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兴趣调查

2024-05-24

文言文兴趣调查(共10篇)

文言文兴趣调查 篇1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文言文时, 常会感叹, 文言文难教, 学生厌学,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且未能把握文言文的本质特点。其实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很多, 每个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阅读兴趣”中, 好奇心是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那么,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令人厌倦的课堂变成多元化、创新化和科学化的生动的舞台, 使学生进入角色,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性, 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产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读”入手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自古以来, 诵读教学就被非常重视。在古代儿童入学集中识字后, 便开始训练诵读。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清朝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文言文教学需做到每节课都能听到读书声, 或老师范读, 或名家范读, 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 也应该形式多样, 如吟读、朗读;齐读、轮读、赛读;清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和表演读等。“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 要注意一下几种“读”的方式。 (1) 师读。当前, 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 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更亲切、更真实, 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文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 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 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 抓住了每一位听课人的心。 (2) 听读。让学生听别人朗读, 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 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 进一步理解课文。 (3) 诵读。叶圣陶先生曾解释“文言的吟诵”,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受”。诵读既是培养学生预感、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途径, 更是积累优秀篇章、积淀文化素养的必然选择。但应注意, 读中有思, 思与读不可分离, 即达到“熟读精思”的境界。

二.从“写”入手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忽视了“写”, 即要重视练笔的乐趣。“写”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是乐意“写”的, 然而我们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 遏制了“写”的天性, 文言文中的“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改写。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我在教学时比较重视文言文改写, 比如:要学生把《木兰诗》改写成小说或者剧本;把《卖炭翁》改写成记叙文;把《割刈麦》改写成场景剧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仿写, 即仿写文言文。文言文难不难写, 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 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3) “用”写, 即为生活所用而写。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文言体仍然存在, 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 不仅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活动”入手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位一体方式, 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根据文言戏剧或改写的文言课本进行戏剧表演, 如学习《孙权劝学》, 让学生自编自演,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举办各种形式的古诗文背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比赛会, 如我市每年举行的国学经典诵读大赛, 乘借比赛的东风, 我让学生掀起了学国学经典热风。优美的中华经典美文, 配上和谐的音乐, 师生共舞共唱, 陶醉在中华经典美文的无穷神韵之中。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而且培养了他们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为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埋下了一颗“情种”。

总之, 文言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带着“好奇”的种子, 用心去启发感染我们的学生, 相信文言文教学一定绽放“乐学”的花朵, 结出“高效”的硕果!

架起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篇2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但当代学生大多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想,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是给学生架起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中国是文化传承上唯一没有断裂的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文字是表意的,而其他三国的文字则是表音的。表音的文字经过若干年代以后,不凭借工具书是很难知晓其含义的。莎士比亚获得巨大成就,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还在于他把古英语改造成了现代英语。德国的浮士德、俄国的普希金都是本国语言改造大师。但是,这些国家现在的中小学生都不再学习古代语言,一般人都没有办法阅读古代典籍了。而我们国家,很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凭借学校教育的基础,能够阅读文言文,直接获取古代先贤留下的智慧。

其次,文言文这种古典语言,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典雅、庄重起来。首都北京的世纪坛的铭文、香港回归纪念碑的碑文,以及一些重要建筑的铭文,常常是使用半文半白甚至全用文言文写就的骈体文。国家的一些机关的文件,常常也是使用凝重严肃的带一点古典味的文字来表达。可以说,这既是语境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布者地位的象征。越南人平时都讲越南化了的法语,但是,一有红白喜事,则会使用上几个汉字,以表明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第三,社会语言运用中,凡是使用了典雅语言的地方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很多商品广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命名,都常常给人富有文化底蕴的感觉。一个人如果能够脱口而出地引用或运用古代先贤的话语,就能够很快将道理阐述明白,引起在场其他人的巨大共鸣,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

第四,古代典籍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礼流传到今天,且作为我们中小学生学习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积淀着古代先贤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的思考,充满着浩瀚的智慧,凝聚着无数先贤的人生哲学。我们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头前进。

第五,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成语典故,很多精辟的论述,很多精彩的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使表达简洁凝练、深刻睿智。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架起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桥梁。可以通过让学生仔细体会文言文中出现的寓言故事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学好文言文的目的。

寓言一直被称为“智慧的花,哲学的诗”,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充满诗意的美。它好像带刺的玫瑰,花朵给人美的享受,刺却使人警醒。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是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更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所以,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文说:“寓言是穿有外衣的真理。”从古到今,寓言不断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印度和古希腊都有经典的寓言专著,中国寓言则大量寄居在散文著作中。它们大多叙述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的魅力。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等,都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运用并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至今学生们仍然能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由此可见,寓言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在我国,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是寓言文学兴盛的黄金时代。在“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表达政治哲理思想的倾向,使寓言成为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为了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时的诸子百家,如韩非子、列子、孟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中均有丰富精彩的寓言。最突出的是庄子的寓言,辛辣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就数量而言,先秦寓言的丰盛,也是举世界罕见的。伊索寓言总共只有三百多则,而据初步统计,先秦诸子寓言竟近千则,足见先秦寓言的兴盛与繁荣。

《伊索寓言》给西方文学增添了一抹幽默奇趣的光辉,先秦寓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同样是极为深远的。它们大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有的在岁月的沉积中渐渐成为了格言、谚语和成语,经常为人民群众所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高峰。

初中文言文如何实施兴趣教学 篇3

一、提高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呢?作为老师, 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和电视入手, 比如看了电视版的《水浒传》, 就鼓励他们去看原著, 尤其先看容易读懂的白话文, 然后逐渐地扩展到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先从简单易懂的小文言文开始, 如节选的《论语》和《孟子》, 然后再学习《岳阳楼记》这样较长的、较优美的散文, 要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每看懂一篇文章, 他们就会收获成功感, 并且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

古时候人们就很重视熟读以及背诵。学习写诗, 除了要了解常用诗词的格律、韵律外, 还要背诵大量的诗词名言名句, 并且要背得滚瓜烂熟, 能灵活运用。文言文的格律我们接触起来难以理解, 因为文言文距离我们有太久的年代了。这也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就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语言方面的知识。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 学生就没办法真正地明白文章的大意, 甚至于每句话的意思,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和背诵大量的古诗词, 这样对于学习文言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积累

光傻学不注重积累, 学习能力就不会提高。我在讲课的时候, 总善于把学生已经学过的词语和句子的特殊的用法总结归纳起来, 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再把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拿出来温习一下, 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学习起来更有效率。

迁移地训练能够提高能力, 迁移教学的时候要找一些难度不大、和课文联系比较紧密以及主题比较相近的文章。如果老师在教《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 另外找《王冕求学》比较起来一起学习, 学生会深深地体会到认真求学的重要性, 这样既学习了文言文知识, 又能把学习的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 这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标准的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文言文阅读。

四、方法对路

文言文兴趣教学之我见 篇4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能产生很大的学习潜力。一个良好的、有趣味的导入,能够把学生引入富有情趣的阅读情境中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设计有趣的导入。笔者认为,导入可采用典故、成语、名言警句、插图和影片等多种形式。如用“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引出《马说》;用“政通人和”引出《岳阳楼记》……这样能够将学生引入到作品阅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催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利用朗读可以读出对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深层的内在美外化,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声情并茂地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喜悦、寻友的期待与中庭赏月的舒适恬淡之情读出,最后读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孤独郁闷之情。在朗读中,学生自然生发情趣融入作品,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复杂情感。

三趣味导学

1.采用纠错法。课前,让学生自己翻译文章;课堂上,将参考译文投影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译文与之对照,老师在一旁指导。如《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有学生翻译成“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不知道这里的“犬”是名词作状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应该理解为“像狗一样”。

2.相互讨论法。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

3. 试教法。學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望,因此,篇幅不长、文字不难的文章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

四趣味延伸

学生都渴望获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完一篇文言文后,可让学生适当延伸阅读一些相关题材的文言文,培养和加深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完《马说》后,让学生阅读与“千里马”相关的《千金市骨》与《九方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自觉查工具书,相互交流对文章的阅读感受,遇到困难,主动向老师求助。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碧洲中学)

文言文兴趣调查 篇5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笔者曾尝试着这么做:

一、巧借成语, 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难以读懂, 最难的就在于两种情况。

(一)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如:“卒廷见相如”的“廷”, “其一犬坐于前”的“犬”等;2、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 臣活之”的“活”字, “毕礼而归之”的“归”等;3、意动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 等。

(二) 成分倒装。

1、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何厌之有”, 等;2、状语后置, 如:“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民之多于邻国”等。

以上情况, 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 学生确实难懂。

成语, 被称为文言文的“活化石”, 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 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词类活用、成分倒装这两种情况, 在成语中还有体现。

(一)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如:“狼奔豕突”, 其中“狼”意为“象狼一样”, “豕”意为“象猪一样”, 用来修饰“奔”和“突”, 用作状语。其他如“星罗棋布”的“星”和“棋”, “川流不息”的“川”, “玉洁冰清”的“玉”和“冰”等等用法也是如此。

2、使动用法。

如:“沉鱼落雁”中的“沉”和“落”分别为“使……沉”“使……落”之意, “劳民伤财”中的“劳”即“使……劳”的意思, “完璧归赵”的“完”是“使……完整”。

3、意动用法。

这也是成语中常见的, 如:“不耻下问”中的“耻”就是“以……为耻”, “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 以古为薄”, “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 以鹤为子”等。

(二) 成分倒装。1、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与”、“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惟利是图”、“何去何从”等成语;2、状语后置,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济于事”等成语。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 如果能适当联系成语, 从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入手,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巩固成语, 能挖掘学生现有的知识潜力, 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 既提高学习兴趣, 又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在教学中坚持使用, 确能收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授之以渔”, 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无规律可循, 文言文看起来离我们现代很遥远, 但我们现代汉语是从她发展而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来帮助我们学好文言文。

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一般是: (定语) 主语[状语]谓语 (定语) 宾语〈补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代词, 充当谓语的一般是动词, 充当定语的是形容词, 充当状语的则为副词, 少数为名词。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当一个句子中, 前面已有明确的主语, 后面两个名词连用, 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 不带计量意义时, 第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充当句子的谓语。如:籍吏民, 封府库。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已知主语为刘邦, “籍吏民”为三个名词连用, 句中没有谓语, 而“吏”为“官吏”, “民”为“百姓”, 均为人称名词, 不可充当谓语, 因此“籍”活用为动词, 充当句子的谓语, “吏民”则为宾语。

可见, 抓住句子的结构, 尤其是谓语成份来分析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情况 (或者是特殊句式) ,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归类知识点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 他们就会感觉学习文言文容易多了, 那么, 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推崇诵读, 增强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习惯。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 首先是‘文’, 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曰:有言无文。”而我们教学文言文, 更主要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的感情, 感受作品的内涵。这里,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为我们揭示了文言教学的突破口——诵读。

四、牛刀小试, 牢固学习兴趣

(一) 逆向思维, 有章可寻——将译文改写为文言文。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译文, 让学生将译文改写为文言文。选材时注意选取学生略有耳闻的人物小传为宜。

(二) 尝试写作, 融会贯通。

让学生用文言写写人物小传, 要求写自己、老师或同学。学困生可指点其分两步进行:先用现代文写好, 再转变为文言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叫学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 写好后读给同学听, 叫同学猜一猜自己写的是谁。这样一来, 学生们特别感兴趣, 选取的就会是特别有趣的事, 有时用词不当, 语句不当, 同学也可帮着修改。经过几次修改、写作, 学生也差不多能弄明白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文言句式, 至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当然, 我们这样做, 不是提倡文言文写作,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牢固学习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兴趣”这一剂良药, 不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汉语的魅力。我们在培养他们学习文言兴趣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准。总之, 文言文学习这只"沉舟", 只有找回兴趣的风帆才能乘长风, 破万里浪, 终济沧海。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篇6

一、抓基础,强化基本功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基础知识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考虑到文言文的现实难度,抓好基础教学, 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立足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文言词,并掌握文言词的含义。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强化文言文基本功教学,认真做好阅读教学,例如: 《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一句中“於”不读“yū”而读 “wū”, 《烛之武退秦师》 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中的 “ 夫” 应读 “ fú” (“夫”在这里是代词),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

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文言文教材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保证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做到立足课本、有效拓展,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大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到根据文言文教学内容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保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二、鼓励学生选择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高中文言文的实际难度,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鼓励学生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段落重点开展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于不能完成整段阅读的学生,应加强指导,力争让其尽可能的读懂一部分文言文内容,达到提升学生成就感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从这一点来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具体应提倡选择性阅读, 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文言文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文言文教学能够在学生充分阅读和预习的基础上得到开展,最终达到降低文言文教学难度,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 《烛之武退秦师》,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第三段中,感受烛之武高超的外交辞令和深明大义、不辱使命的感人事迹。上 《荆轲刺秦王》,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再现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悲壮和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 体味文章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 《鸿门宴》 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到底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风度”的辩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考虑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实际难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在文言文方面的水平,成为了关系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成为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导因素,掌握文言文教学节奏,把握文言文教学原则, 确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

如在 《鸿门宴》 一文中,有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个“为”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替”的意思,属介词,读“wèi”;后者是“出”的意思,属动词,读“wéi”。“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则表被动,再联系复习旧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满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只有根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才能保证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整体效果和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7

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方法灵活,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言文产生一种莫名的热情与执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这就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强调预习, 引导诵读

指导学生独立预习课文, 是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可以锻炼他们看注释和运用工具书的能力, 这是阅读文言文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独立地预习、理解课文的过程, 就是阅读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通过预习, 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 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笼统地提出要求;也可以具体地加以指导, 要求学生解决难点, 把握重点;还可以提出难解词句, 要求学生思索、理解、加强记忆。如果学生能认真预习课文, 经过思考对课文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争论, 各抒己见,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如教《劝学》一文, 如果预习中将这篇文章中的字词等大致弄懂了, 教学中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深入思索, 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文言文教学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学生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教师指导诵读, 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 处理好句中停顿, 把握好诵读的节奏、速度、语调和语气, 最终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诵读方法指导方面, 教师需要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泛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诵读和背读相结合。除此之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比赛。总之, 诵读要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

二、抓住要点, 灵活讲解

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的应心中有数,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 要力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先行提示,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疏通。

串讲就是在讲解虚词、实词含义和句子特点的基础上串通句子意思, 弄清上下文的联系, 为分析和疏通课文内容及篇章结构

(2) 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 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 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 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 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 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 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 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 定期总结交流经验, 互通有无, 取长等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串讲前可先提示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 文中的重点词、句要板书到黑板上, 特别是词, 最好落实原意, 可利用象形会意给学生写清楚。如“暮”, “太阳落在草丛里”, 即有“黄昏”之意;“益”图形是“水从器皿中流出来”, 即有“溢出”“满”等意。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句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达到对字、词、句的透彻理解。

在串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难理解的句段可以由学生“串讲”, 要训练的重点词句可以由教师串讲, 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充裕的时间去讲深、讲透有关知识, 可以很好地避免重复的劳动,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训练语感, 注重翻译

能够读懂课文并准确、顺当地把古代诗文译为现代汉语, 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能否正确地理解古典诗文的词义和句式, 能否正确理解句义, 是能否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指导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 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语句逐渐由“信”而“达”而“雅”。除了笔译, 引导学生口译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总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必须对学生进行反复而严格的口译和笔译训练, 坚持这样做, 学习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四、传承文化, 引入现实

相对来说文言文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远, 缺少了具体应用的语境, 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 有的老师也认为文言文就是僵腐的旧东西, 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殊不知正是通过文言材料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 与大师对话, 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 懂得我们的历史, 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 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学生一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言文如此重要, 我们在教学时就要在文言文中引入现代社会的源头活水。比如时下的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 成为“文化超男、超女”,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课方式。他们往往以通俗生动的时髦话语来阐释传统文化, 如易中天说“韩信是待业青年”“诸葛亮拿着张琴唱卡拉ok”等等。我也曾经尝试运用类似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文言文教学, 效果非常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该如此。要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去, 以现代眼光和现代观念来阐释文言文, 并引导学生对当下文化进行思考。

(晋州市第一中学)

补短, 不断改进, 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 2005

[2]王玲, 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

技文献信息管理, 2004 (1) .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8

一、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现在学生的眼光很开阔, 他们接触的信息量也相当大, 记得上《公输》这篇课时正值伊拉克战争, 课下他们对此十分关注。我开始积极搜集材料图片, 找好现代战争与墨子思想的切入点, 以图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调动学生的兴趣。“战争是文明的挫败, 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战争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又使多少家园变成废墟?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 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 你能扶大厦于将倾, 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 “但在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却能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 今天我们学习《公输》。”接着提出问题:墨子是怎样战胜对手的?他经历了几次针锋相对的斗争?又是依靠什么取胜的?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下注释去了解文章大意。对墨子战胜公输班依靠什么的问题上, 学生很容易分析到墨子以其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在道义上战胜对方, 但对于墨子所依靠的实力却需要进一步的引导。这时我并没有急着去下结论, 而是播放了一段伊拉克战争的幻灯片, 悲惨的画面让教室的空气变得凝重, 同学们的表情充满了严肃。我缓缓地问同学们:“伊拉克人民正遭受着空前的灾难, 伊拉克不缺少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 但为什么仍然阻止不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之后, 一位同学总结道:“是伊拉克还不够强大, 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我问学生:“如果把墨子现在派到伊拉克, 他能阻止战争吗?”学生们回答:“不能。”“为什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此一时彼一时也, 他没有可依靠的实力。”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了墨子战胜对手依靠的是实力, 是“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班之攻械尽,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是墨子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 已持守圉之器, 在宋城上以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敢于充当世界警察, 世界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伊拉克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能为力等问题,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实力紧密相关。再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在, 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并萌生出为国之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云掌握具体的字词注释、分析人物形象等问题, 学生是带着兴趣去钻研去赏析的, 不仅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也很好。

二、活动学习乐趣多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 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如人意。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这个栏目后我深受启发: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把它用于教学中, 尝试着把抽象的枯燥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 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 且以对话为主, 简短的对答中, 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把它当作一个简易的剧本来学习更合适。因此将整体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 着重引导学生就文中关键性的字“劝”作分析, 说明吕蒙由一名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卓有成就, 以致连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已, 结友拜别, 可见孙权之善“劝”;后期,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 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 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这个故事可分作两幕:

第一幕 (地点) :孙权的宫中 (人物) 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 (地点) :吕蒙军帐中 (人物) 吕蒙与鲁肃

在此基础上, 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A.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 要把对人物的理解 (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 都想象出来。

B.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 注意人物的语气。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 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以便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 他们有的握手, 有的作揖, 有的鞠躬, 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 至今犹在耳边。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新课标鲜明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来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记得我在上《木兰诗》时, 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时”, 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 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 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 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 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 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 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 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 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 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 我没有去争论结果, 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 于是, 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 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9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59-01

教师应像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那样:应当始终地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望摆在首位。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既有效又有趣,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走出文言文学习的困境,这对于一线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认为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

1 以史激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教师教学的艺术,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和原有知识的唤醒,营造适当的教学情景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发展智力的起点,所以课前的导入在整堂课中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如《孙权劝学》这篇课文,虽然学生对三国时的人物多有了解,但只知道孙权作为帝王的一面,不知孙权善学善劝的一面,我是由“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的故事导入的,由孙刘联盟的确立到孙刘联盟的解体,由白衣渡江之计到火烧连营八百里,由关羽出五关斩六将,最后败走麦城一命归西。学生不但了解了史实,而且对夺荆州擒关羽的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孙权吕蒙这两个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文言字词句在谈笑风生中掌握了。

在课文分析中适时地加入与讲授内容联系密切的故事,调节枯燥单调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以剧激趣

初中教材中的好多文言文篇目,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或文艺小品,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这一句时,在学生的想象中,会产生不同的“送别场面”。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请两位学生同时上讲台前表演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的动作。有的“赵太后”在车下,拉住车上的女儿的脚,抽泣不已;有的“赵太后”趴在地上,紧抓女儿的脚踵,作哭泣状;有的“赵太后”和女儿并坐床沿,一边为女儿穿鞋(先秦时期的一种迎娶之礼),一边哭泣……表演者进入角色、设计表演的过程,观看着欣赏角色,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也是一个反复研读课文(乃至课外读物)、熟练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的过程。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包括文言文虚实词、句式、主题、艺术表现形式等等)的准确理解。

中学教材中的课文《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等,都可以编成课本剧,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交流沟通的平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角色,获得体验,教师如果能坚持对课程资源有效开发,挖掘课程中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就会不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画激趣

初中文言文好多篇目是记游写景的,一篇篇美文如同一幅幅画面美不胜收,教师如能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配以美妙的音乐和说明,会极大地给学生以愉悦,情感的共鸣,进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也就是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小石潭记》一课时,将小石潭的景色按课文顺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以《高山流水》乐曲,教师缓缓解说: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个不知名的小丘—小石潭,小石潭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

大家跟着我往西走。请闭上眼睛,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有些像玉佩和玉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音。现在请随着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探个究竟吧。

我们看到的这个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佩环相撞而发出的清脆响声的声音源头。请大家仔细瞧,这小石潭的是一整块石头,底部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多像海中的岛屿呀!

你看,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小鱼,潭水清澈透明,小鱼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到水面,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小鱼懒得一动不动,但有时会突然游走,好像在跟大家逗了呢。

顺着小潭向西南走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就是潭水的源头,小溪弯弯曲曲,忽急忽缓,忽隐忽现,两岸由于雨水的冲刷早已参差不齐,像狗的牙齿一样。

你看小溪周围景色多美呀。四面被竹子和樹林环绕,清幽静谧,如果一个人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到它独有的魅力。

这样学生看着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听着老师的配乐讲解,无不神往心随,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同身受,学习兴趣会有增无减,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4 以歌激趣

歌曲是最能诱发学生兴趣的,如果在学习文言文中能穿插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感情的共鸣,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如银的画面,伴以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引出作者介绍及课文的背景,学生跟随王菲的歌声会很快完成课文的背诵任务。又如学习《蒹葭》一文时,播放湖边芦苇苍苍的画面和歌曲《在水一方》,回环萦绕的歌声与秋水芳草的画面,营造出缠绵悱恻的意境,使学生心头荡漾出一位袅袅娜娜、含情脉脉的女子,款款盈盈地徘徊在秋水之畔的晓雾朦胧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寻寻觅觅却找不到她的身影。学生很快就会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并对诗歌情有独钟,乐学不疲。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些文质皆美的短篇文言文(特别是一些精而短的古诗词或名句)进行配乐,让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文言文的内容,领悟古诗文的意境,进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尤其是教师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来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就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如此等等。

据有关测试,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人类最有效、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形式。

浅议如何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 篇10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 只要有了兴趣,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文言文教学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是学好文言知识的重要环节, 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一节好的语文课,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教师只有在创设了好的情境之下,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结合职高学生实际, 通过研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 下列方法较为有效。

1.从文言典故、成语故事入手

文言典故和成语故事在文言文中到处可见, 针对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若能有效利用这些, 就能达到一定效果。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先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故事引入, 再给学生讲“将相和欢”的历史故事, 让学生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廉颇知错改错的高贵品质,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进而引起其学习的兴趣。

2.活用音乐、电影、电视

爱好能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力。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和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爱好, 对追星的狂热和对电视剧的迷恋, 也可产生积极影响。

3.借助表演和竞赛

职高所选文言文有许多叙事情节性强、对话多的文章。针对此类文章, 我们不妨用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去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更易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对话较多, 教学中, 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兴趣, 且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自主探究, 积极参与

职高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思考, 一味地依赖教师, 针对这种现象, 在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教学中, 可以先设立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探究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拓展阅读, 提升兴趣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上, 而是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 更多地吸收古文中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 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拓宽思维, 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文阅读内容, 特别是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联内容的文言作品, 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职高学生实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教学时, 结合口语训练, 通过文章内容, 让学生了解如何劝谏别人, 劝谏时应该找到合理的方式, 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延伸到如何与人交谈, 怎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趣更浓, 效果更佳, 也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上一篇:营销难点下一篇:友谊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