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模式论文

2024-07-17

文言文教学模式论文(精选8篇)

文言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1

文言文教学模式

一、导入:

二、板题、示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解词,翻译课文。

3、能正确书写n个生字。

4、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旨。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了解文学常识:

2、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清字音,听准停顿。(强调字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完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朗读,学生更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弄懂关键词的意思,再试着翻译全文。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翻译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组织自学。

3、检测:(先提问词意)谁有信心翻译得好?指名翻译。学生评价、更正、补充。

4、强调词意或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5、学生分成两组,课文、译文对照朗读。(换角色)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感悟主旨)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抓住关键语句,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分钟后发言展示,看谁思维敏捷。

2、学生自学,教师组织自学。

3、检测:提问或板演,学生补充、更正、交流。教师引导。(鼓励话语)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看谁背得最快!背得最准确。

2、检测:谁有信心背得好?指名背诵,学生更正、评价。

七、总结:

八、以一带多:

九、布置作业 :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后记:

文言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2

一、“读”字当先, 背诵名篇

初中学生缺少文言文语感, 文字生疏, 并且缺乏停顿断句常识, 要学好文言文, 就要“读”字当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读文言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的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1. 学生默读。

学生自读时, 有生字障碍, 鼓励查看课文注释, 翻阅工具书, 批注生字字音, 粗知文章大意, 整体感知文字特色, 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提问、交流。默读的要求是“准确”。

2. 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 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 “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 “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 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老师的范读, 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 读得朗朗上口。

3. 学生齐读。

在学生整体的带动作用下, 读通课文, 读出节奏。学生读古文, 习惯拖调子, 或是一字一顿, 教学时教师要逐步纠正。理清句子的层次,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句子意思, 可以先用个别句子示例, 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4. 自由朗读。

全体学生锻炼朗读技能, 获得语感, 领会课文大意。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此时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 为进一步背诵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背诵名篇。

指导学生背诵, 贵在点拨方法, 如:化整为零, 分段背诵;相互背诵, 查漏补缺;反复背诵, 突破难点, 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等, 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形式宜灵活多样, 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如《马说》《卖炭翁》《陋室铭》以及古诗词等可以先熟读背诵再讲解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如《口技》《出师表》等文章可以先熟读,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再背诵。此时教学的要求是正确、熟练。

二、领会方法, 疏通文义

1. 试译课文, 疏通字词。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 对文章进行翻译。学生试译时, 教师应明示遵循的原则, 即“忠实原文, 不违原意;弄清语序, 辨析词义;前后联系, 理清难句;固有名词, 不必翻译”。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 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 鼓励他们认真地斟酌词语, 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对于一些难句, 可由学生互译, 教师予以点拨, 启发学生主动求解, 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

2. 笔译课文, 理解内容。

学生朗读时明白课文大意, 但下笔又感到不顺手, 一些难词, 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只好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 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养成利用注释, 翻查资料, 质疑解惑的学习习惯。

3. 交流互助, 领悟准确性。

学生分段分层交流翻译的内容, 别的学生评价、校正, 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出现的疏漏的地方, 要让其掌握规律性。

三、鉴赏感悟, 体会意境

课本所选的文言文, 从立意、写法、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它的美无处不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 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

1. 学生对文章充分理解后, 再次进行精读, 认真咀嚼, 品出文章的“真味”, 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

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答谢中书书》是文, 可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意境美:风光绮丽, 融入感情, 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 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 仰视再俯瞰, 复平看, 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 次第井然。

语言美:言简意赅, 多用对称四字句, 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 泻入大海。

2. 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研习一些重点段落,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品评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

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 深沉含蓄, 精美传神。

3. 将自己的感悟写成读后感, 并在课堂上交流。

如《木兰诗》描述的传奇式女性英雄花木兰, 展现了一个既机智勇敢又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改写《木兰诗》,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字数不限。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有些情节, 如木兰的军旅生活, 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 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四、横向比较, 积累应用

1. 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掌握实词用法。

如《捕蛇者说》中, 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赋”, “岁赋其二”“更若役, 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 前者是动词, 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 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 《岳阳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 是一种文体, 这样加以综合, 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做成笔记, 便于复习。在教学中, 只要碰到此类情况, 绝对不能放过。

2. 文言文虚词更是教学难点, 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 促其牢固掌握。

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 情况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作代词用, 可以指代人、事、物,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 (们) 、她 (们) 、它 (们) 等;其次作助词用, 即可作结构助词“的”, 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 可不译;三是作动词用, 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 然后要求学生举例, 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3.

加强课外阅读, 以课文为中心, 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 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 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 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

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 篇3

文言文该怎么教,方法会有很多。但我想都要基于一个事实:这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是中文,而不是外文。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是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隔膜、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而白话文跟生活关联度极高,如按照“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理论,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白话文,都在学习语文。至于外语,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没有生活基础,只有书本、课堂,实践性极低,但因为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诱惑,向往,使国人有了跟外国人交往的冲动,有了奋不顾身地去学外语的热情。文言文跟白话文和外文相比,难学、失落成为事实。

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还不低,约占基础分的四分之一。文言文的存在只是为了考试吗?肯定不是,有传承问题,有文化问题,有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教师,你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为了教好文言文,有些教师进入了误区,把文言文课上成历史课,上成思想课,如上《六国论》时,竟大讲战争形势和赂与不赂;上《陈情表》时,竟大谈孝与忠对现代的意义,至于“文言”和文章的主旨都成了附庸。课的可听性是强了,但课的“文言”性就弱了,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大概就是如此。虽然一篇文章可以从语文角度讲,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思想角度来讲,但前提是你是什么教师,你是语文教师,还是历史教师或政治教师。

如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有一题: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这道题告诉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读诗词,但这是历史教师的事。如果一堂文言文课,你过多地担当了历史教师的角色,这不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的强化,我以为恰恰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的弱化。

我们要明确文言文和文言文教学这个事实,我们要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

二、我们需要共识

要教好文言文,我想要达成一个共识:充实和扎实。文言文的用语很简约,但内涵很丰富。教师要讲的很多,字词句、语法修辞、篇章结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等等。如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所说:“丰满语言的两翼,绕到文字的背后,教会文学的思考,理解文化的人生。”文章是既定的,怎么教,其实也是教师学识修养的体现,因为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也是人格修养的问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非是讲教师对学生影响的深远。什么样的课才是丰富的,譬如说《春秋》是简约的,《左传》是丰富的,因为《左传》的丰富和引人入胜,人们自然地喜欢上了简约的《春秋》。也因为你的丰富充实,让学生喜欢上了简约的文言文。教文言文,要你懂得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的道理。

有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一文时,问学生:“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中“詈”字从课本注释看是“骂”的意思,那么如果换成“呼中丞之名而骂之”行吗?有学生说:“‘詈’字比‘骂’字更文雅一些,更符合文言文文体特点。”但有学生表示反对:“‘骂’字好,‘詈’字虽然文雅,并且符合文言特点,却不符合人物身份。”为了让讨论能进一步深入,教师让学生在《词语手册》中找到了两个字的辨析:“詈”和“骂”是一对同义词,但本义有差异。“骂”指恶言侮辱人,《广韵》上这样解释:“骂,恶言。”“詈”表示在骂别人时罗列对方的罪状或缺点,《正字通》上这样解释:“詈,罗织其言以相谤也。”显然,用“詈”,意在显示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和誓死不屈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如此讨论分析,自然可谓丰富“充实”。这样的丰富“充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达到了理解课文的效果。

教师教文言文要充实,学生学文言文要扎实。学生学文言文很需要学外语的精神,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都需要你花工夫去记。如果充实是内容的话,那么扎实是效果。说实在话,我们的扎实是不够的,在高一、高二,学生除了课堂上读了几篇文言文外,另外还读了几篇呢;要学生买一些课外书,大多是现代的小说、散文和所谓的满分作文,至于古代的,基本没有。这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其实是教师问题,认为文言文花时多见效慢,现代性差,实用性低,学文言文不合算,等等。我想充实和扎实是学好文言文的两面,教师上课充实了,学生课后自然会扎实。如果教师上课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既不讲实词虚词,也不讲文言句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去学扎实呢!

三、“文”和“言”的思考

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但也不可否认,新课程推进时,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重“文”而轻“言”。这两种情况,其实是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的问题。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我以为教“文”和“言”,即语言、文章、文化。具体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理解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教条。你想一下,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你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如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会多些,教学时就不宜快速,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出现见仁见智。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教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再如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从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来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更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其人文性也体现得最为充分。

落实在课文上,我想比较理想的文言文教学,理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废谁都不行,重谁也不行,至于把握的度,是一个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的问题。

《赤壁赋》是一篇人文性很重的课文,如果弃掉人文性,而只讲字词句,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这篇文章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看到乐观旷达的苏轼。同样,在这个板块中后一篇文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是一篇人文性很重的文章,前些天就听了一节公开课,要求是一节课上完,他大概花了一半时间讲字词句,另一半时间讲人文,一半对一半,我以为这不是并重,并重是根据课的情况作恰如其分的安排,正如“折中”不是“中庸”。这堂课人文明显重于工具,是有失偏颇的。重人文并非是弃工具,工具是基础,人文是升华,是水到渠成。因为是同一板块,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板块标题“感悟自然”的意义,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在文章中读出了作者:一个是乐观旷达的,一个是执著孤傲的。联系这两人之前之后写的一些诗文,就会明白,苏轼在离开黄州到庐山时,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如果联系一下苏轼的生活遭遇和他的生活态度,就不难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了,你们怎样看是你们的事,可以看高,可以看低,我还是我,苏轼还是苏轼。柳宗元写《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千万孤独”,跟《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脉相承,所谓“不与培为类”。两篇文章一比较,就会发现,同样的遭遇,不一样的反应,因为性格、气质、修养不一样,但都不影响他们的伟大。正如屈原在楚国灭亡时选择死,司马迁在受腐刑时选择生,我们不能因他们的不同选择否定他们的伟大,他们同样伟大。

四、于丹讲《论语》是特例

在我们那么看重“文”和“言”的时候,于丹讲《论语》,讲“文”而不讲“言”,竟大行其道,一时让语文教师瞠目结舌。有人说为文言文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因为这样教学,文言文的可听性绝对没有问题;也有人说为语文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不可能放弃“文言”而追求所谓的效果。我想于丹讲《论语》,正确地说不是在讲文言文,更不是在讲文言文教学。于丹一时红火,只是一时,不会像《论语》本身一样经典,可以千年而不朽。有人戏称她为“超女”,我想多少包含着对她的评价。于丹讲《论语》是特例,不能归到文言文教学,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还是应该有明晰的认识。我们不因于丹讲《论语》而喜,也不因于丹讲《论语》而忧,文言文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就是教学文言文。

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于丹讲《论语》,只是阐发己见,引发电视观众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她的落脚点是观点而不是知识,是娱乐而不是实用。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于丹讲《论语》是演说,所用材料是“引子”是“由头”,为了自己随心所欲地演绎和发挥,而真正的《论语》被异化,被“泛文化”。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有对话场,可以多元解读,可以独立思考。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于丹讲《论语》是“独语”,有听众而没有对话,有独立性而没有多元性,有随意性而没有严肃性。中学里有选修《〈论语〉选读》,出版社编《教师教学用书》,或教师写《论语》方面的文章,引用的资料有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康有为《论语注》,程树德《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但没有于丹讲《论语》,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没有史料价值。因此,文言文只能是文言文,当文言文成了于丹讲《论语》时,已不具备文言文的本质;文言文教学只能是教学文言文,当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人演说时,已异化为娱乐和“泛文化”。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多样化,诵读的串讲的,工具的人文的,传统的现代的,等等,但本质是不变的:这是文言文,这是文言文教学。

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论文 篇4

一、了解字音

在文言文中,多存在“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古音异读、多音字、生僻字”等现象,我们应明确这一点,然后结合文本来理解文本内容。比如说“,潦水尽而寒潭清”这句中,潦是多音字。一是读音lǎo,意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积水。二是读音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三是读音liáo,有潦倒、不得意的意思。因为行文的意思是到了秋天,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所以潭水寒冷而清澈。所以这里的“潦”应读lǎo,而我们还可以在正确朗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景图。

二、注重朗读

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并且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如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齐读和个人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能感知文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理解并掌握文本的.相关内容。

三、明确典故

古人写诗词,喜欢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使用典故有多种方式,如明用、暗用、连用和反用等。但是典故用得多了,容易使行文晦涩难懂。所以,典故往往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将典故的内涵讲清楚。比如说,在“纤歌凝而白云遏”一句中,王勃化用“响遏行云”的典故来突出此次宴会上管弦之美;在“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一句中,王勃使用邺水集会和谢灵运的典故来凸显此次宴会主客的文采之好。教师对典故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讲清习俗

主义教学理论文言文教学浅析论文 篇5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文言文教学

1.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文言文的环境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环境,所谓的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学习,自由地探讨,自由地发言的学习场所。从建构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比较广泛,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沟通,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都成为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不再是老师念、学生记这样的途径而获得的。(1)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短暂的讨论,就会把答案告知学生们,这样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懒惰,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来,老师应该给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主动和自主学习,自己动脑去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从而得出自己所认可的答案。课本中大多数文言文都有许多注释,且十分详细,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不懂的地方去查工具书,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这样是完全可以梳理一篇文言文的,比如说《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对于这样篇幅短小的文章,老师可以放手让同学们独自完成,老师只需从文本出发,在关键处做一些点拨就足够了,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文本。(2)以课外阅读充实课堂教师不应该为应付考试而考试,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给予一些相应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在阅读一些与课本中相似的的文言文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去理解和思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重视学习者之前的经验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们并不是一无所知地,大脑一片空白的走进课堂的,无论是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学生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很多的事情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任何的经验和体会,但当事情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他们可以根据有关的经验和结果,凭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己的判断能力,对问题进行某种的解释和说明,这种解释我们不能看成是一种乱猜,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假设是合乎逻辑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们的想法,教师要认真地观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从而更进一步来地提高学生自身的价值。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来看,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是要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原文的讲解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背诵,并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们真正的理解、明白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内涵及其意义。我记得当我学到《鸿门宴》的时候,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下,我们班有个男生提出了“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把刘邦杀死了,那么结局又会怎样呢?”我记得很清楚,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很惊讶并且也很感兴趣,这时,同学们都展开热烈的讨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项羽真的杀了刘邦,他仍然打不败韩信,仍然谋划不过张良,胜利的将是另一个人。”乙同学说“项羽即使杀了刘邦,他也做不久天下,项羽分裂天下而封诸侯,诸侯实力强大之后,必反之。”丙同学说“项羽就可以和虞姬做一对神仙眷侣,幸福恩爱的生活一生。”这样的提问拓宽了学生们思维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加强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才更加有意义。

4.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学习看做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是单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应当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们的智力,也有利于将学生们“隐藏”的能量释放出来。观看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黄老师很注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黄老师让学生们用三个字概括出本文的内容和结构,“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从这段文字中学生们足以概括出“奢、亡、鉴。”正像黄老师所说,今天,我们不会去做“监察御史”,也没有人去做唐敬宗,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收获:“奢”必导致“亡”,要以“亡”为“鉴”。这是国君要借鉴的,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要借鉴的,这样简单明了的概括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奢”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有多么大。

二、总结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6

牡市八中 周美慧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文言文的掌握是中考必考内容,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文明的结晶。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佳作名篇,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以“为人”、“为学”之道。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却成为教师教学的死穴,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因为文言文考试的重点在翻译。教师总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讲解文言文的字、句的翻译上,试图通过反复、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为详尽,掌握的更准确。谁知这种用心良苦不仅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文言文的课堂氛围极为沉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感到厌倦和畏惧。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文言文教学时间,又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不辞辛苦”的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强调、讲解到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上不停的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笔记。情况再好些的教师,可能会在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背景、升华主题思想,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初中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

然而,初中接触文言文,是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日后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传授和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寻求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范式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在此,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心得进行梳理,愿与大家商榷。

一、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

文言文体现的是古人的表达方式及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距离,这是学生对文言文感到索然寡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导入上多花心思,一个良好的导入设计,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就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例如,对于游记类的古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醉翁亭秀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对该景色进行描述和联想,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再顺势引导学生将主题引导到新课的内容上。对于传记类的文言文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可设计如下问题:《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 通过展示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事件有所了解,再将焦点聚焦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上。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自然的过 渡到新的学习内容。此外,叙事类的文言文,可以通过预先设臵一些贯穿全文思想的问题,在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契机,充满兴趣的去研读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的梳理文言知识和思想。但切忌问题的设臵太直接,太直接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最理想的提问是学生需要通过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够获得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科学讲究的诵读技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言文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现代人读起来难免有些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要学生反复诵读,而不讲究章法,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效果甚微。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文言文的诵读也需讲究一些技巧。例如,每遍的诵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初读,可以通过听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悟;次读,校准语音、语调,对于特殊的发音要进行着重强调和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精读,要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可借助书中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时代意义,这是理解文章涵义的关键;美读,是在能通顺正确的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力求深刻的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开充分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联想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切身的感受其中的意境。在每次诵读前,都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学生带 着目的、有侧重的去诵读和体会文本,加之进一步的反复揣摩与思考,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其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概苏东坡所说的,“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分组进行赛读,也可以全班齐读、或点名让个别人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其中教师的范读尤为关键,范读是教师矫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句读、强调重点语词和句子的良机。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演示,更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丰富画面和意境,并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而诵读除了强调多种技巧的朗读方法,更要完成背诵的任务。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效果不好,而且学生背的也极为痛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线索串联法、画面重现法、或按照时间顺序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加上前面良好的朗读基础,相信学生的背诵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以今度古的思维范式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要掌握其关键词语和翻译词句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意在塑造的一个个个性鲜明、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状况。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反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重点词汇,对文章大概的主题思想有所了解,却不能够真正的体会文言文所反映的精髓之处。例如,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更不能理解古人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精神,究其原因,是学 生不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状况。所以,学生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和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总会有一段距离。然而,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体会和学习当时古人的伟大情怀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将古文学习生活化、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将古文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消解,让古文变得真实和鲜活。对此,通过介绍和讲解古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就显得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把文言文教学与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主题思想。例如,将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与现代社会中庸俗、浮躁、物质的社会风气相对比;将《花木兰》、《出师表》与现代人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缺乏爱国精神相对比等。最终的目的,是将文本中的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生活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人或这件事情,领悟文本的精髓。

四、挖掘意涵的人文目标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能够翻译古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古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人”、“为学”之道。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导学生能够解读和诵读文言文为目标,在教学中将文言文分别肢解为字、词、句进行讲解和诠释,这种做法完全破坏了文言文整体的精髓思想和语言美感,更加忽视了文言文作品中所反映的 人物思想、做人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爱国的思想情怀等。而笔者认为,将挖掘古文的人文思想和意涵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实现加强学生的古文理解,提高其对思想美和言语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净化心灵。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对文章情感价值观的把握上。另外,也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古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审视,让学生不仅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更懂得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理解历史,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评价古人和历史,学习古人的精神,从而培养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学会做人做事,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五、活学活用的巩固策略

要实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其能正确解读文言文、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会背诵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主要方式,但一定形式的课外拓展也不可或缺。例如,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一些难度相当,内容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素材,在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能巩固过去所学的古文知识;又如,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朗读比赛、查字典比赛、背诵和记忆比赛以及情景表演比赛等。对于优胜者或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文言文故事编写后续或者改编文言文故事等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古文的积极性的目的。并且,通过学生的编写,在班内进行评议的方式,可能会产生更佳的教育效果。

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经典佳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尤为重要。优秀的古诗文都是经过高度凝练而成的风格典雅的诗句,如果能在学生的写作中加以适当的引用,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的文采增添几分魅力,使文章妙趣横生,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7

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 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是近年来, 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 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笔者探索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模式为:读——讲——论——练。

一、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读书之要》)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读的时间, 因为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自读实践。

文章不是无情物, 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朗读, 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 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 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指导后反复朗读, 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朗读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要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不断地读, 课堂上也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在翻译之后, 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 练读, 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繁琐冗长的串讲让位给读。

总之, 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 让他们在读中明理, 在读中开窍, 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坐春风, 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

二、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 应废除“讲读”式教学模式, 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讲为主,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要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自讲, 是学生讲, 学生听, 互相协作, 共同进步。具体操作如下:

1、课前预习:请学生参照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家资料、文体特征等文化常识, 并且正音, 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等自主翻译, 找出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会自然接触到这个语段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

2、课堂安排一定时间 (如5分钟) , 请同桌、前后桌同学交流看法, 解决疑难问题, 标记不能解决的问题。

3、自讲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阅读, 以订正读音, 明确讲解范围。

提问, 以解决在准备自讲阶段没能解决的问题, 并且使自讲者在进行下面的环节时尽量连贯。

翻译, 尽量直译, 翻译时只看教材, 不准看参考书。

讲解, 讲实词, 讲虚词, 讲活用, 讲句式, 即使书下注释中已经提到的知识点, 也可根据自讲者自己的理解再强调一下。

探究, 学生讲解后, 其他同学如果有疑问或不同意见, 可以当即提出;自讲的同学要给予解答, 如不能解答, 可以请其他同学或教师予以解答。

对学生没注意到的语言点, 教师可以着重补充。对学生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要重点讲解, 并且可与随机提问、板书等结合。这样做可以引起各层级学生高度注意, 突出重点、难点, 并且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优化讲授效果。

通过自讲,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进行了听说训练, 又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勇于提出问题, 从而能够比较科学地敦促每一位学生学好文言文。

三、论

论, 即讨论。讨论有以下意义:

1、质疑——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变“教”为“学”

著名教授袁振国先生说:我们的教师应具备四种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综合意识、课程意识。而问题意识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 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精益求精, 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上接受了多少, 而在于他们质疑和批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了多少分, 而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因而, 我们在课堂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2、析疑——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变“死记”为“活学”

析疑, 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和解答疑问。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 是展示信息多元化、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过程。教师可结合课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引导, 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引导辩论可以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要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 大胆地发动学生自己破疑。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 不必事事庖代, 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 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四、练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听、说、读、写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四种方式, 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课堂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课堂练习具有帮助学生为加深记忆痕迹而联系旧知识的复现功能, 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

为此, 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三种训练。一种是教师自行设计课堂练习, 这种练习一定要紧扣本节课重点字词, 重点句式来设计;一种是完成配套用书对应课文的练习;还有一种是课外延伸练习。通过当堂练习, 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掌握的程度。

通过读、讲、论、练四个环节,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掌握了方法。只要能坚持做下去, 我相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 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随着社会的文化, 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总结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的课堂模式。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读,讲,论,练

参考文献

[1]王远达.优化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1 (7) .

文言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激趣授法延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7-0001

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古文、作文、周树人。的确,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感叹:文言文真难学啊;不喜欢文言文,没兴趣,看不懂;现在这个时代,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啊……

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文言文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改变,更没有想到解决眼下问题的好办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也不对,认为学文言文就是会翻译就行了,于是,买一本翻译书,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来学;有的学生则是依靠死记硬背,肢解文章。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状:教师备课时,花了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的意思,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地记字词的翻译外,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这种现状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不喜欢上文言文课,学生要不是为了考试,大多数没兴趣学习文言文。

如何化解眼下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学习的困境?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

首先,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因大量的文言字词带来的阅读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感,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对付考试,也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而要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

1. 文言文是沃土,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学习文言文,可以从中吸取民族语言和民族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如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热情高涨,作为中国人,岂能对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漠视不顾?

2.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倾听先民的声音,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状态,从中寻取今人的生存智慧等。比如,诞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也是影响了日本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一生的经典,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更认为它应是商界必备的实战手册。

3.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在吟诵《陋室铭》《桃花源记》《爱莲说》等经典作品时,实际上就是在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并且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

4.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不能让民族优秀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了层。有人说,今人的重任就是记住历史的刻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 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言文的文辞之美,可以帮助我们训练语感,在品读赏析时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学习过的文言文中,寻找到写作资源,借鉴到写作技巧。

二、授之以渔

帮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不太难,而且学有所得,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1. 课堂上,尽量减少对文言知识,尤其是文言语法知识的分析讲解,重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文章思路的整体感知与理解,避免学生认为学文言文就是简单枯燥的字词翻译。

2. 引导学生更多地品味文言文中的思想之美、文辞之美。比如学习必修二的《诗经·氓》,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诗经》“六义”,不能简单地只是引导学生把诗歌读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大辉煌。一首短短的诗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即使在今天看来,那个女子的形象依然真实丰满,亲切鲜明。《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学的源头”的艺术魅力。我想,站在这样的高度帮助学生解读文

[作者简介]张小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教学骨干,多年担任南宁市第三中学语文备课组组长。本,深度阅读,定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3. 在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和行文思路后,要帮助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比如:

(1) 借助语言环境、语法特点,推测关键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用“译读”的方法进一步检验对文言字词、文言语法的掌握,即用手指着文言文的原文,不看注释,不看笔记,不看译文,大声读成现代文,遇到“卡壳”的地方,顺手勾画,继续读下去,之后回头看,一篇文章字词有障碍的地方多则也就十几二十处。接下来把遇到的问题,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翻资料、问教师问同学的方式,再加之教师适时提问、适时点拨,学生基本能做到字字落实,把课文内容弄通弄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以及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非常高效,也非常受学生欢迎。

(3) 教会学生做文言文试题。没有理想分数的支撑,学生是不会主动进行文言文学习和文言文训练的,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品尝到“甜头”,即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让他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考试题神秘的面纱下是有方法可循的,文言文的学习和训练肯定是有效的。比如,在指导学生做翻译题的时候,我归纳出了“四个一”的方法,即划一划(划出朗读节奏),找一找(按照赋分,找出采分点的地方,重点翻译),补一补(如果是省略句,一定要把省略的地方补充完整,句子意思才表达得清晰完整),顺一顺(翻译完后,要整体读一遍译文,看看合不合文意,合不合逻辑,有没有语病)。一段时间训练下来,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做文言翻译题的习惯,做题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三、阅读

在高中阶段,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应试能力,仅仅依靠教材内几篇文言文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在有一定厚度的文言文的“土壤”上,才能孕育出更好的花朵和果实。因而,我们加强了对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指导,加大了对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量的要求。比如,在高一上学期,要求学生阅读司马迁《史记》中的10篇“世家”、10篇“本纪”和10篇“列传”。因为《史记》的文字较为浅显,初高中教材从中选取的篇目也比较多,而这三部分大多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学生阅读起来困难不大。再如,高一下学期,要求学生精读《论语》。下面,我以《论语》的课外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具体的阅读指导方法。(注: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和教师指导,全班学生一起买了《〈论语〉译注》一书进行阅读。)

1. 读。在阅读课上,全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不看注释,自行阅读《论语》原文,读完教师指定的一章后,对自己搞不懂的字词,马上查字典,或者看注释和原文翻译,直到把所读内容全部读懂。

2. 诵。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反复熟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由读对、读通到读懂。每个月,进行一次《论语》“班级吉尼斯”背诵活动,学生到科代表处进行背诵,评选出当月背诵《论语》成绩最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这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3. 思。《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它的思想价值毋庸赘言。千百年来,它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甚至影响了东南亚乃至世界上其他地区。但在今天看来,里面的一些思想或言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其中不乏需要我们批判地吸收的地方。因此,学生在精读时,我提出了“取其精华,思其糟粕”的阅读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点批注,随时写下阅读心得;读完一章,好好思考一下,哪些“精华”开启了自己的心智,哪些“糟粕”引起了自己的思考。再加之阶段性写读书笔记,开交流分享会等,把阅读的效用最大化。学生不仅要“读懂”,更要“读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论语·季氏》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认为有三种有益的朋友,分别是正直的人,讲信用的人,见闻广博的人。还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分别是曲意奉承内心无真诚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花言巧语而无学问的人。这对自己交友甚至为人处世有了很大的启发,启发自己要做怎样的人,交怎样的朋友。”也有学生写道:“《论语·为政》篇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分明是在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这般,社会责任感从何谈起?怪不得现实社会中,在面对他人处于困境中时,有那么多冷漠的看客!”同时,我还建议学生多多阅读名人读《论语》的感悟,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领会名家从中感悟到的智慧,借此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

4. 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经常存在“缺氧”的现象,缺少作文素材,缺少深度分析。为了进一步把阅读的作用最大化,我想除了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到思想智慧,还希望学生能把论语中的一些故事、一些名言等记下来,充当自己的作文素材,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克服写作时无米下锅、空讲道理的窘境,让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上一篇:小学生状物作文:我喜爱的小动物下一篇:对证券课的认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