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顺差

2024-05-30

双顺差(共8篇)

双顺差 篇1

一、引言

众所周知, 自1994年以来, 中国的国际收支几乎呈现出明显的双顺差格局。双顺差的格局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大量资源的输出, 货币政策乃至宏观调控政策的削弱。而2010年, 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 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较上年增长36%;更意味着双顺差格局使得中国经济更加陷入这一窘境。

中国长期规模巨大的双顺差已经使得国内的投资和资源配置严重扭曲, 经济结构日益分裂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大孤岛。本文从双顺差所呈现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内经济的利弊影响, 分析双顺差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同时结合现实情况, 分析如何克服现有的困境, 希望能够找到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调整现有的畸形机制, 从而改善现有的不利贸易条件, 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对于国际收支顺差, 最早提出相关理论的应该是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曼。托马斯·曼认为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 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 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这一系列理论构成了早期国际贸易收支顺差的理论依据。

对于双顺差问题的研究, 一般是集中于国内的学者著作。

余永定认为我国的双顺差主要是源于外商的直接投资被央行的货币回笼, 增加外汇储备, 没有直接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 这就造成了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加并存的局面。卢峰认为经济全球化, 生产要素在全球内的自由流动所引起的产业专业促使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格局。汤玉刚认为长时期的FDI的优惠体制所造成的企业待遇上的差异是形成双顺差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赞同余永定的调整外贸政策的提议。覃东海根据FDI的四种不同分类方式, 将我国的双顺差归结结构性问题。哈继铭则认为双顺差是由于过多的储蓄造成的。

相对以上文献, 可以看出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本文基于以上分析, 将从正负两个层面对双顺差进行定量分析。

三、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双顺差的正面影响

(1)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双顺差所造成的大量外汇流入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回笼。人民币供给的增加又会使得投资的不断扩大, 推动产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与产出的增加。无论是就业的增加还是产出的增加都会使得人们的名义或实际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会带动人们的消费需求, 最后消费也被带动起来, 这样三驾马车以此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

Y=C+I+G+X-M

可以得出△Y={c/{1-c (1-t) +m}}*△X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乘数效应, 每单位的商品出口可以为国民收入带来{c/{1-c (1-t) +m}}*△X的增幅。同理, 由FDI所做引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为国民收入带来的乘数可以表示为{1-c (1-t) +m}, 每单位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可以为国民收入带来{1-c (1-t) +m}*△I的增幅。

(2) 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通过双顺差的现状分析, 我们得出了双顺差的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正是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迫切愿望。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购买战略物资, 引进技术设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对中国这种外向型的经济体提供了很大保障。

2. 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 贸易争端不断

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 尤其是商品贸易的巨额顺差, 是中国商品生产上比较优势的体现。但也和过于推崇出口的贸易体制、多样化的出口鼓励政策相关。在2009年成功占据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以后, 巨额的贸易顺差势必找来更多的摩擦。毕竟经常账户的顺差是以中国的某些贸易伙伴的逆差为代价的。中国商品贸易出口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势必会威胁他某些国家的利益, 加剧全球出口行业的竞争, 势必会带来金融危机下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打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 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保护本国产业, 防范自己国际市场的萎缩, 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纷纷出台。同时, 在西方国家所鼓吹的“中国威胁论”带动下, 越来越多的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贸易调查。

中国的出口产品已经成为全球75%反补贴调查与40%反倾销调查对象。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 遭受的贸易壁垒案件超过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之多。

后危机时代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出了手段更加多样化、技术壁垒成为主要手段、羊群效应明显、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的特点。中国的遭受的贸易摩擦损失将会越来越重。

(2) 内部经济失衡加剧

双顺差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但也维持或加剧了国内的原本失衡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 中国的经济就存在这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的弊病。国民经济的增长过度依靠投资与储蓄, 而作为驱动经济稳定器的消费去日渐萎缩。

高投资、多出口的模式推动了双顺差的产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但在这种不合理的模式推动下的经济增长使“唯GDP”论的政府长期忽视消费的重要性。回顾各地政府的发展计划, 很多量化的招商引资规模、出口规模、投资规模数不胜数, 但真正扯到消费的数字却是少之又少。同时, 双顺差所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使得国内流动性过剩, 刺激了投资规模的膨胀, 价格的上升, 消费的相对萎缩。可见在高储蓄、低投资模式下催生的双顺差又进一步的维系或加深了这种畸形模式。

(3) 压缩了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

双顺差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内外有别的超国民待遇, 为了吸引外商的进入, 我国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优惠政策。自80年代以来, 为了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资本、吸收管理经验, 政府不断量化招商引资指标, 给予外资以尽可能的优惠政策。但这些导向性的政策在吸引FDI大量来华的同时, 却带来了一个庞大的“挤出效应”, 其“溢出负效应”应该更加值得我们注意。

(4) 热钱涌入

以逐利为目的的热钱自2000年开始便大规模的流入中国, 而双顺差下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人民币高达25%以上的升值更是坚定了热钱流入中国的信心。自2000年至2010年, 热钱平均流入250亿美元, 约占外汇储备的9%。

追逐短期利润的国际游资大量来华, 一方面是觊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更大程度上是攻击中国的股市与楼市。人民币升值不是热钱进入的目的, 而只是直接导火索。无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 国内信贷机构不够发达, 资产市场仍有大量的盈利机会。大量的游资一方面可以坐等人民币升值之利;另一方面也可以投资于处于发展不完全的资本市场, 推动资本价格上升, 获取高额回报。但大量的热钱涌入资本市场推动价格不断上涨, 诱使国内企业增加向这些企业的资本投入, 形成类似于8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

(5) 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受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实现两个的理论, 我国要想实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在现行结汇制度的前提下必须大量投放基础货币, 回笼外汇。根据下图也可以看出伴随着伴随着1994年以来的双顺差我国的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8年的增幅达到17%之多, 2009更是有27个百分点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长。

货币独立性的丧失, 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我国经济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而当这部分增发的货币投入商品市场以后将会带来持续的通胀。

四、总结以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双顺差的负面效应已经愈发凸现出来。如何抑制双顺差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经济效率低下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根据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我们要确定不同工具的指派对象, 并且尽可能的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因此, 针对双顺差造成的内外失衡, 我们需要多种政策进行搭配: (1) 通过财政刺激扩大内需, 继续深化收入体制的改革, “提低、扩中、限高”。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扩大中等收入者得数量, 提高低收入者得水平将有利于推动国内需求的增长; (2) 要通过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当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同时提醒“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 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3) 改变现行的融资渠道单一与行政干涉过于浓厚的现状, 将有利于促进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 (4) 转变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 减少“外向型”企业对“内向型”企业的生存挤压, 更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的产生与发展, 早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转轨, 减少贸易摩擦; (5) 取消对各地政府对FDI的引资限制, 出台相应措施制止将FDI引入的多少作为政绩的参考标准, 制止一些污染高、能耗高、趋同性强的FDI来华投资, 提高政策门槛; (6) 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面对美元的不停贬值, 我国外汇储备将要面对越来越惨重的损失。未来的管理方向应该是如何减少损失程度, 减轻贬值带来的福利流失。中国应当增持欧元、日元、黄金的储备比例, 以多元化的投资减少外汇风险;借鉴新加坡、挪威等国的经验, 建立储备管理公司, 将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更高的海外股权或债券。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 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 (.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余永定.见证失衡[M]三联书店, 2010

[3]肖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06)

[4]于渤, 张晓京, 葛虹.经常项目顺差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效应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 (7)

[5]汤玉刚.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 2008 (1)

[6]孙玲, 陶士贵.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 2008 (2)

[7]刘晴辉.我国"双顺差"成因的实证分析:1994-2007[J].财经论丛, 2008 (5)

[8]张礼卿.关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01)

[9]余永定.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 (上) [J].国际金融研究, 2006 (01)

双顺差 篇2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66-05

收稿日期:2007-09-12

作者简介:郭春松(1971-),男,福建南安人,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职于中国银监会福建监管局;

王俊方(1977-),男,山西长治人,经济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

一、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与理论解释

(一)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顺差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从理论上讲,这种超前结构中的经常账户顺差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吸收: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误差和遗漏(借方额)以及储备资产。不同的吸收方式在实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若由金融账户来吸收,那么经常账户取得的顺差主要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若由“误差和遗漏”吸收,那么大部分成了缺乏监控的资本外逃;若顺差变成了储备的增量,那么绝大部分转化为官方的对外短期投资。表2反映了1993-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其他账户之间差额的平衡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1993-2006年中国经常账户的顺差总额不仅没有被金融账户吸收,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本身也积累了顺差。两个账户的顺差额,有8.24%被“误差和遗漏”吸收,成了逃避性资本投资,91.6%转化为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了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可见,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常账户顺差是一种积累储备资产、应付国际流动性的防御性顺差,而不是真正取得国际投资主动权的顺差。

表1 1993 - 2005 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览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局网站,www.safe.gov.cn,《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3-2006历年汇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在保持经常账户顺差的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总体上也呈现为顺差。在1993-2006年这14年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占双顺差总额的40.68%。1993-2006年的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分别为6597.64亿美元、-740.91亿美元和-650.76亿美元。因此从差额角度考虑,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额完全来自于直接投资账户的顺差。进一步地,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又构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使之具有借入储备(borrowed reserves) 的性质。从表1中1993-2006年14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来看,除1993、1998、1999、2000和2006这5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大于外汇储备增加额之外,其余9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均远高于经常项目顺差额。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更依赖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盈余。

表2 1993 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总体差额平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局网站,www.safe.gov.cn,《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3-2006年历年汇总

(二)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理论解析

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可以用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来解释。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GDP=C+I+G+X-M(1)

其中GDP,C,I,G,X-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GDP中包含了外国投资者的净财产收入Ya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可得:

GDP=GNP+Ya=C+I+G+X-M(2)

国民生产总值GNP从收入者的角度来看,只有消费、储蓄和纳税三个用途,即:

GNP=C+S+T(3)

其中S代表私人储蓄(包括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T 代表政府税收。由(2)、(3) 式可得:

I-[S+(T-G)]=M-X+Ya (4)

M-X+Ya 为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逆差CA ,即:

CA =I-[S+(T-G)](5)

其中(T-G) 为政府储蓄,式(5)表明经常项目逆差等于国内投资减去国内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若国内投资等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平衡;若国内投资大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逆差;若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则经常账户顺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缺口”模型,即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I 与储蓄S 之间的差额(储蓄缺口) 同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缺口) 必须保持平衡。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存在储蓄缺口,即外贸逆差。这时有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但要以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另一种就是利用国外资源,即引资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反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外贸逆差,就说明不存在储蓄缺口,这个国家就没有引资的必要。在实践中,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通过引入外资以弥补本国储蓄之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期间内都是贸易逆差国。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是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按照“两缺口”模型,经常项目顺差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这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收支结构不尽合理。

二、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国际经验

(一)持续双顺差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管理政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常收支、贸易收支顺差大国和海外纯资产大国。从经常收支、贸易收支方面看,2000~2006 年,其年均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为878亿美元,其中2006年顺差规模为957亿美元,顺差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为6.6%。由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持续顺差,日本外汇储备在1980年代前逐渐增加的基础上,199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增大的局面,2006年末高达8953亿美元,2007年3月末,日本外汇储备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达到9092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末的2.52倍。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是唯一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国家,2006年末其外汇储备已占发达国家合计的60%以上, 大大高于1990年末的12.7 %。无论从准备贸易入超的应急性对外支付方面看,还是从准备偿还到期外债方面看,日本都没有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的实际需要。日本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的唯一需要,就是遏制日元升值,而日本银行常年累月地大量买入和囤积美元的结果,就只能导致外汇储备过剩的状态。

为应付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本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利用发展中国家迅速扩大外汇储备的时机,停止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政策。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在2004 年第一季度利用大规模买入美元进行市场干预之后,已经有两年时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 年,中国和“四小龙”的外汇储备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603亿美元和1004亿美元, 合计增加3607 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1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 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今后,只要中国、“四小龙”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迅速地增加外汇储备,那么在美元汇率因此稳定乃至出现升值的趋势时,日本银行就有可能逐步采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卖出美元的反向市场干预。

2.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在东亚建立“日元圈”和“亚元圈”。根据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脱离美元”即不增加或减少外汇储备、减少对美元依赖的经验,保持产业国际竞争力、防止汇率变动损失的最好措施,是提高国际贸易中按日元结算的比例。从上世纪80 年代起,日本就提出了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课题,而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进出口贸易按日元结算的比例。欧元诞生以后,日本为把80 年代后期出现的美元、日元、马克三足鼎立的趋势发展为现实的美元、日元、欧元三大货币圈,积极推行日元亚洲化战略。在日元圈或亚元圈建立的过程中,只要日元被东亚各国所接受,在区域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运用,日本就能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大幅度地削减过剩的外汇储备。

3.推动东亚经济联合,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根据欧盟的经验,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区域内贸易,乃是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在东亚建立日元圈或亚元圈的根本途径。为此,日本政府2002 年10 月制定“日本FTA战略”, 2004 年12 月制定“关于今后推进EPA (经济连携协定) 的基本方针”,决定在日新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以韩国、东盟和东盟各国为中心开展东亚自由贸易,最终建立包括中日韩、东盟以及香港、中国台湾省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日本还希望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建立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东亚共同体。这样,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与建立,日本就可以在提高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按日元结算贸易的比重,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削减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二)持续双顺差下韩国国际收支管理的经验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接受教训,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速度,鼓励外汇资金流入,努力改善国际收支流动性,注重增加外汇储备的积累以充实家底。随着经济复苏,韩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000年8月,韩国全部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95亿美元贷款。此后,韩国外汇储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07年3月份,韩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继日本、中国、中国台湾地区之后第四个2000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大户。韩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主要来自于危机后国际收支的不断改善和金融改革带来的外资流入。但是,从2002年开始,韩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韩元对美元出现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减轻韩元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保证出口,韩国央行在汇市不断抛售韩元,购进美元,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

2004 年以来,韩国政府针对持续国际收支顺差提出多项方案,并已采取部分措施,缓解国际收支压力。具体措施有:

1.加快推进外汇自由化政策,鼓励资金流出。1998年6月,韩国政府发表《外汇交易自由化方案》,确定了分两阶段实现外汇交易自由化的计划。2001年1月1日开始进入第二阶段。2002年4月,韩国宣布“外汇市场发展计划”,加快外汇管理自由化进程。2004年以后,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韩国政府推出诸多措施,外汇管理更加注重增加资金流出,有效平衡外汇市场的资金流入。2005年6月15日,韩国财政部公布了《搞活海外投资方案》,全面废除企业对海外金融、保险业投资的限制,并大幅放宽企业和个人购买海外不动产的限制。2006年2月底,韩国政府再次推出一系列放松外汇市场管制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加大海外投资。具体措施包括银行每月外汇交易头寸占其资本金的比例上限从20%调至30%,个人和私有企业海外投资的种种限制予以取消等。

2.成立外汇投资公司,提高外汇储备效益。 2005年7月1日,韩国仿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成立韩国投资公司( Korea InvestmentCorp, KIC) ,并开始运作。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提高韩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并支持韩国成长为亚洲金融枢纽之一。在成立之初, KIC将掌握200亿美元(韩国外汇储备的1/10)的外汇资金,其中170亿美元来自韩国银行,其他30亿美元来自韩国财政部的外汇平准基金。该公司在进行投资业务时,资产的80% ~90%将委托给国内外的民间投资机构,余下的10% ~20%则由该公司自身进行投资。韩国投资公司管理外汇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不允许进行任何高风险的投资,不能涉及房地产、私有股本和非投资评级的证券,只能投资AAA级别的证券,即主要投向美国国库券以及欧、美、亚地区同评级证券。韩国同时还成立了一个高级别的决策委员会,以决定外汇资产的管理策略,成员包括韩国财长、央行行长以及来自韩国六大金融机构的代表。据韩国央行表示,2007年3月末的外汇储备中,有83.1%投资于证券,16.7%存放在金融机构。

3.支持商业银行与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减轻资本项目顺差压力。韩国央行提出将部分外汇储备提供给本地银行,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方案。具体框架:韩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给国内商业银行,即央行将其外汇储备与商业银行手中的韩元资金交换,银行按照LIBOR利率每6个月向央行上缴利息,央行则按照债券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将这笔美元资金放贷给本国企业,支持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

(三)新加坡的经验

长期以来,新加坡实施出口导向和鼓励吸收外资政策,导致资金过度流入。实际上,通过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亚洲四小龙腾飞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新加坡经济恢复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出口行业带动。根据WTO 统计资料,2000 年以来,新加坡出口增速整体大于进口增速,导致出现长期经常项目顺差。为减轻持续顺差下的国际收支压力,该国积极完善涉外经济政策,促进协调和均衡发展。为此,该国制定并修改了《金融管理局法》和《货币法》,对外汇储备管理设有专门条款,明确货币及外汇政策以汇率稳定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新加坡汇率的稳定,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势头。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进行海外投资,限制国外资金的过度流入。1981 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其目标是以利润为导向,对外汇储备进行长期投资,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其做法是通过6个海外分支机构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固定资产、货币市场证券、房地产和特殊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该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抑制了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又提高了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

三、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失衡的利弊分析

显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货币非国际化国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也从别国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1、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二是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外汇储备和国内信贷共同构成一国的货币供给。外汇储备的增加, 将直接增加一国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 将造成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加,这必然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构成,这样双顺差就成为国外势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借口,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会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

2、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主要来自于资本项目。我国一方面实施“引进来”战略, 积极引进外资, 资金流入迅猛发展;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也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对外投资发展缓慢。这就形成了资本的净流入,并且净流入在不断地增长。而流入的外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把国外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引进的是国外已经处于落后的技术;二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投资于我国产业,但是外资掌握核心的技术,并且对技术进行垄断。这样,外资一方面控制了我国产业的核心技术,不利于先进技术对我国民族产业的渗透,另一方面由于外资拥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外资在与我国民族产业的竞争中将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从长期看,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民族产业的发展。

3、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使我国付出诸多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外汇储备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指外汇储备保持在足以弥补短期内国际收支逆差的条件下, 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并使得外汇储备的潜在损失最小的一个储备水平。大量的外汇储备必然带来较高的代价, 即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是我国国家资产的一部分,来源于国民储蓄,过大的外汇储备将造成其对国民资产的占用, 影响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 我国以较高的利息水平从国外筹集资金的同时,把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这就意味着收入从我国流失到美国。

四、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政策建议

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收支管理经验,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大国地位,应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应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完善政策,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我国与日、韩、新三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储蓄偏好、内需相对不足等因素政府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调控。但如果手段得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可以得到有效调控。就我国而言,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不再将外汇储备增长作为政府的一项政绩;扩大对资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征收出口税,提高出口税率;积极增加进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利用WTO 规则,进一步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等。

2、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合理引导外汇资金流向。目前,为纠正持续顺差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韩、新三国资本项目已经放开,外汇资金的出口相对畅通。为尽快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我们应积极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与外汇管理政策的协调。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包括:通过制定灵活的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资本流出或流入,进而调节外汇储备增减;开拓外汇储备流出渠道,进一步放松公民将合法财富转移到海外的限制,继续放宽境内居民个人留学、出国、旅游购汇限制;改进结售汇制度,实行自愿结汇,允许各类企业持有合法外汇收入;加快培育外汇市场,增加汇率弹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均衡的汇率。

3、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储备使用效益。国际直接投资适当对称和协调发展, 从长远看, 是开放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之间长期严重失衡、极其不对称,这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分工地位较低、调动和分配国际资源的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竞争能力弱、没有产权优势等因素决定。因此,通过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对比分析,中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政策上要变单纯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为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政策。面对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尽快“走出去”,且应当成功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充分利用新的方式进行对外国直接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合作开发、BOT 投资、收购和兼并等以适应国际化潮流。进一步增加国民财富、掌握国际投资的主动权,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反映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使直接投资中的在外直接投资额大幅上升、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大量减少。这一问题解决了, 外汇储备存在的问题也有望迎刃而解。

4、完善外汇储备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借鉴以上三国的做法,可将外汇储备划分为两个部分,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一是在一定规模(或最佳规模)以内,外汇储备重点体现流动性和安全性,应主要用于购买外国证券和外汇存款,以保证外债清偿、支付进口等实际需要。在此前提下,为提高外汇储备收益,适当提高外国证券的比重。参考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验,外国证券比重保持在80—90% 之间为宜。二是在一定规模(或最佳规模)以外,外汇储备要重点体现收益性,应用于以国家利益和经济利润为目标的多元化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机会成本。

5、丰富金融投资工具,增强市场调节功能。由于持续不断的国际收支顺差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热钱涌入,则使流动性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泄洪”。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居民的金融资产过于单一,反成了加剧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需尽快推出面向居民的企业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这是远比金融衍生品更为重要、更切合需要的金融工具。

6、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步伐,提高人民币在东南亚区域内贸易结算的比重,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减少对美元货币的依赖。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世界政治与经济,1997,(10)

[2]吴念鲁.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2003,(7)

[3]潘英丽.人民币汇率内在不稳定性:结构与制度原因[J].国际经济评论,2004,(1)

[4]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中国金融,2007,(1)

[5]史蒂芬·格林.中国的外汇储备难题.美国华尔街日报,2005 年3月2日

[6]唐欣,纬恩.东亚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中国外汇管理,2005,(6)

[7]吴志明.东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解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8]陈炳才.中国引进外资战略的反思与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04,(2)

浅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也越来越多, 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然而,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却有着显著的特殊性:首先, 我国持续的“双顺差”现象是与发展经济学中的标准模型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重缺口约束相违背的;其次, 进入90年代以后, 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到目前为止我国官方外汇储备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

二、持续“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 持续双顺差说明我国已经摆脱外汇缺口。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一定时期中, 一国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 是一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说明我国已摆脱外汇缺口,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2) 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意味着外汇的流入持续大于外汇的流出, 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人民币有升值趋势, 从而国际对人民币的信心提高, 会使人民币越来越成为人们心中的硬通货。

2、负面影响

(1) 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带来风险

(一) 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已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贸易摩擦趋于频繁化。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 而随着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 一旦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导致经常项目剧烈变化, 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 对外资依赖程度加深的风险。

90年代以来,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出口的重要动力。而事实上,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 我国企业多数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 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既无法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又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营销网络。

(三) 对能源进口的依存度提升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 我国经济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增加, 导致我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的进口依赖程度日趋严重。我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 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2) 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资金力度, 或提高利率, 这样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此外, 一段时期,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借口, 频频给中国施压, 要求人民币升值, 甚至因此使我国遭受一些伙伴国的经济制裁。

三.建议

1、改善经常项目顺差的建议

(1) 扩大内需, 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造成我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 储蓄过度, 因此,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内需, 推动消费, 把扩大内需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挖掘我国国内市场的潜力, 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 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

要刺激消费, 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 经济学理论认为, 富人的消费倾向低, 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收入的增长部分, 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 但其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 要扩大消费的比例, 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 缩小收入差距。

(2) 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为使加工贸易更好地发挥对贸易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我国应积极推动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在经济发展中, 我们必须在注意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功能, 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 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 实现在平稳出口总量基础上利润最大化。同时加大与外国在技术研发上的合作力度, 进口先进技术设备, 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高度,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改善资本项目顺差的建议

(1) 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金融改革。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很大程度来源于外国直接投资。我国高储蓄的状况一方面和内需不足有关, 另一方面则与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无法为储蓄提供有效的投资途径有直接联系。在我国金融改革的道路中, 应当尽快发展和完善公开市场业务, 提升金融市场的市场规模、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债券市场, 加快发展债券、股票等证券市场。同时加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通过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控体制和完善金融立法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鼓励金融创新, 加快政府金融管理职能的转变, 创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

(2)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从长远的角度看, 现阶段我国继续吸收外资仍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并不仅限于获得资金, 随着资金的流入, 人力资本、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都会一同进入国内。因此, 政策的重点不在于是否取消对外资的优惠待遇, 而是在于加快引资政策更新换代。我国的引资政策应尽快从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向依赖于优惠环境优势转变。加快基础环境建设, 进一步增加国内企业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 即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促进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关系, 延伸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另外, 还应该积极促进利用外资结构的合理化。

(3)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从国际收支角度讲, 对外直接投资是消化经常项目顺差的策略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推动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发展对外投资, 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对外投资效能。国家财政应加大对“走出去”支持力度, 提高我国企业主动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摘要: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平衡与否, 对其国内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也对其货币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 更影响国际贸易与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关系。此文基于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分析了“双顺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及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汪连海、王雪坤.全面认识加工贸易, 正确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论坛.2006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研究 篇4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下同。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刻画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交易行为, 是分析一国对内、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平衡表内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我国从1991年开始出现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持续双顺差。其中, 只是1993年经常账户和1998年资本和金融账户有小额的逆差。而从2003年之后, 这种顺差开始大量的增长, 2008年上半年, 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917.18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项目达到719.31亿美元。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明细项目发现, 经常账户的货物差额和资本账户的外国直接投资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1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分析

1.1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综合反映了一国广义上的进出口状况。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从1991年的132.71亿美元到2007年的3718.33亿美元, 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大约翻了28倍。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实际情况, 同时, 也反映了我国三资企业的出口增长及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1.1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的差额。货物的进出口除1993年之外都是顺差, 而且增长的幅度和经常项目的增长幅度是大致相当的。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及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不过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经济外向化的程度有多高, 而是表明外国逐步把我国变成世界的加工厂, 在充分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

1.1.2在经常账户中, 除少数年份以外, 我国在服务方面一直是逆差, 尤其是从1995年起持续逆差且逐年增大。如在2007年, 服务项的逆差达到了79.05亿美元, 而收益项的差额达到了256.88亿美元。在服务账户中, 我国的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和咨询业务等都是最主要的逆差额来源。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服务方面是净进口国以及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缺陷。

1.1.3经常账户中的收益账户, 也基本上是逆差。从1993年开始出现收益账户的逆差12.84亿美元, 以后逐年增长, 尤其是在2001年达到最高的191.73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的收益汇出所致。由此可见, 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是由货物贸易的顺差所带来的。

1.2资本与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所有资产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个部分 (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研究, 我们从1997年开始, 因为在1997年之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巨额的顺差一直存在 (1998年除外) , 从1997年的210.15亿美元, 一直飙升至2008年上半年的719.31亿美元。具体分析如下:

1.2.1资本账户中我国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但是总的逆差额很小, 一直低于1亿美元。

1.2.2在金融账户中, 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反映了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金融账户的顺差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 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反映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基本上都是金融账户带来的。

1.2.3在金融账户中, 直接投资项是造成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 是造成这一顺差的最主要因素。在2003年以前, 外国直接投资账户的差额一直是大于金融账户的差额的, 直到2004年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了大量热钱的涌入, 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也是我国双顺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 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主要是由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项所带来的。

2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2.1国内的原因

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加大对外经济联系的需要, 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有益政策措施, 同时促进了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的形成, 主要包括:

2.1.l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1月1日, 我国实现了汇率并轨, 人民币汇率由银行间外汇市场决定, 兑美元汇率一次性的贬值到1:8.62左右, 同时取消了外汇留成上缴制度, 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这些都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为以后经常帐户连年顺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1.2出口鼓励政策。鼓励出口是我国发展外经贸关系中实施的一贯的政策, 除了传统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出口支持政策外, 在加入WTO后政府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 新的贸易协调机制使中国的谈判能力得到了提升, 贸易伙伴对我国许多优势产品配额的限制逐步放宽, 扩大了我国的出口空间。

2.1.3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尤其是1992年后我国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度提高。从1994到2007年10年期间, 我国平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95.06亿美元, 到2003年达到了1384.13亿美元, 可见外国直接投资是我国资木和金融帐户顺差的主要来源。

2.2国际的原因

首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不断紧密, 本来属于各国国内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以求得更优化配置, 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 不断的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同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 逐渐一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来自于发达国家对我国进口产品的限制。发达国家往往出于保护国内弱势产业和某些政治目的, 鼓励自己处于比较弱势的产品出口 (如粮食和纺织品) , 而为了防止发展中国家赶超, 限制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而我国现阶段主要是对海外某些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比较大, 国外的限制使中国非自愿的增大了贸易顺差, 而且这种管制的情况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走强而更加严重。

3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利弊

我国双顺差不单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反映, 也是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各方面压力的综合结果, 因此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有其有益的一面, 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

3.1双顺差的益处

首先, 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双顺差的出现和持续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等目标进行选择的结果, 是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产物, 是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同时, 它又表示了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内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 是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综合表现。因此, 双顺差可以体现出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增强、对外经济联系开放程度扩大和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等良好势头, 是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直接反映。

其次, 双顺差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贸易出口和资本净流入的持续扩大, 特别是外资的净流入, 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资金资源还缺乏有效配置的情况下, 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增长和资金紧张的矛盾。双顺差也为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内需作出了贡献。

双顺差的再一个重要作用是直接促进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从1997年到2007年, 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加近1642亿美元, 1998到2000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增速骤然放缓, 2001年又开始重新加速增长, 到2008年国家外汇储备总额达到了19460亿美元,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处在较为充裕的水平, 有利于保障对外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 保证本币的信誉, 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 配合经济建设支援重点项目, 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都是十分有利。

3.2双顺差的弊端

长年持续的双顺差也代表着一种外部经济的持续失衡, 其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不利之处更加值得关注和替惕。

双顺差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 已经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 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盲目的调整会损害本国的出口贸易, 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币值稳定带来的正面国际效应。但是在不断增加顺差下维持的近似固定的汇率又会引致外国资金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基础上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 加大了维持我国的汇率稳定的难度。

通货膨胀是双顺差带来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为了维护汇率制度的稳定, 中央银行需要积极干预外汇市场, 在结售汇制度下被动的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构成了大量的人民币外汇占款, 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 进而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次是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增加。双顺差在带来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的同时, 也增加了持有的风险和难度, 持有的机会成本显著上升, 过度积累外汇储备也是经济资源缺乏优化配置的结果, 这意味着原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 显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潜力

4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金融账户差额, 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积极应对与消除这种压力, 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引进外资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在我国引进的外资中, 多数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初级产业, 尤以粗放消耗资源型的居多。这类外资不仅消耗资源、污染环境, 而且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要增加限制性条款, 提高政策门槛, 选择那些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和外资。

4.2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加强资金流入和流出管理。放宽中外资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作的限制, 改革跨国公司售付汇管理, 便利向境外的外汇支付;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 减少行政审批, 取消对境外投资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的要求, 放宽对外投资的购汇限制, 支持各类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加大反洗钱力度, 完善外汇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全程监控, 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4.3鼓励对外投资企业的构建和壮大。整合企业资源, 壮大企业实力, 在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上, 通过规范化的合并和联合科研等手段组成跨国公司, 进行跨国生产经营:鼓励包括广大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在内的中小型企业积极挺进国际市场, 开发自己的优势产品, 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构筑对外投资企业的外向性发展战略, 注重开创型管理人员的培养。

摘要: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是货物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金融账户差额,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

参考文献

[1]肖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 2006 (6) .

[2]徐蔚.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桂海论丛, 2008 (5) .

[3]邵亢邑.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和影响 篇5

一、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 我国消费不足, 相对储蓄过剩。由国民经济账户核算原理, C+S+T=C+I+G+NX此公式可以变形为: (S-I) + (T-G) =NX (私人部门储蓄S-I, 政府部门储蓄T-G, NX净出口也可表示为经常项目CA) , 当国内储蓄为正的情况下, 净出口必然为正。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 而高储蓄带来的则是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 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品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 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而90年代以来, 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这既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高、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 又与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文化等因素有关。1990年到2004年间, 我国年均储蓄率仅次于新加坡, 居世界第二, 高于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国内储蓄率, 远高于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第二, 外商直接投资 (FDI) 。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远远小于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的规模, 即在此项目下, 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 两者之间巨大差额就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外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选择加工贸易, 并且为了确保竞争优势, 减少技术扩散和溢出, 以此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完成简单的装配, 由于加工贸易条件下的出口额必然大于进口额, 贸易顺差即为加工生产带来了增加值, 这必然带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既能通过经常项目也能通过资本项目使得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

第三, 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在制度安排上, 明显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从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看, 流入管理较松, 流出管理较严。1998年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2001年底,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 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 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 出口高速增长。

第四、国际投机资本。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 大规模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 导致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顺差。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进一步加强, 更多的投机性资本随之涌入我国, 国际收支顺差与投机性资本相互推进, 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良影响

首先, 不断增加的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通货膨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明显加大带来了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而央行为了稳定汇率, 被迫发行本币而收回外币, 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通过冲销方式维持国内货币供给稳定的成本和难度。基础货币的增加就意味着增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次, 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带来了经常账户的顺差, 而出口的迅猛增长会加剧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 对其它国的出口构成威胁, 很容易招致世界一些国家的不满和报复, 国际贸易摩擦接踵而至。我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 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 在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中国威胁论”的抬头。

最后, 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 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 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 使市场流动性急剧膨胀。

参考文献

[1]刘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1[1]刘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1

[2]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5[2]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5

[3]王军:《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1[3]王军:《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1

双顺差 篇6

1 我国“双顺差”贸易格局的成因

国际收支核算中的主要差额项目有,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一般定义为:差额=贷方数-借方数。当该差额为正数时, 表示收大于支 (为顺差) ;反之, 则表示支大于收 (为逆差) 。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中国国际收支呈现出明显的双顺差格局, 也就是经常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二者都为盈余状态, 而储备资产账户却是赤字状态。双顺差贸易格局是中国国际收支的一个明显特征, 为了对我国双顺差贸易格局进行进一步分析, 以便找出其产生的原因, 本文将其具体科目分析如下。

1.1 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最为重要的账户, 其主要作用是对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资源进行转移的反映, 是制作国际收支表比较重要的项目, 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项目。数据反映:2000~201年期间,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累计增加33786亿美元, 其中经常账户项目顺差累计增加21336亿美元, 占总顺差的63.15%, 资本与金融账户项目顺差累计增加12450亿美元, 占总顺差的36.85% (此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 。可见,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增长基本上是出自于经常项目的顺差。

由此可见, 我国经常账户的长期顺差是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存在双顺差现象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自从1994年以来,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基本上是保持了走高的曲线, 由相关调查可知, 从1994年的70多亿美元一直走高, 直到200年的4200多亿美元。依据世贸组织的统计可知, 在2007年我国出口的贸易总额基本达到了1.218万亿美元, 从整体上来看, 占据了全球出口总贸易额的百分之八点多, 超越了美国, 在全球排名第二, 200年起我国又有新的突破, 超越德国, 成为了世界第一,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中国的贸易地位还是相对增强。

1.2 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项目基本维持连续顺差是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又一个原因。最近几年以来, 除1998年之后, 我国金融账户基本保持盈余状况, 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双向盈余称之为“双顺差”。虽然资本账户管制更加严格, 但是我国的金融账户仍然保持盈余状况,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较高。

1.3 储备账户

储备账户常看做是经常账户以及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平衡账户。中国的储备资产结构具有极大的特色, 几乎外汇储备成为了中国储备资产的唯一来源, 其原因如下:

(1)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外汇储备增加的根本性原因, 为包括外汇储备在内的我国各项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2) 我国加大了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 经济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以及开放政策不断完善和实施等因素, 使我国对外投资的吸引力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改善了我国经济运营方式, 逐渐开始市场化和国际化, 这就吸引了较多的著名公司纷纷在我国投资, 也促进我国金融账户和资本的长期顺差, 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我国金融对外贸易的开展。

(3)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外币资产缺乏有效投资渠道, 是近几年外汇储备增加的市场性因素。

2 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货物贸易顺差造成的。而服务和收益差额始终处于逆差。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

(1) 加工贸易成为货物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推动力。最近二十年来, 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从发达国家转向劳动力廉价、原材料供应方便、市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 其结果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对欧洲和美国市场贸易顺差增加。

(2) 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3) 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 而中国对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这主要是由东亚地区出口加工产业转移带来的。

(4) 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太高。高储蓄率主要因为我国居民对预期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预期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高储蓄率虽然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高储蓄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导致产能过剩, 资本配置效率低, 对过剩的部分只有过量出口消化, 而进口需求下降, 经常账户盈余的进一步扩大。

(5) 我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主要以旅游等传统强项为主, 在专利技术等方面仍是持续逆差。

3 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目前, 我国的收支结构的双顺差和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我国基本理想的结构追求是:资本项目保持顺差、经常项目保持基本平衡、贸易项目逆差。因此, 国家提出调整“双顺差”贸易格局, 采用多种方式加大收支改善, 促进收支平衡。

3.1 扩大内需, 尽可能地把我国的储蓄率降低

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利率水平, 收紧货币供应, 促进人民币升值。不仅需要采取降低投资的措施, 还要调整货币政策, 保持从紧的政策, 促进利率水平提升, 降低货币供应量。首先, 我国央行要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并持续加息, 同时还要对人民币汇率的机制进行完善, 保证人民币变化更加切实地反映市场供需状况, 合理利用汇率杠杆, 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

上面一系列措施, 都可以促进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适应, 保证其供需平衡。

3.2 对产业机构进行调整, 促进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上升

进出口产业机构失衡是导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出口基本上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其产品特点主要是低附加值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性产品, 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容易受到国际反倾销的诉讼。很多发达国家只是把我国作为其制造业的基地, 并没有把真正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设备拿来, 进口项目中缺乏中国真正亟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所以, 我国必须要对工业进出口经济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出口容积达到最大的利润。

3.3 实施宽松的对外投资战略

3.3.1 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

政府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与政策, 使相关的优秀企业“走出去”, 支持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贷款, 为优秀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良好的环境。鼓励外国投资可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和手段, 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 出口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海外合作;与国内短缺的资源开发,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资源置换调整;完善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 创造条件, 实施“走出去”战略。

3.3.2 使资本的流入流出平衡, 放松企业和居民的购汇限制, 实施“藏汇于民”战略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汇率战略,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改变资本流入流出不对称的情况, 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状况,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的风险。我国企业通过与外商的合资、合作经营, 学习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 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高, 已经具备了跨国投资经营的能力。除了企业外, 还可加大放松对私人资本流出的管制。

参考文献

[1]邓立, 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 2007 (09) .

[2]王子先, 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 2007 (10) .

[3]张颖.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性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 2007.

双顺差 篇7

一、中日两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

根据201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1、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顺差, 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

纵览中国自1982-2011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图1) 可知, 从1982年到1993年, 我国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在平衡的状态。除去1998年资本项目出现的逆差, 1994—2011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且顺差程度一直呈增大趋势。

2、国际收支顺差结构变化显著

表1显示出2001至2011年十年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 经常项目顺差所占比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状态, 2006年至2009年是经常项目顺差最严重的几年, 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所占的比重正好呈相反的状态。

3、外商直接投资是CFA顺差的主要来源

图2是201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0-2011年来华直接投资流入情况图”, 从该图表可以分析出外商来华的直接投资的增减变化, 即呈增长状态。从1994年开始的十多年里, 我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对吸引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及中国国内巨大的消费实力成为外国企业在国内的投资一直持续增多的主要原因。

4、货物贸易顺差是CA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在国际贸易里CA项中的服务贸易长年保持逆差, 而货物贸易则一直顺差, 并且顺差的程度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 货物贸易对CA项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 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二) 日本国际收支情况

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日本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类项目的数据制成的图表可以得知, 日本的国际收支基本中经常项目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 除2003、2004、2008年外, 资本项目一直保持逆差的趋势。从总体上来看, 日本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的状态。

二、中国及日本的国际收支现状对比

(一) 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之前已经得知, 我国的货物贸易是CA项顺差最主要的原因, 货物贸易项目顺差主要源自其中的加工贸易, 这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关系。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 同时发达国家利用我国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和其他相关优惠税收等政策措施等条件在中国投资建厂。这样, 我国逐渐成为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大国。加工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再加之国内消费力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两方面原因使得中国CA项呈现顺差的状态。另一方面, 我国政府的各项制度上有鼓励外资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的倾向, 使得国外的大量资本流入我国境内。国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中国日益稳定的投资环境使得外资大量的流入, 这成为CFA项顺差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日本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多年来, 日本的国际收支基本呈现出CA项顺差, CFA项逆差的状态。由于日本汽车、电器、钢铁等制造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因而带动了日本的出口。同时由于近些年来日本国内经济处于疲软状态, 国内购买力不足使得产品出口的增多, 这成为日本CA项顺差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由于电器、汽车等产业的发达, 从事这些行业的大型跨国企业对海外进行大量投资及建立公司厂房, 而这就成为CFA项逆差的主要来源。

三、中国向日本学习借鉴改变双顺差解决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着重发展经济,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曾经经历了收支失衡、本币升值和泡沫经济等如今中国所面临的相类似的经济问题。虽然日本的国内经济近些年来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 但是该国在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平衡状态值得中国学习。

(一) 扩大内需

对外出口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很大, 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 影响本国经济独立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应在对外开放的同时, 努力扩大内需, 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以此平衡过度顺差的CA项。

(二) 鼓励高科技企业出口, 减少对低技术含量加工品出口的优惠政策

日本“贸易立国”时期的出口促进政策不仅扩大了日本出口的规模, 而且还有起到提升技术水平、改变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 日本的出口商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相比之下, 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品为主。因此我国出口的商品并没有核心竞争力, 同时低技术的加工环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十分巨大, 再加上“出口创汇”以及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 企业自然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这一点来看, 中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贸易政策, 改为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鼓励这类型企业的出口, 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品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 转变利用外资观念, 增加对外投资项目

日本众多企业大量资本外流, 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使得日本本国由于出口贸易顺差得来的外汇转移到其他国家, 增加了资本的利用率, 同时保持了相对平衡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政府要防止避免成为跨国企业的“加工厂”, 不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而只引进外国的生产线。在引进外资时, 不能仅仅将目光限于当地GDP的增长, 还应该与外商建立合资企业, 要求外商提供先进技术。在另一方面, 目前中国国内的许多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国门向外投资的能力,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优惠政策, 鼓励这些企业在国外投资, 以此减少我国CFA项的顺差, 从而使“双顺差”的状况得以缓解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日本财务省.国际收支统计[Z/OL].http://www.mof.go.jp/bpoffiee

[2]刘日红.日本调节国际收支的做法与启示[J].时代经贸, 2011 (7)

[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12 (3)

[4]关迪, 辛文.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短期内难以逆转[J].特区经济, 2010 (6)

[5]王伟.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征、原因及其治理[J].世界经济情况, 2009 (2)

[6]陈以威.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2)

[7]韩骏.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巨额“双顺差"及解决路径, 2011 (424) :26-31

[8]张礼卿.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目标与工具选择[J].中国外汇, 2007 (01)

[9]余永定.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深层问题[J].二十一世纪, 2007 (4) :4-10

[10]管涛.后危机时代我国国际收支调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 2010 (4)

双顺差 篇8

关于中国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关系。余永定 (2005) 认为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迫切需要大量引进资本以支撑投资, 由此带来FDI的大规模流入和顺差的扩大, 实质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由出口导向型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导致的;卢锋 (2006) 研究认为中国之所以累积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源于两个方面原因:加工贸易与FDI的互动作用和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结果。本文在借鉴了这个思路。关于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封建强、袁林 (2000) 认为短期内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变动不存在相关关系, 但长期内, 外汇储备增加会扩大货币投入, 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孔立平、朱志国 (2008) 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 认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 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相关性分析

1.1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

持续的双顺差是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成因。双顺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从国际收支账户定义关系看, 如果不考虑“误差与遗漏”, 双顺差实现两个账户盈余之和应该等于外汇储备的增量。以下通过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分析, 得出双顺差之和与外汇储备增加额保持一致的增长, 外汇储备的增加来自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增长。

图1显示, 1992~2007年16年中有14年为双顺差。经常项目除了1993年出现逆差外其余年份都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 1998年资本账户出现小额逆差外, 以及1992年出现小额逆差外, 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可见, 自1992年以来, 中国国际收支表现为双顺差持续地增长。

此外, 1992~2007年国际收支双顺差之和与外汇储备持续基本一致性地增长。1992年, 国际收支双顺差之和与外汇储备增加额分别是61.5亿美元和-22.69亿美元, 到2007年分别达到4453.42亿美元和4619.05亿美元。历年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盈余之和基本上等于外汇储备增长额 (由于“误差与遗漏”项, 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加工贸易顺差与FDI是持续双顺差的直接原因, 了解外汇储备增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2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直接原因:加工贸易顺差与FDI流入

中国过去十余年的双顺差, 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加工贸易顺差与FDI的持续增长, 因此可以认为加工贸易与FDI互动是外汇储备增长的结构成因。

2.2.1 加工贸易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按贸易方式分, 经常项目下的货物项目可以分为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首先, 我们将分析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源于货物项目的顺差, 而货物项目的顺差主要由加工贸易顺差所造成。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是由于货物项目的顺差, 除了1993年经常项目和货物项目同为逆差外, 其余年份两个项目都是顺差, 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趋势与货物项目顺差趋势相一致, 1995~2001年货物项目顺差大于经常项目顺差, 说明货物顺差部分用于弥补其他项目逆差, 余下表现为经常项目顺差。并且, 通过货物项目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比重的计算, 除了2004年货物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低于50%外, 其余年份该比重都在60%以上, 部分年份超过100%, 可见, 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货物项目顺差所导致的。而货物项目的顺差又是由加工贸易顺差造成的。1992~2007年加工贸易一直为顺差, 加工贸易顺差累计10874.14亿美元, 而非加工贸易除了1995、1997、1998以及2007年有小额顺差外, 其余年份都为逆差, 非加工贸易逆差累计2714.5亿美元, 但由于加工贸易的顺差幅度大于非加工贸易的逆差幅度, 经常项目下的货物项目表现为顺差。综上所述, 由于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货物项目顺差所引起, 而货物项目顺差又是由加工贸易顺差所导致, 因此, 可以得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的顺差所引起的。

2.2.2 FDI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资本项目反应了本国与外国之间资本流动的情况, 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目。以下通过分析FDI、直接投资项目盈余和资本项目盈余之间的关系, 说明资本项目盈余是由FDI所导致的。

图3显示了FDI, 直接投资项目盈余与资本项目盈余之间的关系。1992~2006年期间除了1999和2005年较之与前年实际利用FDI出现小幅度下降外, 其余年份实际利用FDI都是增加的。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实行管制, 特别是对资本流出进行严格地管制, 因此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项目顺差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因素贡献的。除2005年直接投资项目盈余略高于FDI外, 其余年份FDI都高于直接投资项目盈余, 说明FDI流入造成了直接投资项目盈余, 并用于弥补其他项目逆差;除2004年外, FDI和直接投资项目盈余都高于资本项目盈余, 可以看出FDI流入是资本项目的盈余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 加工贸易的持续顺差和FDI的持续流入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原因。1992年加工贸易顺差为554.02亿美元, 而外汇储备为194.43亿美元, 到2007年加工贸易顺差为18740.93亿美元, 而外汇储备为15282.49亿美元, 可见, 加工贸易累计顺差与FDI累计流入额总和大于外汇储备余额增长, 加工贸易顺差和FDI流入除了用于弥补非加工贸易逆差外, 还弥补了资本项目下的其他项目逆差。加工贸易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最大顺差项目, 没有这两项项目因素的贡献就不可以有中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

3 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给量分析

基础货币的变动是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它与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直接相关。从来源上看,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 (即存款货币机构和非银行公众) 的负债, 是社会货币供给的货币基数;从运用来看,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 (即通货) 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构成, 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以及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之间的基本关系, 由此可以推知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存在如下关系: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等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对存款货币机构的再贴现与再贷款+其他资产) - (外国存款+政府存款+其他负债和自有资本) 。

由以上公式可知,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将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而其他负债的增加则将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 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的资产, 买进外汇储备资产, 则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通常情况下,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国内银行总信贷和国外净资产的改变, 其中国外净资产 (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 的改变产生的本币供给即为外汇占款。因此将货币供应量表示为:MS=DE+FR。

其中, DE表示国内信贷, FR表示外汇占款。虽然我国经过1994年与2005年的两次汇改, 但还是一种维持汇率稳定的汇率制度, 在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下, 通过加工贸易顺差与FDI流入引起国际收支双顺差, 并通过强制结汇制度下, 即企业法人把持有的外汇资金卖给央行, 导致央行必须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资金用以收购外汇, 进而引起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并由此引起基础货币增加, 进而带动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图4显示, 1994~2007年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都是逐年增加, 1994年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分别为4503.9亿元和11845.1亿元, 到2007年分别达到128377.3亿元和101387.4亿元,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两者存量之比总体趋势上不断上升, 从1994年的38.02%, 上升到2007年的126.62%。而我国金融体系的贷存比在2003~2006年4年间下降了约10%, 也就是说, 在基础货币供给的增长中, 商业银行信贷实际上是负增长。因此, 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可见, 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了基础货币的增长, 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应量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 得出加工贸易顺差和FDI的持续流入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结构性原因, 而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影响放大基础货币, 进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

针对我国经济外部失衡,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 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 改变出口导向型的战略, 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经济外部失衡与内部失衡有很大关系。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 而消费不足, 国际收支双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推行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因此, 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内部经济失衡, 增加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 从而改变出口导向型的战略。第二, 改变依靠加工贸易的模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传统的加工贸易缺乏技术含量, 利润较低, 因此, 提高自身企业的研发能力, 有利于改变加工贸易持续顺差的局面,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第三, 提高外资进入门槛, 淘汰落后产业。设定相应地法律法规促使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禁止进入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

参考文献

[1]封建强, 袁林.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波动研究[J].经济科学, 2000年第6期.

[2]卢锋.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的深层根源与认识启示, 2006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

[3]余永定, 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 2006年第3期.

[4]贝多广, 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 2007年第9期.

[5]汤崇文, 张际.我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协整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2期.

[6]孔立平, 朱志国.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 2008年第4期.

上一篇:科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下一篇:土壤水分动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