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共12篇)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1
摘要:新媒体让传统媒体感到危机, 特别是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 如何转型, 生存, 发展?本文将这个问题放置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 对国内外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案例、信息社会本质特点、专业性报道技能等方面的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 对于媒体, “传统”与“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 媒体是人类社会的持续记录者、信息的专业传播者、新技术的一贯尝鲜者。而对于媒体, 牢牢抓住根本性的问题——“社会怎么变化了?读者怎么变化了?他们需要什么?”, 就跳出了“传统”与“新”这个伪命题, 走上了生存与发展的康庄大道。科学传播类专业性媒体更要适应信息社会, 抓住社会变化本质, 突出专业素质, 求生存, 求发展, 利社会。
关键词:信息社会,新媒体,科技传播媒体,案例研究
在全球日益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 新媒体让传统媒体感到危机, 特别是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 如何转型, 生存, 发展?也许, 从其它类型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案例和专业性报道的经验之中, 可以寻得一些线索。
1 新技术、新内容、新运营助力传统媒体转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显示, 2011年美国报纸纸质版发行量明显下降, 在周末时下降1%, 而工作日时更是大幅下降4%;相应的, 2011年美国印刷广告收入减少21亿美元, 降幅达9.2%[1]。
传统媒体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甚至生存危机。国内外一些积极的传统媒体, 做出了不少新动作, 力图求生存、求发展。本文将传统媒体转型案例简要分为三类:新技术推动转型全媒体;新内容适应新产品;新运营模式迎合新时代。
1.1 新技术推动转型全媒体
在二维码、云计算等新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热点之时, 2012年5月份, 两家国内传统纸媒相继高调宣布利用这些新技术进军新媒体的事件令人记忆犹新。
《南京晨报》于2012年5月10日宣布推出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纸, 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 能链接到相应的移动电视、网络、手机、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功能, 报纸也能看视频不再是天方夜谭 (见图1) 。《南京晨报》全媒体报纸提出主打五大新阅读享受:一是身临其境;二是步步紧跟;三是互动参与;四是延伸阅读;五是线上服务。[2]可以看出, 这张全媒体报纸的创新思路是:通过占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终端——手机、移动电视等, 利用二维码技术, 突破传统纸媒的媒体表现形式的局限, 重视并拓展读者与报纸传统的互动关系, 适应新时代读者的新闻信息的内容和体验的需求。
不待《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唱罢, 《京华时报》的“云报纸”就登场了。2012年5月18日《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 自称是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和传统纸媒相结合的媒体。[3] (见图2) 据其介绍, 读者用特定的图片识别app, 利用云计算, 就可以阅读《京华时报电子版》, 并提供观看视频、点对点购物等新功能。例如, 如果某读者拍摄了报纸上的商品, 就可以利用配套的图片识别app, 用手机进入该商品的购物网站, 实现点对点下单。
从《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和《京华时报》的“云报纸”这两个例子上, 我们不难发现其相似之处。一是传统媒体转型迫在眉睫。特别是纸媒,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 受到致命冲击。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转型全媒体。《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利用的是二维码技术+智能移动终端;《京华时报》的“云报纸”利用的是图片识别+云计算+智能移动终端。三是传统纸媒内容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内容相融合。这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纸媒的固有模式。也许, 《京华时报》负责人所言的“实现‘数据库’式的平面媒体展示, 让读者真正实现‘一纸读天下’”, 吐露了传统纸媒通过新信息技术联姻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抱负。
1.2 新内容适应新产品
“内容为王”仍为许多老牌传统媒体所信奉。但如何在新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传统媒体制作适应新时代产品的新内容。新内容开发思路有两大方向:一是整合已有, 再开发利用;二是适应时代, 全新设计生产。
首先, 传统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 整合开发新内容。这相当于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例如, 美联社建立数字合作社, 将会员报刊的内容整合, 灵活制作, 以便于不同平台使用——移动新闻网是其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开发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 为满足新产品的要求, 数字合作社将美联社的国内和国际重大新闻与会员报刊的地方新闻相结合, 方便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进入平台[4]。
其次, 根据新时代特征, 设计新产品, 创制新内容。这相当于全新内容的生产。例如, 《华尔街日报》2007年改版之后, 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长短互补, 在报纸上做简短精要的报道, 而更完整版本放在网站上, 并以合适的表现形式展现——《华尔街日报》将最新的有价值的金融数据以图表形式刊登在报纸上, 而其中精选的部分数据可在其网站中查到;而股票和指数的快速扫描和绘图、重要市场消息的电子邮件提示、财经博客等, 这些新内容都是为了适应人们乐于读图、信息化办公等信息时代生活和生产新方式, 应运而生的[5]。
简而言之, 新内容的创制方向是——内容多样化适应多媒体、内容互动化改变单向传播。
1.3 新运营模式迎合新时代。
新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对于传统媒体行业规则的挑战。网络版权保护问题和盈利模式是令传统媒体走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之路上最为头疼的。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突破旧有思路, 尝试新的运营模式。
美联社利用新闻Registry平台解决网络版权保护问题。通过该技术平台, 美联社可对其新闻内容设置标签和版权信息, 并据此对互联网上使用其新闻的行文进行追踪;而第三方或用户也可以通过它找到并使用美联社的新闻内容;进而内容提供商可以从用户数据中发现读者热点, 并据此研发新产品。[6]
因为信息产品的外部性, 其盈利模式一直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大发展、分享性进一步提高的今天, 对于传统媒体, 这个问题更加棘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运营时, 做了一些尝试。例如, 京华时报云战略中心副主任王思伟表示, 从经营上说, “云报纸”将平面广告生动化, 纸媒营销网络化, 客户利益最大化[7];《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在2011年1月集体融资Ongo公司的著名媒体新闻打包订阅的有偿个人订制新闻服务, 尝试读者付费浏览网络新闻模式[8]。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转机。在传统媒体最早面临新时代挑战的美国, 数据最能说明这个趋势。美国皮尤中心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数据:对比文章开头美国纸媒不容乐观的数据, 2011年美国数字用户稳定增长;报纸数字版的广告收入增加2.07亿美元, 增幅达6.8%[9]。
2 抓住信息社会本质特点, 创新内容与经营
上文通过案例分析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尝试新媒体的一些做法。但这对于明晰解决传统媒体生存发展问题, 仍属于表象分析。“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对立在哪里?有什么更根本的分析问题思路吗?
2011年9月, 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社科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布了《信息社会公识》。该共识有两点对我们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命题有所启发。
一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也相应的需要变化, 工业社会时代的思维和信息社会时代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时, 我们不能忽视新时代的特点——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存在、交流、共享和传播[10];同时, 也应顺应新时代的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1]的开放式思维。
二是“信息社会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仅仅是生产力结构。那么, 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科技传播类媒体, 面对以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12], 对于如何服务生产, 以及不容忽视的——读者生活中的变革, 以及自身传播产品的生产流程改造, 非常值得思考。
信息社会对于媒体, 特别是科技传播媒体, 必将带来科技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报道内容、体裁、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科技新闻信息的选题和关注点也要适应信息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在信息社会下, 传统媒体如何生存并获得新生?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于社会和人们变化的深刻理解, 非一两句可言清。但是, 近来一个“印在咖啡杯上的新闻”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体悟什么叫理解生活方式的变革, 并适应这种变革, 以获得生存与发展。
阿联酋报纸Gulf News面临着传统纸媒不得不面对的各种问题。去哪找到读者, 让他们重新订阅?这考量着媒体对于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洞察能力。他们和咖啡连锁店合作, 把新闻标题因在咖啡杯手托上, 并附上报纸的Twitter账户和网站的短链接及二维码 (图3) 。很多人会在喝咖啡时浏览一下手托上的新闻, 甚至会通过短链接和二维码访问。因此, 该报的订阅量增长了2.8%。[13]咖啡还像以前一样, 要喝, 但是比以前, 人们随身多了智能手机;现在人们非常忙碌, 时间碎片化, 喝咖啡这样的零散时间也会用来浏览新闻等;人们比以前更加愿意参与互动;现在, 社交网络无处不在……这都是人们生活中信息行为的改变。
从每天睡醒开始的手机新闻、用餐时的电视新闻, 上下班路上的广播新闻, 工作时的电脑网络新闻, 到随手抓起的报纸新闻, 各种信息终端已经使我们沉浸在新闻信息的海洋之中。从各种信息终端中获取新闻, 已经成为人们数字化生活的最重要部分, 并且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
据Flowtown的图表数据显示[14], 2010年, 受访的美国人中, 有92%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手机等信息终端获取新闻。其中, 78%的人会看地方电视台新闻, 73%的人会看全国性电视台新闻, 61%的人会通过网络阅读新闻, 54%的人会在家里或者车上听广播新闻, 50%的人会阅读地方性报纸, 26%的人通过手机读新闻, 17%的人会阅读全国性报纸 (图4) 。各种信息终端“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段。
而人们对新闻做出的“动作”, 也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数字化阅读带来了更多的互动, 以及信息利用。例如, 在那61%的网上新闻阅读的人群中, 37%的人不会仅仅读完这篇新闻就善罢甘休的, 他们会继续创造新闻、评论新闻, 或者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新闻。
而这种人与新闻的新型关系, 对新闻的生产与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 在哪里能找到我们的读者?新闻内容的选题是否是网络读者关心的?新闻的篇章结构是否符合网络阅读习惯?在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什么样的报道体裁合适?设置什么互动话题?如何让互动促进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和传播如何利用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络?除了提供新闻, 还能提供哪些其他服务?比如购物、信息分享。等等。
只有适应信息社会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传统媒体突围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功。所以, 我们要牢记的第一点就是——在信息社会, 人在不同时间段, 被不同信息终端“占领”。而传统媒体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下, 想适应新媒体时代, 就要生产出适应不同信息终端的新闻信息内容。这种“适应”不仅仅是新闻长短的变化, 更应体现出对于人们在信息获取与利用方式方法变化的深刻理解之上。信息社会中, 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以及利用意识, 都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也因信息技术而深刻变革。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的属性——每条新闻信息最终是要传递给读者的——读者关心的新闻信息就是媒体应极力挖掘的。在任何时代, 人生活在社群里, 关心的话题领域大致变化不太大, 只是话题内容与时俱进。比如Flowtown图表数据显示[15], 受访的美国网民关注的网络在线新闻主题如下:81%的人关注天气, 73%的人关注国内新闻, 66%的人关注健康医疗新闻, 64%的人关注商业财经新闻, 62%的人关注国际新闻, 60%的人关注科学技术新闻 (图5) 。这些都是与美国老百姓最密切相关的领域, 也是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领域;而关注度的排序也反映了不同主题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密切程度。
3 四大能力考验科技传播等领域记者专业素质
上文对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思路的剖析具有普遍性, 传统科技传播类媒体同样适用。但是, 相对于其他领域报道, 科技传播类媒体的报道更为专业性。这也令其转型之路的实践中有特殊性要求。在微观层次, 这种特殊性要求特别体现在内容生产环节。结合读者 (用户) 需求和新闻信息传播规律, 专业性报道的两大问题凸显:一是专业性强的题材如何引起广泛关注?二是如何发掘题材的价值?可以说, 专业性题材是对记者四大能力的考验:
1) 理解能力。日常, 面对众多细分的专业化的科技报道领域的采访线索的频繁转换, 记者不可能样样精通, 所以需要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突破能力, 可以快速理解消化领悟专业信息。当然, 更好的办法是, 注重日常在该领域的积累;
2) 总结能力。专业题材采访相对于其他社会时政类采访, 最大的不同是信息量大且集中, 比如多是专业研讨会或者观点交锋。所以需要记者在大量专业信息中及时总结提炼。不然, 记者容易跟不上、记不全, 甚至思维跑题;
3) 发现能力。对于非专家, 发现专业的实质性问题很难。这有两个捷径, 一是抓逻辑问题;二是请教专家。因果不成立、偷换概念等逻辑问题多是在掩饰实质性问题。在采访“2010年中国小型LNG市场开发研讨会”时, 笔者从不知道LNG缩写的意思到能找到选题, 和专家交流功不可没。虚心、尊重、敬业、机敏, 会赢得业内人士的真诚交流。他们也希望记者能准确理解专业问题, 不出现错误, 不影响行业正常发展, 特别希望借媒体之力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4) 表现能力。是做专业新闻还是大众新闻, 要看媒体的受众定位。对于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 专业题材二者最好都有涉及, 特别是让大众感兴趣、看得懂、准确获得信息。首先, 要思考合适的选题。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选题是这样的复合体——政策导向+社会潮流+民生+科技价值+新闻卖点。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兼顾各类受众 (表2) 。其次, 表达应注表述准确、行文逻辑清晰、处理好专业词语。准确是前提。读者 (用户) 在接受新事物时, 信息量大就已经是理解障碍, 若再遇到稿件逻辑不清, 则更是云山雾罩寡淡无味了。专业词语则需尽量做好通俗的解释。
总之, 从情报学角度看, 专业题材的大众化报道难题, 是信息处理、加工的问题。理解、总结、发现、表现四大能力又是环环相扣的。
4 结论
也许, 对于媒体, “传统”与“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 媒体是人类社会的持续记录者、信息的专业传播者、新技术的一贯尝鲜者。而对于媒体, 牢牢抓住根本性的问题——“社会怎么变化了?读者怎么变化了?他们需要什么?”, 就跳出了“传统”与“新”这个伪命题, 走上了生存与发展的康庄大道。科学传播类专业性媒体更要适应信息社会, 抓住社会变化本质, 突出专业素质, 求生存, 求发展, 利社会。
参考文献
[1]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EB/OL].199IT互联网, (2012-04-11) .[2013-10-17].http://www.199it.com/archives/30209.htm.
[2]石永红.南京晨报打造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纸[EB/OL].新华网, (2012-05-10) .[2012-10-18].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2-05/10/content_25209419.htm.
[3]周逸梅.京华时报云报纸全球首发[EB/OL].京华网, (2012-04-24) .[2012-10-18].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5/17/content_789874.htm.
[4]游佳.《京华时报》云报纸昨日首发[EB/OL].国际在线, (2012-05-18) .[2012-10-18].http://gb.cri.cn/27824/2012/05/18/5951s3688422.htm.
[5]任海军.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突围”[EB/OL].新华网, (2012-04-24) .[2012-10-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4/24/c_111834270.htm.
[6]改版后的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日上摊[EB/OL].中国经济网, (2007-01-04) .[2012-10-18].http://www.ce.cn/cysc/cmcb/cuanmei/200701/04/t20070104_9986239.shtml.
[7]信息社会50人论坛启程并发布《信息社会共识》[EB/OL].199IT互联网, (2011-09-14) .[2013-10-17].http://www.cnii.com.cn/xxs/content/2011-09/14/content_916474.htm
[8]咖啡杯上的早新闻.二维码里的发行量[EB/OL]. (2012-05-16) .[2013-10-18].http://liblog.blog.163.com/blog/st atic/53679382201241611512629/.
[9]信息视图:新媒体时代的消费者[EB/OL].199IT互联网, (2012-05-23) .[2013-10-17].http://www.199it.com/archives/44921.htm.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2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执行力,对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技工作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握新形势,谋划新思路,力争实现新突破。我是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分管科技工作。下面,我就结合本职岗位工作情况,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明确岗位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我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拟订全市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科技进步。组织编制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组织申报科技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组织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管理等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负责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能有效开展科技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联系,经常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与市农业、热作、农技、畜牧、财政等部门进行沟通,经常听取同事、群众的意见,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总之,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统筹协调全盘工作,实现科技工作目标。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抓好当前几项重点科技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工作。要推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领导方法,改革完善各种不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科技项目。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特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当前要重点抓好富民强市、兴隆咖啡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110发展,实现农业科技110服务覆盖全市各镇。加强服务站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和节水农业等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创建南药、黎药等科技产业化品牌,推动南药、黎药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让科技进步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咨询;信息意识;知识经济;人力资源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生产瞬息万变,计算机与INTERNET网的发展促成了全球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一体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新技术竟相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信息飞速地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越来越新的科学技术时刻冲击着人类的工作生活,从而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这种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和经济革命,正在把人类的生活推向一个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知识经济的代表,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生力军。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我国的信息服务业顺利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服务意识没有完全达到与时俱进,信息咨询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信息服务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对科技信息需求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科技信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企业对信息的重视不够,他们现用现学,没有长远的目光面对市场。由于没有完备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对科技服务机构起不到监督、管理的作用,所以对一些知识产权难以保障,从而影响了信息市场的诚信,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科技成果的推广,阻碍了我国经济信息化的进程。由于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存在着封锁、垄断,这对信息的普及造成了扼制。以情报机构为例,虽然国家投入了一定资金为部分地区的科技情报机构购置了信息资源,但国家对情报机构投入的事业费不足,造成情报机构的人员面临着创收压力,以补贴事业费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些情报机构由于政府投入少,没有信息资源作为支撑,而为了维持情报机构的存在,只得变卖家产、出租房屋,完全失去了情报机构的本质意义。
二、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科技服务业市场服务的现状分析,要使我国科技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市场,首先应该提高科技服务意识,以便扩大市场需求。只有提高了科技服务意识,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发展科技、科技强国,而不至于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一)完善我国科技服务业市场机制
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对科技服务做到诚信制,强化信息服务业的竞争意识,完善信息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的行为,使信息服务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等。只有为信息服务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科技服务才能被人们认可、接受,才能使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步。
(二)加强信息服务业的人力资源
信息服务业在西方称之为“智力服务业”,它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在于信息服务业的成果体现在由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汇集而成的科技服务报告中,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通晓有关法律、心理、社会及相关科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等。规范管理,统一和健全认证制度。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是要培养科技服务人员的创新能力、能动性、实践能力,也就是要从思想方法、创造思维、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培养科技服务人员的现代服务意识。作为科技服务人员在收集信息时应做到心平、气静,要求综合分析能力要强。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努力做到眼勤、脑勤、嘴勤、腿勤、手勤,要多看、多想、多问、多行、多写。把分析整理完的信息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最终归宿。所以,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信息化培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加以推进,为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储备,这是信息化建设事业和信息化建设进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加强信息机构市场服务机制和意识
科技服务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必须处理许多内部管理问题,如资源利用、时间分配、客户关系、行政支持、专业发展等。把内部管理搞好,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为其它企业“病人”开药方。大凡成功的科技服务机构都明晰管理科技服务业的结构,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市场定位和职业价值观,并具有较大的规模。科技服务业正经历着市场的考验,进行着自我整合与提升。只有在内部管理、职业价值观和市场定位各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具有较大的规模,科技服务机构才可能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已经从信息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建设推广发展到从战略高度开发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高度。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完善、手段先进、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意识强的科技服务机构,以及拥有一批专业素质和信息分析能力强的信息分析人员,这些是才是更好地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和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志凡.浅谈图书情报机构如何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6.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4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不断地信息化教学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主要指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关的一切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五大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则依赖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程度。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它是教师把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对于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职业院校逐步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问题,但目前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当前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将有助于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不包括行政管理、教辅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我国首批创办、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是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支持建设地方示范性职教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科技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被誉为“培养中国职教师资的摇篮”。)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依据我国2004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情况;第三部分,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第四部分,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创新情况;第五部分,青年教师的具体建议。共20个问题。
采用深入课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为97%。
(2)访谈法。依据教师对问卷问题的选择,进一步询问原因。
1.3 统计处理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分析
本文首先从青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情况对其认识进行分析。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到信息技术,但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全面。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非常重要的人数为零,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人数也仅占7.7%,可见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观念不清晰,对信息化教学缺乏信念。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要素之一,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教师信念、态度、行为和兴趣等内部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者只有用教育信念做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1]教育信念是教师自身对教育思考后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判断和坚信不疑的认识。缺乏教育信念指导的教师发展,将成为简单的知识积累与重复利用过程,而难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另外,教师们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认识也不全面,有近70%的教师认同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这四项,而只有约30%的教师认同还包涵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与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2.2 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分析
青年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基本处于一般水平。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也即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情况,教师们多数认为掌握较好,而对于前期的教学设计则认为一般。分析发现,青年教师在教学前很少进行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直以来也很少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是凭着经验进行备课。而对于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如Flash、Authorware、Photoshop、Dreamweaver+ASP等,青年教师中仅有少数对不同类型的深层技术有较好掌握。这些少数教师主要是与此类技术相关的专业教师,非技术类专业教师对此类信息技术掌握均较差。但60%的教师愿意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掌握。
2.3 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创新分析
青年教师对于使用网络查找资料辅助教学,以及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积极性较高,使用也很频繁,但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的却很少。分析发现,一方面教师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还不完善,有此意识的教师也只是望而却步。职业教育信息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而专家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实时答疑解难,虚拟情境使学习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职业院校需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2.4 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观念的局限”列首位,占42.3%。我们不难发现,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一般只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学习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程,工作以后很少再去主动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情况下,仍然缺乏对教育实践中的观念、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的能力。其次,教师普遍认为缺乏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氛围。一方面,现有的资源服务和网络教学平台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大学生学习、辅助教师进行作业管理等工作,专门服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网络资源却比较稀缺,真正起到帮助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高质量、内容丰富的资源服务支持系统却很少。[3]另一方面,学校缺乏良好的政策、资金支持,没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氛围。我们应认识到青年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学习方式、自主性、时间分配和资源选取方面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需迎合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构建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实现有限时间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外部影响因素中首要因素为缺少进修培训机会。教师们表示希望得到一对一的指导培训,培训的内容及其与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紧密程度是影响培训质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培训的内容应切合教学实践。与此同时,青年教师认为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最好的三种方式依次为网络自学、教学反思、集中培训,其次为合作研讨、实践中自学、专家讲座。
调查发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在职业院校讲台上更需要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能力。学校和各类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3 结论
青年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经常使用者居多,但对信息化教学缺乏深入理解;能够较好地使用简单的技术设备,基本处于初级应用,不能深入运用。对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但深层次的认识不够。由于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不同,教师对于技术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专业性质比较强的操作软件和课堂中教学设施,多数青年教师则比较陌生,60%左右的青年教师觉得有必要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进修或培训。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方式,青年教师们都有自己的认识。而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深层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内部问题:发展中信念的缺失;(2)外部问题:发展中支持服务体系的缺失。
4 建议
教育信息化推动的教学是一种革新的信息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进行更新,以适应信息化教学新的要求。[4]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不断地在实践中应用形成的个体心理特征。职业院校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各方面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需要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专业发展活动。
4.1 以教师自主促发展
只有教师自主地高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重新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把学生信息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将现有专业的信息化改造落到实处。[2]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青年教师,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给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首先,激发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内涵。它是教师在个体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张扬教师的主体性价值,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具有内在的、积极要求的专业发展动机,能不断反思、探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个体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成长和成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其次,鼓励青年教师依靠有利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和教学实践及反思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好一名合格的专业发展者。职业院校需要鼓励青年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方式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网络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搜索、访问专题网站等方式获取所需专业发展知识,教师发展资源平台有利于满足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对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疑问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有效地解决共同体当中青年教师的个性化的需要,满足教师的教学与学习活动。[3]
4.2 以教学竞赛促发展
首先,制定完善的竞赛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良好的政策环境是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重要机制。如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作好校本培训。在岗前培训中加入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模块,或在学校每年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省级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赛中加入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模块。这样能给学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为竞赛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支持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支持,良好的硬件环境是保障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更需要信息技术环境,需要在互联网上学习,需要联通网络的计算机等硬件条件。作为职业院校可以依托实验中心开放资源,鼓励教师对硬件环境的充分利用。这样能为学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3 以专家指导促发展
职业教育提倡能力本位论,更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专家队伍指导。学校需要组织优秀的专家队伍指导青年教师。优秀的专家队伍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依托每年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在竞赛整个过程中组织优秀的专家队伍对参赛教师给予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将宝贵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指导青年教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教师在实践的专家指导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少走许多弯路,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快捷,快速地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因此,建设一批专兼职结合的专家队伍来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就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立群.重树教育信念[J].人民教育,2005,(18):21-22.
[2]马金强,蓝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10-11.
[3]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5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科学发展新举措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也不例外。科学发展观要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能囿于传统的工作模式,而应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就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网络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开创我市农业科技档案新局面。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新型队伍。
科学发展观重视人,强调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做好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就必须要着眼于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树立科学发展的人才观,培养和造就一支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农业科技档案人才队伍。
1.吸收新型人才,优化档案队伍结构。要积极主动与高校沟通,择优吸收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给农业科技档案现代化建设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科学配置农业科技档案人才资源。
2.引进档案科技,增强科学管理能力。要与档案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大胆引进档案科学先进成果,共同研发档案现代化管理新平台,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科学发展能力。
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能力。档案工作是业务知识面比较广的一项工作,就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而言,不仅需要熟悉档案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畜牧兽医、林果园艺、栽桑养蚕、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农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还要精通网络技术,因此,平时要加强对档案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拓宽档案人员知识面,提升档案人员工作能力。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平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农业科技档案事业发展要与时俱进,即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中去,突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1.建电子档案,实现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并存管理。在收集整理纸质档案的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建一套电子档案,供计算机查阅使用,实现查阅档案数字化。
2.建数据库,实现档案查全率和查准率均达到100%。为了方便电子档案调阅,还得建目录级数据库、电子文档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农业科技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档案信息化数据库,并研究开发成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使档案信息查全率和查准率均达到100%。
3.建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搭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三层体系架构,开发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科技在线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功能。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民生服务,即将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功能最大化。科学发展观要求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必须做到在线服务功能。
1.提供在线管理服务。全市农技推广机构均可通过互联网进入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将档案信息上传至中心后台数据库,建成一个覆盖全市农技推广机构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农业科技档案馆”。
2.提供在线查阅服务。互联网用户随时随地上南通农业档案网,通过用户及密码验证后,可直接进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馆”查阅档案信息。也可以在线观看农业科技视频资料、阅读农业科技电子期刊、浏览“农业科技网上展馆”等等。
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浅析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篇6
【关键词】信息化;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革命,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离不开创新。科技创新则是创新的高端形式,它通常包括三种类型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纵观世界历史,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在二战战败的废墟上之所以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其因素之一是德国历届政府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早在二战时期就引入国家标准体系并发展为德国工业标准(DIN)和电子设备技术标准(VDE),在二战后将其用在德国一批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的大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戴姆勒奔驰、宝马、蒂森工业、纽伦堡机器公司等。促使德国80年代以后,“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电气和电子工程设备享誉全球,大量出口到美国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对于科技创新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我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曾提出建设我国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因此,实现我科技创新伟大战略目标俨然成为了我国当前亟待承担的重大使命。
一、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重要性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我国科技创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当前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彻底改变了科技创新模式与速度。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科技创新模式正成为科技创新主流。2015年7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签发行政令,正式启动美国国家战略性计算计划(National Strategic Computing Initiative,NSCI),旨在使高性能计算(HPC)研发与部署最大程度地造福于经济竞争与科学发现。我国“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将呈现新趋势,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可见在信息时代,要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全面打破传统科研方式的局限性,以信息化为推手助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我国信息化在科技创新领域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国信息化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并取得巨大成果。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创新信息化程度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信息化程度不够,使得科技创新研发与市场需求对接脱节,严重阻碍了科技知识产权转化。如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都大都没有对科技成果予以分门别类,而且规模小,与我国科技成果的劇增不相适应。信息有效期没有严格把关。如有些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但是它已经被新的科技成果所取代,这样的成果本应该退出市场,但平台旨在发布而缺少时效方面的管理。同时,信息平台展示深度也不够,造成两方严重信息不对称。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大数据服务功能,加快科研机构能够更好地同市场进行互动,加快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促使产、学、研三方实现有机结合,达到科学资源的更合理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再如,行业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均衡。在较为薄弱的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信息化程度同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 ,使得农业信息化问题依然严重。尤其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上,科研转化率低是一个突出问题。真正能够转化利用起来的农业科研成果较低,这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相距甚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发展程度不匹配。
三、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1.依托信息化加大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政府要抓好科研信息化平台的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和体制保障,构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制定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与服务规范,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存量与增量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构建由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数据服务平台。其次,建立健全各地方、各部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推广科技成果在线登记汇交系统,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机衔接。最后,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求,鼓励各类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增值服务,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精准科技成果信息。
2.改善信息化程度偏低行业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展。
如针对农业信息化程度偏低现象,就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科学指导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要为农业科研机构装备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以及能够储存海量数据的存储设备,扩充和升级现有的网络系统,建立和完善贯通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研信息化基础网络,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同时,要时时关注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动态,帮助农民切实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科技创新重要工具与手段。只有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程度,我国才能呈现出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九龙.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信息化与数据挖掘自然辩证法通讯[J],2009(2).
[2]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家创新体系与美国信息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美国信息产业,企业,政府,大学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型, 政府很少颁布法律性的创新政策, 而有限的政策只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让市场去调节企业的创新活动;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 政府直接介入创新活动, 又制定许多创新政策、创新战略;三是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欧洲国家的创新体系。下面笔者从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 探讨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政府仅进行必要的弱干预。
第一, 企业。美国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 市场是企业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主要机制。由于美国各届政府信奉自由主义的立场, 它很少制定正式的技术创新政策, 市场从来是决定其国内企业应该从事何种创新活动, 应该投入多少资本和人力的决定力量。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 市场对企业有巨大的自组织功能, 从而使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
第二, 联邦政府。美国在联邦政府层次上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 从供给、需求和环境保障几个方面上来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近年来, 面对日本、西欧日益增强的科技与工业竞争, 也面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日趋复杂的新局面, 美国联邦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本国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与干预。美国政府还在加强研究与开发国际合作、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法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第三, 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美国, 大学的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一直是共同发展的。大学为工业提供了技术人员, 为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想。近年来, 大学及其他一些专门科研机构开始与企业密切合作, 联合建立科技研究中心。事实证明, 由企业出资和大学提供人才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容易出科研成果, 又由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科研成果易于应用于生产。美国在基础科学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和美国在高新技术上的创新活力反映出美国的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弱干预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家创新体系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变化导致了美国技术供应的来源多样化, 国内与国内外知识流动的加速, 技术扩散能力得到大幅度加强。美国创新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巨大规模———这不仅表现在战后大部分时期内, 美国的国家研究开发支出较所有其他OECD国家的总和都要大, 而且也表现在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庞大密切的经济技术交流上。美国创新体系中三个关键部门———企业、大学和联邦政府, 作为研究开发的承担者和资助者, 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也与它们在其他国家创新体系中那些机构的作用有所不同。
第二, 促成了美国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扩大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 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创新主体。应该说, 有许多因素助长了小型新企业在战后美国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位于大学、政府和许多私营企业中的巨型基础研究机构对于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孵化器作用, 那些离开这些机构的个人创办的企业使这些创新商品化。
第三, 导致美国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美国企业间关系, 大体上只有两种:一是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供求关系, 二是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合作关系。但是, 进入80年代以后, 美国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 企业发展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间策略性技术联盟迅速发展。
第四, 美国经济活动的地理区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兴起了像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以及华盛顿特区等新的经济活动中心。从19世纪50年代起, 硅谷从一个从事农业的谷地转变为当时刚刚出现的半导体工业的诞生地, 那里的公司就一直是对高技术产业进行多样化投资的先锋。进入70年代下半期后, 地区经济灵活地适应着快速变化的市场, 当地一代又一代的生产厂商成为高水平技术领域的成功者———从半导体设备、个人电脑和手提电脑、网络硬件和软件, 到生物技术、多媒体软件以及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等等, 对整个世界的计算机设计和制造技术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第五, 促进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 从1983-1993年, 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2.8%, 而包括设备和厂房在内的总净资木存量年均增长率为2.3%, IT设备的实际净存量价值却从1983年的339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7480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 办公、计算与会计机器增加2070亿美元, 占到在这11年中IT业流动资本增量的50%以上,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以上, 远远高于通讯设备存量年均增长5.6%和科学与工程仪器年均增长5.7%的水平。
第六, 促进了美国社会的信息化, 改变了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美国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监管方式。互联网原本是出于为美国军方服务而发明的,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互联网的迅速商业化使美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而使美国企业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利用更加有效。从企业的角度看, 信息技术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 减少管理层级, 降低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成木, 而企业管理者也能够更好地计划和协调各种生产和销售活动, 包括及时生产和零库存等。这是因为, 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能够有效地校正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合同协商, 监督合同的签署和履行, 最终降低企业外购的成本。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8
当前, 国内资本市场最热门行业板块当属全新高科技题材股——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和量子信息 (quantum information) 两大细分产业板块, 相关上市公司大受资金追捧, 非常火爆, 大有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之势。
多位专家称, 未来两三年, 虚拟现实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两大主线和投资建设方向。
“虚拟现实”概念遭市场热捧
自去年11月开始到去年底, 国内虚拟现实概念股华讯方舟、水晶光电、利达光电、联络互动、长江通信、深天马A等涨幅均超过60%。
专家认为, 作为一个全新的大题材, 未来虚拟现实相关概念股有望持续发力, 将催生一批超级大企业、牛股。
科技股如此火爆源于近期三星和Facebook联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Gear VR虚拟现实头盔, 只要将智能手机连接到头盔上, 观看视频时就可以实现穿越时空, 身临其境, 美国谷歌公司也推出了一款适用于安卓设备的简易版虚拟现实头盔——谷歌纸板。
而今VR热潮亦扑向国内。暴风科技发布的虚拟现实产品“暴风魔镜”和中国电信发布的头戴VR虚拟现实机, 让资本市场VR概念股再度发飙, 水晶光电、顺网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个股应声上涨。
憧憬万亿市场, 各路资金悄然布局产业链
虚拟现实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2016年将陆续有贴近百姓的消费级虚拟现实产品推出, 并成为虚拟现实启动的元年。
而今伴随面向消费市场的硬件和内容的批量上市, 近期虚拟现实开启一系列里程碑事件, 上半年各类投影、头盔、汽车抬头显示、智能眼镜产品将纷纷启动, 2016年虚拟现实有望迎来大爆发。
根据艾瑞咨询预计, 到2020年虚拟现实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美元, 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Gartner则预计, 2018年底虚拟现实设备销量将达2500万台, 2020年销量将达4300万台。市场调研公司Trend Force亦指出, 虽然今年并没有多少虚拟现实设备售出, 但2016年, 全球虚拟现实设备的销量将达1100万台, 2020年的全球销量更是会提高至3900万台。
在实际研发制造上, 科技巨头也抓紧布局。日本索尼、中国HTC以及Facebook旗下的Oculus这3家公司今年初将同时对外首次销售消费者版本的虚拟现实头盔, 这三家公司目前正在各自联合第三方开发队伍, 开发游戏等虚拟现实内容, 为硬件开售做好软件的铺垫。
虚拟现实目前还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 后期或有一批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加快切入虚拟现实产业链, 产业有望全面井喷。
量子信息技术何以一夜成“爆款”?
在当今科技信息界, 能与虚拟现实媲美、同放异彩的, 就是量子信息技术。
而量子信息技术能在当前资本市场一炮打响、一夜走红, 在于知名期刊《物理世界》于2015年12月11日发布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 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榜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成果名列第一。而谷歌 (Google) 近期则宣布, 与美国太空总署 (NASA) 合作将D-Wave2X电脑利用量子演算法解题, 计算速度比传统电脑晶片快一亿倍。若量子电脑成功发明, 将造福人类太空研究, 人类科学将迎来无比灿烂的一天, 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美国国防军工的六大技术方向之一。
到底什么是“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 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量子信息科学是利用量子体系的独特性质对计算、编码、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给予新的诠释, 开发新的、更为高效的信息处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包括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两个领域, 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和实现绝对安全的可实用化的远距离量子通信。
由于量子通信技术具有超高安全、超大容量、超远距离保密通信、传输系统几乎无法破译等特点,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世界各国都对此充满期待。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成果, 则让我国走在了该项技术的前沿, 也让一向热衷炒新概念科技股的投资机构如获异宝, 爱不释手, 追捧有加, 一时让主题投资风向从虚拟现实 (VR) 向量子通信迅速转换, 双向并放。
量子信息因其无条件的安全性、极快的计算技术, 未来将成为各国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的终极武器。
近年来, 新闻联播多次聚焦量子通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要求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 量子通信首当其冲。
我国在量子信息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技术已经成熟达到商用水平, 未来一旦实现更多技术突破市场空间将非常广阔。专家预测, 单就量子加密领域而言, 国内现有潜在市场规模即可达
500~1000亿元, 钱景十分看好。
其实国内市场上已有一些上市公司早已涉足量子信息产业链, 并非空穴来风。统计来看国内大约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如浙江东方:其旗下持股49%的浙江国贸东方投资管理公司已与中科大量子通信技术潘建伟团队达成意向, 在浙江省杭州市海创园内设立浙江神州东方量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作为浙江省量子通信产业化平台, 主要从事浙江省内量子保密通信固网建设和运营业务。再如神州信息, 其与量子通信走得很近。据悉, 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京沪干线已于2016年初开建, 中标额度达亿元以上。
再如华工科技, 其子公司华工正源的首席科学家王肇中教授正在研制的量子点激光器正是服务于国家的量子通信系统, 属于量子通信中所需要的量子点激光器, 能在高速光通信、量子通信、图像显示、导航、高功率激光武器等领域发挥巨大的应用。
2015年12月15日, 华工科技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表示, 量子点激光器是最新一代量子工程研究的成果, 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瞻性研究, 公司已经开始工程实践性研究, 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了项目最前端的外延材料生长环节, 包括MOCVD外延设备的引进、外延技术团队的建设和外延技术的开发。
纯炒概念?虚拟现实和量子通信离我们有多远?
从虚拟现实到量子通信, 科技创新与主题的投资风向愈来愈热, 令人大开眼界。
不过, 勿庸讳言的是, 在一些行业专家和基金经理看来, 虚拟现实、量子通信很像在炒概念, 业务落实、业绩增长并不明确, 短期博弈的风险较大, 投资者不宜跟风。
海富通风格优势混合型基金经理施敏佳认为, 从理论上讲, 随着技术的成熟, 将会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量子通信高速公路, 但这个过程比较漫长, 且目前一些相关上市公司对应的标的较少, 其量子通信业务的业绩贡献占比也较少。沪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关注TMT投资的基金经理亦认为量子通信离产业化还比较远, 尚未形成产业链, 模式还不够成熟。
不过, 相比之下, 有了前期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的支撑, 虚拟现实技术则现实些、丰满些, 产业链快见成雏形了。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发展策略
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 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 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发达国家正在力图保持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 发展中国家也力图在若干重要领域占领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 中国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机遇。本研究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的发展现状, 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为加快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
1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概述
1.1 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背景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 充分发挥信息的先导作用, 我国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 资源禀赋千差万别, 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大致来说, 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农耕地区、西部山区、北部牧区等各农村地域的发展是很不一样的;大中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沿线、平原地区、山区等各种经济区位上的农村也不一样;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很大不一样。比如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自南由中而北逐步走低。南北差距很大、梯度之间层次明显, 是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而在人口资源方面却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由南向北递减相反, 苏南、苏中、苏北人口资源区域特征却是由南向北递增。总体上看, 苏南农村非农产业迅猛发展, 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 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苏中农村非农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具有一定的份额,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份额, 非农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
1.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比前几年, 当前的中国各大重点农村区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 农村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 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 投入资金发展特点作物种植, 且收效明显;再则, 养殖业在当前的农村区域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 很多地区都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 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 比如说养羊、养牛、种植魔芋、种植土豆等等, 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各大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其中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 其农村发展水平领全国省之先, 在全国都是著名的发达农村区域地区。它们的特点是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农业的份额愈来愈小, 发展不仅依靠农业的发展, 更多的依靠非农产业的推动, 不仅依靠农村资源效能的发挥, 更多地是引进农村以外的资本、技术的输入, 不仅依靠本地资本、技术、劳动力, 而且更多的引进外地、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
2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的策略
2.1 农业科技系统建设内容
在发达国家, 一直在致力于把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收获的全过程, 畜禽水产品等饲养全过程、农产品加工、储藏上, 而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农业科学院内部局域网络体系;二是农业科技信息网网站。目前农业耕地总面积数, 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 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 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 农村发展滞后。其原因就是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低于城镇, 资金不足, 人才稀缺, 政府不重视, 导致基础设施严重匮乏, 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这些方面的薄弱导致了农村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质量落后、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村硬件设施欠缺等各种现状。因此,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2 农业科技系统建设的总体布局及总体规模
总体布局是:三个结合、两个联动。"三个结合"就是:网络咨询解答与网站科技信息发布相结合, 电话咨询视频诊断与现场服务相结合, 专职工作人员与专家顾问相结合。"两个联动"就是:农业科技网络信息平台、科技服务热线与各专业技术部门联动、市镇联动。针对土地问题首先要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和补偿程序, 实行阳光操作, 强化措施, 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 完善征地补偿配套办法, 制订科学合理的征用补偿标准, 还要加强农村土地征用和土地补偿资金的监管, 从严查处违法占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针对人才流失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断探索和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落实。至于基础建设问题, 首先, 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 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次, 要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 结语
总的来说,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具有安全性、实用性、高集成性等特点。因此, 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才能推广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和成果,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振文.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周刊, 2008, (10) :5-7.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联合指挥与控制,全球信息栅格,联合情报系统
0 引 言
共用信息基础设施是指美陆、海、空三军包括海军陆战队共用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 它不包括军种专用的信息基础设施, 如陆战网、部队网和C2 (指挥与控制) 星座网的专用信息基础设施。为增强联合作战能力, 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正在以网络中心战理论为指导思想, 重点建设以GIG (全球信息栅格) 为核心、以JC2/NECC (联合指挥与控制/基于网络指挥能力) 的系统和JISR (联合情报、监视、侦察) 系统为支柱的网络中心环境。因此, 美军正在重构C4ISR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和侦察) 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 并将其拆分成以下系统:
a) 以网络为中心的灵活、鲁棒、易恢复的JC2系统;
b) 支持并实现国防部使命、功能和行动的GIG;
c) 以网络为中心实现对战略、战役、战术级JC2系统全面支持的联合情报系统。
本文将就此作一详细介绍。
1 JC2系统
1.1 JC2系统的定义
JC2系统是“专门指派的一位联合部队司令员或联合部队军种司令员在完成其任务编制、管理、协调和控制部队以及实施军事行动方面, 通过对其所使用的人员、设备、通信、设施和程序的安排, 履行指挥与控制职能”的系统。
21世纪面临的是一个复杂、不确定和迅速变化的作战环境, 基于信息的作战将转变成基于知识的作战, 对威胁的反应性响应将让位于先发制人的进攻, 一体化的联合作战将取代消除冲突式的作战, 精确目标确定将发展成精确打击效果, 从而使作战环境更强调JC2, 同时更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1.2 JC2系统的组成
JC2系统是未来在以网络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JC2的基础, 它可用于战略、战役和战术等所有的指挥层次, 并满足司令员的各种作战指挥需求。
JC2系统由数据传输基础设施、操作系统、Web服务、应用程序和数据等组成。系统构架来自于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联合。JC2系统包括态势感知、战备、兵力投放、情报、部队防护、兵力运用空/天作战、兵力运用-联合火力/机动等7个使命领域。JC2系统的应用和功能都建立在GIG企业服务之上, 它将实现对各军种、联合部队提供数据资源的共享访问。JC2系统把数据库、服务器、客户工作站及计算机软件综合集成到一个开放、可升级、以网络为中心的体系结构中, 同时保持与网络中心行动/网络中心战参考模型的一致性。
1.3 JC2系统的特征
2015年后JC2系统将具有如下关键特征:
a) 联合部队和联合部队以外的司令员、参谋和其他决策人员或专家利用协同信息环境可以一起联网, 该网络可提供有保障的通信和联通, 位于世界任何地方的该组织中的任何人员利用该网络可直接与其他任何人员沟通, 而与位置或编制无关。
b) 司令员利用一套协同工具, 使他们即使分散在全球各地, 可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就对共同问题的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一起工作。
c) 协同环境下的网络能提供最大的组织灵活性,
可使司令员调集其所需的任何人员——司令员、参谋和其他人员组成团队, 就某一任务或使命一起工作, 并领会其他人员的观点。
d) 协同信息环境中的任何参与者在政策和安全规定许可的条件下, 可访问该系统, 收集和生成各种信息, 利用这个共用信息库, 司令员和参谋将能形成适用于他们的唯一的作战态势图。
e) 可生成潜在的多个行动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 司令员有机会在同时进行其他决策过程中对它们进行迅速评估。
f) 行动方案无论是直接实施还是由下属部队来实施, 都是与履行该任务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的行动环境有关, 通过行动方案中的行动与其他人员的行动同步化, 司令员将可更有效地在关键时间和关键地方引导部队实施行动方案。
g) 将能获得分散化带来的好处——创新性、自适应和速度, 同时不牺牲协调性和与集中有关的工作一致性, 当创新和建功机会出现时, 下级司令员能抓住它。
1.4 JC2系统的能力
JC2系统将具有如下核心能力:共用的“作战图像” (战争的所有级别) ;自适任务计划编制和演练 (工作计划编制和执行控制) ;协同信息环境 (联合部队、内部机构、多国伙伴、包括国际机构和非政府机构) ;情报支持 (与C2系统接口) ;联合火力C2系统和机动C2系统;防护C2系统;部署计划编制和执行管理;后勤计划编制和执行管理。
2 GIG
GIG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套增值功能的多系统的系统, 包括信息处理、存储、传输、人-GIG交互、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以及信息保障等服务, 而这些功能是全面相关、集成和可互操作的, 从而使GIG具有全面互操作能力。
2.1 目标GIG特征
GIG的能力定位于能实现一个动态的和易响应的端到端的作战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部队、装备、传感器、各层级的决策人员、武器、情报分析人员、支援人员等被鲁棒无缝地联网, 将信息力传送到作战空间的前沿, 从而实现决策优势。因此, 目标GIG具有以下属性:
a) 与因特网和全球网类似。采用与因特网和全球网类似的结构和标准, 同时又加强了机动性、可靠性及军用的特殊性 (如优先权) 。
b) 安全和可用的信息传输。初期只对核心传输干线进行链路加密;未来的目标是实现边沿到边沿加密, 并进行加固以防止拒绝服务。
c) 对信息/数据的保护和保证 (嵌入可信性) 。信息生成者与发布者将对信息与数据的分类和处理进行标记, 提供确保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相关措施。
d) 并行发布信息与数据。信息生成者与发布者及时发布可视的和可访的信息与数据, 使用户能在需要的时间以需要的方式获取信息与数据 (如未经处理的、经过分析的或归档的信息与数据) 。
e) 灵巧拉动信息 (取代原来的灵巧推送信息) 。用户可以直接查找和拉动信息, 预定或使用增值服务 (如检索等功能) , 可以定义作战图像和通用作战图像。
f) 以信息/数据为核心。将信息/数据与应用和服务分开, 尽可能减少对特殊软件或专用软件的需求。
g) 共享应用和服务。用户可以拉动多种应用访问相同数据, 或需要协同时选择相同应用。
h) 可信和定制访问。用户可以访问与其角色、身份和技术能力相称的信息传输、信息/数据、应用和服务。
i) 服务质量。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格式, 如音频、静态图像、视频/动态图像、数据和综合信息等。
2.2 目标GIG的基础设施
目标GIG基础设施包括核心企业服务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信息保障基础设施和网络运行基础设施。
2.2.1 核心企业服务基础设施
核心企业服务基础设施是实现使命域或跨域 (作战、业务、国防情报和国防部企业信息环境) 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的基础。这类服务能在所有领域内实现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商之间广泛而安全的交流。核心企业服务旨在确保网络化的联合能力和互操作性, 包括服务与元数据注册、服务发现、用户认证、机器对机器的通信、服务管理以及计划与服务管理等服务, 还包括公共服务标准与规则的定义与实施。这种共用、共享的基础核心服务, 允许用户和信息系统发现与链接有关信息, 并使其生成的信息便于他人搜索。
2.2.2 计算基础设施
计算基础设施由能实现按需、分布式和动态的高性能计算的栅格计算功能和资产、超大规模数据存储、连续运行的内部支持、独立定位的分布式实施平台、操作系统和所有基础计算平台和设备等组成, 可提供栅格计算功能和在线、分布式、动态的高性能计算能力。栅格计算可在跨管理、机构、功能、地理和安全领域范围实现所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共享。高性能计算和存储域联网将使GIG的处理和分布式存储能力呈指数增长, 可有效支持大规模作战仿真和建模、超大规模的数据存储能力, 以及信息保障和网络运行等。
2.2.3 通信基础设施
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安全、灵活和可生存的连通能力和按需带宽, 它通过以下能力支持战场边沿用户:向战场输入和输出海量数据;全球到达;动中联网;可靠传送;按需动态延伸链接能力, 包括通过可控接口连通使命伙伴。该设施是一种用户可依赖的基础设施, 在遭到物理、计算机或电子攻击后仍可继续工作, 关键在于路径冗余 (根据路径情况重新分配带宽) 、指挥官的政策与优先权和自动路由选择。
2.2.4 信息保障基础设施
在目标GIG中, 其主要特征有:
a) 信息交换保护。采取端到端的安全控制, 能在不同可信等级的网络中心环境中交换受保护的信息。
b) 基于数字策略的企业。通过高度自动、协同地实施数字策略, 可动态响应已发生变化的使命需求, 包括发生攻击、系统老化等情况。
c) 防御内部对手。持久监视、检测、搜寻、跟踪企业内部的活动及滥用行为, 并做出反应。
d) 一体化安全管理。动态、自动的网络中心安全管理, 可与运行管理无缝集成。
e) 整体性增强且安全可靠的网络中心系统。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考虑信息保障措施, 并且在企业的所有组成中嵌入信息保障技术。
2.2.5 网络运行基础设施
网络运行应用、服务与信息为GIG提供了实时的态势感知和保护能力, 具体任务如下:
a) 对一系列动态变化服务的可用性和质量的管理。
b) 对全球分布式计算与通信资源 (包括频谱、通信卫星控制和网络管理) 的灵活而有效地运用。
c) 信息隐藏和加载平衡。
d) 对嵌入安全性的动态控制。
2.3 目标GIG实现的关键技术
实现目标GIG关键技术有:
a) IPv6技术。用以构建支持安全、可靠、端到端、可升级和高生存能力的网络传输基础设施。
b) 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 基础设施技术。提供为部署基于SOA国防部企业所需的工具、能力、程序和方法。
c) MANET (移动自组网) 与传感器技术。用以支持随遇的、可信的和灵活的战术网络的构建。
d) 人机接口技术。用于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估人机接口的方法、程序和技术, 以及提供描述性和预测性的交互模型和理论。
e) 语义网页技术。使用户代理能处理和共享元数据标记的可用信息, 包括可支持信息共享的自动元数据标记和发现技术。
f) 无线射频标识技术。用于跟踪目标GIG中的产品、构件和人员。
g) 超大规模数据存储、提供和传输技术。支持战区机载扩展阵列和其他传感器阵列的视频信息和其他信息的检索与保持。
h) 高性能计算技术。以全面实现栅格计算和服务。
i) 栅格计算技术。支持和管理GIG中各种计算、存储和通信资产, 栅格服务为增强NCO (网络中心战) 提供必要的服务质量的保护。
j) 代理技术。提供网络中心环境下的自主支持。
k) 信息保障技术。用于支持基于业务的访问控制、跨安全域的信息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保护、目标GIG中态势感知的保持。
l) “黑核”技术。采用端到端加密措施实现用户与服务间端到端信息交换的保护, 使GIG的安全防护从“高价值系统边界防护”模式演变为“基于业务的企业级信息保障防护模式”。
m) 基于数字策略技术。用于作战行动、系统与服务功能以及资源的自动化管理, 如基于数字策略的网络管理可在网络级动态管理IP地址和服务质量, 基于联网的目录能自动控制大型、复杂的网络。
3 联合情报系统
联合情报是一个国家由一个以上军种的部队生成的情报。情报是对有关外国、敌方或潜在的敌方部队的可用信息进行收集、处理、集成、评价、分析和解释形成的产品。当信息在指挥官的决策过程中, 为其对未来态势提供理智的洞察时, 信息便具有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 原始数据本身的实用性相当有限, 但当它被处理成一种明白易懂的格式时, 它就变成信息, 并有了较大的实用性, 而当该信息进一步与有关作战环境已知的其他信息相关并结合对敌人过去经验的考虑, 它就上升为情报。
联合情报的主要功能 (目的) 是为促进使命的完成提供信息和评估, 它是情报人员和情报机构为向指挥官和决策人员提供相关、准确和及时的情报而进行的一项范围广泛的活动。一般来说, 它包括6个情报作业过程:制定计划和发布指示;收集数据;处理和挖掘数据 (形成信息) ;分析并形成情报;分发和集成情报;评价和反馈。
目前, 美军的联合情报系统由星载 (天基) 、机载/飞艇载 (空基) 、舰载 (海基) 和陆基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级的传感器组成。
a) 天基情报系统。 美军天基情报侦察系统主要由成像侦察卫星、信号情报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和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组成。
b) 空基情报系统。 美军空基情报系统主要由固定翼侦察机、侦察直升机、无人侦察机、侦察飞艇和预警机等组成。
c) 陆基情报系统。 美军陆基情报系统主要由陆基预警系统和陆基情报侦察系统组成。
d) 海基情报系统。 美军现役海基情报侦察系统主要由海上侦察艇组成, 包括高速侦察巡逻艇、蛙人输送艇、微型潜艇、水下侦察潜艇、无人潜航器等。
4 结束语
尽管美军现已具有强大的信息基础建设、情报优势,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包括:及时、精确地对移动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对用先进伪装、隐蔽和欺骗技术的目标的探测;精确和适时定位能力;情报、监视、侦察资源数量;情报共享和协同、情报处理的战术、技术和程序等。因此, 美国防部要求未来的信息基础系统能将全球感知与局部精确感知一体化, 并将情报功能与战术级作战实现全面一体化, 在全天时全天候环境下, 能支持在争夺地区内针对任何目标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 信息基础设施要具有高质量的作战空间感知和实现决策优势的功能, 以便更好、更快地收集、处理、分布信息访问, 实现信息共享、协同, 从而以自动、高效和灵活的方式处理和管理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
参考文献
[1]罗群.面向现代化联合作战的电子信息系统互操作[J].现代雷达, 2008, 30 (6) :1-5.
[2]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 .Cyberinfrastructure visionfor 21st century discovery[M].Washington, DC, US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7.
[3]刘钢, 王厚生.综合信息系统发展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2.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11
关健词:黑龙江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对策
用网络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是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应用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而且为推动整体社会的信息化搭建了平台。目前,我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速度较快,各省相继建成了一批以提供文献信息、综合科技信息及专业科技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网站,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网站拥有的在线数据库中科技信息数据库所占比例已达到16.2%。表明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资源的作用将逐步突显。
一、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现状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实用性和特色服务为宗旨,围绕黑龙江省科技、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通过多种形式面向政府、企业、高校提供咨询决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科技信息支撑服务,随着我省经济的振兴,网络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1.科技信息网络辐射范围较广
近几年,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发展较快,专门从事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站已有多家。以中国龙网、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为代表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网站服务内容全、涉及范围广,成为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龙头,各地承接科技网络的载体不断完善,覆盖十三个地市的科技信息网基本建成。除此之外还有黑龙江农垦科技信息网、黑龙江科技成果转化网、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等省内知名网站的参与。目前,已经形成了各业、各类科技信息的全面涵盖,各省、市、县、镇四级网络的全面辐射。
2.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建设网络服务平台。目前,黑龙江省各大科技信息网建立的信息服务平台已有多个,内容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工基地建设、企业科技咨询等,为我省的科技信息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咨询服务,宏观科技产业策略研究等打造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比较有特点的是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建设的“三个平台”工程,即远程管理服务平台、远程咨询服务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平台。这三个平台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目标,在前沿思想的指导下开辟了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络的新型服务模式。
3.科技信息数据库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正处于科技技术转型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类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科技信息、科技知识的需求迅速增加,黑龙江省各大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紧紧抓住这一需要,多方引进数据库资源,形成区域资源共享。2005年,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在引进了权威性高、实用性强的清华同方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基础上,开通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哈尔滨镜像站,实现了从国家到省的信息资源嫁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地检索到1000多种外文科技期刊、2500多种外文会议录和科技报告、6000多种中日文科技期刊及中文会议录和学位论文的文摘免费查阅服务。
二、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黑龙江省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地市级以上科技信息机构建立了区域性科技信息网络,推动了科技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但整个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还不是很完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少客户直接参与,信息产品针对性弱。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在网站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客户参与较少,与客户的需求有一些差距。提供的信息种类不够丰富,高质量的信息产品较少,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利用科技系统的优势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及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信息资源,也没有开发出适应市场、技术领先的软件及应用产品。
2.服务手段渠道落后,信息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信息产品生产、服务仍停留在“复制”水平,只能提供少量增值服务,重资料收集,轻资料筛选,深层次加工信息产品水平低。另外,省内各家科技信息网站先后开通了网上在线服务,但时间较短,方式繁琐,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高级信息人才匮乏,加工队伍建设滞缓。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虽然加大了人才培养的投入,但限于本省经济地理环境的现状,很难吸引高水平人才到黑龙江工作。目前,黑龙江省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仍然存在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尤其是缺乏顶尖级的领军人物、业务带头人,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信息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及其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4.适应市场能力薄弱,管理体制缺乏创新。黑龙江省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经费主要来源依靠政府支持,自我创收能力有限,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全省科技信息网络机构大部分是公益类事业单位,职工危机感不强,主动服务于社会的热情不高,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5.缺乏有效互联互通,资源难以形成共享。信息服务网络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系统间难以相互合作,由此造成资源布局不合理,资源难以共享。目前还未做到互联互通,服务的层次水平始终处于一般水平徘徊。
三、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发展对策
1.明确客户需求,做好针对服务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人员要树立“用户第一”的思想和市场的观念。在认真研究市场形势,不断探索信息服务新思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加强数据库建设,加大网络化信息服务力度,开发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层次的科技产品,真正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2.强化服务手段,开展多样服务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要摆脱以文字为主的单一服务模式,加强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的服务,使客户获得更加直观、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服务方式尽量针对用户喜好,对使用者应提供更具亲和力的主动式和个性化服务。
3.加快队伍建设,培育创新人才
信息网络和资源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对于黑龙江省这样的省份,依靠高薪等手段引进人才,在目前的体制下很难实现,莫不如下大力气自己培养,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选派在岗优秀青年信息服务工作者到先进地区学习或有计划、有目的、周期性地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4.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开拓市场
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络服务机构为了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必须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收入分配制度、用人机制上都要有所创新。在这方面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做了大胆的尝试,针对黑龙江省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对科技文献资源的需求,创建了省内唯一一家“科技超市”。“科技超市”将集经济、社会、金融、商贸等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为一体的科学技术文献提供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不仅满足了用户需求,而且开拓了市场。
5.建立网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搞好信息服务必须要整合信息资源。目前,黑龙江省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很多单位已建设了网站,互联网的技术功能和特性比较适合作为整合信息的平台。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建立黑龙江省科技信息网络服务联盟,使联盟内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在充分利用国内已开发的信息资源的同时,根据黑龙江省科技经发展特点,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有效展开相关资源的共享服务。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 篇12
一、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历史演进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制定机构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三个机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会计原则委员会时期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时期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与发展轨迹进行阐述。
(一)APB时期(1959-1973年)
有关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研究,始见于会计研究部(ARD)1961年发布的会计研究文集第1号(ARS No.1)———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研究部是APB存续期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的一个由专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机构,主要负责重大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而为APB发布正式文告提供重要依据。ARS No.1提出了14项会计基本假设,并尝试阐述会计数据的基本特征,同时提出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理念,从而为“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的1962年,ARD又发布了会计研究文集第3号(ARS No.3)———企业通用会计原则(试行)。ARS No.3明确提出了财务报表要素的性质及其定义,主张采用现行(重置)成本会计,为计量属性理论的建立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其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阐述了评价会计信息的四个标准,类似于现在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①相关性;②可验证性;③超然性;④可定量性。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对后续围绕会计目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0年,APB在其发布的第4号公告(Statement No.4)———作为企业财务报表基础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首次将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特定目标、一般目标和质量目标。APB认为,如果某些属性或特征使得财务信息具备有用性,那么提供同时具有这些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就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目标。基于这一观点,APB提出了七项质量目标:①相关性;②可理解性;③可验证性;④中立性;⑤及时性;⑥可比性;⑦完整性。这些基于内在逻辑建立起来的质量目标,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搭建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1973年,AICPA下设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了“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的概念,同时提出了七项财务报告质量特征要求:①相关性和重要性;②实质重于形式;③可靠性;④超然性;⑤可比性;⑥一致性;⑦可理解性。这七项财务报告质量特征要求,为FASB制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FASB时期(1973年至今)
1977年,AAA发表了《会计理论与理论认可报告》。报告指出,若要使财务报告对投资者和信贷人具有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应该具备以下质量特征:①相关性;②可靠性;③客观性;④可验证性;⑤中立性;⑥精确性。该研究报告为FASB制定层次分明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0年,FASB发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一公告中,明确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层次性,认为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要求,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则是信息提供者或者使用者必须考虑的两个约束条件,而可理解性则是连接有用信息和信息决策者,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一项质量要求。同时,公告还将会计信息质量区分了两个层级:首要质量和次要质量。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包含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构成部分。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不偏不倚地表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并且能够经得起核实验证,包含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是可比性和一致性。可比性是指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比较价值,一致性则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比较价值。SFAC No.2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有效引导了美国会计实务及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了美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了三十年,直至2010年SFAC No.2被SFAC No.8所取代。
二、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现状
随着美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ASB开始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10年,FASB发布的SFAC No.8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结果。
如图1所示,SFAC No.8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延续了之前SFAC No.2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性。SFAC No.8依然坚持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要求,而成本效益和重要性依然是信息提供者或者使用者必须考虑的两个约束条件。与SFAC No.2不同的是,SFAC No.8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成了基本质量特征和强化质量特征两个层级。其中,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又包含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而不再包含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同时,用如实反映替代了原来的可靠性,并且包含了完整性、中立性以及准确无误三个构成部分。强化质量特征则包括了可比性(含一致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项内容。可以说,SFAC No.8重塑了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SFAC No.2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相比,SFAC No.8重塑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层级更加清晰合理,包含的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具体详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
与SFAC No.2相比,SFAC No.8重塑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级描述发生变化
与SFAC No.2相比,SFAC No.8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同样包含了两个层级。不同的是,SFAC No.2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首要质量特征层级和次要质量特征层级,而SFAC No.8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基本质量特征层级和强化质量特征层级。这种层级描述的变化,不仅是措辞上的变化,同时反映出对会计信息质量更高的要求。SFAC No.2将第二层级的质量特征描述成次要质量特征,容易让人理解为与第一层级的质量特征相比,第二层级的质量特征的重要程度似乎降低了。而SFAC No.8将第二层级的质量特征描述成强化质量特征,则凸显了第二层级质量特征重要程度的增强。
(二)第一层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发生变化
与SFAC No.2相比,SFAC No.8规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层级中,保留了原来的相关性要求,而将第二个要求由可靠性更改成了如实反映。同时,相关性要求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项内容,更改成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两项内容。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1989年发布的概念框架中指出,相关性包含了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而FASB和IASB认为反馈价值与确认价值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为了与IASB发布的概念框架趋同,FASB同意将反馈价值改为确认价值。同时,由于FASB和IASB的概念框架中都没有对可靠性的含义进行详细的解释,因此可靠性不能确切地表达一种质量特征要求,而FASB最终的研究结论则是用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更为恰当。SFAC No.8将可靠性更改成如实反映之后,如实反映包含的内容由完整性、中立性和准确无误三项内容构成,而不同于可靠性所包含的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可见,如实反映只是原来可靠性所包含的内容之一,现在却成为第一层级的基本质量特征,凸显了这一质量特征的合理性及重要性。
(三)第二层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发生变化
与SFAC No.2相比,SFAC No.8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二层级的内容更加丰富。首先,将SFAC No.2第二层级质量特征所包括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整合成一个质量特征,即可比性(一致性)。这种表达方式更为恰当、合理和简洁。因为一致性实际上是指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说是可比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次,将SFAC No.2第一层级质量特征中的可验证性和及时性,转移到了SFAC No.8第二层级的质量特征中。最后,将可理解性这一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质量特征,作为SFAC No.8第二层级质量特征的组成部分。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历史演进回顾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并结合表1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1966年最早提出的四项质量特征,发展到今天的十四项质量特征。这也意味着美国监管当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越来越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其次,相关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始终以首项质量特征的角色出现在美国各个时期不同机构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第三,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丰富,美国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质量特征体系,这一质量特征体系的形成、修订、成熟与完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四,随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工作的逐渐开展,美国对其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我国2014年最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依然包含了八项内容,但是每一项内容都是通过简短的语言进行描述,并没有用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那样高度抽象的专业术语进行概括。这种表述方式的缺点在于,不能像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那样形成具有层次性的体系,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无法阐述清楚,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另外,与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相比,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些内容略显陈旧与不合理。例如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要求在SFAC No.2和SFAC No.8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都没出现过。按照SFAC No.2和SFAC No.8的相关解释,如实反映的要求已经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隐含其中,而且实质重于形式是一项非常模糊的要求,不适合作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谨慎性要求的遵循往往不容易把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如实反映、中立性以及可比性的要求相抵触的,将其作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不尽合理。
摘要:美国在会计信息质量建设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文章回顾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历史演进,分析了美国现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内容、变更原因以及内在联系。最后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参考文献
【美国科技信息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美国科技政策体系研究05-10
信息科技发展规划08-01
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06-17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07-16
美国东亚研究的源起与发展论文12-03
科技服务发展方向研究06-19
对于热带农业科技成效及发展研究论文10-27
美国园艺科技创新10-09
美国科技史有感11-29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