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事件技术

2024-08-22

关键事件技术(精选8篇)

关键事件技术 篇1

近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明原因疾病屡有发生,诱发原因复杂多样,已成了全球性的公害。预防控制疾病的暴发流行,快速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早期诊断病因病原是疾控部门重点研究内容和技术突破方向。国内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多采用电子技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技术处理广泛应用;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感官检测法、生物试验法、理化分析法、免疫学方法等。感官检测法和生物试验法是提供旁证性信息的方法,理化分析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免疫学方法是正在发展中的一种新型技术,动物毒性试验是对前两种检测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其中,便携式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毒物检测仪等多种设备较为常用,现场可检常规项目200余种,且方法普及,应用广泛。国内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技术比国外起步晚,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快速检测工作开展较好,检测手段以仪器、试剂盒法为主,主要采用的快速检测仪有水质快速检测仪、食品毒物快速检测仪等,仪器使用较少,大多数地区多没有开展仪器方法。应用比较普及的技术是快速检测试剂盒法,这些试剂盒的技术原理以免疫学为主,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应用。

1 关键技术简介

笔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筛选、优化、集合国内外先进、使用广泛的便携式一机多用配套精密仪器,毒物快速检测试剂盒等,研发了小白鼠急性毒性检测箱,并与现场快速检测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可移动的多功能毒物快速检测实验室。2011-2012年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处置中最关键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两个内容自行研发了“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达到电子技术替代“纸加笔”方法,有效提高了流调的质量和效率;并先后从国家疾控中心学习引进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主要是仪器法、试剂盒法)。笔者建立了这些技术方法,自行研制了大肠菌群快速检测试剂盒,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箱,添置了多台便携式精密仪器,改造组装了一台现场毒物快速检测车,形成移动实验室。把这些技术有机组装整合,仪器法与快速检测试剂盒相结合;体外实验技术与动物体内毒性试验技术相结合,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科学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关键技术应用

2.1 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

自行研发了“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达到电子技术替代“纸加笔”方法,有效提高了流调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方法和原始的手工流行病学调查与信息收集手段往往是制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的瓶颈。传统的调查方式主要依靠调查人员去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记录本记录。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易出现人为记录错误、不能采集图像信息等问题,同时在调查现场调查人员也无法快速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开发全新的调查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录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并为现场人员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2011-2012年笔者将研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先后多次应用到哈尔滨市发生的不明原因事件、食物中毒、水污染和传染病等多种突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收到了较好的实用效果,填补了省内一项技术空白。

2.2 现场毒物快速检测基本流程

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有感官检测法、生物试验法、理化分析法和免疫学方法。最常用的三大技术为:动物毒性试验,理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后二者主要为仪器法和快速试剂盒法。各类方法在现场处置中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在中毒控制中的作用也不同。笔者根据全国疾控机构特别是地市县级疾控中心现场开展毒物快速检测时,在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将现行的所有检测技术方法归类分析,强调检验三大技术和查因三要素,绘制现场毒物快速检测基本流程图(见图1)。

众所周知,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然而,单一的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局限性,易出现假阳性、漏诊、误诊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如:快速检测仪器有拉曼光谱仪、毒物检测仪、便携式气象色谱仪、急性毒性试验仪等,这些仪器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时间短,结果准确,可检测项目上千种,常见毒物230种,强毒物质20余种。

组装移动实验室(检测车),满足了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所具备的基本实验室条件如电源、水源和生物安全等基本防护条件,关口前移,解决了远程快速检测基本问题,缩短了时间,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

研发的“便携式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箱”,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建立了生物学快速检测香烟毒性技术方法。

将化学法、微生物、动物实验有机结合,优化、组合完善了一整套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克服了单一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假阳性、误诊、漏诊等不足,有效提高了突发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能力。2011-2012年,在多起不明原因、投毒、食物中毒等事件的有毒有害物质排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查处有害毒物,挽救了近百人的生命,控制了事件的发展和蔓延。特别是宾县一农家多人中毒发病案件中采用快速检测肉毒菌毒素技术和动物毒性试验技术,2 h之内在病人家剩余食用的大酱中检出肉毒菌毒素,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

3 讨论

2011年至2012年笔者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处置中最关键的“流行病学调查”环节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研究探讨改进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从而达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现电子现代化水平。传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方法和原始的手工流行病学调查与信息收集手段往往是制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的瓶颈。传统的调查方式主要依靠调查人员去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记录本记录,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易出现人为记录错误、不能采集图像信息等问题,同时在调查现场调查人员也无法快速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笔者自行研发了“流行病学调查电子信息采集器”,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一体化,采用电子技术替代“纸加笔”方法,弥补了现存方法的一些不足,有效提高了现场流行病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填补了该领域一项空白。

自2011年,笔者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技术合作研制了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箱、便携式恒温培养箱等仪器设备,并先后从国家疾控中心学习引进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主要是仪器法、试剂盒法。笔者建立了这些技术方法,添置了多台便携式精密仪器,改造组装了一台现场毒物快速检测车,形成移动实验室。车载检测仪器 22台,各类快速检测试剂85种,检测技术包括三大类: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动物实验检测技术,检测范围:对现场可疑气体、水、土质、食品、病人排泄物等样品,现场可检测有毒有害物质230余种,常见毒物85种,强毒物质20种。各项检测项目平均时限1~2 h,最快检测项目3~5 min,有些项目处于国内外领先,许多产品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认可和通用,有效提高了突发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能力。

笔者与相关单位合作研发的产品及新建立的技术方法,经过权威部门的认可,采用质量控制,比对试验手段证明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将化学法、微生物、动物实验有机结合,优化、组合完善了一整套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克服了单一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假阳性、误报、漏报等,提出了“现场毒物快速检测技术基本条件和要素;集合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毒物快速检测技术方法”,特别提出了动物毒性试验独特作用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动物毒性试验三大技术协同作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查因、溯源及因果关系起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解立斌,黄建,霍军生.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3):192-196.

(2)许美艳,于红霞,迟玉聚.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4.

(3)李红光,李永波,王宗芳.公共卫生现场快速检测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4):326-329.

(4)段玉玲,王世平,杨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3):284-285.

(5)张瑜,孙承业,吴宜群,等.毒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19(2):106-108.

(6)方邢有,高志贤.食物中污染物快速检测方法的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2):254-256.

(7)申子瑜,李金明.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许龙岩,周宏斌,高东微,等.MPCR检测食品中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5,34(1):115-118.

关键事件技术 篇2

中心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两步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第一要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重大原则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着力点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完善分配制度

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新型能源体系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战略威慑力量体系

我们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

必由之路

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战略性工作

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2035年中国将实现什么目标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纲要草案》在开篇即指出,该纲要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2050年我国要实现什么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党的_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具体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键事件技术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运输量的增加,民用机场内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民航旅客群体性事件主要特指在机场民用航空运输环境中,因航空公司、机场自身原因或天气等自然原因造成航班延误后引发的10名以上旅客聚众滋事,扰乱机场营运秩序的行为。目前我国国内每年约有1000万人次以上的旅客遭遇航班延误,因航班延误造成旅客与航空公司冲突的事件呈激增趋势。仅以深圳机场为例,2002年全年航空旅客群体性事件33起,2005年发生41起,2007年猛增到94起,其影响不可小觑。大中型机场一旦发生大面积航班不正常,就很有可能产生局部性对抗,影响着机场内部秩序与公众安全。若能对机场内部进行有效监控,对有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人群进行及早预警,机场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缓解旅客情绪,阻止人群继续扩大并且疏导非正常聚集人群,保证机场安全有序运行,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1]。

我国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已有很多,如宋绍锋、黄鹰[2]将机场监控系统与报警集成、智能化集成,以及与应用系统集成,提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效率。王晓玲、王猛[3]利用Winsock控件解决基于Web的实时数据传输,完全实现了视频信息的采集、编码、存贮的计算机化和视频信息的网上实时传输及云台、镜头等的计算机实时控制。周平、汪亚明等人[4]联合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宏块特征量化的视觉自适应实时监控方法,实现对安全防范中闯入类的有效监控,且目标跟踪快捷稳定,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刘富强,卢赤班[5]通过图象分析实现运动探测和报警、控制相关的机构,使电视监控更具智能化并将成为今后多媒体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形式。吕秋云、张公礼[6]针对目前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报警子系统,提出其设计方案,并给出了报警子系统开发的建议。陈冬冬、张曼琳等人[7]结合了某市大型地铁项目,把相关设备深度集成到监控系统中来,使视频分析系统更加智能化的同时提高了监控系统的精确度和整体可控度。目前,视频监控系统发展较为成熟,已应用到很多行业,但用于群体性事件预警的研究还比较缺乏[8]。本文结合民用机场航站楼群体性事件特征,基于视频监控系统,针对航站楼旅客群体性事件进行预警分析。

1 预警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

预警监控系统主要分为3个部分:图像预处理、人群密度特征提取、预警等级设计。通过上述步骤可得到正常和非正常两种情况下的人群分布特征,建立预警规则库,用于事件预警。系统框架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群体性事件预警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图像预处理

读入系统所需的图像后,需要对读入的图像进行相应的预处理。预处理过程[9]主要包括模板屏蔽、中值滤波、背景生成与去除三个步骤。

2.1.1 模板屏蔽

对一幅图像进行模板屏蔽操作,主要为了提取其中的感兴趣区,屏蔽掉其他不感兴趣的复杂背景。感兴趣区的选取和形状由实验的目的和希望达到的结果来定,模板屏蔽参考图像一般为二值图像。设原图像I(i,j),模板屏蔽参考图像为M(i,j),则经模板屏蔽后的图像为:

C(i,j)=I(i,j)M(i,j) (1)

其中i,j为图像坐标。

2.1.2 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的基本原理是把数字图像中的一点的值用该点的一个邻域中所有点的中值代替。

中值滤波的概念推广到二维上,此时可以利用某种形式的二维窗口。设{xij,(i,j)Ι2}表示数字图像各点的灰度值,滤波窗口为A的二维中值滤波可定义为:

yij=ΜedA{xij}=Μed{x(i+r),(j+s),

(r,s)∈A,(i,j)∈I2} (3)

二维中值滤波的窗口可取方形、近圆形或十字形。

2.1.3 背景生成与去除

人群视频是沿时间轴顺序排列的图像列。在时域中,某一像素点的灰度值是沿时间轴不断变化的一维非平稳随机信号。对于一个非平稳随机信号来说,它的均值在一段时间内是变化的。如果该点的灰度值在时间轴上是一个非平稳随机信号,那么该点的灰度值在这段时间内是变化的。因此可以判断该点在这段时间内是人群前景。由于小波分析是分析非平稳信号的有力工具,因此我们采用它来判断某一随机信号是否在某一时间段内平稳。

设信号f(t)∈L2(R),则该信号分解为:

f(t)=kzcJ,kφJ,k(t)+i=1Jkzdi,kψi.k(t)(4)

其中

cJ,k=[f(t),φJ,k(t)]kz(5)

di,k=[f(t),ψi.k(t)]kz(6)

φJ,k(t)与ψi.k(t)分别为尺度函数与小波函数。

人群图像经过以上预处理后,采用背景减的方法得到残差图像D(i,j)[10],即:

D(i,j)=I(i,j)-R(i,j) (7)

其中I(i,j)为人群图像,R(i,j)为背景图像,i,j表示像素的横纵坐标。这里采用阈值法来得到人群前景的二值图像C(i,j),即:

C(i,j)={0D(i,j)<Τ225D(i,j)Τ(8)

其中T是判断像素为人群前景的阈值。

2.2 人群密度估计

人群密度估计是基于视频监控图像进行群体性事件预警的关键,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人员位置信息提取、基于空间聚类算法的人群密度估计。

2.2.1 人员位置信息提取算法

民用机场航站楼的监控视频图像背景较为复杂,监控摄像头的拍摄高度和角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员位置信息提取。

人群密度较低时,采用基于SA-AdaBoostSVM算法的人脸检测方法;人群密度较高时,人群产生交叠现象,基于人员特征检测的方法已不适用,采用基于纹理分析的方法估计人群密度。

SA-AdaBoostSVM算法[11]是通过统计图像中具有人脸特征的图块来确定区域内人员的人数和位置。为了提高多姿态人脸检测的速度及算法的泛化能力,对决策树级联结构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的决策树级联结构作为弱分类器的级联结构,从而构成适合于多姿态人脸检测的强分类器。基于多特征融合与改进的决策树级联结构相结合的多姿态人脸检测算法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基于纹理分析的人群密度估计算法[12,13]的主要步骤是:获取监控图像,对监控图像进行网格化,提取监控图像各网格的人群纹理特征,再将提取到的特征输入到分类器中对人群密度进行分类,从而得到各网格的人群密度估计结果。其结构原理如图3所示。

本文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方法对高密度人群图像的纹理进行分析,该方法是基于估计二维联合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来实现的,也就是距原点距离为d,角度为θ处的,灰度数值分别为i,j的灰度出现的概率。所有的估计值组成了一个二维直方图,也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表示,从这个概率矩阵可以导出一些描述纹理特征的统计学参数。

2.2.2 基于空间聚类算法的人群密度估计

区域内非正常的人群聚集现象,通常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先兆,因而航站楼人群空间聚集特征是群体性事件预警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DENCLUE空间聚类算法[14]用于人员聚集特征识别,可通过核密度估计得到研究区域内人员聚集空间局部概率密度估计函数,得到高密度区域人群的外部形状、聚集人群的密度分布特征、人群运动特征等人群空间聚集特性。算法认为空间中任一点对周边邻近点的影响可用一个影响函数来表示。以二维Gauss函数为例, 单个点影响函数为

Κ(u)=12πe-u22(9)

得到该区域的概率密度估计函数为:

fgauss2=1Νhxhy2πi=1Νexp(-(x-xi)22hx2)exp(-(y-yi)22hy2)(10)

式中,n为计算区域内群集事件总数;hx,hy为计算概率密度函数时所需的窗宽;xi,yi对应着已知的数据点的空间位置信息。聚类可以通过密度吸引子来确定,密度吸引子为密度函数局部极大值。由密度吸引子所吸引的区域构成一个聚类。

聚类算法分为两个处理步骤,目标人群辨识阶段和聚类处理阶段。在目标人群标识处理阶段,首先对目标区域网格化,根据目标人群轮廓或人群纹理针对网格中的人群目标进行识别处理,产生高密度格网概率密度函数,形成如图4所示的中间结果。

在此基础上,确定各聚集人群的质心,对其进行编号,通过对视频中不同帧图像的比较,确定人群聚集形状、密度分布的变化、聚集人群的移动特征。该方法对噪声数据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另外,与其它算法相比,该算法可能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能够更好地描述空间分布模式,提取更多的人群聚集特征,如人群形状、运动速度及增长速度等。

2.3 预警设计

非正常人群聚集特征是针对航站楼旅客群体性事件预警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三元组表示的案例结构,使用粗糙-模糊集理论的规则挖掘方法[15],对历史视频和群体性事件案例进行人群群集特征识别。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收集群体性事件案例相关数据和历史视频数据。

步骤2:对案例的知识表示进行结构化,将案例知识分为:事件描述(即条件属性)、人群特征描述(即人群密度、形状、密度变化、运动速度等)、预警描述(是否发生群体性事件)。将预警描述(分为三类:否、即将、是)为“即将”和“是”的案例分为优组,将预警描述为“否”的案例分为差组。

步骤3:通过构造区分函数得到属性约简集,即得到对预警决策有影响的条件集和人群特征。

步骤4:基于模糊集理论生成候选预警规则。部分预警规则如表1所示(表中识别的目标人群聚集面积均超过9m2)。

3 小结

视频监控具有方便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已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安防预测、告警以及分析手段,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民用机场作为人员流动性很大的交通枢纽,一旦发生旅客群体性事件,将严重影响公共秩序与公众安全,也影响民航行业的形象。本文将视频监控与图像处理相结合,将其应用到机场航站楼内,通过人群非正常聚集特征预警的方式提前告知机场和航空公司等相关部门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人群聚集区域,改变了目前民用机场针对群体性事件依靠人工监控进行告警的现状,能够有效的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恶化,有利于维护民用机场的正常运行。

(1)提出了基于视频监控的航站楼旅客群体性事件预警系统的有效架构。

(2)将人群密度估计算法与空间聚类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对人群聚集特征的有效监视和识别。

(3)基于粗糙-模糊集理论的规则挖掘方法,建立基于历史案例的非正常人群群集特征识别方法,相对于单一的密度阈值预警,提高了预警的准确率。

阅读关键事件的产生机制 篇4

教师阅读关键事件的产生机制是否能够经得起管理学理论的观照呢?我们不妨按照美国学者福莱·诺格(Flanagan)和伯恩斯(Baras)在1954年对关键事件的理论解释和操作规程,重新审视这一机制。就教师阅读而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记录平时阅读中的关键事件:一种是做得特别好的,一种是做得特别不好的。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积累的记录,由主管者与被测评者(教师若没有加入阅读组织,主管者和被测评者则均为教师本人)讨论相关事件,为测评提供依据。记录的方法和特点是:第一是观察;第二是书面记录所做的事情;第三是有关工作成败的关键性的事实。其主要原则是,根据当事者的有关行为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来评定其结果。对每一事件的描述内容,包括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特别有效或多余的行为、关键行为的后果、当事者能否支配或控制上述后果。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家指出:调查的期限不宜过短;关键事件的数量应足以说明问题,事件数目不能太少;正反两方面的事件要兼顾,不得偏颇。

对于阅读时间较长的骨干教师来说,由于已经历过较多的正向性关键事件,应采取正向性关键事件优先的原则。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关注、回顾和研究正向性关键事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教师阅读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可以促使教师乘胜追击,进行拓展延伸式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启迪教师发现正向性关键事件产生的时间节点、外界条件和相关议题等运行规律,这符合效果律强化的原理,也应了“成功是成功之父”的说法。

对于阅读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来说,应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回顾和研究学生阅读和教师阅读经历中为数不多的正向性关键事件,发现正向性关键事件产生的时间节点、外界条件和相关议题等运行规律,也要诊断、分析和研究教师阅读中低效和无效行为的原因和背景,评估自己能否支配或控制这些后果,以期在以后的教师阅读中采取矫正措施,提高教师阅读的贡献值,从而避免教师阅读负向性关键事件的出现,促进教师阅读正向性关键事件的产生。反复实践,对比总结,这也切合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和“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

事件响应:5项关键技能 篇5

思科公司计算机安全事件响应小组组长加文·里德 (Gavin Reid) 领导着一个60人的专业团队, 该团队致力于减少内外部威胁给公司造成的伤害。他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全天候不停地接到各种工作来电, “我们目前面临着一个问题, 就是如果我们认为现在所使用的系统可能已经失密, 应该怎么办?”

对于里德来说, 应急响应的关键就是雇佣具有适当技能的人员。他说:“我的团队成员大部分都具有IT知识背景。当大型事件发生时, 我希望团队成员能够意识到事件响应的优先顺序和灵敏度, 在处理事件时能够明白周遭存在着哪些危险并作出权衡。”

思科的经验不是独一无二的。在2011年, 我们亲眼目睹了很多危胁事件的发生:RSA的身份令牌违约事件、Sony的客户身份资料泄露事件、瑞银的涉嫌诈骗案、黑客团伙如Anonymous和LulzSec的频繁攻击等。

这些危胁事件以及其他违约的不断发生, 推动了监管机构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件响应计划和人员配备。其结果是:正如思科所表现的那样, 事件响应专业人员不仅需要雄厚的硬性技术水平, 还需要一些相应的软实力, 以帮助有关组织尽快从攻击事件中恢复过来。

新角色 新技能

从传统方面来讲, 事件响应一直被视为有效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它是一种由网络运营、系统管理和安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工作。这些人的工作重点就是了解常见的攻击技术处理, 查明并解决各类事件以及有关事故处理的政策。

然而, 随着各项规定如违约通知、新威胁和恶意软件的不断增多, 事件响应这个角色已经扩大到具体领域, 如调查、应用开发和取证。

玛库斯·拉努姆 (M a r c u s Ranum) 在美国马里兰州一家IT安全咨询公司Tenable的计算机服务机构工作, 他说:“与一些条块分割的操作方法相比, 事件响应已经演变为一项更加全面的、分析性强的功能。通常情况下, 如果响应者具有取证、批判性思维和恶意软件分析的专业知识, 他们可以自行采取措施控制局面。”

在这些新角色中, 新技能是必需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的高级分析师罗宾·鲁夫 (Robin Ruefle) 认为:“沟通和协调能力已经成为事件急救者的关键, 因为各个组织的各个部门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违约预防和缓解培训。通常情况下, 差距就反应在急救员的每一次失败合作上, 在他们解决某个问题或选择伙伴推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5项关键技能

那么, 对于现在的事件响应专业人员来说, 哪些技能是必备的呢?下面, 我们来介绍信息安全领导人推荐的5大技能。

第一, 协作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当事件发生时, 响应者需要第一时间选择合适的队友来制止攻击。鲁夫认为, 通常情况下, 响应者的工作要超出他们自己组织的范围以及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行业内其他接触点的范围,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份合适的解决方案。他说:“因此, 关键就是寻找自已所处团队之外的联络点, 并且知道如何与对方合作, 以及从哪方面进行合作。”

此外, 协助违约通知已经成为事件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需要响应者与违约通知团队进行有效合作, 以便从不同群体渠道获取相关事件信息。万一违约行为涉及个人信息泄露, 他们还必须帮助确定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并为客户、利益相关者和联邦当局提供有效的应急工作。

鲁夫补充道:“对一个良好的事件处理程序来说, 事件响应者可以从法律、公关和企业三方面协调反应和有效传播信息, 这是至关重要的。”有关专家需要经常测试应变计划和违约场景, 通过准备联络名单和定义通信参数, 如谁将出面和什么人对话、如何对话以及对话目的等, 来确保这些计划和场景建立在响应者的协作能力之上。

第二, 数据库分析。里德认为, 事故处理往往是“大海捞针”。举例来讲, 一名用户的计算机突然出现信息泄露, 并且开始有通过网络不同地方访问销售、库存和财务数据的情况出现。这时, 事件响应团队就会在用户活动日期栏上看到不同模式的警报提示, 并意识到未经授权的用户已经获得对系统的访问权限。这种情况下, 他们需要立即分析大量的数据库, 进行日志审计跟踪和执行搜索, 这就需要通过几十万的字节将有关数据进行关联并设定搜索类型以获取各种活动类型、发生频率、攻击的影响和技术, 以此来了解攻击背后的原因并寻找最好的解决方式。

里德认为:“防止这些攻击取决于事件响应团队如何通过排查细审数据并缩小搜索参数来快速有效地锁定幕后主使。”同时他进一步补充, 其实雇佣到这些技能拥有者很难, 不过他建议有关人员补充专业的IT知识背景, 学习诸如统一的DOS命令和进行有效数据分析的集群技术。

第三, 数字取证。此项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现在许多现有和新兴的法规都要求各个组织严密保护敏感信息, 并且量化违约过程中有多少信息被泄露出去。此外, 云计算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数字取证专家的市场, 因为需要按需访问数据并和虚拟环境中的数据一起工作, 这要求数字取证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和分析。数字取证用于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范围和事件影响程度, 协助停止不必要的活动, 控制攻击伤害, 保全证据并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拉努姆认为:“事件处理者必须是拥有数字取证能力的专门人员, 以便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对事件做出反应。”例如, 万一有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 响应者通常需要使用取证技能来恢复系统中丢失的数据、分析日志条目并通过跨系统方式将其关联起来, 以达到了解特定用户活动的目的。这些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拉努姆补充说:“但层出不穷的恶意软件类型的入侵和分析, 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对取证技能的需求。”为了培养并具备这种技能, 从业者需要参加学术机构和认证机构联合提供的取证培训和教育, 它们提供重点了解监管链以及如何使用适当的工具和分析技术进行调查等教程, SANS研究所就是这类机构。

第四, 恶意软件分析。在应用程序和移动设备上的全球高额消费已经导致针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公司基础设施的恶意软件攻击日益增多。鲁夫认为, 由于针对这些应用程序和诸如此类事件的威胁日益增多, 许多用户和系统在短时间内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 怎样能有效地分析和识别恶意软件已经成为响应者的一项关键技能。

因此, 事故处理人必须了解如何对恶意软件执行表面分析, 以便从一个高层次的角度来了解其属性和基本事实。此外, 有些事故处理者比较熟悉组织里恶意软件检测工具的结构和配置, 如防病毒和防入侵软件, 这些人应该在场分析支持数据, 确定威胁软件的特点并指导实施必要的减灾策略。鲁夫建议有关专家去访问CERT的相关资源, 包括相关研究论文、研讨会及有助于进一步发展这种技能的问题解决工具包。

第五, 用户行为。金融研究和咨询公司艾特的高级分析师朱莉·迈妮蕾 (Julie McNelley) 说:“检测和监控日益严重的内部威胁是一项复杂而严峻的挑战。”然而, 通过成立具有监视和跟踪数据泄漏并熟知用户行为技能和知识的事件响应团队, 各个组织可以自行预防这些攻击。这涵盖了全部的活动范围, 从紧盯员工访问的所有外部网站, 到检测是否有人将数据下载到USB驱动器, 或从打印的文件中检索信息, 或进行严格的屏幕检查。迈妮蕾认为, 目前有很多可用的数据保护技术, 对于这些技术其实相关组织机构都应该合理利用并促使其成为事件响应程序的一部分, 这样当用户访问未经授权的信息时系统可以自动报警。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研模式 篇6

一、“关键教育事件”与提高教师专业判断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晓东教授用过“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培训模式, 在山东省潍坊市进行过三期的教师培训。教师教育专家、澳大利亚学者大卫特里普 (David Tripp) 著有《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发展教师专业判断力》一书。这本书认为:发展教师专业判断力的关键是“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作者还认为:专业判断包括实践性判断和诊断性判断。实践性判断是为解决实践疑难的, 是为行动而做的判断。诊断性判断是要解决理论疑难的, 是为理解而做的判断。“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判断做出教学中的大多数决定……专业判断力使教学成为一个专业, 而不是一个技术熟练的行业或职业”[1]。

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他的专业判断力。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呢?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成长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疑难问题, 有实践疑难和理论疑难, 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判断力;也只有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才能表明教师的专业判断力。教研的价值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因此, 我们尝试以“关键教育事件”为内容开展教研活动, 这种方式:

1. 能帮助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教学中的事件乍一看并不起眼, 通常还是教师习以为常的、并没有引起教师自己关注的事件, 或者也可能是教师自知有问题却不知问题所在的事件。教师对这事件真正的原因并不清晰, 而这又恰恰正是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正是影响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这时候有具有一定专业判断力的专家或专家型教师在, 他们就能点出这个关键因素, 即“关键在哪里?”进而, 专家及专家型教师与“实战”中的教师一起探讨“可以怎么做?”“何以这么做?”使教师提高了专业判断力, 突破了专业发展的瓶颈。

2. 能丰富教研活动的资源, 让更多教师受益

有效的教研需要有经典的案例, “关键教育事件”用于教研活动,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判断力, 不仅是个别指导, 是能在更多的场合让更多的人受益, 能让参加教研活动的人员各有所获。“关键教育事件”具有经典性, 参加教研之后, 有的教师因此解决了实践疑难, 回到课堂就能触类旁通, 活学活用;有的教师可能解决了理论疑难, 不仅能了解到其它的做法, 还能理解“何以这么做”。

二、“关键教育事件”及其创造

对“关键教育事件”, 我们的理解是, 既不是发生了大事情, 出了大问题;也不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事件, 就是课堂上发生的事情, 是很普通很寻常的事。但一旦点出它的关键原因, 它的症结所在, 并阐释出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所谓“点睛释义”, 那么, 这普通寻常的事件就成为很有价值很经典的事件, 用于教师教育, 对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关键的作用。这个事件就成了关键教育事件。

事件是客观存在的, 事件的存在原本是向所有人开放, 但对事件的解释及其连带着的处理方式却不尽相同。事件就好比是原材料, 在没有赋予它特别的意义前, 它的作用它的价值并不大。但经过创造性地加工, 成为了典型的、具有特别意义的事件, 这个事件的附加值就大了。具有将“事件”创造为“关键教育事件”的能力, 就体现了专业判断力。

怎样创造“关键教育事件”, 也就是“点睛释义”?我们可以考虑下图所示的四个问题:

事件是什么:将关注到的认为需要反思的“教育事件”客观地呈现。

关键在哪里:需要非常专业的判断。画龙点睛要点准, 找准“事件”的关键、它的症结所在。

可以怎么做:操作层面的分析, 知道该怎么做。解决实践疑难, 这是实践性判断。

何以这么做:价值层面的分析, 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对背后隐性的、本质的、有普适性的东西进行阐释。解决理论疑难, 这是诊断性判断。

下面举个例子。

事件1:“桌子会伤心吗?”

(1) 事件是什么?

王芳是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本学年王老师教五年级两个班语文, 兼一个班班主任。小王非常喜爱自己的学生, 从不随便批评他们, 哪怕是班里所谓的“差生”。上周三, 中午午休, 当她走进自己所负责的班级教室时, 只看到最近由外校转来的学生李刚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拐角。当王老师走近时, 发现这个同学用笔在课桌上划什么, 感到十分诧异, 但并没有厉声呵斥, 却和颜悦色地说:“李刚小朋友, 你在课桌上这么划, 课桌可要伤心的噢”。想不到, 李刚却毫不客气地反诘道:“你骗人!桌子又不是人, 怎么会伤心?”孩子的回答令王芳非常惊讶, 半天不知说什么为好, 心里感到很委屈:李刚这孩子怎么是这个样?我对你还不够宽容吗?自己的爱心怎么就被当成“驴肝肺”了?

(2) 关键在哪里?

老师良苦用心的批评, 学生并不领情, 这种事经常发生。为什么呢?是不是不能批评学生了?是不是批评的方式和艺术上的问题?是不是学生太不懂事?这不仅是小王老师的困惑, 也是许多老师的困惑。

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点破就明白了。但难也就难在这点上, 点不破, 就会成为老师专业提升的瓶颈。那么, 这件事的症结在哪里呢?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告诉你:先听听学生的解释。因为很显然, 小王老师没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 就已经下了定论:学生在干坏事!

(3) 可以怎么做?

关键被点出来, 就豁然开朗, 事情也就会做了。比如王老师可以先对孩子说:“李刚, 能不能告诉老师, 你为什么要在桌子上这么划呀?”先听听当事人的解释, 然后再决定是不是需要批评、用什么方式批评。

(4) 何以这么做?

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 他能很好地解决实践疑难, 但往往不会进一步阐释理论疑难。因此, 常常是无法将经验有效地传授给缺乏经验的其他老师。

我们知道, 师生之间的很多对立都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 老师都想爱学生, 也知道要尊重、信任学生, 但遇到具体问题时, 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桌子会伤心的”, 这确实是很婉转的批评了, 但婉转仅仅是形式, 实质还是批评。学生懂, 他能从老师的话中听出批评, 老师已经断定他在干坏事。这样与学生的沟通之门被关闭了, 学生就会抵触, 就会抗拒。所以, 我们能不能试着做个听话的老师——听学生说话的老师——而不是说教的老师。多听听学生说, 先听听学生说, 倾听学生说。面对学生荒诞的看似明显不对的行为举动, 不要冒火不要急躁不要用成人的理解、成人的价值观或道德观立即作出判断, 并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慢慢来, 多听听。听, 会拉近距离;听, 会解除戒备;听, 会消除误会;听, 可能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认定学生在做坏事, 虽晓知以理动之以情, 也难奏效, 常常还会把事情搞僵、搞糟、搞砸。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 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自己得到爱和信任的, 也都是愿意努力向上向善的, 学生也是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能不能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能不能先认定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有他的道理, 做个听话的老师, 这不仅是沟通能力工作技巧方法问题, 背后是一个教育理念教育观念问题。

“桌子会伤心吗?”原本是个普通的事件, 经过“点睛释义”, 就创造成“关键教育事件”了, 不仅王芳老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力, 而且, 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用于教研培训。

三、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研模式的流程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研模式, 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1. 呈现“教育事件”

一般由培训的组织者准备并呈现教育事件。例如:

事件2“情境题做不好”:李老师根据学生情境题总是做不好的实情, 在课堂上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老师很认真地在解读情景材料,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顺利地找到问题对应的知识和原理, 然后解题, 教学很顺利, 效率也很高, 一堂课五道习题顺利解决。可是, 一到考试, 学生又不会做情境题了。

能否意识到一个教育事件值得反思, 取决于组织者的专业敏感性。

2. 点出“关键”

学生情境题总是做得不理想, 课堂上, 老师对情境题都会作讲解和训练, 当堂训练时效果也不错, 可为什么一到考试就不行?看上去老师的教学行为没有问题, 这一事件的关键或症结在哪里?

这一事件的关键在于:是老师解读了文本材料, 而不是学生独立阅读了文本材料。

执教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习惯性的读题行为, 包办了学生的“审题”经验, 是导致学生考试时做不好情境题的关键原因。培训的组织者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力发现了这个原因。一般由培训的组织者或参与者中的经验型教师点出关键。虽然在选择教育事件时, 培训的组织者已经对其关键作了判断, 但是在培训过程中, 也可以鼓励参加培训的经验型教师作出判断并点出关键。

此外, 可以在呈现教育事件之后即点出关键, 也可以在反复、充分讨论了“可以怎么做”、“何以这么做”之后点出关键。

能否点出关键, 主要取决于培训组织者的专业判断力。

3. 讨论“可以怎么做”

在“讨论可以怎么做”时, 愿意或能够参与的教师可能最多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师选用的具体做法也会不一样。一般由有一定实践性判断力的参与者阐释。培训的组织者也可呈现一些事先收集整理到的其他同行、专家的做法。比如上述事件的讨论, 可以怎么做呢?老师悠着点, 少一些对文本材料的解读, 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 去读懂文字,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训练, 才会有真正能力的提高。

4. 讨论“何以这么做”

一般来说, 能够说出何以这么做的教师, 或者是专家型教师, 或者是也拥有一些诊断性判断力的经验型教师。能否讨论出何以这么做, 需要培训的组织者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 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大家对“何以这么做”展开了热烈讨论, 不乏真知灼见。但散的珍珠要穿成串, 组织者要梳理归纳:

李老师的课看上去是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 但李老师又忍不住一直在帮助解读。在该联系什么知识点和原理的地方, 有意无意地会用语音语调暗示、提示。学生因为这种暗示、提示, 马上心领神会, 接下来顺利进入解题步骤。所以, 表面看是学生理解了, 其实学生并没有独立地读懂文字, 而是读懂了老师对文字的理解。所以情境题做不好的问题主要不是出在解题能力上, 而是出在对文字材料的理解上。做情境景题一般分三步:审题、挂钩 (建模) 、解题。李老师在课上显然是急于做后面两步。结果, 一到考试, 离开老师这根拐杖, 学生独立地阅读文字材料就出现问题了。学生不会做情境题, 不是解题能力的问题, 而是审题、挂钩 (建模) 的能力问题, 是阅读、理解情境素材的能力问题。

那么, 为什么李老师要帮着去解读文本呢?一是“怕静”。老师有个共性, 常常是忍耐不住课堂的“静”, 自己无话说、无事做, 会觉得很不自在。其实在课堂这个舞台, 老师不是演员, 是导演, 真正的演员是学生。二是“提高效率”。看着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不得要领, 浪费时间, 及时提示一下, 这个“坎”就顺利过去了。一节课是可以多讲几道习题, 可结果学生便依赖上老师, 我们应该让学生信赖老师, 但不能让学生依赖老师。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要靠他们自己, 要让学生独立地经历从看题到问题到解题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他的学习力。

我们一直讲教学三维目标, 大家都觉得过程和方法这一维目标没多大意思, 往往是写在教案上而忽略在课堂上, 最多形式上走走场。其实, 如果不给学生时间去独立自主地经历“解读情境题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过程与方法由老师包办代替了, 看似效率高了, 但长远的效果并不好, 而没有效果的效率又有多大意义?老师不可能陪伴学生进考场, 学生最终是需要他自己去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教研是要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键教育事件”的教研活动, 就是突出一个困惑问题, 突破一个瓶颈问题, 使老师能举一反三,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研模式的特点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研模式有如下四个特点。

1. 有载体的教研

教师培训是需要有载体的, 是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判断力。顾泠沅先生认为:“教师的学习常常是基于案例的学习, 教师的理解常常是基于案例的理解”。现在都说教师不缺理念, 可课堂里教学行为依旧。这就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有针对性地把理念与教学行为改进联系起来。对于教师而言, 道理不是用来说的, 而是要在实际中用的。要让教师在解决具体问题、分析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判断力。

2. 有聚焦的教研

通过观课评课进行教师培训, 也是有载体的培训, 但一堂课要评的东西太多, 从不同角度, 你说一点他说一点, 都有道理, 但是没有聚焦, 聚集是为了突破。有时教师在某个环节上卡住了, 有困惑, 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上不去, 总在一个水平徘徊, 无法突破。经验型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往往就能点出关键, 这么一点, 就使人豁然开朗, 一下突破, 有突破才有发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研模式, 就是要聚集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上, 帮助教师突破瓶颈。

3. 参与式的教研

教研的有效性在于针对教师的需求, 让教师在熟悉的事情熟悉的问题中, 去发现自己的实践疑难和理论疑难。针对性越强, 教师越会关注, 越有参与的欲望。当“教育事件”呈现出来后, 参与教研的老师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把自己放进去, 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对策等。然后听听来自不同的声音——同伴的专业引领人员的等等。再对照自己原先的想法, 看看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自己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人们往往会忽视对习以为常的东西的思考, 而“关键教育事件”就是反思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质疑做事的一般方式。经常反思和敢于质疑自己的行为, 正是发展专业判断力的必经途径。

4. 开放式的教研

培训应能让人提升, 开放式的培训有助于不同的人都能够得到提升。所谓开放, 第一, 有事件但不限定背景。不同的教师可以融以自己的背景去建构;第二, 有解决的方案但不是唯一方案。不同的教师可以融以自己的特点, 介绍自己独特的做法;第三, 有专业引领但不垄断话语权。不同的教师, 其专业发展的瓶颈是不同的。有些属于缺乏经验, 有些属于缺乏提炼。比如, 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 其专业判断力还是很强的, 但往往是停留在实践性判断的层面, 未必真正理解或者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为什么这么做, 因此其经验通常难以分享。做得好固然重要, 但说得好更重要, 能不能将经验梳理提炼, 标志着专业发展能否上个台阶。以常见的、熟悉的教育事件作为培训载体, 隐性知识容易被激活,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不仅使其他老师受益, 也使自己得到提升。

张民选先生主张, 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学知识的发现者。关键教育事件的研修, 不仅有助于教师成为教育学知识的自觉实践者, 而且还成为教育学知识的发现者。通过经常性的反思, 提高实践性判断和诊断性判断的能力, 使我们的老师能以学术的方式对教育教学问题作出专业的判断, 享受到作为专业人士的尊严和成就感。

摘要:为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我们积极研究、探索、推进以创造“关键教育事件”为内容的, 以有载体、有聚焦、参与式、开放式为特点的教研模式。本文阐释了“关键教育事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创造“关键教育事件”需要考虑的四个问题, 以及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研流程。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教育事件,教研模式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大卫·特里普.教学中的关键事件[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2]荣静娴等编著.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关键事件: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7

一、从“关键事件”中学习

新教师初次接触实际教学,常面临难以应付现场的尴尬教学场面,难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难以临场发挥个体优势。造成这“三难”的原因,主要是新教师的理论知识不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应该成为学习者。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学习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1]“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2]关键事件一般从表面上看是新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小事情”。新教师要将关键事件确定为学习的切入点,在活动中不断聚焦于经常发生的日常事件,将平常事件关键化,找出这些日常问题的新意和隐含的特征,去“经历”这些事件,从熟悉的事件中发现新内涵,如学习分析学情、如何突破难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分析某个关键事件发生的原因,积极主动地查找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并阅读相关书籍,从各个方面去查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建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孕育出新的教学智慧。通过关键事件的学习,新教师可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这不仅加深了其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其运用教育理论的能力,也提升了其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教学效能。另外,学校是新教师成长的土壤。学校也要通过关键事件帮助新教师学习职业规范,确立职业目标,不断强化教师角色意识,把工作压力变成发展动力,把工作中的困难视作不断进步的阶梯,把工作的挑战看成发展的机遇,让教师逐渐由“生存型教师”成长为“发展型教师”。

二、在“关键事件”中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相当多的事件。期间,充满了欢乐,也充满着困惑和失败。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外界有效的干预来唤醒和支持,需要外在推动力量与教师的内在改变力量相吻合。正如劳森(Lawson)所言:“成为一名教师不只是从某一角色到另一种角色的简单转变,它其实是一个包含新教师和资深教师及其所处的错综多元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3]协同理论也表明,在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必须形成合作、协调、同步和互补的关系,才能增强组织能力,产生最佳效应。新教师在关键事件中进行专业切磋和合作,通过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研讨、年级教师会、课堂教学会诊与“磨课”等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比武”“能手评比”“课堂展示”“新秀讲坛”等竞赛型的“岗位练兵”活动,相互讨论教学疑点、热点和难点,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成功和失败与大家分享并交流,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名师驾驭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监控以及良好的教育机智等,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训练教学基本功,规范化设计教案,评价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撰写教育教学体会等。“勤问”(多请教)、“勤跟”(多听课)、“勤说”(多交流)、“勤做”(多积累实践经验),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合理、科学、有效,实现同行知识、技能、特长互增互补的最大化,使教师之间的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融,认识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4]

三、在“关键事件”中反思

课堂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是其教育经验和智慧的生发之地,也是新教师蓄积发展实力的重要场所。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而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对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对自我和他人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指出,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性动力因素,是自我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地“直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5]新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文本来解读,常问“为什么”,常想“怎么办”,常思“还能怎么办”。“你(教师)未来成熟的风格,就是从你今天一节又一节不成熟的课开始的;你未来散发着巨大魅力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误中开始的,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学细节的改进中开始的。”[6]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才会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才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以新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沉淀与升华,在反思中求进步,在总结中求提高,把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成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在“关键事件”中评价

新教师初次接触实际教学,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通常会努力寻求学生、同事、学校管理者的认同与接纳。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和教师同伴是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或“重要他人”。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教学指导与期待是助推新教师发展的关键。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对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关键人物对新教师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关键事件中,关键人物要正确评价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并对新教师寄予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期望,明确并有针对性地给每位新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帮助新教师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在现有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在教学发展中寻找联结点,有益于新教师获得自我效能感,缩短职业适应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关键人物通过关键事件向新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协助新教师发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审视自我素质、建构自我身份、调整自我规划、期许自我发展,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促使新教师在“找到问题—总结经验—确定发展目标—采取行动”的循环动态过程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以提高新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创新水平,实现终身发展。

关键事件技术 篇8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成熟的过程,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 既有来自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的因素, 也有来自外在的家庭、制度、体制、学校文化、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关于教师成长的研究应该是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内容的提炼与总结不是单向度的, 而是多维立体的, 可以从成长史、教育教学 (管理) 思想、师德和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 个人成长史中的“关键事件”尤为重要, 因为关键事件经常发生在教师的变化和选择时期, 是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自我挑战的事件, 教师通常用这些关键经历来建构其职业生涯故事。判断关键事件有两个标准:第一, 教师本人提及的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比如“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我一直没有忘记那种痛苦的感觉”。当教师从过去的记忆中回忆起并表达出来的事实被当作有意义的事件时, 上面的话语就是一个清晰的关键事件的暗示。第二, 当有意义的事件与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观的教育理论及职业行为相联系时, 那些被教师归因于对自我或职业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就这些关键事件而言, 它可能来自外部的社会事件, 也可能来自教师专业发展上关键阶段的经验, 这些事件影响教师专业实践知识的再建构与发展。关键事件、经历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在于, 教师在经历关键事件时, 教师个体要作出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的抉择。关键事件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的机会, 让教师确认自己行为或个性中的哪些部分适合于教师角色、哪些不适合教师角色。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作出某种选择和改变。关键事件集中体现着教师对自我已有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这其中也包含着教师对长期累积的经验的体悟。

然而, 某个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它本身, 而是在于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 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这即是教师的反思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呢?第一, 要确定关键事件, 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思考和分析。第二, 要记录关键事件。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记录关键事件出现的情境、情节描述、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事件的结果、当时这么做的原因、自己的情绪反应。记录关键事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碰到了什么问题?”“我是怎样碰到这个问题的?”“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留给我的思考是什么?”第三, 要分析关键事件。分析关键事件中遇到的问题, 掌握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 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 尽可能对事件进行多视角、深层的解读, 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看待它?”“我还能怎样对待它?”“我处理它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多视角的提问会让问题更深入, 思维更清晰, 分析更透彻, 判断更准确。这对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判断力, 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非常重要。第四, 行为调整与改变。通过分析, 寻找相关的理论并依此检验教师自己在处理关键事件中的得失以及他人处理相关事件的比对, 并将这些经验凝炼成自己的理论;重新设计类似事件的处理策略;再付诸实践, 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 在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逐渐积累、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可以说, 面对每一个关键事件, 教师是否有“反思”的参与以及“反思”的成效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外在的影响因素与教师自我的教育信念和知识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晰化和尖锐化, 再经过对各种作用因素之间关系的反思, 来作出判断和选择, 并对原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做局部修改、调整或全部更新, 从而获得专业发展。这样, 我们可以把教师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而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 称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此后, 教师会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 遭遇新的冲突情境和关键事件, 进而开始新一轮的专业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 教师的个人经历不仅成为教师建构实践知识的基本素材, 更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当然, 并不存在绝对的关键事件, 也不是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 教师都会出现相应的专业发展, 也不可能都会产生相同的专业发展。要从关键事件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 印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形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 所谓的“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 而难以在实际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要总结、提炼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以下的基础性工作: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现场, 可以通过录像 (录音) 观察、记录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场景, 为日后的研究工作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以了解教师本人对人 (或事) 的态度及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 为分析教师的成长、教育教学思想的特点奠定基础;收集、整理并保存好自己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及讲课录像、视频、光盘等电子出版物, 以便分析、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实际上, 对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提炼的过程, 就是一个教师把自己置于被研究对象来反思自己的过程, 更是一个教师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外来研究者的参与,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其思想脉络。借助外来研究者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加以总结与提炼, 无论对研究者还是教师本人都是彼此受益的, 也是需要的。因为研究、提炼工作需要有他人的对视、反观, 从而获得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梳理、分析、加工、提炼、反思与追问, 可以再一次审视自我、重塑心灵, 进一步在专业发展上实现自我提升。

上一篇:归集体系下一篇:高端英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