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法(精选7篇)
微柱凝胶法 篇1
血型鉴定是输血科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工作, ABO/D血型鉴定的错误会导致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危及病人生命的溶血性输血反应。ABO血型正反定型一致是ABO血型鉴定正确的关键。我院自2005年起, 对所有住院病人均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常规血型鉴定, 现选取2010年7月-2011年2月共107373例结果进行分析, 其中200份标本在进行卡式法鉴定的同时还进行了试管法的比对,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瑞士达亚美公司微柱凝胶卡式法专用离心机 (ID-Cen-trifuge) , 移液器10μL和50μL。
1.2 试剂
1.2.1 仪器试剂瑞士达亚美公司的Diaclon ABO/D正反定型卡, ID-Diluent2 (2号稀释液) 。
1.2.2 手工试剂单克隆抗A抗B标准血清为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IgM抗D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3 试剂红细胞1%标准A、B红细胞为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4 受检红细胞取病人压积红细胞10μL加0.5ml ID-Diluent2混合。
1.2.5 受检血浆病人标本3400rpm离心3min后所得。
1.3 标本来源本院住院病人常规血型鉴定 (ABO/RhD血型鉴定) 标本, 共计107373例。
1.4 标本收集与保存所有标本的检测在标本采集的当天或隔天 (放4℃冰箱) 完成。所用的抗凝剂是EDTA-K2。
1.5 实验设计 (1) 受试组:
采用达亚美血型正反定型卡进行ABO/Rh血型鉴定。 (2) 对照组:采用试管法进行ABO/RhD血型正向定型及ABO反向定型。
1.6 方法
1.6.1 微柱凝胶卡式法按Diamed-ID卡式血型鉴定操作手册进行:
取DiaclonABO/D正反定型卡一张, 标记与标本试管上相对应的编号, 撕去卡上的锡箔, 在A、B、D、Ctl四个孔内, 各加入2%受检红细胞10μL。在A1、B孔内分别加入50μL 1%标准A1、B型红细胞悬液, 再加入50μL受检血浆。置于达亚美离心机 (ID-Centrifuge) 离心, 10min取出看结果。按说明书提示标准判读结果, 红细胞完全降至柱底者为阴性, 完全或部分被阻挡在凝胶上者为阳性。
1.6.2 手工操作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规定作ABO/D正向定型试管法及ABO反向定型试管法检验。
2 结果
107373份标本作微柱凝胶卡式法血型鉴定, RhD阴性146例, 正反定型不符53例。200例对照组标本 (包括微柱凝胶卡式法正反定型不符的53例) 与微柱凝胶卡式法比对结果中有3例结果不一致, 经查此3例为微柱凝胶卡式法正反定型不符标本中的, 疑为达亚美卡保存温度过高导致卡内试剂挥发而致卡式血型鉴定错误, 另取保存完好的微柱凝胶卡重新鉴定, 结果与试管法取得一致。其余50份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中之规定, 将受检红细胞用37℃热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再做试管法正定型, 反定型则加大受检血浆的量, 并将试管置于37℃水浴中温育30s, 结果显示其中38例仍为正反定型不符, 后查此38例标本之病人中有37例为1岁以内的婴儿, 抗体尚未产生, 故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另有1例为一妇科病人, 嘱病人于隔日输液前重新采样再行复查, 正反定型结果相符, 疑为药物反应引起。其余12例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作吸收放散、抗体筛检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2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5例抗体筛检阳性。此12例标本中1例血浆中有非特异性冷抗体, 3例有IgG型抗-E抗体, 2例有IgM型抗-M抗体, 2例红细胞被抗体致敏, 1例自身凝集, 3例有严重冷凝集。
3 讨论
卡式凝胶技术是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和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调节凝胶的浓度来控制凝胶间隙的大小, 使其间隙只能允许游离的红细胞通过, 从而使游离红细胞与聚集红细胞分离, 通过离心, 如果红细胞沉积在凝胶管底部, 则表明红细胞未发生凝集, 是阴性反应, 若红细胞聚集在凝胶管上部, 则表明红细胞发生凝集, 呈阳性反应。此外, 凝胶中已经加好了抗人球蛋白及各类血型抗体, 从而简化了操作过程, 只需加入样本即可。该技术1994年获得美国FDA认可, 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大量临床应用, 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易判读、重复性好、安全快速等优点而作为常规的红细胞血型检测手段用于临床[2,3,4,5]。
达亚美公司生产的ABO/D正反定型卡, 同时进行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中抗D的鉴定, 并同时进行反向定型, 这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血型鉴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由于凝胶间隙只让未凝集的红细胞通过, 这就使得卡式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对于一些由于红细胞抗原减弱而造成手工试管法鉴定困难的标本, 卡式法的阳性度就更强。
而在特异性方面, 由于凝胶卡中加入了抗人球蛋白以促进红细胞的特异性凝集, 因此其特异性明显高于手工试管法。虽然试管法通过正反定型相结合, 对于血型鉴定能得到近乎100%的正确率, 但在标准化操作方面与卡式检测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而且凝胶卡在使用后可长时间保存, 能在发生血型鉴定误差时方便查找原始资料。
当然, 通过本文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 凝胶卡在储存时也要注意控制好储存的温度、湿度以及托运过程中的一些条件。因此, 凝胶卡在使用前最好先离心3-5min。同时在加样过程中也要注意交叉污染的问题。如果能采用全自动的血型鉴定仪的话, 相信能更好地实现操作过程的标准化, 更好地发挥微柱凝胶卡在血型鉴定方面的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在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对107373例标本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血型鉴定, 其中200份与试管法进行比对。结果 微柱凝胶卡式法操作标准化、灵敏度、特异性、客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微柱凝胶卡式法血型鉴定操作简便。结果 判定清晰准确, 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型鉴定,微柱凝胶,卡式法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89-91.
[2]李勇, 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使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76-278.
[3]Langston MM, Procter JL, Cipolone KM, et al.Evaluation of the gel system forABO grouping and D typing[J].Transfusion, 1999, 39 (3) :300-305.
[4]Cate JC, Reilly N.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 test for indirectantiglobulin 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J].Arch Pathol Med, 1999, 123 (8) :693-697.
[5]Titlestd K, Georgsen J, Andersen H, et al.Detection of irregular red cell anti-bodies:more than 3 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a gel technique and pooled screeningcells[J].Vox Sang, 1997, 73 (4) :246.
微柱凝胶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本院住院病人申请输血的病例中, 筛选出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 病人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献血员抗体筛查为阴性的病例。
1.2 方法
所有交叉配血均使用Diana公司生产的抗人球蛋白卡进行试验, 次侧凝集者, 对献血员血浆做抗体筛查及病人红细胞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2 结果
51例均次侧凝集病例以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其中又以肾脏和肝胆疾病为多 (表1) 。
3 讨论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病因比较复杂, 主要有以下2方面: (1) 患者体内含有自身抗体或已产生抗红细胞抗体, 可能致敏体内红细胞, 出现次侧凝集,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 (2) 由于供血者体内存在抗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本次收集供血者抗体筛查为阴性的病例, 排除了由供血者引起的可能。
研究显示, 次侧凝集主要发生在白血病、肿瘤、免疫性疾病、肾脏肝胆等疾病中, 这可能与原发病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 进而激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有关。例如慢粒病人可产生Ig M自身抗体[1];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 输血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 导致出现次侧凝集和直抗阳性[2];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 也可出现上述现象;肾脏疾病如肾功不全等, 也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出现次侧凝集;肝胆疾病患者常可检出自身抗体;肺部炎症感染肺炎支原体可产生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因此, 在安全输血过程中了解次侧凝集的原因有助于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而保证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各种病因, 为安全输血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所有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51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次侧凝集的病例大部分为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 其中又以肾脏和肝胆疾病为多。结论 本分析对不同疾病的交叉配血试验和安全输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微柱凝胶,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参考文献
[1]夏梦岩.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与处理[J].华北国防医药, 2007, 19 (5) :57~59.
微柱凝胶法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申请临床输血患者10312例,年龄0~85岁,部份患者有输血史和多次妊娠史及单次肿瘤术后受血史。
1.2 仪器与试剂
凝聚胺试剂盒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Coombs微柱凝胶卡、低离子介质溶液、专用离心机、孵育器等为瑞士DiaMed公司产品;抗体筛选细胞为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样本处理
采集受血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液样本3mL,使用前对样本进行离心,确保血浆中无纤维蛋白凝块的干扰。
1.4 检测方法
1.4.1 微柱凝胶实验
使用前先将微柱凝胶卡离心,以防凝胶界面不整齐影响反应结果。取Ⅰ号、Ⅱ号、Ⅲ号1%抗筛细胞各50μL分别加到微柱孔中,并于相应孔中加入25μL受血者血浆,37℃孵育15min,离心10min后肉眼观察结果,游离于凝胶上面为阳性,沉于底部为阴性。
1.4.2 凝聚胺实验
取1滴(50μL)抗筛细胞与2滴(100μL)被检血清或血浆混合,快速加入0.6mL低离子介质(LIM)使之充分混匀,再加入2滴(100μL)凝聚胺,混合均匀,以3400r/min离心10s,弃上清液(残留约0.1mL),轻轻摇动试管,此时应能看到凝块,再加入2滴(100μL)悬浮液,并轻摇试管,迅速(1min内)肉眼观察结果。结果判断:如凝集散开,抗体筛检结果为阴性。凝集不散开,抗体筛检结果为阳性。
1.4.3
对上述两种实验筛查阳性者用谱细胞采用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根椐实验结果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在所有16312例输血患者中,采用微柱凝胶法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44例,阳性检出率为0.270%。其中男13例,女31例。即往输血史27例,多次妊娠受血者8例,肿瘤术后受血者4例。凝聚胺法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38例,阳性检出率为0.233%。其中男12例,女26例。即往输血史26例,多次妊娠受血者8例,肿瘤术后受血者4例。
2.2 对44例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标本,采用谱细胞经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球法对其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共检出自身抗体1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8例。
2.3 微柱凝胶和凝聚胺两种方法检测不规则抗体比较结果见表1。χ2=0.44,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为临床输血选择一种既快速、准确又灵敏的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关键。随着输血检测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方法不断涌现,试剂灵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使得血型鉴定误差引起的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然而患者由于输血或妊娠产生的免疫抗体引起迟发性溶血反应却时有发生。尽管不规则抗体在国内正常人群中检出率仅为0.3%~2.0%,但如果不检测或者漏检对患者就有着致命危险[3]。因此有必要对临床输血和产前检查的方法进行合理评价,为各级医院、血站筛选特异性、灵敏度高、方便、快速的方法来检测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胶技术已经广泛用于输血医学中,建立在抗人球蛋白基础之上,即红细胞膜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填充抗人球蛋白的凝胶介质中发生反应,未被致敏的红细胞能通过凝胶而沉在底部,而被相应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则不能通过凝胶,留在上层,显示阳性,此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但所需时间较长。微柱凝胶法易受纤维蛋白、红细胞凝块的影响。本文采用微柱凝胶法共检测出44例不规则抗体,其中肿瘤患者4例。这主要是由于肿瘤患者本身易产生高效价的冷凝集素,且红细胞上T、Tn类抗原易暴露,纤维蛋白升高,反复多次输注大量异体血液制品可产生红细胞及白细胞抗体,这些抗体易吸附在患者红细胞上[4,5]。
凝聚胺试验是在LIM下多聚季氨盐促使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具有灵敏度高、价廉、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能检出IgM和Ig G抗体,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必须正确振摇细胞扣,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判定结果[6]。部分凝聚胺阳性结果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或消失,最大的缺点是对Kell系统抗体不够敏感,由于中国人K抗原频率低,抗-K极少,几乎为零,所以中国人交叉配血实验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可直接使用[7]。
本文采用凝聚胺方法检测出不规则抗体38例,检出率为0.233%,低于微柱凝胶(0.270%),表明利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其敏感性要略高于凝聚胺法,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8]。经统计后发现,两法χ2=0.44,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微柱凝集法与凝聚胺法在进行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时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联合应用更能有效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Watchko JF.Identification of neonates at risk for hazardoushyperbilirubinemia:emerging clinical insights[J].Pediatr ClinNoahAm,2009,56(3):671-687.
[2]Koelewijn JM,Vrijkotte TG,De Haas M,et a1.Risk factors for thepresence of non-rhesus D red blood cell antibodies in pregnancy[J].BJOG,2009,116(5):655-664.
[3]张晨光,张婧婧,庞桂芝,等.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方法学评价[J].检验医学,2010,25(12):929-933.
[4]张红梅.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结果的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66-67.
[5]钟月华,陈荧,许瑞珺,等.肿瘤患者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6):371-372.
[6]Liu F,Hu LH.Serum protein media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manual hexadimethrine bromide(polybrene)test,experience inChina[J].Transfus Clin Biol,2005,12(1):34-37.
[7]Wang LL,Yang Y,Zhu ZY.Molecular Basis of K+in Chinese,Makingand Application of PCR-SSP Kit[J].J Clin Transfus Lab Med,2008,10(2):110-113.
微柱凝胶法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需输血患者327例, 年龄4~85岁。供血者为我市的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EDTA-2K抗凝血1~2 m L。
基本仪器:凝聚胺介质试剂, 75Tests/盒。微柱凝胶血型配血卡, 血型卡专用离心机 (24微柱凝胶卡数) 及孵育器。
检验方法:交叉配血试验首先应用凝聚胺法, 在用微柱凝胶法检验。两者的阳性样本均加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3]。相关操作按说明书或文献要求进行:①凝聚胺法: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离心, 用生理盐水配制3%~5%的红细胞悬液约1 m L;取试管2支, 分别用于主侧和次侧试验, 主侧管中加入适量受血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 次测管则相反;往2支中加入适量低离子溶液, 混匀后静置1 min;加入适量的凝聚胺溶液于试管中, 混匀后静置;于离心机3000 r/min离心1 min, 弃掉上清液, 保留0.1 m L管底液体。目测红细胞是否凝集, 不凝集则重做。若凝集后1 min内散开, 则为非特异性凝集, 试验结果为阴性。若凝集不散开, 则为特异性凝集, 试验结果阳性。②微柱凝胶法: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离心, 用生理盐水配制0.5%~1%的红细胞悬液约1 m L;取2张配血卡, 主侧配血卡上加入适量受血者红细胞悬液和适量受血者血清, 次侧配血卡上则加入适量受血者血清和适量供血者红细胞;之后37℃孵育约15 min;离心1500 r/min约3 min。观察红细胞, 若红细胞均沉积于管底则为阴性, 否则判定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以 (±s) 表示, 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凝聚胺法检测出17例阳性样本, 主侧凝集8例, 次侧凝集14例。微柱凝胶法检测出26例阳性样本, 主侧凝集12例, 次侧凝集18例。微柱凝胶法耗时多于凝聚胺法。两种方法的结果联合, 再对阳性样本加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发现凝聚胺法检测出现假阳性5例, 微柱凝胶法检测出现假阳性7例, 见表1。
讨论
根据结果显示, 可见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凝聚胺法, 但是微柱凝胶法的操作方法较为复杂, 所需要的时间多。而凝聚胺法的敏感性虽然略低, 但操作较为简单, 所需要的时间短, 急诊中为首选方法。两者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检测出不规则抗体, 提高正确率, 减少输血性反应的发生。对患者输入异型血, 会造成溶血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的细胞膜被破坏, 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流出。溶血性输血的发生率不高 (0.004%) , 但一旦发生死亡率可高达40%[4]。
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有很多, 如具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人容易产生免疫性抗体而导致主侧凝集, 另外, 白血病患者和自身免疫病的患者均容易产生主侧凝集;次侧凝集的假阳性, 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人有异体血浆蛋白, 因此也容易出现次侧凝集。另外, 假阳性也可以由于自身抗体和药物引起[5]。
摘要: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上的敏感性。方法:对327例需输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 比较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的配血结果。结果:凝聚胺法检测出17例阳性样本, 主侧凝集8例, 次侧凝集14例, 假阳性5例。微柱凝胶法检测出26例阳性样本, 主侧凝集12例, 次侧凝集18例, 假阳性7例。微柱凝胶法耗时多于凝聚胺法。结论:在交叉配血中, 微柱凝胶法比凝聚胺法的更敏感, 更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两者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减少发生溶血性反应。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敏感性
参考文献
[1]张慧莲, 杨婷, 于洋.680例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9) :1015-1016.
[2]罗志, 李聚林, 孔庆芳, 等.4种交叉配血方法的试验效果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1) :36-37.
[3]刘达庄, 朱俊, 朱自严, 等.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3) :159-161.
[4]赵绥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输血杂志, 2000, 13 (2) :133-137.
微柱凝胶检测不规则抗体临床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申请输血的患者1020例。男610例,女410例,年龄2~72岁。
1.2 标本采集
受血者输血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3~5ml,供血者标本由血袋连接血辫中留取。
1.3 仪器与试剂
仪器ID-Centrifuge12SII、ID-Incubator37SI微柱凝胶工作测试系统、微柱凝胶检测卡 (抗A、抗B、抗D、A型红细胞、B型细胞、Cit管) 、抗体筛选细胞由达亚美 (Diamed) 公司提供,抗人球蛋白试剂、人ABO血型反定型细胞试剂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聚凝胺试剂由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 方法
微柱凝胶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向已标示Ⅰ、Ⅱ、Ⅲ微柱凝胶管中分别加入抗体筛选细胞悬液50μl及受血者血浆25μl,置37℃孵育15 min。取出1000 r/min离心5 min,观察结果。以红细胞全部沉于微柱底部为阴性,聚于微柱上面或凝胶中部者为阳性。对检出的阳性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
采用间接抗人球蛋试验对阳性标本进行确证: (1) 取试管3支,标明受检管、阳性对照管、阴性对照管; (2) 按下表将各反应物加入相应试管内; (3) 混匀,置37℃水浴1 h,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末次洗涤后,将上清液除尽,并用滤纸将附着于管口的盐水吸去,每管各留红细胞悬液1滴; (4) 每管各加适当浓度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混匀,以1000 r/min离心1min,观察结果; (5)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管凝集,阴性对照管不凝集,受检管出现凝集者为阳性,表示受检血清中有不完全抗体 (或受检红细胞上有相应抗原) 。见表1。
2 结果
1020例中2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证,微柱凝胶法与间接抗人球蛋白法两者实验结果相同。抗体筛查特异性见表2。
3 讨论
临床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法检测受血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19% (2/1020) ,与间接抗人球蛋白检测方法比较,两者结果相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经典方法为抗人球蛋白法,此方法操作复杂,不易判读结果,因此在临床开展受到限制,近年发展起来的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是在传统的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基础上发展发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在国外输血界已成为常规检测方法[1,2],已被国际公认为标准检测方法。此方法免除了传统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反复洗涤红细胞的操作,试验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稳定可靠,反应清晰判断结果准确、易于标准化、一卡六管多项检测。临床应用比间接抗人球蛋白灵敏度高2~7个滴度,实验时间可缩短50%[3]。
综上所述,输血前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助于血液的选择。可防止因输注含有与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4]。本院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不规则抗体、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体会到此检测方法集快速和准确性为一体,简化了操作过程,一卡可检测输血相容多个项目,最大限度消除了人为判断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可捕捉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减少了非特异性和假性反应,值得推广应用。该方法应用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输血前抗体筛查可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避免受血者因输血引起的溶血性反应。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20例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选用抗球蛋白方法进行鉴定, 用以观察不规则抗体检出的阳性率。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例, 检出率为0.19%。结论 在输血前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有助于血液的选择。可防止因输注含有与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胶法,血型,临床输血
参考文献
[1]Cate JC, Reilly N.Ev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 test for indirect antiglobulin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 Arch Pathol Lab Med, 1999, 123:693.
[2]Langston MM, procter JL, Cipolone KM, et al.Evluation of the gel system for ABO grouping and D typing.Transfusion, 1999, 39:300-368.
[3]林甲进, 朱碎永.微柱凝胶法在输血前抗体筛检中的应用.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 2002, 12 (4) :41.
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的临床探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月8月期间800例输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574例, 女226例;年龄在8~72岁之间, 平均值为42.36岁。
1.2 方法
采用EDTA-K2型号抗凝管采集800例输血者血液标本, 每例采集量为2mL, 然后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复检血型、不完全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选择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则选择微注凝胶法和凝聚胺法[2]。所有操作步骤都严格按照说明书指示进行, 若微注凝胶法中检测交叉配血不合, 需接受凝聚胺法检测, 两组数据可以进行对比, 另外自身对照、不完全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等数据也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在本次800例输血者里一共出现13例配血不合, 采用微注凝胶方式进行配血, 最后有9例次侧凝集不合, 4例主、次侧凝集不合;凝聚胺法法配血结果中有1例次侧凝集不合, 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微注凝胶法具有优于凝聚胺法法的检测灵敏度。
对微注凝胶法9例次侧凝集不合患者施行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例呈现阳性状态, 3例呈现阴性状态, 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显示阳性结果;针对微注凝胶法及凝聚胺法法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患者开展不完全抗体筛查, 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证实1例呈现阳性状态, 另1例呈现阴性状态, 呈现阴性状态的主要原因是血型鉴定结果存在失误。
3 讨论
微注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是结合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离心技术及生物学凝胶过滤技术把抗人球蛋白血清与凝胶等一系列抗体放置到微柱里进行离心, 经由抗原抗体反应逐渐构成凝凝结聚集的块状物质, 经过离心作用却无法突破阻碍最终停留凝胶表层上, 这部分物质一般呈现阳性反应;而没有凝结聚集的红细胞在离心过程中会突破阻碍经由凝胶缝隙进入并沉淀在导管底部, 这部分物质主要呈现阴性反应[3]。在以上反应过程中, 离心技术、分子筛技术与免疫反应技术获得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降低血液标本量, 反应灵敏度及特异性都非常理想, 整体操作步骤非常简洁, 而且检测结果可以长时间留存。近几年时间以来, 微注凝胶法逐渐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先进国家临床医学治疗中采用该种技术的频率非常高, 这种有效方式目前已经逐渐成为红细胞常规血型血清检测技术的首要选择, 另外在输血方面的应用也得到明显提升[4]。
在本次研究对象中一共有13例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其中5例由于血液标本中含有过多纤维蛋白导致假阳性结果。血液标本不具备理想的抗凝能力, 而且同时含有一些无法及时发现的纤维蛋白, 极易引发细胞凝块。一般在假阳性条件下只能出现微弱的凝集, 纤维蛋白上黏附着一些红细胞, 颜色偏淡且大部分都聚集于微柱顶端区域, 而大多数红细胞往往沉淀在微柱底部区域, 这种情况下的假阳性判断因素较多。所以, 为了避免血液发生凝固阻碍配血实验的顺利开展, 应在抽取采集血液标本后马上将其放置在抗凝导管中, 充分摇晃确保分布均匀,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使用竹签去除试管里可能存在的一些纤维蛋白之后再开展离心工作。
微注凝胶法显示有9例次侧凝集不合, 这部分输血者次侧区域都微弱凝集情况, 但是凝结程度不同但差异不显著, 凝集颗粒分布于商办微柱, 并没有在微柱底部出现一线沉淀形状, 施行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例呈现阳性状态, 3例呈现阴性状态, 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显示阳性结果。这类人群一般都存在多次反复输血情况, 因为血液输注量偏大且属于异体制品, 进而逐渐形成红、白细胞抗体。形成的抗体附着在在体内红细胞表面, 所以在微注凝胶过程中会引发次侧凝集[5]。在临床处理中应注意尽量避免输血, 若必须进行血液输注应优先选择洗涤红细胞, 另外要注意输注量的有效把握。
主、次侧均凝集不合的2例, 1例患者不完全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自身对照全部都呈现阳性状态, 这类患者血清中存在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红细胞也常被抗体或补体成分致敏, 导致配血主、次侧均不合。自身抗体又分为冷抗体和温抗体两大类, 但是用微柱凝胶法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分, 需要用经典抗球蛋白法。冷抗体是较为多见的自身抗体, 用经典抗球蛋白法严格在37℃交叉配血, 多数情况可以找到配合的血液。温抗体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免疫因素, 针对这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必须输血时, 应给予维持足够携氧能力的最少量的红细胞。由于温抗体可能掩盖伴随的同种抗体, 所以在输血时, 必须进行同种抗体的检测, 避免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若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应选择多次输注洗涤红细胞方式, 每次输注的量应尽可能少, 这样可以缓解缺氧情况, 促进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但是部分患者会引发溶血加重现象, 以往数据及资料显示溶血性反应占据所有输血不良反应8.4%。因此普遍认为存在自身抗体者应尽量不接受输血, 采取有效方式缓解并治疗原发病, 在必须条件下酌情使用换血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微注凝胶法操作规程标准简便, 检测结果准确性较高, 在临床输血及配血中具有非常理想的应用价值, 能够为安全输血提供强有力支持, 应该获得积极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次侧不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月8月期间800例输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首先接受微注凝胶法交叉配血, 然后再接受凝聚胺法, 最后将两种方法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作为观察对象的800例输血者里共出现13例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其中采用微注凝胶方式进行配血, 最后有9例次侧凝集不合, 4例主、次侧凝集不合;对这9例次侧凝集不合患者施行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6例呈现阳性状态, 3例呈现阴性状态, 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显示阳性结果。凝聚胺法法配血结果中有1例次侧凝集不合, 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针对这2例主、次侧凝集不合患者施行不完全抗体筛查, 自身对照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证实1例呈现阳性状态, 另1例呈现阴性状态。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微注凝胶法具有优于凝聚胺法法的检测灵敏度。结论 微注凝胶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及准确性, 另外该方式的操作规程标准且简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临床价值,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聂锋.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7 (15) :482-483.
[2]陈琳, 杨帆.微柱凝胶配血不合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33 (25) :944-945.
[3]蒯迪文, 郭黠.81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次侧凝集的临床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 46 (30) :689-690.
[4]陈丽娟, 高华英.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J].北京医学, 2010, 38 (10) :462-463.
微柱凝胶法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取我院血液科146例接受机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7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 骨髓瘤和淋巴瘤6例, 骨髓增升异常综合征3例, 珠蛋白合成障碍贫血患者43例。146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时均无发热、败血症、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故排除了这些非免疫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同时, 我们选择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 材料
6孔微柱凝胶板 (长春博德) ;指示红细胞, 包被有抗人IgG抗体。交联试剂:含抗人IgG抗体, 但与指示细胞上的抗人IgG抗体不同属源, 为“O”型血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
1.3 检测原理与方法
将受检者血清、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悬液 (机采血小板用5倍0.5g·L-1 EDTA-Na2) 稀释) 和指示红细胞各50μl依次加到微柱凝胶中, 37℃孵育10min。指示红细胞上包被有抗人IgG抗体, 该抗体通过Fc段与指示红细胞结合, 若受检者血清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 则结合于该抗体Fab段, 形成“指示红细胞 (抗人IgG抗体) —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复合物, 再加入0.5ml交联试剂, 则可将其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微柱在一定离心力 (1000r·min-1) 的作用下, 由于分子筛效应, 这种网状结构浮于凝胶表面, 与游离红细胞分开, 而且凝胶还可将不同凝集程度的复合物分开, 形成可疑 (±) 至阳性凝集 (++++) 。若受检者血清中无血小板抗体, 则不能形成网状结构, 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沉于凝胶底部, 即为阴性。
1.4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 表明受检者血清中存在血小板抗体, 形成了网络状血凝复合物, 判断为阳性。阴性结果:指示红细胞沉降于凝胶管底部, 则提示未检测到血小板抗体, 不形成网络状血凝复合物, 判断为阴性。
1.5 血液来源
所有血液制品均来自深圳市血液中心。患者输注血小板每袋为10个单位, 即1个治疗量, 每个治疗量 (袋) 内含血小板总数约2.5×1011个。
2 结果
2.1 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见表1。
由表1可见, 87例健康体检者未检出血小板抗体。146例血液病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8例, 阳性率为19.18% (28/146) 。不同类型血液病中, 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最高, 骨髓瘤、淋巴瘤和骨髓增升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最低。
2.2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量的关系
见表2。
由表2可见, 血小板输注量越多, 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越高。
3 讨论
近年,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机采血小板的普及、联合化疗及骨髓移植等项目在临床上的开展, 应用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 PTR也时有发生, 这无疑既浪费了资金又浪费了宝贵的血资源, 所以及时检测出血小板抗体对避免PTR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血液病患者, 尤其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往往需要反复输注血液制品, 而反复输注血小板后常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而引起PTR;随着输注次数增多, PTR发生率升高[5]。因此, 对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检测显得相当重要。血小板抗体检测实验是检测受者血清标本中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目前一致认为,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中FCM法较好, 其次为ELISA法[6], 但这两种方法实验过程繁琐, 耗时长, 设备和费用要求高, 无法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而微柱凝胶技术简单快速, 约1h就可以完成, 且具有实验步骤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高、所需标本量少、设备要求低等优势, 值得选择[7]。现在大多数医院输血科都配有微柱凝胶离心机 (主要用于ABO血型鉴定) , 开展本项目需要的只是购买血小板抗体的试剂盒。
我们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结果显示:87例健康体检者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 其次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提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疾病种类有关。同时, 我们也发现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 量越大,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 发生PTR的几率越大。这可能由于患者输注多个供者的血小板, 产生了复杂的同种抗体。提示为了防止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及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 应提倡血小板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本研究中使用的微柱凝胶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检测的是所有血小板抗体, 不能确定该抗体是否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适合于初筛[8], 但便于基层医院急诊情况下的快速诊断, 从这方面来看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检测方法。当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或大剂量化疗患者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时应酌情考虑采取以下方法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1) 使用有效的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单一血小板供体。 (2) 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 (3) 采用紫外线 (UV) 照射灭活抗原呈递细胞 (ang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 (4) 用酸处理去除血小板膜上的HLA抗原。 (5) 对已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 在输注血小板前可使用免疫抑制剂, 或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采用血浆置换等方法, 以封闭血小板抗体, 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MG IA) 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 (实验组) 和87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 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12.70%) ;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 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19.51%) ;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 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27.27%) ;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 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 (66.67%) 。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MG IA) 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 准确可靠, 值得选择。
关键词: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无效
参考文献
[1]盛楚华, 邱树彬, 邱小华, 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6) :1332-1334.
[2]腾本秀, 段前碧, 段慧玲, 等.输注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06, 35 (11) , 973-974.
[3]张献清, 穆士杰, 夏爱军, 等.血小板输注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345) :204-208.
[4]Benson K, Fields K, Hiemenz J, et al.The platelet-refractorybong marrow transplant patient: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bleeding[J].Semin Oncon, 1993, 20 (5 Suppl 6) :102-109.
[5]闫东河, 李廷孝, 孙衲廷, 等.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16 (1) :7-8.
[6]韩悦, 王兆铖, 朱明清, 等.血小板的自身抗体的流式细胞仪检测与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 13 (5) :222-223.
[7]刘孟黎, 徐华, 李凤琴.微柱凝胶技术用于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J].现代标记检验学杂志, 2002, 3 (1)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