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集成服务系统(共12篇)
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篇1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系统的不稳定将会严重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 而数据的丢失则会对医院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确保医疗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 有必要对医院硬件进行系统集成。
1 系统集成内容
1.1 系统规划、设计
(1) 新旧硬件和运行环境调研、评估;
(2) 实施方案制定[1]。
1.2 群集系统安装、优化
(1) 网络操作系统群集安装 (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sp2) ;
(2) 数据库系统群集安装, HIS/LIS等业务负载均衡到2台服务器;
(3) 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根据实际运行环境优化配置 (硬件资源分配利用合理化、通道负载均衡最大化、系统整体性能最优化、数据库系统配置优化) 。
1.3 应用数据库迁移、优化、备份
(1) 模拟应用数据库上线测试;
(2) THIS、LIS等应用数据库和前台程序迁移 (切换不超过15 min) ;
(3) 根据实际运行环境制定应用数据库日常优化;
(4) 根据实际运行环境制定应用数据库日常备份策略。
1.4 网络设备安装、配置
如果项目中包括交换机、路由器、VPN等设备, 则需要:
(1) 硬件安装、调试、上线切换;
(2) 交换机配置VLAN;
(3) 网络负载均衡 (双核交换机载量平衡) 。
2 数据库安全策略
数据作为医院信息系统唯一性的标志, 医院根据自身信息系统 (THIS4、LIS40) 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数据备份策略, 以减少数据丢失给系统带来的风险。按照备份周期来对数据进行如下周期性备份:
(1) 自动日备份———保留3 d;
(2) 自动周备份———保留2周;
(3) 自动月备份———保留1个月并通过冷备份存档。
按照备份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如下方式备份:
(1) 完整性备份;
(2) 增量备份;
(3) 日志增量备份。
按照备份存放位置来对数据进行如下方式备份:
(1) 自动本地存储设备热备份;
(2) 自动异地存储设备热备份;
(3) 自动异地存储设备冷备份。
利用THIS4特点及备份策略灾难恢复应急系统:
该方案可保证在主服务器系统灾难性宕机后, 还可以保证数据损失仅在20 min以内甚至不损失的情况下最短时间内恢复全院系统运行。
3 集成所能达到的目标
不论医院信息系统如何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医院来说, 最重要的是医院的数据不能有任何丢失。任何时候有任何数据丢失发生, 对医院来说都会造成非常巨大而无法弥补的损失[2]。鉴于这个要求, 我们做以下规划:
我们在网络中设置1台小型的服务器作为主域 (primary domain) 服务器, 负责网络的安全性与用户登录工作;而将2台性能较强 (IBM3950) 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 (database) 服务器, 分别运行医院的HIS和LIS等医院信息应用系统, 应用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在共享的磁盘阵列中, 从而确保应用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与高可用性。通过微软集群服务器服务 (MSCS) 实现双机热备, 当一台主机发生故障或关机时, MSCS会自动地将其上的应用切换到另一台机器。不仅可以实现系统级的服务器切换能力, 而且还可以提供强大的应用级服务器切换能力, 表现在对任意应用可以进行检测, 如数据库。当一台服务器的数据库发生故障时, 系统便会自动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 由此服务器接管业务, 并且还可以分为不同的资源组切换到不同的服务器, 而且切换的速度很快, 这一点对于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存储这一环节上采取最安全、读写性能较高的RAID 0+1+Hot Spare技术, 以便在数据安全上做好第一步。
规划方案说明如图1所示。
经过上述的系统集成, 医院信息系统不管从运行效率还是数据安全性上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有效保障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能够更好地为临床一线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满琴, 谭敏.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与研究[J].医学信息, 2009, 22 (1) :32-33.
[2]陈巍, 刘旻.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0, 34 (5) :378-380.
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以下称运维资质)认定工作,依据《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暂行)》(中电联字〔2015〕1号),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以下称运维)服务是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对其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业务系统等提供的运维服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运维资质认定是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以下称电子联合会)依据本实施办法对从事运维企业的整体实力、运维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所进行的评价和认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运维项目管理人员是指由运维服务企业正式聘用,熟悉运维技术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运维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和能力,具有较好的信誉,并受所属企业委托对运维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的项目负责人。运维项目管理人员包括运维项目经理和运维高级项目经理两个等级。电子联合会对运维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登记管理。
第五条 电子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委员会(以下称电子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负责运维资质认定和运维项目管理人员登记的管理工作。电子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办公室(以下称电子联合会资质办)作为电子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运维资质认定和运维项目管理人员登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运维资质认定及监督管理
一、运维资质的申请与认定、证书管理及监督管理除本办法另有规定的事项外,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暂行)》(中电联字〔2015〕1号)相关要求执行。
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034-03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It requires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 and organ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iming at building a piec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llaborative cha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or enterprises in supply chain. At the same time, an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ramework and some advice are proposed based on SCM.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ystem integration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对供应链上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等节点组织以及供应链中所发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一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化,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1]。现代社会里,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顾客需求不断变化,供应链管理逐渐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企业采用的“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可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供应链绩效,其前提是要有相应信息系统的支持。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将企业内外资源有效集成,以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实现对内部资源的统计与控制,而且还需要对企业间资源分配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与其他企业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等,成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关注点。因此,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重要性,并把组织重构、流程重构和技术架构几个方面作为其切入口。
1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1.1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实际上就是以整体性和最优化为基本原则,集成企业内外各子系统使得整个系统功能最优。由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可知,系统集成和数据管理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性环节,当信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产生集成化需要而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集成包括网络环境集成和数据集成两方面内容,其中数据集成是将各个应用项目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出基础数据,在整个系统范围内将这类数据组织成一个全局数据库模式。由于信息系统组成结构中数据处于核心地位,数据结构是稳定的,事务处理是多变的,因而信息系统集成的关键性标志是数据集成的程度即数据独立性、共享性和稳定性的实现程度[2]。可见,数据集成是系统集成的基础。
1.2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必要性。现代商务环境促使企业将自己的资源同外部资源集成起来,以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这种跨组织地集成使得跨组织流程趋于频繁、跨组织流程间结合深度增强。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通过网络搜集和传播企业内外信息,以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技术和方法,创造网络化的企业运作模式。
供应链管理要求跨职能、跨组织的集成[3]。一方面,因为产品生产复杂、顾客需求各异,导致单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需要研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紧密结合和实时互动,要求相应的跨组织流程对这些活动加以规范、组织,使得跨组织流程成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运营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分工合作,使得企业可以集中主要资源在其最擅长的核心业务运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与其他企业组成跨组织业务流程。而且从技术角度看,集成的系统能够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方便地访问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通过解决组织结构、可互操作性、变化管理、安全性等问题,基于SCM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将会具有很强的可重构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充性[4]。
2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
2.1XML技术。XML是一种可扩展性标记语言,其自描述性非常适用于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且这种交换不以预先规定一组数据结构定义为前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使用XML文档封装企业的信息数据,企业可以在不破坏原有的信息内容的同时,自由定义、扩充、修正标记和文档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也易于实现异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数据共享和集成,容易被计算机识别,进行智能搜索和推理。
XML在三层架构上为数据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是开放的、基于文本的格式,它可以通过HTTP像HTML一样传送。桌面上的数据可用DOM(文档对象模式)处理,代理商将支持XML的更新功能,使得中间层或数据服务器的数据变化可以传递给客户,反之亦然,因此代理商能够从客户端得到更新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XML带来了一种完全可以移植的数据格式,它为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中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XML解析服务器,就仿佛是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之间设立的互动式的信息交换中心,专门从事不同数据格式数据信息的交换翻译工作。一方面将对方请求的数据资料翻译成事先约定好的XML格式,另一方面将收到的对方发送的数据资料解析还原,就好像两个信息系统之间进行通讯一样,这样就不需要企业重新实施一个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
2.2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技术是新出现的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是基于标准和松散耦合的结构,它主要解决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相互集成问题,建立在广泛接受的XML的标准之上,为不同厂商的应用系统提供了交互性。实现基于Web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首先把管理信息系统要完成的各种功能分解,形成一定粒度的小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用一个Web服务来完成,所有的Web服务建立后注册到UDDI中,然后根据用户对界面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引用相关Web服务实现集成,从而形成能完成用户各种功能需求的信息系统。
由于供应链上合作企业和基于动态联盟企业伙伴的信息系统集成需要对业务敏捷反应,因此需要基于标准和松散耦合的构架,而基于Web服务的信息系统构架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为Web服务具有松散耦合,与具体平台无关的特性,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不需要对自己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很大的改动,只要把所需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库存状态、生产计划、需求数据等信息利用Web服务包装起来就可以了。无论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基于何种平台,使用何种语言,只要遵循Web服务的标准就可以相互通信。通过Web服务把供应链上的企业连成一个虚拟的网络,信息传递的方式也由逐级传递方式转变成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信息传递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牛鞭效应”。同时,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信息和从其他企业获取所需信息,形成了一个信息共享的集成化供应链。这种基于Web服务所实现的集成化供应链有利于加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沟通、缩短订货周期和减少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3多Agent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市场变化反应的敏捷度、服务质量成为企业赢得市场和顾客的关键。传统企业正朝着高度集成化、高度柔性和灵活性方向发展,供应链上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应该保证在企业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发生调整时不能被废弃,应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达到人与系统的高度融合。多Agent系统具有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反应能力和行为理性等特点,能为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首先,多Agent系统是一个既分布又协调的系统,非常适合构造具有高度开放性、分布性、重构性和伸缩性的信息集成框架,为集成“异质信息孤岛”提供了新途径;其次,由于多Agent系统具有智能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能有效实现对企业流程重组的全面适应、协调技术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能极大提高信息集成平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3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3.1供应链管理作业层。供应链管理作业层是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如图1)的第一层,这一层次上,供应链管理进行实质性的操作,包括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制造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化采购管理、关系管理等。这些具体的操作在“商业应用层”中的“商业决策、管理、控制”信息指导下进行[5]。
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行业特点,在作业层中有不同的应用软件支持,如制造业的MRP、MRPII。且常见的作业操作流程还包括了企业间的系统,它们都依赖不同的应用软件支持作业过程。
3.2电子数据处理层。这个层次将“供应链管理操作层”中实质性操作过程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各种收集数据的子系统,如EOS、POS、EDI等,收集到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收集、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一些数据通过分类、排序、综合分析的数据挖掘过程,形成特有的商业信息、商业知识、商业模型等。这些结构化的信息、知识和模型可供“商业应用层”调用,在企业的决策、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作用。
3.3商业应用层。商业应用层对企业的整个运营、操作起着决策、管理、控制作用,它是信息系统的目的,所有数据收集、存储、提取后,如果没有商业应用都是无效的。所以“商业应用层”十分重要,它包括了许多可视化的应用系统,如决策支持系统、报表系统、随机查询系统、在线分析等。
4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策略
4.1组织重构。组织重构是供应链间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阶段,它为供应链间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立了支撑的“骨架”,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供应链的组织构架反映了供应链上的权力关系和联系方式,同时决定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方式。组织重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关系到供应链信息系统集成实施的成败。
应该将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组织机构调整的出发点,根据供应链的战略目标来进行组织重构。这一阶段要完成以下工作:职能机构的改造、人员的重新分配、管理制度的健全、绩效的评价和考核、企业协调文化的培育等。这些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机构建立后需要人员和制度来管理,每个人员又都是处在一定的机构层次上,人员配置好后要考核他们的工作绩效以期进行改善,一个协同组织必然存在企业协同文化,这种文化要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一般而言,供应链间的虚拟组织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各节点企业职能机构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分权和缔造学习型组织。
4.2流程重构。传统企业流程存在的各企业质量标准不统一、生产能力不一致、物流路线设计不合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阻碍了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流程重构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企业流程,以适应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需要,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和顾客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
流程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消除非增值活动,站在供应链的整体高度来审视各企业间流程,通过协调各企业,对流程路线进行改进甚至重新设计,减少流程中的库存、运输转移、返回、检测等活动。例如,利用JIT的思想设计流程,可大幅度减少非增值活动。其次,进行工作整合,实际上流程中许多工作是可以整合的,减少交接手续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当然还可将连续式、平行式流程改为同步流程,通过互动,不仅缩短了周期,还能在各作业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调整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缺少沟通导致无法挽救的问题的发生,这样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策略。但不管是什么策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加强供应链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彼此协调,降低内耗。
4.3技术架构。信息系统集成涉及不同硬件、网络、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系统、数据基础和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技术构架方面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案有基于中间件的集成和基于Web services的集成。其中,中间件是提供通用接口,所有集成应用可用这个接口相互传递消息,接口起到提供一个应用程序协调的作用。每个接口定义了一个由另一个应用程序提供的商业过程。这种基于中间件的集成方案更易于支持众多的集成应用,并且只需要较少的维护。另外,中间件能够执行复杂的操作——交换、聚集、路由、分离和转换消息。而Web services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技术,用于在Internet或者Intranet上通过使用标准的XML协议和信息格式来展现商业应用服务。使用标准的XML协议使得Web service平台、语言和发布者能够相互独
立[6]。基于Web services的应用集成,通过分析遗留应用,可以将需要暴露出来的功能另外封装成Web services,这样遗留应用既能被其它应用程序通过Web services进行调用,又能保证原有应用的运行不会受到影响。
5结束语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系统在建立之初并没有经过全面规划,且各企业是动态联盟,因此基于SCM的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科学性、规范性的原则下进行。特别是面对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难题,需要企业在实施自己的信息系统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今后的扩展性,尽量选用扩展性强、平台无关、数据格式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当然这只是针对还未实施即将实施信息系统的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之时并未考虑到未来集成的需求。对于那些需要与其他企业实现信息系统集成而又没有留接口的企业,基于集成的需求所构造出的信息系统将会更大程度地满足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需要,同时也需要企业在信息系统的更新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从而为企业减轻因系统集成而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15.
[2] 张怀.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13-19.
[3] Dougal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9):65
-83.
[4] 韩明星,凌鸿.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构架[J]. 物流技术,2003(7):40-43.
[5] 王耀球,施先亮.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19-230.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探析 篇4
会计信息系统, 西方国家常作为会计的代名词, 而我国多指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会计数据处理系统。文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是后者。
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 是同属理论范畴的两个概念。两者分别代表着各自特定历史时期内, 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发展的理念、方向、目标和要求。而这些理念、方向、目标和要求, 具体通过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得以体现。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完成手工会计的记账凭证处理, 以及相应的记账、报账等核算工作, 所以, 电算化理念指导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 以会计核算为中心;其二, 计算机会计业务系统以会计部门为核心;其三, 业务处理以模仿手工会计为基础。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的一次冲击。它透过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初步应用, 推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变革, 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也日趋明显化, 数据“冗余”、信息“孤岛”等诸多问题充分暴露。这些问题, 已成为进一步利用当代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瓶颈。
会计信息化, 是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它就是要解决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会计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和企业信息化需要。会计信息化的直接目标和要求是“信息共享”、“实时控制”和满足信息用户个性化决策需要;根本目标是通过提升会计系统的整体水平,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会计信息化相辅相成, 其实质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优化, 以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融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业务流程集成
在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理念的指导下, 对企业业务流程集成和再造是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包含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过程集成及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一) 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
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系统, 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体。会计业务系统内部集成, 就是要打破会计信息系统“对外”、“对内”服务的界限, 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 两者共同的数量管理特性和一致的信息分类机制是两者实现集成的基础。其次, 随着价值链企业群和虚拟企业的出现, 以及个性化信息需求被认可并得到会计理论的支持, 将会模糊服务企业“外部”和“内部”界限, 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个性化信息需求基础上形成统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 着重消除会计系统内部的“孤岛”、“冗余”, 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会计系统的“冗余”, 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对企业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加工环节。财务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等) 则是按照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这种不同数据处理准则目前情况下难以消除, 但它们数据同源的特性, 使之通过“数据源”集成和共享, 实现节约“资源”, 提高会计效率的目标。
按会计管理过程集成、按职能集成, 以及按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集成,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业务集成的基本策略, 即涵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应与作用相契合 (无缝链接) 。“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是美国3A会计学会对会计功能的概括。这一概括从时间维度观察, 会计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功能维度理解, 会计要进行“分析、控制、规划”。这说明会计是一个管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会计有着不同功能。“分析、控制、规划”三大功能是高度抽象的结果, 其含义十分丰富, 加之其间相互交叉包含, 这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产生负面效应。而“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明确。所以, “功能”加“时间”是会计业务系统自我集成的最佳依据。
(二)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控制”的必要条件。
企业内“信息共享”, 原始意义是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权限从其他部门得到处理业务需要的信息。而在信息化下除相互享用其他部门信息外, 又强调企业各部门数据存储不存在重复、没有“冗余”;企业内各部门的数据处理、部门 (系统) 间的数据交换、信息传递都需消除手工“二次录入”现象;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降低信息使用成本。
管理者对经营活动“实时控制”, 除原有的控制机制外, 更要求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与信息流保持协同;数据采集在业务活动过程中, 并予以即时处理、即时反馈, 确保信息使用者始终能够取得与经营活动同步的信息。只有这样, 管理者才有可能依据相关信息实时校正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 确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信息共享”, 在信息系统中属于数据存储、传输问题, 面临的困难是:目前企业内各种专业信息系统均是围绕各个部门的业务分工组建, 各个系统表现为“异构系统”, 即系统标准不同、技术不同、数据处理模式不同、构建时间不同等等。“实时控制”, 在信息系统中, 涉及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等问题, 面临的困难是:数据采集与业务活动脱节 (如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从记账凭证开始, 需等原始凭证汇集到会计部门后才能实施) , 以及“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传输。
“信息共享”、“实时控制”, 表面是技术问题, 是各种“异构系统”问题, 实质上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战略问题。这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战略问题, 具体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分工和部门设置问题, 即业务流程集成是解决问题根本所在。只有解决了原有业务分工妨碍信息化的问题后, 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从企业整体思考, 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集成的实质, 是打破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框架, 依据信息化要求重新规划、设置企业的职能部门, 将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与重构后的组织机构进行匹配。因为, 业务流程集成意味着业务流程整合和重构;而业务流程遵从、受制于职能部门分工。若欲重构业务流程, 实现业务集成, 就应改变现有的职能部门分工机制。在业务流程集成的过程中, 原有的职能部门, 有的不复存在, 有的业务范围发生改变;与此同时, 也需产生新的部门。
业务流程集成具体又表现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业务的结合点上。一个部门业务流程的“终结点”可能是另外其他部门的“起始点”。从这个意义而言, 业务流程的“终结点”、“起始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对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从“会计业务”的起始点着眼。
目前, 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起点是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录入需等到相应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部门后方可进行。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的现象, 从手工会计处理模式和电算化的视角无任何异常, 但从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视角分析, 记账凭证手工录入属于“二次录入”。这样的业务流程或数据处理模式的负面效应表现为:由于会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经营活动流程分离, 而带来的会计部门业务与其他部门业务归属和信息传递的延迟,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原始凭证电子化, 记账凭证自动生成。
由电子原始凭证自动 (或经人工简单干预) 到记账凭证自动生成完全可以实现。事实上, 当前会计软件已能对个别业务, 有条件地实现记账凭证“自动化”。因而, 会计信息化的基本问题是原始凭证电子化, 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电子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社会信息化阶段。无论现阶段还是社会信息化阶段, 从信息化的角度分析, 企业内部统一标准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 各专业信息系统对“同源”或反映同一业务的原始数据集中采集, 原始档案集中管理, 共享使用, 是实现业务流程集成的合理选择。
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 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对“同源”统一采集, 共享使用, 档案集中管理仍然可以成倍提高效率, 改善信息使用的时效性, 以原材料入库业务为例, 相应的原始凭证为“材料入库单”。同一业务的“材料入库单”纸质凭证, 在企业内部至少有仓库、供应业务管理、会计三个部门保管, 如有三个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就需要分别三次录入。若集中采集一次录入后, 分发给各个专业子系统即可。在数据集中采集的情况下, 适当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言自明。
原始凭证电子化现已起步 (电子飞机票代理、火车票相继推广) ,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主体原始凭证电子化指日可待。当原始凭证电子化实现后, 问题转化为“异构系统”的集成问题 (社会范围的“异构系统”) 。解决“异构系统”的技术是“中间件”或数据接口, 即通过“中间件”或数据接口将来自其他部门的电子数据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之中。但从企业整体出发, 若内部各个专业子系统各自为政, 分别开发直接对接其他子系统的“中间件”或数据接口, 不仅效率不高, 成本高昂, 而且也失去了集成的意义。
依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终结点”和“起始点”关联性、企业内部、外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异构”、复杂的特性, 以及系统集成的经济性, 科学的方法是企业设立“信息中心”部门, 首先制定出企业内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其次统一负责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采集原始数据 (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的数据采集后, 将其转化符合企业交换标准的数据) , 按专业子系统的需要经初级分类后, 分发给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各专业子系统从“信息中心”收到“标准数据”后, 将其转化为本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发布前本专业子系统的“系统特征数据”转化为企业的“标准数据”, 通过“信息中心”发布。
此外, 会计业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涉及与其他经济组织的业务往来和向有关单位、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两个方面, 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企业的“信息中心”得以解决。
三、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可以从多种角度探讨。而本文主要对企业信息系统物理集成、会计信息系统功能集成和数据库集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构架
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业子系统, 会计信息化只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会计信息系统只能置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的整体之中, 才能达到系统集成的目标, 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各个专业子系统本身业务特性、系统的构造技术、系统构建的时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 “异构系统”现象难以消除, 所以, 系统集成并非是“消灭”“异构系统”, 而是在承认“异构系统”的基础上, 对专业子系统进行优化, 为“数据共享”提供平台。从这一意义上分析, “松散耦合”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理性选择。综合相关研究的成果, “松散耦合”企业信息系统构架, 其中, “企业级平台”、“专业级平台”的框架理念值得肯定, 但“企业级平台”功能, 多围绕信息用户构架, 而忽略了“同源数据”采集过程的优化和集成。
改进后企业信息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企业整个信息系统构架仍然分为“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两个层次。
“企业级平台”围绕“信息中心”组建, 主要有“系统管理”、“信息平台”和“采集分发”三个板块。“系统管理”板块, 主要功能是保持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协调“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之间, 以及专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信息平台”是各专业子系统面向所有信息用户的平台;各专业子系统, 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向用户发布信息, 另一方面又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其他专业子系统提供的信息。“采集分发”采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原始数据, 经初步分类和必要技术转换后分发给相应的业务、统计、会计专业子系统。
各专业子系统集成后, 发生两方面的变化。第一, 原始数据由“手工录入”为主转化为自动从“企业级平台”收集。第二, 增加了与“企业级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组建“数据接口”。
(二)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主要从数据接口、功能模块和数据库三个方面分析。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GB/T19581—2004《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是针对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之间数据交换中“二次录入”问题提出的数据接口。这一标准对“会计核算”软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中的“数据接口”虽然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级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提出的标准, 但其中涉及“会计核算”信息交换, 所以, 它应以符合国家标准为前提。
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目标之一, 就是改变当前会计信息系统以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为中心的现状, 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信息化。依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内容和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结合信息系统的特殊性, 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
会计核算模块的基本功能是收集、处理、提供经营活动的信息。对“正在进行的”实施“监控”、对“已发生的”予以“反映”, 涉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和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会计控制模块具体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中控制集成会计核算模块) ;前者包含预算、标准和定额处理, 后者主要对进行后的分析、评价。会计决策支持模块, “用来帮助会计问题决策者, 应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 采取适当的模型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系统管理保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3.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后, 会计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和系统管理之间有着依存关系, 但相对独立, 自成“系统”, 各自分别有着不同的数据来源, 总体分为来自“企业级平台”的数据、来自会计信息系统其他模块的数据、来自本模块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设计, 在共享系统外部数据的基础上, 按照消除系统内部“冗余”, 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将数据库分为:系统管理数据库、会计法规和准则数据库、会计业务数据库;其中, 会计业务数据库按模块进一步划分为:核算业务数据库、会计控制业务数据和会计决策支持数据库。
摘要:会计信息系统集成, 就是要解决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提升会计系统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和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同源数据,电子原始凭证,信息中心,松散耦合
参考文献
〔1〕刘卫东, 宋佳兴, 方晓彤.一种信息系统集成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05 (5) 67-70.
〔2〕陈新跃, 向阳, 王茜.跨平台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模式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32-35.
〔3〕李扬, 陆南燕.图情档一体化系统与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构建高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J〕.现代情报, 2006 (9) 182-184.
〔4〕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 2007 (10) 67-68.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合同 篇5
二、应当注意保持合同的完整性。
三、在订立重大的或内容复杂的合同时,应当向法律专家咨询。
四、对合同条款及专业术语理解不一致的,由重庆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解释。
目录
一、合同标的
二、合同工期
三、价格与付款方式
四、系统验收
五、保密与非竞争
六、项目培训与服务
七、系统保证和维护
八、违约与赔偿责任
九、不可抗力
十、争议解决
十一、合同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合同
合同双方当事人:____________
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开发方):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质名称: _________________
资质证书号: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之规定,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同标的
乙方将依据甲方的需求,并根据甲方业务的描述情况向甲方提供以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1.硬件系统
乙方所提供/代购的硬件系统设备为原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要求。该硬件设备的技术标准、规格、数量、价格和交付日期等见附件 。
2.软件系统
乙方所提供的软件集成系统为_____________(系统名称)。该软件集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该软件集成系统的名称、功能、等级、规格、版本、价格等相关情况见附件___________。
3.信息系统安装或实施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信息系统的目标
乙方为甲方提供的信息系统的整体功能需符合甲方所描述的_______________系统要求,并应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该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见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同工期
1.开工时间:乙方于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开工。
2.验收时间: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
3.信息系统完成时间: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
4.总日历工期天数:___________天。
5.信息系统具体工程进度安排见附件___________。
三、价格与付款方式
1.本合同约定,由乙方提供的信息系统的总价为___________ ,其中
设计费用价格为___________;
硬件系统价格为___________;
软件系统价格为___________;
系统集成服务价格为___________;
以上各部分价格组成分别见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另有书面约定,付款方式见附件___________。
2.项目增减价格
在本项目进展过程中,甲方/乙方依据本合同第 条对项目作出任何变更或经双方同意的设备、系统功能变化或软件模块的增减等,一方或双方将依据上述所规定的价格标准商定变更后的具体价格。
四、系统验收
1.系统开发、安装及调试完成后,甲方应及时进行系统验收。乙方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甲方递交验收通知书,甲方在收到验收通知书后的 个工作日内,确定具体日期,由双方按照本合同的规定完成系统验收。甲方有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验收,对此乙方应当配合。
2.具体验收方式和验收标准见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保密与非竞争
1. 信息传递
在本合同的履行期内,任何一方可以获得与本项目相关的对方的商业秘密,对此双方皆应谨慎地进行披露和接受。
2.保密
获取对方商业秘密的一方仅可以将该商业秘密用于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且只能由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获取对方商业秘密的一方应当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保护所获取的秘密,以防止商业秘密未经授权而被使用、传播或公开。
3.非竞争性
双方同意,在本合同实施过程中和本合同履行完毕后的___________年内,双方均不得使用在履行本项目过程中得到的对方商业秘密,从事与对方有竞争性的业务,也不得以任何方式聘用对方在本项目中的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
4.信息安全
双方同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遵守和履行上述条款所规定的义务。经一方的合理请求,该方可以检查对方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上述所规定的义务。
六、项目培训与服务
乙方应根据项目实施的计划、进度和需要与客户的合理要求,及时安排对甲方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目标为使受训者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操作,实现依据本合同所规定的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七、系统保证和维护
1.乙方保证,依据本合同向甲方提供的信息系统及其附属产品不存在品质或工艺上的瑕疵,能够按照本合同所规定的技术规范、要求和功能进行正常运行。乙方保证其所提供的软件系统在当前情况下是最适合本项目的版本。
2.乙方自各项目交付验收通过之日起____________内向甲方提供免费的保修和维护服务。如果厂商对系统产品中的相应部分的保修期超过一年的,则按厂商规定进行保修。
3.在保修期内如由于乙方的责任而需要对本信息系统中的部件(包括软件和硬件)予以更换或升级,则该部件的保修期应相应延长。
4.在保修期内如果由于甲方的原因而引起的上述故障,其修理和维护费用由甲方承担。
5.系统保修期期满后,如果甲方继续聘请乙方对本合同所规定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则双方另行签署维护协议。
八、违约与赔偿责任
1.交付违约
如果乙方未在本合同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付本合同所规定的项目,除依照约定支付违约金外,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补偿(具体补偿由甲乙双方可采取合同附件形式另行约定)和采取补救措施,并继续履行本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违约金的具体确定方式为:
1.1 每延期___________天,乙方应向甲方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的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总数不超过合同总价的______%;
1.2 如果延期时间超过___________天,甲方有权解除合同,除前款所约定的违约金外,乙方应当支付相当于合同总价_____%的金额作为对甲方的赔偿。
2.付款违约
2.1 如果甲方未能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付款,每延期___________天,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___%作为违约金,但是违约金的总额不得超过合同总价的___________ %;
2.2 如果延期时间超过_______天,乙方有权解除合同,除前款所约定的违约金外,乙方还可要求甲方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对乙方进行赔偿;
2.3 如果合同继续履行,甲方除支付上述违约金外,仍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金额付款,乙方履行本合同的日期应相应顺延;
2.4 如果乙方选择解除合同,甲方应当按照已交付的硬件和已完成的软件的价格向乙方付款。甲方付款后,乙方应当向甲方交付已付款的硬件和软件。甲方如要在以后使用所接受的硬件和软件,则仍应按照本合同的规定使用。
3.软件条款违约
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所规定的其所在软件方面的义务,违约方应当按照该软件价格的___________ %支付违约金。
4.如果发生违约事件,履约方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时,应当以书面方式通知违约方,内容包括违约事件、违约金、支付时间和方式等。违约方在收到上述通知后,应当于___________天内答复对方,并支付违约金。如果双方不能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按照本合同所规定的争议解决条款解决双方的纠纷,但任何一方不得采取非法手段或以损害本项目的方式实现违约金。
九、不可抗力
1.由于地震、台风、水灾、火灾、战争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的不可抗力直接影响本合同的履行或者导致双方不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遇有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免除相关合同责任。
2.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当尽可能采取合理的行为和适当的措施减轻不可抗力对履行本合同所造成的影响。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该方不得就扩大损失的部分要求免责或赔偿。
十、争议解决
1.如果合同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首先应当采取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该争议,如果协商不成的,双方选择以下__方式解决:
1.1 向重庆市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1.2 向______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对任何争议进行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争议事项或争议事项所涉及的条款外,双方应继续履行本合同项下的其它义务。
十一、合同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1.本合同经双方各自指定的代表签署和盖章后生效。
2.本合同签署后,甲、乙双方可友好协商就部分合同条款进行合理变更,双方同意后签署补充协议。
3.本合同于双方各自履行了合同的全部义务,包括本信息系统的保修期结束和甲方付清全部合同款后终止。
4.本合同一经签署,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随意更改本合同。本合同所列的附件及需求说明书、系统设计书、检测标准等文件,经双方签字后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其它任何口头或未包含在本合同内的或未依据本合同制定的书面文件均不对双方发生拘束力。
5.本合同一式___________份,双方各执______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约时间: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
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条款: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附件内容仅供参考,由各方当事人依据实际需要选用:
附件1 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生产厂家、技术标准、规格、数量、规格、价格、备注
交付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付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付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2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模块名称、功能、等级、版本、规格、价格、备注
交付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付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付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3 系统集成工程进度
里程碑阶段项目:名称、内容、完成时间、规格、检测标准、备注
交付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付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付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阶段-任务与目标(关键事件与目标边界-里程碑)总体详细设计说明书、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书、系统与子系统检测标准书:构成本合同的附件。检测标准不得低于本行业的标准。
第二阶段-任务与目标┉┉┉。
测试和测试用例
阶段性交付:业务流程方案,系统设计书、系统与子系统检测标准书,软件产品评审文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文件,软件设计文件,软件实现和单元测试文件,集成和系统测试文件,双方对上述文件进行评审和调试和调整。
阶段性检查的方式与方法
附件4 项目小组成员
甲方成员:_______________ 乙方成员: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项目:_______________ 负责项目: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项目:_______________ 负责项目:_______________
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篇6
关键词:信息集成、数字环保、数据整合
1 引言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了环境监控和治理的重要工具。贵州省根据自身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出发,认识到了贵州省环保信息化的建设正在由一个从分系统建设向集成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转变,“信息集成技术”成为了“数字环保”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2 现状分析
贵州省环境信息化工作经历了初始阶段的局域网网络应用、内网办公自动化的信息流转、外网的信息发布,到中级阶段网络广域互联及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再到发展阶段的网络化环境监控、电子公文传输、内部信息资源管理、大型环境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软件的开发应用的过程。
经过信息化工作和信息集成技术的长期的积累,贵州省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的逐步完善,“数字环保”建设工程项目应运而生。
3 概念
信息集成技术主要解决信息集成过程中的信息共享问题。而信息集成就是从多个自治的,分布的异构数据源中获取信息,建立多数据源的全局统一视图,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查询方式,最终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信息集成环境的使用成为可能,为面对大量且成分布性、异构性的信息带来困境的信息用户打开信息资源的门户。
4 思考与应用
4.1思考
贵州省已经建设的一些应用软件系统在数据层面不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在应用层面无法实现不同用户、不同系统间的数据的共享和信息交换。因此将信息集成技术运用到环保领域,实现从单一业务系统建设向综合性、平台化、协同工作的信息共享方向转变,是信息集成的必经之路。
4.2应用
4.2.1设计原则
(l)统一领导、整体规划
由贵州省环境保护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组织制定总体建设方案,确定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并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
(2)整合资源,节约投资
坚持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资源,最大程度发挥现有各类资源的效益,保护已有的投资,并充分考虑系统后期的数据扩容、管理变更等可能的建设要求。
(3)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创建数据传输和共享环境,划定信息安全域和信任域,实施等级保护,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4)规范管理,注重创新
构筑以信息集成技术手段为支撑的“数字环保”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应用与创新。
4.2.2总体架构
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下,从贵州省的实际环保业务需求出发,构建系统的总体架构,如下图:
一个中心:是指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
两个平台:是指GIS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
两个门户:是指内网应用门户和外网公众服务门户。
多个应用:主要在已建系统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系统。
4.2.3技术应用
(1)统一用户管理策略
通过统一用户管理可以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提供一个健壮、高效、安全的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实现用户的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
(2)界面集成,统一访问
通过界面的集成,使用户操作不同数据与应用资源简单化,不受不同终端设备的限制,并通过单点登录的形式实现了统一用户入口。
(3)内容整合, 应用重组
系统通过对用户授权访问控制和个性化定制,减少信息与内容的杂乱无章,提高获取、加工信息效率,减少无目标性的查询。
(4) 安全管理, 持续扩展
系统具有符合国际标准先进的安全管理策略,采用加密方式和多重验证用户登录验证,建立VPN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能很好地保证数据和应用的安全,为环保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5建设成效
(1)推进了贵州省环保电子政务的建设,使得内部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运用,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2)加强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了环境数据应用能力。
“数字环保”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化集成工程,需要协调一致,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信息集成技术则将是“数字环保”基础应用平台建设的核心技术及保障。
6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化建设特别是Internet应用的发展,有助于提供方便的信息访问和高效的信息服务,并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因此利用信息集成技术为“数字环保”系统建设服务,成为了前端技术应用的热点之一,可以更好更快的为贵州省的环保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云鹏、徐少才、郭燕、李海燕,《浅谈数字环保平台建设中的信息集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
[2]聂志强,《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背景与现状》,信息技术报(2009)。
[3]杜小勇、尹红、王恒俭,《新型“数字环保”业务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
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篇7
传统信息运作方式虽然大大推进了企业生产力, 但又反作用于信息技术, 促使企业内外部商务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从面向过程到面向服务的4个关键阶段可以看出, 程序语言发展的过程实质为逐步降低耦合性的过程, 也是接口与接口实现逐渐分离的过程 (见表1) 。
在Web Servic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向服务架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的思想将企业应用看作一些可跨越企业边界、自我描述、实现某一特殊功能的服务集合。通过标准化的机制, 能够将这些服务注册于公共数据库中, 并能被感兴趣的请求者发现;服务者和请求者之间能够进行动态绑定和直接交互, 实现一定的企业功能逻辑 (SOA模型如图1所示) 。而作为SOA的一种实现手段, Web服务以其完好的封装性、松散的耦合性、协议规范的标准性以及高度的可集成性等特点, 能够良好地满足SOA应用模式的需求。
2从BPM到SOA的跃迁
商务流程管理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M) 在SOA之前出现并已成功实施。早期企业通常会建立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且相互之间缺乏协同的流程系统。随着部门分工理论的没落, 各方面的困难使BPM产品一度丧失了竞争优势。而如今, 缺乏灵活性、
高昂的变革成本、以IT为中心的传统应用等因素又促使BPM市场急剧增长。同时, IDC提出流程企业应进化到2.0阶段, 使用SOA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架构组装企业的BPM, 而BPM的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着SOA的发展。
在商务流程自动化 (BPA) 、异构系统的无缝整合 (EAI) 、企业流程建模分析 (BPM的核心) 和监控企业活动以实现流程持续改进 (BAM) 等每个BPM的应用场合中, SOA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从BPM迁移到SOA, 跨越信息技术与业务之间的鸿沟, 需引入一个服务层, 该层包含支持特定业务域的服务线、可跨多个业务域共享的可复用技术服务以及Web Services平台, 允许以各种独立于底层服务和技术平台的方式定义和利用服务。从技术层面看, SOA和BPM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BPEL+WSDL。先定义好一个BPEL流程, 然后将其纳入到SCA容器。在定义构件时, 可使用子元素的process属性指明这个可执行的BPEL流程的目标名称。
(2) BPEL应用SCA的某个构件。例如, 一个BPEL的变量声明可以包含一个SCA的扩展, 表明这个变量代表了一个SCA构件的属性。
3基于SOA的商务系统信息集成应用建模
某国内知名IT企业ABC公司内部先后实施了由不同厂家提供或自主开发的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电子分销、供应链管理等相对独立的商务子系统。随着业务的不断进展, 以及与其他企业的海量信息流通, 需要部署一个基于SOA的商务系统门户集成方案。
考虑到业务需求, 通过集成中间件平台对各商务系统的流程与ERP核心子系统进行实时无缝的链接, 使企业内部整体的商务流程更加完整和流畅。此外, 通过集成中间件平台集成ABC公司与其供应商Z公司之间的异构ERP系统, 使整个供应链的商务流程更加完整和流畅。
集成后的SOA架构应用模式为:OA系统首先根据内部登录人员的配置信息确定用户身份并给予相应权限, 根据此权限范围内的工作流程和列表提供流程表单。用户需在表单上填写与流程控制、ERP系统相关的参数及其他字段信息。工作流引擎根据流程定义文档控制流程执行, 当流程流转到某个需要调用Web Ser-vice的活动时, 发送SOAP请求信息给服务提供者。Web Service利用数据访问逻辑组件操作数据库表。以采购申请为例 (图2为采购流程定义) , 用户调用ERP的采购管理Web Service的“采购信息保存”方法, 将采购的物料编号、采购数量、价格范围、供应商等信息存储到ERP的数据库。服务提供者实现服务之后, 将包括单据编号和状态等信息的SOAP返回信息传回OA系统。工作流引擎根据WSDL文档解析该SOAP返回信息, 将它自动存入流程表单并将表单传送给服务器, 然后根据工作流控制数据和组织/角色模型将流程表单传递给下一个执行者, 并同时发送E-mail通知。
4结 语
基于SOA架构的BPM可使企业机构快速部署和改变流程, 有助于满足跨越系统、地域和组织界限的端到端商务流程需求, 使企业具备敏捷的商务竞争优势。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持续改进BPM流程, 识别出最有价值的商务流程模型去实施企业级SOA;在此基础上, 如何逐步积累经验, 更深入广泛地推广BPM应用。实践表明, 在影响项目成功实施的各种因素中, 除了在战术层面需要能正确实施BPM和SOA的混合分步部署的系统架构师以外, 管理理念与组织协调等人为方面的难题远大于技术难题。因此, 要成功部署SOA, 企业不能仅关注技术, 更应把持续改进流程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必不可少的长期商务战略。
参考文献
[1]罗鸿, 王忠民.ERP原理、设计、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45-60.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关键要素 篇8
第一点,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深入的平衡的循环过程。只要患者的需求在提高, 医疗服务形式在增加, 医疗环境在变化, 经营理念在更新, 技术在发展, 这个循环就不会停止。随着每一次循环, 医院的数字化的程度在加深, 而范围在扩展。
改变。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 确定需要优化的流程、改变的工作方式和需要的信息。
构建。根据改变阶段确定的用户需求, 建立系统需求, 即系统需要提供的以支持医院业务运作和管理要求的功能, 以及数据支持。在系统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构建应用。
运行。医院服务的特殊性使客户对业务连贯性有苛刻的要求,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可靠的及可伸缩的环境, 保证应用的正常运行。
利用。使用业务智能化解决方案,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使管理者方便即时地获取有助于了解、分析医院的运作状况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 管理者客观的发现和判断问题, 并制订和调整医院目标。
第二点, 一个成功的数字化医院的建立是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下, 通过符合医院发展目标和战略的业务流程的重组来获得实现, 而不是仅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人力工作和纸张的简单取代, 其核心的内涵是改进和优化。例如, 对病历而言, 数字化医院要实现的是数字化的病历, 而不是病历的数字化;对流程而言, 数字化医院要实现的数字化的流程, 而不是流程的数字化。
基于上述考虑, 下列因素将作为医院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关键要素:
系统的生命周期。HIS系统应该具有先进的技术, 清晰的和代表技术发展趋势的架构设计, 以保证该HIS系统能持续的得到发展和演进, 即能不断扩充新的特性和功能, 融合进新的技术。随着数字化医院实践的深入, 管理手段的不断丰富, 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 病人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 HIS系统必须能在不影响其重要质量属性 (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等) 的前提下, 可以不断的加入新的功能, 扩展新的模块, 来适应这些变化, 以保证医院数字化的循环过程的进行。
系统能体现业界对数字化医院的最佳实践。产品能反映数字化医院实践中所取得经验和成果, 包括:对流程的最佳实践、管理的最佳实践、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最佳实践、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等等。
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使用第三方的工具来访问和利用在此产品上建立的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利用现有系统的功能或服务来组建新的应用;医院可以利用该系统提供的架构作定制化开发。
系统提供良好的集成能力和集成机制。HIS系统可以同第三方的系统集成, 包括数据的集成、功能的集成、流程的集成和安全的集成。
系统具有良好的弹性。HIS系统提供工具, 以方便医院对产品的界面、流程、数据和规则做适应性的修改。
系统具有高品质的质量属性。HIS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以保证业务连贯性。
系统选择的几个重要要素如下:
以病人为中心, 以服务为重点。以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建立医院的临床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 突出服务的概念, 即一线为病人提供服务, 支持业务过程为一线人员提供服务。HIS系统数据模型要围绕实现这一理念而构建。
优化工作流程, 自动化工作过程。以工作流程为驱动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有别于传统的解决方案。通过跟踪, 监控当前活动, 自动驱动下一任务的执行, 将传统方案中线性的被动任务, 变成了动态, 可管理的过程。
以信息共享核心。医疗服务是高度的智力活动, 需要大量的和准确的信息及知识来支持这一活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检测手段来获得病人的准确情况;病人的病史资料对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有着宝贵的价值;对疾病成功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是知识财富。数字化医院的首要任务是让医疗服务提供者获得准确的病人信息。
开放集成。任何一家的HIS系统不可解决医院所有方面的应用需求, 医院需要选用第三方的一些产品;出于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 医院需要与其它医院、供应商的系统集成。用中间层技术集成平台实现无缝地与其它系统快速集成。包括:数据集成、功能的集成和流程的集成。
管理信息财富, 充分利用知识。信息容纳了知识, 知识产生明智的行为, 因此数据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医院信息系统对医院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产生的所有的数据进行管理, 并提供数据分析工具, 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有效地作出基于循证的决策。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篇9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未来作战战场上, 指挥信息系统将改变以往信息系统之间的彼此独立、自成体系的建设格局, 不在呈现出“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局限性现象, 信息来源具有全方位、信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 便会导致了信息空间数据的庞杂, 如何将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信息?如何将指挥信息系统各种信息综合集成, 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提高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使用效益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技术。
1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1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概述
S0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 是一种设计和构建松散耦合的软件解决方案的方法。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 服务作为用于业务流程的可重用组件, 它提供信息服务或简化业务数据的状态迁移过程, 响应客户的请求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 在SOA中包括三种角色服务请求、服务注册者和服务提供者。
(1) 服务请求者。是需要使用服务的应用程序、软件模块或其他的服务, 通过服务注册者发现并调用所需要的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
(2) 服务注册者。集中存储服务信息, 以便于服务请求者查找。同时服务提供者可以把所要提供的服务在服务注册者处进行注册。
(3) 服务提供者。提供符合契约的服务, 负责将服务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 响应服务请求者的命令并为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SOA架构中, SOA中的每个实体都扮演着服务提供者、请求者和注册者这三种角色中的一种 (或多种) 。SOA中的操作包括发布、查找、绑定和调用, 其具体的流程为: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定位服务, 查找服务的操作由用户通过用户界面或者通过其他的服务发起;服务提供者将服务的描述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以便服务请求者发现和调用;绑定和调用在获得服务描述信息之后, 将根据描述信息在运行时直接激活服务。
2.2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
由于技术及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构架大都不是面向服务的框架, 对作战需求的变化难以作出快速反应。大多指挥信息系统面向单个应用开发, 设计的各个系统都是以各自应用为中心, 这造成了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一致, 数据库类型不统一, 各系统使用的平台不兼容。而面向服务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使其能与业务同步。它改变了过去指挥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先开发、后集成的方式, 实现了开发与集成的统一, 使传统的信息系统集成由静态集成向动态集成转变。
2.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必须先进行顶层设计, 也是数据集成的前提。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工作, 对于提高效率,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确保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挥信息系统集成体系结构由下至上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支撑层、业务构件层。其体系结构如图1。
各层的主要功能:
业务支撑层是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 为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环境, 在逻辑上位于业务构件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 为各个功能域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灵活及集成提供集成环境和开发工具。
数据服务层通过统一格式的数据访问, 解决信息访问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通过网络环境架构服务来提高信息的共享性。
业务构件层需求进行系统集成的成果,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系统, 以Web服务形式存在的指挥信息资源可以得到集中、有效的管理。
系统框架构建在硬件设施上,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主要包括服务总线、服务管理和流程调用, 其中, 服务总线为系统内或系统间的应用提供服务发布、服务调用的、消息处理、事件触发等功能, 实现服务交互双方的松耦合;服务管理软件为系统的服务资源进行控制和调度, 实现服务的部署、注册、发布、查询、权限管理、绑定/调用控制, 并对服务运行进行监控;流程调度服务主要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各种信息交互机制, 通过抽象出业务系统的统一信息/消息模型, 实现针对应用的信息按需订阅/发布机制, 完成系统运行流程及信息流的控制。
面向业务组合时, 业务层通过对服务层相关服务的集成和定义,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需求。
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指挥信息系统具有软件规模巨大、信息需求变化大、信息交互复杂、功能扩展需求多特点, 因此在系统集成方面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需要以提高系统互操作性为主要目标, 及时制订或修订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体系和标准;另一方面, 更需要研究一套支持随需应变的敏捷软件技术, 研制一种能适应信息资源各种可能变化的平台软件。
3.1 综合集成总线技术
运用总线集成技术, 能大大降低应用程序之间和功能构件之间的耦合度, 满足系统大规模、高动态的集成需求[4]。
软件集成包括数据总线、过程跟踪、重组控制等, 其中数据总线支持应用构件的即插即用, 实现信息系统高性能、支持容错的数据分发。
通过构建满足应用程序或功能构件“即插即用”服务功能的软总线, 基于该软总线, 任何应用程序或功能构建, 都能直接集成到该系统环境中, 与其他应用程序段或功能构件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交互, 实现基于总线的系统集成。
针对软总线需要重点解决的构件动态管理、信息按需获取等问题, 采用信息订阅分发机制, 基于构件的动态管理, 实现构件注册/注销、构件信息交互, 从而支撑功能构件的“即插即用”。
3.2 面向服务重组的技术机制
运用面向服务重组技术, 可解决信息系统面向服务的动态重组能力, 提高系统快速、动态重组能力, 满足大规模、高动态的业务系统动态重组和部署需求。在系统集成和构建过程中, 跟踪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 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与存储, 并对系统框架内的各构件、各实体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通过重组控制软件完成容错配置信息管理和构件重组调度功能, 体现在业务层为支持面向系统不同需求的功能布局重组。
集成部署工具需要重点解决的功能调用、调度管理、重组控制等问题, 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3.2.1 功能调用
基于软总线, 各功能构件间通过发送消息来完成功能的调用。消息由软总线框架进行统一接收和转发。各功能构件发布自身所能提供的功能, 发布的功能通过发送该消息进行功能调用。
3.2.2 调度管理
集成部署工具根据一张动态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 配置表中相信描述了各功能构件的标识号、执行程序名、工作路径、启动状态、检测标志等信息。集成部署工具收集所有模块的动态信息填入运行态信息管理表, 在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 集成部署工具会根据动态运行信息管理表来监视各功能构件的运行。
3.2.3 重组控制
在集成部署工具的统一调度下, 由于各功能构件统一使用集成部署工具提供的标准接口与集成部署工具进行交互, 并统一受集成部署工具的调度与管理。集成部署工具根据功能台构件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各功能构件在集成部署工具的支撑下完成功能调用、信息交互及容错处理。
4 结束语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可重用性及可重组能力, 但目前相关技术还不十分成熟, 加之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对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 对于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罗雪山, 等.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维明, 等.信息系统建模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3]叶钰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25 (2) :32-34.
浅析办公综合信息系统集成 篇10
办公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应基于计算机与通讯理论与办公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系统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基础上满足各个终端的使用需求, 同时满足管理方便、简洁的要求, 确保办公综合信息系统能够真正实现为客户的服务。
从办公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上具体看, 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适当的环境, 即能够为使用终端与管理、维护端正常使用的物理环境, 同时能够适用于网络安全使用。二是配置公共资源的服务体系。对综合信息系统中的使用、管理、维护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研发、使用、维护, 实现客户端、信息资源、权限、配置等多方面的统一有效管理, 实现统一的管理端口, 达到后台管理统一化与终端服务个性化的统一。
2 系统构架
办公综合信息系统的构架应基于标准的系统应用与物理安全环境, 同时实现标准、统一、合理的构架体系, 实现业务开展的需求, 客户终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单项业务与组合业务的开展, 在规范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上实现网络办公的需求。
3 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实现了用户身份、资源、授权和配置的综合管理, 使各项管理更规范、更高效。
根据业务需要设计了如下功能模块:
公文流转:
按照WFMC等国际标准设计公文流转的工作引擎, 实现公文管理系统中的公文流转系统集成。公文流转系统集成了标准模式下的并发、顺序等功能, 实现满足客户的各种复杂的业务办理需求。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端自定义方式的相关工作需求, 从而达到使用不同客户需求的公文流转系统。
交换公文系统:
用于不同部门间的无纸化电子办公中的公文处理。包括公文起草、公文修改、公文编号、涉密公文管理等等子栏目。并可针对交换的文件进行催办、回执、拒收等操作。
档案管理:
公文运转完毕, 进行归档, 公文将归到部门档案室管理系统。部门档案室管理系统管理本部门的档案, 进行档案的基本操作, 最后移交到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管理档案, 将归档的档案、案卷进行整理, 最终形成可以供单位查询、借阅的标准档案。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与发布是办公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环节, 是客户端及外网客户查询的重要平台, 信息发布系统能够轻松构建OA系统的信息内容, 同时, 具有管理统一化与子栏目个性化的特点。其中, 含有工作动态, 信息发布, 单位日志、相关制度查询、政务信息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大型项目监管信息、企业文化等相关子栏目与管理模块。
会务管理与服务:
通过办公信息视同, 实现对于会议场地、会议设备资源等管理, 并通过上述时间管理模块, 实现会议场地的合理有效使用, 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的计划, 并发布会议通知。会务管理与服务模块同时还能够对于可公开的会议内容进行视频、文字等方式的记录, 同时将会议纪要等相关内容发布于信息发布平台上。按照以上需求, 会务管理与服务模块主要内容有: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可使用座位数、相关音响、相关视频设备的管理等相关内容。
制定会议计划时, 需要填写会议级别、名称、议题、主要内容、召集部门、会议室、出席人数、人员、主持人等各项内容, 软件会自动判断相关人员、会议室的时间安排是否有冲突并给出提示信息。
另外, 还可以实现对会议的经费、会务人员、办公用品、文件材料、代表、议程等分别进行更详细的管理。
微信平台:
建立微信平台, 随时将会议通知、提醒、待办事宜等消息发送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手机上, 同时具有反馈功能。
领导活动安排:
发布领导一周的活动安排, 主要功能包括:
定位查询日期, 以万年历的方式显示出来。
创建日程安排:实现办公规范化, 完成日程安排的秩序化, 内容涵盖会议、提醒、例会等相关内容。
日历功能:实现员工个人工作安排的时间有序管理, 提供直观立体的日历表格, 方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日历简表:通过公布于内网中的日历时间安排, 给他人提供个人的时间安排, 便于使用空余时间联络。
时间冲突检查:通过对日程安排、日历功能、日历简表的时间检索, 发现时间冲突的事端, 提示用户, 实现时间的合理安排。
时间提示功能:通过闹铃、短信、微信等方式提示用户日历安排中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紧急的活动, 还可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
网上论坛:
提供一个基于web的BBS讨论系统, 允许用户发布主题、答复别人的主题, 可根据需要新增子系统。
个人工作台:
包括任务提醒、电子邮件、个人通讯录等。
4 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篇11
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用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应用互操作和应用集成,使企业信息系统能够高效、协同地提供服务。[1]随着港口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以及港口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张和管理复杂度的提高,港口企业内部组织间以及港口企业间的协调与沟通日益频繁,传统企业信息集成系统在港口企业的协同管理方面存在多种弊端,主要体现在:
(1)实时信息交互困难。港口企业之间无法传递实时操作信息,内部组织间信息传递缓慢,且经常出现不对称传递的情况。
(2)港口企业间的业务流程再造困难。信息交互困难导致各业务系统间业务操作流程的集成和执行困难,无法实现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
(3)传统信息报文交换方式速度慢,安全性差,维护成本高,传输效率低。
2基于Web服务技术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2.1Web服务技术
Web服务提供一致化信息交互模型,使港口企业在内部和外部均可利用通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方法进行业务集成。Web服务的应用使得业务集成的速度更快、过程更简易且成本更低廉,并且实现业务功能的松散集成,提供企业业务流程快速改造的方法。[2]Web服务将港口企业内部的业务价值链分为较小的服务单元,不仅可实现企业应用系统间的交互标准化,而且可为业务流程提供更多的灵活性。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首先解决如何描述和组织服务的问题,以便服务可被动态地、自动地发现和使用。Web服务则将各个业务模块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以Web服务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与港口企业业务应用集成之间的桥梁。
如图1所示,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包含3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代理者。服务提供者提供Web服务的访问方法,定义Web服务的服务描述并将其发布到服务代理者;服务代理者管理已发布的服务,产生由服务提供者发布的软件接口,并根据注册提供业务支持的查询服务;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代理者查找所需的业务服务,并调用该服务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发布操作可使服务提供者向服务代理者注册功能和访问接口,发现操作可使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代理者查找所需的服务,绑定操作将服务绑定于服务提供者。
2.2基于Web服务技术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框架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框架由服务网络层、服务组合层、服务控制层和企业业务层组成(见图2)。
服务网络层包含各种Web服务资源。各个服务以在不同应用环境中的多个服务集合的形式存在,通过Web服务接口与服务组合层连接。
服务组合层在服务网络层的基础上,按照服务控制层发出的业务规则对服务网络层中的Web服务进行组合控制,包括接收启动服务指令、开始启动服务、判断服务运行是否结束和发送服务结束消息等4种行为。
服务控制层是框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作为服务唯一的外部用户访问途径,指导服务组合层实现动态服务集成的功能,使得现有的只能被动调用的服务转变为可根据用户需求动态改变自身功能和行为的实体,实现不同企业间业务的改造与集成。
企业业务层是企业信息集成框架的业务协议来源,由业务协议需求模型和业务进程控制构成。业务协议需求模型采用业务协议描述需要操作的企业业务,企业可通过修改业务协议需求模型动态改变服务的组合运行方式;业务进程控制是对指定的企业业务进行执行控制。
3应用实例
目前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已有3个大型国际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年集装箱吞吐量约900万TEU,其中中转箱约占52%,对码头中转箱调度能力的要求较高。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以基于Web服务技术的港口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为基础构建内拖平台,参照码头进箱、提箱智能道口作业流程并对其进行修改与集成。码头间相互调运的中转箱经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监控下的内通道时,道口员工无需办理提箱、进箱手续,改为通过集装箱自动调运系统直接办理。调运中转箱的集卡纳入港区内拖平台的集卡调度系统(TPS)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重进重出”,提高集卡拖运效率和信息准确性。
如图3所示,上海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自动调运系统在洋山1期码头信息系统与3期码头信息系统的Web应用环境下运行,连接码头信息系统的Web服务、中转箱信息平台的Web服务、RFID系统的Web服务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Web服务。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内拖平台应用Web服务技术进行生产业务流程的动态生成与管理。在Web服务下动态配置的港区集成业务主要有:(1)动态生成集装箱拖运计划;(2)根据GPS信息智能选用集卡;(3)自动生成拖箱出场作业计划和轮胎吊车载系统发箱指令;(4)智能选择集装箱堆存场位,自动生成集卡提箱指令;(5)自动核对集装箱信息。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内拖平台投入使用后,集装箱的拖运效率从/h提高到/h,作业周期大大缩短,基本实现港区集装箱调运自动化,码头控制室、道口等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显著减轻。
参考文献:
[1]包国宪.虚拟企业管理导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63.
[2]王勇,张煜,尹瑞. Web服务组合中商业事务处理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27(1): 121-125.
煤矿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篇1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2020年) 中明确提出以“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为优先主题。当煤矿企业发生事故灾害的情况不可避免时, 提高煤矿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组织及时的应急救援行动, 已成为预测突发事件、抵御事故风险、控制事故蔓延、降低事故危害后果的关键, 也是唯一的手段。本文基于煤矿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提出了应急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达到在事故前通过实时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超前预警提醒管理者加以预防;在事中做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 并提供可参考的应急救援方案指导救援; 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分析事故原因给出可供他人参考的事故因果模型, 以便其他具有相同条件的矿井进行参考对比, 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减少损失的目的。在煤矿企业, 拥有一套功能完善、技术成熟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1系统需求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总结, 将煤矿环境等各种数据通过先进的分析计算模型, 集成应用到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 建立煤矿企业数字化应急预案并加强管理, 实现煤矿突发事件超前实时预警, 当煤矿发生突发事件时, 系统通过专家系统分析预测、典型类似事故比对分析生成可供参考的应急救援方案, 辅助应急指挥部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组织、人员及时搜救; 当煤矿企业未发生紧急事件时, 该系统通过采集监控系统的数据并动态的显示, 对日常监控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模型, 及时发现并跟踪异常数据, 对敏感数据预警, 发起预警流程, 并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排除隐患; 提供典型事故特征信息和应急预案的管理, 添加、修改、删除并多方式输出, 方便相关人员查询、学习; 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分析出关联数据的趋势走向, 并及时发出参考辅助决策的建议。 通过已获得验证的数据分析算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预测事故发生。
2系统功能设计
依据需求分析,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基础信息管理、数据服务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功能。
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应急救援物资、人员、组织机构等信息, 支持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支持用户权限管理, 通过用户权限赋予用户不同的浏览权力和职责; 典型煤矿事故特征的管理, 包括煤矿顶板事故、瓦斯事故、煤尘事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放炮事故、火灾事故、水害事故等的事故前后的主要特征的管理[1]; 数字化应急预案管理,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都已经编制了应急预案, 但是实践证明, 仅仅依靠纸质文字预案管理矿山安全工作其作用还是有限的, 基于关键链的应急指挥调度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 对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定义网络计划。
煤矿突发事件是由于各类危险源的失稳或失控引起的, 这些危险源既包括煤矿常见的七大类危险源, 又包括由于诸如洪水、泥石流等外界自然因素, 而各类危险源是煤矿安全生产体系监控监测的重点, 也是应急管理系统中必须提取和利用的数据来源[1 - 2]。基于煤矿六大系统, 比如KJF2000N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KJ333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控系统、KJ208人员定位系统等, 应急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服务采集现有的系统的数据, 存储到数据库, 通过标准中规定的报警限制条件进行敏感数据的甄别, 显示敏感数据, 并依此进行事故预测分析与应急的管理。
根据应急管理的特点,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应急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应急监视预警、应急决策、 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执行四个主要功能, 同时还包括预警流程管理辅助功能。
2. 1应急监视预警
本系统应急预警包含两部分: 实时数据的应急预警、历史数据联合分析预警。
实时数据应急预警可依据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 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达到了敏感范围, 立即进行预警提醒。比如当矿井中可燃混合气体主要成分 ( 如: 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乙烯、乙炔等) 、助燃气 ( 氧气) 等通过环境参数监测获得实时数据, 通过动态爆炸三角形等算法[3]进行实时的动态变化趋势加以分析, 其比例已达到危险范围, 应急预警模块及时的进行预警提醒, 并通过多种方式如程控电话、手机短信、EMAIL等方式通知给相关人员, 进行预防措施, 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预警, 除了对实时数据的敏感数据的分析、预警之外,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 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4]。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 将历史数据中两个或多个采集获得的历史数据进行关联挖掘, 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预测预警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方便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排除事故隐患[5]。发起预警流程, 并进行跟踪流程, 支持预警流程处理各个环节的数字签名, 多种方式的数据输出。
2. 2应急决策
基于案例推理CBR是国际人工智能利用的一个研究热点[6]。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的应急决策部分主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 基于案例推理CBR、规则推理RBR等技术, 在应急预案管理中寻找与当前突发事件类似的案例应急预案, 加以分析和改正, 借助于专家干预, 生成基于当前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 提供应急组织机构、成员, 以便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加入应急组织。
2. 3应急指挥调度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 自动生成可供参考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路线和紧急避险路线; 支持可视化指挥调度, 辅助应急指挥调度, 了解井下实际情况, 分配应急任务, 调配应急物资, 结合语音指挥调度功能发布应急救援路线, 方便应急救援人员及时到达事件发生区域排除隐患, 帮助受困人员及时远离危险区域, 降低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损失程度, 并支持双向信息通讯功能, 方便井下人员与指挥调度人员随时随地沟通, 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井下固定电话必须到达特定地点后才能进行联系的缺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独特性、一次性和易变性, 与项目管理的特征相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 但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技术预留大量的安全事件, 传统的项目网络计划技术如CPM和PERT已不能作为应急处理的工具, 本系统基于关键链技术进行应急指挥调度, 在基于关键链技术生成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以时间最短作为优化目标, 建立应急计划的优化调度模型; 加强应急计划执行过程的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7]
2. 4应急执行
应急执行用来执行应急决策生成的应急计划。 在本系统中应急执行动态监控应急过程、应急计划执行状况, 发现应急计划执行不力, 及时调整, 并将应急执行的结果进行反馈。
2. 5预警流程管理
预警流程管理主要包括报警流程设计、报警流程配置、报警信息分发、消息处理、预警处理流程跟踪、信息归档五大功能。报警流程设计通过流程设计引擎, 灵活地设计报警处理流程, 包括报警信息分发的不同对象、分发的顺序以及需要数字签名的对象; 报警流程配置对设计好的报警流程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修改、删除; 当发生报警时, 由应急预警发起预警流程, 系统自动按照设计好的报警流程进行报警信息的分发, 同时进行消息提醒, 并对历史消息进行管理, 包括查看、删除; 跟踪预警处理流程, 及时进行反馈; 将处理的报警信息 ( 相关人员已经数字签名) 分类存储, 并对历史记录进行管理, 可进行历史信息的查看。
同时系统还具有各种信息的报表多条件查询、 显示和多方式输出的功能; 通过图形、表格等形式统计分析历史数据的趋势变化。
3系统流程分析
煤矿应急管理系统的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
煤矿应急管理系统以矿方现有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为数据来源, 通过数据采集将环境数据采集到系统中并进行数据分析甄别与显示, 如出现异常数据信息, 将数据提供给应急预警功能, 并将异常信息及时体现, 启动预警流程, 结合动态图、人员定位系统, 及时展现井下人员数量以及分布情况, 检索事故案例知识库结合类似案例为应急救援与人员逃生提供决策依据与支持, 通过程控电话、短信等通信联络系统及时进行应急物资的调配, 随时监测应急执行情况, 结合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的集成信息为真正发生事故地点的被困人员进行供水、供氧提供综合支持[8]。在应急处理结束后, 要严格进行事故事件评估, 并将经验教训整理归档到案例知识库中, 以备后用。
4系统集成设计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设计如图2所示, 基于技术和功能将整个系统划分成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展现层、集成Web服务层和集成通讯接口层五个层次。
数据存储层用于存储系统所有数据的物理存储, 包括基础数据、空间数据、预案库、实例库、案例库和知识库。这些数据格式可能是关系型数据库、 还可能是各种格式的数据文件, 如XML文件、Office文件以及图纸文件等。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如前所述, 将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按功能分为应急监视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执行系统四个部分。
展现层是用户界面的集成。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的界面开发将结合使用C /S和B /S架构, 其中应急监视系统和应急决策支持两个系统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据, 为确保数据安全性和反应速度, 可以采用C /S架构实现。应急指挥调度和应急执行系统均针对具体突发事件的总体指挥和具体执行, 涉及到来自不同地点的人员和角色, 需要采用B /S系统实现。
集成Web服务是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交互平台, 应急管理集成信息系统通过它从外部系统获得消息和数据, 外部系统也通过它来访问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集成通讯接口的目标是集成井下监控技术、计算机电话技术 ( CTI) 、移动通讯访问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空间信息技术等, 实现统一的报警接入和位置定位。
5主要关键技术
( 1) 应用成熟的人工智能和优化调度理论, 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计划的自动化水平。结合新的项目管理技术关键链技术原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煤矿突发事件制定网络计划, 即应急预案,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 查找相似事件确定相匹配的应急预案, 作为指挥调度的有力依据。
( 2) 结合煤矿现有六大系统, 设计可集成的应急管理系统。目前煤矿六大系统基本完善, 但是工作相对独立, 不能共享信息, 形成信息孤岛, 通过制定通用的数据协议, 与数据采集服务, 将充分利用各个系统的数据信息, 用于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 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结合爆炸三角形算法,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分析, 将历史数据中两个或多个采集获得的历史数据进行关联挖掘, 实时数据应急预警可依据数据服务提供的数据, 结合爆炸三角形算法, 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达到了敏感范围, 分析环境变化趋势, 预测预警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6结论
随着国家、社会和煤矿企业对应急管理认识的提高, 及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成熟, 开发出一套适用于煤矿的应急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煤矿企业的管理需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煤矿事故、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煤矿事故、突发事件的发生, 并在煤矿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通过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优的处置方案, 使事故灾难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因此, 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并形成煤矿应急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产品, 能够减少和避免煤矿事故、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 对于煤矿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丛书编委会.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田水承, 李红霞, 王莉.3类危险源与煤矿事故防治[J].煤炭学报, 2006, (6) :706-710TIAN Shui-cheng, LI Hong-xia, WANG Li.Three types hazard theory and prevention of coalmine accidents[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Vol.31, No.6, Dec, 2006, (6) 706-710
[3]王刚, 侯世占, 迟晓东.爆炸三角形原理的应用[J].煤炭技术, 2008, 27 (9) :65-66WANG Gang, HOU Shi-zhan, CHI Xiao-dong.Application of explosion triangle principle[J].Coal Technology, 2008, 27 (9) :65-66
[4]陈建辉.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CRM系统框架的实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7, 28 (5) :50-61CHEN Jian-hui.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CRM system based on Data Mining[J].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2007, 28 (5) :50-61
[5]孔芳.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算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6]郭泳亨, 卢兴华, 刘云.基于案例库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24) :148-150GUO Yong-heng, LU Xing-hua, LIU Yun.A research of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case-base[J].Control and Automation Publication Group, 2006, 22 (24) :148-150
[7]刘士新, 宋健海, 唐加福.关键链——一种项目计划与调度新方法[J].控制与决策, 2006, 18 (5) :513-516LIU Shi-xin, SONG Jian-hai, TANG Jia-fu.Critical chaina new method for project planning and scheduling[J].Control and Decision, 2006, 18 (5) :513-516
[8]张瑞新, 张伟, 吴同性, 等.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研制与应用[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339-345
[9]金敏力, 田兆福, 矫庆军, 等.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