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史有感

2024-11-29

美国科技史有感(精选12篇)

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1

读了《美国房东》这篇课文,我感到十分惭愧。

作者暂住在美国人家里,美国人的举动常常令他觉得不可思议。男主人吃他的孩子剩下的面,而以他的收入完全没有必要吃剩面。可他的回答让作者吃惊:“节约,这在我们美国人眼里是非常正常的。”男主人还自己扫屋顶的落叶,铲地上厚厚的积雪,却没有丝毫的抱怨。但在我们中国,几乎很少有这样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颇有感触:美国人的收入远远高于我们中国人,美国的物品价格又远远低于我们中国的物品价格。他们却这么勤俭,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他们的文化修养高。我们中国人要是百万富翁,早就买了别墅,将房子装扮得金碧辉煌、漂漂亮亮的;我们中国人要是百万富翁,早就请了保姆、钟点工来料理家务,自己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电视……可是,美国的百万富翁和我们中国的百万富翁有着天然之别:美国的百万富翁不会买好车好房炫耀自己,而是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生活呀!我真想对中国人说:“你们买好车好房我不反对,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那些车对环境有着多大的污染,对人的身体有着多大的伤害;还有你们那些好房,装修时会耗费多大的资源。照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资源会被耗尽,全球人民会普遍得肺癌那样的后果,你们承受得起吗?还有你们家请的保姆,他们有多么辛苦多么劳累,你们难道忍心吗?你们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

我在这里呼吁:“地球上的人们,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不要让地球哭泣!我们要向美国人学习,勤俭节约,别浪费一点一滴的资源!”

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2

从这点来看, 美国独立与《常识》中的一些思想密不可分。美国独立时的思想, 又必然与当代美国精神有不可否认的联系, 这样推演, 我们完全能够以更长远的线索思考《常识》对美国及美国人的影响。本文, 笔者想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 共和思想, 主要表现在对英国君主政体的猛烈抨击和对美国政权形式的设计。潘恩透析了当时英国的政体中三个角色, 即国王、上议院、下议院, 认为国王、上议院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治的残余, 而下议院虽然体现了新的共和政体成分, 但由于人的地位和津贴均是由国王授予的, 故下议院实质已经被国王垄断, 这意味着君权侵害了共和, 是一种“自杀”。国王的话虽然不再从其口中直接传达下去, 反倒通过议会“加固”, 以法令的形式交付给人民, 更加冠冕堂皇。

潘恩把自由和平等举得很高, 他不能理解竟然要把一个人的地位捧得高出其余的人很多。这种思想在战前十分实用, 并被潘恩以最有力的语句根深蒂固于所有美国人的意识中, 尽管这一思想不是他们的原创。这也是美国未设国王, 直接跳过封建步入一个当时最先进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助力。所以笔者看来, 共和思想是美国精神的支柱。

第二, 法治政府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 潘恩是最早将社会与政府加以区分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政府起源问题的论证充满智慧。潘恩认为, 政府是“由于人们德行的软弱无力而有必要采取的治理世界的方式”, 并表明, 自由和安全是政府的意图和目的。这种区分为今后政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正因为政府和社会的不同, 于是有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分, 当人民结合成的社会联合体失去其应有功能时, 为了避免邪恶, 需要升级为一种特别设计的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在潘恩看来是以法律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和安全的。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政府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十分务实的政府, 使人觉得目标明确。并且标准透明, 因为法律构建了政府机构的行动准则。

第三, 中立思想。潘恩高呼北美独立, 从北美的利益上分析很多原因, 其中一条就是“避开欧洲的各种纷争”。欧洲王国林立的状态决定其不能长期保持和平, 如果从属英国, 北美自然会沦落为英国政治上的砝码, 为脱离这种命运, 北美只有同欧洲的各部分保持不偏不倚的关系。我认为, 这种思想一直是美国处理与欧洲大陆关系的一个基本点。

第四, 霸道的行为方式。潘恩质疑“一个大陆怎么可能永远受一个岛屿的统治?”, 岛国就不是国家?岛国就弱于大陆国家吗?这种逻辑我不能苟同, 国家不分大小。美国是抱着很强的优越心态立国的, 这群世界各地的移民很多是带着“重新来过”的心态到达这块新大陆的, 他们尝试他们认为先进的价值观, 这类人骨子里的勇气很多来自于自信, 这种过分自信自然又导致他们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冲动, 甚至不惜以武力逼人。

所以说, 美国人的这种逻辑和霸道的行为方式不是没有渊源的。

潘恩虽出生于英国, 但在常年漂泊和对初生的北美奔走呼号的过程中, 和那时所有的移民一样, 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逻辑和思想, 也是美国精神最本质的特色。美国独立后, 潘恩的思想和其地位远不及战时, 由于他不信仰上帝, 鼓吹自然之神而受人排挤, 甚至曾被西奥多·罗斯福扣了“下流、渺小的无神论者”的帽子, 但这不影响其历史地位。《常识》这本伴随美国独立的小册子, 除了是战争胜利的思想武器, 无疑也是美国国家精神和行动逻辑的根源。因此, 读懂美国, 不能不读《常识》。

摘要:《常识》译成中文仅仅九十四页, 由四篇论文构成, 每篇读起来都像极了演说词, 批判很犀利, 号召很有力, 指引的方向很明确, 让人向往。很难让人相信他的作者, 托马斯·潘恩, 当时只是一个长期漂泊, 大部分时间靠做紧身胸衣谋生, 出生于英国的年轻人。

有感美国学生的纪律守则 篇3

值得我们借鉴的纪律守则,其特点是:签字承诺制,操作性强,内容广泛。

例如,我国《中学生守则》第9条中“诚实守信”四字内容,美国《圣玛丽学生守则》中是这样规定:“任何在学业、功课上的不诚实行为都被视为严重违规。在程度最轻的情况下,该作业测试或任务会被记0分。再次违规或者更严重的违规,将导致该学期的这门课程挂科,甚至被开除。偷盗财物等个人不诚信行为,第一次犯就会被开除。只要涉及偷盗财物,最低惩罚标准也需被停课10天。”

又如,《中学生守则》第10条中“保护环境”四字内容,美国《圣玛丽学生守则》中是这样规定:“为维护校园优美的环境,不得在草坪上行走。”

再如,美国《课堂管理手册》,可以说细致入微。手册列出了课堂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给出管理情况记录的样表。这些环节包括每天课堂管理中的签到、出勤、上课、活动以及放学等。管理情况记录样表相应的包括家长会记录、学生出勤记录、学生停课处理记录、学生缺勤记录、新生记录、转学记录等。

又比如,爱国主义的渗透。每间教室或重要的地方,都悬挂美国国旗,学生每天面对国旗宣誓。

可以这样说,美国学生的纪律守则,注重的是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实可感,并非空洞的说教。

美国的校园管理真的尽善尽美吗?美国高中生有许多问题要管理:不听课、不完成作业、旷课、恋爱、使用毒品甚至枪击事件时有发生。

20世纪末美国国家报告《国家仍在危险之中》提到:本世纪末5年间,有1000万人读完了十二年级,却没有达到基本阅读水平;有2000万人读到高中,却不会做基本数学;有2500万人读到十二年级,却不知道美国短暂的历史的主要内容。同期,有600万人从中学辍学,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很高,16到24岁的黑人中有13%不在学校读书或没有拿到中学文凭,而同一年龄段的拉美移民辍学率为14%。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国有色人种的比例已经超过50%。

如此看来,对美国的先进经验应当借鉴,但不可全盘照搬,失去我们自己的优势,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绝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读《走进美国课堂》有感 篇4

-------读《走进美国课堂》一书有感

“规则意识应从小培养”,这句话是我读完《走进美国课堂》一书后最大的感受。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学校教育是极张显个性与自由的。这一点作者王秋英在书讲述得很清楚:“在美国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是花花绿绿的,景色非凡,没有一间教室是一模一样的,你不用担心会走错教室,甚至桌椅摆放的位置都各不相同。墙壁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片、资料,更有甚者连天花板都是一团锦簇,令人叹为观止。更有趣的是教室里的桌椅位置与朝向也无一模一样的。有的成半圆状,朝一个方向;有的摆成几个小圈;有的是分成两个大组,相对而坐;有的是一组朝前,一组朝右,一组朝左,真是五花八门。这样摆放的目的是,无论教师走到教室里的哪个角落,学生都能轻易地看见我。很多教师的办公桌也都设在教室里的一角,桌子上也是五花八门------有各种各样的糖果,有形态各异的毛绒玩具,有作业,有老师和学生的照片,学生的课本和作业,琳琅满目,色彩丰富,绝不能用整齐来形容,却能给人以家的温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国内的教室:在每个班的教室里,名言警句、班规,什么东西贴哪儿都有一定的位置,桌椅摆放都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中规中矩,并且以此为依据评选流动红旗班。如果不仔细看教室门口的牌子,一不小心就会走错教室。教室怎样布署、桌椅怎样摆放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再小不过的细节问题了,但是在这些细节中,却体现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骤然乍现。也难怪我们的孩子都中规中矩,少有创造性。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学生们则更放松,有的学生甚至坐在地上听课。美国丰富多彩的教室和极具个性的课堂,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堂不就是菜市场,自由散漫,学生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可实事上却正好相反,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相互之间交头接耳,嬉戏打闹的。这和美国学校的规则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们把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规则区分得很清楚。这不禁又使我联想起我们的国内教育,学生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纪律,老师只能批评教育,起不到震慑作用,没有一定的违反规则后的惩戒措施的保障。在美国,一个学生经再三警告仍不认真听讲,违反上课规则,老师就可以打电话通知父母将其领走,家长也不会投诉,因为这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再看看我们的课堂,一个学生捣乱,影响其他学生,屡教不改,老师也无权通知家长领走学生。不惜牺牲多数孩子的听课利益。

正是美国的这种规则意识,使学校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当学生离开时,一定会把椅子贴着桌子放回原位,即使两分钟后他回来再重新拉开椅子;桌椅子上都干干净净,看不到乱涂乱画的现象。美国公立学校,课本是循环使用的,即使经过几次这样的循环,他们的课本也很干净,边角都很整齐。单是这一点,就会让我们国内的师生们感叹不已。读了这些内容,作为一名国内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很多无奈,很多的迷茫,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我虽不能改变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但我想只要通过我的努力,能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下我所教的孩子们,哪怕是能养成一个守规则的好习惯也行。我现在执教的是六年级毕业班,送走这届学生后,我会重新执教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一定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从小守规则的画儿来。首先在从孩子们能做到的小事开始,共同制定班级规则:离开座位时将凳子贴着桌子放回原位。不乱扔字纸。在教室里不大声喧哗。上课认真听讲,不妨碍他人。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一定要有惩戒措施,也可以效仿美国学校的规则-------减少孩子玩耍的时间。

《走进美国课堂》对没有去过美国的人来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美国中小学教育现场实录,其中不乏素质教育的火花,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图景指南。对于像我这样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它又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实践书,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对照直美国的情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总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令人读后掩卷深思。

观大国崛起之美国有感 篇5

在闲余之时,想起了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它是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且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因着对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好奇,所以我观看了关于美国崛起的两集“新国新梦”和“危局新政”。这两集是以时间为线索,讲了美国由一个被殖民者国家身份逐渐脱离殖民国英国的掌控,又经历一场场斗争,最终成为超级大国的故事。其中,主要的事件有由华盛顿领导发起的“独立战争”,结果是与13个州签署《独立宣言》,也标志着美利坚众和国的成立。后来,又由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使得奴隶制在美国湮灭。美国的逐渐独立、崛起,甚至在后来成为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强国,也即超级大国,在我看来,是因为美国懂得发现机会,抓住机遇。

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全世界人民看来最恐怖的世界大战,在美国人眼里,却是一场又一场不可求的机会。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因为刚独立,经济不发达,甚至很贫穷,而一战后,美国却翻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几乎各个国家都向美国借钱。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其次,在1929至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时,在位总统赫伯特·胡佛总统执行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行新政,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二战来临,美国原本是保持中立,可在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美国也看准了先机,抓住了机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向各参战国贩卖军火兵器。在一战中发展了经济。在二战中成为得益最大的国家,并解除了经济危机,这也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美国的故事有感,300字感想 篇6

“We are pioneers,we and trailblazers.We fight…for freedom.We transform out dreams into the truth.Our struggles…will become a nation”just as this sentence shows that American people built a great country from the wilderness at the begining of their history.The “first American”were the indians.no one knows just how or when they got to what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late 15th century, Christopher Columbus,an Italian navigator,thought he could reach India by sailing west.and he reached some small islands in the now Wesr Inies.he thought he had reached Asia.and didin’t know he had discovered a New continent.Another navigator,Amerigo Vespucci,proved that the land was not India,but a new continent.Therefore,the land was named America after him.Many settles cames to the English colonies in search of religious freedom.They wanted the right to worship God in their own way in their own churches.They left their own countries because they were the victims of religious persecution.The colonists were building a new way of life in the New World..There were a number of features which would play a role in forming the American character.They were:reputative form of government, rule of law,respect of individual rights,religious tolerance and a strong spirit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The economy in the thirteen colonies developed very fast.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people in the colonies wanted more power to determine their own business.But the policy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as to bring the development under control and collect more taxes from the colonies.The peoples in the colonies opposed the unfair treatment and all these policies.They declared,”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that is,without their representatives taking part in decisionmaking,they had no obigation to pay taxes.This came to be known as the “Boston Tea Party”.When the British soldiers arrived at Lexington they were met by several dozen armed militiamen.And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had begun.EventuallyBritian recogn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shows that,in a just war,a weak nation can defeat a strong one.Just as I mentioned above.Americans is not only fight for freedom,but also fight for a new country.

美国科技政策体系研究 篇7

1 美国科技政策的历史沿革

为了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背景和决策过程, 有必要弄清楚其历史沿革。下面按时间顺序将美国科技政策的历史分为启蒙时期、以军事为主、调整、为经济服务四个阶段。

1.1 启蒙时期

美国经过艰苦的独立战争, 于1776年建国后将科技进步列入国家发展方向之一。最早的科技政策来源于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简称《美国宪法》, 是美国的根本大法。这部宪法成为美国制定科技政策的法律依据, 明确了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的责任。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对科学技术的支持, 于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权的第一部法律, 1802年成立了联邦专利局, 1862年成立了农业部并通过了《土地赠予法案》, 1863年成立了美国最高的学术团体———美国国家科学院;同时, 联邦政府为了统一度量标准, 于19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局, 该局后来成为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联邦政府在鼓励发展民用技术的同时, 涉及军事技术不多, 1915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负责管理和指导飞行科学研究工作;同年, 海军部为了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需要, 成立了海军顾问委员会。1916年, 应威尔逊总统的要求, 在国家科学院成立了国家研究委员会。1933年, 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 成立科学顾问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1934年, 国家计划委员会被国家资源委员会取代, 不久, 科学顾问委员会也并入国家资源委员会。总体看来, 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全面的指导性政策, 以民间支持科学技术自由发展为主, 而政府的功能仅仅体现在立法上。

1.2 以军事为主的科技政策

二战期间, 一切为了战争, 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科技政策的重点是投巨资用于核武器的技术开发研究, 大力推进制造技术, 研制新式战略武器。1940年, 美国成立了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1941年, 罗斯福总统批准成立了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 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 政府与企业、民间研究机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一是“曼哈顿计划”的成功实施直接导致了核武器原子弹的发明, 开创了核能时代;二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开创了信息技术时代。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政府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 投入的研究经费逐年上升, 政府的研发规模日益扩大, 美国进入“大科学时代”。

1950年, 美国根据《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现代科技政策的形成和确立。

1957年, 美国为了和前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 艾森豪威尔任命了总统科学技术特别助理, 并改组了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1958年, 美国通过了《航空航天法》, 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的“阿波罗”号登月成功是美国在空间领域中竞争的最大成果之一, 由此带动产生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这一时期, 美国在以军事为主的科技政策的指导下,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 科技政策调整时期

美国政府在冷战后期对科技政策进行了调整, 其中比较大的举措有: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立了技术评估办公室, 并制订了《科技评估法》;197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能源研究发展局, 1977年升级为能源部;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科技立法———《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先法》, 为美国政府制定国家科技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 美国国会又相继通过了《技术创新法》 (1980年)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法》 (1982年) 、《联合研究开发法》 (1984年) 、《联邦技术转让法》 (1986年) 、《综合贸易和竞争法》 (1988年) , 政府逐步重视科技政策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形成政府和民间合作的研究开发机制, 产业界对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 国家技术政策的调整和研发经费的增加提升了企业民用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1.4 科技为经济服务的科技政策

冷战结束以后, 全球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出现, 科技全球化的态势日趋明显, 美国政府认识到技术是决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于是大力调整冷战时期形成的科技政策, 构建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的科技政策体系。美国的历届政府在科技政策上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 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科学技术为国家利益服务, 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依靠私人资本, 避免直接介入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

以上是美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政策发展历程, 如图1所示。

2 美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行政机构

2.1 科技政策的制定

美国的科技政策在制定时要遵循宪法和其它法律。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国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 国会实行两院制, 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 政府的科技立法草案、重要科技机构的设置、重要科技官员的任命以及科技预算等都需要通过国会参、众两院的审议和批准。

美国总统集中了国家科技活动的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 设有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和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 为总统提供科技事务咨询, 协助总统处理全国科技问题。国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总统签署才能生效。

美国国会设有许多专门委员会。目前, 众议院设有科学、空间和技术委员会, 参议院设有商业、科学与运输委员会。国会通过其对全国科学技术的立法权、大型科研项目的拨款权、政府各部门科研经费的审批权来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政府制定科技预算, 向国会提出立法建议, 国会则负责最终审批预算并且通过立法决定各项科技政策的框架, 政府是各种法案的具体执行者。

2.2 科技政策行政机构

美国没有科技部, 美国的科技政策行政机构组成包括:联邦行政机构和州及地方行政机构, 其中联邦行政机构设置分为总统办事机构、联邦政府各部、独立机构三个部分, 如图2所示。

除了上述机构外, 还有许多非官方的机构在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政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咨询作用。

3 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内容

鉴于研究美国科技政策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技政策进行重点分析。下面分别对历届政府的科技政策内容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3.1 里根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里根政府 (1981—1988年) 期间开启了美国科技政策的新阶段。1981年, 里根政府上台后对美国战后科技政策进行反省, 积极引导美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形成了新一轮的科技政策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政策要点之一。里根政府的国家科技政策的成功经验值得关注, 其主要内容为: (1) 通过减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 建立新型研发体系, 鼓励企业研发合作; (3)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使用, 促进联邦技术成果转移; (4) 完善科技立法工作。

3.2 乔治·H·W·布什 (老布什) 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老布什政府时期 (1989—1993年) 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政府在科技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一是加强科学顾问在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继续给基础研究强有力的支持;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 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 重视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四是政府直接资助关键技术, 加强政府与企业界的联系。

3.3 克林顿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克林顿政府 (1993—2001年) 作为冷战后的第一届政府, 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 重视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对科技政策进一步进行了调整。这一时期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为: (1) 鼓励企业研发民用技术; (2) 支持基础研究和教育; (3) 把信息通讯业作为科技产业政策的重点, 重视新技术领域的拓展, 如美国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4) 强化科技管理体制, 出台了一系列调整科技政策的报告, 这一系列的报告明确了克林顿政府科技政策的目标和思想, 除了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外, 军转民项目和民用技术受到空前重视, 军民两用的色彩越来越浓, 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4 乔治·W·布什 (小布什) 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1年, 乔治·W·布什 (小布什) 当选为美国总统, 小布什政府在科技政策上继续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 政府将国家反恐战争作为科技政策的首要任务, 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为: (1) 围绕国家重大优先领域规划科技发展; (2) 科技政策相对保守, 科技决策被削弱; (3) 科技政策围绕反恐战争展开。由于政府过度关注“反恐战争”而逐渐引起美国科技界的普遍不满, 政府的一系列做法招致科技界的强烈批评, 被认为用政治干涉科学。

3.5 奥巴马政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9年,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由于上一届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做法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普遍不满, 人们期待着新一届政府改善与科学界的关系。奥巴马政府放弃了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说法, 其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恢复科学政策的诚信和健全; (2) 支持科学家恢复胚胎干细胞研究; (3) 增加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 (4) 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复兴。

2012年11月7日, 奥巴马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美国科技媒体对其连任后的科技政策作了一番预测, 包括支持高技术人才移民政策、开放政府数据、大力投资高科技产业等。目前, 对奥巴马政府科技政策的评价还为时过早, 本届政府的科技政策的效果如何, 尚需在实践中进行观察和检验。

美国历届政府科技政策的核心目标都强调科技创新能力, 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保证美国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优势。尽管历届政府的科技政策主张有所不同, 但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稳定, 美国的科技、经济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 对我国的启示

鉴于美国科技政策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有如下启示:

(1) 制定新的科技政策时, 可以将农业技术的研发作为科技政策的重点。我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部分, 却不是农业强国, 许多农业技术和农业设施仍处于原始低级阶段, 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在建国初期, 联邦政府支持的主要领域就是农业技术, 政府拨农业专款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而间接促进了当时的工业革命, 这些措施为美国后来的高新技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基础。美国对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持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目前急需帮助农民农村完成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 制定科技政策时, 应充分咨询科学界相关人士, 倾听科学界的心声、利用科学界的智慧制定科技政策。科学界处在科研开发的第一线, 如果科技政策来源于实践, 将可以更好地指导科技开发实践。

(3)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鼓励自主创新, 增强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特别是处于科研中坚力量的青、中年科研人员, 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无法为他们提供政策上的鼓励和保障, 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导致整个国家创新能力不强。

(4) 加强科技政策宏观调控,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科技政策。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很多成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 原因一是我国很多开发成果科技含量高但没有实用性, 这些科技成果开发依靠政府财政拨款, 研究人员与企业不联系,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因此, 我国在切实加强科技政策宏观调控的同时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科技政策, 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 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职责, 将有限的科研投入放在刀刃上,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 在科技政策管理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决定创新,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加快自主培养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政策的步伐,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杨起全.美国科学技术的宏观调控[EB/OL]. (2011-05-22) .http://bic.cass.cn/index.asp

[2]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陆斌.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科技政策研究:美国经验与中国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 2008

[4]科学网.美国发布科研诚信政策指南[EB]. (2011-05-22) .http://www.sinori.cn/jsp/archives/archivesViewDt!archivesViewDt.action?modelId=1&columnId=&archivesId=5247

[5]张华胜, 彭春燕, 成微.美国政府科技政策及其对经济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3) :7-15, 20

[6]樊春良.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政策探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 (3) :265-275

[7]段联合, 杨帆.近十年美国R&D投入强度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8) :240

[8]高卫东, 周柏春.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简述[J].理论界, 2006 (5) :193-194

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8

科技正进入美国的学校。許多中小学生将数字课本、平板电脑等带进教室,并可享受类似视频会议软件的影像教学,课后或周末也能得到高科技的益处。

然而偏远学区的家庭想要获得普通科技的教育都仍艰难,更何况是这些高科技的教育方式。

因此,美国开启了科技资源分享互助的教育计划。如德州教育厅现正起步的“教育分享计划项目”,远期目标是要在2020年,在全州所有学区实现相关科技、工具、资源、服务的教育共享,为所有学生在网络上,提供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个性化教学辅导。

目前在德州正进行项目实验的,是欧文、路易维尔两个学区。欧文学区科技主管介绍,德州“分享计划”是为了建立全州的线上学习入口,联结所有教师与学生,并以附加课程资源与全州包括偏远学区,所有有需要的学生在线交流互动,从而极大地扩展教室。

并且欧文、路易维尔这两个德州学区,以及全美其他几个进行实验的学区,已加入以华盛顿特区为基地的学校联合共享网络。他们当前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几个学区的教育科技单位深度结合,共同开发和丰富数字学习资源。

而2012年8月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教师和家长都渴望更多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他们表示,美国公立中小学正在科技应用上迎头赶上,但与一些国家相比较,仍有落差。

参与调查的74%教师、82%家长表示,善用科技对学校教育来说已十分关键。“特别是宽频网络科技,已对学生学习与未来成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无法获得宽频服务的学生,已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

但如何让学生使用新科技,遵循正确的观念,不致“未受其利,先蒙其害”?专家列出了学校应当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五项科技能力素质:

1 网络在线素养:今天的网络资讯世界,不能盲从,学生要学会多方反复查证,核对资讯来源可靠性、了解信息网址及机构的性质,并有耐心用时间来验证所学。

2 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反思网络世界与实际世界的差别,能够用科技知识来质疑假设或事实,特别是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即如何寻找资源、方法等帮助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

3 具备“科技背后的科学常识”:不只停留于软件、硬件的使用等表面技术,具备软件、硬件形成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数学、通讯、历史等基础知识等,学校的科技教育也应重视。

4 具备适应能力:科技日新月异,谁都无法预料今后发展,因此也应培养学生的机智、创新、冒险精神,不畏惧挑战和变化,具备跟上时代的信心。

5 有勇于尝试的勇气:有大胆尝试新科技、新软件应用的勇气,有不担心最初使用不正确的勇气。教师与家长不应轻易抹杀他们对新科技好奇的天性与乐趣。

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9

株董路小学 杨庆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的作者郭声健老师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授,博导,出版社总编辑。2007年9月,郭老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初到美国的他,顾不上观光旅游,而是用考察和写作填满了自己的时间。除了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学活动,他还到纽约的六所中小学考察了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况。他结合美国的社会和整个教育体系的背景,观照国内的状况,不断发现、思考、对比、总结,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40多万字的著作《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这本书的出版有一个特别的意义,那就是书稿的全部稿费都将捐献给四川5〃12地震灾区,用于灾区的学校重建。郭老师说,要以此书表达自己对音乐教育这样的看法:‚音乐是一种力量,它本身就体现出对人生命的关爱,音乐教育是一种人道教育、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如果说仅看代序《音乐托起孩子的生命》就使我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对灾区孩子们的赤诚之心的话,那么进入正文阅读后,则感受到一名中年知识分子肩负着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满怀热情和沉甸甸的使命感,为我们音乐教育同行了解美国高校及基础音乐教育开启了一扇窗——窗外的风景是如此的绚丽多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社会音乐生活及纽约艺术教育现状四个方面阐述了郭老师对美国音乐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随书刊出了‚美国音乐教育刊物概览及启示‛和‚最近5年美国音乐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标题总汇‛作为附录,更加增添了此书的学术分量。开篇,郭老师用‚处境并不乐观‛‚窘迫地位令人意外‛来形容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分析了令美国音乐教育陷入不利处境的重要原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同时也介绍了纽约政府及美国音乐教育者采取的相应对策,如‚全美音乐教育协会‘百年宣言’‛、‚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等。此外,郭老师对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况的翔实记录让我们如亲临其境,对于美国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做法以及他们成功的课堂管理艺术与我国的音乐教育作了分析、比较与思考。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美国音乐教师的生存状态:一张把五个工作日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课程表直观且充分地显示出美国音乐教师的辛苦程度,因为这些中小学老师除了完成繁忙的教学工作和课外辅导,还有很多人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可见在美国当一名音乐教师的职业压力有多大!

在书的第二部分中,郭老师对‚紧贴教学实践‛的美国音乐教师教育赞赏有加。文中先简要介绍‚以出了杜威、孟禄等教育名家为荣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接着又逐一介绍了该学院四位一专多能的TC(Teachers college)教授及他们所担任的课程,从音乐教育研究生课程设臵与培养到详细描述他们‚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从本科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到聆听教师、学生音乐会的亲身感受,令我不得不叹服:郭老师真像一个既高清晰、又有学术视角的专业摄像机,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状况做了如此翔实而又细致的记录!

第三部分描述的是美国社会音乐生活,从地铁音乐到街道音乐、从酒吧咖啡屋里的音乐到旁观商场琴行、教堂甚至联合国总部里的音乐,从 ‚卡耐基音乐大厅里听歌剧‛到‚在百老汇大街过把瘾‛,从‚大学校园里的音乐‛到‚时代广场的追星族‛,从‚纽约华人艺术培训市场‛到‚赌城里的艺术生活‛,郭老师足迹随着他广阔的音乐教育视野而显得行色匆匆,而对于美国纽约社会音乐生活的寻觅追踪和观察思考,相信他本人是感触颇深也是收获很大的。

第四部分介绍了纽约艺术教育现状。文中主要介绍了纽约市政府、市教育局在2007年正式启动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教育振兴工程——‚艺术至关重要‛计划,以此应对联邦政府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造成的削弱甚至取消艺术课程的紧迫现状。该计划包括执行一套衡量艺术教学质量、学校提供艺术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对艺术课程参与情况的统一标准,对艺术教育落后学校提供教育支持和资源等等。文中提供了纽约市教育局有史以来第一份‚学校艺术报告‛这一宝贵资料,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报告中对于艺术现状的数据分析因为专业而显得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帮助(assist)‛和‚服务(service)更显示出纽约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读完此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美国音乐教育之旅。本人感触颇深,自然启示也有很多,尤其是在有关美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某些方式亦值得借鉴:美国的社会音乐生活有其西方文化做背景,不可能被我们简单模仿或移植,但亦有值得借鉴之处。如纽约爱乐乐团为3——6岁孩子奉献的主题为‚感受音乐‛的幼儿音乐会,每场分三个环节:先是孩子们与演奏家们在大厅玩音乐游戏进行亲密接触半小时,接着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在音乐厅听音乐家演奏半小时,最后让孩子亲身体验器乐演奏一小时……书中还附有主办者致家长的一封信,告诉家长音乐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途径、强度、满足及音乐的关系……郭老师对这种方式感慨万千,他认为中国的琴童如果也有这样的机会来接触和感受音乐,也会比国家拨专款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更有成效也更有意义,我亦有同感。

文中还不乏一些作者对美国音乐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郭老师总结出这么几点: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境更艰难但应对措施很得力。

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更辛苦但很敬业也很享受。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臵更多样但技能课程很突出。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更丰富但流行音乐很受宠。

五、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形式更自由但教学设计很粗糙

郭声健老师在此书中追溯历史、鉴知当今,使我们对美国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做了一次初步了解,同时他又进行了中西音乐教育的比较与反思,使我们对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问题及优势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无华,记述深入细腻,善做自我批评,展示出一名音乐教育学者广阔的人文视野、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对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读美国长篇小说《瓦尔登湖》有感 篇10

梭罗是要主张回归自然的。但梭罗与陶渊明不同,“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当代散文家赵丰在《想象梭罗》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区别,他这样的写道:“他真的想做隐士吗?为何不到人烟罕至的更遥远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罗是一个思想家,而非陶渊明般的隐士。陶渊明构建了桃花源,是想自得其乐,而梭罗呢?他却是通过独居来解析人类的心灵。区别就在于此,从这点来说,梭罗的境界远远高于陶渊明的境界。他的清静和陶渊明的清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的,这两份悠然或恬静是不一样的。而梭罗更叫我着迷。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窥到了自然的堂奥,好像在笑,笑我们芸芸众生。梭罗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审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他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他是从审美体验中获得真理和伦理。

他在一段日记里又这样写到:“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咛,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那是一颗朴素淡然的心,单纯而又明晰。“在我们热忱地发现和学习一切事情的同时,我们要求万物是神秘的,并且是无法考察的,要求大陆和海洋永远地狂野,未经勘探,也无人测探,因为它们是无法测探的。我们决不会对自然感到厌倦。我们必须从无穷的精力,广大的巨神似的形象中得到焕发,必须从海岸和岸上的破舟碎片,从旷野和它的生意盎然的以及腐朽林木,从雷云,丛连下三个星期致成水灾的雨,从这一切中得到精神的焕发。”谁能有如此的妙悟呢?自然才是存在之家。读《瓦尔登湖》同样能使我得到精神的焕发,甚至有点脱胎换骨的味道。

当年大思想家奥马尔看到《古兰经》时惊喜地说:“把世上的图书馆都烧掉吧!因为它们的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一本书里了。”我也很惊讶,暗暗在嗤笑他的狂,但现在我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好处了。

为何美国能成就高科技品牌? 篇11

可能大家都认为美国拥有世界闻名的高科技聚集地的“硅谷”,为高科技品牌诞生孕育与提供了优势的环境,但是我们忽略了美国这些高科技品牌背后都有出色的品牌战略。这便是美国能成就高科技品牌的主要原因。

品牌战略使命

一个具有生命的群体,必须有一个使命。没有使命感,就会缺少生命的活力。品牌宛如人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轨道。因此,正确地表达品牌战略使命对于高科技品牌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品牌战略使命具有两个方面的表达。一个方面是以个人为核心,特别是企业创始人,将其精神特质演绎成品牌战略使命。例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其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到成为世界首富,一直怀着“不断把世界引向未来时速之路”的使命。否则,作为13次蝉联世界首富的他,绝对不会把580亿美元的财产捐赠,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足见其广阔的胸怀与战略性的使命,其“不断把世界引向未来时速之路”帮助微软引领高科技的趋势,激发微软向前发展。还有苹果的乔布斯,其以“创新”为品牌战略使命,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冲击市场。或许我们会认为乔布斯具有“天生推销员”的特质获得媒体的青睐;或许,我们会认为乔布斯又是一位“现实扭曲力场魔术师”,是这一切使苹果获得前进的动力。但是,乔布斯以个人的感染力,绝对可以让每一个人去接受苹果的创新。

另一个方面是以提供产品为核心,特别是引导趋势的高科技产品,将其带给顾客的体验演绎成品牌战略使命。例如Keylock以打造“百年门锁”为品牌战略使命,就是洞察到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到门锁中,可以用“指纹”替代“钥匙”,改变传统开门的方式,不断创新产品来增加顾客体验生活的价值。还有英特尔以创造“世界上最好的芯片”为品牌战略使命,不断以产品技术来超越,这才能真正实现英特尔引领未来的世界。

实际当中,虽然有很多企业及企业家都怀着使命感,把自己从事的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但是未能提炼成品牌战略使命,让其充满着活龙活现的生命力,去激励企业的团队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美国这些高科技品牌的品牌战略使命,都能够很好地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可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容易把品牌战略使命当成口号来喊,没有真正地通过实践与执行表达出来,那么品牌战略使命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美国这些高科技的品牌,无论是从个人来表达,还是从产品来表达,都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是美国能成就高科技品牌的主要原因之一。

品牌战略定位

大多数品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品牌战略定位。就像一艘航行在汪洋大海的船只,失去了靠岸的航标一样,过不了多久便迷失了方向。

当然,在品牌战略定位上,不仅仅是迷失了方向的问题,而且很多企业把运营效益、成本控制当成品牌战略定位,觉得这就能实现品牌长治久安。运营效益与成本控制只不过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围绕品牌战略定位进行的。例如微软主导了软件领域,为了实现这个品牌战略定位,其必然投入很大的成本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系统操作软件。

品牌战略定位不是企业说了算的,而是要从顾客的心智出发。这里Keylock品牌战略定位值得推崇,借助全球顾客对美国这个国家具有高科技的认知优势,聚焦于“美国高端指纹锁”以区隔其他品牌,难怪其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指纹锁品牌。

品牌战略定位需要长久的坚持,才能不断地在顾客的心智里巩固。许多企业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还没有等品牌战略定位形成,就马上变,结果三天两日、一年半载就变换了几次,完全没有在顾客的心中留下一丝痕迹。我们应该学习英特尔的品牌战略定位,自从英特尔主导芯片以来,一直都聚焦于芯片的领域。这就是美国能成就高科技品牌的主要原因之二。

品牌战略调整

未来变化高深莫测,市场动态发展,顾客漂移善变,面对如此的环境,品牌战略经过了环境的变幻,一定要随之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日新月异的变革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品牌需要随时随地做好品牌战略调整的准备。

品牌战略调整,并不是意味着把品牌战略改来换去,推翻之前的品牌战略重新再来,而是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做出品牌战略调整。这里一定要分辨出趋势与时尚的不同。时尚是快速的变化,容易感知得到,可能风靡一时就过去了;趋势恰恰相反,缓慢的发展,不容易感知,在经历长久的时间。例如时装,今天流行一个纽扣,明天变成两个纽扣,这是时尚的变化,而不是趋势。

趋势不容易感知,让许多人喜欢去预测未来,偏偏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所以,很多品牌战略就不及时调整,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失去反应的危险;或者及时调整,又陷入品牌战略混乱的困境。

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12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 研究其科技发展及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过程和模式, 对于探讨我国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法律政策、具体案例分析美国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 为我国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美国科技发展状况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2007年, 美国持续经济增长的好势头, GDP增长3%, 失业率4.5%, 在工业发达国家 (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 中GDP总量最大、增幅最多、失业率仅略高于日本。其高速可持续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有利于创新的法制环境、为数众多的顶级人才、强大的研究开发投入及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之间良好的分工协作等主要因素。可以认为: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 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要素流动畅通。

美国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与产出均让全球瞩目。美国政府和产业界都投入巨资开展研究开发。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4年美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达到3121亿美元, 占GDP的2.7%。其中, 联邦政府投入934亿美元 (占29.9%) , 产业界投入1990亿美元 (占63.8%) 。2002年, 美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约占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43%, 超过所有其他七国集团国家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 的总和。

美国科技人才济济,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也吸引了大量全球的顶尖人才。2003年, 美国约有493万学士以上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被政府、大学、工业和科研单位雇佣, 其中25%在外国出生, 在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雇员中, 40%出生于国外。

2003年美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科学与工程论文达20多万篇, 占全球的30.3%。被全球引用的科学与工程论文达184万篇, 占全球被引用论文总数的42.4%。200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国际专利申请中, 美国占33.6%, 达到45 111件。2004年, 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美国境内产生的发明专利84271项。

强大的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力投入也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从整体上看:美国不容置疑地是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2006年度的诺贝尔三大科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 被美国人尽收囊中, 再次震撼全世界。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2006》, 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2006年1月,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美国竞争力计划”, 认为美国的经济力量及其在全球范围的领导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围绕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的利用, 美国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科技服务创新。其中通过在境外设立机构, 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是保持和提高综合国力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美国科技服务机构的分类

美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科技创新创业中发挥着桥梁和润滑剂的重要作用, 主要是为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撑服务, 主要表现类型包括技术咨询或经纪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技术评估组织、技术测试与示范机构等。这些科技服务机构很少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 大部分依托于大学、研究机构、协会、学会、政府部门、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律师事务所。

美国的科技服务机构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政府层面、行业协会、民间团体。

第一层次是政府设立的综合性服务机构。美国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在技术创新服务活动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具体而言, 国会中的相关常设委员会为技术创新服务提供法律依据;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为技术创新服务活动营造环境;各行政部门和小企业管理局等独立机构为技术创新服务活动提供具体的支持与辅导, 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支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这类机构包括中小企业管理局、各种服务于技术创新服务的机构等, 它们大多是联邦财政预算支持的、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

第二层是行业协会, 这些组织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行业协会为例, 美国《经济学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它们大多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按照各自需要自下而上自发组织起来的, 如各行业商会等。

第三层是民间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它们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为宗旨。

三、美国相关政策

美国各级州政府及联邦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首先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 作为保障和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根本性的措施。同时, 由于科技服务机构的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 因此, 针对不同的科技服务机构类型和业务领域, 政府扮演不同的角色。

1、围绕技术转移和商业化, 制定相应的法规, 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美国陆续推出《贝尔-多尔法案》、《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联邦技术转让法》、《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等多部法律, 扫除创新主体的创新障碍、营造创新主体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保护创新主体的经济利益。

2、直接资助建立国家科技服务机构。譬如, 在技术转让方面, 成立了国家技术转让中心 (NTTC) 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 (FLC) 。此外, 美国政府对科技信息传播和技术标准制定也非常重视, 专门资助成立了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 (NTIS) 和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 (NIST) 。政府认为, 科技信息传播是公共性的事业, 能使全社会受益, 同时其直接商业价值不明显, 故需要政府推动。行业和工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也需要一个超越具体企业利益之上、不偏不倚的协调和组织者, 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国际协调, 这个角色也非政府莫属。

3、给予非营利性科技服务机构优惠政策。美国的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营利机构, 因此, 它们能享受政府对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一系列政策优惠, 当然, 这种优惠并不特别针对科技服务机构, 而是适用于一切非营利机构。

4、对于商业性科技服务机构, 和对其他一切商业性机构一样, 采取市场经济政策, 政府基本上不采取任何干预或扶植政策。管理的重点在于采取法律和法规手段, 创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5、以计划等形式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更多地是以计划为载体推进的, 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各类科技服务的组织网络, 从整体上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

6、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美国的很多协会支持和从事合作和研究开发活动, 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促进标准的建立或分享竞争前技术研究成果等。应当说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成绩是美国推动这一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美国政府通过修改法案和金融激励措施鼓励建立工业联盟。1984年以前, 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直接阻碍此类联盟的成立。此外, 联邦政府通过投资直接支持研究联盟的成立。

四、美国科技服务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模式

美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多以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或办事处形式存在, 如微软、I B M、H P、D E L L、F O R D等百余家美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机构, 这些机构面向中国、服务于美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发展, 从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实现公司的合理化经营, 降低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市场、利用中国人才。微软和麦肯锡两家跨国公司是成功的案例。

1、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 微软公司投资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这一战略投资显示了微软公司对中国及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巨大信心和对本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郑重承诺。

自1998年11月5日成立以来, 微软亚洲研究院发展极其迅速。目前已经聚集了数字多媒体、多通道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数字娱乐、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的300多位优秀的科研技术人员。他们中的许多领军人物是从海外归来、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年轻学者。研究院成立近九年来已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超过1200篇, 并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

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人才培养、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等合作形式与中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 微软亚洲研究院“明日之星”实习生项目已累计接待两千余名实习生, 有效地配合了高校课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此外, 微软亚洲研究院与1 0所高校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极大地提高了这些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2005年10月28日, 微软公司与中国教育部续签《中国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备忘录》, 该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第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正式展开“长城计划”第二期的合作。与此同时, 微软亚洲研究院也一直关注着整个亚太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目前已和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设立首先确保了其对中国及亚太地区顶尖人才的考察和使用, 很多实习生最终的就业就选在微软亚洲研究院, 确保了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其次, 通过与中国及亚太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高等院校的合作, 确保微软在中国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对其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巧妙的攻关手段。

2、麦肯锡咨询公司

麦肯锡 (MCKINSEY) 是全球最著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是美国1926年成立的专门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服务的国际性公司。目前, 麦肯锡有遍及38个国家的74个分公司。每个分公司的咨询业务反映了各国的特色, 同时又在共同理念指导下工作, 在职业方式、工作质量、人才素质乃至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麦肯锡的所有公司都遵循共同的标准。

麦肯锡公司增加价值的项目实施包括:帮助公司确定其战略, 评估新市场和地理区域, 采用严谨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方法认真审核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 并分析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为现在的国内企业设计全球扩展战略;以行业中全球的最佳做法和适合中国的方法为基础, 为客户设计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系统;为出现损失的企业制订扭亏增盈计划;为中国和国际公司确定潜在合作者, 将他们排定优先次序并帮助谈判;为培训销售队伍及其他方面设计和实施建立技能的计划;设计和执行现代分销商管理系统。

麦肯锡主要工作原则和模式如下:

(1) 在承接任何项目之前, 麦肯锡会尽可能确保该项目确实可对客户提供获得重大利益的机会和没有实质性的实施障碍。

(2) 在咨询过程中, 公司尽力和客户组织的成员密切合作。总是尽早对期望达成的项目效果建立共识, 在项目过程中经常与客户公司主管们针对项目进度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针对项目探讨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各种可行的方法以及实现变革的时间进度等问题, 公司会设法在客户组织内的各层次建立对这些看法的共识。这种做法使在项目终期提出建议方案时, 能够自然地使公司各层了解、接受并支持所提出的建议方案。

(3) 麦肯锡和客户共同解决问题, 而非“替”客户解决问题。根据此项方针, 项目工作完全采取与客户通力合作的方式, 利用客户方面的业务知识和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知识。在适当的时候, 要求客户指派人员全职或兼职地参与项目研究。这样的安排方式能带来非常重要的利益。首先, 该方法可大幅度提高项目咨询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客户的费用, 尤其在项目收集事实数据的阶段;其次, 客户人员投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建立起的决心与承诺将有助于方案的有效实施。此外, 这种合作方式还可以使麦肯锡向客户成员传授现代管理技能。

(4) 如果没有帮助客户采取必要且经济有效的步骤, 确保实现真正的变革和影响, 则认为麦肯锡的工作并没有完成。参与项目实施的第一步是协助客户制定出详细的计划与时间表。至于今后是否会更广泛地参与执行计划则视客户的需求而定。例如, 麦肯锡参与项目实施可能仅限于监督由客户人员实施的计划进度与成果, 即兼职的项目支援。或者, 有时候客户会需要麦肯锡更多的投入, 麦肯锡便可能协助培训客户人员, 或者协助建立并支持客户的计划执行小组。另外, 麦肯锡可以协助客户开展试点, 进行测试、建立模型、或者对新方案、新程序及新的组织调整进行模拟。

(5) 麦肯锡公司要为客户所有信息保密的原则。同时也对任何个人所表达的敏感性意见保密。公司内部人员必须接受专门训练, 保证在任何场合都不透露客户信息;为某一特定客户服务的项目小组在两年之内不能为这一客户的竞争对手服务;公司内项目资料互相封锁, 调用资料要经董事批准。

围绕其核心业务, 麦肯锡工作原则事实上就是其自身的运行模式。麦肯锡公司的运行模式科学的回避风险, 充分重视发挥客户的作用, 突出诚信、技能、专业、实效的特点。麦肯锡多年持续占领咨询市场的头把交椅, 其运行模式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综合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五、美国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启示

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是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基础, 是保证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对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科技服务机构有十分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特别是对科技服务机构营利和非营利的界定十分严格, 相应的政策也有很大不同。培养科技服务机构在本国的大力发展, 鼓励其根据需要在海外设立机构, 选用合适的人才、扩大美国企业和产品在国外的知名度、占领海外市场, 维持其技术和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及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设立给我国的启示有如下两点:创造规范的法律法规环境, 引导和扶持科技服务机构的茁壮成长, 形成科技服务机构的特色和自主发展机制;科技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必须是多面手, 对技术和市场要有深刻认识和体会, 能谈判、能发现用户的需求、能合理整合各种资源并站在更高的角度给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世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概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国内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新华出版社

[3]《主要国家设立境外科技服务机构的模式研究》报告

上一篇:刘慈欣三体内容简介下一篇:大学招生广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