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监控(精选12篇)
系统集成监控 篇1
0引言
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北京1号线一期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近30个城市开通地铁,地铁建设进入黄金时期。已建或在规划的地铁系统中,均不同深度的涉及到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设计的问题,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对保证地铁安全可靠运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国内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综合监控系统的建设,一般各轨道交通集团借鉴先前地铁的设计或本身的规划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本文对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方案进行分析,并以轨道交通7号线为例,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地铁建设方案设计提供可鉴性。
1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综述
1.1综合监控系统组成
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ISCS)作为统一的综合信息化平台,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底层基础,通过各专业硬件接口,集成或互联多个子系统的中央级功能,统一的集成平台对各子系统进行监管,此设计不仅实现了各个子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无障碍共享,还为轨道交通能够高效率运行提供了保障。如图1所示,综合监控子系统包含但不限于环境监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FAS)、门禁系统(Access Control System,ACS)、屏蔽门控制系统(PSD System Controller)。
在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中,子系统进入综合监控层有两种介入方法:一种是子系统的集成方法,综合监控系统完全取代该子系统的监控层,全部功能由综合监控实现,子系统不再有独立的传输网络,如图2所示;另一种是子系统的互联,一些子系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不适合与ISCS以集成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需采用与ISCS的互联形式,该子系统仍保留完整的系统结构,具备监管层,有独立的传输网络,并与ISCS通过子系统接口共享必要信息,ISCS在互联关系中作为辅助监控或实现联动需要存在于互联系统中,见图2互联系统与ISCS的结构划分。
在既有地铁系统中,集成和互联通常按照以下划分。
(1)集成
1)电力监控系统(SCA-DA);
2)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含隧道火灾探测系统(TFDS);
4)电气火灾监测系统;
5)电能管理系统。
()互联
1)站台门(PSC);2FG
2)防淹门(FG);
3)自动售检票系统(AFC);
4)广播系统(PA);
5)电视监视系统(CCTV);
6)乘客信息系统(PIS);
7)门禁系统(ACS)。
1.2综合监控系统横向集成
根据各子系统业务类型和特点,ISCS中的子系统归为三类:
(1)建筑物安全类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
(2)行车安全类系统车辆系统、信号系统、屏蔽门系统、防淹门系统等;
(3)信息服务类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售检票系统、通信系统等。
ISCS集成(或互联)是把以上三类子系统结合到ISCS平台上,实现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功能。
各专业子系统与ISCS的集成,本质在于ISCS架构的设计。根据各轨道交通集团的实际建设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综合监控系统的作用。目前国内外集成定义中,一种是以建筑物安全为核心,BAS系统作主体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通过统一的ISCS管理层软硬件平台无缝接入,构成实时的多业务系统,被集成的子系统的性能指标不低于原来的系统。另一种是以行车调度指挥为核心,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S)作主体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具体实施以信号系统为平台,此系统集成设计是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最理想的系统,由于信号系统设备以国外生产厂家为主,实施困难、投资大、风险大,且国内暂没有可借鉴的案例。目前,以第一种定义下的集成模式在国内最为广泛应用,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和利时、浙大中控等均具备开发这种系统集成的实力。
1.3综合监控系统纵向集成深度
ISCS集成深度一般有以下三种。
(1)网络集成:在保留各专业系统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增加网络传输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发的能力。这种方案是将中央控制系统、车站及车辆段的集成和互联系统的信息集中处理,然后将处理的数据信息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界面,由综合监控集成系统完成上位机的控制,各子系统完成下位机的控制,一般使用前端处理器(FEP)隔离各个子系统资源层、信息层和网络传输层。优点是将集成的子系统拦腰截断成两部分,结构功能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中央级数据收集、处理、压力大;由于采用了FEP设备,使得综合监控系统独享信息资源,造成共享资源浪费;从施工角度看,多个承包商之间接口繁琐、协议不同、信息量复杂、接口及设备种类多难以实现高效率的联动功能,结构图见图3。
(2)适度集成:只集成车站和中央级的部分硬件和软件功能,此集成方案减少了硬件数量、接口数量,缓解了中央级的压力,详见图4。
(3)深度集成:在适度集成的基础上,各个子系统之间被深度拓展,简化更多的网络传输环节和系统接口,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而且集成的子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综合监控系统全面监控子系统中心级、车站级、现场级,网络信息得到共享,集成的子系统不需要单独组网,减少了网络设计及施工量,增加了系统的可控点数。深度集成模式广泛应用于广州、深圳、北京等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详见图5。
2 FAS系统集成分析
2.1 FAS与综合监控接口
轨道交通七号线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部分主要包括自动灭火的联动、防火阀的联动、消防风机的联动、防火卷帘门联动、AFC闸机释放联动、消防广播疏散系统联动等。
FAS子系统深度集成至综合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对FAS进行监管,由于FAS的特殊性(需要通过消防单位的验收)、安全性、可靠性,从车站级开始集成至综合监控系统,现场级保持独立性,FAS现场级根据防火分区的不同要求,报警系统的组成也不相同,例如区域报警系统最小组成包含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FAS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MODUBUS TCP/IP(或RS485)接入车站ISCS,满足综合监控对FAS系统的监管,调度指挥,信息资源共享等,ISCS为FAS提供逻辑的独立传输通道,保证FAS数据传输的独立性、安全性。
FAS系统按照调度指挥的级别划分为三级,即中央级、车站级、现场级。中央级由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作为FAS系统的集中监控中心,监视地铁全线FAS情况,当确认出现火灾情况时,相关工作站进入救灾模式。车站级功能由综合监控和车站FAS共同完成,各车站消防工作室负责监视火灾情况,如有灾情发生,需要向中央级报警并接受救灾指令,如图6所示。
2.2 FAS与BAS接口
车站火灾探测及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是由BAS、FAS共同完成,FAS实现火灾探测及报警功能,并实现专用消防设备的消防联动(即车站的AFC闸机、防火卷帘及FAS联动并接收反馈状态),BAS实现环境与机电设备消防联动。FAS发出的火警指令具有最高优先权,当发生火灾时,通过车站级FAS的数据接口,向BAS发出报警信息和火灾模式指令,按模式指令BAS将其所监控的设备运行模式转换为预定的救灾状态。车站IBP盘由ISCS设置,用于手动控制消防设备。
FAS与BAS的接口位置在各车站控制室的消防控制室的火灾报警主机的RS485接口上;在环控电控室BAS系统UPS的接线端子上,如图7。
3结论
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度集成模式性价比高,可靠性强,降低整体工程的施工难度等巨大优势。但是,采用何种集成方案更贴切于实际运营,如何使得综合监控实现真正含义的集成,如何更优化更节能,还需要结合国内实际现状,逐步完善。
摘要:基于对综合监控系统的深入了解,就系统的集成模式和规模作出分析,并以7号线综合监控系统FAS集成为例,详细说明综合监控系统深度集成模式如何设计并实现,希望为以后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靳守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5):8-11.
[3]袁伟.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数据库部署及服务器配置方案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5(6):77-81.
[4]汪杰.基于云计算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5(4):50-54.
[5]王开满,张慎明,江平.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2):1-5.
系统集成监控 篇2
一、安全主管应根据商场布防要求,将商场监控镜头区分为一般镜头及关键镜头,并登记《商场
关键镜头登记表》,关键镜头一般以重点部位(如收银台)镜头,安防死角镜头,外围商铺镜头,车场出入口镜头等为主。
二、如监控器因数量不够等原因不能显示全画面时,关镜镜头应有独立画面,剩余镜头由安全主
管负责制定分配方案,一般镜头画面实施切换扫描,切应周期应不小于一分钟。
三、监控中心当值人员应密切注视监控画面,关键镜头出现异常情况应在3分钟内发现并通报相
关岗位,一般镜头出现异常情况应在5分钟内发遇现场发生突发事件时,应第一时间通知领班及其它相关人员,及时调整镜头录相,进行详细跟踪记录,并填写《监控中心值班记录》。
四、遇现场发生突发事件时,应第一时间通知领班及其它相关人员,及时调整镜头录相,进行详
细跟踪记录,并填写《监控中心值班记录》。
五、及时配合现场安全员,对可疑人员进行跟踪或对重点部位进行监视。
六、与外围巡逻岗配合,对外围巡逻岗巡视进行监控签到,即外围巡逻岗巡视到相应点位,应及
时通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应查看相应镜头,确认巡逻岗到位,并填写《外围巡逻岗监控巡视记录表》记录巡逻岗签到时间,对于巡逻岗未能按巡视周期巡逻签到的应提示巡逻岗按时巡视并将情况通报安全领班。
七、经安全主管授权后,监控中心当值人员每小时应通过对讲机引领各岗位报岗,检查各岗值岗
状态,对于未及时报岗的岗位,安全领班应及时到场查看,并将情况反馈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应将每次报岗情况记录在《监控中心值班记录表》,因特殊情况当值期间未引领报岗的,应在《监控中心值班记录表》中注明。
八、安全监控系统存在异常时,应及时报修,配合维保人员对安全监控系统的维保,填写《监控
中心设备运行记录表》,配合维保人员对安全监控系统的维修。
万象城监控中心
系统操作远离恶意监控 篇3
让上网浏览操作远离监控
使用Windows 7系统自带的IE浏览器上网浏览站点时,用户访问过的任何页面内容,都会被自动缓存到IE浏览缓存中,其他人只要依次选择IE浏览器窗口中的“查看”I“浏览器栏”I“历史记录”命令,就能轻松查看到用户自己以前的上网浏览痕迹,这样自己的上网浏览操作就容易受到恶意用户的非法监控。为了让上网浏览操作远离恶意监控,我们可以启用Windows 7系统自带IE浏览器的隐私浏览模式,来阻止自己的网页浏览记录被浏览器自动缓存下来:
首先打开Windows 7系统自带IE浏览器窗口,单击菜单栏中的“工具”选项,从下拉菜单中选择“InPrivate浏览”选项,随后用户会看到一个新的空白浏览窗口会自动弹出,仔细检查该浏览窗口地址栏中的内容,用户能看到如图1所示的“InPrivate”提示信息,这就说明IE浏览器此时此刻的工作状态已经被切换到隐私工作模式状态了。当IE浏览器处于该模式状态时,用户浏览过的任何网页内容就不会被自动缓存到本地硬盘了,那样其他人也就无法通过“查看”I“浏览器栏”I“历史记录”命令,来监控用户的上网浏览操作了。
让程序运行操作远离监控
在Windows 7系统环境中安装运行应用程序时,一些应用程序为了方便用户快速调用,会将对应程序的快捷图标显示在系统托盘区域处。不过,这些应用程序快捷图标在为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能泄露用户运行隐私,因为日后用户不需要应用程序而将其卸载删除时,这些程序的快捷图标仍然会显示在Windows 7系统的任务栏右下角位置处,这样其他人就能很轻松地查看到用户之前究竟在本地系统安装了哪些应用程序。如果不希望别人监控自己的程序运行痕迹时,可以按照如下操作步骤来设~Windows 7系统,以便将显示在系统任务栏右下角处的无效程序快捷图标删除掉:
首先打开系统的“开始”菜单,选择“运行”选项,切换到系统运行文本框,输入“regedit”命令,单击回车键后,弹出系统注册表编辑窗口;
其次在该编辑窗口左侧显示窗格中,依次展开“HKEY CURRENT USER\Soft ware\Classes\LocalSettings\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TrayNotify”节点选项。
接着在目标节点下面用鼠标右键单击“IconStreams”键值,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删除”命令,将目标键值从系统中删除掉,按照同样的操作方法,将“PastIconsStream”键值也删除掉,最后将计算机系统重新启动一下,这样一来其他人就无法从系统托盘区域处看到用户的应用程序安装运行痕迹了。让系统登录操作远离监控
如果几个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系统,默认状态下,用户成功登录Windows 7系统后,能看到上一次是哪位用户登录系统的,并且还能看到具体的登录时间、登录账号名称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Windows 7系统默认开启了“在用户登录期间显示有关以前登录的信息”功能,该功能会自动监控上一次登录系统的状态信息。如果希望让系统登录操作远离恶意监控的话,只要按照下面的操作,来调整Windows 7系统默认开启的“在用户登录期间显示有关以前登录的信息”功能,禁止该功能自动对用户的登录行为进行监控:
首先打开系统“开始”菜单,选择“运行”选项,切换到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单击回车键后,弹出系统组策略编辑界面,在该界面左侧显示区域中,逐一展开“计算机配置”I“管理模板”I“Windows组件”I“Windows登录选项”节点;
其次找到目标节点下的“在用户登录期间显示有关以前登录的信息”选项,用鼠标右键单击该选项,点选右键菜单中的“编辑”命令,打开如图3所示的组策略属性对话框,将“已禁用”选项选中,再按“确定”按钮返回,这样日后用户登录系统的操作就不会被他人查看到了。让网络登录操作远离监控
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无线访问时,只要Windows 7系统接入过一次无线局域网,那么无线网络的访问密码就能被系统自动记忆保存下来,此时其他人要想查看无线局域网的登录密码时,可以打开Windows 7系统的无线网络连接属性设置窗口,选择“安全”选项卡,选中对应选项设置页面中的“显示字符”选项,之后在“网络安全密钥”位置处,就能清楚地获得无线局域网登录密码的明文内容了,窃取了该登录密码后,恶意用户就能随意访问本地无线局域网了。
为了预防他人随意偷窥无线网络登录密码,我们必需启用Windows 7系统的屏幕保护程序,同时为该屏保程序设置复杂的加密密码,保证用户自己即使暂时离开计算机,其他人也无法轻易登录系统查看无线网络密码;而且为稳妥起见,我们还应为Windows 7系统设置开机密码,避免恶意用户随意重新启动Windows 7系统。当然,对于网管员来说,可以通过系统管理员账号登录进入无线路由器后台系统,启用IP地址、MA C地址等过滤功能,以便阻止不信任客户端系统的网络连接。
在上网冲浪的时候,一些在线交易密码也容易被IE浏览器自动记忆,恶意用户可以通过cookie攻击方式来窃取在线交易的密码。为了防范在线登录操作受到恶意用户的监控,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操作调整IE浏览器设置,让其在关闭之前自动清空上网交易密码内容:
首先打开本地系统的运行对话框,在其中输入“regedit”命令,单击“确定”按钮后,切换到系统注册表编辑窗口,从该窗口左侧区域依次展开“HKEY LOCAL MACHINE\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MAIN”注册表分支;
其次找到目标分支下的“Delete Temp Files OnExit”字符串键值,弹出如图4所示的编辑对话框,输入“yes”内容,再执行设置保存操作,同时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即可。让脱机共享操作远离监控
为了提高共享访问效率,Windows 7系统新推出了一种
名为脱机共享的访问功能,该功能可以确保用户在上网连接断开的情况下,也能对网络中的共享资源进行轻松访问。然而,这种访问功能常常会被一些恶意用户非法利用,这些恶意用户只要悄悄打开脱机共享文件夹窗口(该文件夹默认路径为“C:\Windows\CSC\v2.0.6\namespace\share”,其中“share”为共享主机名称),就能对用户的共享隐私信息进行偷窥或监控。为了让脱机共享访问操作远离监控,我们不妨加密脱机共享文件夹中的内容,阻止恶意用户随意进入其中监控共享访问内容:
首先在Windows 7系统中依次点击“开始”I“控制面板”选项,双击系统控制面板窗口中的“同步中心”图标,单击其后界面左侧显示窗格中的“管理脱机文件”按钮,如图5所示,打开脱机共享文件管理对话框;
其次选择“加密”选项卡,切换到加密选项设置页面,点击其中的“加密”按钮,Windows7系统就会利用内置的EFS加密技术自动为目标脱机共享文件夹进行加密了。
当然,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在自己临时离开本地系统时,对共享文件夹取消脱机访问功能,以达到彻底保护共享访问安全的目的。在取消系统脱机共享访问功能时,只要先进入脱机共享文件夹属性设置框,点击“常规”标签,再单击对应标签页面中的“禁用脱机文件”按钮,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让虚拟内存访问远离监控
为了提高数据交换速度,很多人会在本地硬盘中开辟一块空间,作为虚拟缓存使用;不过,虚拟缓存是以页面文件形式出现在硬盘中的,如果他人将页面文件窃取走,那么虚拟内存中的内容就容易被他人偷窥到。为了让虚拟内存访问操作远离恶意监控,我们可以通过设置Windows7系统,来强制该系统在进行关机之前,对虚拟内存中的重要数据内容进行自动清除:
首先打开WindOWS 7系统的“开始”菜单,选择“运行”选项,切换到系统运行文本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单击回车键后,弹出系统组策略编辑界面,在该编辑界面左侧区域逐一展开“计算机配置”I“Windows设置”I“安全设置”I“本地策略”l“安全选项”节点;
其次从目标节点下找到“关机:清除虚拟内存页面文件”选项,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选项,点选右键菜单中的“编辑”命令,打开如图6所示的选项设置框,选中“已启用”选项,再单击“确定”按钮返回,这样虚拟内存中的重要数据就不会被恶意用户轻易监控到,因为日后Windows 7系统每次关机之前,都会对虚拟内存中的数据进行自动清除。让信息查询操作远离监控
现在的硬盘空间越来越大,要想从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鉴于此,Windows 7系统特意对传统的文件搜索功能进行了强化。然而,在尽情享受强大文件搜索功能带给自己便利的同时,用户的一些隐私信息也容易被轻松查询到,因为该文件搜索功能会将用户以前的搜索痕迹自动保存记忆下来,其他人对自己的搜索操作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监控。为了让信息查询操作远离恶意监控,我们可以对Windows 7系统进行如下设置操作,让其对搜索痕迹不进行自动记忆:
首先依次单击Windows 7系统桌面中的“开始”l“运行”选项,切换到系统运行文本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单击回车键后,弹出系统组策略编辑界面,在该界面左侧区域逐一展开“用户配置”I“管理模板”I“Windows组件”I“Window s资源管理器”节点;
其次找到目标节点下的“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搜索框中关闭最近搜索条目的显示”选项,并用鼠标右键单击该选项,点选右键菜单中的“编辑”命令,打开如图7所示的选项对话框,将“已启用”选项选中,再按“确定”按钮返回,这样Windows 7系统日后就无法对用户的信息查询操作进行自动记忆了,那么恶意用户自然也就无法监控信息查询操作了。让文档访问操作远离监控
默认状态下,用户对Windows 7系统中的文件访问操作会进行自动记忆,并且会将最近的访问痕迹保存到系统“开始”菜单的“我最近的文档”子菜单中,其他人在这里就能很方便地监控到用户的文档访问操作。为了让文档访问操作远离恶意监控,我们可以通过设i~Windows 7系统,强制该系统在关机之前自动将最近访问的文档记录删除干净,下面就是具体的设置步骤:
首先打开Windows 7系统的“开始”菜单,选择“运行”选项,切换到系统运行文本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单击回车键后,弹出系统组策略编辑界面,从该界面左侧区域逐一选择“用户配置”I“管理模板”I“‘开始’菜单和任务栏”节点;
其次找到目标节点下的
“退出时清除最近打开的文档的历史”选项,用鼠标右键单击该选项,点选右键菜单中的“编辑”命令,切换到目标选项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已启用”选项选中,同时按“确定”按钮返回;之后,再从相同的节点下打开“不要保留最近打开文档的历史”组策略属性对话框,选中“已启用”选项,再执行设置保存操作,这样其他人日后就不能对用户的文档访问操作进行恶意监控了。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Windows XP系统环境中,用户一旦从网上邻居窗口来访问共享文档的话,那么文档共享访问痕迹也会被系统自动记忆保存,这样其他人日后通过网上邻居窗口就能对文档共享访问操作进行恶意监控了。要是我们不希望共享文档访问操作被恶意监控的话,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设置系统:
首先打开系统运行文本框,在其中输入“regedit”命令,切换到系统注册表编辑窗口,依次展开该窗口左侧区域的“HKEY CURRENT 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节点选项;
其次从目标节点下手工创建好
系统集成监控 篇4
1.RT-NISCS 设计思路
RT-NISCS采用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对HISLIS、RIS、EMR等系统中感染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形成感染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感染病例筛查策略,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对患者住院期间感染危险因素的累加,提取出感染预警病例 ;感染防控专职人员每天对预警病例进行判断,筛查出感染疑似病例,使患者住院期间整个过程的可疑感染现象均在感染防控人员的监视之下(图1)。
通过建立交互平台,将感染疑似病例推送给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确诊判断,形成感染确诊病例,并进行网络交谈与沟通,实现感染防控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共同确诊感染病例,共同实施感染病例的有效防控措施,将临床医生纳入到感染防控的体系内,实现实时干预 - 反馈与沟通,提高了监测准确性和防控效率。对病区感染病例的分析策略,建立病区感染暴发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感染暴发隐患,实现早发现,早防控,确保医患安全。
2.系统的主要功能
2.1 感染个案的筛查
感染专职人员每天上班后,通过对RT-NISS生成感染预警病例及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个过程的感染要素时序图(图2)、患者病例摘要、化验报告等工具 ;以及关健词标识技术对原始病历和影像学结果界面进行标识,进行疑似病例的判定。
2.2 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感染疑似病例判定后,RT-NISS后台自动推送至患者主管医生所在病区的医生工作站(图3)。医生可通过工作站直接联接RT-NISS平台,查看标红病例的提示,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时进行疑似感染病例的确诊。如果否定患者为感染病例,在交流对话框内提出否定的理由与感染防控专职人员进行沟通。同时,对患者感染诊断建议、防控措施进行针对性推送,实现通过临床医生对感染病例的防控干预。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实时记录干预、反馈的执行情况并实施效果评价。实现了临床医生参与感染病例的防控,并提高医生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自觉性,保证了感染病例诊断的准确性,防止感染病例漏报,实现了过程监控。
2.3 医院聚集性事件的预警
感染聚集性事件是医院感染暴发的前奏,通过对科室或病区感染病例的多因素分析和多年感染数据的积累,为每个科室或病区设置聚集性事件的阈值,某种感染病例超出阈值,RT-NISS提供报警机制(图4),以及预警病区的所有患者的时空分布图和感染因素列表。将聚集性事件的感染病例情况进行直观展示,便于快速判断,早期发现暴发苗头,进行有效防控。
2.4 监测统计分析及展示
全院感染病例确诊后,形成感染病例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分析能力,按照医院感染监测标准和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要求,计算出各种指标和展示图,包括 :医院、科室、病区的感染发病率、例次发病率、感染现患率、医疗器械相关千日感染率、感染部位、主要致病菌、感染病例上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术前2~0.5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率等(图5)。
RT-NISS可根据使用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和年报等感染分析数据和图表,使医院管理者和感控专职人员全面及时地掌握医院、科室及病区的感染情况,随时与不同时间的数据进行环比和同比。
RT-NISS提供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功能,包括 :重点部门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病房,重点环节监测,如手术部位感染、细菌耐药性和多重耐药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图6)等。监测基本数据从临床各系统中提取,能够简化监测过程,提高监测效率,并减少人工监测中的失误。
2.5 科研及其他辅助模块
RT-NISS具有较强的数据搜索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设定查询条件进行搜索(图7),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特定组合的感染病例筛选,科研课题的临床病例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查询功能,不仅使系统积累的临床感染病例数据充分的利用,也使感染防控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的交流和联系增加了新的途径。另外,RT-NISS还提供医院感染管理所需要的其他辅助模块,如 :数据上报模块、环境监测模块、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监测管理模块、感染知识教育与培训模块、死亡病例上报模块和感染管理科网站等。
3.RT-NISS 提高监测效率与推广
3.1 监测效率提高
RT-NISS可在具有3600张床位综合性医院每天智能筛查出80~100例感染预警病例,一名感控专职人员2~3小时完成判定感染疑似病例,并由系统推送给主管医生的工作站,由医生进行感染病例的确诊,系统的应用使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率从5% 上升到95% 以上。每天全院感染病例确诊后,根据聚集性事件的筛查策略和预警,可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苗头。RT-NISS运行以来,每年能够及时发现6~10起病区内感染聚集事件,经过及时临床干预,很快得到了控制。且实现病人住院期间的感染防控干预,真正做到了实时监控,降低感染率。
RT-NISS实现对住院病人在院期间感染危险因素的全过程监测,使每一例医院感染病例的现患调查被查率达100%,从而每天监测到全院及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对全院医院感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也为重点感染病例的干预、聚集性事件的预警提供可行。我院2011年至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是5.39%、5.14%、6.19%、5.53%。
3.2 数据导航和决策支持
RT-NISS系统可提供病原学送检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和I类切口手术2~0.5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用药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类抗药物使用率和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等感染指标,使专职人员能够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反馈到临床科室、病区或面对面沟通,用数据引导临床医务人员加强感染防控意识,提高感染防控的干预水平。同时,为医院管理者管控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3.3 良好的兼容性
RT-NISS采取ORACLE数据库、JAVA语言和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具有良好的数据存储与运算能力,与HIS兼容性好,方便的与LIS、RIS、EMR和AIS等系统的对接软件。RT-NISS游离于HIS系统之外,对HIS影响小,每次凌晨对HIS等系统中感染数据进行采集,对36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一次需时约15~20分钟。RT-NISS在多个HIS系统进行安装,均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
3.4 行业认可与推广
保安监控系统 篇5
1.1保安监控系统的配管作法参照强电施工。
1.2预埋管线时,信号线路不宜与强电线路并行敷设。
1.3对于有强电磁干扰的地方敷设电缆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1.4 钢管在摄像机预留的位置、长度应基本准确,不应影响摄像机的转
动。
1.5 支撑云台的支架在砖或砼墙体上采用φ10×100膨胀螺栓固定。若云
台支架的臂长不能满足摄像机的监视需要,可根据现场情况,自制支架,接长云台支架。
1.6 电动云台安装时,应按摄像机监视范围来确定云台的旋转方向,其
旋转死角应处在支、吊架引线电缆一侧。
1.7 摄像机安装应在土建装饰结束后,以及其它系统安装完毕后进行,安装时应注意;
1.7.1 安装前摄像机应逐一加电进行检测和调整,使摄像机处于正常工作
状态。
1.7.2 检查云台的水平、垂直转动角度和定值控制是否正常,并根据设计
要求定准云台转动的起点方向。
1.7.3 按施工图纸的要求将摄像机(防护罩)牢固地固定在底座或支、吊
架上。
1.7.4 从摄像机引出的电缆应留有约1m的余量,以不影响摄像机的转动。
不利用插头和电源插头去承载电缆的重量。
1.7.5 摄像机宜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到外界损伤的地方,安装位置
不应影响附近现场人员的正常活动和工作。
1.7.6 摄像机镜头应避免强光直射,应避免逆光安装,若必须进行逆光安
装的地方,应选择将监视区的光对比度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
1.8 监探台安装前先将监控台设备开箱,开箱动作要轻,根据开箱清单,认真清点全部件,检查表面有无损伤,并妥善保存设备清单、设备装配图、设备接线图及编号图。监控台应安装在室内有利监视的位置,使监视器不面向窗户,以免阳光射入,影响图借质量。监控台安装应位后,将其它相关设备装上,根据配线图进行配接线,配接线应准确、整齐、连接可靠,按要求对台、柜体进行可靠接地。
2. 广播系统:广播系统配管作法参照强电施工。广播系统配管、配线
注意屏蔽,使用屏蔽电缆中间严禁接头。使用屏蔽电缆与设备、接头连接时注意屏蔽层的连接,连接时应采用焊接,严禁采用扭接和绕接。焊接应牢固、可靠、美观。系统接线时,应对每端子进行编号,编号可用编号笔写在塑料套管上。每输出末端上应挂标志牌,说明导线去向、线路编号。
3. 室内电话系统施工
3.1
3.2
3.3
3.4
3.5
3.6
视频监控系统接地设计 篇6
关键词:视频监控;接地;设计
1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地类型
一般来说,视频监控系统有两种接地类型,其一是保护地的接地,其二是工作地的接地。工作地分为逻辑地和屏蔽地两种情况。
首先,保护地接地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设备外壳的大量静电负荷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安装有视频施控系统的控制室、操作员站、端子柜和打印机设备等都应当接保护地。
其次,工作地接地要分逻辑地和屏蔽地两种情况進行。逻辑地也被称作机器逻辑地或电源地(主机),是5v以上主机电源的输出地,作为逻辑电正负端的公共地,与计算机cpu正负电源的工作有直接联系。屏蔽地也被称作模拟地,能够屏蔽信号传输时受到的一些干扰,提高信号的精准度。为了避免在视频监控系统内形成回路干扰,应当将线缆屏蔽层的一端接地,对屏蔽层做接地处理。屏蔽保护接地不能够使用金属铠的电缆,应当使用镀铝或铜丝网屏蔽层做接地处理。
第三,对于拥有全栅防保措施的化工行业使用的监控系统,应当做本安地接地处理。本安地的接地系统应当是自成一体的,接地电阻要小于4Ω,它与电气地网要保持5m以上的距离,与仪表系统接地网也要保持5m以上的距离。
2概述视频监控系统的三种接地方法
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地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把电气接地网当做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地网进行接地;第二种是为视频监控系统单独设立一个接地网,例如本安地;第三是为视频监控系统设置专用的接地网,经地线与电气接地网相连。
第二种与第三种接地方法存在不少相同点,也是目前视频监控系统接地设计中采用的较多的方法。专用接地网曾被经常使用,但因为占地面积较大、资金投入高,对于电缆和钢材的消耗量也较大,导致工程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难以进行,不便于技术人员进行测量和寻找接地极、接地线。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专用接地网建设起来既困难又麻烦,且不具备较好的安全性。
3视频监控系统接地的公共接地网条件
第一,在电气接地网的电阻不大于4Ω的情况下,电气接地网可以充当视频监控系统的公共接地网。
第二,如果电气接地网的电阻较大或比较杂乱,需要设置单独的接地系统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公共接地网。
第三,对于不拥有本安地的公共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对于拥有本安地的公共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1Ω,接地总干线的阻抗应<0.1Ω。
第四,接地防雷条件。应满足接地点附近15m的范围内没有避雷地接入点,附近8m范围内没有大于30kW的高低压供电设备外壳接入点的条件。如果施工现场达不到该要求,需要通过避雷器或是击波抑制器来进行防雷保护处理,使其连接上公共接地网的主干线。电焊地需要和公共接地网、其他接地网保持一定距离,最好在10m的距离以上。
4视频监控系统接地设计的原则
4.1关于信号屏蔽层与接地间的关系
依据我国在视频监控系统方面的相关规定,视频监控系统与计算机的信号电缆在设计屏蔽层时应保障屏蔽层接地,接地要求如下:信号源浮空的情况下,屏蔽层需要在计算机侧进行接地处理;信号源接地的情况下,屏蔽层需要在信号源侧进行接地处理;放大器浮空的情况下,使屏蔽层的一端连接屏蔽罩,另一端与共模地相连;如果屏蔽电缆要通过接线盒进行分断或合并,使用接线盒连接其两端的屏蔽层。
4.2电缆的铺设与选择要严格遵照相关规定
视频监控设备中,实现系统信号传输的电缆如何选择和铺设,应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来实施。屏蔽层的设置应严格按照上文所述的条件要求,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例如,阻燃型电缆适用于抗干扰需求较高的视频监控系统,能有效提高抗干扰能力。
4.3接地的材料要求
第一,严格安装相关要求使用符合规格的钢材作为接地体与接地网之间的干线材料。如果接地体的实际电阻不符合使用钢材的条件,应当选择铜材。如果遇到腐蚀性的接地网,需要选择热镀锌或热镀锡钢材作为干线材料。
第二,接地连线所使用的应当是铜芯绝缘电线或其他符合规格的电缆,连接视频监控系统的屏蔽层和保护地,连接视频监控系统与接地体与接地网。如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较高的接地电阻需求,或者接地干线和支线的数量较多,接地连线的距离太长时,应采用截面大的电缆或电线。
5视频监控系统接地设计方案
5.1针对分散布置的视频监控设备的接地设计方案
对于分散布置的视频监控设备,普遍采用网络线对分散到各个作业现场的监控设备进行连接。一般而言,有需要进行分散布置时,操作员分散地站立于范围不超过500m直径的控制站内,采用多模光纤、dp屏蔽双绞线或5类双绞线实现各站点之间的连接。
若采用多模光纤连接各站点,各站点所采用的接地方案等同于集中布置视频监控设备时的情况;若采用dp屏蔽双绞线或5类双绞线连接各站点,电缆两端需要经过保护设备例如信号避雷器这类装置,实现与视频监控设备以及其它网络设备的连接。两端的站点要采用不同的公共接地网,彼此之间不能有金属相连;各站点之间的接地方法参照集中布置视频监控设备时的情况。在铺设dp屏蔽双绞线或5类双绞线时,需要使用金属桥架或锌钢管用以敷设,桥架或钢管也需要进行接地处理。如此一来,当发生雷击或重大电气事故时,信号避雷器能够对两端的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5.2降低土壤电阻率的接地方案
首先,可以通过改变接地体附近的土壤结构来降低土壤电阻率。例如在附近土壤中加入木炭、矿渣或煤渣这类吸水性好的物质,可降低原本土壤10%至20%的电阻率。
其次,使用木炭或实验夯实接地体土壤,也能降低原本土壤的电阻率。先铺设约10到15厘米厚的细木炭层,再铺设2到3厘米厚的食盐层,根据实际土壤情况铺设5到8个层次,然后夯实。这个方法能降低原本土壤至少20%的电阻率。
第三,采用化学降阻剂,能够把原本土壤的电阻率降低60%。
结束语
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地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设计者应全面考虑其影响因素,根据接地网的现象土壤和监控系统设备的需求,制定出最佳接地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源源.视频监控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隧道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技术的实现 篇7
随着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加快, 隧道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综合监控系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隧道综合监控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系统集成工程, 按功能可分为交通、通风、照明、火灾报警、紧急电话、闭路电视、电力监控等子系统[1], 其相关数据均集成进入控制中心的中央监控计算机系统。本文以云南昆明草海隧道、岗头山隧道工程为背景,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分析, 讨论隧道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方法和系统互连接入。
1系统整体架构
隧道综合监控系统是一个在以太网基础上、基于客户/服务器 (C/S) 体系结构的全分布式系统, 由设在控制中心的中央计算机信息系统、被控子系统及通信网络三大部分组成, 系统整体架构详见图1。
通信服务器的设置主要针对各隧道独立配置, 共设置2台。通信服务器主要负责从底层的现场光纤环网上采集各个监控设备转输过来的数据信息, 以模块化软件为基础提供整个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功能, 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通过监控中心的上层以太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中保存, 以保证高响应性和供统计分析时使用。
各个工作站实现实时监控和历史数据查询。当任何一个隧道的通讯链路发生故障时, 将不影响监控中心各工作站对其他隧道的监控;故障消除后, 监控中心恢复对该隧道各系统的管理监控功能。
通信网络采用先进的光纤以太交换环网, 配置工业级的以太网环网交换机, 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并提高了系统的通讯速率和网路的带宽。同时采用VLAN技术, 根据系统的数据交互需求, 例如广播系统、紧急电话系统、PLC采集和控制系统等, 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广播域, 限制网络上的广播, 将网络划分为多个VLAN可减少参与广播风暴的设备数量, 从而有效地控制广播风暴的发生, 不同VLAN内的报文在传输时相互隔离的, 可增强局域网的安全性。
2硬件系统集成
隧道综合监控系统将不同厂商的设备或子系统数据集成到统一的数据平台上, 在硬件系统集成方面主要需要解决作为下位机的各类设备、子系统的互连接入中央监控计算机问题, 下面介绍本系统进行硬件集成采用的三种接口形式。
2.1PLC系统接入
设备监控系统的通风、排水、电力监控系统的照明以及交通监控系统的交通信号控制等多个子系统通过区域控制器 (ACU) 及远程控制终端 (RTU) 系统接入控制中心, ACU及RTU系统的关键设备为可编程控制器 (PLC) 。
根据隧道群中各隧道的不同地域分布, 将其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控制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内分别配置PLC, 串口服务器及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统一组网。PLC通过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入、RS232/RS485通讯口等信号接入方式连接被控设备, 经PLC处理后存入各自的寄存器, 而通信服务器经由PLC获取各隧道被控设备的实时数据, 最终完成与控制中心的信息交换, 实现信号采集和远程控制。PLC作为现场控制的执行者, 执行有效的分散控制, 因此即使上位机系统发生故障, 也不会影响整个控制过程的正常进行,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2智能装置接入
被控系统设置有独立的智能装置, 完成本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控制执行。例如隧道供配电系统的各变电所内高低压设备采用智能化设计, 在变电所实行无人值班, 在10 kV、0.4 kV开关柜中装有微机综合保护测量控制继电器, 集保护、测量、控制和通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隧道内安装多个车检器作为交通检测的测控设备, 检测出每一区间每一车道上的车流量, 平均车速, 车道占有率等交通参数。交通诱导系统的隧道内可变情报板和简易限速板支持显示内容和格式的编辑及发送。
这些智能装置通过以太网通信通道 (RJ45) 接入100 Mbps以太光纤网, 基于TCP/IP网络协议或采用工业应用的多串口服务器提供足够的串口, 与通信 (I/O) 服务器建立通讯, 形成信息交互, 从而实现控制中心实施对这些装置的管理, 以提高控制的及时性、精度及抗干扰能力。
2.3控制主机接入
众多自动化子系统, 包括广播系统、紧急电话系统、电视监视系统、视频检测系统和消防系统, 都是利用计算机通讯主机与自身系统中多种现场级设备信号线的I/O接入或联网通讯交互方式, 整合各级现场数据。同时这些通讯主机提供以太网通信通道RJ45接口和通讯接口软件, 基于TCP/IP网络协议接入通信 (I/O) 服务器, 使得控制中心能实现对各种现场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控制命令的下发, 从而降低了控制中心的数据处理和传输负担。
3软件系统集成
隧道综合监控系统的软件构成是围绕着数据的处理和集成展开的, 将不同厂商的设备或子系统数据从现场设备最终传输到中央监控计算机系统中, 并在集成的用户界面上及时直观地显示。
整个软件系统基于美国GE公司的组态软件CIMPLICITY HMI开发。由于组态软件本身具有比较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图形编辑功能, 所以可利用组态软件自身功能对整个系统完成了数据及图形界面上集成。下面介绍本系统利用组态软件进行软件集成的关键点。
3.1基于Modbus TCP/IP协议访问设备
Modbus TCP/IP 基本上是用简单的方式将Modbus帧嵌入TCP 帧中, 这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其实质仍是以太网的CSMA/CD 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只是在应用层采用了确定性的客户/服务器式协议Modbus, 它适用于主节点和多个从节点的通信网络中[2,3]。CIMPLICITY HMI支持Modbus TCP/IP协议建立通讯连接。
如果硬件设备直接支持Modbus TCP/IP协议, 如PLC系统, 只需直接作为一个外部设备, 在组态软件配置中定义通讯的物理参数, 定义组态变量和下位机变量 (数据项) 的对应关系。在运行系统中, 组态软件和每个设备建立连接, 自动完成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如果设备不支持该协议, 如视频检测系统, 广播系统, 则编制软件中间件提供Modbus网关功能, 软件中间件作为服务器, 定义相关的变量并和采集数据的硬件进行连接。然后充当客户端的组态软件应用程序, 将软件中间件 (服务器) 作为设备, 建立连接, 并且添加数据项目。在应用程序运行时, 将按照指定的采集频率对组态软件的数据进行采集。
3.2基于数据库接口访问设备
需提供文字功能的设备, 例如文字板和情报板, 往往通过开放特定数据库, 让用户获取和修改文字数据并进行处理, 最终达到用户控制情报板及文字板显示内容的目标。
CIMPLICITY HMI支持通过标准的ODBC接口登录到Microsoft SQL数据库, 将所需要的数据集成到组态软件的实时数据库里。在组态数据登录时, 用户只需简单地在 Windows操作系统中建立一个数据源, 设置远程连接对方数据库服务器的相关信息, 然后在CIMPLICITY HMI中进行相关脚本文件的编写, 调用相关的数据库函数和数据点操作函数, 在应用程序运行时利用事件触发功能执行脚本文件。
3.3基于串行通信协议访问设备
车检器和照明PLC与通信服务器通讯, 采用多串口服务器提供物理的485通讯口, 通过以太网接口融入隧道综合监控系统。CIMPLICITY HMI可通过串口方式与现场设备建立通讯连接, 在配置中定义串口通讯的物理参数。监控软件与现场设备的数据交换通过数据点的组态来实现。一个数据点可组态为只从现场设备中读取, 单向的数据传输方式;也可组态为既读又反写入现场设备, 实现数据双向交换。
3.4用户界面集成
CIMPLICITY HMI软件向用户提供了内置的、面向目标的友好的开发环境——图形编辑器 CimEdit, 使用户快速设计隧道内各种设备图元, 形象地描绘隧道中各个子系统。
隧道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有其对应画面, 在设计软件人机界面, 应遵循一致性原则[4] , 使各系统的画面有相似的界面外观和布局、信息显示格式、及相似的人机操作方式。每个监控画面能够静态地显示隧道全貌, 同时运用动态数据链接, 在静态画面中动态地显示模拟量检测值, 用不同颜色来显示不同的设备开关量状态。同时各界面上的跳转按钮, 方便用户在各子系统的监控界面之间进行切换。
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系统将需提供对应的各种预案, 往往涉及多个系统, 使各子系统的独自智能控制扩展为整个系统全局的智能控制, 完成整个系统的联动集成。软件功能的开发实现是基于CIMPLICITY HMI通过设定触发条件和动作, 编写相关后台脚本完成。用户在操作画面上可通过键盘/鼠标选择某一预案, 也可自行发出自认为正确的命令, 以控制事故的蔓延。
4结束语
隧道综合监控系统实现目标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子系统进行集成, 将各子系统的状态能第一时间更直观的显示在操作员面前, 并将所有系统的数据统一存储, 备份与集成。本系统采用基于组态软件、PLC与工业以太网技术的集成方法, 从软件和硬件方面解决了各类设备、子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的问题, 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多接口和面向应用的整体性系统。目前该隧道群监控系统已投入运行, 运行平稳、可靠, 完全满足运营监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德虎.隧道监控系统典型解决方案[J].山西建筑, 2010, 36 (35) :367-368.
[2]郝晓弘;程晓辉;苏渊;Quantum系列PLC与上位机的以太网通信研究[J].电气自动化, 2005, (03) :40-41, 72.
[3]GB/T19582.3-2004, 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_第3部分Modbus协议在TCPIP上的实现指南[S].
系统集成与数字化监控系统 篇8
自从1984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幢为世人公认的所谓智能化大楼以来, 世界各国都先后出现了智能建筑热潮。中国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建设智能建筑, 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如今, 智能建筑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同时, 智能建筑技术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国力的一种体现。
在我国, 智能建筑技术和智能建筑建设发展非常迅猛, 现已开始从低水平的从无到有向高水平的纵深发展迈进。
在我国, 人们对建筑智能化, 尤其是建筑智能化的一体化系统集成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早在1998年, 原建设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智能建筑技术研讨会上, 有两种观点是绝对对立的。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实现一体化系统集成的智能建筑就称不起为实质上的智能建筑;笔者所持的就是这一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 在我国, 实现一体化系统集成既无需要也无可能, 各子系统能开通就不错了;当时持此种观点的人占绝对多数。
1999年, 原建设部在北京召开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研讨会上, 韩国来宾介绍了韩国人参烟草专卖局大楼一体化系统集成的案例, 促使与会的国人取得了共识, 即一体化系统集成在甲方需要时是有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不能一味地追求一体化系统集成。
2000年, 原建设部在北京召开的智能建筑技术研讨会上, 人们不再讨论需不需要和可不可能进行一体化系统集成了;中心议题变成了一体化系统集成采用何种技术, LonWorks技术和BACnet技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系统集成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1年, 原建设部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 已经出现了一些我国自己的一体化系统集成案例。
短短几年间, 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人们对于一体化系统集成的投入和产出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几年, 人们普遍认为实施一体化系统集成要增加10%~15%的投资;而现在的认识则是实施一体化系统集成可以在整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减少投资10%~15%, 原因是减少了重复建设投资, 以及操作和维护费用。
一体化系统集成对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提升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实现“1+1>2”的效果。例如, 处理一次火灾报警或一次盗警突发事件, 一体化集成系统可以调动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中心、指挥中心、通信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广播系统、门禁系统、电梯控制系统、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所有相关子系统, 很可能由此挽回一次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损失。
所谓一体化系统集成是将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局域网 (LAN) 平台上, 然后再利用交换器使之同广域网 (WAN) 相联。一体化系统集成在节能和节省人力方面的效益十分明显。
电视监控系统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当然应该满足一体化系统集成对其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而具有了相关的功能和性能, 当然也就具备了远程监控的所有功能。
2 远程监控系统
所谓远程监控系统, 就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 尤其是广域网读到、看到或听到监控系统的信息或状态, 以及向监控系统发送监控命令或设置系统状态。
早期纯模拟式的监控系统无法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其采用同轴电缆传输模拟音像信号的模式在传输距离上受到限制;而由于没有联网功能, 也无法接受远程控制命令。
前些年, 为了克服模拟监控系统的缺点, 在4C (即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CRT) 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出现了数字监控系统、多媒体监控系统、网络化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硬盘录像监控系统等监控系统。然而从技术角度上看, 这些不同名称的监控系统实质上都是由模拟系统数字化而产生的, 其不同的名称只是强调了某一方面的功能或性能而已。
目前能实现上网或实现远程监控功能的监控系统基本上有两种形式 (结构) , 即模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监控系统和纯数字化的监控系统。
2.1 模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监控系统
模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监控系统技术上已经成熟, 产品化程度也很高——通常所称的多媒体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硬盘录像机监控系统等都属于此类。此类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对模拟音视频信号进行A/D变换, 实现数字化数据压缩、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传输, 甚至是数字视频移动目标检测和报警等功能。
此类模/数混合监控系统的物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各种模/数混合监控系统在结构形式上有所不同, 但技术措施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许多多媒体监控系统, 就是在模拟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加上多媒体计算机, 实现数字化图像处理、存储、传输等功能。又如硬盘录像系统, 是将模拟和数字系统一体化集成在一台主机中。一些称为视频服务器、网络服务器或代理服务器的产品也都是名称虽然不同, 技术措施却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对模拟系统的数字化实现远程监控功能。
数模结合的监控系统大多采用在系统中心进行模数转换的结构;但由于模拟传输存在诸多弊端, 也有一些数模结合的监控系统采用采集模拟信号后将之转换成数字信号再进行传输的系统结构。
2.2 数字监控系统
如图2所示, 所谓数字监控系统, 其本身就是一个网络——不但可以是专用网、网段、局域网, 甚至在理论上也可以是广域网, 其每一个系统设备基本上都是直接上网或联网的, 通过有线或无线IP网络进行数字化形式的视频信息传输。对于这种监控系统而言, 只要是网络可以到达的地方就一定可以实现视频监控和记录。此外, 这种监控系统还可以与很多其他类型的系统进行完美的结合。
数字监控系统不需要传统的模拟视频切换矩阵和音频切换矩阵;由于其每个系统部件或系统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网址, 因此每个系统部件或设备都具有上网功能, 可通过各种IP协议实现数字监控功能。
数字监控是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视频编解码等多项高新技术整合的产物。与传统的监控相比, 数字监控系统更易于实现计算机的视频信息的压缩、储存、分析、显示以及报警等自动化处理, 从而实现无人值守;通过网络平台可实现远距离监控, 即使是对数千千米外的监控点也能获得亲临现场般的效果;利用先进的软件系统不仅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大量的数据分析, 实现监控效率的提高, 而且能获得更为逼真、清晰的数字化图像, 实现更为便捷、实用的监控管理和维护。
数字监控的优势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1) 可利用既有局域网, 无需另行布设视频线
传统监控系统的实施是要专门铺设视频线、音频线、控制线的。而大型企事业单位通常占地面积很大, 铺设这些线路费时、费力、费钱。数字监控系统可以利用企业既有的局域网来传输视频、音频以及控制信号, 因此实施中无需专门布线, 较传统监控系统方便得多。
(2) 可高效实现远程监控
要实现跨地域远程监控, 采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首选。尽管某些硬盘录像机也具有网络传输的功能;但硬盘录像机功能侧重于本地录像, 远程传输的效率远不及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 软件功能也不大完善。而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是专为实现远程监控而设计的, 网络传输效率非常高, 而且客户端软件也比录像机的软件要专业、易用得多。
(3) 无需设置监控中心, 支持多人同时监控
传统监控系统需要专门设置一个监控中心, 管理者如果要查看监控画面或录像资料, 必须前往监控中心。而通过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管理者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 用自己的电脑监控实时画面或查看录像资料;而且多位管理者均可各自监控, 互不影响。
(4) 可实现多路图像集中管理
传统监控系统中, 每台硬盘录像机最多只能管理32路图像。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则大大跨越了这个限制, 可通过一台电脑主机管理多达上千路的图像, 充分发挥出集中管理的优势。
(5) 采用分布式架构, 易安装、易扩展
传统监控系统采用集中式架构, 将所有视频线、音频线、控制线集中到监控中心;如要增加摄像机, 则需再布线;如果想搬迁监控中心, 则工程浩大。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 各个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分布在单位中的不同位置, 监控录像主机也可设在单位内的任何地方——只需连接网线即可;摄像机的增加、监控主机的转移可以随意进行, 完全没有制约。
(6) 集成了监听、广播、报警、远程控制等功能
数字监控系统除了视频监控外, 还集成了监听、广播、报警、远程控制等多项功能;而相关信号的传输全部通过网络完成, 无须另外布线。
实现了监听功能, 监控中心可以监听多个前端设备采集的声音;实现了广播功能, 监控中心可选择通过多个前端设备对相应现场喊话;实现了对讲功能, 监控中心可与任何一个前端设备进行双向语音对讲;实现了报警功能, 可以通过中心管理软件对前端设备进行布撤防管理, 可实现报警的同时联动相应的视频窗口弹出、录像、电子地图闪动, 甚至联动摄像机转到相应角度的功能;实现了远程控制功能, 监控中心可以控制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上的报警输出端口的输出信号, 从而控制相应设备。
近几年, 数字监控系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网络产品和网络平台在技术上已逐渐趋于成熟, 一些数字监控系统工程也已相继建成。由于较传统监控系统拥有巨大优势, 数字监控系统的普及是大势所趋, 数字监控系统必将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车辆监控导航系统 篇9
应用范围
1.专用车辆管理
用于金融、保险、物流、出租、公交等车辆的交通管理与监控调度;
2.交通信息服务
用于城市内各类车辆的交通诱导服务;
3.汽车黑匣子
能够采集记录汽车行驶的路线以及状态, 对于车辆特别是长途客、货运输车辆实施智能化管理。
技术特点
兼容多类不同的无线数据传输手段;内置嵌入式GIS-T;先进的路径规划与导航算法;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软件。
技术指标
中央处理器:时钟频率最高可达400 MHz;内存:标准内置32MSDRAM, 32MFLASH;磁盘存储:CF扩展槽, 标准配置32M存储卡;GPS定位传感器:并行12通道;初始定位时间:热启动小于10秒;冷启动小于30秒;定位精度:误差小于25 m RMS;速度精度:误差小于0.1 m/s;定位数据刷新频率:1Hz;最优路径规划时间:小于10秒;显示器 (可选配) :5"~7"TFT真彩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320*240~640*480可选择;声音系统 (可选配) :内置8位立体声系统, 附带音频输出;电源:12VDC;储存温度:-25℃~70℃;工作温度:-10℃~55℃;主机功耗;小于5W;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超过100 000小时。
此项技术属国内先进水平。
市场状况及市场预测及效益分析
车辆导航的发展和市场扩大随着日益增长的位置服务 (LBS) 需求和越来越低廉的卫星定位设备而急剧增长。以2000年为例, 车辆导航产品的产值为29亿美元, 约占GPS产品总值的35%左右。在日本, 1999年底装有导航系统的车辆持有量超过500万台。2000年日本的车载GPS导航仪产量达到200万套, 近些年来每年都以翻一番的速度往上增长。据权威机构预测, 全球至2005年车辆导航的产值达到50亿美元, 84%的新车均安装车辆导航设备。
合作方式
联合开发或技术服务。
单位:北京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氨气回收系统及监控系统设计 篇10
关键词:液氨处理,喷淋塔,精馏塔,组态软件
前言
氨气是化工处理中常用的介质, 释放到空中具有刺激性气味, 并会对人体的眼睛和皮肤造成灼伤。因此, 在化工处理后, 通常需对氨气进行回收。本文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 设计了氨气的回收系统和监控系统。
1 吸收塔直径设计
吸收塔是利用磷酸溶液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氨气的重要设备。本系统选用的吸收塔为喷淋塔。喷淋塔的主要参数有直径和高度。假设喷淋塔的截面为圆形, 则喷淋塔直径为:
式中:Vg为实际运行状态下混合气体体积流量, 0.01177m3/s;u为混合气体速度, 取4m/s。
因此, 喷淋塔的直径为:
2 喷淋塔高度设计
喷淋塔的高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喷淋塔吸收区高度、喷淋塔浆液池高度以及喷淋塔除雾区高度。其中, 吸收区高度是喷淋塔的主要设计尺寸。
2.1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 (h1)
吸收塔的平均容积效率, 即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氨气吸收量, 用ζ表示:
式中:C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 按给定条件, 约为0.0055kg/m3;η为给定的氨气吸收率, 方案要求为99%;h1为吸收塔内吸收区的高度, 单位m;K0为常数, 数值取决于烟气速度u (m/s) 和系统的操作温度t (℃) , 有K0=3 600u×273/ (273+t) 。
在喷淋塔操作温度为75℃时, 烟气速度u=4m/s、氨气吸收率η=0.99, 喷淋塔的容积吸收率范围在5.5~6.5kg/ (m3·s) 之间[1], 本文取ζ=6kg/ (m3·s) , 并将其代入式 (2) , 有:
于是, 得喷淋塔内吸收区的高度h1=10.3m。
2.2 喷淋塔浆液池高度 (h2)
浆液池容量V1按照液气比和浆液停留的时间来确定:
式中:L/G为液气比, 取为13 L/m3[2];VN为烟气标准状态湿态容积, VN=Vg=0.01177m3/s;t1为浆液停留时间, 取160s。于是, 由式 (3) 可算得喷淋塔浆液池的体积为:
选择浆液池的内径和吸收区内径相等, 即D2=D1=0.61m, 则:
得:h2=2.2m。
2.3 喷淋塔除雾区高度 (h3) 设计
吸收塔一般均装备除雾器。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 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小于30mg/m3[3]。设定最下层冲洗喷嘴距最上层喷淋层的距离为3m, 距离最上层冲洗喷嘴的距离为3.5m;雾滴除去率为99.9%;除雾器内烟气的流速为4m/s。因此, 除雾区的最终高度确定为:h3=3.5m。
喷淋塔的总高H (m) , 等于上述三个高度的总和, 即:
氨气回收系统中喷淋塔的设计, 如图1所示。
3 精馏塔的设计
精馏是指利用混合物中成分挥发能力的不同, 通过液相和气相的回流, 使气、液充分相互接触, 使得易挥发成分不断从液相往气相中转移, 而难挥发成分却由气相往液相中转移, 使混合物得到不断分离[4]。
精馏塔是使混合气、液相分离, 实现其转换过程的主要设备。一般, 精馏塔设备可以分为板式精馏塔和填料精馏塔。其中, 板式精馏塔通常为圆形筒体, 塔内安装多层塔板, 塔板上有通孔相连。气、液两相在塔内各板间逐级接触, 使得两相的组成成份发生变化, 从而实现混合液的精馏提纯。本文选择板式精馏塔作为氨气回收系统的精馏设备。
3.1 精馏塔塔径的计算
根据圆管内流量公式, 可以得到塔径与气体流量及空塔气速之间的关系[5], 即
式中:D为精馏塔直径, 单位m;Vs为塔内气体流量, 单位m3/s;U为空塔气速, 单位m/s;则最大空塔气速umax为:
式中:C为汽相负荷因子, 单位m/s;ρL、ρV分别为液相密度和汽相密度, 单位kg/m3。
选取空塔气速u=0.8umax=0.8×0.9=0.72 m/s, 则精馏塔的塔径为:
于是, 选取精馏塔径为1m。
3.2 精馏塔塔高的计算
板式精馏塔的塔高由有效段、塔顶和塔底三部分组成。
(1) 精馏塔有效塔高计算
板式塔的有效高度由实际塔板数和板间距共同决定:
式中:Z为有效高度, 单位mm;HT为板间距, 取400mm;NP为塔实际层数, 取11, 于是:
(2) 精馏塔塔顶的计算
塔顶空间HD的作用是提供安装踏板和开设人孔所需的空间, 也可以使气体中的液滴自由沉降。通常取其经验值1~1.5m, 本文选取HD=1m。
(3) 精馏塔塔底高度的计算
塔底空间h的作用是中间储存溶液, 塔底的溶液通常具有10~15min的储存量, 以便保证塔底的溶液不会过低。本文选择塔底有10min的储存量, 以保证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因此, h=1.5m。所以, 精馏塔的塔高为:
4 氨气回收系统的设计
混合气体经过压缩机进入喷淋塔进行喷淋雾化, 与磷酸溶液逆向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和热量传递,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氨气, 从而生成磷酸铵颗粒, 并随磷酸溶液下降到喷淋塔底部;吸收后的混合气体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经顶部出口释放, 实现氨气的回收。喷淋塔底部的磷酸铵溶液可由泵抽送到除油装置中, 祛油后进入缓存罐, 再经换热器被输送到解析塔中;磷酸铵在解析塔中经过蒸汽加热后分解成氨气和磷酸。磷酸溶液由解析塔底部被回收利用输送到磷酸储罐, 氨气则由解析塔顶部离开, 经再沸器后进入精馏塔。经过再沸器的氨气从底部进入精馏塔, 和从上部喷射下来的蒸汽逆向流动而充分接触。经过精馏塔塔板的一层层精馏后, 实现氨气的精馏提纯, 最后通过冷却器使氨气不断降温, 压缩到氨气储罐中。整套氨气回收系统的工艺流程, 如图2所示。
5 基于组态软件的氨气回收系统设计
组态软件是近年来在工控自动化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 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方面。它提供了监控层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环境, 通过灵活的组态方式, 可使用户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功能[6]。
氨气回收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回收系统中的氨气吸收喷淋塔、解析塔和精馏塔等进行集中监控, 通过监控系统与控制系统进行通信, 采集各种信号, 最终以图形或动画的方式直观呈现化工处理现场的数据, 以便对工作流程进行实时监控。
文中氨气回收监控系统包括了一个主控制系统, 还包含喷淋塔氨气吸收系统、磷酸铵解析系统和氨气精馏塔系统等分系统。另外, 本系统还通过实时趋势、数据显示等功能, 显示整个监控系统。
5.1 主控制系统
氨气回收监控主控制系统的画面按照系统的工艺流程, 将整个回收控制现场的所有系统完整绘制出来, 使用户能够清楚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主控制系统的画面, 如图3所示。
画面中, 各模拟量测点通过数码管显示实时测量值。除此之外, 在主控制系统的画面上还有其他两个区域:控制块区域负责整个系统的启动与停止, 控制器区域包含了控制逻辑中的各个PID调节功能, 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钮调出相应的对话框。
5.2 分系统
分系统主要包括喷淋吸收塔、磷酸铵解析塔和氨气精馏塔。在该监控系统中, 每个分控制系统都用一个画面表示, 其中包含了相应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实时趋势显示、相关参数的动画显示和控制器调用按钮。如果需要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调节, 可以通过控制器按钮实现。
例如:磷酸溶液的浓度比对氨气回收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磷酸溶液的浓度低, 则氨气回收的时间增长;浓度高时, 又会影响系统的生产安全。应用组态监控系统可监测喷淋塔入口处混合气体中氨气的浓度和喷淋塔出口处磷酸铵的浓度, 如图4所示。
磷酸铵解析塔是氨气回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解析塔的过热蒸汽与磷酸铵接触, 提供给磷酸铵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实现磷酸铵的分解。磷酸铵溶液在高温下分解为氨气和磷酸溶液, 其中磷酸溶液从解析塔的底部回收再循环利用;而氨气则从解析塔的顶部流向精馏塔, 准备进行下一个工序。解析塔控制中的主要控制对象是喷淋塔内部的温度, 温度的高低决定了磷酸铵分解的比重。磷酸铵分解的彻底不但可以提高氨气回收的效率, 也会影响磷酸溶液的浓度。此项指标亦可由控制系统动态显示。
精馏塔系统的功能是实现氨气的精馏提纯, 最终决定了氨气回收系统的最终氨气纯度。含氨气20%的混合气体在精馏塔内经过提纯、精馏后转化为纯度为99.9%的氨气, 再经过冷却器、压缩机后进入液氨储罐, 最终实现系统回收氨气并循环使用的目的。监控系统也可由图线形式显示氨气在精馏塔入口处的浓度和氨水中氨气的浓度。
6 结论
本文根据氨气回收的基本原理, 结合氨气回收系统的工业要求, 对吸收塔的直径、塔高进行了设计计算, 并设计了蒸馏塔的直径、塔高等参数, 建立了完整的回收系统流程图。另外, 文中按照氨气回收系统的控制要求, 选择利用MCGS工控组态软件设计氨气回收系统的监控系统, 完成了整个氨气回收系统的监控功能、实时动画显示等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监控系统, 可以在线模拟氨气回收系统的各种工作情况, 对于真正的回收系统的监控有着很好的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荫堂, 董韶峰, 李军.烟气脱硫喷淋塔的容积吸收率[J].环境技术, 2003, (6) :32-34.
[2]吴忠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54.
[3]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2007:354.
[4]王志魁, 刘丽英, 刘伟.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245.
[5]王国胜.化工原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217.
油井远程无线监控系统 篇11
摘 要: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油井的工况、及时发现油井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设计油井远程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对矿区内的油井分组监控,一套系统可监控多口油井,实现块区内油井的集中、科学管理。
关键词:油井远程无线监控;红外视频监控;无线网络通讯;计算机系统管理;报警监控
一、油井远程无线监控系统
油田远程智能管理系统已摆脱了传统的监控模式,油井区块采用远程控制智能管理,信息采集准确、快捷,极大地提高采油厂动态分析的效率和质量;为采油厂开发科学决策、优化生产管理和日常生产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可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确保油井不会因复杂的工作状况以及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不法分子的蓄意破坏等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针对油田的特点,油井处于野外,环境恶劣,该系统前端传感器如位移、压力、电量等传感器均为防爆壳体、卡装或强磁吸附安装,安装拆卸便捷;现场就地控制柜内装有控制和数据处理单元,接线、安装均符合石油石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高性能数据采集控制器具有多种变送器信号接口,稳定可靠,满足功图密集性采集周期要求。采用精密电流互感器,可精准监测电流与功率。北方油田全年温差较大,该系统前端传感器、网络红外摄像机、现场主控柜内设备均选用宽温产品可适应-40℃~+65℃温度范围,保证系统可全天候稳定运行。
二、油井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主要构成
现场数据采集部分: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可采用载荷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网络红外摄像机等设备。无线设备内部使用高能电池,在井场只进行一次性安装,没有任何外接电源,不仅简化了现场安装,减少了干扰,后期维护更简单方便。
就地控制柜:柜内配有电量模块、三相电参数检测传感器、启停控制器和数据采集控制器,进行现场所需数据的采集、处理,及油井的启停控制等,并为相关设备提供现场电源。无线通讯:如数据采用有线传输方式则耗费巨大,且由于距离遥远现场情况复杂布线难度很大,采用其他如GPRS/CDMA等传输方式需要高昂的使用费,而无线网桥接入方式使用民用自由辐射频段,不用申请也无需另行付费,更不必担心与其他无线信号发生干扰。终端服务器:在远程中控室内设有终端服务器,配有终端组态软件,用于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软件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转换模块、网络管理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数据库等多个模块,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远程监控现场设备的各项数据、控制油井远程启停等。
三、油井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可远程对油井设备重要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如三相电流、电压、功率;可给出上电流、下电流、电流平衡度及冲次时间,便于操作人员掌控抽油机平衡比。可远程实时监控油压、井口温度等相关现场参数。根据系统自动绘制的功图,操作人员可及时发现冬季油井结蜡情况,及时进行洗井操作,即可避免发生严重的结蜡现象,也可避免过度频繁的洗井操作,把结蜡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减少了因洗井造成的停机,科学用水,即可节能,又可增产。
实时监测计量间内的可燃气体浓度,在可燃气体浓度超标时及时给出报警。准确检测计量间内各油井的回油温度,可在计量间检测柜的触摸屏上直观显示,也可远传到井队控制中心主控计算机上显示,可有效防止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冻井、冻管道的现象。
本系统可自动判断油井的启停状态,停井时将给声光报警信号,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油井故障,判断油井故障时可及时远程遥控停机,减少故障造成的损失,当判断为非故障停井时可直接无线远程遥控油井电机启动。
采用网络红外摄像机进行井场视频监控,可直观的监控抽油井工作状态,并及时发现盗油、人畜闯井等意外事故。可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观看井场情况,判断现场故障问题,减少人工巡井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效率。
根据不同用户的实际井区工况和需求可设计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监控系统。井场与中心控制室(队部)距离较远则采用了无线网桥使用公用频段来无线传输现场数据采集控制器得到的油井各参数及井场实时视频信号,与使用GPRS进行无线传输相比无需每年支付高昂的带宽费用,更适应高数据量的无线视频传输,传输速率高,覆盖范围大,灵活性好。
四、油井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发展前景
油田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前端传感器与就地控制柜内的数据采集控制器间采用短程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无需挖沟排管布线,不会对现场的环境产生大的改动;一个数据采集控制器可对相邻距离较近的几口油井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综合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前端传感器采用卡夹等方式,安装方便,在维修和作业时便于拆卸和重新安装。该系统不仅减少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使事故的损失大大降低。
结束语:油田远程无线监控系统的使用必然成为趋势,将成为油田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保护系统。在油井频繁出现事故盗油等情况的今天,准确有效的事故预报警保护系统对油井安全运行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永,图像处理、分析与机器视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09
电子监控系统集成应用和发展研究 篇12
电子监控是指使用电子装置对特定区域的人或设备进行监控。在现代社会, 电子监控系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公众安全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种类繁多的电子监控装置构成了各种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侵入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汽车牌照识别系统、监听系统等。
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电子摄像装置对重点区域、重要部位进行连续监视, 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隐患和问题, 将现场情况纳入监控人员的视线, 克服了传统的人力防范和管理在稳定性和持续耐久性方面的弊端和不足。同时通过数字记录设备把现场图像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查看、回放, 为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提供了确凿证据。
电子巡更系统是对视频系统进行的必要补充, 对未达到的盲点和重点部位再次进行人为检查监控。
门禁管理系统又称为出入口控制系统, 在主要出入口安装读卡器和电子锁, 对重点部位人员出入进行控制并自动记录。
防盗、入侵报警系统 (IAS) 前端的探测器和报警主机组成。按照空间分布划分防区, 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探测并指示非法进入或试图非法进入设防区域的行为、处理报警信息、发出报警信息的电子系统。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由火灾报警主机、火灾特征或火灾早期特征传感器、人工火灾报警设备、输出控制设备组成。传感器完成对火灾特征或火灾早期特征的探测, 并将相关信号传送到火灾报警主机。报警主机完成对信号的显示、记录, 并完成相应的报警输出控制。
2、电子监控系统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在各种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中出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最突出的是不同监控区域的特定性造成监控目标的离散, 随着监控系统不断膨胀和监控目标数量的快速增长, 因监控目标的离散性导致监控系统效能低下。而各种监控系统各行其道, 加剧监控资源浪费和系统的混乱。如监控系统可以发现设备故障, 却不能随时掌握故障的检修进程;发生了侵入报警, 却不能随时掌握入侵者的行动;出现火灾险情确不知是否误报;监控人员面对眼花缭乱的报警不知所措, 无法判断真正的威胁。
3、电子监控系统集成及应用
系统集成 (System Integration) 指一个组织机构内的设备、信息的集成, 并通过完整地系统来实现对应用的支持。
电子监控系统集成 (Security System Integration) :利用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件进行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电子监控系统集成的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监控系统、防盗报警、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由一体化彩色摄像机、固定彩色摄像机、控制主机、控制键盘、视频矩阵、等离子拼接显示屏、图像处理器、硬盘录像机、视频服务器、视频管理计算机、报警联动管理服务器、网络图像浏览服务器等组成。通过各种摄像机完成前端图像的采集, 控制主机和键盘等实现对前端设备 (镜头、云台) 的遥控, 视频矩阵和等离子拼接显示屏等及时准确实时地再现和记录前端采集的现场情况。视频服务器将模拟视频信号变为数字视频信号, 并将数字视频信号发送到局域网上, 以多播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视频流, 联到网络上的用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浏览实时的现场图像, 并控制摄像机的转动和变焦变倍, 做到在办公室就如亲临生产现场一样。报警联动管理服务器接收各种报警信号, 按照不同的防区划分, 调动视频服务。
利用厂局域网, 通过添加必要的硬件和软件, 在保障这些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的条件下, 使视频监控系统和防盗、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集成, 实现了系统的有机连接, 视频信息的授权管理和集中发布供48个用户同时浏览。处于上级的网络用户能够调看和控制每个下级分控的图像, 也可任意进行远程图像切换。下级节点可以管理各自系统内前端设备和授权客户端, 也可以接受来自上级监控中心的管理。外界事件从围墙创入时, 安防系统可实时跟踪记录;当有可疑事件时, 可调用视频进行跟踪;当发生火灾自动报警事件时, 便可以通过视频系统即时查看, 辨别是火灾还是误报, 采取相应措施。原来功能单一由安保部一个部门使用, 扩大为质量、生产、企管、动力等多个部门, 极大的提高了原有系统的使用效率。
4、发展趋势
就目前发展看, 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电子监控系统现场层的探测器技术多种多样, 探测器技术呈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 信息是采集的门槛不断降低;传输层光纤技术的快速普及, 远程监控变得简单快捷。控制层和处理层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多系统多平台集成已经成为电子监控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 电子监控系统也日趋成熟完善,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 更将图像监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介绍的是把视频监控系统和防盗、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有机集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监控系统, 自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警和跟踪, 为事件追溯提供重要的依据。极大的提高了各个子系统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电子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刘晓冬.苏光大.周全.田超一种可视化智能户外监控系统.[期刊论文]-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0 (12) .
[2]于进才.智能楼宇中安全防范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05 (9) .
[3]陈志华.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的系统集成.[期刊论文]-警察技术, 200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