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集成系统

2024-07-21

能源集成系统(共10篇)

能源集成系统 篇1

0 引言

钢铁企业是能耗大户, 目前占全国总能耗的16.3%[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 如何降低能耗、增加效益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内容。

钢铁企业构建的EMS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能源管理系统) 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与监控系统, 可用于能源管理、能源调度和过程监控。EMS的建立有利于钢铁企业增强能源系统调度管理能力、提升环保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EMS总体架构包含现场控制、网络与数据库支持、能源管理与决策;监控管理的主要能源介质为电力、动力、给排水, 如图1所示。

1 EMS硬件系统

EMS是以分布式结构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 使用C/S (Customer/Server, 客户端/服务器) 和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混合模式, 如图2所示。

图2表明, EMS采用双层结构:一级网络用于现场数据采集, 为高速工业以太网;二级网络用于管理、监控, 为千兆以太网。一级网络利用光纤连接现场设备: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系统、DCS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分布式控制系统) 、RTU (Remote Terminal Unit, 远程终端设备) 采集器、I/O服务器等, 最终典型节点数量为10 000点左右[2]。二级网络用于连接I/O服务器、操作站、实时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工程师站、GPS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等。

EMS现场控制系统为:数据采集子站、数据采集I/O服务器、操作站。数据采集子站为图2下方的综合保障系统、PLC系统、DCS、RTU采集器, 主要功能为数据采集、逻辑连锁、基本计算、控制。数据采集I/O服务器在功能上分为三组:电力、动力、给排水, 如图2所示。集成中将数据采集I/O服务器连接在不同的交换机上, 硬件构建时充分考虑负荷平衡性, 每组一台为主, 一台热备冗余。操作站 (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设置于能源管理中心控制室, 作为整个系统的操作界面, 对相关能源数据和设备进行监控, 可进行数据查询、报表查询、报表打印等。

1.1 数据库支持

实时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 (Enterprise) 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软件和前端开发平台软件。实时采集相关信息可用于能源实时预测分析, 并可完成报警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归档。

应用服务器上安装管理应用软件, 包括基本能源管理、数据查询、报表查询和打印等软件。应用服务器与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 的数据交换采用电文方式, 通讯协议为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 Protocol, 网络间互联协议) 。

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 (Enterprise) 操作系统, 采用Oracle 10g数据库企业版, 以存储长时归档数据, 可完成数据备份、数据压缩。数据库服务器归档数据来源于数据采集I/O服务器和实时数据库服务器, 如图2所示。此传输过程采用中间独立软件完成, 以确保任何情况下数据的完整性。

1.2 能源管理与决策

负责运行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计划编制的各计算机上运行有与操作站上同样的软件, 主要用于完成数据查询、设备运行状态、潮流监视、曲线查询、统计报表查询和打印等功能, 但不允许进行设备操作。

为保证EMS整体的时间一致性和时间精度, 系统上设置GPS接收装置。EMS的GPS服务器接收GPS时间同步信号, 定时校正各计算机及PLC系统的时钟, 使EMS包含的各设备时钟精度达到ms级分辨率。经由通信发送的EMS信号带时间标记, EMS在系统内按原始分辨率表示事件[3]。

系统安全配置、配套软件系统安全配置包含[4]使用资格验证、外部接入身份验证和硬隔离限制措施;采纳系统分级使用权限、分级提示信息及报警系统;有效防误操作技术, 以便分步限制操作确认、重大操作预防提示、口令限制;确保操作有效监护的技术措施;配置专用安全管理系统;设置外部连接防火墙, 完善病毒防护措施;设置完整的应用备份。

1.3 系统备份

要实现EMS系统服务器的备份, 需要配置文件存储、备份管理的服务器设备。该设备不仅可作为保存应用程序的存储空间, 还可安装备份管理软件作为调度备份的中心。进行数据存储及数据保护相关设备选型时, 除考虑设备本身各项性能外, 还要考虑它的扩展性以满足数据不断增加的要求。

根据系统需求, 设置独立的数据备份系统。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网络设施备份时, 针对各个设备运行的不同环境、不同数据库系统来配合差异化备份管理代理, 最终达到对各数据库、文件的在线备份。

2 EMS软件平台系统

EMS使用的软件平台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数据采集, 通过采集设备、通讯协议、自动化软件采集相应数据;数据库, 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应用管理, 通过分析相应数据做出动作。EMS软件流程如图3所示。

图3表明, 现场控制和过程采集通过对现场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 从而完成数据采集, 并将其制作为数据包 (图中未显示) , 通过相应的I/O过程映像, 传递给数据分析处理模块。之后, 分为二路发送:主要一路传送给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数据采集与监视系统) 应用系统, 且为实时数据。辅助一路发给数据库, 且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库之间, 即和DB2、Oracle、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结构化查询语言) 、PI/IH之间为历史数据;传送给SCADA应用系统的数据既可继续传给数据库进行存储, 也可经过授权管理后, 能源管理中心控制室通过HMI远动操纵设备。

3 系统接口集成

就信号接口方式而言, EMS的接口集成必须同时满足下列要求:接口可靠性高;对不同传输介质、物理条件、传输规约和传输路径, 都能满足工艺技术要求, 满足控制性能要求和专业应用的特殊要求。接口传输性能好;信息传输稳定, 数据传输不丢包。采用适用接口技术规范,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 符合行业特点。能根据用户指定规范标准编制接口, 满足通讯功能。

与电力系统的接口, 通讯方式使用电力行业标准的通讯协议, 例如104、DNP (Distributed Network Protocol, 分布式网络规约) 等, EMS的电力I/O服务器与变电所综合保护自动化系统进行通讯, 变电所信号送入EMS, 实现EMS远程控制目的。计量信号, 对配置智能电度表的变电站采用通讯方式, 由各电度表通过串口或使用以太网方式, 接入就地设置的FEP/RTU (Front End Processor, 前端处理器) 。为保证与监控平台可靠稳定的通讯接口, 采用支持MODBUS RTU串口方式、MODBUS TCP以太网方式或Profibus (Process Field Bus, 过程现场总线) 等标准协议的电度表[5], 与动力系统现场单元, 如煤气柜、煤气加压站等EMS要实时控制的动力设施, 信号交接采用图4所示的方式。

图4表明, EMS与动力单元电气仪表信号交接位置在数据采集子站的交接端子处或EMS现场的工业网络交换机处 (图中未显示) 。I/O方式接入的信号采用标准信号:DI/DO (Digital Input, 数字输入;Digital Output, 数字输出) 信号使用干接点无电压信号;AI/AO (Analog Input, 模拟输入;Analog Output, 模拟输出) 信号使用4~20 m A无源信号。与给排水的接口方式基本与图4相同。与其他EMS需要实时监视系统 (如制氧、锅炉、电厂等) 的信号交接如图5所示。

与生产管理系统的接口如图6所示。EMS计量数据可作为公司各工序环节核算能源消耗成本依据, 以便为生产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服务。图6同时表达了EMS采集子站的数据也会通过TCP/IP通信中间件为公司内其他管理系统, 例如ERP、OA (Office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 、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制造执行系统) 等所使用。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冶金科技不断进步,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钢铁业吨钢综合能耗差距已缩小到10%至15%[6]。根据国家《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 吨钢综合能耗达到580 kgce/t。EMS投入某钢铁企业生产中后, 2011年即达到吨钢综合能耗572 kgce/t, 提前实现国家制定的规划要求。

基于钢铁企业自动化研发的能源管理监控系统, 具有硬件电路简单, 软件方便直观, 高度灵活和易于扩展的特点。EMS在某钢铁企业投入运行后, 能够对企业能源过程全面监控, 实现了对风、水、电、气等相关能源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能源装置的远程控制。结果证明, EMS适合于钢铁企业能源自动监控。

参考文献

[1]王维兴.钢铁业能耗现状和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钢铁业, 2011, 9 (4) :19-22.

[2]冯晶, 田小果.EMS系统在钢铁厂能源中心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05, 35 (3) :35-37.

[3]朱恺辰.SCADA自动化系统在城区电网中的综合应用[J].仪表技术, 2011, 40 (4) :63-66.

[4]成太祥.梅钢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 2007.

[5]李文勇, 姚文广.嵌入式Modbus TCP通讯模块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2, 31 (9) :28-31.

[6]陈子琦.着力推进钢铁业战略性调整[N].经济日报.2013-04-26 (14) .

能源集成系统 篇2

学生姓名:赵承鹏

学生学号:20072130

专业班级:07集成01班

完成时间:2011年2月

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使所学知识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本次实习来亲身感受layout版图设计的过程,同时更好的学习和了layout版图设计的工艺与方法。

通过本次实习掌握一定的EDA工具(Cadence)使用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实习时间

2011年2月

实习地点

天津市滨海新区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

实习内容

1、培训机构介绍

天津滨海新区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BICDS)是政府全资建设的非盈利机构。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扶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以完善的政策及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研发费用、软件费用、MPW费用补贴及增值税全额财政补贴等政策,辅以研发—产品—市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企业打造最具竞争力成长及发展环境。

2、培训内容

Cadence Assura Verification培训

针对EDA工具(Cadence)使用及方法的培训,Cadence 是一个大型的EDA 软件它几乎可以完成电子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ASIC 设计FPGA 设计和PCB 板设计与众所周知的EDA 软件Synopsys相比Cadence 的综合工具略为逊色然而Cadence 在仿真电路图设计自动布局布线版图设计及验证等方面却有着绝对的优势Cadence 与Synopsys的结合可以说是EDA 设计领域的黄金搭档此外Cadence 公司还开发了自己的编程语言skill,并为其编写了编译器由于skill 语言提供编程接口甚至与C 语言的接口所以可以以Cadence 为平台进行扩展用户还可以开发自己的基于Cadence 的工具实际上整个Cadence 软件可以理解为一个搭建在skill语言平台上的可执行文件集。

Cadence平台的启动

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入服务器。

右击桌面,在弹出菜单中单击open Terminal。

在弹出的终端中键入Unix命令icfb&然后按回车启动Cadence。

Cadence启动完成后,关闭提示信息。设计项目的建立

点击Tools-Library Manager启动设计库管理软件。

点击File-New-Library 新建设计库文件。

在弹出的菜单项中输入你的设计库的名称,比如My Design,点击OK。选择关联的工艺库文件,点击OK。

在弹出的菜单中的Technology Library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的工艺库,然后单击OK

设计的项目库文件建立完成,然后我们在这个项目库的基础上建立其子项目。点击选择My Design,然后点击File-New-Cell View。

输入子项目的名称及子项目的类型,这设计版图之前我们假定先设计原理图:所以我们选择Composer-Schematic,然后点击OK。

进入原理图编辑平台 原理图设计

输入器件:点击Instance按键或快捷键I插入器件。

查找所需要的器件类型-点击Browse-tsmc35mm-pch5

点击Close

更改器件参数,主要是宽和长。

点击Hide,在编辑作业面上点击插入刚才设定的器件。

如果想改参数器件,点击选择该器件,然后按Q,可以修改参数器件

使用同样的方法输入Nmos,工艺库中叫nch5.点击Wire(narrow)手动连线。

完成连线后,输入电源标志和地标志:在analogLib库中选择VDD和

GND,输入电源线标示符。

接输入输出标示脚:按快捷键P,输入引脚名称in, Direction选择input,点击Hide,并且和输入线连接起来。同理设置输出引脚Out。

版图初步

建立新的Cell,点击File-New-Cell View 还是建立名称为inv的版图编辑文件,Tool选择Virtuoso版图编辑软件,点击OK,关闭信息提示框。进入版图编辑环境

插入pmos和nmos器件且设置器件参数,点击Hide,然后放置pch5版

图。使用同样的方法放置Nch5管的版图。然后按“shift+f”显示器件具体每层图形(再按ctrl+f隐藏)

编辑几何图形进行连线-多晶硅,选择POLY1,多晶硅。

选择Polygon编辑几何图形,把Nmos的栅极和Pmos的栅极相连。

使用同样的方法连接器件的漏极和源端。

完成后使用版图验证系统进行DRC(设计规则检查)。

实习心得

集成系统研发助期刊业务发展 篇3

一、用户需求分析

根据期刊工作的具体实际,业务集成系统应能满足以下基本需求。

(1)首先满足读者网上投稿的要求。实现网上投稿也是开展计算机编审的基本前提,网上没有稿源,则难以实现计算机编审。

(2)满足通联编辑网上进行统计分发的需求,以便把作者来稿及时统计,并发给相关栏目编辑。

(3)满足栏目编辑在网上进行文字、图表编辑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栏目编辑在网上进行稿件查询、修改、转发,以及与作者联系,与主编讨论审修事宜。

(4)满足主编调阅稿件修编情况,并与作者、编者之间交流,还可满足主编对审定稿件进行发布形式处理。

(5)满足网络编辑在网上编排发布电子文稿。

(6)满足编辑对编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查询、浏览。

(7)满足在网上进行组稿,并组织广大读者进行网上研讨。

(8)满足网络管理员进行网上信息管理。

(9)对通联编辑、栏目编辑、网络编辑及管理员、主编等设置相应的工作平台,并赋给相应的工作权限。

(10)满足网络编审和手工传统编审的并行运作,以达到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二、期刊业务系统具有的特点

该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综合集成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办刊无纸化。即从读者投稿到编辑部选稿、编稿、审定、发布全程可实现无纸化。 二是办公自动化。全社工作人员可依托杂志社局域网,利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办公业务的自动化。三是杂志传播网络化。杂志社可通过网络将杂志信息传播给读者。四是编审业务远程化。编辑人员在外地可通过信息网络,杂志社网站开展稿件编辑与审定业务。

三、期刊业务集成系统的设计

经过认真分析,将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分解,归纳整理,由投稿与编审系统、论文数据库、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办公平台、网络版五个分系统分别实现。在对每个分系统设计时,必须做到既要考虑每部分功能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信息的共享性,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可拓展性,避免系统设计与实际应用有较大的偏差。

1、投稿系统:投稿系统就是全面分析当前投稿方式利弊的基础上,采用作者自行登记注册个人真实信息方式,在其成为有效用户后,提供上载文章的窗口。在投稿系统里,作者还可更改个人信息,查询个人投稿和刊稿的历史记录以及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意见等。这样,既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又使作者可随时管理个人信息。

2、编审系统:编审系统是本课题的核心。当前,不少期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流程大体上是:首先对打印的稿件进行审读,其次编辑稿件的电子版,第三步是复审编辑处理的稿件,第四步打印编排后的稿件并由相关编辑校对,最后刊发。许多环节都需要打印和传递稿件,造成出版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因此,编审系统可根据自身工作流程,围绕解决上述矛盾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稿件筛选(过滤)、稿件提交、稿件初审、稿件分发、稿件转发、稿件编辑、稿件签发(主编终审)、信息发布、用户管理、、基本信息查询、新闻审阅、作者改稿、发布通知等13个方面。

3、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说,编审系统的稿件处理、网络版及纸墨版的发布就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因此,数据库是期刊网络编审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和稿件处理流程所围绕的核心,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根据系统中数据处理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以及系统各个子模块所涉及的输入输出数据,同时考虑到杂志社办公的需求,系统规划并建立3个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稿件处理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办公信息库。

4、信息发布平台:为能使主编和各个栏目编辑在系统中进行交流,可为主编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主要让主编发布有关杂志信息和上级有关精神,还可进行会议通知、以待、得交流等。信息发布平台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因此,研制内容包括:可方便增加、修改删除信息;可对信息类别进行管理;能根据需要,授权不同用户管理信息发布平台;通知能自动更新并弹出信息窗口等。

5、网上办公平台:在杂志业务工作中,编辑除对稿件进行编辑修改、刊发,还包括对非网上来稿进行登计,这是编审系统功能的延伸。稿件刊发后需要注明稿件的刊用期数、字数等关键信息等工作。因此,网上办公平台研制主要包括稿件登记、刊用登记、刊用稿统计、稿费管理、资料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能源集成系统 篇4

能源是企业生产的命脉, 节能降耗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往宝钢大多数生产机组的节能仅局限在对部分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工艺改造, 并没有能力深入评估自身能效。针对这一状况, 本文提出一种信息化能源监测管理系统, 采用信息技术对能源使用过程的能耗数据、工艺参数等进行收集与处理, 改变原有“月底抄表, 月初分析”的粗放能源管理方式, 实现能耗数据统计“即时化、精细化”, 进而全面掌握机组能效, 为深度挖掘节能空间提供依据[1,2]。

2 系统架构

信息化能源监控管理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和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应用, 统计全厂各机组能源消耗情况, 对各机组的能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管理及保存, 从而实现对机组用能情况全面、规范、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能源监控管理系统分为三层结构, 现场设备层、信息采集层和信息应用层, 如图1所示。

2.1 现场设备层

五冷轧使用的能源介质从公辅各站以架空或埋地管道输送到各机组, 为得到各用户的能源介质使用量, 沿主管道走向在通往各用户的分支处设置计量仪表, 由于机组范围广, 管道介质计量仪表数量繁多、分布较为分散, 而且多数布置在高空或地下管廊内。传统的采集方式将每个仪表单独连接信号线、供电线到计量站, 电缆数量、施工量非常大, 并且易受干扰、可靠性低, 数据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为避免这一问题, 本系统中根据仪表设备的分布, 将全厂按机组划分为相对集中的15块, 分别设立远程I/O采集子站, 将相应区域计量仪表的4~20m A信号就近采集并作处理后, 经过现场总线传送到上一级采集系统中。现场设备层如图2所示。

采用远程I/O采集子站的现场设备层与传统结构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精确度高

克服了传统的模拟信号长距离传输问题, 有效地抑制了因线路传输而带来的干扰和损失, 从而提高了测量和控制的精度, 并大幅度减少了电缆材料费用和施工费用, 节省了一次性投资, 提高了系统的性价比。

(2) 可靠性高

远程I/O采用光纤网络传输形式, 已形成规范化, 软、硬件功能均有所保障, 可靠性较高。

(3) 降低上级采集系统负荷

远程1/O采集对数据的预处理功能强, 使大量的分散信号在就地完成A/D转换、滤波、去抖动处理及热电偶、热电阻的测量变换, 并且配有网络耦合器, 大大减小了上级控制器的负担。

2.2 信息采集层

本系统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开放性、实用性和统一性, 采用Profibus总线通讯方式将分布于现场的15个远程I/O采集子站分两路接入计量站中Honeywell PKS控制器, 具有协议简单开放、实时性高、适于数据频繁交换的特点[3]。

Honeywell PKS控制器接收到现场远程I/O柜的信号后, 通过冗余的Control Net网络和计量服务器进行通讯, 将现场计量信号送入计量服务器中。

2.3 信息应用层

信息应用层包含能耗服务器和生产过程计算机两个部分。

能耗服务器采用Wonderware公司的In SQL实时数据库系统, 计量服务器提供的计量数据通过OPC协议接入In SQL数据库, 按照能源介质用户进行归类, 实时反映各用户的能源消耗情况。

生产过程计算机和能耗服务器之间通过TCP/IP协议按照电文方式交换数据, 将能耗服务器提供的用户能源消耗数据和该用户的正在生产的钢卷数据整合, 从而得到实时的每个钢卷的能耗数据, 并进一步传送至数据仓库中[4]。

为确保钢卷数据与能耗数据采用同一时间, 能耗服务器定时向生产过程计算机发送时间同步请求电文, 使能耗采集系统的时钟与生产过程计算机保持一致。

信息应用层的结构如图3所示。

3 系统功能

3.1 计量服务器

计量服务器将采集到的能耗计量信息通过Control Builder中提供的标准累积模块进行数据累积, 并在画面编辑软件Display Builder中引用数据读取模块和累积模块的数值, 以便操作员可以在监控画面Station中看到现场仪表的实时值和累积值。

同时在Station中对重要的计量仪表进行报警设置, 可以实时了解是否有用户能源使用异常。

3.2 能耗服务器

能耗服务器将所有计量数据按用户进行归并, 得到每个用户各种能源介质的消耗值, 并在班、日、周、月结束时自动生成每个用户的能源消耗报表, 包含当期消耗量显示、与历史同期数据比较、与设定目标比较等功能。

3.3 生产过程计算机

生产过程计算机中主要实现卷能耗及周期能耗统计功能, 其能源信息可以在所有终端中共享, 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自身能源消耗情况。

(1) 卷能耗统计

生产过程计算机接收到机组生产实绩后, 抽取卷号、开始生产时间和结束生产实绩等信息, 向能耗服务器请求时段范围内的能耗数据, 实现了能源数据与钢卷数据的结合, 可以得到每个钢卷的能耗值, 为分品种、分时段的能耗统计提供依据, 揭示能源使用中以往被忽视的细微差异。

(2) 周期能耗统计

按照班、日、周、月的周期, 定时向能耗服务器请求时段范围内的能耗数据, 并与该时段内的钢产量信息结合, 得到周期工序能耗。

4 结束语

本文中信息化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了能耗信息统计分析的

即时化、精细化和能耗数据传递的通畅性、一致性, 使能源管理部门与能源使用部门都能够及时得到全面准确的能源消耗情况, 以此为切入点, 找出影响能耗的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该系统也为能耗指标的制定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娣, 李桂红, 冯为民.现代化能源监控及管理系统的集成与应用[J].宝钢技术.2005 (4) :28-31.

[2]赵立永, 马婕.发电厂能源管理中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63 (2) :75-77.

[3]刘娜.用PROFIBUS总线设计智能流量仪表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04 (3) :33-35.

甲骨文继续扩大集成系统阵营 篇5

IDC近期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集成平台市场规模达到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甲骨文在该季度获得了55%的集成系统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Gartner预计,在2015年集成系统市场将获得147亿美元的第一代市场空间。

甲骨文于2008年推出一体机产品Exadata,它从一面世就受到市场广泛认可,此后甲骨文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壮大集成系统家族,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Exadata数据库云服务器、Exalogic中间件云服务器、Exalytics 商务智能云服务器、大数据机、数据库一体机、虚拟计算一体机以及Oracle SuperCluster等在内的多个集成产品系统。在10月份的甲骨文全球技术大会上,甲骨文宣布集成系统再添新成员——零数据丢失恢复一体机(ZDLRA)。这是一款专为Oracle数据库保护而设计的备份设备,在当前数据保护市场走向整合简化、软硬集成的趋势下,将进一步推动备份服务走向云端。显然,零数据丢失恢复一体机的推出也将让甲骨文的集成系统拓展数据存储备份市场。

“集成系统能为CIO们带来性能和成本的均衡,实现IT优化和自动化,并简化基础设施的采购、部署和技术支持。这是其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潘少海表示,目前甲骨文集成系统出货量超过1万台,已经积累了超过1000个应用于实际生产环境的最佳实践,帮助众多国内外领先客户从中获益。

潘少海说,今天的CIO们面临着两大艰巨挑战,一是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第二是以更快的方式提供不断创新的应用与服务,以应对移动互联网和合规需求导致的数据激增。然而,“复杂IT”阻碍了CIO们前进的脚步。

“甲骨文董事会主席兼CTO拉里·埃里森曾经说过,计算行业的头等大错就是滋生了复杂性,甲骨文正在设法纠正这一错误。集成系统就是有效办法之一,它让企业的IT基础架构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让IT更简单,更智能、更高效。”潘少海表示。

一体机市场选择众多,甲骨文的成功秘诀究竟在哪里?在甲骨文中国系统事业部销售咨询部高级总监潘榆奇看来,甲骨文一体机的成功与甲骨文在企业级市场产品线全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从服务器、存储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再到应用软件,甲骨文拥有企业IT所需要的几乎所有产品和技术,同时在这些产品上还不断突破,使得我们能够持续领先市场。”

能源集成系统 篇6

据悉, 专项支持范围包括:

1、与城乡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创新点和示范性特征明显、能促进成本降低和推广应用的地热地温能、风电供暖及制氢、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相关设备生产项目;应用新技术、创新模式的地热地温能、风电供暖及制氢、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应用示范项目。

2、以地热地温能、风电供暖及制氢、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为主要供能方式的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项目 (含工业园区、县城镇、居民小区等) 。

专项支持方式

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 重点支持设备投入, 不包括征地拆迁、土建、楼堂馆所建设和铺底流动资金, 补助资金不超过支持范围投资的10%, 且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项目申报要求

1、优选符合条件的、项目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按《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编制资金申请报告。

2、项目前期工作条件完备, 申请项目应在2014年年底前获得核准 (备案) 批复, 城市规划、用地、环评等主要建设条件基本落实, 可在2015年开工建设或已开工处于建设阶段。

3、项目申报需提交以下材料:

(1)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需甲级咨询公司编制, 同时提交电子版) ;

(2) 项目核准 (备案) 批复文件 (正在核准或备案过程中的项目提交核准或备案申请文件以及城市规划、用地、环评等相关材料) ;

能源集成系统 篇7

中国在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方面较快,截至2007年,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约2.66万处,总池容285万m3,年产沼气达3.56亿m3,但作为发酵原料的畜禽粪便出现不足。中国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利用农作物秸秆和藤蔓作为发酵原料可解决沼气原料不足的问题,并且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要求。利用秸秆和藤蔓作为原料,进行循环综合利用,对缓解我国常规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减少PM2.5等有害颗粒物和气体对空气的危害,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为防止农户焚烧秸秆,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控制成本较高。通过实施该技术,可就近消化农田产生的秸秆和藤蔓等,变废为宝,建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最终达到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要求。目前我国大型干发酵处理技术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技术模式还没有定型,相应的干法厌氧发酵技术装备也还没有完全定型的产品。

一、秸秆和藤蔓综合利用

1. 秸秆和藤蔓综合利用的实现方式

农作物秸秆和藤蔓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提高秸秆和藤蔓的综合利用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秸秆和藤蔓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秸秆和藤蔓循环综合利用,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秸秆藤蔓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建立生态农业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实施该技术,可就近消化农田产生的秸秆和藤蔓等,变废为宝,建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最终达到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要求。

秸秆和藤蔓等有机物质经过粉碎,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是一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沼气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用来发电、燃烧烧饭等,解决农村用电紧张和生活燃料不足的问题。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含有农作物所需的丰富的氮、磷、钾、腐殖酸等有机质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是理想的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等无机肥料的使用量,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增产,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和治理水污染。

2. 秸秆和藤蔓综合利用流程

秸秆和藤蔓综合利用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对秸秆和藤蔓进行原料的预处理,即把搜集到的秸秆和藤蔓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然后对发酵原料进行1-3天的好氧堆沤,然后把原料输送到调节室并进行搅拌,同时加入降解菌,将调节好的料液通过上料装置送到厌氧发酵反应器,与接种物充分混合,并通过反应器的搅拌装置进行混合,发酵后获得沼气、沼渣和极少量沼液。沼气经过脱硫塔等装置后,进入缓冲罐,经过压缩机,得到清洁的沼气进入储气罐,用来满足生活用气、燃烧锅炉供暖等。沼渣直接排出反应器被收集,可直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也可经过加工后,制成复合肥料。

二、基于干法发酵技术的综合利用技术

1. 利用秸秆和藤蔓干法发酵技术。

本项目采用的原料主要为富含有机营养物质的秸秆和藤蔓,厌氧发酵技术采用在中温(35℃左右)条件的干法发酵技术,与传统湿法发酵技术相比,耗能低,可节省自身能量15%左右;沼气质量高,含硫量远远低于湿法沼气,脱硫成本低;占地少,反应室土建费用低,并且为模块化机构,易扩展;进料出料可使用通用的装载机,通用性较强;发酵剩余物中废液很少,不用经脱水装置处理,经过短时间堆积即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所以沼渣存储和后处理费用较低;为保证温度,在整套装置外罩一塑料大棚。在发酵过程中, 对发酵原料的PH值进行监控, 当PH值低于6.4时, 可加入石灰水或者氨水调节, 可保证沼气干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2. 秸秆和藤蔓综合利用的关键。

在沼气干发酵过程中,温度是调控发酵菌群、强化产气的重要条件,因此保证中温并基本恒定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一环;由于干发酵底物固体含量较高,发酵原料有一定的浓度,传热和传质比较困难,因此,接种物与底物混合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反应的传质效率,在反应器中设置混合搅拌装置,可加快沼气产生的速度;采用多点进料和多点出料,保证原料充分反应。

三、结束语

能源集成系统 篇8

2015 年6 月15—18 日, 第23 届国际供电会议 ( CIRED 2015) 在法国里昂召开。本次会议共计1 200 余人参会, 分别来自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中国等不同国家的多个团队, 以及电网公司、厂家、学校、研究机构等多类型的组织。中国有20 余名代表参加, 共计发表论文21 篇。

大会开幕式由CIRED法方代表Pierre Mallet主持。开幕式安排了“里昂—欧洲能源政策与智能城市领导者”“配电网—能源交换中心”“数字革命及其对配电领域影响”“日本智能电网与配电网发展”等6 个主题发言。本次大会主要对智能电网, 尤其是配电网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在技术交流部分设技术讲座、主会议 ( main sessions) 宣读、论文张贴、圆桌会议、研究和创新论坛等多环节, 保证与会代表们的充分交流与互动。

会议共设有6 个技术分会, 分别为: 网络元件;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 运行、控制和保护; 分布式能源与主动需求集成; 配电系统规划; 配电网运行商 ( DSO) 监管的挑战与电力市场的竞争。其中, 本届CIRED S4 分会不同于往届CIRED以分布式能源集成与能效分析为研究重点, 而是着重讨论主动需求管理与分布式电源间的互动。

下面对2015 CIRED S4 分会的论文交流、技术讨论、重点研究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

1 论文交流概况

CIRED S4 分会共计录用126 篇论文, 其中20 篇论文在大会主会议 ( main sessions) 部分进行宣读, 12 篇具有原创成果与独特观点的论文被选入研究和创新论坛进行宣读。在大会期间共举行了3 次圆桌会议, 有15 位行业专家与会并参与讨论。本次会议内容广泛, 涉及主动需求管理、能源存储与高效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网高效管理、示范工程项目成果共享等多方面研究工作。S4 分会论文涉及以下4 个议题。

1) 主动需求管理: 主要涉及需求管理、电动汽车、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和网络管理等。

2) 规划研究: 主要涉及分布式电源集成与网络规划、分布式电源对电网运行的影响、孤岛运行模式等。

3) 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主要涉及储能应用、分布式能源新型设备开发和电网优化控制等。

4) 智能电网示范: 主要涉及分布式能源发电、主动需求管理、主动电网控制系统在示范工程中的应用等。

各议题论文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在S4 分会所录用论文中, 与需求响应、负荷控制管理、用户智能终端等相关的论文28 篇, 与分布式能源控制及其对电网影响相关的论文29 篇, 与电网内部源、网、荷中单一元素或多种元素协同的电网控制 ( 包括电压控制、最优潮流等) 相关的论文39 篇, 与现有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应用相关的论文30 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需求响应与主动负荷管理方面研究已经开始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其重要程度正在逐年上升。

2 主动需求管理

本议题以需求侧管理为核心, 重点讨论柔性负荷特征、用户电价响应机制等用户侧行为特点及分布式电源控制、需求侧管理策略等内容。

2. 1 需求管理

本部分共计10 篇论文, 主要涉及动态定价算法、用户侧负荷控制方案及设备研究、需求响应利益相关者评估等方面内容。

文献[1-2]提出了动态定价算法及其响应效果, 其中文献[1]侧重于定价算法, 所提算法能使客户利用现货价格的波动将负荷转移到能源成本较低的优势时段。文献[2]介绍了2013 年伦敦地区的动态定价试验, 消费者受价格变化刺激来改变自己的用电量, 试验证明, 通过电价调整可以有效减少负荷高峰, 为供给平衡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可实施性。文中提出了约束管理 ( CM) 方式, 通过扫描家庭对高低的价格信号的响应, 评估该响应性能以协助能量平衡, 减轻网络上的高峰需求和供给。

文献[3-5]重点研究了利用需求响应或直接负荷控制实现削峰填谷的技术方案。其中文献[3]分析了居民响应在平衡发电量与电力需求方面的潜力, 提出了住宅消费模型及控制算法并评估了该算法对低压网络的影响。

文献[6-8]分别结合各国的特点对需求响应利益相关者进行评估。文献[6]探讨了芬兰需求响应的实际执行案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芬兰需求响应进行评估, 参与调研人员涉及设备生产商、零售商、设计师等多种角色。在问卷中, 各利益相关者对需求侧管理市场发展和主要阻碍进行了评估。从调研结果来看, 需求响应具有重要的经济潜力, 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需求响应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仍需进一步明确。文献[7]建立了一种可行框架, 让住宅, 商业和工业用户参与主动需求管理, 并引入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减少电网投资成本, 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需求响应的潜力。

2. 2 电动汽车

本部分共计5 篇论文, 主要涉及电动汽车动态管理与充放电架构等方面内容。

英国MEA ( my electric avenue) 项目是目前电动汽车控制与特性研究的一个重点科研项目, 该项目由英国OFGEM ( The Office of Gas and Electricity Markets) 的LCN ( low carbon networks) 资金资助。文献[9]重点针对该项目中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的通信方式进行了研究, 该控制系统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对超过200 辆电动汽车进行控制, 研究发现, 当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在距离超过180 m时通信质量急剧下降, 通信可靠性与通信距离受网络拓扑与时间、用户用车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文献[10]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对低压网络影响的评估方法, 并结合MEA项目中的9 个英国低压配电网络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低压网络中不同电动汽车渗透率所带来的不同问题进行了评估。

文献[11-13]分别结合意大利、英国、德国的研究项目对电动汽车的动态管理、消费定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 3 分布式电源与考虑用户侧的电网管理

本部分共计13 篇论文, 包括分布式电源优化控制、主动负荷管理与分布式能源互动、电网优化控制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内容。

文献[14-15]重点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参与电网管理的方式。其中文献[14]分析了在德国几个不同位置的光伏与风电场的发电功率曲线。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表明, 限制间歇式能源最大发电功率 ( 70% ) , 仅会造成较少 ( 约4% ) 的能量损失。因此, 进行间歇式能源最大功率限制比通过逆变器进行同比例削减发电功率具有更好的经济性。文献[15]结合2020 年和2030 年风电渗透率大规模上升的场景对系统调频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尽管需求响应可以参与频率调节, 但常规发电机仍然是进行快速调频的主要路径。

目前, 需求响应参与电网控制调节, 以实现削峰填谷和间歇式能源波动平抑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本部分的5 篇宣读论文中就有4 篇论文为负荷控制方向文章。其中, 文献[16-17]侧重于动态定价与负荷响应, 文献[18-19]侧重于分布式电源与负荷的互动, 共同参与电网控制调节。

文献[16]探讨了基于价格响应的负荷控制方法, 避免了对非高峰时段可控负荷需求集中响应。案例研究涉及电动汽车和湿电器, 包括洗碗机和洗衣机等设备, 文中对多个灵活的控制解决方案进行了描述, 包括售价控制、限值控制、柔性定价、测量调谐等。文献[17]介绍了海牙的Couperus项目, 该项目针对300 个公寓中的热泵进行控制, 采用虚拟电厂方式运行, 以便提供调峰服务。试验结果表明, 当温度调节范围为0. 4 ℃ 时, 不会对用户舒适度造成影响, 同时可以在高峰时段削减21% 的功率输出, 从而实现调峰。

文献[18]基于INTr EPID项目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以满足智能电网应用架构, 优化住宅建筑能耗。基于该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智能交换机, 用于管理家庭电气网络和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换, 结合光伏组件, 平衡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同时对光伏动态波动进行补偿, 保证所期望的功率输出。文献[19]描述了考虑间歇性能源的主动负荷管理策略,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可控负荷 ( 空调等) 的分层主动负荷管理方法, 从而实现在短时间尺度上的间歇式能源功率波动平抑和长时间尺度上的削峰填谷, 并结合位于中国贵州的主动配电网示范工程仿真模拟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

2. 4 其他研究内容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外, 还有部分文献针对新型用户侧仪器仪表进行了论述, 文献[20]提出了第3 代智能电表的模块化组成方式, 该仪表可以通过双向通信对负荷消费进行管理, 减少生产与运行成本,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3 规划研究

本议题重点讨论了分布式能源控制策略及不同负荷响应模式引入对电网规划、运行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3. 1 分布式电源集成与网络规划

本部分共计10 篇论文, 重点探讨了分布式电源优化接入对电网规划影响、主动负荷管理对分布式电源及电网影响、低压直流配电网发展及分布式电源出力预测等方面内容。

文献[21-23]对电网规划算法进行了研究。其中, 文献[21]描述了一种通过对分布式发电机组最优选址和最优容量选择来减少网络损耗和优化电压分布的算法。文献[22]提出了一种考虑可再生分布式电源与储能在主动配电网中协同交互的整体双层规划方法。该优化模型以可再生分布式发电净效益的最大期望为上层目标, 以最大化可再生能源总出力为下层目标。同时, 在下层目标中考虑可再生分布式电源潜在风险费用。文献[23]调研了电动汽车集群对含有柴油和风力发电的配电网络 ( 加那利群岛) 运行的影响。采用以最小化整体运营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证明了电动汽车接入可以降低孤岛网络运行成本, 但是电动汽车接入增加了电网功率损耗且降低了电压稳定性和安全性。

随着分布式电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 电网电压波动的抑制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4,25]。文献[24]指出, 在带有有载调压变压器、并联电容器和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络中, 合理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各类型控制设备可以有效提升网络运行效率、提高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文献[25]提出了一种用于确定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的无功功率控制框架。文中证实需求响应和电容器组最优投切都是DSO提高可再生分布式发电接纳能力的有效手段。

中低压配电网中直流系统的应用及示范也是本分会的一个重点的研究方向。文献[26]使用定量结果展示了低压直流配电网能源效率的发展前景, 并讨论了系统研发中的挑战。文章表明, 未来的低压直流系统可以结合直接接入系统的储能装置提升能源效率, 与交流微网 ( 微电网) 相比, 低压直流系统具有明显优势。文献[27]提出了一种带有分布式电源能量交换控制的自主直流微网系统。当微网与输电系统断开时, 该系统中的每间房屋可以继续通过其电池和太阳能面板给家电供电。该直流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 支持逐步扩展, 可以有效降低基础设施投资, 最大限度减少分布式电源互相干扰导致的能量损耗。

3. 2 分布式电源对电网运行影响

本部分共计10 篇论文, 主要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潮流、网络损耗、电压波动等方面的影响。

文献[28-29]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渗透率提高对电网损耗影响。文献[29]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和识别配电系统中技术损耗和非技术损耗 ( TL与NTL) 的混合算法。算法基于不平衡加权最小二乘状态估计 ( WLS-SE) 与异常检测 ( AD) 的应用实现。文献[28]分析表明, 分布式电源渗透率过高会显著增加能量损耗, 分布式电源渗透率应当优化而非最大化, 避免损耗增加。

文献[30-32]主要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系统电压波动的影响进行讨论。文献[30]展示了风电和光伏出力波动所引起的短时间尺度 ( 10 min内) 电压幅值变化, 并对其波动特点进行了总结。论文[32]描述了一种中压/低压变电站的电压控制策略, 使用嵌入式智能配电变压器提高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

文献[33]展示了低压配电网络中微型发电集成技术的实现方法。文中基于分层管理架构, 提出了最大用电消耗和最小发电量的设计方案, 当运行状态相反时亦然。

3. 3 孤岛运行模式

本部分共计4 篇论文, 重点研究了孤岛运行模式检测方法[34]、孤岛运行模式下微网控制方法[35]和孤岛运行模式下故障影响分析[36,37]。其中, 文献[35]提出一种最优模糊逻辑控制器 ( FLC) 用于微网有功功率管理。文献[36]侧重于含不同类型分布式电源微网在孤岛运行模式下发生三相接地故障时的暂态稳定情况。文献[37]评估了分布式电源对低压电网孤岛运行情况下出现事故的影响。

3. 4 虚拟电厂控制策略及分布式电源服务

本部分共计12 篇论文, 重点探讨了虚拟电厂 ( 包括分布式电源、储能、微网等) 的控制策略和相关的服务内容。

文献[38-39]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尤其是间歇式能源控制方式对电网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的影响。

文献[40-42]研究了储能系统的优化控制方法。其中文献[40]展示和评估了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 VRB) 的不同控制策略, 并分析了控制策略对充/放电模式和电池充电状态的影响。文献[41]基于NICE电网的案例重点分析了控制策略对储能设备可靠性、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文中指出, 分布式电池储能设备的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运行模式对不同的业务应用进行协调, 实现多目标、多约束、长时间跨度下的储能出力优化。文献[42]提出了一种对配电网电压、频率控制的评估方式, 包括网络模型、分布式电源模型和控制模型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配电网频率和电压控制的多种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集中式和分散式控制的结合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一次调频及电压有效控制。

文献[43]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的控制方法, 并提出了一种多状态模型以解决电动汽车在停车过程中可能发生临时使用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

3. 5 其他研究内容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外, 文献[44]介绍了如何使用数字实时仿真器对配电网新能源集成和保护进行研究。文献[45]研究了考虑多种同步、异步发电技术下的配电系统功角稳定性问题。文中提出一种简化的等效动态模型, 对兼顾多种运行条件和传统配电系统特性的配电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

4 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本议题重点介绍了储能、分布式电源、智能电表等不同设备的创新技术及其对设备寿命、相关服务、电网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4. 1 储能优化控制技术

本部分共计9 篇论文, 描述了不同分布式能源渗透率及负荷波动情况下储能优化控制策略。目前, 储能技术主要用于与间歇式能源、柔性负荷交互, 实现电网电压调节、削峰填谷, 提高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接纳能力。

文献[46]研究了不同储能系统及控制方式对低压电网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储能系统通过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并根据智能电网控制算法运行可以提高电网的自我供应能力。

文献[47]和文献[48]均侧重于配电网电压调节问题的研究, 其中, 文献[47]对在高渗透率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及热泵接入的中低压配电网中使用储能设备能够缓解电网过负荷和电压偏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献[48]提出了在高渗透率光伏接入条件下, 低压电网中储能系统对电压调节的影响。文中提出, 不同的电池特性和电网结构将对控制策略及控制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文献[49]介绍了一种含储能系统的中低压电网的多业务控制方法。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激励方案、能源费率和配套服务报酬等方面的储能系统监管和经济选择提供研究基础。

4. 2 分布式电源和电网优化管理

本部分共计10 篇论文, 主要涉及以风、光等不同类型分布式能源为核心的电网优化管理 ( 包括能量管理系统) 方面的内容。

在无功控制方面, 文献[50]描述了一种结合光伏发电预测方法和最优潮流算法的多时间尺度电压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经过预测后的最优潮流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以解决电压优化问题。文献[51-52]重点研究了大规模间歇式能源接入条件下的电压控制系统。文献[51]提出了一种能够优化管理微网与电力系统之间交互的电压控制器。文献[52]重点描述了“Smart Grid Solar”项目的研究成果, 该项目致力于在高渗透率光伏接入的低压电网中, 利用储能设备有功无功调节解决电压控制问题。

文献[53-55]分别结合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的示范工程特点描述了配电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文献[54]提出了配电系统分布式代理运营结构, 文中重点讨论了该结构潜在的可扩展性、模块性和鲁棒性。目前, 样机系统已在集成仿真环境测试, 并将作为欧洲DREAM项目的一部分在法国配电网进行测试。文献[55]提出了一种含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主动配电网分层控制体系结构, 并在意大利ATLANTIDE项目的测试网络模型中进行了模拟测试。

文献[56]主要研究了基于配电网有限量测的状态估计和拓扑识别方法, 经实验室测试, 该方法简单、快速, 具有良好的估计效果。

4. 3 其他研究内容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外, 本议题还包含了新型设备研发、电动汽车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

在新型设备研发方面, 文献[57]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 侧重于光伏逆变器的动态无功功率控制策略改进。文献[58]提出了一种新型同步相量测量单元, 基于保护、自动化和控制中应用同步相量测量方法加强电网对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文献[59]提出了一种提高资产地理位置精度的替代方法, 以改进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 GIS) 中资产信息模块。

文献[60-61]侧重于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研究。其中文献[60]提出了一种智能充电策略, 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文献[61]针对低压配电系统由于电动汽车反向送电引起的电压抬升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仿真结果表明, 文中所提出的策略有助于缓解电压上升和潜在的间歇式光伏出力不稳定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在傍晚高峰时段给电网提供支持。

文献[62]介绍了一种改进的配电网光伏承载能力的评估程序。该程序平衡了速度和精度的双重目标, 实现了基于多种指标的光伏承载能力分析。

文献[63]展示了如何利用现有的高级计量体系 ( AMI) 部署整合进行低压电网的监测, 以提高电网监控效率, 降低成本。

5 智能电网示范

本议题涉及来自各国的实际智能电网示范工程, 重点介绍了不同示范工程在各自领域内的先进研究成果及推广价值。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对以往的研究成果与示范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将其应用于正在进行的研究中。文献[64]结合目前欧洲正在开展的国家智能电网项目重点研究了智能电网项目可扩展和可复制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复杂系统和智能电网项目得出技术、经济、管理与利益相关者等因素对智能电网项目的可扩展性和可复制性的影响。

5. 1 分布式能源发电

本部分共计6 篇论文, 重点研究了克罗地亚、俄罗斯、葡萄牙、法国、英国等示范工程中分布式能源发电及其控制效果。

文献[65]和文献[66]的示范工程均位于法国, 其中文献[65]描述了由NICE电网赞助的EU FP7工程中的一些成果和发现。该工程讨论了低压配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光伏集成问题。论文借鉴了一些2013 年和2014 年的试验结果, 得出结论认为示范工程中光伏负荷互动集成技术具有极高价值, 可以在光伏发电过度的情况下借由用户用电调整实现分布式电源充分利用。文献[66]探究了在科西嘉 ( Corsica) 岛上使用分布式能源来防止停电所可能带来的潜在益处, 并着重研究了90 k W生物质燃料发电站和孤岛运行下的智能电网这2 个方面。

文献[67]结合葡萄牙智能电网特点, 探究了合并低压电网传感器和智能测量信息以提升DSO对电网状态感知的重要意义。

文献[68]结合位于俄罗斯卢斯基 ( Russky) 岛的示范工程建模经验, 提出了一种用于仿真光伏电站和储能的融合模型方法。

5. 2 主动需求管理

本部分共计6 篇论文, 主要涉及荷兰、挪威、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主动需求管理在不同特性示范工程下应用及发展条件分析。

其中, 文献[69]总结了一系列聚集在萨尔茨堡地区的研究工程。这些工程控制目标包含了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柔性负荷。该论文引据项目调研结果来凸显分布式电网持续增长的复杂度, 并且断言未来必须要有综合性的监控和新的信息通信 ( ICT) 系统。

文献[70]介绍了基于欧盟ADDRESS项目的一些有关主动需求管理的成果。结果中包含了来自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实际测试数据。该论文总结了来自项目的一些经验, 并汇集了来自用户、配电供应商和ICT供应者等的多方面建议。

文献[71]讨论了一个荷兰地区的合作计划。该研究基于一个工业基地的电力潮流数据来估计中高压变压器处的负载状况。被选中参与该试验的公司提供了柔性需求管理从而防止在高负荷情况下变压器的过载。该项目成功证明了在公司积极参与前提下需求响应的有效性。

5. 3 储能系统示范工程应用

本部分共计6 篇论文, 包括葡萄牙、英国、西班牙、伊朗等国储能系统对所属示范工程电网支撑作用分析及收益评估等方面内容。

文献[72]着重探究了2015 年早期的法国2 MW /1. 3 MW·h锂电池堆运行效果, 并研究了工厂测试中的采样结果, 该论文强调了除电气集成问题外, 控制系统结构对电池设备具有重要影响。

文献[73]所述项目涉及欧洲最大的储能工程。该项目10 MW·h /7. 5 MVA储能单元在技术和经济指标方面进行了优化。该论文研究表明, 预测控制可以应用于电池出力控制以满足诸多针对配电供应商和输电供应商等的商用服务需求, 且具有大规模推广潜力。

文献[74]着重研究了位于英国金泰尔 ( Kintyre) 半岛上的的钒液流电池储能设备的运行效果, 该储能利用模块化的工作方式解决了岛屿供电问题。该项目下一步将致力于储能设备经济效益的评估。

5. 4 主动电网控制系统

本部分共计6 篇论文, 主要介绍了韩国、英国、德国、挪威主动配电网控制系统的架构、应用情况等内容。

文献[75]总结了一些来自S-DMS试验的结果。该位于韩国的测试网络包含了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 文中描述了S-DMS系统的网络重构或控制分布式能源的逻辑。

文献[76]分享了在伦敦某大型智能电网试验中的经验总结。其重点在于研究一个主动网络管理 ( ANM) 系统如何在提升供应可靠性的同时增加分布式电源发电量。文中通过数据分析阐明了在城市网络中使用ANM的潜在利益。

文献[77]和[78]基于相同的示范工程, 其中文献[77]介绍了一种新的主动管理体系, 在该体系中, 使用了新的技术方案和商业计划来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该论文也包含了应用IEC 61850 协议进行互操作性测试的细节, 解释了系统测试在促进该类系统尽早推广到日常商务项目的必要性。文献[78]更着重于从操作性和商业性的试验中总结经验, 并将主动控制操作应用于智能电网模型, 从而寻找系统最合适的配置方式。

5. 5 量测与状态估计相关示范

本部分共计5 篇论文, 重点探讨英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等国示范工程中电网量测获取、应用及不可观测点量测估计等方面内容。

文献[79]使用来自奥地利的3 个长期场地试验的实际测量数据来仿真电压调控策略, 并阐明了这些基于实际量测数据的仿真结果如何被应用于网损和无功潮流的控制。

文献[80]基于英国电网示范工程分析, 描述了一个提高基于天气数据的实时温度监测系统可靠性的进程, 文中应用缓慢降级原则来评估不可获取特定量测点的风险。

6 结语

CIRED S4 分会集中交流了分布式能源、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的主题。所交流内容涵盖了电力系统建模、运行控制、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的新技术, 并结合试验和示范工程分析了当前研究成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主动需求管理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电源与负荷控制技术引入给电网规划运行带来的挑战等议题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讨论内容。同时, 各种新技术研究成果在示范项目中的应用与经验总结以保证技术在实践中的推广、实施与持续发展也成为了本次会议的关注重点。主动需求管理与分布式能源的互动, 使源、网、荷共同参与电网运行已经成为了未来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摘要:介绍了2015年国际供电会议分布式能源与主动需求集成 (CIRED S4) 分会的学术交流情况与研究热点。CIRED S4共录用126篇论文, 通过大会宣读、张贴交流以及圆桌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热点问题的沟通研讨。会议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柔性负荷特征、用户电价响应机制等用户侧行为特点、分布式电源控制、需求侧管理策略、分布式能源和不同负荷响应模式引入对电网规划与运行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以及不同示范工程在各自领域内的先进研究成果及推广价值等。

智能小区: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 篇9

本文通过对智能小区系统的回顾与分析, 提出了智能小区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转变的新理念, 这个转变是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趋势, 将会带动新的产品体系与发展模式, 值得广大集成商、生产厂家与房地产商的重视。

1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状况及问题分析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一般包含安全防范、管理与监控、信息网络三个子系统, 其中安全防范子系统又包含住宅报警装置、访客对讲装置、周界防越报警装置、闭路电视监控装置与电子巡更装置, 管理与监控子系统包括自动抄表系统、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以及设备监控装置。以上十个分子系统与电话、电脑、电视网络相结合, 形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化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1998年建设部发布《住宅小区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讨论稿) 》开始, 形成了我国小区智能化与家庭智能化发展的高潮, 由于我国小区实际情况, 国际上没有可以拿来的完整的系统, 于是出现了多个系统的借鉴与拼凑,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区系统集成模式。

在上述系统中, 安全防范子系统与管理监控子系统的功能, 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分子系统实现, 并在小区管理中心层面通过物理连接实现联动功能和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集成。

这种系统集成的特点是:

(1) 功能子系统与物理子系统一一对应;

(2) 系统是由下而上建设, 先将每个子系统建设完成, 再在中心实现有限的集成;

(3) 各子系统使用不同厂家产品、不同协议标准;

(4) 每个系统的管线、设备、运行、维护都是独立的。

在之前的十余年中, 这种我们称之为传统的“系统集成”为广大工程公司所耳熟能详, 成为智能小区系统建设的主流模式。当习惯成自然时, 人们往往不会去深究其内在的不合理因素。其实, 小区智能化传统的系统集成有其明显的弊端:

(1) 结构复杂

这包括设计复杂、管线复杂、配合复杂、维护难、扩展难等现象。比如说一套智能小区的方案, 涉及到十几个分立系统, 数百种不同品牌型号产品, 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配合、建设后的使用与维护都有较大难处, 往往是建设方最头痛的。这显然不利于系统的普及与推广。

(2) 经济性不佳

◆功能

由于智能化小区相对来说发展时间不长, 各子系统多是从其他商业建筑中移植而来, 比如说家庭防盗、周界防范与电视监控系统是从金融、文博、军工领域引入, 设备监控、停车管理与网络布线是从商业大楼引入, 这些系统功能强大, 结构复杂, 造价也高昂。其实, 小区的系统往往要求比较全, 但单一系统功能要求并不高, 同时使用者并不是专业人员, 要求界面直接, 操作简单, 那些专用产品在功能浪费的同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成本

由于复杂的系统和冗余的功能, 导致系统从设计、管线、安装、使用、维护等环节都形成了一些浪费, 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房产商认为“智能”是高深莫测而又价格昂贵的东西, 再加上应用中一般会出现一些问题, 于是出现对之排斥现象, 造成不利影响。

(3) 可靠性不强

由于系统采用的是拼合形式而且比较复杂, 加上国内厂家产品研制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 导致智能化小区系统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可靠性已经成为系统至关重要的问题所在, 也制约了系统的发展。

(4) 不能互通互换

由于不同的子系统采用的是不同厂家的产品, 再加上行业标准的不完善, 现有标准往往注重的是功能, 对互联互通的接口部分没有统一要求, 或者说对整个大系统没有明确清晰的网络架构思路, 于是造成子系统之间彼此没有互联性, 不同厂家的产品也不能互换, 如果某一个产品坏了, 只能到该厂家更换, 如果该厂家倒闭, 则整个系统就要全部更换。

早几年业内媒体对智能小区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结果仅为40%, 也就是大部分用户对小区与家庭智能化系统是不满意的, 许多人感到疑惑, 但笔者认为, 考虑到行业与产业仅仅十余年的历史以及上述结构性问题, 出现大量的不满意情况也就不难理解。

那么, 出路在哪里呢?

2 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的转变

虽然各个厂家都在进一步改良产品提升质量, 但是, 仅靠这一点是不够的, 因为结构性的问题不解决, 上述问题就不能得以根本性解决。于是, 我们提出了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的转变。

那么什么是“集成系统”呢?

集成系统是建立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实现多功能融合的简单化系统, 其特点是在一个具有标准接口的网络上挂接不同的多功能终端, 实现以往需要多个独立系统才能完成的多种功能要求。

集成系统的概念在近来的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在2007年实施的国家标准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智能化集成系统” (IIS) Intelligented Integration System的概念, 即“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 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为集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 值得从业人员高度关注。

集成系统与系统集成有着明显的区别:

(1) 系统集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 是先建各个功能子系统, 再建集成网络;而集成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 是先建立控制网络, 再延伸出各个功能子系统;

(2) 系统集成的前端设备是单一功能的、封闭的、不可扩展的设备;而集成系统的前端设备是多功能的、开放的、可以扩展的设备;

显然, 针对于上节所述的系统集成, 集成系统具有结构优化、经济节约、维护方便、效益提高等优点。同时, 有效实现了系统的综合监控管理、实现相关子系统的协同与联动、优化简化了系统结构、减轻设计施工与验收工作、缩短周期并方便系统运行维护, 并且能够构成一个高效能的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系统的远程维护与诊断修复。

图1给出了这两种不同系统架构的对比变化。可见, 虽然只是两个词的顺序互换, 却是一种能够解决当前智能小区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的良好途径。

3 实现集成系统的网络基础

当然, 要实现这种转换是有条件的, 一要对智能小区的功能要求有比较明确的分析和定位;二要在小区内建立高度可靠的控制网络;三要具有通用接口的多功能智能终端。上述三点条件, 在智能小区发展初期是有困难的。然而, 时至今日, 智能小区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十年时期, 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与教训, 各种网络控制技术已经从了解走向了应用, 设备生产厂家也日益丰满与强大, 我们具备了从传统的系统集成向集成系统转变的基础和能力。

首先, 从以前简单的子系统罗列发展到了采用融合与集成技术, 尽可能使系统结构优化与简化;其次, 采用数字化、网络化的产品和系统越来越多, 体会到了减少线缆与共享资源的好处;再者, 人们对电话、电视、宽带的结构化标准化模式非常习惯与认同, 进而要求智能系统网络化标准化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小区智能控制网络是集成系统的基础和关键, 住宅小区一般楼幢多, 住户多, 距离长, 室外环境复杂, 在控制网中传输的信号种类也多, 要求比较复杂, 是相当于PDS中的“建筑群子系统”, 也就是实施难度最大的系统。系统追求的是安全性、可靠性与实时性, 报警系统的信号要万无一失地传递到报警中心, 抄表数据也要保证可靠上行, 还要求系统能够有效处理信号冲突, 如多户同时报警也要保证不丢数据。同时要采用网络分块与隔离技术, 使单户故障不会影响整体功能。因此, 一定要选择被广泛接受并被证明有效可靠的通讯协议。

以太网和现场 (总线) 控制网络是当前应用于智能小区集成系统的主要网络形式。其中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呼声较高, 应该是今后多网合一的方向, 但用于大型智能小区控制网络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 在防盗报警网络中的应用还存在争议, 因此不做详细论述。对于常年亲身经历的现场总线控制网络, 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 可以成为智能小区集成系统可选的可靠网络基础。

基于LonTalk协议的LonWorks控制网络是一种通用的, 开放式的互动测控网络, 可与多家厂商的现有产品及不同网络通讯协议设备组网。在小区内建立LonWorks现场总线, 可以将现有智能设备组网, 同时, 面向未来, 可以接驳各种接受LonTalk协议的智能设备并能与IP局域网融合。中国标准化管理局 (SAC) 已将LonWorks技术转化为下列控制网络技术标准 (国家标准) :GB/Z20177-2006控制网络LonWorks技术规范;GB/T 20299.4-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4部分: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

无论是何种控制网络形式, 只要能够可靠传输信号, 并且具有标准化接口, 都能成为智能小区集成系统的基础与载体。

4 集成系统的架构内容

当建立了小区控制网络之后, 在小区的不同位置设置不同或相同的多功能智能终端, 就可实现整个住宅小区的集成系统。

系统架构与配置如下:

(1) 小区管理中心:采用集成电脑主机的控制主机, 实现对讲、防盗接警、电视监控、信息发布、远程抄表、智能控制、集中管理等功能;

(2) 小区或单元门口:采用多功能对讲主机, 实现门禁刷卡、可视对讲、行车控制、电梯控制、电子巡查等功能;

(3) 家庭住户:采用多功能智能终端, 实现对讲、防盗报警、信息接收、远程抄表、家电控制、自动呼梯等功能;

(4) 小区设备处:采用多功能控制模块, 实现模数或数模转换、远程控制、状态显示、定时与模式控制等功能。

由上可见, 本来非常庞大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变得很简单。其实智能小区本身就是一个功能直接而又简单的系统, 只是我们由于初期没有经验而把系统搞得复杂化, 把系统集成转变为集成系统, 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而且上述单元主机、智能终端与控制模块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 不同厂家产品可以互换;其功能可以扩展, 当需要增加功能时, 不必再开挖管网, 简单可靠、方便节约, 不难看出其今后的发展潜力。

5 结束语

浅析系统工程之综合集成法 篇10

关键词:系统;系统工程;综合集成法

中图分类号:N94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工程方法论的重要性越趋明显。综合集成法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一种典型代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1-2]其本质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能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的系统。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说,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分析与总结综合集成法的实践应用,可以促进综合集成法的发展,并使得综合集成方法论走向成熟。

1 系统知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系统随处可见,且在不同时刻其状态是不同的,不同时刻系统的状态变化就构成了系统的演化,系统的演化总是從稳定状态到非稳定状态再到稳定状态不断演化。[3]

2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的目的是从全局的角度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位总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解决总体的复杂问题,可以从部分问题着手,各部分虽然较劣,但总体可以优化。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4],即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技术。

在解决大型的复杂系统时,可以将定量和定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解决系统设计、组织建立、系统经营管理等问题。形象地说,系统工程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

3 综合集成法

综合集成法属于系统工程领域的方法论,是一种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的系统论方法。[4-5]

3.1 综合集成法的含义。综合与集成是系统工程、霍尔方法论以及系统综合中很常用。通常,综合高于集成,综合集成的重点是综合。集成比较注重物理意义上的集中和小型化、微型化,主要反映量变;综合的含义更广、更深,反映质变。[6]

3.2 综合集成法的提出。综合集成法是区别与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创造与贡献。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综合集成法的具体运用,[4]这套方法和方法论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采取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综合集成,达到对整体的定量认识。[6]

综合集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研究具体事物、现象发展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严密的综合体系,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经济形态飞跃,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钱学森院士称之为第五次产业革命。这场产业革命所涌现出来的各种高新技术,为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6]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系统学、第五次产业革命中的其他技术的经验汇总和升华的结晶。

3.3 综合集成法的特点:(1)其实质是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能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的系统,合理运用综合继承法便于有效发挥系统的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2)综合集成法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3)综合集成法使用精密科学方法,体现了精密科学从定性判断到精密论证的特点,以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判断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精密定量论证过程。(4)综合集成法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科学结合,在吸取还原论和整体论的优势的同时,避免了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局限性。(5)综合集成法指出了解决复杂巨系统和复杂性问题的过程性以及过程的方向性和反复性。这个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和形成经验性假设开始的。这一步是专家体系所具有的有关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智慧相结合并通过讨论班的研讨方式而形成的,通常是定性的。这样的经验性假设(猜想、判断、方案、思路等)之所以是经验性的,是因为还没有经过精密的严格论证,并不是科学结论。精密的严格论证是通过人机结合、人机交互、反复对比、逐次逼近,对经验性假设作出明确结论,如果肯定了经验性假设是对的,这样的结论就是现阶段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科学结论。如果经验性假设被否定,就需要对经验性假设进行修正,提出新的经验性假设,再重复上述过程。[6](6)综合集成法及其研讨厅体系不仅可以用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4 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分析。在《综合集成研讨厅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应用——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运指挥系统》一文中论述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思想方法正好为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调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方法,合作双方在三峡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供应厂家、运输单位、中转车站等的配合下,研究开发了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度指挥系统,成功应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中。[7]

系统的本质是其整体性,即将系统中的各个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统一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获得了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功能、要素等。从量的关系看,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贝塔朗菲“非加和定律”,即系统整体对于它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加和性”,具体体现在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统整体功能放大效应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统整体功能缩小效应,这两种现象在系统工程领域称为系统整体的涌现性。

由此,综合集成法运用得当,可以促进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且为积极相关的,那么系统整体的涌现性表现为好的方面发展,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

4 小结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介绍综合集成法,简要讨论分析的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加深了对综合集成法的理解,属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由于综合集成法及其研讨厅体系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前沿成果,今后还需不断深入研究,继续丰富和完善,体现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2]钱学森.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1,4(1):1-4.

[3]刘金卓,廖鸿志,谢仲文.软件再工程的系统分析[J].计算机与系统工程教学研究论文集,2010:253-258.

[4]费奇,陈学广,王红卫,刘振元.综合集成研讨厅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应用——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运指挥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现,2011,31(1):171-180.

[5]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于景元,周晓纪.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26-32.

作者简介:姜娜(1984.8-),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学位,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网站建设方面研究。

上一篇:转换结构构件下一篇:数字调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