关现场要求,要实时可靠地实现控制和监测的任务,设计一个能完成灵活配置的控制装置硬件平台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智能开关的过程层接入技术则是在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过程总线采用以太网技术在业界已达成共识,部分采用IEC61850-9-1点对点方式传输采样值的试验(或示范)工程已得到了应用。然而,如果采用IEC61850-9-2方式,采样数据、控制命令、状态信息和诊断信息以总线方式在过程总线、甚至全变电站统一的通信网络上完全共享原理可行,优越性明显,工程实现有较大难度,例如以太网的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限制了其直接应用于强实时要求这类应用场合。因此,可以说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需要实现新的过程层功能,实时性要求和流量特性与传统系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是片面提高通信带宽可以解决的。因此,有必要对过程网络的实时性能进行专门研究,以判断其能否满足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功能的实施要求[7]。

传统开关是变电站控制和保护的执行机构,通过电缆的连接,利用模拟的开关量实现开关操作和简单的监测;实现数字化开关实现了基于数字通信的开关操作,其本身也是一个操作机构;配置了智能控制装置的智能开关,基于实时的数据监测和智能保护逻辑的实现,其不仅能够实现基于通信的开关操作,还能实现开关本体的控制逻辑和保护自动作,即智能变电站可以将部分保护功能下放到智能开关本身完成。开关就地保护简化了数字化变电站保护的动作流程,缩短了保护动作时间,实现开关就地保护功能是智能开关的一个主要特征。

开关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肩负着控制和保护的双重任务,其性能的可靠性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目前,对开关性能的检查主要是在停电状况下进行预防性检测,检查其机械和电气性能,但这种方法不能及时发现事故的异常状况,且过度拆卸检修反而会影响开关的正常运行。而正在研建的智能变电站不仅需要运行的稳定性,而且需要尽量减少停机检修的可能性。因而,为了有效地提高输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必须能够实时地了解开关设备的运行状况,加强对开关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开关状态监测功能是智能开关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我们在开关控制装置灵活可靠的硬件平台、控制装置的过程层实时通信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智能开关操作装置,实现了开关自动在线状态监测功能及就地保护操作等功能。

2 硬件平台

为了实现控制装置的灵活配置,我们需要的是开发一套适合厂站自动化未来发展,同时也满足可靠性和低成本要求的高速串行总线。

近年来兴起的低压差分总线(BLVDS)具有高速及数据传输稳定的特点,其330 m V的低压差分信号和快速过渡时间,可以使通信速率达到100Mbps~1 Gbps,非常适合装置级背板总线设计。FPGA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高速串行总线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采用的XILINX 3S系列FPGA自带BLVDS的驱动器,基于该硬件实现的串行通信总线,其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

高速串行总线具有以下特点:

1)高速度:装置内部通信能够达到至少200 Mbps的串行通信速度。

2)可扩展:总线上至少外挂20个通信模块,为厂站自动化装置的实现提供了极大可能。

3)可靠:高速总线传输中应用了高速数据通信的容错技术,实现数据传输的自纠错,保证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

4)冗余:装置高速串行总线采用四条总线,总线间完全独立,为装置内部通信提供多路冗余。

5)实时性:装置内部通信采用完全可控的收发机制,保证了装置内部通信的高实时性。如测量模块的全部采样数据传输到CPU模块的传输时间仅在微秒级,如此性能确保了保护装置的实时性要求。

6)灵活性:装置背板各模块插件位置管脚定义完全相同,模块采用标准尺寸,因此模块插件位置可以任意互换。

7)抗干扰:高速串行总线采用差分电路,并在总线板上采用EMC提高技术。基于高速总线的样机装置现通过了各项EMC试验。

目前,基于高速串行总线技术,我们根据结构要求开发了数种总线板。总线板应用了高速PCB布线技术,经详细测试,其总线高速通信性能稳定。

3 变电站过程总线实时特性改进

变电站过程总线实时特性的研究,是根据智能变电站过程层自动化应用环境,综合考虑响应时间、抖动、同步性和吞吐量等标准,参考工业以太网技术标准IEC61784-2,将每个通信周期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循环的、确定的部分,称之为实时通道;另外一个是标准通道,软实时数据和标准的TCP/IP数据通过这个通道传输,如图2所示。

在实时通道中,为实时数据预留了固定循环间隔的时间窗,而实时数据总是按固定的次序插入,因此,实时数据就在固定的间隔被传送,循环周期中剩余的时间用来传递标准的TCP/IP数据。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就可以同时在网络上传递,而且不会互相干扰,实现了对以太网技术的兼容。

针对过程总线采样数据、控制命令、状态信息和诊断信息等不同的具体应用所要求的实时等级差异,将其分别映射到不同的通信通道上进行传输以满足区分的实时特性。这里,按实时性的高低,将智能电网过程层信息按传输的实时性分为两类。

1)标准通信,包括:参数与配置;诊断数据;IEC61850-8-1 MMS。

2)实时通信,包括:GOOSE报文,采样数据传输。

以上两类数据按照不同的优先等级(实时通道最优)在过程层总线相应的时间窗内传输,从而保证变电站过程总线实时特性。

4 就地保护和状态监测功能的实现

4.1 装置的主要结构

智能开关控制装置构成如图3所示,主要板件有主CPU板、交直流测量板件、IO测量板件和出口板件,板件数目根据开关现场配置,板件之间基于高速串行总线来实现相互通信。主CPU基于双核CPU构建,主要完成高速总线的接口(接收其他板件的测量数据和发送到出口板件的动作命令等)、测量数据的运算、保护和控制逻辑的实现、过程层通信的实现、间隔层通信的实现、人机界面等功能。交直流测量板件主要完成开关就地交流量的测量、开关状态监测传感器的接入,并组织数据通过高速串行总线上送到主CPU。IO测量板件主要测量开关的动作状态等开关量信息,并将测量数据通过高速串行总线上送到主CPU。出口板件通过高速串行总线接收主CPU板发送的动作命令,接口开关本体的操作机构,使能开关动作的发生。

4.2 就地保护功能的实现

开关就地保护功能实现框图如图4所示。

其工作过程简述如下:控制和保护逻辑、保护的定值等设定数据由间隔层通信接口或人机界面接口下载到控制装置主CPU的参数空间。开关就地交流量经互感器等转换器件传送到交直流测量板件。交直流测量板件将就地交流量经滤波等处理和组帧后经高速总线上送到主CPU板,主CPU板按照设定的控制和保护逻辑进行处理,如判断故障,则向出口板发送相应的动作命令,启动开关动作。

本装置就地保护功能实现的特点是装置保护功能的数据源和出口操作都是基于高速串行总线完成的。高速串行总线数据通信的微秒级实时性保障了保护动作的及时性,同时其带来了装置的灵活可配置,使控制装置能使用不同现场的开关特性。

4.3 状态监测功能的实现

开关状态监测功能实现框图如图5所示。

其工作过程简述如下:由传感器或测试装置测定的数据或信号传送到控制装置交直流测量板件,数据组帧并通过高速串行总线上送到装置主CPU板。主CPU板进行数据处理和自适应补偿工作,经过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装置过程层网络接口送至智能变电站过程层总线标准通信通道,作为开源数据,供其他各IED使用。

本装置开关状态监测功能实现的特点是,开关状态监测数据上送到智能变电站过程层总线经由总线的标准通道,这种方式不占用总线实时通道的带宽,保证了过程层通信中GOOSE跳闸命令等数据的实时传送,同时使开关数据传送经由过程层总线到变电站其他设备成为可能。

5 总结

智能开关的研究是变电站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之一。作为开关的智能化的关键部件操作装置必然被大量使用。本项目对开关控制装置灵活可靠的硬件平台、控制装置的过程层实时通信、开关就地保护和在线状态监测功能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为智能开关控制装置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摘要: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智能开关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开关控制装置研究的必要性,并指出开关控制装置的灵活配置和过程层实时通信性能的提高是智能开关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关就地保护和开关状态监测是开关智能化的两个主要特征。基于高速串行总线,构建了智能开关控制装置硬件平台,实现了装置的灵活配置;同时提出改进过程层总线通信实时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智能开关就地保护和状态检测功能的实现方案,为智能开关控制装置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智能开关,控制装置,就地保护,状态检测

参考文献

[1]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2(9):1-5.XIAO Shi-jie.Consideration of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ng Chinese smart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2(9):1-5.

[2]李兴源,魏巍,王渝红,等.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7):1-7.LI Xing-yuan,WEI Wei,WANG Yu-hong,et al.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of strong smart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7):1-7.

[3]姚建国,赖业宁.智能电网的本质动因和技术需求[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1-4.YAO Jian-guo,LAI Ye-ning.The essential cause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mart grid[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0,34(2):1-4.

[4]林宇锋,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2):8-13.LIN Yu-feng,ZHONG Jin,WU Fu-li.Discussion on smart gri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12):8-13.

[5]陈建民,周健,蔡霖.面向智能电网愿景的变电站二次技术需求分析[J].华东电力,2008,36(11):37-39.CHEN Jian-min,ZHOU Jian,CAI Lin.Substation secondary technology demand analysis for intelligent grid vision[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8,36(11):37-39.

[6]李孟超,王允平,李献伟,等.智能变电站及技术特点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8):59-62.LI Meng-chao,WANG Yun-ping,LI Xian-wei,et al.Smart substa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fics analysis[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18):59-62.

浅析广播发射自动控制关键技术 篇10

关键词:广播发射台,无线交换,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

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智能化控制系统在传统广播发射台里得到了运用, 不仅减少了人为失误, 也提升了管理效率。在发射台天线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实践中, 保留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PLC上下位机的控制结构。在进行自动交换和控制设计中, 还需要关注几个关键问题。

一、广播发射台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广播发射台系统自动化控制平台, 以采用工业级计算机为上位机, 利用网络布线来实现对各控制系统的连接, 并通过网络来接收上一级系统的运行时间表, 监控各类天线交换开关的工作状态。下位机主要采用PLC控制系统, 利用串口、并口或光纤来完成与上位机的连接, 并通过PLC输出控制模块来对各相关控制电路发出控制信号, 最后将各类天线交换开关参数状态信息上传给运行控制系统。从发射台自动化控制设计来看, 其功能主要有:一是能够实现自动与电动切换。在天线交换控制上, 保留了电动模式, 便于值班人员以手动操作来进行开关选择。而自动模式通过监控系统接收运行时间表, 以定时脉冲来进行切换控制。二是具有时间表管理功能。通过接收上位机程序, 来判断运行时间表能否执行, 如果无法执行则报警并反馈至发射机监控系统。三是具有故障报警功。根据发射机自动控制流程, 对于无天线、使用的天线与运行时间表不符时则报警、未按时关高压则报警、自动切换超时则报警等。四是具有连锁功能。能够实现与发射机加高压控制回路进行闭锁。无线开关不到位, 发射机不能上高压。单副天线仅对应一发射机等。五是具有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对天线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并通过模拟显示屏显示各开关状态及参数信息。六是具有校时功能。能够实现自动校时、手动校时、校时报警, 通过自动化系统来实现时间同步。七是具有日志存储和管理功能。便于对所有操作进行查询和分析。

二、广播发射台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一) 防静电问题

由于发射台天线自动化控制系统多采用PLC控制模块, 而人体本身容易携带静电, 静电容易对PLC部件带来损坏。因此, 在进行系统操作前, 要进行人身科学接地, 释放自身静电。

(二) 做好PLC控制器的供电系统

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对供电提出更高要求, 特别是突然断电带来的电磁干扰, 对自动化控制设备具有较强影响。因此, 要引入在线式不间断UPS电源系统, 利用UPS的隔离功能来保障PLC控制系统电源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 做好系统接地

对于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各硬件设备, 要从防范电磁干扰上做好接地工作,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对于PLC系统, 可以通过直接接地来实现高低电平控制, 接地极电阻小于4Ω, 对于屏蔽电缆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对于接地线截面不小于2mm2;对PLC设备及强电设备采用不同的接地装置, 避免两者相互干扰, 接地点至少保持在10m以上。另外, 对于PLC控制系统中的信号线缆, 为了避免电磁干扰, 对输入信号屏蔽层进行接地;如果信号线缆中间有接头, 要对电缆屏蔽层进行绝缘处理, 防范多点接地;对于PLC控制系统内部各信号电缆与电容、电感间的电磁干扰问题, 要进行分开布线, 且对各线缆进行屏蔽层接地处理。

(四) PLC漏电保护

(五) 输出短路保护

在发射台自动化控制应用过程中, 如果PLC控制器输出端子出现负载短路问题, 往往造成PLC输出单元损坏, 因此需要在外部电路增加保险丝, 以防范短路。

(六) PLC输出单元保护

从PLC输出电路来看, 一般为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三种形式。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PLC多为继电器输出电路, 通过I/O单元来输出信号, 实现对发射台天线的正、反转控制。为了保护输出端电路, 可以加装灭弧电路。既可以降低继电器的噪音, 还能延长使用寿命, 减少氮化物、碳化物沉积。在灭弧电路连接方法上, 可以采用二极管、并联RC电路, 也可以加装压敏电阻来实现。

(七) 软件系统抗扰优化

从发射台天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来看, 不仅需要在硬件上进行抗干扰设计, 还需要从上位机控制软件系统中, 通过软件自检、数字滤波、定时清零等方式来实现软件抗干扰处理。对于软件自检, 通过编写自检代码, 利用系统空闲时对内存、CUP以及上下位机接口状态进行监测, 对相关异常参数进行处理, 如报警、自动修正或终止相关程序。数字滤波技术是利用程序来降低干扰信号的比重, 如利用增加模拟量采样频次, 进行去最大、最小值、取平均值来进行消除干扰。对于定时清零, 主要从软件程序不同时段下, 通过设置定时器来监视代码段, 在执行完成后给定时器进行自动清零。需要注意的是, 在软件编程过程中, 通常需要对跟踪程序进行分段运行, 利用定时清零功能, 对于定时器的设定值, 通常需要大于代码段的运行时间。

三、结语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 广播发射台自动化系统的开发逐渐实现了无人值守模式。总之, 发射台天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一方面提升了系统自动化水平, 降低了传统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影响;另一方面也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提升了整个发射系统的管理效率。自动化控制简化了广播发射台的运行维护工作, 也可以从发射台自动控制监测系统中及时排查故障及问题, 减少故障率, 提升广播发射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控制关键技术 篇11

【关键词】市政建设;道桥施工;关键技术;应用;质量控制

1.市政建设道桥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施工当中,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的质量,并推动了我国道路桥梁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在市政建设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大量应用,不仅能够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还能延长工程项目的使用周期,实现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路桥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占有重要地位。在进行道路桥梁桩基和基础环节施工中,其护壁浇筑作业要选用强度一致的混凝土,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护壁高度要比地面超出50厘米,同时做好桩基护壁的防水工作。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要对混凝土的用料进行详细检查,确定配比率。由于桥梁工程还涉及到水下作业,因此必须提高水下浇筑的处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混凝土出现坍塌问题。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选择符合施工规范的混凝土,才能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基于此,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前施工企业必须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如对底部进行认真检查,避免出现渗水和沉渣现象,当发现问题时,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1.2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在预应力筋安装前,施工企业必须对每个锚具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其质量。尤其是粗钢筋的螺杆和螺母的匹配情况,必须对每个都进行试拧作业。对于水平筋和斜筋分别采用两根粗钢筋或斜杆为型钢的情况,要先固定斜筋和水平滑块,同时固定斜筋的上锚固点。滑块选用临时支架的方式在其垫板的位置上进行定位,随后在水平筋穿入。穿筋过程中必须确保水平筋两端丝头长度的一致性,对滑块位置进行检查且将滑移量进行预留。为降低张拉锚固时螺母拧紧难度,将两水平筋螺母上紧,并确保水平筋的中心对准滑块锚孔。

1.3路桥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

1.3.1设置桥头搭板

桥头搭板方式是现阶段处理路桥过渡段桥头跳车问题的主要方式。为有效对沉降差进行消除,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搭板,这种搭板必须能够承受全部行车荷载。

1.3.2台后填筑

桥梁两端出现路堤沉降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地基、路基、路面三方面压缩变形形成。其中,地基产生压缩变形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路基路面的恒载和车辆荷载产生变化。在面层填筑过程中,当搭板与桥面拥有相同的面层结构及厚度,就不会出现沉降差问题。

1.4道路桥梁伸缩缝施工技术

伸缩缝安装之前,安装时的实际气温与出厂时的温度有较大出入时,须调整组装定位空隙值,伸缩缝定位宽度误差为±2mm,要求误差为同一符号,不允许一条缝不同位置上同时出现正负误差。安装时伸缩缝的中心线与梁端中心线相重合。如果伸缩缝较长,需将伸缩装缝分段运输,到现场后再对接,对接时,应将两段伸缩缝上平面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使两段伸缩缝接口处紧密靠拢,并校直调正。用高质量的焊条,逐条焊接,焊接时宜先焊接顶面,再焊侧面,最后焊底面,要分层焊接,确保质量,并及时清除焊渣。焊接结束后用手提砂轮机磨平顶面。

固定后应对伸缩缝的标高应再复测一遍,确认在临时固定过程中未出现任何变形、偏差后,把异型钢梁上的锚固钢筋与预埋钢筋在两侧同时焊牢,最好一次全部焊牢。如有困难,可先将一侧焊牢,待达到预定的安装气温时,再将另一侧全部焊牢。注意焊点与型钢距离不小于5cm,以免型钢变形。在焊接的同时,应随时用三米直尺、塞尺检测异型钢的平整度,平整度应控制在0-2mm范围,否则很容易出现跳车现象。在固定焊接时,对经常出现的预留槽内预埋筋与异型钢梁锚固筋不相符现象,要采用U型、L型、S型钢筋进行加固连接,以确保缝体与梁体的牢固连接。连接处焊缝长度应不小于10cm,应按照规范要求,采用浅接触,保证焊接长度。严禁出现点焊、跳焊、漏焊等现象。伸缩缝焊接牢固后,应尽快将预先设定的临时固定卡具、定位角钢用气割枪割去,使其自由伸缩,此时应严格保护现场,防止车辆误压。

2.市政建设道桥施工质量控制

现代社会对于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着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并须引起所有行业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建设道桥施工技术发展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施工技术理论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理论,都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道桥施工技术也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吸收传统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求新的施工技术方法与措施。路桥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路桥施工技术要在不断摸索、研究的过程中,以创新的形式向前大步发展。路桥施工技术作为现代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学科和门类,它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是相通与互补的,但是同时它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路桥施工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建筑技术、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所以其创新发展决不能是片面的创新,而是要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符合国内路桥施工要求。

(2)提高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目前,我国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储备,这是难以满足现代路桥施工技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如果想保证和坚持路桥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对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提高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同时,路桥建设工程从业人员还要严格按照预定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精心的管理和操作,要全面保证路桥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开发利用,促进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使用寿命不断延长,提高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桐,张杰,刘训良.预应力梁后张法施工梁与板间出现裂缝原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4).

[2]R.D.Lapsley,刘征宇,杜华.后张预应力结构的灌浆——先进的真空辅助压浆技术及浆体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

[3]朱文冬.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1).

[4]任帅,李宝贵.浅析路桥工程建设中过渡段的施工技术[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小尾寒羊引进关键环节控制技术 篇12

1 小尾寒羊种用特点

小尾寒羊具有生长发育快、早熟、繁殖力强、性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 非季节性繁殖是小尾寒羊的显著特征, 被国家定为名畜良种, 被人们誉为中国“国宝”级羊, 并被列入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

2 小尾寒羊选种的方法

小尾寒羊的选种非常重要。具体选择体形结构匀称, 侧视略成正方形;鼻梁隆起, 耳大下垂;短脂尾呈圆形, 尾尖上翻, 尾长不超过飞节;胸部宽深, 肋骨开张, 背腰平直;体躯长呈圆筒状;四肢高, 健壮端正。公羊头大颈粗, 有发达的螺旋形大角, 角根粗硬, 前躯发达, 四肢粗壮, 雄伟、善抵斗。母羊头小颈长, 大都有角, 形状不一, 有镰刀状、鹿角状、姜芽状等, 极少数无角。全身被毛白色、异质、有少量干死毛, 少数个体头部有色斑。

2.1 体躯

小尾寒羊四肢较高, 前躯、后躯均发达, 腰背平直, 头颈较长;体躯匀称、呈圆筒形, 头大小适中, 头颈结合良好;眼大有神, 嘴头齐, 鼻大且鼻梁隆起, 耳中等大小, 下垂;头部有黑色或褐色斑。

2.2 尾部

小尾寒羊尾较小, 尾脂短。公羊尾形呈圆扇形, 尾尖上翻内扣, 尾长不超过飞节, 尾外中间有一浅沟, 尾尖向上反转, 贴干尾沟, 一般长宽各18 cm;母羊尾形很不一致, 多为长圆形, 尾长14 cm, 最长不过23 cm, 宽11 cm, 有的尾根较宽而向下逐渐变窄, 呈三角形, 也有的尾尖向上翻。

2.3头部特征

小尾寒羊头长鼻梁稍隆起, 耳朵转动灵活, 一般向下垂。公羊均有螺旋形大角, 其角质坚实, 角尖稍向外偏, 也有的向内偏, 称之为“扎腮角”, 角呈三棱形;母羊头小颈长, 无角或有小角。母羊有角者约占半数, 但多数仅有角根, 为镰刀状角、鹿角及短角。

2.4毛色

小尾寒羊以白色毛为最多, 占总数的70%以上, 头部及四肢有黑斑或褐色斑点者次之, 头部黑色或褐色多集中于眼的周围、耳尖、两颊或嘴上。小尾寒羊被毛密度小, 腹部无绒毛, 四肢上端毛也较少, 油汗少。被毛可分为裘皮型、细毛型和粗毛型三类。裘皮型毛股清晰、弯曲明显;细毛型毛细密, 弯曲小;粗毛型毛粗, 弯曲大。

2.5公母羊特征的选择

公羊睾丸大小适中, 发育良好, 附睾明显。母羊乳房发育良好, 皮薄毛稀, 弹性适中, 乳头分布均匀, 大小适中, 泌乳力好。但在公羊的选择中, 要特别注意对身高、体型与年龄关系的判断, 一般年龄轻而体型匀称、高大者为优。

2小尾寒羊引进方法

近年来, 由于活羊流动频繁, 各类羊的疫病时有发生, 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损失。小尾寒羊引进时疫病的控制和品种鉴定非常重要, 是能否成功引进的关键。

2.1证件查看

在规模养殖场引进小尾寒羊时, 要先查看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合格证》《种畜禽经营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查看存出栏记录、免疫驱虫记录、用药记录, 判断近期该羊场经营情况及疫病发生情况、羊进出情况。如上述证照不全或记录不清、免疫不到位、有异常用药记录则需非常谨慎, 最好不要在该场引进。查看免疫的疫病主要有:三联四防疫苗、口蹄疫疫苗、羊痘疫苗、小反刍兽疫苗。

2.2种群观察

对全场的羊群做一个整体观察, 看毛色是否白净光洁, 有无拉稀口炎, 有无精神萎靡不振或其他发病症状等。整体种群是否符合小尾寒羊特征, 如满足上述要求可谈价钱引进, 如发现有问题, 则不能从该场引进。

2.3 种羊挑选

种羊的挑选要遵循严格的程序, 首先依据整体情况, 将大体符合年龄、体型、体重标准的小尾寒羊集中, 再从中选出较好的羊只。将瘸腿、拉稀、口炎、两性畸形、无肛门的羊只予以去除。整体挑完后, 要观察整体情况, 将精神不好、反应速度较差的羊只剔除, 完成选羊工作。

2.4 免疫留观

免疫留观对于预防、检测疫病、发现缺陷羊只有重要价值, 是能否成功引进羊只的关键措施。对于确认已经完成免疫的羊只, 也要在留观期间加强免疫一次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每种疫苗注射时间间隔7 d, 并按要求足量注射。留观时间为21 d以上, 缺一天不可。同时在留观期间要贯彻羊场羊只只出不进的原则, 加强消毒和饲养管理, 每天早晨观察有无流鼻涕、精神状况不佳、不食、发烧、拉稀情况, 如有则全部将发病羊只剔除。

2.5 血清检测

在装车启运之前, 首先要进行布病检测, 携带布病者不能装车运输;要检测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水平, 能达到80%以上者启运, 达不到80%以上者暂缓运输, 待抗体水平达到后启运。

2.6 装车运输环节注意事项

在装车前要供应充足饮水, 最好在水中投放黄芪多糖粉及电解多维, 预防和减少应激。同时, 装车要轻, 不可盲目驱赶羊只, 造成应激。公羊与母羊要分开隔栏装运。在夏秋季炎热时节要降低装车密度, 以防热应激发生。司机尽量避免急加速和急减速, 以免造成压死和踩死羊只。

2.7 到达目的地的管理

在羊群到达前, 将目的地圈舍用2%氢氧化钠全场及圈舍消毒3次, 到达目的地后将引进羊只做大体分群, 将公母、强弱分开。在引进的3 h内, 禁止饲喂草料和水, 让羊群充分休息。3 h后, 将干净饮水按比例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让羊只饮水, 一次每只羊500 m L, 不可一次饮足, 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之后给予质量较高饲草, 第一次不要超过400 g, 以免造成瘤胃积食, 同时保证每只羊饮水和饲草。观察羊群整体情况, 对于拉稀及其他情况的给予相应治疗。

3 小结

上一篇:联网直报下一篇:航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