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集成系统

2024-10-09

会计集成系统(共10篇)

会计集成系统 篇1

一、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 西方国家常作为会计的代名词, 而我国多指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会计数据处理系统。文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是后者。

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 是同属理论范畴的两个概念。两者分别代表着各自特定历史时期内, 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发展的理念、方向、目标和要求。而这些理念、方向、目标和要求, 具体通过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得以体现。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完成手工会计的记账凭证处理, 以及相应的记账、报账等核算工作, 所以, 电算化理念指导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 以会计核算为中心;其二, 计算机会计业务系统以会计部门为核心;其三, 业务处理以模仿手工会计为基础。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的一次冲击。它透过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初步应用, 推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革, 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也日趋明显化, 数据“冗余”、信息“孤岛”等诸多问题充分暴露。这些问题, 已成为进一步利用当代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瓶颈。

会计信息化, 是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它就是要解决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会计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和企业信息化需要。会计信息化的直接目标和要求是“信息共享”、“实时控制”和满足信息用户个性化决策需要;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会计系统的整体水平,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会计信息化相辅相成, 其实质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优化, 以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业务流程集成

在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理念的指导下, 对企业业务流程集成和再造是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包含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过程集成及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一) 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

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系统, 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体。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 就是要打破会计信息系统“对外”、“对内”服务的界限, 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 两者共同的数量管理特性和一致的信息分类机制是两者实现集成的基础。其次, 随着价值链企业群和虚拟企业的出现, 以及个性化信息需求被认可并得到会计理论的支持, 将会模糊服务企业“外部”和“内部”界限, 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个性化信息需求基础上形成统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 着重消除会计系统内部的“孤岛”、“冗余”, 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会计系统的“冗余”, 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对企业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加工环节。财务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等) 则是按照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这种不同数据处理准则目前情况下难以消除, 但它们数据同源的特性, 使之通过“数据源”集成和共享, 实现节约“资源”, 提高会计效率的目标。

按会计管理过程集成、按职能集成, 以及按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集成,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的基本策略, 即涵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应与作用相契合 (无缝链接) 。“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是美国3A会计学会对会计功能的概括。这一概括从时间维度观察, 会计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功能维度理解, 会计要进行“分析、控制、规划”。这说明会计是一个管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会计有着不同功能。“分析、控制、规划”三大功能是高度抽象的结果, 其含义十分丰富, 加之其间相互交叉包含, 这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产生负面效应。而“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明确。所以, “功能”加“时间”是会计业务系统自我集成的最佳依据。

(二)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控制”的必要条件。

企业内“信息共享”, 原始意义是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权限从其他部门得到处理业务需要的信息。而在信息化下除相互享用其他部门信息外, 又强调企业各部门数据存储不存在重复、没有“冗余”;企业内各部门的数据处理、部门 (系统) 间的数据交换、信息传递都需消除手工“二次录入”现象;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降低信息使用成本。

管理者对经营活动“实时控制”, 除原有的控制机制外, 更要求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与信息流保持协同;数据采集在业务活动过程中, 并予以即时处理、即时反馈, 确保信息使用者始终能够取得与经营活动同步的信息。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有可能依据相关信息实时校正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 确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信息共享”, 在信息系统中属于数据存储、传输问题, 面临的困难是:目前企业内各种专业信息系统均是围绕各个部门的业务分工组建, 各个系统表现为“异构系统”, 即系统标准不同、技术不同、数据处理模式不同、构建时间不同等等。“实时控制”, 在信息系统中, 涉及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等问题, 面临的困难是:数据采集与业务活动脱节 (如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从记账凭证开始, 需等原始凭证汇集到会计部门后才能实施) , 以及“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传输。

“信息共享”、“实时控制”, 表面是技术问题, 是各种“异构系统”问题, 实质上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战略问题。这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战略问题, 具体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分工和部门设置问题, 即业务流程集成是解决问题根本所在。只有解决了原有业务分工妨碍信息化的问题后, 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从企业整体思考, 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集成的实质, 是打破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框架, 依据信息化要求重新规划、设置企业的职能部门, 将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与重构后的组织机构进行匹配。因为, 业务流程集成意味着业务流程整合和重构;而业务流程遵从、受制于职能部门分工。若欲重构业务流程, 实现业务集成, 就应改变现有的职能部门分工机制。在业务流程集成的过程中, 原有的职能部门, 有的不复存在, 有的业务范围发生改变;与此同时, 也需产生新的部门。

业务流程集成具体又表现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业务的结合点上。一个部门业务流程的“终结点”可能是另外其他部门的“起始点”。从这个意义而言, 业务流程的“终结点”、“起始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对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从“会计业务”的起始点着眼。

目前, 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起点是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录入需等到相应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部门后方可进行。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的现象, 从手工会计处理模式和电算化的视角无任何异常, 但从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视角分析, 记账凭证手工录入属于“二次录入”。这样的业务流程或数据处理模式的负面效应表现为:由于会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经营活动流程分离, 而带来的会计部门业务与其他部门业务归属和信息传递的延迟,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原始凭证电子化, 记账凭证自动生成。

由电子原始凭证自动 (或经人工简单干预) 到记账凭证自动生成完全可以实现。事实上, 当前会计软件已能对个别业务, 有条件地实现记账凭证“自动化”。因而,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问题是原始凭证电子化, 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电子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社会信息化阶段。无论现阶段还是社会信息化阶段, 从信息化的角度分析, 企业内部统一标准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 各专业信息系统对“同源”或反映同一业务的原始数据集中采集, 原始档案集中管理, 共享使用, 是实现业务流程集成的合理选择。

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 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对“同源”统一采集, 共享使用, 档案集中管理仍然可以成倍提高效率, 改善信息使用的时效性, 以原材料入库业务为例, 相应的原始凭证为“材料入库单”。同一业务的“材料入库单”纸质凭证, 在企业内部至少有仓库、供应业务管理、会计三个部门保管, 如有三个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就需要分别三次录入。若集中采集一次录入后, 分发给各个专业子系统即可。在数据集中采集的情况下, 适当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言自明。

原始凭证电子化现已起步 (电子飞机票代理、火车票相继推广) ,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主体原始凭证电子化指日可待。当原始凭证电子化实现后, 问题转化为“异构系统”的集成问题 (社会范围的“异构系统”) 。解决“异构系统”的技术是“中间件”或数据接口, 即通过“中间件”或数据接口将来自其他部门的电子数据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之中。但从企业整体出发, 若内部各个专业子系统各自为政, 分别开发直接对接其他子系统的“中间件”或数据接口, 不仅效率不高, 成本高昂, 而且也失去了集成的意义。

依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终结点”和“起始点”关联性、企业内部、外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异构”、复杂的特性, 以及系统集成的经济性, 科学的方法是企业设立“信息中心”部门, 首先制定出企业内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其次统一负责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采集原始数据 (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的数据采集后, 将其转化符合企业交换标准的数据) , 按专业子系统的需要经初级分类后, 分发给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各专业子系统从“信息中心”收到“标准数据”后, 将其转化为本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发布前本专业子系统的“系统特征数据”转化为企业的“标准数据”, 通过“信息中心”发布。

此外, 会计业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涉及与其他经济组织的业务往来和向有关单位、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两个方面, 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企业的“信息中心”得以解决。

三、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可以从多种角度探讨。而本文主要对企业信息系统物理集成、会计信息系统功能集成和数据库集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构架

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业子系统, 会计信息化只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会计信息系统只能置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整体之中, 才能达到系统集成的目标, 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各个专业子系统本身业务特性、系统的构造技术、系统构建的时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 “异构系统”现象难以消除, 所以, 系统集成并非是“消灭”“异构系统”, 而是在承认“异构系统”的基础上, 对专业子系统进行优化, 为“数据共享”提供平台。从这一意义上分析, “松散耦合”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理性选择。综合相关研究的成果, “松散耦合”企业信息系统构架, 其中, “企业级平台”、“专业级平台”的框架理念值得肯定, 但“企业级平台”功能, 多围绕信息用户构架, 而忽略了“同源数据”采集过程的优化和集成。

改进后企业信息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企业整个信息系统构架仍然分为“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两个层次。

“企业级平台”围绕“信息中心”组建, 主要有“系统管理”、“信息平台”和“采集分发”三个板块。“系统管理”板块, 主要功能是保持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协调“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之间, 以及专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信息平台”是各专业子系统面向所有信息用户的平台;各专业子系统, 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向用户发布信息, 另一方面又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其他专业子系统提供的信息。“采集分发”采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原始数据, 经初步分类和必要技术转换后分发给相应的业务、统计、会计专业子系统。

各专业子系统集成后, 发生两方面的变化。第一, 原始数据由“手工录入”为主转化为自动从“企业级平台”收集。第二, 增加了与“企业级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组建“数据接口”。

(二)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主要从数据接口、功能模块和数据库三个方面分析。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GB/T19581—2004《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是针对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之间数据交换中“二次录入”问题提出的数据接口。这一标准对“会计核算”软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中的“数据接口”虽然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级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提出的标准, 但其中涉及“会计核算”信息交换, 所以, 它应以符合国家标准为前提。

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目标之一, 就是改变当前会计信息系统以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为中心的现状, 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信息化。依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容和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结合信息系统的特殊性, 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

会计核算模块的基本功能是收集、处理、提供经营活动的信息。对“正在进行的”实施“监控”、对“已发生的”予以“反映”, 涉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和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会计控制模块具体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中控制集成会计核算模块) ;前者包含预算、标准和定额处理, 后者主要对进行后的分析、评价。会计决策支持模块, “用来帮助会计问题决策者, 应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 采取适当的模型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系统管理保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后, 会计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和系统管理之间有着依存关系, 但相对独立, 自成“系统”, 各自分别有着不同的数据来源, 总体分为来自“企业级平台”的数据、来自会计信息系统其他模块的数据、来自本模块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设计, 在共享系统外部数据的基础上, 按照消除系统内部“冗余”, 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将数据库分为:系统管理数据库、会计法规和准则数据库、会计业务数据库;其中, 会计业务数据库按模块进一步划分为:核算业务数据库、会计控制业务数据和会计决策支持数据库。

摘要:会计信息系统集成, 就是要解决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提升会计系统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和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同源数据,电子原始凭证,信息中心,松散耦合

参考文献

〔1〕刘卫东, 宋佳兴, 方晓彤.一种信息系统集成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05 (5) 67-70.

〔2〕陈新跃, 向阳, 王茜.跨平台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模式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32-35.

〔3〕李扬, 陆南燕.图情档一体化系统与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构建高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J〕.现代情报, 2006 (9) 182-184.

〔4〕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 2007 (10) 67-68.

〔5〕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35-139.

集成系统研发助期刊业务发展 篇2

一、用户需求分析

根据期刊工作的具体实际,业务集成系统应能满足以下基本需求。

(1)首先满足读者网上投稿的要求。实现网上投稿也是开展计算机编审的基本前提,网上没有稿源,则难以实现计算机编审。

(2)满足通联编辑网上进行统计分发的需求,以便把作者来稿及时统计,并发给相关栏目编辑。

(3)满足栏目编辑在网上进行文字、图表编辑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栏目编辑在网上进行稿件查询、修改、转发,以及与作者联系,与主编讨论审修事宜。

(4)满足主编调阅稿件修编情况,并与作者、编者之间交流,还可满足主编对审定稿件进行发布形式处理。

(5)满足网络编辑在网上编排发布电子文稿。

(6)满足编辑对编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查询、浏览。

(7)满足在网上进行组稿,并组织广大读者进行网上研讨。

(8)满足网络管理员进行网上信息管理。

(9)对通联编辑、栏目编辑、网络编辑及管理员、主编等设置相应的工作平台,并赋给相应的工作权限。

(10)满足网络编审和手工传统编审的并行运作,以达到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二、期刊业务系统具有的特点

该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综合集成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办刊无纸化。即从读者投稿到编辑部选稿、编稿、审定、发布全程可实现无纸化。 二是办公自动化。全社工作人员可依托杂志社局域网,利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办公业务的自动化。三是杂志传播网络化。杂志社可通过网络将杂志信息传播给读者。四是编审业务远程化。编辑人员在外地可通过信息网络,杂志社网站开展稿件编辑与审定业务。

三、期刊业务集成系统的设计

经过认真分析,将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分解,归纳整理,由投稿与编审系统、论文数据库、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办公平台、网络版五个分系统分别实现。在对每个分系统设计时,必须做到既要考虑每部分功能的独立性,又要考虑信息的共享性,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可拓展性,避免系统设计与实际应用有较大的偏差。

1、投稿系统:投稿系统就是全面分析当前投稿方式利弊的基础上,采用作者自行登记注册个人真实信息方式,在其成为有效用户后,提供上载文章的窗口。在投稿系统里,作者还可更改个人信息,查询个人投稿和刊稿的历史记录以及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意见等。这样,既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又使作者可随时管理个人信息。

2、编审系统:编审系统是本课题的核心。当前,不少期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流程大体上是:首先对打印的稿件进行审读,其次编辑稿件的电子版,第三步是复审编辑处理的稿件,第四步打印编排后的稿件并由相关编辑校对,最后刊发。许多环节都需要打印和传递稿件,造成出版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因此,编审系统可根据自身工作流程,围绕解决上述矛盾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稿件筛选(过滤)、稿件提交、稿件初审、稿件分发、稿件转发、稿件编辑、稿件签发(主编终审)、信息发布、用户管理、、基本信息查询、新闻审阅、作者改稿、发布通知等13个方面。

3、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说,编审系统的稿件处理、网络版及纸墨版的发布就是在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因此,数据库是期刊网络编审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和稿件处理流程所围绕的核心,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根据系统中数据处理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以及系统各个子模块所涉及的输入输出数据,同时考虑到杂志社办公的需求,系统规划并建立3个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稿件处理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办公信息库。

4、信息发布平台:为能使主编和各个栏目编辑在系统中进行交流,可为主编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主要让主编发布有关杂志信息和上级有关精神,还可进行会议通知、以待、得交流等。信息发布平台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因此,研制内容包括:可方便增加、修改删除信息;可对信息类别进行管理;能根据需要,授权不同用户管理信息发布平台;通知能自动更新并弹出信息窗口等。

5、网上办公平台:在杂志业务工作中,编辑除对稿件进行编辑修改、刊发,还包括对非网上来稿进行登计,这是编审系统功能的延伸。稿件刊发后需要注明稿件的刊用期数、字数等关键信息等工作。因此,网上办公平台研制主要包括稿件登记、刊用登记、刊用稿统计、稿费管理、资料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XBRL与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研究 篇3

(一) XBRL的定义

XBRL (e 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 其实质是一种数据描述语言, 通过它可以使各种商业信息在不同软件、平台、技术间 (包括Internet) 实现数据的可靠提取和顺畅交换。它是以XML (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报表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 XBRL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为会计信息提供模式的革新引入了崭新的思路。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 (Charles Hoffman) 于1998年4月最早提出了XBRL的构想。

XBRL国际组织网站 (www.xbrl.org) 对XBRL给出了如下定义, “XBRL是商业和财务数据电子化交流的一种语言, 是用来改革全世界商业报告的语言。它有助于商业信息的编制、分析和交流, 为提供和使用财务数据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以及可靠而准确的商业信息”。

(二) XBRL的组成

XBRL的技术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即XBRL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XBRL分类标准 (Taxonomy) 、XBRL实例文档 (Instance Documents) 和样式表 (Style Sheets) 。XBRL技术规范提供了描述XBRL如何运作的基本技术细节, 规定了XBRL分类标准和XBRL实例文档所应遵循的各种规则;XBRL分类标准是XBRL技术的核心部分, 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它是在XBRL技术规范的基础上, 结合各个国家、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XBRL实例文档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 依据某些XBRL分类标准制作的财务事实数据文件, 一个XBRL实例文档就对应着一个企业财务报告的实例文件;样式表用于定义财务报告发布时的显示项目和格式, 将实例文档以用户可读的方式显示出来。

二、XBRL的技术优势

(一) 利用XBRL可以快速、精确地检索信息, 并且有利于财务报告数据间的比较

以往的网络财务报告主要采用HTML技术和PDF技术。由于HTML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示性语言, 无法表达和区分数据的具体内涵, 检索信息有如大海捞针;而PDF格式文件无法通过程序自动从中读取数据, 需要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 造成数据处理的差错率提高。在XBRL中, 数据间建立了一些关联, 在检索数据时可以根据其所在的背景进行查询, 从而加快了检索速度。此外, XBRL提供了丰富的语意, 计算机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等深加工工作。

(二) XBRL技术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便利

XBRL具有良好的动态分析功能, 并且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链接, 跟踪相关的信息线索, 对于XBRL标记的财务报告, 信息使用者通过运用恰当的搜索工具, 使用XBRL的“下钻” (Drill-Down) 功能, 就可以自上向下考察数据源头直到底层的数据,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 有利于数据的获取并且进行挖掘分析。

(三) 利用XBRL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

以XBRL为基础编写及发布财务报告, 有利于各方监督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因其具有良好的信息开放性, 数据可定制、可扩展, 使用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获得个性化信息, 从而增强了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XBRL财务信息系统能够随时生成“实时会计报告”, 从而使企业内外部人员可以动态地、及时地得到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四) XBRL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可以跨平台使用

XBRL是基于XML的, 由于XML是跨平台的语言, 因此XBRL也是跨平台的, 通过XBRL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之间进行传输和交换, 消除了个别软件不兼容的问题。此外, XBRL具有自定义标签以及支持多国语言的特性, 从而消除企业报告中的语言障碍, 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五) 使用XBRL可以避免数据重复录入的问题

传统的财务报告由于非结构化信息导致了信息不可重用, 需要人工进行重复录入, 而采用XBRL后, 因其显示格式放在单独的“样式表”中, 财务数据只需录入一次, 就可呈现为各种格式的财务报告, 从而降低了数据录入错误的风险, 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 有效降低了公司编制与发布财务报告的成本。

三、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

(一)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含义

所谓系统集成 (SI, System Integration) , 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各个分离的设备 (如个人电脑) 、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 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 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

系统集成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方式, 是近年来国际信息服务业中发展势头最猛的一个行业。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 一个大型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 系统集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集成, 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整体性能最优, 即所有部件和成分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 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的和可维护的系统。系统集成既是一种商业行为, 也是一种管理行为, 但其本质是一种技术行为。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通过将销售、生产、采购、库存、以及市场信息、政府政策等相关信息采集部门对应的业务模块封装为Web服务, 经过企业服务总线标准化接口, 实现与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平台的交互 (其中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又是通过对各个财务功能模块的整合实现的, 包括账务处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非财务信息交互等等) , 用户根据应用需求可通过互联网络或移动网络在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上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实时访问与处理, 如在外出差人员可以及时进行相关经济业务数据输入, 而不用等到出差结束回来再对相应业务进行处理, 提高了会计信息实时反映效率。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可实现对业务信息模块数据的直接读取, 但是在此之前业务信息模块并不需要通过事先的数据库集成等集成化处理, 只是在应用需求产生时才通过调用相应的服务, 实现相应的操作, 从而达到企业会计信息应用目的。会计信息集成系统要求对每个业务单元制定相应的信息采集标准, 这个标准是基于全企业角度考虑的, 而不是局限于业务部门需要或管理者意愿而随意采集的。

(二)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必要性

将系统集成运用于会计领域, 是实现优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手段, 是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成败的关键, 是进一步发挥信息系统优势的必由之路。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会计信息化相辅相成, 其实质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优化, 以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

在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理念的指导下, 对企业业务流程集成和再造是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 而XBRL为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XBRL与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能为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中会计报告输出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向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具有检索快速精确、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便利等优势, 而且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质量, 因此, 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基于当前会计业务流程所产生的XBRL会计报告去匹配决策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从而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奠定了基础。

系统的集成并不是简单的物理集成和数据共享, 而是在逻辑和概念上的集成, 从根本上打破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构造, 有效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 由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均衡, 形成了多种基于不同平台、不同语言、功能和数据彼此独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存的局面, 部门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随处可见, 从而削弱了信息对决策的支持程度, 降低了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以及数据存储、传输的安全性。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 利用XBRL技术可以跨系统、跨平台使用, 而且通过软件能够方便地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的多语种输出, 以及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等技术优势, 结合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原则, 弥补了以往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能够将孤立、分散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起来, 通过加强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实时控制, 以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总结

XBRL是集优点与挑战于一身的商业报告语言,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 在其应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XBRL分类标准不完善, 导致XBRL相关软件不成熟;财务信息安全以及网络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企业应用XBRL的制度不完备, 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等。因此, 我们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XBRL分类标准, 加快XBRL相关软件的开发, 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完善应用XBRL的制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随着XBRL的逐步完善, 未来XBRL的应用领域和商业价值将无可估量, 从而促进会计信息化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与升华。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它并不是简单的网络互通和信息共享, 而是根据应用需求, 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技术等, 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组织到一起, 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优势, 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再造以及系统的高效运行, 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融为一体, 共同支持企业的决策活动, 从而真正地实现会计信息的优化和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当然, 这一工程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科, 谷士斌.XBRL数据集成处理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3]田凤彩.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探析[J].财会研究, 2008 (19) .

甲骨文继续扩大集成系统阵营 篇4

IDC近期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集成平台市场规模达到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1%。甲骨文在该季度获得了55%的集成系统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Gartner预计,在2015年集成系统市场将获得147亿美元的第一代市场空间。

甲骨文于2008年推出一体机产品Exadata,它从一面世就受到市场广泛认可,此后甲骨文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壮大集成系统家族,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Exadata数据库云服务器、Exalogic中间件云服务器、Exalytics 商务智能云服务器、大数据机、数据库一体机、虚拟计算一体机以及Oracle SuperCluster等在内的多个集成产品系统。在10月份的甲骨文全球技术大会上,甲骨文宣布集成系统再添新成员——零数据丢失恢复一体机(ZDLRA)。这是一款专为Oracle数据库保护而设计的备份设备,在当前数据保护市场走向整合简化、软硬集成的趋势下,将进一步推动备份服务走向云端。显然,零数据丢失恢复一体机的推出也将让甲骨文的集成系统拓展数据存储备份市场。

“集成系统能为CIO们带来性能和成本的均衡,实现IT优化和自动化,并简化基础设施的采购、部署和技术支持。这是其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潘少海表示,目前甲骨文集成系统出货量超过1万台,已经积累了超过1000个应用于实际生产环境的最佳实践,帮助众多国内外领先客户从中获益。

潘少海说,今天的CIO们面临着两大艰巨挑战,一是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第二是以更快的方式提供不断创新的应用与服务,以应对移动互联网和合规需求导致的数据激增。然而,“复杂IT”阻碍了CIO们前进的脚步。

“甲骨文董事会主席兼CTO拉里·埃里森曾经说过,计算行业的头等大错就是滋生了复杂性,甲骨文正在设法纠正这一错误。集成系统就是有效办法之一,它让企业的IT基础架构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让IT更简单,更智能、更高效。”潘少海表示。

一体机市场选择众多,甲骨文的成功秘诀究竟在哪里?在甲骨文中国系统事业部销售咨询部高级总监潘榆奇看来,甲骨文一体机的成功与甲骨文在企业级市场产品线全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从服务器、存储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再到应用软件,甲骨文拥有企业IT所需要的几乎所有产品和技术,同时在这些产品上还不断突破,使得我们能够持续领先市场。”

会计集成系统 篇5

一、ERP及会计集成系统双重环境下的内部审计信息化

中石化ERP系统中有财务会计 (FI) 、管理会计 (CO) 、资金管理 (TR) 、生产计划 (PP) 、物料管理 (MM) 、工厂维护 (PM) 、项目管理 (PS) 、物资管理 (MRO) 、销售分销 (SD) 、人力资源 (HR) 、辅助审计 (AIS) 模块, 各模块发挥“三流合一、规范业务、促进管理”的作用, 实现了对公司核心业务的完全支撑。AIS审计查证系统是中石化ERP系统环境下的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简称, 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种在ERP环境下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手段。AIS模块积极探寻以ERP为基础的深化应用思路, 从管理需求实际出发, 在规范应用基础上, 实施建设了审计在线监控系统并实现其有效移植, 同时开展了ERP应用自动考核。通过整合数据信息, 深化ERP数据应用, 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实现了审计关口前移, 有效的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

建立集中统一的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的一项重大变革, 股份公司会计核算和非上市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共同搭建了非上市会计信息集中平台和交易平台。标准管理做到了与MDM (中石化主数据管理平台) 、中石化标准管理平台的充分链接。业务数据在交易平台和核算平台、ERP系统 (企业资源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TMS系统 (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ATOM系统 (银企互联系统) 有机集成, 并在上线系统内自动转移。同时采用内部单位管理模式, 实施内部交易流程, 所有具备条件的内部交易均需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交易平台中进行。实现核算体系标准化、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强化了资金集中管理及应收应付款项管理。

二、审计信息化运用现状

通过运用AIS查证系统及财务信息查询, 项目核算管理, 辅助查询等多项功能的线上穿透、交叉查询, 了解被审单位各层级总体情况, 通过分析测试, 确定线索, 重点检查, 减少现场审计工作量, 有利于减少审计成本, 突出审计重点,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实时审计, 实现审计关口前移、降低审计风险

在使用了AIS查证系统后, 在审计时间上,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并存转变。注重事前、事中审计, 突出过程监督, 推进内部审计向企业经营管理延伸, 重心向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转移, 按照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要求进行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及任中审计、物资管理过程审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合同签约前及对外结算付款前审计等项目为事前事中审计开辟了新的道路。借助AIS审计查证系统开展实时审计, 跟踪企业的管理和核算的全过程, 随时发现问题, 及时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改进管理, 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随时发现缺陷堵塞漏洞, 提高管理水平。

2、信息化技术嵌入管理过程, 促进风险导向审计深入应用

ERP系统许多数据是由从模块数据集成而来, 为间接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过程管理、物资储备管理、销售策略管理在系统中均可体现。通过AIS查证系统和现代IT技术的应用, 使远程审计得以开展, 为节约评估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AIS查证系统的应用, 可以了解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使用策略、信用风险管理、关联交易成本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 掌握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减小审计风险。

3、运用强大了分析功能, 审计结论科学准确

运用AIS查询系统分析时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 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通过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趋势分析及前景分析, 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 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 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 而是多元评估, 采用几种方法相互印证, 使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4、提高了科学抽样手段, 使审计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化

通过AIS查证系统的应用, 利用AIS查证系统, 使审计抽样更加科学可行, 特别是统计抽样,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内部审计的主要困难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原本“跃然纸上”的会计资料转变为主要靠计算机识别的存储介质, 这一根本性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ERP系统是依靠对人工和系统设置控制点共同控制 (包括一般控制流程和应用控制流程) 来保证业务和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资产安全。ERP系统运行后, 系统的控制有了一定的不明显性和动态性。ERP系统尽管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但是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许多审计线索也会随之消失, 许多传统的控制手段已经失去意义, 评价和改进内部控制必须以信息系统的运转为基础, 从而导致会计核算方法、企业业务流程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的运行产生深刻变化。

1、企业内部审计所针对的内部控制趋于复杂化

ERP实行的是流程化管理, 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 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交给了ERP系统来进行控制。这就要求开展企业内部审计项目时不能再照搬以前的经验, 不能仅对有所变动及重要的内控程序进行测试, 而应重新对新环境下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对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 寻找薄弱环节, 重新确定审计切入点。

在集成系统环境下的会计活动中, 总分类账被“文件”所代替, 而在主文件中可能看不出计算汇总数据所依据的明细数据, 因而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日常核对只能在计算机内进行, 从而造成会计原始数据采集困难。二是错误与舞弊将更加隐蔽。集成系统下的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 使得授权过程不明显, 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会被察觉。这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毕竟对于会计系统内关于职责分离、监管以及独立稽核等程序设计本身而言, 内部审计还没有相应的手段进行监督评价。

2、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ERP系统及会计集成系统下, 企业内部审计首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发表意见, 侧重于对软件系统本身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安全性进行审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则转变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即覆盖了会计信息系统从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运行维护到该系统报废为止整个期间的各种业务。

3、审计线索的变化突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检查

在ERP及会计集成环境下, 随着会计数据无纸化和网络化的深入, 审计线索、会计数据范围和系统内部控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实行远程结算经营的情况下, 出现了有些原始凭证不在本地存放、有些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不在一起存放等复杂的新情况。所以, 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时, 应该对类似的检查风险重点考虑, 采取特殊的措施。

4、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要切实做好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既懂ERP系统知识、又懂内部审计业务, 能在ERP环境下独立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并且必须在工作中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 不断提高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存续公司与上市公司审计人员的权限分配、业务性质等原因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出现了对先进的ERP、AIS系统学而不用, 专而不精的现象, 信息系统审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四、审计信息化展望

近几年的实践证实,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给审计监督和管理既带来了机遇, 更带来了挑战, 审计信息化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不断深化AIS各项应用, 不断提升及深化应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及交易平台系统、报表系统等各个系统功能, 实现审计与其他专业模块控制点的线上整合, 达到线上实时的两级监督 (专业监督和审计监督) , 形成信息合力, 为经营管理保驾护航。

1、加强配置审计及源头数据的审计

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规则、记录的原始数据、非集成数据、人工维护数据、非集成形成的报表等方面内容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 督促企业有关业务部门减少线下操作行为, 杜绝随意更改配置等舞弊行为的发生。

2、深化应用, 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服务

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 切实做好审计思路与AIS系统相结合, AIS应用与ERP业务相结合, AIS应用与其它信息系统相结合, 线上数据和线下资料相结合, 通过深入需求分析, 尽可能地通过AIS功能扩展, 从别的信息系统中提取有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尽快和实时发现审计线索, 促进审计关口前移, 进一步加强AIS与其它业务信息系统审计查询分析功能的深度开发及整合提升。中石化预算体系涉及面广, 现在运行的集中核算体系学未启动预算体系, 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 扩大预算涉及的范围。

3、进一步加快审计检查系统开发应用

集成方法的会计教育 篇6

关键词:国际会计课程,国际会计主题覆盖范围,集成方法,国际会计课程的资源材料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美国会计师和审计师经常面对的情况, 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 (Tondkar等, 1994) 。这一点尤其是当一家美国公司 (1) 程度的集成方法中使用国际化会计课程 (2) 寻求在国外市场上筹集资金, 和/或 (3) 具有非美国投资者对他们来说, 公司编制财务报表时, 按照国外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检查的范围和方法的报道目前受雇于美国国际化会计课程使用集成方法。具体来说, 本文的调查 (1) 程度的集成方法中使用国际化会计课程, (2) 课程和主题, 被整合起来, (3) 教学材料和资源被用来国际化会计课程, 和 (4) 感知动机和会计课程国际化的障碍。此外, 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教学资源, 可用于添加一个国际层面融入会计课程通过一个集成的方法。这项研究的结果应该受益教师目前参与国际会计教育以及那些计划在未来国际化程序。

本文组织如下。接下来的两个小节将讨论有关的文献和数据收集过程。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的研究, 并给出讨论。在接下来的部分, 建议方法的国际化会计课程通过一个集成的方法是讨论。最后一节包含了论文的结论[1,3]。

文学的调查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各种研究应对国际会计教育在美国已经出版。目前相关的研究可以被分为两大类。研究在第一类调查方法在美国是利用国际化会计课程。研究在第二类调查方法是讨论各种创新方法可用于集成选择国际会计主题纳入会计课程。虽然许多研究已经检查了美国学校的策略提供一个单独的国际会计课程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会计课程, 只有很少的研究已经检查, 在任何细节, 使用集成方法国际化会计课程。因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研究美国学校国际化会计课程通过集成方法, 两类别的国际会计教育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直接利益并在下面讨论。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通过问卷送到570名教员, 会计程序选定的是1995版Hasselback会计教师目录2的示例用于这项研究, 是其中一个最全面的样本处理报道国际会计主题在美国它代表大约72%的所有美国会计程序包括在1995年版的Hasselback会计教师目录[4]。

在发送问卷, 下面的策略选择: (1) 问卷被送到一个教员的一种会计程序中确定Hasselback会计教师目录有研究和/或教学利益在国际会计。对于那些会计程序没有这种确定教员, 问卷被送到了系主任, 他们被要求提出适当的教师完成调查问卷[5]。

分析结果

每个反应机构被要求表明方法 (es) 利用国际化会计课程。表2总结了这些反应, 通过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似乎存在显著差异 (es) 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更多的反应研究生课程 (59.2%) 提供单独的课程在国际会计比本科专业 (36.2%) 。只有少量的回应本科专业 (2.7%) 提供一个单独的国际税务会计课程, 而30.3%的响应提供本课程的研究生课程。一个相对小的数字 (12.5%) 的机构与研究生项目没有具体方法的国际化课程, 但近三分之一 (31.4%) 的本科项目没有具体的方法。

反应机构表示强烈支持集成方法国际化会计课程。百分之六十一 (61%) 的响应的本科专业, 和52%的回应表示, 他们使用研究生项目的集成方法。本文的其余部分将解决集成方法国际化会计课程。

建议集成国际会计主题纳入课程的方法

国际维度的会计主题可以集成到会计课程在几个方面。本节将讨论可能的方法, 可用于集成方法, 提出一些教学材料, 利用每个方法[6,9]。

一、使用外国年度报告

使用外国年度报告整合国际会计层面融入课程可以刺激和令学生兴奋。外国年度报告提供“真实生活”的例子, 并提供学生机会去比较和对比美国会计实践与其他国家。外国年度报告特别有用在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到财务会计课程, 特别是, 中级和高级会计 (附录A提供了一个列表的建议主题可以在财务会计课程国际化) 。外国的年度报告, 然而, 提供有限的机会, 整合国际维度的审计、税务、和管理方面的会计。

二、使用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提供另一种手段, 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到课程。正如前面所讨论的, 使用外国年度报告是非常有用的在整合国际维度的财务会计主题但他们提供有限的机会, 整合国际维度的审计、税务、管理方面的会计。使用案例研究方面发表包含国际税务、审计、管理、标准制定过程, 以及财务会计, 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优势在其他领域教师的会计 (如。、税务、审计、anagerial) 在整合国际层面融入会计课程。一个源, “作者发现特别有用的是一个最近出版、国际案例研究文本 (Schweikart, 罗伯茨和灰色, 1995, 请参见参考资料以获取完整的引用) 。本文包含病例国际金融会计和报告, 国际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 管理会计对全球业务操作、国际审计、国际税收。每个案件包含几个讨论点和问题。一种可能是有用的在利用案例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的课程, 类似于一个讨论第二个策略在使用外国年度报告, 并要求每个小组分组学生准备一个小组项目结案分析问题和讨论点长大的情况下回答。书面作业将完成从类和上交的分级。再次, 这个方法不会把课堂时间和暴露学生国际维度的会计。

三、使用已发表的论文

另一种方法, 整合国际维度的会计主题纳入会计课程, 是使用发表文章, 讨论国际会计的各个方面。这里的文章建议 (见附录C) , 是主要的性质, 并提供一个概览的话题如国际组织参与协调会计实践, 欧盟, 清单在外国股票交易所, 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国际资本市场由于多样性在世界各地的会计实践。这些文章可以转让的课堂阅读, 可能讨论在类。这种方法更可取的, 在上层阶级如先进的会计和会计理论课程。

选择一个特定的方法来集成国际维度的会计的课程取决于老师的偏爱, 可用时间, 本课程教学和其他约束作者利用了所有上述方法在过去, 收到积极的反馈来自学生。▲▲

结论

这个发现揭示了国际化的集成方法是更常用于本科专业 (61%) 相比, 研究生课程 (52%) 。越频繁使用集成在研究生水平, 可以解释为事实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会计往往是通过一个单独的课程设置。提供一个单独的课程在研究生水平允许选择的主题的深入分析, 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学术准备在他们的本科课程。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财务会计是最频繁的集成区域对于研究生和本科专业。这个发现是预期的, 因为有更多的课程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比其他地区。然而, 税收和审计领域出现至少集成。这可以解释为缺乏资源和自然的话题被讨论在这些领域, 即他们不会让自己轻易国际化。集成的讲座是最常用的方法, 整合主题到其他课程, 虽然其他教学资源材料, 如外国年度报告, 指定文章和案例也使用。

参考文献

[1]蔡晖.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与发展[J].审计与理财.2003 (12)

[2]田冬花.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01)

[3]靳远夫.浅议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 (06)

[4]张凯.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04)

[5]王景新.学习国际先进会计电算化经验的启示[J].财会通讯.1999 (09)

[6]滕为.美国会计电算化现状简介[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 (02)

[7]程安东.日本的会计电算化[J].上海会计.1995 (08)

[8]方丽娟, 梁晓文.浅析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意义和策略[J].同煤科技.2000 (03)

智能小区: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 篇7

本文通过对智能小区系统的回顾与分析, 提出了智能小区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转变的新理念, 这个转变是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趋势, 将会带动新的产品体系与发展模式, 值得广大集成商、生产厂家与房地产商的重视。

1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状况及问题分析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一般包含安全防范、管理与监控、信息网络三个子系统, 其中安全防范子系统又包含住宅报警装置、访客对讲装置、周界防越报警装置、闭路电视监控装置与电子巡更装置, 管理与监控子系统包括自动抄表系统、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以及设备监控装置。以上十个分子系统与电话、电脑、电视网络相结合, 形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化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1998年建设部发布《住宅小区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讨论稿) 》开始, 形成了我国小区智能化与家庭智能化发展的高潮, 由于我国小区实际情况, 国际上没有可以拿来的完整的系统, 于是出现了多个系统的借鉴与拼凑,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区系统集成模式。

在上述系统中, 安全防范子系统与管理监控子系统的功能, 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分子系统实现, 并在小区管理中心层面通过物理连接实现联动功能和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系统集成。

这种系统集成的特点是:

(1) 功能子系统与物理子系统一一对应;

(2) 系统是由下而上建设, 先将每个子系统建设完成, 再在中心实现有限的集成;

(3) 各子系统使用不同厂家产品、不同协议标准;

(4) 每个系统的管线、设备、运行、维护都是独立的。

在之前的十余年中, 这种我们称之为传统的“系统集成”为广大工程公司所耳熟能详, 成为智能小区系统建设的主流模式。当习惯成自然时, 人们往往不会去深究其内在的不合理因素。其实, 小区智能化传统的系统集成有其明显的弊端:

(1) 结构复杂

这包括设计复杂、管线复杂、配合复杂、维护难、扩展难等现象。比如说一套智能小区的方案, 涉及到十几个分立系统, 数百种不同品牌型号产品, 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配合、建设后的使用与维护都有较大难处, 往往是建设方最头痛的。这显然不利于系统的普及与推广。

(2) 经济性不佳

◆功能

由于智能化小区相对来说发展时间不长, 各子系统多是从其他商业建筑中移植而来, 比如说家庭防盗、周界防范与电视监控系统是从金融、文博、军工领域引入, 设备监控、停车管理与网络布线是从商业大楼引入, 这些系统功能强大, 结构复杂, 造价也高昂。其实, 小区的系统往往要求比较全, 但单一系统功能要求并不高, 同时使用者并不是专业人员, 要求界面直接, 操作简单, 那些专用产品在功能浪费的同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成本

由于复杂的系统和冗余的功能, 导致系统从设计、管线、安装、使用、维护等环节都形成了一些浪费, 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房产商认为“智能”是高深莫测而又价格昂贵的东西, 再加上应用中一般会出现一些问题, 于是出现对之排斥现象, 造成不利影响。

(3) 可靠性不强

由于系统采用的是拼合形式而且比较复杂, 加上国内厂家产品研制与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 导致智能化小区系统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可靠性已经成为系统至关重要的问题所在, 也制约了系统的发展。

(4) 不能互通互换

由于不同的子系统采用的是不同厂家的产品, 再加上行业标准的不完善, 现有标准往往注重的是功能, 对互联互通的接口部分没有统一要求, 或者说对整个大系统没有明确清晰的网络架构思路, 于是造成子系统之间彼此没有互联性, 不同厂家的产品也不能互换, 如果某一个产品坏了, 只能到该厂家更换, 如果该厂家倒闭, 则整个系统就要全部更换。

早几年业内媒体对智能小区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结果仅为40%, 也就是大部分用户对小区与家庭智能化系统是不满意的, 许多人感到疑惑, 但笔者认为, 考虑到行业与产业仅仅十余年的历史以及上述结构性问题, 出现大量的不满意情况也就不难理解。

那么, 出路在哪里呢?

2 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的转变

虽然各个厂家都在进一步改良产品提升质量, 但是, 仅靠这一点是不够的, 因为结构性的问题不解决, 上述问题就不能得以根本性解决。于是, 我们提出了从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的转变。

那么什么是“集成系统”呢?

集成系统是建立在统一网络平台上、实现多功能融合的简单化系统, 其特点是在一个具有标准接口的网络上挂接不同的多功能终端, 实现以往需要多个独立系统才能完成的多种功能要求。

集成系统的概念在近来的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在2007年实施的国家标准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智能化集成系统” (IIS) Intelligented Integration System的概念, 即“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 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为集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 值得从业人员高度关注。

集成系统与系统集成有着明显的区别:

(1) 系统集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 是先建各个功能子系统, 再建集成网络;而集成系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 是先建立控制网络, 再延伸出各个功能子系统;

(2) 系统集成的前端设备是单一功能的、封闭的、不可扩展的设备;而集成系统的前端设备是多功能的、开放的、可以扩展的设备;

显然, 针对于上节所述的系统集成, 集成系统具有结构优化、经济节约、维护方便、效益提高等优点。同时, 有效实现了系统的综合监控管理、实现相关子系统的协同与联动、优化简化了系统结构、减轻设计施工与验收工作、缩短周期并方便系统运行维护, 并且能够构成一个高效能的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系统的远程维护与诊断修复。

图1给出了这两种不同系统架构的对比变化。可见, 虽然只是两个词的顺序互换, 却是一种能够解决当前智能小区所遇到的瓶颈问题的良好途径。

3 实现集成系统的网络基础

当然, 要实现这种转换是有条件的, 一要对智能小区的功能要求有比较明确的分析和定位;二要在小区内建立高度可靠的控制网络;三要具有通用接口的多功能智能终端。上述三点条件, 在智能小区发展初期是有困难的。然而, 时至今日, 智能小区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十年时期, 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与教训, 各种网络控制技术已经从了解走向了应用, 设备生产厂家也日益丰满与强大, 我们具备了从传统的系统集成向集成系统转变的基础和能力。

首先, 从以前简单的子系统罗列发展到了采用融合与集成技术, 尽可能使系统结构优化与简化;其次, 采用数字化、网络化的产品和系统越来越多, 体会到了减少线缆与共享资源的好处;再者, 人们对电话、电视、宽带的结构化标准化模式非常习惯与认同, 进而要求智能系统网络化标准化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小区智能控制网络是集成系统的基础和关键, 住宅小区一般楼幢多, 住户多, 距离长, 室外环境复杂, 在控制网中传输的信号种类也多, 要求比较复杂, 是相当于PDS中的“建筑群子系统”, 也就是实施难度最大的系统。系统追求的是安全性、可靠性与实时性, 报警系统的信号要万无一失地传递到报警中心, 抄表数据也要保证可靠上行, 还要求系统能够有效处理信号冲突, 如多户同时报警也要保证不丢数据。同时要采用网络分块与隔离技术, 使单户故障不会影响整体功能。因此, 一定要选择被广泛接受并被证明有效可靠的通讯协议。

以太网和现场 (总线) 控制网络是当前应用于智能小区集成系统的主要网络形式。其中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呼声较高, 应该是今后多网合一的方向, 但用于大型智能小区控制网络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 在防盗报警网络中的应用还存在争议, 因此不做详细论述。对于常年亲身经历的现场总线控制网络, 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 可以成为智能小区集成系统可选的可靠网络基础。

基于LonTalk协议的LonWorks控制网络是一种通用的, 开放式的互动测控网络, 可与多家厂商的现有产品及不同网络通讯协议设备组网。在小区内建立LonWorks现场总线, 可以将现有智能设备组网, 同时, 面向未来, 可以接驳各种接受LonTalk协议的智能设备并能与IP局域网融合。中国标准化管理局 (SAC) 已将LonWorks技术转化为下列控制网络技术标准 (国家标准) :GB/Z20177-2006控制网络LonWorks技术规范;GB/T 20299.4-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4部分: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

无论是何种控制网络形式, 只要能够可靠传输信号, 并且具有标准化接口, 都能成为智能小区集成系统的基础与载体。

4 集成系统的架构内容

当建立了小区控制网络之后, 在小区的不同位置设置不同或相同的多功能智能终端, 就可实现整个住宅小区的集成系统。

系统架构与配置如下:

(1) 小区管理中心:采用集成电脑主机的控制主机, 实现对讲、防盗接警、电视监控、信息发布、远程抄表、智能控制、集中管理等功能;

(2) 小区或单元门口:采用多功能对讲主机, 实现门禁刷卡、可视对讲、行车控制、电梯控制、电子巡查等功能;

(3) 家庭住户:采用多功能智能终端, 实现对讲、防盗报警、信息接收、远程抄表、家电控制、自动呼梯等功能;

(4) 小区设备处:采用多功能控制模块, 实现模数或数模转换、远程控制、状态显示、定时与模式控制等功能。

由上可见, 本来非常庞大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变得很简单。其实智能小区本身就是一个功能直接而又简单的系统, 只是我们由于初期没有经验而把系统搞得复杂化, 把系统集成转变为集成系统, 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而且上述单元主机、智能终端与控制模块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 不同厂家产品可以互换;其功能可以扩展, 当需要增加功能时, 不必再开挖管网, 简单可靠、方便节约, 不难看出其今后的发展潜力。

5 结束语

会计集成系统 篇8

关键词:快速成型,集成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Rapid Prototyping&Manufacturing:RP&M) 是指在计算机管理与控制下, 根据零件的CAD模型, 采用材料精确堆积 (由点堆积成面, 由面堆积成三维实体) 的方法制造原型或零件的技术, 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成形原理的新型制造方法。快速成型制造可以自动、快速、直接、精确地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 (模具) 、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是提高产品质量、缩减产品成本、优化产品设计的有力工具, 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重视, 并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医学、艺术品等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取得了极大的成果。

随着RP&M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对该项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使该项技术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发挥其传统加工技术无法比拟的长处, 把这一技术与其他制造技术紧密结合, 构建RP&M集成制造系统已经成为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快速成型制造系统的数据处理

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中的数据处理过程中, STL是RP&M技术的常用数据转换格式, STL文件格式最初是在立体光刻造型技术中得到应用, 由于它在数据处理上较简单, 而且与CAD系统无关, 因而很快发展为快速成形领域中CAD系统与快速成型系统之间数据转换的标准。

作为与CAD系统的接口, STL已经很好地服务于快速成型制造工业。它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和应用广泛, 其简单的数据格式可由CAD系统方便地产生, 而且易于RP&M系统的操作。但由于STL数据格式本身具有的缺陷, 使得RP&M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检验STL数据格式的正确性或修正其错误。这些常见的问题包括:数据截断误差、面片间的间隙、法矢错误、错误的面相交和退化的面片等。

为了解决STL数据格式存在的缺陷问题, RP&M研究者在研究检测和修补STL数据错误的同时, 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数据交换接口来克服STL存在的不足。这些数据交换接口有:基于层轮廓数据格式的SLC、通用层数据接口格式CLI、实体自由制造的柔性数据格式RPI等。此外, 在CAD系统内直接对模型进行分层处理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采用在CAD系统内直接分层和利用新的RP&M数据格式进行分层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STL模型分层处理时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大大降低了数据冗余, 提高了分层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只适合于某一类CAD系统, 而与其它CAD系统都不兼容, 导致这种数据处理方法的通用性较差, 所以也极大地限制了它们与其它系统的集成应用。

2 基于STEP-NC的快速成型集成制造系统

为了解决RP&M系统与其它CAX系统的数据接口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STEP-NC作为统一数据接口, 实现RP&M集成制造系统的构想。STEP-NC是在产品模型数据转换标准STEP (Standard for the Exchange of Product Modal Dat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将STEP扩展到CNC领域, 重新制订了CAD/CAM与CNC之间的接口, 它要求CNC系统直接使用符合STEP标准的CAD三维产品数据模型 (包括工件几何数据、参数配置和制造特征) 、工艺信息和刀具信息来直接产生加工程序来控制机床。

图1为该RP&M集成制造系统的结构图, 在整个系统中采用STEP-NC作为统一数据接口。STEP作为产品模型数据转换标准已经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而STEP-NC的发展更使得基于STEP-NC的CNC系统与基于STEP的所有CAX系统之间实现了双向无缝连接。另外, 由于RP&M技术也是基于数字化的, 快速成型设备一般都包含数控系统, 快速成型装置可以作为CNC机床的特种附件, 而集成到CNC机床系统中去, 使CNC数字控制技术与RP&M技术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从而大大扩充CNC机床原有的功能。由于图1所示的RP&M集成制造系统采用STEP-NC作为统一数据接口, 因此必须实现基于STEP-NC的分层处理。而STEP-NC对三维几何模型的描述是遵循STEP/AP203协议的, 所以实现整个RP&M集成制造系统的关键是实现由STEP/AP203协议所定义的几何模型的分层处理技术。

3 结语

现有RP&M系统采用的STL数据接口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实现集成制造的因素:如精度损失大、数据量过大、数据只能单向传递、没有携带任何设计与制造的信息等, 使得其难以支持集成制造。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新的快速成型制造集成系统的组成方法, 对进一步提高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广春, 赵国群.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纪峰, 陈荔, 李占利.基于STL文件的模型及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6 (1) :104~107.

浅析系统工程之综合集成法 篇9

关键词:系统;系统工程;综合集成法

中图分类号:N94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工程方法论的重要性越趋明显。综合集成法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一种典型代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1-2]其本质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能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的系统。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说,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分析与总结综合集成法的实践应用,可以促进综合集成法的发展,并使得综合集成方法论走向成熟。

1 系统知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系统随处可见,且在不同时刻其状态是不同的,不同时刻系统的状态变化就构成了系统的演化,系统的演化总是從稳定状态到非稳定状态再到稳定状态不断演化。[3]

2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的目的是从全局的角度解决问题,实现目标位总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解决总体的复杂问题,可以从部分问题着手,各部分虽然较劣,但总体可以优化。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4],即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的技术。

在解决大型的复杂系统时,可以将定量和定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解决系统设计、组织建立、系统经营管理等问题。形象地说,系统工程就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

3 综合集成法

综合集成法属于系统工程领域的方法论,是一种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的系统论方法。[4-5]

3.1 综合集成法的含义。综合与集成是系统工程、霍尔方法论以及系统综合中很常用。通常,综合高于集成,综合集成的重点是综合。集成比较注重物理意义上的集中和小型化、微型化,主要反映量变;综合的含义更广、更深,反映质变。[6]

3.2 综合集成法的提出。综合集成法是区别与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创造与贡献。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综合集成法的具体运用,[4]这套方法和方法论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采取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综合集成,达到对整体的定量认识。[6]

综合集成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研究具体事物、现象发展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严密的综合体系,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经济形态飞跃,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钱学森院士称之为第五次产业革命。这场产业革命所涌现出来的各种高新技术,为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6]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系统学、第五次产业革命中的其他技术的经验汇总和升华的结晶。

3.3 综合集成法的特点:(1)其实质是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能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的系统,合理运用综合继承法便于有效发挥系统的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2)综合集成法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3)综合集成法使用精密科学方法,体现了精密科学从定性判断到精密论证的特点,以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判断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精密定量论证过程。(4)综合集成法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科学结合,在吸取还原论和整体论的优势的同时,避免了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局限性。(5)综合集成法指出了解决复杂巨系统和复杂性问题的过程性以及过程的方向性和反复性。这个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和形成经验性假设开始的。这一步是专家体系所具有的有关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智慧相结合并通过讨论班的研讨方式而形成的,通常是定性的。这样的经验性假设(猜想、判断、方案、思路等)之所以是经验性的,是因为还没有经过精密的严格论证,并不是科学结论。精密的严格论证是通过人机结合、人机交互、反复对比、逐次逼近,对经验性假设作出明确结论,如果肯定了经验性假设是对的,这样的结论就是现阶段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科学结论。如果经验性假设被否定,就需要对经验性假设进行修正,提出新的经验性假设,再重复上述过程。[6](6)综合集成法及其研讨厅体系不仅可以用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可以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4 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分析。在《综合集成研讨厅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应用——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运指挥系统》一文中论述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思想方法正好为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调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方法,合作双方在三峡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供应厂家、运输单位、中转车站等的配合下,研究开发了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度指挥系统,成功应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中。[7]

系统的本质是其整体性,即将系统中的各个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统一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获得了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功能、要素等。从量的关系看,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贝塔朗菲“非加和定律”,即系统整体对于它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加和性”,具体体现在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统整体功能放大效应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系统整体功能缩小效应,这两种现象在系统工程领域称为系统整体的涌现性。

由此,综合集成法运用得当,可以促进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且为积极相关的,那么系统整体的涌现性表现为好的方面发展,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

4 小结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介绍综合集成法,简要讨论分析的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加深了对综合集成法的理解,属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由于综合集成法及其研讨厅体系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前沿成果,今后还需不断深入研究,继续丰富和完善,体现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

[2]钱学森.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1,4(1):1-4.

[3]刘金卓,廖鸿志,谢仲文.软件再工程的系统分析[J].计算机与系统工程教学研究论文集,2010:253-258.

[4]费奇,陈学广,王红卫,刘振元.综合集成研讨厅在大型工程物流中的应用——三峡工程散装水泥/粉煤灰实时调运指挥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现,2011,31(1):171-180.

[5]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于景元,周晓纪.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2(10):26-32.

作者简介:姜娜(1984.8-),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学位,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网站建设方面研究。

福田整合布局物流集成系统 篇10

新常态下的“大整合”

今年春节之后,福田轻型商用车事业本部在原福田奥铃事业本部与原福田商务汽车事业本部的基础上整合成立。“福田轻型商用车是福田汽车在‘大数据’带动下的一次‘大整合’的战略举措。我们将福田奥铃与福田商务汽车整合在一起,合二为一,将为行业以及用户奉献一场集成品质与科技的全新勒芒赛,同时掀起席卷全中国的绿色物流风暴。”福田汽车集团副总裁、轻型商用车事业本部本部长赵建民在勒芒赛启动仪式上介绍说,“新成立的福田轻型商用车事业本部将实现研发、制造以及客户资源、分销资源、服务资源、供应链资源的共享,实现互联互通,最大程度上发挥福田奥铃和福田商务汽车的优势,推动业务的整合增长。”

他同时指出,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法规政策,必将对国家整个物流产业的整合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种整合和发展也带来了客户结构和客户需求的一系列变化。轻型商用车事业部的成立,既是福田汽车适应中国商用车市场新常态、市场新需求做出的战略调整,同时也是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直接改变了中短途的物流运输结构。城市、城乡、城镇物流市场进一步整合,终端用户需要多元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来满足运输需要。同时,环保法规升级也要求城市及城乡物流运输工具朝着绿色低碳、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需求,整合后的轻型商用车事业部首创性提出,将为城市及城乡客户提供绿色高效的“城市及城乡物流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福田奥铃拥有奥铃CTX、奥铃TX、奥铃捷运和奥铃NG全系列中高端轻卡,主要拓展城郊、城际物流市场,协同城市物流市场;而福田商用车拥有蒙派克E、蒙派克S、风景、G 7和图雅诺大中V A N全系列产品,主要拓展城市物流市场,兼顾城乡客运。两者合二为一,为打通城郊和城市乃至“最后一公里”提供物流集成系统解决方案将成为现实。

第七届勒芒赛“新起点”

作为面向物流行业的中国轻卡第一赛事,“中国勒芒轻卡耐力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相较于往届大赛,本届奥铃勒芒赛首次被冠名“图雅诺杯”。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福田借机提前预热即将上市的欧系大VAN图雅诺品牌。同时,在勒芒赛启动仪式现场,福田轻型商用车全系列产品集结亮相,并正式发布由奥铃CTX科技版国IV、奥铃CTX国V以及福田商务车蒙派克E、G7组成的新品军团。

其中,奥铃CTX科技版国IV轻卡被指定为本届勒芒赛的官方赛事用车,大赛仍以物流企业直接组队参加大区决赛的形式为主。“本届赛事的全国总决赛将升级为15小时耐力赛,相比以往更加严苛,要求15个小时换人不换车,在复杂工况下对车辆品质进行考验。而奥铃将通过赛事对验证产品的一系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持续改进,使得奥铃产品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赵建民表示。

上一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下一篇:果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