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力

2024-10-02

文言文学习力(精选11篇)

文言文学习力 篇1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学习由于学生的畏难情绪,知识迁移能力的薄弱,不当的学习策略以及教师的程式化教学成为一片迷蒙的森林。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的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中,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理念的实践能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模式的探索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任务型生本课堂,文言文学习,任务单,小组合作

文言文,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 ;“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所以“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于漪老师形象地将文言文称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但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讲者口若悬河,学者呆若木鸡。说来有源,记去无情。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文言文学习俨然变成了一场苦战,战场上弥漫着字词解释带来的疲惫感、心酸感,学生还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学习不应该只是古代汉语的翻译教学,因为割裂了文本,脱离了文化,禁锢了学生,“美好的语言文字”只能成为“遗失的美好”。

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给我们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自由空间,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课堂学习设计,营造利于学生交流的课堂氛围,倾听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提出的疑问,给予学生因人而宜的评价和指导。下面以《公输》的学习为例,谈一谈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小组合作探究,对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力的研究和思考。

《公输》是一篇先秦诸子散文,墨子用生动高超的劝说艺术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兼爱、非攻”的和平蓝图。全文以对话为主,针锋相对的人物语言无不体现着人物的独特性格,是学生学习先秦散文的一篇佳作。怎样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有探究、学有所得,提升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力呢?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小组合作探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以学定教——使用教师研究编制的课堂学习任务单和分层作业开展自主学习

2011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文言文字句的理解翻译这一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就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必要时点拨。因为,如果没有最基本字词句的理解,那么厚重的文化内涵吸收也很困难。既然要减少课堂上字词解释耗费的时间,那么就要扎实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但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往往是口头作业,翻开书本胡乱瞟一眼文章算是完成任务,如何让自主学习行为高效化?我们的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提倡使用任务单和分层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前熟悉文本,课后夯实拓展,知识的自主学习完整贯穿整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设计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任务单和分层作业摒弃“拿来主义”,教师针对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不同学情,结合自身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自主命题和编制。因为教师是学情第一手的掌握者,能够将学情预设的问题、对文本的特别解读和重构编制在其中,这种的独创性和原创性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只有教师先走或者多走几步,才能帮助学生坚实地走出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

这里以《公输》的课堂学习任务单和分层作业为例,分析我们的课堂学习任务单和分层作业在文言文学习中发挥的作用。

课堂学习第一部分“学习目标”的呈现,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道教什么延伸到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目标依据三维目标,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到文本的体验式学习再到墨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二部分的“自主学习”是学生预习文言文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在新课教学之前完成批改,并将出现的问题标注出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测,更是调整管理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一种导向,是从教师想教学生什么到学生想学习什么的转变。由于《公输》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墨家的文章,在“自主学习”的“资料助读”中,我们对“先秦诸子散文”、“墨家及墨子”和“公输”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让文本与文化得到很好的衔接。文中出现了许多生僻字和易读错字,在学生完成字音填空后,就能帮助他们扫除阅读的第一道障碍。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属于文言文中的正常现象,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将会不断学习积累。本文也出现了“说”、“距”等四个通假字,在课下注释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所以不用在课堂教学时多加赘述,学生在自主学习后便要掌握,为进一步学习本文提供知识支撑。

从前我们的“一刀切”的作业布置,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同数量、相同质量的作业,那么必然导致他们的厌倦。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嗷嗷待哺,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是拔苗助长,作业情况往往不理想。我们设计的分层作业将“因材施教”运用到教学反馈,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实现了学生作业的共性化和个性化。分层作业分ABC三层,A部分“复习巩固”以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为内容,旨在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夯实巩固。如《公输》分层作业的1~3题,分别是重点实词填空、一词多义辨析和重点句翻译 ;B部分“理解提升”源于课文并高于课文,着眼于整个初中文言文学习,挑选《唐雎不辱使命》(节选)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C部分“延伸拓展”是课堂和生活的沟通,以开放性的大题为主,考查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这一环节的学习设计集中体现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把课堂学习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让学生边学习边收获,在进入课堂时都能“胸有成竹”,走出课堂也能有所收获。

二、思想碰撞——加强小组合作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2011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意识”,我们的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教学观与之不谋而合。郭思乐先生在《教育走向生本中》介绍到,“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这种“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不断得到体现。

现在的学生学习自主意识特别强,不喜欢教师满堂灌,教师认为重要的知识,在没有得到他们认可的情况下,花再多时间教也收效甚微。学生喜欢自己学,虽然他们还有很多的疑惑,甚至陷入误区,但教师不能因此来代替他们学,这种越位的溺爱只会加剧学生与文言文的疏离。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留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表看法,将课堂设计的重点从知识讲授转向学生讨论和体验活动的设计,转向对学生回答和表现的评价和提升。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强调不断健全小组建设,组内成员经过明确的责任分工以及长期的配合,互助意识、团队意识逐渐加强,积极外向的学生逐渐学会倾听和沉思,能够担任记录和总结的工作,而沉默寡言的学生则逐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代表小组大胆发言,这是偶尔几次心血来潮的小组合作无法达到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任务单中的“小组合作”模块,使任务分配更加明确化、细致化,学生也能够在讨论过程中明确问题并及随时记录。

按照传统文言文课堂学习模式,讲授文言知识,解释文本势必会耗费大量时间,没有时间开展学生活动。在《公输》的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概要,将本文梳理为三场辩论,即墨子一辩公输、墨子请见楚王、墨子再辩公输。然后就第一场辩论布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1疏通字词,找出重点词汇 ;2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3思考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他的“义”。学生拿到任务先进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避免直接讨论带来的思想空白或是他人思想的复制。然后开始组内头脑风暴,组员间相互激发,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新点子。这个环节会持续一段时间,教师巡视课堂,及时掌握学生讨论的动向。在字词解释方面,学生忽略了“子墨子”中“子”的解释,错把“再拜”解释为“再拜一次”;基本能够说出墨子和公输的性格特点,但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还有待指导。最后是小组展示环节,组内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翻译,谁负责板书重点词,谁负责角色朗读等。展示完毕后,先由学生进行质疑和点评,并由小组将“子”的意思解释清楚,也由小组回忆起曾经学过“再”有“两次”的解释,更有表现力强的同学将墨子的5个“不可谓”读出了气势。这种“大合作”的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的独占讲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组织、质疑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真正运用“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环节的学习设计完成了对文言文的传统串讲模式的革新,节约了花在字词解释的时间,将原先教师的讲、学生的听记变成“析词”与“理趣”并行的小组合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角色转换——教师从“纤夫”到“牧者”的转变

有时候,我们总是会听到有些语文教师抱怨上文言文课就像老牛拖车,过程的枯燥和无趣溢于言词,教师期望着用毕生所学带领学生遨游文言文广阔的天地,谁曾想,付出不一定有收获,或者收获甚微。在我们的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的文言文学习实践中,学生不再被繁重的作业和枯燥的课堂所羁绊,课堂表现得越来越自主,越来越活跃。从第二环节可以看到,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主要是学生的课堂,那么是不是教师就不用教了,不用讲话了?答案是否定的。生本课堂理念提倡,“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师不用担心自己的地位被撼动,自己的努力被忽视,只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引领学生的文言文文本学习中,站在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去看待文言文,寻求文言文文本、文化和学生的三重回归,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韩愈曾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文言文教学中,师者,所以纠错解难归纳提升也。在《公输》的小组展示中,同学们一致将“云梯之械”的“之”译为“的,作助词用”,教师提示把“的”的意思代入原句,学生很快发现了句意不通,解释错了。教师又提示回忆《桃花源记》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句话,学生感受到教师为其编制的知识的线索,很快得出了应该是“这”的意思,表示复指。最后教师将文中“之”用法归纳一遍。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方法,帮助他们联系新旧知识点,归纳成体系,学生才能够一步步走向知识化为能力的圣殿。学生自主学习的字词落实后,进入到人物形象的小组合作学习分析探究,同学们一致抓住“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班”这句话,从“闻”、“起”、“行”、“见”等一系列动词中揣摩人物性格。教师提供了另一版本“裂裳裹足,日夜不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有同学认为墨子艰苦的远行是他爱国的表现。教师马上提出质疑,认为墨子的国籍尚有争议,一说是鲁国人,那为宋国当说客的行为应该如何解释为“爱国”,然后顺理成章地结合“任务单”的“资料助读”和同学们一起解读墨家“非攻”“兼爱”的理念,同学们纷纷认为墨子这是一种无国界的正义行为,应该给墨子颁一个“诺贝尔和平奖”。教师抓住学生的理解偏差,及时疏导,并有效使用任务单与学生一同感受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将文本与文化紧密联系,对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有着无穷的启迪。在探究分析人物性格和感受墨子的“非攻”思想后,教师让同学们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将情感还原到文本中,再次体会墨子面对公输盘和楚王时的机智缜密与大义凛然。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所以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语言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 ;将文本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品读 ;将文化散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自己体悟。教师只有善意地弱化自己的作用,才能成为真正的“牧者”让学生自由驰骋。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举步维艰,但绝不是梦想。”这是郭思乐先生对于生本课堂给予的希望,我们不妨将一束希望之光投射到语文任务型生本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式的文言文的学习之中,让所有学生享受文言文的优美和智慧,虽然暂时起步维艰,但一定会让我们看到文言文学习与教学的改革曙光!

文言文学习力 篇2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苏轼也来了。(生齐读)

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样以一个文本为轴心,以读诵进行事件嫁接,不仅扩展了文本的意义域,而且会让孩子强烈地感受到文本本身的现实价值与艺术美感。让儿童在学习中提升愉悦感和自由感,这本身就是对儿童烂漫生命的主动顺应。我想这是儿童教育的真谛。

五、以创生故事亲近原典文言

并非所有的文言都有显性的故事元素可以运用,尤其是一些课外拓展的原典类文言。这类著述多以哲理思辩为主。当下在一些地区“读经”盛行,提倡“趁孩子记忆力好先背下来再说”。在“教育首先是科学”已成共识的今天,这类暴力式的简单化的教育口号是值得警惕的。笔者一贯不提倡小学阶段花较多的精力去接触这样一些原典。但偶有接触,未尝不可。这样的文言原典学习,首先需要一些游戏精神,而不是什么黄钟大吕,着汉服行汉礼。如何让一些庄重肃穆的经典放下身段,在孩子面前柔软起来,编一些故事,甚至是“无中生有”地编一些故事,实在是一种现代汉语教育的大智慧。朱文君老师给儿童讲《道德经》的教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朱老师为了诱发孩子的兴趣,先讲了一个自编的小故事:我有个朋友,超级喜欢老子,他生了孩子,起名字都是从老子那里找的,老大叫大成,意为大成若缺。老二叫大盈,意为“大盈若冲”。到了老三,就叫“大直”,老四叫“大巧”,到老五,麻烦了,要叫什么了呢?大家看看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一看老五要叫“大辩”了,孩子们开始坏笑,看来起名字还要注意谐音啊!朱老师说那你们给他换名字吧,从老子的文章中找去。学生找了“若缺”“若拙”之类。朱老师又说这么好的名字,还不如留给自己用,孩子们直点头,不过,你们已经有名字了啊,不如留给你的孩子吧。女孩们犯愁了:老师,我还不知道孩子他爸姓什么呢?其中一个女孩是这样写的:

贶善道

呜呜,我还怎么小,就要面对给孩子起名字这么严肃的事情……

我想给我的孩子取名为:贶(kuàng)善道。

贶:这是一个一般人很难一次性读对的姓氏。虽然我不姓贶,我也不希望孩子跟我姓。我是个有爱心的人,“贶”是中国第一小姓,我要为这个姓氏的家族添砖加瓦,让他们繁荣昌盛起来。他还必须是个男的。

善:是善良的善,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品质就是应该深沉、安详、随和和仁慈。善良是人的本性,但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善良,不要忘记与生俱来的美德。

道: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孩子要知道人世间的大道理,也要懂得生活的小道理。而我的孩子还知道“道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会注意到观察世界,认真思考和探究,去发现事物间联系和变化的奥秘,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道”字,在时刻提醒者他呢。

他的小名叫“矿山道”,这是由他名字的谐音而来,寓意我的孩子犹如矿山中的一条小道,铺满了矿石宝藏,也为人们采集矿石带来了方便,他是个厚积薄发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上姓名网测试一下,63分,OK!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啦。

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实务,在这个课例中我看到完美的沟通和融合。学习文言经典,并非就是傻读傻背、神神叨叨。这样的无中生有,无非就是为了让学生觉得文言有其好玩、实用之处,而并非就是拮据聱牙,艰涩高深,拒人于千里之外。

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严肃地尊重儿童言语和精神世界的独特 “波段”和“频道”。那种只是把儿童当做容器的“复古式学习”早就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桶。一切儿童学习的发生,包括古诗文学习,要抵达并改进儿童的认知,必须和儿童言语、精神“共振”,故事,就是其中的重要媒介。正如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学习也一样如此

作者:莫国夫

掌握“学习力” 篇3

我说的学习,并非是指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或系统性地在教室里学习,而是指要放弃抗拒“学习新事物,发现成长机会,以及努力督促自己获得不同能力”等行为。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敢于实践,一次又一次成为一名新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会感觉十分不爽。

在过去几十年对多个行业几千名高管的培训和咨询中,我的同事和我遇到了很多成功掌握此类学习能力的人。我们发现他们具有四大鲜明特质:志向、自省能力、好奇心和容错能力。他们真心希望理解和掌握新的技能;对自己有十分清晰的认知;不断思考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发展学习曲线的过程中,他们允许自己犯错。

特质一:志向

志向很容易被理解为“有或没有”非此即彼的情况:你希望或不希望学习某项新技能;你有或没有雄心和动力。但优秀的学习者能让他们的志向更上一层楼——这正是关键所在,因为每个人都有后悔的时候——拒绝了那些对成功至关重要的发展机会。想想看,你公司上一次采用新方法的时候——彻查报告系统,替换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抑或是改造供应链,你都愿意跟进吗?我表示怀疑。

当我们想学习某些东西时,要多关注积极面——学会了它能收获什么?要构想自己在未来获得丰硕成果时的喜悦心情。这样做能鼓励我们开始行动。研究者发现,把关注的重点从挑战转移到收获上,能让你立志于从事那些并无吸引力的活动。例如,犹他州心理学家尼克·德特灵鼓励高空杂技师和速滑运动员畅想他们学习某一技巧后所得到的收获,这样做让他们更有动力练习该技巧。

几年前我辅导了一位对学习大数据犹豫不决的市场总监。虽然他的大多数同侪正在接受大数据,但他总是对自己说,没时间了解大数据,而且对他的行业而言大数据也不太重要。我最终意识到,他在志向方面出了问题,便鼓励他思考学会数据营销对他的好处。他承认,更多地了解不同的顾客群对其团队的网站广告和店内营销活动的反应,用处颇大。

然后我让他想象一下,一年后他获得这些数据后的情况。他的神情开始兴奋,说道:“那时我们可以同时在店内和网站上测试不同的方法,我们会有很多翔实可靠的信息来分辨哪种广告更适合谁,能更快地淘汰那些效果不佳的广告,节约很多时间和金钱。”当时我几乎能感觉到他变得踌躇满志。数月内他就聘请了一位数据分析专家,每天向对方讨教,并参照对方的新观点和新技术,重新构思他的重要营销活动。

特质二:自省能力

10多年前,很多领导者就了解到自省能力这个概念,他们懂得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想法。但是涉及学习时——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拥有或不具备哪些技能,他们对自我的评估往往失之千里。

我在工作中发现,那些对自己评价更准确者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他们承认自己的观点经常有偏差或错误,然后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因此他们更能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并拿出实际行动。这样做的技巧是:关注一下你的内心独白——自己对自己如何评价,然后扪心自问这些内心独白的可靠性。

比如你的老板告诉你,你的团队还不够强,你在评估和培养人才方面亟待提高。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什么?我被冤枉了,我的团队很强啊!我们很多人都会对这种评价产生抗拒。而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在这样想,不妨扪心自问:这个评价准确吗?有什么证据能够支持这个评价?在反思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你是错的,你老板是对的;或者真相介于两者之间——为掩护下属,你自己承担了部分工作,有一个下属经常不按时完成任务,但团队中另一些人是明星员工。当你自己能够真正平衡地看待这一情况时,你内心的独白才最具效力。只有当内心独白扮演“公正目击者”的角色时,你才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可以改善的领域以及行动方法。

我认识的一位CEO坚信他自己是一位伟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确,他具有丰富的业界知识,具有发展公司的敏锐直觉,这些长项也都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但他只喜欢听认可自己的员工的话,不虚心听指出其缺点的声音。他的团队成员参与度不够,士气也比较低迷。当他最终开始质疑自己的看法时(团队中所有人都全神贯注而且高产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可否做出改变?),他比以前更清楚地意识到他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更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也意识到,光有战略视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自己的战略思考分享给下属,和他们一起探讨,然后明确优先顺序,并辅以团队和个人的季度目标,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解决问题等环节予以支持。

特质三: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者卡洛尔·桑索内发现,思考如何采用不同的方法,会让工作更有趣,能增强人们对某些工作的兴趣。换言之,他们把内心独白从“这很无聊”变成了“我好奇如果自己能这么做,那将会如何?”

在工作中你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战略。在考虑真正让你感兴趣的事物时,对你使用的语言多加注意——如何……?为什么……?我想知道……?当你需要激发好奇心时,不妨这样自问。然后,再进一步用以下方法寻找答案:读一篇文章,咨询一位专家,找一位老师,参加一个组织——任选一种最便捷的方法。

最近我在和一名公司律师合作,她的公司给她提供了一个更高级的职位,需要了解劳动法方面的知识。但在她看来,“劳动法是法律专业里最无聊的分类”。我没有试图劝说她,而是询问她的兴趣所在以及原因。“摇摆舞,”她说,“我对这种舞蹈的历史特别着迷。我好奇它的发展过程,想知道其来源是否与大萧条有关。这是一种特别欢乐的艺术形式。我看过很多优秀舞者的表演,并思考他们做某些事的原因。”

我解释说,她的“好奇语言”可以应用到劳动法上。她开玩笑说:“我好奇怎么可能有人对劳动法感兴趣。”我告诉她这是个不错的开始,于是她继续大胆畅想可能的答案(“可能有的律师觉得这是保护员工及公司的一种手段……”),然后又提出了其他几个好奇的问题(“了解更多的劳动法如何让我成为更优秀的律师?”)。

很快她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与一名精通劳动法的同事建立起联系。她向对方询问劳动法的有趣之处,以及对方如何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这位同事的回答又引发了她的其他问题。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她积累了足够多的新职位所需要的知识。

下次有人让你在办公室学些东西,或者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要学是因为同事也在学时,不妨鼓励自己自问自答几个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其他人如此兴奋?这如何让我的工作更轻松?然后寻找答案。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就足以化“无聊”为有趣。

特质四:容错能力

一旦我们擅长做某些事,就很少希望回到不擅长做这些事的状态。是的,有人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接受工作中的“快速失败”,但也有人说,应该将优点发挥到极致。因此下列情形颇为令人恐惧:连续几周或几个月不擅长做某事;觉得自己做事又慢又笨拙;不得不问“傻”问题,或跟对方说“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之类的话;需要别人手把手一步步、一遍遍地指导,等等。

总之,当我们尝试新事物,并且对其不太擅长时,会有糟糕的想法:我讨厌这個;我是个笨蛋;我永远也不可能做好这个;这太让人挫败了!我们头脑中的这些状态占据了我们大量的学习空间。一个初学者的理想心态应该是对错误宽容而且平衡的:开始我可能做不好,因为我以前从未做过,但我知道,时间一长,我就能掌握它。实际上研究者罗伯特·伍德和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在获得新技术的早期阶段,如果人们被鼓励犯错和从错误中学习,就会增进他们的“兴趣、耐性和表现”。

我认识一位美国高级销售经理,他最近开始管理公司的亚太区。他在适应海外生活以及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交流时遇到了困难,但他没有面对自己在新环境中的初学者现实,而是过分依赖自己的销售专业知识。我帮助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使他能够将内心独白从“这太难受了,我关注自己通晓的就行”转变为“亚洲文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等着我探索,我学东西很快,因此能够跟上”。他对我说,这样做之后,他很快就解脱了:承认自己的新手状态,让他感到自己不是那么蠢,心态也更加放松。他开始问必要的问题,很快就变得开放而且兴致勃勃,从而开始了解新的环境。

(摘自《发现》)

文言文学习力 篇4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专注力,注意集中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篇章已经增至两篇, 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再加上课外古诗词及必读必背的古文名篇, 文言文作品在初中教科书的比例高达35%以上, 《课改纲要》中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基础课程改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华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目标。在网络国学竞赛的推动下, 社会上甚至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文言文教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形势大为喜人。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由“灌注”到“引导”的转变。教师们不再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化地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 不再注重作业的量化、细化, 而是把生词注释、课文诵读、难句讲解、内容理解及主旨把握作为重点。

二、文言文课堂影响学生专注力的几点因素

1.文本的原因。虽然新课标只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不管是实词、虚词和句例只要掌握最常见的百十个, 及它们常用的部分意义和用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 它的字词、句子、体裁都有它们独特的结构体系。以字词为例:文言文字的教学重点在学习汉字的“源流”变化, 而不是数量。如果对汉字演变规律注意不够, 就会觉得, 文言词语变化多端, 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字义的一再引申出现的一词多义让学生难以招架;六书造字法中字形字义的复杂性又打乱了学生原有的文字知识系统;原本词语词义变化后形成的古今异义词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而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词语组全得松散自由更是让学生不胜其扰。

2.教师的原因。首先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掣肘,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还是停留在学生学会的层面, 这和教师评价体制改革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这种应试目标的期望目光下, 产生厌倦情绪就不难想象了。另外, 老师自己只有半桶水, 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是让课堂教学难以引人入胜的一个原因。现在中学的一线教师大多数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 信息量的猛增, 对知识的淡忘。进修院校的培训又都是走过场的样子。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 对中外文化论著、圣哲名言, 很难做到信手拈来, 课堂中往往捉襟见肘。还有在教学方法上为了避免唱独脚戏, 有的老师就主张采用谈话法, 搞启发式, 结果课堂虽然热闹了, 但光靠谈话, 缺读少练, 学生技能得不到培养, 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教学目标, 兴趣不佳了。

3.学生的原因。学生起步晚, 学习基础差。现在学习文言文, 是初中学一点, 高中重点学。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体系, 当然是记忆力最好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学最好, 但我们连英语都在小学阶段设为主要课程了, 文言文在小学里只有高段才有几篇, 还是近年课改的成果。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除此以外, 学习文言无用论也是导致学习兴趣缺乏的主要因素, 有的学生甚至说:“学了英文, 是为了出国。学了文言, 难道去穿越?”

三、提升学生专注力的策略

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需要通过训练来获得。那么,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训练自己注意力, 提高自己专心致志素质呢?下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方面来探讨。

(一) 有的放矢, 让学生明确在活动中自己该做什么

学生之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是因为怕学、厌学。怕学是因为学不懂, 信心不足, 厌学是因为内容繁杂, 望山止步。这时候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当学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 集中注意力这种能力才会有迅速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化繁就简, 明确定位重心。

语文教学的臃肿主要源于目标的不明确, 它管了太多的事。有人在教《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定了如下的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掌握关键词句, 积累成语, 翻译课文。 (2) 能力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 把握人物形象。 (2) 通过比较阅读, 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 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 勉励学生重视读书,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 掌握关键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2.“言”“文”并重, 避免练习单一。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意识经验的整体性是至为重要的。它是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所以, 虽然初中阶段是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时期, 积累字词至关重要。但是, 文章的整体性才是传统文学的精粹。离开文章内容单独地进行实词、虚词、句子的练习, 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中的格式塔质, 肢解了整体美感, 影响学生阅读中的品味、感悟。如教《陋室铭》这篇文章, 我们固然要积累“铭、鸿儒、白丁、丝竹、案牍”等实词, “则、之”等虚词, 还有句式“何陋之有”, 但如果过多地注意字词及语法, “只见言不见文”, 课堂上学生没机会诵读、品味、感悟。课堂就会缺少生气,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若能从文本出发, 从“陋室”与“不陋”这个矛盾出发引导学生去体悟诵读。

(二) 巧设过程, 抓住学生的眼球

目标是引领学生专注力提升的先决条件, 能否让学生不分心, 用心于课堂, 关键还是要看过程的设置。

1. 巧设导入语, 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堂课的关注热情, 好的导入语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完成注意的转移, 长期训练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 故事导入。故事有一种封闭式的游戏氛围, 所以导入时如果能设置一个精彩的故事, 一定能捕获学生游散的思绪。对故事性强的课文, 如《童趣》、《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木兰诗》、《陈涉世家》、《隆中对》可复述其情节。如在教《童趣》时, 先让同学合上书本, 给大家讲讲小时候的事, 讲完要求同学复述。学生们的激情马上被点燃了, 当有的同学叫出这些事正是文本的内容时, 学生们的注意成功地转移到对文本的了解上来了。对故事情节不强的课文, 如《陋室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承天寺夜游》同样可以用知县三难刘郎、孟母三迁、乌台诗案等故事来导入, 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又带领学生领略了文本的美感, 还成功地组织了课堂的导入。 (2) 成语导入。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到文本中来主要是对于陌生的不了解的知识的漠视。而文言文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 如“明察秋毫”、“一鼓作气”、“豁然开朗”、“亲贤远佞”等成语, 利用这些成语来导入, 一定能让学生与课文拉近距离, 点燃求知的欲望。 (3) 精美的句段导入。我们的文言文教材选的都是名篇, 其中不乏精彩的句段, 或长于记叙, 或优于描写, 或善于议论, 我们不妨拿这些精彩部分出来给学生欣赏, 先让他们尝尝“甜头”。如教学《湖心亭看雪》先让学生就“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诵读、赏析、体会, 并草画印象图讲解设计重点,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相信定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重张驰之道, 稳定学习热情。

青少年的注意集中不易, 源头是多方面的, 要想稳定这种注意力就更困难了, 假如长期处于某项训练的兴奋状态, 很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会对这项内容产生抗拒心理, 不利于下次注意力的集中。比如:晨读课时笔者让学生先定目标, 一遍理清读音生词, 不会便查工具书;第二遍, 口译全文, 有疑难问题作好标注;第三遍, 体会情感, 做好节奏处理;第四遍, 模拟角色, 体会历史情境, 体验朗诵;第五遍, 分好层次, 标记领句的词语, 方便背诵。实施了一段时间发现, 学生自学能力, 诵读的语感有了很大提高。再也不会只能读一阵子书便偃旗息鼓了。

3. 清教室环境, 防止学习干扰。

注意力的分散与环境的干扰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我们又不能完全把学生和周围环境隔绝开来。所以我们应当设法把周边的干扰降到最低。首先是课桌上的东西要整齐简单, 每节课上课之前要强调本节要用的教材有哪些, 其他的东西要收起来。并在教室中检查一圈。其次是排除干扰源。对于新鲜的事物,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课文的教学中来。有一次, 在上课时教室飞进了一只麻雀, 叽叽喳喳飞不出去, 一堂课眼看要被扰了, 当时正在上《核舟记》, 笔者就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麻雀并用文言来说说它的外貌。

(三) 强化“生本”,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指导学法, 让学生自发行动。

教学论认为:教法和学法两者应是有机的统一体, “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教学的实质是不在于教学生读懂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 而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自己去理解研读课文。为此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研讨笔译课文, 并进行竞赛。小组合作要求有: (1) 通读课文; (2) 借助工具书讨论翻译, 可请教老师, 不准抄译文; (3) 总结文言中的特别之处。挑战组出的题目及答案不完整时教师作适当补充, 得分由推选的裁判判定。其他小组的题目及答案交老师批阅。这样子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

2. 强调诵读, 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学习文言文中读是至关重要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它的功用在于培养语感。只有学生对古文读出语感后, 才能扩大注意的范围, 去关注语义、语法, 及文学意境, 思想情感, 才能增强注意分配的能力, 同时关照文本、现实生活的经验、阅读的感悟。自小就能背诵《孟子》的物理学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 就曾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不是物理学, 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的思想。这就是诵读古文得实益的最佳例子。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前熟读, 长文三遍以上, 短的提倡先背, 课间抽察。上课时引导学生开口, 英语教学中强调学生张口问题。同作为语言学科, 文言文课堂的开口也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诵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认知默读、激情诵读、猜读、分角色读、比赛竞读等方法来达到训练效果。

(四) 重视评价, 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

1. 珍视亮点, 建立信心。

千万不要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良暗示。有的家长从小就这样说孩子: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很多场合都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有的同学自己可能也这样认为。不要这样认为, 因为这种状态可以改变。新课标说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在教《湖心亭赏雪》这一课, 了解了内容后有个同学叫到:“这个人是个傻瓜, 大雪天跑湖中间去看雪景。”好多同学都笑了, 我却说到:“这位同学很是敏感, 真正做到了与课文的对话, 读懂了文本。”然后引导大家用“痴”来代替“傻瓜”, 让大家体味作者痴情山水, 痴情于自然风光的闲情雅趣。

2. 忽略难点, 减少挫败感。

学习过程中不理解, 不能解释的地方肯定是有的。这时候千万不能钻牛角尖, 放大学生的缺点。而应引导大家主动忽略这些点, 学学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只要对领悟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 大可先行放过。记得《桃花源记》中有个“志”字, “处处志之”解释为“做标记”, “寻向所志”解释为“标记”。有的学生第一堂课老是混淆, 问我怎么区分。我说等你这篇文章会背时自然明白了, 不用去记。过了一天学生来说, 我明白了, 前一句在句中说怎么做当动词, 后一句是寻的对象所以是名词标记。我想这问题虽然简单, 如果我当时告诉了他, 他那种挫败感就再也抹不掉了。

四、结语

不管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 只要深入文本, 心怀学生, 就一定及时实现注意的迁移, 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 拓宽注意的广度, 提升注意集中的品, 能带领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殿堂。只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学生就能驾轻就熟, 习惯好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相信, 那时候他们就会专注于学习而乐不思“蜀”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国家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修订版) [EB/OL].百度文库, 2011.

训练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 篇5

当今世界,千万计的教师、亿万计的家长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每当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很聪明,但真正学习成绩优秀的却是少数。这是为什么?其实,在孩子成绩与聪明之间,还有一条重要的通道:那就是专注力。

专注力,简单讲就是“精神集中,专心一致”,就是聚精会神的学习能力,就是专心致志的做事能力。它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有效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

专注力教育专家曹云昌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不取决于他的智商,根本的区别在于他在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从专注力抓起!

二、.实施策略

根据专家分析,学生专注力缺失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垃圾食品、缺营养、没责任、运动少、无目标、填鸭式等22种之多,其中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更有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因素。因此,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都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对专注力的培养。基于实际,现仅从教师层面谈谈对学生专注力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端正态度、思想重视、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专注力缺失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专注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都是责任人,要尽职尽责,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去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健康成长。

(二)注重课前组织,做好收心工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期或节假日开学的时候,同学们受假期各种活动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在每学期开始时,都要对学生做收心工作,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要注重课前组织和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高度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为完成一节高效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要求,为学生提高专注力提供方向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方向或目标,才容易成功。因此,教师要根据专注力的外在特征,提出上课要求:如目光要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有机会开口说一定要开口说;翻书、拿笔的动作要快;回答要针对所问;倾听要全神贯注,对别人的回答有异议马上举手补充,做到口到、心到、手到。并在每节课最后一、两分钟让学生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自己这节课是否认真听课。这些要求为学生集中注意力提供方向,使学生操作起来有章可循。

(四)依托学科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课堂专注

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授课的吸引力,注意讲课艺术,尽最大努力把课讲得生动精彩。当我们讲公开课时,学生几乎没有不注意听的。有人说这是因为有其他老师在听课,学生不敢分心。有这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公开课准备充分、老师讲的精彩。学生喜欢“质量好”的课,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讲课时重方法,能让学生乐学的,就不要让学生苦学,能在课堂上学会的,就不要放在课下。总之,课备得精,讲得好,学生自然就喜欢学,何愁他们不专注。

(五)增强情感沟通,保持学生的专注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亲近学生,“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拉拉家常,征询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看法、自尊心等。学生被尊重,就有了被提升的感觉。否则,他(她)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做小动作、搞恶作剧就成了课堂的常规项目。亲其师乐其道的学生必定怀着热情去听课,当然专注力保持也会长久,学习效果也会突出。

(六)运用语言魅力,转移学生的专注力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7%的语气调。”对于有声语言而言,无声语言无疑是对其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

教师要根据引起注意事物的强度规律,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语言,适当地控制声音,使教学语言强弱分明,调动学生的听觉。其次,运用好教师无声语言:目光、手势、姿态、距离等同样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专注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培养学生专注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注意信息技术运用要恰当,如果在课堂上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只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而不是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就得不到好的效果。

(八)激励性评价产生不竭动力,保持学生的专注力

一节课40分钟,如果让学生时时保持专注力的集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作为老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尽量保持学生专注力集中呢?就是通过激励性课堂评价产生动力,保持学生的专注力。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只要评到点子上,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了了解和判断,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形式之下,学生会产生仔细倾听的不竭动力。

当然,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专注力的特点,根据学科内容和进程,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培养,直到学生真正成为习惯为止。

给力小组合作学习 篇6

一、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级或集体的缩影。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 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 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 防止思维定式与惰性的产生, 增强小组活力,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基石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通过组内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但往往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小组合作之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和能力, 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 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这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 要让学生先独立地看一看、猜一猜、算一算三角形面积, 然后再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么猜的, 怎么量的, 怎么算的?自己有什么发现, 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 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 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他们的合作将不再盲目,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有成效的。

三、民主、宽松的氛围———合作学习的成功保障

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 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 可以增进彼此间知识、情感的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找准自己的位置, 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四、“共同愿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

合作学习的需要和有效性取决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共同愿景”, 即具有共同目标指向的愿望, 以及个人具有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 就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每一次合作, 教师需要事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使教学目标包含学习目标, 并切实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 使学生确实感受到“我需要与同学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进而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产生新的灵感, 使问题迎刃而解。

五、“引领”———合作学习的外在助力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 有时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 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 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 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小组中, 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 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 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 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针对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提示, 当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 能得到一定的启示, 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降低学习效率, 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 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我们的合作学习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 而是迎合新课程需要, 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六、“激励”———全面进步的保障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 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为其成功学习创造条件。其次, 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激励这一课堂杠杆,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 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愿望。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 对于这位“发言人”而言, 他当然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 并积极进行鼓励, 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综上所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尤其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组建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利用激励的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几方面谈一些主要做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做法,给力

参考文献

[1]张行涛, 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 :149-156, 206-220.

[2]赵国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3) :130-140.

[3]谢家碧.共同关注:合作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2011 (4) :4-10.

略谈我们的学习力 篇7

简单地说, 学习力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构成学习力的诸多要素中, 学习的态度是前提, 主要指学习的理念、认识等。学习的动力是源泉, 包括学习的目标、兴趣、动机等。学习的毅力是核心, 它包括学习精神、心理素质、价值观等。学习的效率主要指学习的方法, 包括阅读、记忆、理解等。学习的创新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主要指对学习的系统思考, 包括观察、分析、总结、评价、应用等。也有人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称为学习力的三要素。总之, 学习力体现了一个人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态度、方法、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

二、如何提升我们的学习力

“学历代表过去, 能力代表现在, 学习力代表将来”, 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历只是阶段学习的证明, 能力仅是事业成功的助推器, 学习力才是人生幸福的原动力。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 更是离不开对“学习力”的研究, 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 我们如何提升学习力呢?

1. 态度——关注新事物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即指我们对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朱熹有“无一事而不学, 无一时而不学, 无一处而不学”的开放心态;孔子有“三人行, 必有我师”、“择善从之”的谦逊情怀;庄子有“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深切感慨。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积极投身新课程实践, 才能以全新的理念与工作去演绎完美的职业人生。如果我们每天都以学习的心态去关注工作和生活, 我们的眼中就会充满未知与新奇, 我们的头脑就会被新事物所激荡, 我们每天就会在成长的路上从容地前行, 采撷一路芬芳, 收获绚丽精彩。

2. 动力——确立新目标

目标, 是学习的动力和方向。目标确立的原则是, 小中见大, 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古人说“积跬步而至千里, 涓细流而成江海”。每天都有一个小目标, 日积月累下来, 就能收获成功。目标不怕小, 贵在去寻找;目标不求大, 重在做得到;目标不怕多, 就怕不去做。目标就像种子, 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真心去寻找, 用细心去培育, 用耐心去呵护, 它就一定能够在专业成长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目标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会助推学习的进步, 它会加速专业的成长。

3. 毅力——开启新行动

科学家牛顿说:“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 是因为他们缺乏了坚韧的毅力。”学习也是一样, 在相同的起点上, 很多人之所以学有所成, 学有所获, 而有些人却半途而废, 区别就在于缺乏坚韧的意志, 缺少积极的行动。“说得一尺, 不如行得一寸”, 行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习的行动体现在:立足当前, 不畏艰难, 坚持到底。

4. 效率——得到新收获

检验学习的效率, 应分为两个层次:强调过程, 是做到了有效学习;关注结果, 是做到了高效学习。过程不分长短, 结果不论大小, 只要能有新收获, 就是做到了有效率地学习。上了一节难忘的课、写了一篇反思的心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教育故事、积累了一则典型的教学案例, 哪怕是一点失误、教训, 只要经历了、感悟了、在记忆中存留了, 这些都是学习的收获。有效率的学习, 要求我们善于捕捉工作中随时发生的事件及其细节, 及时加以反思, 由此形成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智慧。

5. 创造——不断新超越

学习的创新, 要有吸纳新知、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创新的过程就是质疑、否定、批判、整合的过程。这里的关键是“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我们要树立问题意识, 把问题变为学习的课题加以研究、总结, 直至解决问题, 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超越。创新没有尽头, 成长永无止境。如果能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 在追问中分析问题, 在探求中解决问题, 那么, 普通的教师也会超越平凡, 进而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很长远、很坚实。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创建学习型校园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创建学习型新校园成为新世纪学校的必然选择。学校应为教师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思想支持、行动支持、制度支持和物质支持, 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1. 思想支持——建立共同的学习理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校要走在前列, 校长要率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同时, 要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积极发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学习力, 帮助教师树立工作、学习、研究一体化的职业意识, 使教师认识到:学习力是检测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 是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最好体现。

2. 行动支持——成为教师学习的表率

学习的理念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变成无穷的力量。校长要做教师学习的表率。校长只有率先学习、主动学习, 才能带动教师群体学习;校长只有成为学习的先行者, 教师才能成为学习的追随者。校长要以“海纳百川”的学习视野去引领教师, 以”厚积薄发”的学识内涵去激励教师, 以“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去带动教师, 以“敬业乐业”的学习境界去感召教师。校长要用行动激发教师群体学习的无限动力和潜能, 与教师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3. 制度支持——保证学习的有效运行

要保证教师学习的有效运行, 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学习规章制度。学校要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帮助教师个体确定专业成长方向, 制定成长规划及阶段成长计划, 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要建立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沙龙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 要通过专题讲座、外出学习、同伴互助等活动, 有效落实校本研修制度。学校要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评价体系, 以关注过程、分享成果、激活行为、持续发展为目的, 掌握教师成长的轨迹。

4. 环境支持——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学会学习提升个人知识力 篇8

前一阵, 在网上参与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发起的秒杀《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活动, 有幸命中, 一周后便收到了田志刚先生的签名书。在工作之余, 我抽时间通读全书两遍, 受益匪浅, 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书的内容浅显易懂, 可操作性强, 是一本可拿来就用的好书。通过本书, 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关于知识学习的理念、方法。我从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工作, 对书中提到的大量网络知识工具并不陌生, 如博客、R S S阅读器、豆瓣、社会化书签是我工作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 且作过专题研究。此外, 我对知识管理、社会化网络等概念也有所了解, 然而读完这本书, 感觉得到了高人指点。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主要围绕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保存、共享、使用与创新五个环节展开。在每一个环节中, 作者以理念、方法和工具应用的思路阐述, 他先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 再引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析, 帮助读者转变观念、革新思想, 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工具, 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主。其中, 关于为什么要分享知识的讲解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2 0 0 6年时, 我在学校推动博客应用, 引导教师用博客写下教学心得, 但有不少教师提出疑问:“我为什么要把我的思考拿出来, 万一我要用时被抄袭了怎么办?”本书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 共享出来的才能真正掌握、可以结识高质量的朋友、建立个人品牌的最简单方式、让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以上四点对没有写博客的人来说, 可能一时无法认同, 但我的写博客经历正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在我坚持近五年的写博客过程中, 我的专业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书不仅对个人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有指导, 对单位建立知识库也有帮助。只有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学会了知识管理, 单位的知识库建设才会水到渠成。对于学校来说, 可以构建基于W I K I的网络集体备课系统, 和学生一起协作建立网络百科知识库, 带动学生用好网络。

训练专注力, 提高学习效率 篇9

当今世界, 千万计的教师、亿万计的家长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每当思考这个问题时, 我们会发现,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很聪明, 但真正学习成绩优秀的却是少数。这是为什么?其实, 在孩子成绩与聪明之间, 还有一条重要的通道:那就是专注力。

专注力, 简单讲就是“精神集中, 专心一致”, 就是聚精会神的学习能力, 就是专心致志的做事能力。它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是学生有效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

专注力教育专家曹云昌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不取决于他的智商, 根本的区别在于他在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必须从专注力抓起!

二、.实施策略

根据专家分析, 学生专注力缺失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垃圾食品、缺营养、没责任、运动少、无目标、填鸭式等22种之多, 其中既有先天遗传因素, 也有学生自身因素, 更有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因素。因此, 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 都要端正态度, 高度重视对专注力的培养。基于实际, 现仅从教师层面谈谈对学生专注力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 端正态度、思想重视、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专注力缺失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端正态度, 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专注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都是责任人, 要尽职尽责, 尽最大努力, 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去学习知识, 掌握本领, 健康成长。

(二) 注重课前组织, 做好收心工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学期或节假日开学的时候, 同学们受假期各种活动的影响, 往往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 在每学期开始时, 都要对学生做收心工作,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外, 要注重课前组织和准备工作, 保证学生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高度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为完成一节高效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提出要求, 为学生提高专注力提供方向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方向或目标, 才容易成功。因此, 教师要根据专注力的外在特征, 提出上课要求:如目光要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有机会开口说一定要开口说;翻书、拿笔的动作要快;回答要针对所问;倾听要全神贯注, 对别人的回答有异议马上举手补充, 做到口到、心到、手到。并在每节课最后一、两分钟让学生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自己这节课是否认真听课。这些要求为学生集中注意力提供方向, 使学生操作起来有章可循。

(四) 依托学科教学, 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专注

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授课的吸引力, 注意讲课艺术, 尽最大努力把课讲得生动精彩。当我们讲公开课时, 学生几乎没有不注意听的。有人说这是因为有其他老师在听课, 学生不敢分心。有这方面原因, 但最主要的是公开课准备充分、老师讲的精彩。学生喜欢“质量好”的课, 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在讲课时重方法, 能让学生乐学的, 就不要让学生苦学, 能在课堂上学会的, 就不要放在课下。总之, 课备得精, 讲得好, 学生自然就喜欢学, 何愁他们不专注。

(五) 增强情感沟通, 保持学生的专注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日常教学中, 老师应该亲近学生, “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拉拉家常, 征询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情感、看法、自尊心等。学生被尊重, 就有了被提升的感觉。否则, 他 (她) 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 做小动作、搞恶作剧就成了课堂的常规项目。亲其师乐其道的学生必定怀着热情去听课, 当然专注力保持也会长久, 学习效果也会突出。

(六) 运用语言魅力, 转移学生的专注力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 38%的声调, 7%的语气调。”对于有声语言而言, 无声语言无疑是对其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

教师要根据引起注意事物的强度规律, 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语言, 适当地控制声音, 使教学语言强弱分明, 调动学生的听觉。其次, 运用好教师无声语言:目光、手势、姿态、距离等同样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七) 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提高专注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培养学生专注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应注意信息技术运用要恰当, 如果在课堂上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只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 而不是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就得不到好的效果。

(八) 激励性评价产生不竭动力, 保持学生的专注力

一节课40分钟, 如果让学生时时保持专注力的集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作为老师, 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尽量保持学生专注力集中呢?就是通过激励性课堂评价产生动力, 保持学生的专注力。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 只要评到点子上, 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了了解和判断, 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形式之下, 学生会产生仔细倾听的不竭动力。

窗口越多,学习力越低? 篇10

前段时间,因为要准备一门课需要查询大量资料,像大多数人一样,互联网是我搜索的最佳方式。在随便一个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得到成千上万条相关结果。根据标题,我一条一条地点开自己感兴趣的网页,却发现浏览器窗口打开得越多,自己越迷惑,就像陷入茂密的丛林中,要么各种说法似曾相识(其实更多的是复制、粘贴、转载),要么只是蜻蜓点水,肤浅的信息或事实堆积,让人感觉“管中窥豹”或“雾里看花”。

更为糟糕的是,每一个网页上众多的超链接让我跳来跳去,几乎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不时闪现的动画、窗口、标题将我的注意力分散开去;“你有新邮件”的提示,或者MSN、QQ等闪烁的图标,一次次地把我的思路打断。

我发现自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很难专心地对信息进行消化、处理、分析,更难以产生完整的思路和新的想法。虽然信息看似很多,但很难产出真正的知识。一句话,我认为互联网技术妨碍了我的学习、思考和创造。

相反,当我每天晚上,关掉电视、电脑,拿起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我发现自己就像一朵被活水滋润的花朵——我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随着文字符号跃入我的眼中,大脑不停地将它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并与我原有的认知连贯起来,使它显得那么栩栩如生。与我原有看法相符的,让我感到自然;与我原有看法不符的,让我感到新鲜,并努力去琢磨它的真正内涵与来龙去脉;与此同时,新的想法也止不住地浮现出来……一句话,我认为传统的深度阅读方式让我真正在学习、思考和创造。

但是,我仍然感到疑惑:是我落伍了,没有掌握在新的环境中学习的方法,还是技术真的对学习有害?

质疑与探询

其实,和我有着同样困惑的人并非少数。2009年,麻省理工大学商学院资深讲师奥托·夏默历时10年的研究成果《U型理论》出版,在书中,虽然作者并未对互联网技术对人类学习、创新的影响做出直接论断,但该书指出,阻碍深层次学习与创新的第一个门槛就是“下载式”(downloading)思维模式,只是停留在事件层面,注意力被一个个目不暇接的事件所吸引,不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加工、处理;此外,要想经历深层次的学习、创新与系统性变革,必须转移自己注意力的场结构,专注地观察,放弃隐而不现且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经历“在场”(presencing)和愿景呈现、明确化等六个过程——在我看来,如果面对着汹涌澎湃的互联网,即使有再大的定力,上述过程似乎也无法完成。因此,这是从理论上对互联网技术如何促进人们思考和学习提出了质疑和挑战。2011年,曾任《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的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干脆在其新著《浅薄》中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互联网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确对我们的学习、思考和创新造成了显著影响。有些是坏消息,也有一些好消息。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的重视。

坏消息包括

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超链接、多媒体技术以及应用程序(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微博等),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从而降低生产效率,并且产生更为严重的后遗症——削弱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创造力,因为学习源自注意力。

以电子文本为特征的“浅阅读”,无法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的体验,也会对人类的学习、思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学习是个体主动构建的过程,需要专注、“沉浸其中”。

信息的泛滥反而导致知识更为稀缺和难以获得。虽然看起来信息无限丰富,但知识管理研究表明,要想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离不开人的主动参与,包括消化、吸收、比较、分析、归纳、提炼等等过程,而目前互联网内容高度分散,很不系统,重在信息的传递,未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整理(从某种角度看,知识具有特异性,信息与知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中经过自己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因此如果没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要想由他人完成信息的整理和加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好消息包括

信息的传播、沟通和共享更为迅速、便捷。在今天,如果哪儿有了创新性的最佳实践或产品与服务,很快就会扩散开来,为激发人们的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原材料。

信息的检索更为方便、快捷(当然,结果的质量并不一定好)。

使得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成为可能,诸如Wiki等技术,为知识管理和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手段。

我们应该怎么办

面对这些的局面,一些机构和个人事实上早就进行过很多的探索,例如数据挖掘、知识引擎或知识社区等,但是它们能解决问题吗?

企业学习力提升战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学习力,核心能力,提升战略

1 企业学习力

1.1 企业学习

人们常常借用“学习”来描画个人行为,由于企业具备学习的特质,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就从个人学习行为抽象、概括出企业学习,并用它来描述企业的学习行为。然而企业学习并非企业中单个人学习的简单叠加,它离不开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离不开交流结果的共享,交流结果的吸收与下传也不可缺失,还必须以共享的知识基础为中心的,将反馈、反思、共享融合为一体,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行为。

企业学习是以特定的企业文化作指导,不断变革或重构自身,构建完善的知识资源体系去主动适应动态的内外环境,积极运用相关工具与技能提高企业解决问题能力、行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变革、创新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是: (1) 企业学习是一个努力提高适应能力、开放性的交互学习过程; (2) 主动使用知识资源实施学习,学习结果并非自动实现,而是由企业中个人学习来完成,且这种结果就蕴藏于个人、团队、企业的结构中; (3) 企业通过学习主动去适应环境变化。

1.2 企业学习力

学习力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类,若根据学习主体可分为个人的、团队的和企业的学习力。研究表明,企业学习力是以个人学习力、团队学习力为基础,如果我们对个体学习力、团队学习力进行整合就可孕育出企业学习力来。关于什么是企业学习力,我们认为,它是指在共同愿景统领下的企业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快速采集、整理、摄取、交流各种知识资源,朝着正确的方向创新发展的能力。展开而言,它是指企业面对动态环境、变化情况、复杂运作、长远奋斗目标等而及时认知、全面把握和迅速传递知识资源,达成共识并正确而又快速作出调整、决策,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自创未来的能力。

研究还发现,企业学习力不仅包含学习态度、目的动机、速度、效率、观念等与学习相关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包含人们熟知的学习理解力、吸收力、学习动力、学习需求识别力、迅速的传递能力、良好的适应调节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潜能评价力等能力要素,而且还包含通过学习获取其行为变化信息、克服变化障碍和阻力、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目标发展的自创未来能力。

2 提升企业学习力的战略意义

2.1 企业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学习理论认为,企业学习力是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能力要素和最深层次内核。因此,作为最本质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学习力是企业竞争优势和长期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实践证明,拥有强大学习力的企业不仅可以实现全方位学习,借助反馈、反思、共享学习,而且还可以形成巨大知识资源宝库,进一步提高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利用率,产生知识资源的累积效应,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学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2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石

创新理论认为,没有一定的知识累积就不可能有创新,只有知识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孕育出创新。其实,每个企业都拥有与众不同的经营化累积性知识,这个知识体系是企业经过长期学习、积累而形成的,而有关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知识资源尤其如此。可以说,一个学习力越强的企业,其累积知识资源就越丰富,如果能够运用得法,又与企业外源资源合理匹配,就会不断孕育出创新,否则,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2.3 企业学习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知识、技能技巧、资源构成的综合体。企业最根本的技能就是不断地获取、创新和运用各种知识资源,而提高这种技能的关键是提高企业学习力。因为企业学习力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企业才会像一棵不断从大自然吸取阳光、水分和养分的树一样茁壮成长并焕发青春活力;企业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自我超越、重塑价值观、构建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等) 不断进行学习力修炼,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内外各种资源的生产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3 提升企业学习力的战略

3.1 树立新型学习理念,重塑科学学习文化

树立新型学习理念就是要明确企业竞争之根就是企业学习力竞争,树立企业学习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源的思想。因为企业保持领先优势的根本法则是要拥有强劲的企业学习力,使企业学习速度快于市场变革速度。重塑科学学习文化就是要创建一个以学习-变革-创造理念为中心的学习文化,借助这个文化既可推动企业变革与创新,又可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表明,企业学习的性质、效果以及发生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企业文化、群体文化和学习文化。因此,只有树立了先进的学习理念,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当然包括学习文化) ,就能产生巨大的企业文化力,彻底革新或重塑企业思维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企业学习力。

3.2 实施企业学习战略

企业实践表明,一个不开展企业学习的公司注定会失败,但一个开展了企业学习的公司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因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质和学习能力,学而不得法,学而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成败。因此,企业要提升学习力就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学习战略。首先,必须对企业的现状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找出企业学习的障碍,把握企业学习方向,描画出企业知识资源图,围绕学习导向和影响学习的辅助因素选择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企业学习战略。其次,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学习战略。具体而言,就是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愿景,建立一套有效的学习促进机制与保障体系;合理筹划知识传播通道和学习渠道并保证畅通无阻,实现知识资源的高度共享;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精心打造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实现学习与工作的对接;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网络,创新企业机制结构,使知识资源实现快速传递与共享;完善企业造血功能,提高企业的预警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将个人学习力、团队学习力升华为企业学习力。总之,无论选择和实施何种学习战略,选择前要对影响企业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要克服影响企业学习的障碍;执行时必须考量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企业学习战略。

3.3 培育良好的企业学习力激励机制

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强劲的学习力,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学习力。 (1) 构建动力机制。企业应以共同愿景为导向,构建一个企业共同遵从的学习目标,形成一个使企业学习力得以充分展现的强大动力机制,让学习成为企业的第一选择与需要。 (2) 创建激励机制。通过构建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学习同每个团队 (或人) 的利益和发展挂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学习—工作一体化, 如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使考、评、晋升相结合。 (3) 建立投入机制。提高企业学习力,如果没有资金作保障,那仅是一句空话,不可能持久。因此,企业应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将提高企业学习力落实到实处,为提升企业学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构建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机制

学习—工作一体化就是指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工作学习化就是在工作中学习,把工作过程视为学习过程,即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经验教训学习,强调工作中的反思,明白反思是最好的学习。如微软通过自我批评、信息反馈、交流共享完成学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习工作化就是把学习视为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一种需要,对待学习就像对待工作一般,提出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定期对学习进行检查、考核,通过学习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使个体和团队得以进步和优化。总之,就是要构建一个“工作、学习、创新”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使企业学习力产生质的飞跃。

3.5 创建完善的学习网络和高效的交流传播机制

(1) 创建并充分运用企业内外学习网络将个人、团队和企业的外化知识资源内化为企业知识资源,将个人学习力、团队学习力整合、升华为企业学习力,将分散在各个团队和员工头脑中的知识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变为企业共享的知识资源; (2) 构建良好的知识资源交流传播机制,把个人或少数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教训等资源变成企业群体所共有的学习成果,做到知识资源学习共享和经验教训共享,在交流学习中共同提升企业学习力。 (3) 实现企业之间、同业间的沟通互动以及异业交流,尽可能吸取其他企业或行业的优势资源,达成企业的知识累积效应。

3.6 消除企业学习的障碍与提高学习转化力并举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寿命基本上不及人类寿命的一半。这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学习障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学习障碍主要来源于企业建构与运转方式、工作解释方式、片面性思考、经验学习错觉、过于追求完美的做法等等。这些学习障碍的最大缺陷是弱化企业学习力和降低企业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各种学习障碍及其根源,探求出消除这种障碍的根本解。

一个企业如果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整天学习而不能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能量,那就毫无价值了,更谈不上去创建学习型企业了。其实,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就是强调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所以,不仅要学习大量的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且还要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转化力。

3.7 强化企业学习实践, 全面提升企业学习力

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哲人或他人学习,而且还要向社会实践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改善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不断培养驾驭和运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学习就是要转变学习观念,调动一切尽可能调动的资源,引导大家投身到学习实践中去,形成互动式、全新的企业学习实践模式;就是要克服一些陈旧观念 (如见什么学什么) ,不断强化良好的企业学习行为和学习实践,消除失败学习实践的不良影响,顺利走出企业学习的误区,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囊括企业管理中所有重要因素的企业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周密筹划、持续修炼、不断实践方可实现企业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实行自主导向学习,创立良好学习制度,优化学习环境,重塑学习主体,组建学习团队,增进群体思维敏感度,构建持续学习体系等也是提升企业学习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提升企业学习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法,经过长期的持续修炼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勇军.企业学习力[J].学术交流, 2004 (4) .

[2]牛继舜.论组织学习力的内涵[J].科技与管理, 2004 (5) .

[3]王春枝.组织学习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探索, 2003 (10) .

上一篇:高职激励机制后勤管理下一篇:存储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