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成分

2024-07-15

中药活性成分(共11篇)

中药活性成分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控制感染性疾病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高脂血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公认调脂最有效并广泛应用的西药是他汀类。但有肝脏和肌肉毒副作用,严重者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而相对于西药来讲,中药越来越多地应用治疗高脂血症中,具有降脂作用的有效成分约30余种。中药降脂药疗效肯定、持续、副作用小。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众多中外学者对中药中具有降脂活性的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中药的降脂作用主要从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调节血脂代谢、促进胆固醇排泄来体现,科学地解释了中药的治疗机制,为应用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近年来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蛋白质类

降血脂的蛋白质类主要指一些活性蛋白质、活性肽及一些氨基酸等富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因为这类蛋白质中含有与胆汁酸相结合的组分,减少肝肠循环的胆汁酸量,妨碍了胆汁酸的利用,增加排泄量,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胆固醇在体内的沉积。也有文献报道[1],有些蛋白是通过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来提高胆固醇的代谢,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赖莹等[2]通过Wistar大鼠研究杏仁蛋白对血脂的影响。方法是先用盐析法从山杏仁中提取杏仁蛋白,并用胰蛋白酶水解部分杏仁蛋白,然后采用大鼠脂代谢紊乱模型进行动物实验。选用初体重100g左右的Wistar大鼠在实验环境下适应4天后,以体重无差异分成3组(每组6只):对照组、蛋白组和水解组。每组在试验期间自由摄入高脂饲料,经口定量给予水或杏仁蛋白、杏仁蛋白水解物10天,然后禁食16h心脏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f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表明杏仁蛋白和杏仁蛋白水解产物具有显著降低血脂作用。大豆蛋白[3]、甘薯中独特的粘蛋白[4]、决明子蛋白质[5],都属于这类活性蛋白质。对上述蛋白质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均能使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和LDL显著降低,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具有良好疗效。

2 黄酮类

黄酮类物质降血脂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抗氧化作用实现。中药中所含的抗氧化物质消除自由基有以下两条途径:一条是消除铁铜等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黄酮类中某些物质可螯合金属离子,金属离子被螯合后失去了催化脂质氧化的能力,从而阻碍了氧化反应的发生;另一条就是供给过氧化物自由基一个氢原子,使其转变为氢过氧化物,从而阻断游离基连锁反应。许多抗氧化物质都可提供淬灭各种活性氧自由基所需要的氢,从而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作用,保护各器官的细胞膜结构。

山楂为常用中药材,张曼[6]采用高脂饲料造模,并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山楂高中低剂量组。灌服药物3周后测定TC、TG、LDL、HDL含量,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肝酯酶(hepatic lipase,HL)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山楂能够降低TC、TG、LDL,升高HDL含量,升高降脂酶的活性。草珊瑚总黄酮[7]、桑叶总黄酮[8]、沙棘黄酮[9]、银杏叶黄酮[10]、葛根黄酮[11]、黄杞总黄酮[12]、杜仲叶总黄酮[13]、柿叶总黄酮[14]和黄芩茎叶总黄酮[15]均具有抑制高脂血症动物TC、TG、空腹血糖的升高和肝脂质过氧化物的作用,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明显降低所有脂质化参数,对高脂血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 皂苷类

苷类的降血脂机制是与胆固醇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减少机体对胆固醇吸收,达到降血脂效果。

竹节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的民间中草药。杨小林等[16]通过腹腔注射蛋黄生理盐水,建立小鼠高血脂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2个阳性对照组(包括血脂康组及辛伐他汀组)和2个试验组(竹节参总皂苷高剂量组及竹节参总皂苷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高脂模型组给予蛋黄乳溶液和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和试验组以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配成混悬药液样品。测定给药后动物血浆中TG、TC、LDL-c、HDL-c的浓度,实验结果显示竹节参总皂苷具有一定的降血脂的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薯蓣皂苷[17]、大豆皂苷[18]、人参皂苷[19]、苜蓿总皂苷[20]、金盏菊总皂苷[21]、三七毛根皂苷[22]、西洋参茎叶总皂苷[23]、绞股蓝总皂苷[24]、罗汉果皂苷[25]和白蒺藜皂苷[26]等皂苷具有确切的降低高血脂实验动物TG、TC和LDL-c的显著性作用,同时具有升高高血脂实验动物HDL-c的显著性作用,均显示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4 活性多糖

活性多糖降血脂的机理与蛋白质类似,增加肠的蠕动和促进胆固醇向胆酸转化,从而增加排泄量。

金樱子属蔷薇科蔷薇属的常绿藤蔓植物,俗称糖罐子、蜂蜜罐、黄茶瓶等。金樱子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柠檬酸、鞣酸、还原糖、树脂和皂苷等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黄酮类物质、三萜类及其衍生物等。金樱子多糖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组成。皮朝琼等[27]为探讨金樱子多糖对药物性肝损伤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采用KM小鼠为研究动物,将小鼠平均分为5组(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模型组),金樱子多糖连续灌喂5周,其中第5周的星期一、三、五、日在正常灌胃后2h,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定量腹腔注射一定浓度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并于末次注射四氯化碳后18h摘眼球取血,测量血浆中的TG、TC、HDL-c、LDL-c的含量。研究发现金樱子多糖能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浆中TC、TG、LDL-c的含量,并提高HDL-c含量,且金樱子多糖高剂量组的效果极其明显,说明金樱子多糖对药物性肝损伤小鼠血脂代谢具有良好的修正作用。野生地参多糖[28]、枸杞多糖[29]、绞股蓝多糖[30]、红景天多糖[31]、薏苡仁多糖[32]、五味子多糖[33]、泽泻多糖[34]、大黄多糖[35]、灵芝多糖[36]和黄芪多糖[37]等多糖在研究中均表现一定的降脂作用。

5 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enoic acid,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等,其中研究的最多的是EPA、DHA。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38]。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与胆固醇结合生成熔点低、易于运转、代谢和排泄的酯,改变胆固醇体内分布,减少血管壁中脂酯沉积,并能改变脂蛋白组成和结构,增加细胞膜及脂蛋白的流动性,改善和保护血管壁功能[39]。

杨晓君等[40]研究红花籽油、红花黄素及其复合制剂是否具有降脂作用,小鼠造模用药后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动物血清中TG、TC、HDL-c、LDL-c含量并统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红花籽油、红花黄素及其复合制剂对血清中TG、TC、LDL-c的增高均有抑制作用,对HDL-c数值的降低有提升作用。由此可以推断红花籽油、红花黄素及其复合制剂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且红花籽油和复合制剂作用强于红花色素单一组分药物。肉桂挥发油[41]、橄榄油[42]、亚麻籽油[43]、沙棘油[44]、枸杞籽油[45]、紫苏油[46]、月见草油[47]、黑加仑油[48]和琉璃苣油[49]等在研究中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因为构成不同,故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可通过对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又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酸对高血脂质症动物摄食和生长无不良影响,且使脂质代谢紊乱状态得到一定改善,提示可通过调节血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6 酚类成分

多酚类是一类最重要也是最丰富的植物化合物,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和果实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常见的植物性食物如可可豆、茶、大豆、蔬菜和水果等均含有丰富的多酚类[50]。多酚降血脂的作用机理与黄酮类似,也是通过抗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来实现的。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为黄烷醇类,由于含有很多酚性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提供氢原子,氢原子与自由基结合,使其还原为惰性化合物,以防止过量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同时茶多酚通过自身氧化,抑制胆固醇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胆固醇及其氧化物在动脉壁上沉积,促进不饱和脂肪酸对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从而起到预防高脂血症,抑制动脉硬化形成。

王安琴等[51]给予目的大鼠高脂-高盐-果糖饲养,建立左心室肥大的动物模型,探讨茶多酚对该模型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除正常组大鼠10只外,其余大鼠均给予高脂-高盐饲料喂养,交替饮用糖盐水和果糖水8周。根据血压情况,随机将高血压的动物分为模型对照组(蒸馏水)、卡托普利组、茶多酚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10只。继续给予高脂-高盐-果糖饲养,同时,分别灌胃给予上述药物处理4周。分别在0、4、8、10、12周末测定血压,药物处理4周后,取血测定血糖和血脂的变化;取心脏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茶多酚处理4周后,明显减低模型大鼠的血压,降低血清TC、TG、LDL含量,增加HDL含量,并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变化。由此可以推断茶多酚对高脂-高盐-果糖诱致左心室肥厚大鼠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葡多酚[52]、丝瓜多酚[53]、姜黄素[54]等多酚类降血脂的研究表明多酚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具有降低TC、TG、LDL-c含量、提高HDL-c含量,同时,能明显阻碍高血脂症动物血浆及肝脏中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且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说明多酚类物质对动物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 生物碱类

生物碱类目前在降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应用于降血脂研究的生物碱有荷叶总生物碱、胡椒碱、苦参碱、小檗碱等生物碱。它们通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王登科等[55]通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健康大鼠4周,筛选成模高血脂大鼠,给予苦参碱高、中、低三个剂量连续灌胃4周,观察其对高血脂大鼠血脂值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动脉硬化指数,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的含量,提示苦参碱可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能力。荷叶总生物碱[56]、小檗碱[57]、石杉碱钾[58]、莲心碱[59]、胡椒碱[60]、盐酸甜菜碱[61]和川芎嗪[62]等生物碱在相关的降脂研究中均显示出一定的降脂作用。

8 蒽醌类

蒽醌类成分主要包括蒽醌类化合物、衍生物及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目前文献报道有调血脂作用的蒽醌类成分大黄素是从中药大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属羟基蒽醌类衍生物。李树平等[63]探讨大黄素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通过观察大黄素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以吉非罗齐作阳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大黄素治疗后TC、TG、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HDL-c明显升高。由此得到结论:大黄素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能够抑制高脂血症的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决明子蒽醌[64]、虎杖蒽醌[65]、何首乌蒽醌[66]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9 萜类

泽泻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临床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晕及淋浊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利尿、降血压、抗脂肪肝等作用[67]。秦建国等[68]为了观察泽泻萜类化合物对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肝脏基底膜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调节作用,将8周龄小鼠12只设为正常对照组,8周龄ApoE基因缺陷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中药组、舒降之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正常人每kg体重的10倍量灌胃90天后,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血脂含量,用免疫印记法测定各组肝脏基底膜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表达,结果显示中药组、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TC、LDL水平均明显降低。中药组、阳性对照组肝脏基底膜硫酸肝素糖蛋白(heparinsulphateproteoglycans,HSPG)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上调,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明显下调,由此可以推断泽泻萜类化合物对ApoE基因敲除高脂饲料喂养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对该模型小鼠的肝脏基底膜HSPG表达有调节作用。

10 其他类

磷脂是构成所有生物膜的基本成分,以其规律的结构和性质保证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细胞识别、细胞的信息传递、能量转换和防御功能等。刘睿等[69]为探讨大豆磷脂和维生素E抗氧化、调节血脂的功能,分别建立抗氧化和调节血脂两个试验动物模型。每个模型均分成不同剂量组,经灌胃同一功能性食品溶液(其成分为大豆磷脂和维生素E),30天后,取抗氧化模型组小鼠血检验其过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3个指标的含量,取调节血脂模型组大鼠血检验其血清TC、TG、HDL-c 3个指标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磷脂和维生素E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调节血脂的功能。

近年,从中药中获取调血脂有效成分已成为创新调血脂中药研发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处于研究阶段。成分明确、机制清楚的调血脂中药市场占有率尚有限,还需大力开展调血脂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中药活性成分 篇2

植物源农用抑菌活性成分研究综述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源农用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萜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醇类、有机酸类、甾体及皂苷类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研究应用发展前景.

作 者:郝彩琴 HAO Cai-qin 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宁夏,银川,750002刊 名:河北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12(11)分类号:Q946.887关键词:植物源 抑菌活性 综述

中药活性成分 篇3

关键词:中药 天然药物 新药发现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2-0079-02

天然药物来源广,成分复杂,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在部分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人类获得活性成分、先导化合物,制备药物的重要途径。我国记载在案的天然药用动植物超万余种,中医与民族医学关于天然药物的理论体系非常系统、完整,为我国新药研发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与新药发现,将成为我国药物研究重要突破口。

1 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

1.1 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

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是最直接有效、最基本的活性成分研究方法,主要途径包括:①药效调查,了解原药材实际临床效果,适应范围,建立有效、具有特异灵敏的、真实可测的药理活性研究指标体系,中医关于药材药理的文献十分丰富,许多药材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药效调查奠定了基础;②药材调查,不同于合成药物,天然药材来源广泛,种类、品质、品名、成分复杂,又受历史变迁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混淆现象普遍存在,影响药材活性成分研究有效性,如中药金银花虽属忍冬科属,但已被证实的植物来源便超20种,因此在进行活性成分研究时需明确药材的来源、药用部位、品质、加工炮制方法,充分了解药物用法、剂量、剂型,为活性成分的提取提供借鉴;③文献考证,文献是中药研究最突出的优势,是宝贵的经验,在进行活性成分研究时,应详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药材的来源、制备、应用,可避免研究盲目性,缩短研究的时间。

1.2 药理活性指标体系

1.2.1 单味中药活性指标

药物活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保障研究的有效性、科学性与效率,指引天然药物与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制备。理想的活性筛选指标应与疗效指标相一致。当然指标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天然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并非单一的、特性不变的,天然药物起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活性成分参与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方面中医药理学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阴阳调和、脏腑说、气血说等理论与药材起效机制息息相关,为药材活性成分体系与疗效指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2.2 复方制剂活性指标体系

复方制剂具有多靶协同作用特点,起效机制较单一药物更复杂,开展活性研究困难更大。通常做法是,建立多个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指标,多个疾病动物模型,进行跟踪筛选,指导复方制剂活性成分分离活动。

1.3 活性成分鉴定

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是一项复杂、精密的过程,我国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鉴定仍处于起步阶段,常用的技术方法为物理常数鉴定法,其中结构鉴定应用最广,具体可分为已知活性成分结构鉴定与未知活性成分鉴定,前者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结构比对,后者主要通过各类现代科技手段鉴定,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应用,以尽可能的获取足够的信息特征,相互印证,并与已知的各类型化合物进行对比。在鉴定活性成分后,还需进行制剂、药代动力学实验、毒理性实验等研究,新药研发工作才告一段落。

2 活性成分研究与新药研发成果简述

2.1 活血化瘀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新药开发

活血化瘀中药种类繁多,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病、外伤等具有血瘀病变性质的疾病治疗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新药开发重要研究方向,以下就活血中药新药开发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川穹嗪,化学结构四甲基毗嚓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单味中药有效活性成分,适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循环障碍、肺循环障碍等疾病,具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作用[1]。黄芪是中医应用最广泛的补气药之一,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甲苷、黄酮类物质,新药包括各类黄芪注射液,可行气血以活血化瘀,具有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管微循环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血管障碍性疾病[2]。葛根素中主要有效成分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可有效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清半夏、羌活等药物中富含大量的醇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2.2 抗肿瘤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与新药开发

中药在肿瘤治疗,不良反应防治中具有独特的疗效,是现阶段我国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新药开发的重点。如中药白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干燥块根,具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抗肿瘤作用,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为没食子酸、白藜芦醇、齐墩果酸与化合物7[3]。

2.3 现有的抗肿瘤药物

已被发现的抗肿瘤中药活性成分有紫杉醇、喜树碱、白藜芦醇、长春碱、鬼臼毒素、人参、青蒿素等,抗肿瘤中药单体、复方及其制剂有六神丸、小金丸、鹤蟾片、参一胶囊、苦参、三尖杉、砒霜、榄香烯、爱迪注射液等,在抗肿瘤药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4]。可以说我国抗肿瘤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与新药开发已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集中体现的中药的优势。

3 结语

我国天然药物研究方兴未艾,虽然在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病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中药与天然药物潜力仍有待深入挖掘,广大药学工作者应不断开拓进取,用于创新,为中药推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冲,刘璐,胡爱菊 等.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3,36(1):64-65.

[2]刘剑刚,史大卓 等.活血化癖中药有效组分及配伍的细胞流变学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2009:190-192.

[3]杭佳.白蔹抗肿瘤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44-46.

中药活性成分 篇4

1 概述

乳香是一种由橄榄科植物乳香木产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 主要在土耳其、苏丹、利比亚等地分布。乳香多数属于不规则形状、泪滴状或者乳头状的小块, 长度在0.5至3厘米不等, 颜色为淡黄色, 部分为棕红色、蓝色或者绿色。在古代, 乳香主要用于宗教的祭祀典礼, 也可以作为制造精油、熏香的原料使用。作为中药领域中一种内科和外科重要的药材, 具有止痛、活血、调气等功效, 在痛经、心腹疼痛、跌打损伤、产后瘀血刺痛等疾病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等疾病的治疗, 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氧化、抗肿瘤以及抗炎三个方面。

2 乳香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

实践表明, 在橄榄油或者向日葵油中, 加入乳香树脂, 抗氧化活性非常好, 说明乳香树脂具有延缓植物油氧化的作用。所以, 在研究中, 可以将乳香作为添加剂或者天然活性成分, 在化妆品或者药物制剂的研究中应用, 通过乳香的抗氧化功效, 增强化妆品和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2.2 抗肿瘤

在乳香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油成分和乳香类化合物都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分化、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实践表明, 乳香酸类化合物和大环二萜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 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价值也非常好。齐振华等学者通过研究乳香提取物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 分析造血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研究乳香提取物对36例急性非淋巴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不仅得出乳香提取物有助于抗肿瘤, 其对急性非淋巴白血病的诱导分化作用于维甲酸和维生素D3作用非常相似[1]。

2.3 抗溃疡

研究结果表明, AKBA有助于调节人间质胶原酶MMP-9、MMP-2、MMP-1的活性, 并且AKBA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 有助于抑制MMP-2和MMP-1的活性, 并且浓度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此外AKBA对不同的细胞分泌物都具有很好的抑制或者促进作用, 所以临床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新方法就是通过创面高MMPs活性的降低, 来达到溃疡治愈的目的。

2.4 抗炎和抗菌作用

在上千年以前, 前辈们就开始使用乳香来缓解炎症、止痛。在实验室中, 乳香提取物对很多动物都具有抗炎活性, 并且作用是通过免疫途径来完成的, 而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轴活性的激活。由于乳香属于非甾体抗炎物质, 所以其作用突进在于对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造成的影响来达到抗炎的目的。此外, 有研究结果表明, 乳香胶中含有的反式茴香烯、萜品醇、石竹烯、芳樟醇等在浓度比较低的状态下, 可以表现出体外抗幽门螺旋菌的作用。近几年, 乳香酸的抗炎作用已经发展到对蛋白酶通路的影响和炎症细胞因素的调控方面, 发展前景较好。

3 乳香中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3.1 大环二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乳香中分离出来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属于西松烷型二萜化合物, 一般具有乙酰氧基、环内氧环、三元氧环等,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已经从乳香中分离出了14个大环二萜类的化合物, 主要包括Cembrane A、Cembrane C、Cembrane、Serratol、Incensole、Acetyl incensoleoxide、Isoincensolol、Verticilla、Isoincensolol-oxide、Sarcophytol等。

3.2 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从乳香中分离出来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多数属于甘遂烷型, 并且从乳香中还曾经分离出一个比较特殊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3], 即化合物36.从乳香中分离出来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具体的植物来源主要包括Acetylα-elemolic acid、Elemolic acid、Kanziol、3-Methoxytirucalla-7, 9 (11) , 24-trien-21-oic-acid等。

3.3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目前乳香中特征最独特的化合物, 也是目前化合物的研究重点。从乳香中分离出来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齐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以及乌苏烷型。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指出,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衍生物以及乳香酸, 药理活性非常好, 研究价值较高[4]。乳香中分离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体的植物来源主要包括11-keto-β-Boswellic acid、β-Boswellic acid、2α, 3α-Dihydroxyusrs-12-ene-24-oic acid等。

乳香中分离出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乳香的重要性有利于突出, 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对乳香的发展非常重要, 并且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乳香的药用价值, 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文, 郭跃伟.海洋生物柳珊瑚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天然药物, 2003, 2:8-14.

猴头菇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篇5

摘 要 猴头菇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药用真菌,其所含丰富的多糖、多肽、萜类、甾醇类等活性成分使其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诸多功效。介绍猴头菇所含活性成分及其功能性。

关键词 猴头菇;多糖;活性成分;功能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3

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又叫猴头菌,外形酷似猴头。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齿菌科,猴头属,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1~3 cm,子实体圆而厚,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 cm。猴头菇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抗溃疡和炎症,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抗突变,抑菌,保肝,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抗疲劳等作用[1-2]。这些功能主要是蛋白、多肽、多糖、萜类、甾醇类等活性成分作用的结果,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外猴头菇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1 多糖及其功能性研究

多糖来自于高等动植物细胞膜和微生物细胞壁,是自然界天然大分子物质之一,含量丰富,对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3]。猴头菇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多聚物,存在于菌丝、子实体和发酵液中,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猴头菇活性成分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猴头菇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脂、抗肿瘤、抗衰老等功能,猴头多糖制成的药品和保健品市场欢迎度很高,前景广阔。

常见提取猴头菇多糖的方法有热水提取法[4-6],超声波提取法[7-8],酶法提取[9-10]等。张素斌[11]等采用热水提取法、超声波法、纤维素酶法、木瓜蛋白酶法、果胶酶法、复合酶法和超声复合酶法分别提取了猴头菇多糖,并通过比较发现多糖提取率分别为5.80%,6.41%,10.20%,9.77%,7.94%,10.89%,15.59%,超声与复合酶法的协同作用可极大的提高多糖提取率,超声功率为500 W,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酶解时间90 min,超声时间40 min。吴美媛[12]等通过响应面法发现微波提取的最佳条件是料液比1∶50.5(g/mL),微波功率405 W,微波处理时间9.5 min,此时其平均提取率为(13.92±0.13)%。杨凤杰[13]等发现猴头菇多糖在60 ℃,液料比为20∶1的情况下超声时间为35 min,提取2次,提取率为7.48%。吴美媛[14]等利用复合酶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提取猴头菇多糖,发现pH5.5,温度50 ℃,酶和底物比为1∶10,时间90 min,其提取率为9.55%。和法涛[15]等利用响应面法发现热水阀浸提猴头菇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3(g/mL),浸提温度92 ℃,时间134 min,其提取率为4.98%。

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很多研究发现猴头菇多糖具丰富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脂等。其中抗癌是多糖类化合物的重要生物活性,具毒副作用小、与化疗药物联用有协同效应的特点。刘重芳[16]等发现,猴头多糖能可增加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胸腺和脾重,升高其白细胞的作用。罗珍[17]等发现,猴头菇子实体多糖能显著增加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胸腺系数,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并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韩伟[18]等发现,猴头菇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一定剂量的猴头菇多糖可以增强L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加IL-2诱导的淋巴细胞的增殖。郭焱[19]等发现,猴头多糖可使TGF-β1抑制的人T淋巴细胞功能有所恢复,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林志强[20]等发现,猴头菇多糖可提高小鼠大脑和肝脏中的SOD、CAT含量,降低小鼠大脑和肝脏的MDA含量,说明猴头菇多糖可以提高抗氧化和耐缺氧能力。黄萍[21]等发现,将猴头多糖作用于大鼠,可使大鼠的急性,慢性溃疡指数明显降低,对大鼠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抑制大鼠胃酸分泌。殷关英[22]等发现,猴头多糖有明显的降血脂,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和抗凝血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杨雪[23]等发现,猴头菇多糖能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小鼠体内肝糖原的储备量,降低小鼠血乳酸和血清尿素氮含量,表明猴头菇多糖可提高小鼠抗疲劳性。郑乃珍[24]等发现,猴头多糖单独或协同ConA、LPS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姜慧慧[25]等研究发现,猴头菇多糖可以缓解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的临床症状,保护其消化道形态结构,降低病死率。Wang[26]等发现,猴头多糖有抗人造肺转移性肿瘤的作用,且能增加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Wang Jinchyi[27]等发现,猴头菇多糖能明显降低血糖浓度,并对血清中甘油三酸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有明显效果。

2 蛋白、多肽及其功能性研究

猴头菇活性蛋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活性肽则有抗氧化功能。每100 g猴头菌干品中含蛋白质26.3 g,含氨基酸多达17种,其中人体所需的占8种。李巧珍[28]等发现,猴头菌子实体中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李巧珍[29]等通过国际通用评价方法测得猴头菌成熟后期的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52.42%,达到最高值,小菌刺期则最低,为48.02%,蛋白质化学评分在分裂期高达57.18。田敏爵[30]等研究发现用NaOH溶液浸提,可以提高猴头菌硒蛋白的提取量,且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60 ℃,料液比1∶20,NaOH浓度0.1 mol/L,提取8 h,3次,提取量可达到67.47%。陆武祥[31]等比较了猴头菇,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和香菇的菌丝蛋白含量,发现猴头菇的菌丝蛋白含量为17.6 mg/g,菌丝蛋白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则低于金针菇,菌丝蛋白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菌丝蛋白DPPH自由基清除率低于金针菇,菌丝蛋白还原力最高。猴头菇菌丝蛋白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抗氧话活性的综合评价值为3.82,远远高于金针菇、香菇、杏鲍菇、鸡腿菇等其他常见菌类;他还发现,不同食用菌中含有不同的多糖和蛋白,且同一食用菌菌丝多糖和蛋白对不同自由基清除能力也不同。且通过其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猴头菇由于其蛋白质含量更高,而体现出较多糖更强的抗氧化活性。苑广信[32]等发明了一种含有猴头菇的多肽组合物可以改善老年痴呆小鼠的学习能力。徐艳[33]等人研究表明,猴头菌丝抗氧化肽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能力。

3 其他活性成分及其功能性研究

除了多糖,蛋白和多肽,猴头菇还含有其他多种活性成分。谢婓君等从猴头菇中还分离到了其他两类化合物:一类为4-氯-3,5二甲氧基苯甲酸及其脂类:另一类为齐墩果酸甙类。钱伏刚[34]等又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了以齐墩果酸为甙元的5个三萜皂以及4个结晶和一个液态化合物。曹瑞敏[35]等通过GC-MS-DS 法测定的猴头菌实体中3种脂肪酸成分, 分别为亚油酸、十六烷酸已脂、已基亚油酸,已有研究表明猴头菌脂肪酸含量与其降血脂和降血压的功效相关。宋慧[36]从小刺猴头菌中分离到了18中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以及赤藓糖醇,葡萄糖醇和木糖醇,翟凤艳[37]同样分离到赤藓糖醇和木糖醇,且还分离到了阿拉伯糖醇,Kawagishi H[38,39]等从猴头菌中分离到了酚类化合物HericenonesA,B,C,D,E,F,J,3-hydroxyhericenone F,8-酮-9,10-二羟基-12-烯基十八碳酸,二萜类化合物Erinacine A,B,C,D,E,F,G,K,吡喃酮类化合物ErinapyroneA,B,其中酚类化合物HericenonesA和B可以杀死宫颈癌细胞,Hericenones C,D,E具神经生长因子合成促进作用,而神经生长因子又可用于治疗智力衰退,神经衰弱等问题。二萜类化合物Erinacine B,C具有抗菌活性。Kenmoku H等从猴头菌中分离到了(-)-cyatha-3,12-diene和Erinacine P。梁永波[40]从小刺猴头菌中分离到了豆甾醇和28ξ-羟基-豆甾-4-烯-3-醇,马福[41]也从小刺猴头菌中分离到了两种新的麦角甾醇,研究表明麦角瑙醇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D2,维生素D2在调节生命代谢功能上有重要作用[42],陈宇[43]从小刺猴头菌中分离到了三种甾酮类化合物,而甾醇类物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李洁莉[44]发现猴头菌丝体中存在着较高含量的腺苷4.79 mg/g,腺苷可以舒张血管,降血压,降低心率,增加cAMP,刺激肾上腺生成甾体激素,抑制血小板凝集,镇静和抗惊厥等多种作用[45]。

4 小结与展望

目前,人们对猴头菇的功效已做了很多研究,特别是猴头菇多糖的应用价值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对多糖活性成分决定性的作用部位和机理研究尚不深入。猴头菇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但现有的猴头菇活性成分的功能性研究仍然以多糖为主,对多肽及其他活性物质的研究远远不足。根据前人对其他食用菌的研究表明,食用菌多肽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和抑菌能力都很强,由于猴头菇中含有大量多肽,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对猴头菇多肽的功能性进行研究,为后期的深精加工产品的生产及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WANG X Y, JIANG Q Y, LING P X,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Hericium Erinaceus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s[J]. Chin J Biochem Pharm, 2010, 1:70-72.

[2] KAWAGISHI H, MASUI A, TOKUYAMA S, et al. Erinacines J and K from the Mycelia of Hericium Erinaceum[J]. Tetrahedron, 2006, 62(36):84632-8466.

[3]谢明勇,聂少平.天然产物活性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0,10(2):1-11.

[4]吴志明,李公斌,辛秀兰,等.猴头菇多糖的提取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7):36-38.

[5]张树海.猴头菇多糖提取及纯化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103-106.

[6]梁华,李雪林,陆亚春.猴头菇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22(1):35-38.

[7]赵洪梅,孙君,谢春阳.响应面优化超声波提取猴头菇多糖工艺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11):73-77.

[8]胡斌杰,师兆忠.超声法提取猴头菇多糖最佳工艺优化研究[J].化学世界,2009(9):557-560.

[9]吴美媛,周英,何慧明,等.猴头菇多糖复合酶法提取及重金属去除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6):15-17.

[10]张帅,沈楚燕,董基.酶法提取猴头菇多糖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76-79.

[11]张素斌,黄劲峥.猴头菇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0(4):233-237.

[12]吴美媛,王喜周,余甜女,等.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猴头菇多糖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9):23-26 .

[13]杨凤杰,沈素媚,冯文婕.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食药用猴头菇多糖的工艺研究[J].山东化工,2015,44(8):22-27.

[14]吴美媛,周英,何慧明,等.猴头菇多糖复合酶法提取及重金属去除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

[15]和法涛,刘光鹏,朱风涛,等.响应面法优化热水法浸提猴头菇多糖工艺提高多糖得率[J].食品科技 , 2015(1):210-215.

[16]刘重芳,金若敏,金锦娣,等.猴头多糖提取工艺优选及药效学初探[J].中成药,1998(2):6-8.

[17]罗珍,黄萍,郭重仪,等.猴头菇多糖增强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182-183.

[18]韩伟,刘瑞丽,张晓坚.猴头菇多糖纯化及活性研究[J].安徽医药,2008,12(9):793-794.

[19]郭焱,崔健丽,朱娜.猴头菇多糖对TGF-β1抑制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1):48-49.

[20]林志强,王建英.猴头菇多糖抗氧化活性及耐缺氧功能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398-399.

[21]黄萍,罗珍,郭重仪,等.猴头菇多糖胃黏膜保护作用研究[J].中药材,2011,34(10):1588-1590.

[22]殷关英,申建和,陈琼华,猴头菇多糖和蛋白多糖的抗凝血和降血脂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1(3).

[23]杨雪,张海悦,张鑫,等.猴头菇多糖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3):368-370.

[24]郑乃珍,郑小香,李萍,等.猴头菇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15(8):837-842.

[25]姜慧慧,黄丽娜,吴宝成,等.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番鸭病死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5, 37(5) .

[26]WANG J C. Antitumor and Immunoenhancing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 from Culture Broth of Hericium spp[J]. Medical Sciences, 2001, 17(9):4612-4671.

[27]WANG J C, HU S H, WANG J T, et al. Hypoglycemic Effect of Extract of Hericium Erinaceus[J].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5(85):641-646.

[28]李巧珍,吴迪,陈明杰,等.猴头菌不同生长发育期粗蛋白、粗多糖含量及水溶性粗多糖体外免疫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1,18(4):73-77.

[29]李巧珍,吴迪,陈明杰,等.猴头菌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J].农产品加工月刊,2015(6):53-56.

[30]田敏爵,李好.富硒猴头菌中含硒蛋白提取工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20-322.

[31]陆武祥,王东华,王秀英,等.5种食用菌液体发酵菌丝抗氧化活性分析比较[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39(7):124-127.

[32]苑广信,杜培革,安丽萍,等.具改善老年痴呆症作用的多肽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中国: CN201510190493.4.

[33]徐艳,丁静,孙桂红,等.猴头菌丝多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酿造,2014,33(6):91-95.

[34]钱伏刚,杜上鉴,徐光漪,等.猴菇菌培养物化这成份的研究(1).齐墩果酸皂甙的分离与鉴定[J].中草药,1998,19(7):290.

[35]曹瑞敏,王志才,苗人培,等.猴头菌中部分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分析[J].白求思医科大学学报,1996,22(3):243-244.

[36]宋慧.小刺猴头菌化学成分研究及菌种鉴定[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3.

[37]翟凤艳.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D].长春:2004.

[38]Kawagishi H. Erinacines A,B and C Strong Stimulators of Nerve Growth Factors(NGF)synthesis from Mycelia of Herieium Erinaceus [J]. Tetrahedron Letter, 1994,35(10):1569-1572.

[39]Kawagishi H, Ando M, Mizuno T. Heircenone A and B As Cytotoxic Principles from the Mushroom Herieium Eirnaceus[J]. Tetrahedron Letter, 1990,31(3):373-376.

[40]梁永波.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

[41]马福.小刺猴头菌子实体天然产物化学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7.

[42]何秀萍,张博润. 微生物麦角幽醇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 1998,25(3):166.

[43]陈宇.小刺猴头菌甾体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7.

[44]李洁莉,猴头菌药效成分研究和猴头菌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45]冯碧熙,刘发,胡坚.腺苷对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1995,10(5):211-214

中药活性成分 篇6

1 单味中药

蜂房作为攻毒杀虫、解毒疗疮的中药, 在治疗口腔疾病中广为使用, 其在较低浓度即可抑制多种致龋菌的生长, 而即使在不影响各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 对致龋菌的产胞外多糖及产酸代谢也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体外模型的建立, 也证明了蜂房粗提取物溶液可减少变形链球菌的黏附量, 并加快生物膜中代谢产物的清除, 对其表面结构及组成均有一定影响[8]。许颖等[9,10]发现, 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慢性根尖周感染性疾病中, 生物膜在经久不愈、根管治疗失败的病例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中药五倍子水煎液对早期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但对成熟生物膜抑制作用不佳, 牡丹皮和高良姜水煎剂也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生成, 生物膜半数最低抑菌浓度 (SMIC50) 分别为125mg/L和250mg/L, 然而其进一步分离的正丁醇相和水相在2 000mg/L浓度时未见抑菌效果, 其抑制生物膜的有效成分仍待进一步研究。金银花作为清热解毒的常用中药, 在临床上广为使用。研究发现, 当金银花水煎剂浓度为125g/L以上时, 对绿脓杆菌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1]。姚禹等[12]在体外研究观察中药白头翁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发现750μg/mL白头翁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最佳, 抑制率为55.17%, 且白头翁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优于白头翁水提组。黄芩可清热燥湿解毒, 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其对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当黄芩水煎液浓度为2 048μg/mL时, 培养液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及活菌数亦明显减少[13]。

2 复合型中药组方

中药在临床上多以复方形式使用, 单一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通过炮制及煎煮过程, 形成复合成分或通过多个成分的综合作用, 达到抑菌目的。连花清瘟胶囊是呼吸道感染疾病常用中药制剂, 在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实验中, 采用青霉素作为对比药物, 发现连花清瘟胶囊组与青霉素组的菌落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 并主要以死菌为主, 且连花清瘟胶囊组不能形成大片生物膜、单个细菌形态不规则, 说明连花清瘟胶囊通过使细菌胀大或缩小来减少活菌, 有别于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的作用机制[14]。白色念珠菌为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常见菌种, 实验发现坐浴剂、灭霉灵及龙胆泻肝汤等复方对其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和破坏作用, 龙胆泻肝汤乙酸乙酯提取物SMIC为500mg/L, 且达到1 000mg/L时无明显菌丝出现, 效用最强[15,16]。官妍等[17]发现, 中药复方百肤青对患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体内分离的混合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中药百肤青可以通过抑制混合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加药物的渗透度, 是其抑菌机制之一。

3 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物

汪长中等[18]发现, 中药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随着浓度的升高, 在其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也逐渐增多, 而过多的活性氧可损伤核酸、蛋白质和磷脂膜等重要细胞组分, 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从而诱导凋亡。苦参碱对白色念珠菌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 且苦参碱干预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以菌丝相为主转为不利条件下的酵母相为主, 较之酵母相, 菌丝相更易入侵和逃避宿主的防御[19]。葡萄球菌属,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种之一, 其形成的生物膜可附着于植入性医用材料或机体内黏膜表面, 释放多糖类物质, 抵御抗菌药物的杀灭以及逃脱免疫系统的消除作用[20]。在鱼腥草提取物鱼腥草素钠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实验中, 鱼腥草素钠在0、1、2、4h内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粘附具有抑制作用, 且随着鱼腥草素钠浓度的增加, 其能延缓甚至破坏其生物膜的形成[21]。中药提取物苦参碱浓度为250mg/L时, 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态也有显著影响, 且当浓度增加至1 000mg/L时, 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粘附具有抑制作用[22]。然而连翘苷和黄芩苷作为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有效成分, 对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活性和黏附作用的破坏则无明显影响[23]。现有研究[24,25,26]表明, 土槿乙酸、鱼新草素钠和黄芩苷等中药提取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直接杀菌作用, 但对其生物膜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 大黄素、黄连素、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杆菌, 黄芩苷对非白念珠菌, 连翘苷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黏附功能, 亦有一定抑制作用[27,28,29]。

4 中西医结合型药物

大量实验表明, 中西药合用与中、西药单独使用相比, 不仅能降低药物的抑菌浓度, 还能增强对细菌生物膜的破坏性, 从而提高抗菌效果。黄芩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其提取物黄芩苷作为有效成分与常用西药合用可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颜贵明等[30]针对白色念珠菌, 将黄芩苷与氟康唑联合使用后大大降低了两药单用时的MIC和SMIC50, 并将其黏附相关基因ALS1、ALS3、EAP1、SUN41和CSH1的表达分别下调6%、51%、24%、13%和39%, 从而降低细胞表面疏水性, 破坏其成熟生物膜形成的致密三维立体结构, 有效抑菌。黄芩苷能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已形成的早期生物膜, 且与万古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联用时, 能明显增强其杀菌作用, 表现为部分菌体皱缩及生物膜三维结构的破坏[26,31]。此外中药五倍子与阿奇霉素协同使用后, 也能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 减少细菌黏附[32]。苦参水煎液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后, 腹膜透析管中大肠杆菌生物膜中活菌数为 (19.75±4.03) ×105CFU/L, 较之单独使用左氧氟沙星后的活菌数 (55.00±4.84) ×105CFU/L明显降低, 此研究结果对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也有较好的临床用药指导作用[33]。苦参等豆科植物提取物苦参碱和鱼腥草素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 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和标准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对生物膜的渗透率不同, 说明同一药物对同一菌种不同菌株的杀灭作用具有差异性[34]。有研究表示, 不同表皮葡萄球菌的菌株对亚甲基精胺的敏感性不同, 也证实了生物膜组成和结构的多样性[35]。

5 结语

细菌生物膜在细菌定植及感染过程中起到的黏附和保护作用是生物膜致病的重要原因。其极强的耐药性和抗免疫系统的能力也成为临床上难治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难以控制的耐药菌株的今天, 生物膜的发现为人们的抗菌策略开拓了新的方向, 不仅实现从单纯杀灭游离细菌到破坏细菌生物膜的跨越, 而且更着眼于防止细菌的最初黏附, 从根本上达到抑制生物膜形成的目的[4]。中药作为继抗生素后又一有效的抗菌药物, 对细菌生物膜的防治作用在实验中已得到肯定, 且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其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生物膜的黏附作用、破坏早期及成熟生物膜的三维结构、提高生物膜的药物渗透率等方面来达到抑菌目的, 但中药抗生物膜的成分、活性机制及其余未知作用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生物膜是细菌等病原物质在宿主体内存活的一种模式, 是细菌抵御免疫清除、适应不利环境、形成耐药性和导致慢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临床上很多感染性疾病都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如龋齿、牙周病类口腔疾病等。中药作为近年来抗感染研究的关注热点, 不仅能有效杀灭细菌, 对细菌生物膜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主要就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及破坏作用的研究近况做简要概述。

中药活性成分 篇7

1 生物色谱技术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意义

中药成分十分复杂, 在筛选过程的分离阶段, 无法在一张色谱图的大量色谱峰中区分有效成分和杂质成分的色谱峰, 这给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是制约整个过程的瓶颈阶段。生物色谱法将能与中药活性成分结合的活性生物大分子、活性细胞膜、活细胞等固着在色谱载体上, 用这种新型的固定相分离中药活性成分, 由于固定相能够特异性、选择性地与中药活性成分结合, 可以使色谱选择性地保留活性成分, 从而排除了杂质成分的干扰。

2 生物色谱法的优点及困难

在重要领域进行中药成分的研究中, 使用生物色谱法将能够有效的提高对重要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能力及准确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该方法的优点与应用困难是并存的。

2.1 该方法与目前的优点

a.细胞膜色谱法是一种新型的亲和色谱法, 将其用于新药研究中, 具有筛选速度快, 效率高, 可反映药物分子与蛋白受体作用特性的优点;b.直接与一些药理学参数如活性或结合强度相关, 具有一定的药理学意义;c.快速简单, 可将中药的提取液直接进样, 无需预处理、纯化等多个分离步骤, 因此分析速度快;d.生物聚合体稳定, 排除了主要的实验误差;e.能很快获得一组有代表性的药物的可比性资料;f.可获得大量的没有各自异构体的对映体的资料。尤其适合于天然药物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

2.2 推广和应用方面却存在一些困难

2.2.1 中药内部的组成成分不同, 所以其内部的活性成分也各不相同, 在生物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所作用的靶点也就存在差异, 所以, 在进行重要生物活性固定相材料的选择中, 选择的范围是多样性的, 在作用的载体上也存在差异与不同, 由于生物材料的固定相受到时间的限制, 当超过一定时间段之后就会导致生物材相失效, 所以在现实额定生物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商品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2.2.2 在进行柱压、柱温等研究方面, 需要在兼顾色谱分离条件的基础之上同时应用生物色谱固定相, 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保持生物的活性, 使其能够正常的生存, 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在研究中存在困难, 这就造成了在生物色谱柱的使用中一般不能够长时间的使用, 造成了其短命问题的出现。

2.2.3 在使用生物色谱法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生物色谱柱的特异性在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保留中, 一般都十分的少, 或者说相对于检测的标准较少, 这就导致了在进行标本收集的过程中, 难以找到能够满足制备要求的、足量的中药量去为分子结构鉴定提供保障。

3 生物色谱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在当前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 在生物色谱法的研究中, 一般主要使用活性生物大分子、活性细胞膜等将其固定在色谱载体之上, 所以, 在研究中应该首先对固定相进行研究, 在进行生物色谱法的研究中一般所涉及的种类主要有分子生物色谱法、生物膜色谱法等相应的方法。在进行实际的研究中, 主要有以下几点应用典型。

孔亮等以人血清白蛋白和酸性糖蛋白这两种载体蛋白为固定相, 对常用中药当归、川芎、茵陈、黄芪、赤芍、银杏叶、丹参等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这些中药的分子生物色谱指纹图谱。

通过使用这些图谱, 在进行中药材料的鉴别中, 我们就可以对其种类以及产地和真伪进行辨认。在进行筛选重要活性成分的时候, 使用分子生物色谱指纹图谱的方式就能够起到主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它能够在使用的时候将重要中血浆结合率高的色谱峰给予良好的表示, 在进行研究中, 使用色谱峰所显示出来的成分是可以代表药效学以及药动学的研究特征的。

贺浪冲等将兔红细胞膜和心肌细胞膜固着在硅胶载体上, 用此固定相研究药物与膜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和立体选择性, 并正在将该法用于筛选当归中有效成分。

在当代中药的研究中, 我国中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的建设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 并为红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建设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 通过实践研究在进行中药研究中, 通过使用色谱法成功的对一些中药进行了技术分离。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在进行色谱分离之前, 需要将红细胞膜与选用的药材药液进行温育, 保证在进行研究的时候, 红细胞能够成功的作用在靶点的活性接触成分之上, 之后, 通过进行PH缓冲液的制备, 使用这种缓冲液进行对药物的冲洗, 将红细胞中结合的药物成分冲出来, 然后在进行常规的生物色谱法分离。

4 生物色谱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1 当中药活性成分在生物体内的靶组织上面起到作用的时候, 我们不应该认为作用的成分就是中药当中的活性成分的原型, 这种形态的中药活性成分极有可能是经过人体消化吸收之后的代谢产物, 所以, 在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中, 虽然生物色谱法可以直接进行靶组织活性受体的检测, 但是我们不能够就认定他就是中药内部的原材料, 因为他还极有可能是人体消化吸收中药之后在人体内部的代谢产物。

4.2 在生物色谱法的分离中, 生物色谱柱的固定相载体也可能对中药成分的分离起一定作用。生物色谱法中通常采用硅胶作固定相载体, 通过硅胶的吸附作用, 将生物活性材料固定在其表面。如果生物活性材料对硅胶包裹不全, 则生物色谱柱可能还有吸附性, 从而干扰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生物色谱法中也可采用凝胶颗粒作固定相载体。例如, 用衍生化的丙烯酰胺单体合成为带正电荷配位体的凝胶, 用作固定相载体, 可使红细胞固着在凝胶颗粒中。采用凝胶作载体固着红细胞, 有以下好处:由于凝胶表面积大, 涂布的红细胞多;凝胶可依靠其电荷、孔状结构等性质结合红细胞;凝胶色谱可用等渗磷酸盐缓冲液作流动相, 并加入三磷酸腺苷等, 以利红细胞存活。在采用凝胶作生物色谱固定相载体时, 要注意根据所分离的中药活性成分分子量, 选用有适当孔隙大小的凝胶品种, 这样, 可以利用凝胶色谱的分离特点, 除去一些大分子的杂质成分;此外, 柱子应粗而短, 流速应低, 以避免柱内高压影响红细胞存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生物色谱法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就使用该技术进行重要活性成分的使用方法、使用优点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该技术在使用中必然能够提高中药的应用价值, 使其在新药领域的发展中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摘要:社会的建设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当代社会的研究中, 借助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医学领域的发展状况十分的喜人。在进行医学的发展过程中, 中药领域的应用价值一直是我国医学领域所重视的。所以, 为了更好的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在进行研究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生物色谱法, 将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色谱法

参考文献

中药活性成分 篇8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成分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黄酮、皂苷、多糖、生物碱等几大类。

1 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葛根素、黄芩苷、银杏黄酮、芒果苷、姜黄素、大豆异黄酮、大黄素、桑叶黄酮、灯盏花素、蒲黄总黄酮等,是一类低分子量的天然多酚类、高药理活性的化合物。黄酮具有抗氧化、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调节糖脂代谢,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机体免疫力等途径降低血糖保护机体,从而起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1.1 槲皮素

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果实中,也是人类饮食中最主要的生物类黄酮。在脂肪细胞中,正常状态下,槲皮素通过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来抑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转位。而在炎症条件下,槲皮素便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磷酸化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槲皮素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集中于通过激活AMPK通路发挥抗炎作用,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起到降脂以及对抗脂质异位沉积的作用[1,2,3,4,5]。

1.2 葛根素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根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通过抑制IKKβ/IRS-1,治疗炎症所致的内皮胰岛素抵抗上调肌肉组织中PPARα,IRS-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同时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保护胰岛β细胞。葛根素在对抗血管内皮胰岛素抵抗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能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的舒张性[6,7,8]。

1.3 黄芩苷

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等作用。黄芩苷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血TC、肝TC和MDA水平,激活AMPK,提高糖尿病大鼠肝和骨骼肌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抑制醛糖还原酶(AR),下调NF-κB,TGF-β1和ICAM-1的表达、抗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发挥,从而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9,10]。

1.4 芒果苷

芒果苷主要存在于植物芒果的果实、叶、树皮和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地上部分以及鸢尾科植物射干的花、叶。芒果苷可有效提高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通过激活PDH而特异性提高葡萄糖利用率,维持胰岛素生物功能稳态,促进FFA的代谢,调节代谢紊乱,对抗胰岛素抵抗,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1,12,13]。

2 皂苷

皂苷如人参皂苷、苦瓜总皂苷、知母皂苷、桔梗总皂苷、黄芪皂苷、三七总皂苷、蒺藜皂苷等是以甾体或多环三萜为配基,寡糖为糖基的一类糖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2.1 人参皂苷

人参皂苷是由30个碳原子排列成4个环的甾烷类固醇核,依糖苷基架构的不同而被分类。人参皂苷Rb1能降低空腹血糖,提高糖耐量,有效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GLUT-4的表达,促进脂肪酸和葡萄糖转运增加。通过调节PPARγ,致使白色脂肪棕色化[14,15,16]。人参皂苷Rb3能提高SOD活性,降低体内MDA的水平,抗氧化应激,从而抗糖尿病及并发症[17]。

2.2 苦瓜总皂苷

苦瓜总皂苷主要是由植物苦瓜中提取分离的活性物质,属于四环三萜类葫芦素烷型皂甙,由皂甙元和低聚糖构成。苦瓜总皂苷的降血糖作用,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以及通过外周组织GLUT-4表达增强进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上调Akt-2和AMPK的m RNA以及蛋白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18,19]。

3 多糖

多糖是一类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多聚物,也是多种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目前有关多糖与糖尿病的研究太过繁杂,根据其来源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3.1 菌类多糖

菌类多糖,如灵芝多糖、茯苓多糖、虫草多糖等是极性生物大分子,毒性低,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广泛的生物活性。近些年来,菌类多糖在防治糖尿病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灵芝多糖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但其降血糖机理不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对内皮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DA,提高SOD水平,降低其氧化应激的水平有关[20,21]。

3.2 植物类多糖

植物类多糖如黄芪多糖、红芪多糖、枸杞多糖、山药多糖、人参多糖、当归多糖、黄精多糖、桑叶多糖、麦冬多糖、南瓜多糖、苦瓜多糖、马齿苋多糖、苍术多糖、薏仁多糖等,来源广泛,安全性、副作用小,是目前中药抗糖尿病研究的较热门课题。

3.2.1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上调GLUT-4 m RNA表达,改善内皮祖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21,22,23,24,25]。

3.2.2 枸杞多糖

枸杞多糖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氧化应激能力,可能与改善糖尿病靶器官胰岛功能有关,比如上调胰岛素受体底物-1,调节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并且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6,27,28]。

3.2.3 桑叶多糖

桑叶多糖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提高肝HK,PK活性等综合作用,促使血糖进入肝细胞,使肝糖元合成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从而达到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29,30]。

4 生物碱

生物碱是指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该类物质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大都具有显著而特殊的生理活性。

4.1 小檗碱

小檗碱可以通过AMPK通路、MAPK通路、Nrf2通路和NF-B通路发挥抗氧化、抗炎作用治疗糖尿病[31],通过提高PI-3K,GLUT-4蛋白表达,降低巨噬细胞内ox-LDL,抑制CD36和PPARγ的表达,影响脂肪组织肝X受体通路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从而调节血糖[32,33,34]。小檗碱抗糖尿病的作用确切,有关国内外研究报道是目前生物碱类最多的。

4.2 桑叶生物碱

桑叶生物碱在结构上以吡咯烷型生物碱、去甲莨菪烷型生物碱、亚氨型生物碱为主,分子中均具有2~5个羟基的多羟基生物碱,天然多羟基生物碱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双糖和淀粉负荷后的血糖升高,具有抗糖尿病的作用[35,36]。

4.3 其他生物碱

黄连生物碱主要包括黄连碱、表小檗碱和药根碱。黄连碱能明显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值并改善糖耐量,表小檗碱控制体重增长,药根碱明显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抗氧化[37],金钗石斛生物总碱上调肝脏组织IRS-2 m RNA,IGF-1 m RNA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38]。这一类生物碱抗糖尿病作用的研究均为零星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佐证。

5 其他

5.1 萜类

萜类是由异戊二烯或异戊烷以各种方式连结而成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结构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在山茱萸、山楂、五味子中含量丰富。熊果酸通过下调PPARα,PEPCK的m RNA蛋白表达,通过激动PPARα/y来抑制PEPCK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39,40]。

5.2 醌类

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以蒽醌及其衍生物为主。大黄素是从大黄属等中药中分离出的蒽醌类化合物,调节血脂代谢紊乱、抑制肝脏和脂肪组织中11β-HSD1的活性,抗炎、改善Ⅱ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还可促进STC-1细胞分泌GLP-1,GLP-1是肠道,尤其是远端回肠分泌的一种降糖激素,具有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恢复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作用[41,42]。

6 结语

中药活性成分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原材料野艾购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产地广东, 超临界萃取装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均为国内研发制作。试验所用蒸馏水均采用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制作。 菌株均来自武汉大学的菌种保藏中心, 实验采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 (酵母浸膏1 g, 牛肉浸膏4 g, 蛋白胨10 g, 葡萄糖10 g, 琼脂15 g, 水1 L, pH= 7.0, 121℃灭菌30 min) 培养。

1.2方法

1.2.1挥发油提取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挥发油提取[1,2]:①将收集的野艾地上部分洗净阴干切碎, 称重为8.9 kg, 装入萃取装置;②萃取装置温度设置为35℃, 通入CO2,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③打开压缩机, 调节仪器内部压强保持在16 MPa, 调节CO2出口阀, 保存20 kg/h;持续80 min, 打开分离器, 取出萃取物;④关闭萃取装置, 放空CO2, 取出挥发油粗制提取物, 然后放入2倍的无水乙醇, 搅拌均匀, 静止24 h;⑤真空抽滤, 再除去蜡质沉淀物, 最后将滤液在30°回收乙醇, 得到精制野艾挥发油。

1.2.2抑菌圈测定

试验对野艾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测定使用的是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3]。 首先, 在三个固体平板均匀涂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液;其次, 取已灭菌的滤纸片 (7 mm) 粘取约15 μL已稀释好的挥发油样品置于平板上, 每个菌种取6个平行组;最后, 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细菌组温度为36℃, 24 h, 真菌组温度为27℃, 48 h, 测算菌落直径3次求取平均值, 并以左旋氧氟沙星为对照。

1.2.3最低杀菌浓度 (MIC) 和最低抑菌浓度 (MBC) 的测定

采用稀释法对MCI和MBC进行测定[4]。 在96孔的平板上涂上液体培养基、接种菌落、再加入已稀释好的各浓度挥发油样品。 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细菌组温度为36℃, 24 h, 真菌组温度为27℃, 48 h, 后观察, 每个菌种的每个挥发油样品相同稀释度的实验各三组, 重复两次。 MIC的确定标准[5]:肉眼无法观察到培养基内培养物浑浊的样品为最低抑菌浓度。 MBC的确定标准:首先是取出培养后无浑浊的平板再培养, 以再培养后平板无菌落生成为最低样品的抑制浓度。 并以左旋氧氟沙星为对照。

1.2.4使用质谱联用仪对野艾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首先, 将挥发油样品以1∶5的比例溶于乙酸乙酯, 摇匀, 分流进样。 鉴定分以下两个部分:

1.2.4.1色谱条件色谱柱 (25 m×0.25 mm) , 柱温:前两分钟保持45℃, 再以5℃每分钟的速度提高至100℃, 保持2 min, 再以10℃每分钟提高到220℃, 进样量:0.5 μL, 流速:1 mL/min, 载气:He, 分流比:30。 采用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的百分比含量。

1.2.4.2质谱条件进物口温度220℃, EL电离方式, 电离电压为70 EV, 离子源温度为330℃, 扫描范围为35~350 amu, 各组成成分分子式通过NIST进行检索。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野艾挥发油结果和化学成分GC-MS分析

经气相色谱分离出挥发油中的39种成分, 再经质谱图NIST检索确认, 再用面积归一化法, 分析出其各自的相对含量, 其余成分因各种原因未能确认。 表1结果显示, 野艾挥发油主要的五种成分分别是蒿酮 (15.52% ) 、 蒿醇 (9.63% ) 、 顺式丁香烯 (8.71% ) 、 艾醇 (7.37%) 和桉叶素 (6.47%) 等。

2.2野艾挥发油对三类菌的抗菌效果

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果相对较好, 对真菌的效果一般, 对革兰阴性菌无效。 具体见表2。

3讨论

试验对野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了气-质联用的分析方法, 首先通过使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野艾挥发油进行分类提纯鉴定[6], 其次再使用气相色谱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鉴定, 查出挥发油中所含有的各化学成分组成, 再利用归一法测算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最后再通过质谱联用仪进行确定, 采用NIST计算机分子库进行自动检索, 确定挥发油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7]。

注:DD:抑菌圈直径;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最低抑菌浓度

试验中对于野艾的杀菌抑菌研究也表明野艾挥发油对测试菌种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尤其是对革兰阳性菌的杀菌活性很强[8]。 在过往的研究中也曾有过类似的报道[9,10,11], 蒿酮、蒿醇和桉叶素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强的的杀灭作用, 对部分真菌和革兰阴性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这种也可以看出这三种物质是野艾抗菌的物质基础, 野艾挥发油对几种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会随着挥发油浓度的提高而加强[12,13,14,15]。

本文对挥发油抗菌活性的研究还利用了挥发油中芳香类化合物包括柠檬烯、 蒎烯等的抗菌作用, 尤其是萜类的化合物。 有数据显示[4], 芳香族化合物 (例如柠檬烯) 的特点是:其一, 具有较强的香气;其二, 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其三, 具有较高的药物成分;其四, 具有较大的生物活性。 因此可将其作为制作生态抗病毒杀菌剂的合理材料。

摘要:目的 对中药野艾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 主要对其挥发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及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进而为野艾的药用价值寻找依据。方法 ①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 (CO2) 萃取法提取野艾的挥发油, 然后测定挥发油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的杀菌抑制作用;②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鉴定。结果 ①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杀菌效果较好, 对真菌的效果一般, 对3种革兰阴性菌无杀菌活性;②分离鉴定出39种成分, 野艾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酮 (15.47%) 、蒿醇 (9.55%) 、顺式丁香烯 (8.85%) 、艾醇 (7.28%) 和桉叶素 (6.78%) 等。结论 挥发油对所测试的菌落有很好抑制作用, 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玉米苞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篇10

摘要: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苞叶资源丰富而优质。本文对玉米苞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综述,包括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花色苷、木糖醇、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为玉米苞叶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玉米苞叶;生物活性成分;黄酮类物质;花青素;木糖醇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20130303050NY)。

中图分类号: S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18

玉米苞叶(Corn bract)为禾本科。玉米属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外苞叶。吉林省是玉米种植大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种植面积约4576.0万亩,每亩玉米可采集苞叶40 公斤,玉米苞叶资源非常丰富,且品质优良。作为农业副产物,目前在广大农村,玉米苞叶主要作为牲畜饲料使用。少数优质玉米苞叶被加工成篮子、床垫、地毯、工艺品等。总之,对玉米苞叶的深加工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造成大量浪费。近年来,受玉米须启发,不断有学者对玉米苞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进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发现玉米苞叶中富含黄酮、花青素、花色苷、木糖醇、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活性物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玉米苞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作以综述,为玉米苞叶中功能因子的深入开发提供依据。

1 黄酮类物质

黄酮是玉米苞叶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田洪磊等人[1]早在2006年就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对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进行了提取,探索出该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5分钟,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60%,料液比(克/毫升)1∶50,超声波功率700瓦,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最大提取率可达1.225%。徐艳阳等人[2]运用微波辅助技术对玉米苞叶黄酮进行了提取,提取率为0.613 毫克/克,总黄酮含量为(0.586±0.024)毫克/克。在此基础上,詹萍等人[3]发现玉米苞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超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0.14 毫克/毫升和1.5 微克/毫升,对上述两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高于维生素C。王艳、张沐新等人[4,5]从玉米苞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了4个黄酮类化合物,采用紫外(UV),红外(IR),质谱(MS),一维核磁共振(1D-NMR)和二维核磁共振(2D-NMR)方法对制备的单体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鉴定它们分别是苜蓿素1、苜蓿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苜蓿素-7-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玉米苞叶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化合物4为首次发现的全新化合物。在总黄酮纯化方面,陈瑞、孟雪等人[6,7]对几种常见大孔吸附树脂进行比较,筛选出S-8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玉米苞叶总黄酮吸附剂。

2 花青素与花色苷

吴克伟等人[8]研究了紫玉米苞叶中花青素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确定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9.25%,料液比(克/毫升)1∶30,超声时间24.98分钟,花青素得率为3507.7毫克/100克。在此基础上,吴克伟等人[9]又对紫玉米苞叶中花色苷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选出XAD-7HP 型为最佳吸附树脂,纯化后产品的花色苷含量可达到14.98%。

3 木糖醇

木糖醇是一种天然甜味剂,甜度与蔗糖相当,由于其体内代谢不受胰岛素调控,因此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长春工业大学以玉米苞叶为原材料,成功探索出木糖醇提取方法。该法克服了以玉米蕊为原料的传统工艺中色素和杂质较多的缺点,所得产品收率和纯度较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10]。

4 膳食纤维

采用化学—酶法[11]可从玉米苞叶中成功制备膳食纤维,得率为48.36%,膨张力为1.72毫升/克,持水力为3.716 克/克。该研究为膳食纤维新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线索。

5 微量元素

赵春桂等人[12]比较了玉米须、玉米轴和玉米苞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苞叶中富含镁、钾元素,含量与玉米须接近;锶元素含量高达2452 微克/克,高于玉米须和玉米轴。

目前,玉米苞叶的开发利用尚处初步探索阶段,相比玉米须而言,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国内,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洪磊,田呈瑞,詹萍.玉米苞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 粮食与油脂,2006,(1):24-26.

[2] 徐艳阳,陈佳丽,李科静,等.微波辅助提取玉米苞叶黄酮的工艺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3):74-79.

[3] 詹萍,田洪磊,李开雄.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5(6):108-112.

[4] 王艳.玉米苞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5] 张沐新,刘银燕,孙薇,等.玉米苞叶中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1):2554-2557.

[6]陈瑞,曹叶霞,高雁.大孔树脂对玉米苞叶类黄酮吸附性能的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78-179.

[7] 孟雪,吴春.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玉米苞叶总黄酮方法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284-286.

[8] 吴克伟,赵晓燕,张超,等.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紫玉米苞叶花青素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3):137-

141.

[9] 吴克伟,赵晓燕,李应彪,等.XAD-7HP 大孔树脂纯化紫玉米苞叶花色苷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9,34(6):103-106.

[10] 玉米苞叶提取木糖醇获得成功[J].江西科学,2002,4: 256.

[11] 莫绪.玉米苞叶膳食纤维的制备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7,23(9):24-25.

[12] 赵春挂,侯建明,孙玉兰,等.玉米须、玉米轴、玉米苞叶微量元素测定[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4,(3):41-42.

作者简介:张扬,博士,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生物制药系,讲师,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

明党参的活性成分分析 篇11

1 仪器与试剂

仪器:菲力浦SP-300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HPWZZ-1型自动旋光仪, Nicolet R 3m/E x-衍射仪, HP6890GC—5973MSD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等。药材:新鲜明党参 (江苏句容产) , 取其新鲜根部。试剂:乙醚、正丁醇、吸附树脂等, 均为分析纯, 由北京华大生物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2 提取方法

取明党参300g, 置于一下端具磨口塞, 上端开口的500m L球形瓶中, 塞紧瓶口, 下端依次连接预装有大孔吸附树脂的层析柱和抽滤瓶以及真空抽气泵。加沸水至明党参全部淹没, 加热回流提取2~3次 (2h/次) , 合并提取液, 依次用乙酸乙酯、石油醚、正丁醇减压浓缩萃取;所得成分混适量硅胶, 用热乙醇溶液溶解, 经石油醚—醋酸乙酯硅胶色谱梯度分离洗脱, 收集得到5个流分的粗成分;以上各流分经硅胶柱再次色谱分离纯化, 所得样品置冰箱结晶析出。

3 结果

3.1 成分鉴定

我们采用钠溶法、凝胶柱层析、旋光、IR、UV、酸水解产物纸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气相色谱等技术分析馏分结晶的元素、分子量、比旋光度、纯度、键结合构型等, 主要鉴定出下列物质[3,4,5]: (1) 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鉴定出明党参含钾、铜、铬、锂、镁、锰、钼、镍、磷、硒、钙、钻、铁、锗、钠、矾、锌等人体必需或有益元素, 其中钾的含量最为丰富; (2) 明党参磷脂主要成分为卵磷脂类, 棕榈酸为其组成磷脂的脂肪酸主要成分, 而据文献报道, 明党参生品卵磷脂含量低主要以磷脂酸的形式存在, 提示煮制加热可阻止磷脂分解, 抑制卵磷脂酶活性; (3) 通过高速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鉴定明党参含20种常见氨基酸, 如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 其中天门冬酰胺含量最为丰富; (4) α-型糖苷键明党参多糖 (CSP) , 具有845nm红外吸收峰, 分子量52 000, 由6种单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组成, 摩尔比为11.95∶1.57∶1.03∶0.18∶0.26∶0.08, 主要成分为葡萄糖, 具体结构尚待确定; (5)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从挥发油鉴定出β-蒎烯、6, 9-十八碳二炔酸甲酯、乙酸十四烷醇、豆甾醇、β-2谷甾醇、单棕榈酸甘油酯、香草酸、胡萝卜苷等。

3.2 药理学实验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 两组小鼠均给予酚红、氨水喷雾, 氯化乙酰胆碱和磷酸组织胺混合物刺激, 实验组小鼠灌服明党参天门冬酰胺结晶水溶液, 对照组灌服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h后,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小鼠气管酚红排泄量显著增加 (P<0.05) , 对氨水刺激引起的咳嗽以及对氯化乙酰胆碱和磷酸组织胺引起的哮喘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P<0.05) 。由此可见, 明党参天门冬酰胺对止咳、平喘、祛痰具有显著疗效。实验组小鼠口服明党参多糖水溶液, 能显著提高在高温、常压以及氰化钾所致的化学性缺氧等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并且对二硝基氯苯 (DNCB) 所致的小鼠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显示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提示明党参多糖能提高正常状态下小鼠的耐受能力, 并对各种极端条件所致的变态反应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实验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明党参多糖水溶液, 小鼠脾细胞NK活性、巨噬细胞受体激活活力和数量, 胸腺指数、脾指数、外周血细胞数、淋巴细胞数等均显著增高。提示明党参多糖对小鼠NK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增强机体防癌、抗感染能力。

4 讨论

天门冬酰胺作为明党参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对评定不同产地的明党参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电位滴定法、微量滴定法等用于测定门冬酰胺的含量,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采用以高效液相色谱为主的分析技术, 将天门冬酰胺与其它结构相近的成分较为准确地分离出来, 从而为探讨其纯化物药理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以及操作的主观性, 实验条件控制的不确定性, 虽然我们成功分离出了天门冬酰胺和部分其它文献已经报道过的成分, 仍有一些成分不能准确分离。另外, 对有些已经分离出来的成分的化学结构, 以及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及药效发挥机制,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据文献报道, 除了传统的止咳、平喘、祛痰等药效外, 明党参还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适应力等作用。明党参还有活血化瘀、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的作用, 能显著抑制小鼠血栓的形成, 减少小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法形成的血栓重量。另外明党参还能促进机体自由基的清除, 增强超氧化歧化酶 (SOD) , 从而抑制环磷酰胺诱发的微核频率以及环磷酰胺诱发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 降低体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此外关于明党参帮助消化、降逆止呕、改善肠胃等功能也有报道, 但由于实验条件所限, 我们仅对此做了部分药理学动物实验, 结果显示明党参除了具有传统的止咳、平喘功效外, 确实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 提高机体适应力的功效。当然, 关于其具体机理, 以及文献报道过的其它功效,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明党参活性成分的药理学性质以及分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的分析技术进行成分分离和鉴定, 并用鉴定出来的活性成分进行药理学实验。结果:分离出天门冬酰胺等一批活性物质。动物实验证实, 明党参活性成分具有止咳平喘、增强机体免疫力和适应力等功效。结论:明党参具有多种功效, 但其活性成分的具体作用机制,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明党参,活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

[1]任东春, 钱士辉, 杨念云, 等.明党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 2008, 1 (31) :47-49.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第1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王亚敷, 阵建伟.明党参炮制品中磷脂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 1992, 14 (9) :21.

[4]李祥, 陈建伟.明党参中胆碱的分离鉴定和不同采收期的含量测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4, 3 (6) :37.

上一篇:流行性感冒防治下一篇:小学英语创新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