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法”课程(共11篇)
“中教法”课程 篇1
一、使用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数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学科专业化语言, 一般有三种形式:
表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它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文字 (含数字及字母) 、符号、图形三位一体;精确、准确、简明、简约、可变元;直观语言 (图形和符号) 与抽象语言互释互译.所以, 数学语言的学习是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 除了要了解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并按照规律进行学习, 而且要具备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能力, 即要求掌握数字语言的形式与表达内容的正确联系, 能将自然语言数学化, 数学语言符号化和图形化, 以及进行各种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沟通.
2. 数学语言的教学功能.
(1)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简约性.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反映数学内容的语言, 必然具有学科逻辑性的特点.加上数学语言的表述讲究精练、准确、简明, 而且再用符号及图形予以简约, 数学语言更为简洁, 有时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一笔不同, 其意义就相差甚远, 如“除”与“除以”、“包含”与“包含于”、“>”与“<”, 等等.因此在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必然锻炼思维的严谨和简约.
(2) 培养思维的完整性.数学语言中的文字 (含字母和数字) 、符号、图形, 都有约定的内涵, 对思维可以进行十分方便的记录, 这样就可以把片段的思维逐段记录, 然后通过整合, 成为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思维, 大大提升了思维的质量.例如:低年级四则运算时, 如果数字简单一些的就采用心算采用横式记录.如果数字复杂时, 用一步的心算就很困难了, 这时就要采用分步计算.但由于人的头脑储存及记忆的局限, 很困难将若干的程序的计算进行整合, 这时就要用竖式 (以符号为主的数学语言) 对计算进行分步记录, 并对呈现的这些记录 (计算) 进行整合, 成为一个完整的思维, 从而得出了计算结果, 解决了人的头脑对思维储存及整合的困难.
(3) 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了辩证统一.数学的逻辑性, 要求思维的抽象和概括, 但是在思维中形象有着巨大的功能, 尤其在思维的初级阶段, 形象思维是人的思维的重要方式, 而且是以形象思维来支持及培养抽象思维的.数学中的图形语言就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用图形语言来诠释形象、具体、抽象的符号语言及表述 (文字) 语言, 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互补和统一.
3. 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使用和锻炼数学语言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模仿课本或教师的语言, 一方面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去听、去读, 让学生去“听———想”数学语言, “阅读———自学”数学语言, 更重要的是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去写, 创设名副其实的交流情景, 给学生提供锻炼运用数学语言的机会, 以提高其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使学生会学,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探究, 归纳, 总结, 自己去发现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问题情境 (物理场景) 的设置, 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互动的平台 (社会场景) , 让学生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串联”或“并联”, 继而形成一张存储有序、严密的立体的知识网络.这样,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 让学生“触景生情”, 从题目和已知情景的相似之处发现解题的契机.
2. 类比理想.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去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有类比, 才有猜想, 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对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多的新的结论,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进行“再创造”的勇气和兴趣.
3. 指导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触觉”, 能不能精细地观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达尔文把观察和实验说成是通向科学的大门.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凭借教材、教具指导学生观察, 引导他们借助视觉感官触发灵感.我通过对学生提前布置作业 (折纸活动) , 指导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各种图形的互变,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 贯彻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深化课堂改革.让学生将定义理论变为操作实践, 在操作中领会了定义的实质, 尝试了创新的心智.
4. 激发求异.
所谓激发求异, 就是激发学生不墨守成规, 寻找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数学教学中, 应激发学生敢于设想, 大胆创新 (但要小心求证) , 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 变换角度思维, 使他们的思想开阔, 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 通过活跃思维达到求异.教师课上设置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问题, 激发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引导发现.
教材中, 有些公式、定理是如何发现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何构想的等问题, 对学生来说, 就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 在教学中, 对各个教学环节, 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结构, 揭示和探索数学家的思维活动过程, 有意识地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通过观察数学式子或相应的图像发现某些特征, 接通思维流程, 引导学生“似真性”的发现.把生活事实与数学问题联系上, 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 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克服了思维定式, 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触发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6. 开拓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 吸引学生在数学发现和创造的王国里致力于探索, 使学生进入发明、设计、创造的境地.
“中教法”课程 篇2
一、新课程中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型教学方法横空出世,游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这些新兴教学方法之下,体育课堂氛围得到空前活跃,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1.讲解教学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中的体育基本教学方法。这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以及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法,教师以启发性的语言给予学生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体育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开发,提升学生认知事物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讲解法往往对整个体育教学起到疏通的作用,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中的知识点从陌生到熟悉,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体育课程状态,为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2.示范教学法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教授学生体育动作技术是重要的内容,也是锻炼和发展学生身体的良好途径。因而,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下,学生能够直观地建立起动作概念,继而根据教师的动作要领进行自我练习与强化。通过示范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了显著提升,体育课堂的整体氛围得到活跃,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体育教学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新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积极性之下完成枯燥或是不愿意练习的动作。譬如在支撑跳跃的教学中,往往会有学生因为恐惧害怕而不敢练习。此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学兔跳”的游戏,使学生在通过游戏放松自我、减少紧张压力的同时掌握跳跃中的推手动作,从而为学生顺利接受和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游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体育课程枯燥乏味的状况,它将学生从单一的体育训练中解放出来,既使学生通过游戏解放了思想,放松了身心,也为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体育课程做了铺垫。在游戏教学法之下,不仅体育课程因此受益,学生因学业压力大而造成的紧张情绪也会得到舒缓,投入学习时的精神状态更佳,整体的学习效果都会有所提升。
4.激励教学法
激励可谓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激励运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关乎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建立,对课堂效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体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激励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建立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并以此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激励教学法往往能打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枯燥无味与困难的想法,通过体育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建立起挑战、克服挫折与困难的勇气。在激励教学法之下,体育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且充满活力,学生期待通过体育动作的完成证明自己,体育课程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5.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使空洞抽象的体育教学变得生动具体、了然清晰,原本需要体育教师耗费大量时间讲解的动作要领在情境教学法之下极大地缩短了讲授时间,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情境之中,对于动作要领的把握也更为精准。因而,情境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得体育教学的效果更好。
二、选择正确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途径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效果有着不同影响,深入认识其影响的目的就在于选择最为适宜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发挥其最好的效果。
1.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选择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并非只能选择单一固守的模式,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譬如对于新授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一个新的动作要领,学生要充分理解,就需要教师用大量的语言进行讲解,继而示范。此时,讲解法和示范法的结合较为适宜。而在练习课中,学生需要的是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此时,练习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更宜使用。因此,体育教学要想达到良好效果,教学方法必须依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灵活选择,合理结合。
2.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开展受制于教材内容,因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内容性质以及特点。
在教材内容不一的情况下,教学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对于肢体参与较多且较复杂的一些项目,譬如体育舞蹈、体操等,就可以采用分解教学法,待学生逐一掌握后,再采用完整教学法进行巩固。对于那些技术简单的项目,如田径中的跑、跳等,则可以直接运用完整教学法。因而,体育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继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中,学生居于主体性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围绕学生进行。因而,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差别很大,对于接受能力强、心智较为成熟的学生则不适宜采取情境教学法。因而,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需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与此同时,要想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还需结合体育教师的自身特点。体育教师要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注意扬长避短,通过采用与自身条件相符的方法展示自身教学优势,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同。我们要通过对教法的研究,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华,戴永冠,孙健,吕秋壮.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7).
[2]彭小伟,杨国庆.对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范畴的重析与再认[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朱建国.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4]胡敏.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现状与优化[J].湖北体育科技,2010(2).
[5]闫新红,曹春英.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两点理论思考[J].少年体育训练,2010(1).
“中教法”课程 篇3
《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依据《专业标准》的实施意见: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同时, 依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提出的: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那么, 对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高师教育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目的是通过教师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以《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为导向,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法》特点, 探索制定适合本课程的学业、成就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学业成就评价与多元智能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 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 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
单志艳在《如何进行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 在现代社会, 多元化学生能力评价渐渐提上日程。多元化学生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 而是采用多种途径, 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与技术。这一多元化评价体系是以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每个人主要具有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七种智能。那么, 多元评价体系它也就不是单一的考试或评价方法, 而是以观察、记录、让学生完成作品或任务、团体合作计划、实验、表演、展示、口头演说、检核表等多种方式进行, 不仅包括考试, 还从各种途径中收集信息, 而收集到的也不是单一的针对标准答案的信息, 而是在多种智力活动中, 如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方面显示出来的各方面表现的信息。
二、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法课的学业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 并且学科成绩偏重于知识记忆, 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没有注意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及创造能力的评价, 在评价思想上和方法上比较落后。但是,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从三方面来阐述评价的多元化。
(一) 评价主体多元化
E.韦伯 (Ellen Weber) 在《有效的学生评价》中提出学生评价有效性的内涵和意义就在于通过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明确指出学生本人、同伴、教师、父母以及社区应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评价资源, 通过这些评价主体的合作来改进学生评价活动的重要观点。本研究参照任娟《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中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宏观模型, 来权重评价者。
按照评价内容性质的分类, 来权重评价者:即 (1) 基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的评价内容。以教师为主导, 由教师、学习小组共同组成的对学生学术型模块进行学业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结构。在该结构中, 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内容的选择均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起辅助作用, 评价结果以8:2的比例构成。 (2) 基于活动与实践的评价内容, 以见习指导教师为主导, 由授课教师、学习小组、学生本人共同组成的对学生应用型模块进行学业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结构。在该结构中, 评价任务主要由见习指导教师承担, 评价结果以4:2:2:2的比例构成。
(二)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高师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应以科学的评价理论为基础, 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 来制定评价的范畴。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课程目标上,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借鉴刘玲、李晓亮《促进高师英语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有效途径》中总结的把教育评价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高师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学业评价就以此三个维度为依托,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确定评价能容。
1. 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内容抱括完成简单的记忆, 将新和旧的学习信息加以融合, 基本上可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面。“知识”是各个层次的基础, 而最高的层次则是“评价”能力的培养。高师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认知能力主要涉及学生对教学法理论知识和小学英语新课标掌握程度的评价。
2. 情感领域。
1964年美国学者克拉斯和尔、布鲁姆等人, 将情感领域分成接受、反应、评价、组识、定型等五个层次。“接受”是各个层次的基础, 而最高的层次则是“定型”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定义为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3. 技能领域。
美国学者葛朗 (Gronlund) 和隋勒 (Saylor) 等人将技能领域分为领悟、心向、模仿、操作、适应和创造等六个不同的层次。“领悟”是各个层次的基础, 而最高的层次则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教法课中技能主要指教学技能:简笔画技能、书写技能、英语歌曲、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说课、听课、评课, 体现最终教学培养目标的“讲课”。
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 按学期划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本校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开设在大二年级, 第一学期学业评价以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为主, 附以小学英语教学基本功实践技能 (简笔画技能、书写技能、英语歌曲、课件制作) 。期末试卷为书面考试, 卷面成绩100分, 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平时的教学基本功实践技能也作为考试内容, 占学期总评成绩的40%。每项技能的评定采用A、B、C、D、E五级评分制, 四项技能总分40分, 每单项总分为10分, 五级评分与单项总分换算方法为A=10分、Aˉ=9分、B=8分、Bˉ=7分、C=6分、D=5分、E=3分。同时,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品质、性格等也应是评价的内容, 占学期总评成绩的10%。评价主体及权重以上文 (1) 来评价。
第二学期学业评价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 即讲课, 附以教学理论的应用 (教学设计、说课、听课、评课) 。讲课成绩100分, 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教学理论的应用, 以书面作业形式上交, 也作为考试内容, 占学期总评成绩的40%。每项作业的评定采用A、B、C、D、E五级评分制, 四项技能总分40分, 每单项总分为10分, 五级评分与单项总分换算方法为A=10分、Aˉ=9分、B=8分、Bˉ=7分、C=6分、D=5分、E=3分。同时,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品质、性格等也应是评价的内容, 占学期总评成绩的10%。评价主体及权重以上文 (2) 来评价。
(三) 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所谓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2) 小学英语教学基本功实践技能的验收及教学设计、说课、听课、评课稿的上交不只一次, 而是视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多次验收和上交, 包括讲课, 通过网络多次上传同学讲课视频 (其中必须上传一次在见习学校的讲课视频) , 结合见习教师、授课教师、学习小组和自我评价等, 来收集每一阶段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期末的教学理论的笔试, 是对学生本学期的理论学习状况做出终结性评价。
2.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对技能验收等方面实行“等级制”, 并把“等级制”量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品质、性格进行定性评价。而对学生讲课进行量表评价, 量化分析。
三、结语
评价的标准应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吻合, 本研究结合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特色课程的开设, 及教法课的特点, 制定了此多元评价体系。最终目的就是依据评价的反馈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最终培养出专业化的小学英语教师。然而本研究有其局限性, 尤其在“标准本位”的教育改革成为基本趋势下, 本研究中的评价标准的定位要与日趋发展成熟的“标准本位”相符。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初等教育学院英语方向的一门必修课, 在小学英语教师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近年来教育部制定各类标准中对教师教育评价的要求, 及以往本门课程中学业评价中的缺陷, 提出了多元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内容、形式三方面的多元化进行了论述, 来促进职前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学业成就评价,多元评价,教学法课,小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2]加德纳 (Gardner, H.) .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E.韦伯.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任娟.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5]刘玲, 李晓亮.促进高师英语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有效途径[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
[6]刘霞.英语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制定[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篇4
宜章县沙坪中学 蒋志林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初中化学教师新课程教学教法研修班”的培训,感受深刻,学习收获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我按照学习流程和要求,全程参与专题内容的学习,细心做好学习笔记,认真的按时的完成作业,并及时与其他学员交流,借鉴他们的长处,以便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与他们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用心记下一些的学习感受。
通过这次的培训,感受到了知名的教授、专家的授课,使我耳目一新。也使我明白了以前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够跟得上现在学生的需求,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学观念会导致与之相应的、并受其指导和调控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要有强烈的效率意识和时间观念,教师应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学生观的正确与否,成为师生活动能否协调高效进行的首要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要弘扬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能学习得主动,积极思维,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臵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解疑中获得知识和自信。
三、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是教师在台上讲独角戏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在一定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只是单方面取决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努力程度,而是最主要地依赖于教师智慧特征和努力程度所造成的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以及有机统一的状况;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和有效利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实现教学主体的有效互动。就要实现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也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和非认知的心理状况。
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性好的特点,从而加快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及消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理解深度。
新课程,新教法 篇5
一、转变教育理念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对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加强同事合作 增强团队意识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他人合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增强团队意识。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各项课题往往涉及其他多种学科,这就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师生合作 培养民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民主意识。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整个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人格。
3.加强评价机制 树立全面意识
新的课程体系应有新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加快评价改革的步伐。(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并重视过程性评价。(2)对教学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能力、品格的发展上,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学行为。
1.师生互动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灌输。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学生主体凸现,个性发展。
2.学生主体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3.全面发展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多元化评价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思维推理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采用反复操练的办法,以期达到知识的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封闭、单一、沉闷,压抑学生的个性,钝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1.自主式学习方法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安排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学生也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2.合作式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需要组员的密切配合,需要组员有高度的责任感,需要组员能建立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和谐关系,并能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评估,并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作文评讲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组内讨论、互评,然后把小组推荐的优秀作文在全班宣讲,集体评议。
3.探究式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可以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和争鸣,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教师可以将结尾部分对乌鸦的描写,是写实,还是象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指定研究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四、转变活动方式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后都有表达交流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的意识。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除了选用课本中的活动外,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下列活动。
1.背诵比赛 背诵古诗文等是比较枯燥的事情,学生不太感兴趣,如果硬背,效果颇为不佳。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中,采用背诵比赛的办法,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提高了背诵的速度,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具体做法: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各组选出一个选手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限定时间进行背诵比赛;或进行默写比赛并计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故事会 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也不太难,如《项链》《荷花淀》等。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自读,读后抽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效果也很好。
3.朗读比赛 像《再别康桥》《长江之歌》等语言精美的诗歌、歌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朗读,然后课堂上随机抽人朗读,可一人一段或几段不等,然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勤于反思、善于借鉴,就会找到许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中教法”课程 篇6
一、初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的特色
被选入初中教材的鲁迅作品, 都有其不同艺术特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艺术特色是画面式描述的方法, 层层展开, 并列铺排文章的内容。《社戏》是通过对农村孩子们的真实心理的描摹, 展开作品的线索, 并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 完成作品的主线。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 充满活力。《故乡》是通过我的三个故乡的排列, 展开作品的主题:一个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一个是我现在归来时真实的故乡, 而另一个是我憧憬的故乡, 通过记忆、现实、理想的描写, 展开对故乡的情感和希望, 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思考与希望。被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 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 但都选择笔触细腻, 形象生动的作品, 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初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
鲁迅的作品, 风格独特, 艺术特色也异彩纷呈, 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要体现作品的不同艺术特色, 设计不同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 充满童趣的作品。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首先, 我问同学们谁记得自己童年的趣事。大家纷纷举手, 说得非常有趣, 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通过5个孩子的童年趣事, 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童年充满了怀念和回忆。接下来, 我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小学时候被老师惩罚得最惨的经历。同学们也纷纷举手, 说出自己的“苦难历程”。5个同学说完以后, 同学们自己也感觉到了:当时对自己是那么痛楚的事情, 现在回忆起来却充满了乐趣,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起来。我又问, 名人的童年是不是也充满了快乐和被老师惩罚的郁闷?有的说, 不会的, 名人从小就聪明过人, 从小就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情了, 不会跟我们一样, 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有的说, 名人的童年会跟我们的童年一样, 也做傻事。我又问同学们, 名人童年的时候会不会也被老师“整”得很惨?同学们都表示不可能, 他们都说名人小的时候, 一定是学习非常好, 非常听话的孩子, 老师喜欢还来不及, 是不会被“整”得很惨的。在这样的氛围里, 我开始读课文, 同学们都听得非常认真。我讲解课文时, 从写百草园入手, 展开对童年的回忆, 接着写三味书屋和被老师“整”的惨景。学生全神贯注, 充满好奇地听着:夏天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百草园、神秘的美女蛇的传说、冬天衰败的百草园里依然充满了情趣……同学们都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继续我讲的三味书屋里读书、习字、对课的情景, 在同学们面前把这一幅幅图画打开的时候, 进入教学的高潮。同学们的思路按照我的引领, 跟着作者的思路前行, 充分领略了作品的内涵。
(2) 刻画人物的作品。对于鲁迅刻画人物的作品, 如《藤野先生》《孔乙己》等细致刻画人物的作品, 教师要以典型人物的形象为切入点, 讲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描述典型人物形象下所运用的典型语言, 从典型语言里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比如在讲解《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时, 反复强调“孔乙己是站着喝酒, 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个人”。给学生讲解时, 突出典型人物的刻画, 鲁迅所运用语言的精妙性。比如, 给学生讲解“唯一”, 仅仅是两个字, 就把人物典型化了, 又通过一个“唯一”, 表现了孔乙己对自己酸腐的执著与不甘, 把那种内心的卑微与迂腐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寓意深刻的散文作品。鲁迅的散文作品, 兼华美与深刻于一体。针对这类作品,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如何透过华美的文字, 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在讲解《雪》这篇散文的时候,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根据作品语言所表现的雪的优美形象和作者所描述的童年的雪夜中的一幕, 给学生设计一个雪野中的画面,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播放, 让学生们感受到鲁迅笔下的雪野的美丽。然后, 开始讲解鲁迅写这篇散文的时代背景: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 革命形势蒸蒸日上, 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燃愈旺。在这种情况下, 鲁迅所创作的这篇散文, 是不会单纯赞美雪的, 而要通过对雪的赞美, 来表达对革命者的礼赞, 因此作品中鲁迅才会把朔方的雪花描写成“蓬勃地奋飞”。
(4) 充满反思的小说作品。针对这类作品, 教师要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在讲《故乡》这课时, 我把作者创作故乡时的社会背景, 给同学们一个较为详细的交代, 然后又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从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出发, 讲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 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一些。
鲁迅作品以其犀利的笔锋, 过人的文采让人难忘,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初中教材中所选入的鲁迅作品, 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只有不断探讨适合其作品的教学方式, 不断发展初中生的心理, 才能达到对鲁迅作品教学更为理想的效果。
“中教法”课程 篇7
关键词:协同教学,自主,参与
协同教学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发挥各人所长, 共同合作指导两个或更多班级的学生。它是专业的一群不一样的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共同谋划、齐心协力, 完成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来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 多名学生通过分配不同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通过团队更具有协作精神;2. 通过分工合作更为专业;3. 教学模式更多元化;4. 教学资源更加系统整合。 而根据以上四个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 协同教学理论的融入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学的共享, 还有利于实施教学活动的个别化, 促进着教师教学自我反省能力的提升[1]。
一、协同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一) 组建教师协同团队
在小学语文协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首先组建教师团队。语文教师的专长需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各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制定协同教学计划
协同教学计划的制定, 应考虑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材料、 课时、分工、方式和评价等多个方向。在教学材料的分析上, 以学生容易掌握为主。在教学方法上, 以活动教学法为主, 根据课程需要,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在评价方法上,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听力成绩。
二、开展协同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
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 首先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确定。从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和文化目标上实施。在教学中, 协同教学方式的评价工作要从学习的情况和协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技能的掌握、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都评价在其中。 以上评价要教师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角色扮演等手段中进行, 为避免出现不公平的评价出现, 要在共同制定评价基础上予以实施, 主要负责教师综合性的进行[2]。同时, 协同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中贯穿, 并将实施的情况记录在语文教案中。
由此得出,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协同教育理念发挥的特点, 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帮助, 这种教学值得在教学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三、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中的体现
新一轮的教育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要任务, 要求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 而当今的教育也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与人合作, 关心他人。为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自我意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一个人是通过参加某项活动来体现她是该活动的主体。教育者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 把教育者培养成有自主行、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社会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参与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参与, 那么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学生, 就没有办法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自主,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看来是个人的品格, 个人在道德和情感等各方面的自主。在学习过程中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管理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自主参与能使教师、教材、学生等形成的教学体系达到一个自组、和谐、积极的状态, 使资源的优质化配置达到最大化, 使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大大提高。由于人的经历和情感意志决定了人和人个体之间的差异,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3]。在教学中班级中存在的信息差和不同学生存在的信息差组合成群体在一起交流、讨论来参与教学。“自主参与” 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协同参与”强调了学生交流共享、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把这两者犹记得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性就会体现出来。
四、结语
当今在学校的教育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教材、灌输式教学”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致使教育空间封闭信息来源渠道专一从而造成学生观念落后, 方法陈旧, 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达不到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学模式是直接制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它的合理及完善程度将密切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根据课程本身的任务和特点、社会对所培养对象的专业要求, 在该课程中进行了协同教学模式的构筑和实施, 它的推广必将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金凤.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 2015 (1) .
[2]刘春艳.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分析[J].才智, 2015 (30) .
“中教法”课程 篇8
1 从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看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
(1)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的基本理念
注重素质教育,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 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 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 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 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3) 课程总目标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其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方面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4) 教学与评价方式
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 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在评价方面则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评价目标多维化。
透过课标理念可以看出,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教师无论在职业道德、专业功底, 还是在教学技能、评价方法、资源应用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关于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培养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愿教 (热爱教师职业) 、能教 (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会教 (业务精湛) 、乐教 (充满活力) 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长期以来, 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合格”的具体指标是什么?拿到现行师范院校的毕业证就一定“合格”了吗?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基础教育背景下, “合格”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这个标准是一定要与时俱进的。其实, 还应当有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用型教师”的思考。通俗地讲, 这个教师就是“上课能教书, 下课能带班。教书有方法, 带班有办法。教书受欢迎, 带班能放心。教育有思想, 教学有风格。”
(2) 关于课程结构
一般来说, 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 但开设的课程大都与教师专业无关或者关系不大, 真正培养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技能以及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如课程标准学习、新课标教材研究等基本没有。据了解, 在本科师范专业的课程结构中, 仅有54学时的教学法课程 (每周三节, 一学期完成)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专业, 仅仅开设36学时 (每周两节, 一学期完成) 的教学法课程。教学实习在很多学校也是走过场。为减少工作难度, 节约实习经费, 很多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 没有统一的实习计划, 结束前要求学生开好实习证明, 撰写好实习总结就可以了。笔者认为, 应该增加教学法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应开设一年的教学法课程, 课时可增加一倍。教学实习必须由院系统一安排, 在实习学校至少实践半年或三个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教材研究的选修课程或讲座。
(3) 关于课程内容
传统教学法课程的大致内容一般为:教学流派介绍 (语法翻译法、结构法、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等诸多方法的特点) ;语言知识的教学 (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言技能的教学 (包括听说读写) ;如何备课 (写教案) ;如何组织教学 (课堂管理) ;教学评价 (主要是如何考试命题) 等。根据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际, 要对课程内容适当作一些调整或增补。如课程标准在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提倡任务型教学方法, 因此, 在教学中除了介绍以上的教学流派外, 要增加“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介绍并重点讲授, 其他的教学方法介绍也要突出重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被中小学英语教学界称为“五维目标”, 因此, 中教法课程内容除了有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 还要增加学习策略形成和文化意识培养等内容。即使在某个单元或专题的里面, 也要考虑与新课标接轨, 如在语言知识方面, 课标在传统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 增加了“功能”与“话题”, 这也要让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 不再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 而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多种形式的, 因此, 要掌握多种评价方式, 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4) 关于教学方法
传统中教法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 课堂上很少有讨论和交流。一方面, 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不想谈;另一方面, 学生没有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体验, 无话可谈;三是讲授的内容过于理论和空泛, 无法谈。为了让教学法这门课程生动有效, 真正为学生未来走进中小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定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基于这门课程的特点和特殊性, 建议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理论问题通俗化。教学法课程毫无疑问会涉及很多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概念, 介绍不同流派对语言理解的观点时, 尽可能通俗化讲解。如功能学派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系统同时是用来做事的手段”。如何理解“做事”?用例句“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us the way to the railway station?” (询问功能) 、“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with you.” (建议功能) 来解释就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外学习小组化。根据学生人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以及平时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课外学习小组, 每次课结束前给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而且任务不要雷同, 且有针对性, 如让不同小组讨论词汇、语法、对话、篇章等语言知识或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在语法教学专题里, 又可以让小组讨论不同语法项目的教学, 形成共识后在课堂上交流。3) 鼓励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合作交流角色化。教学法课程教学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解过多, 学生参与不够。实践证明,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 体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角色,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关于中学生易混淆的“used to”和“be used to”的用法区别, 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由各组代表扮演教师角色讲解, 然后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效果, 教师作点评后, 再推荐较好的讲解方法。4) 大量引进中小学教学实例, 教学过程案例化。“中教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非常重要。如讲授语法教学中的定语从句教学就把高一年级模块一中的内容 (包括与课文有关的例句) 直接引入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真实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5) 关于教学评价
中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多元、多维度、多种形式, 高校的教学法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改变对学生学习教学法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中教法课程就只靠课程结束时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该门课程能否结业的标准, 如今, 这个标准已经过时, 极不科学, 需要改革。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成绩和效果, 如听课出勤率、课外小组学习记录、课堂讨论参与度、教案撰写、说课、讲课、评课、演讲、书面考试考查、小论文等。
以上关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中教法”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只是笔者多年从事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和高校英语“中教法”课程教学的一点体会, 旨在和大家交流。文中的很多想法可能是一孔之见, 更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妥或错误之处, 请同行们指教。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中教法”课程与教学依然“我行我素”、“涛声依旧”。如何针对英语新课标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改革“中教法”课程, 本文拟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中教法”课程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思维,建构
数学被认为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教学也要求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思维无疑就是数学的灵魂。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 其直接后果是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采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 自我发现数学规律和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 形成能力。为了使学生能思有所获, 悟有所得,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 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中赋予数学以“生活意义”, 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很长时间几乎被人们概括为枯燥、单调的代名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现在已慢慢使数学有了人间烟火味,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看到在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中数学的许多应用。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体现这一点。
如一位教师在数学归纳法之前引入“多米诺骨牌”问题, 多米诺骨牌中, 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所有的骨牌都倒下?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多米诺骨牌,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 (1) 列牌时前面一块倒下能保证后面一块倒下, (2) 推倒第一块。而数学归纳法与多米诺骨牌何其相似, 教学因为有了多米诺骨牌作为参照, 有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教学中建构起“主体”教学观
有人说教师是“主持人”, 我则认为教师是“后勤部”, 是学生思维缺少原料时的“供给站”。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展现自我思维真实世界的平台, 是学生从自己的一个思维平台借助教师及时供给的“梯子”跳跃到另一个思维平台的过程。“主体”教学的核心其实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提升的过程。“主体”教学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1) 教师教学的切入点应选择在学生的“最近思维区”内, 如学习对数函数时, 学生的“最近思维区”是指数函数。教学切入点应该是指数函数 (包括定义、图象、性质) , 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对照指数函数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保持高速度地运转, 同时也为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结”点间的迁移, 为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供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2) “主体”教学观并不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思维应该具有方向性, 不能一盘散沙而没有中心。倘若听任学生完全“自由”地思维, 那么容易使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缺乏目的, 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 而且也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课堂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 但学生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思维。
三、教学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思维有相对的“轨道”
“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由教育家杜威首创, 其实质是寻找解决问题应具备的条件, 类似于数学中的分析法, 即问题——寻找条件——再寻找前面条件需要的条件——……——已知。
有些教师喜爱“综合法”——由因导果, 可是我总觉得学生最不懂的应该是为什么要从“这一步”开始, 我认为数学教师的教学应该要填补上教材中例题题干与解题过程中间寻找解题思路的空白。如果仅仅是从“因为”到“所以”, 那等于是在“复制”教材上的解题过程, 学生只能就一个题而做一个题, 达不到“由点及面”的教学效果,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很不利的。
四、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问题, 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结构
笔者对在复习抛物线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探究潜力感到吃惊, 当时的过程如下:师:如图 (1) , 当AB垂直x轴时得到矩形ABDC, 那么以AB为直径的圆和准线CD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如图 (2) , 因为│AF│=│AC│=│EF│=│FB│, 所以相切于E点。
师:那么在图 (3) 中, 如果AB不垂直x轴, 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如图 (4) , 设G为AB的中点, │AB│=│AC│+│BD│, │HG│= (│AC│+│BD│) /2, 则│AB│=2│HG│, 即│AG│=│BG│=│HG│, H为切点。
师:从这个图形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呢?
下面的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起来, 讨论的气氛也很浓厚。有的学生说∠AHB=90°, 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相似等结论。
师:利用上题的类比, 观察图 (1) 矩形AFOM与矩形ABDC是否相似?那么以AF为直径的圆和谁相切呢?学生马上反应和y轴相切。如图 (5) 。
师:那么AB不和x轴垂直时, 如图 (3) , 上面的结论成立吗?
此时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异常兴奋, 都在低头沉思。
学生突然起来说:│AF│=│AC│=│AM│+│CM│=│AM│+│OF│和上面的AB=AC+BD的形式是一样的, 所以AF为直径的圆和y轴相切。如图 (6) 。
这是个非常漂亮的类比, 同学们都流露出钦佩的表情。
此时, 下面有个学生举起了手,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在找结论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图 (2) 中, 我们连接AD, BC时他们都经过原点, 因为ABDC是矩形, 如图 (7) 。那么在图 (4) 中, 我们连接AD, BC时, 它们是否也经过原点?
这样的类比, 我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完全可以让他们课后去思考, 但是一个好教师不应该随便掐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尽管我没有什么准备, 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接下来是我和学生一起分析的过程,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证明A, O, D三点是否共线的问题, 只要证明斜率相同即可。
同理可证C, O, B共线。
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的这种精神, 对我触动很大, 我适时与学生共勉:自己发现问题, 并试着去探究它的一般规律, 这是数学的魅力, 也是你们自己的魅力, 这种求学的精神是数学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牛顿、欧拉、欧几里德、祖冲之、陈景润等数学家都是这样建立起他们的数学王朝, 正是具有发现与探究精神, 使得他们成为一代数学宗师。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己努力才能获得, 教师的说教还是要通过学生去内化, 去反思, 去印证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认知, 因此, 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探究远比纯粹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只有抓住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这根主线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感悟天地造化的数学之巧妙, 数学家创造数学之深邃, 数学学习领悟之欢乐, 也只有使学生思维从横向与纵向上都有发展, 学生才能被数学所吸引而渐渐喜爱数学, 主动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年报
[2]宁连华.数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启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制冷与空调课程教法初探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改革;工作任务;考核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适应就业岗位以及转岗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学习者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笔试、口试、记录、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传统的制冷专业教学是教师先讲原理知识,后验证性地做几个实验,讲的多、做的少,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使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构建理论知识的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思想是把知识附着于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二、项目教学实践过程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项目:
项目一: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二:电冰箱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三:空调器制冷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四:空调器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项目五:汽车空调的维修
项目六:冰箱、空调典型故障的维修
每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在工作任务过程中采用“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以完成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具体做法为:教师先进行必要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別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画出原理方框图,设计安装图、选择器件。再进行全班交流并演示项目结果,经过改进后,学校提供器材再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写出总结,内容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估总结。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
(1)用典型产品制作(设备生产、故障排除或提供服务等)引领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典型产品的制作等实质的职业活动来实施教学,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整体而全面的学习情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乃至解决跨专业、跨行业的问题[2]。
(2)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这里的工作任务是核心,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专业知识则服务于工作任务,难点是如何均匀、合理地进行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职业实践活动寻求实践性问题。以实践性问题作为促进两者的中介,从问题中引申出理论知识。从而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行成。例如在电冰箱制冷系统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中,选取了海尔电冰箱。让学生认识冰箱的五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干燥过滤器、蒸发器。在装配过程中学习它们的作用即做中学。
2.做好过程考核及结果评价工作
项目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求找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能进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因此,项目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指导者、监督者,是学生的助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时间观念、工作态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产品完成五个方面给予评价。
四、结束语
通过典型产品的安装,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项目当中,解决了学生上课开小差、思想不集中的难题。学生能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上做到的结合起来,头脑中就会有东西,就会思考,就会出现问题,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在制冷课程教学中实践“项目教学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制冷中级工考核合格率能达到95%以上,学生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石信.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四有”新人[J].实验工作通讯,2003(11):13—15.
“中教法”课程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最优化
目前,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法的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开始, 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 并觉得可以打游戏、好玩, 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 有的内容需要记忆, 且枯燥无味, 难度增大,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程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等都有了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演示和讲授的授课现象。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演示的过程, 使得课堂变得机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展开建构活动,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 即建构意义。
3、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得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4、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上, 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让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
二、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后,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涌现出一批新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结合新的课程目标特点及内容体系, 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可定义为: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所有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下面将介绍新课程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
(一) 演示与操作法
1、方法概述。教师通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模式是, 教师首先演示操作的步骤, 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 然后, 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做, 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2、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 不是以教师为主体, 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1) 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 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向, 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
(3) 教师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 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
(4) 师生共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 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
3、方法评价。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 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 (2) 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 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一一解决任务一一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 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 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进行共同研究。
2、教学过程。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呈现任务----师生讨论分析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交流与总结。
(1)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教师要经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兴趣的分析, 提出一个恰当的工作任务。
(2) 师生讨论分析任务。教师给出任务后, 师生一起讨论, 启发学生对于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想法, 使其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计划。
(3) 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学生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楚, 接下来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 教师给于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4) 交流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要组织交流, 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标一方面是相互评价, 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成果的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 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回味, 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三) 分层合作学习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 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 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 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 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 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四)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 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我让学生在网上了解有关“花”的相关知识, 并制作一份有关花的电子作品, 可以是电子报刊, 网页, 动画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 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说,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五) 自学法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而且,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操作实践之中去, 立即可以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得到检验。然而, 信息技术有很强的逻辑性, 处理问题要求周密、严谨;同时, 信息技术有艺术感觉能力的要求, 比如:处理画图和动画, 形象的设计, 审美水平的体现。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整个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自学信息技术虽然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薄弱, 缺少练习的时间, 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应用于知识的理解, 相对来说, 他的练习时间就减少了。还有枯燥乏味的自学, 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少部分学习很认真或者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的学生能较好掌握, 但这样的教学离我们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
(六) 讲授法
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 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中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同样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 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 (比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还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等方面的讲解) ,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明显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的同时, 尽量缩短时间, 如果讲解的时间过长造就缩短了学生练习的时间, 这样, 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 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就不能显露出来。
(七) 尝试教学法
让学生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学生的操作水平比较好, 因为通过尝试练习, 能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心中产生的疑惑, 再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 学生听课就更加认真了, 掌握情况较好, 也能培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花大量时间的练习, 学习基本知识的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很自觉, 就浪费一些尝试练习的时间, 因此, 学生间的能力差异程度较大, 容易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八)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 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 《信息技术》中的有些内容会显得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 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 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若照本宣读, 学生就难以接受, 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 用一棵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 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 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 对问题进行说明, 以达到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这种形象比拟法教学时, 应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可能仅在某一方面相似, 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 如易产生误导作用则宁可不用。
(九) 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加以引导、扶植、培养,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比如, 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 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 因此, 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 就此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 甚至处罚, 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 一旦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 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 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也要告诫学生, 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兴趣激励法,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 这样, 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 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 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 形成良性循环。
(十) 游戏引导法
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 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游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2、通过游戏教学法,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运用游戏引导教学法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即在教学中, 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 却不以游戏为目的, 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 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 不能以玩代教, 因玩误教。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 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 (包括在学校公用计算机上机时)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 可利用节假日, 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 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 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采用游戏引导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 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十一) 讨论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美妙的动画、漂亮的图片、和一些很有创意的编排等等, 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 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能把以前的知识运用起来, 同时,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情感表现和操作能力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 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和自己的同学讨论学习, 当然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学生很多课程的学习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 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这些是为学生探讨、创造提供有利的源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地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学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 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教无定法,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呢?我们知道, 教学往往要求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一定综合性的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了解它与其他方法相比对于解决特定教学任务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素养等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
1、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素养条件等其他因素, 恰当、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
(1)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能够实现教学目的。
(2) 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应该根据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3)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根据教师的素养。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养包括人格素养和智慧素养, 在心理学意义上,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实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是教师,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素养条件,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
上述各个要素也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掌握内容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来选择;另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自身特点,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需要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教师应当凭自己的长处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并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广泛的社会信息, 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服务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前提。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地、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综合性原则, 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中教法”课程】推荐阅读:
课程教法10-11
新课程教法07-19
数学教材教法课程05-11
课程教材教法07-29
音乐教法课程学前教育09-26
计算机课程教法创新10-08
教法课程与教育技术11-25
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实践08-20
怎样看待《中教法》09-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