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英语

2024-10-17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英语(共4篇)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英语 篇1

这是一节品德与生活课, 课题是《我们去发现》,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万事万物中的奥妙是这一节课文主要目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充分利用教具, 增加演示实验及多鼓励、多表扬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导入新课学习, 我作了一个实验, 抓一个苹果在空中松手, 苹果马上从手中掉到地上, 并叫全班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东西也操作一下, 马上提出“你想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你想成为聪明的孩子吗?那就出发吧!我们一起去发现世界的奥秘!牛顿小时候, 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便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 而不是飞上天空呢?你们通过刚才的演示有什么感想, 谁能帮牛顿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便踊跃地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天空太高了。”有的说:“苹果不会飞。”有的说:“苹果太重了。”……我将它们全部写在黑板上, 还举一些例子, 磁场里的钉子总是紧紧的吸住, 立刻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 我知道了, 地球是有吸引力的, 苹果只能落在地上, 而不会飞上天空。”我听了很高兴, “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同意”全班十分响亮地回答。

接下来是讲有趣的现象。我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讲讲科学家是怎样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既然那么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 那么我们就出发吧!”要求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知了, 认真观察, 提出问题, 一起讨论。有位学生问到:“小小的知了怎么叫得这么响, 谁能帮我解答?”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答案。如“它有张大嘴巴呗。”“它用力叫”。等等。最后我说出了正确的答案:“知了是靠胸部的发声器发出声音的, 同学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 老师说的对不对。”“平时你有什么发现, 跟大家说说吧!”我又鼓励他们, 让他们能够对自然界的东西有兴趣, 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从而获得知识。学生通过讨论, 终于明白了, 原来这就是“发现”, 我也可以“发现”。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连环图。内容是天空中一团乌云正往西边飘去, 奶奶忙着收衣服, 孙女觉得非常奇怪:“奶奶, 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奶奶说:“你看看那天上的云, 有什么不一样?”我提问:“天上的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同学们把你平时所观察到的, 知道的跟大家说说吧!让大家也懂得看云识天气, 好吗?”话音刚落, 有位学生马上站起来, “老师我知道, 只要看见天上布满了乌云, 就知道快要下雨了。”“你们认为呢?”我没有做出肯定, 而是提示了一下, 了解学生是否明白。进一步问到:“除了看云, 下雨前还能看到什么现象?把你的发现记下来, 看谁知道的最多。”经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观察自然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赶忙在记事框内写起来。然后, 我把学生的记录公布在黑板上。如发现下雨前水缸会出汗, 水泥地潮乎乎的;有的鱼儿跳水面;燕子飞得低一些;蚂蚁常常会搬家。我鼓励他们课后积极查找资料, 多看《十万个为什么》, 获取相关的知识。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做生活的有心人。

接着是哪里有科学。我简单的介绍书本上举的事例。提示:原来连煮蛋、跳绳、洗碗这么小事情里也有科学, 很多科学常识就蕴藏在这看似普通极平常的小事里。所以,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事情?你们说说看, 这位小朋友找到了哪些防止晕车的办法?”我用旁白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讨论书本上的例子。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讲起来, “坐车的前一天睡好觉。”“坐车前不要吃太饱, 也不能饿着肚子。”“坐车时不要看书报, 看远处的景物。”“服晕车药。”“不要老想着自己会晕车。”生活中, 只要多看一看, 多问一问, 多想一想, 我们就能发现许多科学小常识。我把全班分成四组, 一起讨论日常生活发现的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 再派个代表出来跟大家说说。一组的代表说:“我发现用淘米水泡菜可以消掉农药的作用。”二组说:“我发现鞋子破了, 用针线缝一下还能穿。”三组说:“饭烧焦了, 放两个蒜头进去就会香喷喷的了。”四组说:“……”。最后, 我用一句话总结了这堂课:“只要我们用心, 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

这节品德课, 在师生的互动中, 在知识性、趣味性的氛围里进行着, 从学生脸上洋溢出的喜悦, 我意识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 我深刻体会到, 要使学生爱科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关重要的。

让学生带着兴趣畅游音乐课堂 篇2

1. 创设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高尔基说:“有一样东西, 它不是蜜, 却能粘住一切, 它就是语言。”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清晰。所以, 教师要充分利用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的演讲, 激发学生的情绪, 在情意的驱使下,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多快乐呀, 多幸福》时, 为了丰富低年级学生对藏民族的了解, 在导入时, 我精心创设了一个快乐的语言环境。“小朋友, 大家想去旅行吗?现在由老师当导游, 带领大家到西藏去旅行, 开心吗?”接着, 通过课件让学生饱览西藏风光、民俗风情。“热情的藏族小朋友让我代表他们向大家问一声:扎西德勒!”“你们知道‘扎西德勒’的意思吗?”“你们真聪明!藏族小朋友正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好吗?”这样的语言环境紧扣学生的心弦, 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创设视觉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音乐的表现语言是静态的, 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视觉环境,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例如:在听赏《新疆之春》时, 我先用课件展现祖国地图, 请学生在上面找出新疆的具体位置。然后, 播放课前收集的有关新疆的视频画面及主题音乐, 让学生走近新疆, 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与民族习惯, 了解新疆的能歌善舞与热情好客, 激发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接着, 让学生分段聆听乐曲,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视频画面,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风格特点。最后, 再设计各种音乐活动, 让学生以声音、动作和表情等不同方式, 在活动中聆听音乐, 使无形的欣赏过程和有形的表现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创设游戏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 通过游戏, 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 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 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因此, 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游戏活动,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而且还能使课堂充满悬念与挑战, 使学生乐于尝试, 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教学歌曲《我的朋友就是你》后, 我创设了一个游戏环节, 让学生玩个音乐游戏“找朋友”。首先, 我给学生讲清音乐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然后, 每组各请两位小朋友面对面地站成两排, 一排胸前佩戴着音符卡片, 另一排胸前佩戴着唱名卡片, 边打拍边唱着音乐游戏歌曲。游戏的有效介入, 使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 他们主动、轻松地随着音乐一边演唱, 一边寻找好朋友, 共同感受音乐游戏表演的轻松和快乐, 共同体验音乐知识学习的开心和有趣。

4. 创设舞台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 满足学生的愿望, 尊重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学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 我让学生根据歌曲自主寻找合作同伴进行创作, 并给了他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练, 很快有了结果。有的小组让几位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表示池塘, “鸭妈妈”站在池塘边着急地等待“小花鸭”回家, “小花鸭”在舞台的一侧哭着、叫着:“妈妈, 你在哪儿?”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从舞台的另一侧边唱边跳出场了, 互相寒暄之后, 热心地把“小花鸭”护送到“家”。有的小组搬来一张桌子表示“家”, “鸭妈妈”站在家门口, 四处张望, 自言自语地说:“天快黑了, 小花鸭怎么还没回来?”最后, 看到“小花鸭”摇摇摆摆地回家了, 高兴地唱起歌、跳起舞来……这样的课堂, 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而是有生命的课堂。学生在这里互相交流, 兴致高涨, 不仅各自找到了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 享受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获取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低年级小学生带着兴趣学数学 篇3

关键词:数学,低年级,学习兴趣,激发

低年级小学生都爱说、爱动, 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不强, 注意力容易分散, 有时在课堂上会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教师发现后往往认为学生不遵守上课纪律, 难免批评教育。可是, 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 学生为什么不遵守纪律, 不认真听讲?如果数学学习足够有趣, 学生还会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吗?

一、完善教师教学语言和教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时, 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师有激情, 充满热情, 学生必定兴趣盎然。那么教师要怎样做呢?首先,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 有幽默感, 同时适当配合肢体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其次, 教师的表情要放松、丰富, 不要面无表情、目光黯淡, 这样才会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采用丰富、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 用故事引起兴趣。

儿童的共同爱好就是听故事, 故事里面人物的遭遇、曲折多变的情节都吸引着学生。一节课由一个充满疑问的故事导入, 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解决疑问。

2. 做游戏激发兴趣。

儿童都喜欢做游戏, 游戏伴随儿童快乐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设计适合儿童的游戏活动, 使学生在快乐中理解、掌握概念,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例如, 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玩“绕圈看”的游戏。桌子上放一只玩具熊, 4名学生站在4个方向说看到了什么, 再轮换位置看、说看到了什么, 师引导: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最后学生总结出在不同的方位看同一物体会看到物体的不同部分。通过做游戏来学习数学, 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显著提高,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在动手操作中保持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其中主要依靠动作思维,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 使眼、耳、手、口等器官充分运用, 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形成方法, 解决问题。具体操作方法有: (1) 画一画。学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 让他们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图案, 如高楼、机器人、苹果、花儿等。在画的过程中, 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图形的了解, 还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摆一摆。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乘除法”时, 学生用小棒等学具摆一摆, 感受运算过程和原理, 有利于知识掌握应用。 (3) 分一分。对物品进行分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类比能力。

三、创设情境, 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创设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 教师在进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 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 (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 比赛刚开始, 蚂蚁就败下阵来,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 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 一个属于重量级, 一个属于轻量级。

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 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 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 (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乐学, 就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而且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历过教育教学的每一人都知道, 一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他们就会将被动变为主动, 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 学习效果将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焱.从教学案例的片段中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英语 篇4

一、注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是否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对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数学是一个由低级阶段的数学慢慢向较高级、复杂阶段的数学课程转变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即使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很基础, 老师也应该耐心给予正确引导和解答,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与学生实现互动, 避免出现老师自己板书、讲解, 忽视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 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给出多种解答方式和方案, 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 带着思考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这样, 学生就由过去被动的地位转为主动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成功完成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教育学界提到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育界备受推崇. 多种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新课标的主要任务之一,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的,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 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能体验到的生活实际出发, 促使学生带着好奇和问题学习, 主动去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 从而感知到数学的乐趣,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如在讲述五年级数学课本中“轴对称”这节内容时, 老师可将准备好的模具拿出来, 先告诉大家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组织学生动手画出生活中观察到的轴对称图形, 老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到更多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对其中错误的图形进行纠正并告诉同学们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还可以在老师的示范下, 用剪刀剪出美丽的蝴蝶、漂亮的五角星等图案, 通过剪纸的方式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还会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例子, 享受了探究的乐趣, 获得了知识和活力.

三、课程设计应结合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很多都可以直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 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但是,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相应的课堂设计却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与生活距离较远, 不能很好的将教学内容结合实际. 因此, 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讲清课本内容的来源和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讲授“容积”这节内容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参与实验, 准备好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容积和足够的水, 通过学生将不同毫升的水倒入容器中, 观察水的高度与容积的关系, 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另外, 小学数学的内容设置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过于枯燥和高深的内容都容易打消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老师应该由浅入深地讲解, 基础知识反复讲解灌输, 让学生们打好基础, 从而迎接更加深入的学习内容.

总之, 要想使小学数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打造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 只有这样, 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才能真正焕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艳.以生为本, 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1 (12) :82.

[2]邓春梅.让学生带着兴趣学数学[J].教学研究, 241.

[3]张关锁.构建课堂体系提高教学质量[J].山西教育, 2002 (19) :12-13.

[4]金惟秋.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上海教育, 2000 (9) :56-57.

[5]马玉晓.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8) :103-104.

上一篇:认识世界下一篇: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