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建筑技术

2024-10-28

关键建筑技术(精选12篇)

关键建筑技术 篇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 又是一个水污染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量的1/4, 是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水资源短缺已经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年需水量约为6180亿m3, 而可供水量仅5830m3, 缺水达350亿m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加, 如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 按照目前的用水增长速度, 2010年我国需水量将增加到7340亿m3, 而可供水量仅能增加到6430亿m3, 缺水将扩大到910亿m3。因此, 做好节水工作已作为国策摆在我们面前。

1、建筑生活用水面临的问题

建筑生活用水约占城市总用水量的60%,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建筑设施的不断完善, 其值还将逐步增大。解决建筑生活用水的节水问题, 是推进全国节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国的建筑节水工作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建筑生活用水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1) 用水定额偏高; (2) 非传统水源得不到合理的应用; (3) 系统设计造成部分用水点压力偏高, 冷热水供水压力不平衡, 热水管网循环效果差。 (4) 输配水用管材、管件、阀门等产品材质低劣, 达不到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的要求, 加上安装质量差, 维护管理不到位, 造成管道不可忽视的漏水损失; (5) 用水终端未采用节水器具、节水水嘴; (6) 计量仪表安装不到位, 或质量低劣, 致使用水得不到合理控制。

2、建筑节水关键技术

为了做好建筑节水工作, 除了政策支持、行政管理, 及通过宣传树立全民节水意识外, 还必须从技术角度解决好上述问题, 其关键技术归纳如下:

2.1 确定合理的节水用水定额

用水定额是设计给水系统、热水系统的一项重要基础参数, 用水定额偏大, 供水设备、设施、管径均偏大, 既耗水又耗能、耗材、占地, 同时为使用者浪费水资源提供依据。制订一个合理的节水用水定额, 一是必须保证设计人员从技术上有满足节水用水定额实施的相应措施;二是管理者有了限制用水量的依据。

2.2 开辟新水源, 分质供水

城市污水量几乎等于城市供水量, 水中只含有0.1%的污染物, 远低于海水中3.5%的污物含量, 且就近可得, 易于收集, 再生处理成本远低于海水淡化。因此采用城市污水作为可靠的第二水源, 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缺水问题的共识。我国如北京等城市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颁布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污、废水作为中水供给冲厕等用水的法令,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雨水分布广, 是免费的水资源, 国外将其称为“天水”。根据各地不同条件, 因地制宜地将雨水处理后回用, 或入渗地下补充水源, 既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又减少雨水的排放, 降低对城市雨水管道的冲击。

除了上述开辟中水、雨水非传统水源, 用其供给不接触人体的冲厕、浇洒、冷却循环水系统补水外, 还应扩大循环用水、重复用水的范围, 并通过引用先进技术、推广节水效果好的产品、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 将用水量控制到最低。

2.3 改进、完善供水系统的设计

(1) 充分利用供水系统压力。供水系统设计应在掌握建筑所在地的准确供水压力资料基础上, 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供水, 既节水、节能, 又可消除二次污染。

(2) 多层、高层建筑的供水系统, 应控制好用水点处的水压。控制用水点处的水压, 是系统节水的关键环节。经实测, 一个普通水嘴在压力为0.24 MPa和0.50 MPa时, 流量分别为0.42 L/s和0.72 L/s, 而水嘴的额定流量应为0.15 L/s, 以现有建筑60%的水嘴超压0.2 MPa, 流量超过0.15 L/s计, 全国城市每天将浪费1 944万m3的水, 日耗能108万k W·h。据此可见, 控制用水点处的水压对节水节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有集中热水供应的供水系统应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压力的平衡, 带有混合阀的淋浴器、洗脸盆、洗手盆等冷、热水供水压力应尽量相近, 减少调温时浪费的水量, 同时还可减少热水烫伤人的事故, 使用舒适、安全。

(4) 保证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循环效果。近年来, 国内兴建的大量住宅小区、公寓、别墅及公建中不少均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其中不少系统因循环系统设置不当, 每次用水放出的冷、温水量为10~20 L, 照此计算其浪费的水量亦是惊人的。因此, 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建筑, 必须设回水管道保证干、立管或干、立、支管中热水的循环,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用热水时水嘴流出的冷、温水量。

2.4 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定义是“满足相同的饮用、厨房、洁厕、洗浴、洗衣等用水功能, 较同类常规产品减少用水量的器件、用具。”节水器具一是要节水, 二是密封不漏水, 三是耐用。

2.5 选用优质设备、器材、管材

涉及建筑节水的设备、设施主要有加压供水设备、水箱、水加热、贮热设备, 水质处理设备、循环水处理设备等, 选用优质设备、器材能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使供水压力平稳, 减少其自用水量, 提高循环率。

管材、管件、阀门是造成管网漏水的祸首。据统计, 我国城市管网漏损率均高于10%, 小区、单体建筑的管网漏损率虽未见统计数字, 但由于不少建筑采用低劣管材、阀门, 加上安装质量差, 其漏损量亦很可观。因此, 选用质量好的管材、管件、阀门也是节水工作的重要一环。

2.6 用水计量

用水计量是通过经济杠杆达到节水目的, 行之有效。用水计量包括各用水部位合理设置水表, 学校、工矿企业公共浴室、淋浴间等用I C卡计量用水等, 同时选用的仪表应计量准确, 误差率低。

3、《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编制思路

抓好上述建筑节水关键技术的落实是当前我国建筑节水的当务之急。而要落实这些关键技术, 首先必须制订一项权威性的国家节水设计标准。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7]125号“关于印发《2007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第一批) 》的通知”要求,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办公室等单位参编, 于2008年7月开始着手编制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该标准征求意见稿拟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建筑节水设计计算参数;4.建筑节水系统设计;5.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6.节水设备、器材及管材、管件;7.建筑节水的计量、监测仪表及控制;8.节水设计评价。现将主要编制思路分述如下。

3.1 用水定额的确定

我国建筑物最高日用水量的数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给出的, 反映一定年限内日用水量最多的一天, 是建筑给水排水确定管道、设备、用水器具大小的基础数据。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节约用水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在全国推行, 节水器具与节水五金配件的普遍使用, 居民节水意识的提高, 原最高日用水定额已经不能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用水情况。

以最高日用水量为依据来计算设计年用水量进而得出年节水的量显然是不合理的。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 B50015-2003) 中并没有给出居民、公共建筑物的平均日用水量。《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 B50013-2006) 中给出了城市居民平均日用水定额, 对于小区居民、公共建筑物平均日用水定额如何确定, 目前还没有国家的相关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 B50336-2002) 中, 是根据城市综合用水日变化系数折算成平均日给水量的, 但是否合理、符合实际, 还应通过大量的统计调研来验证。年用水量的确定应按平均日用水定额计算更合理, 这将是节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2 节水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 B/T50378-2006) 中将节水率定义为采用包括利用节水设施、非传统水源在内的节水手段实际节约的水量占设计总用水量定额的百分比, 提出住宅建筑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 节水率不低于8%;办公楼、商场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 旅馆不低于15%。总用水量定额值是按照定额标准, 根据实际人口或用途估算的建筑用水量, 由于没有居民、公共建筑物平均日用水定额, 在绿色建筑的申报中, 设计院是以最高日用水量定额来计算, 节水率的指标就不具实际意义了。

标准中是否要给出节水率的考核指标, 若给出, 各种建筑物的节水率应定在多少, 实际工程中是否有可操作性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采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考核指标实际工程中是可以量化的。无论是中水的回收利用还是雨水的收集利用, 如用于冲厕, 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在住宅中可以达到21%, 办公楼可以达到60%, 宾馆、饭店可达到10%以上。如用于室外的绿地浇洒、冲洗道路、洗车, 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10%。节水工作应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作为考核指标。

3.3 用水器具的水压与流量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 B50015-2003) 中规定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 (或配水横管) , 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用水器具的最佳使用水压应为多少, 即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用水点的使用压力。日本提出舒适流量的概念, 即在一定的水压下, 用水器具的出流量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不产生冲击、溅水的最佳流量。不同的用水器具舒适流量是不同的。洗脸的舒适流量为8.5 L/min (0.14 L/s) , 手洗衣物的舒适流量为10.5 L/min (0.175 L/s) , 洗发的舒适流量为8.0 L/min (0.133 L/s) , 淋浴喷头的舒适流量为8.5 L/min (0.14 L/s) 。我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164-2002) 中给出节水型水嘴应在水压0.1MPa和管径15mm下, 最大流量不大于0.15L/s。便器冲洗阀应在水压为0.3M P a时, 大便器一次冲洗水量为6~8L, 小便器一次冲洗水量为2~4L, 冲洗时间3~10s。淋浴器喷头应在水压0.1MPa和管径15mm下, 最大流量不大于0.15L/s。不同的用水器具舒适流量是不同的, 作为给水系统压力设定的重要依据, 我们应开展符合我国用水习惯、不同用水器具舒适流量的测定工作。

3.4 中水与雨水利用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 B50336-2002) 中规定: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适合建设中水设施的工程项目, 应按照当地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中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使用。《建筑与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 B5044-2007) 中规定:设置雨水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和小区, 其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包括雨水利用的内容。雨水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使用。上述两本规范中均没有给出建设中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的具体规模, 而应按工程所在地的规定执行, 目前国家也无统一的要求, 部分城市如北京、深圳等, 地方政府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中水设施和雨水利用工程的实施办法。国家节水标准是否给出全国范围内设置中水利用设施与雨水利用设施的具体要求与规定, 或是仅限定在水源性缺水的地区, 争议较大。

3.5 节水评价

节水评价是采用节水设计后应达到的指标, 即考核指标, 是衡量用户用水 (节水) 的一种尺度。不同的考核指标往往只能反映节水状况的一个侧面, 为了全面衡量建筑物节水水平, 应设置若干种节水考核指标进行评价。任何考核指标都是相对于某一种用水系统而言, 即应有确定的用水系统边界, 并在一定测试阶段内, 各种水量的输入、输出应保持平衡。

考核指标将分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创新项。有:采用节水器具的节水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游泳池水的循环利用率、生活用水户表率、管网漏失率等。

建筑节水关键技术的研究, 将为国家节水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而建筑节水标准将使我国在建筑节水领域内有章可循, 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技术上的保证。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既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指标体系, 又需要全民提高节水意识, 还需要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建设阶段将节水的概念、措施体现在工程的实施中。

关键建筑技术 篇2

摘要: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分为许多方面,从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工程设计、准备工作等,到建筑施工中需要的几种关键土建施工技术,都是要完成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土建工程及建筑工程需要高度的土建施工技术才能保证完成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关键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高超的话可以更好地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根据建筑工程不同的环节选用适合的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必要的要求。

1.房屋建筑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可能会存在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所建筑的房屋的质量造成影响,这些不同的因素间可能还会互相作用。扩大问题。同时,由于参建方的互相推诿责任、不负责、疏忽管理等,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不能被制止,导致工程事故,甚至房屋坍塌。房屋建筑施工中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房屋的地面局部沉陷或空鼓开裂、层面和厨房卫生间的渗漏和墙面产生空鼓和裂缝。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屋的使用性能,对于抗震性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必须在施工中进行预防和科学的消除,保证房屋的质量。

2.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

2.1 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

混凝土本身存在脆性以及不平衡、混凝土结构混乱以及外界温度及湿度的变化都是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我们进行科学的研究后发现,水化热是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元凶,而水化热是混凝土中的水泥在硬化期间产生的,它使得混凝土内部温度变高,在表面产生拉应力,而混凝土外部的相对低温控制约束着内部,使得内部也有了拉应力,从而造成了混凝土的裂缝。因此我们可以从控制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人手,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控制:

2.1.1混凝土的制造

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对混凝土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严谨,选择质量高的材料。另外,要注意混凝土在浇筑时的温度:要尽量快速运送混凝土,减少运输时间,以防混凝土在运输车上发生固化与沉淀。应该先给模板冲洗冷水,降低温度,然后再进行浇筑。并且,要合理安排浇筑顺序,不能错过下料时间,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2.1.2加强混凝土后期的养护和测量温度的工作

对于浇筑完的混凝土要依据本地的气温湿度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养护和调节混凝土周边温度,以防混凝土内部和外界温差过大,‘造成裂缝。

2.2房屋建筑防渗技术

在房屋的墙角、墙边等常常会出现裂缝,这在房屋建造完成后非裳常见∥另外由于房屋的渗漏问题,墙皮变白、泛黄、墙皮脱落等问题都会出现。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房屋的美观胜还是墙壁寿命都是不好的。而我们要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找出房屋渗漏的原因。我们找出造成房屋渗漏的本质因素有以下几点:没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防漏技术进行防漏措施的改善。防渗漏技术在不同温度、气候的地区是不能通用的,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并且在对材料的选用上,要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防水材料,避免由于材料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墙体渗漏。

施工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系统,在浇筑过后也没有进行适当的防护。建筑T程的施T周期较长,施T中需要注意的方面非常多,由于很多施工单位不能负起责任,不按设计方案进行工作,对于施工人员的任用不符合标准,从而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除此之外,低质量的基坑支护对于建筑的下沉的影响是不能保证的,这也造成了建筑的开裂问题。

2.3房屋的节能技术

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是当今我们所追求向往的生活。房屋建筑节能在保证房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节约劳动力和资源,从而节约房屋建筑的成本。

3.创新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

3.1 预拌混凝土以及混凝土输送、使用技术的创新

混凝土的质量对于现代建筑的质量的影响很大,这一点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及。人们对混凝土进行预拌,应用先进技术在施工之前将混凝土搅拌好,对于工程施工有一下影响:一是减少施工程序,节约了打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节省工期;二,先进技术在预拌中的应用对于混凝土的材料配比误差有了很好的控制,更好地提高质量。在混凝土的现场施工方面,通过采用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措施来进一步的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

3.2钢筋加工技术的创新应用

建筑物中最常用的结构通常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钢筋的质量对于建筑物的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钢筋的焊接方面,电渣压力焊由于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以及天气的影响,在操作时避免明火造成的危险,保证了安全性,而且才做简单,致使它在钢筋的加工业中普及性越来越高。特别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竖向或斜向(倾斜度在4:1范围内)钢筋的连接,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的柱、墙钢筋,应用尤为广泛。

3.3全钢模板以及模板脚手架技术的应用

拼接处少、承受侧压能力强等都是全钢模板的有点,用全钢模板预制构件合一防止混凝土泄露、构件变形等问题,提高构件质量。模板脚手架发展也非常迅速,例如,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塔式脚手架等等不但满足了建筑施工的需要,而且全面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并且更好地保障了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

3.4建筑防水新技术的应用

要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是建筑物的防水性。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研制,新型防水材料也开始规模应用到建筑施工上。例如,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合成橡胶、高等级的防水材料已经开始应用在建筑物的防水施工上。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对于建筑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土建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管理工作的严谨度,从而对建筑的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宪平,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及管理措施探讨U]中华民居,(02).

[2]雷晶,阐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及技术措施【I】.民营科技,2016(08).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51-01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1 高层建筑在设计时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平力

多层建筑以及底层房屋的结构中,大多是采用重力为主的竖向荷载来控制结构的设计。但是在高层建筑的结构中,尽管竖向荷载仍然会对结构的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水平荷载却对其结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的自重以及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弯矩以及轴力值仅仅和高层建筑的高度的一次方呈现正比例;但是水平荷载却会对其结构产生覆力矩,并且覆力矩在建筑竖向构件中会引起轴力,这个轴力与高层建筑的高度的二次方呈现正比例。从另一方面来说,高层建筑若是高度一定,那么其竖向荷载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定值,但是水平荷载的地震作用以及风荷载的数据却会因为不同的结构动力性而发生较大的改变。

1.2 侧移是高层建筑的控制指标

相比较于底层的建筑,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结构侧移。高层建筑的层数在不断地增加的同时,其高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此时建筑水平荷载下面的结构侧移就会很快地增大,所以建筑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该要被控制在某一个范围内。

1.3 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高

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抗震因素,此时除了需要考虑在正常状态下建筑的风向荷载以及竖向荷载之外,还需要确保建筑的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效能,要经得住考验,达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标准。

1.4 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层建筑往往都具有很大的竖向荷载,这样就很容易在柱中引起大的轴向变形,随后便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降低连续梁中间的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增大端支座的负弯矩值以及跨中正弯矩。并且还较大地影响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从而需要依据轴向变形算出相应的数值,调整下料的长度;另外一个方面,由于会影响到侧移以及构件剪力,相比较于构件的竖向变形,会产生出一个低于安全的结果。

1.5 高层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结构延伸

相比较于底层楼房,高层建筑的结构相对要更加的柔一些,在地震的作用下会产生更大的形变,所以为了让高层建筑的机构在经历塑性变形阶段以后仍然具有很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在地震中倒塌,在设计时可以在构造上面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确保其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2、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时的关键技术

2.1 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性能

高层建筑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建筑师更多的是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而并不是考虑建筑物具体的结构特点。建筑物的底面非常重要地影响这建筑物空间形式的水平方向的稳定以及竖向稳定。又因为一个建筑物往往都是由一些重并且大的构件所组成,所以建筑物的结构需要将它本身的重量传到地面,建筑结构的荷载往往都是向下作用到地面。所以一个建筑物的设计的最开始就需要搞明白它所选用的体系中从上向下的作用力与建筑物地基的承载力间的关系。因此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应该设想出建筑物承重墙和承重柱的分布以及数量。

2.2 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扭转问题

建筑物结构中的刚度中心、几何形心以及结构重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三心,在结构设计阶段就尽可能要求建筑三心汇于一点,也就是三心合一。而结构扭转问题指的就是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没有能够三心合一,水平荷载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发生扭转振动效应。所以为了减少建筑物因为水平荷载作用而产生扭转,在结构设计阶段应该选择合理的水平布局以及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建筑物的三心合一。

2.3 高层建筑在结构中的振动周期以及侧移

建筑结构在结构中的振动周期通常包含两个方面:控制建筑的子真周期从而尽可能地与开场地的特征周期错开;合理地控制建筑的自振周期。

2.3.1 建筑结构中的自振周期

高层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T1)应该控制在以下范围:

建筑的框架结构:T1=(0.1-0.15)N

框筒、框一剪结构:T1=(0.08-0.12)N

筒中筒、剪力墙结构:TI=(0.04-0.10)N

N是建筑的结构层数

高层建筑结构的第2周期以及第3周期应该控制在以下范围:

第二周期::T2=(1/3-I/5)TI

第三周期:T3=(1/5-1/7)TI。

2.3.2 建筑物的共振问题

当建筑物所在地发生地震的时候,假若建筑物场地的特征周期与其自振周期相接近,那么场地与建筑物便会发生共振,所以高层建筑在设计初应该评估场地的特征周期,从而调整建筑物的结构层数,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类别,从而放大场地特征周期与建筑物自振周期的差别,从而防止共振的发生。

2.3.3 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特征

假若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能够满足高层规程,此时并不能够说明该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的真理的大小以及周期等因素。因为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抗震时,地震力的大小会直接与建筑物的结构刚度有关,当建筑物的结构刚度小的时候,假若地震力较小,此时建筑物的结构位移也小,位移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该建筑物的设计是合理的。由于地震力并不安全、建筑物的结构周期长,另外建筑物的位移曲线理论上是连续的,在竖向上发生刚度突变以外,不会有明显的折点护着拐点,所以通畅情况下剪力墙结构应该是弯曲的位移曲线,而框架结构应该是剪切型的位移曲线,框一筒结构以及t框一剪结构应该是弯剪型位移曲线。

2.4 位移限值、单位面积重度、剪重比

2.4.1 结构的侧移在位移限值的计算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结构的刚度是不是合适,其结果会引起设计者对建筑结构的水平以及竖向的合理性、结构体系的选择进行思考。

2.4.2 单位面积重度以及剪重比是反映在地震条件下建筑物反应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影响这建筑物抗震能力。当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在7、8、9度时,其剪重比应该分别是为0.012,0.024.0.04。建筑的基本周期小于3.5S或者扭转效应明显时,其剪重比应该分别是0.016,0.032,0.064。单位面积重度是建筑结构构建截面取值是不是合理的衡量指标,同时也是楼面荷载是不是正确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司徒锦泉,论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与特殊问题处理的方法[J],建材发展导向,2012,(11)

[2]芮明倬,李立树,屈曲约束支撑在古北财富中心高层钢结构办公楼中的应用及设计研究[J]建筑结构,2007,37(5)

[3]李宏男,李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利用/双功能0软钢阻尼器的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7,4

[4]建设部科技司,建研院等,小康民用建筑建筑结构体系成套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于桂萍,关于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建筑空调安装施工关键技术 篇4

(一) 建筑空调风管的系统施工技艺

首先, 在风管制作上, 要按照实际安装工程的样图来操作, 运用平行线、三角线以及方照线的展开法, 同时也要注意, 在板材下料后压扣前, 要进行倒角操作, 采用咬口的方式对板材拼接以及圆形风管进行闭合式咬口。此外, 对于各种形状的风管边长的规格也要限定, 具体为:版欧文保温风管大于或者等于800mm, 矩形风管大于或者等于630mm。

其次, 关于风管安装是具体步骤上, 要根据具体施工的情况, 采用吊装的方法逐步连接, 先干管后支管的安装顺序。由于安装空调对建筑物的装饰影响较大, 所以, 首先要进行矫正型钢, 认真对风管标高以及位置进行校对, 找出吊杆安装位置等, 然后在风管顺利连接好后, 根据实现连接好的法兰来检查风管安装连接的平直度。

此外, 在风口的安装上, 要求与风管紧密连接, 以此来确保离缝处不漏风, 风口的安装要保证表面平整, 横平竖直, 并且要贴实于建筑装饰面, 避免缝隙、漏洞的产生。此外, 建筑空调安装中, 排烟风口的安装是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做到严密、牢固的风管、风口连接, 使其表面平整, 便于灵活的调节和使用, 同时在安装时要注意风口方向, 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操作高度, 做好风口连接处的防火系统处理和安排。

(二) 建筑空调机组安装技术

在进行空调和机组安装前, 首先要严格按照施工前的标准设定的尺寸进行校对, 认真检查钢丝绳、卡扣等部件, 在确保没有安全隐患的前提下, 进行正式的空调机组吊装, 具体操作步骤为:对空调机组吊起至距离基座地面300mm时, 垫放橡胶减震垫, 再将空调机组放落就位。在放落过程中, 要注意机组保持平稳, 置于中心, 四面均匀。此外, 对于空调机组的找平上, 可以用螺栓来调节。同时, 在空调机组安装中, 要注意保持机组的纵向水平度, 防止机组内压缩转子的窜动, 避免擦伤叶轮和内部汽封齿等不良影响。最后, 在空调机组安装完成后, 要用木板封闭, 搭设护栏等措施来保护安装成品。

(三) 风机盘管、布线等设备的安装

在风机盘管进行安装, 需要对设备进行复检工作, 保证单机三速试运转及水压试验正常。如果是卧式机组, 应该设置支吊架, 并将其固定;做好排水管坡度的设计, 保证冷凝水能够顺利的流到设计制定的位置。保证风机盘管与管道的连接正常, 一般采用软管连接, 其耐压值应高于1.5倍的工作压力, 软管连接应牢固, 不得有强扭。积水盘管应该保证严密性, 不得出现漏水等现象。布线。做好空调系统的布线工作, 一般采用屏蔽线沿冷媒管进行绑扎敷设, 室内控制器部分采用穿管暗敷设的方式进行布线, 不得将空调系统的电源线和控制线绑在一起, 当系统控制线和电源线需要进行平行敷设时, 要保证一定的间距, 一般控制在250mm以上。绝热处理。在冷媒管的保温层施工时, 需要选择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 且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保证在冷媒管安装时, 要将保温套管穿好, 并预留好焊接口的位置, 最后进行焊接工作。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不得出现断层现象, 要保证保温套管搭接部位的绑扎质量, 不得出现漏绑、松动的问题。

(四) 系统试运转以及调试技术

在整个空调机组安装完毕, 对通风管道以及部件除尘等工序后, 可以对系统运转情况进行调试, 在调试前, 进行全面设备的检查、全部符合建筑设计、满足具体施工规范和工程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对空调进行运转和调试, 以便于在预试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安装技术问题, 寻找原因, 从而及时解决各种安装技术问题, 保证建筑空调安装的质量。

结语

建筑空调的安装以及施工质量是一项全面、细致的工作, 通过对空调安装施工技术的分析, 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所要加强改进的方面。为我国建筑事业中的施工工艺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的建筑空调安装在长期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相比, 我国在技术、质量、经营上还存在着显著的不足, 因此, 加大对建筑空调的安装技术研究, 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未来建筑发展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为建设现代化的安全高速便捷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我们要发挥监理在建筑空调安装施工控制中的督导作用, 监理进行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控制, 加强对空调安装建设施工的指导,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施工情况以及普遍的监管水平, 加强进行空调安装施工全过程的工艺的管理和控制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施工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深,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施工人员的技术贯穿于整个施工操作过程中, 这就要求技术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操作技术水平,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艺, 来保证全面施工的质量, 不仅涉及到人、财、物, 还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漏斗都会造成工程质量的影响。加强对建筑空调施工技术的探究, 保证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地安装, 从而达到节省时间和空间, 使用经久耐用、美观舒适的工程效果。相信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监理体制和建设技术的不断完善, 必将开拓我国监理行业的新局面, 为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观忠, 杨葆村.浅谈中央空调施工的一点体会[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9 (02) .

[2]苏刚.西安凯莱大酒店中央空调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洁净与空调技术, 2006 (01) .

[3]王铁龙.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09) .

建筑施工管理关键控制点总结 篇5

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多来,对工程有了一些基本的或深入的认识和心得,形成以下文字,希望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少走弯路。虽然很多东西是大家都知道的也很简单的东西,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亲身感悟所得,所以感觉不一样。

一、技术管理

1、施工组织总设计的编制

作为一个大型工程,一般图纸是在开工后陆续到的,所以,施工组织总设计主要是靠以往的同类施工经验、投标时的技术标结合设计院的初步设计、已到的部分图纸和现场勘察的施工条件来编制。

首先,内容要全面,对砼框架结构工程,主要包括:测量工程、土方工程、降水工程、基础施工、砼框架结构施工(包括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工程)、砌筑工程、装饰工程(包括抹灰、涂料、门窗安装、贴面砖、幕墙、卫生间防水)、电气工程、给排水管道安装、通风空调安装、……

对钢结构工程,主要包括:详图转换、钢结构加工(放样、下料、拼装、焊接、喷砂除锈、油漆)、钢结构安装、大型吊车方案、高强螺栓安装、现场油漆、墙面瓦及屋面瓦的安装、门窗安装、……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对质量和安全保证措施做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同时还应编写工程的质量计划。

2、图纸会审

施工前要进行图纸会审,由于现在的设计任务繁重,设计质量越来越差,所以这是必需的一步,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大的设计问题而耽误工期影响施工进度。图纸会审主要是看各专业图纸之间的关键部位是否相符,比如和设备安装相关的尺寸,电气与土建图的相关尺寸,以及是否存在更有利于施工方的改动。图纸会审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和设计沟通,是问题的要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发相关部门(主要是工程部门和预算部门)。

3、单位工程及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

单位工程施工方案编制时,主要图纸已经到位,现场条件已经明了,所以可以有针对性的编制施工方案。方案的编制应详细恰当适用。对于特殊的,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比如大体积砼的施工、降水工程、边坡支护等。

4、方案交底、技术交底

方案编制完成后,要根据方案主要内容组织进行方案交底,方案交底要全面,主要是针对方案中出现的难点、重点和新技术进行交底,交底人员主要是项目部的工程部门、施工队的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安全交底。

在每个分部工程进行之前要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的内容要相对详细,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及施工工艺、方法做充分的交底。技术交底要尽量深入施工班组一级,以免在传达过程中出现遗漏和疏忽。

方案交底和技术交底要以书面形式进行,交底人员签字确认后,文件一式三份,分别存技术部、资料员、项目部档案室,原件至少两份。

5、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主要在于一些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和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地方。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对现场已经出现的小问题要及时纠正,做到防微杜渐。对施工队伍出现的质量问题经指出后不改正的,要及时的通报、处罚,以防止扩大影响。

6、设计变更及设计联系单、洽商函

设计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要及时的发放到施工人员、预算人员手中。对施工中有部分可以和设计沟通向有利于施工方改变的地方,要及时和设计沟通,比如出现的难度较大的施工问题,可否稍做修改。当然是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和主要设计原则上做适当的修改。设计变更、设计联络单、洽商函等要求资料档案室及时发放给工程部、预算部等相关部门。

7、施工过程中图纸、技术资料文件的管理

根据合同要求留足竣工图,对资料室的竣工图应做好保管工作,各部门要借阅资料室存档的图纸时,尽量不要拿出图纸室,一定要拿出时,也应该说明图纸不能损坏、乱画。用于交工的图纸要及时(在单位工程完之前或者同时)的按要求叠好并在工程实物交接验收完后及时交业主验收,力争做到同步。

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技术资料文件和施工过程同步,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做好技术文件的整理和归档。一个单位工程完后,要及时做好单位工程的验收和资料交工工作,不允许出现在施工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整理施工资料的问题。在分部工程完后要及时进行分部工程的评定工作。

二、施工管理

1、熟悉图纸、施工方案

首先是对图纸和施工方案的熟悉,然后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理出施工的先后顺序。

2、施工准备、开工报告

施工人员、材料、机具等一些相关的条件均要求具备前期施工条件,然后向监理递交开工报告。同时现场可以做好测量放线、定位等工作。

3、施工过程监督(质量、安全、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从事施工管理的人员要求管理全面,不仅要求管施工进度,还要求从施工质量、安全方面管理。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除应该及时纠正外,对相关问题还应该及时和质量员、安全员沟通,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每项工作的进行必须要有监理的签字验收后才可以进行。

4、现场签证

施工现场签证是关系到结算的重要的一块,对施工合同中不包括的部分以及由于非施工方原因造成的误工、工期拖延均应该找监理和业主相关部门确认。签证要求做到不漏的同时,还要在文字上说明清楚签证原因、签证时间,不得有文字上的误解。

5、与业主、监理的沟通

严格按照规范来施工是好的,但有时为了施工进度及其它原因,可以在不太重要的地方(不影响结构安全)适当放松,但要提前和监理及业主做好沟通,以免反而延误工期。

6、施工文件的形成

施工过程中,施工资料(分项工程检查验收记录、机具、材料报验等)要同步,每项工作的进行必须要有监理的书面签字验收后才可以进行,这样才可以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对于个别的问题,也要及时补上施工资料。

三、交工管理

1、实物交工验收

在工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完工后,要及时进行实物的交工验收,并请设计、监理、业主签字确认。

2、图纸交工

在实物交工的同时或实物交接完成后,图纸应该交工完毕。如果前期准备工作做的好的话,此部分工作在后期就比较轻松。

3、施工文件交工

在工程近尾声时,资料员要全面整理施工文件,进行单位工程的评定。并将所有资料按照规范及业主档案处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成册。交业主档案部门。

四、工程成本控制

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是需要整个项目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要遵循领导推动原则,同时要求全员参与,对每个计划的目标进行分解,责任明确,并保证信息流通体系的畅通,各部门之间要分工合作。现场的情况要及时与预算部沟通。

1、对合同的熟悉

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应该对施工合同做充分的了解和熟悉,要清楚合同的分界线在哪,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份外的事,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还要对合同中哪些部分的单价是明显亏本的,要及时采取措施,看能否从

各方面挽回。此部门内容应由预算部门负责解释和组织学习。

2、施工前的预算与成本测算

施工前的预算和成本测算是预算部门前期的主要工作,对一个工程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做好这部分工作,在施工及对分包队伍的单价确定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成本测算所得的结果进行成本控制,应避免执行的不力。同时预算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测算和制定一些与工程有关的标准单价,用于施工过程中的签证管理和合同管理。

4、施工结算

五、项目部各部门间协调管理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解析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02-01

一、引言

新时期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管理相对复杂,涉及层面较多,涵盖了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和工程进度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项目全过程。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及时有效的项目管理最为关键,是确保建筑项目平稳连续运行的唯一途径。为了确保高层建筑项目的顺利运行,必须创造新的项目管理手段,引入新的管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高层建筑项目中。文中从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信息化技术、机械施工技术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新时期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管理实践中涵盖的创新之处。

二、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

1、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信息化技术

第一,新时期高层建筑项目涉及多方面利益如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工程监管单位、工程设计单位、上级管理机关等等单位利益,高层建筑管理涵盖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施工管理、机械材料管理和预算管理等多个管理层面,可见,新时期高层建筑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综合考虑有关单位的功能需求和利益,构建一个涵盖施工技术管理实践、知识管理、远程监控、情报管理、工程协调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的信息化平台,同时该系统能够应用于多个不同的实践主体,自动生存管理相关数据,最终实现工程相关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

第二,新时期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外在因素如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常常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资源的需求量,扩大工程建设成本,使得实际建设成本大于预期成本。高层建筑信息化系统应该将这些外在因素包含在内,设立施工参数设置功能,使得有关人员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状况自定义相关施工参数,使得成本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施工方案更好的指导工程实践。

第三,新时期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除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外,项目管理者最重视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信息化系统需要构建能够桥联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管理的系统模块,使得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特定阶段的实际成本,并对比分析实际成本与预计成本,从而得出更符合实际的工程控制方法和更好的估算下一阶段的工程成本。其次,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直接相关,因而信息化系统界面应具备简单、易操作等属性,降低数据输入量,给出各项数据输入操作提示,同时设置操作内容检验功能来降低操作错误率。

2、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机械施工技术

良好的新时期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机械管理需要构建科学完整的机械操作管理制度。机械管理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作业人员的挑选。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机械种类较多,而且机械结构非常复杂,一旦出现机械操作错误,不仅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延缓施工精度,甚至可能威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可见,机械作业人员必须严谨的机械作用培训,并通过作业资格证考试后才能够上岗。通常来说,一旦确定机械作业人员,需要进行人机定位,将机械维护和使用权归属到特定的作业人员,人机定位不仅能够保障机械的使用率和完整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人员的机械熟悉度。

针对机械外部环境,油品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应该严格标准的燃油和润滑油,禁止采用劣质的燃油和润滑油,一旦发现油品不合格,应该立即静止作业,停机更换燃油或乳化油;监督人员应该及时有效监督作业章程和注意事项的执行状况,及时更正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行为;即使检验机械安全装置,确保其灵敏、可靠、期权,禁止使用故障机械作业;及时严谨核查机械配件的储存量和质量,避免由于配件不足或质量过差导致机械停运;监督核查人员应该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针对机械内部因素,做好新机械购买记录,做好新机械进场准备工作,做好现有机械维修保养纪律,有助于机械安全检查工作;给予作业中接卸例行保养和阶段性维护,对保养和维护阶段发现的故障进行记录,同时根据机械自身状况和工程进度做出停机或者班后处理决定,记录作业表现优秀的机械名称和编号。

3、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新时期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被广泛应用,混凝土形成的裂缝成为了诸多高层建筑的共同质量问题。下列措施将有助于防止裂缝形成:改变混凝土成分配比,在干硬性混凝土中掺人塑化剂或者引气剂,降低水泥使用量;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进行冷处理,降低其浇筑温度;高温天气浇筑混凝土,需要减少浇筑厚度,确保浇筑厚度在500mm以下,有助于散热;膨胀剂的品种和掺人量的选择需要通过试验验证,最后挑选最佳配置;第二层混凝土浇筑尽量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根据建筑混凝土浇筑面积大小,将一些数量的温度测量装置安装在混凝土上中下部,定时测量和记录相关数据,一般来说,混凝土浇筑的第1-4天,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为2小时,第5-7天,测量时间间隔为4小时,第8-15天,测量时间间隔为一天,尽量将混凝土内外温差保持在25℃以下,一旦出现温差过大,需要借助专业的养护手段来缩小内外温差;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加强保温养护措施,现场通常采取措施为混凝土浇注后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麻袋装锯末,厚度80-100mm进行中层覆盖,最后覆盖1-2层100mm厚岩棉被;另外,夏季施工中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面的混凝土块进行撇水养护工作,避免因为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在成裂缝的产生。施工中,应尽量避免浇灌混凝土在大风大雨中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管理涉及管理事项多而复杂,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常常还遭受其他外部因素如政策处理、气候因素、施工难度、运输状况、地质条件、资金状况等等影响,可见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管理非常困难,不仅需要考虑诸多外界因素,同时还需要管理者踏实稳定的工作,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抱有侥幸心态,需要以工程进度和施工现场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施工战略,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和施工问题应对策略。高层建筑土建施工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

参考文献

[1[郭宏乐.张智茜.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Jl_Intelligence,201 1(05).

建筑暖通施工技术关键分析 篇7

关键词:建筑,暖通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1 建筑暖通工程常见的施工问题分析

目前, 建筑暖通工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 风管表面不平且漏风量过大。风管是暖通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暖通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很多通风系统采用的都是明装的方式, 一旦板材厚度不足或是下料时存在误差都有可能引起上述问题;其二, 空调水管渗透。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阀门及配件接口位置四口未拧紧或是麻丝没有垫到位;其三, 阀门安装错误。由于暖通工程中使用的阀门种类相对较多, 很容易出现安装错误的问题。如, 有时会将安装防火阀的位置装设了排烟阀, 还有时将阀门逆向安装。尤其是在一些人防工程当中, 手动阀经常被方向安装, 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作业人员没有搞清楚阀门的方向, 也有一些是由于疏忽大意所致;其四, 过滤器堵塞。虽然建筑房间内部的盘管有风量吹出, 但是由于风量过小无法将室内温度降低, 而进水管和出水管的阀门又全部都处于开启状态, 此时便可判断是空调水管堵塞;其五, 空调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排气阀和排污阀安装不当。为了解决建筑暖通工程上述的种种问题, 必须在施工过程中, 了解并掌握关键的技术要点, 并控制好施工质量。

2 建筑暖通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建筑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安装施工技术

2.1.1 建筑暖通工程的管路安装顺序如下:

先总管、再支立管、然后是连接空调设备。机房内管道安装的顺序则是先支架后管道。此外, 在对无缝钢管进行安装前, 应当进行防腐蚀和防锈蚀处理。

2.1.2 在对管道进行切割时, 应采取相应地措施防止杂物进入管道当中。当临时停止施工时, 应当对管道口进行封堵处理。

2.1.3 在进行管道与管道连接的过程中, 严禁强力对口连接, 特别是在与传动设备进行连接时, 对口位置必须准确到位。

2.1.4 应当尽可能避免官道上的对接焊口或是法兰接口与支架或是吊架重合。

应确保水平管路上的阀门手轮朝上, 若有特殊情况使手轮无法朝上安装时, 才能将其朝下安装。管道仪表的开孔和焊接应当在安装管道前进行。

2.1.5 焊缝表面的焊渣必须清理干净, 进行外观质量检查, 看是否有气孔、裂纹、夹杂等焊接缺陷。

如存在缺陷必须及时进行返修, 并做好返修记录。

2.1.6 管道穿越楼板与隔墙时应设置套管, 有防水要求时, 应设置钢

性防水套管, 应比管道口径大二挡, 并应保证在套管内保温层的厚度以利保温。管道焊缝与阀门仪表等附件的设置不得紧贴墙壁、楼板和支架上。

2.1.7 空调水系统总管应设置承重支架, 以增强管道安装时支架的

钢度与强度, 避免在管道系统运行时由于重力和热膨胀力产生的管道变形, 确保管道的安装质量符合验收标准。

2.1.8 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放气和排水装置:

当供回水管与其他管线、设备相碰避让, 产生向下变位敷设时, 其管道变位前的最高处也应加设放气装置, 以利放尽管道内空气, 避免产生气隔堵塞现象, 影响管道供热或供冷的运行效果。

2.2 设备的安装关键技术

在空调设备安装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平整地面和墙面, 钉好指甲, 铺好或预留管路, 以便正常施工。在安装时应检查配件是否齐备, 工具是否齐全, 材料是否符合设计手册和施工图。同时还应注意风口安装、保温施工、预留孔洞封堵检查、做好成品保护等常见问题。在暖通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影响因素较多, 我们应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并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2.3 风口安装施工技术关键

应将装饰施工图和暖通施工图做会审, 尤其对于天花造型复杂的大堂、多功能厅、会议室等, 饰面造型要和布置的消防喷头、灯具及风口相互协调。所以安装此类房间风口的风管时不宜先开孔, 结束设计和装饰图纸的会审并确定风口方位后再开。某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 为确保完美的饰面造型, 改小截面或根据装修图定位风口, 加大了阻力和回风口噪声, 增加了风管弯头, 减少了送风量, 影响系统的照常使用。为此, 调整风口时, 监理人员必须以确保空调功能为前提。再者, 往往由装饰施工单位对检修孔及风口进行开孔, 为防止开孔的位置、尺寸发生遗漏或错误, 暖通安装单位应给装修单位提供标有风口位置和尺寸的装饰图。

2.4 保温施工技术关键

暖通施工的关键也包括保温施工, 保温工艺质量欠佳, 则系统运行时会引起冷凝水滴漏, 既浪费能源, 又破坏系统正常运行。水系统施工是暖通保温的难点, 施工方在监理人员的要求下, 严格依照程序在安装顶棚龙骨前及管道试压合格后完成保温施工。垫木不配套或与管道的孔隙过大、垫木和保温材料粘接不密实及阀门保温层覆盖范围不达标等, 都是是施工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暖通管道施工完成后留有很多穿墙和楼板预留洞, 安装单位往往不会对其自行封堵, 一旦封堵达不到要求, 会引起漏风, 无法进行换气及排净废气或导致新风量不足。所以为防止遗漏, 监理人员应对有关单位进行监督, 及时封堵。

2.5 供暖及调试

供暖前期, 地暖外网系统为独立系统不得和其他系统并用。地暖系统注水时应注意注水的速度不能过快, 以免带进过多的空气造成系统排气不畅。注水时应松开分水器上的放风阀。使系统内的空气排出直至清水流出后冉将放风阀关闭。地暖系统在注水时应一个单元或单层楼注水, 检查进、回水阀是否开启, 以上须有施工人员在场, 直到全部注满, 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为止。

3 结论

总而言之, 建筑暖通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 由于其中涉及的环节较多, 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 都有可能影响工程整体质量。为此, 必须在具体施工中, 了解并掌握施工技术的关键要点, 并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地措施控制好施工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暖通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兆坚.提高暖通空调设计校审质量的途径分析[A].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第一届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6) .

[2]赵海洲.丁璐瑶.张骏.地暖管地面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0 (6) .

[3]鲁维波.结合工程实例论述暖通设计和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1 (21) .

[4]刘柱.安大伟.浅谈监理工程师与空调工程质量控制的关系[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10) .

建筑防水施工关键技术对策分析 篇8

1 防水施工技术在建筑防水工程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充分发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防水施工技术在建筑防水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整个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建筑和其组成结构受到侵蚀, 同样也需要防止建筑物的内部组成空间不受到危害, 施工建筑人员需要合理的使用防水施工技术使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施工效果。一旦渗水和渗漏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施工建筑人员就能够保证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2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自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就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 建筑施工的防水目的最终是要保证整个建筑防水工程不会出现渗漏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防水工程不但会对建筑物的使用期限造成影响, 同时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顺利进行产生影响。如果有过于严重的渗漏现象, 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也是会有严重影响的, 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进而带来不可预计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整个建筑工程中, 防漏渗水对整个工程造成的影响是及其重要的, 而防水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存在更加重大的责任, 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防水施工的科学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操作, 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建筑质量的安全稳定[2]。

1.3 有利于保护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施工表现是防水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 现如今大多数的建筑防水工程都是以手工作业的方式为主, 一旦有任何的粗陋都会造成渗漏现象, 大部分的工程案例中都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保证了防水工程建筑物的质量以及安全, 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加。

2 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工艺的研究

防水施工技术操作人员需要依据防水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 并且在建筑施工图纸上将防水材料的等级、厂商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的问题清楚标注。

2.1 建筑屋面防水

实践结果表示, 屋顶的种植能够做大程度的提升屋面防水性能的提升, 这主要的表现的是在种植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 有效的避免防水材料直接遭受热影响与冷影响, 而且排水效果也更好。现如今使用在建筑屋面防水上做多的工艺就是揽土式塑料夹层成型版结构。

2.2 建筑墙面防水

在住宅之中, 建筑设计师为了能够更好的表现建筑立面线条的变化性特点以及提升住户的视觉效果, 经常性的喜欢将建筑物的外墙挑窗突出, 取代传统的平面窗体, 可是因为这种凸出在外的建筑挑窗因为是悬挂在建筑物以外的, 受到风雨的侵袭会更加严重和直接, 所以挑窗到的防水工艺是墙面防水的关键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悬挑结构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组织结构容易开裂, 窗洞的密封程度不高以及材料的使用不合规范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因此挑窗的防水在建筑时就需要改进技术措施, 主要是混凝土浇筑窗台板时, 使用密实的混凝土做浇筑工作。

2.3 建筑地下室防水

地下室防水施工中混凝土工程以及后浇带工程属于地下室防水工程的主要工作, 比如是没有良好的控制施工质量, 渗水以及漏水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

2.3.1 混凝土浇筑技术

墙体浇筑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 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 从而良好的消除两层之间的缝隙。梁板混凝土的浇筑要有连续性, 每一段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都要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养护对防止混凝土裂缝产生有必要性作用, 尤其是在夏季施工更是这样。混凝土养护在潮湿环境中效果更好, 能够有利于降温散热, 减少温差[3]。

2.3.2 后浇带施工技术

后浇带附近的混凝土建筑施工、底板后浇带的土方、垫层、钢筋以及钢板的固定防水等都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内容进行。后浇带的施工, 在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之前, 要先将钢筋表面的的水泥泥浆层清除, 混凝土表面凿毛, 钢板网是无法拆除的, 清理混凝土表面以及后浇带底部的杂物, 并且使用压力水将其冲洗干净。

3 建筑工程质量的防水工程的后期维护

屋面防水层一般会受到天气影响而使得使用寿命缩短, 整个的房屋屋面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养护办法, 以养护工作为主, 维修工作为辅, 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 而且还能够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3.1 清扫工作的定期开展

对于一些活动次数少的屋面养护保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 一般是清扫落叶、枯枝以及青苔等等。假如遭遇到暴雨与积雪等恶劣天气, 需要及时将其清扫干净。而对于活动次数较多的屋面, 工作人员更是需要时常清扫, 并且对下水道进行疏通。一些重要的排水设施以及防水的关键性部位则需要使用有效的方式强化保护力度。

3.2 检查工作的定期开展

完善的维修制度是需要建立的, 施工单位需要定期的组织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调查屋面的各种设施以及工作情况, 并且依据施工规定展开全方面的检查操作, 而且检查的的记录需要详细。除此之外, 维修人员需要依据屋面的实际情形制定合格的维修方案, 对于不同的屋面情形, 展开不同的检查维修, 从而保证整个屋面的协调有序, 使屋面的使用寿命延长, 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建筑防水工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建设项目, 不但是材料、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维护方面更加需要强化、完善, 好需要相关工作部门对建筑防水市场进行正确引导, 有利于其正确健康发展, 鼓励将防水材料向功能化、环保化方面发展。重点开发以及广泛使用各项高性能、长寿命的防水材料, 将传统的低档次、技术差、产量低的防水建筑材料淘汰, 为国家以及人民的经济以及能源利用提供帮助,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强化我国防水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雪锋.杜线茹.浅谈方式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03 (15) .

[2]宫耀波, 刘苗.浅析建筑屋面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J].工程质量, 2011, 12 (14) .

建筑防水防渗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防水防渗,关键技术,研究

1 建筑施工中造成渗漏的主要因素

1.1 设计工作

项目建筑工程施工前, 对建筑进行设计,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设计工作时, 对整个建筑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要对建筑整体设计的关键要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并仔细分析相应的数据参数, 这样使设计工作更加科学严谨, 从而防止建筑施工中发生渗漏的现象。

1.2 材料使用

建筑施工中,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高利益, 降低成本的支出, 施工材料采购时没有严格把好质量关, 很多劣质施工材料被使用到施工中, 从而使得建筑施工出现较大的渗漏情况。由材料质量而引起的施工缺陷是无法在后期进行弥补的, 并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建筑施工的预期效果。除此之外, 如果建筑施工中质量控制缺乏到位, 或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如期竣工, 交接时对已经发现或者存在的问题不进行处理, 同时也不会对建筑做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存在较多的渗漏隐患。

1.3 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技术也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时, 由于工序非常繁琐, 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的防止渗漏问题的出现, 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水平必须达到标准高度。但是目前国内的建筑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农民工, 大多数人都没有进行系统的施工技术培训, 缺乏较强的施工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 甚至某些施工人员只是按照以往的操作经验来进行施工, 从而导致施工的细节之处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最终使得建筑存在渗漏隐患。建筑工程防水施工图如图1所示:

2 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漏施工关键技术

文章以某建筑工程为例, 该项建筑工程为一栋二十层的高层住宅建筑大楼, 建筑总面积为73546.6平方米, 建筑大楼的总高度为78.6米, 。文章汲取前人经验, 结合该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的具体情况, 针对上述渗漏问题。特提出以下防水防漏施工的关键技术:

2.1 屋面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中, 屋面施工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时也是最容易存在渗漏隐患的部分, 因此必须重视屋面施工的防水防漏技术。屋面进行施工时, 屋面预留出合适的空间用来安装保护面板, 这样就能够提高屋面板的质量。同时还需要对屋面施工的工艺流程加以规范, 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屋面进行浇筑振捣时的安全性。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漏施工完成以后, 立即对混凝土进行保养和维护, 从而防止钢筋与面板之间由于挤压而产生变形。平层施工中设置出合适的分隔缝, 确保施工现场的卫生和清洁, 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保温层由于水量过大而开裂。对分仓缝进行确定, 使用保温效果佳、吸水量较少的建筑材料, 使得其内部有较为流畅的空气, 从而提高屋面的防水作用和保温作用。

2.2 外墙施工技术

外墙施工中, 按照施工方案进行严格施工。为了有效避免建筑外墙发生渗漏现象, 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在整个建筑中, 外墙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结构, 为了避免渗漏,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选购外墙施工材料。一般情况下, 外墙施工使用的建筑材料为空心砖, 因为空心砖的重量相对较轻, 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墙体由于负荷较大而发生渗漏;②浇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必须是水化热较低的, 这样才能防止混凝土受到外界温湿度影响而出现裂缝。如果混凝土出现了裂缝, 立即加以补救, 防止其引起更大的安全问题;③外墙施工时, 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中作业。而当外墙施工的所有工序结束以后, 墙内部所有的支撑架都需立即拆除, 并且按照施工的标准进行堵洞作业, 这样才能极大的增强外墙的性能。

2.3 门窗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门窗施工中, 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造成门窗施工出现渗漏的主要原因为施工材料的质量较差, 门窗施工技术的水平不高等, 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门窗施工时, 除了注重其美观性之外, 还需要严格把控整个施工过程, 防止施工不到位而引起门窗渗漏。同时为了确保门窗施工的防水防漏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不要挤压或者损坏门窗。在装门窗时, 注意提高其密封性, 如有必要还需进行充填处理, 从而避免出现裂缝, 最终确保其防水防漏性能。

2.4 厨卫施工技术

整个建筑中, 厨房与卫生间是接触水最多的位置, 因此出现渗漏的情况最多。为防止厨卫发生渗漏, 在施工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挑选施工的管制材料, 保证其质量达到施工的标准要求;②对厨卫空间内的墙面和地面做好防水防漏处理, 可以使用防水材料如聚氨酯, 它能起到非常好的防水效果;③做好管道与管道之间的密封工作以及防地漏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厨卫达到良好的防水防漏效果;④在厨卫防水防渗工程结束以后, 需要蓄水, 以测试厨卫的防水防渗效果, 一旦出现渗漏情况, 找出渗漏的源头, 并根据具体渗漏的情况及时进行补救;⑤在施工的过程中, 可以在粉刷物中添加一些防水粉, 从而确保厨卫墙体具有较强的防水性。

2.5 地下室施工技术

在地下室中, 裂缝是导致其发生渗漏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 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出现裂缝。为了能够提高地下室的防渗漏能力, 必须使用具有较高防水性能的涂料。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裂缝, 还需要对施工过程加强管理, 一旦出现裂缝, 就必须立即进行补救, 防止裂缝持续扩散而造成更大的问题。

3 结束语

防水防渗技术对建筑工程十分重要, 加强防水防渗技术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施工时,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技术, 达到防水防渗的目的, 并及时归纳总结经验, 不断提升防水防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明.建筑防水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 2016, (10) :122-123.

关键建筑技术 篇10

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球的极大重视, 建筑领域在建造、使用及拆除过程中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重大污染。据调查,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50%由建筑施工及运行产生, 建筑消耗能耗已占世界终端能耗的30%左右。近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m2, 如此的建设速度在世界罕见;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41%, 而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可至57%。

为了减少建筑业对地球的资源压力及环境迫害, 节能建筑发展势在必行, 这样才可使能源高效利用, 生活健康舒适, 建筑和谐自然共存;特别的,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能作为其中条例最多的一个环节, 实为重视;以下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及运行管理两大环节阐述绿色建筑相关节能关键技术。

1 概述

建筑全寿命周期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其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 并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 参与主体多, 并相互联系及制约, 建筑节能是相关各个环节节能的总和, 需要参与方统筹安排, 协调互动, 才能实现各阶段目标, 且实现建筑节能总体目标。

从建筑设计及运行管理两大环节分析建筑节能关键技术, 基于其是新建筑的起点, 本着“被动优先, 主动为辅”的观点, 因地制宜, 规划设计, 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提升建筑用能系统效率,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保证人类生活品质基础, 降低建筑能耗, 合理配置能源。

关于LEED认证建筑及美国“能源之星”标识的建筑能耗分析显示, 在大量建筑中, 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导致建筑节能手段未能体现, 所以建筑节能不仅依靠技术层面, 而且更应重视后续运行管理。近年来, 在我国, 对北京、上海、武汉等十个大中城市8 000多栋建筑进行的持续跟踪调查显示, 良好的运行管理措施都取得了可观的节能效果。

设计是建筑节能的基础, 把握因地制宜的灵魂, 走适合当地的低碳之路;而科学的运行管理是建筑节能的落实手段, 可实现节能效果。

设计环节的节能关键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穷人和富人, 各有各的幸福, 但穷人不能拿富人的办法来打造自己的幸福。所以, 选择适合的技术达到最大化节能效果并降低节能费效比是设计环节的出发点。

2 积极的被动技术

被动技术指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降低建筑能耗,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合理布置建筑朝向、优化遮阳、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倡自然通风等降低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能耗。

被动式建筑中建筑师为建筑设计了密封的外壳, 建筑几乎无法得到及散失任何热量, 也无冷风渗透量。其采用超厚的保温材料和复杂的门窗, 通过住宅本身构造做法实现高效保温隔热性能, 利用人体及家电设备散热和太阳能为建筑提供热源, 几乎不使用主动能源, 即便需提供其他能源, 尽可能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建筑舒适度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低能耗乃至零能耗。德国被动房技术指标见表1。

仅以加厚保温材料的做法在达到一定的限度后, 其节能费效比呈指数式上升, 根据国外资料研究, 随着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 建筑节能费效比急速增加, 其间一个骤减点即为一定的保温厚度后供暖能耗急速降低的效果, 则在建筑设计过程, 需要我们细化设计要点, 选取合理的参数, 取得最佳节能费效比。

围护结构保温和气密性是建筑物减少能耗, 提高舒适性的基础。65%节能设计标准执行后, 围护结构节能任务分解为40%~45%, 即总节能量的60%~70%, 可知采取良好节能效果的围护结构是建筑被动式节能的关键技术。

1) 积极采用新型保温材料。

以工业废渣粉煤灰为原料制备Si O2气凝胶或Si O2—Al2O3复合气凝胶, 将其作为添加材料, 制成新型复合保温材料, 可有效改善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 并提高材料防火性能。

2) 高性能外窗的研究与利用。

高性能外窗是建筑节能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考虑型材、玻璃、密封性能、窗型设计等影响窗户传热系数和密封性能的主要因素, 选择新型型材、Low-E玻璃、新型密封材料等。

3) 非承重自保温体系研究与利用。

非承重砌块自保温体系是由非承重自保温砌块和免拆复合保温模板构成的一体化新型复合体系。研究保温砌块材料、孔型, 降低并达到建筑外墙传热系数限值, 使用免拆复合保温模板对热桥部位进行处理, 达到系统节能和防火。

3 高效的主动技术

被动技术看似被动, 其实最大限度的利用自身设计、构造和建筑材料, 来主动实现建筑自我形式节能;而传统意义的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优化的设备系统, 选用高效的设备实现建筑节能。

本文认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前者实现建筑科学合理节约能耗, 而后者可使建筑物能耗降得更低, 从表2可看出, 主动式技术的采暖空调及照明是目前建筑能耗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此, 从“开源节流”的设计角度出发, 降低其能耗是建筑主动式节能的关键技术。

%

1)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力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 实施项目示范、城市示范及农村地区县级示范, 完善支持政策, 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 并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2) 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及设备。

建筑用能中, 各种设备消耗的能源最多, 占比最大。因此, 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及节能措施选取国家要求的高效节能产品。

如室内空调器采用高效电机和压缩机设备;电脑方面采用液晶显示和自动节电休眠;光源采用高效节能灯具;机电动力设备采用如变频高效设备, 高能效等级电力变压器等。

3) 推行绿色照明工程。

建筑照明设计, 合理设计与选择照明灯具, 克服照度不适、浪费严重, 达到绿色照明目标, 通过分区集控, 实现照明灯具分区开关控制;场景设置, 设置常见场景照明控制面板;个人调节, 可达到节能的目的, 更可体现人文关怀。

4) 优化用能系统。建筑用能涉及到冷热源、输送效率、用能末端, 作为系统整体进行研究, 通过技术集成, 提高用能系统能效 (见表3) 。

运行环节的节能关键技术:在可行性技术支持下, 对建筑设备实施系统化的运行技术措施, 将绿色设计和绿色运行结合, 实现理想的节能效果。

1) 系统化的运行技术。

建筑设备系统运行相互影响、制约, 但又相互独立, 从用能设备环节逐步分析, 在不同时段、区域、参数优先级策略下, 运行管理系统自调整控制方式, 以期达到最佳节能及舒适度效果。

系统化的运行技术立足建筑运行设备的控制系统集成信息, 具有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等特点, 实现各相关系统之间的软件联动控制, 确保建筑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 并可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2) 混合照明智能控制技术。

混合照明方式, 以自然光为主, 自然光不足时, 辅助以人工光源。将自然光技术与光导管技术相结合, 既可扩大自然光利用范围, 又可节约一次能源。

混合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由于局部自然光影响, 其照度分布为自然光及人工光源照度耦合矢量场, 如图1所示, 且自然光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 则人工照明拟采用调光控制, 目前调光控制可分为分阶调光控制和连续调光控制 (见图2, 图3) 。

两种调光方式的比较:分阶调光成本较低、容易实现;连续调光可与光导采光系统无缝结合, 更具节能潜力, 且可防止工作面照度跳变, 达到预设定照明效果。

3) 中央空调智能控制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涉及冷热源产生环节、输配网环节及末端环节, 各个环节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制约, 则其控制系统应观全局而非单个测量参数调控技术的堆砌。

基于参数控制模型优化的系统突破传统的定流量控制模式, 实现空调冷媒流量跟随负荷变化而变流量运行;改变目前用能系统的离散控制, 从宏观上把握及分析建筑设备运行状况, 根据负荷实时在线修正及调整设备运行状态, 特别是对动力设备加减及群控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特别的, 实际运行工况参数与控制模型参数可相互校正, 即可自调整系统控制因子, 使之更符合实际运行状况。

4 结语

目前, 围护结构的主要节能关键技术正不断地应用到工程中, 并取得一定的节能效果, 但建筑运行管理环节, 还有待加强, 确切实现绿色设计和绿色运行结合, 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

摘要:从建筑设计及运行管理两大环节入手, 结合被动优先、主动为辅的原则, 分析了绿色建筑节能关键技术, 指出建筑节能设计可使建筑能耗合理, 运行管理可使建筑能耗节约, 两者相辅相成, 可达到节能效果。

解析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

前言

高层建筑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成为当今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比起普通建筑,高层建筑的施工流程愈加复杂,难度也大大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材料、新设计和新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动着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尽管如此,新技术的应用仍有很多不足,给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带来了不少困难,所以,系统梳理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才能及时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未来指明方向。

一、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常见问题

土建施工包括土的运作和土上建筑,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跨越很长时间,工程量巨大,施工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加上高层建筑结构愈加复杂化和智能化,所以管理起来特别繁杂,土建施工的难度和危险性明显增加。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有着如下的问题:(1)施工工艺不合理。高层建筑工期紧张,一些建筑企业没有根据建筑设计图和现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反而漠视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随意改变工艺流程,减少必要工序,给后续施工埋下众多质量和安全隐患。(2)建筑材料不合格。我国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大小企业林立,为了降低成本,建筑企业往往偷工减料,使用非标或低标工程材料,给建筑物埋下众多隐患,降低了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3)结构设计不合理。高层建筑结构复杂,设计要求很高,一些企业没有对建筑内部受力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就直接使用以往的设计图纸,或者干脆套用其他建筑物的设计,导致整体结构设计偏离实际要求,结构支撑的稳定性不足,给建筑物留下重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二、解析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容易出现塑性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等,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包括如下方面:(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包括全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斜面分层浇筑等,要求浇筑完一层之后,再继续下一层浇筑。(2)对水泥材料加强控制。需要优选凝结时间稍长、水化热低的水泥,还需要注意其成分以及细度,以防析出大量水分,应首选泌水性的品种,并加入适量减水剂,从而有效减少用水量。(3)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技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上双层麻袋,然后浇水湿润;等到混凝土初凝之后,就可于四周砌挡水,蓄水约6cm,时间为20d;养护中及时测温,针对温度变化状况随时调整养护策略,以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

2.深基坑支护技术

深基坑支护有多种形式,例如排桩支护、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支护、水泥土墙支护、止水帷幕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等,深基坑支护技术流程包括施工准备、支护桩施工、锚杆施工、开挖土方等。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做好应急预案:首先,随时监测地质状况,只要出现异常情况,就必须马上停止施工,而且采取相应对策解决;其次,水是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致因,所以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排水治水工作,确保排水畅通,同时加强现场土质监测,以防降水对土体造成不利影响。

3.基坑降水技术

基坑降水技术涵盖降水法、截水法、帷幕—排水等,其中降水法也被称为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法,动工之前在深基坑的底部埋设特定的井点管,让地下水流入井眼内,然后用潜水泵等抽水设备不间断抽取地下水,让地下水下降到设计深度;截水法涵盖钢板桩、稀浆槽、夹心墙、冷冻法、地下连续槽等方法,对地下设施和周围建筑物影响不大,适用于设施密集的深基坑降水;帷幕—排水法对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影响很小,既可以充当支护体系,也可防止周围地下水渗入基坑内,而且减小内部降水对附近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不过帷幕—排水法对技术要求很多。

4.型钢混凝土技术

型钢混凝土施工具体过程如下:(1)型钢柱吊装。实际吊装要分段进行,分段点要高出所在楼层1.3m,并且分段点标高要全部统一。吊装中充分考虑塔吊的起重量以及运输能力,每次吊装完必须用缆风绳拉住型钢柱。(2)型钢梁吊装。吊装方法是从里向外、对称吊装,起吊前先用两根钢丝绳绑住钢梁两端,吊装过程中吊索角度≮45°,吊完后对照设计图纸校正位置和方向,确保正确无误。(3)高强螺栓安装。安装前调整构件中心位置,同时复验扭矩系数,同批次至少复验5套。安装螺栓过程中应自由穿入螺栓孔,或用铰刀进行修整,不可以强行穿入。修孔前应将周围螺栓全部拧紧,然后再进行铰孔,最后用小锤敲击,以防漏拧。

三、改善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的建议

总体来看,我国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依然面临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此,建筑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構建我国自己的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体系,然后在建筑行业推广开来,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实际问题,实现土建施工关键技术的突破。针对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技术难点,可以尽可能参考成功案例,再基于工程实际慎重处理。当前,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化、智能化、科学化,设计难度也相应增加,对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深入现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图纸,为有效利用土建施工技术打下基础。在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各工序要配合紧密,衔接顺畅,以切实发挥各项技术的关键作用,以技术推动施工管理,确保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牛磊.高层建筑中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剖析[J].建设科技,2015(10):148-149.

[2]赵雷波,冯纬.土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01):160.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解析 篇12

超高层建筑是指超出100m高度范围的民用建筑, 引起层数较多、人员众多, 因而在火灾的防范和扑救方面, 难度系数较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加强对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的充分掌控及合理运用, 并按照国家相关设计标准, 不断优化高层建筑电气设计, 以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 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1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重要性

我国在1976年在广州建成了国内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广州白云宾馆[1]。该建筑高度为112m, 共33层, 是当时国内第一高楼。近几年, 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和相关技术、材料的不断优化, 我国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如图1) 。且其功能较为综合, 包括酒店、金融等多种业态。

电气设备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较多, 设计难度较大, 随着建筑数量的增多和高度的不断增长, 建筑设计中的电气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因而, 为了保证建筑质量, 提升建筑安全性、可靠性, 必须要加强对电气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 以保障超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

2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解析

2.1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负荷分级技术

超高层建筑在使用过程中, 具有人员数量较多、火灾防范难度大、疏散困难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 应针对用户需求和用电负荷的不同,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对用电负荷进行合理分级 (如表1) 。

在这一过程中, 设计人员需要注重注意两点: (1) 将消防负荷按照特一级负荷要求供电; (2) 航空障碍灯电源也需要按照消防负荷供电要求进行供电。

2.2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配电站及避难层设计技术

超高层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筑高度高[2]。这也使设计人员必须在电气设计中对供电半径进行充分考虑。一般情况下, 低压出线柜到末端配电箱线路最适宜的供电半径应在120m之内, 低压供电线路的总长度应根据超高层建筑总电压将5%以内的要求进行确定。同时, 应在变配电站的设计中采用分区设置的形式, 根据不同用电负荷的分布情况, 将建筑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在各个功能区中分别设置变配电站。例如超高区负荷中心、地下区负荷中心、低中区负荷中心、中高区负荷中心等。另外, 高压的配电室通常都会设置在超高层建筑的底层, 也可以设置独立变电站[3]。为节省资源, 可以设置紧凑型组合式变电站, 并尽可能的缩短变压器与10k V高压开关柜以及0.4k V低压开关柜之间的距离。分配电站的设置应按照超高层建筑负荷情况分析, 一般设置在避难层、冷冻机房周边以及顶层。

在避难层设计上, 超高层建筑第一个避难层楼面应与救援场地地面高度不超出50m, 且每一个避难层与前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都不应超出50m。同时, 所有避难层的交直流电源都应单独供给, 且在末端互投, 电缆竖井则需要采取错位设置的方法进行设计。

2.3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应急电源设计技术

超高层建筑供电电源设计应严格遵循《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采用双重电源供电方式, 至少使用两个电源, 并切断或是减弱两个电源之间的联系, 以保证在一个电源断电后, 剩下的电源依旧能够正常供电。例如直接从两个不同的电网中选择电源, 或是将同一电网的两个电源设置成电气距离较远的状态。

同时, 由于应急电源设计中存在超高层建筑用电负荷量大, 一旦断电要求持续供电的时间长等问题, 因而要求设计人员应避免使用天然气、煤油等作为发电机的发发电能源, 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应急照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消防用电的应急电源, 也应选用同样的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接地方式应与市电系统相同, 且综合考虑其油管的总容量的问题, 以保证配置的科学合理。保证在城市电网瘫痪时, 超高层建筑依然能够实现基本运营。另外, 还需设施应急电源装置EPS、不间断电源装置UPS等作为第四电源, 以满足用电需求。

2.4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应急照明系统设计技术

在避难层, 疏散照明的地面平均水平照度值应在3lx以上。而在避难走道的地面平均水平照度值应在5lx以上, 垂直疏散区域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设计。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超高层应急照明设计, 其避难区、疏散走道及楼梯间的标准应在10lx以上, 其他区域也应在5lx以上。对于一些100m以上高度的民用建筑, 疏散照明备用电源可保持连续供电的时间至少为1.5h。

其中, 应重点注意大型商业的应急照明系统设计中, 备用照明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营业厅也是按照同样标准设置。若是设有停机坪, 的需要在其四周都设置应急照明。

2.5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防灾技术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中, 除了溜冰场、游泳池外,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每一功能分区都需要设置这一自动报警系统。同时, 每一个避难层都需要设置火灾应急广播, 且每一个广播都是独立设置, 保证其既能够接收到有线信号, 也能够接收到无线信号, 以保证在火灾发生时, 避难层内人员可以及时接收到消防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在每一个避难层, 也需要安装呼救通信, 同样保证其能够发出有线与无线两种信号, 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 避难层内人员能够与消防控制中心进行良好沟通。消防控制主中心应设置在超高层建筑的第一层或是地下一层, 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对建筑各个部分进行实时监控, 以提升火灾防范的安全性。除了常规自动报警系统外, 还需要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烟雾探测系统等, 并在楼梯间出入口处设置应急照明系统和明显指示标志, 以帮助人员疏散、逃生。

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广泛运用, 在火灾预警防范系统的设计中, 也应设置相应的智能系统。例如应急照明智能疏散逃生系统。由于超高层建筑中人员众多, 因而为了达到安全、快速逃生的目的, 在日后的防灾系统中, 也应积极引入智能化动态疏散理念, 保证能够获取即时火灾现场实际情况, 并对疏散路径进行及时调整, 以便更好的解决安全快速疏散问题。

2.6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智能系统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十分复杂, 功能要求非常完备[3]。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系统、无线信号增强系统、多媒体数字会议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消防联动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其应用十分复杂, 因而在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其合理配置。并在日后的开发和应用中, 遵循节能、绿色环保的而原则, 运用自动监控系统对机电设备进行监控, 。采用电气环保技术, 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 保证绿色环保, 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

2.7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电压设计技术

功能用途不同, 所需的电压也不同, 因而, 在电气设计中电压的选择, 应根据超高层建筑功能的不同进行科学分析, 合理明确变压器总装机容量。通常来说, 在超高层建筑的总用电负荷中, 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会占据较大的比例, 单位符合功率通常在100~130VA/m2。超高层建筑规模较大, 用电量也相对较大, 而单路电压线路供电能力难以满足其需求, 因而需要使用多个供电电源。在实际设计中, 设计人员还需通过与建筑所处区域的供电局进行沟通, 了解能够为建筑项目提供的电源电源电压等级, 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科学选用电压。

3 结论

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与一般的建筑区别较大, 且设计更为复杂。需要设计人员充分意识到电气设计的重要性, 在实际设计中, 严格遵循安全性以及节能环保原则, 根据超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以保证建筑使用性能得到良好发挥, 保障建筑安全性、可靠性。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筑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 我国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其质量也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超高层建筑设计对建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而电气设计是整体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因而, 需要设计人员加强重视, 对其关键技术充分掌控。本文就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孔嵩.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解析[J].建筑电气, 2015, 5 (5) :39~44.

[2]李锐.超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关键技术分析[J].山西建筑, 2015, 11 (33) :147~149.

上一篇:课前演讲下一篇:俄语基础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