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内功的方法

2024-06-01

练习太极内功的方法(共7篇)

练习太极内功的方法 篇1

练习太极内功的方法

李和生大师通过近六十年的修炼太极拳内功,总结出了一套练习太极拳内功的方法。“练习太极拳内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秘。有的老师是保守,不肯传授。有的人则是没有内功,自己没有体会,却编出许多练法,有的多达数十种,真是误己误人。我总结出来的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只有三个步骤。按照这个方法训练,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 这三个步骤是: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这三步功法,每个步骤练习一年,三年就能达到初步的内外相合、意气相合。长期修炼,不仅锻炼了腰肾,本固气足,精神饱满,获得健体强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这种物质我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暂时称它为能量流。在推手时,意念一动,这种能量流就自然而然地灌注到手上,产生巨大的力量。”

说到这里,老人不由得站起来,向我们展示了太极拳内功的奥妙。近些年来,年近八旬的李和生正着力于太极真谛的研究。他认为:太极拳是运动的哲学,是人身心运动对伟大【请不要乱说话,词语被禁止】的体现。宇宙之中,小到原子粒子,大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其运动形式无不呈现太极之模式。每每立于天地间,如行云流水运起太极拳时,恍兮惚兮,引宇宙混沌真气于胸中,运阴阳造化之机于丹田,感天地之悠悠,悟人生之融融,实在是一大快事呀!

他将太极拳的功力进程,分为三个境界: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就是把腰劲(丹田功)练到手上,浑身是手。手上绝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因为太极拳是心意所至,气血灌输,久练不辍,内劲蓬生。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的原则是: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全身的虚灵之意向下松催,引根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脚到腰、脊、肩、肘、腕而行于手指,太极拳的意境就开始出来了。拳势打圆,肢体松透,意念轻运,劲道通畅,神清气爽,其乐无穷。

练习太极内功的方法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太极拳,练习方法,健身价值

太极拳作为高校普通体育教育大纲重要内容的成员, 是一种有助于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性情、让人终身受益终生的武术运动。太极拳具有内外兼修、轻灵、缓慢、柔和的特点, 对于强健学生的体魄, 提高其防身技能, 预防疾病、陶冶性情, 长期修炼可以是修炼者终身收益。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八到二十三岁之间, 生理和心理上都较有朝气, 通常更习惯于快节奏的运动, 对于太极拳强调“慢”意境十分不适应。在高校课堂中按照传统太极拳的教法, 将会导致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因此一线教学人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调整太极拳入门时练习方法, 通过对太极拳固定框架动作的熟悉, 实现太极拳教学的初步教学目的, 增加学生学习太极拳的信心和乐趣, 提高增进太极拳学习的效果。

一、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练习方法

1、提高动作速度

太极拳的特点是运动速度缓慢平均, 动作连绵不绝, 圆活连贯、运动整体具有柔和的特点, 这和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人群习惯刚劲快速运动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教习太极拳的初始阶段, 直接要求学生练习匀速连贯的太极拳套路动作, 会导致学生练习时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从而造成太极拳学习的效果较差。在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初始阶段, 让其按照加快的动作练习太极拳, 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心理特点, 增强其练习太极拳的信心, 帮助学生更快的熟悉太极拳动作, 通过太极拳套路动作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从而为后期提高太极拳练习的难度奠定动作框架基础。

2、使用高架式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太极拳属于杨氏太极拳为主简化版太极拳, 而杨式太极拳中强调修习过程中具有较低的重心, 这对于修炼者腿部的力量有着很高的要求, 使学生在修炼太极拳的时候有着较高的难度。老师在教学中使用高架式动作教学, 降低了修炼中对重心的要求, 减弱了对修习时对修炼者腿部力量的负荷, 消弱了学生修炼太极拳的难度, 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将太极拳的套路修炼成功, 并通过逐步增加太极拳修炼的要求标准, 是修炼时的重心逐步下降, 最终实现标准太极拳的修炼。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避免对腿部高负荷的入门训练造成学生修炼兴趣的丧失和膝盖受伤事故的出现。

3、初期采用刚劲来修炼

修习太极拳是强调意的运用, 要求通过极为柔软的动作练习, 获取太极刚劲。高校学生修炼时, 因为时间短暂, 柔软动作缺少时间积淀, 导致套路动作更像舞蹈。老师在教学中增加太极拳修炼的刚劲, 降低动作柔软度的要求, 让学生在熟练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体会拳法中蕴含的意境, 并逐步提高拳法中意的运用, 最终完全掌握拳法意境, 从而使学生练习中获得乐趣和自信, 并逐步掌握太极拳修炼的动作要领。

4、攻防具备的动作演示

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太极拳套路中动作的攻防使用做教学演示, 展现出太极拳在防身自卫中的实战价值, 激发学生修炼太极拳的积极性, 使太极拳教学具有良好的氛围。

5、音乐辅助教学

太极拳练习中通过安静的且极具韵律的音乐作品辅助, 利用音乐刺激学生的神经, 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修炼状态, 并通过音乐音律的引导, 使修炼者更容易掌握太极拳套路动作。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太极拳修炼, 更容易进入忘我的境界, 有利于提高太极拳修炼的效果。

二、太极拳健身价值探析

1、心理价值

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里逐渐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逐渐开始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 容易导致焦虑、急躁等心里问题。太极拳修炼具有刚柔兼备、松柔慢匀、开合有序、轻盈圆活、中正平和的特征, 能够让修炼者在修炼中逐渐放松身体和神经, 从而促进身体免疫系统的和谐。太极拳的运动量属于中等强度, 其形神合一修炼效果, 有利于改善修炼者的内心情绪, 保持其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促进其心理健康。

2、健脑价值

太极拳运动的健脑价值体现主要包含:修炼太极拳应该具备“静心用意”和“呼吸自然”的基本要求, 修炼时全神贯注, 是人体大脑皮层位置构成独特兴奋灶, 并对其他大脑皮层区域的兴奋度被抑制;太极拳修炼强调意识对动作的引导作用, 从而是调节修炼者的大脑中枢神经在兴奋和抑制之间的状态转换, 强化人体植物神经的作用, 将人体调节为全面协调的工作状态, 从而实现对大脑的保健效果;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人体的运动平衡性与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太极运动通过强调运动的上下协调、左右协调, 使修炼者保持身体状体的整体平衡性, 从而锻炼了修炼者的神经系统, 促进了达到的保健。

3、优化身体机能, 强健修炼者的体魄

长期太极拳, 能够显著优化改善修炼者的身体机能。太极拳修炼时要气沉丹田, 使用腹式呼吸, 增大了呼吸的深度, 对人体腑脏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 优化了心肺活动的状态, 对改善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太极拳修炼中动作舒缓轻柔, 有利益于人体脉络的疏通,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效率, 增强人体体质与机能。太极拳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国内外大量修炼者的实践证明, 其拥有良好的疾病预防功能, 其对气管炎、肺结核、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太极拳运动中舒缓和圆弧状的动作, 通过对修炼者身体各个习惯的挤压作用, 提高血管的伸缩性和弹性, 有利益改善人体新陈代谢, 强健修炼者的体魄。

4、陶冶性情、娱乐身心

太极拳运动中具有美感真实、延绵舒缓、柔软圆活、意气相随、松紧适度的特性, 可以是修炼者在实现身心的满足, 达到陶冶性情和愉悦身心的目的。

三、结束语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术运动, 其具有的强身健体, 预防疾病的效果被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所熟知。高校太极拳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老师通常使用降低修炼难度、动作演示和音乐辅助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修炼太极拳的效率。在日常生活中, 长期太极拳有者极高的心理、健脑、优化身体机能、陶冶性情等价值, 在高校中是推行太极拳普及, 有利益实现我国全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楠.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140-142.

[2]赵卓帅.浅谈太极拳运动健身与养生价值[J].青春岁月, 2012 (08) :344.

太极拳内功的物质能量:气 篇3

什么叫内功,向内在里求的功夫才叫内功。内求什么?内求人体本具之能,这个本具之能,人人具备,可惜的是,由于妄想分别,以及参照系的关系,这个本具之能,只能散在人体中,成为待开发的宝藏。如果不知道其机理,或不去练向内求本真的太极拳,这个宝藏,会永远不能被开发出来。

为了把这个宝藏开发出来,所以,需要太极拳来大显身手。智勇太极学借用来自杨式秘传的一套太极拳(杨健侯秘传太极拳)来开发之,这套太极拳就称之为内功太极拳。

内功太极拳的内功,由三大要素构成。这三大要素,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作用,就是内功,训练这种合力的途径,是谓内功心法,而心能生万法,所以,内功心法其实有很多的,但总结起来,有三大要素:神、意、气。

神,我们借用哲学语言,可称之为人的生命活动之本体,我的老师称之为意元体;还有个老前辈概括为意本体。不过,这都是比喻的说法,阴阳不测之谓神。

意,我们借用心理学的术语,称之为意识活动、心理活动。意识活动虽然没有办法度量,然而,却可以借用古人“意到气到”这句话,来反复揣摩之。这个意,是能够调动气,使之产生作用的一种人的意识活动、一种专一心念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专指调动气的一种思维活动,除此之外的想法,因其散乱性,只能说是一种普通人的想法,而功夫界所谓之的意,有其独特的专一精神的指向性、意发即空的灵活性、有意若无意的状态性、意到气到的调动能量性。其目的,是调动气来产生躯体的运动(内气催姿势)。

这三大要素,至为重要。

这其中,气是基础,我们可以称之为人体的物质能量,同时,这个物质能量,含有着信息和质量,决定着人的生死存亡。古人有“人活一口气”、“人死灯灭气断”的说法。由此看来,气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能量、信息、质量三位一体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构成人的生命意识和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兼容生命活动——看起来,是有无相间的一种存在——更深入的研究,有待于科学界未来的突破。

古人很有智慧,仅一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这种物质能量:气。

简体字的气,和空气的“气”相同,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就是空气“气”。不过,还没能简单的等同之。此气非空气之“气”,亦不是呼吸“气”;这个气,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存在;同时,还具备“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是“即在体内,又在体外,不离体外,不离体内”的一种与天地人融合的特殊状态,古人的概括为“天人合一”。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是天地人合一,如何合一,古人说“一气贯穿”、“ 一气混元”也。

由此看来,这个气,特别重要。唯恐后人们不能全面理解这个气,古人还用另外几个词汇(其实是不同进阶的修炼境界)来帮助我们理解。

炁:普通人看不见,摸不到,含着水分,是一种无,但又不是无的一种状态、一种存在。在体内,称为体内之炁;在体外,称之为内外之炁;合二为一,称之为混元炁。

丹:这个称谓是有功夫的人通过功夫的锤炼,使炁实现了一种积聚的状态,在人体,储存在上中下三个区域——是人体的三个能量仓库。上丹田,以脑中心为田;中丹田,以胸中心为田;下丹田,意腹腰部为田。田就是种植生长丹的地方。上丹田为精神、气度提供能量、信息、质量;中丹田为意识活动(想法)提供能量、信息、质量;下丹田为体质、精力提供能量、信息、质量。太极功夫以此为筑基,最终要实现“周身无处不丹田”、“周身处处是丹田”。如是,则生命力旺盛,智慧圆通。

剑炁:此剑并非可以看得见的剑,而是剑炁,无形无相,可以把能量、信息、质量聚拢得像剑(无形之剑)一样,往来天地人之间。笔者练过天剑诀,就是让炁这种散布在宇宙深处的无处不在的能量、信息、质量,像剑一样聚拢到体内(特别是上丹田)。

天罡之炁:天地之间的能量、信息、质量,有力量、力度、精微、至刚,又如天罗地网一般,可以形成人体的一种保护网络。当然,这是一种形容词,其实质,应为细微而又有刚度、质度的一种修炼出来的功夫之炁的存在状态。

我们所推崇及普及的内功太极拳,这种炁有独特的修炼方法——和拳架动作姿势融合到一气的内功心法,那就是“身中垂直线”和“三道气圈”。首先,我们在人体百会穴和尾闾之间,想象有一个身中垂直线(简称为中线,藏密言谓中脉),以此为中心,肩圈直径一米左右;腰圈直径80厘米左右;胯圈直径一米左右。形成围绕身体的三道气圈,并分别像上下左右弥散。开始练的时候,并不容易练,可以用形象思维的办法,想象有三道呼啦圈围绕着身体。一般手在上的时候,要有把手放置在肩气圈中的意味;手在下的时候,要有放置在胯气圈的意味——八卦掌中称之为单摆扶搁。此时,上手的肘部好像吊着腰圈一般,下手的肘部好像坠着腰圈一般,太极拳的术语是肘吊腰圈、肘坠而悬——当然,一定似有非有的想象才能逐渐形成习惯。

这样去练内功太极拳,就会形成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并练的习惯,再加上练圈过程中的虚领顶劲——锤炼上丹田;心中一静——锤炼中丹田;气沉丹田——锤炼下丹田。进而有了筑基功夫之后,深入揣摩“丹球出现顶凌空,两手拢合丹入腹”、丹田气沉、浩然正气下潜、浩然正气留身中等等内外之炁的修炼。

此后,再经过太极剑、双手剑、天仙剑诀的修炼,则人体的宇宙场,会逐渐的扩大、强化,从而帮助我们进入“周身无处不丹田”的混元一体之“天人合一”的境界。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篇4

作者:叶大密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1750 更新时间:2008-8-26

编者按:本文是巳故原上海武当太极拳社社长、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叶大密先生于1965年78岁时编写的《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中的第二章。原稿曾由太极拳研究家,原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林镜平院长和巳故原上海瑞金(现广慈)医院中医顾问陈道隆医师校订过。文章内容为叶氏多年研究体会,新旧结合,多具卓见,文字流畅浅显,做到了深人浅出,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阅读和练拳参考。

叶先生这篇遗作,由其弟子金仁霖先生提供,标题为金先生代拟。

练习大极拳的要点,各流派都有它一套传统的经验总结,例如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等。这些经验总结,都是各家根据实践经历,再三揣摩而给以归纳起来的。因此各流派大极拳的要点实质,尽管一脉相承,基本相同,但说明的内容,往往因各家所表现的风格和特征不同,所站的角度和所得的体会也不尽相同,而有精粗深浅之别。加上前人说明的文字,大多是用文言文书写,和现代汉语不论在所用词汇和文法修辞方面,都有相当距离,无形中给学习的人,又增加了困难,这里著者想参考各家理论,阐述,以及过 1 去师友间的所传所闻,结合自身近五十年的研究心得,尽量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以期通过这样的解说,使学者能够得到提高,少走一些像我已经走过的弯路,那才是我真正的愿望。

一、用意放松

练习大极拳时要精神贯注思想集中,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引导动作屈伸开合,使处处能符合要点要求,恰到好处,没有过分或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用意。放松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除了维持运动速度和保持肢体位置所应有的紧张度外,尽量放松,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节省体力。古人所谓“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这多余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松,就能更好地使经络宽畅气血流通,有利于内劲的增长和增进身体健康。

二、连绵不断

练习大极拳时一势一式,要像“长江大海”一样,一浪接一浪地连绵不断“滔滔不绝”。成式时动作虽略有停顿而意识仍然不停,下一势紧接着上一式,在两者之间可用小圈圈来贯串衔接。所谓小圈圈,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折叠。有折叠来来去去就没有断续的痕迹。这样才能达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要求,给锻炼者以十分舒适的感觉,提高了锻炼兴趣;在技击上也就能达到“运劲如抽丝”、“断而复连”、“断而能接”、“不丢不顶”、“有缝即渗”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练习大极拳无论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或摆任何一个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随相合地完整。所谓相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 2 一气,“腰动脚动手动,眼光也随着而动”的上下相随;所谓相合,不仅要机体在形式上做到不同侧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应着落的所谓“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谓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内三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无有缺陷”的完整。在技击上,也就是使对方没有空隙可乘。

四、分清虚实

练习大极拳以分清虚实为入门第一步工夫。分虚实先要从大处着手。以下肢部为例:如全身重量寄于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寄于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进步时必先转腰合胯,一脚坐实,一脚变虚而进。否则出步重滞,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步随身换”、“迈步如猫行”的要求。以躯干部为例:敛腹吸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腹虚而胸实,拿前后来说是胸虚而背实;拔背呼息时,拿上下来说是胸虚而腹实,拿前后来说是背虚而腹实。以上肢部为例;如以一手前伸为虚,则另一手辅助或平衡为实,所以在技击上发劲放人,必须先在实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须在刀背加力一样。这是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则正像《十三势说略》所说的“一处自有一处虚实”,躯干、四肢、一手一脚以至一个指趾,无不有它的虚实存在,要在锻炼者自己悉心体会,由大而小,由面而点,逐步缩小。在技击上则可结合推手,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对付对方,达到古人所说“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虚实.无论在练大极拳或推手,对于机体感受器灵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效的训练,因此,它实际上也是增进机体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敛腹含胸

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

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六、拔背顶劲

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劫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顷,3 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

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到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这时丹田落归原位,膈肌上升、恢复原来隆凸状态,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饱满舒畅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压。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成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防劲的动作。

七、松腰收臀

大极拳以躯干带动四肢,而躯干的转动主要在于腰脊部的旋转灵活。所以古人说“腰如车轴”,又说“腰为纛”,“腰为主宰”,同样说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松腰就是要在放松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题下,使两胁肋部往下松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称为“护肫”。能松腰腰脊才能转动灵活、上下不相牵掣,重心降低,两脚有根而下盘稳固。收臀是在松腰的同时,有意识地使臀部稍微往里收缩,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个曲面上,而不向后凸出。

能松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竖,尾间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盘一样的指挥作用

八、沉肩垂肘

沉肩是在放松肩关节的前题下,有意识地使上臂往下松沉,所以又称松肩。垂肘是紧接着沉肩,使肘关节保持适当的弯曲度,肘尖尺骨鹰嘴突处向下沉垂,所以又称沉肘。沉肩垂肘可以帮助拔背顶劲和坐腕伸指的形成。在技击上肘关节保持微曲,能合乎古人所提出的“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对出劲的能否干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坐腕伸指

坐腕是当手臂前伸时,腕关节放松而大陵穴处有向下塌垂的意思,这样就能使手掌上翘好像坐在手腕上一样,因此称它为坐腕,或称塌腕。伸指是紧接着坐腕,趁手掌上翘之势,五个手指舒松地伸展一下,使丹田中充盈的内气,能毫无阻碍地循着三阴经脉,平均地贯注到五个手指,古人所说的形于手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技击上,坐腕伸指虽然已是放劲的最后一个动作,但是它和“沉肩垂肘”、“拔背顶劲”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而不能孤立地分割开来的。

十、缓慢均匀

练习太极拳要用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呼吸。所以练习时特别要注意缓慢均匀。缓慢则一式一势没有一处不可着意揣摩,没有一处能被轻易滑过,古人所谓“处处存心揆用意”的 4 知己功夫,就是这样练的。均匀则呼吸自然,渐能逐步协调细致,达到细,长、深,足的要求而没有喘息、憋气的弊病。

八式太极拳练习口诀 篇5

两臂平举肩放松,双掌下按气下行。抱球迈步要协调,弓步左棚劲饱满。捋挤动作要舒展,双掌前按臂撑园。双掌前探不耸肩,搂膝推掌腰身转。迈步猫行稳重求,园活连贯意气连。

——(海飙太极)动作要求

(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4)稳定时无物无我,运动时得意忘形,轻松自在。

行拳走架歌

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无贪无妄:习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十九难免,切宜注意。

十三:打好太极拳,先从简单易记的口诀说起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十四:

◆太极拳口诀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以意领炁,以炁领形;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十五: jgrjgr123: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这个是我的亲身体会,网友正好留言讲了,所以我认为很重要希望朋友留意)

十六:董英杰

练习太极内功的方法 篇6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说:“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确实,太极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6大流派,但是,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最近几年,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循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导引太极拳、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创者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这其中,杨健侯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样。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我们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其实,如果我们能把这套太极拳完整的继承下来,则就功莫大焉了。如果这套太极拳失传了,再想找回来、继承下来,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什麽这样说,因为这套太极拳与我们认识的任何太极拳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这套太极拳是超越我们平时想象力范畴的一套太极拳。此时此刻,我依然在追思我们的老前辈,他们是如何探研出这样的太极拳的呢? 20世纪80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

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的时候,许多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弟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麽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揽雀尾里竟然蕴藏着“三捋”、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许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议,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只不过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些不能随便往外传。”

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脉络是把太极拳当成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这条脉络在各派各系太极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太极内功不易被人们理解,而且,一旦心怀不轨的人掌握了就会做坏事,基于此,大面积普及太极拳时,许多太极拳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一些不传之秘。当年,杨式太极拳呈前啓下的代表人物是杨澄甫,他在广泛传授太极拳之前,其父杨健侯就告戒他只能传架子不能传内功心法。于是,他定型的杨式太极拳就成为现在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太极拳——并最终成为国家体委编创24式简化太极拳的蓝本。

有人认为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全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不了解当年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拳的艰辛历程—-辛辛苦苦学来的“太极拳门里的”的内功哪能轻易向外传授呢——这就涉及了太极拳另一条发展脉络:内功心法的传承体系。据笔者所知,这一传承体系是杨露蝉→杨健侯→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等。据一位曾与许多太极拳大家有过接触的朋友说:“汪是真正能把《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的人。”据采访过许多太极拳名家的记者说:“魏树人老师所继承的太极拳,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

是的,在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太极拳——自然、柔和、优美,以每个姿势练得是否舒适为检验标准;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揉手练习时,没有打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及的距离,同时被弹出者还感觉特别的开心舒服;在开始、运行、起止、变化的过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气所引起的太极变化,不断的沟通天地阴阳,完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涵盖太极术、太极功、太极道等不同层次的锻炼内容,让学练者始终觉得奥妙无穷,乐趣无穷——这个太极拳,就是杨健侯秘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改变思维,建立新的太极观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作为中华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法不传六耳”思想的影响,从创始人杨露禅开始,就一直保密,这有其历史根源,我们不能苛求

古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老六路内功心法的真谛,始终流淌在杨健侯、汪永泉、魏树人等人血脉的深处,从而薪火相传,为我们今天有机会窥见这套内功心法的真谛打下了基础。魏树人老师完整的把这套老六路继承了下来,他多次表示,一定要传下去,发扬开来,进而能造福于社会。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尊师,就是要尊重并理解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脉的任何老师,要感谢他们在百余年的世事纷纭和历史沧桑中,痴心不改,默默探研,不管是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是在铲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们都以一生的时光来传承内功心法的真谛。重道,就是不要把这些内功心法当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与人比高低的秘密武器,而是要把它当成值得用一生时光来追寻的人生之道、太极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滋润身心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定的,而是沐浴中华道统文化之阳光雨露,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太极文化是自成体系、独辟蹊径的实践方略、人生哲学、科学殿堂。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内涵。我们一出生,就习惯了按照现代西方科学(局部的、逻辑的)的模式来改造人的先天本能,并在后天的学校生活中,不断改造着中国先辈们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整体生命观、人生观等。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太极文化所强调的无极、太极、阴阳等内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思维中就会荡然无存了。等有一天我们试图用心灵来感觉来理解中国的太极文化的时侯,却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就是一些对太极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学者、太极拳家,也不能深入地进入太极文化独特的语言符号和内核空间,甚至一生都在太极文化(太极拳)的门外徘徊。为什麽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阻碍了我们接近太极文化的土壤。从西方传来的体育锻炼模式大都是从形体入手的,所谓的外向性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主要从内里边入手的,所谓的内向性的思维方式。古希腊早就有人说:“要想健康,跑步吧!”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强调“意在先,气催形”。跑步说的是形体锻炼的方式;而太极拳“意在先,气催形”则涵盖了神意气形各个方面。并不是我们在这里孤芳自赏,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基于此,我们学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明确自己

的学习目的。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那麽,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目的是什麽呢?王宗岳在《太极拳经》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世之末也。”可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寿——道家修道的主要目的是长生不老,能否达到姑且不论,但道家多高寿则是不争的事实。一般来说,现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也应该落到此处,否则就违背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目的了。把太极拳作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击之术,确实有些糟蹋了太极拳。当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被人称为“杨无敌”,但他最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却不是打败了某些人,而是他让太极拳这种延年益寿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晓,并进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持续百年的太极文化热。由于历史原因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少有人知,这也就为我们珍视它埋下了伏笔。有幸继承这种独特文化的内涵,我们身上就多了一分责任:在自己受益于它的时候,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泽——也许我们一下子不理解、不习惯于内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内功心法的滋润下,一步步前进。也许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按照内功心法的要领来理解、来学练。内功心法是什麽?内功心法就是人的神意气的集合体。我们一般人学练太极拳往往先学拳架套路,殊不知这样一旦养成了习惯,就离真正太极拳越来越远了。有人说:“我先学架子再学内功,”其实这是不了解内功心法乃精神上、心灵上、气质上、意识上的一种修炼,如果拳架子形成了习惯,内功心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碍,就会形成意识屏障,阻碍“意在先”作用的发挥。太极拳是阴阳拳,阳面的动作虽然很好学,但是,阴面的神意气却是太极拳能否真正改变自身的健康状况、能否提升功夫层次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时,还指意念的发轫点(佛家有明心见性之说,这个“性”其实就是自己能体察到意念的发轫点了,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常人可能很能理解,我们这是只是一种比附、一种形容);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头、想法,这个念头有正念和邪念(杂念)之分,在进行89式老六路的练习时,念头落在盲点、鹘星、胯圈等地方,则这个意念是正念,如果想其他的事情,如中午吃什麽饭等就是邪念(杂念)了——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训练我们多正念,少杂念,进而没有杂念。气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无形无相的特殊物质,但是,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气的存在,但是,我们练习老六路可以比较快的

感觉到气的存在。如何我们通过不间断的练习,使“气遍身躯”,则功夫就上身了。到了这个程度,疾病也就不会随意侵犯我们了,此时也就“全体透空”的境界了。当然,在具体的操练过程中,我们要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在意念引领下自己发挥作用的。神意气的修炼是最根本的修炼,这也就是太极拳论等经典着述所说的“心为令”、“意为帅”、“气为旗”的内在含义。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训练内心的愉悦感。杨健侯与人揉手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汪永泉老师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是,他打起拳来或着与别人揉手的时候,面部表情则很随意的、很自然;魏树人老师练拳时好像是用微笑催动着姿势,他与人一接手,心中一沈着,眉宇间仿佛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极拳威力就立刻展现,让人跳到什麽方向人就跳到什麽方向。为什麽练太极拳要始终使自己高高兴兴的,原因就是人一高兴,气血就能更好的流通,就会减少忧愁烦恼,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样子了。对于控制情绪问题有的人以为这不是练功夫,其实这是真正的练功夫,是练神意气通畅无阻的最好方法。在揉手实践中,如果我们特别严肃,使出的就是拙力,让别人很不舒服不说,自己也会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麽意念一动,对方就有可能会轻飘飘(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整体的出去了)跳出去。微笑是让内心世界和头里边灵明起来的诀窍。头里边灵明了,“阶及神明”之太极拳大境界才有可能来临。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求知欲、练太极拳的欲望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要保持,不正常、不正确的欲望则一定要抛弃。这是人生观问题。追求就是欲望,要控制自己,不让坏的欲望産生出来,影响功夫的上进。过去,正式拜师学佛时,老师一般会提出三条戒律:“第一,从现在开始,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的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不论是看佛经还是其他任何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学的,我通通不承认,从现在开始,跟着我从头学起。”第一不准听是把你的耳朵给塞住了,第二不准看,把眼睛给遮住了,第三个是要求你从零开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无极大戒、智慧大戒等。守戒,其实就是给自己订很多条条框框,使自己不去违犯它,这样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为什麽要有戒律,戒律是为了使思想、行为正确,杂念减少,自身的神意气少消耗。如果想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有

所约束,有约束才能産生精神的力量,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断进步。我们认为,学练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戒烟,少喝酒,不参与赌博、嫖娼、吸毒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坚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别扭、愉悦而不拘谨。许多太极拳老师都要求学习太极拳的人要刻苦练功,说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其实,这是以前老师考验徒弟的一个策略。刻苦练习拳架子,也许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炼,有些人确实能出功夫,但是,臻于大乘的却很少,有些人也闯出了很大的名气,但寿命却很短。为什麽?因为神意气并不是只有练习太极拳的人才能练出来,别人不练拳就没有。

神意气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先天素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太极拳内功心法的训练是让人能运用神意气——就像外国人学使筷子,并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国人不会用。太极拳之所以受到千百万中老年人的喜爱,就是因为慢慢悠悠的感觉很适合养生。对了,太极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效果。为了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如果过多的强调刻苦练功,往往在练的过程中内心很难放松下来,而身心不放松,则神意气就会滞住,不容易把功夫练出来,身体健康的目的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提倡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几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但内心里边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苦练功的概念。练之前要重视,练的过程中要特别的随意(姿势不刻板),特别的放松(精神不紧张),特别的愉悦(面带微笑、内心高兴)、特别的无所谓(不去分辨神意气形的对错)。总之,练的过程中是一种美的极至,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气血流通后的通体舒畅。太极拳五大进展阶梯修炼任何一家太极拳都必须按程序进行,程序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修炼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人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能解其中奥妙。”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太极拳的程序,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进展阶梯:

第一种,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进入到阴阳互孕; 第二种,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 第三种,按照拳架(包括内功心法),拆手拆架,揉手的进展来进行。这三种一开始不能融合,但到最后,则必须都必须融进“阶及神明”、“无形无相”、“无我无为”的境界中。

那麽,太极拳修炼的程序都有那些步骤?魏树人老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有七个不同层次的进展阶梯可以供学练者参考。第一进展阶梯:打基础

开始学练太极拳的时候,最初的十多天最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建立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的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就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的学练太极拳几年、几十年,只能算是比划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了。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魏树人老师说:“由简到繁地学习、掌握太极拳的内功理法,是把握太极拳基本技术核心的关键。从内功理法入手,由浅入深地琢磨、体验动作的内含主旨,随着日久功深,便可自然转入下一个阶段——内外相合。”这个阶段关健就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的融进行拳走架的整修过程中。此外,有些基本功在这个阶段要经常练。第一,老六路22式的起势和收势(十字手、合太极)要反复锤炼;

第二,两手相对,抱着一个意念想象的气球反复开合拉气、反复揉动气球,要体会其中拉不开合不拢的感觉,有了基础之后,可以练习把手中的气球用意念放到地上复又弹升回到手上——练习日久,手上可逐渐地和地气融合、缠绵、粘糊,如是就能练出行拳走架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手中有球的内涵来。有的人光练这个气球,每天就练1个小时。第二进展阶梯:内外相合

着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令人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道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顔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全身畅通了,那麽,‘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就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皮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首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漫在肩、腰、胯的周边,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和合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平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地练习这三道气圈。走路的时候带着三道气圈;转身的时候要照顾到三道气圈;转身的时候要照顾到三道气圈;站桩时可专门练习三道气圈(包括三圈相摞)。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内外之气就融通了;神意的力量就有了基础;身体的健康程度超过一般人了;对外界的感觉就灵敏了,比如揉手时,对方碰到你的气圈,你就有可能先一步发觉之,并能用神意的力量调动气圈産生不经意的反应。第三进展阶梯: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

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杨式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等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中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地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意识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可望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

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的过程;是“浩然正气留正中”的过程。如何做到这些呢?按照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内功心法的要求,内心舒适地去盘拳直架;去体悟“全体透空”的内在含义。当然,这个阶段,如果能配合着进行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和太极松腰法的训练,则能有效地提高能力。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

第一,垂直线软而活,在揉手的时候,让对方发不出反应力; 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

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

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的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反之,如果你感觉对方有了这三种情况,则表明对方的功夫比自己强,就没有必要去和人家较量了。汪永泉老师称此为杨式太极拳秘传的“三不打”。第四进展阶梯:拆架子

许多人满足于演练太极拳的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地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架子。拆开拳架子的目的是为了在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到下一个姿势的过程中都融入内功之术。一般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架子的应用法作为阶段原教授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麽招式的;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秘传的拆架子,则重点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去引领、催发动作姿势方面——这个时候,后面的动作是被前一个动作的神意气催发、孕育出来的;所有的动作姿势都是神意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聚一散;所有外在动作都是“不经意”出来的,没有管形体动作,但每一式都符合要领。拆架子的关键是纠正并逐渐杜绝只动作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要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行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第五进展阶梯:拆手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十字手等等有特定手势的动作,练习者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意识、眼神等等总跟着手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天长日久的锻炼,会形成浑身僵硬去不掉,进而産生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的弊病;甚至有的人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拆手阶段必须多去体会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散通空“。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

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特别是手挥琵琶中“琵琶面、琵琶柄”之意代替手;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松散”之后必须要伴之“通空”,内气的通出实质上是“吐故”;一通即空是内功劲法蓄发相间、自然转化的窍要所在。这样反复体味,就会逐渐领悟到手上松散通空的妙用,继而循序渐进,由脚而腿乃至全身都达到松散通空,如是方能周身内外成为混元一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産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壶中日月化太极

副标题:——体验太极拳内在感觉的诀窍

如今,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有的却练着练着就停练了。拳友们很关心地派人去问,听到的回音却是:“练着练着,感觉没什麽意思。”对于这样的人,许多人往往都从太极拳的健身角度来劝解,但是,人家却说:“其他的体育专案也都有健身的作用。”于是,只好看着自己的队伍中少了一位拳友,与此同时,有的拳友虽然还在练太极拳,但一直没有出现内在感觉,甚至连基本的健身效果也没出来。为什麽练着练着兴趣索然呢?为什麽练了很多年太极拳却没有内在的体会呢?原因就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体验到独属于太极拳的特殊感觉,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练太极拳的方法。内在感觉关乎到能否练好太极拳。独属太极拳的特殊感觉藏在太极拳传统的名称里。过去,人们称太极拳为“绵拳”,称太极拳爱好者所从事的运动为“摸鱼”运动。这些称谓不怎麽正规,却形象地描绘了太极拳内在的奥妙——行功走架时要“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浑沦,虚录具一心”,其情其景,其内其外,或缠绵悠悠,或隐隐约约,犹如在水路摸鱼,犹如在天地之间寻找一片柔和的温馨。其实,这是在做一种若明若暗、时隐时现、恍恍忽忽的内里运动。这种运动是把神意气形所産生的内在感觉互动为阴阳变化,而这种阴阳变化,需要在时间的积累和身心深处的揣

摩中来自然呈现,因为,这种微妙的内感很神奇,如果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能反复地揣摩这些内感,则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太极拳练习者,甚至会永远在太极拳门外徘徊。而没有内感的太极拳运动,老前辈们称之为“空描”。意思是说这个人内里边没有东西。以太极会天机,阴阳互根来演化宇宙变化之真髓,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太极拳时的内在感觉如何,是关乎太极拳练习者能否真正窥测到太极微妙,能否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能否步入太极拳至高境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所有的练太极拳的人都会出现内在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有与无、多与少、强与弱,与练习者练太极拳的时间长短有关,与习练者是否能沈下心来潜心研究有关,与习练者对太极拳阴阳的关系是否了然有关。内在感觉含意深远当然,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及人的身心状态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体现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相同师传的弟子之间的内在感觉并不是一样的。这也是太极拳后来分为许多流派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练太极拳中会出现以下的内在感觉。

第一,行拳走架的时的动触感。太极拳虽然寓内在的修炼为行拳走架,但是,由于动中寓静的关系,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身体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动触感,比如热、麻、胀、冷、动、酸、跳、等佛家坐禅所说的“八触”。如果内气充足,则双足,两肾,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练拳,甚至不用戴手套。第二,静中寓动的整体感。由于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寓、内外相合,所以,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産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第三,起始、运行、终止、变换过程中的气感。行拳走架时,心中的一静一动,所孕育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会自然而然地节节贯穿,舒缓而动,悠而荡之,手背及小臂的毛孔蠕动可知,人体与空气的摩擦隐约可觉。此时,悠悠荡漾的内气通过劲源或匀布周身,或与外气融合;两膊相系时若气丝相连,上下相随时如有气团移动,如是,动作虽缓放松,则内里的力量无坚不摧。进入这种状态,其内在的身心愉难以言表,置身其境,方知神意气所催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行功走架中的内在感觉,远远不止这些。有些状似石火电

流转瞬即逝,有些虽搜遍人间的所有辞汇而难于言表。终生相伴升华自我

在21世纪60年代,刚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有一个小伙子,“先是全身浮肿,数月不消,时常头昏眼花,心跳过速,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阴影,医院最初怀疑是红斑狼疮,治了一阵不见转。转了几次医院,又被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这两种病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就是在这样的日日与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结识了太极拳。这个年轻人即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王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就是“我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个小时的太极晨练开始的,我懂得用太极拳保护自己。”大学者梁漱溟一生痴迷太极拳,通过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的太极境界对待人生的得与失,苦难与挑战。1974年,他遭遇到长达7个月,大小100多场斗会,这期间,他不仅坚持着自己的主张,更是经常在批斗会的间隙,旁若无人地打起太极拳来。正是有太极拳的滋养,经历了许许多多坎坷的他才得享95岁的高龄。

人的构成,不仅仅是形体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气等内在修为。内在修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之阴阳互孕,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身心整体状态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铸造。

太极拳的底蕴包括了内气的培养与人格的修炼,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既有道家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无我无为真谛;也有儒家“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等直面人生的气度;更以“阶神明”的境界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内涵相契合。可以说,掌握了太极拳的这些髓核,也就开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对于太极拳。一开始,我们或许只能从健身的角度来理解它,但是,随着太极拳修炼进程的深入,其“行走坐卧不离”的神意灵明;精神状态“如鸡孵卵”、“如猫捕鼠”般的宁静专一;内气之“气宜鼓荡”与外气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骨所构成的躯体,以“全体透空、无相无象”般的大气,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

核心原则成就太极,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使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没有什麽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如何修炼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不过

,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对于太极拳要高度重视,视之为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途径。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返求诸已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2000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个高等学术机构里举行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期间,一共有130多个专家去世,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多一点。这里边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之理念一脉相承,又与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行合一。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修炼的先天混元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身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会为实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第二,自然舒适。许多人都提倡练太极拳要刻苦,并以历史上某某人多麽刻苦来说明之,其实,这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极拳师,一天练太极拳几十多遍,结果连60岁寿命都达不到。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悟觉方能明道”。魏树人老师,经常接待来访者,有一天美国的潘丽文来,给他作了一个白鹤亮翅的动作,很漂亮,架式很低。魏老师说,你的架式这麽低,自己难不难受?在魏老师所着《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中引述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的话:“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时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极拳与宇宙虚空同一的特性的,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局硬损害神意之灵的弊病,这就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行害意”的真意所在。

第三,理法不二。到太极老前辈的家中,他们多从理上来啓发我们。其实,太极拳本来练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我们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如果我们想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就必须理解“茫点、鹘星、身中垂直线、三道气圈、九曲串珠”等太极

拳术语;“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太极拳经典论述中的深刻内涵。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一如,因此,学太极拳者必须反复体悟《太极论》、《十三势歌》、《密授歌》等太极拳经典理论,如是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太极拳的思维方式。这时候,养身的效益,揉手的工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産生,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会有整体性的提升。第四,一门深入。

我的一位老师,20世纪70年代开始杨式太极拳,那个时候,3个月才学一个式子,如果3个月这个式子内在的东西练不出来,老师是不教下一个式子的。结果刚刚3年,他的功夫就出来了,而此时,他连完整的太极拳套路都还没有学完呢。当代人学知识讲究效益,于是,恨不得3年把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大流派的东西都学会,于是,就形成了会许多太极拳套路,但身体疾病却没有改善的现象,甚至连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古人学知识,特别讲究一门深入。只有这样,功夫才能上身。太极拳更是强调“专注一方”。如何做到一门深入呢?每个人可根据自身学练太极拳的目的,或选择传统的太极拳;或选择国家体育部门推广的太极拳,专心研究一套太极拳(或者一个太极拳体系)。通过几年的时间的反复锤炼,等身上有了功夫,就会发觉,套路并不是根本,一举一动,“混元一体,内外一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关键的关键。第五,无我无为。

练太极拳时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不管它,只把握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要旨就可以。这个要旨既是太极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内在修养的描述。经常与人揉手的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发人”的念头,肯定把别人发不出去。这个“无”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应邀去做健康讲座,我提出,不要总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位,或总是惦记疾病,要多想象自己身体空了、虚了(炼神还虚)——第二天,一个患肩周炎的中年妇女告诉我,说她的肩周炎好了,原来,听讲座的当天晚上,她自己运动手臂时,想象患有肩周炎的这只胳膊不存在了,结果胳膊反而一下子擡了起来。太极拳来源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特别强调“无中生有”只有达到了“无”的境界,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来。着名作家梁衡先生写得《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散文,就描述了周恩来从“大无”入手修养自己,反而获得了“大有”。周恩来的大有就是“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

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太极拳的关于“无我无为”的修炼,也是为了实现“大有”如何实现“大有”呢?必须从“无”上求,也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啊!这个有就体现在武功上可“发人于丈”;体现在养生上可“益寿延年不老春”;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可“无我无为入化境”。把握这这些,才能说抵达了太极拳修养的至高境界。翻江播海尽性立命人在社会上生存,是离不开太极拳之理的。许多人,或疾病缠身;或心情郁闷;或做事业总不成功;或家庭不和谐。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按照太极拳所说得“一张一弛、亦刚亦柔、神宜内敛、舍已从人”等理念去修养自己啊!

2003年12月,80岁的魏树人老师宣布,不再教拳,不再外出,只把时间放在怡养天年上。2004年春天,有人以很高有报酬请魏老师每天教拳1小时。魏老师并不动心,委婉拒绝。他说自己现在主要工作就是怡养天年,传拳的事情,已是徒弟们的事了。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应该怡养天年,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极真义。魏老师可谓深得其味也。人在各个年龄都有自身的使命,但是,有的人却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甚至年事已高的时候,还为名为利而到处奔波。这也是违反太极之道的行为呀!这些道理,在《密授歌》中早有阐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磐;虎喉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这8句口决都很重要。“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不仅仅体现在太极的技击(揉手)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名对利的态度上。此外,这个口决的最后两句,更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和目标―――“翻江播海”就是让人一生过程中,元气充沛,流动不已;“尽性立命”则指出人的心性修养和人生的使命。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壮丽的人生!

修炼太极拳就是保护自己、优化自己,从而使自己尽善尽美地完成一生的使命!

这是人用一生的时光来修筑人生大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始至终地把持住人的本性——努力追求大智慧大自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愉悦地完成一生的使命——身心健康,幸福平等,事业成功。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副标题:枝繁叶茂盛奥妙无穷。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从多,从而在传达室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

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先天太极拳、开极太极拳、三星太极拳、四合一太极拳、九宫太极拳、原地太极拳等等,这些太极拳有的来自历史悠久的传统,有的则源自个的新感悟。比如,养生太极拳的编创者是北就体育大学的退休教授张广德;东岳太极拳的创编者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门惠丰教授;循经太极拳的创编者是民间武术家李兆生;三星太极拳的编创人是退役武术运动员李晖。如此之多的太极拳,真让人无所适从了。仅仅把太极拳当成简简单单的健身方法也就罢了。但是,由于传说中太极拳的内在境界太吸引人了,所以,热爱太极拳的人士还是愿意用一生的时光来追求它、来理解它、来觉悟它。但是,在说法各异的太极拳之门派的海洋中,有许多我始终理解不了太极拳的奥妙及丰富的内涵,总感觉太极拳所说的“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斤”、“阶及神明”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太极拳赶不上前人,而是历史原因,其真谛不被外人所知罢了,如果理不出太极拳内在的规律,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人练了许多年的太极拳,竟産生了深深的怀疑,喟然发出“太极拳不过如此”的感慨。内里干坤悟真不易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其传,就算练一辈子,也是瞎捣鬼,那就不止十年了。”为什麽会出现这麽多学拳而不得真髂的现象呢? 第一,前辈们藏私,其秘密的东西很少公开披露;

第二,前辈们怕初学者不得要领走入岐途,比如出现“神不役气‘的现象;

第三,前辈们不希望太极拳降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艺,因为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早就说过”太极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节之末也“。第四,对太极拳理论和思维方式不习惯或者说自身没建立起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影响了太极拳真谛的普及,那就是由于太极拳是以内功心法为载体的修道学说,其内在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因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一位老先生,老师过世了几年以后,才突然悟到太极拳的奥妙所在,比如,老师为什麽不用力能把自己弹发出去。原来,当年自己过多追求姿势的优美和动作规范,对内在的神意气从来滑琢磨

孙式太极拳内功说 篇7

1、无极式:面向一方站,两足跟之内侧并靠,两足尖平均向外展,开成90度。两臂下垂,手劳宫穴含虚空扣于大腿前侧些,静守丹田,以静待动,无极而太极,平视正前(图1)。

2、太极式:系上式,意气白头顶百会穴降浊气经上、中、下三丹田,再经大腿内侧或外侧经线直达涌泉穴,继而提顶吊裆,整体虚灵,重心在左脚,右脚以其跟为动轴,向左偏转成45度的步型。在转动之际,全体上下,仍须中正勿倾斜,其脚跟的轴动亦当轻灵为佳(图2)。

注:太极者由静而动,虚无生一气,以阴阳相合太极之体,行拳作势谓之太极拳,除此易于流入旁门左道。

3、起吸式:沿上式步法,原地两掌斜对,左前右后,一气向前上膨劲而出,稍高于肩,屈双臂垂肘以得其圆满,整体虚灵,气势饱满,无过不及,中和自然,目随手中视,含神于体内(图3)。

4、落呼式:继上式,屈膝意气下劲式,双掌随之下落小腹前,虎口斜对,左手偏下些,含护裆之意念,重心偏于右腿,俯首突颈,含胸下气劲,抱丹田。含神入内,整体蓄而合住劲,以待发之(图4)。

5、起膨进身式:接前式。左脚向左隅角迈进,后右足跟进而落其后,为45度之形式,重心偏于后足且全脚掌着地。在跟进步的同时,双手自下而后(稍撤双肘)以得力而向前上,如托送球体形状,背含靠劲,目随掌中视之(图5)。

6、护心式:承前式,左脚调扣双脚尖相对成倒八字,勿停,当负重心之际,速将右脚向右前迈出,足跟着地。此时重心偏于后左足,在向前开迈右步的同时,双掌随身式的向右偏转而至膻中穴之前方,右掌心为阳,左掌心为阴,双手掌前后错置,平视前方,整体含欲动(图6)。

7、攻进式扎衣:承前式,沉腰,其右足落地而攻膝,重心前移,全脚掌着地,后脚跟进仍为45度之形式,且含进退之要义。同时双掌坐腕扬指并相对合劲。一气向前上推挤撮而出,成立掌式,目视前掌食指端(图7)。

注:按应用而言,前手攻取,后手为顾。胡耀贞遗言:先打顾法,后打人。前后相合一力发。

8、开合式:接上式,向左侧转身式先以后脚跟为轴,以其大脚趾向左扣转,右足调动使重心平均分担,经90度转身,其式面向前正方,同时双掌互迎相搭为“十字架”于胸前,距胸1市尺内,随即沉气屈肘而开手,稍定,提顶而合,开大合小留有适度空间。两脚内侧合并或一拳以隔均无不可(图8、图9)。

注:开合之功效:宽胸顺气,内外气体交换(体呼吸),以后天助先天而气化,其法主于“先天”,内外俱动。当求之微妙。非后天拙力操作法。又调度平衡以及顶天立地,中正而安。太极之理。

二、正本清源:太极拳说正解

若问太极何为准,“意气为君,骨肉为臣”。教习太极拳者多如牛毛,其中伪拳假式很多,难以数清。每见数十年纯功尚未开悟者,比比皆是,多为受此伪拳假式之害也。太极拳或诸种武功练法练式均当为身心健康服务,非以表现形式为功夫。当以静动降浊升清,阴阳相合之体,由内及外行拳作势,谓太极拳正宗。

违背内功松静自然法,则所练拳式越多越失和。而扭曲形式不正,气不顺,极易逆之。阴阳未判,清浊不清,怎能有体用之妙境?练拳或者教拳者不求甚解,尚未解决自身存在的弊病,就盲目授拳也易违背六合原理。内气不畅,功式倾斜,无中正安舒可言(要以降沉内在之正气而定);在没有内功通达的前提下,跨步之大超负荷运动,易于膝关节疼痛,双臂展之过大则显外力所为,有失圆满自如。凡整体不得力者,必以腰腿求之。

无极而太极,由内及外,松静而舒展,整体虚灵,违者所练之拳式,均属“操拳混合加外力”不可取之。

如何正确保质量,练好博大精深,精妙入细的太极拳,当选求能以体感而调身的“明白”之师,否则只能得其形式不得窍门,终无所成。

有打油一首赞孙氏太极之好处:孙氏太极好处多,中正安舒不用说;道法自然一气游,内劲舒展随心运;脏腑安宁定乾坤,阴阳相合乃太极;太极运动整体合,合而顺理修元真;健康青春不老翁,天人合一混元功。

附录:我家三代与孙式太极拳术之渊源

我祖父关钟林好运动,自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李文亭(星阶)宗师所传授之“孙式活步开合太极拳”。孙式拳练式自然“松柔”,而且又补益了整体运动的“含刚”的内劲,有如电导线的“钢心铝”外软内硬之理。

祖父于1928年自天津“中华武术会”将定兴“李氏三杰”中的星阶师爷接请至家中居住十余年之多(再后,大兴国术馆的唐凤亭、唐凤台师伯也常来我家。二位师伯受其影响当然也精通“孙氏太极拳”学。其中凤亭师伯与我父关宝纯时而切磋太极形意之精要。

住于我家的李星阶师爷与孙氏太极创始者孙禄堂(福全)宗师志同道合极为亲密。李宗师之“活步开合太极拳”自然直接得自于孙宗师高质量的身势身法与劲力拳架的规范运行。

吾之祖父敬佩李宗师的武术技艺,令我父及叔父们递帖叩拜于“李氏三杰”之门下。

李敦素(春华)系李星阶宗师之子,得其家传武学。并拜孙禄堂宗师为师,得正宗之真传。是孙门拳学的得意弟子。敦素师伯也随其父时而到我家住上数日,李宗师高风亮节毫无保留的将孙氏拳传授予我家,并将孙福全于民国十三年三月份首次出版的《太极拳学》全一册赠赐我祖辈。时至今日仍保存于我手中。

我在家传之下,即以此整年每日对着大穿衣镜,以站桩之形式按书中孙宗师的拳照,严求站成“原式样”,使其由内及外、内外相合之六合气势运行于十三总势的套路中而行功,丝毫不敢马虎懈怠而走样。

1956年敦素师伯在北京德内大街创建“中华武术社”,其经常在后海花园教授形意拳和孙式太极拳以及太极推手术(术者,善于变化也),我从而有机会再度深造孙式拳学之道。李师伯每次来京,我必从之而请教,以求不断提高拳术,1962年间。李师伯在教授过程中,曾提醒学员们:操、拳、外力的混合之弊病,有违内家工夫拳理之练法,要切忌之!

李师伯一直关心着我在武术事业上的正确成长,并使我有幸目睹孙宗师之子孙存周大师演示的家传“孙式活步开合太极拳”混元运作的技能妙境……

上一篇:银行大堂经理年末工作总结下一篇:常青友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