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论文

2024-11-06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论文(精选10篇)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论文 篇1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 文言文是一颗光芒四射、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年,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进一步探寻文言文教学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但在实际学习中, 学生却对文言文充满了抵触情绪, 甚至是谈“文”色变。课堂中学生忙于抄写、背诵, 气氛沉闷, 毫无趣味;教师采用串讲式满堂灌, 口干舌燥, 教得吃力。为改变此现状,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谈一些思考。

一、细读文本, 探寻教学的维度

细读文本, 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对于文言文中哪些知识要教, 哪些知识可以不教, 需要提升学生什么能力, 使其明白什么道理和渗透什么情感, 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细读文本, 择优而行。

首先, 教师需从读者的角度深入文本, 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同时可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辨析, 形成个性化结论。然后, 再从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出发, 从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 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已懂, 哪些问题还存在问题, 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启发。最后, 从教师的角度去重构文本, 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准确把握教学的三个维度。

如我在细读《愚公移山》时, 就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误读课文。有些学生会认为愚公精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自量力”, 不值得提倡。对于这种误读, 我们一定要加以启发引导, 可从寓言的特点、写作的目的等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愚公精神。

二、激发兴趣, 增添课堂的热度

文言文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因此,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激活气氛, 增添课堂热度。

(一) 精彩的课堂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 会让学生兴趣倍增、注意力集中, 学习成效自然明显。导入方式多样, 可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根据不同的文章, 巧妙设计。

如在教学《人琴俱亡》时, 我先讲了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一个故事, 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主人公潇洒率真的人格魅力, 还让学生沉入学习氛围中, 效果很好。

(二) 灵活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特别在翻译文章这一环节时, 许多教师喜欢用串讲法给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 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实, 教无定法, 能活则灵。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及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来创新教学方法。如翻译一篇文章不一定要一讲到底, 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打对擂或变成“一站到底”的知识竞答, 这样学生兴趣会更浓, 效果会更好。

(三) 多样的教学手段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教学手段也愈发丰富, 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视频、音乐、图片等带入课堂。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诵读与音乐相结合、内容与视频相结合, 这样的课堂有声、有色、有趣, 学生自然会学得起劲, 课堂的热度也会大增。

三、强化诵读, 感触课文的温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 通过反复诵读,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从而帮助学生去感触课文的温度。

一篇文言文可分三步强化诵读:第一步,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和停顿。学生可先自读课文或听读课文, 然后相互释疑, 目的是为扫清字词障碍、准确停顿、读通读顺课文, 初步感受课文语言及结构之美。第二步, 分读课文, 疏通大意。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诵读与疏通文意结合起来, 边读边理解, 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三步, 品读课文, 感受语言和精神之美。教师教给学生品读方法, 通过个人朗诵、配乐朗诵、齐读等多种诵读方法, 深切感受文本的温度。

如品读《捕蛇者说》时,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扮演蒋氏, 一组扮演柳宗元。读完蒋氏的自述, 教室中一片寂静, 学生深深沉浸其中, 想必可以体会蒋氏那无助无奈、强忍欢颜的痛苦, 并同情蒋氏三代悲惨遭遇。读最后一节, 学生的声音高昂而轻快, 此时学生似与柳宗元合为一体, 一同控诉这罪恶的社会。这样的诵读, 让学生感触文本的温度, 接受思想的熏陶。

四、以写促学, 拓宽学习的角度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 读是理解吸收, 写是理解表达。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重在诵读, 轻视写作, 甚至从不写作。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了历史和时间检验的经典名作, 我们从中可挖掘无尽的写作资源。

(一) 仿例造句式

如学完《岳阳楼记》后, 我要求学生仿造“我学完《岳阳楼记》后, 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形式造句。这样的仿写,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锻炼思辨能力。

(二) 一课一练式

每学完一篇文言文, 我都会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写一篇小练笔, 旨在通过练笔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感悟和体验的能力。同时, 对一些精彩的练笔张榜表扬一周, 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热情。

(三) 尝试学写文言文

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尽管有些学生写的词不达意, 甚至笑话百出, 但这种尝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有推动作用的。它不仅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还可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 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将诵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使其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样, 文言文教学才会丰富多彩, 魅力无穷。

文言文教学四部曲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68-02

现在大多数初中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我累积了一些文言文教学的经验。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好文言文也需要有强烈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对文言文的热情与热爱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首要条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文言文热爱与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相信很多教师都懂得。如果为师者不深入古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古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又怎会理解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阔胸怀与伟大抱负?又怎会领悟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又怎会领会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寂寞与憔悴?又怎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因而,教师对文言文的热爱与热情,教师博古通今的渊博知识,肯定会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

2 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样的道理,在教读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开好课堂的“头”——课堂导入。教师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在教读《出师表》和《隆中对》时,可以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感受三国中高明的战略战术,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小说情节吸引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出师表》和《隆中对》的兴趣。在教读《岳阳楼记》时,可以通过学生对出“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对联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教读《三峡》时,可以通过投影一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图片,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3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成就感维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后,我们还应注意设计好课堂的提问,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问题要做到难易适中,有针对性、引领性。学困生的提问尽可能显浅些,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问难一点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回答出问题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动力,不至于因经常回答不出问题而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的情绪。

4 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时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都采用“导入-朗读-注解-翻译-分析”的固定步骤。由于冗长的注解与翻译,造成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必须营造活泼和谐的气氛,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就会有兴趣了,就会来劲头了。

二、落实知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创新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要遵循文言文的教学常规,使教学过程合乎规律,合乎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想,要实现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重视文言文背景的介绍

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学生对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作适当的补充,以加强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更透彻地解读文章。

2 注重文言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准确把握文言文,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非常重视对文章的“读”,通过默读、吟诗、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文章的基调;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有助于为下一步背默打下基础。

3 精讲字、词、句

文言文字、词、句的注释与疏通,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整体把握文言文大意的前提。我们既要抛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学,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讲多练。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明确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上课时教师对字词不必字字落实,应精讲:通假字,多义词。典型的虚实词,词语语境义。如《口技》一文中“两股战战”中的“股”字,教师就应该着重讲,否则学生就会误解为“屁股”。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教师就应重点讲解该词为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中为两个词,“可”为“可以”,“以”为“凭借”。如果教师不作重点讲解的话,学生就会把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相混淆而直接解释为一个词“可以”,从而产生歧义。另外,教师还应指导、点拨学生对所学的字、词、句系统地进行归类、比较、迁移,由聚沙成塔的量变到举一反三的质变,从而避免对文言字词刻板的讲解与背记。在注释时可采用学生轮流注释、学生注释学生点评或学生注释教师点评等方式,改变学生单纯“听”教师注释的形式,达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在指导学生翻译时,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翻译文中的关键句、主旨句、倒装句、特殊句,其他的句子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翻译,不必句句落实。如《木兰诗》中的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使用了互文的句子,教师就要着重指导翻译,否则学生很易将其割裂开来翻译,使句子产生歧义。另外,在翻译中还应教会学生坚持“句不离篇”的原则,既要注意具体语境灵活翻译,又要兼顾前后,既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又要融会贯通地翻译,并注意“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率,文言文教学必须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通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欣赏到文言文言简意丰的美妙,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可选用表演法教学《伤仲永》和《核舟记》;用畅谈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来教读《隆中对》和《出师表》;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三峡》。总之,我们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新鲜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三、强化积累

近年来贵港中考默写题的赋分达到8~10分之多。强化对文言文的背默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具体做法是:短的文章当堂背,长的文章课后背,然后在每周周二早读集体默写,周四早读补默。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积累。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在背诵积累中注意归类,注意知识的迁移。以归类促记忆,以迁移促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当然,我也教给学生一些巧背文言文的方法:①情景法。如在背《核舟记》“大苏泛赤壁”一段,就可通过回忆当时三人的情景来背诵。②线索法。如在《三峡》一文中,可通过时间线索(夏-春冬-秋)来还原背诵。③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背较长的文章。如《出师表》的背诵。通过背默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

四、培养感悟

只重视学习分析而没有感悟的语文教与学,可以说是应试式的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扭转重教师分析轻学生感悟的不良倾向,课堂教学应注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在教师的点拨与指引下创设情境,充分让学生感受、领悟文章的句式、手法、主旨、情感。把课本的知识通过感悟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以此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知识得到迁移,能力得到提升,素养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

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3

一、授之以欲,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着重从文本选材、构思立意、富有表现力的问题, 直至从作者、编者的思维作为切入点, 在课程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情境中, 引发认知上的冲突, 让他们在冲突中提高认识,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 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面对这样的景象, 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昨天我们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且每一位同学都认认真真地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报告。哪些同学想来展示?

生展示。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西门豹明白了吗?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 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 而是其他官员, 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他会怎么说, 怎么做?

生:……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 思考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

二、授之以语, 从讲话到对话

阅读教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过程“运用讲话、谈话”——“要以讲读教学为中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传话到对话, 是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师:要解决西门豹做法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 我们应从哪里入手?

生:……

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 又该怎么学习?

生:……

师: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 仔细阅读课文, 画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 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这里的交流对话, 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又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更有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 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 而是三方民主平等的交往。是彼此了解“我”的想法、感觉, 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心灵契合。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多重视界的对话、沟通、融合。对话的结果意味着创造和生成。

三、授之以渔, 教给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需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引导, 以利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 教学过程中不应强调标准答案, 导致学生思维趋同, 缺乏创造性。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应当作唯一的经典, 而应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寻求更多的答案。找到了答案也不意味学习过程的结束, 还要鼓励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寻新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生:……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 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 话外有意, 那么, 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 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 好好读读, 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 话外之意。

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

生:……

师:书上说, 这一天, 漳河站满了老百姓, 设想一下, 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 然后写下来。

(生选择对象写, 师有选择地请学生汇报)

师: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 人祸解决了, 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教师继续质疑问难, 保持研究激情。

师:课文学完了, 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释疑解惑。

探究性阅读教学关键不在于讲内容, 而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己去了解、理解和阐述学习的内容, 如何与学生愉快地合作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动手尝试, 亲历体验, 从中有所感悟, 有所发现, 寻找语言转换的机会, 同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 会寻找变化的语言,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 进行思考, 体验探究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究, 去实践, 去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在方法的指导上, 教师不是自己来讲解, 而是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 适时推广,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唱响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4

一、“前奏”——精心组织预习

1.教师精“入”文本,引导有效预习。

如《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课后有一个问题:按照时间顺序,说说作者都介绍了哪些春节的习俗。这个问题可以理清全文脉落。全文写作详略得当,充满北京特色的语言使文章充满情趣。教师钻研文本,研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2.学生预读文本,自主探究学习。

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预习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除了字词是预习各种体裁文章都应清楚的以外。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预习的重点应有所侧重,抓住文章的体裁特点。

这是一篇叙事和说明结合的文章,我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分三步: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把哪些日子作为重点来写的,哪些是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梳理预习内容,确定阅读目标。

学生预习完成后,接下来梳理预习内容,并以学定教,确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和学生预习情况,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详写的春节习俗,了解中国农历春节的热闹氛围,其中,第三项是有别于其他课的重点内容。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对本文的脉落进行了梳理,而且表格内容填写较完整,所以把重点放在第三个目标上,抓住详写的部分来品味老舍的北京语言特色。

二、“协奏”——灵动课堂生成

我认为,灵动的课堂贵在教师不应“惟教”,而应“惟学”,即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实施。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用大局的目光;摆正教学的详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1.详略处理得当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这节课的教学,基于学生预习的情况,我在教学中详略分明,该舍就大舍,“腊八粥”“腊八蒜”两部分,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于是我就紧扣预习表格,抓三个“味道”理清文章脉落:

(1)年的味道是热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赏灯会。这样一理,年的“味道”就出来了,学生也了解了整个老百京春节的特色。

2. 适时品味语言

课文对“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进行了重点描写,学生能知道,但为什么要详写,老舍先生具有浓郁特色的北京味语言,又该怎样突出呢?我抓住这三部分内容,引导孩子反复读,想想你体会到老舍先生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出来的。孩子把目光聚集到这些句子上:腊八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元宵节“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这些句子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精华,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初步体会老舍先生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

而文章三个重点段,我通过三个问题分别引导:1.读读写除夕的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体现热闹的?2.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3.如果你置身在元宵节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又随机生成: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我们现在的盛大灯会吧,看看你的脑海里会不禁出现哪些精彩的词语。能不能用上词语说几句话。有一个学生答道:“灯会上,有金碧辉煌、小巧玲珑的宝塔,有五光十色,造型优雅的空雀,有腾空跃起,越过龙门的鲤鱼;那一串串,一排排,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接着我启发:“同学们用上的词语真是丰富多彩,平时的积累真的很有用。这么多的好词,是老舍先生不会用吗?当然不是,俗白风格是老舍先生作品的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用通俗明白、自然朴素的语言来写作。大作家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我们班就有不少小作家一样。平时写作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通过灵动的生成,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通俗易懂”是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三、“尾声”——及时课外拓展

1.锦上添花,激发阅读兴趣。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六上第二单元就是了解民风民俗,在课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春节的民风民俗,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我就安排了《上虞的春节》一文课外阅读。这篇文章把上虞过年时的所有习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得非常清楚,作为一名上虞人,是必须了解的。而且文章的语言具有上虞特色,是乡土阅读的有益补充:“腊月二十--停止劳作,腊月二十三--“扫尘日”,廿五 ——“炒豆”“洗老虎脚”,除夕--祝福祭祖、请谢年菩萨、祭拜祖宗、吃年夜饭,正月初一--穿新衣、祭拜灶神菩萨、拜坟岁、拜年,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五(拜年结束)”。这些习俗有些与北京的春节相似,有些上虞特有的。我引导孩子找出上虞的习俗,说说与《北京的春节》一文比较,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顺水推舟,丰富语言积累。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学完课文《北京的春节》,学生们了解了老北京的春节,意犹未尽,不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家乡上虞的春节习俗,引导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说说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春节的特色,提升学生的语素养。

3.读写结合,深化阅读学习。丁有宽老师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我们应关注阅读教材中的言语现象,在阅读课时加强练笔,迁移、模仿和运用课文中的典型的言语形式,深化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拓展了《上虞的春节》后,引导孩子结合《上虞的春节》中介绍的一个春节习俗,写一写自己家是怎样过的,写出自己家的年味。

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5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提升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的培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便教会学生自己读书。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的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

一、提出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 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 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探究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基本的文学常识, 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文中出现的那些生字、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记录在课本上。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将了解到的基本常识记录在笔记本或抄写在课本上。这样做, 既能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 又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为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基本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省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生字、生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时间, 剩下更多的时间来讲述文章的重难点。这样, 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实现了“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就坚决不讲, 能少讲的就少讲”的目标。

二、小组合作交流, 突破阅读重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作为基本的学习单位, 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促进他们的学习, 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局面, 使教学变成了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那么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1. 组建合适的学习小组

根据班内学生的智力状况、性别、学习成绩等等,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一般由4~6名学生组成, 其中将优、中、差生按相对的比例进行划分。这样就避免了学困生都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情况, 这种由优、中、差三类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 利于同学间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有利于帮助学困生学习, 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 明确阅读目标

初中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弱, 教学中教师虽然说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是由于阅读能力提高较慢,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或者注重了阅读教学, 但是却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归纳和阅读技能的训练。这就充分暴露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那么, 如何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呢?

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及本单元、本课时阅读的重难点, 提出明确的阅读、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对自己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 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 我制订的阅读教学目标是: (1) 通过《孔乙己》一文的巧妙处理教材及阅读教学, 让学生达到既吃透教材, 又提高写作水平的目标。 (2) 掌握文章内容的同时, 掌握其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

3. 小组讨论、交流

在小组讨论环节, 不是旁观者而应该参与小组的讨论学习, 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必要的引导和解释。例如, 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朱自清的《背影》时, 在学生感知了课文以后,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父亲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的?同时老师也提出要求: (1) 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 独立思考并写出思考的要点及角度。 (2) 独立思考完后, 再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 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总结小组意见, 做出答案 (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作者的心理描写) 。

4. 全班交流、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个小组汇报交流的情况, 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总结。通过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 彼此互补, 从其他小组那里获得高质量的答案, 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矫正, 而教师则根据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答案的质量情况及学生之间的互助情况等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三、巩固知识, 提升能力

让学生自己对照本课制订的阅读学习目标进行测试, 以确认是否完成学习目标。这一环节, 可以利用习题的形式进行, 还可以利用比较阅读来完成,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 在学习了《孔乙己》以后, 我让学生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 从中了解两篇文章人物的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及表现主题的异同,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只要教师能够教学目标明确, 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科学、得当就能够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6

“以问题推动学习, 以任务贯穿课堂”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牢牢把握的一条守则。阅读型课文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种种困难, 同时, 阅读型课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实践。如果说对话型课文提供的话题和交际功能项目场景难以在教学中完全再现的话, 那么, 一堂任何题材和体裁的阅读课文教学既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 又可使学生进行真实的阅读实践。没有哪一项交际能力会比阅读能力更易于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的了。

新目标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编排了阅读课,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来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应围绕此目的, 充分利用好阅读课文这个载体, 精心研究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活动, 突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 使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较好地发挥。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了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课文教学三步法。下面我就初中新目标英语的阅读教学与创新, 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1阅读前:收集资料, 有序预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预习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阅读文章之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激活文化背景知识, 减少阅读理解障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或参照学生课本中的插图, 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得学生对所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背景文化支持。通过有序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阅读中:拓展思维, 发掘潜力

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 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中又可分为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略读 (Skimming) 。

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 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 略读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重点阅读, 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 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意的是,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以及结论。多数情况下, 每段的首句或结尾句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如果文章有题目或小标题, 首先就要通过读题目或小标题思考一下, 从中可以猜到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由此, 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找出文章大意, 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 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第二步:寻读 (Scanning) 。

同略读一样, 寻读也是一种阅读技巧, 先看题目, 找出定位词, 然后再到文章里找相关信息, 最后进行对比, 这就是Scanning。换句话说, 我们通常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地逐字逐句地阅读, 找准定位词或线索词,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上阅读课时,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快速寻读来搜索、确定信息, 找出答案, 解决问题。

第三步:细读 (Detailed Reading) 。

对分段的每部分进行精读, 了解每部分所陈述的事实。对文章中的理解障碍, 如学生较陌生的信息、语言难点等, 用控制性的输出, 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其目的是对阅读材料作深入、透彻的了解, 包括细节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 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各个细节, 从而对文中的内容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细读时若遇到生词,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根据有关常识、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构词规则来对词义进行猜测。遇到难以理解的或结构复杂的长句、难句, 可借助语法知识,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 搞清主谓关系、指代关系以及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等, 从而达到更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3阅读后:知识输出, 体验乐趣

阅读后, 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在学生大声朗读、熟悉课文内容之后, 要检测一下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 设计不同的检测题型。如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 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复述文章 (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 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 。

当然,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每学期可列出推荐书目。选择与课文和课文作者有关的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写下有价值的生词和好句子, 或者是自己对文章大意的归纳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然会有所提升。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论文 篇7

诵“篇”:即要求学生认真诵读每篇文言文,读准字音,每课如是;动情诵读出其音节、气韵之美来。

认真诵读全文,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要求,真要一一落实也并不容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生僻字词虽不是很多,但如果不认真预习一遍,吟诵一二遍,想在课堂上流畅地诵读,不错不漏不添字词,就比较困难。而能在课堂上流畅诵读者,必然先就“认真”预习了一番。为此,笔者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齐声诵读一遍之后,又抽查多位学生的诵读情况、凡诵读流畅者,则当场表扬,请大家鼓掌;凡诵读不佳者,则指出其预习不到位,诵读练习不够,要求课后加强练习。

至于“动情”诵读,诵出其文章的节奏之美、气韵之美来,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较高境界。比如教学《陈情表》第一自然段,从音节上说,要求学子们诵读时吐字清晰,发音响亮;语调应低沉、缓缓些;语气要诚挚、凄婉些;情调要悲怆、孤独些……甚至要诵读出一种诚惶诚恐、进退维谷、孤苦不堪的情调来。比如开篇那个“臣”字,就要读出蜀国之故臣战战兢兢的情调;“言”字,就要读出谨小慎微的语气来;之后文中的“以”、“遭”、“见”、“夺”、“悯”、“孤弱”、“少多”、“不行”、“孤苦伶仃”、“至于”、“既无”、“终鲜”、“晚有”、“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侍”等字词,均应诵读得低沉凄悲,哀伤沉痛,把开篇一段苦陈孤身身世、困窘处境,侍奉刘母难以奉召的无奈之情表达出来,以求声情并茂、苦陈悲悯之情的音节之美,气韵之美的效果。而“逮奉圣朝”一段则应诵读得较为清朗些,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感恩谢德之情与刘母病日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及“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为难窘迫等复杂心情以及“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天助悲伤之情表达出来。忠孝之义,情处两难之内涵意蕴美,在诸如前文所述的清朗明快或急切的诵读中,显现于音节、气韵之中。而读“前太守臣”一句,则应读出“前/太守臣/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音节节奏来,以求准确表意。否则,文意难明不说,诵读也不流畅。

而“伏惟圣朝“一段,诵读的语气,语调应明显加强,将“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本图”、“不矜”、“至微之陋”、“过蒙”、“宠命”、“岂敢”、“但以”、“人命”、“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更相为命”、“是以”等词句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陈述出难以奉诏的种种“恩典”与寓意来,进而渲染出李密此人孝老之情感与他难以侍奉新朝的深幽情愫以及得理必陈的胆识来。

“臣密今年四十又四”一段,则应以恳切、深沉、诚挚的语气、语调读而颂之,将“尽节于陛下之长”“报养刘之日短”的孝情道义渲染出,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及“臣之辛苦”的境况恳切坦陈出,将“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孝老之情恳陈出,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知恩必报之心诚挚倾吐出,将“恐惧之情”“谨释”的诚恳直言之,将“以闻”二字所饱含的孤苦、知恩、孝义、等情感交织的愿望尽显其中。

如此诵读一番,《陈情表》文中之情,应该领悟出一半多来。

释“言”:即仔细咀嚼文言文中的关键、深难字词,牢固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如《陈情表》一课中,光题目中的“情”字,就大有咀嚼的必要。陈什么“情”呢?谁陈给谁的呢?如何“陈情”的呢?结果如何呢?一一咀嚼,阅读欲求会陡然增长。而开篇的“臣”字,表面乃李密自称,如果深究李密乃蜀国“亡国贱俘”者,却又对新朝晋武帝司马炎俯首称臣,其甘愿否,其机智焉,其无可奈何者?引导学子深入咀嚼之后,以自己之理解“释”之,当然与理解文章内涵、意旨大有帮助。至于首段的“以”、“险衅”、“夙”、“悯凶”的释义以及作用的理解,教者稍加点拨,学子阅读注解,理解“以”乃多义,“闵”乃通假并不难。而“生孩”、“见背”中的“孩”、“见”的准确理解,教材的注释可谓“语焉不详”,隔靴瘙痒。比如“见背”,教材注释曰“弃我而死去”,此乃意译也,非注解。据原文语境和有关注解,“见背”当为“背见”的倒置,而“背”乃离世、死的委婉表述,由转身离去引申;“见”乃“我”也,指作者。这些关键的字词,教材不注解或注解不确切,如果教者、学子不咀嚼或查资料解释准确基本意义,当留下后患。因此,在“释言”这一步骤中,教者要引导学子咬文嚼字,把每一个实词、虚词,通假字都弄明白;学习要悉心琢磨词句,不可囫囵吞枣。

笔者以为,释言乃是学习文言文,理解其文旨精髓的必要过程方法,不可粗疏行事,还需要教者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历练操作。较好的方法是:字字句句咬文嚼字。

析“文”:即在诵读、释言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内容、情感、手法及作用等进行解读赏析,品味出古人记事写人状物抒情说理的门路来。

如《陈情表》一文,首段“夙遭闵凶”、“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悯臣孤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既无伯叔”、“门衰祚薄”、“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已形象地陈述出孤弱之情,闻之令人顿生悲悯之心;且有“六月”、“四岁”、“成立”、“晚”等多个表明从幼小到晚年时间词,一一道述李密其人的“险衅”、“悯凶”之遭,层层深入地将他孤弱无助的悲苦跃然纸上;随后又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开”数言,挑明其处境困苦,难以奉召侍东宫的苦衷。这样,一个通晓忠孝之义,机智过人的前朝孝廉形象,已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起来。

析读此段,重要的是让学子品读出李密所陈述用尽心机的“孤苦之情”,此时李密陈情难以奉召的张本科之辞,也是他打动晋武帝最终思准其推迟应诏的基础。析文至此,教者可用简笔勾勒出四页纸状简笔图画,形如“心”字,将“孤苦之情”书写左边第一“书页”之内,在由学生找出“夙遭闵凶”、“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茕茕孑立”等词书于其中。这样的“析”读,可谓已入木三分,“陈情”之机巧,也就理解得较为到位了。

之后,教者与学子们可一一析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并在“心”字的简笔画到第二、三、四笔“书页”中,分别填入“析文”的结果:“两年之情”(或“知遇之情”)、“孝祖之情”、“报恩之情”及其相当原文词语。此时呈现于黑板上的是“心”字四笔内的“繁情”,将李密对祖母“常在床褥”的实情以及其“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孝道,将其之于“诏书切峻”的畏惧,将其“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以及“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而又“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威慑以及“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和情,则告诉不许”的进退两难以及狼狈尴尬和忧虑不堪;以及“进节之日长”、“报养之日短”、“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卒余年”的乞求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恩之心,“犬马怖惧”之情,种种繁冗之情,尽显其中。于是,李密以“心”陈述,“情”系于“心”中之情之表文,已令天地动容。难怪晋武帝司马炎闻之,居然打动悲悯之心,恩准李密“愚诚”、“微志”之情!至此圣朝君王与“伪朝君王”与“伪朝老臣”的诏令与应招与否的矛盾冲突,已见端倪,已见分晓。(板书“心”字)

明“旨”:即在前面几个步骤的基础上,明晓作者的写作意旨及其理趣。

对于《陈情表》,苏东坡曾以“读《陈情表》不涕者,其人必不孝”来表达其感动之情。今日的学生,学习《陈情表》应当明晓其中的哪些意旨理趣呢?

首先,让学生理解李密所陈之情,主要动机在于坚辞不赴洗马之诏,而又动之情。

在古代,君王的诏令是不可违抗的,因此称之为“圣旨”。大凡圣旨所到之处,无论升降,都要双手高举圣旨,连呼“万岁”之语。那么,身为“上仕伪朝”“亡国贱俘”的李密,何以敢冒天下大不韪,既“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又“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将晋武帝的圣诏拒于千里之外呢?通读全文,在结合当时的背景,读者不难明白:着李密其人,“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在蜀地已非寻常之辈,可谓得蜀主重用之人,影响、声誉应该不小(可引导学生阅读《李密传》)。蜀亡之后,这位蜀朝旧臣,焉能立即忘恩负义,投奔司马炎?即使有“洗马”高职,焉能经受起蜀国满朝文武的白眼以及千古的责骂?于是这位饱读诗书、通晓忠孝大义的“亡国贱俘”,早就打定“洗马”之职的主意。但圣旨难违,违必掉头。于是他以“六夙愿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以及内外无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种种孤苦之情之托词,陈情表,决不复明奉召,而又能躲避杀头之祸,从而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欲奉召奔驰,则刘日笃……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微贱,朝不虑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等催人落泪的语词,以求动之以情,打动晋武帝司马炎,以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向”而使“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这样,既能教养刘母,又能保全名节,还能避免杀身之祸。

其次,要让学子明晓李密“陈情”,可谓陈出了他的机智与巧能。

笔者在引领学子阅读此文时,之所以近乎“做作”地将课文的四段字的精华设成为一个“心”字简笔之画,所教的多届每每如是“做作”,就是要让其明晓李密陈情之智:由“孤弱之情”(祖母无靠)而“两难”狼狈之情(医欲奉召,则刘病日笃;欲苟顺和情,则告诉不许”),由两难之情而孝老为重之情(“伏惟圣照以孝治天下”,引述恩典,陈述寓义),再由“孝老为重之情”而“忠君必报”之情,可谓步步为营,其中既将“和情”陈述得淋漓尽致,又将“圣朝思义”、“忠孝大义”阐述得明白,字字句句重若千金,掷地有声。如此力透纸背之言义,真陈述得大智若愚,绝后空前。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论文 篇8

Befor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着根据文章提供的标题、插图等,对阅读材料进行大胆地预测,为下一步阅读文章了解文意做准备。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英语6A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教师出示大屏幕上的图画,让学生猜测学习新单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clever, laugh,shout, point at的语义,因为图画展现得很清楚。只有单词“foolish”有的说是“内衣”,有的说是“走路”,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查找课文,看看能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很快就能找到:“My King, please try on these magic cloth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这句话当中的“foolish”,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clever”,知道其意思是“聪明的”,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国王,请试试这些神奇的衣服,聪明的人能看见他们,……的人看不见他们。”学生们恍然大悟。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下发一张纸条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把不明白的或想问的问题都写在纸条上,看看哪组找得又快又好。哗!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战斗”中……

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充分做好读前准备。

二、During-reading,实现能力提升

During-reading是知识的形成阶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为寻找特定信息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英语6A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 首先是Fast reading快读回答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学生能很容易根据插图找出答案; 接着intensive reading,教师可采用分段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每一幅图的内容:

图1可设计问题: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o visited the king? And why?

图2可问:What kind of clothes did the two men show the king? Why did they call them magic clothes?

图3:What did the king do after wearing the new clothes? Did the people in the street like the new clothes? What did they say?

图4:What did the boy say?

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不一样的,只要有道理,教师应给予肯定,总结出最贴近故事的回答,同时把第一环节中布置的小纸条收上来,看看各组还有哪些不会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其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

三、After-reading,拓展迁移创新

After-reading是知识输出阶段,是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内化、吸收新知识, 运用所学语言,提升阅读能力。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英语6A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全文进行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 and the people in the street? Why?”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魔法是虚幻的,为人要诚实,待人要真诚的道理。接下来进行听音模仿和做课后习题(1)True or false (2)Read and write,对照大屏幕核对答案,自我查漏补缺, 做完习题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Read and write提示进行retell the story。下一环节是故事表演: 一个演皇帝,两个表演骗子,一个演小男孩,其余的学生全部表演群众,把教室里中间的过道拉宽些充当大街,尽量模仿故事里人物的语音语调。这一活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表演欲,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其他资料自编新故事。“Long long ago …”

拓展迁移活动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篇阅读材料,应利用各种方法,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为以后的阅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前活动是基础,有效的读前准备能够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读中活动是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关键环节;而读后活动能检查阅读教学的效果。三者环环相扣,方能奏好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摘要: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更应该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文章把握的准确性,能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三部曲” 篇9

一、披文入情,读懂文本

1. 在文本中找到符合学生认知程度和情感体验的切入点,让学生“进入角色”,产生读文愿望。在教学林莉的《小巷深处》时,可以紧紧抓住那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的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从文本中提取能调动学生情绪的内容,让学生闭眼缝布,切身体验盲母养育“我”的艰辛。学生切身体验后都有这样的感受:耳聪目明的人缝起布来都会刺到手,闭起眼睛更会刺破手指,弄得血流满手,而盲母却要“操起针线缝出二三十条棉被”,这是多么的艰辛!这时,学生不免会为盲母的艰辛而感动,对课文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教师正好循此让他们继续寻找感动,从而引领他们入情入境地细读课文。

2. 让学生循情入境,读懂文本,进而“吟哦讽诵”。《小巷深处》中盲母缝被的艰辛让学生感动,那盲母做其他事情是不是也让人感动呢?教师应让学生继续寻找自己的感动。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盲母为我做的其他具体令人感动的事件。如“盲母从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一百五十元为‘我’搬家”;为了“我”这“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的丫头改好了泼辣性格;为了维持生活,竟“坐在太阳最毒辣的地方守着卖”冰棍……这些表现母亲深沉无私的爱的真实事例能唤醒了学生的心灵,能让他们完全地进入角色,此时应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二、疑中析文,领悟内容

让学生分析课题及作者背景等介绍并进行质疑。在讲授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一文时,首先围绕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冰心的家在哪里?”,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索和思考。通过对“家”的探讨,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答案“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明晰文题的答案后,教师因势利导,接着提出问题“冰心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地方写起?为什么说‘中剪子巷’才是作者心中的家?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加‘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围绕文题衍生出来的几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紧密连成了一条思路清晰的线,顺着这条线,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明确答案,从而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合作,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让学生结合析文过程质疑。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写什么)和形式(怎样写)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我与地坛》一文,教师围绕“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在地坛我整日思考什么问题?” 学生经过分析后回答:“该不该去死,为什么生,怎样活。”教师在学生明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那么他思考的结果怎样?”学生在自主思考以后,经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终于体验到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作者在感悟生死后,仍在地坛中深沉的思索,这时候映入眼帘的景物发生了变化: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蒼黑古柏、孩子的脚印。地坛在岁月中流露出永恒的一面,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

三、运用迁移,提高效率

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言语训练。教材无非是例子,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从教材的例子中习得文本语言,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小巷深处》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有位老师就让学生模仿。如 “她那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学生就写出“母亲那黝黑粗糙的像她耕种的稻田里晒干的泥巴一样的手”;课文有“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学生就有“老人就如同米饭的守护者,怜惜地徘徊于水沟旁”。又如高中必修一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课有一句话:“假如我们先他们(父母)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这句话写出了“我”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有的学生这样仿写:“假如我们先父母而去,他们的脚步会从轻快变得沉重,他们的哭泣会使空气为之凝固。”学生仿写既能练习造句,掌握表达方式,又能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如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后,在分析明确了作者对故乡北平深沉的爱,那么学生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故乡的小作文,从而达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论文 篇10

一、声情并茂地“读”, 走进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意在表明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奠基石。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 从文字表层走进作品内部, 真实地领会文章的美好。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用“舌尖的运动”带动“心灵的体验”, 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爱你啊, 中国》是一篇极具语言特色、情感态度非常明朗的文章,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 (1) 告诉学生要学的是一篇歌唱祖国的文章, 点明文章主旋律; (2)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爱我中华》, 简要介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大地山河壮丽、人杰地灵, 唤醒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崇拜; (3) 利用自己的音色特点, 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给学生以阅读示范, 特别要注意每一段“我们爱你”以及结尾处“我们爱你啊, 中国”的语气和语调; (4)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文章朗读, 并选出代表上台进行朗诵比赛, 由全体同学评选出最有感染力的声音。这一教学设计很好地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

朗读的过程就是情感传递的过程,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更能与文章融合在一起。而教师的范读又给学生以带动, 帮助他们训练朗读技巧。

二、七嘴八舌地“议”, 品味阅读教学

文本是承担作者情感的一个载体, 一篇文章可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可以是对某一件事的看法, 亦可以是报国救民的旷世情怀……对于文本, 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同龄人在思维上的共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作为教师, 我留一些时间给学生, 让其充分思考交流, 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 品味透文章的细腻。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课, 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从一只乌鸦嘴里骗得一块肉的故事。二年级学生还处在思想尚不成熟、不固定的时期, 他们对于故事的理解可能别有一番滋味, 所以我在这一课设计了“我眼中的狐狸和乌鸦”的小型辩论活动, 在活动中: (1) 一部分学生理解文章为狡猾的狐狸通过笑着夸奖乌鸦羽毛漂亮、歌声动听, “善良”的乌鸦相信了它别有用心的夸奖, 一张口肉便掉了, 以此提醒大家要随时保持警惕, 以免上当; (2) 一部分学生认为狐狸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是非常“聪明”的, 相反乌鸦这么容易被骗就显得很“愚蠢”, 以此表达要学会随机应变, 巧妙地解决问题的意思; (3) 对于这样的分歧, 我不去评判对与错, 并且告诉学生“只要大家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说明理由即可。”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其作为小学生思维活跃, 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要允许学生存在差异, 甚至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成功的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使得阅读教学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三、表情达意地“写”, 升华阅读教学

有道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课的积累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阅读中收集信息、汲取养分, 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 所以读和写在教学中密不可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我们要将写作融合在阅读教学中, 弥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 让写作教学不再棘手。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章, 描写景物特点鲜明而且语言优美。我对这节课后的教学活动设计为: (1) 通读文章, 找到作者描述自己眼中如此之美的庐山云雾的句子, “云雾笼罩山头”“弥漫山谷”……见识一些生动的词语的魅力, 并设置简单的小题目“用千姿百态等几个词语造句”; (2) 既然文章对景物描写出神入化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 我们也来学习借鉴一下, 要求学生动手写一篇身边景物的小片段, 要求用到一定的写作手法; (3) 我先以“夏日的校园”为主题给出片段范例; (4) 接着我留出时间给学生练习, 在评改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到了阅读课所讲的比喻、拟人的手段, 并在班级内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把他们的片段张贴在练笔专栏中供大家学习。

上一篇:“一键”业务受理下一篇:合作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