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2024-07-21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共7篇)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篇1

“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以”是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

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第三,少数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篇2

一、摆脱“三缺一不可”的笨重格式的束缚

“三缺一不可”, 指的是录音报道必须由现场的音响、人物的谈话、文字解说三个部分组成, 缺一不可, 有的还要配乐, 来一个总合成。比如各种欢庆、繁忙的春种、秋收以及一个工厂的流水线等等, 都是这样来搞。这种录音报道, 给听众的感觉往往是很喧闹的场面, 没有新鲜生动的感觉。记者忙着从这三方面去组织素材, 往往忽略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深入采访, 忽略了主题的提炼和巧妙的构思, 使录音报道成了一种肤浅的拼凑。录音报道是在新闻现场所进行的报道。这个“录音”, 既可以是新闻现场的实况, 也可以是新闻人物的谈话, 或两者兼而有之。“录音”的数量, 可以只有一段, 也可以有两段, 三段, 甚至全部是录音。广播记者手中的录音机, 应当象摄影记者手中的照相机一样, 随时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富有哲理或情趣的录音素材, 制成精粹的报道。虽然现在的听众对广播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不管听众收听需要如何变化, 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那就是他们要听到最真实、最新鲜、最具有现场感的节目。因此, 采制录音报道, 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把实况音响仅仅当作是一种点缀的做法, 代之以合理地运用大量的实况音响。

二、摆脱制造生活的念头

制造生活, 指的是记者出主意, 导演生活中本来没有发生的事情, 或者以前有过而记者采访时没有发生的事情。用这种手段来搞新闻报道, 显然是违背真实性原则。为什么有些记者在搞录音报道时会有这个念头呢?主要是为了追求效果, 就不顾真假, 硬制造生活。这样做, 效果适得其反, 损害了我们媒体的宣传信誉, 也给听众留下了不真实的感觉。因此, 我们应当摈弃制造生活的念头, 在采访中抓住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敏锐地抓住它的音响, 自然地录下来, 用事实去取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好的录音报道所以感人, 首先在于它传递了来自生活的真实的声音, 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原貌, 使听众如临其境, 真切感受。而这种真实性的表达主要依赖于现场的实况音响。录音报道必须绝对真实, 这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 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新闻传播者观察、分析、选择、综合和表达客观事物的结果。然而, 无论过去或现在, 新闻报道都存在一些失实现象, 或捏造事实、向壁虚构;或导演制作、以假乱真;或合理想象、混淆文学创作和新闻报道的界线, 尤其是录音报道中音响效果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弄虚作假等, 破环了新闻媒体的信誉, 失去了录音报道传播形式的价值, 更谈不上发挥其可信性、现场感、感染力的作用了。

三、摆脱讲话稿

由于人的经历不同, 职业不同, 年龄不同, 因而人的语言特征也各有不同。同一个思想, 同一种感情, 不同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述。但是, 记者代拟的讲话稿往往改变了这种真实的情况。照稿子念, 生活气息不见了, 幽默, 诙谐的语调不见了, 有的只是一本正经, 这就容易导致千人同声。这种做法, 甚至出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几句寒暄和简短的对话上, 这就不仅束缚了采访对象的感情, 也束缚了记者的感情, 更显得装模作样, 呆气十足, 听着别别扭扭。摆脱讲话稿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要从自己开始, 熟悉话筒, 做到在话筒前能简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恰如其份地提出问题;并且要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 采用改变谈话环境, 改变提问方式和谈话话题等办法, 使采访对象能轻松地回答问题, 录出各具特色的谈话录音来。有时, 现场音响要比“人言的转述”更真切、更具体, 因为它是再现生活的声音。所以, 无论自然界的声音, 还是人们的谈话、对话, 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都必须符合生活情理, 不能人为地去制造音响。

四、摆脱“音响干干净净”的约束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 在采制录音报道时, 我们很难找到一块没有杂音的地方。我们当然要突出报道需要用的主要的声音, 但也不必排除一切杂音。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实况音响。清晨的鸟叫声, 来往车辆的马达声, 潺潺的溪水声, 孩子天真的笑声乃至我们身边的每一种声音, 都有他们各自的韵味, 都能体现真实的客观存在, 都能在我们的录音报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录音报道因为有了它们, 显得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在不妨碍播出质量的前提下, 有些杂音存在, 反而会使人相信这正是生活本身。我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过于苛求, 往往会放过许多真实、生动的录音素材。另外,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对于录音环境的过份要求, 小心谨慎的作法, 也会使采访对象心情紧张, 以致影响整个录音报道的质量。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篇3

所谓“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即针对某一知识点问题,学生能快速地想到某种已总结好的解题方法,无需搜索这一方面所有的物理知识,以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引导”。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加强“疏导”。学生使用知识联系实际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共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如初二物理的惯性现象历来是学生分析的难点,如果我们构建了固定的解题格式,则容易得多。事例:人走路时,脚踢到地面上的石头,石头要滚向前方。解释:对于惯性现象,都有一个惯性动作,这个事例中“踢”的动作之前,石头是相对静止的,“踢”的动作之后,石头受力运动,由于惯性而向前,所以会滚向前方。格式提炼:“惯性动作之前,物体什么状态,惯性动作之后,物体一部分受力会怎么样,物体由于惯性又会怎么样。”这就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固定格式,当然格式中“由于惯性”这几个字是必不可少的。又如用来解释斧柄撞击石头而斧头套紧的现象,这一事例中惯性动作是“撞击”,结论:撞击之前,斧头、斧柄是向下运动的,撞击后,斧柄因受力而停止,斧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所以就套紧了。

在初二物理滑轮组问题的分析上,学生对于绳子段数的分析是一个难点,往往容易數错,这里同样可以构建固定解题格式。解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将动滑轮和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有几根绳子拉住物体,则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解题格式: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之间画一条线(当然,这条线可以是假想),数出有几根绳子拉住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构建这种解题格式以后,学生在分析滑轮组中绳子的段数时就显得简单、快速和准确了。

我们都知道初二的光学部分也是一个学习难点,如对于凹、凸透镜的判断,给出两条入射光,再给出两条出射光线,中间要求判断是什么透镜。如果给出的光线不是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那么标准,学生分析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构建解题格式,这类题也会变得比较简单,即:“光线总是向透镜厚的一边偏折”。解释:设透镜主光轴水平,以某条入射光为标准,经过透镜后,如果出射光向上偏折,则上边厚,如果出射光向下偏折,则下边厚;再根据另一条入射光作同样的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是什么透镜了。

对于放在桌面上的不规则容器的压力、压强计算,历来学生都有一点困难,但利用固定的解决格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计算液体内部压力、压强,则先算压强,即P=ρgh,再算压力F=PS;如果计算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则先算压力即F=G=mg,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应用公式而计算错误。

对于以上几个事例,学生可能还感觉只是物理知识点分析的问题,还不能体现“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这一重要性,那么下面这一事例就更能说明“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的作用了,初三电学部分电路图分析方法,拿到一个有问题的电路图,首先,了解题意,分析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然后依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根据欧姆定律替换相应物理量,带入电功、电功率公式进行计算,求出相应的物理量。当然,利用固定解题格式还有很多事例,这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仔细归纳、总结。

对于“固定解题格式的构建”,要注重“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升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感性材料与理性知识之间的桥梁,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有活力、生气,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构建固定的解题格式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有很高的敬业精神,熟悉物理知识内容,善于分析、总结物理规律,归纳出一般、通用的解题方法,构建某一物理问题固定的解题格式。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构建这种思维方法,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物理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方法不仅在物理中有很广泛的意义,而且在其他一些学科中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在学习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王竹梅,黄兴军.浅谈初中物理习题的解题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篇4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3.“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比„„怎么样?

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为所“、”为„„所““见„„于”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24.有以无以(亡以)所以何以一何何其„„也„„之谓也惟(唯)„„是其„„?其„„?„„,抑„„

无„无„译:无论„还是„

庶几„欤译:大概„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篇5

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所以译为:的原因;的方法;用来;的依据;的工具;的作用

2、有者可译为:有个的人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

5、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若者可译为:好象的样子

7、无以;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10、非则可译为:不是就是

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12.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3.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5、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16、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

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第二种用法例如:

文言文固定句式与译法解析 篇6

2.“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3.“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4.“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5.“……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6.“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7.“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8.“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篇7

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上一篇:卧薪尝胆阅读题答案下一篇:分享家长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