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免疫

2024-09-19

微柱凝胶免疫(共7篇)

微柱凝胶免疫 篇1

为了探明多次输注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我院决定引入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这种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简单快速, 值得在临床推广。通过分析检测结果, 我们得出多次输注血小板后, 患者体内的血小板阳性检出率升高的结论[1]。现对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5例, 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体检者75名, 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75例血液病患者中,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9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5例, 白血病21例;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年龄均在17~67岁, 平均 (34.2±10.3) 岁;患者与健康体检者中, 男性73例, 女性7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 可以进行对比。

1.2 检查方法

①检验所需材料。交联试剂:为O型血供者多人份混合血小板, 含抗人Ig G抗体, 但与指示细胞表面的抗人Ig G抗体为非同源。指示红细胞:表面包被有抗人Ig G抗体。器材:6孔微柱凝胶板。②检测步骤:a.检测原理:指示红细胞表面包被有抗人Ig G抗体, 该抗体通过其分子上的Fc段与指示红细胞结合。若受检者的血液样品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抗血小板抗体将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人Ig G抗体的Fab段结合, 形成指示红细胞 (抗人Ig G抗体) -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复合物。在加入交联试剂的条件下, 交联剂与复合物形成网状结构, 将此加入微柱凝胶上, 在一定的离心力作用下和凝胶的分子筛作用下, 网状复合物浮在凝胶表层, 和游离指示红细胞分离。这就出现了可疑 (±) 依次至阳性 (++++) 凝集。若检测标本中无抗血小板抗体, 则无法形成该网状结构, 指示红细胞经上述处理后仍沉聚在凝胶底部, 呈现阴性结果。b.取凝胶管一支, 对其进行标本标记。依次向其中加入受试者血清、指示红细胞 (0.5%~0.8%) 各一滴 (大约为50μL) 。置于37℃孵箱中孵育10 min。孵育后, 滴加1滴O型血供者混合血小板 (3人以上) 入反应腔, 离心3 min, 转速1000 r/min。以上各步骤完成后, 立即观察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对结果进行卡方统计,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75例血液病患者中, 共检出血小板抗体19例;其中输注超过30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患者12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7例 (58.33%) ;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1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9例 (42.86%) ;输注1 0~1 9个治疗量的患者2 7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1 0例 (37.04%) ;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2例 (22.22%) ;输注少于3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患者6例, 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健康体检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

3 讨论

对于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 常需要输入血小板进行治疗, 对于多次输血的血小板减少患者, 发生血小板输血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较多, 其概率可达30%~70%。这就导致患者在输注治疗量血小板之后, 血小板计数不升反降, 这样不仅会导致血小板临床输注无效, 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血小板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 与凝血等功能密切相关。血小板表面有很多血型抗原, 如HLA抗原、血小板特异抗原、ABH抗原物质等, 它们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产生相应的血小板抗体, 常易引起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或输注血小板无效, 血小板值变得更低。我院的研究表明, 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抗体, 操作简便, 可快速出结果, 结果可靠, 是一个实用的有临床推广意义的检测方法[3,4]。这个方法对于需要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有重要意义, 因为其检测结果可用于指导医护人员选择合适性的血小板输注, 该方法并不需要大型仪器, 肉眼观察即可判断结果, 一般的检验实验室也可采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为主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效果, 初步建立并优化这种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5例, 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体检者75名, 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在75例血液病患者中, 共检出血小板抗体19例;其中输注超过30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患者12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7例 (58.33%) ;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1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9例 (42.86%) ;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27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10例 (37.04%) ;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2例 (22.22%) ;输注少于3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患者6例, 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健康体检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结论 结果表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血小板的频率和量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准确可靠、简单快速, 比传统的定性检测法与定量检测法效果好,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岚, 董洪强, 张琼丽.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8 (7) :16-18.

[2]徐长根, 贺春金, 张远鹏, 等.微柱凝胶法检测血小板抗体[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20 (5) :272-274.

[3]程洪波, 李国良, 熊丽红, 等.微柱凝胶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 18 (2) :72-74.

[4]许德义, 董国飞, 张哲, 等.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在血小板抗体筛选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 15 (4) :888-890.

微柱凝胶免疫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患者组

28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8~70岁,中位年龄36岁。所有患者临床上具备以下特点:(1)有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如贫血、感染、出血,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和(或)肝大;(2)血常规检查呈全血或两系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比例正常或偏高,白细胞总数大多减少,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不低,淋巴细胞比例大致正常;(3)骨髓增生程度不一,可呈重度减低、减低、活跃甚至明显活跃,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红系细胞比例正常甚至增高,一般占有核细胞的0.250以上,易见“红细胞造血岛”;(4)部分患者有红细胞破坏迹象,如间接胆红素增高、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下降,其它常规的有关溶血的特异性检查均阴性,如有关红细胞膜、酶和珠蛋白的检查、Coombs试验、Ham试验等;(5)有些患者合并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发现,如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等阳性;(6)所有患者染色体核型均正常;(7)除外已知的各类原发、继发血细胞减少症;(8)经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对泼尼松和(或)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有明显反应。

1.1.2 阴性对照组

骨髓标本10份(例),取自非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开胸手术后废弃肋骨,经形态学检查肋骨骨髓呈正常骨髓象,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5岁。

1.2 试剂与仪器

1.2.1 仪器

IMCC-20A专用免疫微柱离心机、37℃专用免疫微柱孵育箱由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2 试剂

不完全抗体检测卡(8孔/卡)由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IgG抗D血清及抗人球蛋白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1.3 MGIA实验原理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血细胞抗体致敏的骨髓细胞和凝胶微柱内的抗人球蛋白结合而发生凝集,不能通过凝胶微柱间隙,离心后骨髓细胞不能到达微柱底部,分散在凝胶中。而未被自身抗体致敏的骨髓细胞不与抗人球蛋白结合而从凝胶微柱间隙通过,最后被离心沉到柱底。

1.4 实验方法

1.4.1 BMMNC-Coombs试验参见文献[5]。

1.4.2 MGIA实验

(1)把8支微柱凝胶管分别编号1,2,3…8,把患者不抗凝的骨髓液2ml,离心分离骨髓细胞和骨髓血清。(2)把骨髓细胞用低离子介质配成1%,2%,3%浓度,分别取100μl置1~3号凝胶管上端。(3)取50μl 1%,2%,3%骨髓细胞悬液及受检者骨髓血清50μ分别置4~6号凝胶管上端。(4)阴性对照:正常人骨髓用低离子介质配成1%浓度,取100μl置7号凝胶管上端。(5)阳性对照:取50μl 1%Rh+血球及IgG抗D血清50μl置8号凝胶管上端。(6)8支微柱凝胶管放37℃专用免疫微柱孵育箱15min,然后放入专用免疫微柱离心机内离心,离心速度和时间均严格按厂商推荐标准执行,离心后骨髓细胞均匀沉于微柱管底部为阴性,悬浮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间者为阳性。

1.5 结果判断

离心后骨髓细胞均匀沉于微柱管底部为阴性,悬浮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间者为阳性。

1.6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口服泼尼松,剂量为0.5mg/d),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加用HD IgG(0.4g/kg·5d)和环孢菌素A(CsA)(3mg/kg·d)。

1.7 数据统计

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10.0数据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

2 结果

2.1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结果明显,易用肉眼观察;1~6号凝胶管结果相同,易用肉眼观察。

2.2 BMMNC-Coombs试验患者组28例中14例阳性,阳性率为50%,阴性对照组全部阴性。见表1。

2.3 MGIA实验患者组28例中24例阳性,阳性率为85.7%,敏感性高于BMMNC-Coombs试验(χ2=8.187,P<0.005)。见表1。

3 讨论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是一种抗骨髓造血细胞(未成熟血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症(IRH)或全血细胞减少症(IRP),这种骨髓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多为抗人球蛋白单抗,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部分患者有造血系统以外组织受损(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该症因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且不完全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标准,以往经常被误诊为“不典型AA”,“AA早期”,因按AA治疗迁延不愈,又冠之“慢性AA”。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归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现是一类特殊的血细胞减少疾病,并从MDS和AA中分出来,并对这部分病人采取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良好,临床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6]。

MGIA是基于生物凝胶过滤技术和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反应技术的原理,完全省略了试管法的洗涤过程及显微镜判读结果等操纵步骤,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省时,人为因素少,易于标准化,结果易判读可长期保存[7,8,9]。已被广泛用于交叉配血,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孕妇Ig G抗体效价测定,新生儿溶血病检查,血型鉴定[10,11,12,13]。测定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是确诊全血细胞减少症疾病的实验依据。BMMNC-Coombs试验和FACS双标法是经典的方法,约半数患者BMMNC-Coombs阳性,90%以上患者凭FACS及双标单克隆抗体可测及不同阶段骨髓造血细胞膜结合抗体[4],但是由于FACS双标法由于仪器昂贵,不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一种基层医院易开展的MGIA试验,其敏感性比BMMNC-Coombs试验高,甚至可以和FACS双标法相媲美。从我们实验结果来看,其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BMMNC-Coombs,防止了漏诊,使病人能及时得当有效的治疗,并节约了医疗经费。我们的应用体会:(1)微柱凝胶卡使用前先离心,以防运输过程中倒置、颠簸造成凝胶界面不整齐而出现假阳性。(2)红细胞悬液过浓可造成假阳性,在1%,2%,3%三种浓度都可以的情况下,选1%为宜。(3)明显溶血的骨髓标本不易采用MGIA法,因为不易判读结果。

至于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Evans综合征,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在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实用价值。方法 对28例临床疑诊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BMMNC-Coombs)和骨髓细胞微柱凝胶免疫法(MGIA)检测自身血细胞抗体。结果 BMMNC-Coombs检出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50.0%,骨髓细胞微柱凝胶免疫法检出的阳性率为85.7%,敏感性后者显著高于前者(χ2=8.187,P<0.005)。结论 骨髓细胞微柱凝胶免疫法敏感性高于BMMNC-Cooms试验。

微柱凝胶检测不规则抗体临床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申请输血的患者1020例。男610例,女410例,年龄2~72岁。

1.2 标本采集

受血者输血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3~5ml,供血者标本由血袋连接血辫中留取。

1.3 仪器与试剂

仪器ID-Centrifuge12SII、ID-Incubator37SI微柱凝胶工作测试系统、微柱凝胶检测卡 (抗A、抗B、抗D、A型红细胞、B型细胞、Cit管) 、抗体筛选细胞由达亚美 (Diamed) 公司提供,抗人球蛋白试剂、人ABO血型反定型细胞试剂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聚凝胺试剂由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 方法

微柱凝胶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向已标示Ⅰ、Ⅱ、Ⅲ微柱凝胶管中分别加入抗体筛选细胞悬液50μl及受血者血浆25μl,置37℃孵育15 min。取出1000 r/min离心5 min,观察结果。以红细胞全部沉于微柱底部为阴性,聚于微柱上面或凝胶中部者为阳性。对检出的阳性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

采用间接抗人球蛋试验对阳性标本进行确证: (1) 取试管3支,标明受检管、阳性对照管、阴性对照管; (2) 按下表将各反应物加入相应试管内; (3) 混匀,置37℃水浴1 h,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末次洗涤后,将上清液除尽,并用滤纸将附着于管口的盐水吸去,每管各留红细胞悬液1滴; (4) 每管各加适当浓度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混匀,以1000 r/min离心1min,观察结果; (5)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不凝集,受检管出现凝集者为阳性,表示受检血清中有不完全抗体 (或受检红细胞上有相应抗原) 。见表1。

2 结果

1020例中2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证,微柱凝胶法与间接抗人球蛋白法两者实验结果相同。抗体筛查特异性见表2。

3 讨论

临床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法检测受血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19% (2/1020) ,与间接抗人球蛋白检测方法比较,两者结果相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经典方法为抗人球蛋白法,此方法操作复杂,不易判读结果,因此在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发展起来的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是在传统的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基础上发展发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在国外输血界已成为常规检测方法[1,2],已被国际公认为标准检测方法。此方法免除了传统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反复洗涤红细胞的操作,试验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稳定可靠,反应清晰判断结果准确、易于标准化、一卡六管多项检测。临床应用比间接抗人球蛋白灵敏度高2~7个滴度,实验时间可缩短50%[3]。

综上所述,输血前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助于血液的选择。可防止因输注含有与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4]。本院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不规则抗体、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体会到此检测方法集快速和准确性为一体,简化了操作过程,一卡可检测输血相容多个项目,最大限度消除了人为判断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可捕捉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减少了非特异性和假性反应,值得推广应用。该方法应用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输血前抗体筛查可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避免受血者因输血引起的溶血性反应。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20例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选用抗球蛋白方法进行鉴定, 用以观察不规则抗体检出的阳性率。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例, 检出率为0.19%。结论 在输血前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助于血液的选择。可防止因输注含有与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胶法,血型,临床输血

参考文献

[1]Cate JC, Reilly N.Ev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 test for indirect antiglobulin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 Arch Pathol Lab Med, 1999, 123:693.

[2]Langston MM, procter JL, Cipolone KM, et al.Evluation of the gel system for ABO grouping and D typing.Transfusion, 1999, 39:300-368.

[3]林甲进, 朱碎永.微柱凝胶法在输血前抗体筛检中的应用.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2002, 12 (4) :41.

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的临床探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月8月期间800例输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574例, 女226例;年龄在8~72岁之间, 平均值为42.36岁。

1.2 方法

采用EDTA-K2型号抗凝管采集800例输血者血液标本, 每例采集量为2mL, 然后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复检血型、不完全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选择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则选择微注凝胶法和凝聚胺法[2]。所有操作步骤都严格按照说明书指示进行, 若微注凝胶法中检测交叉配血不合, 需接受凝聚胺法检测, 两组数据可以进行对比, 另外自身对照、不完全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等数据也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在本次800例输血者里一共出现13例配血不合, 采用微注凝胶方式进行配血, 最后有9例次侧凝集不合, 4例主、次侧凝集不合;凝聚胺法法配血结果中有1例次侧凝集不合, 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微注凝胶法具有优于凝聚胺法法的检测灵敏度。

对微注凝胶法9例次侧凝集不合患者施行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例呈现阳性状态, 3例呈现阴性状态, 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显示阳性结果;针对微注凝胶法及凝聚胺法法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患者开展不完全抗体筛查, 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证实1例呈现阳性状态, 另1例呈现阴性状态, 呈现阴性状态的主要原因是血型鉴定结果存在失误。

3 讨论

微注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是结合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离心技术及生物学凝胶过滤技术把抗人球蛋白血清与凝胶等一系列抗体放置到微柱里进行离心, 经由抗原抗体反应逐渐构成凝凝结聚集的块状物质, 经过离心作用却无法突破阻碍最终停留凝胶表层上, 这部分物质一般呈现阳性反应;而没有凝结聚集的红细胞在离心过程中会突破阻碍经由凝胶缝隙进入并沉淀在导管底部, 这部分物质主要呈现阴性反应[3]。在以上反应过程中, 离心技术、分子筛技术与免疫反应技术获得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标本量, 反应灵敏度及特异性都非常理想, 整体操作步骤非常简洁, 而且检测结果可以长时间留存。近几年时间以来, 微注凝胶法逐渐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先进国家临床医学治疗中采用该种技术的频率非常高, 这种有效方式目前已经逐渐成为红细胞常规血型血清检测技术的首要选择, 另外在输血方面的应用也得到明显提升[4]。

在本次研究对象中一共有13例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其中5例由于血液标本中含有过多纤维蛋白导致假阳性结果。血液标本不具备理想的抗凝能力, 而且同时含有一些无法及时发现的纤维蛋白, 极易引发细胞凝块。一般在假阳性条件下只能出现微弱的凝集, 纤维蛋白上黏附着一些红细胞, 颜色偏淡且大部分都聚集于微柱顶端区域, 而大多数红细胞往往沉淀在微柱底部区域, 这种情况下的假阳性判断因素较多。所以, 为了避免血液发生凝固阻碍配血实验的顺利开展, 应在抽取采集血液标本后马上将其放置在抗凝导管中, 充分摇晃确保分布均匀,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使用竹签去除试管里可能存在的一些纤维蛋白之后再开展离心工作。

微注凝胶法显示有9例次侧凝集不合, 这部分输血者次侧区域都微弱凝集情况, 但是凝结程度不同但差异不显著, 凝集颗粒分布于商办微柱, 并没有在微柱底部出现一线沉淀形状, 施行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例呈现阳性状态, 3例呈现阴性状态, 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显示阳性结果。这类人群一般都存在多次反复输血情况, 因为血液输注量偏大且属于异体制品, 进而逐渐形成红、白细胞抗体。形成的抗体附着在在体内红细胞表面, 所以在微注凝胶过程中会引发次侧凝集[5]。在临床处理中应注意尽量避免输血, 若必须进行血液输注应优先选择洗涤红细胞, 另外要注意输注量的有效把握。

主、次侧均凝集不合的2例, 1例患者不完全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自身对照全部都呈现阳性状态, 这类患者血清中存在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红细胞也常被抗体或补体成分致敏, 导致配血主、次侧均不合。自身抗体又分为冷抗体和温抗体两大类, 但是用微柱凝胶法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分, 需要用经典抗球蛋白法。冷抗体是较为多见的自身抗体, 用经典抗球蛋白法严格在37℃交叉配血, 多数情况可以找到配合的血液。温抗体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免疫因素, 针对这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必须输血时, 应给予维持足够携氧能力的最少量的红细胞。由于温抗体可能掩盖伴随的同种抗体, 所以在输血时, 必须进行同种抗体的检测, 避免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若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应选择多次输注洗涤红细胞方式, 每次输注的量应尽可能少, 这样可以缓解缺氧情况, 促进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但是部分患者会引发溶血加重现象, 以往数据及资料显示溶血性反应占据所有输血不良反应8.4%。因此普遍认为存在自身抗体者应尽量不接受输血, 采取有效方式缓解并治疗原发病, 在必须条件下酌情使用换血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微注凝胶法操作规程标准简便, 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 在临床输血及配血中具有非常理想的应用价值, 能够为安全输血提供强有力支持, 应该获得积极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次侧不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月8月期间800例输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首先接受微注凝胶法交叉配血, 然后再接受凝聚胺法, 最后将两种方法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作为观察对象的800例输血者里共出现13例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其中采用微注凝胶方式进行配血, 最后有9例次侧凝集不合, 4例主、次侧凝集不合;对这9例次侧凝集不合患者施行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例呈现阳性状态, 3例呈现阴性状态, 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显示阳性结果。凝聚胺法法配血结果中有1例次侧凝集不合, 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针对这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患者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 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证实1例呈现阳性状态, 另1例呈现阴性状态。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微注凝胶法具有优于凝聚胺法法的检测灵敏度。结论 微注凝胶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准确性, 另外该方式的操作规程标准且简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临床价值,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聂锋.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7 (15) :482-483.

[2]陈琳, 杨帆.微柱凝胶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33 (25) :944-945.

[3]蒯迪文, 郭黠.81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次侧凝集的临床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 46 (30) :689-690.

[4]陈丽娟, 高华英.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J].北京医学, 2010, 38 (10) :462-463.

微柱凝胶免疫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取我院血液科146例接受机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7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 骨髓瘤和淋巴瘤6例, 骨髓增升异常综合征3例, 珠蛋白合成障碍贫血患者43例。146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时均无发热、败血症、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故排除了这些非免疫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同时, 我们选择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 材料

6孔微柱凝胶板 (长春博德) ;指示红细胞, 包被有抗人IgG抗体。交联试剂:含抗人IgG抗体, 但与指示细胞上的抗人IgG抗体不同属源, 为“O”型血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

1.3 检测原理与方法

将受检者血清、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悬液 (机采血小板用5倍0.5g·L-1 EDTA-Na2) 稀释) 和指示红细胞各50μl依次加到微柱凝胶中, 37℃孵育10min。指示红细胞上包被有抗人IgG抗体, 该抗体通过Fc段与指示红细胞结合, 若受检者血清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 则结合于该抗体Fab段, 形成“指示红细胞 (抗人IgG抗体) —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复合物, 再加入0.5ml交联试剂, 则可将其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微柱在一定离心力 (1000r·min-1) 的作用下, 由于分子筛效应, 这种网状结构浮于凝胶表面, 与游离红细胞分开, 而且凝胶还可将不同凝集程度的复合物分开, 形成可疑 (±) 至阳性凝集 (++++) 。若受检者血清中无血小板抗体, 则不能形成网状结构, 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沉于凝胶底部, 即为阴性。

1.4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 表明受检者血清中存在血小板抗体, 形成了网络状血凝复合物, 判断为阳性。阴性结果:指示红细胞沉降于凝胶管底部, 则提示未检测到血小板抗体, 不形成网络状血凝复合物, 判断为阴性。

1.5 血液来源

所有血液制品均来自深圳市血液中心。患者输注血小板每袋为10个单位, 即1个治疗量, 每个治疗量 (袋) 内含血小板总数约2.5×1011个。

2 结果

2.1 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见表1。

由表1可见, 87例健康体检者未检出血小板抗体。146例血液病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8例, 阳性率为19.18% (28/146) 。不同类型血液病中, 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最高, 骨髓瘤、淋巴瘤和骨髓增升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最低。

2.2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量的关系

见表2。

由表2可见, 血小板输注量越多, 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越高。

3 讨论

近年,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机采血小板的普及、联合化疗及骨髓移植等项目在临床上的开展, 应用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 PTR也时有发生, 这无疑既浪费了资金又浪费了宝贵的血资源, 所以及时检测出血小板抗体对避免PTR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血液病患者, 尤其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往往需要反复输注血液制品, 而反复输注血小板后常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而引起PTR;随着输注次数增多, PTR发生率升高[5]。因此, 对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检测显得相当重要。血小板抗体检测实验是检测受者血清标本中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目前一致认为,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中FCM法较好, 其次为ELISA法[6], 但这两种方法实验过程繁琐, 耗时长, 设备和费用要求高, 无法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而微柱凝胶技术简单快速, 约1h就可以完成, 且具有实验步骤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高、所需标本量少、设备要求低等优势, 值得选择[7]。现在大多数医院输血科都配有微柱凝胶离心机 (主要用于ABO血型鉴定) , 开展本项目需要的只是购买血小板抗体的试剂盒。

我们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结果显示:87例健康体检者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 其次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疾病种类有关。同时, 我们也发现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 量越大,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 发生PTR的几率越大。这可能由于患者输注多个供者的血小板, 产生了复杂的同种抗体。提示为了防止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及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应提倡血小板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本研究中使用的微柱凝胶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检测的是所有血小板抗体, 不能确定该抗体是否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适合于初筛[8], 但便于基层医院急诊情况下的快速诊断, 从这方面来看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检测方法。当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或大剂量化疗患者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时应酌情考虑采取以下方法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1) 使用有效的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单一血小板供体。 (2) 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 (3) 采用紫外线 (UV) 照射灭活抗原呈递细胞 (ang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 (4) 用酸处理去除血小板膜上的HLA抗原。 (5) 对已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 在输注血小板前可使用免疫抑制剂, 或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采用血浆置换等方法, 以封闭血小板抗体, 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MG IA) 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 (实验组) 和87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 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12.70%) ;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 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19.51%) ;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 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27.27%) ;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 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66.67%) 。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MG IA) 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 准确可靠, 值得选择。

关键词: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无效

参考文献

[1]盛楚华, 邱树彬, 邱小华, 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6) :1332-1334.

[2]腾本秀, 段前碧, 段慧玲, 等.输注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06, 35 (11) , 973-974.

[3]张献清, 穆士杰, 夏爱军, 等.血小板输注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345) :204-208.

[4]Benson K, Fields K, Hiemenz J, et al.The platelet-refractorybong marrow transplant patient: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bleeding[J].Semin Oncon, 1993, 20 (5 Suppl 6) :102-109.

[5]闫东河, 李廷孝, 孙衲廷, 等.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1) :7-8.

[6]韩悦, 王兆铖, 朱明清, 等.血小板的自身抗体的流式细胞仪检测与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 13 (5) :222-223.

[7]刘孟黎, 徐华, 李凤琴.微柱凝胶技术用于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J].现代标记检验学杂志, 2002, 3 (1) :12-13.

微柱凝胶免疫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各临床科室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共计29 208例, 其中男11 932例 (40.85%) , 女17 276例 (59.15%) ;年龄1 d~98岁, 平均 (42.5±2.3) 岁。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微柱凝胶Coomns检测卡、专用标本离心机和孵育器 (西班牙Daina公司) ;筛选细胞、谱细胞 (上海血液生物) ;KA-2200型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 (日本久保田) 。筛选细胞包括以下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常见抗原:Rh、MNSs、P、Lewis、Kell、Duffy、Kidd等。检测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并严格按照试剂及仪器说明书操作使用。

1.3 方法

1.3.1 标本要求及处理

输血前采集患者静脉血2 m L, 用EDTA抗凝在室温下以19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浆。

1.3.2微柱凝胶技术

分别向微柱孔内加入Ⅰ、Ⅱ、Ⅲ号0.8%~1.0%的抗体筛查细胞各50μL, 并向微柱孔内加入25μL血浆, 将卡放入专用孵育器内孵育15 min后, 置专用离心机内离心9 min。

1.3.3 结果判定

红细胞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 不能通过凝胶的缝隙, 被挡在微柱上端者, 试验结果为阳性;红细胞未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凝集, 红细胞通过凝胶的缝隙到达微柱底部, 试验结果为阴性。

1.3.4 抗体鉴定

用1~10号谱细胞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

2 结果

2.1 待测样本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

在29 208例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中, 共检出不规则抗体90例, 阳性率为0.31%。

2.2 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9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中, 检出同种抗体71例, 其中抗-D 2例 (2.22%) , 抗-E 19例 (21.11%) , 抗-Ec10例 (11.11%) , 抗-c 3例 (3.33%) , 抗-Mur 11例 (12.22%) , 抗-M 7例 (7.78%) , 抗-N 2例 (2.22%) , 抗-s 1例 (1.11%) , 抗-Lea 8例 (8.89%) , 抗-Leb 2例 (2.22%) , 抗-JKa 1例 (1.11%) , 抗-JKb 2例 (2.22%) , 抗-P1 2例 (2.22%) , 抗-Dia 1例 (1.11%) ;冷抗体7例 (7.78%) ;自身抗体12例 (13.33%) 。

2.3 各红细胞血型系统中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

各红细胞血型系统中不规则抗体的发生分别为Rh系统34例 (47.89%) 、MNSs系统21例 (29.58%) 、Lewis系统10例 (14.08%) 、Kidd系统3例 (4.23%) 、P系统2例 (2.82%) , Diego系统1例 (1.41%) 。其中, 以Rh系统所占比例最高 (47.89%) 。

2.4 Rh血型系统中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

Rh血型系统中检出的不规则抗体按照所占比例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抗-E 19例 (55.89%) >抗-Ec10例 (29.41%) >抗-c 3例 (8.83%) >抗-D 2例 (5.88%) 。

2.5 不规则抗体在不同性别所占比例和发生频率

9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中, 女56例 (62.22%) , 发生频率为0.32%;男34例 (37.78%) , 发生频率为0.28%。

3 讨论

随着输血检测技术的发展, 因为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反应比较少见, 而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成为主要原因。近年来, 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输血, 尤其是孕妇、多次输血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肿瘤患者、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等均为血型不规则抗体的高危携带者, 应作为重点筛查对象, 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规则抗体产生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与抗原、B细胞、T细胞及附属细胞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 (大部分是在T细胞的辅助作用下) , B细胞增殖并分化成熟为记忆细胞或浆细胞。记忆细胞只在其细胞膜上表达抗体, 当再次受到同一抗原刺激后, 则可快速引发免疫反应。例如在输血免疫时, 尤其是多次输血, 红细胞血型系统的抗原 (多是少见抗原) 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当再次输血时, 由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和MHCⅡ分子通过调节T细胞的反应, 调控机体抗体反应, 同时还在神经内分泌作用、B细胞免疫耐受、细胞因子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 在诸如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肺结核、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消耗性疾病等疾患中, 血清中的Ig M和Ig G类抗体会增高。在进行临床输血治疗时应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 对于筛查阳性者应并进一步明确不规则抗体的性质, 以最大程度减少输血并发症的发生[1]。

不规则抗体筛查其目的是确保输血的安全。选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准确的方法进行输血前常规的抗体检测, 可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检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方法很多, 以往通常使用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筛查抗体, 是为了解决部分抗体的剂量效应[2]而采用的, 此实验耗时耗人工不利于常规检测, 近年来开展的微柱凝胶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 微柱凝胶技术是在传统的抗人球蛋白试验反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克服了传统试管液体介质Coombs试验需多次洗涤等繁琐、费时的缺点,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柱凝胶的微孔过滤作用及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 红细胞若没有被致敏或没有遇到相应的红细胞抗体, 则在离心过程中会直接离心到凝胶底层, 表示不存在致敏红细胞和相应抗体;若有特异性的抗体与红细胞结合, 对于Ig M类抗体, 则直接形成可见的复合物, 对于Ig G类抗体则此复合物再与多特异的抗球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复合物, 并被阻隔在凝胶层顶部, 即表示存在致敏红细胞和相应抗体[3], 具有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强、试验结果明确可靠、标本用量少、保存时间长等优点[4], 不失为输血前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的较好方法, 本研究采用这一方法对29 208例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检出阳性抗体90例, 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31%,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5]。当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 必须进一步做抗体鉴定, 确定其特异性后, 选择输注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 才能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

实验结果显示, 检测出的不规则抗体大多数属于Rh血型系统, 占阳性抗体的37.77% (34/90) , 临床输血中Rh血型系统的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虽然Rh血型系统5种抗原的免疫性强弱依次为D>E>C>c>e[6], 但本次实验检出抗-D抗体比例不高, 阳性者仅2例, 而抗-E抗体阳性为19例, 其阳性比例远高于抗-D抗体, 有文献报道临床输血产生抗-E抗体的概率要比抗-D高2.5倍[7], 本实验也呈现与此相符的结果, 考虑其原因可能:目前各家医院对输血患者都开展了Rh (D) 抗原的检测, 对Rh (D) 阴性患者进行了同型输血, 故临床上产生抗-D抗体的概率及检出率均降低, 而Rh (E) 抗原尚未列入常规检查中, E抗原阴性患者的输血则为随机性, 并未进行配合性输血, 致使Rh (E) 阴性患者通过输血接受E抗原刺激后产生抗-E抗体的概率增多, 临床上检出率也就相应的增高, 基于这一因素我国人群中Rh (E) 抗原阴性频率高于Rh (D) 抗原, 而E抗原是Rh血型系统中除D抗原之外最强的抗原之一, 输血患者中的Rh (E) 抗原阴性的存在, 将可能成为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一个隐患[8]。临床上凡是以Ig G性质出现的不规则抗体, 理论上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孕妇尤为重要, 若检出不规则抗体, 应及时作相应的预防和治疗, 可避免新生儿溶血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此次实验也鉴定出MNS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21例, Lewis系统不规则抗体10例, 分别占抗体阳性的29.58% (21/90) 和14.08% (10/90) , 据文献资料提示MNSs系统的复杂性仅次于Rh系统[9], 抗M及抗N抗体多数以Ig M形式存在, 其反应温度为4~22℃, 因而对于输血而言, 只有在37℃或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时, 该抗体才具临床意义[10], 除了抗M及抗N抗体外, 抗Mur抗体也可引起交叉配血困难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11]。筛查中检出Lewis系统为抗-Lea抗体8例, 抗-Leb2例。Lewis血型抗体以Ig M类为主, 在37℃抗球蛋白介质中有反应, 可以结合补体导致体内溶血的发生, 此抗体的检出具有临床意义。由于Lewis血型系统的抗体的效价及亲和力较低, 在日常工作中容易漏检[12], 当检测结果出现弱阳性或可疑情况时, 应高度注意是否有此类抗体的存在, 最好重复试验或改用抗球蛋白试验等其他方法进一步证实, 以免漏检。

本次抗体筛查检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12例, 占阳性抗体的13.33%, 此类情况以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居多, 其次为感染性疾病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多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大部分为温抗体, 在本实验中常出现多凝集现象, 造成交叉配血困难。当患者存在较强的温自身抗体时, 需鉴别是否同时存在同种抗体, 在37℃体内由于自身抗体的作用, 使自身红细胞上的所有抗原位点都可封闭而掩盖同种抗体, 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13]。此时应建议临床医师尽量不采用输血治疗, 先疾病治疗, 待患者抗体效价降低或消失后再输血。

此次研究发现, 90例抗体阳性患者中, 男性患者34例, 女性患者56例, 男性阳性检出率0.28% (34/11 932) , 女性阳性检出率0.32% (56/17 276) , 与文献报道相近[14], 提示女性产生不规则抗体的概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在妊娠或流产等生理或非生理的因素影响下, 机体受到免疫刺激有关, 且同时存在着输血和妊娠双重免疫机会, 所以女性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15]。

从29 208例次输血患者中筛查出的90例抗体阳性患者, 均采用Diagnostic Coomns检测卡进行抗体鉴定和交叉配血, 输血时选择了各自对应抗原阴性的血液制品给予输注,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达到了安全输血的疗效。

综上所述, 在输血前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可及时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特别对女性患者尤为重要。抗体筛查对保证输血安全, 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对输血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情况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患者29 208例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统计分析阳性结果 , 鉴定阳性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29 208例患者中, 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90例, 阳性率为0.31%。特异性抗体以Rh血型系统居多, 抗-D抗体占2.22%、抗-E抗体占21.11%、抗-Ec抗体占11.11%;MNSs系统抗-Mur抗体11例 (12.22%) 、抗-M抗体7例 (7.78%) ;Lewis系统抗-Lea抗体占8.89%;冷抗体占7.78%。非特异性抗体占13.33%。结论 输血前对患者血液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并鉴定其特异性, 输注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 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对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微柱凝胶免疫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 (单克隆抗体) 。 (2) 自配0.2mol/L 2-巯基乙醇 (2-Me) :称取2-Me80mg, 溶于10m L pH7.4磷酸缓冲液中[3]。 (3) 生产的微柱凝胶Coombs卡。 (4) 2%A/B型红细胞悬液 (取3份无溶血、无脂血的A型和B型献血员血液混合后以生理盐水洗涤3次, 取沉淀物以生理盐水配制为2%的红细胞悬液) 。 (5) 血型血清多用离心机, 37℃专用免疫微柱孵育器等。

1.2 检测方法

(1) 阳性质控物的定值:取以上批号的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0.05mL, 加入0.35mL生理盐水混合, 置37℃孵育30min, 然后倍比稀释, 稀释度为1∶16~1∶2048, 使用经校准的移液管、新鲜配制2%A型和B型红细胞悬液,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连续30次测定其抗A和抗B的效价, 以2+为滴度的判定终点。 (2) 阴性质控物的定值:取以上批号的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0.05mL, 加入新鲜配制0.2mol/L 2-巯基乙醇 (2-Me) 0.35mL混合, 置37℃处理30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微柱凝胶法连续30次测定其抗A和抗B的效价。

1.3 将定值后的质控物用于常规检测

将定值后的阳性和阴性质控物插入日常孕妇血清IgG抗A、抗B抗体测定的标本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每周测定2次, 共测定10周。

1.4

实验数据以SPSS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

用微柱凝胶法连续30次测定IgM单克隆抗体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作为阳性质控物的定值结果见 (表1) ;阴性质控物定值以红细胞不出现凝集, 全部沉积在微柱凝胶底部为阴性, 用微柱凝胶法连续30次测定IgM单克隆抗体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的测定结果均为阴性。

将定值后的质控物用于常规检测的结果:将定值后的阳性和阴性质控物插入日常孕妇血清IgG抗A、抗B抗体测定的标本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每周测定2次, 共测定10周 (表2) 。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 (HDN) 是由于胎儿与母体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母体抗体的滴度。如果不及时治疗, 将留下永久脑损伤后遗症, 严重者危及生命。

大量的免疫血液学试验证明, 只有分子量较小的Ig G免疫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因此也只有Ig G类抗体可以造成新生儿溶血病[4]。由于免疫产生的血型抗体多数为Ig G抗体, 而天然存在的血型抗体多数为Ig M抗体, 因此天然存在的Ig M类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溶血病。造成ABO-HDN的抗体主要是IgG抗-A、IgG抗-B及IgG抗-AB, O型母亲的血清或血浆中天然就存在Ig G抗体, 很容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因此, 从理论上来说, 用于检测孕妇血清中的ABO血型抗体实验的质控物应采用Ig G。但目前的血型定型试剂, 无论是采用献血者血清制作的标准血清, 还是动物免疫血清或单克隆抗体, 均为Ig M类抗体, 近年有机构试开始用Ig A类抗体作为血型定型试剂[5], 预实验表明, Rh D (Ig G) 定型试剂的效价低, 稳定性较差, 价格昂贵等, 且未在临床实验室普及使用, 因此目前仍以Ig M类抗体的血型定型试剂为主。

从本文的实验结果来看, 采用按国家生物制品标准生产的单克隆IgM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作为质控物, 经过以生理盐水系列稀释并进行与测定标本相同的实验操作后, 可观察到与微柱凝胶法测定抗A和抗B的效价相同的阳性判断终点“2+” (大部分红细胞沉积在微柱底部, 剩余红细胞凝块留在微柱凝胶的中间, 无红细胞凝集于凝胶之上) , 表明此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可作为有效的阳性质控物。同时, 经2-Me处理后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所得实验结果均为阴性, 表明此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可作为有效的阴性质控物。

定量分析的室内质控最常用的方法是Levey-Jin-ning控制图法, 本实验为滴度测定, 属于半定量的试验。半定量试验的室内质控允许范围可参照秦晓光所采用的滴度测定质控允许波动范围标准为不超过几何均数的上、下一个滴度确定[7]。质控物的定值先用血型定型试剂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多于20次测定, 将所得滴度计算其几何均数及标准差并按秦晓光所提出的方法确定质控范围。在本文的实验中, 抗A血型定型试剂几何均值为1∶2001, 抗B血型定型试剂几何均值为1∶630, 以此值正负一个稀释度作为质量控制的允许波动范围, 抗A为1∶1024~1∶2048, 抗B为1∶512~1∶1024。在日常实验中, 若有质控标本的滴度超出这个范围, 可应视为失控。

本文采用的质控物是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 (单克隆抗体) , 主要成分为分泌抗人A型和抗人B型血型抗原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 是日常血型定型的试剂, 保质期为2年。对其进行稳定性观察, 将定值后的阳性和阴性质控物插入日常孕妇血清Ig G抗A、抗B抗体测定的标本中按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每周测定2次, 共测定10周。同批号的抗A血型定型试剂的效价判断终点范围均在1:1024~1:2048之间, 同批号抗B血型定型试剂在1:512~1:1024之间。表明血型定型试剂只要按其要求保存, 可在70天的时间内保证有良好的稳定性, 并符合临床化学控制品的要求[8]。

本实验采用微柱凝胶法, 在1986年由Lappierre建立, 此法易于操作标准化、自动化、判读客观和可靠、敏感度高、结果可长期保存、有利于大量标本操作等优点[9]。但若运输过程中保存条件不良而造成抗人球蛋白卡的变质、红细胞悬液含有其他颗粒物质或本身出现污染变质、所用试剂发生了变化、血样本的血浆蛋白异常等因素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判读。

试验中所使用的2%A/B型红细胞悬液是取3份无溶血、无脂血的A型和B型献血员血液混合后以生理盐水洗涤3次, 取沉淀物以生理盐水配制为2%的红细胞悬液, 在实验前配制, 以保证其红细胞较为新鲜及不受细菌的污染, 并保持有稳定的抗原性。若阳性质控物在控, 表明实验所用红细胞悬液处于稳定状态。若阳性质控物失控, 可考虑所用红细胞悬液处于不稳定状态, 影响实验结果的判读;若阴性质控物结果出现明显双群, 可考虑为所用红细胞悬液含有颗粒物质, 形成凝块, 应寻找红细胞悬液是否不符合实验要求。

本实验使用0.2mol/L 2-巯基乙醇 (2-Me) 用作灭活IgM的试剂, 其具有专一的特异性, 只破坏Ig M抗体, 但不破坏Ig G抗体, 因此不论Ig M抗体效价高低, 用过量的巯基试剂均可灭活。目前用于灭活Ig M的2-Me有商品化的产品供应, 也可按有关文献所介绍的方法进行配制。但由于巯基试剂的缺点, 见光易分解, 试剂容易失效, 保存期短, 应对其质量进行监控。若实验中2-Me可灭活血型定型试剂中的高浓度Ig M而使结果出现阴性, 则表明本次实验中2-Me质量仍处于稳定的状态。反之, 若阴性质量控制液出现阳性结果, 则表明2-Me没有处于最适比和反应条件中, 或2-Me本身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应更换或重新配制试剂。

本实验过程中, 加样、稀释等步骤也需要进行监控, 如移液器及吸头是否准确, 操作人员用移液器进行加样、稀释时的手法是否规范统一, 稀释时的生理盐水放置时间是否过长导致蒸发, 反应时间是否过短, 孵育温度是否合适等。在本实验中若出现质控品失控, 在排除了2-Me和红细胞悬液等的因素后, 可考虑为以上提及的各种因素, 应重新进行测定。

4 结论

综上所述, 采用IgM单克隆抗体抗A和抗B血型定型血清作为质控物可对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ABO血型抗体IgG进行监控, 为实验结果提供保证, 避免产生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1]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55.

[2]彭小虎, 刘竞, 赵国胜, 等.微柱凝胶法测定孕妇IgG抗-A (B) 效价的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 (3) :773-774.

[3]安万新.输血技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325.

[4]艾清等.孕妇血型抗体 (IgG) 效价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1) :2826-2827.

[5]安万新.输血技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73.

[6]薛绍礼, 薛青, 刘敬玲, 等.IgA类和IgM类单克隆抗体血型定型试剂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7, 30 (7) :27.

[7]秦晓光.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的室内质控[J].中国临床试验室, 2005, 4 (1) :47.

[8]王治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7-240.

【微柱凝胶免疫】推荐阅读:

微柱凝胶法05-30

原位凝胶10-18

复方凝胶07-06

溶胶凝胶07-31

凝胶因子08-14

凝胶强度09-04

凝胶体系09-22

凝胶色谱07-06

凝胶渗透色谱05-24

复合水凝胶06-20

上一篇:课堂教学德育管理下一篇:斯里兰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