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

2024-09-23

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共12篇)

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也是中华民族语言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着不轻的比重, 但是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尤其是职教高中的学生, 他们底子薄, 学习起来很吃力, 更是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 就是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 不好理解, 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只是为了考试而勉强自己去学, 产生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文言文, 教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 转变教学理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居于主要地位, 始终掌控着课堂, 滔滔不绝地讲解, 希望尽可能地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而对于学生的反应则很少顾及。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满堂灌”也就成了常态, 学生成为了接收知识的“容器”, 其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厌烦感。对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变以自己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 进而努力学习, 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 教师要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到文言文教学, 教师要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计划,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 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感悟明理, 进而感受文言文之美。而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 学生就不会再将文言文学习视为畏途。同时, 语文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 鼓励学生思考, 对待疑难问题要孜孜不断地寻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结构、情感渲染等都能有所了解, 这样每个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后都能有所收获, 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比较枯燥、单调, 一是因为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有障碍, 二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没有学习兴趣。高中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篇目, 很多都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的文学性、史实性较强的文章, 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 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历史, 学起来就会很吃力, 觉得很枯燥, 相反, 如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比较了解, 那么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因此, 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一上课就应先联系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 讲解当时风云变幻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透彻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这样, 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其见闻, 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提升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加强诵读指导, 力求背诵准确

文言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有些人认为诵读就是读课文, 照着文章去念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要想准确地诵读文言文, 首先, 要准确地识文断句, 对文章的字词句有深刻的认识;其次, 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 把文章读“活”。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之前, 应先做好两点:一是让学生默读自学, 初步去感知文章的脉络, 自行理解文章的意思, 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记录。二是质疑问难, 及时找到答案, 对文章进行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只有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才能读出语感, 才能字句准确, 忠实于原文, 达到诵读的最高标准。之后, 在学生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背诵, 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学生很容易就能准确地背诵、准确地书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重视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部分,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也就是说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今天的语言环境中, 用到文言文的时候非常少, 这就对文言文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怎么办呢?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做到两点:一是营造文言文阅读环境, 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语感,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断深化、领悟, 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言文, 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就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发现文言文之美, 那么必能提升审美情趣, 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愉悦感。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美、思想美、情节美, 使他们在心灵上产生审美共鸣, 进而投入感情地进行阅读, 这样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四、善于总结,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就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总结,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 归纳、总结基本语法现象, 活学活用

文言文学习中, 一些字、词、句式以及基本语法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归纳、总结, 反复强调, 让学生铭记在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要求学生活学活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传授语法知识, 让学生主动去接受, 进而灵活使用, 只有这样, 才算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也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考核学生的必考内容, 更是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技巧, 比如专有名词保留不翻译、补全省略成分、进行句式调整等, 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信、达、雅”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要求。

综上所述,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勇于突破传统, 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之路, 以便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

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2

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

“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

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又如:

“其”字,全文写作,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

二、注意区分虚实。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例如:

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

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 按:“之”字,甲文写作,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又如:

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

按:“莫”字,小篆写作,表示日落草莽中。《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

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

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

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

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

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

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

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

按:以上十一例中,共有虚词“之”字十三个,根据各自所在的语境分析,比较,可归纳为六种用法:

a、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如之①、之②,可释为“它”或“他”。

b、用作指示代词,在句中作定语,限制名词,如之③、之⑤,可释为“这”、“这样的”。

c、用作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之④、之⑥,相当于“的”或“以”。

d、用作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变成分句或词组,如之⑦、之⑧、之⑨,“之”字无义。

e、用作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形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如之

10、之11,“之”字无义。

f、用作助词,将宾语前置,加以强调,如之

12、之13,“之”字无义。

四、注意古今同形虚词的异同。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依然存留。消失的如人称代词“尔”、“汝”,疑问代词“奚”、“恶”,否定副词“匪”、“弗”,语气语“也”、“矣”等等。这些虚词,在阅读古书时,可以查看注释或查阅字典得以解决,不至引起误解。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然存留使用的那一部分虚词。它们与古代虚词一脉相承,词形相同,而词性、用法、意义却有差别。初学古文者往往只见其同,不知其异,自以为明白,以今度古,因而造成误解。这是学习文言虚词要特别注意的一点。下面举些典型例子,古今对比,揭示其异同。例如“是”字: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3、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以上三例中的“是”字,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字词形相同而词性不同,它是指示代词。前两例“是”字复指上文,作分句的主语。“是知也”,当释为“这才是聪明”。“是谓大同”,当释为“这叫做大同”。例3中的“是以”即“以是”,意为“因此”。西汉以后,“是”字才渐渐用作判断词。又如“他”字:

1、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按:“他”字在古代汉语中不作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别的”、“其他的”。到了唐代,才开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如《霍小玉传》“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

又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与“因为”配合,在复句中表示因果关系,而古汉语中的“所以”却不然,先看例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关,吾不言。”《公输》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按:以上三例中,“所以”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分别表示“„„的原因”、“„„的方法”、“„„的东西”。

再如:“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是连词,常与“可是”配合,连接两个分句,表示让转关系。古代汉语的“虽然”却不同。

1、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虽然,受地于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睢不辱使命》

按:以上两句中的“虽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虽然”单独成为一个分句,承接上文,表示让步;下一分句语意转折,可译为“虽然(即使)这样,可是„„”。

再举一例:“往往”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2、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汉书·武帝纪》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按:古代汉语中的“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往往”,同形、词性都相同(都是副词),而表示的意思却不同。上古汉语中的“往往”表示空间的普遍性,意思相当于“处处”、“到处”,如例①、例②。大约唐代以后,则转变为表示时间的经常性,相当于“常常”、“时常”,如例③。

五、在学习古文时,不断积累常用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制成卡片,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较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前面所举“之”字,就是采用此法归纳出来的。此处再举“以”字为例,分类归纳说明如下:

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域民不以封缰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上三例中,带点的“以”字是实词(动词),因为它在句中充当谓语,表示动词词义;分别是“认为”、“任用”、“依靠”。

4、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韩非子·难一》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二章》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上例④至例⑦中,带点“以”字是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工具、事情、人力、原因等,可分别释为“用”、“把”、“凭借”、“因为”。

8、木欣欣以向荣,泉清清以始流。《归去来辞》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使用》

——以上六例中,带点的“以”字是连词。其中,例⑧、例⑨的“以”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而”;例⑩的“以”字连接两个词组,前者是行为,后者的目的,“以”字可释为“来”;例11的“以”字连接两个分句,前者是行为,后者是将会产生的结果,“以”字可释为“以致”;例12、13中带点的“以”字连接因果复句的两个分句,“以”字可释为“因为”。

此外,虚词“以”字还有通假用法,如《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按“以”通“已”,用作副词。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3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热爱古文,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读懂欣赏古文,理解文字是关键。教师在学习之初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逐字逐句落实字义,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积累,并要掌握一定的文言句式,让学生在高中文言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能养成以下的好习惯:1.重视课文注释;2.勤查、善用工具书;3.联系初中所学,构建知识网络;4.尝试卡片、标注、旁批等多种积累的方法;5.不过分依赖课文的白话翻译。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授文言文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展现出来的景物之美或人物之美。

如果是游记类散文,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描述性语言翻译文段,引导学生归纳写景状物的技巧,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如果是传记类作品,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补充穿插一些史实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特定环境下的历史人物的认识,激起他们求知的愿望。课堂上可以设置几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畅所欲言,从而顺利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例如,教授《鸿门宴》一文时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你认为刘邦、项羽二人谁是真正的英雄?假如宴会中项羽杀掉了刘邦,历史会如何演绎?假如可以穿越,你希望在鸿门宴中扮演怎样一个角色?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拨点评的方式进行。笔者通过试验,发现学生都是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其中的。

另外,古文中有许多经典的文章,如同美味的牛肉干,越嚼越有味道。在教授这些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优美或富有哲理及思辨精神的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写作时多运用。同时,教师在评讲作文时,应将学生作文中那些引用了古人名句,角度新颖且构思精巧的段落或句子当堂诵读或者以文页的形式印发出来让大家共同品味、评判。

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4

其一:学习目的不明确。长期以来,面对一篇篇文言文的讲解,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这些文章,学了之后在能力上又有什么提高?学生难以对文言阅读本身产生兴趣,只会将之视为负担。

其二,教师机械串讲。许多语文老师偏重知识传授,漠视能力培养;倾向梳理文本内容,疏于挖掘其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将文言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翻译,文言作品被肢解、破坏了。当学生将文言的学习只是当作为一个词找解释,辨别一种语法现象时,学生的兴趣就必将荡然无存。

其三,文言知识繁复。由于年代的久远,与现代口语脱离的文言文也确实让后人越来越难懂。一些多义的字词及多变的句式也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其四,文本主题深邃。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出来不可的。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尤其是教材中所选文言文一般是名家名篇,主题深邃,学生把握起来较困难。

诸多原因融合在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然无法提高,文言文教学也就更加难以有效开展了。然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文言教学的现状。下面针对以上几个原因,谈一下我的一些浅见。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认读障碍让学生难以走进文言文,从而认为文言文“学之无用”。没了兴趣,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了应有的原动力,又怎会想学并学好?所以想要学生学好文言文,关键是让他们明确为何要学。学习的目的明确了,兴趣就会继而有之。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言阅读目的教育,将阅读活动通过中间步骤与学生目前的兴趣领域联系,通过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需要和兴趣。

比如,以轰动全国的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免之死》及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成功与文言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密切相关的。这样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构建积极的心理准备,逐渐地提高兴趣。同时,学生的成长需要优秀思想的熏陶。我们的民族文化丰富、深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文言文本蕴涵着丰富厚重的思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牧构思《阿房宫赋》,是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是“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华章无不闪烁着光辉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积淀了如此深厚的人文思想,又何愁自己的写作缺少思想深度呢?

二、减少串讲,发挥学生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学生群体间智慧合作的力量。课改至今天,它一直在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事实上,能唤醒学生质疑能力, 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方式——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从容进行。

如在教授《鸿门宴》 一课时,我让每个学习小组从文本中任选一个人物作为探究性活动的小话题,要求他们立足文本,讲求集体智慧,合力参悟出文本背后立着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探究式阅读,有同学对“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这一公认的观点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项羽看来,刘邦并不是他实现目标的拦路虎,而且当时秦患未除,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降贵纡尊的登门谢罪,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所以说项羽是有计谋的,只是这种计策没能成为现实而已。我们现在说项羽没有远见,鸿门宴上没有一刀杀了刘邦,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简单思维而已。一个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语文课堂,不仅能让成就感在学生心头荡漾,而且有效生成出许多的细枝末节,挖掘出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激起了教学的沸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注重语言规律,培养迁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可见文言文的语法教学不容忽视,它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掌握好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健。

本人最常用的方法是举一反三,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效应。心理学原理表明,“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是顺向的正迁移。高中文言虚词对于学生来说历来是一处知识难点。在学习《师说》这篇文章时,里面有两句有关虚词“其”的句子:“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其”这个字是高考文言文中重点考查的虚词之一。借此机会,我把初高中学过的几个关于虚词“其”的文言语句全都投影出来,趁机和同学们把该字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出了“其”字的代词、连词、语气副词用法等。特别是“其”字作语气副词的四种类型,经过归纳整理后,学生的知识盲点似乎一下子扫清了。

另外,我还经常引进成语的一些语法特点,来促进学生在文言词法、句法知识点上的迁移。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 与“ 何罪之有”;“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名词作状语) 与“大海捞针”、“车载斗量”等等。通过古、现代汉语语法现象、文言书面语与生活中为人所熟知的成语等类比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推理,并在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情境中,达到知识的顺向正性迁移。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这种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学习文言语法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在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联系现实,古为今用

要想使文言文受到学生欢迎,就要契合现代学生的阅读取向和审美心理。不引经据典,不考证训诂,讲得浅一点,但多结合当下的实际,联系现实人生,多带点生活的酸甜苦辣,带点现实的味道。

跟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要教文化”,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要教文化,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字词缠住了手脚,必须以抓住文化的精髓。我们可以对古文中许多深刻的哲理作进一步的开掘,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以致用。如教学《陈情表》时,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尊重老人、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的“孝”心。古为今用,挖掘文言课文的现实意义,或者说用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人的进步思想,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语文与做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优质文化的熏陶。

当然, 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希望在这些文言教学新模式里,教师能轻轻松松教学,学生也能不再苦游题海、劳而不获,那我们的文言文阅读之路会越走越轻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陈锋秀.文言文教学中的联系迁移法.

[3]吴志忠.文言文教学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S1).

初中物理学习的几点建议 篇5

Ⅰ物理学习中做到两个“熟悉”,两个“熟练”

⒈基本概念要熟悉

学习物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不要死记硬背物理概念,而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

本知识把相应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情景。

2.基本规律要熟悉

物理学中的规律是整个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规律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实验,因此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验。学好实验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实验“做什么”?实验目的要明确

②实验“怎么做”?实验方法及步骤③实验表达成“什么”?实验结论(规律总结)。同学们学习物理过程中,对于物理实验切忌死记硬背实验

结论,那样是费时费力,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应该注重实验过程,注重试验方法,实验步骤,这两点清楚了,实验结论也就是物理规律自然就清楚了。

3.实验操作技能要熟练

北京市的中考对实验的考察日益突出,实验基本技能的考察每年必考。因此实验基本基本技能一定要熟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实验器材使用要熟练(器材调试,量程选取,操作使用,读数等等)②实验方法要熟练(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替法,转化法等)③重要实验要熟悉(测密度,测电阻,侧小灯泡的电功率,设计性实验等)

4.解题的心智技能要熟练

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不同类型的问题都有一套合乎法则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这就是心智技能,他不同于操作技能,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程序,是通过解答实际问题训练形成的,所以学习物理做适量的题还是必需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去总结,某一类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点是什么都要清楚,这个可以通过解答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形成技能。

Ⅱ平时学习,习题训练本着“找题做题,不如找错改错”的原则

初二学习的几点建议 篇6

在新学期,要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有讲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概念课,有解题思路探索和规律总结的习题课,还有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和联系实际的复习课.要上好每种类型的课,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 关于概念

要重视教学过程,积极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

◆ 关于习题

要掌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诀窍.除了听老师讲,看老师做以外,要自己多做习题,而且要把自己的体会主动、大胆地讲给同学们听.遇到问题要和同学、老师辩一辩,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在听课时要注意老师展示的解题过程,要多思考、多探究、多尝试,争取发现更有创造性的证法及解法.要学会“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对选择题、填空题一类的客观题,要认真对待,绝不大意,就像对待大题目一样,做到下筆如有神.对综合题这样的大题目,不妨把“大”拆“小”,以“退”为“进”,也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拆成或简化为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些小题、简单问题想通、想透,然后再来一个飞跃,进一步升华,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即退中求进了.如果有了这种分解、综合的能力,加上扎实的基本功,还有什么题目能难得倒我们?

◆ 关于复习

地理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 篇7

一、激发地理学习的热情

面对地理教科书里一大堆枯燥的文字和数字, 很多学生会感到茫然和厌烦, 学习地理就变成一种“煎熬”, 只有将“煎熬”转变为“兴趣”,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动力, 进一步提高地理成绩。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地理学科知识, 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干燥、植被稀疏、人烟稀少的甘肃酒泉能作为“神九”的理想发射基地,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鱼类化石、台湾海峡的煤层分布揭示了地壳运动与海陆变迁, 三峡工程、海岛建设、城市规划、气候变化、风土人情……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 生活处处与地理息息相关。自然界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从茹毛饮血的远古, 到高度文明的今天,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 地理知识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地理知识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丰富我们的知识层面,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即是用来形容人的知识渊博度。如果学生对地理感兴趣了, 学习地理就很轻松了, 有了动力, 还怕学不好吗?

二、注重地理基础的夯实

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多以教材外的某一个地理区域或者某一事件作为考题的载体, 而答案都能教材内找到。这充分说明踏踏实实夯实基础知识相当重要, 学习自然地理知识, 要多思考, 熟练地掌握原理、运用原理。例如, 学习热力环流一节, 我们先做个试验:用酒精灯加热盛有冷水的烧杯, 注意观察, 我们就会发现水体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流的现象, 这样很类似热力环流的运动。简单易懂的小实验就让很多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是分布不均的, 故不同纬度的地表会产生冷热不均, 从而导致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垂直运动又会造就同一个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水平面的气压有了差异, 最终导致大气水平运动 (风) , 而风总是垂直等压线, 由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就这样形成了。运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我们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学习人文地理方面, 我们要理清课文线索和思路, 抓重点字句进行归纳和整理, 多阅读教材原文, 多记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夯实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理能力的展示。

三、重视“脑图”“心图”的建立

这里“脑图”“心图”所指的是把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储存在脑海里, 刻画在心里。地理学习离不开地理图表, 我们要学会把课文文字转变为图表来记忆, 这里所说的图即是指地图。地图是地理的精髓和灵魂, 所有繁杂的地理信息知识都可以储存在一幅色彩斑斓的地图上。对于一个地理区域, 涉及的地图种类有很多, 比如:“经纬网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矿产资源图”“交通图”……我们要学会构建“脑图”“心图”, 把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都印在脑里、心里, 要学会进行图形重叠记忆。从宏观图到微观图, 一步步细化, 高考地理试题的地图多是以“区域切割微观图”为载体, 对载体的认真辨读, 让“脑图”“心图”重现, 通常都能有效、快速解决问题。地理学习其实就是地图学习, 记忆地图要注意方法, 各类地图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用经纬网构建绝对定位, 辅助以地形骨架与地形单元为相对定位。如河流走向受地形与地势限制, 可再生资源又有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人口的分布影响城市分布, 社会、经济、科技与自然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熟悉地图辅助逻辑思维, 要学好地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三、分清地理概念的是与非

提高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 篇8

一、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中学阶段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一向不被中学生重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必须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课玩游戏机、看小说、做其他作业等,我尽可能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某些学生上课时讲话,我就教育他们“上课时你们讲话,打乱了我的讲课,也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这样,师生间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关系和谐,师生感情融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又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结合现实社会热点问题,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政治课应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消费者权益知识时,我结合了“三鹿劣质奶粉案件”“山西朔洲特大假酒案”。在讲解“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时,就结合我县的情况来讲解。我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每天抽点时间看新闻联播,多读报刊,必要时做时政笔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习新知识打好了基础。

三、利用课堂讨论

让学生充分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不仅能够调动同学们发言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探讨。例如我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学生对有的家长打骂子女,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现象不满。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家长、老师这样做是违法的,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将此编成思考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大家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激烈地讨论后,同学们明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无疑是正确的。家长打骂学生,教师体罚学生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但如果学生把法律当作自己违法违纪的“挡箭牌”,那是极其错误的。通过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初期的几点建议 篇9

钢琴伴奏分为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正谱伴奏, 是指前人已经对一些声乐或器乐作品编配好了伴奏谱, 伴奏者按照伴奏谱为演唱者或演奏者进行伴奏。正谱伴奏要求伴奏者具有较好的钢琴演奏基础, 要能胜任伴奏统配者所要求的弹奏技术。而即兴伴奏是指在事先没有正谱的情况下, 临时根据主旋律配以适当的和声和音型, 并根据自己的钢琴弹奏基础边创作伴奏, 与正谱伴奏相比, 即兴伴奏通常用在人声演唱中使用, 它有便捷、快速等优点, 弹奏者的识谱和音乐理论运用能力要非常扎实, 经常进行即兴伴奏者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正谱伴奏者, 但从伴奏者的角度来说, 要使自己的伴奏水平达到歌曲演唱的基本要求,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具备良好的钢琴弹奏基础。

对于一个钢琴伴奏者, 不管是即兴伴奏还是正谱伴奏, 弹奏基本功越扎实越好。在完成规定的练习曲、奏鸣曲和不同时期风格的钢琴曲目之外, 还要能具备熟练弹奏各大小调包括音阶、琶音、和弦连接等伴奏所需的基础内容的技巧。一般来说, 正谱伴奏的编配中包含了很多难度较大的钢琴弹奏技巧, 因此, 对弹奏者的技术要求就更高、更全面。相比之下, 即兴伴奏可以从自己的技术程度和特点处理伴奏的创作和弹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即兴伴奏就可以忽略钢琴基础练习。钢琴诞生三百多年来, 各个时代都有钢琴演奏家转型成为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的记载。当前活跃在我国声乐艺术界的一些年轻的钢琴伴奏, 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佳林、中国音乐学院的邓垚等在学生时代都是钢琴尖子。因此, 应该对即兴伴奏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兴伴奏不是低层次钢琴基础的产物, 而是不具备正谱伴奏条件时的一种伴奏方式, 要用“曲内三分钟, 曲外十年功”的劲头和精神来储备弹奏基础, 以保证掌握应对各种风格、各种难度作品的能力, 要坚信一点:精湛的弹奏技术是学好即兴伴奏的基本保证。

2. 利用正谱伴奏帮助自己学习和掌握伴奏的相关内容知识。

开始学习即兴伴奏几乎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平时非常熟练的音阶、琶音和弦不知道怎么运用, 按自己的想法去弹但效果非常不好, 特别难听。其实是音型的组织没有达到听觉所预期的效果, 没有和主旋律相融合。如果能找一些正谱进行研究、学习, 并把其中一些伴奏织体借鉴运用到平时练习的即兴伴奏中, 通过不断的积累, 自己的伴奏水平会有较在提高。另外, 要重视听觉的训练与运用, 在音乐学习中听觉器官除了要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外, 还要会分辨声音的优劣, 就是好听不好听, 在伴奏中的好听其实是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音色是否好听, 二是音乐内容的组织运用是否合理得当。在此, 建议各位学习即兴伴奏的同学可以多听一些艺术歌曲的正谱伴奏音响资料, 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己对音乐良好辨别和选择能力。常言说, 有比较才有鉴别, 从听的比较与鉴别中提高自己的伴奏水平和能力。

3. 打有准备之战。

即兴伴奏名曰“即兴”, 但即兴之前有有很多不能即兴的东西需要完善, 如果要较好的完成伴奏, 在时间允许时提前对奏内容进行一些分析研究, 如歌曲的风格、伴奏形式的运用、织体的安排等尽量做到心里有数, 作适当的练习, 伴奏者脑子里一定要对每个和弦有一个清晰的音响效果, 这样才能在弹奏的时候能够给出一个最佳的和声效果。如果对于每个和弦的音响效果都不清不楚, 那么弹伴奏的时候脑子也会不清不楚。很多同学在学习即兴伴奏的初期, 都是从基本的I、IV、V三个和弦开始学习。但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 即使他们将每个调的I、IV、V三个和弦弹得滚瓜烂熟, 到使用的时候仍然困难重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 学生虽然将三个和弦弹的很熟, 但是他们没有认真地想过这三个和弦所产生的一个音响效果, 也就是说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个和弦配上主旋律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我的建议就是多听曲子, 并且在钢琴上尝试着找出曲子中所使用的和弦。这很类似扒谱, 但是我们在这里只需要听出曲子所使用的和弦, 将这个和弦所产生的音响效果牢牢的记在脑海里。把耳朵和钢琴结合在一起, 在开始可能会很困难, 但是只要多练习, 我相信对即兴伴奏的练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平时也可以多接触正谱伴奏, 接触的多了, 也会使自己脑子里的和声效果储存的更多, 这样在用起来的时候才不会捉襟见肘。

4. 抓住一切机会实践, 以此锻炼自己的伴奏应变能力。

很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即兴伴奏但效果并不理想, 有的是平时练习非常顺利, 但正式伴奏时不能与歌唱者融洽合作;有的是人声一加入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弹了, 下了功夫但收效甚微,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实践少了, 只是纸上谈兵, 二是没有从较简单的程度开始积累, 急于求成。总体来看就是学习的东西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运用。钢琴伴奏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伴奏者不但自己要弹得好, 关键是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所以在自己认为已经能弹伴奏的时候, 要在平时主动给人伴奏, 时间长了积累的多了, 心里自然就有底, 也就具备了应对不同作品和演唱者的能力和水平。

5. 培养良好的听觉和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耳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 学声乐要听老师示范, 学乐器要听音色好不好听或者把位有没有按准——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听力。钢琴独奏时候, 你需要用耳朵来分辨音色是否悦耳动听, 音响是否有混杂需要踩换踏板, 声部是否都出来了, 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强弱是否处理得当等等。弹钢琴伴奏的时候同样需要耳朵, 这一句所配上的和声是否恰当, 某一段歌曲中, 演唱者声音强弱如何处理也需要通过耳朵来感觉到, 然后对音量音色进行控制等。伴奏者一定要多听各种声乐或器乐作品。伴奏者除开钢琴伴奏的时间, 在平时也可以多听一些不同的作品。在听的同时我们可以自己辨别出其中的不同的和声效果, 并且能够将其储存在自己的脑海中, 这样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长此以往, 自己所能用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这样在碰到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作品时, 该用什么样的织体, 可以用什么样的和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对策,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即兴伴奏得到提高。

钢琴伴奏在今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体会到了钢琴伴奏的重要性。所以作为钢琴的学习者来说, 可以将眼光放得更广一些, 在进行独奏练习的同时, 可以将伴奏也放入自己的练习内容中, 在两个方面的练习中不断的思考学习, 使自己的钢琴水平能够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宗纵.钢琴伴奏和声乐表现的关系[D].郑州:郑州长城科技中等专科学校, 2010.

[2]丁红梅.钢琴伴奏的多功能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4 (02) .

[3]唐碧蓉.浅谈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5) .

[4]周为民.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0 (02) .

给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几点建议 篇10

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特点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新同学来说,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一大难点, 这是因为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来说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其一, 初中物理主要以现象研究为主, 研究的问题比较直观常止步于定性的研究, 即使有定量的研究也只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对思维层面没有更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较初中物理来说难度更大、内容更多、灵活性更强、深度更深、对思维的层面要求很高并且要求精确的定量的计算;其二, 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物理则以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 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较多地强调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刻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这一点在初中物理很少涉及到;其三, 高中物理的过程和现象都比初中物理较复杂, 且高中物理与数学的联系的要求也比初中物理更高。

二、给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一些建议:

1、记好笔记, 理清条理。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物理这样理科性的学科不需要记笔记, 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因为对物理的概念和定理老师往往会适当的进行加深和支解, 这样会出现很多在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的知识, 不记笔记很易忘记, 再者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针对概念附以例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经常会利用经典例题来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如果这些东西我们都能够做好笔记, 并且随时温习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定理, 使物理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性, 可达到“立主脑、去枝蔓”的效果, 记好笔记物理学习的第一步我们就已经迈开了。

那么物理笔记应该如何记呢?记什么呢?这也是困扰同学们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记笔记的目的是实用性和条理性, 以便于我们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概念和课后复习。有的同学一味追求笔记的完整性, 过多地考虑笔记的形式, 甚至想记录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题, 这样为做笔记而做笔记的后果常常会忽略听课的效果;有的学生课后不整理, 不翻阅笔记, 这就失去了记笔记的目的。记课堂笔记不是目的, 目的是帮助理解学习内容, 有利于复习和记忆知识。课堂笔记要用自己的话, 把老师讲的重点记下来, 书本上有的少记或不记, 书上没有的多记, 尤其要重视记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 让笔记成为自己的探索新知识的激发点。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 既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如果还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方法, 听课和笔记发生矛盾时要把听好课放在首位, 下课后再参照同学的笔记补起来。

2、熟记公式和定理, 理解公式和定理的内涵

公式和定理是高中物理应用的理论源泉, 若没有公式和定理, 我们的解题就没有了理论依据, 所以必须熟记。我们不能在应用的过程中现场推导, 这样会增加题目的难度, 降低解题效率。对于推导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 对公式和定理的记忆我们一方面要求大家全面熟记, 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家在熟记以后从死板教条的记忆中解脱出来。也就是所我们不能为记忆而记忆, 我们必须在熟记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挖掘公式和定理的内涵, 也就是说记忆是手段而理解和挖掘内涵才是目的, 比如在学习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正交分解法解决平衡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平行四边形和正交分解法的定义, 但最终我们还要充分理解其内涵:首先不管是平行四边形法还是正交分解法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平行四变形法, 只不过正交分解法中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而已, 这是因为在矩形中可以更方便利用三角函数解题。同时我们还要理解不管我们使用平行四边形法还是正交分解法其实都是将多力平衡问题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即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3、以经典题目为线条建立物理模型。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 若我们只是将每个题目孤立起来看待, 那么我们很容易深陷题海, 苦不堪言。但我们对每一章的题目仔细分析, 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题目是出自于同一种模型和同一种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将经典的、可以建立模型的题目罗列在一起, 做熟做透, 再辅之以针对性的训练, 就可以将这些模型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解题能力比单纯的接受知识更加重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之以鱼, 不如受之以渔”的道理。比如我们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时我们就必须研究透彻两种经典物理模型:1、把天体运动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即中心天体体系 (一个天体以某一天体为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2、一物体在某天体表面上受到的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的模型即非中心天体体系。这两种题型形成解决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的基本题型, 这一节的大部分题目都可以由这两种物理模型来解决或者从中受到启发。只要我们将每一章像这样的物理模型能建立起来就可以起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的效果。

4、适量的定时练习。

物理模型建立以后必须要有定时定量的练习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同时通过训练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在模型中可能还有一些不适用或者有变化的地方, 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加以判别。题目必须是精选的, 题型较活, 有浅有深, 并且要求有一定的题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结束语

以上是我给刚升入高一新同学的几点关于学习高中物理的建议, 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快的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 但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只有用心去亲自体验才能总结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我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只有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顾云.高中生常见的物理学习障碍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35:57.

[2]、刘爱宁.增强学生自信, 提高高中物理学习效率[J].数理化学习 (高中版) , 2012, 11:87-88.

中职数学学习的几点建议 篇11

关键词:中职;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81-01

一、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目前,许多中职生上课就睡觉,不写作业或抄袭作业现象严重,作业对他们来说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考试成绩差,对分数不在乎。

(二)原因分析

1基础太薄弱

随着高考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而家长又多数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费用,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一般都会选择进高中,这就使得现在的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尤其是数学底子薄弱。

2缺乏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由于基础差,中职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就成为了难题。

3学习目标不明确,毫无上进心

许多学生来中职学校上学不是为了学习,或者进入校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并且许多家长也没有什么期望。一大批学生没有任何学习目标,更没有上进心。

4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懒于思考

很多学生不会主动独立去完成课外作业,更不会主动预习下节课知识,有的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直接抄袭作业,很少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低下,自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二、如何改变学习现状

(一) 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对于数学来说,运算是最基本的工具,而学生在初中的运算基础就较差。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中职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做好复习的部分是负数和多项式的运算,这部分在学习新知识前就要进行系统的巩固。分式与根式也很重要,因为在指数函数部分有进一步的讲解,到时及时补上即可。知识的衔接能让学生找回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 适当调整学习顺序和教材内容

中职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与普高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普高数学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外,还要为高考服务,属于选拨性教育,因此他们更重视高难度的解题技巧。而中职数学的学习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属于应用性教育,所以中职的数学教学要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为专业课服务。例如: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先从第六章的立体几何学起,一方面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对初中知识的回顾,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部分知识在机械制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样是学习三角函数,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基本够用了;而对于数控专业来说,三角函数的计算要求更高,因为在数控编程中需要大量使用三角函数进行坐标计算;对于机电类的学生,这部分知识重点要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五点法作图,这都是学习单相、三相交流电的基础。

(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拒绝单一的知识讲授

在中职的教学中,不要把单纯的知识讲授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新课的导入环节。因为学生对数学已基本失去信心,如果再一味地进行单一知识讲授,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教师要认真思考新课的导入环节,创设好吸引眼球的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探索新知识。比如数列部分知识,课本就有很好的案例,完全可以把等比数列的小故事放在这里,让学生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好奇,吸引他们跟着教师一起去探究新知识。这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后面的知识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中职生不是智力差,而是没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是让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1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兴趣, 打好学科基础的最佳时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接受、认可和喜欢数学, 摆脱数学在他们心目中的枯燥形象。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谈谈以下方法。

一、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不持久, 很难在一堂课从头到尾都保持高度集中, 因而, 课堂导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 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 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等方式, 给学生创设悬念。例如, 在学习“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 向学生强调是一个苹果, 然后问学生, 如果2个同学平分这个苹果, 每人可以得到多少苹果?如果是3个同学平分, 可以得到多少?此时, 学生大脑中整数的概念已经不能应付这些问题, 便会积极思考。然后, 教师就可以提出分数的概念, 并通过分苹果这一简单的操作向学生阐述分数的意义。

二、精心设计课堂情境, 寓教于乐

数学只有得到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 数学只是一系列数字、概念和符号的组合体, 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因而,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例如: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 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有限, 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因而,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最好选用具体生动的事物。例如, 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单元时, 教师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具, 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几何体的特性。

此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设计课堂情境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喜好, 播放视频资料,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结合实际生活, 揭示数学之美

新课标指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数学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往往忽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以及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在学生印象中, 数学成了枯燥和困惑的代名词。为了摆脱这一现象, 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思考, 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 在上课时多举例, 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情景, 从而让数学生活化、鲜活化。例如, 在学生理解分数这一概念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生日的时候分蛋糕的场景, 如果一个蛋糕10个人平分, 每人可以分到多少?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生活中。

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合理的奖励机制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往往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如果学生喜欢该学科的任课教师, 也会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和学习动机。反之, 如果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望和良好的形象, 那么,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 在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同时, 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 在学习生活中,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 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 在课后多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在学习上帮助学生, 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尽量做到不批评、不指责。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的恐惧,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予发言的机会,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提高成绩的同时逐渐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少儿音乐下一篇:在线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