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2024-09-22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共12篇)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1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完成了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任务,公司整体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信息系统对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规范各网省公司经营管理,辅助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信息系统规模增大和集中部署规范了各网省公司经营生产管理,减少了管理机制的个性差异,成为公司开展管理变革、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和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复杂性、不可比性和收益无形性等特点,使信息化建设效果难以准确评价。因此,紧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开展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认真分析和总结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投资与业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信息系统建设效果,准确评估信息系统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贡献度已经成为公司日益关注的问题。

1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误区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系统开发的技术风险不断增大,同时,信息系统的内部价值的多样性、多视角性,无形价值和战略价值难以量化等因素使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分析发现,目前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存在以下误区。

1)信息化项目缺乏投资依据。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投资标准导致信息系统开发、实施、运行、系统维护等成本难以量化,项目整体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性。

2)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欠缺科学性。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过程忽略了信息系统的隐性收益,未能准确、系统地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导致信息系统建设的绩效评价结果不全面。

3)缺少具体、有效的绩效评价标准。通常只能采用定性分析方式,如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业务处理速度、便于使用等模糊指标来衡量信息系统绩效和贡献,缺乏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

4)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未能持续开展信息系统的优化和完善。

对信息系统评价的片面,缺少在实施之后对各类收益的关注,未从绩效的角度来评价信息系统建设意义等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信息系统绩效的通病。

2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含义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功能和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涵盖了系统开发、实施、测试、优化和验收等过程,包括实际效益与目标计划的实现度以及系统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价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主要涉及项目前期预测、中期过程控制、验收后评估和运行维护中的日常测评改进,它体现了信息系统对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度,是信息系统价值的综合表现。

3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得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技术风险增大、业务应用极易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息系统建设的隐性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使信息系统绩效评价难度倍增。因此,需要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综合、全面地衡量信息系统建设绩效:选型期的评价重点在于评估各种软硬件技术政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建设期的评价重点在于控制项目进展,做好质量及风险管理,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运行阶段在于考评系统、找出问题、反复修正,最终目的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4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目标

建立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符合并支持公司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价是一个分析、比较的过程,反映的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贡献度,是对各类业务管理支撑情况的综合体现。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评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绩效,督促并激励业务部门、信息部门和应用人员共同做好信息系统应用和循环改进,确保各项业务向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促进管理变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是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

5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机制

有效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大局并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能够在信息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技术选型、系统设计、招投标以及项目实施、验收、后评估等阶段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从业务应用的角度说就是能够通过持续的评价提升系统建设及应用水平,确保信息系统建设投资的有效投入和效益反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确立正确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机制。

5.1 以准确评估项目投资为前提

建立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标准和取费依据,准确计算信息系统开发、实施、运行的投资成本,从资金使用层面综合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比,确保建设、运维等资金的有效投入,提高系统建设的经济效益,提升信息系统建设绩效。

5.2 以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为基础

依托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从战略决策、管理、应用3个层面逐级分解和落实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工作。战略决策层,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系统评价工作的决策,确定评价主体、评价范围、评价周期等关键要素;管理层,由信息化工作小组(信息管理部门、业务应用部门及信息技术人员构成)负责完成项目评价的进度安排、跨部门的协调、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等工作;应用层,由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和操作人员构成,主要完成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的评估。

5.3 以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和IT治理为导向

借鉴公司治理和IT治理思想,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公司战略的统一与融合。采用IT审计、信息安全审计、IT服务管理等手段,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全过程技术政策的先进性、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及效能分析的准确性,确保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目标的一致。合理利用IT资源,推动业务发展,促使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透明化和公司收益最大化,提高公司对IT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管控能力。

5.4 以满足业务,满意用户为目标

“可操作、高容错、易掌握”是多数应用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在满足业务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功能,优化系统界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可用、易用水平,才能够大幅度提升应用人员对系统的满意度。只有严格遵循“以业务为主、以应用为本”的原则,才能高质量、高水准地开展业务系统的建设,提高各级应用人员对信息系统应用的积极性,提升应用水平并引发应用人员的工作变革。

5.5 以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为范围

“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就是关注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持续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高度对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遵循业务绩效评价准则,不能仅仅对系统建设质量进行评价。

2)确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建立完整实用的评估体系、公平公开的评估方法,评价指标应具备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便于比较计算,开展差距分析。

3)确定合理的评估周期,从“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进行全面评估。“事前”是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性方面开展评估;“事中”是从软硬件系统选型、开发实施、建设进度及质量方面开展评估;“事后”是从项目建设成果、效益分析、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开展评估。

4)以“找问题、促进步”为评估目标,做好信息系统的循环改进。通过开展持续评价,适时进行总结评价等方式,认真总结成果,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改进和提升打好基础。

5)以动态评价和持续改进为手段,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愿景、业务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系统建设目标开展动态评价与分析,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持续进行动态评价和改进,才能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修正完善,提高信息系统建设质量,提升实用化水平。

6 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的绩效评价是一个由微观向宏观、由静态到动态、由阶段性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系统建设绩效不取决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取决于系统应用水平、信息管控水平及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需要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实现公司绩效、满足业务、满意用户为目标,以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为范围,以动态评价和持续改为手段。只有不断加强信息管控,适时开展IT治理,建立基于全过程控制的信息系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才能够确保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摘要:随着SG186工程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大批信息系统相继投入运行,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电网公司经营生产管理水平,支撑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提高实用化水平已经成为公司当前日益关注的问题。阐述了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对系统建设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和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评价的信息系统绩效管理机制,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绩效,加强对系统建设的全过程管控,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总体方向的正确性,提高系统建设质量,提升实用化水平。

关键词:绩效评价,实用化,深化应用,评价活动,绩效考核体系,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和内容[Z].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10.

[2]柳纯录.信息系统监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价,推动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Z].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09.

[4]CIOAge.企业如何面对信息化的投资回报[Z].北京:赛迪网,2009.

[5]杨俊.信息系统绩效管理[Z].上海:畅想网信息化门户,2004.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2

基础设施主要有以下三点组成:①控制设备,指的是控制电网系统中的频率、电压、相位等多项参数。控制设备主要包括远程终端单元,智能电子设备等。②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包括用户测量设备,主要指的是智能电表,对其进行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量测用户用电的`具体情况,实现用户信息与电网信息的良好互动,主动获取用电设备的数据,并且能够实现断电、计费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可以为节电提供良好的建议。电网维护测量系统主要收集电厂、输配线路的数据。③通信网络,目前我国电网通信并未形成统一的体系架构,在具体应用中主要将信息通信网络技术融入到电网系统建设中,从个人实现对电力状态和用户单元的监测。

3.2 智能网的支撑平台

传感测量系统,信息量和信息计算为电网决策奠定了基础,依据测量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对数据进行监管与收集。因此,在收集用户数据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测量系统收集。对设备之间的通信模式、关联性进行整体式描述。

智能电网中进行数据的表示与存储系统,系统必须要具备采集数据和命名两项功能,数据具有模型标准与联动性。例如,在不同的协议下,数据的存储方案的种类也有会所不同,主要的几种存储方式包括:分布式、关键词句、集中式等。近几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平台这一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掌握,该方式同时具有可靠、安全、存储空间大等诸多优势于一身,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该方式在未来将会成为电网数据的主要存储形式。

在分析与决策智能电网系统时,要对涉及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容量处理,通过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控,完成对计费数据的合理分析。此外,还需要详细记录电网在运行期间的存遇到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避免系统在日后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同的问题,同时,还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最大程度降低停电事故和用电路故障的发生几率。

3.3 智能电网信息系统的应用体系

3.3.1 发电侧的应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新能源逐渐被应用到发电系统中,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但是,在发电过程中如何利用风能,因为风的时间和强度都是无法控制的,这将会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处理上可以采用以下方式:①预测风场出的风力输出信息,合理的与负载测能源信息结合,实现发电的稳定输出。②实时控制电网负荷,平衡风力发电输出和负载功率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在风机输出降低时,减少负荷使用,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可以适当缩小存储设备的规模,降低成本。

3.3.2 电网侧应用

电网侧应用主要表现在能源管理上,就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并全要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分析、检查、调度、控制,保证电网侧的安全性。

3.3.3 用电侧应用

电力部门对一段时间内电力系统负荷情况进行收集,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预测,从而为电力部门制定合理的电价提供准确的依据。例如,电力系统在分级电力系统中的负荷信息后,可依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激励电价措施,实现间接的负荷管理,也可以针对用户的用电设备采取直接控制。例如,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力部门可以直接对电力系统设备进行控制,通过降低功率和控制电压等方式实现对用户用设备的控制。此外,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可以终段负荷,要计算中断成本,也就是能计算因停电给客户造成的损失,以便制定相应的补偿策略,最大程度降低因为停电引起的不满。

4 结语

电网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的探究 篇3

钟业荣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清远供电局  5115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不够完善。因此,建立一种信息化评价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从各个角度分析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之后,提出了一种将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判相结合的层次分析评价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说明。希望有利于促进我国电网企业的信息化评价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法;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断发展,高质量的信息化水平成了电力行业在市场竞争里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因为缺乏相关数据和指标,以及没有深入的研究特定领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工作不够完善,所以需要建立一种信息化的评价系统。本文主要提出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层次分析评价法相互结合而建立的信息化评价系统。

2.建立电网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

2.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电网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必须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结合电网企业自身的特点,必须满足利于科学、客观地对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进行评价的条件。总体来看,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原则

信息化指标是综合反映电网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建设等方面的水平的一个体系,因此在设置指标的时候必须充分的考虑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实用性与区别性原则

同其他企业相比,电网企业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无论从所属行业还是从规模上来看都具有特殊性,其对信息化的目标与标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设计评价的指标的时候,不可以套用统一模式,选取指标和设定指标权重时必须有针对性。

(3)可操作性与代表性原则

很多因素都可以用来描述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但是系统的指标体系不是越庞大就越好。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必须充分的考虑它的可操作性,要尽可能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和综合指标,还要考虑到指标需要的数据获取的渠道,确保数据准确、易得,具有可操作性。

(4)定性与定量原则

准确地评价信息化的水平关键在于定量分析企业的信息。然而,信息化指标中还包括了部分定性指标,如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政策的满意度和信息能力等,这些指标不能直接进行统计,所以,制定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时候,要采用定量和定性互相结合的办法。

2.2电网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遵循以上原则建立的电网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信息化效益水平的评价: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渐渐从只“注重建设”向着在“注重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效益”的方向转变,因此,站在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水就非常的重要;

(2)信息化战略措施水平的评价:建立战略评价的指标重点是为了考察电网企业在机构配置、制度以及规划等方面上对企业的信息化支持的程度;

(3)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电网企业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其信息化发展必须倚靠的物质基础和物化设备,是信息在进行跨时空的流动的时候的载体;

(4)信息化人员素质水平的评价:企业的信息资源使用者(即所有员工)是企业的信息化主体,而高素质的人才决定了其他要素的质量和发展速度,所以企业信息化的成功需要依赖一批具备信息化素质的员工;

(5)应用状况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信息化水平高低除了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之外还与应用状况有关;

(6)信息安全水平的评价: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基础是信息安全,因此建立信息安全水平的评价可以保障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实施。

3.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层次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指的是由评价者把需要评价的系统的方案分解为准则层、目标层、和方案层,然后比较、判断并且计算同一层次的要素,进而得出被评对象不同的重要度,以选择最好的决策。这种方法主要是以不一致问题的判断为出发点,然后再从标度的角度来改进矩阵的一致性问题的判断。

4.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的评价步骤

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重点指的是根据上面提到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方法,把诸多评价指标状态值集成一个综合的评价值。数学方法有很多,重点是选择一个最好的。即获得n个需要评价的对象评价指标状态值的基础上,怎么选择或构造一个综合的评价函数。

目前,电网企业的信息化的评价系统里,不管评价的指标状态值怎么改变,指标权重都不发生改变,所以实际中,就无法准确地反映需要评价的对象真实的水平,结果也会不公平和公正。然而,利用层次分析评价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该不合理性。利用层次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4.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个数

首先要列出原始数据的矩阵,进而计算出标准化矩阵里面每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的系数,以获得相关系数矩阵,然后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向量。最后,要提取前n个主要的成分,确保前n个主要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可以达到85%。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可以利用社会经济学的统计软件(SPSS)里面的因子分析的方法来获得结果。

4.2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假设某一层具有n个因素,需要比较一下他们影响上一层某一个准则的程度,以确定其在该层相对某一个准则所占比重。可以采用三标度法来比较各级因素里面的的两因素的重要程度,然后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要注意以下两点:(1)先要根据三标度方法建立优先的关系矩阵;(2)因为模糊一致矩阵可以满足一致的条件,所以不需要再进行一致性的检验。

4.3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有以下内容:

(1)对每一个因素都分别进行模糊评判,获得模糊评判矩阵

(2)进行综合隶属度的计算

(3)进行综合评分

5.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某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分析如下:

(1)   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综合的评价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社会经济学的统计软件(SPSS),遵循了上面所提到的步骤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一所示,得出了前五个公共的因子累计的贡献率高达96.47%的结果,这个数值大于85%,因此可以很好的反映原有的指标信息。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原来的22个评价指标降低为14个,分析旋转因子的荷载矩阵可以提取指标。

(2)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来确定各级的指标权重,然后进行计算,以得出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

(3)采用多因素的模糊评价方式来确定评价的因素集。然后根据上级的主管部门和电力的信息化专家所做出的评语来具体评价上述指标体系,获得综合的评判模糊矩阵;利用上面提到的方法步骤计算出最终的评价量;再对综合的评分值进行综合的评定。

利用上述方法的分析计算,可以得出该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3级。评价的结果与这个电网在全国的电网企业中的信息化地位是基本上一致地,该电网企业的进步空间还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电网企业实际的情况为出发点,建立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强调的特色性以及基础性,提出了建立一种将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判相结合的层次分析的信息化评价系统。正确的分析并且评价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电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希望本文所提到的方法能够为电网企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先锋.郑建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86-88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4

3S技术是GIS、RS、GPS的简称,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作为空间信息处理的这3个技术系统,在空间信息管理中各具特色,均可独立完成自身的功能。同时,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之间又有很多关联性,在功能上又各自存在着优点和不足。GIS是具有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灵活的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但获取数据较难;遥感信息能高效地获取大面积的区域信息,但数据定位及分类精度不够;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快速地给出目标的位置,对空间数据的确定具有特殊意义,但本身通常无法给出目标点的地理属性。因此,只有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贵州电网输电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就是在3S技术集成基础上建设的系统,它以输电管理为主要对象,提供输电设备、设施、电网运行状态以及输电线路相关的雷电、污区、林区和特殊区域等方面信息,与地势、地貌、河川、城镇、公路,以及气象、水文、地质、植被、土地等资源和生态环境信息集中于统一系统中,以虚拟化、可视化的方式提供直观的、人性化的信息展示界面,实现多要素综合查询显示、统计、分析等功能。

传统模式下,输电管理信息的载体是图纸和报表,由于其数据存储困难、查询统计费时费力等弊端,导致在决策分析过程中人力、物力都有很大的消耗。这种机制下,信息的更新滞后于生产数据的变化,导致信息的“不全面、不一致、不及时、不正确”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需要建立起信息及时传递和同步更新的共享机制和环境。由于电力生产、规划、管理和经营具有许多天然的空间网络拓扑特征,建立基于3S技术的贵州电网输电网信息管理系统,是这种机制和环境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该系统的建成和投入运行,有效提升了输电网管理水平,输电业务处理达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促进了业务处理人员向知识型员工的转变,推动了体制、机制的变革。

1 技术架构

系统基于功能强大的商用GIS (ArcGIS)平台开发,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整个系统分为3层:业务应用层、应用平台层和基础平台层。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各类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支持主流商用数据库,支持多种图形数据及文档格式,支持通用协议;系统具有应用级、系统级的多级安全认证机制和完善的权限审核管理,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系统采用数据集中管理的机制,保证了全省数据的一致性和易维护性。

1.1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模块化、组件化和分层设计、面向对象的软件思想,图1为系统的整体框架体系图。

数据源以文件、关系数据库等形式,保存了设备的动态和静态属性、电力专用图形(如相位图)、业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各种数据。空间数据引擎ArcSDE的作用,是方便各个应用访问数据库中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些地理信息数据是海量的。

应用支撑平台是实现软件即插即用的关键。系统参照国际标准,结合我国电力生产管理的实际,设计了一整套电网统一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统一、完整的描述。各种构件是构造应用的“零件”,是根据业务需要“组装”应用的基础。信息交换中间件包括数据访问、工作流程等模块,把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封装起来,实现了人机界面、业务逻辑和数据三者之间的“松耦合”,以利于需求变更时缩小软件变更范围,同时便于平衡系统的负荷。通过信息交换中间件,还实现了本系统和外部系统的集成。集成/构造/部署框架相当于一条柔韧的金线,根据业务逻辑,把各个构件串起来,从而形成了各个业务模块。

业务模块组成了AM/FM/GIS和高级应用功能。AM/FM/GIS包括GIS、基于GIS的设备管理及输变电管理、基于GIS的业务信息查询、图形资料维护等业务模块,侧重从设备属性的角度,依托地理信息,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图形化、空间化管理。高级应用功能是在信息交换中间件完成与输电GIS系统的集成后建立起来的高级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Web GIS功能。这样,系统就实现了软件的拆分自如、即插即用,体现了按需求自重构的软件设计思想。

1.2 系统部署

1.2.1 硬件部署

整个贵州输电GIS平台采用全省集中管理的模式,其物理部署简图如图2所示,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全省集中式数据管理。贵州电网输电地理信息(GIS)空间平台采用一级服务器实现全省集中式数据管理,其中包括空间数据库服务器,WebGIS应用服务器和接口服务器;

(2)分布式访问数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不同部门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空间数据库服务器、WebGIS应用服务器和接口服务器;

(3)多层次客户端。客户端可分为图形建模工作站、3D图形工作站和普通客户端3个层次。

1.2.2 功能部署

系统功能部署如图3所示。

2 技术特点

(1)分层和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系统采用分层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整个软件在结构上分成业务应用层、应用系统平台层和基础平台层,在功能上分成二维GIS、三维GIS、WebGIS几个模块。通过对系统合理的软件结构设计,保证了系统在开发时的分步设计和模块化开发,在实际应用中的分阶段实施和产品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良好的开放性。支持各类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Windows NT/UNIX)、支持主流商用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等)、支持多种图形数据及文档格式、支持通用协议,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3)安全性和灵活性。系统具有应用级、系统级的多级安全认证机制和周密完善的权限审核管理,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不同的权限设置,可以灵活配置不同用户的客户端系统,获得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

(4)浮动用户管理。系统在GIS功能方面,提供网络浮动用户管理功能,即只控制同时登录的用户数,而安装用户端软件的用户不做限制。系统以“网络浮动方式”管理用户使用许可证,当系统当前运行用户数不超过使用许可证总数时,网络上任意一台有权限的计算机均可运行系统。

3 应用特点

系统采用商用GIS技术,建立了面向贵州输电网的AM/FM/GIS平台,将输电网的生产运行业务管理与AM/FM/GIS紧密结合,充分发挥AM/FM/GIS技术的优势,为电力企业的输电网生产管理提供全面的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应用特点。

(1)强大灵活的电网GIS建模功能。1)根据塔位明细,系统提供3种建模方式,实现基于GIS的电网自动建模;2)可对电网进行分段建模,以及建模后的杆塔移动、新增等操作;3)实现对输电网的T接线、分界点建模;4)根据二维电网模型,自动建立三维GIS电网模型;5)用户可以方便调整电网模型。

(2)完备的设备管理功能。借助AM/FM/GIS技术,针对贵州输电网设备,建立了“图形-数据”、“数据-图形”关联关系,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方便的检索、查询、统计功能。

(3)直观的三维GIS巡视功能。1)以等高线自动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在三维图上立体显示杆塔和线路、交叉跨越、行政区划等信息,可沿线路实景进行三维漫游、旋转、缩放、沿线跟踪,便于电力企业生产运行人员直观地进行电网管理工作;2)实现三维GIS下的飞行巡线,可以直观地查看输电线路的交叉跨越信息、地理环境信息,便于对输电线路的巡视管理。

(4)数据综合展示平台。1)该平台是国内电网公司首次统一集中建设的全省输电网的图形化应用平台,率先为贵州电网公司输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搭建一个基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支撑平台;2)结合该平台可对生产管理系统、污区管理、雷电监测管理、SCADA系统等孤立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展示。

(5)生产管理系统接口与生产业务应用。1)与生产管理系统接口,把生产运行信息与GIS图形建立关联,达到生产数据的一致性和重用性的目的;2)在二维GIS图上,可以直观地查看缺陷、检修、设备评级、特殊区域等与生产相关的信息的分布情况,使领导者能迅速了解生产信息基本情况,做出决策;3)二维GIS图上的典型路径使巡视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最佳巡视路径,提高工作效率。

(6)雷电监测接口与雷电监测业务应用。1)通过动态着色、闪烁展现雷击信息,实现雷电定位系统测量区域内落雷分布、雷电强度和密度,准确定位到雷击故障点;2)充分利用空间数据对雷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实现对所有高危雷击告警显示;3)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实现对指定线路或杆塔的指定范围内的雷击点进行统计分析。

(7) 污区管理应用。1) 系统利用GIS提供的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 实现了污区分布图的人工辅助自动绘制。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上报盐密值、生成污区分布图, 彻底改变了手工绘制方式的繁琐和不及时问题, 提高了反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2) 系统把污区按标准进行了划分, 并且不同等级的污区用户可以自己设置其颜色;3) 系统提供按坐标自动、批量绘制污源、盐密点、污闪、污区的功能, 并按不同污秽等级显现不同颜色;4) 系统提供手工绘制污源、盐密点、污闪、污区的功能, 并提供方便、易操作的编辑工具;5) 系统提供盐密点、污闪、污区管理功能, 可以其属性记录进行维护, 包括定位、删除、属性修改等。

(8) SCADA系统接口与实时数据展示。1) 能够在系统图、地理图上形象直观地看到电网结构;2) 能够及时掌握电网实时运行工况、运行状态信息, 以及电网中发生的重要事件;3) SCADA接口的引入, 大大扩展了实时信息的可访问范围, 从原来的局限于调度部门, 扩展到所有相关业务部门和领导;4) 通过实时信息的积累, 结合地理信息、需求侧 (用户) 信息和电网结构信息, 可以对负荷分布情况以及负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从而为电网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5) 系统提供通用的实时数据标注和展示组件, 不局限于现在接入的实时信息。

(9) 故障测距信息接入。1) 提供通用故障测距接入组件;2) 故障测距信息接入后,在地图上直观的进行标注,并根据故障类型,进一步缩小测距误差;3)结合地形、道路等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到达故障地点的建议。

4 结语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5

取消方案一中的中间库数据迁移工作,采用数据同步技术,提前将老系统的数据同步至中间库,在老系统业务停机几小时后即可完成数据同步,开始进行数据转换,既降低方案一中的网络带宽花销,又减少了方案一中老系统至中间库的数据迁移时间。数据同步需在老系统数据库与中间库上部署数据同步软件,该软件从老系统生产数据库中获取实时数据,与中间库建立连接,将实时数据同步发送至中间库[2]。

数据同步包含首次数据同步与增量数据同步,首次数据同步指数据同步软件将有迁移需求的数据以某时间点为截止全量迁移复制至目标数据库,增量数据同步指首次数据同步结束后到业务系统停止时将所产生的新增数据实时同步至目标数据库。增量数据同步的原理为实时分析源端数据库的日志,生成数据变动的压缩表,以捕获增量数据,数据经压缩和加密后传送至目标数据库,经过目标库数据同步软件的.装载后,即实现了增量数据的同步。

2.2.2、分库并行数据转换

在采用实时数据同步的基础上,放弃使用原有中间库,新建 4 个中间库进行数据转换及校验工作,中间库既作为数据源也作为数据迁移中间库,可实现 4 个中间库并行的数据转换及迁移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数据同步软件将老系统数据实时同步到 4 个中间库 , 正式数据迁移开始之后即可开展数据转换、校验、整改与迁移工作。按此方案,采用并行的数据迁移方式,可在不同的中间库分配不同的供电局业务数据,相较之前的单链路串行数据迁移方式,即需要按顺序依次进行各局数据迁移、转换的方式,此方案极大程度提高了数据迁移所需时间,方案二如图 2 所示。

2.3、对比结论

试点局上线进行数据迁移工作时采用数据迁移方案一,数据迁移时数据量约为 1 T,耗时为 4 天。由于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后续上线供电局较多,迁移数据量较大,约为 2 T,采用方案一耗时较长。在数据迁移过程中,为保障新老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及数据迁移的成功率,需要对老系统进行业务系统停机处理,若按方案一,需要对老系统停机 7 天或更久。停机时,无法进行客户算费收费工作,而电网公司业务上不允许长时间对业务系统停机。为保障电网公司利益不受损失,市场营销业务能正常快速开展,综合对比后正式数据迁移采用数据迁移方案二。

3、数据迁移改进方案实施应用

3.1、数据迁移方案实施

3.1.1、全量数据实时同步

通过对业务数据量及服务器性能分析后,4 个分库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在正式数据迁移开始前,需完成全量数据实时同步工作。同步过程需要使用数据同步软件将数据从老系统同步至 4 个中间库,因此需要在老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上及 4 个中间库上分别安装部署数据同步软件。此次同步为异构服务器且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同步,源端(老系统)为 AIX 服务器,目标端(中间库)服务器为 LINUX 服务器;源端数据库版本为 oracle10g, 目标端版本为 oracle11g。

由于分为 4 个中间库,首先需在源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创建 4 个同步队列,随后在源端数据库与 4 个目标端数据库创建同步用户,最后在源端导出数据库结构并在目标端进行导入。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始同步数据,同步完成后进行同步数据比对工作,比对内容为源端与目标端核心数据表的记录数与内容。针对比对后遗漏或缺失的数据表,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修复:对于数据量比较小的表,通过ORACLE DBLINK 技术进行修复;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表,采用数据同步软件进行重新同步。

正式上线前一天,首次数据同步开始,通过数据同步软件将老系统数据库数据从 AIX 主机(老系统数据库)同步至 4 台 LINUX 主机(4个中间库)。首次数据同步完成后,开始增量数据同步。在老系统业务停止后,实时增量数据同步结束,开始进行数据比对与修复工作,约两小时后,数据比对修复工作完成,一致率100%,数据同步工作顺利完成。

3.1.2、并行数据转换与迁移

数据同步完成后,在 4 个中间库同时开展数据转换与迁移工作,根据“南方电网营销系统物理数据模型”为标准,开展新老系统数据转换与迁移工作,将老系统数据编码通过数据库脚本转换为新系统所支持的数据编码。为提升数据迁移脚本执行效率,在数据迁移脚本中适当加入索引能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建立索引之后,可以合理的使用资源;此时同样需要由良好的 SQL 语句进行支持[3],进行 SQL 语句优化之后,可进一步提升数据迁移时的效率。

在数据同步开始前,针对不同的分库分配了不同的业务数据,如不同的分库同步不同供电局的老系统历史数据,且每个分库的数据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实现四库并行的同步数据转换与迁移工作,与之前方案相比,数据转换将近提升了 4 倍。

在正式数据迁移时,应设计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的应用级灾备切换场景[4],当数据迁移过程中发生灾难且无法恢复时,致使营销服务中断,应快速切换回老系统,确保公司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的连续性。

3.2、核心数据功能验证质量提升

迁移完成后,对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南方电网营销系统物理数据模型》进行完整性对比,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真实,如图 3 所示。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迁移现状,结合业务现状、技术现状等角度提出了两种数据迁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重点描述了方案二的设计原理与实施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历史数据迁移改进方案已经应用于云南电网公司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的实施上线工作中,并取得了工程实际的应用经验。

该方案为大规模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实施数据迁移工作提供了高效实用的技术支持,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节省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田V. ERP系统集中部署模式下的历史数据迁移方案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 12(8): 77-81.

[2] 陈然. 大规模电网运行数据实时同步技术研究[J]. 云南电力技术, 2015, (5):24-26.

[3] 罗伟,蒋苏湘,周沿东,魏鹏飞. 湖南电力营销系统数据库性能优化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 12(4): 30-34.

[4] 郭晓艳,王扬,孙轶凡,侯丹,章斌. 营销系统应用级灾备体系研究及建立[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 12(10): 13-17.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6

【关键词】电网企业;云计算;软硬件资源池;建设

1.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电力系统中数据和信息将呈现爆炸性地增长, 这无疑为系统的运行和高级分析带来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计算能力已难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在线分析和实时控制所要求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要求。因此, 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计算技术,在维持现有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充分整合系统内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为智能电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1][2]。

作为一种崭新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将一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相关的能力以透明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或应用,允许用户或应用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服务[3]。由于云计算具有分布式的计算和存储特性,易扩展和管理,特别适合解决目前电网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因此, 在电网技术领域引入云计算, 在保证现有电力系统硬件基础设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当前系统的数据资源和处理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大幅提高电网实时控制和高级分析的能力,为电网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目前,电网企业极力推进云计算平台建设,旨在为业务应用提供一体化的运行、集成及信息展现环境,实现信息資源集约管理和动态调配,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资源集约化管理、统一使用和动态调配,降低运行成本,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应用虚拟化、自动调度等技术构建的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池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构建可大幅度提升信息资源的建设和运维水平,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按需分配、统一管理、动态调度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并实现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动态满足业务信息化建设对软硬件的需求。

2.资源池建设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池是信息通信共享融合能力建设的重点。通过将原来的资源按应用绑定的模式,转变为架构标准、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动态调度的软硬件资源池方式,充分发挥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动态满足业务信息化建设对软硬件的需求。

2.2 管理效益分析

资源池是一种资源集中、按需供应模式,将实现信息应用所需的逻辑计算资源与物理服务器资源的解耦合,信息应用可以在物理服务器之间在线动态迁移,信息应用的服务提供者不用再考虑信息应用所需的物理资源配置,信息应用的服务使用者不用再关心信息应用实际运行的物理位置,同时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可以实时可视化监控资源的总体利用情况,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资源池”建成后,将促进电网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管理模式的革新,提升信息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

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的限制,过去是以服务器整体为单位来为信息应用分配计算资源,信息资源的分配管理粒度较大,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服务器的CPU核心数量、内存大小、磁盘容量的细粒度分配管理,在保证信息应用运行所要求的性能和相互隔离性的前提下,提高信息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资源池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信息资源服务化,即信息资源能像电、自来水、天然气一样成为基础服务设施,这必然要求加强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建设“资源池”,将进一步促进与电网企业信息应用全生命周期相关的信息架构、基础建设、运行监控、运维保障、安全防护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使信息资源透明地、无差别化地支撑坚强智能电网、三集五大等建设所需的计算服务需求,提高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水平。

利用资源池资源在线迁移、高可用调度等技术手段,实现服务器故障自动化管理,提供对故障服务器的快速搜索定位和告警信息推送,发生故障时,运行在故障服务器上的应用自动恢复到资源池中的其它可用服务器,将应用的受影响时间控制在分钟级,大幅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2.3 社会效益分析

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电网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电网公司的企业形象;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加快资源池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先进水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国家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资源池建设技术策略

现阶段,电网企业在软硬件资源池前期建设工作基础上,将要进一步扩大软硬件资源池规模,为保障实现全设备、全应用入池目标,电网企业一直致力于存储池及数据库的建设实施。

3.1 存储池技术方案

存储池建设包括存储资源成池和存储管理集成两大部分,其中核心是存储管理集成,主要是存储池管理组件部署调试,以及与云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存储池管理组件架构分为三个层:展现层、数据处理层、采集层。

3.2 数据库池技术方案

通过数据库池管理提供的一种类似数据库虚拟化技术,将各个物理机器的资源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集群(数据库资源池)。它能整合的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资源,提高数据库故障恢复能力,提供数据库负载平衡能力,另外它能实现数据库存储的虚拟化,使数据库环境的标准化和减少因数据库升级的停机维护时间。

数据库池化技术搭建集群框架,数据库的例程却只有一个,运行在一个节点上。数据库池化技术可以实现在线例程迁移。数据库池化技术可以将实例从一个服务器移到另一个服务器,无需停机。满足数据库滚动补丁最小化宕机功能。

4.结语

软硬件资源池建设是电网企业提升信息通信共享融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电网企业基于云计算的软硬件资源池建设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分析了资源池建设的背景依据、必要性及效益等内容,同时,我们也对资源池建设的两个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尽管资源池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电力系统现有的资源问题,但在解决资源调度、可靠性及域间交互等方面的问题时,仍面临许多挑战。对这些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无疑对于电网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睿,刘俊勇,郭晓鸣.电力系统云计算初探[J].四川电力技术,2010,33(3):71-76.

[2]李琪林,周明天.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37(8):102-104.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7

东西融合了科技的力量, 如通信、信息、传感器、自动化的电力生产、传播和消费、管理各个环节, 广泛部署有一定的认识, 计算能力和执行各种智能设备的能力, 基于IP的标准协议, 由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 合作管理、统一的服务和应用程序集成, 和全景的全过程管理的企业, 实现全息的操作意识, 连通性和无缝集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 电力物联网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全面感知:管理电力生产、传播和消费、综合智能识别每个链接的信息, 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 收集处理的实现过程中, 一生的资产和总客户感知。

之间的IP连接:传感器, 传感器和应用系统通过事情的力量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和通信网络, 实现信息传递和互动。

可靠传输:使用电力光纤、载波、无线专用网络, 互联网, 等等, 实现可靠感知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信息传输。

智能处理, 综合使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 支持服务, 信息展示、客户交互等业务功能。

它集成:成为一个扩展企业的IT基础设施, 完善企业IT体系结构, 同时最重要的企业IT体系结构的一部分, 和企业IT体系结构融合。

物联网网络的智能电信信息采集系统完成相关电压, 电流, 电量的采集, 以及小区节点系统的通信。主要把智能小区的数据包括电压、电流、电量、故障等上传给监控系统。和后台监控的通信, 以及后台监控数据处理, 保存, 显示等。基于无线自组织物联网网络的智能电信信息采集技术研究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对于智能电网的普及、电力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大批量信息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可以实现智能小区的监控电力, 可以监视电压, 电流, 功率, 等;

2) 可以监视多个智能小区, 只要改变协议, 以实现通用的目的;

3) 符合标准的智能社区信息采集系统产品入网。

通过本系统研究, 研制一种以小区智能监控为核心, 能够方便的应用的小区智能信息采集软件, 为企业节省监控费用, 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物联网的设计目标是数据中心, 在无线节点中, 由于节点通常运行在远程环境, 甚至工作在危险恶劣的环境。在检测区域中, 节点可以随机分散, 通过RFID标签识别模式, 来识别相关节点。无线需要进行计算, 并保持网络连接等功能。而由于能量的不可替代性和低功耗的多跳通信方式,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 有效地延长生命周期的网络和节点的低功耗已经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问题, 其无线传感节点模型如图1所示。无线节点上电, 开始运行, 系统初始化, 信息采集节点响应主节点查询命令, 发送采集的电量等。

1) 使用NMI模式传输。此时使用NMI协议传输。

除了透明协议, AP也可以按客户要求将其出厂默认的数据协, 议为格式协议 (又称API模式) , 此时, 对来自串口的数据, AP只对符合格式的数据进行处理, 并将从网络中收到的数据也按, 一定格式发往串口。即:AP在从串口收到数据后, 它将寻找数据的包头并判别此数据是否符合协议要求, 它只对符合协议的数据作出响应, 对不符合协议的数据, 它将向前移位丢弃的方式继续向后寻找, 直到找到符合协议格式要求的数据, 在该模块从网络中收到数据后, 它也将按协议要求将数据打包输出到串口。

2) 使用透传模式传输。此时用透传模式传输。

当无线自组织物联网网络的功能设计为AP时, 其出厂默认的数据协议, 为透明协议, 对来自串口的数据, 无线自组织物联网网络将以透明的方式 (即不做任何解释或改动) 经无线网络广播发送出去, 而从网络中, 接收的来自NP或EP的数据包, AP将净数据从串口输出。

本文描述了物联网电量采集系统, 给出了物联网节点查询图, 电量查询图, 设计了产品, 给出了最后的显示结果。从产品技术特征上看, 已经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可以对小区的电表采集, 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对物联网信息采集和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 无线网络在智能小区有着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智能电信信息采集系统完成相关电压, 电流, 电量的采集, 以及小区节点系统的通信。主要把智能小区的数据包括电压、电流、电量、故障等上传给监控系统。和后台监控的通信, 以及后台监控数据处理, 保存, 显示等, 对智能小区水电的收费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物联网,无线节点,智能小区,信息采集

参考文献

[1]李旋.基于物联网的移动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陈永攀.建筑能源系统物联网架构与实现技术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黄健等.DCQD:一种物联网高性能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4]柴远波, 郑晶晶, 等.无线Mesh网络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8

关键词:知识网格,智能电网,信息安全

0 引言

网格是一种分布式的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底层支持框架,能够进行众多地理、组织上异构资源的管理,来实现Internet上的计算机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连接和整合、跨平台间的互操作及资源与服务共享,具有异构性、自治性、动态性、结构不可预测性等特点。

知识网格由Fran Berman较早提出,是一个智能互联环境,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它以网格只能作为支撑,能够很好把握知识的动态变化态势。近年来我国一些人在此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诸葛海提出的知识网格模型为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开了先河,史忠植在大量研究语义网格的知识发现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提出语义网格知识模型,实现本体驱动的网格知识管理。

坚强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将建立在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的安全维护基础上,同时应注意信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电网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信息和技术在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也波及到了电力系统。目前,电网信息化“SG186”计划在大部分区域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1”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8”大业务应用和“6”大保障体系。华东电网制定出具体规划体系方案中将安全列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电网通信网络已经成为建设只能电网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在电力通信技术中的灵活应用,传感器检测技术的硬件技术支持,集合了各类设备资源特性功能参数信息、运行状态信息、需求侧信息和需求响应信息的数据库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着重要的软件技术支持。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智能电网能否高效稳定、节能经济的运营。

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智能电网能否高效稳定、节能经济的运营。电网信息安全等级评估可以作为识别现有供配电系统中各类信息安全的等级的判别系统,便于根据信息的安全等级结果制定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保障电网系统健康稳定的运营发展。采用电网信息安全等级评估系统,还可以为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决策依据。

1 知识网格的组织结构

作为分布式、问题解决与协同决策的服务支持平台,其资源节点的地理上分布广泛,归属于多个不同组织,具有异构特性的软硬件资源通过网络连接,在不同任务引擎驱动下,资源之间可以通过临时组合实现灵活的调度、分配和聚合,进一步实现数据的交换、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等功能,进行协同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具体要点如下:

1.1 人们能够通过单一语义入口获取和管理各地分布的知识,而无需知道知识的具体分布位置。

1.2 不同地域的相关知识智能地聚合,通过后台的推理与解释机制为其提供知识服务。此目标实现的方法是提供元知识。统一的资源管理模型对知识服务的动态聚合有大的促进作用。

1.3 在一个单一语义空间人或虚拟角色能映射,通过各个元素的重构和抽象,进行知识的共享并享用推理服务,使得其中的理解没有任何障碍。

1.4 知识网格能够快速高效地在全球范围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并找出较为合适的知识闭包(即最小完备知识集)。

1.5 知识网格环境下,知识不是静态而是动态演化的。这意味着知识网格中的知识服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自动地演化改进。

知识网格基本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用户通过入口访问信息系统,不同的用户根据其身份特点设有不同的权限,以此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有能力的用户可以提出服务请求通过动态加入的方式作为资源节点进入网格平台。统一编程接口是用户访问的出入口,功能主要包括程序的识别、提交和结果返回。该服务器能够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支持,以便于响应用户服务请求并返回结果。中间件的应用使得基于网格技术的服务和故障诊断系统平台的构建更为顺畅,通过统一管理资源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目录树是网格系统管理网格资源的有效途径,使得各种资源在系统中表示能够统一起来,从而方便资源的使用,使得在远程服务和故障诊断过程中,能够有效计算分析网格节点资源、实现节点资源优化调度,保证系统工作质量。

2 基于知识网格的信息安全系统

2.1 系统内容研

究智能电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特征,其信息安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和重要业务系统安全保障、复杂大系统下网络的正常运行、防御、安全存储备份、入侵防御、攻击防范、信任体系和新型密码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更新更快,周期更短,相应的信息量也呈现出爆炸式剧增态势,导致电网中出现数据越多信息越匮乏的现象。智能电网相关信息表现出海量、多源、多类型、多格式和实时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要求信息系统达到其处理这些信息的目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其选择的存储和处理是否合理、高效。面对海量的实时数据,迅速定位并寻找到所需信息对于提高实务处理能力尤为重要。但是仅仅依靠人力和人为的传统做法已经很难达到要求,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使得资源共享、远程讨论、动态交互智能分析的远程协同决策支持系统来达到及时、高效地处理庞杂的信息,从而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2.2 系统构建

知识网格是一个智能互动的环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为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服务,以实现知识创新、工作协同、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基于知识网格的智能电网信息系统是在知识网格这个灵活、互动环境下获取电网信息并将其共享和管理以进行有效利用达到系统目标。为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使用效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调用、融合及互通程度的加深,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来显得尤为重要。统一信息系统作为知识网格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担任其中间件的角色,包括以下4个独立存在又相互依赖的信息处理子系统:(1)分布和分层的数据库群子系统,负责存储和管理电网的全部信息数据;(2)一个分布和分层的应用子系统,用于电网的控制与管理;(3)一个用于电网状态检查和监视的分布和分层式应用子系统;(4)一个电网全域可达(accessible)的人机信息交互子系统。由它们进行数据的筛选、整理、加工、利用和生成以实现理想的解决方案。

基于知识网格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该体系包含3个大的部分:(1)信息汇集层:主要完成信息的收集。(2)中间件层:该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各个子系统和多种应用工具,各个子系统发挥不同的功能,比如数据库群子系统发挥着存储、管理电网中的所有信息数据。它们通过各自的功能来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生成。同时客户端可以通过应用这些工具方便地运用知识服务网格中的知识服务来完成复杂的活动事项,使得整个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协同工作整体,实现跨平台、分布式操作和应用。(3)服务层:该层主要是将经过中间件层过滤后的信息所生成的不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界定不同的单元对象。根据不同单元其自身性质和功能的不同甄别其所需的信息和方案,针对不同的对象单元分配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其发挥相应的功能,完成一定的任务。

3 结语

如何统一、规范、有效地管理各种资源是现阶段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知识网格的目标正是建立基于动态的信息、知识和服务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管理的平台。将知识网格结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系统中很好地解决了智能电网发展中的所要求的开发与建造一个能够覆盖电网全域的、统一的信息系统,这种电网的统一信息系统应当与电网现有的分布和分层式控制管理体系相适应且融为一体这一问题。很大程度调高了信息利用效率,加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Berman F“.From teragrid to knowledge grid”[J].Communications of theACM,44,(11):2728,2001.

[2]Cannataro M,Talia D.“Knowledge grid:An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knowledge discovery”[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6,(1):89-93.

[3]Zhuge H.“A knowledge grid model and platform for global knowledgesharing”[J].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22,(4):313-320,2002.

[4]Zhuge H.Knowledge grid[M].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er,2004.

[5]Sheng Q J,Shi Z Z.“A knowledge-based data model and query algebrafor the next-generation web”[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3007:489-499,2004.

[6]关志涛,颜立等.面向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技术展望[J].特稿专递,2010,6,(5):5.

[7]郭江,曾洪涛,肖志怀.基于知识网格的电厂协同维护决策支持系统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4):82-83.

[8]张之哲,李兴源,程时杰.智能电网统一信息系统的框架、功能和实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34):3.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9

1.基于多技术、多层次的容灾技术实现数据中心级的容灾系统:该项目采用服务器、存储、数据库和存储区域网整合技术, 根据不同业务系统特点采用不同的容灾技术满足RTO&RPO的需求, 达到TCO较低、ROI较高、保护范围最全面的数据中心级的容灾系统;

2.创新实现了“平战结合、应用双活”业务双中心的容灾系统, 达到了灾备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应用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平战结合、应用双活”的业务双中心模式, 达到了灾备资源利用最大化;

3.省级大集中的业务系统同城应用级容灾:该项目开创性地实现了电力行业基于省级大集中业务系统同城应用级容灾, 所有业务系统均达到灾难恢复能力, 数据中心级别的应用级容灾。

4.利用多种虚拟化技术降低数据迁移与系统割接的风险, 最大程度减少对业务的影响:利用存储网络虚拟化、分区技术和同步技术实现异构平台数据迁移, 并有效利用主机虚拟化技术实现业务平滑割接, 以及应急回退保障。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10

一、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自COSO报告发布以来, 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 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该框架提出了改进建议, 认为其对风险强调不够, 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 (朱荣恩、贺欣, 2003) 。因此2004年9月, COSO委员会在1992年的COSO报告的基础上, 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 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报告 (ERM) 。该报告把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影响, 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 用于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 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 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以防范和规避风险。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要确保财产安全和账目正确, 还应当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以防范和规避风险。

二、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架构

1、客户服务层

工作目标: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树立电力企业的良好服务形象, 为电力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工作内容:通过营业厅、呼叫中心、因特网和客户现场等多种服务手段, 为客户提供电力法规、用电政策、用电常识、用电技术以及用电情况等信息查询服务, 实时受理客户通过各种方式提交的新装、增容与用电情况等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以及投诉举报等业务。

2、营销业务层

工作目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原则, 实现对电力营销业务快捷、准确的处理。工作内容:处理新装、增容与用电变更, 合同管理, 电量电费, 收费与账务管理, 电能计量管理以及负荷管理等业务和流程。

3、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

工作目标:通过对营销业务层和客户服务层的业务处理标准、业务处理时限、客户服务的监控等特定指标进行考核, 及时发现问题, 督促有关部门加以纠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优化与监督、营销业务稽查、合同执行情况管理以及投诉举报管理等。

4、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

工作目标:为营销策略的制定、市场运营与开发、客户信息分析、效益评估、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设计等管理行为, 以及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工作内容:通过对营销业务层、客户服务层、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等信息流的应用分析, 提供诸如市场运营与开发、客户需求信息、市场预测及动态研究等辅助决策信息。

客户服务层是整个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对外的“窗口”, 在与客户沟通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 负责收集客户的电力需求信息。营销业务层建立在客户服务层之上, 负责对客户服务层获取的业务信息和客户需要的信息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服务层。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根据营销决策支持层的信息, 负责对客户服务层和营销业务层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 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管理决策支持层。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对营销业务层、客户服务层、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等信息流的应用和分析, 提供管理依据支持, 将决策信息下达给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营销业务层和客户服务层。

三、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

1、客户服务层建设

(1) 查询与咨询服务。包括电力法规的宣传、优质服务承诺、电量电费查询、欠费查询和历史信息查询等;用电须知、服务指南等;变压器、互感器、电能表等设备的应用常识;违约用电、窃电的查处及违约使用电费收取的有关规定;各种收费项目、适用范围的收费标准;电量电费结算方式、交费方式、欠费处理办法、电费违约金及其收费原则;安全用电知识及有关电气安全设计规范。

(2) 业务受理服务。受理客户提交的新装、增容与用电变更等服务要求, 其中有关用电变更的业务受理内容应满足《供电营业规则》有关条款的内容要求。

(3) 收费服务。主要包括电费和其他业务费用的收缴。

(4) 现场服务。工作人员对客户要求的处理结果和收集的信息应及时录入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

(5) 投诉举报受理。系统应有完善的权限控制和流程控制功能, 以保护客户用电的合法权益。客户电话投诉系统应具备电话录音功能和检索功能, 以备事中监督和事后校核使用。

2、营销业务层建设

(1) 新装、增容与用电变更。业务办理应能接受并处理客户服务层传递的每一项业务, 并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传递进行处理;勘查管理应对新装、增容、减容、故障换表、移表、改类、暂停/恢复等业务工作进行分派, 并记录勘查内容;审批管理应对勘查过程中初步拟订的供电方案进行审核, 并记录签署意见;收费管理应对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进行账务管理;装拆表管理应能生成装拆表通知单, 分派装拆表工作;送电管理应能产生送电业务处理工作单, 记录有关送电信息;档案管理应能实现客户基本信息和大客户设备档案的生成、变更及查询管理。

(2) 供用电合同管理。建立高压供用电合同、低压供用电合同、临时供用电合同、趸购电合同及委托转供电协议的模板;生成各类供用电合同文本, 可编辑、打印、查询;产生合同编号、签约人、签约时间等合同签约信息记录, 并传递相关部门;合同变更、续签及终止流程的记录与传递。

(3) 电量电费管理。对不同的抄表方式实现抄表日程、抄表段及抄表路线的编排管理, 具备抄表数据的录入与校核处理功能, 并形成抄表日志;建立电量电费计算模型, 进行电量电费计算;对电量电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对新装、增容及用电变更的客户, 电量度电费要进行复算并校核;对各类异常情况进行提示并具备不同的处理手段;生成应收电费明细及报表;为电价表、线损变损表以及各类基金表等提供计算依据, 严格按权限进行管理。

(4) 收费与账务管理。对不同的收费方式, 应有相应的收费处理功能;能开具电费通知单, 电费发票、电费违约金凭证;实现分次划拨电费、销账、退还电费等处理功能;按不同收费方式产生相应的收费日报、月报;能按欠费金额、欠费时间、欠费次数产生欠费报表及欠费客户清单;对发生电费违约金客户数、违约金金额、实收情况实行账务管理;对电费发票、收费凭证的发放日期、发票编号、领用人、使用客户号、作废发票编号进行记录管理;建立各类收费方式的明细账, 包括总应收电费、总实收电费等;建立收费日志, 记录收费相关信息。

(5) 电能计量管理。制定计量设备购置计划、周期校验计划、周期轮换计划、抽检计划、用表计划、二次压降测试计划等;对电能表、互感器、失压仪等电能计量设备进行新购入库、资产流转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室内修校管理;现场校验管理;抽检与轮换管理;标准计量装置管理;技术档案管理。

(6) 负荷管理。能进行日负荷数据、有功电量、无功电量的采集, 日、周、旬、月、年及典型日负荷曲线的生成;在线监测计量表的状况, 发生掉电、断相、逆相序时有警告, 并将故障信息按工作流程用电子传票及时传递给计量部门;在线监测客户用电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进入流程处理;监测客户受电端电压及功率因数变化情况;提供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 与客户共同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制定电气设备更新、改造技术方案;帮助客户进行企业生产 (用电) 成本分析, 制定客户负荷曲线优化方案;帮助客户进行蓄能用电设备 (系统) 的设计与实施。

3、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建设

(1) 工作流程控制。对每一业务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量规定预警时间;对超期量、超期率、出错量、出错率、滞留量、滞留增长等情况实施监控;对超期流程和岗位应能督办;对不合要求的业务处理, 按流程返回或撤消, 同时应有记录可查;业务流程的设置应满足安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要求;非流程操作人员无权操作, 流程操作一经确认无法更改;经合法程序确认, 流程维护人员可实施流程变更。

(2) 业务稽查。对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的每一业务流程的时限进行统计, 检查出超时限的流程、工作段和相关责任人;统计电能表实抄率、抄表差错率和收费差错率;统计每日电费应收款及实收款, 每月汇总统计的电费回收率及账龄统计;监督检查电价的执行情况;按月、季、年统计电费差错率, 检查特大差错事件及责任人;统计电能表的周期轮换率、修调前检验率、修调前检验合格率、现场检验率、现场检验合格率、计量故障差错率以及PT二次回路压降周期受检率;统计标准装置的周期合格率、周期考核率;进行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的查处记录及相关流程处理, 客户原因引起系统跳闸事故、全厂性停电 (指大客户) 事故、电网检修时客户倒送电等事故处理记录及相关流程处理, 电压合格率监测;供电可靠性统计查询, 包括城网供电可靠率、大客户及重要客户的停电次数及时间、高次谐波测试分析记录, 及治理措施与效果, 按全过程分工作段进行统计, 并检查出超时限的流程、工作段和相关的责任人。

(3) 投诉举报管理。客户投诉与内部投诉都必须有记录、有调查、有处理结果。

(4) 计算机辅助营业普查管理。根据工作要求进行计算机辅助营业普查, 记录并处理普查结果。营业普查发现与现有档案不符的数据, 应通过电子传票进入流程处理并转相关部门。

(5) 合同执行情况管理。对各类供用电合同的签约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及相关流程的处理。

4、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建设

(1) 统计报表生成。设计特定条件, 提取合成客户服务层和营销业务层的原始及处理信息, 利用报表设计工具形成自助报表;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 生成和调用固定报表。

(2) 综合查询。能够查询电费应收、实收和欠费情况, 电价执行情况和均价水平, 客户的电量、电费和电价情况, 供电合同的签约和执行情况, 电能计量管理情况等;根据各种可行条件的组合, 浏览查询客户服务、营销业务和工作质量情况。

(3) 综合分析。按行业及地域进行售电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追踪本地区特大客户和重点行业用电代表客户的电量变动情况;按售电类别进行售电均价变化分析 (结构影响和单价影响) 、峰谷分电电价执行情况分析、欠电费构成及原因分析。如行业欠费分析:重点欠费户情况分析以及客户电费预警点分析;市场现状分析:市场占有率情况、经营环境状况、竞争对手的营销动向和阶段策略;市场预测分析:对未来市场状况及竞争的发展趋势预测, 分行业、分售电类别对新装、增容与用电变更情况分析, 根据市场调查、客户咨询和现场服务了解掌握的情况以及行业用电发展趋势, 分析市场容量的潜力所在。

(4) 需求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对象和预测期的长短, 确定预测的内容、范围和时间, 并选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和数学模型, 利用系统中所有充分、正确的历史资料, 对预测要素进行整理分析, 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校核, 将用数学模型求得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如出入较大, 应找出原因进行修正, 或改用其他预测方法。

(5) 营销能力分析。根据电网、服务和电价水平分析营销能力对需求的适应程度, 提出改进的意见。

(6) 营销效果评估。对各项营销措施的执行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7) 客户分析。分行业抽样调查, 收集和分析客户生产计划和产品市场变化情况;根据合同执行情况, 费用交纳情况及与其他相关单位经济往来的信誉状况等, 逐步形成信用评价体系, 并通过评价结果影响客户申请处理及应享受的服务;根据客户查询、咨询业务内容及数量的统计, 分析客户的需求及消费心理, 了解营销流程的设置是否使客户满意, 提出改进的意见;根据客户的投诉和举报进行分类统计, 分析客户对当前服务和营销业务的意见, 提出改进的措施。

四、结束语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将企业的业务过程描绘成一个价值链 (Value Chain) , 认为竞争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 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业务流程) 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 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电力营销流程风险进行充分识别是供电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进行的内部科学调整, 可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课题组: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 2010 (2) .

[2]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 2010 (2) .

[3]陈关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评析与建议[J].财务与会计 (理论版) , 2006 (4) .

[4]林玮: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及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5) .

电网运行中电力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电力信息技术;应用;电网运行

1.引言

近年来电网运行中的信息化程度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步提高,电网运行的每个环节中都有了信息技术的身影,如输电、配电、用电、发电和调度等。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将我们的供电网络完全自动化,能够实时的监控到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和用户,并且发电厂与用户端电器中间每一个节点上的信息和电流都能够保证双向流动。电力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主要在信息管理,变电、发电站系统,电网调度等环节中体现。本文对电力信息技术在这三个环节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2.电力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电网信息系统是在电力系统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使用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和其他的办公设备,来收集、储存、加工、传送、维护和更新信息,把增强效率与效益作为目的,并且支持企业战略性竞优的集成化人机系统。电网的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五个主要的功能,分别是集成、采集与处理、分析、显示、信息安全、分析。因为我国电网的规模正在逐步的扩大,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就想要将这五个功能同时实现是不可能的。电力管理系统中的良好的技术基础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提供的。一个好的电网信息的管理系统,能够将管理与组织不同的部门之间不同格式的信息统一,对电网信息的完整、安全、一致和方便做出保证等之前不能够实现的功能全部实现。信息系统从操作层逐渐向延伸到管理层,从单机向网络化、从单项目型向整体型发展,建立电网全局运行信息—体化的平台,通过Web网络最大限度地分享信息资源。人员间可以自由分享和传递同电网运行相关的数据,来提高电网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传递的准确性和速度,完善信息管理这一基本工作,加快建设信息化,以信息化争取优势。

3.传统变电站、发电站的缺点

传统的变电站、发电站设备,采用分单元式隔间操作,做不到信息共享,反而降低了信息的采用效率,也引发了了众多问题,如下:

(1)隔间操作的方法,使得每个单元有过高的独立性,每个设备或机组单元都有其延迟或者操作上的要求,而分开操作令两者间的操作很难一致,这给电力设备维护和调试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使得系统的应变能力以及灵活性减少。

(2)每个单元都是专门给自己预设信息,而分单元隔间式的操作使每一个单元收集信息的维度不同,导致信息很难获得沟通,这给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不小的的麻烦,不利于管理,使管理难度增加。

(3)传统操作方式已经不适合于初步智能操作系统,现在许多操作系统自身就已经包括了一部分的智能化,而原有的操作系统使设备间缺少互动,严重限制其智能性的发挥,这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从某些方面上来上说,浪费资源又提高成本。

3.电力信息技术在发电站、变电站的运用

3.1变电站、发电站系统的信息化

变电站、发电站系统的信息化是将他们的二次设备(有信号系统、测量仪表、继电保护、远动装置和自动装置等)在功能的优化组合设计之后,依靠先进的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发电站的设备和配、输电线路的测量、监视、保护跟控制,以及调度通信这些自动功能。变电站、发电站系统的信息化,也就是用规模化集成电路和多台计算机组成的自动化系统,改变旧有的继电保护设施无法和外界沟通的缺点。变电站系统的信息化包括分布式、集中式、分层式这三种方案。

3.1.1分布式

分布式充分利用各设备具有的智能化功能,使它们对收集的数据按照需要进行初步的计算整理和分析,再交由主机进一步处理。和集中式比较,可以减轻主机压力,避免了数据太过冗杂,降低硬件设施投入的成本。不足的地方是不同机器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一样,这样在传递和处理数据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可是主机上未保存原始数据,就不能发现错误的地方和纠正。

3.1.2集中式

集中式,顾名思义就是为系统安装一个中央处理器(主机)来处理信息。变电站和发电站里的设备把收集的信息由接口发送至主机中的数据库,主机通过预设的算法对信息进行扫描处理。集中式的优点是实时性强,方便设备和数据的统一管理。但对主机的存储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其数据结构单一,容易给主机中数据库采集过多无用的信息,增加了主机运算的负担,增加了硬件所需的投入。

3.1.3分屡式

分屡式整个系统表现为一种树形结构,硬件到软件可划分为三层次,分级管理。最下是设备层,就是维护管理硬件设施;中间的为单元层,运用局域网管理各个工作单元,负责系统硬件和软件设备间的沟通;在最上面的为发电站和变电站层,由软件工作从整体上综合处理和管制各单元层的信息。它能有效实现软件对硬件的管理和控制,且不会施加过多的压力给主机,简化系统。

分层式的优点是实现软件控制,简化变电站配置,缩小控制面积。从经济角度上说,要比集中式系统更好。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做到自动化的功率和电压的调节、自动事故记录和判断、自动报警、自动选线等功能,提高了管理水平以及变电效率。然而过多步骤容易增加数据失真跟信息系统的延迟的风险。

3.2.电网调度的信息化

电力信息技术在电网调度上的运用主要是指电网调度自动化,它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的核心内容之一。

电网调度的信息化能够安全运行电网调度,合理使用电能。电网调度的信息化主要用于收集和监视生产电力过程中的数据、预测负荷、评估状态、分析电网运行等,以保证电网能够实现高效供电,安全运行,降低传输电力的费用和发电所需成本,最终增加运行电网的经济收益。

智能电网的调度是电力信息技术在电网调度上的主要运用,它是人们为了确保电网能够安全的运行,使目前电网调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顺利的解决,给未来的电力系统设计的解决方案。电力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上的调度主要运用在:

(1)平台与数据一体化

此技术目的是解决智能数据平台为各应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和数据的问题。要实现电网调度计划、实时监控、调度管理和安全校核四大应用,支持构建分一体化技术体系。此环节依靠采集、传送、处理信息,控制监视电力系统,以提高运行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和安全,因此,电网调度环节的信息化是建设智能电网极其关键的一步。

(2)数据一体化

在智能电网中,基本要求在于实时运输数据,并且及时分析数据。为了满足智能化电网需要,除了安装SCADA/EMS支持系统,PMU设备应该运用到智能电网的调度上,因为它能解决支持系统不能采集动态数据的缺点。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网的运行安全也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电网的运行中,电力信息系统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后电网管理与控制也将逐步的趋向于全国化。而电力企业要紧跟发展的潮流,好好地利用国家给与的政策支持和基础的设备,加强企业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并利用网络中的技术,尽快融入到整个电网的信息系统中,这样才能赢在起点,获掌握先机。

参考文献:

[1]颜伟,文旭,余娟,李一铭,赵霞.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24).

[2]陈晓峰.浅析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不同以及自身存在不足[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1).

[3]王明俊,于尔铿,刘广一.配电系统自动化及其发展p恻.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电网信息系统集成 篇12

现阶段, 在我国大部分电网当中, 虽然都有一定数量的继电保护装置投入到运行中, 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使得这些装置都过于重视保护功能本身, 却忽视了数据信息共享以及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就常规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而言, 一旦电网出现故障, 无法及时将保护动作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的故障信息及时反馈给电力调度中心, 而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般只能凭借现场操作人员的汇报对电网故障进行处理,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是原因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相对较低。目前, 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变电站内的微机保护、故障录波以及自动装置等输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 以此来满足电力调度中心对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时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是在电力调度中心侧, 应具备以下功能:故障计算与测距、保护设备管理、整定计算以及录波数据分析等等, 借此来实现继电保护的运行和管理自动化及网络化。想要解决以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最佳途径就是建立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

2 电网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2.1 系统结构

系统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分别为调度端主系统和厂站端子系统。其中调度端主系统与电力调度中心的数据网络相连接, 一般位于不同区域内的系统分属于不同的通信网络;而厂站端子系统则是借助网络或载波与调度端主系统进行连接, 一个子系统能够与多个主站系统进行连接。子系统主要负责数据信息采集, 并将这些数据传送给与之相连的主系统当中, 作为数据信息集中存储的主系统, 可通过数据服务向其它一些调度端提供相关的数据。通常情况下, 厂站端的数据主要分布在调度主系统当中, 主系统可借助网络资源服务对分布于各处的厂站端数据进行访问。由于两个调度端主系统间都会存在一条以上的路径, 为此, 当其中某一条路径出现问题中断时, 系统便可以利用其他路径对数据进行访问。

2.2 主要功能

1) 子站系统的功能。子站具体是指为变电站继电保护、故障录波以及安全自动等装置的信息进行接入与集成, 并向不同主站提供这些信息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以下功能:规约转换、信息收集、信息智能过滤、信息订购与发布、多主站通信、系统自检、GPS对时、微机装置信息采集、用户管理等等;

2) 主站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在子站系统上传信息后进行相应的故障告警、分析、处理和归档统计, 它的功能是由多个子系统来予以实现的, 具体包括主站数据库、图形管理、故障与统计分析、运行监测以及网络管理等等。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事件报警、人机界面、远程数据调用、数据库管理、Web发布、用户权限日志管理、基本网管功能、波形分析、功能列表、故障测距、继电器特性分析、专家系统等等。

3 电网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由主站系统和子站系统两个部分构成, 下面分别对这两个部分的设计进行介绍。

3.1 主站系统设计

1) 系统安全。这是主站系统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通常情况下, 为了满足使用需要, 主站都会对外开放, 这样一来便会引起一系列安全性问题, 为此, 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 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增设硬件防火墙, 借此来与其它系统相隔离, 并对一些非法信息和用户进行屏蔽;采用独立的服务器进行信息发布, 这样能够有效地缩小故障波及范围;

2) 数据流控制。由于主站数据通常采用的都是一对多的方式, 而数据流控制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基于通道和通信协议等因素, 由子站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一般都需要经过前置机处理后才会达到后台机, 若是数据包直传输到后台机网络段上的话, 则会导致网络负荷增大。为此, 当连接的子站过多时, 必须进行数据流控制。如果从系统的整体结构这一角度上看, 采取分网的方式来实现数据流控制不失为一种可行且实用的方案。

3.2 子站系统设计

在对子站系统进行设计时, 其核心是继电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装置等主要设备的接入方式。

1) 继电保护装置的接入。具体的接入方式有以下几种:其一, 从管理机接入。可将全部的继电保护装置一并接入到管理机当中, 并由其提供两个独立的通信接口, 分别与监控和保护进行通信连接。通常情况下, 保护管理机采用的都是工业PC机, 有时也会采用厂家提供的嵌入式系统, 若是采用该接入方式, 则所有的继电保护装置都由管理机进行单独管理, 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与变电站的监控系统相对对立, 这样一来便可以进一步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可显著提高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这种接入方式比较适用于新建的项目或是应用RTU方式的变电站改造;其二, 从监控系统接入。可将全部继电保护装置和监测控制装置一并接入到一台管理机上, 并由其借助网络或串口将数据信息传输给保护系统。这种接入方式的优点是改动小、前期投资成本少, 适合应用于运行中的变电站系统改造。

2) 故障录波装置的接入。常见的故障录波装置信息交互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网络, 另一种是串口, 这两种方式的信息交互都能够直接提交COMTRADE格式的波形文件, 但是由于管理机无法对此类波形报文进行转换, 而且还得考虑优先转发的问题, 故此, 可采用以工程师站直接对故障录波装置进行管理的方式。若是装置仅能够提供某一种特定的波形数据, 则可由系统将其转换为COMTRADE的合适。

参考文献

[1]陈爱, 林代攀, 皮显松, 林虎, 倪益民.贵州青岩500kV变电站电网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A].2010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选编[C], 2010 (6) .

[2]袁宇波, 丁俊健, 陆于平.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电网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17) .

[3]贾筱莹, 田力, 陈忠伟, 程延远.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在500kV电网区域控制模式下的应用[J].南方电网技术, 2008 (2) .

上一篇:一体化氧化沟下一篇:网络团购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