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文言文阅读

2024-05-08

余玠文言文阅读(精选5篇)

余玠文言文阅读 篇1

余玠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余玠

王介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王介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王进 、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王介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王介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王介 将谢之,乃为设宴,王介 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王介 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王介 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王介不 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王介大喜曰:“王介 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王介 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 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王介 ,即余王介 ,南宋淳礻右 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朝廷不吝以报功。 B.王进 兄弟饮食而已。

C.王介 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介 大更敝政。更别馆以处之。

B.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贤于十万师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王介 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王介 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王介 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著成效。

B.在余王介 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王介 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王介 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答案

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3.D(两个“于”字均为介词,表比较。A项,两个“更”字分别解作“改革”、“更换”。B项,两个“谢”字分别解作“感谢”、“告诉”。C项,前句“所以”表原因,后句“所以”即“用来……的”。)

4.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5.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余玠文言文阅读 篇2

一.以字溯源, 破解文言难点

《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学生对“字”的理解很困惑, 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 “字”是“文字”, 活用为动词是“给……取名字”, “字”怎么会有“养育”这个义项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字的形体:“字”, 上部是“宀”, 像房屋, 代表屋宇, 下部是“子”, 代表孩子, 把两者合起来就是女子在屋里生养小孩———这不就是“养育”吗?

字之初, 本为画。要知道汉字的诸多义项与其形体有紧密关联。从“王”部多与玉器有关;从“贝”部多与钱财有关;从“页”部多与人头有关;从“彳”部多与行走有关;从“斤”部多与砍伐有关;从左“阝”部多与山坡有关;从右“阝”部多跟人居住地有关等等。明白这些偏旁部首所指示的范畴, 在文言文阅读中就可以应用了。如从“阝”部的难解字: 《荆轲刺秦王》“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的“陛”, 意为“殿前的台阶”; 《苏武传》“扶荤下除, 触柱折辕”的“除”, 意为“宫殿的台阶”; 《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的“鄙”, 意为“边邑”;元稹“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的“邮”, 意为“传递文书的驿站”。

追溯汉字造字之初各个部件所代表的事物, 正是利用了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这种倚重字形来探求词义的认识方式既有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能实现能力的迁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对于阅读文言文,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以字释文, 透析文章内容

汉字博大精深, 越入其中越觉其妙。《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为什么是“班马”而不是“斑马”呢? 《说文解字》“班, 分瑞玉, 从珏从刀”, 本义是用中间的刀把左右两边的玉分开。照此理解, “班马”应该是“离群的马”。“萧萧班马鸣”呈现在眼前的是离群的马萧萧长鸣, 似乎不忍离去, 这不就是标题“送友人”吗? 《孟子》“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在这句话中“同时得到”这个解释尤为重要, 但它又从何而来呢?落点在“兼”字。《说文解字》:“兼, 会意, 小篆字形, 从又 (手) , 从秝,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把玩汉字, 揣摩字词, 有些字词貌似普通, 其实意义相当特殊。《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行人”“寡妇”皆无注释, 这是不是暗示这两个词等同于今天的“行人”“寡妇”?其实不然, “行人”“寡妇”在古汉语中都有特定的指向。“行人”特指远行之人, 不是征戍, 就是商旅。《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就是明证。“寡妇”在古汉语中本有二义 , “丧夫之妇”“独居守候丈夫之妇”。《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儿, 内舍多寡妇”, “寡妇”就是征人的妻子。因此,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的“行人”指远行之人, 正因为他们离乡背井, 漂泊途中听见鸳鸯啼鸣, 才会勾起无限的思家之情, 才会忍不住驻足而听。句中的“寡妇”指什么人呢?《孔雀东南飞》是歌颂坚贞爱情的长诗, 鸳鸯的啼鸣, 自然激起思亲者内心的共鸣, 令游子驻足, 令思妇不眠。如果我们只单纯地将寡妇视作一般的孀妻, 则与诗意相去何止千里?

叶圣陶说:“所以为教, 贵穷本然, 化为践履, 左右逢源。”倘若我们能从汉字的解读入手,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与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文化场融合, 必将大大提高文言文本阅读的积极性。

三.以字品文, 体会文学韵味

如何读出文言文所含的深意及韵味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从汉字解读入手, 把“言”与“文”结合起来解读文言文, 是很好的途径。因为咬文嚼字, 不仅可以斟酌文字的分量, 实际是斟酌思想与感情。

例子发生在童志斌老师执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对“箕踞”一词的解读上。“箕踞而遨”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注释为古人席地而坐, 呈簸箕状。一般的读者看到这个注解往往一瞥而过, 而童老师却紧抓不放, 从字理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细读。“箕踞”:两脚张开, 两膝微曲地坐着, 形状像箕。《礼记·曲礼上》曰:“立毋跛, 坐毋箕, 寝毋伏。”这就意味着按照古代的礼法“箕踞”是一种很不雅的坐姿。如此不雅的坐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的柳宗元已经完全放松, 心凝形释, 与之前的“恒惴栗”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坐姿揭示了人物不同的心境:“披草而坐”, 持一颗“惴栗”之心, 始终无法释然;“箕踞而遨”, 不遵“坐毋箕”的古训, 心凝形释, 体现了作者心情放松下来了的一种随意的姿态。因为这是西山, 一个远离人群的所在;因为这是西山, 一个他不用有所顾虑的地方;因为在西山,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抛开……文章主旨呼之欲出, 西山宴游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心游, 而所有这些的由来就在于对“箕踞”二字的关注。是的, 通过这样的文字关注, 往往能让我们发现文本内蕴和美学价值。

一个字的分析, 将言与文完美结合。这种从文本整体着眼, 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剖析来赏读文学作品、文学语言的做法, 为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尤其是文言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找到了很好的途径。

四.以字带面, 窥探中华文化

汉字,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汉字更是透视着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关涉着社会的礼仪习俗等。《孔雀东南飞》“阿母闻此言, 捶床便大怒”, 为什么此时捶的是床而不是别的桌子椅子什么, 难不成阿母病了躺在床上, 但文章却又没说明。这究竟怎么回事?原来问题在“床”, 此床非彼床也, “床”不是卧具而是坐具。中国坐具的发展是从先秦的席地而坐的席子到秦汉时期的床榻。了解了这个文化,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项脊轩志》有“诸父异爨”一说, “爨”是炉灶, “诸父异爨”表层看就是用不同的炉灶, 其实这里面隐含着很深的文化情结。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的社会, 它以家族为中心,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崇拜。一个家族累世同居, 在家族内部实行公有制, 土地及其他财产均为家族全体成员共有, 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生活上同爨合食, 吃大锅饭;有一套严格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项脊轩志》中提到诸父分家前后家庭内的变化:“先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凡再变矣。”墙和门的改变与增多意味着各位伯叔分配了房产, 各立门户, 打破了原来大住宅的结构布局, 也意味着一个家族从昌盛走向了没落。其中的酸苦只有了解了中国特有的族权文化才体会得到。

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的阅读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展现字词深处的文化内涵, 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更能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文本背后的信息, 而一旦学生对这些感兴趣, 那么他们必将对文言文的阅读也产生兴趣。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篇3

关键词: 探究性浏览 教师主导 整体驾驭 重视方式 创造性思维

探究阅读是以学生的熟读为基础,学生边浏览边思考,边思考边浏览,读思统一的一种浏览。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需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合开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探究阅读始终把学生的读思统一放到第一位,用读思促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题、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整个过程综合为读一读、思一思、问一问、评一评、悟一悟。

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统一模式: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朗读课文,解释文言文词语并逐句翻译,归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最终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支离破碎的零星知识点,导致学生对文章缺乏总体的感知,学生阅读的欲望消失,久而久之心生厌倦,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探究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顺序是:浏览全文,得其大意;边读边思,揣摩字句;入境探幽,联想感悟。这个次序是以学生熟读、质疑、沉思、感知为中心的。与传统的文言文讲授模式,重微观轻宏观、重局部轻整体的理念彻底相反。探究阅读是由读到思、由思到问、由问到评、由评到知的过程。它通过老师的点拨,促进学生阅读,让学生边阅读边思索,思索中产生疑问,疑问中探究文本,让学生自感、自思、自悟、自得。

一、文言文探究阅读要熟悉学情,以学生内心为出发点,处处以文章为根本。

探究阅读,就是阅读时要整体把握,心中要有文章的全貌,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再从细微处探究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完整、较准确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这样的操作过程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及认知过程,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较好地落实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注重方式方法,深入探究阅读,这是探究阅读的基本原则。

探究阅读强调学生的熟读精思,自主阅读,自悟自得,但这一切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避免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给学生一个相对科学的阅读次序和阅读方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启迪他但不硬拖他,激励他但不局限他,让学生“目见全牛”,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感悟,有利于提升整体理解的阅读本领。

三、文言文的探究性阅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属于学生,教师要善于将阅读与思考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又要给不同学情的学生创造机会。既要肯定学生理解时暴露出来的幼稚思想,又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措施,保护孩子的思维激情,既要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生活阅历进行大胆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创造欲,又要避免学生简单复制教师思维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好奇心与创造心,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碰撞出新的疑问,新的感悟。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心,教师都要落实到位。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自评自议,自我整理。只有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与训练,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创造力得到保护。

总之,探究性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学生以独特视角深入解读文本,摆脱传统文言文讲授的索然无味,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 篇4

【技法点拨】

技法一:停顿断句——把握原则找规律, 理解句意是关键。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 考题形式大致为朗读停顿和断句加标点两大类, 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 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 难度大, 得分低。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准确朗读, 把握句读。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也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 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 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 确定地理解文意, 然后采用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连词成句, 以了解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进行节奏划分。

(2) 总结规律, 做好停顿。

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 明其大意。这是正确加标点的基础。第二步:断句。准确断句可以为加标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加标点。句中停顿根据句子结构加的标点通常有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 句末停顿根据句式加的标点通常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 (2014年湖北鄂州卷)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 / 齐地 / 方千里

B.盖 / 余之勤 / 且艰若此

C.后狼止 / 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 / 以五千里之地 /存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要求找出有误的一项, 属于客观选择题。解答时, 须根据古文的朗读停顿规律, 熟读精思, 辨清词义, 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并依此确定语句停顿。该题中的四个句子均来自课内, 都不是诗句, 不存在对偶的问题, 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 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 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B

例2 (2014年广东卷) 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 羊之论也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 子

【解题指津】本题也是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属于主观划分题。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但是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 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 在此基础上, 根据文言语句停顿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作出准确的划分。

【参考答案】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技法二:词语释义——系统梳理重归纳, 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我们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 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 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备战此考点,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 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两点:1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 后一个“本”指根本, 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2要瞻前顾后,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 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1与现代汉语比较, 推敲文言词义。2分析字形, 引申文言词义。3利用成语, 类推文言词义。

例3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 文言实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音通假、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 而考查的实词往往在课内学过, 因此可根据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词义, 解答此题, 须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 将选项意思代入原文进行检验, 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D

例4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皆以美于徐公

D. 醒能述以文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要求找出与例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该题中的各选项也都来自课内, 辨析时, 应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 弄清它的词性和意义。解答此题, 可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再找到一致的选项。

【参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译——认真揣摩多训练, 大胆表述展个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 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备战此考点, 可采用如下方略。

(1) 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 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2) 强化训练, 熟悉题型。即通过强化性训练, 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 大胆表述, 展现自我。解答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时, 要拓展思路, 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5 (2014年江苏苏州卷) 下面哪一 个句子不 是倒装句 (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正确判断并理解文言句式, 要求找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应看清题干要求, 然后弄清文言倒装句式的特点和形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几种形式, 据此, 则不难作出选择。

【参考答案】D

例6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翻译“乙文” (林纾《湖之鱼》) 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 首先要通读全文, 把握大意, 然后根据上下文以及该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意, 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可遵循“解词—串意—顺意”三大步骤, 即首先解读重点的词语, 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然后将一个个、一组组词串联起来, 形成句意, 最后把整个语意通顺、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如果) 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 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 (多少) 呢?

例7 (2014年湖北武汉卷) 下列对本文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 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 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 仁厚孝顺, 礼贤下士, 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 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解题指津】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要求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 首先须整体速读选文, 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辨识。值得提醒的是, 要找到文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 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 如原文中的“不爱金帛”并非指太子, 而是指吕后, 与C选项中所说太子“不爱钱财”不符, 可见该项对文章理解有误。

【参考答案】C

例8 (2014年江西南昌卷) 这篇文章 (张岱《湖心亭看雪》) 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解题指津】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 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精要词句, 进行细节品读, 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该题选文出自课内, 对全文大意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 可抓住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对“赏雪人”行为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 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记诵——用心识记常总结, 善于思考勤动手。

针对中考“诗文默写与运用”试题的考查类型及趋势, 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备战此考点。

(1) 注重平时积累。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提倡理解性背诵, 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 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 经常归纳总结。积累诗文时, 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总结, 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 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反复进行记忆。

(3) 善用脑, 勤动手。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 勤于动手, 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避免出错。

例9 (2014年湖北宜昌卷) 积累链接:鱼儿, 是可爱的小动物, 《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 往来翕忽。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 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 可调动平时的记诵积累来作答。对于这类记忆性默写的题目, 如果平时注重积累, 那么根据提示补写上句或下句, 是比较容易的, 但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 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

【参考答案】怡然不动尔远逝

例10 (2014年四川南充卷)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 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 虽出自课内,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 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 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鉴赏的基础。此外, 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发现作者观点, 触摸诗人灵魂。

【参考答案】任选一个角度, 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 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 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如对仗的工整, 音调谐婉, 具有音乐美。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 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常考题型和基本的应考技法外, 还有如下两个命题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其一,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 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 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 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除了对字词的考查外, 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 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出现, 受到考生的普遍欢迎。解答此类题型,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 应该不是难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 我们先要读懂它, 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 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这些“注释”和“积累”往往是我们得以顺畅解答问题的“钥匙”和“法宝”。

其二, 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

这些阅读材料大多篇幅短小, 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小议论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记为主。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 表现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写古人登高览胜、抒发理想抱负等。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 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 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 主来诉。拯曰:“第1归, 杀而鬻2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 迁殿中丞。端土产砚, 前守缘贡,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 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旧制,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 使得至前陈曲直, 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 恶吏苛刻, 务敦厚, 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3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1第:只管。2鬻 ( ) :卖。3茔 ( ) :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到, 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2) 与人不苟合, 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 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该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 内容为讲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迹。命题者共设置了3道考题, 考查内容包括词语释义、句子翻译、人物分析等方面, 兼顾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识, 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 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只要搜索记忆储存, 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B (“遗”应解释为“馈赠”)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两句都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 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 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 第1句要重点落实“惮”的意思;第2句要重点落实“辞色”的意思。

【参考答案】 (1)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 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 听说 (他) 的人都害怕他。 (2) (他) 不随便附和别人, 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第3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时, 首先应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 然后拓展思路, 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文言文阅读 篇5

1. 准确释词:利用文下注释、平时积累,或根据拓展联想等方法,确认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用法。

2. 正确译句: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内容正确,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 概括文意:考查范围涉及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作品意义、阅读体验等;解答时务必注意通读全文,细处着眼;筛选全面,归纳重点;要言不烦,切中要害。

4. 分析写法: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风格阐释等,答题时应借助课内知识,联想旧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5. 比较阅读:常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材料(可以是课内外文言文、诗歌等),比较阅读的相关点一般在作品的题材、主旨、人物、手法等方面。材料之间或互补,或互衬,或互不相干,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一致。

一、 (2015·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保留原题号,下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

(3)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________(4) 平居无私书 ________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 【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 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 请用【甲】文中的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二、 (2015·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 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译文:

(2)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

15. 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 实词理解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相同,而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关联。如例一中的第10题、例二中的第12题,这类题目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实词的主流题型,即从文中选取几个句子,圈点重要实词,或列出4个实词及其在其他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求考生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突出考查理解实词词义的能力。

具体解题时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我们在解释或辨别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大致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合适意义。

(2) 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中,有些词汇的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词义的变化大致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如例一第10题中的“卑鄙”一词,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古今沿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语是考查的主要对象。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曲解文义。

(3)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二是声母相同,如“当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三是韵母相同,如“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等。

积累并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三不”:一是不随意,不是音同、音近的字都是通假字,如“畔”与“叛”通假,但不和“判”“盼”通假;二是不互通,如“畔”可与“叛”通假,不能倒过来“叛”与“畔”通假;三是读音古同今不同,如“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古音都读“bì”,今天不同音了。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地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甚至还改变了读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用法:名词活用(用作动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动词活用(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复习梳理时,应多关注词类活用规律,进行语法辨析;具体解题时,不必纠缠概念,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知道了上述实词的主要文言现象之后,如何进一步去做好文言实词的复习呢?

首先,要注重积累:

①重视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尤其是文言文注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本中出现过,因此重视课本中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②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归纳常考和易错实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练习中出现的实词,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以不断丰富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掌握足够数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①语境分析法,即上挂下连地去推断词义。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都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分析语境,有助于我们确定词义。如例二第12题中的C项“请毕今日之欢”,原文是说“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毕”有“都、全部”“使……完毕”等意思,这里指“结束”。

②结构分析法,即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一些对偶、排比句等对句,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当、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③字形剖析法。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讠”“辶”“彳”等形旁的字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④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如例一第12题的第(2)小题中“使得至前陈曲直”,“陈”可以由“慷慨陈词”推断解释为“陈述”。

⑤组词选优法,即利用字词去组词,进而推断词义。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面对一个词,要了解它的含义,可以尽可能多地用这个词去组词,然后从众多的组词中,结合语境、结构、语法等知识,优选一个恰当的义项。

2. 虚词理解勤练多思,把握规律。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汉语知识。纵观近年来江苏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采用这样三种形式:

(1) 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例一中的第11题;

(2) 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找出与示例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项,如例二中的第13题;

(3) 把文言虚词放在对文意的把握中来考查,如两道例题中的翻译题。

要正确解答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先要理解并把握语句中虚词的特点,把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根据语句特点逐个落实,同时要注意梳理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就能通过比较,推断句子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结合语句翻译或上下文意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如例二中的“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句中的“因”字,是作“因此”讲还是作“于是”讲?单独看好像都可以,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应作“于是”讲。从前句看,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从后句看,眼泪浸湿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后句是承接前句的,“因”是顺承连词。

(3) 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要善于和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进行比对,巧妙地用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如“此则寡人之罪也”中的“则”字,句式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式相同,可知“则”是副词,表示确认某种判断,相当于“就”。

(4) 先多朗读,体会语义,看其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再判断其用法意义或词性。如例二中的第13题“陵见其至诚”,“其”接在动词“见”后面,表代词,作宾语,作“他”讲;B项中“不能指其一端”,“其”与“一”结合,不是动宾关系,只能作“其中的一个”讲。因此,将虚词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弄清楚,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辨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实战练习和整合梳理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文言翻译遵循原则,掌握方法。

这一考点最直接的考查题型是翻译题,如例一中的第12题、例二中的第14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这类题型,关键是对句意的把握,首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意思。动笔翻译之前,还要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难点和得分点,这往往是翻译的重点。分析特点要注意:是什么句式?有没有省略和倒装?有没有词类活用?主要是哪几个关键词?等等。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于原文,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简明优美。

翻译的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具体说来,做实以下“六字诀”:

(1) 留 即“保留不译”,像专有名词,如国号、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译,如例二中的第14题“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一句中,“陵”“卫律”作为人名保留;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用语等,如“气象万千”等,也不必翻译。

(2) 补 即“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让句子的意思更完整更具体。如例一中的第12题,翻译“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一句时,应在“使”后面补出对象“告状的人”。

(3) 换 即“替换”,翻译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如例二中的第14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一句时,即把“事”换成“效忠”,“犹”换成“好像”,“恨”换成“怨恨”,“愿”换成“希望”。

(4) 调 即“调整”,在翻译时,倒装句式要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句式。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应依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成分位置做必要的移位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例一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调成“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5) 删 即“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有些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如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以及一些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发语词等。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删去;“夫大国,难测也”中,“夫”是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

(6) 对 即“对照”。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一个得分点1分。同学们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对照得分点将重点译好。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及特殊现象等。如例一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分点分别为状语后置,文言实词“苟全”“闻达”,文言虚词“于”等。

4. 文意概括放眼全篇,综合梳理。

在做文意概括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应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 内容归纳辨别方面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握题目中的选项或相关要点,将对文意的理解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或反复推敲出答题要点。如果是人物形象特点或品质类的评价题,要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

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常见的错误干扰项有:夸大事实,故意迷惑;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等。

④回归文本,细察差别。要坚持放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等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 作者观点态度方面

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郦道元的《三峡》是写景名篇,通过描写山的高峻美、水的湍急美和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解题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

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前后文多次通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其中的内涵。

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即人们常说的“文眼”。阅读文言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就能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3) 文意评价比较方面

①人物评价。可以从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着手分析其个性品质,或高尚或卑微,然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或褒或贬。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需要结合文章解答的,务必联系文本简析,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地答题。

②事件评价。可从事件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③类文比较。返回文段,联系相关材料,从文章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若题干中没有具体要求回答哪一方面,答案一般要兼顾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语言赏读看清题意,选准角度。

解答语言特点、写作技法类的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

(1) 修辞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方面。

(2) 表达方式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方面。

(3) 表现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面。

(4) 语言特点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音韵和谐、整散结合、气势磅礴、娟秀优美、写实朴素等方面。

一、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C. 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2.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李煜《梅花》)

B.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张籍《忆远曲》)

C.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 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诗意地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

二、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④。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享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②斋醮:道教仪式。③符瑞:祥瑞征兆的物品。④疏:奏章。⑤趣:赶快。⑥触忤:冒犯。

1. 翻译下面的语句。

(1)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2. 文中人物海瑞堪称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①惠州嘉祐寺,纵步②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④,退则死法⑤,当恁么⑥时也不妨熟歇⑦。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寓居:寄居。②纵步:随意散步。③木末:树梢。④死敌:死于敌军,被敌军打死。⑤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⑥恁么:如此,这样。⑦熟歇:充分休息。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性行淑均 B. 寻张怀民/寻病终

C. 解衣欲睡/虽欲言,无可进者 D.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念无与为乐者。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段[甲]中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

4.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汉第五伦①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耳。而伯鱼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宗正刘平,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选自《温公家范》,有删节)

【注】①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1.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厚:__________

(2) 直以数往视之 直:__________

(3) 仲遗腹女始一岁 始:__________

(4) 母欲还取 还: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平弟仲为贼所杀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 而伯鱼更以此语人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其后贼复忽然而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2) 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上一篇:民事转刑事案件申请书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性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