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点论文(精选10篇)
关键技术点论文 篇1
20世纪末以来, 关键技术的研发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配套政策第33条规定“国家科技部门、综合经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行业和领域特点共同编制并定期发布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 说明我国把关键技术目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 不仅可用于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选择重点, 而且引导社会资源的研发投入方向。
国家关键技术定义
由于各国发展基础、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技术发展战略不同, 各国国家关键技术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定义为:“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德国:“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 可在大约十年左右有重要的商业应用的技术”;欧盟:“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就业机会, 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 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上述各国定义都是从国家目标、产业竞争力和可实现性等方面, 对国家关键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从各国关键技术涵盖的范围看, 国家关键技术是企业、行业以及区域关键技术的有机集成。综合各国研究, 国家关键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重要性、先导性、通用性和竞争性。
基于以上讨论, 国家关键技术是指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与技术发展战略所确定的一批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产业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保障国家安全起重要作用的技术。因此,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应属于国家关键技术, 也可称之为国家战略技术。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
国家关键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 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掌握了绝大多数关键技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也可能是关键技术。因此, 国家关键技术选得是否合适, 除依靠权威的组织、科学规范的程序和广泛的专家群体外, 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符合国家战略目标、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原始创新、具有集成和带动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可行性。
由于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存在差异, 不同领域之间的关键技术难以比较, 很难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对所有关键技术进行评价。但是,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 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第二, 具有可行性;第三, 满足其他指标中的任何一项或多项指标。
国家关键技术分类系统
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 不能太具有包容性, 把几乎所有“重要”的技术都包含其中;第二, 不能分得太细, 以免重点不突出, 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研发。一项国家关键技术应包含多少内容4可以从技术分类体系加以分析。一般来讲, 技术分类体系可分为:“技术领域———技术方向———关键技术———专项技术”。
技术领域是一大类技术和产品的集合。以高技术领域为例, 目前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人口健康技术和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等。
技术方向是指具有共同或类似的功能、生产方法、产品或作为一个系统可一起操作的技术群组。如软件技术 (所包含的系列产品都采用相似的生产方法, 应用于相似的设备) 、可再生能源 (所采用的技术能生产相似的产品) 、智能适应系统 (所包含的技术集成为一个系统) 等。
关键技术是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群。如设计工程工具 (所包含的技术都是制造的辅助工具) 、陶瓷发动机 (这些发动机都产生火车发动机的能量) 、功能诊断成像 (这些技术都是生物影像系统) 等。
专项技术指各领域的具体产品、工艺及应用, 如X射线光学制板 (工艺过程) 、模块软件 (具体产品) 、消除废物 (应用) 等。
我们认为, 国家关键技术不是一个单项技术, 而是一个技术群, 应在技术分类体系或技术图谱的第三层。
国家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关键技术是自主研发1还是购买1这个问题一直是公共政策中争议的焦点。在全球化背景下, 大多数人都瞩目于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好主意和好产品。研究表明, 世界范围内技术依赖明显增加, 在1992年至2001年仅仅10年之间, “发达大三角”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跨国公司, 高度依赖外部技术资源的企业所占的比重从开始的不到20%迅猛地提升到80%以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特点, 是因为当前技术研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来缓解越来越大的创新压力。通过许可贸易、技术服务和咨询、特许专营、合作生产、以及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许可的设备买卖等技术贸易方式, 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的技术;同时,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进行研发,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资源, 以解决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
但是, 我们仍然强调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 主要因为:
关键技术很难通过贸易得到。技术在国外开发, 然后进口, 其潜在风险是不能及时得到或甚至不可能得到。从冷战时期的“巴统协议”到今天的“瓦森纳协议”, 美国对技术出口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弱, 反而在不断加强。2007年6月15日, 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经验证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 (以下称《新规定》) , 并于2007年6月19日生效。新增了31类对华军事用途出口时需申请许可证的物项, 这些物项属于航空发动机、水底照相机、激光器、贫铀、机床、高性能计算机等20种产品。同时, 《新规定》扩大了要求中国商务部出具最终用户说明的范围。凡是总价值超过5万美元、需申请许可证的对华出口物项, 不论何种管制原因 (此前仅限于美国家安全医药) , 均需获取中国商务部出具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说明》。可见, 美国对我出口的控制物项范围更加扩大, 程序更加复杂, 对军事用途或用户的出口控制也更加严厉。美国之所以这么做, 其核心是要掌握和控制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保持竞争优势, 并扼制我国高技术发展。此外, 日本、韩国、俄罗斯甚至印度等国家也都在加强技术出口管制, 防止对外投资中的技术流失。
技术可以买卖, 但技术创新能力不能通过购买获得。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不仅只是可获得性的问题, 实际上是能否保持竞争力的问题。技术不是一套互不相关的工具, 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 技术创新能力只有长期积累中才能逐步提高和增强。
创新型企业必须拥有技术“货币”。如果企业没有控制和交换技术窍门的能力, 他们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在与国外企业结成同盟或相互授予许可证进行平等交换之前, 企业必须拥有技术“货币”。缺乏开发和生产关键技术的企业, 一方面会失去同战略伙伴谈判结成同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对上下游 (如供应商和客户) 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缺乏技术“货币”是目前我国企业走向高端, 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政策建议
把定期调整和落实关键技术目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政策
定期调整目录。考虑到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快, 为了加强目录的时效性, 建议加强技术前瞻研究。参照日本、韩国的经验, 在政府指导下, 开展持续的技术预测、技术路线图等研究, 以期了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 把握我国现状, 并结合我国国情, 选择优先发展的国家关键技术。对目录的更新和调整以2~3年为宜, 并应尽可能与下一个5年规划 (计划) 衔接。
认真落实目录。按照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第33条: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应当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支持。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特别是建设投资, 除围绕建设项目直接投入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外,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中, 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 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加强有机衔接。在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中, 我国从投入、金融、税收、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直接和间接制定了鼓励发展国家关键技术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进口税收政策, 企业技术创新所得税优惠政策, 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等。这些政策对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充分发挥好这些政策的作用, 国家科技部门、经济部门要加强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套, 从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全方位改善创新环境, 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制定重大关键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技术、产品和市场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选择实现未来市场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 确定技术创新路径及其研发计划。建议选择一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 编制技术路线图, 从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产业化、投资、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查和系统分析, 提出技术发展路径, 为“十一五”科技计划调整和“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制定奠定基础。
实施国家关键技术研发计划
政府是国家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推动者和资金资助者。例如, 美国历届联邦政府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 2005年, 美国R&D经费内部支出额3244.64亿美元, 其中政府投入985.40亿美元。2007年8月9日, 布什总统签署了《美国竞争法》, 即《为长远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和科学创造机会》法案。在未来3年内, 联邦政府将对一系列与科学有关的联邦机构实施注资计划, 包括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下属的一些科学计划等。
我国通过国家科技计划 (973、863、支撑计划等) 的实施, 取得了高性能计算机、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抗艾滋病新药、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较低,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多数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为此, 建议实施国家关键技术研发计划, 以重大关键技术为导向, 在跨计划、跨部门的科技项目中凝练一批“重中之重”予以重点支持。力争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从而形成国家发展的技术基础。
关键技术点论文 篇2
国科发资〔2017〕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个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
1.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负责人。
2.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预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申报单位在接到专业机构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后,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1.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4.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与其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其会员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推荐单位名单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
三、申请资格要求
1.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政府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2.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4.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 — 2 —
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和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7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6.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预申报书一并报送。
7.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8.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四、具体申报方式
1.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预申报书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栏下载。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17年8月8日8:00至9月7日17:00。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most.cn。
2.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17年9月12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推荐项目清单
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茂林居18号写字楼,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邮编:100038。
联系电话:010—88654074。
3.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请各申报单位于2017年9月12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寄送至承担项目所属重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项目预申报书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各重点专项的咨询电话及寄送地址如下: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67、88225168;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工业生物技术处,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楼,邮编:100039。
(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59、88225189;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医与中药处,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楼,邮编:100039。
附件2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
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1.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证候要素结合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辨识新方法。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医证候与某些疾病核心病机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明确证候临床演变规律;初步明确证候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进入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2.1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理论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大品种(《中国药典》收载),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整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和优化技术研究,以增效减毒为目标,以相互作用为核心,突破中药复杂体系解析关键技术,形成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技术规范,并形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完成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初步阐明其效应网络。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筛选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形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
阐释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和科学内涵。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 1.4.1中医传承平台构建与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的需求,研究建立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结局评估与随访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等模块,形成智能化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立以中医知识库、名老中医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辨证论治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多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为提升基层青年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所构建的中医传承平台经一定数量的临床传承研究验证。
考核指标:研发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5~8个软件,建成基于互联网、方便实用的具有辅助传承、辅助诊疗、辅助研究、辅助学习等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 — 8 —
平台和相应APP,经500位以上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社会开放服务验证,形成软件著作权5~8项;形成《名老中医临床数据与经验知识采集规范》以及《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应用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
2.1.1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血管疾病及肺系、胃肠系恶性肿瘤等的中医防治,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选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临床证据的诊疗方案,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
对照临床研究,每个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00例;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为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和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或1类疾病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三甲医院,曾牵头组织过并圆满完成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3.中药资源保障
3.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3.1.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充分分析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因子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10 —
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基于中药材的精细农业耕作、定向培育、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菌根栽培、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构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并推广应用。构建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50项中药材土壤改良、仿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5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模式;形成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含推广单位)。
3.1.2中药材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和植物生长激素滥用等问题,开展农残、重金属等外源有害物质及植物生长素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真
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质数据库;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中药材有害外源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结合国际上规定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和中药服用剂量及模式,提出适合于中药的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形成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阐明8~10种植物生长激素等外源有害物质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建立10种中药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数据信息不少于300种农药残留、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0种真菌毒素;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申报3~5项中药材有害物质安全限量国际标准;形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3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以定点扶贫地区为重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标,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形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带动不少于50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1项,每个项目不超过3种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
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
3.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2.1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潜在药效成分发现、药效活性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是药材生产过程下脚料的循环利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功效定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5项,形成3~5种不同类型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明确10种大宗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药效成分、药效活性及质量评价,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开发 — 14 —
10个以上药用、兽用、饲用等新原料资源。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3常用中药材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3.3.1“有毒”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毒性成分、安全用药剂量尚未明确等问题,选择《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代表性“有毒”中药材,系统开展药效物质、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建立毒—效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技术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阐明25~30种“有毒”中药材的毒—效特征、量—时—毒—效关系,明确其毒效关联,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规范;建立“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和毒性成分数据库,修订和提升“有毒”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针对“有毒”中药材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和安全使用、有效防控的系统方法。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 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 — 16 —
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农户增收(户均增收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
有关说明:每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组织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鼓励
围绕大品种从种植、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2 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工业生产中制剂前处理环节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高、灭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以提升中药绿色制造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基于中药生产过程特点、工程原理和规律,结合现代技术与方法,开展中药生产中节能、降耗、减排、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环境友好生产线。
考核指标:形成3~5项关键技术;创制或集成1~2套符合 — 18 —
中药特点的绿色制造技术组合或装备组合,在不少于3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节能、降耗或减排达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国际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2.2减少抗生素应用的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理中医药抗生素类作用古今文献,以中医药治疗呼吸、泌尿、妇科等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增效减毒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研究。
考核指标:评价3~4种抗生素敏感菌感染性疾病、1~2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疗效,并形成相应的临床治疗方
案;初步阐明中药缓解抗生素耐药及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进行4~8组中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的基础、临床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和中药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指导原则。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舌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舌诊等的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舌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舌诊等 — 20 — 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舌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或舌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形成脉诊、舌诊等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分别选择脉诊仪、舌诊仪申报。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 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煎煮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符合中药特色、基于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节能、便捷中药煎煮设备;研发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衔接的中药饮片智能自动化调剂设备,中药饮片全自动调剂系统。
考核指标:研发1~2项中药饮片煎煮设备,研发或升级改造1~2项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完成相应设备的操作规范;相关设备应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批准和注册。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与项目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则上由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结合,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7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4.7.1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根据中医药大数据发展的需求,统一标准规范,突破中医药异构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医药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利用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的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中医药 — 22 —
大数据中心与中医药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技术体系,研制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医疗质量评估的病案首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为中医医疗与科研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起可以满足中医药大数据管理利用的数据中心(硬件、机房设施、软件系统),与中医健康智慧云平台以及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形成中医药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的规范40项,相关信息标准30项,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完成50家中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电子病例数据集成与分析挖掘平台建立;完成500家医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汇聚与分析利用平台建立;为30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馆提供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以及远程医疗咨询的服务,形成数据汇聚、数据展示、医疗质量评估以及数据管理利用的技术平台;为中医药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数据汇总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有相当硬件、软件以及研究基础的单位承担。鼓励企业参与,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5.1.1针灸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制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与方法,建立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等针灸临床研究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专业化团队,负责国际针灸临床研究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以及第三方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的任务;利用国际针灸临床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组织开展针灸优势病种的效果比较、优势分析以及相关效应机制的研究,为 — 24 —
针灸临床决策以及验证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考核指标:建立针灸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1个,建立可在国内外方便使用、多语种的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一个,形成软件著作权3~5项;组织5~8个国家、150个针灸师参加,应用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对不少于3种疾病、足够分析样本量的针灸临床效果比较、优势分析研究与相关的效应机制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报告3~5篇;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并进入高级别临床指南;形成国际组织的《国际针灸病例登记注册的管理规范》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质量保障规范》。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牵头单位要有针灸临床研究、国际合作以及临床评价研究与数据管理、病例登记注册平台研究的基础。
5.1.2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
5.1.2.1中医药“一带一路”联合开发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跨境传统医药标准制定、药品注册及相互认证、产品联合研发、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开展相关传统药物的临床评价研究;建立中医药或民族药医疗与研究中心、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中心或中试技术平台等。
考核指标:建立传统医药医疗和研究中心1~2个或建立药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平台1个;完成1~2个药品的境外注册,与合作国家制定传统医药标准3~5项。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6.1民族医药传承与资源保护 6.1.1民族医药传承研究
研究内容:以尚未发掘整理的民族医药为对象,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民族地区民间医药知识和用药经验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整理名老民族医专家学术经验并制定特色医疗 — 26 —
技术规范;开展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表述规范示范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尚未发掘整理的不少于6个少数民族的医药古籍文献、医药知识或用药经验的整理;制定10个名老民族医专家特色医疗技术规范并进行临床评价,建立不少于20个名老民族医传承研究室;形成25~30个民族医药的《民族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至少含汉语等2个语种的版本)。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2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研究
6.2.1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及经典方剂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优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壮医、彝医等民族医,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性痴呆、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防治,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与制剂、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
方面的研究,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规范诊疗方案、特色诊疗技术;优选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经典方剂,开展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的防治方案、诊疗标准与指南、特色技术及有效制剂等服务包不少于8个;明确5~7个代表性民族药经典方剂的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并对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做出评价。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7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民族医治疗优势病种的专业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具有民族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研究基础的专业队伍。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6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2家。
2.申报单位和项目(含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9 —
售点营销,顾客体验是关键 篇3
曾几何时,一部电视广告就能让品牌获得销量冠军的时代已经不再。根据AC尼尔森的一项调查,目前电视广告的作用更多是增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记忆,其他媒介如报纸、户外广告以及网络上的信息,可能更进一步地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最能对消费者对商品购买冲动进行影响的,则是处在零售终端位置的售点营销。
究竟什么是售点营销呢?它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有怎样的影响?有哪些成功的售点营销案例可供营销者借鉴?西方国家的售点营销发展情况又如何?带着种种疑问,《成功营销》采访了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商学院的Giuliano Noci 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体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作用。
《成功营销》:请您谈谈什么是售点营销?它与体验营销,店面POP广告有什么关联?
Giuliano Noci:根据美国营销协会的营销专业词典,售点营销是指通过店内设计、商品广告,视觉展示,或是店内促销等形式在零售终端店内所进行的营销。由于售点营销所运用的营销手段或工具可以改进购物体验,进而提高顾客对某一品牌或产品的整体体验,所以从这一层面讲,它同体验营销密切关联。
《成功营销》:同电视广告、PR以及户外广告等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售点营销的优势何在?
Giuliano Noci:售点营销预算无法代替企业在传统营销方面的支出,把它们视为互相补充的关系更为合适。终端零售店之外的传播,特别是广告,公关和活动,可以强化顾客对于品牌的认知和识别,而售点营销则重点关注购物者,以及他/她在店内直接与商品发生接触时的体验。将它们恰当地整合可以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因为它包括了整个售前,售中和商品消费的过程。最近,有人提出了售点营销的新定义,将客户关系管理和忠诚计划也归入售点营销范畴当中,总称为购物者营销。与基于产品的营销相比,利用终身客户价值,与顾客建立牢固私人化关系的购物者营销相对更有优势。
《成功营销》:售点营销对营销顾客的购买决定,以及对品牌的认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Giuliano Noci:零售店内商品如何摆放,整个店铺的购物氛围如何,以及店内各种促销活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在店内,顾客通过视、听、触甚至嗅、味等各种感官来体验产品和品牌,进而改变或是强化他们以前对于产品质量和价值的看法。如果产品展示不当,可能会损害顾客已有的对于产品质量和设计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是通过之前的广告、公关活动确立起来。
《成功營销》:请您谈谈售点营销在美国和欧洲的发展情况?
Giuliano Noci:在过去十年里,随着企业对顾客注意力和参与度的争夺日趋激烈,西方国家的售点营销预算大幅增长。而创造品牌独特的购物氛围,让顾客能够对于品牌价值和品牌识别有一个深刻和有意义的体验,是营销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这种意义上讲,无论是零售商,还是产品生产商都希望借助售点营销手段,投资打造零售终端店内卓越的顾客体验。追溯到2005年,售点营销是美国零售商优先考虑的重点。目前,售点营销在整个欧洲的发展也获得强有力的推动。
《成功营销》:在您看来,售点营销成功的关键何在?请举一个西方国家成功的例子。
Giuliano Noci:美国纽约曼哈顿Prada旗舰店的成功经验被认为是售点营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完美地融合了顾客服务,店面设计,(不可见)的数字技术和卓越的客户体验。我认为,从这种意义上讲,零售行业要想制定一个有效营销活动,其关键就在于将重点放在打造独特和有价值的客户体验上面,而不仅仅是专注于商品展示和促销。
《成功营销》:就我所知,国外许多零售商已经在零售店中使用触摸式电子售货亭,以及电子指示牌等技术。您是如何看待售点营销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它们将如何帮助营销实现其营销目标?
Giuliano Noci:数字化商品销售的未来将建立在不可见的计算机技术之上。至于那种干扰性技术,当我们考虑运用这些技术进行售点营销的时候,其成功几率会较低。零售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数字化设备应该成为顾客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该仅仅是取悦顾客电子购物期望的小伎俩。营销者应该减少对于售点营销中数字化手段的关注,因为它们对于零售店内营销活动的成功贡献不大。
《成功营销》:请您谈谈售点营销的发展趋势,并预测售点营销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关键技术点论文 篇4
该技术是“以亩产量确定养成规格, 以养成规格×回捕率确定放苗量, 以先期促长大、中期控成熟、捕前强育肥”的技术方式, 培育出平均产量50kg/667 m2以上、平均规格120~160只/kg的可持续生长的大规格扣蟹。为使水稻不减产和稻蟹双赢, 水稻种植可考虑如下方式:一是在稻田设置环沟, 创建光照区域;二是改变水稻栽插模式的大垄双行, 即行距为30 cm×20 cm, 株距为每延长米栽插6.2穴, 总穴数为1.35万个/667 m2;三是扩行增穴, 即行距为33 cm×20 cm, 较30 cm×20 cm的株距, 每延长米加插0.6穴, 每667 m2总穴数不变。
1 暂养池准备
扣蟹暂养基本是利用稻田早育稻苗, 早插秧是为了大眼幼体入池时有一定的水位, 要做到:一是水稻全程肥在旋地前全部下地;二是在顺上水一侧留出至少0.6 m宽的边沟作为大眼入池降低盐度的调节点。
2 培育活饵料
在扣蟹入池前半个月, 每667 m2水面施发酵的有机肥150~200 kg, 用以培育水生动物。观察表明, 河蟹可以摄食个体较大的桡足类。因此, 肥水可以为河蟹提供大量的生物饵料。
3 购、放苗前注意事项
目前土池生态孵化出的蟹苗一般具有个体较小、出池盐度高低不一、并池后的蟹苗有个体不均等特点, 但选苗基本是以大眼的变态时间和出池盐度为权衡选购重点。一般选择规格均匀、体色正常、活动敏捷、规格为16万~20万只/kg之间的蟹苗。北方正常年景放苗时间一般在6月4—14日之间, 海捕苗较人工育苗向后推迟一周左右。运输、放蟹最好能在早、晚时段。要清楚出池苗盐度, 孵化场由于临近海水, 淡化盐度最低也在3~5, 盐度越高, 暂养效果越差。
4 蟹苗放养
直放不暂养苗:放大眼幼体0.15~0.2 kg为宜。
暂养后放苗:经暂养的大眼幼体一般到21 d后进入Ⅵ期仔蟹, 此时规格达4 000只/kg左右, 进行分苗, 放1.25万只/667 m2为宜, 按65%左右回捕率计算, 设计生产规格120~160只/kg扣蟹60 kg左右。
5 扣蟹养殖单元面积
最好选择面积在10×667 m2~20×667 m2的池塘, 有利于均衡摄食、水体水质稳定、起捕和管理。
6 前期促长
稻田中后期缺少光照是扣蟹先期长得快、后期不长的因素所在。前期促长大, 一是在放苗前一周用农肥培育浮游生物, 从大眼入池开始, 直放苗田。如水中生物较多, 3~5 d可以不投饵, 生物较少时, 每天傍晚投一次足量, 以略有剩余为准。暂养田在培育浮游生物后的2~3 d可以不投饵, 在生物较少时, 每天至少投2~3次料。分池后每天投喂1次, 投量以略有剩余为宜。饵料选定:前期以剁碎的杂鱼泥、浸泡后的合成料, Ⅳ期仔蟹以后合成料要浸泡后投喂。
7 中期控成熟
一般到8月中旬前后, (占80%) 扣蟹基本完成蜕10~11次壳, 当规格达160~200只/kg时, 要停止投料, 否则再蜕一次壳, 有较大比例要呈现性成熟。
8 捕前强化育肥
新医改 点“亮”八大关键词 篇5
4月7日,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这一方案提出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
医改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部门协同努力,还需要五项重点同步进行。五项重点就像人的五个指头,缺一不可,哪个指头稍有不适,其他指头都会受到影响。五指成拳,新医改形成合力,才能惠及民众。医保全覆盖
郑秉文(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教授):破解“看病贵”问题的关键,并不单是控制药价,而是在建立起医保制度后,提高报销水平,减少个人支付比例。没有一个完善社保体系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保体系覆盖面狭小,或者城乡割裂,就会形成待遇水平差距较大的碎片化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目的就是降低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异地医保
韩克庆(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异地医保不仅涉及退休老人异地养老的问题,也涉及农民工流动的问题。解决异地医保,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衔接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将城乡居民、城镇和乡村统筹合一,必须缩小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差距。这是医保制度建设的方向。基本药物报销
吴永佩(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教授):基本药物制度是世界上比较普遍的形式,对于降低药价、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有重要作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其遴选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针对主要疾病医疗所需而制定的。基本药物是初级医疗卫生所需的最基本且必须的药物。为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需制定国家药品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临床诊疗指南。据悉,卫生部已组织医药学有关专家逐一制定这些政策与技术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新版即将公布;国家药品处方集已启动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应首先制定“抗菌药物标准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其他临床专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并推向医疗机构实施。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
许嘉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司长):对基本药物实行招标采购,不仅仅是为了在药品价格上进行竞争,从实现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来看,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众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在药品质量管理能力、控制风险的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实行招标采购也是对药品生产经营质量和能力的招标。要招标选择社会诚信度高、质量管理好、控制产品风险能力强的企业来生产和配送基本药物,在生产和配送环节上保证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
刘新明(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看病难主要难在“两头”,即偏远农村地区和大城市大医院。其根源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备、人才等方面“软硬兼施”,均衡配置医疗资源。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切实缓解农村、社区看病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白重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既是医改惠民的起点,又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终点。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保障是国际通行做法。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任文杰(河南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院长):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低、效果好,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设立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投入不再是以单个项目,也不再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某种公共疾病而设立。这是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以药补医”
抓住关键内控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篇6
1. 建立固定资产岗位责任制
建立岗位责任制, 首先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各使用部门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的安全及完整具体负责。按岗位分工控制要求, 不相容职务 (岗位) 相互分离, 合理设岗, 确定岗位职责和相应权限, 财务和实物管理相结合, 采购和验收保管相分离, 单独设立固定资产保管人员。形成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按照“统一领导、部门负责”的原则, 组建资产管理专门机构、由各部门负责人和专职资产管理员等组成资产管理领导小组, 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若干层次的管理岗位责任制。
2. 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控制
(1) 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实行资产配置审批制度。单位不论采用何种经费进行资产购置, 只有经过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授权的部门审批后才能列入部门预算中进行采购。且属于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 必须经过政府采购取得。
(2) 对于取得的土地和房屋建筑物及构筑物等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产权手续。
(3) 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和使用部门应当参与固定资产验收工作。单位应当区别固定资产的不同取得方式, 对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外单位调入以及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进行验收, 办理验收手续, 出具验收单, 并与有关凭证、资料进行核对, 及时办理财务记账和资产入库手续。
(4) 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 单位应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及入库单, 登记固定资产账薄, 并由保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注明使用部门或使用人。对于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 单位应当设立备查登记薄进行专门登记, 避免与本单位固定资产相混淆。
笔者所在单位专门建立了《资产购置计划采购制度》与《验收制度》。从严把好入口关。每年预算前, 由各科室提出资产购置计划, 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审核, 防止重复购置。对于数额较大的资产购置应两人同时参与采购全过程, 互相监督制约。购置资产应积极实施政府采购。把好资产验收关, 实行内部牵制, 采购人与验收人分离。验收合格后, 财务室才能付款。
3. 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控制
单位取得固定资产, 应按照为取得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具体为对购入的固定资产, 应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安装成本、交纳的有关税金等计价。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包括所消耗的材料、人工、其他费用和交纳的有关税金) ;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按照捐赠方发票账单所列示金额加上由本单位支付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计价;无发票账单, 按照同类固定资产市场价格计价;对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 按照调出单位账面价值加上新的安装成本、包装费、运杂费等计价。
4. 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对外租赁、报废处置控制
(1) 固定资产在单位内部转移时, 须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 并以调出、调入、财务部门领导签字同意方可办理转移手续。
(2) 单位暂不使用、准备出租、出借、投资的固定资产, 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报告应详细披露存量资产信息, 可行性论证报告和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3) 单位处理报废、闲置、毁损固定资产, 必须经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申报, 填制固定资产处置单及固定资产处置报告, 主管领导审核, 单位负责人签字后, 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并报财政部门批准。对需变价售让的固定资产, 实行资产处置市场化, 凭上级部门批准的资产处置批复书减少固定资产。对报废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等处置收入, 要及时足额入账, 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位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 应当进行集体审议联签。笔者所在单位专门建立了《资产处置管理制度》, 从严把好“出口”关。按审批权限范围, 由资产使用部门填写资产处置申请, 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审核, 逐级上报上级部门批准后, 予以核销资产。
5. 固定资产修理修缮及日常使用控制
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修缮保养制度, 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控制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费。单位固定资产需要大修的, 应由财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组织评估, 提出修理方案, 编制修理经费预算, 经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后实施。单位固定资产维修费用, 应纳入单位预算, 在经批准的预算额度内执行。对明显超出预算的不合理支出, 由单位审计部门等予以审查、核实。
笔者所在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 建立了《资产领用制度》、《资产借用归还管理制度》、《资产安全防范制度》, 对资产日常的使用登记、保管措施及安全防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有章可徇, 责任到人。对于资产的修理修缮建立了《资产维修保养制度》, 将资产的保养维修落实到人。出现需要维修的情况时, 则由使用人提出申请, 资产领导小组共同研究纳入预算后, 才能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 由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验收, 财务审计部门对费用进行审核。
6.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控制
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 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点, 至少每年清查一次。单位应当组成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根据盘点结果详细填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表, 并与固定资产账薄和卡片相核对。发现账实不符的, 单位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应当查明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原因, 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并及时作出报告。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批准后作出相应处理。
液化天然气运输关键注意点分析 篇7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运输,安全,注意点
1 引言
在当前,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各产业、各行业都处于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 液化天然气被使用到很多领域, 是不可或缺的能源, 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在整个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液化天然气的运输难度很高, 操作不当即可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就液化天然气运输关键注意点分析展开研究。
2 液化天然气运输特性分析
天然气的运输 (车辆运输) 是一种危险化学品运输, 从事这种运输的, 是需要公安部门批准的危货运公司才能进行, 个人不可以运输。
液化天然气, 顾名思义, 就是将天然气加以压缩和降温, 使之成为液体状态, 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甲烷, 这种气体是十分优质的燃料, 易燃易爆, 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 我们要将天然气降温到零下一百六十二度到零下150度之间。由于
在液化天然气运输的过程中, 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主要有低温冻上事故、火灾事故以及爆炸事故等。一旦天然气产生泄露, 就很容易到达爆炸极限, 后果十分严重。
在当前, 液化天然气运输的当时主要有罐式集装箱和液化天然气罐车两种, 从主体结构的原理来看, 两者原理相同, 但是罐式集装箱, 能够采用多式联运方式, 运输量较大。罐式集装箱的罐体是真空的、多层的、绝热的储罐, 而天然气罐车就是一个罐体。
3 液化天然气运输事故原因
液化天然气在运输过程中, 主要产生火灾、冻伤以及爆炸这三种运输事故, 给社会造成很大损害, 分析液化天然气运输事故的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 也十分必要了,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分析得出以下几种安全事故原因:
3.1 车辆交通事故
液化天然气运输使用车辆吨位较大, 车辆车体长、体积大, 在运输过程中 (特别是高速公路段) 对驾驶员的要求很高。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路况不好、车况不好等因素导致运输车辆翻车 (侧翻) , 气罐的阀门由于摩擦和碰撞等原因产生松动, 导致天然气泄漏, 酿成安全事故。此外, 由于液化天然气罐体的机构原因, 在产生交通事故的时候, 会导致罐体产生形变, 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素。
3.2 罐体阀门故障
罐体阀门是液化天然气进出罐体的关键所在, 很多安全事故时由于罐体阀门产生故障, 导致罐内天然气出现泄漏, 最终造成事故。另外, 罐体的安全阀门、排气阀门一旦出现松动, 也会导致气体泄漏, 尽管泄漏量很小, 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
3.3 气候因素
我国特殊的地理因素决定着我国夏季全国范围的高温, 在夏季运输液化天然气过程中, 罐壁很容易升温, 导致压力增大, 最终破坏气罐的安全阀, 导致气体泄漏。
3.4 罐体器件老化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工具也在不断进步,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运输罐体期间不断老化的现象。在运输过程中, 罐体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 元器件的老化很容易埋下各类安全隐患。在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过程中, 也有很多例由于器件老化而导致的气体泄漏事件。
3.5 操作不当
液化体燃气的运输时一个系统工程, 危险系数很高, 多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很多运输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没有花大力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而从业人员也没有将操作规范化放到必要的高度, 在运输过程中, 我行我素, 胡乱操作, 最终酿成事故。
4 液化天然气运输关键注意点
4.1 保持良好车况
要定期检查运输车辆的车况,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检修。要建立起相应的车辆检查、维修、调度预案, 将车辆的车况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 要对运输路线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安全事故多发路段要建立预案, 提高驾驶安全系数。
4.2 加强对罐体阀门的检修
要加强对罐体阀门的检修, 要联系相应的罐体生产厂家、阀门生产厂家以及罐体配件生产厂家, 定期对罐体碱性检查。一旦发现罐体各项指标系数不满足运输要求, 就要对罐体进行维修, 必要时报废;要着重检查罐体的阀门, 出现问题, 及时维修、及时更换;要对其他配件进行定期和定量的检查、抽检, 保证整个罐体的安全系数。
4.3 制定相应的气候变化应急预案
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建立气候变化应急预案:从人员配置、车辆配置以及气罐配置等三个角度出发, 在炎热的夏季, 要避开每日最高温时间段, 要多安排晚间运输, 少安排白天运输, 在酷暑季节, 要尽量避免运输。
4.4 加强岗位培训
要加强对天然气运输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 主要从以下三点出发:首先, 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认识;其次, 要提高他们的岗位业务能力;最后, 要培养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5 结语
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液化天然气运输工作的难点很多, 涉及到很多关键注意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液化天然气的运输特性, 进而剖析了液化天然气运输事故产生的原因, 最终提出了液化天然气运输的关键注意点, 笔者水平有限, 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小伍, 华贲.液化天然气、管道天然气与煤制天然气的比较分析[j].化工学报.Journal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2009年S1期
[2]江金华, 弓燕舞.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公路运输的分析[j].煤气与热力.Gas&Heat.2004年11期
浅谈区域营销的几点关键因素 篇8
现代的区域营销理论主要起源于后工业革命时代。自区域营销理论导入区域经营管理理论至今, 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探讨。
区域营销理论市场学派以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 主要对区域营销的起因、如何营销区域以及区域营销的战略性市场规划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区域营销层级图, 包含区域营销的四大目标市场、四大营销因素、营销主体及营销计划等。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区域营销是将地区 (场所) 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 将地区未来发展远景确定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 借此强化地方经济基础, 主动营销地区特色, 更有效率地满足与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市场。
形象学派认为, 地方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地方所持的信念、看法和印象, 是关于一个区域的各种联系、信息的概括。地方形象使地方之间能够彼此区别, 它贯穿于企业、居民和旅游者的整个抉择过程, 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形象学派侧重于从区域形象的构成要素来理解区域营销, 认为区域营销过程包括形象测量与评价、形象定位、形象定位、形象设计和形象传播。
规划学派主要从城市发展变动、公共管理部门的规划变革、城市的竞争与联盟三个相互影响的方面探讨了区域营销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规划学派认为, 城市营销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构建城市复杂功能的、增加政策的功能作用和分析其社会经济活动适宜性的新的范式。城市营销必然是与城市的空间政策, 特别是与城市的实体结构规划分不开的, 它是一个整体的规划理念。
系统学派主要把区域营销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 强调区域营销成功的条件。目前, 国内的区域营销理论和方法基本处于引进和应用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区域营销主要是研究区域形象系统、形象管理和形象评价等几个方面。之后, 展开了以旅游营销为主导的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此外, 韦文英与杨开忠教授分别对区域营销理论的市场学派、形象学派、规划学派以及系统学派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国内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基于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以及区域品牌的创立做了研究和探讨。但总体上看, 国内的研究或是局限于理论方面的初步引进和探讨, 或是只从某个角度研究区域营销的具体问题, 而对一个区域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从总体上实施区域营销战略还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区域营销关键因素
区域营销在我国的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和申办世博会、博鳌举办亚洲经济论坛等等都是成功的区域营销案例。关于区域营销, 笔者认为其关键因素包括如下几点:发挥产业群的优势作用、培育区域专业市场与区域促销、区域形象的利用及促进区域创新机制等。
(一) 常规的差异化策略——培育区域专业市场与区域促销
区域专业市场是产业群活动的平台, 是产业群内众多企业密切内外联系、顺利地把产品推向顾客的一个通道。区域专业市场是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 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一定的区域单元为依托, 以区域中心城市 (镇) 为核心促进区域内外经济协作的流通和交换的空间组织形式, 它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如网上市场) 两种类型。完善的区域专业市场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引导产业群内企业作出正确的产品和价格决策, 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 从而使产业群的分工网络系统能够有效协调地运转因此培育区域专业市场对产业群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优惠政策, 不断促进区域专业市场的生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市场场地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空间布局的规划等方面的广泛参与, 积极培育区域专业市场。
区域促销是区域政府通过广告、宣传、公关和博览会等形式向区域外部推介产业群, 引起区外企业和个人对产业群的关注和了解, 提高产业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他们对群内企业产品的喜爱, 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产品销售的过程。区域促销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沟通, 政府通过这种信息沟通, 打造出产业群的整体品牌, 并利用这种整体品牌整合区域内外各种资源, 提高群内企业吸引顾客和扩大销售的能力, 从而推动产业群的不断成长。
(二) 经济为主流——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作用
产业是某一产品 (或劳务) 的生产部门, 是产业群赖以存在的依据。产业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大量产业密切联系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群的发展战略一般定位于中小企业, 它是众多中小企业基于信任、认同和互惠, 通过垂直与水平互补形成的一个专业化分工网络系统。在国外, 这种产业群现象要数意大利最为普遍;在我国, 则要数浙江省最为普遍, 比较著名的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义乌的小商品产业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诸暨大唐的袜业群等。
一个区域的产业群内众多企业的产品能否顺利地销售出去, 以满足区域外企业和个人之所欲, 从区域营销的角度看, 首要的一点是该区域的产业群所依据的产业与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是否占有竞争优势, 是否比它们富有竞争力。产业的竞争优势建筑在区域优势之上, 区域优势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所决定的、本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分工体系中所拥有的较为突出和相对稳定的有利因素, 包括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有利条件。如果区域的某一产业能体现该区域的优势, 则会产生投入少、见效大、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区域可能拥有多方面的优势, 必须确立主次, 充分发挥最大优势和最有利于建立有竞争性优势产业的优势。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认为, 竞争优势概念对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家 (或区域) 的竞争优势问题, 说到底是若干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其实产业群的竞争优势问题, 也就是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主导产业是产业群的核心, 如果地方政府能把那些充分发挥本地优势, 而且市场容量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 并通过产业政策加以扶持发展, 无疑为那些从事该主导产业的众多群内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市场销售基础, 从而有利于产业群的长期健康发展。
区域营销的开展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重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营销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二是区域营销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均是围绕市场 (需求) 而进行的。市场 (顾客需求) 是营销活动的中心, 因为“一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市场营销”。“市场需求始终是集群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的充分供给, 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是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区域营销与产业集群其实是相互促进互为发展的。
(三) 进一步的补充——区域形象营销战略
区域营销理论认为, 区域形象可以影响目标市场消费者在该区域的投资、办厂、移民、旅游、就业以及对该区域产品的购买态度和行为, 能够通过区域形象的战略管理促进区域发展。区域营销理论从一般性的营销战略层面上分析了市场细分、目标定位、沟通等区域形象营销问题。但由于区域营销理论本身尚在发展中, 对区域形象尚未进行概念的构建。另外, 它对区域形象营销中涉及的复杂因素如区域多类型产品、多元营销主体、多营销目标等也关注不多。
区域形象营销的市场细分及其目标选择从市场细分出发, 区域形象营销的重要问题是确定其目标。区域形象营销的目标细分时要确定是针对组织机构对象还是针对家庭、个人对象, 或者两类都是目标。区域目标对象还可细分为区域内部和外部目标。由于区域形象营销的目标可能或不可能同时面对机构或个人、内部或外部目标, 区域形象定位必须考虑目标对象的细分, 然后做出选择。
区域形象概念具有不同的维度, 但一个区域的形象并不需要具有所有维度, 而是通过定位突出某个或几个维度。通过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 区域形象定位要考虑如何赢得目标市场消费者, 这需要在符合目标消费者认知反应模式的前提下有效刺激目标对象的感知开展区域形象营销。
区域形象营销的形象资源也有不同的类型, 同样一个具体的区域具有哪些可适于定位的形象资源应该进行形象资源的开发和评估。根据区域形象的定位原则, 一个区域需要开发区域形象资源, 经过竞争优势、时间一致性的评估、目标对象的态度测试, 然后对具有定位素质的形象资源分析关联水平, 选择关联性强的那些资源作为区域形象定位的资源。
由于区域形象营销的目标可能面临不只是一个市场目标, 而且区域营销的主体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不同的营销主体为追求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做出营销决策和实施活动, 因而在区域形象营销中可能出现形象营销的各种冲突, 如形象资源争夺、形象定位冲突、策略和活动冲突等问题。因此区域形象营销必须考虑不同营销主体、不同目标市场及其形象战略实施过程的营销协同。营销协同的任务包括:认知协同, 不同营销施活动;目标协同, 不同营销主体对区域形象营销的目标保持一致, 或互补支持, 至少在各领域的营销目标没有冲突。国外的研究表明, 不同区域营销主体的目标和利益是否一致, 对于区域形象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策略协同, 区域内不同产品和服务营销策略要与区域形象定位一致。在区域形象营销战略的协同中,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往往要发挥主导作用。
(四) 从同质化中突围——促进区域创新机制
不少城市在炒作区位优势的概念, 然而都具备区位优势也就无所谓比较优势, 一些毗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市至今仍然陷于经济发展的断层, 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与前些年许多城市动辄就提“现代化大都市”, 以致后来泛滥成灾如出一辙。在区域建设同质化、产业雷同化的激烈竞争中, 提升区域品牌资本, 打造区域新的发展优势, 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选择。显然,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一些县市没有找到或压根儿就没想到本区域营销的卖点在哪。区域营销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各省、市、县相互之间都会为了自己的区域利益进行事实上的竞争, 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 决定了区域间为取得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而进行区域营销。各个地方政府间营销绩效的大小, 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
辽宁在诸多的比较优势中把“东北振兴”的品牌作为区域营销的最大卖点, 其营销策略就是把国家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导向与辽宁要建成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效地整合起来, 并放大传播出去。区域品牌的营销, 带来的是“财富效应”:譬如, 大连把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定位作为区域营销的品牌后, 世界排名前5位的现代物流企业全部进入, 与天津、青岛相比, 其比较优势明显提升。用区域营销专家吴克明的话说, 这就是国家宏观决策给一个地区发展带来的品牌效应, 属于国家营销效应, 而辽宁的做法显然是在国家营销效应中找到了适合本地区的最大营销卖点。同样, 合肥是中部地区一个年轻的省会城市, 除了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和一些国家级科研院所外, 本身并没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但合肥是全国最早定位为科教基地的城市之一。后来合肥将城市主题形象提炼为:科教基地, 绿色之城。有了这个区域营销的最大卖点, 就有了科学城的规划、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五届的“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
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发现、协调、整合和营销整个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企业, 将以前散乱的力量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整合成一个整体, 一种合力。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键, 不在于区位和资源优势, 产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区域创新机制的差别所决定的。
三、结束语
区域营销是一个战略市场管理过程, 也是一个区域财富的增长过程;区域营销既不是为营销而营销, 也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与手法应用在区域层面而已, 其关键因素也远远不止上述几点, 随着经济发展, 区域营销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1]聂元昆.区域市场营销:一种对市场营销的区域经济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7 (4)
[2]陶金国.特色经济、产业群与区域营销[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3]李安.第六讲区域营销管理[J].今日工程机械.2003 (05)
[4]王山河, 陈烈.论区域营销系统[J].经济地理.2006 (S1)
[5]江振娜.我国区域营销研究综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01)
[6]魏守华, 邵东涛.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J].商业研究.2002 (17)
[7]秦立公.树立区域营销观念, 发展广西特色经济[J].社会科学家.2001 (02)
[8]谭俊华, 吴爱军.基于区域营销理论的区域形象营销框架的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01)
关键技术点论文 篇9
通过动态手势识别等方案实现智能人机交互已经成为未来科技产品的重要趋势。当前国内外关于手势识别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对RGB视频序列进行分析识别,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识别方案及相关应用。武汇岳等[1]提出了3D动态手势状态转移模型,解决了Midas Touch问题,并使用一种基于小样本学习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解决了传统手势识别方法的缺点;杨波等[2]根据手势图像的区域形状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手势空间分布特征的手势识别算法,在环境光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能够实现鲁棒的实时手势识别。
虽然以上研究也能达到较好的性能,但是由于利用自然光图像的手势识别常遭遇光照变化及复杂环境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当光照发生变化时,识别率通常会降低,当环境背景变复杂,识别率一般大大减小。因此,获取鲁棒性强的视频源很有必要。深度图像代表的是摄像机与物体的远近距离,并用不同的灰度值表示出来。深度图像不仅具有空间颜色无关性,不受光照和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其代表的特殊含义,很容易将前景与背景分开,这对于机器视觉领 域人体目 标的检测 提取具有 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者们利用深度数据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整体的动作识别,如Lin等[3]分块提取深度视频序列划分成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相似串匹配识别行为;Li等[4]使用动作图谱将行为模型化,再使用3D特征点词袋描述一系列姿势,使用隐马尔可夫模型识别行为。基于深度数据的整体行为识别在近些年已取得一定进展,在一些公开的数据集上测试的识别率逐步提高,但实现的方式都比较复杂,计算量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不受情景影响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将深度数据经过视频图像处理算法检测到目标,提取手势关键特征点运动轨迹,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公开的DHA数据集[5,6]中有关手势动作数据进行识别评估。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较高的准确率。
1 运动目标检测
本文采用的手势识别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运动目标检测、关键特征点提取和识别评估,其中目标检测是识别方案的基础。目前已有方案对手势识别的基础大多是建立在RGB图像序列中对手臂特征全部提取,或者是对手掌特征[7]全部提取,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识别率,但更加增大了计算量,复杂程度随着特征点的增多而剧烈增大。
为了保持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并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可以首先提取人体目标。将深度数据经过自适应阈值算法,得到二值化的人体目标。以DHA数据集中arm-swing中的某一帧为例,效果如图1(b)所示。可以看出,人的整体目标已经明朗,并且简化后的目标可以有效的去除背景等因素对识别的影响。
2 关键特征点提取
在得到简化后的人体目标后,关键特征点的提取可以采用文献[8]中的方法,以手掌的重心点作为特征点,跟踪此特征点得到运动轨迹,但是手掌重心点的获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在跟踪的过程中,一直计算,且计算复杂,容易存在误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将简化后的人体目标经过细化等算法,得到单像素的人体骨架,如图1(c)所示。
单像素骨架虽然去除了大量特征点,但是关于手势运动轨迹的特征点并没有去除,手臂上每一个像素的运动轨迹都与手势运动相关联,其中处于手臂末端的端点就是手势关键特征点。
设像素点I(Ix,Iy)为某一帧单像素骨架图中的任意一个像素,其中,Ix,Iy分别代表I的横坐轴和纵坐标,≤X,≤Y,X,Y分别表示图像的长和宽。In(Ix,Iy)为后续第n帧单像素骨架图,n=0,1,2…。像素点示意图如图2所示。
以提取图1(c)中右边手臂末端的角点为例,算法实现的步骤如下:
步骤1:判断(Ix,Iy)是否为0,若是,去除点像素点I;若不是,保存像素点I,得到骨架完整像素,进入步骤2;
步骤2:判断(Ix,Iy1)+(Ix1,Iy)+(Ix1,Iy1)是否为1,若不是,去除像素点I;若是,保存像素点I,得到五个角点I′(I′x,I′y),进入步骤3;
步骤3:判断(Ix,Iy1)+(Ix1,Iy)+(Ix1,Iy1)是否大于等于3,若是,保存像素点,得到躯干骨架的特征点,取纵坐标最小的,设为I″(I″x,I″y)进入步骤4;
步骤4 : 如果X>I′ x >I″ x , I″ y <I′ y <Y成立 ,则I′(I′x,I′y)为图2中右边手臂末端的角点。
得到手势动作关键特征点后,就可以提取关键特征点的坐标,然后获取每一帧关键特征点的数据,得到手势运 动轨迹。 以 “one-hand-wave(单臂挥动)”动态手势序列图为例,将获取的数据经过处理得到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如图3所示。
3 识别和评估
为了验证本文采用的基于关键特征点运动轨迹的动态手势识别 方法的有 效性,本文采用 公开的DHA数据集中有关动态手势进行识别评估。
3.1 实验设置
3.1.1 测试数据
DHA数据集包括17类人体行为,每一类动作都由21个人分别完成。其中动态手势主要有9种:One-hand-wave(单臂挥手 )、Arm-swing(手臂摆动)、Front-box(正面拳击)、Side-box(侧面拳击)、Golf-swing(高尔夫挥杆)、Pitch(抛物)、Two-handwave(双臂挥手)、Arm-curl(曲臂)、Side-clap(侧拍)。它们的部分序列图如图4所示。
另外8种人体行为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动态手势识别内容。
3.1.2 分类器
动作识别技术最后一步就是分类识别,目前常用的有支持向量机[9]、隐马尔可夫模型[10]等方法。隐马尔可夫模型需要更多的训练数据,对动作数据库的要求更高,相比之下,SVM能够较好解决小样本非线性的分类问题,因此采用SVM作为分类模型。
3.1.3评估方法
等分法和留一法[11]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方法。其中由于等分法在小样本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巧合性,而留一法将全部样本分成N份,每次取其中1份作为测试集,用其他的N-1份构建预测模型,最后取N次实验平均性能最为最后的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留一法作为评估方法。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动态手势关键特征点的提取方法,本文在得到手势特征点运动轨迹的情况下,按照实验设置,采用留一法进行识别和评估。图5给出了基于关键特征点运动轨迹的手势识别性能的混淆矩阵。
由于深度数据反映的只是物体距离摄像头的远近,因此深度数据经过二值化后得到的目标图保留的信息将减少。从“front-box”和“arm-curl”之间的误识别可以看出,当目标正对深度摄像机采集动态手势时,二值化后的深度图不能区分前后运动轨迹,只能反映相应的上下运动轨迹,这就导致了“frontbox”和“arm-curl”的误识别较大,但本文采用的基于关键特征点运动轨迹对以上9种动态手势识别平均获得了82.5%的准确率,这也说明了本文的方法对动态手势识别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4 总 结
本文利用深度摄像机获取复杂环境下的人体目标,经过简化处理,得到骨架图,然后采用关键特征点运动轨迹作为动态手势的描述子,结合SVM对公开的DHA数据集中的动态手势进行识别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识别率。在已有较高识别率的情况下,结合现实生活,为实现对某些简单操作的控制打下基础。
摘要:为实现基于运动轨迹信息的动态手势识别,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手势关键特征点轨迹识别的方法。将深度摄像机获取的深度信息经过自适应阈值算法提取人体目标,经过细化等算法得到人体骨架,并提取手势关键特征点轨迹,利用支持向量机在公开的、具有挑战性的DHA数据集中有关手势数据进行识别和评估。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复杂背景下的多种手势的识别,鲁棒性强。
关键技术点论文 篇10
随着玉米生产的不断发展, 玉米高产、高抗、优质品种普遍应用于生产, 农民的生产形式也从铲趟向免中耕过渡, 农民的粗放管理对肥料的利用率明显降低, 优良品种不能与相关配套技术有效应用。综合多年的实践, 认为在玉米的栽培上应严把以下关键措施:
一、选种
1. 根据当地的无霜期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如海城的无霜期为160天以上, 选择品种的生育期应在130~140天为宜。
2. 根据地势、土壤情况选择适宜品种。
平地、土壤肥沃应选择喜肥水的品种;坡地、土壤瘠薄应选择耐旱、耐瘠薄的品种。
3. 选择通过国家或辽宁省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
凡是通过审定的品种, 性状稳定, 种植风险小。可小面积试种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引进的通过试验的新品种。
4. 建议选择密植品种。
种植密度在3500~4500株/亩,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密植品种的产量要高于稀植大棒品种。
二、整地
根据不同的地块和土壤结构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一是对秋翻春起垄地块, 早春顶凌进行复垄作业, 起垄后及时进行镇压保墒, 使垄面形成覆盖层,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二是在有犁底层和土壤较紧实情况下进行深耕或深松, 加厚活土层;三是在土壤紧实密度较适宜情况下实施少耕或免耕, 增加土壤保墒能力。
春耕地要尽可能早, 搅动土壤次数要少, 深度要浅。对于30厘米土层有底墒的要及时旋耕, 能起垄的起垄, 起垄后要及时镇压, 防止跑墒。春整地要做到顶凌耙地, 顶浆打垄, 翻、耙、起垄、镇压连续作业。无条件翻耕地块, 要采用重耙灭茬, 耙、耢保墒。
三、播种
当5~10厘米土层地温稳定在8~10℃时即可播种, 海城大约在4月20~25日。一般播种深度5厘米左右, 墒情好稍浅一些, 墒情差稍深一些, 株距要匀, 覆土要严。适期播种, 避开病害发生高峰。
1. 根据品种的生育期适时晚播。
这一提法是为了让玉米的灌浆期与昼夜温差大相遇, 减少夜间养分的消耗, 提高干物质的积累, 在有效的生育期内充分完成养分的积累。
2.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播种。
在兼顾品种生育期适时晚播的同时, 还要根据当地的墒情适时播种, 确保全苗。
四、合理密植
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土地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确定适宜密度时, 应根据上诉因素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 才能达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合理密植就是解决单位面积上的穗数问题。合理密度的确定受品种特性、自然条件以及土壤水条件的影响, 早熟品种生育期较短, 株型清秀, 植株较矮, 种植密度可适当偏大一些, 直播种植每亩可达4000株左右。株型紧凑的品种, 种植密度可适当大些, 每亩可在4000~4500株左右。就同一品种而言, 密度高低则要由所要求达到的产量来定。有灌水条件或雨量充足的地块种植密度宜密, 无灌水条件, 降雨又少的旱地种植密度宜稀一些。
五、平衡施肥,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 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 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土壤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 需要多少补多少, 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 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节省劳力, 节支增收的目的。以往多数农民的施肥习惯均是底肥施二胺追肥施尿素, 导致钾肥的供应不足。近年来由于来自农技部门和肥业公司的大力引导和宣传, 底肥氮磷钾复合肥的应用逐渐增多, 在使用复合肥时, 应注意氮磷钾含量、比例, 建议在底肥施用复合肥的同时, 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含钾尿素, 追施尿素时一定用土覆盖, 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一次性肥料容易导致玉米生育后期脱肥, 影响产量。
作好田间试验, 通过多年的田间试验,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法:根据当地土壤的养分含量按玉米每增加100千克的生物产量需要纯氮、磷、钾3:2.0~2.5:3千克的配比进行施肥。
六、锄草、防螟
播种后及时喷洒除草剂, 注意除草剂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在大喇叭口期及时喷洒杀螟药, 防止螟虫的重大危害。玉米病虫害发生严重且频繁, 许多病虫害容易发生爆发危害, 造成严重损失。玉米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 病害有:大斑病、纹枯病、霜霉病等。防疫措施:选用抗病性较强或感病轻的品种, 实行轮作换茬, 增施钾肥等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消灭玉米植株残体, 杀灭越冬幼虫、拔除枯心苗等可减少虫害。注意及时防治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地老虎、玉米螟、大螟等
七、收获
【关键技术点论文】推荐阅读: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07-07
生猪养殖的关键技术论文06-28
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初探论文08-30
装配关键技术07-15
关键技术环节05-09
施工关键技术05-19
5G关键技术06-19
4G关键技术07-22
关键技术分析08-02
开采关键技术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