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玻璃凝胶(共3篇)
生物活性玻璃凝胶 篇1
深度烧伤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通常可按照其皮损面积与烧伤深度进行不同的植皮, 植皮材料可选自患者自身的健康皮肤, 或是采用其他异体及异种植皮。而在植皮的过程中, 促进创面的愈合采用的材料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其中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已成为骨修复与牙体修复中常使用的材料之一[1], 而广泛应用于促进创面愈合的材料为透明质酸钠。本院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采用了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治疗, 其有效成分为生物活性玻璃与透明质酸钠,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23例, 女性7例, 年龄15~57岁, 平均 (38.5±2.9) 岁, 病程9 d~3个月, 平均 (27.6±12.5) d, 其中深Ⅱ度烧伤10例, Ⅲ度烧伤残余肉芽创面13例, 植皮后间隙7例;观察组男性25例, 女性5例, 年龄16~59岁, 平均 (39.3±3.5) 岁, 病程12 d~3个月, 平均 (32.5±15.3) d, 其中深Ⅱ度烧伤9例, Ⅲ度烧伤残余肉芽创面15例, 植皮后间隙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创面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空白药剂治疗, 将患者创面进行清创消毒处理, 使用空白膏剂对创面进行均匀的涂抹, 厚度控制为1~2 mm, 最后使用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 根据患者情况, 外铺10~20层无菌纱布后采用绷带进行固定, 根据创面恢复情况进行每1~2天换一次药。对照组给予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治疗, 用药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后的第1、3、6、11、16、21天观察患者肉芽的生长情况及创面愈合的速度, 同时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全身或是局部敏感、发热、水肿等现象。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根据患者创面愈合的情况进行判定, 显效:经21 d治疗后, 患者肉芽生长情况良好, 创面愈合面积>2/3;有效:经21 d治疗后, 创面愈合面积>1/3;疑似有效:经21 d治疗后, 患者创面愈合面积<1/3;无效:经21 d治疗后, 患者创面延迟愈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肉芽组织呈现鲜红色且湿润, 触碰后容易出血可判定为生长良好。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过21 d用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用药6 d后, 出现新鲜肉芽、渗出减少患者2例, 用药11 d后, 出现新鲜肉芽8例, 均未痊愈, 用药16 d后, 创面减小1/3患者6例, 仍然有15例患者创面肉芽无显著变化, 用药21d后, 创面减小2/3以上患者2例, 减小1/3以上患者13例, 减小1/3以下患者15例, 未发生愈合的创面,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 渗出液减少, 并长出新鲜肉芽;观察组用药6 d后, 出现新鲜肉芽、渗出减少患者27例, 用药11 d后, 出现新鲜肉芽1例, 29例未痊愈, 用药16 d后, 22例患者创面愈合, 用药21 d后, 7例创面发生愈合, 创面减小2/3以上患者27例, 减小1/3以上患者1例, 减小1/3以下患者2例。具体情况, 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经血常规检查发现, 除白细胞降低明显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患者创面偶见疼痛, 疼痛时间多控制在0.5 h内, 耐受, 可自行缓解, 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结论
在烧伤患者的治疗中, 对于创面的的修复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创面的愈合不仅极为复杂, 同时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其恢复时间较长[3]。近年来, 临床上对创面愈合的研究逐渐深入, 各种用于促进创面愈合的材料也层出不穷, 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活性玻璃与透明质酸钠。生物活性玻璃在临床中的使用率较高, 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得到临床的认同。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是一种结合了生物活性玻璃与透明质酸钠的新型修复材料, 其中的生物活性玻璃在与组织接触的瞬间可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在经过离子交换反应后, 有效提高创面的p H值和局部氧分压, 同时在创面形成大量的负电荷, 最终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后形成一种以羟基磷灰石为主的多孔网状结构[4]。该网状结构能吸附大量有利于组织再生的物质, 例如胶原蛋白、纤维蛋白和各类愈合因子。羟基磷灰石网络对新生的组织还能起到支持的作用, 有助于新生组织向上攀爬[5]。透明质酸钠是一种高分子直链多糖, 在人体的结缔组织中大量存在。有学者报道称[6], 透明质酸钠能促进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的生成, 平衡胶原蛋白的合成, 同时调节纤维组织的活性, 并具备一定的抗炎作用。在组织修复过程中, 如果透明质酸钠的合成受到抑制, 那么间质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分裂就会出现停滞[7]。经外国友人Berrocal-Revueltas Manuela等[8]研究发现, 透明质酸钠大量合成时, 纤维组织出现挛缩的情况就会被抑制, 直到组织修复成功, 同时不留瘢痕。持续性高浓度的透明质酸钠能为创面提供一个无菌的生长环境, 加快创面的愈合。与生物活性玻璃相结合, 对创面的修复及愈合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含有生物活性玻璃与透明质酸钠的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治疗后, 患者创面愈合速度及修复速度相比对照组更快, 同时用药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虽然白细胞在治疗后显著降低, 但仍在安全范围内, 说明药物对炎症反应起到了控制的作用。综上所述,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用于烧伤治疗能有效的促进患者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其创面愈合的速度, 安全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 (上海诺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研制, 产品注册证号:泸食药监械 (准) 字2010第2640859号 (更) 对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 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空白药剂治疗, 观察组给予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肉芽的生长速度与愈合情况及比较其用药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χ2=13.6402 (P=0.000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 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血常规检查发现, 除白细胞降低明显外, 其余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患者创面偶见疼痛, 疼痛时间多控制在0.5 h内, 耐受, 可自行缓解, 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用于烧伤治疗能有效的促进患者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其创面愈合的速度, 安全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烧伤,愈合
参考文献
[1]胡安根.生物活性玻璃和透明质酸钠结合修复材料治疗烧伤创面临床分析.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9) :116-117.
[2]王增辉.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促进家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9) :1617-1620.
[3]夏照帆, 吕开阳.烧伤治疗中的修复系统工程和序贯细胞保护概念.中华烧伤杂志, 2011, 27 (3) :167-168.
[4]杨惠忠, 王文奎, 原莉莉, 等.外用富林蜜凝胶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华烧伤杂志, 2013, 29 (2) :177-180.
[5]王新刚, 张元海, 韩春茂, 等.氢氟酸烧伤治疗研究进展.中华烧伤杂志, 2013, 29 (4) :371-374.
[6]熊雪蓉, 邝红芬, 梁顺兴, 等.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2) :1134-1136.
[7]汤华林, 宋国栋, 马印东, 等.透明质酸钠人工皮肤粉剂治疗烧伤创面34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04, 44 (15) :41.
[8]Berrocal-Revueltas Manuela, Guette-Viana Ana Marina, RodríguezRomero Paola, et al.Burn patient: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eanimation.Revista Ciencias Biomédicas, 2012, 2 (2) :35.
生物活性玻璃凝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 患者中男50例, 女30例;患者的年龄为15~61岁, 平均年龄为45.3岁。患者的烧伤总面积达40%~60%, 平均烧伤面积达51.3%。患者的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为25~66 d, 平均愈合时间为47.5 d。本次研究纳入标准如下:无严重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合并症和并发症, 无严重全身及局部感染, 无急性代谢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 无严重精神和心理疾患, 能够配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持续2周以上;血红蛋白保持在70~150 g/L。患者创面主要是浅Ⅱ度、深Ⅱ度、Ⅲ度为主, 主要烧伤部位为:脸部、颈部、四肢以及躯干。患者创面均应用分泌物细菌培养方式, 13例患者为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混合感染, 均因为早期处理不当导致引发的感染。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 即在创伤位置涂抹磺胺嘧啶银霜, 并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抗休克以及营养治疗等;观察组患者接受湿润暴露治疗方法, 主要如下:
1.2.1创面治疗
患者均使用湿润暴露疗法进行治疗, 并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进行外用。患者入院治疗后, 需要先进行简单的清创, 对于浅II度以及深II度的浅型创面需要对水疱进行剪破, 从而进行放液处理, 并对疱皮以及腐皮进行保留。对于深II度以及浅III度创面的患者, 需要使用耕耘刀进行减张, III度创面的患者, 则需要使用滚轴刀对坏死组织进行治疗。所有创面全部按照湿润暴露疗法全程规范治疗。对于瘢痕愈合创面, 坚持外涂生物活性玻璃凝胶6个月~1年。
1.2.2全身治疗
结合患者的烧伤情况以及创面的面积, 从而采取合适的全身治疗方法。对颜面部烧伤合并其他部位大面积烧伤患者, 需要采用抗休克治疗, 结合个体化, 对患者进行补液处理, 并对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进行纠正和保持。对于创面面积较大以及深度较深的患者, 则需要采用抗菌谱较广泛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一般治疗时间为7~10 d, 患者如果存在并发感染, 则需要结合细菌的培养情况, 对敏感抗生素进行选择。对于颜面部存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 则需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患者在入院治疗后, 需要置入鼻导管, 并进行吸氧以及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并准备好气管切开的相关工作。
1.3 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的疗效标准主要如下: (1) 创面完全愈合且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的评定为痊愈; (2) 创面缩小程度超过75%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评定为显效; (3) 患者创面缩小在75%~25%之间且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的评定为好转; (4) 患者创面缩小不超过25%且临床症状无改善[1]。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有显著优越性, 其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痊愈的为55.0%。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为痊愈的共有30.0%,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创面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面积深度烧伤往往伴有后期斑片状多发残余创面形成, 其主要原因由于自体皮源不够, 皮片移植密度不足或部分移植皮片未能成活, 或深Ⅱ°创面愈合后新生上皮较薄不耐磨擦, 从而形成多发散在的小创面。残余创面多为老化水肿的肉芽组织, 基底形成坚硬的纤维板影响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 局部营养差。常反复破溃, 靡烂融合成片,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及精神负担。另外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住院费用,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当前临床认为对于烧伤创面的愈合最有利的就是湿润无菌的环境, 能确保患者创面不会出现严重的致病菌感染, 烧伤创面在处理的时候应该遵守刺激性低以及透湿性能良好的原则, 这样更有利于创面愈合。有相关研究显示[2], 人体烧伤创面在湿润环境下要比干燥环境更快愈合。生物活性玻璃凝胶为乳白色的外用制剂, 呈现乳胶状, 硅凝胶是该药物最主要的成分, 还有少量的冰片和基质等, 具有突出的消炎止痛效果。硅凝胶在抗生素作用之下会有硅油析出, 硅油则有将坏死组织分离以及确保创面湿润的作用, 加快没有受到创伤的上皮组织生长还有健康肉芽组织的形成, 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治疗, 疗效明显, 相对于接受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更具有显著优越性,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使用过程中, 有止痛效果好、抗感染、易操作等优点, 分析如下: (1) 止痛效果好。烧伤后创面疼痛是主要症状, 使用干性疗法时, 因干燥引起的皲裂使疼痛较为明显, 而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隔离了创面, 保护了痛觉神经末梢, 并且药物中含有止痛成分, 涂药后10~20 min疼痛缓解, 治疗过程中, 患者一般无明显疼痛[3]; (2) 创面不易感染。使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能够有效对创面进行隔离, 药物基质还能够使创面处在生理性湿润状态, 从而使创面不会浸渍[4]。另外, 其还可以使创面进行主动引流, 从而对物质进行清除, 药物中的微循环改善成分, 还能够提高创面组织的免疫水平, 从而防止创面的感染[5]。
综上所述, 对烧伤患者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不会对患者创面产生刺激, 促进创面的愈合速度, 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为残余创面的早期愈合寻找一种价廉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此类药物价格便宜, 使用方便的烧伤膏剂的研究, 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对烧伤患者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研制单位:上海诺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注册证:沪食药监械 (准) 字2010第2640859号 (更) ]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自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烧伤患者80例, 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烧伤治疗, 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接受治疗基础上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程度。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更具有优越性,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痊愈的为55.0%。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定为痊愈的共有30.0%,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烧伤患者创面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凝胶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不会对患者创面产生刺激, 促进创面的愈合, 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凝胶,烧伤创面,应用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西胜, 王广顺.18例受压部位烧伤创面应用MEBO的临床观察.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2, 13 (02) :114-115.
[2]童亚林, 朱金红, 缪洪城, 等.康肤霜治疗Ⅱ度烧伤创面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5 (09) :263-264.
[3]王明青, 傅志勤, 吴爱华.复方氧化锌软膏治疗烧伤临床观察.山东医药, 2013, 18 (05) :218-219.
[4]钟展芳, 周强, 李伙新, 等.清得佳凝胶在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3, 5 (01) :116-117.
生物活性玻璃抗菌机制的探究 篇3
197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Hench教授发明生物活性玻璃。这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生物机体内可以与周围的骨形成稳定结合的新型材料。将其定义为玻璃是因为它含有硅元素,实际上它只是一种含硅的无机盐,并非真正的“玻璃”。如今,生物活性玻璃做为医疗器械在牙科、骨科骨缺损修复以及软组织损伤愈合等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在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上已得到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共体以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可。
随着这种新型材料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生物活性玻璃具有抗菌作用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1998年,Stoor把1600mg/ml的S53P4生物活性玻璃粉体加入到具有口腔致病细菌的悬浮培养液中,1小时后测得90%以上的细菌死亡。2001年,Allan的实验报道了1000mg/ml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粉体对口腔牙槽附近的常见微生物有明显抑制作用。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53P4和CaPSiO这两种生物活性玻璃对多种临床常见需氧和厌氧致病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2、生物活性玻璃的抗菌机制
做为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材料,对其抗菌机制的研究和讨论对评估它的抗菌性能和临床的发展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生物活性玻璃的杀菌机制被称为碎片机制。
碎片机制是一种可以抵御细菌抗药性的新型杀菌方式。将生物活性玻璃粉体加入到细菌浸提液中,材料表面会产生大量的针状小碎片。这些小碎片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而破坏细胞壁本身就可以导致细菌死亡,这种特异性的杀菌方式与青霉素杀菌机制较类似,可针对性地破坏细菌细胞壁杀菌,而对没有细胞壁的动物细胞没有任何损伤,所不同的是青霉素是阻碍细胞壁的合成,而这种“活性碎片”是破坏已经合成的细胞壁。因此不会产生抗药性,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碎片在穿透细胞壁后可以进入细胞内破坏细胞内物质造成细胞内环境紊乱,导致细菌死亡。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负染色实验来观察生物活性玻璃碎片的形态。称取10mg 300孔粒径的45S5生物活性玻璃放入EP管中,先加入1mlTSB培养液到EP管中,再加入铜网,混匀,让生物活性玻璃充分落在铜网上,等待铜网风干。用FEITecnai G220TWIN透射电镜观察它的内部形态。电镜照片如下:
如图,是不同放大倍数的生物活性玻璃碎片形态。可以看出在生物活性玻璃浸入液体环境后,在靠近粉体表面有小的碎片形成。(标记单位均为纳米级别)这些小碎片可以穿透细胞壁,继而可以进入细菌细胞内部造成细菌死亡。
3、总结
生物活性玻璃的抗菌主要是以碎片机制来作用的。碎片会穿透细胞壁,破坏细菌结构,进入细胞内部,破坏细菌细胞内环境,最终造成细菌死亡。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的粉体浓度越高,反应面积就会越大,就会产生更多的碎片,抑菌率就越高。总之,生物活性玻璃抗菌机制的研究对开发新型抗菌材料、克服抗药性研究、临床应用甚至人类健康都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摘要:长期以来,细菌等微生物作为病原菌,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虽然抗生素的发现,大大缓解了这个问题。但随着抗生素的被滥用,近年来有关抗药性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传统的抗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新型的抗菌方式势在必行。而生物活性玻璃的抗菌性研究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其抗菌机制入手对它的抗菌性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抗菌,碎片机制,细胞壁
参考文献
[1]Hu S,Chang J,Liu M,Ning C.Study on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45S5 Bioglass.J Mater Sci Mater Med.2009,20(1):281-6.
[2]Stoor P,Soderling E,SalonenJI.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a bioactive glass paste on oral microorganisms.Acta Odontol Scand.1998,56(3):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