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集成(精选12篇)
科技信息集成 篇1
由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面向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该成果以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科研支撑条件为目标, 围绕农业科研用户信息需求, 综合集成大规模文献数字化、数字资源整合、农业知识组织、智能检索及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 研究构建了面向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层次知识服务体系及技术支撑平台, 在农业科研项目申请、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成果:1) 建立了规模化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分布异构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揭示的技术体系及支撑平台, 构建了集农业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以及其他第三方开放资源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科技数字知识仓储,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数字知识资源基础设施保障;2) 创建了基于农业科学分类体系、农业科学叙词表及农业科研本体的农业知识组织体系, 为农业知识资源的有序化组织和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3) 提出服务模式及支撑技术体系, 研发了首个面向农业科研创新主体提供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参考咨询等普惠式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基层服务平台, 以及面向科研一线的研究机构、学科团队、重点实验室以及科学家个人提供知识发现与获取、知识关联导航、知识管理与共享以及科研交流与协作等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数字化科研知识环境。科研形成的共性技术和工具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广效益。
科研成果受益面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现已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39个研究所、全国1200多个地区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及全国农业科研用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稳定服务近8年, 累计服务的共性技术在北京、山西、新疆、西藏等省级农业科技信息机构节省了国家为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进行的科研投入, 避免了重复和浪费, 实现了节本增效。
该成果总体设计科学合理、技术先进适用, 功能丰富有效, 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成果的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摘自《农业科技要闻》第136期[总第1239期])
科技信息集成 篇2
摘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建设是国家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而确定实施的农业项目。文章就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效、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仅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高旭忠,李艳蒲.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4-5.2015、2016年任丘市被河北省农业厅确立为18个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之一。两年来,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转化、示范、集成创新研究,建成了一个集先进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
一、创新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河北省农业厅召开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座谈会和《河北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精神,任丘市农业局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进行研究磋商,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方向。创新基地设在任丘市农业局原种场。基地分别与荷兰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合作,首次引进设施蔬菜椰糠(无土)栽培模式、具有国家专利技术的新型棚体(12 m跨双层保温温室、18 m跨双层拱棚、10 m跨新型无立柱保温温室)、新型保温材料(保温棉被、棚膜)、新型钢梁拱架、自动施肥灌溉机,集成示范优型棚体设施、无土(椰糠)栽培模式、精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温室物联网技术、茄果类新品种等。
通过严格管理,有效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新建扩建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学员宿舍、云平台工作室,建设了高标准的园区道路;完成了园区环境改善及老旧棚体整修改造;组建了专家?F队;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队;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3次,召开现场观摩会5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接待附近县市区及周边省市参观学习300余人。示范基地已经具备技术集成创新、科研培训、开发示范、生产加工、辐射带动五大功能,正逐步成为集种植、加工、生产、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样板[1]。
二、取得的成效
1、基地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增强
为做好全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找准产业发展瓶颈,确立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科技集成创新基地。与江苏绿港、荷兰瑞克斯旺公司深度合作,引进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专利技术产品(自动施肥机、无土栽培基质和一种用于制造温室骨架的钢梁等);与北京中农富通公司合作,引进温室物联网技术,通过采集温室内温度、光照、湿度以及栽培基质的温湿度,实现温室小气候手机和电脑的终端控制;建立产品追溯系统,搭建电商网络销售平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物联网的引进示范,实现基地集成创新功能,提升了推广服务能力。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在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同时,创新基地开展了示范观摩与技术培训。基地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实践,举办现场观摩和农业科技培训,培训技术人员300人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实习2次,召开现场观摩会2次,参加人员达500余人次。接待江苏、山东、青县、肃宁、北京等省市参观人员150余人次。印制和发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图册5000份,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
3、农业决策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为更好地促进全市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基地专家团队优势,积极走访调研,研究掌握区域内农业相关产业(产品)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搜集有关政策措施,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其中编写的《任丘市农业产业园区调研报告》、《任丘市京津冀城镇体系规划专题调研内容》获任丘市委、市政府及沧州农牧局肯定并采纳。
4、创新基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通过组织周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创新基地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工作得到了示范与推广,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省内外多个县市来基地参观学习[3]。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强化领导干预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任丘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广电及相关乡镇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基地管理办法、专家团队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领导小组对创新基地的建设作出整体规划,从政策和机制上保障了基地建设的顺畅进行。同时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科技档案、文件资料的管理,项目进展、阶段成果的宣传工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项目协调推动会,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2、整合资源,推进部门协作
为提高工作效能,加快基地建设进度,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市农业局协调各部门,调整资金安排,加强农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向创新基地倾斜整合。自筹资金100元万元用于建设新型棚体,还整合了其它项目资金共计26万元。通过各方面资源与项目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成创新示范基地的技术集成、科技创新、示范展示、成果转化的作用。
3、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
为了确保创新基地规范运行,先后制定了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基地专家团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各参加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基地建立了12人的专家团队,聘请省内外蔬菜栽培、植保、育苗等方面的专家,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参与基地和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基地建立了8人的农业科技服务队,服务队人员实行分棚负责制,确保蔬菜日常生长管理工作以及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落实工作。
4、专帐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为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任丘市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方向,保证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资金。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在创新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工程类项目招标程序了解不够充分,加上财政评审与招投标环节用时较长,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内容进度缓慢,建议主管部门简化程序,加速推进[4]。
2、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老化,接受新事务能力差,建议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3、创新集成技术不成熟
目前,项目的创新集成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须围绕基地发展需要,进一步引进并集成创新一批技术,提升全市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同时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加快蔬菜产业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科技信息集成 篇3
一、集成创新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注重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其次,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第三,农业科技的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集成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单个科研团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样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其他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要求把集成创新作为战略选择
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进一步集成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省最高农业科研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跨越计划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36项。在优质小麦、高产玉米、转基因抗虫棉、出口花生、果树基因工程、畜禽育种、设施栽培、生物质能源、农业信息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主要研究领域相继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创新平台,数量和水平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和全省科研机构的前列。目前,全院共建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1个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7个农业部检测中心、6个农业部原原种基地、2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处省级科研中试基地和1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五年来,共有75个作物畜禽新品种通过省和国家审定,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项、发明专利15项。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但我省农业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把单项技术作为研发活动主要方式的现象,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致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今后,如何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科研基础条件的作用,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集成,以及如何将这些自身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接,将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集成创新能集中体现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
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全省财政比较紧的情况下仍挤出一块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但科研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仍显不足,缺口较大。推动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是做好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三方面工作的集中体现。
在开源方面,集成创新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集成创新能加速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增值,从而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来源。另外,集成创新要求对国内外两大科技资源进行集成,通过农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可在“开源”上进一步做文章。
在节流方面,集成创新注重战略性集成,有利于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从宏观上提高了科研投入的效率。同时,集成创新要求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克服农业科研投入在微观层面上的低效运作现象。
在挖潜方面,集成创新有利于高效管理科技资产,加强全省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使农业科研投入存量处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优化有限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
二、促进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战略集成,确定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重点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当前,特别要把解决粮食安全、发展生物质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把现代生物科技作为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把加强农业领域的技术开发作为凸现山东优势的亮点,加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粮食、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突破。在“十一五”期间可将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项目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集成创新的总抓手,带动一大批农业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二)实施资源集成,夯实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是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机遇,以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黄淮海分中心为契机,构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实现创新主体的集成,保障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融合,使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优化组织机制,提高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效率
以产业、技术或产品为平台,以计划、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支撑的集成创新模式,有助于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成相关的技术、信息、知识、能力等创新的相关资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
农业科技园区也具有集成创新的重要功能。农业科技园区是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我省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近百个。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可为现阶段农业技术组装集成提供高效运作平台。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改善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环境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全面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顺利流通以推动集成创新。
其次,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省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研发及科技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和比重,同时,制定多元化的投入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鼓励采用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研究制定农业科研风险投资政策,引导农业科技企业积极从事集成创新。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尤其在农业生态环境等公益性创新活动中,由于技术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外部性”,政府部门的支持就更有必要。要把重点放在财税支持方面,建立补贴、信贷等制度,并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强化科技引领突出技术集成 篇4
一、高产创建成效显著
1. 单产明显高于对照田
经测产,全市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712.8公斤,比对照田每亩增产66公斤;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812公斤,比对照田每亩增产101.6公斤。
2. 效益显著
全市高产创建示范田共增产粮食4.01万吨,其中玉米增产2.37万吨,水稻增产1.64万吨,平均每亩增产粮食83.8公斤;共增加效益8674.6万元,其中玉米4744.7万元,水稻3929.9万元;每亩平均增加效益180.1元。
3. 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粮油高产创建推荐品种和农民常规选种结合,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种植到示范片内,所选品种都达到并超过预期目标产量,为农民选择品种提供依据。在技术上,玉米采用的大垄双行和侧深施肥、半精量机械播种等技术,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保证出苗率,提高了产量。水稻采用大棚工厂化机插盘育秧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机械育苗、机械插秧、机械收割全面提高机械作业率。这些新技术让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看到了效果,示范作用显著。
4. 核心田建设引领农民科学种田
水稻核心田建设地点在兴隆镇邱家村,面积100亩。核心田重点设置了展示试验田,试验项目有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精确定量栽培施肥试验、高产栽培密度试验、水稻叶龄及群体生长动态观测基点。玉米核心田建设地点在于家窝堡乡老窝堡村,面积100亩。核心田重点设置了展示试验田,试验项目有耐密品种对比试验、耐密品种栽培模式试验、耐密品种栽培密度试验、耐密品种施肥效应试验。核心田吸引大量的农民参观学习,区域站也在不同生长季节多次举办现场会,使其成为了“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黑板的课堂”,带动广大农民选用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机械,施好肥、防好虫、适时播种收割,不断提高农民种田水平。
5. 通过高产创建创新服务方式
区域站承担高产创建工作,经常与农民沟通交流,促进了高产创建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率,也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水平。
6. 高产创建促成各部门密切合作分工负责
高产创建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局及下属业务部门和各乡镇、各部门、各农户的密切配合。几年来的高产创建工作凸显出合作的重要意义和有益效果。各尽所能、各司其责及项目整合,高产创建优先,是高产创建工作得以良好运行取得成果的保障。
二、高产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常委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村经济局局长为副组长、涉农有关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粮油高产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村经济局,并组建技术专家组。各示范区所在乡镇也相应成立以主管农业乡镇长为组长、基层区域站站长为副组长、区域站技术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乡镇高产创建工作。
2. 落实责任
示范区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落实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档案管理、信息报送、项目年度总结等项工作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组织落实、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监督检查以及协调相关部门抓好配套措施落实等工作。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技术方案、全程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保证示范区生产技术规程的执行和主要配套技术的实施。
3. 政府各部门支持
市委、市政府对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召开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工作会议,苗初印副市长就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并在春季召开玉米播种调度会、玉米播种现场会。市财政、水利、气象及相关乡镇在资金、项目整合等方面给予大力的配合支持。
4. 采取多元化推广体系
结合本地实际,与沈阳鹤湖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沈阳惠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新民红英水稻种植合作社、新民市大红旗士军水稻合作社合作,积极推广统一供种、供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及代耕、代育、代种(插)等规范化、标准化作业,真正达到“五统一”要求,大规模提高了示范区标准化作业面积。
5. 强化科技培训指导
示范区农民培训工作是粮油高产创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直接反映到粮食产量中。聘请省、市玉米、水稻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定期指导培训,为全市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完成提供技术保障。全年累计组织各种形式培训200余次近3万人次。区域站积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在不同生产季节在田间地头技术指导,了解农民技术需求,召开现场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放明白纸、使用技术手册等资料,全年累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8万份(册),推进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和提高。
6. 品种与主推技术结合
在选品种上下工夫,认真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种植到示范区,达到预期的产量目标。在关键技术上,玉米采用大垄双行和测深施肥、半精量机械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生物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晚收等技术,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证出苗率。水稻采用大棚工厂化机插盘育秧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机械育苗、机械插秧、机械收割全面提高机械作业率。
7. 加强宣传引导
在各个生产关键环节,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全年召开现场观摩会50余次,让农民更直观感受到粮油高产创建的成果,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受到农民好评。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通过农业信息中心发布粮油高产创建所取得的成果。
8. 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方案提高利用效率
按照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资金使用范围,做到专款专用,杜绝超范围支出。将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补贴、科技共建、示范县等项目有机结合,在目标一致、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向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保证粮油高产创建资金更好、更多地用于农民的物化补贴,让广大农民受益。
9. 认真做好档案管理总结好做法
信息集成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信息集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高中阶段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中的第一节。第六章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有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本节内容操作性强,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知道了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并能使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页。但学生的整体规划能力较差,因此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主题网站,让学生体验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也可让弱者参与到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掌握使用Frontpage布局、制作网页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能够利用素材准确表达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析设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主题制作加深对乡情、亲情等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使用多媒体信息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主题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任务驱动与分组合作探究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展示电脑作品比赛获奖作品。出示问题:①网站制作目的是什么?②每个网页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所有这些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就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或经常接触的。
学生活动:观看作品展示,思考并分析讲座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回答。
设计意图:对要展示的网站进行精选,使用主题明显的网站,如表现亲情、介绍家乡、环境保护等,让学生从这些网站中得到启发,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活动:师生共同分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网页,找出网页的LOGO、导航栏、版权信息、文字和图片等,了解网页的构成,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网页展示,并对网页构成进行讨论分析,自主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网页的基本构成,为制作网页打下基础。
◆订正学案复习巩固
教师活动:安排部分学生回答,并通过网络教室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展示复习成果。
设计意思:通过订正答案掌握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偏差并及时纠正,为本节课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讨论分析选定主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确定本节课要制作网站的主题,掌握选题时遵循的两个原则: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从学习需要或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出发。主题选择要满足以下要求:
选题健康、富有朝气,对学习和生活有帮助。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自主回答,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体会主题的选定过程 ,体验选题立意过程。
◆师生合作规划网站
1.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网站的内容,同时划分模块,做到一个小组一块内容,并在黑板板书网站结构图。
学生活动:针对主题进行思考讨论,自主回答,展示自己对主题网站的内容划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要制作的这个网站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掌握规划网站的方法。
2.教师活动:分配任务,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制作同一主题的一个网页,组长负责协调,具体要求:
每个网页都要有网站LOGO、导航栏、图片、文字、版权信息、超链接等。
页面元素布局合理,主题突出,颜色的搭配协调,美观大方。
学生活动:观看黑板,识记本节课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分配让学生明白自己这节课要做什么,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知道要达到的目标。
◆合作探究一 小组讨论实现网页框架设计制作
1.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投影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网页结构,并使用Frontpage软件制作出框架图:提出要求:页面素材布局合理、主要素材主体地位突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纠正偏差。
学生活动: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所制作网页的结构,并在学案上画出草图。然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助下,根据学案操作提示,用Frontage完成网页结构图的绘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网页框架结构,可以达到以强带弱的目的,强化学生对网页设计的理解,而以小组为单位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去探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组设计并制作的网页结构图。并统计每个小组完成的人数,折合成完成率记入小组评价表。
学生活动: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组内评价,选出制作最佳的作品,被选出组员展示自己制作的网页结构图,演示自己的制作过程,并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教师点评,达到统一网站风格的目的,锻炼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去当小老师,向其它同学讲解探究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合作探究二 小组协作完成主题网页的制作
教师活动:通过网络教室下发课前准备好的素材到学生机桌面,提出网页制作的要求:主题突出,颜色搭配和谐,页面美观。
学生活动: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根据学案合作探究,将网页素材插入到页面内,完成网页的制作。
设计意图:通过网页素材的插入,使学生掌握网页的制作要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作品展示评价提升
1.小组评价
教师活动:安排组长进行小组评价,统计每个小组网页完成的人数,并折合成完成率记入小组评价表。
学生活动:各组组长组织各组组员对本组作品进行评选,根据素材与主题的切合度,颜色搭配是否合理,所选素材能否准确体现主题等几个角度,评选出本组最佳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评价,使教师了解每个小组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组长了解各个组员的掌握情况,而通过与别人的作品相比对使组员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实现信息素养的共同提高。
2.班级评价
教师活动:班级优秀作品展示,教师通过网络教室全班展示每个小组的最佳作品,每个小组的组长给作品打分,计入小组评价表。
学生活动:由各小组选出的最佳作品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体现主题的方法;其余小组的组长给展示者打分,评选出本节课制作最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班级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优秀作品的设计意图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自评表,结合展示的优秀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收取最佳作品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站。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学案自评表进行自评,并根据本小组最佳都展示的作品,修改自己的作品。最佳作品的作者根据小组长打分评选出的最好的作品修改自己所制作的网页,使所有网页风格统一,然后通过网络教室将自己制作的网页上交。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将所有的最佳网页收集,使之成为一个网站,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出示本节课的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巩固练习部分,回答提问。
设计意图: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将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落到实处。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合成后的主题网站,然后根据小组评价表总结各个小组的表现情况和学生总体表现情况,提炼升华:网站的作用是从不同的方面全方位的展示主题,使浏览者对网站主题有明确和切身的感受,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科技信息集成 篇6
关键词:科技孵化器;孵化功能建设;系统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论与功能论的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选择研究》(06012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6-2
0 引言
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和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起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企业依托大学的产学合作新模式开始,高校科技园开始兴起,高校功能也从教育人才,科学研究发展到直接服务社会[1]。我国大学科技园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截止到2009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69家,分布于全国31个城市,依托高等学校109所,其发展和建设速度是惊人的,据统计在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作为专利生产主体的高校,其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2]。这成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软肋”,严重阻碍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国外研究者关于高校科技园孵化功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孵化功能的研究主题和其发展实践关系密切、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属性,但是所有的研究主题基本围绕着定义、分类、绩效和评价等展开。Sean等将孵化器定义为在共享的办公设施内,能够提高入驻企业商业价值的干预网络[3]。Campbell等人以孵化器为入孵企业提供咨询、融资、市场进入等孵化服务为指标来衡量孵化器的成功与否[4]。自孵化器在我国创立以来,它一直是從事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者和科技产业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清华大学发展中心的范德清和施祖麟提出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主要模式、建设进展、与高新区的关系、软硬环境建设、风险投资机制、管理与运行机制作了研究[5],虽然经过了近30年的实践和研究,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远远落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科研机构,只有10%~15%的转化率,所以对于孵化器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
1 科技孵化器公司化集成建设思路
美国企业孵化器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创业孵化集团,李玉娜等人在2010年论述了高校科技园孵化器也具备适用企业法人治理理论的前提,并提出实现科技园孵化器法人治理的重点是明确大学和科技园孵化器的产权关系[6]。无论是美国的实践活动还是李玉娜等人的理论证明,都证实了科技孵化器可采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如何合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功能,还需要借鉴系统论思想,根据系统论思想,我们把孵化器看作一个系统,孵化器本身具有由高校、企业、个人投资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建筑所有权和设备、技术所有权及资金等资源,各投资主体按照出资额度和协议价格划算资本额,经过国家相关注册登记成为一个独立法人资格。而这一法人在运作时却涉及到四个主体,孵化器、高校、入孵企业及政府,每一个主体起到不同的作用,孵化器主要是指孵化工作的管理,文档存档,成果发布及人员信息的规范管理;高校是这一系统中的研究生力军,主要负责研究开发和技术维护;入孵企业是系统中的另一核心力量,购买原型和基础科研及负责实际转化工作;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指导着孵化的过程。而孵化的整体过程除了在孵化器内的三个阶段外,还包括出孵之后的后续技术升级孵化。具体的集成孵化思路如下图所示。
2 在这一个集成孵化思路中,共有4个过程:研究基础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后续技术维护孵化
2.1 研究基础孵化
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基础,硬件是指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场所等,软件是指进行研究开发所需要的研发人员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对于研究基础的孵化,目前有条件的主要是研究所和高校。受限于此,造成了我国一直以来,孵化器之一的大学科技园和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和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当孵化器以独立法人存在时,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场所除了股东以股份投入的外,可以采用付费使用的方式。对于所需的研究人员,孵化器通过构建的专家库,来寻找合适的研发人员,所以孵化器更多起到的是搭建一个技术供需的信息对接平台,和规范需求双方行为的介质,当然研发人员也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投资,和风险资本投机新建企业,成为孵化器的入孵企业,入孵企业在法律上和孵化器是同等的法律主体,入孵企业具体的审批材料整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可以交由孵化器来代理办理。当然孵化器的研究基础孵化阶段的建设是艰辛而长远的。牛津科技园在20003年竣工的投资近一亿英镑的牛津大学新化学实验楼,开辟了大学科技产业界和私人投资机构直接参与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先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园在研究基础孵化上,主要是通过自身孵化出的企业反馈资金和自身影响力吸引投资机构获得资金投资,并通过孵化后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偿还投资,其特征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项目融资方式,可以说是项目融资在科技园在研究基础孵化功能中的应用。针对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孵化器可以和高校联合,对于需要投资的研究设施采用项目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建设,利用设备租赁收入和研究成果收益偿还资金的方式进行偿还。
2.2 科技成果孵化
关于科技成果孵化概念的理解,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把“科技成果”孵化为最终“产品”,相当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成果;一种认为是孵化出“科技成果”,即把“知识和构想”孵化成“产品模型和解决方案”,这两者之间是有较大差别的,第二种观点的孵化结果是第一种观点的孵化对象,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因为把“科技成果”孵化为“产品”的过程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集成创新剖析科技部节能示范楼 篇7
科技部节能楼技术系统分类
科技部节能楼是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后, 为履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而设计建设的节能示范项目, 由中美双方合作完成。从1998年夏开始筹备到2004年初投入使用, 历经2年方案研究, 1年立项和设计, 2年建设期, 共花了5年多时间。解剖节能楼技术系统, 主要涉及三大层面, 节能技术系统、环保技术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系统。与同等普通办公楼相比, 2007年评估该楼年节能达74.3%, 年节水1万吨以上, 单楼实现年减排C02约1567吨。建成几年来, 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样板建筑。在节能楼三大技术系统中, 共集成技术30多项, 效果显著的有17项。
节能技术系统
节能技术系统主要包括电力节能系统、热力节能系统、节水系统。
电力节能系统, 全楼年用电能耗为40.6千瓦时/平方米, 而同等建筑能耗为150~180千瓦时/平方米, 科技部节能楼只相当于北京同等建筑电耗的1/4。这归功于照明、空调、热力、电梯等用电设施节能、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新能源 (如太阳能) 和热回收装置的采用。
节能电梯, 通过运行程序的智能控制和按乘载量调节的变频系统, 以及主副梯的设置, 减少了空载率和“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较大幅度地节省了电梯运行的能耗。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建有15千瓦的太阳能光电池板阵列, 全年可提供1.5万度的电力。太阳能热水系统可满足全楼洗手水的提温及值班人员洗澡, 太阳能系统在全楼能源消耗中约占5%~6%。
空调系统冷源采用了两台冷量为100冷吨的双回路式电制冷机组, 制冷剂为R134A绿色冷媒, 可实现20到200冷吨的12种组合, 适应不同制冷量的需要, 避免了能源浪费。同时敷以500冷吨的冰蓄冷系统, 夜间用电低谷期蓄冰, 白天用电高峰期化冰释冷, 做到“削峰填谷”地使用外源电力。
热力系统节能, 全楼供暖期煤耗仅为4.3公斤标准煤/平方米, 北京同等建筑约为20公斤标准煤/平方米, 全楼1.3万平方米供暖耗热量仅相当于一座4000多平方米普通办公楼的用量。
节能技术中节水技术的应用, 全楼人均月耗自来水1.2吨, 相当于北京市办公楼有节水措施办公楼人均水耗的47%, 一般办公楼的1/3左右。这主要得益于雨水收集、节水器具和智能控制变频供水系统的集成。节水器具如无水型小便器, 尿液通过化学药盒被分解为水和固体物, 一个小便池全年可节水约14吨, 仅此一项全年可节水450吨。智能控制变频供水系统及节水型红外感应式洗手龙头的应用则大大减少了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从总量上看, 相当于全楼年节电140余万千瓦时, 年节煤204吨, 年节水10560吨, 平均每年节约能源费用约85万元。
环保技术系统
环保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外墙设计技术、装修环保材料以及屋顶花园设计与建造技术等。
科技部节能楼外墙实现了无光污染的设计。亚光型的浅色外墙, 采用了亚光型氟碳涂料和铝材, 既反射阳光、减少外墙的吸热, 又可实现漫反射。使用低角度、全截光的楼周边照明, 避免了楼字对周边环境的光污染。
全楼室内装修使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内墙使用无有机胶的涂料, 房间木门禁止使用大芯板, 并用水性漆刷饰, 避免甲醛污染;地毯使用无污染的废物再生天然纤维, 地板使用速生木材。内装修设计全面体现了防止室内有害气体产生和不当浪费天然质材的思路。
环保技术集成还体现在绿化环境方面的技术集成, 如占屋顶面积70%的81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和38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 屋顶花园的“土壤覆盖层”是轻质保水的人造火山灰的绿色种植土壤, 采用了防植根穿透及三层防水技术, 为防积水采用了滤水过滤网和基底导流技术。而雨水收集池则可满足屋顶花园和周边绿地在夏秋季的浇水需求。
自动化智能技术系统
自动化智能技术主要体现在建造前的计算机模拟设计技术与使用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
在建造设计过程中, 依据北京地区50年的气象记录, 进行了3轮实时能效模拟计算分析, 依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按性价比最优选择原则, 将多种节能技术、绿色技术综合集成, 做到相互协调补充。如节能示范楼采用十字型的平面和外形设计就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 对于办公和写字楼, 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春秋季节采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 这种设计, 比其他任何一种外形的平面设计, 至少节约能源5%。
智能化照明系统是楼宇能源消耗的又一重点。办公室内没有灯具开关, 采用光照传感器与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有人时智能灯自动开启, 无人时灯自动熄灭;并实现无级数控功率调节, 使自然光加上灯光后保持桌面阅读的最佳照度。
数字化的楼宇自控系统。全楼设置了2000余个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采集楼宇运行的水、电、空调、电梯等设备的状态、各房间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灯光照明、消防安全等各种信号, 实现自动化运行。办公室的空气质量, 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和有害挥发性气体浓度都受到有效监测和控制。运行状态、能源消耗、实况数据等均可在中央控制室的计算机中得到反映。自动控制系统在保证全楼使用的高舒适度的同时, 又可实现节能15~17%。
技术系统集成创新案例分析
在建造初期, 节能示范楼面临节能建筑设计、建筑的共性问题, 即建设成本和技术来源。
节能楼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具有普遍性
节能建筑建设成本普遍高于非节能设计。和其他节能建筑相比, 科技部节能楼的造价并不高, 综合造价为6740万元, 每平方米不足5200元。但与一般节能设计相比, 仍高出400万元。建设成本成为许多建筑节能设计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
受造价因素影响, 某些领域国内现有技术不能直接拿来使用。现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不足, 不同节能需求与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和结合度不够。如屋顶花园的建造问题, 国内20世纪70年代就有过研究和实施的技术方案, 但由于其承重、防水等问题与现有建筑标准存在差距, 成为其技术推广难的重要原因。在已有技术解决方案中, 采用陶粒土、软质土每平米重量达330公斤, 如果加上土壤吸水饱和后达到每平方米410公斤, 而国内一般上人屋顶的设计承重标准为每平米250公斤, 现有技术不能直接拿来应用。
国内在某些配套技术开发方面有些薄弱。为达到节能功能的许多设计, 在国内还存在技术与产品不配套的现状。如节能示范楼为达到照明节电功能, 采用功率调光技术而非电阻调光, 功率调光灯的关键技术在感受室内光线的光照传感器, 国内在计算机软件和传感器件都有技术基础, 但适应建筑室内调光的配套技术开发还比较少。
以上困难可以说是节能建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但科技部节能楼的完成说明通过转变观念、技术集成完全可以解决困扰节能建筑的这些问题。
科技部节能楼技术解决方案的经验
关于建设成本———观念是关键。成本往往是经营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节能建筑成本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观念转变。以科技部节能楼为例, 建成使用以来, 每年仅能源费节省85万元, 按能源费每年递增1%计算, 在建筑设计的50年使用期内, 将节省能源费7990万元, 比现有造价还多出1000多万元, 也就是说, 在节能楼使用寿命结束后, 其节省的能源费足以再建一座同等规模的节能建筑, 真正实现了节能建筑的可持续性。
关于现有技术不足———集成是关键。科技部节能楼技术集成的经验说明了, 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的实现可以完全找到现成的技术直接使用, 但满足功能要求所使用的技术又几乎都是现有技术,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善于集成。为破解屋顶花园承重等关键技术难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邀请北京园林所、天津园林所及上海绿化公司等国内专业绿化研究院所及企业联合设计, 集成国内现有8项技术最终解决了屋顶花园的承重及防渗等问题。其中, 土壤采用人造火山灰, 防水保水技术采用上海绿化公司拥有的基底导流技术, 绿化用苗木选用京津园林研究院所的耐旱、耐风品种等。节能楼屋顶花园的成功建造, 一方面使得这些单位多年拥有的一些技术获得了应用, 如上海绿化公司的基底导流技术, 为其日后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也给相关单位未来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经验。技术集成应用使得屋顶花园的成本不足400元/平方米, 远低于北京城市绿化带的成本。
科技信息集成 篇8
中国市场步入快速成长期
相关市场分析显示, 中国科技设备市场每年都约有20亿美元的进口量, 科技租赁市场在未来可发展到占10%~15%左右。国外的科技租赁业务有30%的渗透率, 而目前我国科技租赁的比例尚不足1%。
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租赁, 是世界金融创新潮流的产物, 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长, 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了解, 目前科技租赁的客户对象主要为通信、半导体等行业的企业, 其业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占到整个通信测试仪表市场20%~30%左右的份额。像NOKIA、MOTOROLA、ERISSON等国际通信巨头每年都从仪器租赁市场上租赁大量仪器来满足测试需求, 这也同时成就了一些著名的专业化租赁服务公司, 如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ORIX。
作为国内科技租赁的先行者, 东方集成与ORIX公司于2006年开始合作, 率先面向国内电子制造、半导体和通信企业开展仪器租赁服务业务。通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 中国科技租赁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江懿表示:“虽然科技租赁在整个中国通信测试市场占有率只有1%, 但是随着3G网络覆盖日益普及的利好因素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3~5年后这个比例将会快速提升到20%左右。据了解, 目前, 科技租赁业务对东方集成盈利的贡献度已达到50%。
技术服务日受青睐
相关投融资领域专家分析认为, 从微观上讲, 科技租赁具有表外融资、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九项功能。在国内银根紧缩环境下, 科技租赁独特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更是独具吸引力。此外, 科技租赁还把融资和融物采购两个程序合二为一, 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 尤其是可以规避许多直接购买方式所必须经历的, 诸如层层报批等繁琐漫长的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科技租赁市场的发展趋势, 也有相关专家指出:“科技租赁也并不是简单的将仪器租赁给客户, 需要了解客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快速便捷经济地为客户提供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仪器设备。同时也要为客户提供安装、保养、维修、计量等各种相关服务。特别是专门面向IT或通信产品制造的专业租赁公司, 需要凭借其对行业的深刻了解、雄厚的技术、人员及财务实力, 向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准、高技术附加值的专业租赁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 租赁公司正在日益渗透到中小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升级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赁公司提供的硬件、软件、技术服务和融资的整体方案一揽子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
科技信息集成 篇9
当前, 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将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 全社会必将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 加之科技项目自身的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点,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科技项目管理的难度。根据目的和性质的不同, 科技项目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等类型。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项目论证立项不够充分、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成果转化评审相对薄弱、成果应用情况缺乏监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科技项目的投资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科技项目全寿命期 (包括论证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化四个阶段在内) 的集成化管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发达国家科技项目管理的经验
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与该国的科技体制密切相关, 而科技体制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与道德。不同的科技体制下, 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 通过对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模式、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分析, 可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 提供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
总的来看, 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各类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 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大型科技项目确立以前, 以立法形式明确计划目标、优先发展领域和对象、管理程序和条例, 并向公众公布, 接受外界的监督, 使科技计划项目从管理程序到相关机构都有法律法规或制度约束, 对于项目委托方和承担方的权益, 也作出明确的政策性规定。同时,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 有效保障了科技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转化各个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注重全寿命期的项目评估
发达国家的科技项目评估不仅有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 还包括中期检查和评审, 以及跟踪控制等。如美国商业部的先进技术计划项目过程中, 要求提交一系列季度、年度、中期报告等;日本则对事先、事中、事后、后续等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适时评估。通过全寿命期的项目评估, 有效确保了项目目标的实现。
(三) 推广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
在一些发达国家, 中介机构参与了科技项目管理的过程, 发挥了重要的专业作用。如德国政府将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大量工作交由中介机构完成, 中介机构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市场、经济、政策、资源等信息, 以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基础, 为科技活动提供支持性服务, 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四) 搭建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
在一些发达国家, 科技项目管理拥有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 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成果转化等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析, 提供完备、翔实的权威数据支撑, 实现了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科技项目评估和管理。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 不仅能够满足项目绩效考评的信息需求, 又能满足日常管理的信息需求, 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 完善项目经费的管理监督
项目经费的合理分配、使用是对科技项目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 其科研经费的分配方式都在向增强竞争机制、择优支持、优胜劣汰的方向发展, 非常重视科技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科技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构建
科技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模式由论证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以及成果转化四个模块组成, 如图1所示。根据现代项目管理学的思想, 每一个模块既可以是科技项目全寿命期的其中一个阶段, 又可以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对待。在每个模块中, 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指标对本阶段成果加以评价。其中, 项目委托方既可以是政府机构, 也可以是企业;第三方机构包括了贯穿全寿命周期的科技评估机构, 过程管理阶段可能出现的咨询监理机构, 以及成果应用跟踪阶段的技术信息服务机构、投融资担保机构等。
(一) 论证立项
科技项目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主管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按照一定的程序, 就其立项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 论证立项过程包括项目申请、立项评估、项目审批和合同签署等阶段。对于大型项目, 还包括项目指南的发布。目前, 我国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工作多由科技管理部门委托评估机构进行, 由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提交评估报告, 为立项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科技项目的特点, 评估指标不仅包括经济效益指标, 同时还包括社会效益指标。
(二) 过程管理
科技项目委托方与承担方的合同签订完成后, 即进入履约阶段, 项目的过程管理也随之开展。总的来看, 过程管理由自控和监控两大体系构成。其中, 自控体系由项目承担方的自我控制手段和措施所构成, 通过明确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确定科研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等, 确保项目承担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合同约定的科研工作内容。在项目实施阶段, 除了项目的承担方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外, 项目的投资方或委托方、第三方监管或咨询机构、科技管理部门等, 也需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具体而言, 可采用节点设置、经费控制等手段, 实现相关各方的外部有效监控, 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三) 结题验收
目前, 很多科技项目的结题验收时间相较于合同或任务书, 时间上都有所拖延, 这不仅是结题验收单个环节的问题, 同时反映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存在不足。因此, 应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各方的自控与监控工作, 结题验收时, 在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的同时, 将项目的实施过程也纳入评价体系, 以督促项目承担方加强实施过程的自我控制。
(四) 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是在通过结题验收评价后, 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乃至于发展成为新产业的一系列活动, 是科研活动的延伸, 是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应从转化主体、转化保障、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转化中介等方面, 开展成果转化机制建设, 并加强对成果转化效果的评价, 总结成果转化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对策。
四、推动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实施的建议
为推动科技项目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实施,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应在立法、中介服务、过程监管、项目评价、信息服务等方面, 采取有力的政策及措施。
(一)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
为推动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 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政府应制订并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规, 以从立法层面上形成一系列推动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例如, 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税收减免政策、信贷支持和关税保护政策, 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并帮助高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 培育中介服务机构
为提高科技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及成果转化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应转变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职能, 鼓励并扶持科技项目评估、第三方监理、成果转化等领域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推广中介机构评估管理模式, 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在成果转化领域, 培育技术信息服务机构、技术成果中试服务机构、成果评估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风险投资咨询和管理机构、专业知识服务机构等, 围绕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 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及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三) 加强过程监督
为加强科技项目的事中控制, 应采用各种措施, 加强对过程的监督。可实行节点检查制度, 并与经费控制手段相结合, 使投资方和委托方能够及时了解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以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根据项目计划, 预先确定若干个里程碑目标及其实现的期限, 作为控制的节点;在不同节点, 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 达到合同要求后再拨付下一阶段的资金。将资金投入与项目绩效关联起来, 采取滚动支持、动态调整和分阶段投资的经费控制方法。
(四) 推行延时评价机制
对于科技项目、尤其是大型科技项目而言, 结题验收仅是项目实施过程的终点, 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终结, 是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联结点。由于一些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迟滞性”和成果效益发挥的“滞后性”, 应结合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 推行延时评价机制, 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束的科技项目的成果水平及效益进行跟踪管理, 以开展延时评价。延时评价与结题评价在组织管理、评价指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 均侧重于项目的后续成果及其效益。
(五) 健全科技信用体系
一直以来, 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缺少对科研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尚未建立相应的信用奖惩机制。承担单位的诚信状况对科技项目能否达成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 应严格审核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信息。为此, 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应加快科研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信息收集、信用市场监管、信用奖惩方面, 采取措施, 建设相关机制, 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 以建立健全科技信用体系。
(六) 搭建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平台
在科技项目管理中, 畅通的信息流可以使委托方、承担单位等组织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使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提高成果转化的效果。因此, 应搭建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平台, 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顾客等主体纳入信息综合服务网络, 广泛收集并汇总科学、技术、经济、产业、市场、管理、金融等方面专业化管理及其相关政策的信息, 实现信息的交互与流通, 为成果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五、结论
借鉴发达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在立法支持、全寿命期评估、中介机构、信息服务平台、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从全方位管理角度出发, 构建了包括论证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换四个阶段在内的科技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模式。针对该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 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包括: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过程监督、推行延时评价机制、健全科技信用体系、搭建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平台。
摘要:针对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科技项目管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 从全方位管理角度出发, 构建了包括论证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换四个阶段在内的科技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模式。围绕立法、中介服务、过程监管、项目评价、信息服务等科技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 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全寿命期管理,集成管理,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仁开, 罗良忠.我国科技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8 (3) :25-27
[2]万冬君.基于全寿命期的建设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S2) :267-271
[3]李晓轩, 汪凌勇.国际科技评估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 2003 (5) :15-17
[4]徐峰.国外科技评估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9) :77-80
[5]牛芳, 来洪渝.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1 (2) :17-20
[6]王明明, 徐磊, 贺雅丽.科技项目第三方评估咨询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6) :11-14
科技信息集成 篇10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其成果一经转化形成产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有力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然而,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仅为30%-40%, 远不及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1], 数据表明, 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
项目是为提供某种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2]。1982年我国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鲁布格水电站引水导流工程中成功运用项目管理, 缩短了项目工期, 降低了造价, 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3], 从此, 现代项目管理在大型公共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焦慧[4]等通过可行性分析、应用价值分析和潜在问题分析, 论证了项目管理将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管理水平, 将其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中。黄健勇[5]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管理中, 分析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应用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必要性、优越性。本文从项目管理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引入项目集成化管理的方法,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过程、参与方及信息进行了集成化管理分析, 探讨了基于项目集成管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期解决现存问题, 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一条新的路径。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是科学技术在多部门、多环节和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 实现其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过程[6], 是为提供独特产品、服务所进行的临时性活动, 具备PMBOOK中定义的项目特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从项目管理角度分析, 主要问题有: (1)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缺乏项目整体管理观念及针对项目整体的管理机制, 造成项目各个环节割裂, 衔接困难; (2) 缺乏项目参与方利益协调机制, 各种农业科技资源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难以打破部门界限,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造成严重的信息孤岛, 导致项目各参与方对项目整体目标认识不足, 其目标与整体目标发生偏离; (3) 在科技成果转化立项阶段, 项目立项依照的指标体系脱离了市场需求,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大量的非物化技术成果、服务性成果及基础理论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6]。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割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从选题立项、实验室研究、形成知识形态成果到成果筛选、成果推广、成果应用, 再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从项目集成管理的角度分析, 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割裂了转化项目的各个过程,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脱节。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必须符合市场供求机制, 即应该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来确定农业科研方向及目标。目前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 在科研环节, 选题、立项多数产生于科研系统内部, 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主要是以学术价值导向, 更多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的理论水平及课题的理论意义, 对实际生产可行性考虑不足, 缺乏对成果的市场需求的认识。而农户吸收科研成果则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及能否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能否为自身带来良好经济效益。这种农业科研人员与科研成果应用者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的局面, 使得供求引导机制严重缺乏, 导致科技成果在研究之前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 缺乏形成产业化的条件, 使相当一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沉淀于科研领域,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 科研与推广环节割裂。在形成成果到推广的过程中, 科研部门不断在立项、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的科研模式中循环, 与推广部门缺乏充分的沟通。相当部分的科研项目是以取得理论上具有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为目的, 真正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较少, 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利于推广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广部门来说, 其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 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和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无法将市场需求的成果特征与科研单位进行沟通。科研成果进入推广阶段时, 由于科研活动和推广活动不是由同一主体承担, 其各自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不一致, 推广部门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消化科研成果, 从而大大拉长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降低了转化效率。
(3) 推广与生产环节割裂。在我国当前国情下, 在科研成果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 农民受经济情况限制而害怕承担风险, 不会去主动寻求应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土地产出率, 所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由政府来主导, 政府推广机构在有选择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时, 容易更多地倾向政治目标而非经济目标, 且推广部门与生产部门的认识存在明显的错位。根据调查, 认为与优质技术相比更需要高产技术的, 农民为69%,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为81%, 主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县领导则为55%[7]。数据表明推广部门在选择推广内容时对农民的需求调查不充分, 而直接面对市场需求的农民无法参与到科研成果推广内容的选择过程中, 使推广成果与生产需求之间出现错位, 推广与生产环节发生割裂, 浪费了资源却收效甚微。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各自为政与信息孤岛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参与方包括政府投资部门、科研机构、推广机构及生产单位, 转化项目的过程割裂必然伴随着参与方的各自为政。在科研阶段, 由于目前我国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与项目整体目标不一致, 缺乏以科研成果能否得到转化为导向进行科研的激励机制, 致使科研机构偏离了提高转化效率这一根本目标;在推广阶段, 推广成果的选择、推广地区、推广手段、推广人员及推广经费等完全是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活动, 推广部门与科研部门、农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权限和激励, 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在规模生产阶段, 农民由于对政府的依赖心理, 只会被动接受政府的推广计划, 不会也没有渠道主动将科技成果应用后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
参与方的各自为政导致严重的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问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落后最直接的表现, 同时也是造成各种问题的根源。目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信息孤岛问题造成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对于单个转化项目而言, 缺乏针对项目整体进行交流的网络平台, 各参与方无法看到项目的全貌, 无法预期行动的结果对项目的影响。科研系统、推广系统与生产系统信息孤岛问题使得供需失衡, 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大大浪费, 也使得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拉长。另一方面, 农民缺乏信息反馈的渠道, 即使成果推广效果很差, 也无法反馈给政府, 造成政府推广机构难以追踪推广效果, 可能再犯同类错误, 形成恶性循环效应。此外, 由于国家没有建立起转化成果项目库, 科研系统的条块、部门、地区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使科研力量分散, 导致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 有限的科技资源被严重浪费。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成化管理
项目集成化管理是在系统工程基础上, 运用系统化的思想, 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 使系统各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并以系统为对象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集成化管理基本思想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各过程、参与方及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综合优势, 以保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顺利完成,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主要从过程集成、参与方集成及信息集成三个方面进行集成化管理, 过程集成从过程角度出发, 将项目各个过程进行集成;参与方集成是在过程集成的基础上, 从项目组织的角度出发, 建立项目管理联盟, 将各个参与方进行集成;信息集成是过程集成与参与方集成的基础。其关系如图1所示。
3.1 过程集成化管理
过程集成的实质是从项目全过程角度, 综合考虑上下游各个阶段的工作, 以达到整个过程的最优或满意[9]。其要在完成过程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协调后, 进一步消除过程中各种冗余与非增值的子过程, 以及由人为因素和资源问题等造成的影响过程效率的一切障碍, 使过程总体达到最优, 提高整个项目的产出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集成管理要从全局出发, 以项目全寿命周期为目标, 建立转化项目的过程集成模型, 如图2。具体操作是从决策、科研、推广、生产四个子过程进行两两集成及多个过程集成, 减少界面障碍及信息交流障碍, 使科技成果在不同阶段进行交接时, 避免沟通不充分而产生的交接错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过程集成的关键是各方目标一致, 即各方都以科研成果的顺利推广为其价值取向, 认同成果转化项目的总体目标, 并为之努力, 所以集成的关键是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具体工作的展开过程中, 科研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阶段, 应充分预期到科研成果可能的市场前景以及在推广、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以便于进行正确立项, 并选择相关领域中科研实力最强的申请单位来展开获得立项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及生产部门代表的共同参与, 研究项目在执行的每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项目的风险降低到最小。推广部门参与到科研决策中, 一方面, 可以把其推广中的特殊要求及困难反映给科研部门, 另一方面, 也可以及时了解科研动向, 及早了解其即将推广的内容, 提前做好人力、物力及技术上的准备, 从而缩短转化周期。生产部门代表参与到科研决策中, 可以促进“以需定研”的顺利实现; 科研阶段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科研立项之后, 科研部门仍然需要加强与推广部门及生产部门沟通, 以适时调整其科研计划, 使得科研成果真正体现农民需要。在与推广部门沟通的过程中, 科研部门要将其科研理念及技术重点、难点与推广部门充分交流, 把推广中的理念融合问题及技术难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广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科研部门的跟踪、配套的技术指导下, 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推广项目用最小的花费、最少的时间顺利推广, 并在和农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向科研机构反馈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发挥桥梁作用,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而在生产阶段, 农民则要配合推广部门的工作, 对推广内容进行消化及试生产, 并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及推广部门提供信息反馈。
3.2 参与方集成化管理
参与方集成化管理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项目虚拟联盟[10]。项目联盟将项目各参与方的代表融入其中, 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推广机构、生产部门等各参与方代表, 如图3所示。项目联盟对整个项目负责, 在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 联盟对项目的后续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全面考虑, 预防问题的产生, 也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串行的实施过程整合为并行的实施过程。
在现行的转化体制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各参与方的目标及价值取向不一致, 在参与方集成化管理中, 必须对各个参与方的目标进行整合, 这就要求建立起有利于实现项目整体目标的评价指标, 以将项目整体的目标体系融合到每个参与方的目标中, 从而达到整体目标的一致性。首先, 科研机构要改变以发表论文数量及质量作为评定职称及发放奖金福利的评价标准的现状, 而要以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导向建立评价指标对科研部门进行管理, 以促进“以需定研”的实现;推广部门要把能否在有限的资源下、有限的时间内顺利推广选定的科研成果作为推广部门绩效评价的依据, 从而促进推广部门绩效的提高;生产部门要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积极配合推广部门的工作, 并积极反馈成果应用中的问题。通过对各个参与方的集成化管理, 使其目标有力地支持项目整体目标, 其努力成果也将有效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避免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资源浪费。
3.3 信息集成化管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信息集成化管理是指,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项目信息平台, 高效的信息平台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过程集成与参与方集成的基础, 其为各参与方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提供渠道, 使各个参与方及时充分地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度, 适时向项目管理联盟反映自身需要及执行中的问题, 协调各方目标, 实现各方目标的一致性, 提高转化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促进参与方的信息沟通和协调, 更能推动各参与方团结一致, 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朝着合作的方向发展。因此,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信息平台成为信息集成化管理的主要手段, 也是过程集成与参与方集成的基础, 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 各参与方可以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各个过程之中, 同时利用本身的优势资源确保主要负责领域内的工作的顺利完成, 从而实现项目的全面集成。如图4所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信息平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化管理的基础, 其目的是通过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收集转化项目信息, 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项目各参与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管理的基础上, 为项目主管部门和各参与方在信息平台上提供项目信息共享、信息交易及协同工作的环境。项目各参与方可以将各自掌握的信息进行处理后上传到信息平台, 其它参与方可以在一定权限下通过信息平台获取所需的项目信息, 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短缺、失真及延误问题, 使各参与方更快、更方便、低成本地获得最新的项目信息, 而且可以使各参与方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改变传统的传递方式以纸张为主的状况, 避免了宝贵信息资料的不合理存放或丢失【11】。同时信息平台的应用突破地域限制, 为各方的沟通提供网络平台, 改变传统的各方集合在一起讨论的方式, 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及时间。另外, 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收录各个项目的信息, 建立全国范围的成果转化项目库, 从而有效避免不同地区科技成果的低水平重复, 减少资源的浪费。
4 结论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存在过程割裂、参与方各自为政等问题, 大大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成化管理综合考虑了项目过程、参与方及信息集成化管理, 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标、利益分配及进度控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从而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一条新的路径。然而, 集成化管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 把各参与方代表融合到项目联盟管理层中, 将项目整体目标合理分配到各个参与方, 这必将引起各个参与方绩效评价体系的变更, 在各个组织中的实施会有一定的阻力, 实现较为困难,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 促进集成化管理的成功实施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伟强.试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2) :1-3.
[2]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roject Management Body Knowledge (PMBOOK) [M].2006.
[3]林鸣, 马士华.动态联盟:项目管理新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5-99.
[4]焦慧, 施平.项目管理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4 (5) :34-36.
[5]黄建勇.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5:58-69.
[6]陈斐, 康松, 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 2004 (1) :23-26.
[7]张雨.浅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5-10.
[8]戚安邦.多要素项目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2 (06) :23-25.
[9]桂维民, 杨乃定, 姜继娇.加拿大政府集成管理模式及借鉴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3) :45-46.
[10]陈勇强, 姜琳.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C]//第十二届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国际会议论文.2005.
科技信息集成 篇11
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了开展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的大方向,同时也是目前企业开展数字档案建设的目标。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对于解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考量。
对于规范管理的企业来说,其内部档案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企业档案具有记录性,也就是对本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翔实的记录;其次就是档案的资源属性,当企业的档案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就能够具有信息库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总结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多企业开始了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开始具备高效、综合性利用等创新的形式,这种趋势能够充分的发挥企业档案的功能,为企业档案管理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一、企业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概念的出现
所谓企业档案的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依托于当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从而能够满足于客户对于企业高效管理以及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它作为一种集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性工作,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现存的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这种趋势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规范化的现状而逐渐明确的,企业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对于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
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的企业档案集成管理
1、前端文件掌控力度加强
对于前端文件的掌控,企业内部的档案系统基于全局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资源接口实现共享,这就有利于相关档案文件的规范整理和归档,便于企业未来对于信息的内部索取,同时这种共享性质的操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以前重复工作的繁杂行,使得档案文件更加便于利用,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取档案信息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最大限度的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使档案真正成为一种企业资源。
2、强化档案文件的全过程管理
當前各企业的档案都汇总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内,在档案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档案信息的丢失和遗漏。所以说,要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系统代码进行开源分享,制定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使得档案系统实现收集、保管、利用和存档全过程的无缝对接。
3、推动档案及相关文件的电子化转换工作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逐步开展档案电子化的转换工作。只把需要永久保存的纸质档案进行备份,其余大部分档案实现电子化保存,有效的减少纸质档案的保存空间,减少空间占用。对所接收的各类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目录和全文挂接、鉴定、检索、统计等操作,使无序信息有序化,并利用优化设备、加强管理控制、异地备份等安全策略,实现对数字档案长久安全保存。
4、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在实现了档案电子化之后,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档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进程,包括档案收集、保存、搜索与查询等工作,创新工作形式,对于电子档案实现深度挖掘和利用。
三、通过数据挖掘提升企业档案的集成服务水平
所谓数据挖掘,也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的工作流程。通过对企业电子档案进行处理,发现档案中的有用信息,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加以分析和利用,不断提升档案的附加价值,体现档案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1、辅助决策
通过对企业档案实施数据挖掘,可以为领导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辅助信息,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展示出有效的数字和信息,帮助领导进行决策制定,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所具备的价值。
2、确定集成服务类型,提供专业化集成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统计各类档案利用情况及利用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职能用户、不同专业用户、不同级别用户利用需求,挖掘用户潜在利用需求,了解用户最关注、最常用的利用内容、最习惯的利用方式,为企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类型。通过建立专题和特色数据库,为企业各部门开展信息订制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深度、广度和高度以满足使用部门的个性化需求等.从传统的收管用向信息网络收管用的整合,从“到我机构、用我资源”的被动服务向“虚拟机构、知识资源”的集成服务方向转型.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将面向问题的服务流程、服务知识、服务方法和服务规范进行封装存储,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效率也是档案信息服务应当重视的环节.
在形成完善的电子档案体系后,相关档案文件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相较于之前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更加具有效率,能够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从而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于档案信息的不同种类需求,
3、有助于实现动态的服务绩效考评
档案信息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并通过科学化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多方位、多重纬度的动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绩效考评标准,为企业分析投入产出比、合理配置资源等工作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依据。
四、结语
煤炭企业信息化与信息集成 篇12
我国不断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煤炭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1 煤矿信息化现状
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煤炭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信息化进程极大地受挫。相对于其他行业,煤炭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而大部分中小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更是进展缓慢。
在部分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许许多多的信息业务子系统,如计划管理信息系统、材料耗信息管理系统、煤炭运销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等。在河南煤炭工业局内通过己布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开通了视频会议、IP语音电话和多种业务数据。实现了集数据、图形、语音、视频为一体的煤炭业务信息。但是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的局面。
2 煤炭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面临的困难
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用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的IT应用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前进。但与企业其它变革明显不同的是,IT应用的变化速度更快;另外,从企业自身分析,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太多缺乏长远与统筹规划,不同阶段只考虑各种局部需求,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由于大多数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数据不能自动传递,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共用,从而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总的来说,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建设中对需求部门的需求把握不到位、各个应用自成体系编码和信息标准不统一、管理体制上各职能部门的划分导致各信息应用缺乏全局观,使信息孤岛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分别位数据孤岛、系统孤岛、业务孤岛、管控孤岛四种类型。数据孤岛是最普通的形式,存在于所有需要进行数据共用和交换的系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共用,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相互通信,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信息重复输入、信息冗余、大量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困难。
信息孤岛割断了本来是密切相连的业务流程,不能满足企业业务处理的需要。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的多向采集和重复输入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影响业务顺利进行;信息孤岛无法有效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
3 煤炭企业信息化孤岛解决方案
信息集成式解决煤炭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有效方法。信息集成技术就是使得企业内部各种异构系统能够相互通信、协调处理数据、完成企业一系列业务流程的技术集合。其中包括了复杂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部署技术等。信息集成技术突破了原有企业MIS的开发模式和布局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以达到企业最终的需求目标;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原有IT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支持的物理范围并没有变化,而逻辑范围却大大增加了,可以在信息集成系统所支持的范围内对运行。原有的一个个割裂的小管理系统变成了信息集成大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能够合作完成信息管理任务。管理者则可以高效地获取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信息。
3.1 煤炭企业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特点
3.1.1 缺乏统一规划,数据共享差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缺乏从真题CIMS和ERP系统出发的统一规划,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共享差。各部门均针对各自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应用系统,没有从总体上考虑整个系统对个部门在信息上的需求,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各个部门的需求,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性,同时由于各个部门对信息存储的孤立性,造成同一信息在不同部门存储的数据异构,之间影响信息的集成。
3.1.2 物料繁多,编码复杂
煤炭生产企业是采煤、掘井、运输、供电、通风、安全等多环节协同配合的复杂系统,整个生产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物料,无聊的品种复杂,规格繁多,使得编码合理是信息集成的最底层保证。
3.1.3 信息决策要求准确、快速
煤炭生产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受许许多多的内部环境的严重制约,要求ERP的各个子系统做出迅速反应,及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更新,并能相互之间进行快速的、高效的和准确的信息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快速的信息决策。
3.2 煤炭企业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平台
微软公司的“Biz Talk”是“Business Talk”的缩写,意为“业务间的对话”,从产品名称可以看出,Biz Talk致力于解决业务之间数据交换。但微软的技术文献中从未提及过数据交换的技术细节,所以可以看出,Biz Talk是微软基于用户需求全新开发的产品,并不注重技术的实现方式,而注重于企业业务的需求。
Biz Talk Server的总体目标是帮助企业组织创建能够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自动交换的数据和信息,完成企业既有业务流程,在全局范围内集合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处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Biz Talk运用了大量流行且先进的技术。Biz Talk Server的总体功能可以分为两个:首先,支持EAI。在这一领域,Biz Talk充当各个异构信息系统的路由(HUB),定义工作流程,总体协调各个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并对数据结构进行转换。Biz Talk把企业内部部门、业务为核心的闭环信息系统联系起来,使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支持整个企业组织范围内的业务流程实现。同时,Biz Talk的信息集成思想完全符合SOA,这样对软件的开发模式有着很强的指引作用。由于企业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设计不再类似以前那样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按照SOA思想设计成一个个数据服务组件。这样,企业组织内部的软件可以自由拆卸和组装,大大提高软件设计的灵活性。另外,Biz Talk不像其它紧耦合的信息集成系统,它不仅可以高效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换,而且可以定义工作流程,定义数据转换法则。从而增加企业信息系统的灵活性,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效益。第二,支持B2B(Business to Business)。当今企业组织的工作流程早就渗透到组织之外,在供应链上形成固定而有序的业务程序。企业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由于组织之间的各种差异性,需要更多的人的参与,这使得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效率低下。所以,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一直是研究的热点。Biz Talk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可以让企业和企业之间最大限度地进行数据自动交换;够保证与尽可能多的商业伙伴和应用程序集成,并在Internet上安全运行,而且能够随着的业务增长而扩展。针对工作流程的管理和安全性,业务人员还可以使用Biz Talk提供的各种工具进行控制,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
4 结论
信息化是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要真正理解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扬弃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集成技术使得原有信息系统能够相互通信,能够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提供更全面的供分析的数据。同时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了准确度。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刘纪敏,王晓宁,张承明.基于net的企业信息集成的设计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10).
[2]黄河.杨柳煤矿系统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2):122-124.
[3]王玮.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J].煤炭技术,2010,29(8):170-174.
[4]王鹏.浅议煤矿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80-84.
[5]刘延龙.信息技术在我国煤矿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