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框架

2024-06-25

基本框架(精选12篇)

基本框架 篇1

现代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争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引入了战略管理新理念。顺应于战略管理这一企业管理革命, 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融合, 无疑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顺应潮流的重大突破。侧重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1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Strategic management) 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 (Ansoff) 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 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 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2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战略定位分析

2.1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 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 (服务) 厂商, 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 (或服务) 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 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 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 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 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 所以, 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 学习曲线效应, 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 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2 差异领先战略:

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 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 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 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

当然, 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 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 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 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 重在创新。

2.3 目标集聚战略:

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 回报将是巨额的, 因为收益是累加的, 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 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 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 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 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竟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 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 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

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最弱之处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

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同样具有取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的能力, 如果企业能够在某个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 并且这一目标市场的产业结构很有吸引力, 那么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其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2.4 生命周期战略: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任何产品从导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 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 分别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 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 可采取发展战略, 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 加大投入, 重视差异领先, 甚至不借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 可采取固守战略, 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竟争地位为目标, 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 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 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 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 甚至不惜牺牲 (有时是主动退出) 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 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 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3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

3.1 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 (初始或循环) 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考察、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竟争地位———强项、弱点、机会、威胁等以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是撤出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内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分析以了解竟争对手的价值链, 从而达到知己知彼, 洞察全局, 以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3.2 战略实施与控制:

战略实施按实施计划中的要求与进度进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由于内部资源, 外部环境的变化, 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 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包括确立预期工作成效的标准, 对照标准, 衡量偏差、辨析与纠正偏差, 从而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成本动因, 特别是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 才能真正控制成本, 保证战略成木管理目标的实现。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控制过程包含研究控制因子, 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等。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 实行全面的, 全过程的控制。当战略目标已实现或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超过了控制能力时, 则需进行战略调整, 即重新开始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等进入新一轮循环。

3.3 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

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计量与评价通常包括业绩指标的设置、考核、评价、控制、反馈、调整、激励等。传统的业绩指标主要是面向作业的。缺少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相关性, 有些被企业鼓励的行为其实与企业战略并不具有一致性。因此, 须将战略思想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业绩评价之中, 以竟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战略业绩指标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全面体现企业的长远利益;b.集中反映与战略决策密切相关的内外部因素;c.重视企业内部跨部门合作的特点;d.综合运用不同层次的业绩指标;e.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 (货币的、非货币的) 业绩指标;f.业绩的可控性;g.将战略业绩指标的执行贯穿于计划过程和评价过程。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估需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平衡, 它既要能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 又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能力, 它既要比较成本管理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 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业务过程。具体方法是比较“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条件下企业竟争地位的变化而带来的相对收益或拍失。总之, 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计量与评价应围绕战略目标来进行。

基本框架 篇2

第一章:总则

1、工程部负责材料设备物质的申报、验收、保管及使用管理。

2、工程技术部负责材料设备物资计划的审核,并协调解决材料设备物资管理方面的问题。

3、预决算部负责材料设备物质款项核算工作,对接收和使用的材料设备物质数量、金额进行核算。

4、材料部负责签订供货框架协议,招选维护供应商、为现场提供材料。

第二章:产品标准管理

1、材料申报物质配置、类别及档次定位:对于设计标准,由材料部制定材料设备物质配置列表,发至工程部与工程技术部等相关使用单位,各部门独立收集市场上同等档次相关产品信息,填写材料设备配置列表。

2、材料部汇总各部门材料设备物质配置后,组织工程技术部、材料部、工程部等使用部门召开研讨会,对标准材料配置、材料档次定位进行研讨,并形成相关报告报领导审批。

3、材料物质选型及研发样板定板:材料标准配置、材料类别、材料档次定位审批通过后,已有合作伙伴的,由材料部提供不少于三家单位联系方式;没有合作伙伴的,由材料部组织进行背靠背调研提供不少于三家符合档次定位的产品品牌。

4、材料部根据材料类别档次。选定不少于三个品牌完成样板研发工作。所选材料应选择市场通用产品,杜绝唯一性、不可仿制或有专利材料。

第三章:计划管理

1、销售合同品牌承诺管理:凡事销售合同或销售资料需约定品牌的材料设备物资,必须约定不少于三个品牌,禁止出现单一品牌,具体供应商由材料部负责提供。

2、材料设备物质供货区域管理:原则上合作一年以上的供货单位方可参与供货区域划分。在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每类材料设备物资供货单位原则上不得超过3家。原则上每家供货单位的供货份额不超过每类材料设备物资需求总量的50%。

3、材料设备物资计划类型:计划:根据公司工程开发建设计划或重大节点计划,测算的材料需求量。三月计划:根据工程开发建设计划,测算未来三个月要求到货的材料需求量。月度实际用料计划:根据工程开发建设计划,每月申报的材料需求量。

4、月度实际用料计划:月度实际用料计划由工程部于每月1日、16日提报与材料部,材料部负责审核是否符合计划模板及品牌选用要求,工程技术部负责对月度实际用料计划准确率进行考核。

第四章:验收管理

基本框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基金;运行框架;筹资渠道;过程监督

一、概述

面对创业资金的瓶颈,有效的设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基金来指导高职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政府扶持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创业引导基金及创业风险控制基金。该两项基金均可在财政支出中按专项资金划拨。创业引导基金可以以资金或者股份的方式进行投资,帮助高职学生有效解决创业初期会面临的筹融资问题,或者因经营或其他问题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创业风险控制基金是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的风险补偿资金,用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风险管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基金还应制定有效的管理体系,提高使用效率控制风险,国家财政部需要担负起总体监督管理职责,中央及地方具体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向上级监管部门就基金的运营情况及成效进行报告。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基金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基金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筹集,都源于社会捐赠如校友或者校企合作的专项捐赠,学校专项拨款部分社会捐赠部分,都源于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部分来自政府支持部分来自学校拨款,来自社会捐赠、学校及政府支持、基金本身的运营收益。基金本身的运营收益一部分来自存款收益,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较多的资金,但是由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较低,故稳定的收益相对较少;另一部分来自资助项目的投资回报,但是初期就能获得成功的案例较少且具备稳定收入的案例也很有限,可以得到的收益也相对较少,故几项组成部分中学校及政府的专项拨款是高职学生创业基金的主要基础。高职院校一般会在创业基金成立初期划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启动,后期跟进投入资金主要看运营状况,按年或者不定期给予一定资金维持基金的稳定运行抗击风险,社会捐赠虽然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对前两者进行很好的补充,目前高职院校在本部分的工作开展力度还比较弱。

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基金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投资基金。社会投资基金一般以盈利为目的,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基金主要目标是扶持高职学生创业,盈利的目的显然弱化很多,但要很好的运作创业基金必须很好兼顾这两个目的既扶持和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对资本进行有效可持续利用,很好的管理基金避免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高职学生创业基金通常以拥有独立法人身份的组织形式设立或委托成熟的基金代为运营,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辅以规范高职学生创业基金管理,成立高职学生创业基金专家评审团对创业风险进行评估,对创业进行引导。

三、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委员会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院校中有实力的学生如财经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到基金的管理中来,但核心专家团队还是应该由具备项目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成熟能力的骨干教师组成,创业基金的初期设立、后期日常运行都依赖于该团队。同时,还要建立创业基金辅助团队,由兼顾建筑、医卫、农林等方面的技术专家老师组成,该部分老师可以采取建立专家库临时抽调的形式构成,为创业基金支持项目的筛选及创业方向给予专业的指导。

(二)确定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的筹资渠道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设立创业基金的筹资渠道是关键步骤,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取得:政府的专项拨款、高校的配套资金、社会的无偿捐赠。

政府的专项拨款。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年度预算中都设置了支持创业、促进社会就业及创业的专项资金。以本省为例,科学技术厅、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等单位均设有支持就业、创业的专项财政性资金。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政府平台的各项有利政策和专项财政资金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基金。

高职院校的配套资金。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近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单位对应届毕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需求却越来越小。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而作为就业之源的创业也就成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通过资金配套建立学生创业基金也就变得意义重大,故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便是努力争取高校的专项就业资金,利用创业基金的运作激励高职学生的创业激情,缓解高职学生的创业瓶颈。

社会的无偿捐赠。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源如一些已经身居企事业单位要职的,拥有资源及影响力的优秀校友,一些与高职院校有合作的企业等。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完成创业基金的原始积累部分,再利用本校的师生构架政府与高校共建的合作平台,充分宣传,鼓励社会各阶层,包括个人、企业、社会机构无偿捐赠资金。同时,还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中的捐赠免除个人、组织所得税的利好政策吸引社会无偿捐赠资金。

(三)创业基金投资项目的筛选评审、过程监督、验收成果

创业基金经过原始的积累成立后,必须对高职学生上报的项目进行筛选评审,确定优秀的项目后,让创业基金的专家团队进行有效评估,评估结束后再跟踪监督已经立项的学生创业项目,对企业运行进行定期监督,考察项目进展情况,最后在高职学生上报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项目成果对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

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的项目筛选评审。高职院校如需有效运行创业基金就必须对学生申报的大批项目进行有效的筛选,对其发展潜力做精准评价。主要的评价标准包括创业人员、专业技术、财务状况及市场潜力等。创业人员应该具备不同的专业技术,以便在创业的过程中能互利互补,如创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自主研发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发展,并在进行创业前应该具备一些科研成果或取得相关技术专利或知识产权。财务管理团队人员必须是具备会计资格,最好有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市场人员需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有相关的社会历练,能够很好的把创业产品推向市场。除了团队人员的要求外,还需考察创业项目的技术研发可行性,在行业内的排位情况及是否具备一定需求市场。同时,创业项目的财务情况需要清晰良好,需对可能获得的创业基金做适当有效的预算,并对未来的收益情况做出预测及对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做详细报告。在筛选完成后初步确定部分可投项目,紧接着对这些项目进行评审,首先让进入初步筛选的创业团队提交详细的申报材料,并由高职院校创业基金专家团队对材料从专业技术可行性,财务情况,市场需求评估及风险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甚至还可以对创业团队的具体情况进行现场的考核检查。最后,通过申报材料打分及现场考核结果得出综合成绩,最终确定投资项目,并签订立项协议书,确定后期创业基金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监管的各项指标。

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项目在签订立项书后,高职院校创业基金委员会规定学生创业团队必须定期(每月或每季度)报送财务报告或者相关能反映经营状况的监管报告。创业基金专家团队可以通过报告或者实地盘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指导或者提供解决的建议,后期解决情况也须通过报告汇报,而这些重要的报告相当于项目验收的中期考核资料,需存档保存。

最后,项目验收成果。在立项协议中规定过项目验收时间,到期时需从团队协作能力,财务状况,技术转化指标及市场情况等验收指标,由创业基金委员会的专家团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对验收成果给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的结论。对于优秀的项目高职院校应该作为经典案例不断推广,提供更好的环境鼓励其不断壮大;对于合格项目高职院校要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找出运营中的问题,协助其解决使创业情况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合格的项目,总结挖掘发现不足为下轮的筛选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俊峰.风险投资实务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孙莉.我国创业资本现状分析及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思路[J].投资研究,2001,(5).

[3]孟庆国,张洪林.我国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J].北方经贸,2005,(2).

阳光生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篇4

一、创设“阳光课堂”,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

阳光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给人光和热的课堂,能够让生命茁壮成长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师生都能获得一份光明、一份温暖、一份希望和一份幸福,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因“阳光”的照耀而充满活力,昂扬向上。阳光课堂不仅是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而且是一种常态化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才是开放的、积极的、高效的。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面,我们以“阳光”为关键词,研究制定了“阳光课堂”标准,该标准摒弃了常规的以教学过程为轴心的评价要素,择取了“人”这一核心要素,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从9个方面提出了是否达到“阳光”的28条参考条件,将学生的主观感受、内在潜能的激发和真实的收获作为标杆来衡量课堂的成败,真正将“人”置于课堂的首要位置,突出其生命在课堂上成长的高度。有生命高度的课堂,才是合乎道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从学生的维度考量,我们设置了5项评价内容,即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清晰、具体,学习态度是否主动积极、专注认真,学习方式是否突出自主及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是否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学习效果是否达成了课程目标并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从教师的维度观照,我们设置了4项评价内容,即教学态度是否亲切自然,感情是否全身心投入;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突出学法指导,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特色;教学组织是否有序,能否进行巧妙的引领;教学评价是否从多元发展的角度,突出阳光性评价。两个维度的每一项评价内容都有具体的参考性标准要点,焦点是指向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主观态度与内心的情感体验,突出精神的饱满与幸福感。

给学生打造一个让他们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阳光课堂”,让他们在“阳光课堂”中阳光起来,这是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必须做好的工作。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发多样化校本选修课

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成长历程千差万别,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个性。以尊重个体生命发展为前提的、合道德的理性的教育,应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才能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生命自由成长的愉悦感,才能收获幸福的学习生活。怎样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我校从艺术、运动、科技、综合文化、学科拓展等五个领域开发了70余门选修课,以供学生自由选择。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选修空间,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做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

为了保证选修课开设的质量,我们从利于评价和立足校本的角度出发,将选修课程开发的主体定位于本校教师,在开发方式上采取教师自由申报,学校审核确定。为了保证所申报的课程能够顺利开设,学校编制了选修课程申报表,将选修课所涉及的关键要素,比如课程特点、授课对象、人数、课时、器材、场地、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列入申报表,由教师填写清楚,教师填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课程全面规划设计的过程,学校通过此表能了解到教师是否对该课程的开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否有能力开好这门课,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设这门课。经过审核之后,筛选出具备条件的课程,然后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开设选修课的教师从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一张申报表,加上一份教学大纲,成为选修课开设的前提条件。

为了尽可能挖掘教师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要求教师人人申报一门选修课程,学校经过筛选,确定了70门课程,学校将其绘制成课表,附上教师的课程申报表,形成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课程菜单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因为选修课涉及运动、艺术、科技(含学科)以及综合性文化等诸多领域,基本上涵盖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他们自主发展的愿望。由于学生所选课程大多是自己喜爱的或者有特长的,所以他们在选修课上的表现极其专注,即使是文化课暂时落后的学生,在选修课上也能成为优秀生。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他们就会在这些课程中如鱼得水。

立足学校现有条件,立足教师自身的特长,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足够多的选修课,让学生们因选修课而变得自信起来,阳光起来。服务学生的自主发展,选修课无疑是最好的凭借。

三、提炼活动主题,扎实上好活动必修课

如果说通过阳光课堂完成国家课程的高效实施,通过选修课程实现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那么通过活动课程,则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其生命在活动课程中绽放光彩。

我们在活动课程的设置上,既有体育类活动课,又有德育主题活动课。体育类活动课除每日必做的广播操以外,还有每日必做的武术操、校园集体舞,大课间的自由活动,冬季加一项长跑。在每日一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每学期还要进行班际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冬季还要开展全校性的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比赛。德育主题活动课主要指每月一主题的德育专题活动,如以节约、感恩、静心、理想等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每学年春季,我们都要举行校园文化节,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运动会项目,又有科技发明展览,还有书画展示、征文比赛、诗文朗诵、棋艺切磋等等。文化节集中展示的时间为一周,而学生为了这一周的展示,需要一年的酝酿与积累以及展示前一个月的紧张准备。在这样天天进行、期期开展、年年举办的活动课程中,学生们身形灵动、神采飞扬,个个朝气蓬勃。

活动课程的设置,既缓解了学生一味学习文化知识的疲累与压力,又以它独特的活动方式调节学生因精力过剩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锻炼了学生意志,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成为和谐学生身心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因为它的存在,校园变得生动而多彩,学生阳光而灵动。

创设阳光课堂,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尽情汲取知识的自由空间;开发选修课,给学生开辟了一片发展特长的沃土;开设活动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这是我们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所构建的阳光生活课程的三根支柱,也是我们阳光课程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

延伸阅读

阳光课堂要关注“三大转变”

阳光课堂要实现学生生存状态的转变、教师行走方式的转变、课堂活动样式的转变。

一要实现学生生存状态的转变。阳光课堂强调以生为本,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大量的自主活动中得到提升。课堂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和热情度,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是伪学习。

二要实现教师行走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材料,对学习流程进行预设,编写出多功能的导学案;课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情感上的药剂师”“学习中的合作伙伴”;课后教师是反思者,有教学不断优化的策略。

三要实现课堂活动状态的转变。阳光课堂是平等、民主、宽松、包容的课堂,其课堂状态要实现三个共存,即一人为师与生生为师共存,一问一答与七嘴八舌共存,独立学习与学生多元组合共存。

调查报告基本框架 篇5

标题:关于XX申请借款的调查报告

风险评审委员会:

XXX向××××银行××支行申请贷款XXX万元,拟申请我公司担保。经初审,该企业整体情况良好,符合我司担保受理条件,为进一步调查、核实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我公司对该客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公司)概况:

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性质(国有、股份、私营等)、经济核算形式、经营地址; 注册资本、股份的主要构成、审计情况;

生产经营范围、注册商标、工商登记情况;

成立时间、所属行业、员工人数;

演变过程、老企业名称、收购(拍卖、转让)总价格(其中现金出资金额)、债务转让金额等; 属关联企业的还要说明关联企业的有关情况;

法人代表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年限、诚信程度;

管理层的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生产企业的主营项目、主导产品的产销情况、市场占有率等;

生产规模(包括设计规模和实际规模)、销售、利税;

产品质量,原材料的来源(原料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主要供货单位、购货方式等)、产品销售与库存情况、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周期等。

三、银行信贷、个人征信系统查询情况

银行信贷要求综合查询(含企业贷款、提供保证明细等情况)。

四、企业借款原因

企业申请借款的原因、用途等;

和国家有关政策及金融信贷政策的关联情况;

市场前景、预计效益、自有资金、资金缺口情况,成本收回周期等(贷款展期或落实债务要分析形成的原因及收回措施)。

五、还款计划和来源

对企业还款计划和来源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六、企业还款能力分析

首先对企业资产、负债状况进行核实性调查,再与企业提供的财务记录进行比较,同时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目的是对企业财务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连续性、谨慎性进行判断。

通过内部比较,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目前水平与过去状况和预期未来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外部比较,分析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通过技术性的计算、处理和数据阐释,分析企业的财务优势和劣势。

1、资产项目。主要包括存款的银行分布、短期投资的品种与收益情况、应收帐款的客户与帐龄、应收帐款中关联企业虚增销售额情况、存货中产品的构成与生产时间、其他应收款的构成与收回的可能性、长期投资项目的效益,固定资产的购置年份、先进程度、损耗和折旧情况,递延资产的构成与摊销情况等。尤其对大额其他应收款应详细调查,其中往往包含有未到位资本金、企业间融资、变相的长期投资、虚增利润等重要信息。

2、负债项目。主要包括贷款的银行、期限和利率;应付帐款的对象与期限;应付税金的时间期限;长期贷款的银行、用途、利率和还款计划;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记录等。

3、损益项目。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的产品构成,相应的成本结构,各项费用的构成和利润分配情况等。

4、现金流量分析:还款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借款人的现金流是否充足,尤其是来自经营活动现金流是否充足,对照同期的对外负债,并根据经营的发展预期,分析投资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预测主要预测贷款项目的现金流量,预测贷款项目现金流量的波动程度,分析完成项目的时间表和预算成本。

融资活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现有筹资机构、金额、期限和利率,以及融资计划等。

5、银行对帐单分析。调查企业在各主要开户银行的对帐单(至少三个月),分析企业实际经营、投融资的收支情况,对大额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要深入调查。

6、其他。有关还款能力的调查视不同行业还可通过面谈、月用电、水量、工资发放记录及变动情况、其他可能的支出以及其他类似文件中得到。

非财务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从行业成本结构、行业生命周期、行业与经济周期关系、行业依赖性、产品替代性、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该行业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

经营风险分析:借款经营特征分析、采购环节分析、生产环节分析、销售环节分析、投(融)资和缴税环节分析等,分析借款所在行业的经营风险程度。

管理风险分析:从借款人的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管理者素质和经验、管理层的稳定性、员工队伍、关联交易、财务管理水平、法律纠纷、自然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还款意愿分析:借款人信用履约记录;关注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供应商等债权人的合同履行与还款记录;考察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态度与关系,分析借款人是否将银行债务列为优先偿还顺序。

其他分析

贷款担保企业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情况,企业的存款、销售或营业收入缴存账户(包括个人存单、卡)等。

七、反担保分析

围绕反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属于抵押反担保的贷款,要认定抵押物的合法性,写清抵押物的名称、所在位置、权属情况、租赁情况、数量和质量状况、评估价值、价值是否稳定、变现能力等。

属于质押反担保的,要认定质物的合法性,写清质物的名称、权属情况、质物价值、登记止付等情况。

属于第三方保证反担保的贷款,要认定反担保保证人的担保资格,写清反担保人基本情况(同借款人基本情况)、资产负债状况,重点应放在或有负债的考察上;分析评估担保资格,反保证人的代偿能力,反担保的资金来源等。

八、综合调查意见:

综合企业的财务和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反担保分析结果,采用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式进行总体分析评价担保风险;客观计算、评估第一还款来源的强弱或可靠程度,计算还款期限;客观评价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性。

调查结论:

1、保与不保;

2、反担保方式;

3、担保金额;

4、担保期限;

5、担保费率。相关建议

提出防范贷款担保风险、落实贷款担保条件等方面建议。

附件资料(相关报表、证明材料的名称)

基本框架 篇6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法;基本框架;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11-02

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基本框架

外商投资企业法,一般是指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变更和终止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简称外资法,则是指我国政府为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发展中国经济,而由立法机关制定并公布的关于调整外国投资企业在设立、投资、运营、收益分配以及争端解决等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于1979年7月8日,由全国人大第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规范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部法律不仅标志着我国外资立法的开端,而且确立了我国外资法以企业组织为本位的立法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外资法法典,而是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这三部法律为核心,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立法,逐步形成了一个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资法群。要仔细研究一个外资法群的基本框架,首先就要对其从总体上进行基本的分类。本文试着从立法构成和法律渊源两个角度对其分类。

(一)立法构成上分类

从立法构成上,可将我国的外资法大体分为三类:首先,以投资方式、企业形式或投资行业为标准制定的关于外商投资的专门立法,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若干规定》等等。这一类立法构成了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主干。其次,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法律,包括涉外税收、工商、行政管理、外汇管理、劳动管理、进出口管理、海关等法律、法规、条例等。如《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内产品解决外汇收支平衡的办法》、《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办法》、《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等等。此外,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外资的补充规范,如《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这部分法律规范是我国外资法的补充。

(二)立法渊源上分类

从法律渊源上,我国的外资法又可分为国内法渊源和国际法渊源。我国的国内法渊源可分为三类:一是宪法性规范。二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制定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一层次的立法构成了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主体。三是地方性外资立法,包括授权立法和职权立法两大类。我国的国际法渊源,则是指由我国缔结或参与的大量的国际投资条约及双边协定,它包括双边投资协定。从1982年开始,我国已对外签订70多个投资保护协定。除与美国、加拿大以及爱尔兰之外,中国已同其他所有的发达国家有了此类协定关系。此外还包括多边投资条约。这些国际规范的内容与国内法相互补充,加强了我国关于外商投资各项规定的效力和对外国投资者的国际法上的保护,并对我国的外资国内法产生重大影响。

二、我国外商投资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以企业组织为本位的立法模式错误

以企业组织为本位的立法模式,其缺点显而易见。纵观三部外资法,其重复立法、法条竞合现象严重,在企业设立程序、组织形式、出资形式、购买及销售、财务与会计、清算等内容的规定上,相似条文近半。此外三部外资法之间的不协调规定也不少。例如,关于审批期限,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3条规定,期限为三个月;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5条规定,期限为45天;根据《外资企业法》第6条规定,则为90天。又如关于投资方向,合资企业法对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方向没有规定,在其后的实施条例中作了补充规定,允许在六个方面20个行业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却未明确何为国家鼓励、何为国家限制或禁止;外资企业法规定,国家限制或禁止的行业由国务院规定,其后颁布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国家限制或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合作企业法则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举办产品出口或技术先进的生产型合作企业,却没有关于允许、限制或禁止投资的规定等。这种现象,其实质在于立法技术的严重落后。

(二)形成我国外资法群的立法权限混乱

正如之前所说,我国的外资法体系是一个庞杂的外资法群。而在立法的权限上,又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结合,一般法与特别法交杂的立法体系。由于立法权限的混乱,仅全国人大的有关立法和国务院及其部委的条例、细则、暂行规定、管理办法、通知等就多达上百项,而且是“一事一法”。三资企业有3个法律、3个实施条例(细则),5个经济特区有3个法规和各类开发区有许多国家和地方法规,海上、陆上油气资源开发有2个专门法规,涉外税收有2个法规,外商投资企业的申请审批、经营管理、劳动雇佣、融资担保、资源和土地使用,各有或合有各种法规,我国外资法体系的混乱可想而知。

而赋予地方以较大立法权,形成众多的地方性外资法律、规章又是我国利用外资方面的一大特色,由此导致的立法权限分散,多层次立法,使中央和地方立法的调整对象缺乏明确界限,导致调整同一关系的法律条文分散规定在一系列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此外,由于各地立法权限不一致,导致地区间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严重。

(三)国内法与国际规则相冲突

国内法与国际规则存在的相冲突之处,主要表现在国民待遇方面。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存在着超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次国民待遇。而实际上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待遇是超国民待遇与次国民待遇并存,而尤以超国民待遇为主。

首先,外资企业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表现在投资主体、土地使用费、出资等方面普遍享有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许多税率优惠和减免税优惠。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视不同情况可以享受30%、24%和15%的税率而内资企业只能被征收33%的所得税。这种以优惠为主的鼓励措施,不仅造成了内、外资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而且也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外资企业间的不平等;外资优惠待遇的实施加剧了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对外资企业的次国民待遇也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当地成分要求、出口实绩要求、外汇平衡要求以及外资准入领域限制等方面。虽然上述要求在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得到了修改,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我国外资法的建议

(一)重构我国外商投资法法律体系

首先,应制定一部统一的《外商投资法典》,作为调整我国外商投资的基本法。不再以企业组织形式为分类依据,而是通过对外商投资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出规定,如外商投资的概念、外资的法律地位和待遇、外商投资的领域、形式、资本构成和审批程序等,来构筑我国外资法基础。其次,对于不具有外资特殊性的税收、外汇、海关进出口、土地信贷、会计、劳动关系等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般性问题,应直接依据国内各相关部门法进行调整。最后,针对一些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关外资准入的问题,应加快我国相关产业政策法的制定。这样就形成一套以《外商投资法典》为主体的综合全面、协调一致的外资法律体系,既能适应市场经济对立法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能较好地贯彻国民待遇原则。

(二)明确我国外资法的立法权限

第一,要加强对现行法实施的社会考察和法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杜绝模糊立法、轻率立法。第二,要明确立法权限。理顺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国务院及其各主管部门,各地区、各特区之间的纵向关系,尤其是明确以上各立法主体所立法律的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使整个外资立法体系协调一致。第三,应规范法律名称,促进各层次法律名称的固定化。确保不同层次立法名称与其效力等级的一致性,清除等级相同而名称大相径庭或名称相同而效力等级相去甚远的现象。第四,要增强法的透明度。充分认识法律公开化的法律规范,取代一些内部文件、行政指示、内部通知和批文等,彻底消除“以令代法”的现象。第五,要适时清理有关法规。我国外资法起步较晚,很多法律法规制定时又受当时的时代局限,带有滞后性,处理好这些法规才能减少消除新旧法律法规间的矛盾。

(三)实现我国外资法与国际法的接轨

我们应当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全面理解国民待遇问题。逐步取消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和次国民待遇,取消外资立法中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数量限制措施是我国加入WTO后建立正常市场运行机制和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要求。我国涉及许可证、配额的投资措施应予修改,特别是强制性的数量限制条文应予以删除,并直接对实行许可证、配额管理的商品目录作具体规定。一旦其他国家对我国进口商品实行许可证、配额的限制,我国也应给予同样对等待遇。在接受TRIMS协议的约束下,我国的外资法律法规中许多与TRIMS决定不符的内容就需要修改。

总之,我国现今已经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外商投资法群。我国的外资法在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方面也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迁,我国的外资企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我国外资法尽快从结构到内容上进行完善,使国内的外资立法同国际规则相适应,做到国家法制的高度统一,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

智能建筑的基本框架结构 篇7

智能建筑即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主要组成元素,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在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又习惯称之为弱电工程。我国智能建筑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为传统的建筑带来新的理念, 让建筑开始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2 基本结构

智能建筑的基本结构是指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主要组成元素以特定信息传输关系连接在一起, 而且其结构会根据建筑的结构规模、建筑使用者的服务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但绝大多数智能建筑基本框架结构可归结为下几种:树状结构、半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等。这里的结构划分不是按照接线方式进行的, 而是根据信号的传输方式进行的。即如下两种常见的接线方式:它们的信号传输皆为从主分控制器向末端设备发信号或末端设备向主分控制器反馈信号, 结构是一样的。基本结构中的接线方式如图1、图2所示。

3 树状结构

树状结构如图3、图4所示, 以集成系统为控制中心, 根据运行人员的指令以及从各个系统或分集成系统接收到的信息, 进行处理并向各个系统或分集成系统发送控制指令。图3所示树状结构, 常用于规模较小或单一建筑。图4所示树状结构, 常用于规模较大、多建筑连成的系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系统或各个分集成系统之间的配合是需要集成系统进行统筹控制的。如火灾应急情况是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相应分集成系统内部先进行处理, 再通过指令向集成系统发出火灾应急信号, 由集成系统向其余系统发出相应的火灾应急指令, 使其他系统或分集成系统进入火灾应急状态。

4 半网状结构

半网状结构如图5所示。该结构类似于拥有主备控制器的系统, 但其功能不同于拥有主备控制器的系统。拥有主备控制器的系统一般是在主控制器维修或损坏的情况下, 由备用控制器起作用;而半网状结构一般分为两个状态, 如应急状态与正常运行状态, 在应急情况下, 由应急系统直接向相关系统和集成系统发出应急指令进入应急状态, 此时集成系统仍处于工作状态, 而应急系统 (常见应急系统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在此时为整个结构的最高控制中心。

5 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如图6所示。结构除正常结构之外, 应急系统与正常系统结构各个部分相连接。该结构拥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 但该结构施工设计难度大, 设备要求较高, 费用高。一般非特殊要求的建筑不会采用。该结构也分为应急状态和正常状态。在应急情况下, 由应急系统直接向相关系统末端设备、相关系统控制器和集成系统发出应急指令进入应急状态运行, 而应急系统 (常见应急系统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在此时为整个结构的最高控制中心。

6 结束语

目前,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各种智能建筑结构应用于各类大中小型建筑, 但仍遇到许多瓶颈。例如, 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统筹组织的人员缺少, 虽然对智能建筑系统较为熟悉的集成商众多, 但集成商却对建筑与施工了解较少, 设计的施工图纸质量差。因此需要具备同时掌握建筑、施工现场、智能建筑系统的人员, 而现在这方面的人员相对较少, 所以国内智能建筑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建筑也逐步成熟。论文主要归纳介绍智能建筑三种常见的基本结构。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篇8

我国著名财务会计学者张先治认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经营决策可从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面进行, 并相应形成四种经营责任中心。因此,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可以此为依据, 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

(一) 资本经营报告系统

资本经营型的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 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资本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资本保值增值或追求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因此, 资本经营的内涵是指企业以资本为基础, 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的经营活动, 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 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

反映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 一方面要提高总资产报酬率, 即搞好资产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 降低资金成本, 特别是降低负债成本, 优化资本结构, 利用税收政策合理避税。因此, 资本经营报告系统应包括:资产经营报告、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所得税报告、经济增加值 (EVA) 报告等。

(二) 资产经营报告系统

资产经营型的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 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 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 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追求资产的增值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最大化。因此, 资产经营的基本内涵是合理配置与使用资产, 以一定的资产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 一方面要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 即搞好商品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加速全部资产周转。要加快总资产周转速度, 关键在于优化资产结构, 使全部资产都充分发挥作用, 避免资产闲置及损失浪费。因此, 资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经营报告、资产结构报告、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对外投资报告、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资产利用效果报告、资产重组报告等。

(三) 商品经营报告系统

商品经营型的基本特点是围绕商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 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因此, 商品经营的基本内涵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组织供产销活动, 以一定的人力、物力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 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经营利润率。企业要从商品经营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直接目标, 一要提高营业利润率, 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同时, 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 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是基础, 即搞好产品经营;同时, 要注重产销平衡、提高商品销售价格、降低采购价格及相关费用。因此, 商品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产品经营报告、营业收入报告、商品销售价格报告、市场占有率报告、采购价格报告、管理费用报告、营业费用报告、财务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等。

(四) 生产经营报告系统

生产经营型的基本特点是企业只管生产, 不管供应与销售, 更不管筹资、投资等。单纯生产型管理的目标是完成生产任务, 降低生产消耗。因此, 产品经营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企业统一战略计划指导下, 组织产品生产, 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 按时、保质、保量生产出一定的产品。

而从企业管理过程角度来分析, 企业的日常管理可以分为决策、控制和评价反馈三个部分, 相应的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分为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和绩效评价几个方面。

(一) 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 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 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

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 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

2.资本预算

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 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 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 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

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 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 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 因此, 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 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 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 关乎资金链的安全, 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 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 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

3.财务预算报告

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 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 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 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 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 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

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 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

(二) 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 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 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 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 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

(三)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熊铎从平衡计分卡角度分析, 人为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应分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 财务维度报告

平衡计分表中的财务维度并不仅仅包括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被广泛运用的历史评价财务指标, 还包括根据公司情况进行修正的财务指标, 所以管理会计报表中的财务维度报告不局限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内容, 财务维度报告可以说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增加和调整。因为如今财务会计核算方式会歪曲企业真正的价值和经济状况, 所以财务维度报告主要是给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结果的信息。经过调整后的会计信息应当可以反映每个部门、每个客户乃至每项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从而使管理者能够保留优质资产与客户, 剔除没有价值的资产与客户。管理会计报告还应当提供像资本报酬率、经济增加值这种调整后的指标, 来补充会计财务报告对公司价值等反映不真实的不足。

(二) 客户维度报告

在平衡计分卡理论中, 客户被认同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没有客户就没有企业, 没有客户就没有价值。客户作为企业利润的来源, 理应在管理会计报表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客户维度报告中, 至少应当包括新客户的获得、老客户的保持、客户满意度、客户价值、市场份额这几个方面。客户维度报告应当定期对这几个方面做出调查和披露。销售部和市场部作为客户维度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和提供者, 应当随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 这些数据被他们获取后, 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寻找挖掘客户价值, 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三) 内部流程维度报告

平衡计分卡理论中的内部流程维度主要是为了客户维度服务的, 只有企业拥有一个完善健全的内部流程, 才可能保持较高的客户满意度, 从而更多地增加新客户, 更好地维持与老客户的关系。在管理会计报表的内部流程维度报告中, 像资产周转率、订单的反应速度、新产品投产周期等这些指标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内部流程维度报告首先要迎合客户的需求, 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解决公司现有的产品与服务有什么不足, 应当如何改进这样的问题;其次, 公司内部产品生产经营的运转效率, 资源的利用率,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要及时汇报给管理层, 使管理层时刻保持对公司全面的控制,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 创新作为公司长期保持市场领先水平的灵魂要素, 也应当在内部流程维度报告中被全面反映, 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来进一步推进创新的步伐, 又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来获得更多的客户。

(四) 学习与成长维度报告

基本框架 篇9

1.1 XBRL信息产权的内涵

XBRL (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是可扩展标识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1]在商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 它通过对有关财务信息内容增加标记的方式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去编制、发布公司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 使得企业内部和外部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转换变得十分方便。会计信息产权是从企业产权博弈中衍生出来的用以确认、计量、披露和分配企业现实与预期价值的权利, 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价值分配的一种权利。具体说, 会计信息产权是某特定主体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接受的、由会计信息的存在而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 包括会计信息供给控制权和需求索取权。所以, XBRL信息产权是XBRL信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接受的、由XBRL信息的存在而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 包括XBRL信息供给控制权和需求索取权。

供给控制权是指对XBRL信息从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 [2]、模式 (Schema) 检验、分类标准 (Taxonomy) 的制定、实例文档 (Instance) 的生成和披露整个供给过程的控制权。从信息处理过程看, 可分为会计信息的生成控制权、监督控制权、披露控制权及反馈权。从表象看, 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拥有XBRL信息的供给控制权, 但实质上企业经营者掌握着会计信息供给控制权[3]。会计信息需求索取权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进行消费和索取的权利。从索取方式上看, 可分为一般索取权和特殊索取权。前者指通过正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获得会计信息的权利, 包括知情权、询问权、要求说明权等。后者指权利人未能正常获得会计信息或者受虚假信息侵害时而向有关机构主张并获得赔偿的权利, 包括申述权、诉讼权、要求赔偿权等, 这是一种后续保障权。

1.2 XBRL信息产权的特征

XBRL信息产权由于受信息技术、会计准则等的影响, 有信息产权的一般特征和独有特征。

1.2.1 可转让性

信息产权是站在信息经济的角度, 对信息产品投资的合理回报, 对脑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性质的确认。如专利可以解释为“反应发明创造深度的技术信息”, 把商标解释为“贸易活动创造深度的技术信息”, 把版权解释为“信息的固定的、长久存在的形式”。但实际上, 信息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 财产性信息会越来越多地涌现[4]。很多财产性信息却难以生硬地划到某一类去, 如多媒体、软件程序等。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 XBRL信息产权是会计信息所有者的一项财产权利, 而财产权利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流动和转让的。

1.2.2 公开性

会计信息在政府或者其代理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就演变为具有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 属性[3], 即此时会计信息是类公共物品, 会计信息的产权就具有了公共产权 (communal property rights) 的特征, 从而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公开性也称通用性。XBRL信息产权正是在国际国内XBRL组织主导规范下的产物, 所以, 它具有公共产权特征。但是, 必须注意, 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是有条件的, 不能说XBRL信息就是公共物品。

1.2.3 可分享性

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都需要成本, 按照“谁受益, 谁分担”的原则, 这些成本从理论上看应当需要全体受益者共同承担。而实际上信息使用者没有动力去为获得会计信息而付费。会计信息一旦披露, 根本不能阻止和排除没有分担成本的信息使用者进行消费, 这就产生了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

1.2.4 效益性

XBRL 使得应用者能通过整合披露程序, 以更快、更经济的方式收集、变换、传送和利用财务信息, 降低财务信息执行成本、使用成本, 如IBM 公司的德国和英国股东通过点击鼠标, IBM 最近的年报和账目就分别以德国和英国的格式呈现出来, 这大大减轻了IBM 公司编制多套财务报告的繁重任务。同时, 它还使得网络财务报告更容易更新和维护[5]。

总之, XBRL信息产权是企业产出的一个替代变量[6], 它既具有私有产权属性又具有公共产权属性, 是二者的混合体, 因此, 界定XBRL信息产权必须考虑其混合特征, 才能明晰产权, 保护各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2 XBRL信息产权博弈基本框架

产权是由于物的存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它决定哪些人受益哪些人受损[8]。产权的界定必然引起的是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之争, 那么,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产权的相关利益者是谁。XBRL信息产权的相关利益者是谁呢?我们认为, 最基本的相关利益者是三类:XBRL通用信息编制者 (企业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 ;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 (投资者、债权人、职工等) ;XBRL通用信息管制者 (XBRL组织) 。XBRL通用信息编制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供给, 可以控制信息的供给量, 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决定信息的需求量。

从上文对XBRL信息产权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 它是一项财产权利, 可以通过定价按照市场机制流动和转让。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越大, XBRL信息产权价格越高;反之, 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越小, XBRL信息产权价格越低。XBRL通用信息编制者对信息的供给越大, XBRL信息产权价格越高;反之, XBRL通用信息编制者对信息的供给越小, XBRL信息产权价格越低。我们将公司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量与XBRL通用信息编制者对信息的供给量以XBRL信息含量借用经济学上的供求定理表示如图 1所示。

图1中L1为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线, L2为XBRL通用信息编制者对信息的供给线, 根据上文所表达的关系, 我们可以建立XBRL信息产权价格与XBRL信息含量的制衡机制, E点为L1=L2的均衡点。

E点相对应的价格水平是均衡价格P0, 即供求平衡时的XBRL信息产权价格;E点相对应的会计信息含量是均衡量Q0, 即供求平衡时XBRL信息含量。此时, XBRL信息市场进入相对稳定状态, 意味着XBRL信息编制者与XBRL信息需求者的力量是相当的, 因而不会出现XBRL信息编制者道德风险等问题,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现实中, L1=L2的情况极其罕见, 常见的情况是L1>L2或L2>L1, 即或多或少处于非均衡状态 (见图2所示) , 其中A、B、C、D 点都不同于E点, 处于均衡点之外, 或多或少的不够均衡, 即偏离 E点有远有近, 有XBRL信息充分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与XBRL信息含量欠缺 (供给量小于需求量) 的状态。

不均衡是XBRL信息市场的常态, 而均衡状态则只是一种偶然的状态。我们不追求XBRL信息市场处于绝对均衡点, 而是力求使XBRL信息产权价格接近或比较接近均衡点。

因此, 在现实中, 如果XBRL通用信息使用者与XBRL通用信息供给者的力量差别较大, 出现信息供给过剩或者信息需求严重不足, XBRL信息产权价格就会与均衡价格差异较大, 此时就需要XBRL通用信息管制者在这两者之间纠旋, 以矫正XBRL信息产权的价格。

3 XBRL信息产权博弈“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 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商品价格变动可以分为三个类别。①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 时, 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 经济状态趋于均衡。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为“蛛网稳定条件”, 蛛网向内收缩, 称“收敛型蛛网”。②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即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 时, 波动逐步加剧, 越来越远离均衡点, 无法恢复均衡。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为 “蛛网不稳定条件”, 蛛网为“发散型蛛网”。③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 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 即不会远离均衡点, 也不会恢复均衡。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等为“蛛网中立条件”, 蛛网为“封闭型蛛网” [9]。

在分析XBRL信息产权博弈基本框架时, 我们可以比较完整的运用“蛛网理论”这一经济分析方法, 该方法经过加工后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产权博弈分析工具, 即产权博弈的“蛛网理论”。

3.1 XBRL信息产权博弈的“收敛型蛛网”

当XBRL信息编制者供给信息较充分时, 其对XBRL信息产权价格影响较小, 如图3中L2较L1陡峭, 表明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也就是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需求。设L2与L1相交于E点, 其均衡价格为P0, 均衡的会计信息含量为Q0, 如果市场XBRL信息产权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 就会引起信息含量的变化, 信息含量的变化又引起信息产权价格的波动, 如此下去就是价格与含量的波动。

在图3中, 第一期开始时会计信息含量为OQ1, Q1>Q0, 决定了价格为 P1, P1P0。 第二期的价格P2决定了第三期的含量为OQ3, Q3>Q0, 决定了价格为P3, P3

符合收敛型蛛网产权博弈均衡条件的企业是私有中小型企业, 中小有限责任公司, 在这类企业中, 信息需求者 (主要股东) 的力量绝对大于信息编制者 (经营者) 的力量, 没有编制者编造虚假信息的余地, XBRL信息产权价格当然趋于稳定。

3.2 XBRL信息产权博弈的“封闭型蛛网”

如图4中L1与L2互相垂直, 斜度相同, 表明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也就是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等于需求的影响。

设L2与L1相交于E点, 其均衡价格为P0, 均衡的会计信息含量为Q0, 如果市场XBRL信息产权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 就会引起信息含量的变化, 信息含量的变化又引起信息产权价格的波动, 如此下去就是价格与含量的波动。

在图4中, 第一期开始时会计信息含量为OQ1, Q1>Q0, 决定了价格为P1, P1P0。 第二期的价格P2决定了第三期的含量为OQ3, Q3=Q1, 如此循环下去, 价格和含量始终是相同的波动程度。“封闭型蛛网”反映XBRL信息编制者与XBRL信息需求者的力量不相当, 时而前者占上锋, 时而后者占上锋, XBRL信息产权价格围绕均衡价格作均幅摆动。

3.3 XBRL信息产权博弈的“发散型蛛网”

当XBRL信息编制者供给信息不充分时, 其对XBRL信息产权价格影响较大, 如图5中L2较L1平坦, 表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也就是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设L2与L1相交于E点, 其均衡价格为P0, 均衡的会计信息含量为Q0, 如果市场XBRL信息产权价格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 就会引起信息含量的变化, 信息含量的变化又引起信息产权价格的波动, 如此下去就是价格与含量的波动。

在图5中, 第一期开始时会计信息含量为OQ1, Q1>Q0, 决定了价格为 P1, P1P0。 第二期的价格P2决定了第三期的含量为OQ3, Q3>Q0, 决定了价格为 P3, P3

符合发散型蛛网产权博弈均衡条件的企业是大型上市公司, 在大型上市公司中, 信息需求者 (投资者) 的力量较为分散, 力量不集中, 致使信息编制者 (管理当局) 的力量强大, 编造虚假信息的机会增加, XBRL信息产权价格也就偏离均衡价格较大。

4 上市公司XBRL信息产权博弈的成本分析

XBRL是基于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信息量过大而产生的, 因而它的生存土壤是大型上市公司, 目前, XBRL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政府组织都首先要求在上市公司中应用XBRL。我们知道, 上市公司是由众多小股东组成的, 小股东的投资额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 (百分比) 逐渐下降, 甚至微不足道。小股东往往将追求定期的收益 (股利或者利息) 放在第一位, 一旦他们不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 他们往往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 即以“市场退出”的方式来对管理当局进行“惩罚”, 而并不希冀去撤换、控制或监督管理当局。 在此种情况下, 委托方一来远离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对公司的业务一无所知, 二来他们也不可能像独资或者合伙制的委托方那样尽心尽力地去监督管理当局 (受托方) , 三者他们也没有动力去监督管理当局。因为分散的委托方 (投资者) 理智地认识到, 对公司的管理当局实施监督所引发的成本要么可能大于实施监督所带来的利益, 要么付出的监督成本与得到的收益严重违背“福利经济学”要义, 因此他们往往会对积极地监督管理当局持有一种理智的冷漠态度。随之, 中小股东的不合作结果就是众所周知的“囚徒困境”, 使得管理当局编制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监督和控制[6] 。

这样在缺乏外部力量强制力的情况下, 围绕会计信息的博弈中, 占据优势地位的就是管理当局, 因为管理当局实质上掌握了契约中未曾注明情况下的决策权。除非众多的分散投资者能够形成一个强势集团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从管理当局手中夺过来, 从而在会计信息的产权博弈中占据优势。但这需要借助于集体行动, 往往因为交易费用的高昂性几乎不可能。

由此, 在上市公司XBRL信息产权博弈过程中, XBRL信息编制者较信息需求者力量强大, 编制者可以选择供给信息不充分而抬高信息产权价格, 而需求者不得不屈从于供给者的强势力, 但是, 如果XBRL信息产权价格过高, 使得XBRL信息产权博弈处于发散型蛛网, 则有可能使资本市场泡沫过大, 股市崩溃, 引发经济危机, 因而我们不能任由XBRL信息产权博弈处于发散型蛛网态势, 事实上, 从XBRL信息产生的根源来看, 它就是XBRL通用信息管制者 (XBRL组织) 为了提高财务结果的透明性而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所以, 可以用产权博弈“蛛网理论”指导我国的股市的运行, 在XBRL信息编制者供给信息不充分, 道德问题比较严重时, 我们希望借助XBRL信息通用信息管制者的力量, 将XBRL信息产权价格运行在“收敛型蛛网”中, 但也容忍运行在“封闭的蛛网”中, 以实现我国股市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XBRL.Last Visited[EB/OL].[2010-03-10].http://www.xbrl.org.

[2]吕科, 刘晓锋.XBRL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吴水澎, 秦晓.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J].会计研究, 2004 (5) :3-5.

[4]杨周南, 等.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一体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5]潘琰.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 2003 (1) :39-44.

[6]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1998 (7) :13-17.

[7]DEMSETZ.Towards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

[8]HART,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90, 98.

[9]梁碧.论我国股市道德的蛛网理论[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3 (7) :46-48.

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及关键技术 篇10

1 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

“数字城市”框架体系大体由3部分组成:① 基本平台部分,主要为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② 数字城市服务对象(用户),该部分主要为政府、企业、社区、公众构成的各类应用系统,作为核心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发挥作用的根本;③ 关键技术,它是数字城市的技术支撑,主要为计算机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网络技术、3S技术、对地观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操作技术等。数字城市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2 数字城市中的关键技术

2.1 地理信息系统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比较狭义的定义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等有用的信息技术系统。由于近年来GIS的广泛应用,一切与空间信息相关的信息系统都可以被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城市的核心就是海量城市空间数据与三维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时序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数字城市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应用数字化的信息掌握城市地域结构在时间与空间域内的变化过程。

2.2 遥感技术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且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从空中探测地面的物体性质,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作用。该技术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2.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我国测绘等部门经过近10年的使用,GPS以全天候、高精度、 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2.4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影像中提取所摄对象,用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的一门学科。近年来,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软、硬件方面的迅速发展,使得航空摄影图像中自动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已经成为现实。国际上许多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如Leica/Helava公司的DPW、Zeiss公司的PHODIS、Intergraph公司的ImageStation以及武汉适普软件公司开发的VirtuoZo NT等有关数字正射影像自动生成和DEM 自动提取的技术已经成熟,这为地形环境虚拟现实研究提供了直观、真实且现实性较强的基础数据。

2.5 三维景观虚拟现实技术

三维景观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地表信息重建三维地表景观,并实现实时动态显示的技术,其基础数据为数字遥感影像和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将数字地面高程模型作为几何数据,地表影像作为纹理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参数设置、纹理映射、投影变换和视口变换等就可以构造出地形表面的三维景观模拟图。

2.6 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最活跃和最广泛的课题之一。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大量某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模拟人类专家所做决定的过程,解决特定领域中的复杂实际问题。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则是围绕决策行动主体进行大支持管理人员非程序性决策的一种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机交互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够结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知识,特别是模型技术,辅助各级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都可用于数字城市的决策过程。

2.7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

元数据、图像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超媒体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便于地理信息系统海量图像数据的解释、分析、识别和检索。网络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技术促使互联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3 数字城市的内容及应用

3.1 数字城市的内容

数字城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另外,城市规划的虚拟、城市生态建设或改造虚拟实验等也属于城市智能化的内容。它们不仅可以提高城市规划或城市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同时还能缩短设计时间。

数字城市的实施有3个阶段:城市基础数字化阶段;政府、行业、企业的数字化及应用阶段;数字城市的综合应用阶段。

3.2 数字城市的应用

数字城市的广泛应用,对城市的繁荣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与控制,城市时空数据基础设施的建立; ②城市资源的监测与可持续利用,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如植被、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调查,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调查,城市资源调查等;③城市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洪水、干旱、冰雪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沙尘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防;④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包括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研究和保护,即土壤侵蚀流失监测、土壤有机成分的监测和预警、土地沙漠化监测、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⑤城市通讯的建设与管理;⑥城市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决策制定,评估初级生产力的水平及农业、林业、渔业的发展贡献,进行工业、农业、服务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发展的规划、分析和评估;⑦城市生活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现代信息服务,如公共卫生监测、流行病监测和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 “数字城市”的建设

数字城市是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城市,它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及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以城市信息化为龙头将带动全国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城市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能够给资源、环境、灾害、工业、农业、服务业、人口、国土规划、城镇建设、教育以及安全等领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在科技进步与自身需求推动下,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厦门市、深圳市等城市在内,已有200多个城市已经或计划启动数字城市建设,并且已经在多尺度空间数据获取、加工处理、数据库建设和专题应用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数字城市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周期长,缺乏统一标准,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浪费在重复建设上的资金约为15亿元,因此,如何更好地建设数字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包括:

1)制定统一的数字城市标准规范。虽然有关部门已颁发了《数字城市工程技术导论》和《城市信息化标准指南》,但两套标准不一致,彼此不能通用。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做好“顶层设计”,国家的科学规划是关键环节。数字城市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在启动数字城市建设之前,各个城市的政府要在全国统一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确立总体目标,制订相应法规,制定具体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分阶段进行实施。

3)规划“数字城市”,把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放在第一位。同时实现环境与生态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人口、公安消防、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使信息资源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的巨大动力和财富。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卫生、环保、供水、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创造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数字化的生活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是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内涵,是一个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开展建设的系统工程。数字城市的建设既要高瞻远瞩,从广义数字城市的角度来构筑数字城市的整体框架,制定总体规划,又要从当前实际入手,认真进行核心应用系统建设工作,打好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使其真正转换成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的新角色。

5 结束语

“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它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规划体制的一次大变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问题越显突出。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开展城市发展规划、城市产业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工程和城市信息化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推进城市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信息技术造就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城市建设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迈进的重大转变。“数字城市”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同时,这种手段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并且适应城市变化的手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善和调控提供有力帮助。“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城市起步晚而起点高,城市化、数字化同步推进,有高新科技作后盾,完全实现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从数字地球、数字国家到数字城市,再到数字小区,将逐步成为现实,并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主要方式,也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生存发展与现代管理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满仓.城市发展将面向“数字城市”建设[J].太原科技,2004(2):56-57.

[2]闯少铭,苏义坤.关于数字化城市的探讨[J].情报科学,2003(4):24-25.

[3]程朴,诸葛振荣,胡显文.独立的统一数字化城市信息系统[J].城市规划,2003(8):28-29.

[4]承继成,李琦.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地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军,司少先.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系统建设的实践[J].测绘通报,2004(7):10-11.

基本框架 篇11

地方债管理完整制度框架基本建成

10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完整制度框架基本建成。

《意见》强调,要按照“疏堵结合、分清责任、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控制地方举债规模、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完善配套制度以及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等多个方面做出部署。

《意见》的一大亮点,是跳出了以往出台的有关地方债管理政策法规“更侧重于如何堵后门”的局限性,更强调“疏堵结合”。《意见》基本原则中明确“修明渠、堵暗道,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同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

《意见》将对中国经济更好地防风险、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央行银监会放宽房贷标准

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央行、银监会9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房贷政策作出调整,其中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通知》明确,在已取消或未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对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审慎把握并具体确定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水平。

《通知》要求,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对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不超过25年。

购房者首付资金要求下降,改善型需求短期或集中释放,一线城市、核心地段需求或将回暖。

长江经济带发展意见出台

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国务院9月25日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意见》明确,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意见》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

中国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提出12项重点工程

国务院10月4日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13年的18%下降到16%左右,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规划》还明确,要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并提出了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12项重点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五部门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

鼓励采用专业合作社形式开展合作

10月5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政策倾斜、产权改革、加大资金投入、水价综合改革等方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和能力建设。

《意见》明确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组建原则、主要职责及发展方式。鼓励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开展涉农用水合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或创办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同时要积极拓展服务范围,运用制度约束、利益驱动和市场化机制,开展专业化灌溉排水、供水、养殖、农业生产经营、水利技术和信息服务。

《意见》强调要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承担工程建设、组织运营小型水利工程、负责水费计收和管理使用,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和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力度。

《意见》旨在促进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变化,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国务院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

9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为农民工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意见》明确,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未落户的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群体逐步融入城镇,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还提出四大举措: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

基本框架 篇12

解放军总医院自2011年起,历时3年,分别开展了“标准建设年”、“标准深化年”和“标准落实年”主题年活动。成立了标准化管理专项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了不同专业的专家和管理者全脱产办公,院长亲任办公室主任。期间,全面系统学习研读了国内外各类医院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接受了军队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对长期以来医院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医院标准化运行管理体系,其中《医院业务运行标准指南》是以病人服务为中心、以诊疗活动为主线、以流程环节为节点、以标准要素为内容,覆盖医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标准化运行的核心内容。该标准旨在通过改进传统的条块式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关注条块间平滑关联的壁垒、构建以患者就诊全流程为主体的顺畅服务标准化管理路径、并将海量繁琐难记的规章制度简化渗透到具体标准操作要素中,进而使“久治难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顽疾得以有的放矢地改善,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2 标准体系框架与基本要点

《医院业务运行标准指南》包括“核心指标、患者服务、医疗保障、医疗管理、为军服务、医院文化”六章、十五节,各章节都有明确的标准要素和考核指标。

2.1 核心指标

由医院运营关键绩效指标(KPI)、临床核心技术指标和绩效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KPI是围绕医院战略目标,应用平衡计分卡[1,2,3]设置的“患者、员工、质量安全、效率效益”四个维度综合平衡发展设置的“十率±X”指标,网络全程监控、全员人人知晓。

临床核心技术是各临床医技科室在诊断、治疗、手术、操作、护理活动中,面向患者实际开展的、能代表专科特色的技术优势项目,是促进医院各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消化内科指标为例,见表1。

绩效考核是面向科室和个人对以上两类指标进行量化考评并依据此实施各种奖励、激励操作的技术与方法依据。

2.2 患者服务

患者服务是业务运行标准指南的核心内容,是以病人为中心、围绕诊疗活动、梳理流程中关键节点,构建的面向患者服务的具体操作标准,包括急诊服务、门诊服务、住院服务、手术麻醉服务、患者安全服务和营养服务六部分。(1)急诊服务:从预检分诊、接诊、抢救、手术(处置)、分流到院前急救全过程的操作标准,共六个环节的标准要素;(2)门诊服务:从导医、挂号、分诊、接诊、检查、检验、手术(处置)、取药到结算全流程的操作标准,共九个环节的标准要素;(3)住院服务:从住院办理、入院接诊、评估、检查、检验、治疗、护理、值班、交接班到临终关怀十个环节全过程的标准要素;(4)手术麻醉服务:由手术前、手术中、镇静治疗、麻醉操作、手术后五个环节,34项标准要素构成;(5)患者安全服务:参照JCI和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梳理为患者识别、医患沟通、知情同意、“危急值”报告、不良事件、风险防范六个部分标准要素;(6)营养服务:包括营养评估、营养医嘱、营养会诊和饮食治疗四部分。

2.3 医疗保障

医疗保障标准体系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患者服务需求提供的“人财物”与环境保障。其中“人财物”保障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经济、医疗物资和后勤物资保障,核心标准要素如下:(1)人力资源保障的核心要素是岗位管理,包括岗位配置、岗位资质、岗位准入、岗位培训、岗位考核和岗位绩效6个部分;(2)财经保障的核心要素包括财务管理、物价管理、收费管理、核算管理、绩效分配和审计监管6个部分;(3)药品保障的核心要素包括药事管理、药品供应以及药品的申领、贮存、调剂、检验、处方管理、风险监测、临床用药服务和药物临床研究;(4)医疗器械保障的核心要素包括医疗设备资产的形成与使用管理、置入性材料全程追溯管理、普通耗材的供应管理与器械消毒供应管理;(5)被服保障的核心要素包括配置标准、供应配送、消毒清洗和核算报废;(6)环境保障的核心要素包括环境布局与标示、环境安全与监测、水电汽暖供应、公共设施管理、环境卫生与废弃物处理。

2.4 医疗管理标准

医疗管理标准是围绕患者服务过程中的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技质量、感染防控、风险防控、教学科研和信息化保障需求拟制的标准内容。包括七节四十五条,其中:(1)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标准的核心要素包括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监测系统、控制程序、人员技术操作管理和持续改进;(2)医技质量管理标准核心要素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医学影像、病理检诊、供血保障质量标准,氧舱、激光、康复、介入治疗与放疗质量标准和医技安全管理;(3)医院感染防控标准核心要素包括组织体系、病历与风险监测、感染预防控制、感控知识培训与宣教、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职业接触预防与处置;(4)医疗风险防控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防范以及缺陷纠纷调处四个方面;核心要素是风险防范,由教育培训、预防警示、监测控制、医患沟通、临床准入、风险基金等内容组成[4,5,6];(5)教学科研管理标准化的核心要素包括规划计划、基础平台建设、质量与经费管理、学科人才建设、综合评价、成果奖励与转化等;(6)信息化管理标准化的核心要素包括患者就医全过程的信息应用体系;包括信息化体系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与管理信息化。

2.5 为军服务

为军服务是军队医院的基本职责,标准的核心要素包括平时保障中的优先诊疗、持卡就医、服务规范和卫勤战备中的战备体制、预案、教育、卫勤分队、战备物资、应急拉动和应急医疗救援队。

2.6 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精神文化中的医德文化,物质文化中的廉洁行医、环境与标示,行为文化中的形象标准和文明用语。

3 标准条款示例

以手术麻醉服务标准内容中的“手术中”标准条款为例:

3.1 接送患者

(1)手术当日由手术室护士接送患者,与病房护士交接病历、影像学资料、术前用药等;与患者核对姓名、手术部位、切口标记、术前准备等;交接后,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双方签字确认。

(2)危重患者严格按照《患者转运规程》由专科医师陪同手术室护士送入手术室,必要时要有麻醉医师陪同。

3.2 手术核对

(1)患者入手术间后,由术者、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按“手术安全核对表”逐项核对,共同签字。

(2)手术实施前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方式、知情同意、过敏史、术前备血等,清醒患者共同参与。

(3)“刀碰皮”前,二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方式,并确认相关风险预警内容。

(4)手术结束、患者离台前,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患者去向等。

3.3 术中疑难情况处理

术中遇到手术探查与术前诊断不符合或涉及其他专科的疾病操作困难时,必须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及相关专科医师进行术中会诊。

3.4 术中异常情况处理

术中需改变手术方式或发现新情况,必须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且向患者家属说明情况、征得同意并重新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继续手术。

3.5 术中意外情况处理

术中发生严重意外,如术中患者死亡、大出血、严重副损伤等,术者在积极处理的同时,应当立即报告科主任和医疗主管部门。

3.6 术中决策与管理

手术时同级或低级别医师听从术者指挥;有上级医师指导手术时,由上级医师对手术负责,术者听从上级医师的指挥。

3.7 器官移植手术(略)

3.8 手术标本处理

(1)术中标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病理标本由专人及时送病理科,切除标本送病理科前,应当让患者家属过目并交代标本情况,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2)术中标本不得私自留取、丢弃或拿出手术室。

(3)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60分钟内出具病理报告。常规病理检查,术后5天内出具病理报告(骨标本及需加做免疫组化的,可适当延长)。

3.9 术中输血

(1)按照《临床用血管理规定》,专人取血,严格查对。

(2)出现或疑似输血反应,妥当处置,观察严密,准确记录,封存血袋,及时上报。

3.10 手术物品清点

(1)根据《手术物品核对清点流程》清点手术物品。

(2)切皮前、缝合前、缝合后,纱布、纱垫、纱(棉)球、器械、缝针等数量相符。

4 运行模式

综上所述,《医院业务运行标准》是通过梳理为患者服务的各项业务和各个流程,固成点、连成线、梳成面、织成网,形成系列化关联式的标准体系。

此外,医院为检验标准的有效性、实用性,组织开展标准化管理运行的试点工作,从机关、门诊、急诊、住院部、临床科室、手术麻醉、医技科室、医疗保障科室及后勤服务部门分别选取了代表性科室进行标准要素的逐条试用,并将追踪法(Tracing Methodology,TM)、根因分析法(Radical Cause Analysis,RCA)、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PDCA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引入到试点中[7],边试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检验标准的适用性,并随时对相应内容进行补充、修订;医院还将各类标准要素分系列制作成真人操作录像片,提供标准化操作的一线示范;特别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设计开发了标准化运行监测与考评系统,拟形成标准化运行监管的“电子眼”、“红绿灯”,以确保标准落地、带电、见效。

参考文献

[1]孙晖.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综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62-64.

[2]秦鸣欣.浅谈平衡计分卡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5):73-74.

[3]方玲,陈日兰,汪德平,等.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绩效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3):280-282.

[4]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427.

[5]闻言.美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一瞥[N].中国医药报,2003-09-18.

[6]李岩.医院评审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策略的影响[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2):99-100.

上一篇:高师学前专业下一篇:PDCA循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