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2024-09-21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篇1

在教师上课过程中常常忽视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如在语言提问、评价、形体语言等方面由于不注意一些细节, 不经意间忽视了教学对象, 伤害了学生的情感, 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结合平时听课及与老师、学生交流的情况, 现将课堂教学中一些细节列举如下, 以供探讨。

第一类: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方面

镜头一:星期二生物课教师要求学生:同学们课上“不准 (不要、不能) ……”

类似的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在于被约束对象的, 极少去考虑被约束对象的内心感受, 及被约束对象间的个别差异, 强调的是外在力量对人行为和内心的干预, 强制性地要求对方服从相关的规定。

教学不是行政管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上是平等的, 强制性的带有行政约束色彩的语言用于教学过程中非常不适宜。现代教学不同于过去私塾, 教师与学生在今天既不是一种强制性关系, 也不是上下尊卑关系, 而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为此, 教师要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握学生的文化特征, 体会学生的生存境况,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切实起到引导性作用。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时, 应变“不许”、“不要”、“不能”为耐心提示、循循善诱引导和教诲。镜头二:星期四政治课老师提问时指着某位举手或未举手学生:“你来回答。”

为什么教师不能叫出这位同学的名字?

叫出学生的名字, 其实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也反映了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 它体现该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征,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还表示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我们要认识一个人, 需要从这个人的名字入手。在课堂教学中, 当教师响亮地叫出这个名字的时候, 在学生看来, 一定程度上透射出教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叫出学生的名字是教师组织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 引领班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都要熟识自己学生的名字。因此, 在教师接手一个班级时, 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认知班级里每位同学的名字。一方面要准确地读出他们的名字, 切记读错;另一方面甚至要了解每个名字的含义, 多做一些事前准备工作。这样课堂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相互融洽、彼此分享的良好教学环境。

第二类:教师的课堂提问

镜头一: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政治课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问后课堂上一片沉默。

这种状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

(1) 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等、靠、要。由于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 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习惯于听, 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如今, 即使教师给了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机会, 学生也习惯于等待答案的来临。

(2) 爱面子思想。担心自己回答不出来引起其他同学嘲笑, 这可能是课堂沉默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 学生的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就越低。

(3) 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 这是重要原因。有些年轻教师由于对教材分析不够, 过高地估计了学生, 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水平。当然, 教师提出的问题, 一般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展开的, 本身就有着较大的难度, 如果教师设计不当, 提问不当, 激励不当, 都有可能使教学在此处搁浅作不出回答。镜头中的一幕即是如此。可见,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分析学生, 提出的问题虽要有一定难度, 但一定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智状态。

辨证分析课堂短暂的沉默。有些情况下, 教师也不必要急于打破课堂沉默状态, 因为沉默可能意味着思考, 意味着学生正在寻找合适的字词表情达意, 意味着新的知识及疑问的生成, 对此, 教师需要做出鉴别。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跟着说;化解问题的难度, 让学生会说;营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想说;对学生回答问题给予适度积极评价, 让学生爱说, 从而打破沉寂, 增强课堂活力和效率。

镜头二:星期二第一节课教师叫了前三排学生回答问题。

在一个班级内, 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有时相差是很大的。有的同学一堂课回答问题达五六次, 多的甚至达到七八次, 而有的同学始终在课堂上是“听众”, 是“旁观者”, 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回答问题机会不均衡。

这样的不均衡有其合理因素。因为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获得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均衡只能是相对的, 不均衡才是绝对的。从教师组织教学来看, 提出的问题不同, 能够对问题做出回答的学生可能也就有较大差异, 教师也就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对象来回答。从学生的现状来看, 理解水平的差异, 参与程度的不同, 学习动机的差别, 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有了区别。

但另一方面, 在有些课堂上, 存在着回答问题机会异样的不均衡, (这不仅表现在一节课中, 而且表现在一门学科中, 今天是这些同学被提问, 下次依然如此) , 这种不均衡的提问,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如果教师是有意识的, 喜欢提问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学生, 这当然不正常, 也很不好。它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在以后无法补救, 也大大损坏了教师的形象。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 不可能将在课堂上到底提问哪些学生都一一罗列出来, 但至少在课堂提问时, 对提问哪些学生要做些思考。现在各校强调教师写教学反思, 建议将让哪些同学回答问题是不是合适等内容也包括在内。

第三类:教师的课堂行为

镜头一:星期一上午第二节政治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商品的职能”用手擦黑板重新板书:“商品的基本职能”。

这样的行为虽然细小, 但也给学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反映出教师不良的卫生习惯。擦完黑板的双手沾满了粉笔的灰尘, 用手势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过程中, 使学生有这样的潜意识:个人卫生习惯无关紧要。教师尚且如此, 我们何尝不可。这不仅有损教师形象, 也大大降低了教学实效。

用手擦黑板, 也反映教师缺乏严谨、随意。对待课堂教学缺乏深思熟虑, 缺乏整体布局和安排。教师需要事先对相关的课堂行为进行筹划, 尽可能将所有影响学生认知的行为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使其充满教育教学意义。只有做到事先谋划, 才能避免课上行为的不当。

用手擦黑板, 反映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机智。板书出错了, 不用黑板擦而用手擦黑板, 一味地将关注重心集中在错误板书的修正上。回头想一想:教师可以将错就错, 利用这一错误板书进行纠错,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镜头二: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课语文《沁园春·长沙》语文教师利用手势激情洋溢地讲解着毛泽东的诗词。

教师在课上使用的手势, 具有一定寓意, 使用不同的手势, 其效果也不同。手势语良好运用, 不仅有助于在课堂上的教学, 而且有助于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下面我们分析几种情况:

手掌心向下, 慢慢的从左向右。这样的手势, 反映了教师有意无意将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 学生是“臣民”, 只能“听命”于你, “师命不可违”。你可能嘴上说的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但你的身体形态形象的告诉人们你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手势杂乱, 甚至令人眼花缭乱。手势语作为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 主要的目的在于强化言语所发出的信息, 使非言语与言语相得益彰。过于杂乱的手势, 传递的信息往往是不一致的, 有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反而出现偏差。

没有手势, 这也不见得恰当。传播学告诉我们, 人与人在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 言语传递信息的百分之三十, 非言语传递信息的百分之七十。手势是非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借助于手势可以强调某些言语信息, 可以体现自己的某些态度和情感, 可以增强自己言语的说服力。

教师的手势没有统一的样式, 很难说哪种手势是最为恰当的。

教师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手势语的存在,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学风格等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手势语, 同时要在具体课堂场景中运用不同手势。

课堂的细节很多, 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 定能发现这些细节。课堂无小事。教师以身为范, 一言一行都有可能给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我们发现并注意到了这些细节, 在教学设计时将这些细节考虑在内, 同时不断在课堂上观察新的教学问题, 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更体现教育的示范,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 (第三版) [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3, 2004年

[2]郑金洲著.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篇2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如何以人为本,构建高效成功的课堂应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的确,一堂高效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解放,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对于高效的课堂,我认为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

1、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2、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3、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

二、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从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更深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建立浓厚的探索气氛.我的做法是:

1.要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小组,由班级数学科代表带领同学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议深、议透,做到当天课程当天消化理解.2.对课堂上没有把握的知识点,小组讨论中又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由小组长在下堂课上向老师求教.3.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甚至可以向老师发问.4.每天给学生提出一个难题,供学生研究.5.在课堂上对一些学生在考试和作业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挤出五分钟让他们探讨.这五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学习数学的气氛非常之浓厚,专研数学难点、重点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涨.由于课堂气氛的浓厚,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四个大的变化:一是把老师只是面对黑板不停地写,变为面对学生不停地提问;二是把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变为和学生互相讨论;三是把老师的面容由呆板、冷酷、严肃,变为和蔼、从容、大度.四是把老师从一个要求学生毕恭毕敬的形象,变为一个让学生信赖的朋友.这四个大的变化,充分看出了课堂气氛的创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认识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固然是唱主角,但也一定要把课堂上所面对的学生当成传授知识的主体.由主体的被动式答题,变为主动式提问,不只是角色的变化,而是课堂上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是非常必要的.(二)、从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确性

数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基础性学科.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学生认为:数学是非常枯燥的、教条的、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那么,怎么样把数学课讲好是摆在我们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的认识是:要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精确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学科既然是一门科学,就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需要敢于吃苦专研的耐力.在数学

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虚假.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个结果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所谓:差之分毫,谬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非常重要.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循循善诱、幽默诙谐

一位着名的教育家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可以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逐一解决,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谈一谈”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三)、从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

每名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都不同、各人的知识需求也不同,关键要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结合上下工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课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在提“优”补“差”下工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名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1.课堂提问难易结合,“优、差”互补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提问时,对一些难点、重点首先向比较优秀的学生提出,然后继续发问,让他们把做题的步骤过程细细讲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巩固优秀学生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们的认真分析,可以为数学较差的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对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多留给差生,鼓励他们解答,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的回答,给优秀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样优势互补,难易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课堂教学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有自尊心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禅是:”讲一百遍了,还不会;这道题这么简单还做错,你怎么这么笨?”等等.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批评.学生做错题,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头赶上.我在教学中秉承这样的理念,坚持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3.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实际也不是简单空洞的,也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它是为现实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服务的,是为现实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在现实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4.课堂上加强练习,动手动脑很有好处

加强学生的讲练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我还注意到青少年的注意力具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一、改变学生旧的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景:教师把重点、要点一字一句的讲解,一字一句的写板书,学生上课一言不发,只有听和写,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不用动脑,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一遍、两遍、三遍,周而复始,课堂气氛沉闷,提问无人响应,有的学生干脆睡觉。这样的课堂,交际日语教学法根本无法实现。困此,全身反映日语教学法应需而生,老师们大胆创新,让学生上课脑、眼、手、脚等各个部位都在运转。例如,离开座位,分组讨论,音乐跟读、黑板联比,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打破他们呆瓜式机械学习法,慢慢适应一种全新的交际过程。这样,节奏感带动学生的情绪,学生们高度兴奋的学习状态,既轻松又愉快,无压力无负担,交流沟通的很融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表达自己,这种由“死”变“活”的课堂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再者,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社交、感情,把之充分与日语学习相结合,达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其一,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想说,愿意说,有话说。太远离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不会说。其二,寓乐与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一些社会最热门的现象、焦点、问题,对于他们的思维,分析,理解,判断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学习要接近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另外,发挥班干部和活跃分子的领导和带头作用,是构筑课堂气氛的第二大因素。因学生性格的不同,学习方法更是各异。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条件加以调整。例如,性格搭配,强弱搭配,学习互助对子,好帮差,用整个环境去感染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高,让他们同化于大的学习氛围中,切不可急于求成,强逼硬压,造成学生逆反心理。

二、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正确处理老师与学生关系,“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们要与时俱进,一堂课下来,要反问自己,“学生到底学到什么没有?请不要因为教学要求或是课程进度,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同时可以助长班上的学习气氛。课前,课后,课中大量的互帮互助学习,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的问题,取长补短,直接沟通,避免了一些害羞学生,懒散学生不愿问问题的尴尬。

三、科学地安排课堂活动,做到“适当、适量、适时”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些教师往往不能将知识点与所选活动相结合,分离开来,不挂钩。活动搞完后,学生还不明白到底为什么搞这些。不仅浪费了時间,而且完全推动了搞活动

的目的和意义。但有些教师的活动就很适当。另一方面,“适量性”,课堂活动不能太少,更不能太多。太少,课堂枯燥无味,了无生趣;太多,乱七八糟,一团混乱。最后,“适时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恰到好处最妙。只有搞的活动是最适合现在这个时候用的,学生都很配合老师,那才可行。有些老师让学生做活动,也许毫无创新,也许缺乏兴趣,学生根本不愿合作,无一反应。这就要求学生所思所想所闻所见,达到二合一,否则课堂活动无法展开。

教师是学生的标榜,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

其二、教师角色的转换,“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的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由于我校以年轻教师为主力,所以要“严师”与“仁师”相结合。我们的学生,是个性张扬,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在学生面前,我们要换位思考,多交流,多沟通,多理解,多多帮助他们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战斗力。

其三,注意细心观察,对某些典型学生实施即时有效措施,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奖罚办法。可以抓典型。要么“树立榜样”。要么“杀鸡骇猴”。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必须批评教育,找出问题所在,随时谈话,对于积极进步的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老师们要有第三只“心眼”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譬如,上课表现情况,平时成绩,作业情况,考勤情况,等等,这些要有详细记录,以便发现学生变化,及时调整。我们让学生知道,一方面,他们的老师平易近人,真正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另一方面,老师的严谨和原则让他们尊敬爱待。

四、重视课堂纪律,创造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严格的纪律才能出成绩,这一点至关重要,是很多学生认为,熬过高考,进入大学就很自由,不在受学习压迫。其实,自由是相对的,世上没有完全的自由。大学生的压力源于自身的动力,那就是自学。他们忙着踢球,忙着逛街,忙着吃喝玩、上网、交友、运动和游戏;他们懒得起床、上课、洗衣,他们的惰性由此一点点的滋长。所以,我们只有坚决端正他们的态度,告诉他们优胜劣汰的形势,时刻提醒他们珍惜大学的“黄金档期”。

重点在于纪律要严,态度要正,原则要立。老师们要站定立场,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决不能变来变去,要始终坚持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端正的做事态度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只有确立性原则才能保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定期找学生谈心聊天,及时赞扬学生学习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进行谈话利弊分析,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可以根据各班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老师们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总而言之,我们突出视听说的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能力。求实创新,热情实干,戒骄戒躁就是我们心中一盏不灭的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有一个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王鸿江.现代教育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林海民. 《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重视课堂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课堂管理的基础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课堂管理得好, 就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提高教学的质量;反之, 课堂管理不善, 就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 我们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管理工作。但是, 尽管如此, 却并非所有的课堂管理都是井然有序的。

作为语文教师, 我曾经担任过班主任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遇到最多的事情就是某些任课教师向我告状, 说班里的学生如何不听指挥,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经过观察和调查, 我发现凡是向我告状的任课教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跟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自然, 师生关系不融洽, 学生就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起抵触心理, 不愿意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甚至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发生,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就更别说什么教学质量了。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就经常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让他们充分了解我们班各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诸如学生的性格、个性、学习品质等等, 让任课老师熟悉我们的学生。然后, 我又通过班会课向学生介绍各个老师的情况, 让大家熟悉, 并且告诉大家,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要逐步学着适应每一个教师的风格, 学着和老师交朋友。在我的协调下,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 大家彼此之间也相互了解得比较深了, 关系也渐渐融洽了, 接下来任课教师就再也没有向我反映过类似的事情。

二、严格的纪律是进行课堂管理的保证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管理也是如此, 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有课堂纪律做保障。因此, 在开学时, 我一般情况下都是首先要让大家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时候我逐条向大家做出解释, 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校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一条纪律, 如果我们不去遵守这样的纪律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而让学生了解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初衷, 让大家充分了解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的意义。

比如, 学校有让学生穿校服上学的规定, 我就问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有没有必要呢?经过大家的讨论, 大家认识到校服是一个学校的标志, 通过整齐的校服可以展示学生的青春风貌。如果不穿校服, 大家可以想象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装扮, 甚至有些同学就可能穿一些奇装异服, 这样的情况下, 大家学习的注意力就可能被转移, 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学习。同时,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 通过校服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识别一个学生是不是我校的学生。学校管理员就可以将一些不是我们学校学生的社会人员挡在校门外, 从而减少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大家都理解了这样的道理后, 那么, 作为学校的一条纪律, 穿校服上学就会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为了有效进行课堂管理, 除了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外, 我们还要制定一些班级的规章制度, 当然班级的规章制度的制定, 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为什么要学生参与进来呢?这是因为, 课堂纪律的维护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如果大家对班级的某些规章制度不买账, 则很容易违反这些, 从而影响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所以, 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 我都要把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当然一般我会根据班级的要求拟定一个简单的规则交给学生讨论, 看看这些规则有没有必要执行, 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规则要补充进去。这个讨论过程都是围绕能够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开展的, 所有的讨论都要有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当大家对这样的规则达成一致意见时, 大家就会比较自觉地去遵守这样的约定, 毕竟, 这些规则都是大家参与制定的, 体现了大家共同的意志和精神。自然,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样的规则, 就会受到大家的批评, 从而保证了规则的有效进行, 使得课堂管理有章可循。

三、课堂管理需要学生的全员参与

可以这样说, 有效的课堂管理, 只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需要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比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我们建立了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 在一个学习小组内, 每一个组员都对其他成员具有监督和提醒作用。当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后, 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就需要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地进行合作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必须要对整个学习小组负责, 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学习小组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的监督提醒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也是十分有效的, 从而保证了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

在一些自习课上, 有效的监督提醒机制则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学校规定, 自习课上, 教师不得到教室里进行辅导, 所有的自习课都必须交给学生自己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自制力差的同学就很容易开小差, 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此时, 我们充分发挥有效的监督提醒机制, 让学生监督员充分发挥作用, 及时提醒这些同学将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从而保证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为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这个学习监督员是轮流做的。这样轮流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可能被别人监督, 同时也有可能监督别人, 为了让别人能够听从自己的监督, 那么, 自己就必须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样就让学生从内心里加强了自我约束, 从而保证了监督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课堂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以期对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摘要:教学质量是衡量我们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 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管理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课堂管理得好, 就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提高教学的质量;反之, 课堂管理不善, 就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狠抓教学管理。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篇5

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学期课堂教学公开周确定“主动、探究、反思”为主题,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建构主义、主体教育等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行为。通过“两课三研讨”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应有的教育质量观应当以素质教育工作者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的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等学习力为主要追求。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堂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应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课堂教学质量应当以教师的“教”的质量为主要支撑,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反思。

什么是一堂好课?好课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好课要有好的教学思想;好课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好课要有好的实施方法;好课要有好的教学效果。

一、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所具有的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将学习植根于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

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工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二、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具有的教育意义要有清醒的认识 教师要对教育意义怎样通过每一个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实现要有清醒的认识。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程序、方法、策略时先要确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明确“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 目标指向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应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作为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析具体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和资源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的空间。

三、思考“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思考教师的教学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列出了10种情形:

•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职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指导性的教和学生主动性学的两大基点上。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学会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点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为关键.”数学的核心在于“问题”,数学教学的心脏在于“问题的解决”.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助推力所在,是学生感情的折射,这不仅为学生表现欲的实现提供条件,有效提高他们搜集与整理信息的技能,提高学习主动性,而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极为有利的.现今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学会寻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所设置的情境应当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并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性质”这个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情境:同学们,以前我们学校有一位同学利用老师的卷尺与教鞭测量了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大家试想一下,自己要是拿着卷尺和教鞭可以测量出来吗?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旗杆、卷尺与教鞭.问题一提出,班上有的学生发出震惊的声音,有的学生则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教师给出提示:大家想想,太阳照下来时旗杆下面可以见到什么?学生都可以想到“影子”这个答案.然后教师再接着问:那如果教鞭也在操场上立起来,它下面是不是也会有影子呢?讲到这里,学生知道那位学生是如何将旗杆高度测量出来了吗?这时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旗杆、教鞭与投影图片,看到课件之后,有些学生恍然大悟,立马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旗杆、教鞭、影子所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演示图,并适时导入了“相似三角形”相关内容的教学.如此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与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除此之外,一次与二次函数、梯形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性质都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法,通过设置寻宝、沟渠土方量、木工施工等情境进行教学.

二、应用探究式教学策略

以往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的永远是教师,原本属于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因此失去了,学生只能担当课堂教学的“配角”,成为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瓶瓶罐罐.而不可以成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个体.在课堂丧失了主动权,他们无限的潜力也就一直不能被激发出来,最终造成中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

伴随着中学数学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快,探究式教学策略被愈来愈多教师所认同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建立了起来.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张厚度为0.2毫米的白纸,提问:同学们,这张纸的厚度是0.2毫米,如果我对折一次,那么就可以得到0.22的厚度,如果我再对折一次,可以得到多少毫米的厚度的纸呢?如果我对折30次之后,纸的厚度是多少呢?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进而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引导学生探究“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点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将正四边形画出来,然后找到并标识出这个正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提问学生:同学们试着连结这个正四边形四边中点,看看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呢?之后让学生画一些一般四边形出来,并以相同方式找出并连结其四边中点,看看得到的四边形又是什么呢?利用观察、思考、探究、猜想的方式,让学生慢慢总结出四边形四边中点能构成哪种四边形.通过探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出四边形中点连结之后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之后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如果四边形是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话,它们四边中点连结之后又会构成什么新四边形呢?通过画图,学生发现正方形、菱形、矩形四边中点连结之后可以构成正方形、菱形、矩形,而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连结之后构成的是平行四边形.在此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是这样呢?通过研讨,教师慢慢引导学生将问题答案找出来,让他们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可以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

三、注意做好总结性讲解,加大教学深度

新课标将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然而现今某些课堂教学上形成了新的“怪象”,那就是当学生自主研讨,相互质疑问难、充分交流之后,本来应当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深入研讨,进入总结性讲解的环节被人为淡化.数学课堂上学生说,多媒体演示,但是教师就是不进行总结性讲解与归纳,害怕一开口就变为落后的教学方式,也正是因为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归纳总结,造成教学缺乏深度、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中学数学课堂之上“弥漫”这浮躁之气.

比如在教学“平方根”相关知识时,当把正方形的面积推广到x2=(是非整数的平方幂)、x2=(平方幂是无理数)、x2=a(a是任意一个实数)后,教师适时进行总结性讲解,提出新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怎样才可以解出这个数.如果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式来解答是没有办法获得准确的答案,必须进一步探索与学习,假设此时教师没有参与进来进行及时归纳,在课堂上兜兜转转,问题的答案最终肯定是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答,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四、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新课改中也指出热爱学生是教师重要的道德规范,因此教师应当将此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品质与观念意识.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当常与学生接触,与同学交朋友,教师与学生相互打开心扉,建立浓浓的师生情谊.

教师的爱是一种极大的教育助推力,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激发愉悦的情感,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尊重与敬爱迁移到相应课程的学习之上,喜爱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数学和生活关联点着手,关注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兴趣,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原则,课堂教学质量,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经常性活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课堂提问有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调控课堂教学的过程、激发思维活动的发展以及沟通师生情感的功能,它是学生认知活动开始的关键,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控制手段,它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方法。在新旧知识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演绎概括、总结谈话、指导练习时,都需要使用提问这一手段促进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发展和提高自身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设计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蹩脚的提问则可能弄巧成拙,越问学生越糊涂;有时还会出现“冷场”,白白浪费时间等现象。目前,有不少老师的课堂提问仍存在着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问题难易把握不当。常出现的现象有: (1)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按照句子的排序依次问下去,问一句,学生顺着课文读一句,问题简单,回答方式单一。 (2) 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思考余地的问题,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3) 提出一些“填空式”的问题。 (4) 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这些浅层次,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反而会抑制了学生的独创性。反之,就是问题太深,超越学生的理解水平,导致学生思考后仍回答不出来,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时还会出现课堂沉闷的现象。其二、问题模糊不清,学生难以回答。如“上节课,我在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上节课教师在黑板上写过的东西很多,现在究竟让学生回答哪一些呢?学生自然会感到不着边际,心中茫然,无从回答。其三、忽视提问时学生的心理反映,抑制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检查复习情况时,学生齐声回答“复习过了!”老师却说:“现在考考你们,看你们老不老实。”一句话如兜头盖脸一盆冷水,使学生不敢举手。课后,有的学生说:“我是会讲的,怕讲错了,老师说我不老实。”学生回答问题,存有如此心态,冷场现象自然会出现。

要使课堂提问获得好的效果,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提问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

(一)提问题要适时、适度、有针对性

1. 适时。

即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看时度势,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设问。爱因斯坦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的知识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问,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问,在思维受阻、认知矛盾的焦点处问,在貌似无疑实则有疑处问,在探求规律处问等等,这些提问时机,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良机,教师应及时把握,切勿轻易放过。

2. 适度。

即根据教学要求,问的深浅要适度。提问要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要能触及学生思维火花的引爆点。老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要求设计提问,一般来说,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达到检测和复习的双重目的。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思维,积极思考。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握设计的难度,问题太难,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无须动脑筋思考,都达不到激发思维,积极思考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知识准备状况,考虑能问什么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同时要注意指向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模棱两可。尽可能将难点分化,帮助学生逐级而上。

3. 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的差异,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承认学生间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顾虑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为此,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提问时应注意到三个方面的内容,(1)要设计面对大多数学生的“大众性”问题。要触动大多数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并能有所应答。(2)要设计面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多一份偏爱,提问时要降低难度,量力而行,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及时因势利导,给予肯定,积极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3)要设计一些“层递性”的问题。一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分别设问。二是根据知识的渐进性逐级设问,因此要把握住一个知识点,教师的设问就要考虑到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中心,引向深入。那么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不能把下一个问题拿到上一步问,不能次序颠倒,也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个层次的问题,都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不同水准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二)提问要有艺术性

1. 激励情绪,启发思维的“诱问”艺术。

“诱问”的目的是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设问必须要标新立异,亦即要求新颖、生动、有趣味,陈旧的、刻板的、乏味的问题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提问时要特别重视设问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的问题。但又要做到目的单一,导向明确,角度新颖,富有启发。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争强好胜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巧问”艺术。

这种提问艺术能帮助学生“转化”思维方法,从问题的表面现象入手,逐渐将思维活动有意引向深层次,令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编织知识结构网罗,探究发现知识内在连接点,把纲索目,开启全方位思维,迅速有效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从而获得成功愉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引导学生集体讨论,互相启发的“互问”艺术。

课堂中的集体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订正。集体讨论中,学生敢于提问探究,无拘无束地与教师自由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受抑制。同时,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尽量做到神情专注,态度和蔼,对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尽量给予一个肯定和鼓励,防止从言行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4.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逆问”艺术。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深,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转换思维方式,把问题换成“逆问”的方式提出,巧设逆问,使学生先有一种山重水复、节外生枝而又跃跃欲试之感,继而开辟一条柳暗花明,茅塞顿开之路。

(三)对问题要进行总结评论

对学生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进行分析,有理有据的讲评,把归纳、总结、讲评过程看成是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巩固提高和促进的过程,特别是对讲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在归纳过程中要利用这些机会重复、强调,使其成为教学的深化过程。在讲评时,要注意运用“表扬为主”的原则,即多说优点,少说或不说缺点。因为学生的年龄和水平问题,确定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每一次都能把教师的提问回答正确、圆满,若草率地对他们的回答加以否定,就会挫伤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症结”,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准确信息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作完全而正确的答案。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愿多加思考,脱口而出,教师应指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并且鼓励他们详细回答。学生的回答若很完全,教师应当加以肯定,给予适当的赞许;若不完全,要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善意指出不足之处,给予启发。要注意表扬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正确并有独到见解的发言者,以启发调动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把握课堂提问的原则和要求,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冯克诚, 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

[2] (美) 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6.

[3]施良方, 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薛仙莹.外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学会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点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更为关键. ”数学的核心在于“问题”, 数学教学的心脏在于“问题的解决”.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助推力所在, 是学生感情的折射, 这不仅为学生表现欲的实现提供条件, 有效提高他们搜集与整理信息的技能, 提高学习主动性, 而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极为有利的. 现今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时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学会寻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 所设置的情境应当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适应学生知识水平, 并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例如, 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性质”这个知识点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情境: 同学们, 以前我们学校有一位同学利用老师的卷尺与教鞭测量了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大家试想一下, 自己要是拿着卷尺和教鞭可以测量出来吗? 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旗杆、卷尺与教鞭. 问题一提出, 班上有的学生发出震惊的声音, 有的学生则陷入了沉思. 这个时候教师给出提示:大家想想, 太阳照下来时旗杆下面可以见到什么? 学生都可以想到“影子”这个答案. 然后教师再接着问: 那如果教鞭也在操场上立起来, 它下面是不是也会有影子呢? 讲到这里, 学生知道那位学生是如何将旗杆高度测量出来了吗? 这时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旗杆、教鞭与投影图片, 看到课件之后, 有些学生恍然大悟, 立马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旗杆、教鞭、影子所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演示图, 并适时导入了“相似三角形”相关内容的教学. 如此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 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与学习积极性,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除此之外, 一次与二次函数、梯形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性质都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法, 通过设置寻宝、沟渠土方量、木工施工等情境进行教学.

二、应用探究式教学策略

以往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的永远是教师, 原本属于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因此失去了, 学生只能担当课堂教学的“配角”, 成为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瓶瓶罐罐. 而不可以成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个体. 在课堂丧失了主动权, 他们无限的潜力也就一直不能被激发出来, 最终造成中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

伴随着中学数学新课改步伐的不断加快, 探究式教学策略被愈来愈多教师所认同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 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建立了起来.

例如, 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拿出一张厚度为0. 2毫米的白纸, 提问: 同学们, 这张纸的厚度是0. 2毫米, 如果我对折一次, 那么就可以得到0. 22的厚度, 如果我再对折一次, 可以得到多少毫米的厚度的纸呢? 如果我对折30次之后, 纸的厚度是多少呢? 通过问题的提出, 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进而让学生既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又如, 在引导学生探究“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构成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点之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将正四边形画出来, 然后找到并标识出这个正四边形四边的中点. 提问学生: 同学们试着连结这个正四边形四边中点, 看看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呢? 之后让学生画一些一般四边形出来, 并以相同方式找出并连结其四边中点, 看看得到的四边形又是什么呢? 利用观察、思考、探究、猜想的方式, 让学生慢慢总结出四边形四边中点能构成哪种四边形. 通过探究, 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出四边形中点连结之后可以构成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之后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 如果四边形是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的话, 它们四边中点连结之后又会构成什么新四边形呢? 通过画图, 学生发现正方形、菱形、矩形四边中点连结之后可以构成正方形、菱形、矩形, 而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连结之后构成的是平行四边形. 在此时, 教师可以问: 同学们想想, 为什么是这样呢?通过研讨,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将问题答案找出来, 让他们主动探究, 得出结论, 可以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

三、注意做好总结性讲解, 加大教学深度

新课标将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然而现今某些课堂教学上形成了新的“怪象”, 那就是当学生自主研讨, 相互质疑问难、充分交流之后, 本来应当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深入研讨, 进入总结性讲解的环节被人为淡化. 数学课堂上学生说, 多媒体演示, 但是教师就是不进行总结性讲解与归纳, 害怕一开口就变为落后的教学方式, 也正是因为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归纳总结, 造成教学缺乏深度、学生学得不扎实, 在中学数学课堂之上“弥漫”这浮躁之气.

比如在教学“平方根”相关知识时, 当把正方形的面积推广到x2= ( 是非整数的平方幂) 、x2= ( 平方幂是无理数) 、x2= a ( a是任意一个实数) 后, 教师适时进行总结性讲解, 提出新问题: 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怎样才可以解出这个数. 如果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式来解答是没有办法获得准确的答案, 必须进一步探索与学习, 假设此时教师没有参与进来进行及时归纳, 在课堂上兜兜转转, 问题的答案最终肯定是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答, 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四、热爱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 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 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新课改中也指出热爱学生是教师重要的道德规范, 因此教师应当将此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品质与观念意识. 要做到这点, 教师应当常与学生接触, 与同学交朋友, 教师与学生相互打开心扉, 建立浓浓的师生情谊.

教师的爱是一种极大的教育助推力, 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激发愉悦的情感, 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尊重与敬爱迁移到相应课程的学习之上, 喜爱教师所教授的课程,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结束语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9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相互沟通的主阵地, 对于数学学科更为重要, 可以说学生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课堂上获得的.相同的一节课, 有的教师上起来气氛相当热烈、丰富多彩, 教学效果比较好, 有的教师整堂讲得沉闷或杂乱无章, 给学生一种压抑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构建了和谐可亲的师生关系, 并且创设了温馨的课堂氛围.他们不单纯是演讲者、授课者, 更是学生的良师, 同时又是学生的朋友, 优越的师生关系能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后者也专心备课,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手段无可挑剔, 但是课堂气氛却沉闷, 后者只是把教材从头到尾讲述一遍, 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态度, 然后讲完课大叫“学生学习不用心, 我是没办法教好他们了”, 而事实上学生学习不用心的根源是教师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能使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中去, 在温馨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使命,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怀学生, 和学生多交流, 多探讨, 同时要让学生走近你, 和学生交朋友, 不要自认为自己是教师, 总是高高在上, 凌驾于学生之上, 动不动就发火, 甚至冷嘲热讽.其次是把感情教育带进课堂教学中去, 丰富教学的情感内涵.教师的教育对象, 不是企业的生产车间, 而是感情丰富的青少年.要想使数学教学活灵活现, 教师必须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环境中去, 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画场”.用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瑞典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 学生就会乐学、愿学, 积极、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培养.相同的教材, 讲得生动、活泼, 学生就会百听不厌, 意犹未尽;讲得单调、呆板, 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扩展知识面、探寻知识的内在动力, 因而, 教师在开始讲授数学课程时, 要让学生对初中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抛弃传统惧怕数学课的心理, 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 初一学生在学习代数“利用简易方程解答应用题”时, 有的学生常常会忘记假设未知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们忘记假设未知数就相当于“马儿失去了前面的马蹄 (题)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 让新知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寓教于乐, 学得主动, 促使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提高教学质量.

三、适当运用考试,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课题, 但并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 考试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而且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 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激励他们积极争取, 努力向上.例如, 在考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 对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 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这样还可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经过奋斗、努力, 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也感受到成就感.这样, 就会慢慢地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中转变过来,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考试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真学习数学, 除了讲大道理, 还是需要讲究艺术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数学产生厌恶感, 就是因为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没有自信心或者失去兴趣, 但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 那么我们播撒的辛勤汗水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 中学数学教学是科学, 也同样是艺术, 它充满着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性和逻辑性, 用艺术的形式感染学生, 利用数学教学本身的魅力去折服学生, 当然教师自身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所打动, 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 让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经验, 现介绍如下, 与大家交流讨论, 共同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天津教育, 2008 (10) .

[2]刘桂红.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9) .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一、激趣导入

新课的导入在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良好的开端, 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导入形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朱自清《春》时, 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天, 就会想到春光明媚, 绿满天下, 鸟语花香, 万象更新。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 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生齐背《绝句》, 使学生进入“春”的意境之中。如此的开场白, 使学生兴趣大增。再如教学《人民的勤务员》一文时, 先投影雷锋图片, 然后向学生说道:“雷锋这个名字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 但他的一生是光荣的。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已经飞遍了祖国千山万水, 激荡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今天, 让我们再次聆听他那动人的故事。”学生在那充满感情的导语中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心中树起了雷锋那高大的形象。有了如此良好的开头, 使之进展顺利, 达到理想的效果。

此外课的开头可用音乐、唱歌、讲故事、猜谜语、引用名言、智力比赛等多种方法导入。导入新课方法很多, 不同的课题, 方法可以不同, 即使同一课题, 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要因课因人而异。新课的导入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语言求美

美的教学语言恰是开启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老师通过美的语言, 辅之美的语调、美的姿势, 融准确性、启发性、形象性、节奏性、思想性于一体, 达到叙事绘声绘色, 状物形象逼真, 析理浅显易懂。它时而似山涧小溪淌过心海, 时而似大海波涛叩击心扉, 时而像一曲轻音乐使人沉静轻快, 时而像一支交响曲使人情绪激昂, 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试想在如此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学生会精神振奋, 思想活跃, 积极配合。因此, 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洁, 而且要生动形象富有激情, 富有鼓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优化提问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 然而课堂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那么, 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首先紧扣目标设计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有启发性、层次性、难易适度。如教学《变色龙》时抓住“变”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让学生思考, 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有哪些表现力强的动词?人对狗的哪些称呼体现了主人公的一次次变化?请找出来。学生听了这几个问题, 探究兴趣极浓, 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然后, 老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到具体的场景中、事物中和人物的对话中寻求答案。在老师的因势利导、及时点拨之下, 学生顺利回答了问题, 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提问有浅有深, 富有启发性, 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学习积极配合, 在浓厚的兴趣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巧设板书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板书是一种高度浓缩艺术, 板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课的成败, 巧妙的板书设计使人耳目一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 将“愚公”这一人名写得很小, 而将“山”字写得较大, 山既高且大跟移山人的既老又小形成对比, 从而显示了老愚公移山的不易和决心之大, 鲜明地突出了主题, 暗示了本文的写作特色,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缩短教学时间, 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还有讲《故乡》一文时板书课题后, 在黑板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变”字。此时我注意到学生的神态———个个顿感新奇有趣, 无不精神振奋, 急于先读课文。如果板书过多, 从表面看来似乎具体详尽, 老师也显得特别卖力, 殊不知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应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多样

课堂活动一般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训练形式, 没有活动, 就无所谓能力。但活动应力求新颖, 不能一个模式。活动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采用电化手段设计活动 (学生自制投影图片, 配乐录音等) , 课内竞赛活动 (知识小竞赛, 朗读、背诵、讲演小竞赛等) , 情境活动 (演排小型的课本剧, 分角色朗读、形象复述) 等。如讲《伞》一文时, 让学生编排小型课本剧, 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 引起学生浓厚兴趣, 使之在20分钟之内掌握知识, 完成了目标, 提高了能力;讲《消息常识》时, 让学生男女生分组比赛, 识记消息五要素、结构五部分, 比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而且掌握了知识, 完成了目标。

总之, 优化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 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 而是一个整体过程, 导语的设置、课上问题的提炼、板书的设计及教师的用语都需要老师们潜心探讨。一切热心教改的有识之士应继续用心揣摩, 细心研究, 反复实验, 使语文课堂教学日趋完善, 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向每节课要效益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新课的导入着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优美, 富有启迪性, 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动的安排和板书的设计上要求新求变。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关键字】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积极备课,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设置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把握何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撰遵循了什么规律,等等。只有認识这些要求我们才会做到不迷失方向,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要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人。只有认清当前的时代特点,认清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认清大纲的具体要求,我们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职能。既体现了人的共性发展需求,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只有我们把教材研究透彻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践行这些要求,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键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叶圣陶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告诉我们要教给学生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终身受用。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教师要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我在每学期的头一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应如何听讲、思考,如何讨论、分小组活动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如何做练习题,如何复习及如何进行记忆等等。另外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于班里一些比较突出的学生,让他们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课堂上介绍给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使学生掌握比较贴进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讨论式、活动式、体验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使知行统一。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课堂质量教学管理 篇12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著名教育学家、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 “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的依据是“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充分说明了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本质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只有明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同以前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为以后学习哪些知识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 小学数学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独立完成的过程。

我在上课时对于每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知识,都进行反复揣摩,把它内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具有直观的、系统性、有序性、操作性强的数学问题,因为小学数学所涉及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让学生易于理解,清楚明白,不但让学生动手计算,还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让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例如,我教学生9的加法,我就把9个不同颜色的纸片让每一个同学分9次进行组合,分别组成了1和8、2和7、3和6、4和5、5和4、6和3、7和2、8和1等,然后教给学生交换位置和不变的道理,使学生们目标明确,效果良好。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一堂课,如果教师只是完成了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了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得辛苦,那么学生即使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堂课也是一堂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次实验二小的“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每堂课教师都留给了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在讲“长、正方形的表面积”一课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饮料盒,想一想要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盒大约要多少硬纸板,让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动手做一做,得出结论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一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做一个饮料盒大约用多少硬纸板这一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令人欲。然后,学生再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我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我把小组建设做到实际实效,每个小组都分配了优良中差的学生,设置了小组长,而且小组长轮流当选,轮流发言,特别强调启发差一点的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多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思路,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这个办法不成熟,也要说给大家听听,一般的简单的问题在小组内基本上迎刃而解了,小组带动了中等生和较差一点的学生,从心理上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是朝夕相处的同学,没有畏惧心理,和问老师的问题不一样,因为每一位同学都有惧怕老师的一面,这是小组建设的优点所在,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共同探讨的意识。另外,我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要求同学能独立思考自己解决的一定要自己解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拿到小组上来解决,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相互质疑,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形成结论。上“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我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先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在桌上摆出35根小棒,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和同桌一起快速摆出100根小棒,并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根小棒。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分工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能力来进行的。

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利用有效的40分钟。教师必需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进行课前准备,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起点,精心安排、精心预设,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遇到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哪些策略,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学习与交流中,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技术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