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2024-07-23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精选8篇)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1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作者:高绍维

当前,企业要在世界资本体系中健康有序运行,首先要保障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的发展轨迹发现,建立有效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保证企业有序运行,而且可以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经济。

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控制水平,不管对企业自身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顺利有序运行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企业而言,强化内部控制可以帮助管理层理顺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经营。企业身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甚至致命影响,企业管理层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才能有效应对越来越多的风险,提升发展空间、把握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

其次,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不断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深化管理改革。只有建立健全以风险方法和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深化企业改革发展,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唯有通过强化风险管控、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预防和抵御风险,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效运行,从而推动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

最后,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证企业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减少管理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从这个角度讲,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强化内部控制对于保障投资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点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面对日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条件,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企业处于高风险之中。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战略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这些企业内外风险都给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营增加了压力,带来了不确定性,处理不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企业要制定内部控制就要本着防范预防风险的目的去操作。如何把握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应对,成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主要因素。

总的而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面临的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部控制的规划上,应当着重考虑如下情况:企业管理层有没有制订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划,以及制订的规划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是否仅仅将符合法律规定作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只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不发挥实际效用、没有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积极意义;是否制订了内部控制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践中。这是内部控制在规划方面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2.在内部控制的组织部门和机构方面,要考虑的风险点有:内部控制负责人与公司的主要领导是否为一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落实;内控部门人员是否对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足够了解和熟悉;相关人员是否对内控工作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积极热心、切实负责;内控部门成员是否具有足够代表性。针对此方面,企业应合理设置内控部门,匹配内控人员,由主要领导督促执行。

3.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上,要考虑以下关键点和风险点:单位是否足够重视内部控制作用,是否有意培养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是否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作为深化企业管理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管理层是否具有强烈的遵纪守法意识;能否实现关键岗位的定期轮流;企业的相关子公司是否也制订内部控制战略规划。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在环境建设方面的关键点。

4.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上,要注意以下关键点:企业是否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是否具备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法和风险评估人员;是否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一般来讲企业在生产方面具备相对成熟的风险识别和防范应对程序,但在经营和财务领域,则需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企业是否制定了清晰的分先承受度;是否建有风险数据库,以备企业分析比较;是否对之前的风险进行了比对、总结、分析,从而设定相应的风险类型及等级等。

5.在内部控制的评价方面,关键点有如下方面:是否有专门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定期进行评估,评价其是否真实有效;企业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有没有制定专门的评价指标和相关细则;企业有没有将考核与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相关联;有没有内控评价指标选取规范并针对相应缺陷进行改进。

6.在风险矩阵规划上,要注意以下方面:要识别的风险是否具体;在风险的识别上是否过多地依赖于管控流程图,缺乏灵活变通;能否有效识别企业的舞弊现象和重大错报风险;是否合理评估企业内外风险,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预警;能否合理设置风险控制关键点;控制措施是否多样性,能否与风险一一对应、具有针对性;在控制频率的制定上,能否依据企业经营规律的相关事项重要程度合理设置控制频率;风险管控负责人是否明确,责任是否到位;能否准确认定会计报表;能否采用多重风险识别手段实现风险与管控的有效对应。

三、企业内部控制关键点的控制措施

1.在内部控制规划上,企业管理层应当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专门制订相关规划并切实落实于行动,避免其浮于表面,不发挥实际效用。同时,还要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和人员,提高内控人员对内控法规的熟悉程度,内控人员应切实负责,负责人要经常监督内部控制各项制度的落实。

2.针对内部控制各个关键点,完善制度。针对各个关键点,要建立起一套相对明晰、稳定、完善的控制程序,以确保内部控制机制顺畅运行。对于日常经营活动,要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程序等相关内容,部门负责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对于重大投资、担保、关联交易等重大经营活动,要按照《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由董事会审议决定,超越董事会权限的,报股东大会批准。设置独立的会计部门,明确会计部门人员的分工和岗位职责,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体系,以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严格审批流程,重大事项重点监督。所有募集资金的支出均要严格履行内部审批手续,按照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的用途及项目使用,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等要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每季度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要进行检查。企业管理层在制订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当前及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不确定风险,对于潜在困难及时发现识别并通过分析总结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力争将风险最小化,尽量减少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4.强化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在治理结构层面,要委派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到各子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各子公司要建立健全三会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定期召开会议;要按照经营策略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各子公司也要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公司各职能部门对子公司的业务和管理进行指导与监督。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中,有内部控制规划建设、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及风险矩阵规划等多方面的关键点和风险点。企业要将这些关键点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来对待。只要企业将内部控制建设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执行、监督等整个过程中,控制好关键点和风险点,就能及时识别、评估并防范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保障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更有效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的总称,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行之有效并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 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不仅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的基础, 而且通过科学的统筹安排, 能够充分优化企业人员和物资管理, 提高了经营的效率。

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起步稍微有些晚, 直到2003年, 中国才有少数较大企业开始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目前, 中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的内部控制系统,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远远还不够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的缺陷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多。近年来,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频频造假, 证券公司多次乌龙指操作, 都是因为内控制度不健全所致。因此, 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外环境、会计权责的分配以及内部审计的运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首先, 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员工, 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 往往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就直接进行决策, 忽视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之中, 董事会未能身体力行, 起到主导的作用, 监事会则形同虚设, 不能充分履行监督的职责。在此背景之下, 作为普通的员工,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自然也就缺乏积极性。

其次, 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 认为控制程度越紧越好。这样的错误认知直接导致出现集权的僵化局面, 反而失去了内控效率, 无法适应经济环境; (2) 认为企业现有体制足以规避风险, 甚至认为内部控制不仅没有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 (3)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与惩罚力度挂钩, 无视企业目标而进行非人性化的管理; (4) 仅仅把内部控制作为权利的象征, 而不是以企业目标为中心开展工作。

最后, 企业组织成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素质。在中国, 企业内部控制也算是新兴事物, 涉及很多专业知识, 大部分的企业组织成员都没有系统地学过, 自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要领, 这就导致了在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无可避免地出现走错路、走弯路的情形。再加上部分企业管理者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认为企业文化是不切实际的“空架子”, 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影响团队精神和工作的积极性, 不管是在技能上还是态度上, 都无法达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的要求。

(二) 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评价系统

1. 内部控制相关的立法不健全, 外部监督乏力。

无论什么工作的开展, 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也不例外。目前, 中国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成熟, 在全国范围内也未能实现统一的协调和规划, 企业界、司法界、会计界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 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往往不同, 明显存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因此,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既无明确的法律指引, 又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

2. 企业内部控制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

企业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 才能衡量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 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然而, 中国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之中, 还存在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不科学这一薄弱环节, 使得内部控制计划流于形式。事实上, 中国大多数企业都能够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由于没有相应完整有效的考核评价系统, 使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效果。

(三)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1. 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 中国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往往呈现出宝塔形多层次的特征, 导致管理层过多, 管理机构臃肿, 对于问题反应迟钝, 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职能。另外, 企业在设置组织结构之时, 也经常过于重视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忽视了横向的协调工作, 导致各个职能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 工作效率比较差。

2. 企业战略不匹配。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 实施的各种战略的统称。在制订企业战略的时候, 我们不仅需要高度重视经营战略, 而且也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战略。然而, 大多数企业在制订总体战略的时候, 并没有加入内部风险控制的战略, 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极有可能为了能够更快获得经济效益而产生了企业自身所不能承受的风险, 一旦不能及时应对, 即造成了巨额的损失。

3. 信息流通不顺畅, 职责不清。

从某种角度来讲, 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以及效率是由信息系统的良好程度而决定的。企业必须拥有一套可以在日常工作之中, 通过某些形式能够进行迅速收集、辨别以及沟通的信息渠道, 及时反映企业经营的各种状况。通过此信息系统, 企业组织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作用, 做到互相配合, 互相监督。然而,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之中, 往往出现权责不清, 信息不通畅的情形, 既不能及时反映出现的问题, 也无法明确追究责任, 让企业面临着许多不必要的经营风险。

(四) 会计权责控制不完善

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很多企业会计权责的控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 还存在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的情形, 财务部门既管理财务收支又管理会计信息处理, 导致服务对象不明。财务部门不堪重负之余, 还往往出现造假的情形。另一方面, 权责仍然不对等。会计既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运营, 同时又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服务, 权、责、利三者没有明确的划分, 往往处于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 偏离了会计本来应有的价值取向。

(五) 内部审计不到位

内部审计是经济监督的再监督, 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目前仍然不够到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有偏差, 不仅混淆了会计监督和内审监督的区别, 而且过份强调了查错纠弊, 忽视了内部审计对经济效益服务的功能。因此, 内部审计往往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解决对策

(一) 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识

首先, 企业管理者应当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作用, 然后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 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可操作、可评估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 企业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引导员工走出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促使员工在认同的基础上, 主动配合公司为何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第三, 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全面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将监督规章制度落实, 发现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最后,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强化员工内部控制的思想。为了真正落实内部控制, 企业需要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实施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基础。第一, 我们应当从企业结构入手, 进行组织结构、资金运转、会计工作、审计体系以及业务流程的全面整合。第二, 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利和职责, 把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分离, 让他们各尽其责, 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第三, 加强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 预算控制包括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对于企业来讲, 成本问题非常关键, 而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把企业目标进行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来完成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三) 掌握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

1.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内部控制理论。

美国COSO委员会的COSO报告对于内部控制实际活动有着极大的促进与丰富作用, 并且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 我们需要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对COSO报告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我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的认识。

2. 鼓励不断创新的精神。

内部控制理论引入中国时间还较短, 还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理论, 企业往往只是将国外成熟完善的理论作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基础。但是, 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理论的同时, 企业不可以照抄照搬, 而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研究、探索、创新出与企业自身匹配的内部控制理论, 从而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独特风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 加强会计权责控制

从宏观上, 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立法, 修改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 让会计人员主要向企业管理者负责, 而会计人员原有的监督职责, 则通过外部审计、引进独立董事或者其他相关政府监督的其他方式去完成, 这样才能让会计摆脱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作用, 更加合理。从微观上, 财务的对象应当是物流系统, 而会计的对象应当是信息系统。企业应当把财务和会计严格区分开来, 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除此之外, 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奖惩制度。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责任重大, 可以采取薪资优厚和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奖惩方案。如果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将会人尽其责, 让会计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避免了很多造假行为的产生。

(五) 加强内部审计

作为企业与股东利益的护法者,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而出现, 而不能只是单纯按照国家法律的强制要求而被动设立。事实上, 内部审计机构既然行使监督的职责, 那么就可以作为监事会的常设机构, 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 企业可以利用审计人员既精通财务管理, 又熟悉相关法律的优势, 鼓励审计人员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中心, 在履行纠错防弊、监督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 提倡服务职能, 当好企业的法律顾问和诊断医生, 帮助企业堵漏建制, 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六) 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为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全面、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 保证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储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 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 人员与人员的高效沟通。一套良好的信息系统, 必须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仅包括财务信息系统, 而且还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可以让企业管理者随时清楚企业运作的具体状况, 迅速做出准确的决策。而普通员工, 也能清晰自己的职责和作用, 主动完成任务, 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七) 加强企业内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良好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促使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普通员工与企业的长远利益趋于一致。这不仅是企业实现年度目标和加强团队建设的主要方式, 也是企业实施内部管理和薪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应当从阶段工作、日常管理、销售任务、终端达标以及综合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这样才能够更加规范和完善, 才能够促进企业和团队、营销和管理、考核和奖惩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地逐渐扩大。因此,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界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企业要想获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而若要解决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则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 从企业自身、管理层、员工以及内外环境等方面入手, 进行抽丝剥茧、全面分析, 然后再对症下药, 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 面对挑战, 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晓燕.内蒙古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调查分析[C].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2]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何凤平.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张红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0.

[5]李良慧.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0.

[6]高鹏.浅谈企业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 2010, (12) .

烘焙工艺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3

烘焙中的关键点

使用常温下的食材,正确称量。除非某些配方需要特定温度下的食材,否则最好是使用常温下的食材,特别是黄油和鸡蛋。冷藏的鸡蛋和黄油都需要提前一个小时放在室温下,等到达到室温后再使用。冷藏以后的食材,不能像常温的食材那样发挥特性;想要称量得更加精准,就必须要准备电子秤。因为如果用量杯和量勺来称量的话,还是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某种食材分量的误差都可能会对烘焙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制香草香精。市面上的香草香精,价格廉价的有可能是添加了一些人工添加剂,对身体不健康。而真正的精纯的香草香精,价格又比较贵。香草香精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家自制香草香精。购买3-4个有机香草豆荚,洗净以后让它们自然风干。将8盎司的植物甘油倒入一个密封的瓶子中,放置一边备用。然后,用小刀讲香草豆莢剖开取出香草豆,将香草豆和剪成小段的香草豆荚枝干一起浸泡在植物甘油中,浸泡至少四周以上。一定要注意,制作好香草香精后,一定要将保存香草香精的容器密封,不要让空气进入。

不要过度搅拌,不要中途开箱。在制作面团和面糊的过程中,如果过度搅拌,有可能面团和面糊产生过多的面筋导致最后烘焙出来的蛋糕或者饼干口感粗糙。在将面糊勺入松饼烤盘中时,不要从面糊中间开始勺,而是要从四周沿着搅拌盘勺取面糊;烘焙中勿开烤箱门,在等待烘焙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打开烤箱的门。一旦烤箱门打开,烤箱内的温度有可能会下降3-4度,温度的骤然下降可能会导致蛋糕塌陷。另外,蛋糕烤好后,也不要急着打开烤箱门,等温度稍微下降一些再打开。

如何更好地进行食物烘焙

烘焙温度。一般来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制品的烘焙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制品在不同温度下烘焙的实验结果表明,制品在较高的温度下烘烤,可以得到较大的体积和较好的质地。以蛋糕为例,如烘焙温度太低,热在制品中的渗透缓慢,浆料被热搅动的时间太长,这将导致浆料的过度扩展和气泡的过度膨胀,使成品的籽料和气孔粗大,质地不佳。但烘焙温度太高,制品容易出现表面结壳、甚至烤焦而内部尚未成熟定形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烘焙不足往往发生在温度太高的情况下。过高的温度还会使蛋糕顶部突起太高,甚至破裂,这是由于表面浆料开始成形后内部仍在不断膨胀的结果。

烘焙温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大小和厚度,制品烘烤时,热经制品传递的主要方向是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因此,决定烘焙温度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制品的厚度。较厚的制品如烘焙温度太高,表皮形成太快,阻止了热的渗透,容易造成烘焙不足,因此要适当降低炉温。总的来说,大而厚的制品比小而薄的制品所选择的炉温应低一些;配料,油脂、糖、蛋、水果等配料在高温下容易烤焦或使制品的色泽过深。含这些配料越丰富的制品所需要的炉温越低;表面装饰,同样的道理,表面有糖、干果、果仁等装饰材料的制品其烘焙低;蒸气,烤炉中如有较多蒸气存在,则可以容许制品在高一些的炉温下烘烤,因为蒸气能够推迟表皮的形成,减少表面色泽。烤炉中装载的制品越多,产生的蒸气也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制品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烘烤。由于不同烤炉的传热性能不同,对一定的烤炉,制作者需要通过实践摸索出所生产品种的确切炉温和烘烤时间。

预热。当制品即将放进烤炉时,炉温应为烘焙该品种所要求的温度。这样,制品才能得到更多、更快的热渗透,使烘焙时间缩短,成品质量较好。所以,烘焙前烤炉需要预热。不同的烤炉预热所需的时间不同。电热式烘烤炉其温度升到200℃约需10-20分钟。

烘焙时间与制品成熟的鉴别。制品烘焙所需要的时间与烘焙温度及制品的厚度,大小有关。一般而言,烘焙温度越高,所需的时间越短,配料越多,所需时间越长。烘焙时间也与焙烤容器的材料性能有关。色深或无光泽的焙烤容器对辐射热的吸收和发散性能较好,可以使烘焙时间缩短,烤出的成品体积大、气孔小。相反,光亮的焙烤容器能反射辐射线,从而减慢了烘焙速度。然而,烤速太快的焙烤容器也有缺点,可能导致制品顶部突起,色泽太深且不均匀,这对容易上色的制品不一定合适。蛋糕尤其是水果蛋糕容易产生表面或底部过度烘焙的问题。为避免上述现象,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盖纸、垫纸或用双层焙烤容器,以防止面火或底火过大。此外,如前所述,根据烘烤出现的情况随时注意调节面火和底火。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操作者往往不易把握制品、特别是蛋糕正确的烘焙程度。蛋糕最后成形的部分是在顶部表皮中心下方约0.5厘米到1厘米处。鉴别时可用指尖触压蛋糕表面中心处。如此处不能抵抗指尖的压力,有顺热下塌的趋势,则表明制品还未成熟;反之,如果能抵抗指尖的压力,即有一定弹性,则表明制品已经成熟。另一种简便的鉴别方法是:用一根细竹签从表皮中心插进制品内部,如取出的竹签上未粘有任何湿浆料,则表明制品已成熟。

烘焙食品制作技术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掌握这门技艺,除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外,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新一代的烘焙食品制作师,应在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广泛博览,寻本求源。一方面要注意中外烘焙食品制作新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烘焙食品制作的先进技艺;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掘中国面点制作的宝贵遗产,将民族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不断地研究探索新品种、新花样、新技术,为发展中国烘焙食品制作技术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4

一、现行企业中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还不十分清楚,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工作透明度不高,一人办事,一人了结的情况相当普遍,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我国有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还有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导致其管理滞后,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三)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会计工作中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有的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有的单位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负责人擅自对外投资,导致投资盲目性。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监督意识不强,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企业的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产权制度。只有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制度化。一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二要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三要明确董事会的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对企业一系列重要的经营活动发挥内部控制的监控作用。

2.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经理人市场一方面会使这些高级职业人才之间展开竞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对公司高级职业人才进行约束,一旦他们因欺诈、舞弊等行为而被公司解雇,他们将很难重返市场,企业可以在经营者的竞争中择优选取企业家。

3.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

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才能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

(二)执行严格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

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

1.明确工作流程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企业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明确规定每个部门、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将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标准化。

2.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

实行凭证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凭证(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进行预先连续编号。编妥的凭证应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及时准确入账。

3.控制资产保护与记录

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实物防护措施,比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对货币、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安全存放、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等,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的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

4.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定期举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整个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业绩考评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完善公司的内部相关规章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涵盖公司全部的重要活动,应健全如下规章制度。

1.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3)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4)财务保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5)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相分离。

2.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制度

企业高层人员交叉任职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董事会与经营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不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监控与制衡作用。

3.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应明确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界限与责任,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要明确各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情况发生;要建立检查制度,以保证授权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4.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方面应当加强的主要工作有:

1.企业应当建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

2.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要克服重程序轻监督的倾向

要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还要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以健全内部控制。

3.抓好内部控制评审

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应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督促其按章办事。随着企业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应不断确立新的控制点,废除、修订旧的规章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方能满足实现内部控制的需要。

4.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

改进建议

内容摘要:论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人唯亲仍是中小企业主主要的用人观念;企业内的岗位设置不合理,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会计信息控制不足,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普遍;监督体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然后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的出发,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中小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沟通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中小企

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如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但影响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内部控制系统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与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等限制因素,不需要也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构建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由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的构建实施与大型企业必然存在差异,完全参照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来实施明显是不合适的。

因此,本文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解决其内部控制问题提供有益参考,进而增强其未来在市场中的竞

争力和盈利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及其内部控制的特点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信用体系的特点以及金融危机过后国进民退的企业经营趋势,我国中小企业在其企业性质、结构规模和经营融资三个方面均存在鲜明的特点,具体

归纳如下:

(一)家族制管理色彩较强,任人唯亲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往往是企业所有者的亲戚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员。这种经营模式在有利于管理沟通的同时,会造成任人唯亲的现象,部分家族人员凭借其身份往往会逾越公司规则;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比较粗放,造成企业管理比较混乱;非家族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劳资关系不融洽,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和支持,人员流动性大;家族制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造成企业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控制。

(二)人员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简单且管理不健全

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较少,工作难以细分;再者,中小企业大多为个人或家族拥有或控制,业主的意志被无限放大,即使存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会被无视;最后,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相应的组织架构较为粗糙简单,人员与岗位的分配比例容易失衡,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三)资金来源短缺,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近来国家收缩信贷,其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更加困难。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由于资本不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大大地限制了企业资金的来源,影响企业的资本构成,阻碍企业的远期规划执行。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与其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有密切关系,也与其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滞后,特别是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

位有关。

(转载自论文之家http://,请保留此标记。)

(一)企业负责

人自身素质问题

企业负责人自身素质不高,风险意识差。目前,我国许多私营中小企业主是从手工作坊起家,生产经验丰富,却缺乏丰富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更不具备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在管理决策中表现为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甚至营私舞弊。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大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因此,它应是一套科学规范的控制制度。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主是不愿意花费大量经费制定这些繁多的规范要求的。即使有些中小企业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其可操作性也不强。还有一些企业主把内部控制仅仅当成财务部门的事情,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并没有与其他部门合作。

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对企业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合理的预见性,更不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在内外环境的变革时期无章可循。因此,在现阶段要求各中小企业都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很大。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我国中小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随意性太大。绝大多数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也实行不到位,仅作应付检查的工具。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多时候并没有严

格按规定执行,流于形式。

(四)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观念

许多中小企业主普遍是企业的创始者,是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的“专家”,因此对各环节的程序控制较为熟悉和重视。于是就出现了重生产而轻财务、重效率而轻效果、重惩罚而轻控制的中小企业主思维。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中小企业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性更少关注。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主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各部门间不应存在协同作战的模式。但是,具备管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仅靠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不够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这种现实与理论的差距,造成广大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职能界定呈现出不稳定、不清晰的状态。许多企业内部机构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甚

至没有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改革家族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

家族制管理体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为同一家族成员。在这种特有的家族制管理体制下,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容易出现因为任人唯亲,甚至为求和气而放弃监督等问题。我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家族和亲情观念较为重视,因此在家族制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也难以真正追究。为此,本文认为家族制企业应当实施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家族成员和公司成员的控制体系加以分离。对公司成员参照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的控制规范进行约束,而对于家族成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的家族成员,则以家族内部约束和激励控制为主。一方面统一家族成员的认识,并且规定每个家族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统一绩效考核和激励标准;另一方面规定所有家族管理人员直接向最高管理者负责,由最高管理者实现对家族成员的监督。由此,方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合理的内部控制,促进这类家族制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抗突发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

在其内部控制体系中,对于突发情况或重大风险的预测和评估极为重要。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运作状况,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编列内部控制规定,同时设置专门的高层人员负责进行风险辨认和评估。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在其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评估系统中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能在突发状况时有效地调动资源,化解危机。例如在日本大地震过后,我国许多专做外贸食品出口的中小企业,面临来自日本急剧增加的紧急订单,生产压力剧增。这种时候如果企业能够在平时便做好紧急生产的应急预案,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三)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主已无法参与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为了提高效率,企业主必然要借助于“外人”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但“外人”始终是需要被监督的。因此为了降低“外人”舞弊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企业主就必须对企业内的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即根据不同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工作流程的性质,把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许多具体的工作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权限,规定每个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以及每项工作所应达到的工作标准。

具体而言,不相容职务分离包括业务执行与授权审批职务分离,业务执行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业务执行与审核职务分离,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等。中小企业可以在总经理(企业主)的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而做到管理专门化。

(四)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

中小企业在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保证财务核算准确详实,债权债务关系真实明确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其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评价,并由此找出资信良好的客户,而尽可能地拒绝与那些资信较差的客户往来。除此以外,企业内应及时落实专人专职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率,做好对应收账款的控制。

(五)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基础。它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交易事项的合理分类、会计分期,运用会计原则进行确认、计(转载自论文之家http://,请保留此标记。)量、记录和报告,从而完成会计信息的生产、传递,最终实现监督和反映的职能,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实行会计系统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另一方面则应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企业对效率要求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采用电算化后,一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从而更高效地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更重要的是电算化设计使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防范功能融为一体,因为各操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操作程序才能进入系统,处理会计业务。

(六)建立多层次的内部监控体系

实践证明,要使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化的保障,就必须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制。层次化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它使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出现内部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为此,中小企业应

建立三个层次的监控体系:

1.在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监控制度,建立起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有关人员从事业务之前就必须先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于非常重要的业务杜绝一个人全过程独立处理的现象。

2.设立事后监督体制。即在管理部门常规性的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以达到事后监督的目的。为此,在企业内部可以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该人员应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企业负责人。若企业规模不允许,不能配备专职人员进行事后监督工作,可由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6

张 颖郑洪涛

【摘 要】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根据COSO 委员会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管理的集权化程度、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影响内部控制合规目标、报目标、经营目标有效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内部控制有效性还受到内审机构运行效率和股权集中度因素的影响。而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受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两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影响因素 调查问卷

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开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新纪元。仿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奥法案》),《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因此,内部

控制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状如何?内部控制有效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已有的文献大多为规范性研究,而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对内部控制总体的考察。本文主要探讨分析:(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在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四个方面的有效性;(2)法人治理结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四类因素对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影响。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1992 年COSO 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于1994 年修订)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为获取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2004 年COSO 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 框架),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转向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方面,ERM 框架在原有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战略目标,指出战略目标与企业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我国《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由以上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源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义如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内部控制为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就越有效;反之,则无效。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比较有限。从国外来看,萨奥法案颁布之后,美国学者开始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他们以企业是否按照SEC 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materialweakness)作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标准。从国内来看,仅有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及郑

石桥等(2009)开展了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能笼统地加以评价,应该分别从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四个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进行度量。本文借鉴SEC 的规定,从内部控制目标出发,提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战略目标内部控制①。本文的研究属于探索研究(exploratory study),国内外较少有成熟的问卷设计可供借鉴。Michael(1988)认为李氏(Likertscaling)计量方法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调查时,采用五级量表制进行问卷调查②。借鉴Michael 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级制量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度量。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研究发现,法人治理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以我国116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终股东大会出席率、管理层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念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和董事会监事会会议频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并无显著影响;管理层风

险偏好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U 型关系;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股东公司的企业,其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于其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规模的扩大、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显著提升企业经营绩效;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显著加大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并且显著减低采取报告的可靠性。Doyle 等

(2006)选取779 家按照萨奥法案要求披露实质性漏洞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拥有比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可能性越小。Krishn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委员越多,公司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低。

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最高层。企业治理控制直接影响下层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的效果。良好的企业治理控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很多方面,本文选择比较重要的三个因素: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性质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具有倒U 型关系。

H1b: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控股公司时,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显著高于其他公司。H1c: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Maijoor(2000)指出,企业发展阶段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选择。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成长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外部竞争环境,具备不同的内部条件,因而会设定不同的经营目

标,在经营管理重点上也有所不同。Doyle 等(2006)研究发现,年轻的企业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的概率更高。郑石桥等(2009)也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加重视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当企业处在成熟期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Ge 和McVay(2005)发现,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与公司规模负相关。Doyle 等(2006)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多存在于规模小的公司;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尤其如此。朱荣恩等(2004)等通过对152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内部会计控制效果要显著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这是因为:首先,规模大的企业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维护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其次,任何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内部控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在公司内推

广和复制,大规模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而小企业往往因为内控实施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内控的应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对于规模大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企业文化为组织内部人们提供了一组规则和标准,规定了应该采取和不应该采取的行为。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即对待风险的理念和处理方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层持有错误的经营理念,并将其付之行动,那么无论企业制定多么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都无济于事。程晓陵和王怀明(2008)研究发现,管理层诚信和职业道德与企业内部控制显著正相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建立良好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Ge 和McVay(2005)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盈利能力负相关。Doyle 等(2006)的经验分析表明,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公司往往财务状况不佳;尤其是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多存在于财务状况差的公司。Franklin(2007)的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实质

性漏洞的公司往往累计盈利能力较低,负债程度较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具有良好财务状况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三、研究设计和检验结果

(一)研究设计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篇7

一、主体资格的调查

签订合同前, 应对施工单位的资信能力、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相关业务资质进行核查, 不能与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单位签订合同, 不能与非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如业务部、分支机构、项目部等) 订立合同。学校应在合同谈判前获取对方的年审合格后的资质证书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需加盖公章) 。一般学校不能与个人签订合同, 确有需要订立合同, 应征询学校法律顾问及学校审计部门的同意。

二、履约能力的调查

学校不能与施工单位签订与其履约能力明显不相符的合同。根据经济合同的类型, 可以从施工单位的实收资本和注册资本、最近的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投标单位的人员总数、注册证书等方面, 可对其履约能力做出客观判定。

三、主体履约资格和履约能力的核查

签约前学校应核查自身作为相关合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拥有相关资质, 是否已具备应有的履约能力;基建、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是否协调妥善, 例如合同拟定的工程款支付预算, 是否已由学校财务处认可。

四、合同形式

学校签订的经济合同, 应采用书面形式, 并签订正式合同书。法律上认为传真件的证据效力有不确定性, 书面合同书签订后需妥善留存合同原件。

五、合同起草权

重大经济合同, 学校尽量取得经济合同的起草权, 并争取使用学校起草的经济合同示范文本, 如此在经济合同谈判中可以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且有益于提高学校合同管理及审批效率。

六、订立经济合同前的批准和授权

按学校规定需经学校领导、法律顾问及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才能签约的经济合同, 必须按规定审批后方可签订。例如, 按《学校新校园建设管理有关规定》, 学校物资采购单位价值在1万元 (含1万元) 以上, 或单位价值低于1万元但批量购买且当年累计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货物;总投资额在10万元 (含10万元) 以上或者工程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扩建、翻建工程;经费预算在5万元 (含5万元) 以上的服务, 必须经学校集中招标采购合同方能签订。

七、经济合同签订中的注意事项

1. 签署合同前应仔细核查、校对经济合同中各项条款, 确保签署版是最终定稿版。

2. 正式签署的经济合同中, 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空白处, 目的是规避个别不诚信的单位在合同签署过程中或签署后擅自增加经济合同中的内容。

3. 校与施工单位已确定准备签署的经济合同, 一般应该先请施工单位盖章签字, 而后学校再盖章签字。学校应该要求施工单位盖章时使用合同专用章或公章, 不准接受其他形式的印章 (如财务专用章、部门章、业务专用章) 在经济合同上盖章。

4. 为规避个别不诚信的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中私自替换合同内容, 合同签订时双方都应加盖骑缝章。

5. 尽量要求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亲自签署合同, 如果授权代表人签订合同要求对方提供加盖单位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名的授权书。属于重大经济合同的, 即使是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署, 也应该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单位董事会批准及授权的决议。

6. 为预防经济合同诈骗的风险, 施工单位代表在经济合同上签字时, 应由校方经办人员见证是其亲笔签名, 且签名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应留底备存。

7. 经济合同经发承包方签字、盖章后, 按法律法规规定或经济合同约定必须办理公证、鉴证、审批手续的, 应及时办理。

沈阳农业大学东部校区新校园建设于2011年5月份正式开工, 在四年时间内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为205856平方米, 其中:教学科研用房为71747平方米, 学生宿舍为48835平方米, 图书馆30149平方米, 体育场馆23960平方米, 生活福利附属用房31165平方米和新建道路60158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任务, 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大规模的建设任务能顺利实施得益与完善的招标、合同管理、跟踪审计投资控制模式。几年来新园建设中签订经济合同404份, 合同价款累计约6亿元, 合同涉及类型:土建施工合同、勘察设计合同、招标代理合同、监理合同、物资采购合同、技术服务类合同、维修工程合同、采购安装类合同。在建设过程中, 通过积极摸索,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合同签署遵循严格的审批流程, 合同起草、初审积极发现合同中的风险点, 并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合理规避、有效控制, 同时学校聘有专业的法律顾问提供合同签署中疑难法律问题的解答, 学校审计部门进行终审定稿。完善的审批流程, 确保合同签署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为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累积的经验和措施能够对广大高校在新校园建设中如何规避合同签署中的风险点及其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恭, 陈文斌.三峡工程八年来建设管理经验综述[J].中国三峡建设, 2001, (6) :1-6.

[2]许苗健, 朱坚敏, 徐昊.规范管理, 高水平建设大学新校区[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5-16) :50-51.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 篇8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此,电力工业正在努力进行着改革, ,电力企业文化更应该加快创新与发展的步伐,给电力改革以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一、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因为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的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根据经验得知,各项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它所支配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会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营的行为标准,而企业文化则是统一员工思想、价值观念的黏合剂。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建设,由此所实现的二者结合,才会创造企业发展的奇迹。

二、我国现代电力企业所需的文化建设包括:

1、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型企业文化。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了撤消原电力工业部、成立国家电力公司的决策,从而打破了电力行业的国家垄断格局,电力行业不得不独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风浪,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倘若继续保持过往“电老虎”、“电老大”的优越感,不仅面临经济效益降低的威胁,也增加了企业被市场竞争淘汰的危险。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电力企业的竞争力,除了进行企业体制改革、积极落实自负盈亏责任外,更要在企业内部渲染市场竞争意识,从人员体制结构的优化,到成本控制模式的完善,再到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进行,统一地都要围绕着“市场竞争化”这一主题牢牢进行。例如,我国装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装机容量约占20%,随着“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很大部分的小型火电厂因为不可控的成本因素如管理者经营能力、员工素质、能耗等的增多,倘若继续停留在单一的经营方式下,必然难以生存下去。对此,我们电力企业不仅可以在原有企业的基础上划小电力行业内部单元(即与电力主业相辅相补的检修业、运输业、燃料业、后勤服务业等)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以增强企业专业化职能管理,还可以从电力主业生产经营上进行延伸(如发电厂的粉煤灰利用业、温流水产养殖业、电讯器材业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经营利润,这是电力企业适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必然,也是电力企业全面适应时代潮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

2、以技术为导向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自从实行厂网分开后,发电和电网两项业务谋求创新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节约能源、提高发电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后者强调科学规划、降低损耗、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道理——唯有先进的技术才能够保证企业不被社会和市场淘汰。因此,应该建立合适的激励制度,规范条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支持,特别要尊重人才,注重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谋求企业的发展。例如在企业内部经常开展各技

术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以此营造良好的技术工人学习业务的氛围、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建立各级人才库,适当引入知识守门型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加强同行或技术文献的密切接触,利用企业的共享机制实现难题的解答和知识信息的扩散;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这并不是意味着只是给出众人才荣誉和奖金就完事了,而是要求电力企业除了重点培养员工对象外,还要充分承认企业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价值,建立各个层次的奖励方式和标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Jeresam Gmalile就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爱恩斯坦一样创造相对论,每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都具有创新的能力,他们能够创造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益于企业的方法„„”。

3、以安全生产为导向的责任型企业文化。

刘振亚总经理曾经强调:“对于安全生产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敏感度,要时时刻刻战战兢兢,时时刻刻如履薄冰,要实现可控与在控。”在安全生产长周期下,企业员工们很容易产生麻痹思想,以往就曾出现过很多因为“两票三制”执行不到位、检修走错间隔、带电合地刀或隔离开关等的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外还严重危害值班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我们电力企业在实施市场战略的同时,必须也把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落到实处,居安思危、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提高电力企业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例如,应该仔细查找麻痹思想的苗头和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机制、管理、设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定期开展“反事故、反违章”大讨论;开展事故追忆、安全知识竞赛、党员值班岗位、党员身边无违章等各类安全活动;探索安全生产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使大家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要求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全力以赴,做到“天天讲安全、捉安全”,坚持每月的安全生产例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事故模拟活动,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安全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反馈到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努力做到不断地培育和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总而言之,在电力企业内部必须牢牢抓紧安全生产这条弦,在企业内部形成严谨、认真的安全作业风气,把事故情况减至最低。

4、以顾客利益为导向的服务型企业文化。

以电力系统为代表的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已是众人眼中一道高悬的电门,电力企业由此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且在过往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电力的长期紧缺使电力职工形成工作上的优越感,造成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但是,服务也是生产力。要在社会中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及其他用电行业对我们电力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搞好服务是无可争议的道路。在企业内部形成广泛的服务人群、服务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对于前者来说,是指针对当今社会对供电部门最迫切的要求是供电可靠性的问题,我们必须更正经常拉闸限电、忽视用户利益 的做法,通过硬性措施——例如实行分时电价、均衡电力负荷,或者推广电力负荷控制和管理技术、实现电力负荷的可控——实现电力企业供电可靠的承诺。对于后者来说,是指针对当今电力企业内部员工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应该更正过往“电老大”的态度,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以“客户至尊”为主题的学习会、以揭露员工在工作中的不文明行为为主题的批评会,或者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部门以使电力员工从根本上摆正权利和义务、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使员工由权利意识向责任意识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只有通过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企业才能得以长期的生产和发展,建立服务型文化,是我们电力企业的形象之本。

5、以人性为导向的人本型企业文化。

企业不单单是一个仅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和给员工提供温饱的地方,而且也是职工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性组织。自从现代管理理论的引入,我国的企业也纷纷把企业管理的中心转移到人本管理上来,只有理解员工、重视员工、培养员工、激励员工、信任员工,才能真正塑造一个有利于全体员工和谐向上、学习创新、坚定信念、忠诚品质、协作精神与自我管理的氛围,才能让企业发展过程中谋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精神力。有一

则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一只青蛙和一只蝎子要过河,蝎子不会游泳,请求青蛙能送它一程,但青蛙说:但是我怕你会咬我。蝎子回答:不会,如果我咬你,我也会掉进河里死掉的。青蛙听了后,觉得有道理,于是让蝎子坐在它的背上,一起过河。当它们来到河的中间时,突然,蝎子咬了青蛙一口,之后,它们一起向下沉。青蛙非常愤怒,问蝎子:你明明讲过,若我背你,你不会咬我的。蝎子感到歉意,说:我是不想的,但这是我的本能。然后,青蛙和蝎子一起沉没在河里。其实,我们都像蝎子一样本性难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交往风格。因此,在每一个企业中,基于人性的差异所带来的管理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电力企业的员工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骨干,但是他们肯定都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例如一个对电力技术并不是很熟悉的员工却对演讲很在行,那么他可以在企业晚会或者活动上担任主持,总之,每一个员工都需要被信任、被支持和被重视。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评体系,而且要多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动况,知道属下员工的特点以及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员工们获得适当的鼓励,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电力企业的工作当中,长而久之,形成企业内部热情、向上、信任、奉献的工作风气,大大地推进了电力企业创一流活动开展。

上一篇:《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300字下一篇:顾客心理与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