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2024-06-29

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精选5篇)

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

问题的提出: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问题依旧很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文言陌生难懂、文言文内容遥远、课堂学习枯燥单调,因而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问题的解决:笔者研究新课改精神,研究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进行了教学探索与尝试,力求变陌生为熟悉、变难懂为易学、变遥远为亲切、变枯燥单调为丰富多彩,形成了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取得了理想效果。

一、有效诵读,引领学生相识文言

宋代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清代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是历久弥新的语文本色教学法,是符合课改精神的文言文有效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场中,诵读教学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存在,它更应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文本语言,与文本相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有效诵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的陌生感。

1.在诵读中,感知语意。汉语是表意的工具,文言是意义的载体。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能够促进学生感受文言。案例:教学《游褒禅山记》,教者先让学生自己轻声朗读,提示学生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然后请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同时布置其他学生做评委。学生朗读后,一名点评者说:“我觉得他读得比较好,只是有两个句子读得有点问题。”教者让这名学生朗读,该生不仅读得很好,而且在指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句读的同时,正确解释了句子的含义。

上述案例说明,如果朗读者处理好了句读和重音,说明该生已经大致明白了文句的意思,其他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如果朗读者对于句读和重音处理得不好,朗读者本人、点评者以及其他学生也可以在评点过程中获得启示,形成对语句的正确理解。

2.在诵读中,感知情感。汉语是抒情的工具,文言是思想的载体。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文以明志”都诠释着语言与思想内容的关系。有效诵读有助于学生感知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案例:教学《归去来兮辞》,教者采用齐读、男女生竞赛朗读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在竞赛中,学生反复修正“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重音、缓急、语气、语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平地拔起、直抒胸臆的愤慨喟叹,作者误入官场、“心为形役”的痛苦悲哀以及他幡然悔悟、回归自然的庆幸坚决。

3.在诵读中,感悟美感。汉语是智慧的结晶,文言是文学、文化的载体。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能够促进学生感悟文言精粹凝练之美。案例:教学《滕王阁序》,教者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品读的形式组织学生诵读。品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对称和谐、整齐一致;品读“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长短变化、音节起伏;品读“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表现出的色彩纷呈、摇曳多姿……在读后鉴赏时,学生创造性地借用闻一多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将本文的语言特色概括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不为诵读而诵读,而是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受,在诵读中品味,学生渐渐走进文言,感受到文言之真、之美、之丰厚隽永。

二、科学揣摩,引领学生走进文言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依据文言语法知识、文本体裁特点等较准确地揣摩出文言语意,消除学生文言学习畏难心理。

1.引导学生根据古人行文的特点,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词句含义。古人作文往往有对称性的特点,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用法上相同,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学生可据此揣摩文句。案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中,“泣”与“舞”相对,都处于名词短语之前,既然“潜蛟”不是自己主动舞蹈,可判断“泣”同样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哭泣”。案例:“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做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了。也可以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2.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叙述的事实背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情感态度、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思想观点,按照逻辑关系理解语句含义。案例:教学《种树郭橐驼传》,学生对“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中的“其”字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其”表示肯定语气,翻译为“一定”;一种理解认为“其”表示商量语气,翻译为“大概”。对此,教者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分析,第一,这个句子是郭橐驼对问者的回答,应该包含对对方的尊重之情;第二,就郭橐驼的身份、职业和性格而言,他表达自己对为政者的看法时应该含有自谦之义;第三,这些观点事实上是作者借由郭橐驼之口表达自己的为政主张,就文章的写作用意而言,应该含有委婉之风。经过上述分析,此句中的“其”字应该理解为“大概”之意。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语境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揣摩出文言含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文言难学为易学。

三、真实阅读,引领学生对话文言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少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成绩的功利性,多一些引领学生进行的文言文真实阅读。马云说:“赚钱不是目的,而是结果。”也许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贴近学生彰显语文本色的真实阅读,成绩的提高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挖掘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话文言,促成学生与文本共鸣,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度。案例:教学《逍遥游》,学生在《导学案》中提出不理解“之二虫又何知!”一句,教者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需求,组织小组讨论这个句子,结果学生探究出这两个小虫的特点、大鹏鸟的特点、草芥与杯水的不同、行路准备的不同,进而探究出小虫不知道的道理、作者想要向读者阐述的道理。原本难以理解的主旨就以这一个句子为突破口,在合作学习中水落石出了。又如教学《兰亭集序》,教者找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组织学生讨论《世说新语》对这篇文章的评价“高爽有风气,不类长流”,学生感受到文本深邃的内涵与强烈的现实性。在讨论中,学生由“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想到了小品《不差钱》的台词“其实人这一生可短暂啦,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由“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终期于尽!”探究出王羲之在文本中描述的几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同时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不同的文句产生共鸣,领略到文言文学习的丰厚与亲切。

四、多彩练习,引领学生牵手文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小练习,改变学生文言学习的枯燥单调,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有趣与有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多彩练习,促进学生文言学习。

(1)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填空练习,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案例:教学《劝学》一文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六国破灭,非兵不(),战不(),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道()。或曰:‘六国互丧,()赂秦()?’曰:‘不赂者()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填空练习(选自选修课本《六国论》),并将学生的答案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的原文对比,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

(2)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把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练习。这既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教者让学生将“善诵读,勤积累,多思考,是文言文学习的好方法。如果做到这些,文言文自然就会学好。对于文言文,不是学不好,而是不愿意学罢了”这段话翻译成文言,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都会心地笑了;学生翻译后,教师及时表扬他们能够较好地运用古代语言,并开玩笑说“你们现在可以穿越时空了”,学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享受到文言文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我说文言”“文言仿写”“用文言表演课本剧”“用文言写作学习心得”等练习。案例:一位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道:“始吾于文言也,惰于读而怠于思,阻于言而困于文,终日倦倦,惟下课是盼;今吾于文言也……惟上课是甘。文言之学,发于声,动于情,切于心,古之人不余欺焉,快哉,美哉!”

文言文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消除学生对文言学习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强学生学习文言的亲切感、成就感,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东升.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要有新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2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新探“中国处在那个大洲?”这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年由于教学需要,在教初三毕业班时我都提出过这一问题。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知道此答案的人在二三百名学生中只能找到几个人。如果只遇到一个这样的现象可能怪笔者太大题小作了,但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我在平时遇到的这种尴尬场面远非一次、两次,这不能不让人发出疑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呼唤了好几年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到底怎么了?

“生活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即学校。”我国伟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这著名论点,

并说,“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无时不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必须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必须不断的前进。”改革的大潮在汹涌前进,农村的生活在不断变化发展。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的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却裹足不前,令人异常担忧。多年的基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经验,使我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状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就此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以求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找出一个能解决农村中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的途径。

一、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状况及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并更进一步指出“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然而几年过去了,农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况进行的.到底如何呢?事实并不容我们乐观。

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素质”

由于片面强调升学率的状况仍未改变,这使得社会中许多人在评价一所农村中学好坏时,主要的依据就是该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怎样,每年能考取多少人,其中重点又有几个。其他的东西似乎都可以不谈,在成绩面前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了。围绕这一主题,家长们送孩子刚入学时就眼巴巴的希望有一天子女能成龙成凤。当然,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可能指望中国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爱因斯坦,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不行的人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也都无能。我们应当“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以“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陶行知语)。但在农村学校,由于家长、社会、学校中大部分人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重点高中,导致教师肯下真功夫抓的那些“幼苗”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愈来愈少。

在初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讲,问,考等教学方法也就只针对寥寥的几个所谓的“尖子生”了,对于就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陪太子读书”。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

,一个普通农村中学每年能考取高中的人数也就那么几个,对于班级前几名之外的人要想考取,简直比登天还难!考不了高中那就等着毕业回家甚或不念,这是每个家长和学生的想法。因此,目前农村中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文化课上的两极分化严重,每次考试都出现几个八九十分带着一大批三五十分的现象。可以说,我们现在

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29-02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学好文言文,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还能为积淀文化底蕴、传承璀璨的中华文化作贡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三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韵味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这里的“读”是指放声朗读、有韵味地朗读,并配以符合学生天性的形体动作,或仰天闭目,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喜爱之情。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读。

(一)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文学家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句话强调了读书要读准确。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文言文时,要做到读准字词,如果读错了,他们对句意的理解将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学弈》一课中有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学生如果把“为是”中的“为wèi”读成“为wéi”,意思就变了,词性也跟着改变。可见,读准字音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先决条件,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读清句读。句读是句子中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每个句读就是一个意义单位,停顿不同其意义便相去甚远。例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如果停顿为“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就含混不清,学生也就难以理解了。教师予以引导帮助,让学生切实掌握读清句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教师应以轻重有度、舒缓有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初步感知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便于他们有样可依,模仿练读。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趁势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方法,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把蕴藏于无声语言中的情感,外化为抑扬顿挫的有声朗读,从而领悟作者寄喻文中的情感。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画出停顿符号,其次处理好音节的轻重和语调的高低。朗读前,笔者让学生先标出重音符号、语调上扬和低沉的符号,做到成竹在胸。如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教师指导学生语调要上扬,这样才能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而读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学生语调要低沉,这样才能读出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这样教学,反复强化有韵味、有感情的朗读,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有声语言感受无声文字背后蕴含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达到心灵相通。

(三)图文配乐,赏析品读

在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借助形象的课件变静为动,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文意配图,并以《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精美的图像、悠扬的音乐中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使得学生更深刻、形象地领悟文言文的意境,既培养他们的语感,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体会读懂文言文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激趣背诵,内化积淀

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为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有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学艺术外化为有声的艺术,而背诵则是将有声的朗诵内化为无声的文化积淀。在小学阶段,学生做到有韵有味地朗读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背诵,并以此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着重点,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和感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背诵就是“吟诵法”,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积累知识、感悟文学的良好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背诵,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含义,画出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关键词进行背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板书指导学生背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两小儿辩日》时,笔者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看着板书背诵课文,这样就能轻松地把文章背诵下来。其次是形象背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诗文所表现的画面,或者看着课本的插图进行背诵。学生还可以运用回忆背诵法,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本试着背诵,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背诵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为,多种多样、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课堂上,可以是师生互诵,可以同伴互诵;在家里,可以是亲子背诵;在班级、年级里,还可以举行赛诗会,或者把学过的古诗文进行分类背诵,比如田园诗、思乡诗、季节诗、边塞思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指导,有效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理解。

三、故事延伸,升华情感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笔者补充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并以此作为延伸点,延续和伸展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热情,为文言文教学做有益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伯牙与子期相约而不能见的故事:“有一年八月十五,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眼看要分别了,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但钟子期却因病离开人世,迎接伯牙的是冰冷的墓碑。伯牙哀叹、痛哭、绝望、万分悲痛,他凄楚地弹起了古曲……”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文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不知不觉理解了伯牙痛失知音的极度怅然,体会到知音的难觅、情谊的可贵,珍视友情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从朗读促语感,背诵以激趣,故事加拓展三个维度入手,大胆创新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4

一、引导认识, 救活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它在教材中的出现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言基础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文言文做过渡性课文教学, 学生将其当做一则寓言来理解, 认为做到会记会背, 明白其中道理就行了, 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文言文教学难教, 学生难懂, 效率低下的困境。因此, 引导、提高师生对文言文学习实质的认识, 是救活文言文教学, 注入源头活水的关键一步。

二、激发情趣, 搞活文言文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也是激励人学习的原动力。作为语文教师, 应不失时机地点亮学生的兴趣之灯, 让学生从被动的“为学习而学”变成积极的“为提高而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提前预习, 激发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在语文教学中, 思维的始然应从预习开始, 它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其主要目的在于在开展教学前学生能自行扫清语文文字的障碍、初读课文了解文体的大意。当然,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应主动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的文言文教学打下伏笔。例如, 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前, 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世说新语》的资料, 提出疑问“本文写了两则什么小故事?主人公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互相交流, 使学生在课前的了解和质疑中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朗读教学, 激发兴趣。文言文同古诗文有异曲同工之处, 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口技》一文中,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口技场景, 让学生读出场景中那“满座宾客, 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是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的惊叹语气, 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 同时让学生入情入境的体验读, 学生陡然进入角色、仿佛身临其境,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助媒介, 激发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活跃了不少。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各种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 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 我抓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在课前安排了一段课文的动画短片, 学生顿时抖擞精神, 全神贯注, 兴趣盎然。当然,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巩固阶段借助编排小品并自编自导这媒介, 把枯燥的课文寓意总结由“教师讲、学生记”变为生动活泼的小品表演。例如, 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 课文归纳总结部分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组合先用文言文对话表演再用现代课本剧的方式编排演出, 这样一来, 学生兴致在不经意间被点燃从而对课文的深刻含义的理解都化为了课本剧的表演之中, 相对于简单的总结记忆, 学生的感悟就更深了, 这样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遵循自主, 激活文言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 上课的时候, 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一线教师,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要懂得“放手”、“让权”, 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进而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那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利”于学生, 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呢?我在教学中运用“三法”进行教学, 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1.放权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教学中这一个个问号就是排疑解难、启发思维的过程。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对课文提出疑问, 采用生答、师解的方式解疑, 只有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 才能发展其思维创造力。

2.放口讨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学讨论并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 我设计了辩论会, 以正反两方的形式让全班参与讨论“元方是否无礼”的论点。在辩论中, 学生正反两方经过辩前商讨, 给对方都提出了“难题”, 扰得对手常常是“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而此时的教师除了适度“放口”让学生辩论外, 还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鼓励学生“找难点、问疑题”。这样一来, 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也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3.放手比较。要读懂一篇文言文不能仅把其当做古汉语课, 其中还涉及“文、史、哲”等多方面知识。教学中, 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进行比较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篇目间的对比, 找出其相同点及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同时与古诗词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找出文言文与古诗词的区别。从而使单篇课文理解升华到对文体规律的认识上, 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自主学习, 对文言文的内容自主感悟, 形成自学能力。

文言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5

一、积累策略

1.关联与猜读相结合,以积累新词义

要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大量的积累是一道不得不逾越的沟壑。积累是厚积薄发,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对积累的生发,运用是积累者各种经验和智慧的综合反映。文言文的学习理应如此。初中生一开始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坚持积累、积累、再积累的学习策略。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文言学习才会越来越轻松。特别是进入高中,就再不用每课都去记许多词义了。自主学习字词意思,主要依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当然也离不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比《现代汉语词典》更好,因为它标明了文言词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还具体标注了词义的演变过程)。其中也有一些小技巧,特别是对于一字多义词和一些生僻字词,我们可以采用关联和猜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学习与积累。实践证明,经过系列联想和大胆猜读,发展了思维,这对整个文言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联: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生字或生词时,可以根据某个或某几个词素,联想到现代汉语的某些词语之义,从而得出这个生字词的意思。有古今词义的关联、词义的内部关联,还有学习时同一个字词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的前后关联。

猜读:是指根据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或根据已积累的词义,从而猜出这个词的意思。

贯通:是指文言句子始终是一个通顺的句子,将猜读的意义放回到原文中,应该使整个句子通顺流畅,这样,猜读的意义就可能是正确的。

操作程序为:先关联,再猜读,后贯通。

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故”有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朋友、死亡、事故、所以之意。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很茫然了,不知道究竟该选哪一个意义。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教材对“物外”的解释,只有“朋友”和“所以”两项意义带到这个句子中才读得通。再看前面的句子,都是说的“余”怎么怎么样,所以,这儿的“故”只能选“所以”之意。由关联法我们可以想到“无缘无故”、“故居”、“故都”、“不知何故”、“沾亲带故”、“病故”等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这样,我们对“故”的词义就容易举一反三了,而且古今联系,也容易掌握,经得起考了。

如“心之所向”的“之”的意义的最终确定,也可以按照上述办法。根据“赤子之心”、“无价之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之大”等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汇也容易学习和积累“之”字在古文中的多个意思了。

对于一字一义、古今异义的词,一旦出现,就要记住,当然,这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如“皆、亦、矣、哉”等词是一字一义;古文的“可以”是两个词,各是一个意思,而现代汉语的“可以”是一个词;古文的“江”、“河”常特指长江、黄河;古文的“父”与现代汉语中的“父”之区别。

2.诵读与妙悟相结合,以积累文言表达方式

宋代诗论家严羽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钱钟书对“妙悟”阐释说:“学道学诗,非悟不进。”学古诗如此,学古文理应持如是观。因为文言文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表情达意的产物,它有特定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类似意思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时体现在语序上,有时体现在成分的省略上,有时体现在语气词的运用上。经常诵读,注重对比,善于品悟,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文言表达方式。如:古汉语说“孙公子禹年”,现代汉语一般说“孙禹年公子”,而英语的表达方式是先说“身份(公子)”,再说名,最后说姓;古汉语一般用“也”在句末表示判断,而现代汉语一般是用“是”字在句中表示判断;古文一般用“哉”“乎”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而且句末常常无感叹号;而现代汉语则用“啊”在句末表示,且有感叹号表示;古文常用“岂”“何”表示反问,现代汉语则用“难道”“怎么”表示反问;古文往往用“××有××”表示在原来的基数上又增加了多少,而现代汉语却是直接用两个数字之和进行表示……看得多,读得多,想得多,学生对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就会逐渐了然于胸了。

二、联系策略

1.“言”的学习,古今联系

学习文言文,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不是只为了在中考中取得高分,而是为了更好地化用于现代汉语中,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精准、深刻。文言具有典雅、含蓄、精练的特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注意体悟。如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句子,就不能只了解它的意思,要想象古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现代汉语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句子呢?一找,果然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故又名‘鬼市’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的对比领悟;古文“公大笑乐”与现代文“公乐得大笑”的对比感悟;感叹句“技亦灵怪矣哉”句末两个语气词连用的表达方式,也要注意。

2.“文”的理解,他我联系

文言文的“文”所呈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所揭示的道理,所暗含的写作技法,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写作实际,进行学习或运用。如《山市》一文,就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结尾把景物描写引发的感受和联想、想象隐去,留给读者去完成,使文章更有余味,而用传说和山市的另一名称鬼市收结,更增迷幻色彩。对《智子疑邻》的内容理解,就可以采取他我联系、适当生发的策略:不能仅认为邻人父的荒唐可笑,还应想到我们每个人在判断别人的意见对己是否有益时,是否正确时,常易受感情的欺骗,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到向别人进言未必会有好报,由此得出为人处世之难等。一旦把古文内容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习的内驱力就调动起来了,自主学习就会有高效。

3.“言”的化用,巧用妙用

对于“文言词句”的运用,宜采取巧用妙用的化用策略。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我们的语言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钱钟书指出:“治学为文,应在‘活’字上下工夫,要活而不浮,活而不滞,活而能变,左右逢源,上下贯通,斯为大通。”作为有志的初中生,应有这样的远大志向,所谓“取法乎上”是也!再说,文言词句在题目拟定、对联撰写、作序题跋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据笔者探究,文言文的化用方法有:摘录式、拆分式、拓展式、仿古式、散文式。现具体分析与例证如下:

(1)摘录式,就是巧妙摘录文言成语和文言句子的部分字词进行恰当运用。

如:同学们“见贤”常常不“思齐”却生“妒”,“见不贤”不“自省”却“大笑乐”,这显然是不对的!

现在笔者把个人所知道的事来补充一下,当不致有蛇足之讥。(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化用成语“画蛇添足”)

(2)拆分式:就是把原文言词语和名句拆开使用,会出现新的意蕴。对于并列式、主谓式的词语常常可以运用拆分式。

如:同学们不好好复习,一提起复习文言文,就认为枯燥无味,实际上同学们只想到“温故”的索然无味,却没有勇于“知新”的高标准与严要求。

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这活动绝对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

教育学生要“严”而有“格”。

上一篇:中等生下一篇:收入来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