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精选10篇)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1
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主要是指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提问,物理教学的有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物理教学的有效提问在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⑴有效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分清主次、轻重,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⑵有效提问要做到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变成具体的有效提问,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⑶有效提问要做到有价值,要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⑷有效提问要做到有挑战,提问要得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寻求最佳答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从中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⑸有效提问要做到生活化,物理知识跟自然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物理教学中,要多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实例进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2
中学生思考问题应该区别于小学生, 有时要对一些问题的本质进行必要的探索和思考, 有一定价值的个人见解。而低年级小学生回答问题时从积极的思想准备到付出实际行动之间的思考时间很短, 他们回答问题的意愿和行动几乎是同步出现, 往往缺乏深思熟虑, 但这只能表明他们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意愿, 还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考。
因此, 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前提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思考问题的情境中。例如, 在计算104=10000, 103=1000, 102=100, 101=10时, 猜测100结果时, 有的同学为答案争论不停。争论是好事情, 问题是在争论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凭着感觉或者简单的人云亦云, 或者为了友情支持某位同学的观点, 那是他作为一个学生最大的失败了。所以, 在公开课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 就是对一些看上去非常简单, 但问题的答案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不管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都会有人支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没有作出深入思考的同学在听取了别人回答后, 一定要进行仔细的思考和揣摩, 也就是说我们有必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
二、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的群体应该具有“公众性”
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喜欢让学生齐口回答一些简单到都不要思考的问题时, 回答问题成了烘托课堂气氛。特别是有一位老师在做数学练习时, 采用智力竞赛形式的抢答, 答对者有奖品。我觉得偶尔做做还可以, 但经常这样, 就值得商榷了, 因为智力竞赛是测定参与者的智力水平而选定优胜者, 而课堂教学不一样, 是培养和发掘智力水平培养智力水平优胜者 (包括智力水平低下者的智力培优) , 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智力、身心、个性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和发展。一个问题刚一提出, 谁先举手谁先回答, 甚至老师刚一布置问题就有人急不可待, 如果长期下去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第一, 回答问题的人数会随着学习难度的深入而逐渐被少数学优生垄断, 而智力水平中等或低的学生由于抢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思维受到压抑, 心里会产生自卑感, 慢慢的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别人回答问题的陪客, 生活在焦虑、苦恼和失望中;第二, 反观学优生则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随意举手、随便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成了他们表演的和炫耀的地方, 长此以往学业成绩势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班级成绩出现偏态分布。
所以, 老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 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按照建构主义理论,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最近发展区”, 我觉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公开课课下研讨时, 他自己总结出如下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值得我们学习:
1.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 一个问题提出后, 对于特别简单的问题先请智力水平低的同学回答, 答对给予肯定和表扬, 如果不完整或有错误再让其他学生补充或修订, 最后可以考虑学优生的回答。
2.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考虑学优生回答, 不过也可以把问题进行重新设置“脚手架”, 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3.对于特别难的问题, 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出, 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或者合作交流, 最后再由最先举手的学生做“知识产权”性的回答。这样既照顾了学优生, 又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积极地思考, 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时间, 人人都能分享思考的权利。
再有一个现象, 就是上公开课时我们注意到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渲染课堂的活跃气氛, 习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比较喜欢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跟着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回答。如, 在做合并同类项练习时有的老师问学生2a+2a等于……学生齐声回答3a。还有的对一些较难的题目也让学生共同回答, 不做个别师生对话提问, 或学生间讨论交流, 这种现象给人感觉好像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平等, 实际上却掩盖了一些好玩、思想懒惰学生, 给他们创造机会不动脑筋、不思考造成他们思想开小差。
数学老师的课堂, 应该成为师生间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各自思想, 领悟所学的数学知识, 启迪思想开发智力为目的的问答活动。所以数学课上还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发言比较好, 因为个体阐述的见解肯定与别人不一样, 会给别人留下学习的地方。当然, 数学老师上课语言要简练有趣, 富有思想性、启迪性和艺术性, 老师每说出的一句话都给学生富有引导性。
三、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探索的结果
公开课课堂教学, 包括在日常教学的大多数情况下, 可以说基本上是老师发问,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谁对谁错, 对的表扬, 偶尔全班拍手鼓励, 错的基本不管不问, 最后在问题结束的模式下进行的。问题的答案学生提供的只是参考, 最终由老师说了算。
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在结果没有断定之前, 参与者总是报以良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获得结果的意识是不休的。比如, 最简单的买彩票, 在获奖结果未揭晓之前, 总还是牵动着买彩票者的心, 尽管获奖的希望是渺茫的。同样, 在数学课上, 一道数学问题纵然有许多同学在回答, 老师未作批判之前, 同学们是不会停止对问题的思索和争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老师教学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 创设启发性、求异性、运用性、中介性的问题情境, 发动学生来辨别是非, 评判问题。
一次我给学生出了如下一个探索性找规律例题:
1. 个位, 十分位和百分位分别能够化成以十为底的幂的形式吗, 如果可以, 你打算怎样来表示?
2. 仿照352的表示, 3.52应该怎样表示呢?
一时间, 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 特别是个位的表示, 给出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学生为自己的答案说明理由, 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学生被搞糊涂了, 尽管如此, 但每个学生都开动了脑筋。这时是老师发表看法的最佳时机, 进行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讲解, 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水平以及捕捉知识的能力, 并给学生一种民主的学说讨论式的体验。
四、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再次回答的机会, 让学生从问题的回答中学会总结与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满错误与修正的过程, 充分认识差错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意义, 让学生不必担心自己回答问题时会犯错误, 从而敢于在课堂上参与回答, 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改正错误是一种学习动机, 差错能够启发学生再次思考, 差错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造成心理系统的紧张状态,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3
关键字 中学语文 课堂提问 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快乐、轻松和有效。
(一)循循善诱,富于启发
教师在设计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设问的过程当作启发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循循善诱、旁敲侧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思维梗阻时,教师要巧言启发,帮助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顺思路,通过对立或矛盾的启发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在新的层面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分层设计,依序渐进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科学地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难问题分解成几个易问题。做到分层设计、依序渐进、步步诱导,让问题设计得更科学,让学生解决问题更快乐。
(三)切合实际,激发兴趣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让设计的问题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若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嚼之无味、思之无趣。课堂提问若能做到曲问、巧问,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抓住关键词语
课堂提高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那时”设计相关问题:“课文中的‘那时’是指什么时候?”进而让学生明白“那时”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就是暗喻当时整个国家命运。由此可见,抓住“那时”这一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抓住关键角度
就是要抓住关键角度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笔者就抓住具体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笔者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自己造成的吗?”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引起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三)抓住关键因素
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例如: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内容的比较,文体的比较,主题和立意的比较,写作手法、构思、技巧的比较等等。一样描写送别场景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抒发的离别之情、告别之意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有效课堂提问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不仅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提问学生时如能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发扬民主教学,给学生创设一种融洽和谐、精神振奋、有问有答、有争有辩的学习氛围,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又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启迪学生思维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在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整合和推论。
(三)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某个学生,这一学生很可能代表了班级同层次学生这一群体。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提问到哪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大致判断这一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有效地课堂提问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罗壮华.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3)
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篇4
一、激趣提问的艺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二、启发性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这些要求,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尽力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样不仅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损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高层次的交流。
三、发散性提问的艺术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师可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多说敢言,主动质疑,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知识重难点,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的问题,又要设计出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提高思维水平的问题。
四、有效评价提问的艺术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但事实上提问行为中往往教师是提问话语的控制者,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成为了提问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的疑难问题,不能够只通过教师的提问来解决。
总之,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教师要按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稍容易的问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程度相对滞后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教师不仅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活动,才能使学生学好英语。
让有效的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篇5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问题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整棵树上桃子的1/5,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1/4、13、1/2,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棒将猪八戒痛打了 一顿,猪八戒忍痛逃走了。孙悟空看着属下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份,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1份,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1/5,因而可求总数:20÷1/5=100。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 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 打造高效课堂发言稿
★ 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 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工作计划
★ 主动有效的课堂心得
★ 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论文
★ 以多样化教学打造精彩音乐课堂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6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不良现状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逐步趋向简洁、目标性强。但是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家常课”上又是怎样的呢?在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研讨活动中,我发现多数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老师们的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乏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在:
1、问题随意,指向性不明。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类似于口头禅,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在哪里呢”诸如此类。因为这些口头禅提问的存在,使得问题数量很多,但线索不清,课堂重点不能突显。有时候,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一下子没了声音,即使是指定回答,也常常会答非所问。这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导致的。
2、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即使再“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这样,学生在接连答问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须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种现象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3.提问缺乏互动性。
很多语文课堂上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有的教师问题一出来就急忙让学生回答,打击了一些习惯思考成熟再举手回答的学生的积极性。
三、造成教师提问质量不高的原因。
1、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研究。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对教材深入研究,没有对所要提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所以导致在课堂上或提问随意性大,或所提问题过难或过浅,或所提问题不知所云的想象,导致整个课堂呈现出无效的状态。
2、没有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提问。
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出去听名师上课,一些很精彩的提问拿到自己班里来用,却怎么也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不如我们平时的课堂精彩。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经验是不一样的,面对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来,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思考、完善,需要教师的反思、互相的交流。问题的有效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3、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忙于抛出一个个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问根本无暇深思,时间久了,学生自然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建构愿望。
四、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出的问题要体现两个“符合”:要符合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儿童的思维活动大多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有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是:有无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由机械识记到抽象识记。教师熟悉这些特点,了解他们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学生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具体地说,设计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适宜性原则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太深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浅则无思维价值,不利于发展治理。一般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一位老师在试教《全神贯注》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问题提出后足足两分钟,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堂氛围顿显沉闷。见状,老师又说:“不如我们来做一道填空题吧,(谁)全神贯注地(做什么),结果()。”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尽管两个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第一种问法概括性强,没有一点提示,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显然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水平。而第二种问法则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读了课文,就不难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明确性原则即提问要明确。意义是否明确,与提问是否适时及措辞有关,主要是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提问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确有所得。疑而不问,思维没有起点和目标;问而无疑,难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驱动力;疑而过深,新旧知识无法建立适当联系,等于无疑而问。以下是两位上海老师在执教《爱因斯坦小时候》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的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所设计的不同提问
教师甲:(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很长时间无人举手,反复启发后)
生:我知道了爱因斯坦很认真。
生:我知道爱因斯坦爱动脑筋。
其实,老师甲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爱因斯坦做了三个板凳,这三个板凳都不太好,但是一个比一个好,从而体会到爱因斯坦肯下功夫,不怕失败的精神,但是学生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师已:(出示爱因斯坦说的内容):同桌两人读一读,讨论一下:划线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读后交流。)
生:这里的它指第三个板凳。
生:强的意思是就是好。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三个板凳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出示:第三个板凳虽然不好,但是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有些问题出来,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道你要他回答什么?就像这两个片断中,教师甲让学生读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答非所问。教师已把要求改成: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难易,还要考虑是否能让学生听懂。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趣味性原则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
及这些心理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切不可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借助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来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回答问题是光荣的、是快乐的、是享受的,这样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尤其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如《跳水》一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结合课文,认识联系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船上的人是怎样逗猴子的?可爱的猴子又是怎样逗孩子的?人与猴子互相“逗”的结果怎样?提问紧扣一个“逗”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4启发性原则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多设计几个平台,即大问题后面有小问题做铺垫。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总结时,老师一般会问:你觉得鲁迅
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若有困难,老师可接着问:鲁迅先生对待劳苦大众是什么态度?对敌人对旧社会是什么态度?对孩子又是什么态度?科学性。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问题,还可以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程度,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如《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写与不写有什么两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中,老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思考:它与“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有什么关系?与“蔺相如机智勇敢”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后内容深入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
五、小结: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7
1.大家知道, 我们今天上的是数学课, 数学课就是和数打交道, 这些数大家认识吗? (出示1, 2, 3, 4, 5)
2.不要小看了1, 生活中好多事都可以归到1的上面, 如:一张桌子、一块黑板、一个人。3张桌子怎样用1来表示?50个苹果呢?
3.你还能举这样的例子吗?
4.像一个人、一箱苹果、一排桌子等, 我们在数学上可以看做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整体的概念, 并齐读)
5.这里的“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6.如果要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我们要在圆的外面套1个圈 (叫集令圈) , 这样圈起来它就表示一个整体了。生活中可以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
(这个教学环节里的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非常简洁明白, 到底要问什么, 老师交待得非常清楚, 二是层层收拢, 为最后引出单位“1”做了充分的铺垫, 所有的问题都最后指向同一个教学知识点)
【教学片段二】
1.把1个圆看做一个整体, 我把这个圆对折, 你能用一个分数来描述吗?
2.这里我听到了一个词, 很重要。 (平均分) 分数都要平均分 (并板书) 。
4.小结并揭题: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分子表示取的份数。今天我们进一步地来揭开分数的神秘面纱 (揭示课题) 。
(这个部分的问题呈现, 和前面又有不同, 第一个特点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此外, 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追问)
【教学片段三】
2.把8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4份, 这里再一次验证了一个整体, 可以是多个物体。 (出示“一个物体, 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并齐读)
4.你能把这些作品中的空白部分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吗?
7.把谁平均分成若干份? (形成板书: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这部分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 我们看到, 老师在设问时是层层推进和展开, 用了“对比式”、“刨根式”、“求同式”等不同的提问方式, 引领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中找出分数的共同特征, 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片段四】
1.带着对分数更多的认识, 在小组内任意写一分数, 并描述它的含义。
3.想接受更高的挑战吗?用12个磁扣, 创造出不同的分数, 你们可以用O来表示磁扣, 在草稿纸上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 摆完后汇报)
师:对了, 一个是平均分成6份, 一个是平均分成12份, 这是它们在意义上的不同。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创造分数的问题, 接着让学生自主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老师又适时的提出“1/6可否用2/12来表示”这个问题, 从数量看, 1/6也是两个磁扣, 2/12也是两个磁扣, 但从分数的意义来分析, 这两个分数又是不一样的, 这两个分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自成靶子式”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教学提问, 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目的明确, 问题指向性强。本节课的问题, 方向清楚, 表述清晰, 较好地做到了课堂提问为教学要求服务。
2.情境创设与课堂问题伴生, 课堂提问在通过具体生动的操作活动中生成和显现, 把抽象的分数意义教学变得直观形象,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旅程。
3.问题呈现由易到难, 渐渐深入。《学记》曰:“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而后其节目。”本节课, 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 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能力的转化。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 篇8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满堂问”,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倦,就是“高深莫测、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答起,不知所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更有甚者是以问代罚,使学生觉得难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自如地驾驭40分钟课堂?
一、提问既要抓点又要顾面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做到照顾全体学生,不要形成老师问,学生答,“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者只向学习好的几个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长此下去,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给大多数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请没发过言的王红(化名)同学来回答。
2.谁知道王红占她所在组同学的几分之几?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3.为什么同样是一位同学,他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的机会,又借机了解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设计一些提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96÷6=( )÷3=192÷( )=16/( )=( )/18
并提出了如下问题:
1.解答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怎样把这道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3.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4.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有没有变化?
5.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
6.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提问1、2,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除法算式怎样改写成比所吸引,新课便在学生对结果的好奇期待中展开。
通过提问3、4、5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从而解惑,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通过问题6的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以及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提问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关于小数乘小数法则的推导过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这道题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两个因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4.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1相对简单,比较适合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认真细心,就能轻松回答,问题2、3、4相对偏难,需要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方可找到答案。总之,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主要有:
1.单个提问法——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2.小组讨论法——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3.全班讨论法——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概念后,可设计出如下问题:3与5互质,5与7互质,3与7也互质。思考一下是否会有这样的规律:假设A与B互质,B与C互质,A与C也一定互质?这样的提问使得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探索性。
总之,课堂提问要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才能使学生养成遇事肯动脑、会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2]曹庆红.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 篇9
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
作者/谢四勇
摘 要:从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是否就是教学的“互动”的困惑着手,对让学生成为“应声虫”会使教学进度按照预先的设计顺序进行下去提出质疑,发现要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作为教师应该了解什么是有效提问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课堂实践,认为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应遵循这样的标准:清晰;问题的价值;趣味性;大众性;广度和开放性;教师的反馈。
关键词:有效提问;英语课堂;问题;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却又遭遇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有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使得“应声虫”似的低级对话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只能使教学进程按照预先的设计顺序进行下去,无法启发学生思考或检查其是否理解,从而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实质上还是教师的“一言堂”。那么什么才是有效提问呢?
二、有效提问的理解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以及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实施课堂管理,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能单纯以提问的次数来衡量,但成功的课堂交流必须保证一定的提问量,而且这种提问应当覆盖尽可能大的课堂范围。因为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与覆盖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情况。
三、有效提问应遵循的标准
(一)清晰。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ABC,即accurate(准确)、brief(简洁)和clear(清晰)。
在学过去进行时之前,教师先从情境中与学生用现在进行时聊天,得出现在进行时的构成“is/am/are+v-ing”,接着,提问学生,“你觉得过去进行时的结构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自然就能得出“was/were+v-ing”的形式。
(二)问题的价值。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有启发性,引发思考和探究。
在学牛津版9B Unit 1的Reading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新课前,笔者先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believe that we will live on Mars?接着呈现污染和人口拥挤的两张图片,一下启发了学生,激发了学生谈论这个话题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将来有可能住在火星上的各方面的探讨,从而更好地进入Moving to Mars的学习。
(三)趣味性。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和挑战性,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学生进行牛津版9B Unit 1的Reading整体阅读前,笔者先抛出了以下问题:
How can we fly to Mars?
How can we get food,water or air on Mars?
Why is gravity a problem for the settlers on Mars?
What will our home on Mars be like?
What will our school on Mars be like?
这些问题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既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又能获得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四)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起来。
(五)广度和开放性。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综合性强。
在整体阅读完Reading部分后,笔者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Discuss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 about life on Mars.在有了前面的知识储备后,很多学生都举起手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说到disadvantages时,学生提到了以下几点:
It’s not crowded or polluted.
The transport is convenient(方便)。
People will wear special boots.
People will have more space.
Robots will do most of our work.
We’ll have more time for hobbies.
Students will study in online schools.
在说到advantages时,学生提到了以下几点:
Low gravity will be dangerous.
Food does not taste good.
Space travel makes people feel ill.
It’s too dangerous to stay outside.
It’s too far away from friends on Earth.
(六)教师反馈。有效提问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尊重鼓励,这样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究。
四、有效提问的操作技巧
课堂提问涉及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提问内容和覆盖面等。
(一)提问方式的选择会影响提问的数量和质量,如全班回答的形式似乎可以加快教学节奏,节省课堂时间并避免冷场,但却忽略了提问对象的针对性,不利于提问向深层次展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只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教师要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地回答问题。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提问对象应视提问内容的复杂与简单的情节处理,否则,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影响课堂效果。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抽答面要广,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学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
(三)提问内容可归类为课堂程序型问题,课文理解型问题,有交际意义的问题。
1.课堂程序型问题往往与课堂进展程序和课堂管理的指令有关,目的在于落实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如Do you understand?“Shall we move to Part Two?这类问题的主要作用是保障课堂活动衔接自然,教学步骤实施顺利,所以原则上不宜太多。
2.课文理解型问题是使用最多的提问,因为课堂提问不仅是检测学生理解能力的手段,更能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掌握语言的精髓。根据对学生思维活动及口头表达的不同要求而细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
(1)展示型问题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学生只需凭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查阅课文,便可说出答案。但是因为这类问题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文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2)参阅型问题是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课文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提一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果子”,以利于学生激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能力,活跃气氛。这样的提问,使学生思考问题不只是局限于一般性的回答上,而是把思考的问题深入到课文的主要精神实质上。只有这样,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理解和认识问题的程度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3)评估型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还要求他们能运用现有的语言知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类问题学生不仅有机会各抒己见,而且可以在聆听别人回答的同时开阔视野,丰富语汇表达。可见,课文理解性问题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3.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为教学创设一种交流语境。这类问题一般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交流欲望。回答这类问题不仅要依据常识,还需要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这种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新知识与相关的背景知识联系,而这种不自觉的联系过程又是通向有效记忆的捷径。经常且大范围地设计提问这类问题,对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大有好处。
(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分布在自己注意力集中的区域内,或经常提问离自己较近的学生或对某个学生的提问次数远远多于对其他学生的提问次数,这样会有一些学生被忽视,往往坐在后排的学生最易被忽视,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对于课堂上积极配合的学生,可以在适当时候,多让其回答问题,以避免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五)学生的提问。说到课堂提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是发问者,学生是应答者。实际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是必需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相互回答,或学生与教师互问互答。例如,好朋友之间讨论话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只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络,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上都有收获,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独立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良华。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东教育,(7):12.
[2]董紫云。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有效提问。素质教育大参考,(8)。
(作者单位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10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活动,师生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的点拨引导又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对提问的要求
要使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同时 新课程标准还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必要的,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做好学生学习的点拨引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学习内容和方法丰富多彩,简单的提问和课堂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是讲求课堂气氛的热闹,随意问,不能只是单纯的提出问题,也不能低效地提问,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提问的终极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所提问题的易难深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如不进行改变,提问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化、陈式化,必然会导致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课堂回答问题的参与度降低,本应该多向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往往变成了教师讲座,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常言道:“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有效”,就是要实现课堂预期目标,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是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思维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组织教学水平和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办法
要落实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想,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两方面:
3.1 有效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简单的提问,为了提问而提问,在问题设置上,要认真设计:
3.1.1 启发性提问。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如在教授《小狗包弟》中,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启发: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1)、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2)、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甚至一条狗都保不住命。(3)、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再如: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启发学生关注主客对话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意图)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得出: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他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认识你自己”――引导学生正视和反省成长过程中曾犯下的过错。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3.1.2 开放性提问。问题的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量的激增,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个体体验而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1)、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写仙人盛会反衬现实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神仙聚会带有宫廷生活中的印记,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不容凡人介入,与皇室亲族骄奢淫逸不容布衣靠近尤其相似!通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炼。
又如在教《祝福》时,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2)、小说中除了表现夫权对妇女的束缚外,还有表现族权、神权、政权对妇女的迫害的情节,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来吗?(3)、为什么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却从祥林嫂丧夫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训练,这样的教学既不偏离教材,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问题”是沟通课文和学生的桥梁。”开放式”提问更能体现提问在这方面的作用。
3.1.3 探究性提问。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内涵。
比如在《雨巷》一文学习中,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是碰着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在探究中,学生这样说:丁香是美丽忧愁的化身,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在课堂探究中学生更能深刻领悟本文的主旨和写法。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既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更深刻的认知。
3.2 有效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于漪老师说过:课不能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身上,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一味考虑“讲”得怎样,而要时刻注意学生学得如何,提问检查是经济适用的方法。
1、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多就少改。
2、要及时检讨,变换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搬凳搭梯。此外,提问要有层次性:
1、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要依据内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
2、重视思维的层次性,遵循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迁移的规律,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
3、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的层次性,因为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材,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牢固树立有效提问的观念,讲究提问艺术,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推荐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09-22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06-28
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10-07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11-05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12-12
追求有效的课堂提问01-08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09-25
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01-23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1-15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