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生学制

2024-05-28

美国研究生学制(精选6篇)

美国研究生学制 篇1

美国学制介绍:美国K-12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中入学流程规定

相信很多妈妈们和我一样,自己没有在美国上过学(或是没在美国受过大学以前的教育),所以对美国的学制非常不熟。先不说美国的学校怎么上课选课考试了,就连什么时候要上学,怎么注册入学都不懂!因为我准备要送我们家小朋友去 Preschool 上学,因此就顺手研究起美国的学制,整理出这一篇文章分享给所有和我一样「一头雾水」的家长们。希望这篇对大家有帮助!

中美学制教育比较对照图

美国大柢采用 6+3+4 教育方式,即小学6年(幼稚园到五年级)、中学3年(六年级到八年级)、高中4年(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不过各学区可以自行制定各级学校的学制,比如有些学区就采取 7+3+3 的方式,有些学校则是 K-8 年级全包,因此实际情形各地不同。

美国学前教育 Daycare & Preschool 一般来说大概 Daycare(托儿所)是给三岁以前的小朋友,三岁之后就读 Preschool(幼儿园/幼稚园小班、中班),很多都是一起的。因为是自愿而非强迫的教育,所以需自费。很多评价好的 Daycare/Preschool 都要早早登记排队,可以联络园方约时间参观校园,收费则不一定。

另外,有些公立小学有开设 Pre-K 班级(学前班,需自费),但可能特别条件情况才能就读。>>> 美国义务教育(公立学校)K-12

由上图可见,美国称的「K-12」教育制度,就是指 Kindergarten(简称 KG)到12年级这13年的义务教育。学费当然免费,但是需要自费营养午餐、校车费、文具用品、教学器材、学校活动、校外教学等学杂费,有时候学校还会要求家长捐款,所以也不能说完全不用钱。怎么知道要念哪间学校?

美国采学区制的就近上学原则,以小朋友实际住哪里为准,学区内的学校必须要收学生。每个学区内又有好几间小学、中学、高中,会念哪间就看住址是否在该校招生范围内(当然也可申请学区内转学,通常只要还有名额应该就OK)。大部分采取开放注册制,通常好学校都非常热门,所以要先抢先赢,有些甚至还要抽签入学。各校开放注册时间都会写在学校网站上,信息清楚明了,必要时也可以致电询问。那可以跨学区就读吗? 其实有几个方法!来源依据:加州教育部网站

(1)两个学区都同意:如果原学区和欲转入学区申请批准的话就可以执行。但是两方都可以随时反悔⋯⋯

(2)父母工作地点(Allen Bill):加州可就近到家长工作的地方附近学校就读,前提是这份工作必须是全职且人在现场的工作(physically employed full-time)。如果要走这条路,那么必须向原学区和欲转入学区提供如工资单等文件来进行申请核准。这条是最可行的方法。(3)开放注册法案(Open Enrollment Act):加州教育部会列出一份学术表现差的1千所学校名单,如果学生就读其中一间学校,可以申请转学到比较好的学校。不过据悉落实情况效果不是很好,来源依据:加州教育部网站。

要注意的是,学区、学校、学生彼此间竞争激烈,虽然法律保障大家有跨学区就读的权利,但事实要不是学区/学校拒绝,不然就是欲转入学校学生名额已满而拒收。没有公民、绿卡或是合法居留身份 可以读公立学校吗?

理论上义务教育只提供给合法居民,不收国际生。但多年前的Plyler v.Doe 判定只要正值学龄,不论何人都应享有教育的权利,所以理论上学校不应要求出示移民相关资料。然而矛盾的是,如果纯拿观光签证来读书,不仅待在境内的期限短不便就学,还违反签证目的而属违法,有朝一日被查到的话恐怕更麻烦。所以大多数国际学生都是选择就读私立学校。不过也有些招不满学生的公立学校可以透过交换学生的方式发给 F1 学生签证(似乎仅限高中且限一年),但还是得看各学区和各校规定,每州每区每校的做法和弹性都不同,建议直接向目标单位求证查询最准。学期制度

新学年从八月中到九月初这段时间开始,隔年五、六月结束,大多数分成上(秋季)下(春季)两学期,有暑假和圣诞节、寒假比较长的假期,另外还有感恩节、复活节(春假)的较短假期。

美国小学|幼稚园到五年级 Kindergarten8th Grade 注册年龄:满11岁

注册时间:各校规定不一,很多学校都是从四月开始且是 By Appointment Only。

注册文件:正本出生证明和(或)护照;疫苗纪录;一到两种住处证明(Proof of Residency)为(1)Escrow 或房贷或地产税单或租屋合约证明(2)瓦斯费或水费或电费帐单;父母的证件;成绩单及其他校方要求文件。上下课时间:各学区、各校、各年级规定不一定,但大约都从早上7、8点到下午2、3点,其中周三会晚一点上课,大概8点-8点半左右。

交通方式:搭校车(可上学区官网查校车的时间路线和费用等相关规定)或家长接送。上课方式:小学和高中之间的过渡期,这时候已经没有固定教室、没有班导师,而要跑堂上课了,所以会有在走廊上的置物柜(像电影电视里面的那样)可以放课本。美国高中|九年级到十二年级 9th Grade-12th Grade 和中国、台湾不一样,美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大考试来依照成绩登记分发高中。如果要念私立高中,在刚升上八年级那一年就要陆续参考私校的招生资讯并进行准备,参加独立招生考试和其他性向测验等等,也可以参加 Open House 导览。如果想直接读公立高中,那一样是就近就读学区内高中并事先进行注册。注册年龄:满14岁

注册时间:各校规定不一,很多学校都是从四月开始且是 By Appointment Only。

注册文件:正本出生证明和(或)护照;疫苗纪录;一到两种住处证明(Proof of Residency)为(1)Escrow 或房贷或地产税单或租屋合约证明(2)瓦斯费或水费或电费帐单;父母的证件;成绩单及其他校方要求文件。

上下课时间:各学区、各校、各年级规定不一定,但大约都是从早上7点到下午2、3点,其中周三会晚一点上课,大概8点-8点半左右。

交通方式:搭校车(可上学区官网查校车的时间路线和费用等相关规定)或家长接送,有驾照后也可自行开车。

上课方式:基本上就像大学一样了。类似的自由修课制度、以及必须修满一定的必修和选修,拿到规定学分之后才能毕业。学生要跑堂,没有固定的教室、导师还是同学。11年级则要开始参加各类升学考试,包括 SAT 和(或)ACT,以及 AP 进阶先修课程的考试

美国研究生学制 篇2

目前不少高校正在酝酿完成“缩短研究生学制”的改革,初步的方案是将“三年”改成“两年”,有的学校为了稳妥先变成“两年半”,然后再过渡到“两年”。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进行了改革试点。[1]与之相伴随的是出现了一种舆论导向:认为研究生学制缩短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不然的话就是落伍。所谓“大势”,一是指与国际接轨,认为国际上流行的是两年,主要是指美国;二是指社会需要大量的较高层次人才,缩短学制可以加速培养以满足之;三是指这样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培养效率。这三条意见似乎言之成理,但必须指出这些理由中有一个重要的疏漏:质量和规格!学制缩短后有没有新的质量规格设计?或者说学制缩短是否会降低质量和规格?而质量和规格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质量规格不能保证,那么改革意义就很难确定了。而且,我们必须追问,“与国际接轨”是否必须模仿别人?接轨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设想:如果一味模仿的话,那我们教育体系的特色表现在哪里呢?“接轨”的目的是走向中心还是走向边缘?接轨后是否会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低质化?……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接轨说”的理由很值得怀疑。

再谈“社会急需”说。社会确实急需大批较高层次人才,但这里的高层次人才是真正高质量人才,而不是仅仅贴上一个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标签的人。缩短学制固然可以缩短培养周期,能够实现更快产出人才的目的,但缩短学制就意味着培养规格发生重大变化。试问:社会需要的是原来规格的人才还是缩短学制后的人才呢?如果不能确定这个问题,缩短学制就成了无稽之谈。因为大家公认:对研究生培养而言,做论文阶段是最关键的,缩短一年或更多的时间,做论文的时间还能够保证吗?或者还需要做论文吗?因为国外确实有仅仅是课程硕士,不需要做论文的,提倡学制缩短是持什么样的主张呢?

此外还有“节省成本”说。从理论上说,减少三分之一时间,也就是减少了三分之一的投入,当然成本节省了,但这些只是有形的成本方面,而无形的成本会不会降低?比如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的负担方面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社会成本等。特别是这样做是否会使人们对研究生质量产生疑问?进而对研究生教育的信誉产生影响?进而言之,如果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是否值得?

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学制缩短后质量如何来保证?

质量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对于研究生质量问题谁都没办法得出一个截然的结论。因为至今也没有一个衡量研究生质量的科学尺度。如果只从“三年制”好还是“两年制”好表面上进行谈论似乎没有意义。如果让学生进行选择,似乎也无从进行真正选择,因为大家并不知“两年的”教学要求与“三年的”教学要求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所有的培养要求不变的话,则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怎么适宜。这样说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其一是目前研究生扩招比较厉害,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趋势在所难免。我们知道,生源质量是影响培养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我们不能指望生源下降与质量提高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其二是现在研究生导师资源已经呈严重紧张趋势,过去一个导师带几名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少,现在的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多的达到几十个研究生,甚至出现了导师并不认得学生的情况。这不是什么笑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其三,研究生培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几乎仍然是传统的清一色的理论型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简言之就是进行理论灌输与理论思辨的结合,这种培养方式只适合少数理论素质比较好的尖子学生,对于走向大众化的研究生趋势是不适宜的;特别是现在都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课堂老师快速地将讲课内容呈现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进行提问讨论。这种方式适宜于灌输式教学,根本不适宜于研究生教学。因为研究生教育要么是进行理论思辨能力的训练,要么是培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而将各种理论观点综合出来,让没有多少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生去讨论、辨析,这多少有点一厢情愿。如此课堂讨论大多表面化,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素质提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并不是这些呈现工具的改变,而应该是课程结构的改革,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才是培养研究生的真正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层次的改革,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就没有保障。

现在我们最关心的是两年制与三年制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三年制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课程学习、实践实习、毕业论文是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任何一个都不应该缺少。传统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是比较有保障的,因为都主要是在校园里进行,时间上和资料获得上以及与教师交流上都能够得到保障,只有实践实习环节质量难以保障,这与实践实习基地缺乏、指导教师本人实践环节比较缺乏和课程学习中的理论与实际脱节有直接关系,所以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一般都倾向于学术型的研究生培养,较少是针对实践性的。虽然后来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增加了职业类的研究生培养,加强的重点是在改进生源结构方面,即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攻读,另一个改革方面是减少了论文环节,而在教学模式方式改变并不大,尽管也增加了案例研究环节,但由于讲授者主要是校园里比较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所以案例只能进行理论上的讲习,而不能变成实践操作的方案,因为实践环节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这样培养的结果是研究生的学术性真的下降了,而实践素质方面提高不是很大,而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生源质量的变化上,即学生利用己有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可以说,这样做的结果还是有所改进的,但不能给以过高的期许。尤其这些本来要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职业类的研究生受生源变化的影响而招越来越非经验化的学生后,那么原先的培养设计初衷就难以实现了。[2]

我们进一步质疑研究生学制缩短的初衷。大凡拥护学制缩短的高校无一例外地宣称:学制缩短后质量并没有降低,并且用毕业生能够顺利毕业这一事例加以证明。[3]但这一点往往最受质疑,因为由高校自己掌握的毕业标准“弹性”很大。我们知道由于研究生质量并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所以外界无从掌握毕业生的真正信息,自然难以断定研究生质量是否下降了。这种由培养单位自己做出的宣称毕竟是值得质疑的。我们知道,当我们为了辩护学制缩短好处时,自然会讲到培养质量没有受到影响,这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质量真的受到了影响,谁愿意坦白承认呢?此时学校是不愿意承认的,研究生自己是不知情的,指导教师也是不好意思说的,因为他们都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一旦承认质量下降肯定会对自己的利益有损。也就是说,从自身利益角度的考虑,否定质量下降的事实也是必然的,而且也能够为人们所理解。在这里涉及的就不是教育自身问题了,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了。

大凡有实际研究生培养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不同的时间限度对学生的要求自然就不同。这也是一些有经验的教育家提出学制缩短与取消论文联系起来的原因,他们认为不取消论文环节而单纯讲缩短年限是不现实的。对于许多学校而言,研究生的论文所占的时间大概在一年半左右,这还不考虑别的因素。大多老师也承认,写论文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取消论文阶段对研究生的质量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有的论者认为,要求论文写作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对于职业类型的研究生不必有此要求。笔者认为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商榷。我们现在不能评价职业类型的研究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标准,但它必须有一定标准。从逻辑上说职业类型的研究生毕业可以采取与学术类型的研究生不同的标准,如果学术类型的研究生是以学术论文作为标准的话,职业类型研究生似乎更应该着重于一种实践的设计,类似于工科的工程设计一样,也就是说应该与实践问题解决过程有高度的仿真性。没有这一实践设计环节的把关,当然质量就是放羊了。两年制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一环节。如果说有必然涉及到对实践设计能力的考核问题,那对实践设计能力的考核由谁说了算呢?自然应该是主要由实践部门说了算。那么实践能力怎样来培养呢?至少应该是学术部门与实践部门联合进行吧!那样的话,学制时间长短应该由两个部门联合决定。[4]

现在还涉及到一个问题是:硕士学位在整个学位体系中应该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在主张三年制改成两年制的舆论中,有一种论点是说:两年制的培养可以使那些没有学术天赋的学生尽快参加工作,从而减少具有学术天赋的学生的成材时间,可以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现在问题是:对那些可以继续深造的学生采取直通车的方式解决,对那些没有学术天赋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解决呢?而且如果没有毕业论文的环节,又通过什么办法来评价他是否具有学术天赋呢?因为我们无法仅从表面印象来进行划分,那样做是冒险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可能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一般由导师决定是否可以进一步攻读,这套办法在我国能够实施吗?

与国际接轨说中曾经提到了国外硕士阶段不是独立学位制度,而是一种依附于博士学位的制度。这与我国的学位制度有些差异。尽管我国的学位制度是从国外学习而来的,但在我们的实践中已经发生了变异,具有自己的特点,已经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学位制度,也就是说成了一种独立等级的学位制度,是进一步学习的台阶。既然我们已经形成了这种特点,为什么必须要改变它呢?如果它已经成为传统,并且确实表现出它的优越之处,为什么轻言放弃呢?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自己的特色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呢?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学习别人,不断照搬别人,一有与别人不同之处赶紧改正,那我们不就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吗?

如果说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有缺陷,那我们就要改革,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学制年限的长短改革是否太过于表面化了?最不能得到支持的观点是从经济理由考虑,认为两年制后缩短了培养周期,加快了培养速度,多么想当然呀!一般而言,投入的减少与质量降低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的,何况研究生学习的三年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对于有无进一步学习愿望的学生而言都是有很大压力的,这个压力就是来自论文的写作,而且更大的压力还来自于寻找合适的工作单位。可以设想,如果两年内仍然要求学生必须写论文的话,那么导师和学校都无法要求他们的质量达到与三年制的一样高,毕竟所用时间少了三分之一。

我们说,研究生阶段最后一年学习对个人成长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要完成论文写作任务需要他进行大量独立自主的创造设计活动,这是他锻炼自我的最好时机。他不仅在学业上这一时期能够得到飞速提高,而且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个时间他能够自由支配,需要他进行主动交往,这要求他去设计自我,设计自己扮演的角色,那么就需要他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品质,以便能够面对未来的职业压力。可以说,最后一年时间是培养研究生进行系统独立思考的时间,所以它是无价的,不是用经济杠杆能够衡量出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个别学生经济比较困难,希望尽快毕业参加工作,以便能够缓解经济压力。这对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后尤为现实。因为对于不少自费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来说,一年来的学费和其他方面的花费也是相当不小的数字。经济压力能够激发其创造潜力,提高培养效率,有可能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但这要求个体的自觉性非常高,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并且是尤其是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才有可能。因为他要写作论文的话,就必须在第一学年末能够确定论文写作方向和具体题目,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中期就必须开题写作,这才可能方便他在以后的时间里收集资料和写好论文,而他又必须在第二学年的中期完成论文初稿,这样下来他真正写作论文的时间不足半年的时间,因为必须将毕业答辩、找工作等等时间扣除之后才能算数。如果研究生的课时量没有减少,课程压力比较重,独立思考的时间非常少,那么,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吃不消的,这样可能导致更多的学生神经紧张,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患。

我们也同意,三年制的学习期限也并不是适应所有学生。确实有个别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学习完课程,也有可能完成论文写作。但是他如果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学校就必须有可供他选择的课程。如果学校开设的都是必修课的话,那么他的学习时间都是预先固定好的,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他也就不可能压缩课程学习的时间,为论文写作挤出时间来,这样即使行有余力,也无可奈何。这样看来学制改革的重点不是学习年限的长短问题,而应该是学习制度的灵活性问题,是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或选择权问题。

所以学制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进行才有可能,才能取得实效,不然就只是形式上的改革。但这正如大学推行学分制一样,其前提必须是有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如果仍然是固定的课程,那么实行学分制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而且实行选修制的根本就是要淡化传统的固定的学年制做法,实行弹性的学制,实行将修满学分、作好毕业论文作为毕业条件的学习时限制度,这样就更方便学生学习。因此,学分制的要点是学习要求不变,学习时间可以选择,而不以时间作为毕业的必然条件。这样的话,两年与三年争论没有意义,关键是要实行弹性的学制,要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生活,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而不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实行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关的政策。[5]

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实行学制改革也应该与学费制度建立关系。如果两年学制与三年学制收取同样的学费,那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毕竟两年制的学生节省了一年对学校资源的占用时间,从而学费政策上应该实行部分的减免。这体现了一种公平精神,不然的话,学制缩短后学生并不是什么受益者。学生可能因为节省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而更早地进入人才市场,从而节省了机会成本。但由于学制缩短而出现了质量瑕疵使就业前景受影响,两者的比较很难确定利弊大小。如果相信人才市场是理智的,他们更相信质量的话,那么学生就是受损者。如果相信学生是足够理智的话,那么他们宁可不要学制缩短,也不想自己质量声誉受损。如果考虑到劳动力市场渐趋饱和的趋势的话,缩短学制更是弊大于利,因为学制缩短增加了就业压力。如果学制缩短而学费不变的话,高校则可能会成为最大的经济受益者。当然学校也为此而加快了工作节奏,也为此进行了投入,但肯定低于学费收入,否则高校就没有积极性。但如果因为学制缩短而培养质量降低的话,国家、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是受害者,无形中对学校的学术声誉的损害也是非常大的。

谈到研究生学制改革,我们不能不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机制。正如前面所谈,现在对研究生质量的评价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这样就没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标准,因而不能真正衡量出培养质量究竟如何。尽管国家主管方面也在尽力完善监督措施,但这方面的收效并不很明显。我们认为质量保证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个问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也越来越迫切。

在过去高学历人才比较短缺的时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是没有什么挑选余地的,当然也就失去了评价的资格。随着社会普遍的高学历化、高知识化,社会对人才的评价鉴别能力也在迅速提升,而作为研究生质量管理的机制并没有随之改革,这确实是一项不能不令人惋惜的失误。从根本上说,现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还未完备,质量监督的责任主要由大学自己完成。但在市场经济并没有发育成熟的时代,这种自我监督机制的效果是不可靠的,只有在配备其他监督机制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机制的情况下,自我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益。我们认为,应该配备有管理部门的监督、学术界同行的监督,此外还有一项就是社会的监督,包括用人部门的监督和毕业校友的监督等机制,这样才可以防止学术自主权力被滥用。

对于研究生学制缩短问题,我们的意见是暂缓执行,我们一定要改革过去采取“一刀切”的思维习惯和决策模式,说改成两年就统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改成两年。我们认为两年或是三年应该是学校自己的选择,而且是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选择。但无论是选择两年还是三年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不能用“与国际接轨”等简单的口号作为论据,而且由于改革牵涉到研究生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影响面非常大的事情,必须进行实验,进行实证的研究,一定要进行关于培养方案调整的论证。如果其他培养条件都不改变,单纯改变学习年限的后,那注定要降低质量的。[6]

我们认为,研究生学制改革的主导思想应该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其立足点应该是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就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方便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应该是学制改革的根本原则和目的。如果将原来统一实施的三年制再统一改成两年制或更短,这实际上并不算什么实质性改革,因为学生仍然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可以推论,这样的改革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成功。我们认为,研究生学制改革的设计方案应该是更具有人性化的、弹性的学习制度,这种学习制度既能方便学生入学学习,也能方便学生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案,从而才能培养出更具有个性特色的人才。如果单纯从追求经济效益出发,搞研究生速成班,从而把研究生教育变成一种流水线作业以便于批量生产和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样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也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我们主张,在推出任何一项改革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工作。同理,在推出研究生学制改革方案之际,也需要更多地论证可行性。如果要推行弹性学制,注定要增加大学的管理工作量,增加管理工作的难度,也注定要学校增加更多的投入,以便于学生有更多的导师资源和更多的课程资源供选择,此外还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学习设施能够跟上。如果学校不希望增加投入,只想节省成本,简化管理,那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形。因而,我们必须认真地去解读“与国际接轨”、“提高培养效率”的实质内涵,而不能被表面的口号所迷惑。这样才能够使改革建立在一个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摘要:在与国际接轨、提高效率的直接促动下,不少高校尝试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三年改成两年或更短。面对此等形势,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规格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认为研究生学制改革必须与培养方案设计的改革同步进行,而且研究生学制改革方向应实行弹性化区别对行,而不是统一的缩短化倾向,如此才与大众化形势相符。因此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情况,学制缩短的改革举措宜乎慎行。

关键词:研究生,学制改革,缩短

参考文献

[1].研究生学制改革:一场静悄悄的变革http://www.xtu.edu.cn:8081/gaojiaosuo/new/list.asp?id=117南京大学改革研究生学制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94/40697/4110524.html

[2].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之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http://www.csadge. edu.cn/xwyjs/detail.jsp?seq=198&boardid=28

[3].我国部分高校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初见成效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07/content_2427773.htm

[4].研究生学制改革遇尴尬,小硕成为六年本科http://www.chinahrd.net:81/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85650

[5].“六年制本科”?研究生学制改革向何处去?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3866520.html

美国中学制订班规的四个方法 篇3

我们来看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学,制订班规的四个办法分别是什么?

在学校按部就班地开始新学年时,在一个班级里建立班规将会使整个学年都受益。

在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建立班规的关键是尽量使这些规定少而精。

1.建立契约

在开学的最初几天,德克萨斯州的特拉维斯中学的喀布尔老师让她的学生参与建立班规,制订规则的过程从喀布尔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

——你们希望我怎么对待你们?

——你们希望如何相互对待?

——你们认为我希望如何被对待?

——如果有了冲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接下来,学生分小组讨论了这些问题,并把回答写到一张有表格的大纸上张贴出来。

班规的制订会花费一些时日,每天学生们都会决定是否应该添加或删除一些条目。班规制订好后,每个学生都会把它贴在笔记本上。当有新同学来的时候,学生也会告诉他。

2.探讨规则

喀布尔的一位同事则引用古人的言行来建立班规。比如:在乔治华盛顿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他16岁时在笔记本上抄下了 110条礼貌规则。

于是,喀布尔就和学生分享这些规则,并讨论每条规则的含义,以及为什么他们需要这些规则和要达到什么目的。他对学生说:“我们还需要110条规则吗?”然后,他请学生分享他们关于班级应该具备什么规则的想法。一旦确定了规则,让学生把它抄写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上。

3.分享问题

喀布尔的另一位同事安妮则安排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10到15分钟,让他们总结出好学生的特征列表,然后把各组的列表综合起来建立成好学生的主要特征列表,用这些特征作为建立班规的材料。

4.描述理想

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让每组学生把有关理想班级的一篇文章里“最重要的词或短语”划下来。之后,让他们把文章给小组中坐在他右边的同学。学生们继续传递文章并划出重要词语,直到最初的作者拿回了他的文章。

然后,学生将和小组一起分享他写出的一些重要词语,小组记录员将记录最能描述理想班级的词语和短语。小组成员会回顾这个列表,并选出最有代表性的5个词语或短语在班上分享。

班级讨论完毕,学生将用一些词语和词组完成“班级声明”贴在墙上。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班规就出来了。

编辑 王 慧

美国研究生学制 篇4

一、学制

(一)学制:学术型研究生实行以三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专业型研究生的学制2-3年。

(二)招生类别: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

二、奖助学金政策

(一)学校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其中学校专项部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此外,学校还设立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具备科研潜质和创新思维的全脱产科学学位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可向学校申请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

另外,我校还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学校“211三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硕士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二)我校积极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优先接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毕业的推免生,推免生经初审、复试合格者,可享受我校硕士生相关奖学金。

(三)我校每年选拔优秀在校硕士生进行“硕博连读”。2014年“硕博连读”考生比例可占到50%以上。

(四)“211工程”院校及具有硕士学位授权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可享受我校相应优秀考生奖励政策。

(五)学校和院系可为研究生提供的“三助”岗位和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学生完成在校学业。

美国研究生学制 篇5

一、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包含多个非护理专业, 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焊等, 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也有所差别。在高职教育中, 其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一般来说, 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 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而护理专业则为三或四年 [1], 且以三年学制为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所需。非护理专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因为高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服务在社会一线, 技术性是其主要特征。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时间, 一般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为其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护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护理专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疾病护理, 更多的是要关注患者健康、康复、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这就给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对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2]。此外, 由于护理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通常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 部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验 ( 训) 课程达到1: 1的比例。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其学制会多于其他非护理专业, 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延长为四年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的非护理专业如数控技术、电气焊等跟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招生人数未有明显增加。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特征, 老龄化时代逐渐到来, 对高职教育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大增加的趋势。2002年 ~ 2003年, 国家卫生部对未来的护理人员需求进行了大致的评估, 经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为: 我国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应基本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 到2015年, 医护人数应大致为232. 3万人, 医护比例应达到1: 1, 其中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平均为1. 5。这就意味着, 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应大致为15万人左右。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现出了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优质护理已成为护理的目标之一[3]。这些因素都显示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为四年的必要性, 也是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主要差别。

三、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给学生就业带来的优势

高职院校通常会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实习时间, 一般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 这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多一年或两年的主要原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近年来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发展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实习的过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 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 即将步入社会, 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实习经历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 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 还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知识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 通过认真对待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 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结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 实习经历对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优势, 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学制区别于非护理专业学生, 是有章可循, 科学合理的。学生掌握优质的护理服务技巧, 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指导服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为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同时, 还可最终实现病人、家属、医师和医院的四赢。但是, 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5], 那就是努力寻找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新方法, 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所有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奋斗!

摘要: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有所不同, 其中护理专业多实行三到四年制, 而非护理专业多为二到三年制。护理专业与非护理专业学制不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美国研究生学制 篇6

由深圳大学肖海涛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研究” (课题批准号:DIA080102) , 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 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 是一条前景辉煌、风光无限而又挑战不断、困难重重的道路。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必须结合中国实际, 构建合理的结构, 形成优化的体系。理论上合理的结构和优化的体系, 需要制度的保障。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单一、盲目攀比、衔接混乱等情况, 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制度 (学制) , 以推动大众化进程, 迎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到来, 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学制, 亦称学校制度、学校制度系统、学校制度体系或学制系统。它是由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而成的系统, 它包含“学校”和“制度”两个基本因素, 是一个国家为使整个教育系统有序运行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上下衔接、左右连贯的相互关系等所做的规定。从发展来看, 还包括其他教育机构, 应称为教育机构系统。它是一国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是一国教育状况的重要表征, 体现一国教育的基本体系、基本结构、基本性质, 体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技发展与教育自身规律等对整个学校系统的要求。高等教育学制, 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最高层次, 涉及高等教育阶段各层次、各类别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衔接与沟通关系, 体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技发展与教育自身规律等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促进了中国教育近现代化的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学制体系。没有科学合理的现代学制体系, 谈不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当前由计划经济、精英时代制订的现行学制系统已经严重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学制系统出现混乱,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一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结构严重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之间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盲目攀比、无序竞争, 等等。

借鉴国际的经验, 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主动而适时地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学制改革, 并形成各自特色。“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国际经验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的转型、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等等,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 中国高等教育任重道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 我们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为着这一目标服务。因此, 改革已经滞后的高等教育学制, 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制度系统是大势所趋。

改革现行高等教育学制, 需要理顺普通高等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继续教育 (包括成人高等教育) 系统的关系。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问题更为突出, 需要着重进行研究。例如, 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导部分, 其中本科层次又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本科层次只有单一的理论型本科, 不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 应该努力构建多样化的本科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不仅需要解决它与普通高中、中职、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衔接问题, 更需要让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总之, 进行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 要致力于使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环环相扣、相互贯通的学制系统, 从而有利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有序运行, 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架构。

该课题研究从问题出发, 研究历史, 比较国际,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进行深入讨论。该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涵盖四大篇幅:历史篇、比较篇、理论篇、改革篇。由历史到比较, 由理论到实践, 脉络分明,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最后落脚于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制度系统改革, 使得研究具有厚实的基础、坚实的结构、真实可信的意义。归纳起来, 该研究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按十三章论述。第一部分, 导论。提出问题, 辨析概念。第二部分, 历史篇。对中国近现代学制、特别是高等教育学制的发展、沿革和历史变迁进行系统梳理, 涵盖第二章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章, 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的改革与发展。第三部分, 比较篇。涵盖第四章德、法、俄学制概要及高等教育学制特点, 第五章英、美学制概要及高等教育学制特点, 第六章日本和台湾学制概况及高等教育学制特点, 第七章国际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动向及一般趋势。第四部分, 理论篇。涵盖第八章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九章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价值选择与一般原则。第五部分, 改革篇。涵盖第十章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现实背景分析, 第十一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研究, 第十二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改革研究。第六部分, 结语。总结陈述整个研究报告观点, 绘制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示意图。

(二) 研究方法

该课题研究属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过程中, 将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同时, 注重理论的规范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力求使研究工作落实到实处。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实证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以上研究方法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以使研究更加丰富, 更加饱满。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学制建设与教育现代化息息相关, 学制体系须与教育发展相适应, 当我们追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时, 必须认真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学制体系。

(一) 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为现实的改革提供线索

教育根植于历史, 体现为民族。历史篇和比较篇是本研究不可缺少的铺垫工作。学校是知识的摇篮, 教育是文明的酵母, 历史是意义的故乡。铺陈历史, 是为现实的改革提供线索。进行比较研究, 完全可以“闲逸的好奇心”, 观世界教育与文化之大观, 而其最真实的价值, 则深具实用主义的功利, 是为本土的改革寻找借鉴。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肇始于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正是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转型。在历史篇中, 通过对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的改革与发展展开讨论, 分析学制在教育近现代化进程中作用, 说明学制建设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学制建设的每一进步, 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为此, 随着时势的发展, 应该进行既创新而又慎重的学制改革, 既不可因循守旧, 亦不可朝令夕改。老子《道德经》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 在这里很是适用。

进行高等教育学制改革, 不可忘了他山之石的借鉴。在比较篇中, 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德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制概况及其高等教育学制特点, 进而进一步分析国际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一般趋势。由此可以看出,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建立, 因不同国家 (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做出合乎时宜的变革;而其中的一些共性, 则反映了教育对学校制度的内在逻辑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 “比较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但它是一种需要审慎思考与分析来使用的工具”“比较视角是一种批判性视角——它意味着审慎地对经验、模式和实践进行评价。外来经验在提供负面范例作用方面差不多与提供正面范例一样经常出现”。因此, 不能生搬硬套, 盲目照搬。

(二) 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价值选择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进行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指导。在理论篇中, 首先分析影响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一般理论, 如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系统论等, 进而分析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价值选择及一般原则。因为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与变迁, 离不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特别是, 高等教育学制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学制, 要符合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条件、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因此, 进行高等教育学制改革, 要顺应时代潮流, 好比钱塘大潮, 弄潮儿只可顺应, 不可阻挡, 因为历史存在总是特殊的存在。

这其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单轨制与双轨制的变化在不同国家的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个中意蕴, 因时而变, 因地而变, 却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并反映一定社会的价值选择。学制建设既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体现一定的阶段性;又要适应社会需求, 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这就必然产生了社会取向还是个体取向, 或者说, 是社会本位, 还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更深层次的, 则是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两种哲学的分野, 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构和功能体现。因此, 有关学制建设中单轨制与双轨制的问题, 体现了教育、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价值选择。

通常而言, 学制产生之初, 一般是带有“等级制”的双轨制, 贵族学校系统与平民学校系统分别发展。19世纪后半叶开始,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向民主化方向的发展, 具有等级观念的“双轨制”受到统一学校运动的冲击, 逐渐趋于统一和贯通, 学校逐渐向“单轨制”发展。这是就整个学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体现, 或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的角度而言。但是, 在高等教育阶段, 就不能简单地将民主化与单轨制对应, 因为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民主化的双轨制”。或者说, 现代教育中整个学制上并不存在纯粹的单轨制, 也不存在纯粹的双轨制的概念, 而是非常复杂的, 通常表现为分支制。综合各国学制的特点, 可以看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 义务教育以上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 并保留适当的贯通性, 构成类似“Y”型的学制。单独看这“Y”的上半部分, 就是双轨制, 在高等教育中, 姑且称为“民主化的双轨制”。

高等教育阶段民主化的双轨制, 在一定阶段特别有利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例如,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得益于此。而美国高等教育学制大体上是一种单轨制, 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早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发达, 相当多元。美国没有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社区学院及附设于大学的技术学院, 其中以社区学院为典型。社区学院一方面提供转学教育, 另一方面提供高职教育, 它属于高等教育初级阶段, 与普通高校并列, 但到大学三年级就通过课程学分互认的方式, 直接融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

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有必要将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 形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平等、平行的另一轨道, 形成“民主化的双轨制”。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 从长远发展趋势而言, 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双轨制终究要向单轨制发展或收拢。一方面,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日臻完备, 逐渐取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地位;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年限的延长,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特别是多元化到课程体系层面, 使得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自由, 双轨部分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逐渐“趋同”或“贯通”, 其双轨性将日益模糊, 直至丧失, 达到“普通教育职业化, 职业教育普通化”, 于是又成为单轨制。或者说, 教育的双轨性、单轨性已经模糊, 而旨在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教育也将更加平等, 并走向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化社会。

(三) 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

基于上述历史的、比较的、理论的研究基础, 该研究落脚于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 主要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大系列, 将其进行重点讨论, 并贯穿着终身教育的理念, 将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平台上的高等教育学制体系。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民营化、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发展,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 还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 都以势不可挡之势, 形成了强大的变革力量, 促进高等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进行高等教育学制改革, 就应该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态势, 而不可阻挡历史洪流。

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制系统改革中, 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大方向。其中, 本科教育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建设中的关键。只有建立多样化的本科教育体系, 才能使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要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就要分类指导, 分类发展, 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 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定位、各自的社会适应面和各自的发展方向, 各安其位, 各司其职, 和而不同。这样, 才能“走向职能分化”“走向多元化”“走向特色化”, 并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 共同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其中,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观至关重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面性, 反映了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多层面责任。多层面本身就是多样化的概念, 它既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 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当前, 横向层面的不同质量标准,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特别是在进行高等教育评估时, 不能用统一的质量标准, 来规范所有的学校。

因此, 为了建设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结合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 可采取如下措施, 如:多元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本科教育系统;分类指导, 尽快出台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优化结构, 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畅通渠道, 建立学制系统转换的立交桥;层次上移, 逐渐上移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重心;优化布局, 面向社会, 切合地方等。

此外, 还需要大力发展地方应用性本科, 以及将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这既是有效的策略, 也是大势所趋。

(四) 建立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如何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学制系统, 必然包括建立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进入大众化阶段, 单一的、学术取向的普通高等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让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 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就业导向、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 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改革的关键因素。或者说,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做到结构优化, 必须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体系协调发展, 实现双轨并行, 相互贯通。但是, 现阶段高职教育主要局限于专科层次, 而且中、高职教育衔接不力,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 需要转变观念, 端正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层次, 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合理架构, 让职业教育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有效衔接, 加强中、高职学制衔接;校企合作, 加强高职院校与与企业合作等。

此外, 还需要进一步在一些具体政策上进行完善和落实, 如:设立专业学位,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 特别是引入副学士制;双证并重, 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架设桥梁, 引入第四层级教育机构, 设立高中后、高等教育前教育机构;因地制宜, 建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学制等。

这样, 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成熟, 形成一个真正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形成相对完整的架构。

最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 形成学习化社会, 就需要进行制度建设, 从制度上保障个人对教育选择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就对现代教育的学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包括课程、时间、地点和形式等多样化的选择性。诸如, 通过建立学分制、学分保存、转移和认可制度, 可保障选择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当然, 这是一个长期的历程, 也是现代终身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之路。目前阶段, 应该充分考虑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学制中的地位, 以及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制中的体现, 等等。

(五) 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系统

这种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学制系统, “入口”和“出口”高度开放畅通, 为个人终身的发展和需要服务,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为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服务, 从而体现以下特色:第一, 现阶段幼儿园教育阶段仍不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兼顾保育的特色。第二,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可以初步考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学生既可以进普通高中, 也可以进职业高中、中职技校或五年一贯制专科。第三, 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可报考普通高校, 也可报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第四, 职业高中和中职学生及社会同等学历人员既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也可以报考普通高校。第五, 高职专科既可升入高职本科, 也可升入学术型本科。第六, 普通学术型本科的毕业生既可以攻读学术性硕士学位, 也可以结合一定职业能力培训或工作经验或攻读专业性硕士学位或技术性硕士学位。第七, 高职本科毕业生既可结合一定职业能力培训或工作经验攻读专业性硕士学位或技术性硕士学位, 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攻读学术性硕士学位。第八, 学术性硕士学位既可攻读学术性博士学位, 也结合一定的工作经验攻读专业性博士学位。第九, 专业性硕士或高职硕士既可攻读专业性博士学位, 也可以攻读学术性博士学位。第十, 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整个学制体系建设构建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平台, 促进个人终身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上一篇:互帮互助互学互管国旗下讲话下一篇:孤芳自赏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