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2024-11-10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精选12篇)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篇1

0 引言

当前,以先进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立实施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途径[1,2,3]。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实施质量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与企业实际不相适应的过程和环节,部分应用项目效果不理想。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缺乏相应的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技术,进而影响和限制了集成质量信息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合理的系统实施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2]。

然而,作为覆盖企业完整质量体系的复杂应用系统,集成质量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涉及到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诸多方面并贯穿产品全生命期,同时,还需要实现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等相关应用系统集成,实施过程复杂,实施难度大[4],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系统实施技术是有效展开实施工作的重要保证。

本文就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制造企业中的实施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技术途径、方案和步骤等方面构建了适应我国制造企业现状与需求的实施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途径。最后通过具体的实施案例介绍了其实际操作过程与应用效果。

1 技术途径

采用何种途径将相关的实施技术合理组织、运用以更好地为实施项目服务就是实施技术途径。正确的技术途径将对项目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技术保证。图1提出了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的技术途径。

基础服务支撑始终贯穿实施全过程,是实施技术途径能够顺利实现的保证,主要包括:程序管理服务、过程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内容。

实施技术途径是实施过程中如何将相关的技术合理组织运用的关键,是用户系统如何演变的过程反应。其主要阶段如下:

(1)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质量管理技术为指导,开发符合相关质量标准(ISO9000和GJB9000系列标准),覆盖企业质量保证全过程的集成质量信息系统软件通用平台;

(2)进行初步培训后,在软件平台试用中按照《基础数据环境建设指南》进行基础数据准备,在试用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如头脑风暴法、问卷筛选法等形式对企业实际业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取,形成与企业实际相贴合的解决方案,方案主要包括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和系统实施解决方案;

(3)以解决方案为指导,通过符合性开发技术,对企业个性业务需求进行符合性开发,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实际解决方案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并对进行符合性开发完成后的系统进行全面系统测试,保证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形成用户系统版本;

(4)用户系统在企业运行的同时,运用相关系统实施技术方法(如循环迭代实施技术),执行《质量信息项点检表》等一系列系统实施规范,不断改进系统,不断促进系统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互结合,最终形成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该技术途径的好处在于:(1)实施技术组织合理,不同阶段运用的技术手段明确;(2)项目实施阶段性强,不同阶段目的明确,便于及时掌控实施进度,阶段性成果突出;(3)在通用软件平台基础上进行实施,有效缩短了实施周期;(4)可有效降低系统开发风险和实施成本。

2 技术方案

在上述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技术途径指导下,为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顺利贯彻技术途径,提出如图2所示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循环迭代实施技术方案。

该方案将集成质量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实施准备期、实施运行期和稳定运行期。其中实施运行期细分为标准版运行期、用户版开发期和用户版运行期3个子阶段。各阶段所做工作要点及标志性成果如下表1所示:

(1)实施准备期是为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具备集成质量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在企业实施集成质量信息系统之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的阶段;

(2)实施运行期是项目组开始实施集成质量信息系统,不断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提升企业质量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阶段,是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技术上、过程上成功实施的关键阶段。该阶段具体操作如下:

a)通过标准版运行期为企业应用集成质量信息系统提供切入点,使企业在初步感受集成质量信息系统的同时,不断提取针对该企业实际情况的改进需求,为用户版开发阶段和用户版运行阶段奠定基础。

b)在标准版运行阶段经过“标准版安装→企业调试运行→提取详细需求和改进意见→解决方案设计”。1个“标准版运行循环”(大约时间在2~3个月左右)之后,企业的详细业务需求和解决方案基本确定。

c)用户版开发阶段根据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与通用平台的符合程度、需求的复杂程度等决定其完成时间,同时确认最终解决方案。当用户版开发阶段结束后,用户版基本成型。该阶段是对企业业务需求进行符合性开发的主要阶段,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符合性开发和系统功能测试,以满足企业实际业务的需要。

d)经过“用户版安装→企业调试运行评估→进一步提取改进意见→进一步用户化开发”。2~3个“用户版运行循环”之后,企业的质量管理流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用户版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要。用户版运行阶段大约需要2~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1个循环1个月左右,2~3个循环)。该阶段是验证用户版集成质量信息系统适用性,促进集成质量信息系统与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融合的阶段。阶段结束确认符合解决方案要求。

(3)实施运行期结束后,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在用户熟练运用该系统的时候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实施系统日常维护,并对项目进行评审,以确认是否达到项目目标。

该技术方案的关键之处是:采用质量管理理论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思想,解决长期以来在实施阶段不知道如何进行集成质量信息系统与企业之间相互适应和实施周期无法预期等问题。通过执行该技术方案,企业每进行一个实施阶段,企业的质量信息化水平和产生的效益都会随着实施的进展情况而不断提升,最后进入稳定运行期后企业的质量信息化水平和产生的效益会比实施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前有实质性提高,并且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持续发挥效应。

3 技术步骤

针对实施技术方案,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步骤,如图3所示:

(1)项目启动

该阶段工作,包括建立由企业主要领导为首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各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项目实施小组,启动项目。该项目组的特点是,企业人员对本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业务十分了解,自己本身也多年从事企业关键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这样极大方便了实施过程中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

(2)业务分析

该阶段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人员配合企业相关部门进行业务调查,运用过程方法,对企业现有的质量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通用平台与企业实际业务进行适配度估计,提出适合企业实际的通用平台配置方案。

(3)通用平台和用户文档建立

该阶段主要同时开展2部分工作,一部分是建立企业通用平台,一部分是建立用户文档。通用平台建立是在阶段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安装环境准备,包括软、硬件环境的配置;对系统运行所必需的基础数据进行配置;对一定范围使用的用户进行初步培训;用户文档建立主要是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和用户技术手册,这些文档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在项目结束时一并交付用户。

(4)通用平台运行

在通用平台运行阶段计划指导下,让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通用平台进行试用,在通用平台基础上,帮助企业更好地发现并提取详细业务需求。在此阶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需求,并采用头脑风暴法等工具方法进行详细业务需求分析。

(5)解决方案设计

在通用平台运行一段时间后,如果企业对自身的需求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即可进行企业解决方案设计。在阶段计划指导下,进行企业应用环境调查,包括信息化环境,体制环境、人力资源情况等影响因素;对项目组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解决方案设计。这时一般应编写项目说明书之类的文档。同时,对上阶段提出的详细需求进行确认,以固化需求。该阶段主要是对上阶段形成的业务需求,结合业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的软件功能,逐项进行回顾、分析,以便提出解决方案。

(6)用户系统符合性开发

在解决方案设计完成之后,开始在通用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用户系统符合性开发工作。在符合性开发过程中,需要按照解决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开发。除对软件进行必要的符合性开发外,还需按软件工程要求进行系统测试,完善必需的程序文档。同时,对解决方案中规划要转换、要改进的流程及方法等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修改原来的制度、职责、流程。

(7)系统移植

在阶段计划指导下,在企业环境进行系统安装、参数配置,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用户系统培训。同时,各职能部门分别按照自己的日常业务活动,参照相关文档,运行计算机系统进行测试,以确认系统移植成功。

(8)用户系统运行

该阶段在企业环境中进行参数配置、运行测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后,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用户系统进行试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如果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需求,则转入系统正式运行阶段。如果还有部分业务没有满足企业实际情况,则需要转入“用户系统符合性开发→系统移植→用户系统运行”循环,进行业务需求再实现。在确认用户系统符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后,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事实证明系统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可以正式投入运行。

(9)正式运行

为了减少系统实施风险,对用户进行全面培训后,各职能部门分别按照自己的日常业务活动,完成系统参数及基础数据初始化工作。为了保证项目实施成功,项目领导小组应及时发布一系列指令,逐步进行。一般来讲,应在运行中做好有关记录和报告,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系统性能监控与优化,以便进行维护和提高。最后进行系统审核,确认项目实施工作完成。

4 技术难点解决途径

在上述技术步骤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环节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此,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解决办法来化解这些难点,确保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顺利推进[6]。一般来讲,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较难推进的环节主要包括:(1)实际业务需求分析与提取;(2)基础数据环境准备;(3)信息采集规范化;(4)业务流程优化;(5)系统集成。主要的难点及其对应的解决途径如表2所示:

在上表中,对应于每一个技术难点,有针对性地给出了1~3项具体的单点方法来解决这些难点,每一项技术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都较强。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技术同时进行,以提高解决效率。通过对解决途径的具体落实,能够有效突破这些实施难点环节,顺利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5 实施案例

某企业是从事空间飞行器结构生产、总装、检测、试验的生产制造企业。该企业从九十年代开始,陆续购买了一些CAD(Computer Aided Design)、CAPP(Computer-Aided Process Planning)软件,还引进了各种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开发出一批先进的计算机控制和精密机械加工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高科技产品。

但随着产品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变得更加个性化,交货时间更加短期化,企业单靠原来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市场和现代质量管理的需求。为此,该企业决定实施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级质量信息化。

该企业在系统实施初期,项目主要负责人虽认识到集成质量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的共性,但未能意识到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施技术和方法上单纯借鉴其它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并采用了完全依照企业质量体系进行计算机化的定制开发路线,其结果是无法按照实施进度推进,实施周期延长,应用实施效果欠佳。

在总结分析问题原因后,企业启动了新一轮实施过程。此次企业采用了本文提出的实施技术,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在本文提出的集成质量系统信息系统技术途径总体指导下,制定出适应本企业自身特点的集成质量信息系统整体规划方案;(2)按照实施技术途径,制定阶段计划;(3)在阶段计划的指导下,严格执行技术步骤;(4)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循环迭代技术方案,解决了集成质量信息系统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问题;(5)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环节,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单点实施技术和解决方法,顺利推进实施进度。最后成功完成了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该企业的应用实施,现已进入稳定运行期。表3中从成本、风险、周期、稳定率、灵活性等7个方面对采用本文提出的实施策略、技术和方法前后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上表列出的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较之采用该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技术和方法之前,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实施效果明显。

6 结论

本文研究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制造企业中的实施技术,对在制造企业推广和应用集成质量信息系统、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等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技术途径、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步骤和技术难点解决途径,为在制造企业成功实施集成质量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实施解决方案。

摘要:文章基于对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现状和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环境的调查与分析,针对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对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的实施技术进行了探讨,对实施环节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基于循环迭代的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并给出了技术步骤,从技术角度构建了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完整的实施技术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具体实施案例验证了该实施技术方案的实际操作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制造企业,集成质量信息系统,实施技术

参考文献

[1]李东锋.卓越之路——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质量,2004,(4):40-42.

[2]段桂江.集成质量系统实施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

[3]唐晓青.现代制造模式下的质量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唐晓青,段桂江,王雪聪,等.集成化质量信息管理技术在中国企业的实践[J].中国质量,2003,(9):14-17.

[5]孙波.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路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7):16-17.

[6]Xiaoqing Tang,Guijiang Duan,Kwai-Sang Chin.Develop 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quality informa-tion system—a China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7(32):608-616.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篇2

浅析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管理

徐忠-331080269

2013年4月28日

摘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合作、创造性和质量不可控因素增多等特点。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越来越被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所重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质量管理应当注重从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大项目成功率、增强企业可信度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加强和改进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管理

信息产业技术含量高,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常会遇到需求多变、技术更新和所处环境变化快速、人员流动频繁等情况,所以信息系统集成行业更加需要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一个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成功不能仅仅从时间和费用上考虑,因为决定项目成功的最关键一点就是项目的质量问题。我们所说的质量,是看我们完成的项目是不是符合我们的需求分析,如果项目在完成后,虽然运行正常,界面优美,但是不符合我们的需求设计。那么,这个项目也就是在质量上是非常失败的。

我主要从事通信相关项目管理,接触的单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很少。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应该亦属于信息产业范畴。这里介绍一下我负责开始实施的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线路视频监控系统项目的背景情况:通过有效的自动分析和报警机制,使铁路1142公里沿线的重要区段、重点目标得到集中监控,对异常情况及时了解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危害行车事件和蓄意破坏铁路设施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可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和难度,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项目集系统设计、设备集成、软件开发、施工于一体,向业主提供整体的集成解决方案。

我现结合新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线路视频监控系统项目的实践浅析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的几个要点。

1、提高客户满意度。随着质量管理的内容和环境变化,人们对“顾客——企业、项目利润的最终决定者”的认识越来越清,即项目和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是顾客。顾客第一的理念已经成为质量管理方法共同遵守的原则,如ISO9000:2005中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面质量管理(TQM)将“质量”定义为“满足及超过顾客的期望值”;流程再造(BPR)中第一条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导向”,站在顾客的角度策划流程;六西格玛管理中第一大主题就是“真正关注顾客”。所以,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创“一流质量”的永恒动力,同时也是项目的归宿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追求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比追求产品质量及其标准化更重要,标准也更高,它体现了顾客满意才是项目乃至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才是设计、生产和营销的主要驱动力,才是企业和项目质量管理的中心。一些国际著名公司甚至提出,客户的满意度只能说明质量及格,只有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才能获得客户对品牌的忠诚。

青藏线视频监控系统项目由铁道部出资,青藏铁路公司负责管理。项目建成为公安、调度、公务和电务等单位和部门使用。也就是说这个项目的“顾客”更为广泛和复杂,要充分了解其需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还会出现各单位之间需求矛盾的现象。针对这种时间情况,我们加强沟通,多次反复征询项目需求,通过高规格的协调会“整合”矛盾需求。同时根据技术和经验,补充完善相应需求,努力让“顾客”满意。

2、选对质量标准。要确立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适当的质量衡量标准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前提性的关键性工作。根据企业在实施项目方面的整体战略规划与项目实施计划,实施项目的主体企业首先要确立衡量项目质量的标准体系。衡量项目质量的标准一般包括项目涉及的范围、项目具体的实施步骤、项目周期估计、项目成本预算、项目财务预测与资金计划、项目工作详细内容安排、质量指标要求以及客户满意度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项目质量指标体系一定要具备完整性、科学性与合理性,项目实施各相关主体应该事先进行讨论与沟通,以保证其完整、无漏洞,又具备较强的可实施性。

企业在体制上需要采用休哈特、戴明、朱兰、石川、田口等人所创立的质量

管理理论,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在在具体的项目过程中,则需要采用克劳斯比的理论,努力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好。项目的质量管理与常规质量管理的区别就在于: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在验证了前一过程的质量以后,才会开始进行下一个过程。企业的项目实践也证明了上述观点,无论是软件项目还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模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在质量计划中确定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配置资源、确定各个项目阶段的验证标准。在实施中比照阶段的质量标准,验证项目阶段的质量状态和控制项目质量基准的变更。

我们企业通过了质量、安全和环境标准认证,有完整的体系,但我们在质量指标要求确定中遇到了问题。这个项目,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不能寻找现成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青藏这个特殊环境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我们的设备和附件都必需满足特殊要求。我们在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参照相关标准和专家经验基础上明确了质量指标。

3、注重过程管理。“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检查所发现的纠正代价”。就是将质量管理的关注点从结果检验转变为过程监控。这种过程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a.在时间坐标上,将整个项目实施视为一个工作任务衔接的流程,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分析,识别和精简那些无效益的工作环节,理顺分工的接口,形成目标合力,减少扯皮内耗。在流程链条上建立相互监督机制,让每个工作环节的下游工序都变成上游工序的客户,依次对上游进行质量监督。

b.在空间坐标上,将整个项目实施视为一个各类资源的集成活动,通过对相互依存的组合要素的分析,识别并优化各类要素功能指标,在其衔接的接口处严格把关,加强沟通,分享信息和技术资源,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

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来监控项目的实际运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要求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观察、分析项目实施进程中的实际情况以便监控。为了达到有效监控项目的目的,可以利用的监控措施与沟通渠道包括正式的监控与沟通渠道,比如我们有:项目进度报告、项目例会、里程碑会议、各种会议纪要等;非正式的监控与沟通渠道,比如我们有:每天的碰头会、与项目小组成员或最终用户进行交谈与讨论,与企业管理层进行非正式的交流等。在这个环节上,要根据项目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与渠

道,全面、客观地跟踪与反映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

4、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指提高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其目的是改进质量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其核心的思想可以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概括。这里的“满足要求的能力”即为“质量”;“循环活动”是指PDCA(“策划——实施——检验——处置”)动态循环。所以,“持续改进”是为改进质量而不断进行的PDCA循环。

“持续改进”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项目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二是持续改进追求更高的质量目标、效率、效益和更低的成本,让项目更成功。三是持续改进追求总体业绩增值,着力于提升绩效目标值、过程能力、服务质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持续改进一般通过PDCA动态循环来达到改进目标。

把追求质量精益求精作为组织永恒的目标,不断识别改进机会,不断提高质量目标,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质量的螺旋上升。

我们这个项目的软件开发就是一个多次改进,不断提高的例子。视频监控系统软件系统开发,包含终端访问系统和视频服务系统软件。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boehm总结出了软件开发时需遵循的七条基本原则,其中最后一条: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地必要性。需求评审、设计评审、代码走查、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都理解为PDCA中的C。为了这款软件更加成熟和贴近顾客,开发工程中就让用户试用,在这个过程中统计缺陷和BUG,同时征询包括功能和界面等意见,从而修改软件。

5、让管理层重视。体现了质量管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的战略地位,甚至可以说项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最高领导挂帅,才能决定项目的质量方针,才能制定质量计划并确保计划落实,才能动员全员参与,才能调动并配置资源,才能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才能驱动质量的持续改进。

我们企业是国有制,文化的不良沉淀也就造成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这个项目最终争取到了集团副总兼任指挥长,公司副总兼任副指挥,得到了领导层的大力支持。

6、全员参与。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人作为施工的直接组织者、操作者、指挥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不断学习规程、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因此,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工作质量保流程质量,促进项目质量。

质量问题不仅仅是质量检查人员的职责,而是人人有责。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以主人翁的心态认识自己的工作使命,加强内部沟通,识别容易出现质量风险的职责边界,把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头上,并且通过培训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团队精神在项目质量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成功的项目都比较强调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应该说,项目管理流程本质上就要求员工之间的互相协调和理解。

7、供方互利。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放弃单纯以价格指标决定采购的政策和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开放与供应商的沟通渠道,相互信任,共享技术成果及商业信息,联手进行质量改进活动,在合作双赢的基础之上谋求双方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这个项目也充分证明这一点。可以这样说,该项目是目前这个领域的先驱。意义很重要,同时对于设备和材料等相关厂商也是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言!所以也更加必需相互的紧密合作,更多的问题需要供应方现场解决,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例如:HP磁盘阵列在高原就出现了不稳定现象,他们要实验和处理,但高原的特殊情况又不允许更好的交通和医疗条件,我们义无反顾给予援助。我们的理解,项目的成功是大家的,以后的合作是愉快的!

8、使用恰当的工具。项目质量控制7工具是必须要熟悉的,包括在什么场景下应该使用何种工具。因果图(关照问题的根源),控制图(关注偏差),帕累托图(2/8原则关注关键问题),散点图(进行相关性分析),流程图,直方图和趋势图。

9、连续循环培训制度。在很多公司,通常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培训,员工们不知道何时才能正确的完成他们的工作。消除不适合的培训是非常困难的。质量管理大师Deming强调:只要工作成果还无法受到统计控制,并且还能获得更大的好处的时候,培训就不应当被中止。

为了应用该原则,一个质量保证组织可以:

a.建立现代的培训辅助和实践;

b.鼓励质量工作者通过参加研讨班或上课不断的提高质量和测试方面的技术知识;

c.奖励工作者建立新的研讨班和特殊的兴趣小组;

d.使用统计技术确定何时培训被需要,并且何时培训可以结束。

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或实现项目既定的目标,让项目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满意。质量管理虽然不等于项目管理的全部,但它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项目经理必须突出抓好项目几个要点进行质量管理。同时,还要注意把项目的质量管理连同项目的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放在一起通盘考虑,成功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友生,田俊国,殷建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辅导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PMBOK-2008》PMI;

[3]《成功的项目管理》Jack Gido & James P.Clements(21世纪管理经典教材系列,张金城等译);

[4]《IT项目管理》Kathy Schwalbe(项目管理译丛 王金玉等译);

作者简介: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篇3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工程不断的壮大,我国工程造价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开始了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步伐,电算化工程造价软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化规划、建设标准等规范文件,以至于出现了各工程造价软件互不兼容的现象,导致工程造价软件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无法交换使用,从而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本文对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设计方案,解決目前造价信息管理集成的不足。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系统集成

0.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日常信息管理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为工程造价及其相关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系列产品,但这些都还处在初级开发阶段。目前,我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期,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许多方面还需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然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从应用深度来看,信息技术应用的进展不大,解决问题较单一,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显得较为表面,对各种价格信息的网络收集、分析、发布还不全面,对价格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也缺乏专业的依据和衡量标准,同一些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相差甚远,需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集成,发挥造价信息的更大作用。

1项目概述

1.1项目目标

(1)通过价格信息库的架构和功能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严格遵循SOA架构将系统分为3层架构,即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用户交互层。

(2)用户可以从价格信息库中模糊搜索和条件查询到所有库内存在人材机价格信息及其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集成汇总和全系统检索。

(3)保证数据在各用户之间的可靠传输和通信畅通,做好数据灾备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4)采用按照岗位角色分级的系统权限管理机制,保证信息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5)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接口,能够满足将来需求的变化。

(6)软件平台界面直观友好,操作方便。

(7)系统提供价格统计和分析功能,用Flash报表图展现主要材料价格的变化情况,达到对价格趋势分析功能。

(8)系统通过部署Web服务形成对外信息交互能力,可以与其他拥有价格信息的机构与网站(比如各个省市定额站)建立信息共享,对方可以轻松调用我方的 Web服务中的接口获取到我方数据库中的价格信息或者传输相关价格信息到对方价格库中,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1.2用户特点

(1)最终使用用户只需要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使用水平即可使用该系统。

(2)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不需要有任何开发基础和数据库管理的知识。

2项目概要设计

2.1功能性设计

2.1.1整体架构

根据材料机械设备价格的地域、时间及其特有属性,构架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并通过政府和市场指导等方面搜集有关工程造价的信息,目前主要信息来源由5部分构成。见图1。

图1工程造价信息来源

2.1.2工程项目造价信息数据库

工程项目造价信息数据库可以将目前经济中心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各阶段造价编制文件的成果信息网络信息化,便于用户查询分析其中的数据。该模块按照项目类型分为8类,有常规水电、抽水蓄能、水利、风电、太阳能、市政、交通、工民建等。造价文件中涉及到的人工、材料、机械、建安、设备单价等价格信息作为价格信息中心中的材料信息来源的一部分。所有表格信息均具有Excel导出功能,并可以进行同类项目的不同方案的比选功能,首先选择需要比选的方案,选择方案个数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然后用户可自行筛选比较条件进行方案比较。

2.1.3工程价格指数

工程价格指数指该模块数据源主要来自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定额站网站半年发布一次的水电工程价格指数。该指数是根据我国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相关规定和办法,参考国外通用办法,综合反映了全国和不同地区大中型水电建设项目建筑和安装工程投资在不同时期随国家政策,及外部市场情况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该模块主要包含了3部分造价信息:水电建筑及设备安装工程价格指数(定基)、水电建筑及设备安装工程价格指数(环比)、水电工程单一调价因子价格指数。每一部分信息可以按照发布指数的时间为横轴,指数为纵轴绘制趋势图,反应价格指数变化的规律。

政策法规模块主要发布近年来国家以及各省各地区政府部门针对工程造价,人工、原材料等价格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动态主要发布与电力行业相关的新闻或者前沿发展技术等动态内容,主要信息来源为总院发布的价格信息电子期刊以及其他能源行业的网站新闻。该模块具有的另一功能是在发布新闻及信息内容的同时,调用系统内部服务接口使经济中心网站的相关模块也能够同步发布其新闻以及信息内容。如果信息内容有修改,可以做到同步进行修改。

2.1.4格留言板

价格留言模块主要功能是当用户想要获取的价格信息在价格信息库中暂时不存在时,可以随时留言,管理员或若用户通过其他信息渠道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价格信息。该模块可以参考微博的界面或者直接连接到微博上利用微博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2.2非功能性设计

(1)可操作性。用户界面要简洁,方便用户操作,并且尽量减少输人项,同一界面最好使用一种输入方式。

(2)容错性。对于用户输入过程中有违背业务逻辑的情况,系统应给予友好提示。在正常处理流程下,应允许用户对输入信息进行修改、删除以及取消本次操作。

(4)可扩展性。价格信息系统是一个基础的信息平台,可以供其他系统进行调用。即使当需求发生某些变化时,如操作方式上的变化、运行环境的变化、同其他软件的接口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等,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来满足个系统的要求。

2.3外部接口设计

外部接口主要包括省定额站信息共享的Web服务接口,首先通过双方约定好接口名称,需要交换的数据内容,以及参数长度和格式,之后我方将开发数据接口并发布成Web服务,数字中心协助开通网络映射功能,使各省定额站能够顺利通过互联网能搜索并且访问到我方的Web服务。每当各省定额站发布新的材料价格信息时,调用我方Web服务的接口方法,将数据自动插人我方数据库中。同样当我方有材料价格信息发布时,对方调用我方接口方法,返回我方的一个材料信息数据表,使对方也能够共享到我方材料数据内容。

3结语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工程造价价格信息系统的构思,通过分析各类用户对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确立了主要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逻辑模型,详细研究了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模块、数据库及数据仓库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舒昌俊.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05:1-164.

[2]沈亚鑫.浅析对建筑工程造价构成与造价信息管理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4,05:245.

[3]张军平.浅析吐哈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4,05250-251.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篇4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的集成管理是车辆装备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 车辆装备正在由传统的重使用、轻信息, 重分工、轻集成的管理, 向以质量信息数据库为依托, 运用关联规则、粗集理论、分类发现、聚类发现等分析工具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现代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管理发展。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在设计、生产、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充分高效传递与利用已成为全寿命管理的核心之一。而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质量信息集成管理应当是一个快捷和高效的运作系统。本文将结合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管理过程, 阐述构建质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对质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初步的探讨。

2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的现状

车辆装备质量管理是在车辆装备全寿命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活动。为此, 就要在车辆装备科研论证质量管理、车辆装备生产质量管理、车辆装备配发质量管理、部队装备使用质量管理等方面及时反馈车辆装备质量信息, 促进车辆装备质量的持续改进。其质量信息的集成管理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基础。目前, 质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建设, 对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制造、使用、管理脱节, 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严重制约了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资源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成为车辆装备质量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大部分车辆装备质量信息未得到利用而成为垃圾, 其保管、维护的成本占了相当大的质量管理资源, 装备的有效追溯始终难以体现。明显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导致资源浪费, 在车辆装备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 难以满足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的需求。

3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动态信息模型

3.1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动态信息平台的构成

传统的车辆装备质量信息获取主要局限于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与部分使用阶段, 生产与使用脱节, 质量信息收集不全面, 收集的信息也无法实时传递, 其质量信息的获取方式一般都采用手工记录, 并采用单一保管模式, 不能适应现代质量管理科学和车辆使用单位对质量信息管理的要求。现代光电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查询系统的完善与便捷, 为构建车辆装备全寿命整体系统质量信息集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系统大致由信息收集、集成技术、数据分析、质量信息管理中心等模块构成, 采用分层结构, 核心为质量信息中心, 七大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与质量信息中心相连。将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分为3个阶段:科研生产阶段、使用维护阶段、退役报废阶段。七大信息平台为:设计工艺管理信息平台、制造过程信息平台、装备使用信息平台、装备管理信息平台、装备维修保养信息平台、装备退役报废信息平台、系统联调测试信息平台, 如图1所示。

3.2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动态模型

模型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 是根据研究目的而做出的系统本质方面的表达, 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提供被研究系统的信息。简单来讲,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动态模型就是反映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的概况, 是对车辆装备的功能、技术、制造和管理等信息的抽象理解和表示。质量信息应按照一定的程序, 依靠各种运载工具进行传递, 如文件、图纸、表格、声、光、电等。相关机构应根据质量信息的类型, 分别采用统一的表达方式, 进行信息的传递 (如信息反馈单、统计报表等) , 以便整理资料信息。信息的传递应按照事先规定的路线进行, 防止信息的混乱和中断。输入到信息中心之后,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 把原来的信息转换成指令、分析报告等形式, 分别向决策机构和有关责任部门传递。责任部门在接到信息后, 必须按照PDCA (Plan, Do, Check, Act) 循环程序, 研究制定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并将实施结果再次反馈给信息中心。若信息反馈后、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无效果时, 则信息中心负责协调, 协调成功, 则由责任部门实施纠正措施;协调失败, 则提交决策机构仲裁。信息中心应对质量信息, 特别是经过处理后输出的综合动态质量信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显示, 如绘制统计报表、管理图表、印发质量信息月报, 召开质量信息例会等。质量信息的最后归宿是归档, 即按照责任部门质量信息档案管理规定归档, 作为历史资料备查。通常包括: (1) 设计相关信息; (2) 与设计相关的过程信息; (3) 制造过程与开发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4) 使用、维护乃至报废、回收的信息等。因此,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模型从其完备意义上来说, 应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过程链和车辆装备的信息流模型。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的过程链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与其相关的工作流程, 它反映了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与其相关的所有行为, 如图2所示。在图2中表达了车辆装备全寿命过程中装备质量信息不断完善的情况, 即各阶段产生的质量信息都会促进前面相关阶段的修正与改进, 体现了装备各阶段质量信息相互作用的概念。同时也表达了由车辆装备不断创新引发的并通过评价来决策是否要重构不适应新装备开发的已有模型、体制和资源等。

在车辆装备整个寿命周期中, 涉及独立的机构有车辆装备使用机构、车辆装备维修保障机构、车辆装备管理机构、车辆设计机构、车辆生产厂及其配套厂等, 它们分布广泛。在车辆装备设计生产周期中, 车辆的绝大多数设计相关信息由车辆设计机构及厂家设计部门产生, 当车辆装备开始建造时, 车辆生产厂则根据设计信息组织生产, 其间会根据需要从原材料厂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从设备配套厂购进所需设备, 因此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车辆装备的大部分信息由车辆设计机构及车辆生产厂产生, 并且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例如原材料信息与配套设备信息) 也向它们集中, 所以在车辆设计与建造阶段, 车辆设计机构及车辆生产厂是信息中心。而在车辆装备交付时, 厂家则将车辆装备及相关文档移交给车辆装备管理机构, 在车辆漫长的使用过程中, 如何使用、维护和修理等主要由车辆装备管理机构承担, 此时有关车辆的基本状态与维修信息都集中在车辆装备管理机构手中, 所以它们此时是信息中心。图3显示车辆装备全寿命的动态信息流, 图中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中心下应包含两个信息中心, 它们之间始终有信息交换。

3.3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动态信息系统模型的结构

实现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集成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在信息技术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1) 可利用现有的资产, 现有系统通常都包含对于机构很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替换这些系统的代价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必须集成现有系统, 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在可管理、渐进式项目中分化或取代它们。 (2) 在更高的业务级别而不是较低的函数、方法级别上进行机构间的集成。 (3) 允许动态的应用集成和具有公共业务逻辑的大规模伸缩性。能够根据车辆装备的发展, 低成本地进行系统重构与扩充。 (4) 应满足机构安全方面的限制。而网格作为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 访问基于不同文件系统的文件、动态服务实例创建、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的容错性、系统的安全性等问题。

因此, 在构建像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这样大规模的信息共享平台时, 采用数据网格比传统意义上采用纯粹的Web Service技术更加完善与现实。同时, Web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网格服务标准———开放网格服务架构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OGSA) 以及与之相伴的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 (Open Grid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OGSI) 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时可以根据需要综合采用网格服务与Web服务相结合, 并且可以利用网格服务中一些高级的协议, 使Web服务可扩展、更安全、更可靠、高性能。

车辆装备全寿命的各个机构通过建立网格节点, 将本机构可以提供的功能与业务通过网格服务进行封装, 再发布到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中心的网格节点上供其他机构访问与调用。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由所有系统内机构的协作环境连接在一起组成, 这一连接在逻辑上是无缝的, 在地域上是分布的。共享信息无论其归属如何, 在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中是完全透明的。通过预先定义好的网格服务来描述合作双方所需完成的功能、功能之间的时序和逻辑关系, 及功能的外部特性 (如输入、输出等) 。由于这些服务不涉及体现机构核心能力的关键流程和具体机制, 因而在实现共享的基础上充分保护了各系统内机构的信息安全, 如图4所示。

图4显示了网格环境下的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的宏观上的体系结构。各个接入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系统的机构安装和部署一台机构信息网格的服务器, 通过互相认可的网络互连。每个机构部署一个目录服务器, 并相互注册, 获取其他机构目录服务器的地址信息。分布的信息资源由各个机构通过资源目录, 自主进行数据录入、资源注册、权限管理, 同时可以将资源共享给其他具有获取权限的机构。同时,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中心将承担各类信息的挖掘和发布工作。

4 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系统是车辆装备制造、使用与保障单位全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平台, 它实现的是全系统的信息共享。对于单个要素来说, 可能参与共享的信息分散在体系内部各个不同的信息系统中, 这就要求各个要素在加入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系统之前必须先实现本要素的信息集成。适合网格环境下的各个要素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如图5所示。

该框架是一个比较完全的系统信息集成框架。系统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的数据量通常比较大, 对信息集成的性能相对要求比较高。而无论网格或者Web服务由于采用的数据格式都是XML, 其集成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不太适合系统内部信息集成。在实现系统内部信息集成时, 通常采用性能更好的J2EE、.NET、CORBA平台来实现。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采用EJB、COM等来实现一些业务逻辑并组成特定的工作流供系统内部使用。最后, 通过使用部署在网格平台上的网格服务和Web服务对这些业务过程逻辑进行更高层的封装, 按照车辆装备全系统体系的要求向制造、使用与保障单位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这种结构既可以满足系统内部信息集成的性能要求, 也可以防止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直接暴露在网络上, 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要求。

在这里, 车辆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系统可以参照车辆装备全寿命信息模型中适合本系统的信息视图来构建系统内部信息模型。当然, 由于系统内部需要共享的信息比较多, 通常各个独立系统内部信息模型要比全寿命信息模型更复杂。这样, 就需要各个独立系统开发特定的网格服务或Web服务来实现两个系统内部信息模型与全寿命信息模型间的转换。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不高或者不需要实现内部信息集成的个别系统, 可以直接通过网格服务或Web服务对车辆装备遗留信息系统进行访问。

5 结语

车辆装备质量信息集成对于车辆装备的质量管理的决策至关重要, 在实施车辆装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妥善做好质量信息的集成与管理, 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信息管理中, 对指导组织实施和改进车辆装备全寿命质量管理, 从而提高车辆装备应对未来战争的能力有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安邦.基于Web服务的跨企业信息集成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3, 9 (1) :1-6.

[2]李进华.Grid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 2003, 21 (7) .

[3]何戈.数据网格技术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3 (4) :3-13.

[4]田雨华.CALS关键技术及实质的研究[J].电子工艺技术, 2005, 21 (3) :93-97.

机场信息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篇5

在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民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航运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输能力、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机场条件和 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与航空运输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民航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多种方式加快机场建设和基础设施 的改造进度和力度。这给民航领域的信息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达公司”)作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弱电系统总承包,在圆满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民航机场信息系统现状和发展要求之后,提出了基于集成平台的集成系统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覆盖了机场航班信息管理、运营管理、资源管理、统计与分析、VIP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等核心管理功能以及航班信息显示、离港、广播等机场弱电子系统。通过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处理、以及自动发布将机场内异构的子系统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顺畅的运营指挥环境。

顺 利完成大型国际机场的实施管理后,万达公司又把整套解决方案成功地应用于宁波栎社机场这样中等规模的干线机场的信息系统建设。万达公司实现了宁波机场新、旧候机楼信息系统在一夜之间无故障切换,并平稳运行至今长达八年。此外,宁波机场信息集成系统被评为民航管理局“优良工程”。

万达机场核心生产运营系统(AIIS)及信息集成平台(CUTELNK)均荣获上海市“优秀软件产品”。上海机场集团、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无锡、温州等机场都先后采用了万达公司提供的机场软件产品。系统结构

万达公司的集成系统是支持机场生产运营集成化的系统。该系统由高速主干网、核心运营数据库(AODB)、核心生产运营系统、集成平台以及其它弱电子系统构成,如图所示。(1)主干网

机场高速主干网是集成系统重要的物理组成。通过IP地址分配策略,可在该主干网上划分功能化子网,核心生产运营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和离港系统等子系统作为功能化子网共享网络资源。

针对外部接口、驻场单位与主干网之间不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而是通过主干网上的防火墙实现受限的访问。以实现内外部用户不同安全级别上的控制,内外部接入用户使用各自独立的接入交换机。

(2)核心运营数据库(AODB)

核心运营数据库(AODB)集中存储机场运营数据和其他商业数据。是所有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各个系统的数据必须跟AODB的数据保持同步、一致。

(3)集成平台(CUTELNK)

集成平台是信息系统集成的平台,它与各个核心管理子系统、各个弱电子系统以及中央数据库AODB连接。各个信息系统要访问AODB必须通过集成平台来实现访问和操作。

集成平台提供了各弱电子系统与集成系统交互的接口标准和规范。主要弱电系统有:航显系统、广播系统、离港系统、安检信息管理系统、时钟系统、内部通信系统、电话问讯系统及楼宇自控系统。

集成平台提供的接口标准和数据规范也适用机场相关的管理系统和服务器系统,同时外部单位的信息系统也可以通过集成平台接入。

(4)核心生产运营系统(AIIS)

核心生产运营系统是机场的各类日常运营业务处理的表现层。应用系统主要由航班信息处理系统、生产营运管理系统、机场运输资源管理系统、航班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航空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应急处理系统等组成。

(5)外部单位信息系统接口

未来可能接入的外部单位主要有航空公司、空管、海关、联检、货运、食品、公安、油料、地面代理、其他机场以及相关公共交通系统。系统联动

通过信息集成平台,集成系统实现与各子系统的联动,如图所示。核心生产运营系统

万达公司的机场核心生产运营系统主要包括航班信息处理系统、生产运营管理系统、机场运营资源管理(分配)系统、航班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机场航空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机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应急处理系统等。5 应急指挥中心

机场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对内负责整个机场生产运营的总体协调,对外负责与空管、航空公司等单位的生产协调。应急指挥中心将通过运营系统实现对各项服务保障活动的总体监管。

信息汇集和决策分析是通过对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展现等手段,为领导指挥和控制提供各类信息依据,指挥控制则是在信息汇集和决策分析的基础上,领导通过指挥控制平台,进行命令的下达和指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控制、战时的会商协同等工作。

(1)应急预案管理

◆ 预案概况——对紧急情况应急管理提供简述并作必要说明;

◆ 预防内容——对潜在事故进行分析并说明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措施;

◆ 预备程序——说明应急行动前所需采取的准备工作; ◆ 基本应急程序——给出任何事故都可适用的应急行动程序;

◆ 专项应急程序——针对具体事故危险性的应急程序;

◆ 恢复程序——说明事故现场应急行动结束后所需采取的清除和恢复行动。

(2)应急指挥

应急指挥是突发事件指挥控制的枢纽,通过应急指挥系统,为现场指挥和控制提供全面的应用支撑。应急指挥包括对各类信息的综合查询,如事件报告、状态跟踪、资源调配部署情况、人员分布情况、控制范围等,通过报表、图表、GIS等方式进行展现,为指挥人员提供各种辅助决策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命令发布与现场指挥,如:紧急流调、范围控制和预防、现场救治、资源调配等。应急指挥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6 展望

随 着中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机场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万达公司提供的机场信息系统集成产品,给机场管理者提供实时、全面的机场运营状态信 息,从而有序地组织机场的生产运管,有效地提高机场的运营效率及管理水平,同时,也提升了机场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篇6

摘要:本文对煤炭企业信息数据的特征从安全性、动态性、多样性、关联性和复杂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的煤炭企业信息数据集成模式,并就其在淮北矿业集团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对其他大型企业实施数据集成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淮北矿业集团

0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煤业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行了大集团、大公司化的改革,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虽带来效益的相应增长,也造成了“大而全”、“规模不经济”的局面。究其原因,管理模式较生产规模的相对落后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由于企业资源充裕,国家扶植,造成了能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粗放经营和凭生产经验作管理的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做法,往往忽视管理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新的、适合目前我国煤业集团企业实际情况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以促进我国煤业集团的加速发展。

引进设计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各大煤炭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煤炭信息化的一个重中之重是煤炭产运销存财管理信息化,这几方面对煤炭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决策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煤炭企业集团规模庞大,生产地点分散,信息种类繁杂,如一个煤炭企业中存在生产监测系统、运输机集控系统,煤位、水位监测系统、井下运输信号集中闭锁系统、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煤炭运销系统、物资供应系统、资金结算系统、医疗管理系统和住房基金管理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历史上并不是同时引进使用的,造成各种信息系统之间相互隔离,造成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在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各种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在这种背景下,煤炭行业信息工作的现状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依据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特点,设计数据集成的最优模式,通过数据共享来加强内控降低成本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行业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1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特点

煤炭企业信息数据反映煤炭企业各种活动状态、特征的信息,是对企业活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真实反映,包含知识、资料、情报、图像、数据、文件、语言、声音等各种形式,它随着采购、库存、生产、运输、消费等活动的产生而产生,是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煤炭企业信息数据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属性,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主要如下:

1.1安全性信息数据要求高。安全是煤炭生产永恒的主题,随着煤炭采掘的进行,巷道状况受到矿山压力的影响而不断变化,采掘作业环境也随之而变,煤炭生产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煤炭企业生产安全另外一个重要保障是煤炭物资的质量可靠性,大部分物资必须具备特殊安全性能和使用许可。因此,煤炭生产和物资采购中对安全方面的信息数据要求较高。

1.2信息数据的动态性。煤炭生产过程属于流程型生产,煤炭资源经过固定的工艺流程连续不断的经过一系列设备和装置被采掘出来和加工成产品,生产活动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另外,受自然因素制约影响,煤炭工作地分散,生产环境较差,缺货所产生的补给时间因上下井和工作地较远等原因比其他行业要长,导致缺货成本较大,客观上要求煤炭物资供给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表现为动态性信息。

1.3信息数据的多样性。煤炭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煤炭信息数据的多样性,包括安全信息、物资信息、地质信息、生产信息、运输信息、再加工信息、销售信息、人员信息等等不一而足;从其稳定程度来看,又有固定信息、流动信息与偶然信息等,从其加工程度看,又有原始信息与加工信息等;从其发生时间来看,又有滞后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等。在进行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种类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

1.4信息数据的关联性。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多环节、多因素、多角色共同参与的活动,目的就是实现煤炭的节约开采和安全供给,因此在该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物流信息数据必然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如地质信息、采掘信息、运输信息、储备信息、需求信息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的特性是保证煤炭企业各子系统、供应链各环节以及企业内部系统与企业外部系统相互协调运作的重要因素。

1.5信息数据的复杂性。煤炭物资品种繁杂,需求总量大、多层级储备、使用地点多变、连续不间断供应等特点使煤炭信息数据复杂多变;同时,煤炭信息广泛性、联系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带来了煤炭企业信息的复杂性,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不同来源、不同种类、不同时间和相互联系的煤炭信息进行反复研究和处理,才能得到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数据,去指导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2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模式的选择

煤炭信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构建的首要任务是设计科学的数据集成模式。当前在企业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数据集成方案有重新规划、企业应用集成和数据仓库。

2.1数据集成的模式

2.1.1推到重来,重新规划实施。但这对于一个已有众多系统正在应用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来说,显然是不可行的。

2.1.2 EAI,即企业应用集成。它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系统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它强调的是应用层面的集成,各系统之间数据实时交互处理,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高级模式。但其实施费用高,开发周期长。

2.1.3数据仓库。即根据企业决策的需要,通过数据抓取、挖掘等工具,将异构系统的数据抓取并进行分析处理,形成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达到决策支持作用。

2.2适用于煤炭企业的数据集成模式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分析,本文认为目前国内煤炭企业应该选择数据仓库的信息集成模式。理由如下

2.2.1在信息集成方面,煤炭行业的信息流有自身的特点,如底层信息来自现场设备、PLC系统等基础自动化层的数据采集,具有数据量大、种类繁多、处理困难,与信息准确、实时性强、处理快速的生产操作要求相矛盾。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集成处理包括实时监测信息、辅助管理决策的长期信息以及原煤及成品煤的质量信息等在内的众多信息,这种集成难度很高。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整合的、稳定的、并且时变地收集数据以支持管理决策的一种数据结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煤炭信息集成时遇到的这些问题。

2.2.2煤炭企业生产过程环节众多,所需要的配套系统也繁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都将产生大量的信息,如果分散处理,必将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虽然在某个业务局部会提高效率,但其直接后果就是形成更大的集团信息壁垒。作为集团化运作,其规划效益的产生就是要通过不同系统之间和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快速反映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使得企业经营对外能够快速响应竞争要求,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内能够快

速调配各类资源,使得成本最低,效益最好。数据仓库紧耦合的数据集成将各个数据源的数据预先集成,并存在共享库中,供用户直接查询和分析,从而提高系统共享程度,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2.2.3由于煤炭企业信息数据来自安全、采掘、加工、储备、物资、运输和市场等多个方面,数据来源多样,数据类型异构化程度较高,给数据集成带来了困难。数据仓库在处理异构数据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仅能集成规则的数据,还能够集成半结构化和无结构化的数据;不仅能够将现有的数据集成起来,还能使得系统方便的加入最新的数据,从而进行系统数据的更新,从而满足煤炭数据的动态性需求。此外,这种数据集成方式还能够将地理上分布于不同区域的煤炭企业数据集成起来,并向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方便使用,从而有效解决了数据分散问题。

3面向数据集成的淮北矿业集团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3.1淮北矿业集团数据集成管理现状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集团现有总资产253亿元,员工9万余人,生产矿井16对,在建、筹建矿井5对,核定年生产能力2789万吨,年产精煤750多万吨,年入洗能力1500万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冶炼精煤生产基地。近几年,集团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得到的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在硬件建设上,已建成覆盖全矿区的高速光缆主干网,光缆皮长近600公里、网络交换路由设备65台套、服务器50台套(其中小型机6台)、防火墙28台。在软件应用上,建立了集团级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煤炭销售管理系统、全矿区分布式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诸多信息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就像很多企业一样,淮北矿业集团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导致“信息孤岛”林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控模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孤岛”的存在给企业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由于信息定义与采集过程彼此独立,同一数据可能在不同的应用中不一致。

3.1.2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和反馈。由于信息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之中,各系统之间没有信息传递的和共享的平台,因此,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和反馈,导致资源大量浪费。

3.1.3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导致信息失真。对信息的多次采集不仅导致大量额外劳动,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数据失真,信息利用价值降低。

3.1.4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时效性差,不利于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降低决策质量和效率。

这些日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乃至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必须加以解决。

3.2淮北矿业集团信息系统数据集成方案淮北矿业集团通过考察、调研、收集分析资料并向有关专家咨询,结合淮北矿业集团信息化应用现状和煤矿生产经营特点,对淮北矿业集团信息集成方式达成了共识,即:由于煤矿生产经营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的ERP无法实现,且各业务系统的关联不紧密,绝大多数业务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不严格。而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各系统中最关键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分析,达到监控企业运行,保障企业经济运行平稳的目标。因此,集团最终确定了以数据仓库为最终方案并选择了上海宝信作为合作伙伴,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了中心资源库的数据集成方案,如图1所示:

方案中,通过建立一个中心资源库,进行数据抓取,将目前各个应用系统的异构数据及集团公司网站、子网站及外部互联网上的数据根据需要抓取,放到中心资源库中,再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对中心资源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展示在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上。企业的企业高层领导、决策参谋机构及有关部门通过企业综合信息平台获得企业决策所需数据,从而达到决策支持目的。

3.3淮北矿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2006年8月,淮北矿业集团中心资源库建设正式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调试、试运行。项目在2007年底结束并投入正式运行。通过一年时间的正式运行,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总的来说,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3.3.1决策支持功能。这是本项目最主要的目的。首先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及决策支持部门提出关键信息需求,信息技术部门根据需求定制抓取内容。目前,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数据均采取ETL工具直接抓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对数据保密的特殊要求,采用系统定时推出数据,再通过ETL工具抓取的方式。数据抓取后放到中心资源库中,将集团公司经济运行相关数据通过OLAP进行切片和切块(Slice and Dice)、钻取(Drill)、旋转(Rotate),达到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并且采用数据、图表(饼状、柱状、曲线、趋势、分布图等)方式进行展现。比如,在产量指标上可以通过表格方式看到集团公司当天总产量、分矿产量、当月产量、历年同月产量、分矿历年同月产量等等。在物耗指标上,可以看到当天物资消耗情况、分矿物资消耗情况等等,只要有异常情况,立刻能够显示出来。同时,以上数据还能够以柱状图、条形图、饼图等图形形式显示,非常直观且便于对比及进行趋势分析。

3.3.2丰富门户网站内容。淮北矿业集团内部门户网站很早就已建立,但由于缺乏维护,内容更新慢,功能少。而集团下属各单位、各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独立的网站,且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对各子网站及外部网站的数据抓取也是淮北矿业集团数据集成应用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组采用一种叫“e-paw”的技术,将集团公司各子网站及外部网站的内容,按照需求抓取到集团公司门户网站的不同栏目上,实现了数据的及时更新,门户网站的内容和及时性得到了保证。

3.3.3基于门户网站的一站式登录。采用“ePASS”统一认证系统,将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综合信息平台、生产调度系统、机电运输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计划管理系统、企业短信平台等子系统集成到门户网站中,实现了“一站式”登录。即只要登录门户网站时输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即可实现所有子系统的登录,工作效率有了较大提升。

4结论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煤炭企业数据来源多样、数据结构复杂,容易造成“信息孤岛”问题,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带来困难。本文通过分析煤炭信息数据特征,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数据集成模式,并就其在淮北矿业集团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应用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焕荣,杨鉴淞.大型煤炭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J]中国煤炭2007,33(5):27—28

[2]陆卫国,卢国斌,黄晓丽.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260—262.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探析 篇7

会计信息系统, 西方国家常作为会计的代名词, 而我国多指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会计数据处理系统。文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是后者。

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 是同属理论范畴的两个概念。两者分别代表着各自特定历史时期内, 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发展的理念、方向、目标和要求。而这些理念、方向、目标和要求, 具体通过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得以体现。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完成手工会计的记账凭证处理, 以及相应的记账、报账等核算工作, 所以, 电算化理念指导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 以会计核算为中心;其二, 计算机会计业务系统以会计部门为核心;其三, 业务处理以模仿手工会计为基础。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的一次冲击。它透过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初步应用, 推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革, 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也日趋明显化, 数据“冗余”、信息“孤岛”等诸多问题充分暴露。这些问题, 已成为进一步利用当代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瓶颈。

会计信息化, 是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它就是要解决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会计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和企业信息化需要。会计信息化的直接目标和要求是“信息共享”、“实时控制”和满足信息用户个性化决策需要;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会计系统的整体水平,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会计信息化相辅相成, 其实质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优化, 以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业务流程集成

在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理念的指导下, 对企业业务流程集成和再造是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包含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过程集成及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一) 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

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系统, 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体。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 就是要打破会计信息系统“对外”、“对内”服务的界限, 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 两者共同的数量管理特性和一致的信息分类机制是两者实现集成的基础。其次, 随着价值链企业群和虚拟企业的出现, 以及个性化信息需求被认可并得到会计理论的支持, 将会模糊服务企业“外部”和“内部”界限, 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个性化信息需求基础上形成统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 着重消除会计系统内部的“孤岛”、“冗余”, 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会计系统的“冗余”, 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对企业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加工环节。财务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等) 则是按照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这种不同数据处理准则目前情况下难以消除, 但它们数据同源的特性, 使之通过“数据源”集成和共享, 实现节约“资源”, 提高会计效率的目标。

按会计管理过程集成、按职能集成, 以及按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集成,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的基本策略, 即涵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应与作用相契合 (无缝链接) 。“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是美国3A会计学会对会计功能的概括。这一概括从时间维度观察, 会计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功能维度理解, 会计要进行“分析、控制、规划”。这说明会计是一个管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会计有着不同功能。“分析、控制、规划”三大功能是高度抽象的结果, 其含义十分丰富, 加之其间相互交叉包含, 这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产生负面效应。而“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明确。所以, “功能”加“时间”是会计业务系统自我集成的最佳依据。

(二)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控制”的必要条件。

企业内“信息共享”, 原始意义是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权限从其他部门得到处理业务需要的信息。而在信息化下除相互享用其他部门信息外, 又强调企业各部门数据存储不存在重复、没有“冗余”;企业内各部门的数据处理、部门 (系统) 间的数据交换、信息传递都需消除手工“二次录入”现象;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降低信息使用成本。

管理者对经营活动“实时控制”, 除原有的控制机制外, 更要求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与信息流保持协同;数据采集在业务活动过程中, 并予以即时处理、即时反馈, 确保信息使用者始终能够取得与经营活动同步的信息。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有可能依据相关信息实时校正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 确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信息共享”, 在信息系统中属于数据存储、传输问题, 面临的困难是:目前企业内各种专业信息系统均是围绕各个部门的业务分工组建, 各个系统表现为“异构系统”, 即系统标准不同、技术不同、数据处理模式不同、构建时间不同等等。“实时控制”, 在信息系统中, 涉及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等问题, 面临的困难是:数据采集与业务活动脱节 (如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从记账凭证开始, 需等原始凭证汇集到会计部门后才能实施) , 以及“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传输。

“信息共享”、“实时控制”, 表面是技术问题, 是各种“异构系统”问题, 实质上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战略问题。这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战略问题, 具体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分工和部门设置问题, 即业务流程集成是解决问题根本所在。只有解决了原有业务分工妨碍信息化的问题后, 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从企业整体思考, 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集成的实质, 是打破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框架, 依据信息化要求重新规划、设置企业的职能部门, 将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与重构后的组织机构进行匹配。因为, 业务流程集成意味着业务流程整合和重构;而业务流程遵从、受制于职能部门分工。若欲重构业务流程, 实现业务集成, 就应改变现有的职能部门分工机制。在业务流程集成的过程中, 原有的职能部门, 有的不复存在, 有的业务范围发生改变;与此同时, 也需产生新的部门。

业务流程集成具体又表现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业务的结合点上。一个部门业务流程的“终结点”可能是另外其他部门的“起始点”。从这个意义而言, 业务流程的“终结点”、“起始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对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从“会计业务”的起始点着眼。

目前, 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起点是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录入需等到相应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部门后方可进行。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的现象, 从手工会计处理模式和电算化的视角无任何异常, 但从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视角分析, 记账凭证手工录入属于“二次录入”。这样的业务流程或数据处理模式的负面效应表现为:由于会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经营活动流程分离, 而带来的会计部门业务与其他部门业务归属和信息传递的延迟,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原始凭证电子化, 记账凭证自动生成。

由电子原始凭证自动 (或经人工简单干预) 到记账凭证自动生成完全可以实现。事实上, 当前会计软件已能对个别业务, 有条件地实现记账凭证“自动化”。因而,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问题是原始凭证电子化, 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电子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社会信息化阶段。无论现阶段还是社会信息化阶段, 从信息化的角度分析, 企业内部统一标准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 各专业信息系统对“同源”或反映同一业务的原始数据集中采集, 原始档案集中管理, 共享使用, 是实现业务流程集成的合理选择。

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 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对“同源”统一采集, 共享使用, 档案集中管理仍然可以成倍提高效率, 改善信息使用的时效性, 以原材料入库业务为例, 相应的原始凭证为“材料入库单”。同一业务的“材料入库单”纸质凭证, 在企业内部至少有仓库、供应业务管理、会计三个部门保管, 如有三个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就需要分别三次录入。若集中采集一次录入后, 分发给各个专业子系统即可。在数据集中采集的情况下, 适当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言自明。

原始凭证电子化现已起步 (电子飞机票代理、火车票相继推广) ,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主体原始凭证电子化指日可待。当原始凭证电子化实现后, 问题转化为“异构系统”的集成问题 (社会范围的“异构系统”) 。解决“异构系统”的技术是“中间件”或数据接口, 即通过“中间件”或数据接口将来自其他部门的电子数据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之中。但从企业整体出发, 若内部各个专业子系统各自为政, 分别开发直接对接其他子系统的“中间件”或数据接口, 不仅效率不高, 成本高昂, 而且也失去了集成的意义。

依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终结点”和“起始点”关联性、企业内部、外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异构”、复杂的特性, 以及系统集成的经济性, 科学的方法是企业设立“信息中心”部门, 首先制定出企业内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其次统一负责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采集原始数据 (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的数据采集后, 将其转化符合企业交换标准的数据) , 按专业子系统的需要经初级分类后, 分发给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各专业子系统从“信息中心”收到“标准数据”后, 将其转化为本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发布前本专业子系统的“系统特征数据”转化为企业的“标准数据”, 通过“信息中心”发布。

此外, 会计业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涉及与其他经济组织的业务往来和向有关单位、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两个方面, 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企业的“信息中心”得以解决。

三、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可以从多种角度探讨。而本文主要对企业信息系统物理集成、会计信息系统功能集成和数据库集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构架

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业子系统, 会计信息化只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会计信息系统只能置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整体之中, 才能达到系统集成的目标, 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各个专业子系统本身业务特性、系统的构造技术、系统构建的时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 “异构系统”现象难以消除, 所以, 系统集成并非是“消灭”“异构系统”, 而是在承认“异构系统”的基础上, 对专业子系统进行优化, 为“数据共享”提供平台。从这一意义上分析, “松散耦合”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理性选择。综合相关研究的成果, “松散耦合”企业信息系统构架, 其中, “企业级平台”、“专业级平台”的框架理念值得肯定, 但“企业级平台”功能, 多围绕信息用户构架, 而忽略了“同源数据”采集过程的优化和集成。

改进后企业信息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企业整个信息系统构架仍然分为“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两个层次。

“企业级平台”围绕“信息中心”组建, 主要有“系统管理”、“信息平台”和“采集分发”三个板块。“系统管理”板块, 主要功能是保持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协调“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之间, 以及专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信息平台”是各专业子系统面向所有信息用户的平台;各专业子系统, 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向用户发布信息, 另一方面又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其他专业子系统提供的信息。“采集分发”采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原始数据, 经初步分类和必要技术转换后分发给相应的业务、统计、会计专业子系统。

各专业子系统集成后, 发生两方面的变化。第一, 原始数据由“手工录入”为主转化为自动从“企业级平台”收集。第二, 增加了与“企业级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组建“数据接口”。

(二)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主要从数据接口、功能模块和数据库三个方面分析。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GB/T19581—2004《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是针对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之间数据交换中“二次录入”问题提出的数据接口。这一标准对“会计核算”软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中的“数据接口”虽然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级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提出的标准, 但其中涉及“会计核算”信息交换, 所以, 它应以符合国家标准为前提。

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目标之一, 就是改变当前会计信息系统以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为中心的现状, 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信息化。依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容和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结合信息系统的特殊性, 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

会计核算模块的基本功能是收集、处理、提供经营活动的信息。对“正在进行的”实施“监控”、对“已发生的”予以“反映”, 涉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和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会计控制模块具体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中控制集成会计核算模块) ;前者包含预算、标准和定额处理, 后者主要对进行后的分析、评价。会计决策支持模块, “用来帮助会计问题决策者, 应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 采取适当的模型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系统管理保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后, 会计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和系统管理之间有着依存关系, 但相对独立, 自成“系统”, 各自分别有着不同的数据来源, 总体分为来自“企业级平台”的数据、来自会计信息系统其他模块的数据、来自本模块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设计, 在共享系统外部数据的基础上, 按照消除系统内部“冗余”, 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将数据库分为:系统管理数据库、会计法规和准则数据库、会计业务数据库;其中, 会计业务数据库按模块进一步划分为:核算业务数据库、会计控制业务数据和会计决策支持数据库。

摘要:会计信息系统集成, 就是要解决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提升会计系统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和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同源数据,电子原始凭证,信息中心,松散耦合

参考文献

〔1〕刘卫东, 宋佳兴, 方晓彤.一种信息系统集成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05 (5) 67-70.

〔2〕陈新跃, 向阳, 王茜.跨平台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模式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32-35.

〔3〕李扬, 陆南燕.图情档一体化系统与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构建高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J〕.现代情报, 2006 (9) 182-184.

〔4〕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 2007 (10) 67-68.

油气田信息集成系统 篇8

随着胜利油田数据资源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查询使用需求的进一步深入, 对于油气田综合信息的集成查询越来越重要。

本项目在原有生产经营系统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的拓展完善, 使系统不但能够反映油气田目前的勘探、开发生产动态, 又能够反映该油气田的基本情况、构造特征、油气储量分析等, 给管理者和领导者提供一个对油气田全面展示的信息平台, 为以后该油气田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 项目建设目标

建立以油气田为基本单位的勘探、开发的信息集成展示模块:

(1) 完善油气田勘探生产资料;完善以油田为核心的原油生产、注水、开发指标等信息。

(2) 按照油田、区块、单井为查询主线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勘探、开发信息的查询展示。

设计原则:

(1) 标准化原则

系统设计和开发应满足国家、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以及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采用与胜利油田统一的办公自动化标准。

(2) 先进性原则

利用先进成熟的IT技术、结合胜利油田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思想, 按照具体业务的管理特点搭建业务子系统。

(3) 安全性原则

通过用户授权访问和用户密码加密机制, 实现系统的安全控制, 保证系统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建立完善、可靠的系统多级访问权限, 备份与恢复机制。

3 项目建设内容

3.1 基本情况 (1) 油田简介

(1) 油田的地理位置、构造位置、矿权登记。 (2) 油田的地质储量、含油气面积、目前剩余储量等指标。 (3) 油田的勘探、开发历史。

(2) 地质构造

从下面几个方面将油田的地质构造反应出来。

构造特征:断层类型, 走向, 倾角, 闭合高度等;储层特征:储层的位置, 厚度, 岩性等等;流体性质:包括地面原油密度, 地面粘度, 含硫, 凝固点;地下原油密度, 地面粘度, 矿化度, 水型等等;油藏特征:油气藏的构造, 深度等;驱动类型:边底水驱动和弹性驱动。

3.2 勘探成果

(1) 勘探工作量

反应统计单元, 层位, 三维的面积, 二维测网、长度, 钻井井数, 取心井数, 进尺, 心肠, 收获率, 油斑以上心长等参数。

(2) 试油成果

从区块, 井号, 层位, 解释层号, 射孔井段, 试油序号, 厚度, 日期, 工作方式, 抽深或冲程, 油压, 套压静压, 流压等成果。

(3) 试采成果

从区块, 井号, 层位, 井段, 层数, 厚度, 工作制度, 压力, 日产量, 汽油比等方面展示试采成果。

3.3 储量情况

(1) 储量综述:从地质储量, 技术可采储量, 经济可采储量与剩余可采储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2) 探明地质储量:包括储量管理单元, 区块, 计算单元, 储量类别, 地质储量等方面。

(3) 储量图档:分地质储量分层位对比图、地里位置图。

(4) 评价总结:主要从产能方案:开发方式、井网部署、单井产能等方面总结。

3.4 原油生产

(1) 生产动态:从生产单位, 总井数, 开井数, 日产液, 日产油, 月累油, 年累油, 累产油等方面反映该油田的生产动态。

(2) 产量构成:产量主要由一个油田的原油日产量, 老井日产量, 措施产量, 新井产量等几方面构成。

(3) 措施构成:措施的类型, 总井次, 年累有效井次, 平均日增油, 年累积增产。

3.5 注水动态

(1) 注水动态:注水油田, 总井数, 开井数, 日注水, 月注水, 年累注水, 累积注水。

(2) 注水构成:月注水量, 老井注水量, 措施注水量, 新井注水量。

(3) 措施构成:措施的类型, 总井次, 年累有效井次, 平均日注水, 年累积注水。

3.6 开发指标

油田名称, 含水上升率, 注采比, 累积注采比, 采油速度, 综合递减率, 自然递减率。

4 系统技术方案

4.1 系统设计的原则

(1) 先进性:新一代数据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与Intranet技术相结合, 本系统在数据浏览部分采用目前新兴且流行的B/S模式, 同时使得系统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2) 安全性:本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通过W W W服务器内置的安全机制、传统的用户名/口令机制及层层制约的用户权限得到充分的保证, 另外, 利用数据库服务器中自动备份的功能, 对系统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及时备份, 以确保数据的万无一失。

(3) 可扩展性:考虑到数据的资源共享, 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所操作的数据不经过格式转换可以为其他科室利用。系统由若干模块构成, 结构清晰, 各模块功能明确, 模块之间通信简便, 因此, 系统可扩展性较强。

(4) 易操作性:考虑到使用人员的不同层次, 操作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系统应简单易用。要求系统从安装、培训到投入正常运行周期较短。

4.2 系统主要创新点

从油田生产经营的业务信息里选取能直接反映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特点的信息进行集成展示, 能清晰的表现油田从勘探到后期开发及目前现状指标的整个过程。

系统采用储量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组织油气田的相关信息, 形成涵盖油气田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查询。

首先保证系统的数据来源以源头数据为准, 能通过源头数据汇总、计算生成的则一律以源头数据生成, 不需要人工手动计算汇总生成。

对于非源头的数据, 汇总分析后, 符合源头标准的, 由源头进行统一采集, 系统统一实现。对于不符合源头标准的, 则经过评估后, 另行建立采集。

5 项目总结

本项目在原有生产经营系统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的拓展完善, 使系统不但能够反映油气田目前的勘探、开发生产动态, 又能够反映该油气田的基本情况、构造特征、油气储量分析等信息内容。

系统为领导、技术人员提供全面了解油田从勘探初期、开发主要过程、历年生产情况等全面完整的信息整合。为技术人员制定、理解开发技术方案, 提高油田的综合经济价值提供资料支持, 同时为经营管理者和领导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摘要:油气田信息系统不但能够反映油气田目前的勘探、开发生产动态, 又能够反映该油气田的基本情况、构造特征、油气储量分析等, 给管理者和领导者提供一个对油气田全面展示的信息平台, 为以后该油气田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研究 篇9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对信息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迫切, 企业需要收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加以有效的利用。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比较、整理, 从而实现信息功效的这一过程被称为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企业整体资源整合的一个方面, 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是大中型企业, 同样也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5月, 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超过4 000万户,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50%, 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 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因此, 通过解决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2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设想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和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和ERP信息集成的思想,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该系统通过生成反映企业业务流、资金流的信息链并加以整合, 从而发挥信息的集成效应。

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与会计信息集成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无论是企业信息集成系统还是会计信息集成系统, 财务人员都将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两者的区别是会计信息集成系统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业务信息模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模块;而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各个模块都只是信息链条的中间环节, “产品”是会计信息、业务信息集成整合后的结果, 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共享。

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 各个模块从各自独立的系统转化为整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互相支持, 信息传递实现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经过系统集成并共享后, 信息有效性和信息的价值明显提升。

3 财务人员的角色定位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财务人员应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会计的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平衡积分卡等现代管理理念的冲击下, 财务人员从只关注财务信息、报表信息转变为开始关注订单数量、生产能力、客户满意度等全方位的企业信息, 结合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决策支持。

(2) 财务业务一体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 财务人员的工作将向业务端延伸, 不再是事后处理分析, 而是在事前就开始进行参与与控制。“因解决‘业务问题’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业务过程、组织结构、计量标准等情况, 财务人员无法得到所需信息, 就将视野局限于‘会计问题’而不是‘业务问题’。这种隔阂可能导致业务过程管理与会计工作之间不必要的紧张关系。解决这问题的一个较好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会计体系结构, 使得财务人员能参与制订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处理规则。”

(3) 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系统率先在各个企业得到成熟的应用, 财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技能得到深入普及。

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财务人员的传统角色定位, 现行的财务岗位是根据财务固有的职能, 如稽核、出纳、核算等划分, 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内, 记账人员直接负责业务模块的数据录入;财务分析人员转变为对企业整体的信息分析;财务人员将更多地参与到业务中去, 参与业务流程的优化, 分析业务活动, 从企业层面提供决策信息。通过财务人员角色的转变, 实现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和信息集成, 财务人员关注的不再是分割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 而是企业整个信息链。

4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思路

构建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具体有以下步骤:

(1) 定义信息需求。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管理层所关注的各类信息需求。按照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发表的综合报告指出, 管理层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 财务和非财务数据; (2) 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3) 前瞻性信息; (4) 关于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5) 企业的背景信息。”

(2) 设计优化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也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系统设计应既保持与原有业务流程的衔接, 又要从提高信息效率和信息质量着手, 优化业务流程。应该注意到的是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包括存货与仓储、应收模块、应付模块、预算控制等涉及业务信息的模块。但这些模块的设计与开发是从满足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角度出发, 而新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应从业务流程的角度重新设计和开发, 满足业务部门使用环境和对信息的需求。

(3) 利用系统各业务模块生成信息数据, 按对应的标识进入信息集成模块, 生成企业信息链。企业初始信息的生成在各业务模块完成, 每项信息都被赋予特定的标识, 按照标识归类;在信息集成模块, 信息通过关联的标识再次组合, 生成完整的业务信息、资金信息信息链。信息集成模块同时也承担会计信息生成的职能, 会计信息是业务信息、资金信息另一种形式的反映, 是对业务活动用会计语言的描述。

5 结语

中小企业信息集成系统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一种方案, 与ERP系统相比, 它侧重于整合企业资源的一个方面———信息资源, 同时避免了ERP系统应用的一些限制, 在中小企业实施和应用相对容易。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 以及对供应链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资源整合的需求, 采用ERP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仍是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竞争实力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虎.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5.

[2]胡仁昱, 褚彦淑.如何突破中小企业ERP选型难[J].财务与会计, 2009 (16) .

[3]王钰.ERP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2) .

[4]张同.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与优化[J].财政监督, 2007 (8) .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篇10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未来作战战场上, 指挥信息系统将改变以往信息系统之间的彼此独立、自成体系的建设格局, 不在呈现出“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局限性现象, 信息来源具有全方位、信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 便会导致了信息空间数据的庞杂, 如何将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信息?如何将指挥信息系统各种信息综合集成, 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提高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使用效益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技术。

1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1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概述

S0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 是一种设计和构建松散耦合的软件解决方案的方法。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 服务作为用于业务流程的可重用组件, 它提供信息服务或简化业务数据的状态迁移过程, 响应客户的请求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 在SOA中包括三种角色服务请求、服务注册者和服务提供者。

(1) 服务请求者。是需要使用服务的应用程序、软件模块或其他的服务, 通过服务注册者发现并调用所需要的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

(2) 服务注册者。集中存储服务信息, 以便于服务请求者查找。同时服务提供者可以把所要提供的服务在服务注册者处进行注册。

(3) 服务提供者。提供符合契约的服务, 负责将服务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 响应服务请求者的命令并为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SOA架构中, SOA中的每个实体都扮演着服务提供者、请求者和注册者这三种角色中的一种 (或多种) 。SOA中的操作包括发布、查找、绑定和调用, 其具体的流程为: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定位服务, 查找服务的操作由用户通过用户界面或者通过其他的服务发起;服务提供者将服务的描述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以便服务请求者发现和调用;绑定和调用在获得服务描述信息之后, 将根据描述信息在运行时直接激活服务。

2.2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

由于技术及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构架大都不是面向服务的框架, 对作战需求的变化难以作出快速反应。大多指挥信息系统面向单个应用开发, 设计的各个系统都是以各自应用为中心, 这造成了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一致, 数据库类型不统一, 各系统使用的平台不兼容。而面向服务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使其能与业务同步。它改变了过去指挥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先开发、后集成的方式, 实现了开发与集成的统一, 使传统的信息系统集成由静态集成向动态集成转变。

2.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必须先进行顶层设计, 也是数据集成的前提。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工作, 对于提高效率,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确保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挥信息系统集成体系结构由下至上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支撑层、业务构件层。其体系结构如图1。

各层的主要功能:

业务支撑层是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 为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环境, 在逻辑上位于业务构件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 为各个功能域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灵活及集成提供集成环境和开发工具。

数据服务层通过统一格式的数据访问, 解决信息访问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通过网络环境架构服务来提高信息的共享性。

业务构件层需求进行系统集成的成果,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系统, 以Web服务形式存在的指挥信息资源可以得到集中、有效的管理。

系统框架构建在硬件设施上,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主要包括服务总线、服务管理和流程调用, 其中, 服务总线为系统内或系统间的应用提供服务发布、服务调用的、消息处理、事件触发等功能, 实现服务交互双方的松耦合;服务管理软件为系统的服务资源进行控制和调度, 实现服务的部署、注册、发布、查询、权限管理、绑定/调用控制, 并对服务运行进行监控;流程调度服务主要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各种信息交互机制, 通过抽象出业务系统的统一信息/消息模型, 实现针对应用的信息按需订阅/发布机制, 完成系统运行流程及信息流的控制。

面向业务组合时, 业务层通过对服务层相关服务的集成和定义,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需求。

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指挥信息系统具有软件规模巨大、信息需求变化大、信息交互复杂、功能扩展需求多特点, 因此在系统集成方面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需要以提高系统互操作性为主要目标, 及时制订或修订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体系和标准;另一方面, 更需要研究一套支持随需应变的敏捷软件技术, 研制一种能适应信息资源各种可能变化的平台软件。

3.1 综合集成总线技术

运用总线集成技术, 能大大降低应用程序之间和功能构件之间的耦合度, 满足系统大规模、高动态的集成需求[4]。

软件集成包括数据总线、过程跟踪、重组控制等, 其中数据总线支持应用构件的即插即用, 实现信息系统高性能、支持容错的数据分发。

通过构建满足应用程序或功能构件“即插即用”服务功能的软总线, 基于该软总线, 任何应用程序或功能构建, 都能直接集成到该系统环境中, 与其他应用程序段或功能构件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交互, 实现基于总线的系统集成。

针对软总线需要重点解决的构件动态管理、信息按需获取等问题, 采用信息订阅分发机制, 基于构件的动态管理, 实现构件注册/注销、构件信息交互, 从而支撑功能构件的“即插即用”。

3.2 面向服务重组的技术机制

运用面向服务重组技术, 可解决信息系统面向服务的动态重组能力, 提高系统快速、动态重组能力, 满足大规模、高动态的业务系统动态重组和部署需求。在系统集成和构建过程中, 跟踪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 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与存储, 并对系统框架内的各构件、各实体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通过重组控制软件完成容错配置信息管理和构件重组调度功能, 体现在业务层为支持面向系统不同需求的功能布局重组。

集成部署工具需要重点解决的功能调用、调度管理、重组控制等问题, 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3.2.1 功能调用

基于软总线, 各功能构件间通过发送消息来完成功能的调用。消息由软总线框架进行统一接收和转发。各功能构件发布自身所能提供的功能, 发布的功能通过发送该消息进行功能调用。

3.2.2 调度管理

集成部署工具根据一张动态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 配置表中相信描述了各功能构件的标识号、执行程序名、工作路径、启动状态、检测标志等信息。集成部署工具收集所有模块的动态信息填入运行态信息管理表, 在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 集成部署工具会根据动态运行信息管理表来监视各功能构件的运行。

3.2.3 重组控制

在集成部署工具的统一调度下, 由于各功能构件统一使用集成部署工具提供的标准接口与集成部署工具进行交互, 并统一受集成部署工具的调度与管理。集成部署工具根据功能台构件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各功能构件在集成部署工具的支撑下完成功能调用、信息交互及容错处理。

4 结束语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可重用性及可重组能力, 但目前相关技术还不十分成熟, 加之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对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 对于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罗雪山, 等.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维明, 等.信息系统建模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3]叶钰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25 (2) :32-34.

集成质量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60-02

迄今为止,我国建筑工程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够重视科学管理和决策,相应的技术不够先进,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因此,结合目前工程建设的管理情况开发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化建筑工程的管理,让集成化管理实施科学、系统、高效的集成化管理,促进整个建设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1.1 工程建设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自从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作用下,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速度和幅度都呈现跨越式发展。国内工程建设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是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机会增大,但是来自国际承包商的挑战和压力也是与日俱增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改革都离不开工程项目。因此,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效益。因此,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系统充分考虑自身建设业的特点,借鉴制造业现代集成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施的成功经验,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工程项目三者之间融会贯通,实现面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有利于管理水平的迅速提升,从而增加相邻和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益。

1.2 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一些数据统计中显示,我国的工程承包发展已经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但是,目前而言,虽然技术在革新,但是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与世界市场需求脱轨。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效结合,有利于推动我国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为拓展国际市场扫清障碍。

2 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系统设计思路

2.1 建设工程信息的特点

建筑工程信息设计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关系到各个部门内部和外部的沟通、决策以及协调,这对工程的影响是是全方位的。因此,复杂的信息需要有效的管理,如何设计管理模式,需要考量信息的特征。

首先,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除具有一般信息的典型特点外,还具有内容构成的复杂性、广泛来源性、阶段形成性征、时间产生延续性以及信息类型和载体多样性的综合特征。

因为建筑工程项目是跨部门、跨专业、跨地区的综合产品。整个工程项目由始至终的各个环节都是与信息密不可分的。由于工程项目阶段大约有五个,所以相应的信息也是具有五个阶段。工程从开展至结束以及后期的维护和使用都体现了时间上的延续性特征。工程项目中涵盖各种体裁的文件、规划图等信息,每个阶段产生的资料和信息都具有显著的差异化,信息类型和载体的多样化等特点。

2.2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系统设计思路

工程项目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全方位统筹。结合上述特点,具体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理念和步骤应该分为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前期需要加强需求分析,进行总体规划,设置具体目标,实现多方协同,注重效益。

第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较为繁杂,涉及各种层面的技术,所以难度较高,应该开展联合科技攻关。

第三,基于联合攻关的技术难题解决之后,应该借鉴典型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设立工程示范,将系统的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试用,进行反复测试,反复评价,从而实现系统集成的目标。

3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特色及系统定位

3.1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特色

第一,能够实现信息的远距实时共享。此外,系统针对使用者的权限加以区分,能够将信息分配给各种不同的使用者,让他们分别具备修改和阅读或不可见的权限,能够实现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和使用。

第二,数据统一集成管理也是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管理对象为工程建设各管理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一切文档、图纸和相关数据,且兼容不同格式。能够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有效集成各种表格,涵盖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各种项目用表。

第三,历史数据回溯功能和信息关联能力。如果有需要记录项目进展过程发生的事件,那么可以根据集成管理数据中的管理指针,去追溯所发生的事件轨迹。集成管理系统具备数据按工程进度回顾分析的能力。而且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信息数据能够实现内部关联,并且能够为关联查询提供支持。

第四,层次化至直观查询功能能够可以根据分类或主题进行查询,建立相互间的动态链接,实现数据、图文件的关联性。这样能够保证查询时,既能够查到数据内容,也可以翻阅相关的图纸或其他形式的信息。

3.2 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目标定位

多样化的系统功能设置充分满足了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实现了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为项目完成夯实了基础。只有有效结合工作流程与系统的实际开发,才能够推动项目的完成。在该系统的应用中,还发现其功能可以进一步的强化、细分和扩充。例如,可以构建办公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推广,可以通过模块化结构进行营销,制定个性化生产方案,能够符合各种单位和部门的差异化需求。

此外,为了有效发挥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优势,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要实现目标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既能够推动项目工程建设的自身发展,实现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带动相关领域内的产业发展,提升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

4 结论

我国各地工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资料的获取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工程质量检查过程中,很多与信息相关的问题都凸显出来。因此,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效解决了这些暴露的问题。而且显著地提升了工程信息资料的管理效率。为各个单位和部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管理工具,这将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的提高,而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都非常可观。

参考文献:

[1] 孙继德,王大伟. 项目信息门户在大型烟草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C]//美国James 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1).美国James 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4.

[2] 王莹. 项目管理理论综述及其前沿问题探讨[C]//中国通信学会.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a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ICCCT2010).中国通信学会,2010:4.

煤矿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篇1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2020年) 中明确提出以“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为优先主题。当煤矿企业发生事故灾害的情况不可避免时, 提高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组织及时的应急救援行动, 已成为预测突发事件、抵御事故风险、控制事故蔓延、降低事故危害后果的关键, 也是唯一的手段。本文基于煤矿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提出了应急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达到在事故前通过实时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超前预警提醒管理者加以预防;在事中做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 并提供可参考的应急救援方案指导救援; 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事故原因给出可供他人参考的事故因果模型, 以便其他具有相同条件的矿井进行参考对比, 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减少损失的目的。在煤矿企业, 拥有一套功能完善、技术成熟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1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总结, 将煤矿环境等各种数据通过先进的分析计算模型, 集成应用到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 建立煤矿企业数字化应急预案并加强管理, 实现煤矿突发事件超前实时预警, 当煤矿发生突发事件时, 系统通过专家系统分析预测、典型类似事故比对分析生成可供参考的应急救援方案, 辅助应急指挥部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组织、人员及时搜救; 当煤矿企业未发生紧急事件时, 该系统通过采集监控系统的数据并动态的显示, 对日常监控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模型, 及时发现并跟踪异常数据, 对敏感数据预警, 发起预警流程, 并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排除隐患; 提供典型事故特征信息和应急预案的管理, 添加、修改、删除并多方式输出, 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学习; 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分析出关联数据的趋势走向, 并及时发出参考辅助决策的建议。 通过已获得验证的数据分析算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预测事故发生。

2系统功能设计

依据需求分析,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基础信息管理、数据服务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应急救援物资、人员、组织机构等信息, 支持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支持用户权限管理, 通过用户权限赋予用户不同的浏览权力和职责; 典型煤矿事故特征的管理, 包括煤矿顶板事故、瓦斯事故、煤尘事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放炮事故、火灾事故、水害事故等的事故前后的主要特征的管理[1]; 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都已经编制了应急预案, 但是实践证明, 仅仅依靠纸质文字预案管理矿山安全工作其作用还是有限的, 基于关键链的应急指挥调度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对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定义网络计划。

煤矿突发事件是由于各类危险源的失稳或失控引起的, 这些危险源既包括煤矿常见的七大类危险源, 又包括由于诸如洪水、泥石流等外界自然因素, 而各类危险源是煤矿安全生产体系监控监测的重点, 也是应急管理系统中必须提取和利用的数据来源[1 - 2]。基于煤矿六大系统, 比如KJF2000N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KJ333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KJ208人员定位系统等, 应急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服务采集现有的系统的数据, 存储到数据库, 通过标准中规定的报警限制条件进行敏感数据的甄别, 显示敏感数据, 并依此进行事故预测分析与应急的管理。

根据应急管理的特点,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应急监视预警、应急决策、 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执行四个主要功能, 同时还包括预警流程管理辅助功能。

2. 1应急监视预警

本系统应急预警包含两部分: 实时数据的应急预警、历史数据联合分析预警。

实时数据应急预警可依据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 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达到了敏感范围, 立即进行预警提醒。比如当矿井中可燃混合气体主要成分 ( 如: 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乙烯、乙炔等) 、助燃气 ( 氧气) 等通过环境参数监测获得实时数据, 通过动态爆炸三角形等算法[3]进行实时的动态变化趋势加以分析, 其比例已达到危险范围, 应急预警模块及时的进行预警提醒, 并通过多种方式如程控电话、手机短信、EMAIL等方式通知给相关人员, 进行预防措施, 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预警, 除了对实时数据的敏感数据的分析、预警之外,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 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4]。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 将历史数据中两个或多个采集获得的历史数据进行关联挖掘, 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预测预警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方便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排除事故隐患[5]。发起预警流程, 并进行跟踪流程, 支持预警流程处理各个环节的数字签名, 多种方式的数据输出。

2. 2应急决策

基于案例推理CBR是国际人工智能利用的一个研究热点[6]。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的应急决策部分主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 基于案例推理CBR、规则推理RBR等技术, 在应急预案管理中寻找与当前突发事件类似的案例应急预案, 加以分析和改正, 借助于专家干预, 生成基于当前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 提供应急组织机构、成员, 以便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加入应急组织。

2. 3应急指挥调度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 自动生成可供参考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路线和紧急避险路线; 支持可视化指挥调度, 辅助应急指挥调度, 了解井下实际情况, 分配应急任务, 调配应急物资, 结合语音指挥调度功能发布应急救援路线, 方便应急救援人员及时到达事件发生区域排除隐患, 帮助受困人员及时远离危险区域, 降低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损失程度, 并支持双向信息通讯功能, 方便井下人员与指挥调度人员随时随地沟通, 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井下固定电话必须到达特定地点后才能进行联系的缺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独特性、一次性和易变性, 与项目管理的特征相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 但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技术预留大量的安全事件, 传统的项目网络计划技术如CPM和PERT已不能作为应急处理的工具, 本系统基于关键链技术进行应急指挥调度, 在基于关键链技术生成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以时间最短作为优化目标, 建立应急计划的优化调度模型; 加强应急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7]

2. 4应急执行

应急执行用来执行应急决策生成的应急计划。 在本系统中应急执行动态监控应急过程、应急计划执行状况, 发现应急计划执行不力, 及时调整, 并将应急执行的结果进行反馈。

2. 5预警流程管理

预警流程管理主要包括报警流程设计、报警流程配置、报警信息分发、消息处理、预警处理流程跟踪、信息归档五大功能。报警流程设计通过流程设计引擎, 灵活地设计报警处理流程, 包括报警信息分发的不同对象、分发的顺序以及需要数字签名的对象; 报警流程配置对设计好的报警流程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修改、删除; 当发生报警时, 由应急预警发起预警流程, 系统自动按照设计好的报警流程进行报警信息的分发, 同时进行消息提醒, 并对历史消息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删除; 跟踪预警处理流程, 及时进行反馈; 将处理的报警信息 ( 相关人员已经数字签名) 分类存储, 并对历史记录进行管理, 可进行历史信息的查看。

同时系统还具有各种信息的报表多条件查询、 显示和多方式输出的功能; 通过图形、表格等形式统计分析历史数据的趋势变化。

3系统流程分析

煤矿应急管理系统的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

煤矿应急管理系统以矿方现有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为数据来源, 通过数据采集将环境数据采集到系统中并进行数据分析甄别与显示, 如出现异常数据信息, 将数据提供给应急预警功能, 并将异常信息及时体现, 启动预警流程, 结合动态图、人员定位系统, 及时展现井下人员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检索事故案例知识库结合类似案例为应急救援与人员逃生提供决策依据与支持, 通过程控电话、短信等通信联络系统及时进行应急物资的调配, 随时监测应急执行情况, 结合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的集成信息为真正发生事故地点的被困人员进行供水、供氧提供综合支持[8]。在应急处理结束后, 要严格进行事故事件评估, 并将经验教训整理归档到案例知识库中, 以备后用。

4系统集成设计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设计如图2所示, 基于技术和功能将整个系统划分成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展现层、集成Web服务层和集成通讯接口层五个层次。

数据存储层用于存储系统所有数据的物理存储, 包括基础数据、空间数据、预案库、实例库、案例库和知识库。这些数据格式可能是关系型数据库、 还可能是各种格式的数据文件, 如XML文件、Office文件以及图纸文件等。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如前所述, 将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分为应急监视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执行系统四个部分。

展现层是用户界面的集成。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的界面开发将结合使用C /S和B /S架构, 其中应急监视系统和应急决策支持两个系统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据, 为确保数据安全性和反应速度, 可以采用C /S架构实现。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执行系统均针对具体突发事件的总体指挥和具体执行, 涉及到来自不同地点的人员和角色, 需要采用B /S系统实现。

集成Web服务是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交互平台, 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通过它从外部系统获得消息和数据, 外部系统也通过它来访问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集成通讯接口的目标是集成井下监控技术、计算机电话技术 ( CTI) 、移动通讯访问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空间信息技术等, 实现统一的报警接入和位置定位。

5主要关键技术

( 1) 应用成熟的人工智能和优化调度理论, 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计划的自动化水平。结合新的项目管理技术关键链技术原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煤矿突发事件制定网络计划, 即应急预案,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 查找相似事件确定相匹配的应急预案, 作为指挥调度的有力依据。

( 2) 结合煤矿现有六大系统, 设计可集成的应急管理系统。目前煤矿六大系统基本完善, 但是工作相对独立, 不能共享信息, 形成信息孤岛, 通过制定通用的数据协议, 与数据采集服务, 将充分利用各个系统的数据信息, 用于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 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结合爆炸三角形算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 将历史数据中两个或多个采集获得的历史数据进行关联挖掘, 实时数据应急预警可依据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 结合爆炸三角形算法, 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达到了敏感范围, 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预测预警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6结论

随着国家、社会和煤矿企业对应急管理认识的提高, 及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成熟, 开发出一套适用于煤矿的应急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煤矿企业的管理需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煤矿事故、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煤矿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 并在煤矿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通过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优的处置方案, 使事故灾难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因此,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并形成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产品, 能够减少和避免煤矿事故、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 对于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丛书编委会.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田水承, 李红霞, 王莉.3类危险源与煤矿事故防治[J].煤炭学报, 2006, (6) :706-710TIAN Shui-cheng, LI Hong-xia, WANG Li.Three types hazard theory and prevention of coalmine accidents[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Vol.31, No.6, Dec, 2006, (6) 706-710

[3]王刚, 侯世占, 迟晓东.爆炸三角形原理的应用[J].煤炭技术, 2008, 27 (9) :65-66WANG Gang, HOU Shi-zhan, CHI Xiao-dong.Application of explosion triangle principle[J].Coal Technology, 2008, 27 (9) :65-66

[4]陈建辉.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CRM系统框架的实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7, 28 (5) :50-61CHEN Jian-hui.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CRM system based on Data Mining[J].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2007, 28 (5) :50-61

[5]孔芳.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算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6]郭泳亨, 卢兴华, 刘云.基于案例库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24) :148-150GUO Yong-heng, LU Xing-hua, LIU Yun.A research of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case-base[J].Control and Automation Publication Group, 2006, 22 (24) :148-150

[7]刘士新, 宋健海, 唐加福.关键链——一种项目计划与调度新方法[J].控制与决策, 2006, 18 (5) :513-516LIU Shi-xin, SONG Jian-hai, TANG Jia-fu.Critical chaina new method for project planning and scheduling[J].Control and Decision, 2006, 18 (5) :513-516

[8]张瑞新, 张伟, 吴同性, 等.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研制与应用[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339-345

[9]金敏力, 田兆福, 矫庆军, 等.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84-186

上一篇:移动网络通信论文下一篇:外语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