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

2024-12-02

血管活性(精选8篇)

血管活性 篇1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的一类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如应用不当患者体内的血管活性药物骤然增多或减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还可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内脏缺血,心律失常,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坏死,或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1]。因此,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做到精确、安全、有效地用药[2]。为保证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自2010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我科实施了软硬件的护理管理措施,优化了护理流程,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等一系列的护理改革,保障了用药安全,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施“血管活性药物安全使用”的一系列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前后,分别调查护士20例,患者100例,了解不同人群对干预措施的满意度,以及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1.2 管理方法

1.2.1 血管活性药物存储的安全管理及标识管理

将病区治疗室备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硝普钠类等,归类放在同一药柜不同方格里并粘贴药物标签,药柜柜门上再粘贴一个醒目的黑色“高危药物”标签,使护士在取药时就得到提示。另外制作了保障安全用药的系列床头标识,红色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绿色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另有“防外渗”、“防脱管”等床头提示牌。

1.2.2 制订用药指引并加强培训及考核

收集整理科室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用药指引,包括药理作用、用药目的、注意事项、配制方法、监测重点、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输(注)液速、输注静脉通路要求及特殊观察事项,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等,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并考核,同时将血管活性药物指引列入护士新入科1~3个月的培训与考核计划中,护士必须通过考核后,才能独立使用与更换血管活性药物。

1.2.3 用药中的安全管理

1.2.3.1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及用药观察,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名称、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注射所需的时间及速度、日常活动方法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严禁患者及家属私自调整液体输入的速度,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根据病情采取定时与随时相结合的原则,监测心率、血压等变化根据血压、尿量调整剂量和速度,确保药物应用的有效剂量每次调整剂量均应监测心率、血压[2]。

1.2.3.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中的安全管理,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护士必须将该类药物的标签,粘贴于液体袋上或注射器上。另外按照药物的不同类别,在微量注射泵上悬挂该类药物标签,床头悬挂系列标识提示牌“防外渗”等,起到温馨提示的作用,提醒医护人员在执行操作或巡视病情时,随时保证输注药液滴速的正确性,避免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3]。

1.2.3.3独立通道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尽可能从深静脉输入并保证独立通道。采用外周静脉给药时应做好血管的护理,严禁药物外渗[4]。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严禁在四肢末梢或其他关节部位穿刺留置针输液,采取低浓度药物泵入,注意从低浓度、低速度开始用药。因为,血管活性药物配制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都容易发生药物外渗[5]。

1.2.4 规范血管活性药物安全使用的设备、输液器,精确输液速度

1.2.4. 1 高浓度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入时,必须使用微量注射泵给药;

同时制订了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使用操作指引,内容包括药物配置、微量泵操作、注射器更换方法与要求、故障排除、回血处理及封管要求等。并将该指引作为心外科的一项常规操作考核,每位护士包括实习生必须通过考核才能使用和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泵。

1.2.4. 2 低浓度血管活性药物外周静脉输入时,必须用输液泵或精密可调输液器控制输液速度。

该血管活性药物组输入完毕更换其他非血管活性药物后,要保证输液器里残留的血管活性药物的输入速度,避免过快引起患者不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机抽取护士20例,患者100例,实施“血管活性药物安全使用”的前瞻性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护士、患者满意度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3 讨论

护士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执行者,工作重复性强,低年资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和安全意识薄弱影响了临床安全用药[6,7]。近年来我科护士流失较多,同时床位及工作量增加,新护士及年轻护士不断增多,再加上实习护士、轮科护士等,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约占50%,有时达到70%,因此用药安全隐患相当突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满意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大部分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意识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安全隐患。以往是通过上级护士带教指导及个人经验积累,而现在通过前瞻性护理管理干预措施,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用药的安全隐患。

据报道,在实践中,由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当和管理不到位出现差错,产生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8]。本研究实施“血管活性药物安全使用”的前瞻性护理管理干预措施,注重在用药前预见安全隐患,并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本次调查还显示,患者满意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确实保证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安全。

现代护理工作不仅仅是遵医嘱及时给药,还要做好用药前评估、用药时的监测及不良反应的观察[9]。加强血管活性药物安全使用的护理管理干预措施,重点在于发现工作流程、人员操作上的缺陷和漏洞;制订血管活性药物相关知识的操作指引、使用应急预案等管理措施,如加强培训与考核;使护士们更注重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变事后管理为预见性管理,确保了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8.

[2]李萍.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0,21(3):117-118.

[3]毛惠娜,胡丽娟.安全用药床头标识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8):26.

[4]刘萍,袁慧.体外循环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10,22(3):64-65.

[5]李娟.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2010,21(5):140-141.

[6]唐代玲,李晓莉.护士安全用药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52-1653.

[7]王莉.影响护理安全用药的因素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2009,29(2):120-121.

[8]王春英.心脏手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与管理[J].现代实用医药,2008,20(6):487-488.

[9]李由.心脏直视术后常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0,12(2):52-54.

血管活性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中消膏外敷输液部位预防血管活性药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经外周静脉泵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分为干预组(31例)和常规组(31例)。干预组采用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用中消膏外敷输液部位,常规组未采取任何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同时用中消膏外敷能有效预防血管活性药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中消膏外敷;血管活性药;静脉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27-01

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自身药理的特殊性,微小剂量的改变,都可能造成血压、心率等发生变化[1],同时,血管活性药物的配制浓度高,在外周静脉输注过程中易并发静脉炎,其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硬结,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影响了病人的后续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我们在临床上对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实施中消膏外敷干预3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期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将患者按住院号的尾数单双分组,单号为常规组(31例),双号为干预组(31例)。均选择在手背或前臂粗直、弹性好的外周静脉行留置针穿刺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泵注。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主要使用降压、升压、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功能的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硝普钠、去甲肾上腺素。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血管条件无明显差异性。

1.2 方法

常规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血管情况。干预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同期在静脉穿刺处上方10 cm处沿静脉走向用中消膏均匀外敷,其厚度以0.2~0.3mm为宜,每天3次。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建立输液记录巡视卡,每2 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灼热感,记录肢体疼痛的程度,静脉炎发生的情况。疼痛分级:0无:输液穿刺部位无疼痛及不适;1轻:感觉胀痛,分散注意力疼痛消失;2中:感觉胀痛明显,分散注意力疼痛仍存在;3重:感覺胀痛难忍,须更换血管重新穿刺。静脉炎分级:0无:输液穿刺部位无红、肿、热、痛及不适感;1轻:输液穿刺部位沿静脉行走方向轻度红、肿、热、胀痛;2中:胀痛明显,伴红、肿、热,3重:输液穿刺部位沿静脉行走方向明显红、肿、热、痛,伴烧灼感、触痛,静脉呈条索状、坚硬[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疼痛、静脉炎发生情况,见表1。干预组患者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静脉炎是由于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因静脉内放置时间过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3]。如果药物外渗,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病理性损伤。其发病机制在于血瘀气滞,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当以清湿热、化瘀血、散结脉为主[4]。中消膏方中大黄凉血解毒,散瘀通络,利水,清热化湿;天南星散结止痛;草乌、川乌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樟脑消肿止痛;白及收敛、止血、消肿,配以石菖蒲、甘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可使局部红、肿、痛消除。其次,中消膏属油剂,外敷可使局部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其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从而抑制了受损静脉的炎性渗出和促进渗出的纤维蛋白溶解和吸收。临床上对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实施同期使用中消膏外敷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且具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廉易得的优点,目前尚无毒副作用的报道。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现代化进展,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在重症监护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总之,中消膏外敷对外周静脉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小梅,刘小春,刘妙.外用紫金锭联合醋外敷对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蛇志,2010,22(2):241.

[2] 崔彩萍.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5):257-259.

[3]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t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68.

血管活性 篇3

我科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硝普钠、多巴胺、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具有造成病人伤害的最高风险[1], 容易引起病人的血压、心率的波动, 影响末梢循环, 药物外渗还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我科采用注射泵或输液泵准确、均匀、持续地泵注血管活性药物, 同时动态监测血压和进行心电监测, 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 正确处理回血, 有效规避护理风险, 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泵注200例, 年龄34岁~96岁;男128例, 女72例;高血压34例, 冠心病61例, 急性心肌梗死37例, 慢性心力衰竭68例。泵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 病人容易出现头痛、头晕、低血压等全身不良反应。局部沿血管走向可以出现苍白、红线、周围红肿、疼痛等反应。期中发生1例病人见有回血, 但由于不正确处理引起病人休克。1例病人静脉输注酚妥拉明引起低血压休克。

1.2 泵注方法

泵注前认真评估病人病情、药物特性以及血管情况, 不选用下肢静脉, 宜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 选用留置针, 且单独建立静脉通路。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以减少血管刺激性, 防止药液外渗。若药物泵注速度小于5 mL/h, 会引起回血或液路阻塞, 应在该路液体上连接三通, 同时用空液体以5 gtt/min进行缓慢输注, 切勿在该静脉通路同时输入其他药物, 以免有药物配伍禁忌而发生浑浊、药效改变等严重不良反应。

2 观察

2.1 穿刺部位观察

泵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充分告知病人该类药物的特殊性, 明确告知病人用药过程中输液速度控制的重要性和速度过快的危险性。告知病人翻身或大小便时要动作缓慢, 保护好穿刺部位, 防止药物外渗。尤其是冬季和夜间, 每次巡视病房均应查看穿刺部位, 观察有无肿胀, 发现外渗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可用50%硫酸镁湿敷肿胀处, 直至肿胀消退。

2.2 血管观察

观察沿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或白线, 局部皮肤温度高、疼痛等静脉炎表现, 本组2例病人泵注多巴胺时, 沿血管走向出现白线, 静脉推注少许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 拔除液体并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用新鲜芦荟汁外敷取得了良好效果。

2.3 药效和副反应观察

这些药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观察, 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通知医生, 如硝普钠不良反应有心搏骤停、晕厥、休克、血压下降等[2], 因此要15 min~30 min监测血压、心率1次。静脉输注硝酸甘油1 min即可产生效果, 但滴速过快、剂量过大。高敏感者易诱发头痛、血压下降及反射性心率增快等副反应, 因此应30 min测量1次血压和心率。本组1例用药前未测量血压, 予输注酚妥拉明15 min后病人发生休克。因而用药前、泵注完毕后均应测量1次血压, 以便及时发现低血压。

2.4 药物泵注观察

经常检查静脉通道, 确保输液通路通畅, 切勿在延伸管部分折叠向血管内挤压,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观察泵管及针头有无脱落, 被污染需及时更换。

3 护理

3.1 护理环节中反复进行健康教育

在泵注前填写用药同意书, 充分告知病人或家属药物名称、作用、需要注射的速度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并介绍使用微量泵的目的、功能、优点、发生报警原因使病人对该药物及仪器有一定了解, 消除其紧张心理, 使其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为了加强用药观察和防止泵注速度设置错误, 使用醒目的标识以起到鉴别警示的作用, 我院选红底白字的标识, 泵注该类药物时悬挂在床头, 红色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 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

3.2 严格无菌操作

根据药物性质, 需要定期更换注射器、泵管和药物, 一般24 h更换1次, 而硝普钠宜6 h更换1次, 时间长会引起药效下降、失效,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若有变色应及时更换。注射开始后, 在活塞上覆盖无菌纱布。每日进行局部皮肤消毒, 留置针应3 d~5 d更换1次, 每日更换敷贴、输液器、延长管、三通1次, 以防引起静脉炎和静脉硬化。撤泵后, 继续静脉输注液体15 min~30 min后方可拔针, 确保药物完全进入血液循环而达到疗效。

3.3 监测血压和心电监测

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前测量血压和脉搏1次, 防止低血压未及时发现, 泵注扩血管药物而导致休克。应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前和整个泵注过程中, 30 min测量1次血压, 直至泵注结束后, 如有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制订泵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流程, 要求人人掌握, 保证用药安全。

3.4 正确处理回血

使用微量泵时, 注射速度宜缓慢, 需用肝素稀释液2 mL~5 mL推入留置针内, 以免回血阻塞针头。同时微量泵须高于注射部位, 避免在穿刺侧肢体测量血压, 减少回血。输其他药物时宜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避免在该液路同时输注, 切勿泵注时小壶给药, 以免发生药物配伍禁忌, 甚至发生浑浊而堵塞针头。本组出现1例泵注硝普钠时, 在穿刺一侧肢体测量血压引起回血, 护士按快进键, 15 s后病人出现心慌、出汗、血压测不到, 经过积极抢救病人转危为安。泵入硝普钠时不能简单地按快进键处理回血, 应将装有生理盐水的针管接在针头上, 将回血缓慢推入, 如回血较多至延长管时, 需更换泵管。切勿直接推入回血, 以免造成给药过速引起不良后果。黎华等[3]研究发现, 采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伴输注, 以5 gtt/min的速度维持既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也不会增加心脏负荷, 能有效阻止回血。

3.4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

护士药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护士的用药风险意识的强弱[4]。为此, 我科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血管活性药物种类、作用、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并将各类说明书装订成册, 定期进行学习考核, 自觉做到用药过程中加强病情观察, 严格控制速度, 正确处理回血。

4 小结

血管活性药物分收缩血管药物及扩张血管药物。缩血管药物主要通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部分有正性肌力作用, 主要用于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多巴胺兴奋多巴胺能受体, 促进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起到升压、抗休克、利尿的作用。该药物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扩血管药物通过扩张动静脉、毛细血管起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微循环作用。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供血, 同时通过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 改善心功能。该类药物应用不当易引起低血压。我科老年病人多, 血管弹性下降, 血管致密度减低,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 如体位性低血压、药液外渗等。因此, 药物泵注前认真评估血管, 充分告知注意事项, 熟悉药物作用和副反应以及给药速度, 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监测血压, 正确处理回血,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尽可能采取预见性护理, 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 2004, 18 (4) :203-205.

[2]丁慧芳, 高芳.硝普钠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7 (10) :5283-5284.

[3]黎华, 李永琴.心脏衰竭病人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时回血的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7) :729.

血管活性 篇4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微量泵注药能达到低浓度、小剂量,具有精确、无容量负荷、操作简单、可控性强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中[2]。血管活性药物医嘱剂量的单位经常是μg/(kg·min)、μg/min或mg/min,要换算成微量泵速率范围单位是ml/h,护士在执行医嘱的时候往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计算,而计算错误意味着用药剂量错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快速准确地给患者用药,发挥药物的最佳作用,笔者设计了一个血管活性药微量泵注射换算卡,并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1 换算卡的设计

把常用的5种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西地兰、硝酸甘油、可达龙、异舒吉按照规范配制的剂量与微量泵的速率关系设计成换算卡。卡片设计成转盘的样式,内层和外层的设计如图所示(图1和图2)。卡面内层正面标明4种药物,每个药物下面有3个数值,分别显示为需要抽吸的药物原液量、溶媒剂量(ml)、微量泵推注的速率(ml/h),完全可以根据医嘱的要求调整剂量,将推注速率减半和翻倍。卡片内层反面为多巴胺,这个药物具有不同剂量不同作用的特点。根据下面公式进行计算,医嘱的用量即微量泵调节的用量。

即体质量乘以3等于多巴胺的量(mg),除以10得到毫升量(多巴胺注射液20 mg/2 ml),再加溶媒(NS)稀释成50 ml的配置液,每小时以多少毫升的速度泵入就是以多少μg/(kg·min)的速度泵入。如:病人体质量60 kg,多巴胺18 ml(180 mg)+32 ml生理盐水,配制成50 ml,每小时以10 ml的速度泵入,就是以10μg/(kg·min)的剂量泵入。

卡片外层设计成有漏空窗的圆盘,有利于护士选择实际需要查看的药物换算剂量。

2 应用效果

2014年2月我们应用换算卡对全体护士进行了培训,并为每位护士配备一张换算卡,放在口袋里随时使用。在使用3月后,硝酸甘油医嘱的换算正确率及计算平均时间得到了显著提高。见表1,2。

3 总结

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科护士的常规操作,用药剂量要求精确。本设计在临床应用后得到使用者的好评,认为操作简单直观,便于掌握和使用灵活配制不同浓度的药物。同时由于计算卡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置于工作服口袋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3:224-22.

血管活性 篇5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因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15例。男9例, 女6例;年龄60~84岁。应用缩血管药物 (胺碘酮、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10例, 发生静脉炎8例, 药物外渗局部组织坏死2例;应用扩血管药物 (硝酸甘油、米力农) 5例, 发生静脉炎1例, 体位性低血压3例, 低血压休克1例。穿刺部位:踝部7例, 肘部1例, 手背1例, 腕部2例。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药物因素

胺碘酮 (可达龙) 、多巴胺等药物高浓度配制, 单位剂量浓度较高, 刺激性强, 药物一旦漏出, 极易引起血管强烈收缩, 引发局部疼痛、肿胀、苍白、发绀, 甚至坏死。如可达龙注射液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 浓度超3mg/ml时, 会增加外因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浓度达到4~5 m g/ml时, 其中2例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硝酸甘油、米力农用于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供血, 同时通过扩张静脉减轻心腔前负荷, 改善心动脉。该药应用不当容易引起低血压。

2.2 年龄因素

本组风险事件均发生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老年人血管耐酸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血管弹性下降, 舒缩功能减退, 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 血管波动大, 其末梢血管对外界刺激反应性也有改变, 故老年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 如体位性低血压、药物外渗等。

2.3血管因素

本组风险事件中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均发生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者, 尤以踝部发生率最高, 下肢静脉最多。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慢, 输液时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 导致下肢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

2.4 护理因素

护士风险意识淡薄, 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未向患者说明用药注意事项, 是导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之一;未及时巡视或巡视时未仔细查看局部状况, 是导致药液外渗不能及时发现的主要原因。

2.5 操作因素

采用不正确的方式处理回血是引起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其中1例发生休克的患者, 是年轻护士对微泵操作不熟练、剂量调整差错, 将6ml/h调为60ml/h所致。

3 预防措施建议

通过评估微量泵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 分析护理不安全因素, 加强风险教育, 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微泵用药等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培训, 持续质量改进, 对减少护理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

3.1 加强风险管理, 加大业务学习

护士长作为科室管理人员, 把护理安全放在首位。对每一起风险事件进行认真分析、讨论, 找出存在的不足, 提出整改措施, 重整工作流程。平时不断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 加大业务学习, 尤其要加强实习护士、低年资、低学历护士的用药安全教育。利用晨间业务小讲课时反复学习血管活性药物种类、作用及注意事项, 通过每天晨间提问巩固药理知识, 加强微泵使用的操作培训, 防止剂量调整错误等缺陷的发生。加强仪器设备的安全性能监测, 使之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平时加强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的管理, 提高工作责任心, 确保用药安全。

3.2 合理选择血管, 防止药液外渗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首选中心静脉, 如若选择外周静脉, 为避免重复穿刺, 减少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 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时宜选择较大的血管及血流量丰富的上肢静脉穿刺, 避开关节及皮肤不完整部位[2]。张琳等[3]研究发现, 输入刺激性药物时, 提前在穿刺处上方敷一块酒精纱布或用热毛巾湿敷能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药物刺激引起的血管红肿现象, 减少静脉炎发生。为防止药液外渗, 护士应加强巡视, 每30分钟1次, 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疼痛, 尽早发现药液外渗现象, 一旦出现药液外渗, 立即更换部位;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新鲜土豆片外敷, 包扎肿胀肢体, 能有效减少静脉炎发生。

3.3高危药物标志及药物推注卡的应用

为了防止泵注速度设置错误及加强用药观察, 使用醒目的标志以鉴别警示作用。我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标志为白底红字, 使用时在每台微泵上插一张推注卡, 注明开始时间、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速度并设有巡视记录, 避免盲目调节剂量或发现剂量错误时及时纠正,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4 正确处理回血

见回血不能简单地按快进 (FAST) 键处理回血, 应将装有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的针管接在针头上, 将回血缓慢推入, 如回血较多至延长管时, 需重新更换延长管, 切勿将回血直接推入, 可引起一过性速度过快而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后果。黎华等[4]研究发现, 采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输注以5滴/min的速度维持既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也不会增加心脏负荷, 能有效防止回血。3.5单独建立静脉通路勿在同一静脉通路上输入其他液体, 避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或因推药等操作影响药液持续泵入, 使药物浓度忽高忽低, 血药浓度受到影响而引起血压波动、病情变化或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晓慧,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6.

[2]姚蕴伍, 郭平常.现代护理学新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231.

[3]张琳, 司联晶, 白玉萍.不同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9) :1760.

血管活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我院2008年9月~2011年6月急诊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0例 (男44,女36) ,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2.6岁。原发病分布:重症肺部感染34例,中毒性菌痢24例,暴发性流脑12例,败血症10例。

1.2 分组治疗方法

充分液体复苏达充足前负荷状态后,患者心脏指数 (CI) 稳定≥3.0 L/ (min·m2) ,平均动脉压 (MAP) ≥9.3 kPa (1 kPa=7.5 mmHg) ,所测肾功能指标作为基础值。80例患者然后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两组之间比较年龄、性别、病因、APACHEⅡ病情评估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扩容、纠酸、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中毒症状,并用多巴胺1~10μg/ (kg·min) ,治疗组在用多巴胺的基础上,按病情轻重以每次0.3~0.5mg/kg缓慢静注山莨菪碱,每15~30min给药1次,至面色肢端皮肤转红润温暖,尿量增加,呼吸改善,心跳有力后改为60min左右1次,以后再适当延长至2~4h 1次,维持24h左右。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用药12 h内收缩压回升至>10.7 k Pa或比原增加4.00 kPa以上,神志转清,紫绀、呼吸困难缓解,尿量增加; (2) 有效:用药12 h后至24 h内收缩压才回升至>10.7 kPa或比原增加4.00 kPa以上,神志转清,紫绀及呼吸困难缓解,尿量增加者。 (3) 无效:用药24 h后收缩压仍在10.7 kPa以下或增加不到4.00 kPa,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或恶化者[2]。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类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随访后治疗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内脏器官缺血缺氧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的重要原因,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器官灌注严重不足,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迅速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但有的药物可加重内脏器官的灌注不足,因此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是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关键。

本研究显示,血管活性药物均能提高血压和氧输送水平。许多研究认为多巴胺可扩张血管,改善肾脏血液灌注[3]。但本研究显示应用多巴胺增加尿量和促进尿钠排泄不是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结果。在微循环障碍的早中期,我们应用山莨菪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早期诊断早期用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山莨菪碱有如下作用: (1) 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并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 防止血管内弥散性凝血和血栓形成,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3) 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利于机体清除微生物内毒素和各种休克因子。此外,还能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4]。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措施,其关键在于找明病因,早期诊断,掌握好治疗的关键时期,包括及早使用广谱抗生素,快速扩容,糖皮质激素使用,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由表1可见,治疗组休克纠正显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休克发生时间短,用药时间早,效果越明显,山莨菪碱可作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有效药物之一。

综上所述,山莨菪碱能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休克症状和血压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毅, 邱海波.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绵羊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5:658-661.

[2]邱海波.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92 (14) :1006.

[3]黄英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及肾上腺素对严重感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13 (11) :686.

血管活性 篇7

关键词:心血管保护,血管活性物质,补气通阳颗粒,大鼠

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 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补气通阳颗粒以补气温阳、温通心脉为主, 佐以养血活血、行气化痰祛瘀为治则, 在临床初步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本研究在大鼠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上观察了该药对心肌代谢酶类和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的影响, 旨在进一步探讨其药效学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药物

Wistar大鼠30只, 体重300 g~350 g, 雌雄不拘, 由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将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 (A组 10只) 、模型对照组 (B组, 10只) 、补气通阳颗粒组 (C组, 10只) 。补气通阳颗粒组方:人参、吴茱萸、桂枝、薤白、葛根、熟地、赤芍、当归、川芎、参三七、丹参、桃仁、红花、瓜蒌、半夏、苏合香、郁金等。以一定比例混合, 经水煎、浓缩、烘干、制成每克含生药5 g的颗粒 (潍坊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加工制作) 。

1.2 模型制备

所有动物均正常饲养一周。造模前12 h, C组大鼠灌服补气通阳颗粒一次 (0.125 g /100 g) , 溶于4 mL生理盐水中灌服。造模后10 h再重复灌胃1次。A组和B组在相同时间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首次给药后1 h, B组和C组均按10 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 (北京制药厂, 批号:0803322) , 造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给药后24 h, 将各组大鼠以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 由腹腔静脉取血, 并将心脏去处, 垂直于纵轴将心脏切为两等份, 上部测心脏心钠素 (ANF) , 下部制作10%的心肌匀浆, 测三磷腺苷 (ATP) 酶活性, 血液用于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血栓素B2 (TXB2) 、前列环素 (PGI2) 的中间代谢产物[TXB2、6-酮-前列腺素 (6-Keto-PGF1α) ]、血浆内皮素 (ET)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等。

1.3 检测指标

SOD、ATP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药盒, 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ANF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试剂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 TXB2、6-Keto-PGF1α、ET、CGRP试剂盒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均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 检验。

2 结 果

2.1 补气通阳颗粒对大鼠血浆SOD和心肌ATP酶活性的影响 (见表1)

与A 组比较, B组大鼠血浆SOD和心肌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 (P<0.05或P<0.01) , 而C组上述两种酶活性均高于B组 (P<0.05或P<0.01) 。

2.2 补气通阳颗粒对大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的影响 (见表2)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以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 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其病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坏死。而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条件之一[1]。大量实验研究发现, 心肌缺血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失衡, 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因之一[2]。目前对于心血管治疗主要局限于发生血管病变后的治疗, 如介入治疗、血管搭桥、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类药以及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类或者单味的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缺乏一种从够从根本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保护血管内皮, 且没有明显的毒副反应的药物[3]。但目前对血管内皮功能起作用的药物不多, 他汀类价格昂贵, 副反应大, 中成药又缺乏很可靠的疗效, 而且部分药物也有很大的副反应。潍坊市中医院集多年临床经验, 发现中医补气通阳可以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以补气温阳、温通心脉为主, 佐以养血活血、行气化痰祛瘀为治则, 并据此制成了补气通阳颗粒,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控制冠心病发作, 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补气通阳颗粒可明显提高缺血心肌组织内ATP酶及血浆内总SOD的活性。ATP酶是存在于细胞和细胞器膜上的一种蛋白质, 在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方面有重要作用[4]。机体组织在缺血缺氧及一些疾病状态下, 该酶的活性会发生明显的降低。SOD对机体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清除超氧阴离子,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膜免受损伤, 而生物膜损伤是缺血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不可逆损伤的早期特征[5]。ANF、TXB2、6-Keto-PGF1α、ET、CGRP等都是体内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的失衡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ET是由血管内皮产生的目前已知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物质之一, 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时大量释放, 参与发病过程[5,6]。CGRP是体内扩血管作用较强的神经多肽, 广泛存在于支配心血管系统的传入神经末梢内, 已有实验证明CGRP能抑制病理情况下ET的大量释放[6]。有报道心肌缺血时缺血区TXB2升高而6-Keto-PGF1α降低, 这可导致冠脉小血管收缩, 减少心肌的营养型血流[3,6]。本研究给予补气通阳颗粒干预后, 发现可以增加舒血管物质释放, 减少缩血管物质的生成, 纠正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的失衡, 从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可欣, 王金光, 王风斌, 等.胸痹通胶囊对大鼠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0 (1) :584-585.

[2]叶向荣.益气活血化痰方对大鼠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 6 (18) :17-18.

[3]方石虎, 李志梁.心血管活性物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作用的研究[J].医学综述, 2004, 10 (10) :598-601.

[4]李海霞, 张红岭, 董保国, 等.瑞香素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3) :19-20.

[5]Sato K, Wu T, Laham RJ, et al.Efficacy of intracoronary or intra-venous VEGF165in a pig model of chronic myocardial ischemia[J].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2) :616-623.

血管活性 篇8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重症监护室,风险管理

血管活性药物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 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药物, 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重症监护室 (ICU) 是医院危重症病人集中诊治和管理的场所, 大部分病人入科时因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 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 微小的剂量改变都可能造成血压、心率等发生变化[1], 而护士、系统、协作等因素造成血管活性药使用不当也会影响病人病情, 严重时将会危及病人生命。本研究主要针对血管活性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落实干预措施, 提高用药效果, 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ICU治疗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的各类危重病人322例, 其中男210例, 女112例, 年龄22岁~98岁, 平均68.3岁。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16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 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治疗的162例病人作为观察组,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及既往健康评估评分 (APACHEⅡ) 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实施前 (对照组) 、实施后 (观察组) 护士均为32人, 两组护士年龄、层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管活性药常规护理, 包括尽量深静脉给药途径, 特殊情况不能建立深静脉置管时严禁下肢浅静脉置管并加强穿刺局部的观察, 使用微量注射泵, 续泵需提前10 min配制, 严密病情监测并根据血压正常值动态调整药物剂量, 严禁在血管活性药通路上推注药物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1 成立血管活性药风险管理小组

血管活性药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及6名责任组长组成, 负责血管活性药相关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和质量控制, 定期召开会议, 分析血管活性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措施。

1.2.1. 2 规范血管活性药专项知识培训考核内容

轮转、新入科护士由专职带教老师对血管活性药知识进行系统培训, 理论、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进行相关护理, 其他护士列入每年的专科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 内容包括常用血管活性药的名称、作用、副作用、配制方法、不同血管活性药单位毫升与剂量的关系, 配伍禁忌、使用注意事项、操作流程、工作质量标准等。

1.2.1. 3 完善安全警示标识

制作1.8cm×10.0cm大小的血管活性药专用注射泵彩色自粘贴, 升压药为红色, 降压药为蓝色[2], 内容包括病人姓名、床号、药名、剂量、配液者、核对者、配液时间等项目, 与注射器纵轴平行贴于注射器外面确保安装后标识外露。制作0.7cm×3.5cm的药名标识黏贴在与三通相连的泵前管末端, 方便在停止或启用药物时及时关闭或打开该通道三通。

1.2.1. 4 护士主导型的目标血压管理

根据病人的基础血压、乳酸水平、各脏器灌注情况等指标由护士与医生共同参与讨论为病人制订个性化目标血压管理方案, 确定病人的目标血压, 对多种血管活性药联合使用时明确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小的优先选择顺序及血管活性药的上限剂量, 护士在上述范围内根据血压监测情况对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进行自主调节, 将病人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 同时对上述目标血压管理方案做好交班, 整个过程强调了医护知识共享与责任共担[3]。

1.2.1. 5 深静脉导管选择

尽量使用双腔深静脉导管, 确保扩容液体和血管活性药不在同一腔输注, 如为单腔导管应将血管活性药三通紧靠静脉端, 减少导管和三通死腔造成的输注延迟。

1.2.1. 6 注射泵的安全管理

(1) 减少微量注射泵使用过程中的启动延迟, 注射速度慢、注射器的规格大 (如50mL) 、注射器上泵时安装不紧密都是造成启动延迟的原因[4], 故对3mL/h以下泵速使用20 mL注射器配泵, 安装时确保与注射泵衔接紧密, 使用“快进键”确保注射器与卡座吻合 (吻合后可听到“咔”的声音) 来减少启动延迟。 (2) 设置低压压力报警限减少阻塞报警延迟现象, 特别是使用浅静脉途径时要加强观察巡视, 防止报警延迟而发生药物外渗。 (3) 妥善固定注射泵, 避免注射泵的垂直移位, 注射泵位置突然升高或降低会导致短时间药液进入体内过多或回吸入注射器, 而造成血压波动[4]。

1.2.1. 7 对血管活性药特别敏感的病人采用的措施

(1) 与医生沟通尽量建立动脉通路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对使用无创血压监测的病人在使用或换泵后3 min~5 min内必须复测血压, 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 (2) 血管活性药配制浓度变化时必须更换泵前管, 防止泵入速度更改后泵管内仍为原浓度血管活性药而造成血压波动。 (3) 使用双泵置换流程[5]:当旧泵药物将尽时→将提前准备好浓度相同的新泵提前预冲→与病人血管通路通过三通连接 (泵速同旧泵) →新泵启动运行, 打开三通管→观察病人的动脉血压变化, 当收缩压开始上升超过原来收缩压水平的5mmHg时开始逐步减少旧泵的泵速至零, 确保血压波动于换泵前血压→关闭旧泵三通。 (4) 泵前管与中心静脉置管连接前应充分预充, 微量注射泵不单独连接中心静脉导管, 而是通过三通与载体液共同输注, 保持送泵载体液速度的恒定, 以50 mL/h~60mL/h为宜[4], 输注结束及时更换, 避免载体液暂停造成的血压波动。

1.2.2 评价指标

(1) 目标血压的达标率。 (2) 血管活性药相关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护理风险事件是住院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3) 护士考核成绩:包括血管活性药专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每项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护理技能越高。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血管活性药因其在提高病人血压、控制心率、提高组织血流灌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救治, 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及监护者起关键的作用, 是护理风险管理中最为关键和可控的因素[6], 护士的工作能力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风险因素[7]。本研究对162例观察组病人实施风险管理, 重点在于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观察组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规范血管活性药专项培训与考核体系, 使护士的专项知识及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为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护士对血管活性药的重视程度, 通过制作血管活性药注射器专用自粘标识, 并以红蓝颜色区分升压药及降压药, 增加识别的准确性, 避免误开或误关等操作, 也便于医护人员在床边监护、交接班、查房时对病人病情进行更直观的判断, 当看到病人有多个红色微量泵在使用且泵速较大时, 说明病人病情危重且不稳定, 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医护人员的关注程度, 通过风险认知的提高来保证干预措施的落实。

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设立的个性化目标血压能满足不同病人组织脏器灌注的需要, 利于脏器功能的维护。当前医护关系由主导-从属模式逐渐向并列-互补模式转变[8], 观察组通过实施护士主导的目标血压管理模式, 由医护沟通共同确定病人目标血压和血管活性药优先增减的顺序, 使护士在血管活性药的调控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护士作为管理者和实施者更能明确工作任务重点与难点, 护士能在第一时间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 目标血压管理使护士在可调控范围内不再盲目呼叫医生, 使病人的异常血压变化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减少对病人病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提高护士工作质量和职业成就感。

血管活性药使用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由于护士原因或仪器原因造成的血压、心率异常波动, 特别是对血管活性药敏感的病人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临床此类病人除本身病情因素以外, 可能与血管活性药使用过程中的换泵操作、载体液速度的改变、三通旋转错误、注射泵延迟启动、阻塞报警延迟等因素有关, 观察组针对这些原因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护士的技术操作, 强化注射泵相关知识培训, 落实各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使此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 确保了病人安全。

另外本研究中浅静脉血管活性药外渗事件发生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分析原因可能与病人入ICU后为满足治疗和监测的需要都会进行深静脉置管, 浅静脉置管主要用于输注血制品及一般药物的静脉注射, 从浅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的概率较小有关。

参考文献

[1]漏建美.血管活性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0) :960-961.

[2]张宝玲.ICU常用微量泵泵入药物彩色标签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报, 2012, 19 (2A) :76-77.

[3]赵琳, 刘聪聪, 郭兵妹, 等.ICU护士主导型安全镇静管理方案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23) :95-99.

[4]郭京, 王欣然, 韩斌如.血管活性药输注异常的护理风险防范[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3) :4-6.

[5]de Barbieri I, Frigo AC, Zampieron A.Quick change versus double pump while changing the infusion of inotropes:an experimental study[J].Nuts Crit Care, 2009, 14 (4) :200-206.

[6]罗跃全, 王庆梅, 郭继卫, 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4) :442-444.

[7]余燕梅, 刘利华, 蒋玉芳, 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 (3) :695-697.

【血管活性】推荐阅读:

活性07-19

杀虫活性05-17

活性因子07-28

土壤活性08-10

活性研究08-10

活性效应08-30

活性筛选09-02

活性机理09-03

增殖活性09-22

活性诱导09-27

上一篇:行业工资下一篇:数据表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